古典音乐起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音乐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贵州发掘出土的汉墓遗址中,多处发现古筝弹奏陶俑,说明早在东汉时期,古筝就已传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但考察贵州少数民族乐器,并未发现古筝这一品种。这是古筝跨文化传播无效的一个案例。这与古筝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民族和阶级壁垒有关,也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有关。
大约从东汉起,筝就传人了贵州高原。这是中原封建统治王朝政治势力向贵州地区扩张后汉文化向边缘地区传播的结果。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筝并未扎根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成为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从传播学角度说,这是一种无效传播。
文化在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民族是一种文化群体,因此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某种文化的跨民族传播。跨文化传播分为有意传播和无意传播等形式,从传播结果看则可分为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两种。有意传播是一种有意识的目的性很强的传播,无意传播是一种虽然传播者没有传播意图,但由于某种原因,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发生接触,被传播者吸收了传播者的文化,使文化传播在无意中发生效果的一种传播。有效传播指所传播的文化被对方接受,成为对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无效传播则指虽然有传播行为或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发生接触,但一方的文化未对另一方发生影响、被对方接受的传播。
古筝未能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乐器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跨文化传播无效的一个典型案例。对此进行深人分析研究,对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古筝没有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乐器?过去,学术界没有人对此做过分析。在本文中,笔者试作初步的探讨。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贵州境内陆续发掘出了与筝有关的文化遗物。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贵州黔西县境内东汉墓中发掘出一尊抚筝俑,高11. 2厘米,身穿右枉长袍,筝横置于双膝之上,低首,作跪坐抚筝状,阴线刻画出衣纹及弦(见《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230页)。1975年,在兴仁县雨樟区交乐乡的汉墓中发掘出了一尊抚筝陶俑,头著巾啧,身着右枉宽袖服,内着圆领衫,高鼻大嘴,唇上留着短胡须上身微倾,双膝并跪,身前置一筝,琴身一端斜伸向左前方着地,左臂前伸,右臂内曲,以掌沿及中指、无名指、小指触弦面,拇指、食指捏作圆形拨弦弄琴,聆听沉思,似乎正陶醉于自己弹奏的音乐声中(见《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245页)。1991年12月,在贵州仁怀河马东汉砖室墓中发掘出的“仁怀抚筝俑和听琴俑”,由灰砂红陶塑烧而成。其中一尊高27. 5厘米,宽25. 5厘米,头着啧,身穿宽袖长袍,盘腿而坐,琴平置于膝上,双手抚琴,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另一尊听琴俑高24厘米,宽17厘米,为一成年女性,身朝前微倾,头向右斜,凝神屏息,侧耳聆听,显出一副神态祥和的样子,仿佛被悠扬的琴声打动(见《贵州文博》1993年1,2合期《仁怀合马东汉砖石墓清理简报》,顾新民执笔)。贵州黔西文史馆收藏的“黔西托筝俑”是一位双手托筝的少女将筝高举过头,或弹奏,或献给地方。贵州赫章县可乐乡出土的摇钱树缠枝右下角的镂空花抚琴图,从线的形状看,可能是古筝。古筝与古琴外形有着明显的区别:1.古筝底板平,而面板较拱,形成较大的共鸣腔;而古琴的面板较平,共鸣箱较小。2.古筝有前梁和后梁,而古琴则没有后梁。筝与琴还有很多不同,兹不赘述。古筝并非贵州的“土特产”。汉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三):“竿瑟茎侯琴筑筝。”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汉应邵《风俗通》:“筝,谨案《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按;凉州在今甘肃一带。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减、张掖、武威、休屠、次、莺鸟、扑、温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减。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减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此。并州在今山西境内,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蔽曰昭余祁,曰淖沱、呕夷;浸曰沫、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上述记载表明,古筝在汉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今甘肃、山西一带,其产生的时间还可上溯。据文献记载,古筝至少在2500多年前便已存在。由焦文彬先生所引《甘州府志》(清·王曾翼撰)中的“乐操土风,而以占德,柑击弹筝,本秦声也,西睡最尚”这句话可知,在西周年代,秦人聚居西睡之时,筝就用来作为占卜、伴唱的常见乐器,为秦人所崇尚。到了汉代,古筝被纳人宫廷作为宫廷乐器,古筝曲也成为宫廷中演奏的乐器,在宫廷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歌中,皆有用筝的历史。东汉文人中赞扬古筝的作品也不鲜见,如古辞《善哉行》中有“以何忘优,弹筝酒歌”。张衡的《南都赋》中“弹筝吹笙,更为新声。”侯瑾在他的《筝赋》中说“享祀祖先,酬醉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古文献对古筝所谓“五弦筑身”的描述,“筑”通“竹”,是说筝是一种用竹制作的有五根弦的乐器。它的形制和流行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从黄帝时代生产出来的第一代音乐—乐舞开始,乐器作为音乐表达的工具,便已存在。在音乐形态的发展变化中,器乐逐渐从三位一体的歌舞乐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华夏大地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先民发明了数以千计的乐器种类。伴随着先民在音乐活动中对音色和音乐表现力的追求,这些种类纷繁、丰富多彩的乐器不断优胜劣汰。古筝这种源于“大竹筒”制作的五弦弹拨乐器,经受了大浪淘沙,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最终以其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独树一帜。到了隋唐时代,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空前繁荣,音乐文化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此时的古筝(近代以前称秦筝),在中原地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出现了“本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舫张稳落第诗》)的繁荣局面。其实,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早在隋唐以前的数百年间,从古筝的产生到逐步发展,已为这一繁荣景象奠定了基础。
流行于中原一带的古筝随着中原封建王朝政治势力的扩张向各地传播。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出土的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抚筝俑,说明至迟从汉代开始,古筝这种乐器就随着汉朝的军队和官吏到了今贵州一带。
贵州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首先,封建统治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伐。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史上的统治者对贵州这个地处偏远的“荆蛮”之地曾有过几次征伐。《今本竹书纪年》说:“(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氏羌来宾。”《易地既济》说:“(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说:“贞王勿乎妇好往伐鬼方。”这些都是明证。今贵州就是鬼方的主要部分。伐封时,建古样柯国(春秋时期的贵州),“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曾言:“南至吴、越、巴、群柯……之国,莫违寡人之命。”《(管子·小匡)》史载,楚顷襄王时,派庄踌西征,夜郎战败迎降。
其次,为了加强中原封建王朝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统治者施行“募豪民田南夷”的屯田制度,大量汉族官吏、军队和民众不断向贵州迁徙。秦代,秦始皇为削弱并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曾迁中原地方的豪富散居各地。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后基本将贵州地区纳人了汉朝的行政管理范围。为利于全国的统一,他对夜郎侯多同“喻以威德,略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史记·西南夷列传》)并推行移民屯田政策,迁徙不少官僚、地主、商人到贵州。为加强中央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他开辟交通,设置邮亭,进人夜郎地区的官僚、地主和商人中,不少人被赐予土地,封以官爵,子孙世袭。这些迁人的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其中自然包含了乐器—筝。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之所以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古筝,才有了民间制陶艺人的反映古筝弹奏的陶工艺品。在纵横几百公里的汉墓中贵州各县发掘出反映古筝题材的陶艺作品,也说明当时古筝被带到贵州后,流行地域相当广。殉葬物件一般应是死者生前喜爱之物,与死者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不太可能随其进人墓葬。以此推测,以古筝作为殉葬物的死者,生前可能就是喜爱弹奏古筝的人。音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功用有很大的广延性,统治阶级把它作为道德教化、政治驯化的工具,封建文人以之作为修心养性的必备之物,民间百姓用来从事风俗活动,作为封建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孔子,尤其崇尚音乐的道德教化和政治驯化的功用。自庄踌王滇,到秦及西汉在贵州地区设置郡县,开发西南,华夏文化的主流,便随着秦汉的大一统态势和一批批汉人的迁徙而逐渐向全国渗透,贵州也不例外。此时的古筝,已不是雏形时期那种“五弦筑身”的形式,而是一种构造较为复杂、表现力较为丰富并被朝野广泛采用的乐器。“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开发边疆,经营西南,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对西南地区实行统治时,那些按照皇权意图迁居到贵州的“使者”,自然不会将古筝这一令朝野人士青睐崇尚的雅器束之高阁。
古筝被带到今贵州地区后,似乎并未被少数民族吸收。从出土地点看,古筝分布地区主要居民为少数民族,如布依族、彝族、讫佬族、苗族等。这些都是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根据汉文献记载,贵州历史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夷多汉少”,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占贵州总人口的多数,这种情况到清代才逐步改变。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虽也曾发生过纷争,但总体上是和平相处的。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文化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音乐文化也是这样。比如,ajr:呐、箫、笛、饶、钱、二胡等乐器在各民族中皆流行,铜鼓、月琴也在部分民族中同时流行。但是,贵州各民族乐器中,惟独没有古筝。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发现汉文献或少数民族文献对各少数民族使用古筝的记载。这说明,古筝虽然早就传人贵州一带,但似乎并未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影响。从贵州各县出土的表现弹奏古筝的陶佣的服饰看,均为汉代中原一带服饰。比如男子头上着岐,身着宽松的袍。啧是一种包头巾,初为民间所服,至西汉末上下通行。《急就篇》(二):“冠啧答簧结发纽。”注:“债者韬发之巾,所以整靖发也。”汉代的男子大多穿宽松的袍服。这些情况表明,古筝使用者并非当地少数民族,而是从中原进人贵州的人士。
为什么古筝没有被少数民族群众吸收,从而成为少数民族乐器中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试作分析。
首先,古筝“身份高贵”,而民族和阶级壁垒使其难以成为少数民族广大普通民众享用的乐器。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乐器,战国时期就己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击、弹筝、搏脾,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击、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因此历来就有“秦筝”之名。文中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就是“击瓮、叩击”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辞”又与“韶虞、武象”对举,以及接下去的“今弃叩击、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这样的文字。在这里,作者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它反映的是“乐”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淮上”,指的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由此可见“叩击、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韶虞,,即“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赢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可见筝原属于秦国宫廷所用的乐器。到了汉代,也是主要的宫廷乐器。
当中原王朝的军队、官吏以及中原汉民来到今贵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后,从民族关系看,“华夷”之辨的民族观使他们不能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在他们看来,少数民族不过是一些尚未开化的野蛮人,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怀着歧视和防范心理,这些进人贵州地区的中原人就与各少数民族民众有了很深的隔阂,不可能打成一片,他们带来的古筝也就难以被当地少数民族接近和接受了。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原封建王朝也通过拉拢少数民族上层的方式以达到“以夷治夷”的目的,比如汉武帝对夜郎侯多同就采取“喻以威德,略为置吏,使其子为令”的策略。但从中原封建王朝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整个都属于被征服者、被统治者,少数民族上层对于少数民族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双重的阶级差异,也构成了古筝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的深深鸿沟。
其次,古筝形制不利于它在少数民族中生根发芽。
篇2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以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古典辣妹”为代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乐的界限,将古典音乐的精粹与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节奏互相结合,实现音乐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数人涉足的古典音乐展现出全新的概念。”
(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交织融合。英俊潇洒、实力唱将il divo(美声男伶)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跨办界音乐类型。他们的音乐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乐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4)民族与古典相整合的中国特色的跨界音乐。在这一跨界音乐形式中,谭盾的《地图》极具代表性。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4跨界音乐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跨界音乐能够长期存在并迅速发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欣赏者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人们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古典音乐等于高雅艺术,是上层社会的欣赏特权,欣赏古典音乐意味着高雅的品味和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乐则化解了人们想显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却又缺乏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之间的矛盾,跨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众不同程度地产生“艺术修养较高”的自我认定,体现了受众的价值观。另外,接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流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而吸收古典音乐元素则为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了创作母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在中国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喜爱。跨界音乐艺术正是满足了观众对古典、民族与现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同时,对青少年来说,欣赏跨界音乐也是一种时尚,正如何晓兵教授所说:“流行音乐的低龄消费群体真正想购买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而是以某种热门音乐为载体的时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乐的内涵在于融合和创新。在各种音乐元素通过自我调节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与超越,从而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跨界音乐长久发展和生存的基石。跨界音乐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乐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它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风格或是古典与流行、严肃与通俗的音乐都能为跨界所用,并赋予原形式以新形象,从而更加鲜活、更具有时代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四,经济发展、商业利益是跨界音乐发展的又一驱动。企业的营销宣传、演艺公司的商业演出往往会选择社会上正在流行或已经出现流行趋势的音乐形式,这无疑使跨界音乐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并被进一步推动发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乐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对古典音乐的改编,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广受欢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乐延续和重构的载体。
5跨界音乐未来发展的展望
篇3
很多时候人们会用娱乐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娱乐。这种错位引起了很多没有意义的论战,比如关于朦胧诗、先锋艺术、流行歌曲、“超女快男”、电视肥皂剧等等。还有些类似的错位是出于维护集团利益,比如关于“原生态唱法”,一开始试图通过娱乐的方式推广艺术,结果艺术本身被异化了。
娱乐是孤寂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其目的是使人快乐,当发展到一定境界后,就会朝三个方向发展:1.竞技。比如各种球类、棋类比赛。比较鲜活的例子是CS电子竞技,从纯粹的网络电子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和发展,在其技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一批准职业玩家之后,便出现了专门的比赛。2.艺术。艺术本源并不是单一的,但娱乐是重要的起源之一。比如小说、电影、摄影、戏剧、戏曲以及各种语言艺术,它们产生最早是供人娱乐,之后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内容的深化,逐渐发展为艺术。音乐、绘画的产生太早,几乎和人类文明的产生在同一时刻,我们已无法确切的考证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但娱乐肯定是其产生的动力之一。3.继续娱乐或消亡。有些娱乐形式我们无法预知它是否会演变为竞技,比如麻将、扎金花;也不能确定是否会升华为艺术,比如刺青、脱口秀。但有些娱乐已经或几乎消亡,比如踢毽子、翻绳、许多曲艺品种和地方小戏等等。
娱乐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娱乐考虑更多的是受众,也就是娱乐的享受者。在娱乐活动中,一切规则、内容、形式都是为了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而设置的,比如好莱坞纯商业电影、各种电视综艺节目、卡拉OK、三国杀等等,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娱乐,而后通过大批量复制和商业营销,形成规模市场;艺术的运作中心是创造它的艺术家,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辨的过程,它的产品就是艺术品(有形的或无形的),而艺术品本身无法复制。在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受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或得到享受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表达准确和充分。
篇4
爵士乐起源于非洲,但又有别于非洲音乐,它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被贩卖到美国的黑奴们吟唱的黑人民歌演变而来。爵士乐的灵魂中流淌着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和人文关怀,这是它的出身决定的。二十世纪初期,爵士乐是新奥尔良一带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融合。它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元素,一是以美国黑人在音乐上的创造性的贡献Ragtime和Blues为基础;二是一些当时的流行音乐、进行曲、四对舞曲quadrilles等等已有的音乐形式为框架。发展到今天,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变迁,爵士乐繁衍出很多种类别,且每一种形式都以自己的特色独立存在,不可取代。作为一种最有分量的艺术种类,突破地域、种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表现形式。
爵士乐的种类有蓝调(Blues)、繁音拍子(Ragtime)、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大乐团(Big Band)、摇摆乐(Swing)、比波普(Bebop or Bop)、酷派爵士乐(Cool Jazz)、自由爵士乐(Free Jazz)、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 Fusion)、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 Post-Modern Bop)、波萨诺瓦(Bossa Nova)、方克爵士(Jazz Funk)、后波谱(Post-modern Bop)、酸爵士(Acid Jazz)、现代爵士(Modern Jazz)、灵魂爵士(soul Jazz)、西海岸爵士( West coast)、融合爵士(Fusion)、拉丁爵士(Latin Jazz)等。
爵士乐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即兴演奏或者是演唱。
2)旋律上降三音、降五音和降七音使用频繁。
3)较多使用切分节奏和三连音,轻重音颠倒。
4)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5)和弦常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
6)独特的音色运用
爵士乐在百年的流转中,吸收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诸多音乐元素,从早期的黑人风格中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传递内容多样,表现形式不同多种风格,曲风华丽,节奏鲜明。如此众多的爵士风格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理应带来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出身低微的爵士乐,如今却变得有些曲高和寡,是因为岁月沉淀下来的音乐能量抬高了爵士乐的身价,还是音乐爱好者的误会?“金领听爵士,白领听交响,蓝领听摇滚。”这样的界定一不小心就把爵士乐划分到了主流音乐之外,爵士乐变成一门艺术音乐,其代表的音乐高度使广大音乐爱好者对爵士乐望而却步,成了少数乐迷的游戏。爵士乐,作为边缘音乐文化徘徊在城市边缘。
爵士乐除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外,与其它音乐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毕竟。爵士乐产生之初就是个混血儿。早期的爵士乐存在于非洲和美国黑人民间音乐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古典音乐和当时的流行音乐当中。爵士乐比古典音乐俗一点点,比流行音乐雅一点点,或许,这一独特性,可以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搭起一座桥梁,让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再泾渭分明,而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崭新音乐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毕竟无论我们怎么严格的划分音乐的风格,首先它都是音乐。当爵士乐不再华丽丽的高不可攀,变得和蔼可亲,起码能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欣赏并喜爱,才不违背爵士乐产生的初衷,才是爵士乐爱好者的福音。
从爵士乐的种类中就可以看出,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流行音乐中较复杂的或者较为反传统的和弦构置现象就是来源于爵士乐。爵士乐和弦的构置主要通过引申音来实现紧张、密集、丰满的和弦音响色彩。在流行音乐中的反映就是目前大部分具有一定黑人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中主和弦的构置一定少不了九音,写成爵士和弦标记就是Iadd9,小调作品就是Im add9或者VIm add9。例如陶匆皇妆咴祷的作品《摇篮曲》。这首歌是爵士钢琴伴奏的,和弦构置十分之复杂,其中主和弦就是用的省掉三音的九音旋律位置。流行音乐的和弦构置现象中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出现在属和弦的位置上,以大调作品为多见。传统属和弦用的是V,欧洲经典音乐作品常常用V7。而爵士和声里面常用的是省掉三音和五音,或者只剩掉三音的V11。和弦构置特点在R&B音乐的作品中很常见,陶础⑼趿宏、周杰伦等的作品中都常常出现。
此外还有和声,爵士乐的和声比流行音乐的和声要复杂得多,以七和弦为基础,并且大量的运用扩展音和替代和弦。这种Blues结构的作品,流行音乐里也不少,比方王力宏的《Take Your Time》、李玟的《过完冬季》、陶吹摹锻春风》。
流行音乐在比较少的一部分作品中还体现了一些爵士乐风格的离调进行,这大大提高了这部分流行音乐作品的技术含量。
香港是中国最早受到爵士乐熏陶的地区之一,1930年左右,香港就有爵士乐主题餐厅、酒吧,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爵士乐酒吧更是遍地开花,并且已经拥有大量本地的拥趸。1980年代,香港电影突飞猛进,风头无两,大量的经典电影配乐均是爵士乐。尽管如此,在流行音乐领域,由于诸多因素,爵士乐依然没能占据主流音乐的位置。
2010年,张学友与众多西方音乐家合作发行了第一张粤语爵士乐专辑《Private Corner》.唱片一经推出便占据当年最畅销的香港本土唱片宝座,热浪波及台湾以及中国内地。专辑中的唯一的英文歌曲《Everyday Is Christmas》亦在西方市场大热,受到西方乐迷追捧。
篇5
一、流行音乐课的积极作用
流行音乐中不乏积极的音乐元素,开设流行音乐课,让流行音乐的精华进入课堂,可以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1.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流行音乐的鉴赏,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仅仅是停留于听几个歌星的演唱曲目,而是对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的曲风、类型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2.一些积极向上的、富有活力的曲风,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就激励了学生认真过每一分钟,心跟随着希望在动,鼓励学生踏踏实实,有希望有理想。
3.一些声誉好的歌手或乐手,他们积极从事慈善活动,勇敢面对生活困难,有爱心、有理想,也能对学生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提高流行音乐课的实效
1.首先让学生正确地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状况
(1)流行音乐一般指结构短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声乐或器乐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更多的则是指爵士音乐、地方流行音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探戈、伦巴等歌舞音乐、通俗歌曲和以爵士摇滚音乐的节奏手法改变的古典音乐等。
(2)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舞厅、酒吧发展起来的带有爵士风格,以伴舞音乐风格为主,如《夜来香》、《夜上海》等。由于政治原因,在改革开放前,流行音乐在中国基本是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才开始在中国大陆风行,从模仿港台歌星,慢慢发展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格局。
2.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情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流行音乐有不少是商业化的、格调低俗的庸俗作品,加上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和扩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往往是“听而不择”,这在客观上造成不良的听觉习惯。所以老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听些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如《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台》、《听妈妈的话》等等,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白什么音乐适合聆听、什么音乐应该抵制,理性对待流行音乐,而不是盲目追求流行,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3.师生互动,让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音乐共同点
中学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欣赏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把流行音乐元素融合起来,多进行对比性的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引用腾格尔的《天堂》作为教学内容,渐渐地引入到蒙古民歌的作品中去,韩红的《天路》引出民歌,并告诉学生许多流行歌曲的创作,都借鉴民歌的元素,如《好汉歌》大量应用了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再如从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他所弹奏的肖邦曲目,引入古典音乐“钢琴诗人”肖邦,主要是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找出共同的音乐特点,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互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句话“容纳流行,走进高雅”。
4.积极挖掘流行音乐校本课程
流行音乐是二十世纪新兴的音乐形式,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不多,主要是以介绍流派、歌手、乐手为主,而真正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书籍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流行音乐进入校本课程这一工作,这是解决当前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1)重点是探究各流行音乐流派的发展状况和艺术特征。流行音乐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介绍各流行音乐流派的起源、历程、风格特征,尤其对音乐特征包括节奏、旋律、曲式、乐器等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各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如《爵士乐》中,可以包括从蓝调音乐、布鲁斯音乐、迪克西兰到摇摆乐直至爵士交响乐整个发展的过程。
(2)结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性教学。流行音乐中有不少的作品结合了古典音乐、民间的元素,如周杰伦的《乔克叔叔》使用了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的音乐风格,s,H,E演唱的《不想长大》使用了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性教学,更能够了解古典与流行的辩证关系。
(3)组织流行音乐讲座,开展流行音乐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几个研究性的课题,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新民乐状况调查”、“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的不同之处”等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分析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信息,拓展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知识面。
5.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给学生一个展示音乐才华的空间
(1)组织通俗唱法兴趣小组。大多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基本是听会而不是识谱学会,而且一味地模仿歌星的唱法,明明可以咬字清晰却故意含糊不清,没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选择不合适的作品。教师可以教他们一些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包括台风、表演、装束等,使他们在唱歌的时候,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中学生的朝气和模样。
篇6
音乐,对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事业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孩子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音乐对于儿童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首先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儿童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曾经有位权威医师说过:"音乐有助于头脑和神经肌肉的发育,使脑神经精细,脑力发达"。通过正确而长期的音乐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向于和平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潜能需要科学的开发和培养,要让孩子们置身于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让孩子们从心底热爱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音乐学习理论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同一时期,西方现代流行音乐艺术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人们纷纷对音乐的学习方法及练习技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音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认为音乐艺术只有建立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美感,从而体现音乐价值,且只有充分把握音乐技巧才能提高音乐素养和学习水平。
音乐是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少须注重生理和心理有机结合的训练。儿童发声中,器官的协调和调节会影响情感的表达,且始终爱心理感受的支配。发声不仅是发声器官的工作,也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殊形式之一。深刻的心理感觉是表达丰富情感的。影响歌唱者的情感的因素众多,共中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产生的心理感受是最根本的因素,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声乐作品的音乐感受和词语感受之上的,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乐感”和“语感”,二者是心理感受的是了基本要素。心理体验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及感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它不仅是心理感受的内容,而且是心理感受的方式。
结合这些基本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音乐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习,通过中国古典“乐教”理念的更新应用,将中国传统“乐教”与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M善尽美是基本标准。善,体现的是内涵,是正能量,是政治标准。而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是艺术标准。而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则由内而外的系统阐述了儿童心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教育 孔子提出来的“乐教”有“正民心,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而现代的音乐教学,也恰恰包含了这些因子。“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 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东南部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感性,又有理性。
孟于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理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藏若虚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数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在“乐教”的内容上,尽量选择中国经典的古典音乐,并适当引入故事背景。尽管理解不了古典音乐的人数不胜数,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在故事的指引下,古典音乐笼罩着甜美的梦幻色彩;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孩子们的智力、心性和修养都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启迪,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传递的快乐和美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夜曲;骑士文学;产生;发展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小夜曲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例如小夜曲、夜曲、摇篮曲、船歌、幻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这些乐曲大都是器乐曲,但其中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
一、小夜曲的产生与特点
小夜曲带给人们的是静谧中的激情和美妙的享受。它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意大利中世纪的美术作品中已经有关小夜曲的描绘。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伯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二、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小夜曲的发展
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时代到19世纪的浪漫时代是全欧洲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那是一个天才的年代,上有海顿、莫扎特,下有舒伯特等超级天才,纷纷为小夜曲谱曲,歌颂爱情,小夜曲终于脱颖而出,迅速地在全欧洲流传开来。
1、海顿
海顿的小夜曲主旋律全部由第一小提琴担任,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模仿情歌式小夜曲用吉他伴奏的音响效果。用小提琴独奏形式演出时,则由钢琴奏出相似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的特点。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的漫步节奏和娓娓动听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意境。旋律时而出现极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
2、莫扎特
莫扎特写过10多部美妙的小夜曲,那首编号为K.525的第十三首弦乐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至今还青春依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音乐的发展,古典形式的传统音乐也被汹涌澎湃的浪漫派音乐、民族乐派所取代,但是小夜曲的生命并未因此而终结,它反而更加生机勃勃。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埃尔加等人都曾经用大型的配器为它写出了更为优秀、更具内涵、更具交响化的作品。
3、舒伯特
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这首《小夜曲》以爱情为题材,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形成全曲的。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三、19世纪中下半叶小夜曲的发展
1、勃拉姆斯
诞生于1858年和1859年间的两部小夜曲,都是年轻的勃拉姆斯在风光宜人的戴特莫尔德城居住时完成的,他的小夜曲既展现了作曲家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又有着对于逝去的光辉年代的眷念。用充满田园风光色彩的生活写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含蓄和冲动,却也显露了文雅背后所隐藏的狂飙个性,这就是年轻的勃拉姆斯。有评论家这样描写道:“乐器的色彩和旋律的优雅使之具有真正夜曲的特色,并充满了明月之光和丁香花的芬芳。”
2、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与他的那部备受尊敬的c调弦乐小夜曲,这个名作是其最受欢迎、流行最广的作品之一,如今的各类上乘录音也比比皆是。柴可夫斯基也喜欢用大编制的管弦乐来表现音乐的含义,展现了从纯真到精美,从轻盈透明到炫目灿烂的艺术形象,用丰富感人的情调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这是柴可夫斯基的拿手好戏。
篇8
关键词:流行;音乐;古典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08-01
一、流行唱法与古典唱法的简介
流行唱法来自英文“Popular”,追求自然,没有固定模式,强调演唱者自己的真实声音,具有很强的个性。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对广大年轻人影响很大。流行唱法起源于欧美, 19世纪欧美工业文明兴起,城市化人口迅速增长,对声乐艺术的追求不断增强,逐渐产生了布鲁斯、爵士、摇滚、民谣、说唱等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并在世界广为传播。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流行唱法也因此产生。
古典唱法一般指美声唱法,意思为“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声音优美,对声音要求较高,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倡导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音区的和谐,严格区分声部,在世界有很大影响。美声唱法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教廷的唱诗已经衰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末佛罗伦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音乐形式DD抒情音乐剧,这是最早的歌剧。它将戏剧与音乐融合,突出人物形象,为美声唱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逐渐完善,美声学派因此也形成。
二、流行唱法与古典唱法的联系
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古典唱法历史悠久,除了创造了古典浪漫时期声乐艺术领域的辉煌,也催生了更适于现代音乐审美的流行唱法。不管是古典唱法还是欧美现代流行唱法,在声音的审美上都追求结实、温暖、宽广、色彩丰富等特点。除了在语言和音乐风格上的差别外,可以在声音训练和声音美学等方面更多借鉴古典唱法的先进经验。
基于各种唱法的共性,本人认为可以打破目前声乐教学一直遵循的三种唱法的原则,好的唱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应具备以下三点要素:(1)要做到声音的保健,唱不坏嗓子;(2)要保证无论是自己唱还是观众听起来都感到自然,舒服;(3)技巧和技法的运用必须能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从单纯的训练声音的角度出发,将人体的发声器官及相关系统做最有效且最高效的歌唱训练,才是科学唱法追求的最终目标。未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各种唱法都以科学的练声法为基础,音乐的风格则可以多样化,在演唱不同风格的音乐时,唱法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对胸腔,咽腔,头腔做不同程度的开发。比如Yodeling(约德尔)唱法的歌手会快速的在胸声和头声间转换,侧重假声和头声的使用,而一些摇滚或节奏布鲁斯歌手则侧重喉音和胸声的使用;再举一个技法方面的例子,在训练歌手解决高音的问题上,所有唱法的歌手都会面临如何顺利的渡过换声区这样的难题,在此以帕瓦罗蒂为例,他的发声是在高音换声点上将a母音混e或o。让母音变暗,变立体,以获得更大的头声空间,这也是古典“关闭”唱法的要义。所以古典唱法在科学的训练声音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优势,应大量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到现代演唱上。
三、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虽然现代流行唱法继承了古典唱法的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音乐上,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风格大不相同,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和严肃音乐等类型的音乐之间有很多的结合,在唱法上也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融合,比如在欧美流行音乐里,以节奏布鲁斯为主的歌手,他的演唱多表现出富有激情的律动,并带有非常多即兴表演成分的演唱形式,如果是乡村或民谣的类型,则更多地表现为带有叙述性的吟唱,如果是“Timpane Alley songs(廷潘胡同)”这种主流流行音乐的类型,它的唱法里还继承了古典唱法大量的发声状态,即便是三者结合的歌者也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他的演唱有很强的节奏布鲁斯的味道,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古典唱法的痕迹。
其次在技巧上的差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唱法的发声应将古典的标准正统的发音修饰为一种更为放松和随意的风格,像说话一样让演唱的吐字更加口语化。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要改变节奏,或者根据音乐的需要做特别的断句处理。(2)在颤音的使用上,古典歌手往往应用更多的颤音,但在流行唱法中要根据不同的风格而定,流行歌手往往会比古典歌手使用更少的颤音,而且要尽量唱出更直的音。但在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上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福音歌手或布鲁斯歌手就经常使用快速剧烈的颤音,再比如日本或韩国等受传统民间音乐影响很大的歌手往往也会带有慢速且剧烈甚至抽搐的颤音。(3)古典唱法有统一的声音审美标准,比如各腔体打开,喉头下降稳定,声音要求立体感,圆润通透等等。但是在流行唱法中,个性化的声音备受赞誉,也就是今天经常提到的声音的辨识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音色一定是在熟练运用呼吸技巧和良好的发音下,经过调整提升后的自然声音,切勿人为的改变音色,只有充分的共鸣才能产生均衡的声音。(4)在古典音乐中,一些不允许的音在流行音乐当中不但大量使用而且会获得赞许,比如鼻音,还有啸音,声门喷发音,虽然这些声音在古典唱法里不被允许,但在流行音乐中这些声音对于音色和风格的塑造是很重要的。
篇9
豪华汽车在中国的竞争开始呈现白热化趋势。在奔驰连续营销动作的当口,奥迪也毫不示弱。刚刚(8月18日)在青岛让A8L W12顶级旗舰车型以劈波斩浪姿势亮相,27日又在十里繁华的上海外滩启动第四届奥迪夏季音乐周。
音乐家谭盾历经数月创作的大型视听交响诗《起源与未来》阐述的是人类经过混沌的起源,在数千年文明历程中如何寻找自我,走向和谐未来。作品的核心旋律仅由A、B、C三个音节组成,但其“1+1+1=1”的哲学思考却意味深长。
这部由爵士、摇滚、嘻哈、人声、管弦乐、打击乐共同震撼打造创新的古典音乐的奇异之处在于,当整部交响诗总谱在眼前徐徐展开,五线谱和音符的组合竟呈现一辆全新奥迪A8L的侧面轮廓,使奥迪经典的设计语言通过流淌的旋律得到完美转述。
与此同时,8台高清3D摄像机和大量的专业拍摄设备,重现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爵士于2010年执棒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古斯塔夫•的经典作品《第一交响曲》,成为今年全球纪念逝世100周年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风景。
这是全球首部3D音乐会的亚洲首映。音乐会导演Michael Beyer说,3D音乐会使观众不再只是欣赏者、观察者,而能置身音乐之中感受艺术与生命。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Stanley Dodds把它评论为“前所未有”,“这种全新的欣赏方式可以使你从音乐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中观察到他们的专注和强度,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不仅如此,所有乐器仿佛近在眼前,你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光泽和质感,似乎伸手即可触碰。”
篇10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个人的道德、情感、伦理、修养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回顾世界音乐殿堂,无论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交响曲和歌舞音乐,还是中国的“西北腔”、“南国风”及“中原韵”等,均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我认为在各种音乐门类中最能体现“爆发出火花”的可谓是当代的流行音乐。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开设音乐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基本上都有《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音乐史》、《交响乐欣赏》之类的古典音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课程的门槛很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较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本宣科灌输,轻教法的创新和面对现实的艺术成果。究其原因,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不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说“阳春白雪和者寡之”。事实上高校学生是喜爱音乐的,对校园音乐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不少学生把流行音乐视为不需要多加思考的“快餐文化”,或者看作单纯的娱乐手段。校园中大约有80%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很多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名称,却完全不知道流行音乐的起源及其类别。另外,还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调控性和判断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过多接受社会不良音乐风气影响,过分追崇欧美歌星,盲目“跟风”,诱发不健康的迷恋情结,导致身心萎靡不振、学业荒废。如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引入艺术品位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进一步发挥流行音乐的导向作用,并将其作为跨入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是高校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也是一项繁琐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聆听优秀的流行音乐
现代通俗歌曲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演唱方法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的自然真切特点并列于“美声”、“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音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独特的听觉效果。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流行音乐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娱乐观念,而且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由于我国流行音乐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时曾经历种种的压力与磨难。但在今天看来,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自由飞翔》是我国手机彩铃选用人数最多的歌曲,演唱者玲花、曾毅被誉为“通俗歌曲演唱最佳搭档”。他们演唱的作品感染力非常强,深受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流行音乐的存在。又如李宇春是“超女”,但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的眼里,她还没有“上路”。一边是艺术新秀,一边是没有“上路”,谁是谁非?难道是“粉丝”们错了吗?这不能不怀疑我们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再如2009年的“快女”曾轶可的“绵羊音”的唱法,也有贬褒不一的说法,但她却拥有着千万歌迷。我们对新涌现出的歌手们的演唱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回顾30年以来,我国歌坛上涌现了很多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亚洲雄风》、《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出东方》、《飞得更高》、《我和你》、《荷塘月色》、《平安中国》、《暗香》、《爱是天意》等都是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社会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三、实施流行音乐鉴赏与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及审美情趣于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学会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审美人生教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
1.大胆挖掘与改革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
传统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角色的主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歌曲曲目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歌曲的题材既健康又积极向上,歌词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在创作上有新颖独特的结构,在演唱上讲究精湛的技巧性和个性魅力相结合。
2.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注重引入“民族风”。
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是连结各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了解的共同语言。任何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民族性。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不但把蒙古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表现出来,在配器上也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演唱深情感人,富有奇妙魅力。又如韩红的《天路》、《归来》,是在藏族长调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处理,质朴而又优雅大气,让人仿佛进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再如米线演唱的《天上的》,简直就是天籁之声穿越云霄,既轻盈又通透,不但表现出青藏自然的秀丽、广袤,而且体现出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通过这些作品的聆听、学习演唱,不仅大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生活的热爱,而且给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增强民族情感的很好的平台。
3.古典与流行,中西合璧,引入“中国风”。
流行音乐虽然是古典音乐的延伸,但经过演变,如今已经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太死板,苦涩难懂,离现实生活太远,相比之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中国风”这个词其实并不新鲜,最具代表的歌手应当是周杰伦,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所创作的优秀歌曲种类非常多,如《青花瓷》、《东风破》融入了中国古典元素的创作理念。《夜宴》中的《越人歌》,谭盾运用古琴的单音伴奏手法,使乐曲显得清灵婉美,忧伤飘缈。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把中华民族音乐的神秘感与西方弦乐的典雅完美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风格的统一。这些作品远远超出普通流行歌曲的欣赏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古典与流行、文学与音乐相得益彰。
4.培养学生识别不同乐器的功能、音色与表现力。
结合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性能逐一加以辨别与了解,如长笛、长号、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还要培养学生识别圆舞曲、探戈、摇滚、迪斯科等各种舞蹈节奏。器乐是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器乐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陈美将古典乐器小提琴改装成了电声乐器,从此,古曲乐器重新改变了面貌,以动感的姿态展示于舞台。又如女子十二乐坊,以自如、随意的表演风格展现在世人眼前。喜多郎、雅尼、班得瑞等人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器乐曲目在民族和世界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中所产生的不同美,体现了新的音乐文化。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欣赏的重要过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流行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事实上,当代歌唱艺术正在多种传统风格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青年对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心态,已开始爆发出自己旺盛的创作活力,年轻人同样具有需要通过流行音乐抒感、表达语言的愿望,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这种形式所提供的内心交流在我国形成的效应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让使观众激动得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泣不成声的流行音乐,更多地、合理地、真切地走进我们的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2]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7.
- 上一篇:幼儿园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