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社交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年轻人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年轻人社交礼仪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生活主义;城市意义

创意文化产业搭载互联网生成众多业态。如今在“双创”驱使下,微小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以移动手机应用为甚。另一瞩目的现象是众多微小文创企业崭露头角,逐渐出现在大小城市的创意活动,当这种“手机移动应用+创意活动分享”的商业模式框定城市范围内时,就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当这嵌入都市人的生活时,该如何定义其塑造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这样的“物”对于所生活城市的意义呢?

“发现周末”是由一支年轻互联网创业团队打造的手机移动应用App,定义为“优质青年生活方式”。考虑到“发现周末”所推荐活动均框定在文创活动范围内,而其它案例的活动推荐较为庞杂,故此研究以“发现周末”App为观察对象展开。

一、互联网精神与文创融合

互联网精神在于“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使用互联网平台打开微小文创企业营销渠道是突破性创新。“发现周末”App中,已聚集百余家微小文创企业,通过平台的精当选择和创意处理,将文创小店的创意活动展示出来。顾客角度的创意体验,则是文创小店依托平台推广的时机。现代人逐渐倾向于网络的隐匿性,作为虚拟网络平台,“发现周末”提供的也是这样的隐匿性,个人兴趣化的浏览和活动选择,再直接通过网络预订,最后在约定时间前往。用户的个人兴趣被尊重,追求创意体验的需求被满足,而这又在“熟人社会”和“首属圈层”关系外营造出新的空间,即共同的“课余爱好”。

“发现周末”平台又派生出社交空间,类似于大学的社团,将成人社会按照个人兴趣重新整合,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真实社交和分享的空间。在这个层面上,“发现周末”的意义等同于被讨论很多的“咖啡馆”、“酒吧”,在某种程度上如哈贝马斯所论的“公共空间”。按照兴趣组合而成的圈子,减少了社交的盲目感,创造出更多有效地交流机会。

二、新生活主义消费“体验”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现代人已进入到“体验的时代”。为庆祝生日时,去蛋糕店买现成的蛋糕不足以使人满足,而更希望通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体验过程的快乐。创意文化产业多为体验性经济,在人们消费体验中赚取利润。从“发现周末”中精选的活动看出,很多产品都已从单纯销售转为销售“体验的过程”,而这种消费与购买同步进行的过程,在现代人看来,去参与到制作冰淇淋、蛋糕的个人体验已超过购买的乐趣。

后现代提倡一种新的生活主义,即为生活,而且是为更好地生活。这种“一切围绕生活,一切以生活为中心”彰显着年轻一代都市人的价值观。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已不再被年轻人所接纳,如何用赚得的钱“去消费”“去享受”是目前年轻人所崇尚的理念,“发现周末”彰显着新的生活主义,文创活动的精当选择都在凸显“品质、创意与精英化”,正迎合着年轻人的生活主义取向,为都市年轻人的精神放纵找到一个落脚点。

新生活主义的另一种解释在于坚持自我的判断,用社会和生活教会的方式去做自我的选择,当代中国的都市年轻一代已学会尊重与接纳多元。在一度迷惘的一代,在诟病现代中国人失去了文化、失去信仰的时候,是否想过,一种新的充满创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孤芳自赏的新文化,已经悄然蔓延开来。

三、城市意义与空间重塑

城市是可沟通的网络。城市生活的丰富性提供多元沟通的机会,人类的城市空间也因此拓展。“发现周末”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开辟出都市交往空间的新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彼此脱离开“首属圈层”,进入一群带来刺激体验的“熟悉的陌生人”中,为完成共同爱好共同目标而组成圈子。城市创造了这种机会,使发达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们聚集到这个微小空间中,正是在城市网络中活跃的千千万万个“微圈”,推动了城市向着更广阔的可沟通世界推进。

城市人是孤独与冷漠的。芝加哥学派学者帕克曾说,大城市打破了乡村的亲密关系,城市的本质是冷漠的,城市人理性地迎合城市的规范和礼仪,而人天生带有的叛逆性在蠢蠢欲动,每个人都在寻求释放压力的出口,而通过培养兴趣的方式得到释放是最佳效果。当都市人暂时从钢筋水泥的办公楼解脱后,尝试着去参与“文创活动的体验”使精神与身体得到双重放松。作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孤独客,似乎在有共鸣的圈子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属。

“发现周末”App只是个例,现阶段只活跃于北京、上海两座中国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是否具有在整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普遍性仍有待考察。并且定位为“优质青年”,其用户群也只代表了都市中较少的一部分。“新生活主义”是否代表城市白领、中产阶层普遍的生活态度仍不可一概而论。但至少可以看到,“发现周末”App暗指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创趋势,一种城市中的生活想象。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默:《体验经济》,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