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素有礼仪传统,在古代及近、现代的典籍中,有浩繁的礼仪、礼节知识,现代社会,越是竞争激烈,越是要靠礼貌、谦和协调关系。搜集、整理、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和现代礼仪的规范,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取得他人认可、获得成功的金钥匙。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说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论语》中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养成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形态——凡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应该自觉摒弃。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比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代礼仪中的“礼”是“礼节”,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修养;“仪”是“仪式”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 “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者相互促进,在形成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中“礼”的概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现代生活中,这些礼的准则同样适用,比如,现代礼仪强调个人美好的内心世界,通过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富于风采的仪表显示出来,讲究礼仪,不仅可以反映出个人的形象和内在素养,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社交场所,朋友聚会、商务交往,我们如何做受欢迎的人?
……
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因为儒家思想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情感,而礼仪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现代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差异
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一定形式。
1.相对于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已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述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和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它已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文化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礼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三、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在现代礼仪中,礼仪是礼节与仪表的结合,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逻辑的基础上的传统习俗。“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仪”是指仪式。“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为使各种人能愉快融洽地一起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这就是礼仪。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被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被称为礼貌。
这一切已说明,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礼记·大学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向我们展示了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 “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类似的表述还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念头都能真诚,而不自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合乎信,也能够真诚地待人接物,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情况。“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修于内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笃于行”。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现代礼仪教育中的规范在这些方面和传统文化恰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就在于 “修身”二字。
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灵魂,现代礼仪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保证。
篇2
[关键词] 医院; 人力资源; 人事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52
[中图分类号] R197.32;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86- 02
1 引 言
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注重目的的实现,后者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整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国有性质的医疗机构还处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各种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医疗事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本文基于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阐述了目前我国国有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的建议。
2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概念与区别
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实质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直接表现在人事管理只是管理事务,强调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于开发人力资源,强调激发人力的积极性,以实现人与企业的统一。其主要区别表现在管理的内容上:传统的医院人事管理包括各类档案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以事为管理重点。由于着重以命令式采取严格的制度对医务人员或部门实施监督,因此缺乏对医院员工个人情感的培养,不能达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观与医院价值观的统一。而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坚持以员工为本,着重开发员工的生产力。具体表现在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发展的要求。
3 目前我国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医院由于沿用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医院本身的发展,不利于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提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不少的弊端。
(1) 思想认识上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足够的认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个通病便是行政垄断,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从内部上根本不能使人力资源达到优胜劣汰的配置需求,这是我国国有医院不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2) 缺乏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另一大弊端,由于行政的干预,医院不具有形成市场主体趋势,因而也不具有完全的人事自,几十年形成的“人才难进难出”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造成专业的医务人员缺乏与流失。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许多医院只以减少成本为目的,强调对员工的约束和对员工现有技能的运用,没有看重人力的潜在开发性和价值。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高。
(3) 高素质医疗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缺乏使得医院管理能力整体不具备高水平的能力。就全国医院讲,不少医院的管理人员多数为医院内部其他岗位调至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上,管理内容主要集中于员工的绩效考核,工资审批等事务性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4 医院如何从人事管理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人力资源是医院管理的根本性资源,因此,医院要改变传统的人力只是一种成本的观念,从单纯的人员管理或事务管理转变过来,着重开发人力资源,把对人的能力开发和培养放在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尊重人才,使员工与医院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双方的互赢。
4.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事物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医院服务素质的水平。这就决定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管理知识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辅导,将人力资源的调配发挥到最好状态。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树立无私服务的思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4.3 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医院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可以将竞争引入医院内部,坚持公平合理的竞争上岗制度,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这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增加医务办公的透明度,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和平台。以竞争带动优胜劣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必须保证在人才的选用方面要严格按照程序运作,使人才真正得其用,展其才,保障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健康发展。
5 结 语
现代社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凝聚力的竞争,医院的发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竞争,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转变管理重心的同时,要坚持人本思想,提升医院的凝聚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传统 现代 理念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近百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我国教育培养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体育人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文化、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现代体育理念涌进来,我国的体育理念业也已开始现代化进展,所以,相应的,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或者说不完全适合。但是,从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仍然有许多精华之处,需要我们借鉴到现代体育理念中来。因此,本文就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一、体育教育的传统理念
总结传统体育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后懂得”和“锻炼后竞技”是最主要的两大特征。在这两种理念特征的支持下,教授者注重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以师者为中心,传授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最后以锻炼身体并在竞技结果上得以体现。
(一)传统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技术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技术一直深受人们的热衷与喜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武术,技术代表一切。由于传统思想的作用,体育教育便从健身的理念中上升到技术的教育。于是,体育教育首先教育体育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技术的教育。在技术的教育中,过重倾向于技术的精、准、高、远等技术标准,注重技术的规范性、技巧性、完美型。
技术是核心,竞技就自然成为传统体育教育成果的检验方式。
(二)传统体育教育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
在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强调“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由老师向学生单向完成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承特征。
毫无疑问,传统体育教育中,教授者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学纲要的作用,并按部就班地实施教育。学习者是被动的,需要被动接受教授者所传授的体育知识,缺乏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保守的,符合大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传承。
另外,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式教育限制了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容易出现经验主义,还容易出现体罚学生的错误现象。
(三)传统体育教育的模式简单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是课堂讲解、操场练习、赛场检验三部曲,其中操场练习是主要环节,为了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需要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训练。虽然这样的训练结果是体育成绩的巩固与提高,但其枯燥却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影响并阻碍了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二、体育教育的现念
体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体育教育理念也同步向现代化理念倾斜,需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而转向师生协作完成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的思想影响,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精神,从而确立现代体育新的价值与内涵。
(一)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育、精神教育并重
现代体育教育打破了“技术教育”的传统局限,同时也不再以“技术比赛”作为体育教育成果的唯一检验标准。现代体育教育具有更宽泛的理念价值,把技术教育和精神教育提升到并重地位,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开拓性和深远性。
什么是“终身体育”?就是教授者授予了学习者基本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不再刻意追求学习者精益求精,而是要求学习者终身拥有体育技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交流,终身强健人们体魄,终身保持人们的体育精神。
(二)现代体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体育教育强调“以师为主”,强调单一技术传承,而现代体育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管创造性。同时,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不再简单地以教师作为主体,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合作互动,把学者放在主置,而把师者放在辅助位置。这样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代体育教育提倡“快乐体育”教育
由于现代体育理念的进步,催化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由于不再强调“技术竞争”,所以体育不再变得残酷,没有了过多的功利竞争影子,易于被学生接受,体育学习终于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的衍生,代表了体育教育的一种进步,是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学习体育一种新的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体育的一种快乐魅力。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理念是相对立的并相互存在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有利于传统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却不利于体育现代化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有利于体育现代化发展,但却难以保证体育竞技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体育工作者们应明确二者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又不遗失传统体育精神的新的体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01):13-14.
篇4
关键词 非遗 跳绳艺术 体育民俗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申遗的进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也蓬勃兴起。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对传统的民间体育艺术项目的探索与研究也颇有成效。比如安塞腰鼓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跳绳已列入县级非遗项目,而且跳绳已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首次颁布了《跳绳竞赛规则》,并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跳绳精英大奖赛。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国家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
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关的研究却不多,主要有:
赵振平《从小玩跳绳》(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跳绳对人的益处,介绍了多种跳绳技法和注意事项。
段绍斌等《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学校体育的整合——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研究》,文章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民间体育的特色,从而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使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民间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
冯俊彦《陕西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样跳绳比赛调研与分析》,文章对陕西省花样跳绳比赛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旨在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大、中、小学课堂,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开展。
何云《将合作学习向课外延伸——让跳绳飞起来》,文章论述了将跳绳延伸到课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阳光体育、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跳绳活动在全国各地也蓬勃开展。2010年和2011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两届跳绳精英大奖赛及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跳绳运动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跳绳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教育范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我国最早的跳绳班。80年代初,陕西全面推广跳绳新技艺,先后举行了400多期跳绳培训班。陕西花样跳绳队应邀出访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参加了北京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取得了全国多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花样跳绳表演一等奖。同时跳绳也走上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舞台。
西安各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也经常举行群众性跳绳比赛。西安的跳绳艺术逐步衍生出包含12大类60多种套路300余种跳法的“花样跳绳”,把跳绳从一项民间传统活动发展成了一种极具感官冲击力的体育艺术。
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一直以来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特色教学项目。1993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跳绳协会”;1995年以该校学生为主力的“陕西省跳绳交流团”应邀访问新加坡。1999年该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跳绳艺术学校”。
国外的跳绳活动也很兴盛,如日本具有独特而完善的跳绳体系,跳绳设有级别和段位,还有一整套完善的裁判员等级制度和技术要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知名的跳绳俱乐部就有500多家,且多数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综上所述,跳绳活动以及对于跳绳艺术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尚属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对跳绳艺术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挖掘不够。跳绳艺术起源于我国,但相关的考古发现、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传承史都不甚清楚。
(二)对传统跳绳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截止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理论研究只限于体育界,并未深入到其他相关学科。
(三)民间跳绳艺术的传承主要靠家族传授的方式,传授者的思想比较禁锢、保守。这对一些特色跳绳技巧的流传和推广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跳绳艺术教育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无法将流传在民间的跳绳技巧引入课堂。
二、研究内容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陕西优秀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其成为一个体系,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课堂、开拓学校体育的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民间体育艺术的内容,推动民间体育艺术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从历史、文化、体育艺术等方向入手,对源自陕西以及流行于陕西的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一)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构成和参与人群对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传承变迁的历史进行探索,发现其传承变迁的内、外动因和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
(二)探索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理论,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及新的教学模式。
(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研究与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跳绳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五)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研究与探索培养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合格师资的有效路径。
(六)从体育运动媒介的角度,促进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社团的形成,丰富体育文化生活,致力于增强全民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突破的难题
(一)搜集有关跳绳艺术起源和发展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的分布极其零散,延续时间很长,在此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积累,因此,收集资料的困难较大。
(二)挖掘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健身与艺术价值,赋予其时代文化内涵,加强民间体育艺术理论的研究。
(三)探索在部分学校开展民间体育艺术课程的可行性和民间体育资源的新的教育传承模式。
(四)探析民间体育资源的流行动因,把源自民间的体育资源通过学校教学与研究跟民间乡土传承相结合,实现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存在—发展—创新—再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
四、研究方法
(一)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体育、文化遗产、心理学、运动医学等。
(二)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法:包括乡野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法等。
(四)行动研究法:在相关学校进行跳绳研究的样本选择。
(五)数理统计法:利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在数字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技术关键:本研究将从项目的实际开发与利用入手,将跳绳运动通过学校教学的实践研究,找到适合学校教育和民间体育艺术资源发展的模式,同时将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与时代元素相嫁接,探寻推广跳绳艺术的更多途径。
五、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绵延千载的民间跳绳艺术是华夏数千年民族艺术的积淀,体现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象征,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绳技、绳舞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价值的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具有典型民间特色的跳绳艺术被逐渐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沿,甚至于面临着被湮灭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艺术价值和体育价值,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跳绳运动——这一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从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层面切入,分析、探索民族跳绳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示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体现民族文化的最高价值。为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为丰富民族体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挖掘、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创新,通过对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搜集和整理,让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校园,延伸课外。开拓学校教育理念、模式的创新,指导民间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促进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通过这一项健康、环保、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旨在实现以下实践意义:
首先在心理素质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各种优良品质,陶冶情操。在身体素质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对身体的灵活性、速度、耐力、身体姿态、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促进作用。
其次,在整个社会娱乐网络化极其普及的背景下,简便可行的传统跳绳艺术对于展现民族体育活动的魅力,对抗娱乐低俗化,减少网络犯罪,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这不仅挖掘、保护了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情感。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开展体育、艺术等传统项目,为广大民众标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升至国家文化安全高度,因此,发展兼具传承文化、健身等多项功能的体育艺术项目,必将为此做出卓越贡献。
从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项目发展本身而言,对促进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加快这些艺术资源的发展进程,扩大发展规模,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预期效益
(一)完成“陕西传统体育艺术资源开发的研究”。整理汇总古代直至现代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跳绳艺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陕西省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进行创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推广。
篇5
关键词:社交礼仪;正能量;负能量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尊重礼仪是中国优良传统,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祥和安康的重要基础。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行为准则。优良而规范的社交礼仪,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一、社交礼仪的正能量
(1)提高自身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
(2)协调人际关系。拥有礼仪,不仅可以使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还能帮助人们规范各自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
(3)维护社会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能体现个体的素质,能体现一个国家良好的礼仪水准和文明程度。每个人都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整个社会有稳定作用。
二、社交礼仪的负能量
(1)教育礼仪的偏差在教育礼仪上,过多强调“仪”,而忽略“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举止等的规范上。在现代礼仪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礼仪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日常的行为举止规范上,强调各种行为的标准化、一体化,认为只要把举止做标准了就是有礼仪的。这样一来,就从小扼杀了个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造就了个人的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这样教育出来的个人,往往缺乏自我创造意识,只能按程序按要求做事。这与我国当前要求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2)对传统文化礼仪的错误理解或偏差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博大精深,但有些人在理解上有误解或偏差。只从表面的、形式的去把握,如各地越来越庞大的纪念孔子的典礼;又如各地选拔“现代孝子”,不去阐明现代孝子的含义、行为规范,而是“万事孝为先”、“唯父母言行是从”,不分父母、长辈的言行是非曲折,正确与否,一味顺从即为孝,这显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无益的。
(3)礼仪与金钱和权力结合。现代礼仪缺失和破坏的关键因素是礼仪与金钱、权力的结合。有些人把“礼”看成请客、送礼、拉关系的代名词,甚至发展成行贿的手段,造成社会上酒色财气、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这种以“权”、“钱”为基础,以自我为核心的霸道行为,是破坏社交礼仪、社会秩序的祸害。
三、社交礼仪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的途径
1.礼仪应与制度、规章、法制相结合
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等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属于道德范畴,是依靠个人的内在力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自身的很大的自觉性。但如果光是靠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去实现行为的礼仪化,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在现阶段,必须将礼仪与制度、规章、法制结合起来,依靠这三者的力量去约束个体的行为。可以制订公共场合的礼仪规章制度,对违反人员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惩治。因此,将制度、规章、法制渗透到礼仪的各个层面是非常必要的。
2.传统礼仪应与西方礼仪文化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西方礼仪文化。西方礼仪文化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固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也保留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如果我们对西方礼仪文化只批判,不借鉴,这是不符合的。我们应正确对待西方礼仪文化,对其进行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取其精华,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更好地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交礼仪的道德规范,树立起社交礼仪的框架体系。
(1)以人为本。人,是社交礼仪的主体。既然如此,在礼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应将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结合起来,提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阶层之分,没有财富之分。在社交礼仪中,平等是基础,是最重要的。要以礼貌待人,礼尚往来,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渴望平等,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任何抬高和贬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以真为实。人际交往中的真诚,是赢得对方信任和尊重的前提。礼仪应该是真诚的,不能弄虚作假,绝不能与虚伪拉扯在一起。礼仪应是发自内心对人真诚的尊重关心、爱护,并用自然得体的言行表达出来的行为。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
(3)以和为贵。“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重要范畴,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曾提出“礼者,敬人也。”在西方社会,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十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交礼仪要强调“和”,以和为贵,避免斗争。这就要求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既要与交往对象互相谦让、和睦相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社交礼仪中,贵在和谐。
3.礼仪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社会经济在发展,社交礼仪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防止礼仪的庸俗化、经济化和权力化。
中国传统礼仪中一些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与现代化建设产生排异作用的消极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存在。现在虽然已经没有民见官要叩拜的礼节,但官员考察,群众列队欢迎红毯铺地的现象比比皆是。传统礼仪中的消极礼仪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礼仪是一个重要规范,但规范要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必须使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给予适当的地位,积极发挥其正能量,克服其负能量,为建设中国文明的礼仪之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全文).新华网,2012.9.13
[2]金正昆.政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c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c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c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c色为衣缘,c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 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篇7
【关键词】汉服;汉族;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60-01
一、引言
汉服与中华礼仪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每当说起民族,人们往往带有一种崇高情绪,对民族文化、服饰、美学投以无限的憧憬。研究汉服与汉族文化,分析中华礼仪文化与汉服之间的关系,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找寻中华礼仪服饰的标准,从服装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原因,分析汉服中所蕴含的中华礼仪内涵。
二、汉服文化的由来
汉服,从字面意思分析是汉代民族的服装,一些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传统服饰,这是区分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而言的说法。汉服的服装主要由帽、服、鞋、配饰等物品组成,汉服文化的礼仪标准也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逐步演变过来的。关于汉服的记载最早是在《汉书》中,以汉朝中的“汉”字为代表,通过衣服制度制定服装礼仪,以《礼记》、《周礼》中的礼仪典章为基础记载,以儒家礼仪思想为基本要义。《左传》也有对服饰礼仪的记载,称“服装之美、谓之华。华夏也一”。由此可知,我国称为华夏、礼仪之邦,是基于服装礼乐文明而由来的。
三、汉服的礼仪制度
作为礼仪之邦的汉服,礼仪制度是体现国家基本礼仪法度的标准,是国家立国的大法。自西周开始,周人从天地信仰中创造出伦理内涵,将神学思想融入到人文思想文化中,这也成为了中国汉服礼仪制度制定标准的根源。春秋时期,汉服的礼仪制度按照周代文化制度标准,对“礼”进行治理规范,依照国家稳定社稷的思路,制定有序的规划途径。古人依照衣服制式对照制定礼仪,创造汉服的目的正是体现法制的表现。天人合一、包容万物真实体现了天、地、人三和的伦理秩序。他们将礼仪作为伦理道德约束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汉服管理体系。汉服除体现神学的丰富内容外,更直观地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穿着汉服上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不同的等级阶层穿着汉服的规范要求不同。例如,在佩戴玉佩上,依照身份不同,配搭不同的玉器。天子佩戴白玉,公侯佩戴山玄玉,大夫佩戴碧色玉佩等。。
中华民族的服饰色彩相对较为丰富艳丽,汉服的颜色囊括了整个色彩系列,其中以六色六彩为尊的标准,尊为土,玄为天,黄为地,青为木,赤为火。依照汉服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表现各级尊卑标准。在汉服颜色搭配上,以合理的印记进行登记对比分析。孔子曾说,朱赤为正色,紫色为间色,正所谓恶紫无疑正是放置于间色之间的。这是对正色和间色的定位,体现了孔夫子对于维护礼仪尊卑的思想。
四、汉服与中国礼仪复兴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礼仪文化的复兴与汉服文化是分不开的。大体分为几个类别,首先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重视传统文化服饰的发展。其次是对于爱好研究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推行汉服文化的发展,以粉丝制提升汉服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汉服服装的喜爱度,将汉服文化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另外,从商家角度考量,商家利用汉服文化思想,对汉服服装进行改良,适应现代人们对于汉服服装的认可度,客观上推进了汉服的复兴发展。面对汉服发展与中华礼仪复兴发展而言,我国需要从现代文化发展中找寻适合推广汉服文化发展的有益方向。通过加强汉服文化的文化发展,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减少盲目追捧服饰、丢失传统文化思想。加强人们对于汉服礼仪文化制度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人们对于汉服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兴趣,实现对汉服礼仪文化的规范认识,提高现代中华礼仪复兴的汉服文化发展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汉服中华礼仪文化的复兴是一种服饰文化发展思想的回归,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表现。在中华礼仪复兴发展中,需要汉服文化类似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醒我们找回中华民族礼仪复兴的精华,将这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学习并研究,提升中华礼仪服饰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淼.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J].青年文学家,2014(29).
[2]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J].开放时代,2008(03).
[3]兰宇.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J].理论导刊,2007(06).
作者简介:
篇8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遇到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客观地说,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德育模式,重道德认知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主观重道德情感内化,客观轻道德行为养成,德育停留在“运动式”“灌输式”的传统理念之中,教育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难以适应大学生德育教学发展需要,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言行举止恬不知耻、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现象大有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呈现滑坡倾向,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的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完善高校德育教学体系。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新要求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德育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积极探索德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现代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以现代礼仪教育教学为基础,以个人礼仪、交际礼仪、仪式礼仪、会议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民俗礼仪等基本礼仪教学为抓手,全面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切实做到二者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全程性、全面性、实践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系统。
篇9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教育的潜课程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礼仪教育渗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篇10
高职学生人学分数线较低,起点低、底子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欠缺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学生和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习实际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大部分家长、老师、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智商高、情商低。前段时间出现的南京中学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由此还牵出更多中国游客在敦煌、故宫、帕劳、泰国等国内外旅游胜地的不雅行为。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
2礼仪教学的现状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尊老爱幼、文明守礼、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但在校园里不乏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早退、遇见老师不问好等。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在中、小学成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通常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人大学后,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课时限制、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只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礼仪教学基本都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礼仪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此造成礼仪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礼仪教育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在礼仪教学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言行举止的修养升华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3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却很容易接纳和认同夕卜来文化。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西方节曰却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些外来的文化意识形态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这种趋势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将会丢掉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又何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这种情况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4如何在礼仪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寰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信、利、敬、义”这4个字的重要性。“信”乃礼仪之本,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利”乃礼仪之道,体现为人的胸怀;“敬”乃礼仪之魂,体现为人的境界;“义”乃礼仪之德,体现为人的责任。比如,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开始上课后有的学生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有的学生时不时地刷屏手机或者玩手机游戏;有的学生穿着拖鞋上课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礼记.曲卒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学校虽然在行为上对学生作了硬性规定,规定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很少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恭敬之心。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操作规范、仪态仪礼等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现在简说人伦大道,人道者——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伦,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仪老师不能只摆花架子而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精髓,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育升华为素质教育。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