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文化比较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礼仪文化比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礼仪文化比较

篇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精神,是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反思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启发创新以及实践能力为本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己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国际游客将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旅游业是贵州省十三五大力发展的重点内容,十三五发展明确强调贵州省应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然而贵州旅游酒店从业人员普遍被反映出的文化素养、以及业务素质等水平不高,影响了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怎样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是遵义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礼仪教学里的应用初探

礼仪,是对社会秩序梳理的呈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体现形式,礼是指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臣服,也是指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之心,其核心目的是唤起人性的善根,感悟、理解和尊重生命;仪是指通过规范的外在形象和行为表达出礼的内涵。礼仪文化是每个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礼仪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礼仪课程有主要以讲授礼仪知识为主,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另外,以实操课为主的服务礼仪课程也只诠释了仪的部分,而忽略了礼的内涵。没有礼的内涵,仪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礼仪的特征,结合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礼仪教育通过特定的场景再现,特殊的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亲生体验各个不同的礼仪场景,并做语言引导和知识点梳理,能够有效的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链接。教师和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更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刘焱和刘亮认为任何一种通过教师讲授的教学都没有办法去替代个体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加上体悟,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礼仪对学习者而言,关键便是任何使之内化于自身能力以及感悟的问题。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个体体验,才能不仅只获得职业知识及技能,更能获得如何尊重顾客、尊重他人的理解与经验,真正构建起职业素质。

中外礼仪》是遵义师范学院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中西方礼仪在不同背景下,在交往中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其背后涵义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影响。学习《中外礼仪》的含义和来源,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发自内心的尊人尊己,用温柔和包容的心积极对待这个世界;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另外,是为后续的实操性课程《服务礼仪》夯实理论的基础,令学生领会礼仪的内涵。

《中外礼仪》采用了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新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养为目的,以引发和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驱动,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完全侵润于礼仪规范、细节要求之中,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把以老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建立主人公意识,从之前的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变为我怎样主动去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和通过体验把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在体验式课堂扮演的是课堂设计师,陪伴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等多重身份,不再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陪伴学生体验课堂,观察课堂中发现的行为和问题,从而变身引导者点悟学生。体验式教学下的《中外礼仪》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富有生命的活力,提高了课堂礼仪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校情、生情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作者对体验式教学法对《中外礼仪》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的主要方式为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系统评估和通过教学视频反观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反应,现将课程效果评估结果总结如下。

1.《中外礼仪》体验式双语教学法新颖、独特,有创意,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2.该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增加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因为实训室没有使用,导致上课的很多训练得不到施展,降低了课程效果。

4.教师上课很投入,同学们有时反应不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情况少。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外礼仪》课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体验思想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由组织行为学教授 David Kolb提出,但是体验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准确的设计出体验场景;需要教师有能够把控课程的局面和节奏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学期的《中外礼仪》教授,也反应出了不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课程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角。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热闹的课堂并不是就等于好的教学。体验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和控制,以保证主角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停留在课堂热闹、课后遗忘或者说与做割裂的肤浅表象。

2.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游戏过程中脱离教学目的,教师经验不足还不足以把控课堂走向等情况。

3.体验式教学要借助于场景设计,实训室设备不完善,会对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西餐礼仪章节,如果少了优美的西餐摆台和餐具的使用,很难让学生从图片上真实体验西餐的优雅氛围也很难进行实际的体验式教学。

4.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和布置场景,考虑课堂细节,对教师自身的沉淀和综合素质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广泛推广的可能性。

三、体验式教学具体运用中的实施办法

(一)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环节,即问题引入、情景模拟、协作互动和归纳总结。

1.问题引入。教师首先收集与寻找能够包含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然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安利的背景材料,并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思考题。这样也是避免学生不能融入课堂的措施,因为理解才会产生共鸣,产生共鸣才会更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2.情景模拟。情景模拟不仅是教师导入知识点的环节,也是体验式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场景,领悟学习内容。 David Kolb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知识源于掌握经验和转化经验的结合体”。情景模拟法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事件发生过程呈现出来。再通过教师语言和态度的引导,不仅让扮演的同学,也让观看的同学领悟到其中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

3.协作互动。协作互动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特点。它是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行为。通过协作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会更加平等。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是课程的设计师、学生的引路者和陪伴者。

4.归纳总结。每次体验式教学结束时教师都要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对所体验到的知识进行提升,达到把握重点和加深理解的目的。归纳总结是教师充当引路人时惯用的手法,是引发同学们学会用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配合教师的课程设计,减轻教师创建情景再现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应该考虑到不同课程所需要使用的功能。一旦建好可以重复和覆盖使用。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体验式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型就为大幅度提高。

(三)D变观念,建立新的体验教学评价模式

篇2

一、理论教育,寓乐于教

礼仪教育的理论内容不难理解,它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礼仪内容,如校园礼仪、握手礼仪、言谈礼仪等,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所以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些内容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且比较分散,这对职专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个考验。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尽量把知识系统化、连贯化,做到有条理、有层次地讲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力求讲解时幽默诙谐,使趋于沉闷的课堂气氛继续保持活跃。

在讲解言谈礼仪时,穿插了纪晓岚的一首极富幽默色彩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时也对知识加深了印象。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度过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在对比中掌握知识

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一蹴而就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是深沉的文化积累,融汇了若干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礼仪教育自古及今中外皆有,且很受重视。当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礼仪。针对职专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一环节,在讲礼仪内容的同时,适当讲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

在讲解“见面礼”时,第一个礼节是“握手礼”,“握手礼”源于西方,它是和西方骑士格斗分不开的。双方击剑时若势均力敌,作为和解的表示,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证明没有武器,握手言和。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通用的交际礼节。通过教师讲解握手的渊源,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大增,更加注意听讲。

讲到“校园礼仪”的“尊师重教”时,笔者提到了孔子招生讲学,首开私人讲学风气,为国家培养栋梁,为社会乃至后世作了贡献,使教育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当代教师的教育活动更是复杂多变,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收到可喜的成效。学生听后大为叹服,认为尊师重教是理所当然的事,课上和课下见了老师都更加有礼貌了。

三、理论结合实际,学用并举

学习礼仪是为了更好地把礼仪运用于现实生活,为职专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服务。既然这样,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注意把所学知识用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讲“见面礼”时,笔者一边讲,一边给学生示范,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练习起来。讲完理论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分组、或同桌、或前后桌,相互练习握手礼、鞠躬礼、拱手礼、注目礼、拥抱礼。然后发动学生,让他们上台表演。这样学生兴趣大增,所有的动作要领也都在练习中悉数掌握了。

在讲“介绍礼仪”时,笔者边讲边举例子,然后让学生依据笔者举的例子自己再举出一些例子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接着,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正式介绍”“非正式介绍”“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的场景让学生分组练习。然后请表现好的组先上台作示范演习,再请其他组上台表演,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介绍礼仪已熟练在胸了。

四、将所学用于现实生活,注重思想教育

古人云:“观小节可以知大体。”一个人无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况下,凡事必须行之有礼才能让人尊重,使人敬服,从而为自己安身立命打下坚实的基础。见了长辈能以长者之礼尊之,见了父辈能以亲善父母之礼敬之,见了小辈能以看待自身孩子的眼光爱之。真正作到处处有礼有节,谦恭有礼而适度,那么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顺畅了。

篇3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大学教学更加需要的。《中外礼仪基础》是浙江传媒学院礼仪文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交往中用以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学科,其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在传媒及相关领域从事形象代言与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既有博大精深的东西方礼仪文化发展探究又有人际交往礼仪行为规范的实操训练;学生常感到茫无头绪,不得要领,许多学生总是机械单一地练习,而对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结果往往是“只有站姿没有脑子”。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应用以解决问题,一直是困扰师生的教与学的难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学科内容整合化、结构化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学习结合成整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正好能促进这个过程的完成。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礼仪课程的创造性建设、价值性实施而言,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提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造洞见和价值,教学应保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教育理论。自18 世纪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洲被多次大规模地倡导,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并开始盛行,美、法、英、日等国家都先后倡导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综合学习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4]。国家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向高校明确提出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也由此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支持的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能促进高效、有意义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实验表明,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目标的超越性、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师生关系的共进性等特征[6]。

三、《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究

《中外礼仪基础》作为礼仪文化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开课学期为第一、二两学期,是学习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必经之路,它对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大影响。《中外礼仪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礼仪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

1.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地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一个合格的传媒公关人才不仅需要行为规范训练、职业形象塑造,而且需要道德教育、贤质修养,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旨在通过研究“德·学”提升“道·术”。

2.教学原则。研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单向地获取知识,而是辩解知识的真谛、考究知识的真伪,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归类、整理、探索、协商,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开放性原则。师生不但可以将来自不同的学习者的观点(甚至是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内部的同化和谐调,而且还可以将不同的意义进行评价和协商,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一领域知识的多层次、多方向探究视角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多样性、灵活性。②创造性原则。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问题思辨过程中的闪光点,并适当点拨和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迅速转化为创造能力。③互动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教学的境遇和条件等权宜,选择合适的问题(课题)进行研究,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题互动、师题互动、师师互动。

3.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中外礼仪基础》课程建构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的二元主体教学结构,其主要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如下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广义的教师不仅包括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包括同学以及有关专家;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如网络、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等)中所选的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介是联系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纽带,它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如语言媒介、电子媒介、物体媒介、环境媒介等。通过二元主体教学结构的建构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性的教学改革,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四、《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法强调的是师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为共同完成若干个具体问题而进行调研、探究的教学活动,学习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而且还强调学习行为进行的过程。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计划——实施——评价等四个环节。

1.问题。首先是确定问题,也称确定主题或任务,可以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方面的。教师从自然、社会或生活情境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项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是教学的主线,创新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问题展开。问题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人类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教师要注意将课程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领域的项目任务,问题应综合新旧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留以创新的空间。  2.计划。接着是制定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的选择、实施阶段的划分、组员间(学生也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完成)的合理分工及其他有关内容等等。礼仪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人格发展各方面所遭遇的问题,是无法完全用相互独立的逻辑体系来进行诠释的。学科互涉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方法、理论,形成多学

科研究视角,引导学生走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3.实施。实施阶段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个别访谈等方法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个体与外境的互动不断地影响着他对某个问题的原有看法,一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边不断地对原有问题意义进行重组,使问题也处于修整和扩充之中,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知识结构,逐步完成实践活动、研究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

4.评价。最后是辅导评价阶段。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 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2010-07-17 (7).

[2]路常青.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科教论坛,2006,(1):1-5

[3]陈义勤.研究性学习在网络大学课程中的应用[J/OL].E-learning研究与动态 2010,(8)

[4]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5]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2005-01-05.

[6]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5

篇4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差异;交际能力;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与宗教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包含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两部分,其中跨文化能力是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要使学生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入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积极乐观的思想。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开展文化知识的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设计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教给学生一门语言,必然也教给了学生该文化。如何不了解文化,在交往中必会产生误会。比如:餐桌礼仪,中外就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夹菜给对方是一种客气的表现,但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喜欢吃狗肉,而西方人觉得是匪夷所思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注释法

即在教材中对涉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和各个阶段,比如,介绍世界上主要的体育活动环法自行车赛(Tour de France);介绍西方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及庆祝方式等;介绍西餐厅的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等大都采用了注释法。教师利用课文现有的材料,把文化呈现给学生。

2.比较法

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显著,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差异比较,学生才能更好地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增强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在接受外语教育的时候会经常下意识地和母语进行对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对比,因为都是语言,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3.体验法

即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可以开展的语言活动有:

(1)听与读的训练

课文的配套录音都是英美人士的原配语言,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跟读和模仿,这样才能学到地地道道的语言,而不是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2)听歌学英文

学生对音乐都有一种无以言状的喜爱,欧美音乐中有大量经典歌曲,听歌曲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西方的文娱文化。

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地、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国际交往中能够与人畅通无阻地交流,并使交际更加顺利、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伟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J].时代文学,2012(4).

[2]康月梅.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篇5

关键词:高职;礼仪教育

《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仪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对个人来说,是否懂礼仪决定了其在人们眼中的形象高低,个人的良好修养,道德水准,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礼仪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1]。对社会来说,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具有礼仪的环境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光辉,这对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各级院校中加强礼仪教育,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进而提升社会礼仪文明程度就是当前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礼仪文明水平。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在当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偏重于具体的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以至于许多在校学子丝毫不注重内在的礼仪涵养,身为学生却没有文明气质,个人的修养非常差,在一定程度上不但破坏了学校的尚礼氛围,还给自身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逐步使学生具备礼仪的相关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礼仪修养。礼仪首先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其次才谈得上社会层面的整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2]。

(二)有利于和睦同学关系

关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在一个不注重礼仪的院校内,学生之间的相处必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频繁出现的各级院校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而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中,多数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无意间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不懂得与人致歉,进而导致矛盾升级,酿成惨剧。所以当下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懂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处处以礼为先,尊重其他同学,如此才能获得一个较为和睦的同学关系。高职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有利于规范自身行为

人类的多数行为都是利己的,在这之中不免会伤害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从个人的行为规范来说,一些人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不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遇事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没有实现以礼待人,这样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嫌隙,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表明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礼仪教育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越礼行为,努力以礼仪的相关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流中获得他人尊重。因而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使其成为有礼貌的新青年。

(四)有利于优化自身形象

许多人的礼仪水准通过其外在形象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不经意间的失礼表现会让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极为差劲。高职院校的许多同学也许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在经历过一些工作的面试机会后,却无一得中。这多是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待人礼仪,忽视了基本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故而使得自身形象一落千丈,用人单位也因为这些失礼行为而否定了面试学生。而在经过相关的礼仪教育后,学生的礼仪素养得以提升,在生活中的表现也符合相关礼仪标准,这对优化学生的自身形象无疑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许会发出高山仰止的感叹,但是其较高的道德修养,礼仪水平却是学生可以完全学习的[4]。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好礼仪教育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得学生逐渐产生礼仪的意识并进而在生活中处处遵守礼仪。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的礼仪水平却比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也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来实施礼仪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们非常尊敬的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礼仪水平,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二)开展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礼仪方面的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与礼仪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一些非常基本的礼仪很容易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过程里熟悉并且时时遵守,但是一些正式场合的礼仪,尤其是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则非常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毋庸置疑,现在通行的礼仪背后有其形成的相关文化背景,只了解学习礼仪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只有在深入了解了礼仪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才能使学生具备关于礼仪的基本涵养。例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中外礼仪对比以及礼仪文化介绍之类的课程,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礼仪现象为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实现高质量的礼仪教育。

(三)应注重生活细节中的礼仪

关于礼仪的相关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做到待人接物处事。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从具体的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出一处关于礼仪的公示栏,列举校园内学生遵守礼仪的典型事件和学生忽视礼仪要求,违背礼仪规范的反面案例,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褒贬,让学生感受到礼仪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违背礼仪规范的事件,也可适当进行通报批评,进而使礼仪在广大学生心中扎下根,确立起遵守礼仪的观念。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起良好的礼仪氛围,学生在日常小节中也会倍加重视自己的礼仪,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礼仪教育效果[5]。

(四)组织礼仪主题的集体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礼仪教育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多种多样的礼仪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对礼仪学习的兴趣。目前一些院校的礼仪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整体流于形式,忽略了学生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状态,只强调课上的单方面的理论说教,学生无法对其有感性认知。基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就需要改进礼仪教育的相关方法,只局限于课堂肯定不可取,适当应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关于礼仪宣传的集体活动,比如各种形式的礼仪竞赛和节目表演等,以学生更感兴趣的形式为其介绍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礼仪的感受就比较直观而且其接受程度更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关于礼仪知识的讲座,可以选择具体的主题进行宣讲,例如大学生相处礼仪,工作面试礼仪等等。以具体的形式组织起礼仪主题的相关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礼仪已经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文明礼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懂礼节且行礼仪的国家在国际上也更有话语权。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礼仪的重要程度逐渐被忽略了,因此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素质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就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知礼守礼的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践行,成为未来国家发展能够倚仗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洁 单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张丽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董瑞娜.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推广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6.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文明礼貌 人文素质 道德教育

在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看得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对等等。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学生文明礼貌意识薄弱,人文素养不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中职学生人文礼仪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礼仪意识淡薄,人文知识缺乏。

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再加上对职校的思想认识有所偏差,认为来职校只为了学好技能,对文化基础课不重视,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礼仪意识缺乏,整体素质偏低。

2、礼仪知识贫瘠,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肤浅。

许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前,没有真正接受过礼仪文化教育,认为礼仪知识是上大学才需要学的,中职生没有必要专门去学习。是否讲礼仪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影响不大,只要学好技能,就什么都不怕了。

3、尊重意识淡薄,与人交往缺少谦虚随和、理解宽容。

现在的中职生属于90后,他们大都性格乖戾,追求时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凡事不懂得谦让,缺少合作精神,遇事毫无主见。

4、仪容意识缺乏,自我形象设计缺少高雅脱俗的追求。

很多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仪表、仪态方面美的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时尚,染发、烫发,带耳环戒指、留长长的指甲,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举止姿态,女生穿低腰裤、超短裙、露肚脐装,男生经常穿拖鞋到教室,在学校抽烟喝酒,天热的时候甚至在教室光着膀子。

5、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字写得难看,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说话表达不清,许多学生连请假条格式都写不对,写自我鉴定语句不通,条理不清,写应用文内容空洞,词不达意,错字连篇。

6、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职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的时候就是班上的后进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耐心,由于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动力,容易半途而废。

二、提高文明礼貌和人文素养的对策: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学校可以组建自己的礼仪队,使之成为学校礼仪典范;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技能竞赛,展现个人魅力;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讲述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话题;利用班会课,召开“文明风采”、“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传播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 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使整个校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氛围。

3、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大多数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德育课程中,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邻里;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助人为乐、爱护环境。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请”、“谢谢”、“对不起”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们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进步。

4、开设礼仪课程,进行基本的礼仪教育。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恰当的礼仪培训课程,学习社交礼仪、生活礼仪、学校活动和会议礼仪、面试礼仪、办公礼仪及商务礼仪等,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因此,学习和恰当运用礼仪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5、教师树立学习榜样,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6、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各种政策投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被推向一个新的平台,得到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又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礼貌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才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14-02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作为一门语言教育学科,小学英语教材的教育导向性十分明显,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乐于接受,减少被动学习的不良心理效应,增加主动学习的积极行为。本文以外研社版的新标准英语为例,探讨基于小学英语教材的情感教学策略。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分析

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编排教学内容,涉及的内容有日常礼仪、校园趣事、生活琐事、旅游文化、人文地理等。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尤其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以 “Lingling”“Daming”“Amy”“Sam” 等儿童形象贯穿教材始终,每单元的对话交际内容基本围绕着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展开,因此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针对性比较强,都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下面我们选取三方面的教材内容举例分析其中的情感因素。

(一)关于日常礼仪的教材内容分析

如第一册的第一模块“Greetings”主要学习自我介绍、互相问候等简单的日常礼仪。文中用五幅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小学生在校门见面到放学的打招呼礼仪。插图中孩子们快乐友善的笑脸从学生打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就传达了友善愉快的情感信息。插图的语言文字不多,正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接受水平,而且还传递了礼貌的信息:同学见面说 “Hello”,初次见面大方介绍自己“I’m...”,放学再见说 “Good-bye”,色彩鲜艳的插图、亲切活泼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让学生掌握了最基础的人际交往的第一步――问候打招呼。这样的教材没有在知识维度上对学生作过高的要求,语言文字简洁,使小学生在愉快的第一节英语课中就体验了同学间礼貌友善的情感。从情感过滤学理论的视角,可以说小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是主动积极、乐于接受的。

(二)关于校园趣事的教材内容分析

书中的中外小主人公们在学校里共同学习,友好相处,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如第五册第六模块“Self-assessment(自我评价)”。Amy邀请Lingling参加校足球队。Lingling说自己不行,跑得不快也不会带球,但Amy发现她跳得高,篮球打得好,于是建议她当守门员。Lingling果然不负众望,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赞扬。教材中既有真实不浮夸的自我评价语言,如“I don’t play well”“Very badly”“I think I can do that well”也有对他人的肯定的评价和赞扬,如“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学会了客观公平的评价话语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交际中赢得真正的友谊。另外,本课教材中跑步、踢球、投篮、接球等图片形象地描述了新授短语“run fast”“control the ball”“jump high”“catch the ball”的意思,学生可在动作模拟中学习这些词组,体会运动的快乐,提升运动促进健康的情感。

(三)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内容分析

中高年级的教材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中注重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如第七册第四模块“Happy Thanksgiving”,Daming到美国旅游,在Simon家做客,他们谈到了美国的感恩节。在节日的当天通常是全家聚餐,在餐前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感谢父母、感谢兄弟姐妹、感谢朋友甚至感谢现有的衣食住行。教材并没有过多的文字渲染感恩节人们是如何感恩的。但课文中简单的两个单词“Thank you!”已经传递了感恩之情。在英语文化中,thank you这两个单词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这就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二、基于小学英语教材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件好的艺术品,只有会欣赏,才能体现其美的价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也如此,要有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其中的情感价值,也才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下面我们就基于小学英语教材提出几点情感教学策略。

(一)由内而外充分展示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

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包含着显性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其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展示,在语言输入的同时,进行积极情感的培养,达到以情促知、以情育人的目的。

篇8

关键词 中外文化 商务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英语教学课程,它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西方人工作心理、西方人日常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而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就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同时,还要学习西方文化。面对中西反复文化存在的众多差异时,教师如何将商务英语课程顺利开展,如何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 商务英语学习中体现出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英语课堂学习中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所学英语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还应对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

1.1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

自古以来对文化的发展就产生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的出现和发展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较多,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与基督教的文化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基督教中的经典故事和传说,多数渗透在西方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语言习惯、语言艺术和语言文化。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

1.2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

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每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在国家中就体现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一般而言,每个民族价值观都体现在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上,其中,礼仪习惯对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例如,中国作为礼仪大国,非常重视与人交谈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技巧,而西方,很少重视与人交谈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进行直接阐述。这样,学生在与西方人进行交谈时,就存在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在不了解西方语言交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一味地以自己的交流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不仅会在语言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惑,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误会。因此,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我国的民族价值观与西方国家价值观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出差异所在,最后则是将这些差异应用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从而减少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3 了解西方文化中词语的具体含义和来源

中国的成语可以说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也被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人们认同的学习,中国成语之所以能够被世界认同,不仅是因为这种语言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最深刻的涵义,还因为成语的出现背后都应藏着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同样的,英语中的很多单词和词组的形成也有其特定的来源和经典故事,例如,被翻译汉语意思为“绿眼睛”的“green-eyed”,就是出自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奥赛罗》,其实按照作品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嫉妒的意思。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学生在于西方人进行英语交流时,不仅要了解单词或词组本身的涵义,还应充分考虑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只有将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才能使语言交流更加顺利。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除使用英语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了解,不能将语言文化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来对待,而是应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能力。

2 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的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习商务英语。

2.1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主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采取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关于商务方面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的商务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加强商务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强化自身对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习俗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加深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才能将中西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背景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现状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如今,随着商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商务英语教学知道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面对不同形式的商务环境,教师应明确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将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国际和国内商务的形式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2.2 将提高学生商务文化意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在传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了解西方传统和当前的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课外关于西方文化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西方传统的接待、告别等商务交往文化,并提示学生在阅读到对自身学习有辅助作用的文化知识进行记录,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达到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掌握程度,为了方便记忆,还可以将西方文化特点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却很少主动参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适当的角色,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商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 结束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还应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的了解,面对中外文化的众多差异,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为此,教师应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将对学生商务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养出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强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扬.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篇9

关键词:国学文化;幼儿园;一日生活;实践

一、关键词解读

所谓“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书画、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中所研究的国学主要指浅显的、能够被幼儿接受和理解的传统经典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京剧、国画、剪纸、捏面人等传统艺术形式等。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本文中,实践指的是通过探索、尝试将国学文化贯穿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一切行动,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真真切切去做、去实施的一些行为。

二、在幼儿园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我国社会中占较大比例,长辈们的隔代亲、溺爱的教养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普遍的社会关心的问题,如缺乏爱心、不尊重长辈、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等。而我们的国学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如果我们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有意识地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去,那么在培养幼儿品行等方面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并且能够促进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园所品牌,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但是提到国学文化在幼儿园的渗透和研究,很多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可能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读物,觉得在幼儿阶段仅仅通过机械的经典诵读就达到了引导幼儿感知国学文化的目标。然而事实证明,单一的经典诵读有一定的缺陷,一是不符合幼儿园的教育规律:小学化倾向明显;二是幼儿虽然口头跟读、复读经典选段和文章,但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对其中的文化背景、蕴藏的含义不甚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达到教师所想象的通过经典诵读使幼儿感受国学魅力的目标。所以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文化的活动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不应仅仅停留在听、读等教育活动层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数不胜数的文化精华沉淀其中,作为炎黄子孙,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幼儿园渗透、贯穿国学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

除此之外,《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国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也能使幼儿从小就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使幼儿产生对祖国文化的崇拜和热爱,符合《纲要》精神。

三、国学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可以开展的内容

(1)传统经典故事:耳熟能详的、情节比较丰富有趣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比较容易使其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礼仪知识也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

(2)民间艺术:这里指的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带有明显传统色彩的手工技艺,比如剪纸、捏面人、国画、编织等,成品的欣赏和观察能够让幼儿眼前一亮,愿意动手去操作,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3)传统游戏: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游戏有别于一般游戏,不管从游戏道具的制作、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形式的变化等方面都带有强烈的传统色彩,如跑城、踩高跷、城门几丈高等,都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色彩。

(4)社会礼仪:作为礼仪之邦,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礼仪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良好礼仪的教育对幼儿的长期发展、优秀品格的养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贯穿礼仪教育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5)国粹: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誉满中外,被称为我国的“三大国粹”,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国粹呈现在幼儿面前、融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的实践活动

1.创设“国学育人”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分为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其中精神环境是以五个字为主导,即“仁、义、礼、智、信”,精神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探索的过程,我园也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如礼仪教育、经典故事儿童剧等。

物质环境应体现润物细无声的理念,首先我们创设了“国学育人”的教育环境: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绘有黄香温席、悬梁刺股、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程门立雪等经典成语故事的墙面,可爱的人物形象传达着中华传统美德;再往里走,门厅醒目的“学国学、知礼仪、承传统、尚美德”几个大字传递着我园园所文化的核心精神;教师刻出的祥云、如意等传统纹样装饰在走廊上方,各楼层颜色、图案各不相同,走廊萦绕着别样的古典气息;各班根据班级特色手绘的“梅兰竹菊、龙鱼莲鹿”班标可爱灵动,“小龙人班”“雏菊班”“青莲班”“美梅班”朗朗上口,形象易记,体现了浓浓的中国特色……墙面、走廊、楼梯、教室等幼儿园各处作为环境创设的载体,幼儿也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多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也都成了环境布置的内容,真正让幼儿与环境“对话”,从而感受国学的魅力。

2.贯穿国学经典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研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

(1)国学经典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知行合一,榱巳糜锥在经典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我们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一日活动有机地结合,找准幼儿的兴趣点,针对幼儿的爱好来渗透。例如,在早操编排中把国学元素融入其中,选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作为幼儿早操的形式之一,并把《千字文》吟唱作为早操的背景音乐。我园还聘请了专业的太极拳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特意编排了一套幼儿太极拳,耐心对幼儿进行教授和指导,“推掌、出拳、踢腿”,孩子们将太极的一招一式展现得有板有眼,个个神气十足!

国学经典中的一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这些关键点需要教师在旁指导、提炼。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找准时机,能够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提醒和解说,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够及时运用。

(2)研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我园重视教研对师幼发展的促进作用,确定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园本教研活动,努力建构园本课程体系。其中有“传承经典、古诗新唱”的音乐教研活动:教师们精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古诗词与曲调,大胆尝试自主创编,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环节,让幼儿自然愉快地唱诵经典;还有“走近经典、童心童画”的美术教研活动:教师们有的从传统古诗词入手,引导幼儿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诗配画”,有的从名家名画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逐步引导幼儿感受画面内容、表现画面内容。当然语言、数学、社会等各学科教研活动亦是如此扎实开展。

除了定期的教研活动,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老师们能够将幼儿易于接触的或者已有前期经验的、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化作品进行整合、分析,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大班开展“孔融让梨”的主题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学会了谦让与分享,同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我园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巧妙结合,努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晨间活动中,教师设计并制作了各种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游戏,如攻城门、划龙舟、舞龙、投壶等;在区域游戏中开展剪纸、编织、印染等手工活动……这样的尝试不仅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经验,同时也丰富了各类游戏活动的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3.打造具有“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

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幼儿的经验,还必须具有一定国学底蕴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学习经典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思想上进行导正。一方面要从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传统民俗、经典故事,了解国粹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汲取国学的养分;另一方面还应掌握一些传统的琴棋书画的基本技能。

4.培养“知书达理”的幼儿

通过国学经典浸润式的教育,让幼儿懂得更多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转化为行动,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通过诵读经典帮助孩子们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使表达能力大幅提高。比如,幼儿园可以开展木偶剧表演队,选取适宜幼儿理解和感悟的国学片段,通过故事表演,让幼儿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将道理融于生活,指导自己的德行;将优美的“中国古诗词与儿童歌曲”融入音乐活动课程,让幼儿在音乐的美景中自然愉快地唱诵国学;在美术活动中接触广义“国学”的熏陶,欣赏中国名画,接触水墨画的学习等。

总之,国学在幼儿园的渗透是个长远而又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思考与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幼儿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9.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涉外礼仪 高校 人群

当前我国高校为提升办学综合水平和改进教育体制,一方面在国际上参与双边或多边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积极做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到校任教的引智工作,外事工作在高校全面及高层次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外事工作涉及内容不断拓宽领域,参与人群范围不断扩大,涉外交流活动能够得以顺利有益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是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恰当运用。在高校中目前有四类人群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外宾有较多跨交化交际,即外事管理干部、院校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根据各类人群自身特点以及涉外活动重点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也有所区别。

一、外事管理干部全面培养涉外交往能力

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和桥梁,高校外事工作要坚持以内事带外事,外事促内事,真正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鉴于外事的特殊性和服务性,高校外事工作一般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者外事办公室负责,而具体的外事工作都是由外事管理干部及工作人员来开展,他们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外事工作的成效。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的任何一个部分或者细节都应注意行为礼仪得当,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体现着学校乃至国家的尊严。

1、在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前提下,以得体的涉外礼仪进行外事工作。

外事管理干部与外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非常频繁且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礼有节,切忌发生文化冲突。但是做到有礼有节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或迁就,正如总理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政策,首先要做到立场坚定,原则性强,因为所有的国际关系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基础,所有涉外活动也只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必须在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外国专家不合理的要求和与其身份不符合的行为,一定要用得体礼貌的涉外礼仪,态度明确地予以回应,指出外专要求和行为的不合理性,即便看似小事也决不能糊涂或动摇,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利益和形象。

2、对外国专家进行适度人文关怀,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前提下的涉外交往。

外国专家离乡背井来到我国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外事管理干部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应主动关心外国专家,做好适度的人文关怀工作,以诚相待,让外国专家能安心舒适地在学校生活和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应遵守涉外交往的基本准则,例如提前预约准则、信守约定准则、尊重隐私准则等;在外专生病不舒适时应主动关心和提供帮助;在西方节日和外专生日时应表示祝贺并共同庆祝;在日常交流中可表达对他们为学校贡献的肯定与谢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把握好涉外交流的度与分寸。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每一种文化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崇尚谦虚有礼,面对别人的赞美都会以自贬来表现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说“thanks”来接受别人的称赞,或者还会称赞对方的优点以回敬;我国推崇中庸之道,重视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而西方观念中更崇尚个体思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人独立行为的能力,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对外国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不能过度,不可包办代替任何细小的事情,那样外专会认为你怀疑其自身的行为能力。例如新到校外国专家在了解学校附近环境后想外出购物,可询问是否需要陪伴,如果外专表示不需陪护,一人前往即可,就不要坚持认为外专是客气或者不好意思,坚持要陪同购物,这样外专就会认为不够尊重他/她的意见,甚至以为你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同时也应留意倾听外专话语的言外之音,尽管外专有时很委婉地说:“I am not complaining, but I think…”, but后的内容实则为需要改进或者表明其想法的重点,不能只听前半句,对其意见置之不理。

二、学校领导增强涉外交往意识

随着目前高校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增强,学校领导作为高校形象的首要代表必须具备涉外交往的正确意识,熟练掌握涉外礼仪,做到言行得体、举止优雅,从而塑造自身和所在院校的良好形象。尤其要注意以下涉外场合的交往礼仪:

1.会谈会晤:首先应将双方会见、会谈的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他注意事项及早通知对方,以便做好准备。出席涉外会晤应注重着装打扮,因为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对来宾的尊重之意,因此一般以正装出席或按约定俗成的较正式的套装或西装出席。会谈过程中内容实事求是,态度不卑不亢,仪态彬彬有礼,展现自身气质与风范。同时在会晤的公共场合不可吸烟,说话不宜太过大声,响亮清晰即可。

2.宴请用餐:中华民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在宴请宾客时认为美味佳肴多多益善,以此表示慷慨大方与热情好客。但西方人习惯事先确定用餐人数,按量准备,避免造成浪费。宴请外国来宾应先确定用餐人数、餐饮形式、用餐场所等,做好充分准备。在用餐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表达对来宾的欢迎之意致祝酒辞,并积极与来宾交谈,营造用餐和谐舒适氛围。但应避免在参会上打嗝吐痰,或大声说话,这些都是不雅的行为;也不要为表示热情,夹菜到外宾碗里或不停地劝酒,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不仅不是热情好客表现,反而会觉得是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或者不尊重对方意愿的强硬行为。

三、学校教师整体提高涉外交往基本素质

学校的所有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外国文教专家的同事甚至朋友,也是涉及涉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外国文教专家以及外宾对学校的印象,因此也需要注重涉外交往的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交往等方面的不同,整体提高交往的基本素质,对涉外交往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为宜。

教职员工应明白以下几个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国人在交往中注重谦逊有礼,讲求“卑己尊人”,可是在与外国文教专家相处过程中不用太过谦虚或自贬以表有礼,那样会令他们很尴尬与不解,认为对方太过虚伪,因为大多西方人会愉悦地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2、在计划行事方面中西方习惯也有不同:西方人做事喜欢事先做好一份较详尽的计划,或者提前预约,但是中国人常常会临时行事,通常不会预约会见某人或提前拟定出行计划。3、在低碳环保做事方面,西方人大多有着很鲜明的环保意识,节省资源,爱护环境。而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行动力不够。4、西方人看重自身个人价值,发表个人看法,认为讨论争执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而中国人看重以和为贵,不愿很坚定发表意见,因此有时会附和他人或人云亦云。在了解以上中西差异后,教师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者来宾相处时就能,拿捏好分寸,更好做到交往的平衡与和谐。

四、学生应接受外事教育,具备涉外交往常识

大学生作为积极参与涉外活动的重要群体,有着数量巨大、朝气热忱、接受事物高效等特点,因此必须在参与涉外活动前接受正式的外事教育,具备基本的涉外交往常识,确保在与外国文教专家或外国友人交流过程中做到得体,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尤其在外事教育中须教导学生具备中外有别的基本意识,例如不宜谈论的话题不要提及,不能参观的机要场所不应携同外教前往,日常交流中不随意开不雅或过度的玩笑,不在外留宿也不宜随意留宿外国友人等。不要对外国专家的形象穿着等评头论足,例如在遇到一位肤色较黑的外教时,不可武断判断或直接询问外教是否为黑人,尤其不能随便使用negro一词,这个词语对于美国外教来说几近一种侮辱。另外在英语授课中或交流中,也许会遇到没听清或不明白外国专家的意思的情况,切记不要因为害羞或者不好意思询问清楚而造成误解其意,或自作聪明地答非所问。

无论是从外国文教专家作为高校特殊且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还是从高校作为积极发展涉外交流及发展的重要阵地出发,高校中的各类人群均是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群体。因此不断规范涉外礼仪交际行为,提升师生员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涉外礼仪风貌,正是促进高校与外国专家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愉快,同时有利于进行涉外交流从而使不断扩展高校的涉外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玉学,刘振强.涉外礼俗知识必读[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3]汤为民,王希曾,周家年.外事外贸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