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震减灾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震减灾现代化

篇1

按照谋事要实的要求,谋划防震减灾发展战略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地震部门必须始终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将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体现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把减灾成效作为衡量和检验自身工作的标准。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积极采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按照中央要求完成好改革攻坚的各项任务,在发展中解决事业发展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事业发展的难题。

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地震部门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促进行业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三单”清理工作,确保防震减灾法定职能的全面履行。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局党组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防震减灾各领域各层面。

按照创业要实的要求,促进防震减灾改革创新

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行业治理现代化。要更新防震减灾治理理念,在主体上,除了政府和政府部门外,必须依靠社会参与;在关系上,要实现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体现权责统一;在成效上,一切工作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要优化治理格局,完善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社会参与机制,促进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

二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公共服务常态化。面对减灾需求,必须想政府之所想、想公众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急公众之所急。利用地震科技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拓宽防震减灾服务社会的途径。

三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支撑实效化。地震部门必须主动作为,扩大开放合作,营造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地震科技创新的环境,注重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四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内部运行规范化。地震部门各单位要强化自身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司其职,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实现内部运行规范化。

按照做人要实的要求,强化地震系统队伍建设

要用“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培养干部。要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如何培养干部,“三严三实”就是培养目标。要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培养培训的必修内容,各类干部任职培训,要把“三严三实”纳入其中。

要用“三严三实”的要求选拔使用干部。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在选人用人时,用“三严三实”的要求审视遴选干部,在酝酿、选拔、任用干部时,用“三严三实”的要求来衡量干部。

篇2

为切实做好本次法制宣传周的各项工作,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次宣传活动的相关事宜,并下发《“加强预防文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宣传主题月活动》,要求各市、区地震主管部门结合防灾减灾日、市2012年度科技活动周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等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并将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年终绩效考核中宣传方面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此次宣传主题月活动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学校地震科普宣传,实现学校宣传全覆盖

在“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活动期间,我局开展了系列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一是深入学校开展地震科普讲座。5月7―11日,市地震局先后为统一路小学、小学、经区实验小学和区幼儿园的师生们进行了科普讲座,、、三市地震部门也深入学校进行了科普讲座。二是组织开展地震科普辅导员培训班活动。5月11日,市地震局和教育局在小学举办地震科普辅导员培训班活动,市56所学校的地震科普辅导员和小学1400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培训班活动。三是指导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5月11日上午,我局在市区第九中学、高区实验小学、经区实验小学、区机关幼儿园统一开展了校园应急避险疏散演练,、、三市也各选择了一所学校开展了疏散演练,并邀请其他学校负责人到场观摩。

三、依托地震科普宣教基地,开展“开放日”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的基地宣传作用,在我局台网中心组织“开放日”宣传活动。5月9日上午,古寨小学师生分批来到我局台网中心,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现代化监测系统,向广大师生介绍地震基础知识、监测预测现状和应急避险常识。

四、加强部门联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进企事业单位宣传活动。5月11日,走进中国银行分行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地震知识讲座活动。通过介绍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和机关干部的防震减灾意识。二是组织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收看电视电话会议。5月24日上午,我局组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收看和中国地震局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要求各与会各单位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各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全市学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5.24”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市人防办和我局联合消防、卫生、教育、等部门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防空防灾疏散演练活动,在市九中主会场,摆放了8块展板,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读本近800本,市地震局和地震台走进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防震避震常识讲座,开展了“知识护航,防灾减灾”为主题教育活动,各市、区地震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和防震避震疏散演练,全市参加疏散演练的师生人数达到32.8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师生的防震避震意识。四是联合妇联等组织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5月24日下午,高区妇联与高区地震局联合在田村社区组织“火炬巾帼流动讲堂”活动,高区地震局工作人员为田村社区150多名妇女同志讲解了防震避震知识,活动期间还发放了大量防震避震宣传材料。

五、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社区宣传活动

5月11日上午,“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乐天社区的授牌仪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举行。经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此次活动,要求全区其它社区要以乐天社区为榜样,对照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社区特色,扎实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此次授牌仪式将会为我市的社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组织下乡宣传和科技活动周,开展农村宣传活动

5月8日上午,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地震、科技、公安、消防、医疗、社会事业、环保、农经等部门在镇大集举行“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主题宣传活动。经区地震局工作人员一共发放“防震避震知识”、“省防震减灾条例”等近千册,接受防震减灾科普咨询达百余人次。

5月24日上午,高区地震局、宣传部、经发局、农经处等部门,在初村镇集市开展了一场大型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高区地震局开展防震避震常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公共安全知识手册、地震科普知识读本、《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等材料,开展农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七、创新科普宣传形式,开展特色宣传活动

篇3

关键词:GIS技术;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地震发生在城市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难以估计。在目前地震短临预报尚未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防震减灾工作全方位开展,最大程度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是非常重要的。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防震减灾工作融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建立适合各城市特点的各类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一、系统目标

1,应用先进的GIS技术,充分吸收地震工程学、地震灾害学、决策管理学、系统工程学、信息通讯的研究成果及建设经验,构建一套能较好地体现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评估和防震减灾对策等研究成果和具有较强的基于GIS的防震减灾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2,地震发生时,在系统和现场信息的支持下,可以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各种地震救灾行为,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

3,系统在平时可作为地震宣传教育、汇报演示等工具,并能充分体现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水平。

二、系统的工作流程及框架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就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该系统是建立在GIS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图件库、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震害快速评估、地震应急对策分析、日常对外宣传演示系统和地震应急信息通信六个模块。

三、系统内容

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结构,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分别存储。就数据结构而言,对属性数据采用关系模型,对空间数据采用拓扑数据模型,数据格式是矢量数据。系统的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形图要素分类和代码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制定。

1,基础图件库

基础图件库模块包括了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内容涉及基础地图、地震地质资料、生命线和次生灾害资料等各种图片资料。本模块的所有图件均具有显示、放大、缩小、拖拉、信息显示、查询、打印和保存等多种功能。

系统涉及的数据类型非常广泛,数据源主要包括基础地图、生命线及次生灾害图、地震地质图、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的数据。系统采用MAPINFO作为GIS软件平台,ACCESS作为文本数据库。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了项目目标的需要,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中,并考虑到了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可修改性和更新性等。

2,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系统主要功能之一。主要用于估计地震对城市的影响,该模块可提供方便的工具和灵活的计算能力,既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影响,也可以评估正在和刚刚发生的实际地震以及历史地震的影响。该模块还可根据地震影响场和烈度衰减得出震害预测所需的输入数据。

另外系统还提供了两种灵活的任意假设地震三要素的输入方式;一是键盘输入方式,二是鼠标输入方式。两种输入方式均可在屏幕上显示等震线。如使用鼠标输入方式,用鼠标确定震中位置,改变震级大小和衰减方向,点击刷新按钮后即得到所要求的地震影响场。

设定地震的程序实现,依据适合本研究区的烈度衰减关系,确定合适的地理底图,底图必须有精确的经纬度,以确定震中位置和影响场范围及场点在影响场中的位置。采用VB和MAPINFO混合编程,在地理底图上实现影响场的动态计算和可视化。计算公式为:

Ra=e(6.046+1.48×M-I)/2.081-25

Rb=e(2.617+1.435×M-I)/1.441-7

Ra和Rb分别为某一烈度下的椭圆短轴与长轴的长度,M为震级,I为地震烈度。

3,震害预测和震害快速评估

当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可利用本模块进行震害快速评估,为政府抗震救灾决策提供参考。通过现场抽样调查取得相关数据,输入和修改各类建筑结构造价、建筑总面积和总人口等数据,再结合发震时刻(白天或夜晚),即可快速计算出城市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经济损失估计和人员伤亡估计。另外,还可根据安全图和地震危险性模块任意设定地震所输出的参数,快速计算震害预测结果。

四、系统特色

1,平台的先进性

采用VB与MAPINFO实现应用开发,VB作为前台,MAPINFO为后台,用户界面全部用VB编写,通过VB控制并实现MAPINFO的GIS功能,充分发挥了V B界面友好、控制性及可操作性的特点,又不影响MAPINFO的强大的空间操作能力,互相补充,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

2,系统的实用性

系统贯彻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公众积极参与的地震工作方针,收集了研究区内的有关防震减灾的大量地图、文本和图片等资料,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料,建立了可综合利用的城市基础图件库,能满足震时应急反应和平时日常管理、对外宣传等多方面需要,可大大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效率和对外的显示度。

3,系统的高度集成性

系统利用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的三要素,采用“智能决策”一键启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简单、快捷。当发生地震对城市造成破坏性影响时,可快速给出本次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自动生成应急对策、相关人员、物资需求情况、疏散示意图,并能通过应急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和相关信息。

4,系统的科学性

系统对城市的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建立了相关的分析模型,利用GIS强大空间分析功能,’将安全图、行政区划图和等震线图结合计算出各烈度区的面积,再根据震害矩阵得出预测结果,从而使预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地震应急对策分析

当城市或邻近地区发生一次地震事件并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时,如何做出迅速、有力的反应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这对于保证震后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安定人心、稳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本模块具有智能实时辅助决策功能,地震发生时,

可通过数字地震台网的自动触发接口,以实时侦测方式搜寻地震台网中心最新的破坏性地震定位结果文件,自动响应并启动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可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各种地震救灾行为,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

1,日常对外宣传演示系统

日常对外宣传演示系统是将本系统的功能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展示,主要用于向用户展示本系统有哪些功能和特色,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效果,介绍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环境、地震地质、基础设施、抗震设防、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概况。

2,系统编程关键技术

为建立本系统,我们选用了Maplnfo作为开发应用平台。作为MapInfo集成开发工具的MapBasic,它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数据操作功能、丰富的程序语句和完善的各类函数。

3,OLE Automation技术

运用Mapinfo Professional提供的OLE Automation功能,在Visuai Basic中可将MapInfo作为一个对象使用。VB程序在后台启动Maplnfo,通过Picture控件创建地图窗口作为VB开发应用程序的子窗口。编程通过调用Maplnfo对象的方法和设置其属性来实现。其主要的方法是“d0”和“eval”。

4,系统菜单调用和Mapbasic编程接口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6-01

高校教学中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少不了考试。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问题是高校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考试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和迎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中常见的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考生只可以独立完成试题,不可以看课本和资料,不可以与其他考生商量答案、传答案等。这种考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对基础性课程可以采用该种考试方式,但是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校中出现“高分低能”者,对应用型专业课程是不适用的,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开卷考试是考生可以自由携带资料、课本参加考试。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者之间的考试方式。半开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的区别在于只允许考生携带指定的资料进入考场。开卷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学习。该考试形式被用范围仅次于闭卷考试方式,主要用于某些侧重于理解的课程的考试,如专业基础课等。

论文是在给定题目或给定范围内,学生可以查阅文献、书籍等信息进行处理后,进行撰写,最终形成考核论文。该考试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该考试方式缺乏统一的评分机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好,教师要对一定的知识贮备,对学科领域及学术前沿有精准的把握。

尽管我国高校对考试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校考试形式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特色课程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寻求适宜的考试形式。

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简介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是防灾科技学院特色课程,是基于社会服务于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对地震工程学(结构抗震)和工程地震学的延伸,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为目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城市规划,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加强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预先准备应急救灾需求设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学习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考试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具有知识体系庞杂,所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其学会运用多种基础知识的能力。基于上述课程要求,目前的考试形式不能真实有效的衡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的考试形式应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该考试形式是基于国内学者张旭日提出的理论成绩量化比例体系改进得到的,评价体系依据该课程重视知识应用特点,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按知识结构共有四个内容,每个内容占10%,共计占总成绩的40%,通过该环节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对概念性、常识性知识进行闭卷考核,共计占总成绩的30%。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考试环节中保留了考勤、提问、平时考查内容,共计占总成绩的30%。该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有效的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控制;而且更加便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自己能认可的成绩,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四、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考试形式大都以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而且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偏少;侧重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弊端。所以考试改革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具体学科、课程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本文结合《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了适用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风林,臧健.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 88.

[2]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4):49- 50.

[3]张旭日,王叶松,刘启营.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1):125- 126.

篇5

(一)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增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导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区营造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添活力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为重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确保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创新型企业3家,自主创新产品20个。

(三)促进科技项目实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

深入基层多方了解掌握新项目,积极挖掘创新点,不断拓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领域和渠道,力争列入更多的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在高等级、高层次立项和奖励上有所突破,为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成果涌现、财富涌流的良好格局。

(四)发挥“省级示范区”作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将在保证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力争取得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全面提升。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并在专利经费使用上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行政执法活动,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省级示范中心的龙头作用,搭建校企产学研实训基地2个,牵手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促进企业成为科研机构的中试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征集技术难题,联系博士生到区内企业参加暑期实践,不断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创新发展提供必备的后续力量。帮助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及行业标准工作。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工业分包”业务,为企业争取生产订单,促进国际、国内业务合作。

篇6

关键词:应急救援;建设;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灾难不断,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防范和减轻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许多国家都在着力加强应急救援建设。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在灾难管理、救援队伍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对我国应急救援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应急救援建设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本

应急救援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新加坡应急救援建设以服务民众为核心,建立了方便民众学习民防知识、掌握民防技能的一整套体系。一是建立指挥调度平台,加强应急救援服务。依托位于民防总部的民防指挥调度中心和遍及全国的指挥通信网络,设立“995”紧急救助电话,满足民众在消防、应急救援以及紧急医疗救护等方面的需要。二是利用多种媒体,传授民防应急知识。新加坡民防部队除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外,还充分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为民众提供服务。三是组织训练、演练,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新加坡的每个社区都在公民咨询委员会下成立了独立的民防委员会,负责社区民防工作。

2、追求精益求精

新加坡民防部队的要求非常严格,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很高的标准,以创造一流业绩为目标,不断追求卓越。一是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民防部队指挥通信系统设计于1995年,论证和建设花了接近6年的时间。为了防止系统故障影响救援行动,这套系统不仅仅能够自成体系,还与警察部队和肃毒局的指挥系统采用相同结构,具有相同功能。二是训练工作。新加坡民防部队为了不断适应发展需要,强调民防人员的训练与再训练,以提升人员素质和技能,增强应变能力。主要负责训练的民防学院除了具备正规的教学设施以外,还有一套完善的模拟训练系统。三是各民防分区和消防局还要根据计划,定期举行民防部队独立演练或与工厂、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演练。正是新加坡民防训练工作的卓越表现,新加坡民防学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3、勇于开拓创新

新加坡民防部队从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总是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开拓创新。一是体制创新。退而不离的兵役制度是一大创新。新加坡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男性青年必须服兵役,正常人无一例外,服役去向主要是武装部队、警察部队和民防部队。退役后,这些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完全脱离原来的部队,作为后备人员,45岁之前必须随时服从征召。二是业务创新。新加坡的民防城市搜索与救援队享誉全世界。这支部队平时不负责一般火灾事故的处置,主要任务是实施城市搜救。组建这支部队并不是完全出于新加坡国内的需要,更多的是参与国际救援。三是技术创新。民防部队有专门的防空、应急救援和消防技术研究机构,为开展民防业务提供支撑。家庭防空壕建设就是符合其地质条件、经济力量、安全环境和战争样式研究成果的一种技术选择。

二、几点启示

1、加强地震救援专业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为适应今后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地震应急救援需要,必须进一步扩大地震专业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相互支援协同作战的联动机制,全方位打造地震应急救援的新模式。

一是要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扩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国家、各省(市、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应扩建和新建一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努力提高队伍的覆盖率和作业点展开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各区域间、省市间地震灾害救援协作联动机制,建立相应的退役队员预备役制度,使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二是要整合各类救援资源强化各种救援力量的地震专业技能培训。把消防、林业、水利、矿山、石化、航运等十多个行业部门的职业救援力量纳入地震救援体系,加强日常地震专业救援训练,并建立相应的震时支援合作与协同配合机制。

三是装备超前配置,提高救援效率。平时应根据当地的灾害特点和需要,大量研发“专业化的救援工具”,并且将这些工具存放于专门指定地点的“物流仓库”,便于救援人员集结和应急交通的畅通。

3、加强基层应急基础建设,不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发挥城市社区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发挥城市社区作用,提高居民应急自救能力。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城市社区建设,在地震应急救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被国内外城市地震救灾实践所证实。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如果能在社区医疗卫生组织建设时,考虑地震等灾害应急救助功能,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助设施,将会大大提高社区地震应急自救能力,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助水平, 如对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进行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应急救助的有效性。

二是构建地震救援的中转平台。我国现有的“民防工程”多侧重于防敌人的空袭。但是,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敌特空袭”的威胁减少。因此,在农村人口居住密集区,预留设计空旷地带或空旷草坪,以便应急帐蓬和人员撤离的中转站和聚集点。尤其是在山区农村,人口密集集中的村庄,更应该在山区村庄的某个“制高点”,预设人员撤离集散地和直升机升降平台。

三是强化全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习。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建立有效机制,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努力拓宽广度、推进深度、强化力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畅通宣传渠道,打造科普精品,努力实现防震减灾知识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在地方,组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很有必要,我国各地区的志愿者队伍十分庞大,各地区,以社区、区县为范围,可以充分组织和利用“地方性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加强对志愿者的应急管理,建立应急状态中志愿者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平台。从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出志愿者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时至关重要的。应对志愿者队伍实行统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避免出现大批志愿者零星作战,处于“混乱、无组织”状态。

三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活动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法律和法国,保证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并且通过立法,规范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制、捐款与合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保障志愿者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GIS 领域 作用 效益

近年来,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进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简单的说,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

一、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与GIS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空间实体定义能力;二是缺乏空间关系查寻能力,这使得GIS 在对空间数据管理上的应用日趋活跃。如ARC/INFO在公路管理中的应用;ARC/INFO在对市政设施管理中的应用。后者如北京某测绘部门以北京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图形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叠加地下及地面的类管线(包括上水、污水、电力、通讯、燃气、工程管线)以及测量控制网,规划路等基础测绘信息,形成一个测绘数据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了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全面的现代化管理。为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部门、市政工程设计与管理部门、城市交通部门与道路建设部门等提供地下管线及其它测绘部门的查询服务。

二、在综合分析评价与模拟预测中的应用

GIS不仅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而且还是现实世界模型,可以将对现实世界各个侧面的思维评价结果作用其上,得到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也可以将自然过程、决策和倾向的发展结果以命令、函数和分析模拟程序作用上这些数据上,摸拟这些过程的发生发展,对未来的结果作出定量的和趋势预测,从而预知自然过程的结果,对比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以及特殊倾向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作出最优决策,避免和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如GIS在焦作东部矿区煤矿底板突水预报中的应用;GIS在土地信息和土壤保护中的应用。后者如美国资源部和威斯康星州合作建立了以治理土壤侵蚀为主要目的的多用途专用的土地GIS。该系统通过收集耕地面积、湿地分布面积、季节性洪水覆盖面积、土壤类型、专题图件信息、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建立了潜在威斯康星地区的土壤侵蚀模型A=R*K*L*S*C*P,其中A为潜在的土壤侵蚀(面积/年),R为降雨量,K为侵蚀土壤参数,L为坡长,S为坡度参数,C为耕地面积,P为管理参数。探讨了土壤恶化的机理,提出了合理的方案,达到土壤保护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它对土地进行长期的动态研究,避免土质的重心恶化。这里把土壤侵蚀模型A=R*K*L*S*C*P作用到与之有关数据,达到综合分析评价及模拟预测结果。

三、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的应用

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发地理信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建库时是分层处理的。也就是说,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层。这样GIS对单副或多副图件及其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这种应用以原始图为输入,而查询和分析结果则是以原始图经过空间操作后生成的新图件来表示,在空间定位上仍与原始图一致。因此,也可将其称为空间函数变换。这种空间变换包括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拓扑空间查询、空集合分析(逻辑交运算、逻辑并运算、逻辑差运算)。这方面应用例子有很多,例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中救护车、救火车的分布位置以及行车路线和控制的规划;如何安排多路警车交通路线,以保证在紧急时刻,在任意地方应至少能有一辆警车在事发后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地点;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进行评价;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过程中,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状态;在地学方面,MAPGIS在油气勘探中和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解决了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深部构造问题和指明矿产的远景区。在大都市防震减灾系统中的应用,1994年的美国洛杉机大地震,就是利用RAC/INFO进行灾后应急响应决策支持,成为大都市利用GIS技术建立防震减灾系统的成功范例。日本横滨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决定利用GIS技术建立更好的能快速响应的防震减灾系统。日本建筑署建设研究所、NASDA等政府机构在联合国区域发展支持下,建立了防震减灾应急系统,选用ARC/INFO对横滨大地震的震后影响作出评估,建立各类数字地图库,如地质、断层、倒塌建筑等图库。把各类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对应急有价值的信息,该系统的建成使有关机构可以对象神户一样的大都市大地震作出快速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采用GIS软件ARC/INFO作为"老虎与人类"保护项目的主要技术工具。利用ARC/INFO空间分析功能,WWF已找到新的方法来帮助世界最大的猫科动物改变它目前濒于灭种的境地。

四、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从地图制图开始的,因而GIS的主要功能之一用于地图制图,建立地图数据库。与传统的、周期长、更新慢的手工制图方式相比,利用GIS建立起地图数据库,可以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果。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如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道路交通图等等。更重要的是由于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它所制作的图也能够反映一种空间关系,可以制作多种立体图形,而制作立体图形的数据基础就是数字高程模型。在地图的输出中,MAPGIS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合的应用

遥感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信息源。其实目前大多数GIS系统已揉进图像处理功能,并把它作为其一个子模块。这种应用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国防制图局GIS实时服务,为战争需要在工作站上建立了GIS与遥感的集成系统,它能用自动影像匹配和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处理,处理卫星和高低侦察机实时获得战场数字影像,及时地将反映战场现状的正射影影像叠加到数字地图上,数据直接传送到海湾前线指挥部和五角大楼,为军事决策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

六、GIS中属性数据的综合及融合

篇8

主要目标: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0项以上,推广科技成果20项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在主导行业中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专利申请量增长15%以上;提升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千户科技示范户工程,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年向社会提供科技信息200条以上,向农民印发科技实用手册5000册以上,送科技电影下乡100场次,全年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技讲座25场次。

一、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传统产业工艺改造、产品研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为重点,以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电线电缆、印刷包装、地毯加工、煤化工等行业的骨干企业为主体,抓好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研发项目,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步伐。一是调整技术结构,提高工艺水平。围绕钢铁冶金、煤化工等支柱产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提升企业主体设备大型化、现代化水平。推广钢铁冶金业高效冶炼、高精度轧制技术和余压余热利用、水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和工艺,支持开发玻璃深加工、玻璃器具制造等下游产业先进技术,研究引进焦化行业环境治理、废弃物再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上档升级。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为目标,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重点支持基尼起重机制造、迁水泵业污水渣浆泵、光镀金属制品公司镀锌结构件、彦博镀锌彩涂板、冀东线缆有限公司环保型变频器专用电缆、正元国际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异形纸质包装制品自动化成型装备研制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同时,以企业为主导,切实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三是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在钢铁材料生产与深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在加工制造业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创新,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及其产业的培育力度。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注重在传统支柱产业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我市实际,围绕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培育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构筑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力度。精心组织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的宣传、培训力度,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加强指导,做好申报工作,力争广安机械有限公司、市金沙工贸有限公司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是积极组织省级创新型企业创建工作。围绕创新智城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按照创新型企业标准,帮助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玻璃制造等领域,重点抓好英诺特诊断试剂、威克水性漆、海特阻燃轻质墙板、耀华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威豪铝镁合金等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战略性产品和装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加速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与高校院所联系密切的优势,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及产业化项目引进、转化力度,使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高科技项目落户、在转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一是按照“抓好新建、管好已建、培育拔尖”的原则,加大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育、提升力度。制定出台我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强化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年内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培育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积极帮助海钺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力争早日通过专家论证,步入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列。二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和硕士工作站。

2、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一是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学习考察发达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与京津冀大学和大学科技园的接洽与联系,探索委托、联合管理等科学管理模式,提升孵化功能。二是加大招商力度,使更多科技项目入驻孵化。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中心形象策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途径,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主要功能及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家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培育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影响力,为招商工作做好铺垫。其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招商。通过上门招商、网络招商、委托外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一些大学科技园和、秦皇岛等创业中心的联系,积极争取北京太阳能发展公司、北京拓荒电子研究所等企业入驻孵化,力争使入孵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年内实现新突破。三是完善管理办法,实现规范管理。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国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办法,加强环境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我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管理办法,明确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入驻条件、孵化内容、孵化目标、毕业标准等内容,进一步优化各项服务流程和操作程序,通过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四是强化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采取学习和培训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经验与做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建设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服务意识的高素质服务团队,使他们能够熟悉科技研发、懂得投融资业务、有企业管理知识,真正能够为入孵企业做好人才培训、项目申报、专利申请、高企认证等服务工作,帮助在孵企业解决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入孵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1、实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工程。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农作物、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在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引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全市高端农产品生产。实施千户科技示范户工程,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推广玉米、花生等新品种15个。根据各镇乡农业产业实际,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基地。开发健康农产品生产技术和优质、高产、高效种植综合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肥、微生物制剂及可降解农膜等新技术10项,为我市粮食持续丰产保驾护航。

2、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工程。根据我市农业区域化建设实际,重点支持发展安梨产业、杂粮产业、规模养殖、富硒产业、旅游农业等五大产业。依托露丰饮品有限公司、旗凤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改善安梨酒、安梨醋、纯安梨汁的品质,加大研发力度,培育安梨深加工拳头产品;在大崔庄、建昌营、太平庄等镇乡建设优质安梨标准化生产基地,研究开发1-2个安梨新品种,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安梨产业。发挥我市“瑞阳”、“佳禾”、“乐丫”等品牌优势,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出3-5个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绿色杂粮加工基地。依托赵店子镇兴农特种富硒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开发富硒农产品品种,研究制定玉米富硒栽培技术标准,加大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配合我市绿道工程建设,建设3-5个旅游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提升白洋峪景区现代生态旅游农业带和瑞阳生态大观园的建设水平,实现加工业、餐饮业、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3、实施畜牧规模清洁养殖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支持规模清洁养殖园区建设,示范、推广种草养畜、无公害标准化饲养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支持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建设,促进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业清洁生产。

4、继续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科技服务农民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各级农村科技传播站服务设施,实现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系统与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建立三级农业科技传播机构、村级科技特派员管理与考核机制,切实发挥三级农业科技传播机构的科技传播与辐射作用和村级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作用。

5、实施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工程。围绕我市实施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园区、绿色农业园区、特色果品园区、葡萄园区等5个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隆兴农业科技园、瑞阳生态大观园、上庄乡设施农业园区、杨各庄镇设施农业园区等园区建设,对园区内设施果菜周年生产、精品设施农业、生态养殖及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服务。

6、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发展生态庭院经济,实现田园环保、家园清洁、村庄亮丽目标。引进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徐流口村科技先导型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山叶口村新农村建设,完善市级新农村试点建设。

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1、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增长、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深入实践。加大环境治理、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排放、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向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2、加强矿区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深入实施“燕山采矿迹地绿色产业生态重建技术开发与示范”、“尾矿垦区生态观光农业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引进筛选抗旱、耐寒、耐贫瘠及具有固沙功能的抗逆性植物,加快生态修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人口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类疾病及新药临床、候选药物的研究,积极开发以医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脑心康系列中药新药和天然药物,加快特色药的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原料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4、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坚持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宣传以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及执法等工作。以大地震纪念日为载体,开展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建立“三网齐全,人员到位,责任明确,信息畅通”的镇(乡)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搞好全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审批及执法,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3处,全面提升我市整体防震抗震水平。

五、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1、走出去,做好“追新”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做好项目需求征集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走访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京津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广泛搜集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最新科研成果,对这些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把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示范带动作用大、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的项目通过印发项目信息手册、召开项目信息会等形式向社会。同时,积极参加项目信息会、各类重大招商、大型专业博览会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等活动,搜集最新科技成果。

2、请进来,依靠京津智力提升我市科技支撑能力。围绕提升科技对工业、农业、社发领域的支撑能力,加大对京津智力引进力度。根据我市的实际需求,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我市就科研机构、企业创新现状、生态修复等内容进行调研,组织专家来我市开展服务活动,帮助我们制定规划、谋划项目、研发产品、攻克技术难题等。

3、搞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4月份科技对接活动中,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我市进行项目,组织各镇乡、规模以上企业及有投资意愿的人士与专家进行科技项目对接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一些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强服务,搞好“追新”项目服务工作。对有意向或对接成功的科技项目,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双方解决项目、成果引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建设。

5、建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上的“点对点”合作,还要大力推进他们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研发平台,支持他们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使双方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优势互补+需求导向”的合作机制,年内争取促成6-8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

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为契机,继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营造“崇尚科技、勇于创新”的氛围。加大对企业专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争取年内新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2-3家。落实好专利申请资助和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及个人申报,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确保专利申请量以15%增幅增长。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七、扎实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开展送科学技术下乡、送科技电影下乡和科技大培训活动,强化科技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利用科技橱窗及电视台“科技星火”栏目和《时讯》等宣传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八、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创新意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统学习理论政策和现代科技业务知识,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9

尊爱的家长,亲爱的同学:

为了加强体验教育,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升绿色环保意识,我校正在开展 “我为小荷添绿色” 主题科技节活动。时间:XX年11月3日——11月28日。

在这一个月内,学校为广大学生安排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有观看科普影片、参观科普展览、制作科技作品、绘制科技图画、学唱科学歌曲、聆听科普讲座、参观科技工厂、讲讲科学故事、撰写科技文章等活动。

孩子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指导。为此,学校倡议,家校联手,共同培育孩子绿色环保意识,动手动脑的创新精神。

一、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科普读物。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对此充满着好奇和探究欲,总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存在于他们的小脑瓜中。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求知、探索的最好时机。而亲子共读科普书,恰好满足了他们这份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加上家长的引导,学生就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快乐茁壮地成长。除此之外,他们还能从中了解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艰辛、积极奋斗的科学精神。希望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科普读物,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轶事。

二、家长与孩子共栽1盆小盆栽。

美好、健康的居家环境,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营造。在平日生活中,我们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为节能减排出力。而亲子共栽一盆花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绿色环保活动,既能在栽种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其获得一定的园艺知识,还能起到净化家庭空气、美化家居环境的作用。

同学们、家长们,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启用我们的智慧,展开我们的想象,探索身边的科学吧!罗南中心校XX年科技节已经拉开帷幕,我们一起在徜徉在科学的世界中,展翅高飞吧!

科技节倡议书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金秋送爽,今天我们再一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惊奇,科学知识也已经成为我们战胜自然、享受生活、创造财富的最有用的工具。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享受着科学的膳食,从穴居山洞到享受着现代化的居室,所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是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是科技让神话和幻想变成了现实,是科技带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今天我们翠微小学第二届科技节正式开幕了!

本届科技节将为期一个月,期间学校将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无线电测向、叶画、科幻画、建模、环保时装设计等系列比赛以及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游等活动,将带我们一起走入神奇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科技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的想象在空中飞翔!

在这里我倡议各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科技节活动中,也许我们不能作为竞争者去参加比赛,但我们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科技节缤纷多彩的活动中。读一本科普书、听一次科技讲座、画一幅科幻画。。。来吧,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乐趣,竞争与友谊的舞台,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体验成长和创新的快乐吧!“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炬。”让我们的双手行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科技之花,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去点燃创造的火炬!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本届科技节圆满成功!

科普节活动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伴着明媚的阳光,在这初夏的五月,官五中XX年科普节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本次活动的开幕表示热烈地祝贺!向辛勤筹备、精心组织本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地感谢!衷心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

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舞台上,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要自立世界民族之林,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发明创新。发明创新从何而来?就从我们的科普活动中来!今天的科普活动就是明天科技创新的源头,今天的小小科学家就是明天的大科学家。

校园有科技创新,才会与时俱进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学校”、“官渡区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昆明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入选了《昆明市青少年科普旅游地图》,被授予“昆明市防震减灾志愿者中队”、“官渡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节能减排环保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活动已成为我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品牌。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科普节活动我们将围绕“绿色、环保、创新、发展”的主题,从5月11日到22日,学校将组织10个科普讲座、6项不同类别的科普展览、10次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把我们的校园妆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爱科学,因为科学有无尽的乐趣;

让我们大家一起学科学,因为科学有无穷的智慧;

篇10

自然灾害在传统上常常被视为需要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的困难局面,在这一语境下,人权保障问题很少得到关注,无论是对于国家以及非政府组织所采取的救灾行动,还是对于国家关于自然灾害的具体立法,人们常常单纯将其理解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而没有上升到人权保障的层面。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不仅忽略了人权保障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违背了人权主流化的基本趋势,而且混淆了国家以及其他救灾主体与灾民之间的关系,将灾害中的人权保障等同于具有慈善性质的人道主义救援。这一根本的错误不仅不符合人权主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也背离了灾害应对的政治哲学,在实践中不仅不利于灾民的人权保障,还可能导致减灾救灾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一)人权主流化的基本趋势:人权视角的国际背景

之所以要从人权视角审视自然灾害立法,一个基本的现实背景是人权主流化趋势。自1948年制定《世界人权宣言》以来,人权问题在全世界日益得到重视。全球性以及区域性的国际人权公约频繁制定,国际人权监督机制日益完善,人权逐步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人权正与和平与发展一样得到重视,并因此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维度。当前来看,无论是联合国系统内的机构,还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人权问题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军事等领域政策考量的基本要素,人权已从一个过去不受重视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日益主流化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趋势,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主张,必须将基于人权的方式纳入为减少灾害风险而专门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当中。①事实上,人权主流化当前已经成为处理自然灾害问题的基本趋势。在国际层面,尽管早期的灾害立法中并无人权话语的表达,基本上没有突破单纯的人道主义救援框架,②但是后来的灾害立法加强了对人权问题的关注,比如,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98年通过的《国内流离失所问题指导原则》以及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关于人权和自然灾害的业务准则》都对自然灾害下的人权保障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不仅灾害立法关注了人权问题,联合国以及一些区域性国家组织的人权公约、人权条约机构的一般性意见以及人权理事会通过的决议中,也多次提及自然灾害下的人权保障问题,试图构建自然灾害下人权保障的标准,使人权保障问题成为救灾行动的主流话语。在国际公约中,《非洲儿童权利和福利》第23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成为难民或境内流离失所的儿童“得到适当保护和人道主义援助,以享有本和各国作为缔约国的其他国际人权和人道主义文书规定的权利”。《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1条要求,“缔约国应当依照国际法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规定的义务,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危难情况下,包括在发生武装冲突、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时,残疾人获得保护和安全。”在人权条约监督机构通过的决议中,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的“第12号一般性意见”、“第14号一般性意见”和“第15号一般性意见”以及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委员会的第28号一般性意见都对自然灾害下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③综上可见,在人权主流化的趋势下,灾害时期的人权保障问题也出现了主流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为我们从人权视角审视中国灾害立法提供了恰好的国际背景。

(二)国家契约观:人权审视的哲学基础

除了人权主流化的国际背景之外,从人权视角审视灾害立法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在我看来,忽略人权保障问题而以单纯的人道主义救援视角看待国家的救灾行为,其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界分国家与其他救灾主体与灾民之间的关系,背离了个人与国家应然关系的政治哲学。从关系性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国际红十字会之类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还是国内的非政府组织,或者灾害发生地之外的其他国家,它们与灾民的关系和灾害发生国政府与灾民的关系有着根本的差异。非政府组织或者其他国家与灾民之间既无民事法律上的契约关系,也没有行政法律上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因此,他们对灾民当然不负有救援的义务,其对灾民的救助行为乃是一种单纯的人道主义行为。换句话而言,此种救援行为乃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具有慈善性质的行为。与非政府组织或者他国政府不同的是,灾害发生国的政府与灾民的关系乃是一种契约关系,这一契约关系的哲学基础根源于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从自然状态相约进入国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摆脱自然状态存在的不便,能够过上比自然状态更好的生活。国家的成立建立在个人与统治者的契约之上,个人将部分权利转让给国家,国家当竭力保护人们的权利,否则,个人可撤回对统治者的信托。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提出已经数百年,该理论主张的国家契约观也已成为当代人权理论的哲学基础。无论是“国际人权”,还是其他全球性乃至区域性国际人权公约,无一例外都坚持国家负有人权保障之义务,此种义务完全不同于人道主义的慈善。因为,慈善意味着施舍,权利意味着应当。在实施慈善行为时,施与人可以随时终止其慈善行动。对负有人权保障契约义务的国家来说,其怠惰将违背契约义务,这一违约行为会削弱甚至可能完全摧毁其政治合法性。正是由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之人权。并且,国家对人权的保护义务不限于消极的不侵犯义务,也有积极的保护和实现义务。此等保护义务不限于防范其他私人主体以及组织对人权的侵害,也包括防范自然力的侵害。①当公民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时,国家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帮助灾民实现自己的人权。另一方面,由于天灾与人祸常常紧密相随,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仅决定于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也与灾前国家对人权的保障水平以及对灾害的预防程度紧密相关。1755年11月里斯本大地震之后,在伏尔泰悲观感叹“人的命运就是默默痛苦、默默屈服、崇拜和死去”之时,卢梭却尖锐地指出,自然因素并不是破坏里斯本2万座6~7层房屋的唯一因素。在卢梭看来,居民的分布状况、地震发生后组织撤离和疏散的速度、以及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富裕程度都严重影响到灾民死亡的数量。尽管卢梭在这里并没有使用人权一词,但是其所说的影响灾民死亡数量的各种因素事实上可以转化为住房权、财产权以及生活水准权等人权话语。卢梭的愤慨给我们带来的进一步思考是,国家灾后的人权保障义务其实也是对其灾前在人权保障上的懈怠或者不当行为的一种救赎,它同样也是国家在契约上的义务。

二、人权理念对中国自然灾害立法的影响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中国对自然灾害的立法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从1983年1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开始,中国颁布了大约30部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法律法规,②这些法律法规将我国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带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仔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灾害立法的进程,我们发现中国自然灾害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零散到专门化以及从粗糙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且,人权理念在自然灾害立法中的日益凸显乃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目的的转变:从国家中心到以人为本

立法目的是法律文本价值目标的体现,是立法者制定该法律文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法律文本的指南。以2008年作为分界线,中国2008年以后颁发的自然灾害法律法规与此前颁布的20多部法律法规在立法目的的表达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在2008年以前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保障社会建设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等“宏词大论”在立法目的条款中占据了较大比例,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或满足防灾减灾需要表述为立法目的的仅有11部,不足该时间段内所颁布法律法规总数的一半。反观2008年以后颁布和修订的9部法律法规,我们发现每部法律法规的第1条都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或满足防灾救灾减灾的需要作为立法目的。比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具有较强国家主义色彩的宏大话语来说,将生命和财产的保障作为立法目的表明了灾害立法已经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心目的。这一转变不仅凸显了灾害应对的人权理念,对灾民而言来得更为实在,也更加具有可行性。因为,“太概括的观念与太遥远的目标,都同样地是超乎人们的能力之外的;每一个个人所喜欢的政府计划,不外是与他自己的个别利益有关的计划,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可以从良好的法律要求他们所作的不断牺牲之中得到怎样的好处。”

(二)权利种类的拓宽:从生命权和生存权到其他权利

除了立法目的从国家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之外,我国自然灾害立法发展的另一明显特征是,保障权利的范围日益拓宽。尽管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提及保障“人权”,甚至对权利一词也甚少提及,④但是对于灾民权利的保护确实存在。并且,从法律条文来看,2008年之后的立法比此前的立法所保障的人权种类正在逐渐拓宽。早前的灾害立法大多只关注生命权和生存权,尽管这一特征完全符合权利位阶原则,但是片面关注生命权和生存权,显然忽略了灾民对其他人权类型的需求。正是考虑到这一原因,自然灾害立法对人权保障的种类有拓宽的趋势。以1993年制定的《防震减灾法》为例,其涉及的人权只包括生命权(第1条)、财产权(第1条)、食物权(第32条)等权利,但是2008年修订后该法与人权保障相关的条款近二十条,其保障的权利包括生命权(第35~40条、第50条)、生存权(第35~41条、第50条、第59~62条)、受教育权、文化权、灾民参与决策权(第70条)以及灾民的文书证书保护权(第71条)等等。除《防震救灾法》之外,2010年制定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自然灾害中的人权保障也非常重视,该条例保障的人权不仅包括传统灾害立法保护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对生存权层面的食物权、饮水权、住房权、健康权等权利也给予了关注,要求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并符合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下,采取一项或多项措施,保障上述权利。

(三)权利主体的拓展:从普遍关注到重视弱者

“照顾弱者原则”乃是国际人权法以及各国人权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在人权保障过程中给予弱者更多的关注和扶助。在自然灾害中,这一原则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因为,对于易受歧视以及脆弱的人群来说,他们在自然灾害中遭受的人权风险比普通人群更大,他们实现人权所受到的阻碍也更多。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增加了政府实现人权的成本和难度,它对正常时期下人权实现就面临困难的社会弱者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巨大打击。如果不对这些弱势人群给予特别的保障,他们可能会深陷自然灾害的深渊,成为自然灾害下人权灾难的主角。正因如此,必须对这些人群进行合理的区别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仔细分析我国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立法,我们发现早前的立法对于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缺乏应有的重视,其对灾民权利的关注乃是不加区别的一般性的普遍关注。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以来的自然灾害立法逐步加强了对残疾人、孕妇、未成年人、孤儿、孤老、老年人、少数民族、生活困难人员等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这些弱势人群既包括因自然的生理的原因造成的弱势人群,也包括因社会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弱势人群。具体保障条款可见上表。

(四)保障措施的细化:从粗糙简单到具体可操作

中国自然灾害立法中有关灾民权利保障的措施呈现出逐渐细化的趋势。以《防震减灾法》对地震应急的规定为例,2008年修改的《防震减灾法》的第50条显然比1997年的《防震减灾法》第32条详细,更具有可操作性。将两个条款的文本进行对比发现,后者不仅将前者没有提及的生命抢救义务放在首要位置,内容也更加详尽,用语更为专业规范,操作性更强。具体体现在:首先,从条款制定目的来看,前者指出采取紧急应急措施的目的是抢险救灾并维护社会秩序;而后者尽管没有明确指出该条款的制定目的,但是从具体的紧急措施可以看出是为了保障灾民的权利。其次,前者使用的是模糊的并具有较大自由裁量空间的词汇,认为政府在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后者使用的是明确的强制义务性词汇,规定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显然,“可以”意味着行为的可选择性,不作为并不必然导致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应当”表示此行为是必为的,具有法律强制性,不为即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违反,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再次,措施更为细化。前者使用交通管制、统一发放和分配食品和药品、临时征用物品以及其他紧急应急措施来应对地震灾害,只有一项措施直接用于保障灾民的生存;而后者采取的是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紧急医疗救护、抢修毁损的基础设施、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提供救济物品和住所、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迅速控制危险源和封锁危险场所、防范次生灾害、预防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以及其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等紧急手段来应对地震灾害,从生命抢救、健康、住房、食品等等方面全方位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和生存权利。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人权理念在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日益凸显。人权理念在中国自然灾害立法中的日益凸显不仅源于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以及民众高涨的人权热情,而且与中国逐渐融入人权主流化的国际浪潮紧密相关。正如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路易丝•阿博尔女士所言,“在决心采纳国际标准进行人权的基础性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中国自然灾害立法的人权反思

上文的分析表明,经过30年来的探索,我国的自然灾害立法在灾民的人权保障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我国自然灾害立法对人权的保护并非完美无缺,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义务型人权保障模式的不足

综观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与人权保障相关的条款,我们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没有采用权利宣示的方式,而是使用了政府义务的形式。在对政府义务的相关规定中,基本上又可分为三种类型:救援救助条款、限制条款和补偿条款,三者都属于职责型条款。其中,救援救助条款要求国家直接调配公共资源给予灾民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援助;限制条款通过限制人民的部分自由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补偿条款通过事后补偿机制保障公民因公共利益受损的财产权益。我国自然灾害立法所广泛采用的政府义务型人权保障模式在人权实践中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几乎每一项权利都蕴含着相应的政府义务,所有权利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回应。如果没有政府积极调配资源和履行义务,那么灾民的人权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因如此,对政府义务的明确规定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权利的实现,尤其是在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之下。然而,单纯确立政府义务的立法形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为,在没有明确授予权利的情况下,灾民诉求权利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降低;并且,人的主观恶性的存在以及对权力的无上追求可能促使政府不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缺乏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以及权力之间的监督机制,单纯的义务确定并不能产生人权保障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权利宣示的缺失显然会妨碍灾民寻求救济,灾民的人权实现无疑会面临困境。

(二)权利种类与国际灾害人权文书的差距

上文已经论及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权利范围正在逐渐拓宽,由单一的生命权和生存权逐步拓展到其他权利。尽管如此,将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与国际灾害法律文书的权利清单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灾民权利的种类远远不够。比如,《关于人权和自然灾害的业务准则》就将自然灾害下重点关注的人权分为了四大群体,即(A)与人身安全与完整相关的权利;(B)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相关的权利;(C)与其他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保护需求相关的权利;以及(D)与其他公民和政治保护需求相关的权利。涉及到的具体人权包括生命权、住房权、信息获取权、身体安全权、自由迁徙权、人格尊严、住房权、适当生活水准权(包括食物权、水权、享受适当卫生设施的权利等)、健康权、受教育权、财产权、家庭权、工作权、文书证件保全的权利、重返家园的权利、言论自由、结社权、自由、选举权、弱势人群的权利等等,权利种类覆盖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文化权利。该准则还强调只有充分尊重这四种类型的权利,才能确保灾民权利的完整性。反观我国自然灾害立法,尽管灾民权利范围已经有所拓宽,但是与国际标准相比,仍然有较明显的差距。这样的做法既忽视了人权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人权体系的完整性,也可能在人权保障实践中出现刻意忽略某些人权的危险倾向,最终导致灾民人权无法完全实现。

(三)灾害给付程序和权利救济机制的缺陷

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正因如此,对政府行为必须给予程序上的限制,政府的行政给付行为也概莫能外。由于在灾害期间的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中,政府帮助灾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的抢救和援助行为实质上就是灾害给付行为,并且灾害期间政府这项权力比平时更大,因此对政府灾害给付行为也必须给予程序上的限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灾害立法对于行政给付的程序缺乏应有的关注,对于申请人资格、权利范围、给付标准、内容、方式及其程序都没有清晰的规定,这无疑不利于灾害给付行政行为的监控。除了灾害给付程序的缺失外,我国自然灾害立法对权利救济的规定也不完善。“无救济则无权利”,在衡量某项权利的真实程度和受保护的力度时,人们往往将其置于由法院和诉权构成的坐标中进行考察,因此,对自然灾害立法的人权审视也必须考察其权利救济的渠道是否通畅。遗憾的是,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对权利救济的规定并不完备,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还是《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无一例外地没有权利救济条款,仅有寥寥数条有关违法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条款。显而易见的是,行政法律责任虽然也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惩治,但是这种惩治对灾民本身并无多大的实质意义。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时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国家中心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恢复,而不是着眼于灾民权利的保障。正因如此,灾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依据去寻求法律救济,灾民就失去了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人权视野下中国自然灾害立法的完善

(一)“权利-义务-责任”型人权保障模式的构建

有学者指出,只规定相应的义务而不能提出要求的权利只是一种受到规范确认和保护的利益,在实践中很容易蜕变为义务主体的一种恩赐和施舍。正因如此,自然灾害立法采取单纯的政府义务型人权保障模式有着先天的不足。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有必要构建“权利-义务-责任”三位一体的人权保障模式。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立法中明确宣示灾民的权利,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相应义务,并明确规定义务主体以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政府怠于履行义务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和逼迫义务主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二)权利种类的进一步拓宽

尽管中国自然灾害立法已经出现了权利种类拓宽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人权体系中的许多权利没有纳入灾害立法的保护范围中。对于权利种类和范围的拓宽,主要应该体现在灾后重建阶段。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阶段,仍然要重视以生命安全和生存为主的权利的保障。而在灾后重建阶段,摆脱了紧急救援时期,就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以生命安全和生存为主的权利的实现,其他许多权利对于漫长的灾后重建的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保障个人自由的自由迁徙权和重返家园的权利;帮助灾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灾后重建的决策权以及提升弱势人群能力和地位的弱者权利等等。

(三)灾害给付程序和权利救济途径的完善

1.灾害给付程序的确立

由于灾害给付属于行政给付,因而灾害给付的程序既要参考给付行政程序,同时又要兼顾自然灾害这一非常时期的特殊性。对于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行政给付,可以基本遵守正常时期的行政给付程序。这一程序要求政府在不同的阶段履行不同义务:在申请之前要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在申请阶段,应以申请给付主义为主,职权给付主义为辅;在调查阶段,应坚持最低限度之合理必要原则;在决定阶段,应坚持标准审查期间、书面主义、理由明示主义、听证或意见陈述;而给付发放阶段,坚持职能分离原则、便民与监督原则。在灾中紧急救援阶段,考虑时间的紧迫性和灾难的特殊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简化灾害给付程序,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给付时,应采取职权给付主义,而不是申请给付主义。也就是说,在紧急救援阶段,应该以挽救生命和维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为底线,不须申请、审核、批准,直接由行政机关主动实施。但是,即使是简化的给付程序,也应该要有相应的登记程序,以便进行事后审查。

2.权利救济途径的完善

权利救济途径的完善是自然灾害下人权保障的关键要素,因此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立法中存在救济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应在立法中积极完善权利救济的法律规定。具体而言,可以考虑构建以个人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给付行政诉讼和其他诉讼方式相结合的权利救济途径。针对灾害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在灾中紧急救援阶段,向相关机关提起申诉是最为简便的权利救济手段;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申诉、行政复议和给付行政诉讼皆为可行的权利救济方式。考虑到灾害中权利救济方式的多样性,也考虑到现行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将灾害给付纠纷纳入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并严格限制灾害给付中行政复议的期限,并应设立先予给付程序。同时,我们应该设立灾害给付行政诉讼,在诉讼程序的设计上设立紧急审理程序,精简程序和缩短审理期限,并加大执行力度。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