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

篇1

【关键词】 伊托必利; 莫沙必利;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5.0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33-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现有研究表明,可能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以及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并无典型性表现,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患者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1]。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采用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并进行如心理治疗为辅的方法,临床可采用的药物主要为抑制胃酸分泌药、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抗抑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等,效果各有千秋[2-3]。为此笔者进行伊托必利与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的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3~45岁,平均(31.4±2.3)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6±0.3)年。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1~43岁,平均(32.7±2.8)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6±0.5)年。两组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生化常规、血沉等及影像学检查或内镜等)均得以确诊,排除消化道及肝、胆、胰、脾、肾等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均为自愿选择治疗用药且排除用药禁忌特征,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盐酸伊托必利片,采用饭前口服方式给药,成人50 mg/次,3次/d(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症情况酌情给药)。规格为50 mg/片。注意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腹泻、腹痛、便秘、头痛、皮疹发热、瘙痒等不良反应。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进行治疗,采用饭前口服方式给药(片剂),成人5 mg/次,3次/d(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症情况酌情给药)。规格为5 mg/片。注意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腹泻、腹痛、口干、皮疹、倦怠、头痛、不适、心悸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显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出现明显好转,并基本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无效:临床症状改变不大或基本无改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8%,略低于对照组的8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略少于对照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引发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发病率高,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且疗效不一,已日益受到中、西医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当前临床诊治消化病的重点疾病之一[4]。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该疾病可于各年龄段,尤以儿童及体弱多病者多见,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闷、食欲不振,陆续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或饮食停滞、食后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甚则出现厌食、乏力、消瘦等症状。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睡后常有噩梦等主要症状[5]。

伊托必利具多巴胺D2受体阻滞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双重作用,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强胃与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中度镇吐作用。通过口服方式吸收迅速,给药30 min血药达峰,半衰期约为6 h,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种症状,如上腹不适、餐后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5];莫沙必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药,能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刺激胃肠道而发挥促动力作用,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但不影响胃酸的分泌,本药与大脑神经细胞突触膜上的多巴胺D2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5-HT1及5-HT2受体无亲和力,故不会引起锥体外系综合征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口服后吸收迅速,在胃肠道及肝、肾局部组织中浓度较高,血浆中次之,脑内几乎没有分布,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0.8 h左右,血药浓度峰值为30.7 ng/ml,半衰期为2 h。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胃灼热、嗳气、恶心、呕吐、早饱、上腹胀、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胃部分切除患者的胃功能障碍[6]。从本文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使用两种不同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基本相当,比较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仅从治疗角度出发并无明显差异,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两种药物在治疗中均出现一定例数的头痛、腹泻、腹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的效果和应用对象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虽然两类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标准认为有效预防和注意调理显得更为重要,由于该疾病具有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各方面加以注意。尤其注意饮食方面,标准建议:(1)养成定时饮食的良好习惯,避免匆忙进餐、狼吞虎咽,利于胃肠功能的正常健康运行。(2)进食时要集中精力,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胃液分泌,胃肠运动协调,可以令食物消化更加顺利。(3)进食时细嚼慢咽,把食物尽可能嚼碎,可以减轻胃的负担,进食过急会在无意中吸入较多空气,引致胃肠胀气。(4)少吃难消化及胀气的食物。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需要较长时间的消化,令胃部蠕动缓慢,增加胃的负担;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及油腻食物。摄入含蛋白质或钙质较多的食物,如乳制品、瘦肉类、鱼虾、鸡蛋黄等会使大便呈碱性,干燥量少,难以排出;易致胀气的食物,如干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以免影响胃的运化而加重症状[6]。另外要尽量戒烟禁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等。

综上所述,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伊托必利与莫沙必利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酌情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永强,赵景成,宗湘裕,等.伊托必利与莫沙必利比较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102-104.

[2]李迎军.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8):56-57.

[3]杨宏亮,马同琴.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3):72-73.

[4]李丘平.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评价[J].医药,2015,(31):200.

[5]高爱琴.伊托必利与莫沙必利比较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J].医学信息,2014,28(25):83-84.

篇2

关键词:Google眼镜;传统教育;穿戴式设备;考试公平性;信息安全;

1.引言

高校传统教育中,穿戴式智能化产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给师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利用电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代替面对面交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节约师生交流时间和精力,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展现出更深的智慧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穿戴式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产品附带的功能所诱惑,出现教师教学被打断、学生课堂效率低,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的现象,师生之间只有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播,而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或者说,学生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无法“接收”完整的信息。Google眼镜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信息化产品,对大学的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福音,但,仍然不可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受其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甚至利用其考试作弊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Google公司新的Google Glass进行分析,提出Google眼镜盛行对中国传统大学教育产生的利弊,以及应对弊端对策及方案,以寻求Google眼镜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创新性的试图通过智能化穿戴式设备的普及以及其对大学传统教育的利弊分析,得到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既利又弊,使用需要一定约束条件的结论,提出针对利弊问题而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应试监督及信息安全性教育及密保工作的对策,进而给传统高校教育根据课程情况改革教育模式,正确使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建议。

2.穿戴式设备概念

“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如下图)。本文针对教育的课题,选定谷歌眼镜为例进行分析。

Google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Google公司于2012年4月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Project Glass利用的是光学反射投影原理(HUD),即微型投影仪先是将光投到一块反射屏上,而后通过一块凸透镜折射到人体眼球,实现所谓的“一级放大”,在人眼前形成一个足够大的虚拟屏幕,可以显示简单的文本信息和各种数据。Project Glass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右眼的小镜片上包括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摄像头,投影仪用以显示数据,摄像头用来拍摄视频与图像,存储传输模块用于存储与输出数据,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显示效果如同 2.4 米外的 25 英寸高清屏幕。是一款增强现实型穿戴式智能眼镜。兼容性上,Google Glass 可同任一支持蓝牙功能的智能手机同步,被称为“鼻梁上的摄录放一体机”。

3.给传统教育带来的益处

对于大学的传统教育,Google眼镜的推行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智能性

就智能性对师生的益处而言,Google眼镜高于所有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类产品。首先,Google 眼镜解放了双手。如上图过程①中,佩戴者只需通过语音命令打开操作界面,便能查询到所需知识,替代普通阅读过程中用手翻书的过程。再者,Google眼镜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的知识研究与实践。以医学类为例,针对一个项目,传统教育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个实验室内工作,若其中一人外出,则可能出现其信息缺失导致团体科研失败的现象。这也是为了方便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而Google眼镜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佩戴者通过智能开启视频功能,不需要其他视频设备,就能向其他成员展示自己的情况,解决了空间的限制问题。对于信息管理工作,能做到及时、保真的信息传递,将参与者由一个空间释放出来,利于更有效的信息的搜寻、管理及利用。

二、直播性

大学的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初高中教师对课本的完全解读,所以对类似于黑板与粉笔的教学用具的需求减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语言的讲解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Google已经开始正式在其MyGlass商店中提供Livestream视频分享应用。安装该应用的Google眼镜佩戴者只需说,“OK,Google Glass开始直播吧。”即可把所见所闻免费分享给其他指定信息佩戴者。如上图过程②,教师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授课。Google眼镜此项特性能将教学屏幕“移动到眼前”,解决了中国大学教室因为学生多教室大而造成的部分学生无法看见教学屏幕上内容的现象,并且,“解放”了教师的位置,使老师不必固定在讲台上,方便老师走下讲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三、便捷性

Google眼镜配备了音控输入设备,佩戴者可以方便的通过麦克风来启动google眼镜,通过不同的口令来启动不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手指来触发相应的功能。佩戴者可以通过口令来启动视频或者照相,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使用侧面的触摸垫来选择菜单,非常便捷。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速记能力差,选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拍下教学屏幕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以照片的方式达到“速记”的目的。但是很多老师对这个现象“苦不堪言”,一是学生们虽然是在拍屏幕,但是容易给老师造成“学生们在拍我”的感觉;二是照相机的声音可能会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Google眼镜的便捷性,只需要学生们一个轻声的口令或者对触摸板的操控,便可以达到“速记”的目的,老师们也不会被学生们的手机影响课堂了。并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上传到Google Cloud的文件,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受单一课本内容限制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引入更多知识,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及丰富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给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眼镜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完全有利的。其可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以下问题不可忽视。

一、不便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

由于每个眼镜投射出的影像只有佩戴者本人能看到,也就是说,老师无法直观获知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即使学生在下面看视频,只要装作在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师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如上图②。这时Google眼镜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诱惑”着学生逃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就像是目前存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手机的发明及更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却成为了吸引部分学生逃避课堂内容的有力工具。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便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考试公平性问题

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对课程内容的考察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闭卷笔试。在一些开卷考试中,Google眼镜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学生作弊的有利条件。所谓开卷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知识的理解,此过程中可翻阅书本,但仍然是要求一个学生个人在面对自己的试卷,不允许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Google眼镜的智能功能与直播功能则为学生在此类考试中作弊中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如上图③,没有认真学习过的同学只需要进入学霸们的视频组观看学霸答题的过程就好了,然后再copy一下,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课程内容的考核形式跟不上教学条件的发展,考核的结果便没有意义了。再引申到大学生的各种资格证考试,若使用Google眼镜,即使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再考试的时候,只要找一下“外援”就好了,这样会混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毕业后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出现识人不清的现象。

三、信息安全性问题

大学的高等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来说,更侧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科研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些科研类项目中,如上图过程④中,学生佩戴Google眼镜可能会在接听电话,查询资料等时不经意之间就泄露了项目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信息,造成信息安全性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一旦信息泄露被他人获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科研项目,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地区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可能出现的损失。

5.应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Google眼镜如若利用得当,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所以Google眼镜是适应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其给高校传统教育带来的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考试公平性及信息安全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无论是黑板板书还是利用多媒体演讲的方式,导致教师与后排学生的交流少,教师无法直观获知后排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若教师能摆脱这一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所有的学生做交流,则能有效控制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或者,改变教室桌椅布局,使得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或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课题报告要求附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贡献度),这种情况下,纵使学生佩戴智能眼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能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二、加强考试监督工作

可以说,Google眼镜的大部分功能是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实现的,若使用屏蔽信号设备断开或者干扰学生所在区域的互联网,学生通过Google眼镜作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是监督方式其一。其二,对一些资格证书类考试,不但要使用屏蔽器类设备屏蔽信号,应严禁考生佩戴Google眼镜进入考场,加强对考生所携带的考试工具的检查力度,最大力度上防止Google眼镜进入考场,造成不公平性问题。

三、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性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也要对Google眼镜的直播接入功能设定密保限制。所谓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则要在学生使用眼镜初期即大力宣传,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同时,对直播功能进行密保限制或独立空间限制,只有得到空间资格允许或密码认证的佩戴者才能接入直播者的网络观看直播内容,否则无法接入。

6.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Google眼镜为例的穿戴式设备的产品性能及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穿戴式设备影响大学传统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其对传统教育有益的一面及有害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不公平性问题与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加强考试监督工作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等相关建议。本文关于穿戴式设备对传统教育影响的结论,对如何在传统教育中引入并利用智能穿戴式设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便捷师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凯鹏,张德珍,崔皓,Google眼镜产品及其专利布局分析,2014-01-16

篇3

关键词:教学楼 建筑设计

一、 教学楼的设计理念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建设新校园的热潮。新校园的设计正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们对集聚化校园、生态校园的呼声渐高,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资源共享。 具体而言, 教学楼的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布局关联性。 当代教学楼打破了以往教学楼分散、独立的布局模式,使之更加集中、整体、将空间同院系相互整合、靠拢、集中设置公共教室、电教中心等公共教学用房,增进了学生教师的交流、资源共亨,减少了资源浪费,强调了各教学楼间的关联性,整体性,使教学空间形成网络化布局。

2) 注重功能多样性。随着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概念的深入,当代大学将向开放型、社会型发展,各种教学设施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教学楼的功能除了教学、科研、自习外,还将融入更多的服务功能。例如某些教学楼底层设置了学生超市、书店、邮局、银行等服务设施,以方便师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注重交往空间设计。交往对形成青年人良好的心理结构和智能结构十分有益。交往空间也是一种“智能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在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楼内的走廊、楼梯间、门厅、庭院结合交往空间进行设计,丰富空间,改变以往教学楼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

4) 注重建筑智能化设计。现代大学是智能化的校园,智能化校园首先要体现在教学建筑的智能化上。在教学科研、管理各领域的工作中,将全面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教学楼设计当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运作的各种技术条件要求,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效率和深度创造条件。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这一时代背景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学楼设计应打破僵化模式,根据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建设水平等,创造性的探索出新型教学楼的设计之路。

二、 3#教学楼的整体分析

1. 规划环境分析

1)区位概况:该建设项目位于某市开发区某高等学校中区校园内,资源条件优越,环境状态较好。

2)场地现状:项目用地西侧、东侧、南侧均为公共建筑。向南离校外公共交通主路约30米,可有效避免交通噪音。营造较好的学习环境。

3)交通现状:教学楼距学生从宿舍楼、学生食堂路程较近,并南邻学院街,方便学生上下课和外出购物,平面设计分区明确 ,功能完善 ,交通流畅。

2、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 “融于现状”的设计思想

3#教学楼的设计极为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特别是和建址南边的三株梧桐树的空间组合,对原有环境的一种院落场所感的提升,体会到这就是属于同学们自己的一个安静优雅的家。它和原有道路的围合,使3#楼成为一个入口处的院落,从而形成错落有秩的教学和办公结合的空间关系。

2)空间“内外”适应性

从教学楼内部重点考虑了需要严谨、活跃的空间组合关系,通过入口大厅处的开敞楼梯和玻璃幕的处理将室内室外环境相互融合,形成既有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同时将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结合教学楼外部的办公建筑,树立了校园建筑的整体形象。

3、建筑设计原则

1)教学楼的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学楼实际既考虑了现代交际和教学的需求,在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同时也注重加强了学生们沟通休息的要求。在内部使用能上设置了一些公共交往区域,做为同学们在课间有休息交流的地点,同时这些公共空间都有非常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保证了同学们在沟通和交流时有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2)与环境相结合---绿色建筑

教学楼施工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周围植物,特别是对施工区域三株大梧桐树的保护,同时在屋顶设有绿色植物种植屋面,有利于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办公环境,同时可以减弱空调等的能源消耗,节省资源。

三、3#教学楼的功能及其分布

三号楼教学楼以服务教学需求为主,其主要任务是为教学提供场所交通功能以一个纽带的作用将各个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各个功能分区分布独立而又统一实行其各自的功能。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其中,走道布置:作为用来联系同层内的各大小房间的水平交通空间,直截了当,一条3.900宽的直通走道贯穿整座建筑的东西,并在建筑的东边与建筑的L型平面布局相适应,并与各部分空间保持密切联系。尽管属于内廊式布置,但由于其贯穿东西的L型布置使得其仍具有较好的采光通风。

教学楼在建筑设计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目的性空间与非目的性空间的次序,还原非目的性空间的深层次含义。使自在与自为的行为特征在室内空间中获得了同样的可能,首先将室内空间划分为目的性空间和非目的性空间,前者如教室等功能性空间,是教与学的场所,其行为发生是他为或者为他。后者如走廊、楼梯以及教室与教师休息室之间的灰空间,因为解除了目的性的压抑,其行为发生的方式呈现明显的自在与自由。

教室作为教与学的空间,目的性是很强的,单纯和简约的空间对目的性的干扰最小,而教室外的多义性空间主张着思维与行为的发散性。现代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交往空间,因此在实现必要使用功能的同时我们强调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营造多元的人文交流。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是传导一种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对非目的性空间的关注,使单一教与学的方式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校园中自主的行为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

四、 3#教学楼建筑利弊分析

1、关于3#教学楼交通分析

3#教学楼坐落在某高等学校南门主路口附近,与之前建造的两座主教学楼和学校的主要办公区相距较远加之学校南门的平时人流量较少,所以三号楼的建成不仅大大进一步满足了在校师生学习上课的需求,还大大起到了分散人流的作用。但是同时考虑到有的师生相邻之间的课程会在不同的教学楼进行,这样会大大增加了师生往返于不同的教楼所需的时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效率。所以应该扩大路宽或者增加一些辅助干道,缓解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

2、 关于3#教学楼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分析:

由于3#教学楼周围居民楼比较密集,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不便,而且临路设计建造会对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分散。在与环境处理上,3#楼的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周围的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又有良好的保温节能的作用,很好的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3、关于3#教学楼整体效果分析:

建筑坐北朝南设计使得教室的窗户最大限度的接受阳光,满足了采光要求,而且经过计算3#楼的位置并不对周围其他建筑的采光造成任何的不利影响。由于3#教学楼为十层建筑,最高处距地面46.10米,而周围的建筑一般不过20米,这样使得学校的建筑东西高差太大,缺乏层次感,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

参考文献:

[1] 周作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篇4

关键词:大数据 人工智能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00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作用日益体现出来,不可或缺。计算机从20世纪被发明,经历了各种改革、调整与进步,到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融入到人工智能的领域,开始代替人类本身做一些危险性、精密性高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还有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大数据通过对各种程序化的技术的核算、设计以及发明所推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起初所有智能化都是在技术中发现和实现的。到当代,这种动力开始被大数据所替代,大数据开始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潜力。

1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机制

1.1 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如前所说,在最初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在生产的技术中发现、实现和发展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技术更是无尽的。从人类进化史中就可以看出,人类在工业革命后,从最初的利用蒸汽推动机车和及其的运转,到后来利用燃料,通过内燃机来推动机器运转,再到发明电机,再到现在通过电力实现了各种各样人类凭借肉体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在地质勘探、深海探测等方面。人类对于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大数据通过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机理

大数据指的是对于一定范围内或者行业中,某一特定主体的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特性、数量、属性、问题、偏好、趋势等内容的了解,基于众多信息条目下的数据处理,最终可以从多方面系统化地了解某一事物。而人工智能指的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根据人工智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本身说到底是一门技术科学。在技术发展已经脱离以往的直接生产经验,单是凭借大数据就可以进行推陈出新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力已经在无形中被置换。大数据通过收集、分析技术参数,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革,将人类从技术操作中剔除,完成人类本身完成不了的工作。

2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现状

大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通过技术的革新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技术的作用与实际的生产之间日渐存在张力,换句话说,大数据所促进的技术进步与革新,不但没有被限制在传统生产领域中,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所有生产的阈值,更像是一种未来计划。

美国的开源汽车制造商Local Motors曾推出过一款无人驾驶公交车Olli,车身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只需10 h就能打印出恚1 h内就可以组装完毕。这辆车没有司机,也没有方向盘,全靠内置的超级计算机来发送指令,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再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实时路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汽车在实用性方面目前微乎其微,但是在未来,将彻底地改变人类出行方式,这就是当今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

当然,在生产领域,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更是显著,Agrobot是一家在加州开设的西班牙公司,他们制造的商业机器人可以采摘草莓。在采摘过程中这种机器人只能识别足够成熟的水果,机器本身是技术的极大进步,在识别成熟的草莓方面大数据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智力领域中,随着“阿尔法狗”这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在与人类对战中爆发出优势,人工智能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阿尔法狗”之所以能战胜人类,与其积累的大数据分不开。

总之,大数据通过挖掘技术的发展来促进人工智能的继续发展,不仅是在科学实验领域,也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

3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方式

3.1 传统技术领域中大数据推动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变

在传统产业中,依靠人工以及简单的机械来进行工作的领域也已经逐渐被大数据推动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大数据渗透进产业的每一个角落中,分析传统产业中耗时耗力的缺点,统筹整个产业或者地区性传统产业的资源分配,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以渐进的方式形成产业转变。在我国,逐渐淘汰高耗能、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向着高兴技术产业发展,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这些产业给地区或者行业带来的利弊,最终决定如何转变。

3.2 大数据创造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前沿

这是个数据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数据所记录,技术也一样。技术的所有参数都被编制进大数据的网络中,它开始“开疆拓土”,创造以往不存在的人工智能领域。在现代医学领域、现代化农业领域、现代航空领域以及现代军事领域等多个领域中,大数据指导下的技术性人工智能逐渐占据了科技的最前沿,成了社会性技术发展领域的风向标和指明灯。

4 结语

大数据通过置换传统生产技术、理念来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将人类从危险、枯燥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代替了人类引以为傲的智能,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推向了一个更方便、更科学的时代,它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2):11-13.

篇5

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与互联网科技相互交融,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靠网络和电脑来完成基本的会计工作,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水平,能够更好的操作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自动化办公软件,适应互联网下企业的发展模式。新时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具备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互联网和会计实务操作等方面的改变都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流程,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多企业面临着改革,会计工作也在逐步走向网络化。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也意味着会计智能化,但是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智能性的体现还是需要会计人员来操控和完成的。计算机网络的发达,让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但是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也让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了弊端。会计的一部分工作是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和调配,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银行的出现,方便了会计对于企业资产的管理,会计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会计的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国家对于财政方面的调整,都会引起会计工作的变动。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具有全面性,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会计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会计信息化方便了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也方便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需要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让会计信息化变得更加系统。

二、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新时期企业会计工作多数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的日常工作,在新时期,企业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工作,利用会计系统的办公软件就可以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完成工作。传统的会计工作需要人工完成的,在互联网和会计信息化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部分取代人工的工作。但是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完全智能的,取代人工的工作,只是省去了计算过程或者需要外出工作的时间,智能化也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显示出来的。会计信息化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的很多业务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中比较透明化,账务管理一目了然。会计信息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错误,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错误防范。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的企业信息化让企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让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在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可以让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的制度规范。比如,很多跨地区拓展业务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会分别派遣会计人员随从工作,会计信息化,可以让会计人员登陆同一套会计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会计部门开会,这样企业的财务部门尽管人员分散,也都在内部控制范围内。所以,会计信息化时代,企业应该在开放中防范危险,增加财务的防范预警,有专门的会计人员搜集网络数据,分析和整理相关会计文件,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加强网络监管,让员工和计算机网络相互交融,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稳定性,在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快速发展。

三、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策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网络科技迅猛的发展,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企业会计信息化也越来越普遍。很多企业都在转型阶段,会计工作从传统手工记账的到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这样的转型减少了会计人员繁琐的工作量,也避免了出现财务方面较大的疏漏。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人员从繁琐、较大的工作量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方便了企业的管理。在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新时期企业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展开培训,让会计人员更好、更熟练的有操作计算机,让会计人员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企业和社会应该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较强,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人员,让互联网、计算机与会计人员融为一体,让新时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更加完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6

关键词:继电保护;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发展,而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继电保护的合理应用显得更加重要,继电保护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供电的正常运行的主要安全设备,由于社会日常生活用电量不断增加,继电保护技术也随着不断地提高,避免供电线路突然断电的有效手段,保障电力系统内部的电气元件正常性。因此,电力系统机电保护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述

1、含义

继电保护技术通常是指根据电力系统故障和危机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一般来说,一套继电保护装置由3个部分组成:

1)测量部分用于测量被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电气参数,与整定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

2)逻辑部分,根据测量部分逻辑输出信号的性质、先后顺序、持续时间等,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类型和范围,确定保护装置如何动作。

3)执行部分根据接收到的逻辑部分的信号,完成跳闸、发出信号等动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非故障设备的稳定运行以及电网安全平衡运行。

2、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①可靠性,主要由配置精确、性能优良的装置以及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来实现。

②判断选择性,指的是在保护装置动作时,判断出故障元件,让电力系统中非故障的部分继续正常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停电的户数。

③灵活敏捷性,主要指在被保护区域当中设备或线路发生金属性短路故障时,保护装置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

④速动性,主要指在出现短路状况后,保护装置能够及时的切除短路故障,从而减轻损坏程度。

3、主要作用

①维护安全,性能优越。继电保护技术在数据信息安全性能的保护上作用显著,可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扰造成的装置受损等。当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之后,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有效的防范监测。

②投资较少,安装便捷。由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材料重量比较小,提高了电力系统安装施工的操作效率,进而降低电网运行的成本投入。

③检测故障及防范。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的设备或元器件出现故障之后,能及时有效的对系统实施报警。另外,还能对控制的断路器发出跳闸程序操控指令,以及时中断各受损设备的运行,从而达到保护设备或元器件的效果。

二、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从操作者的因素和设备因素两方面引起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出现问题进行分析。

1、操作者的问题

①经验办事。工作经验虽然可以更加有效的判断和处理继电保护故障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故障的判断还是要实事求是,仅凭经验,容易导致判断失误,从而造成继电保护问题。

② 工作态度问题。电力系统的某些工作人员在工作态度和认识上存在较大误区,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几乎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员工工作强度,但这并不是说将其完全释放,但是很多员工在认识上就将继电保护作为完全智能化的自动化装置,将所有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自己处于休息状态。

③操作技能不过关。个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人员由于在工作知识与技能掌握上存在问题,当继电保护出现问题时,他们不能及时识别和判断并处理问题,导致错过最佳维修时机,危及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造成损失。

2、设备的问题

①电压问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中有无压、同期重合闸线路检测,如果在工作时主变压充电条件不符就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

②触点问题。电力系统的核心是继电保护,而触点则是继电保护系统的核心,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到工作负载、电流、电压、工作频率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只要这些因素当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触点就会产生故障,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③数据收集装置问题。继电保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参数变化,这是其数据收集装置就需要将这些参数变化进行记录,然后通过数字信号传输到相应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如果数据手机装置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就不能发现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变化,从而不能了解实际的工作情况。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问题的处理对策

1、操作者问题的处理

首先,电力企业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宣传教育工作,其目的主要在于纠正职工的不良工作态度,让其明确了解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清楚的认识在工作中经验办事的利弊关系;其次,对员工进行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针对员工缺乏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问题,电力系统可以组织员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熟练掌握继电保护装置检修、元件排查、线路检查技能,能够在电压、电流及电源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

2、设备问题的处理

对于上述设备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①元件置换处理法。当继电保护装置出现问题时,将疑似损坏元件用完好元件进行代替,如果此时装置能够正常工作,说明就是此元件发生故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则继续进行元件更换。此方法缺陷是费时较多,有时甚至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将故障排除。

②参照对比法。参照对比法即将疑似故障设备与正常设备进行工作对比,通过对比两者工作时的参数,如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则该设备必然存在问题。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故障处理上,参照对比法多用于解决错综复杂的接线错误。

③统计分析法。工作部门要注意将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经常出现故障的位点,对故障频发设备进行标注,实现故障维修时有章可循。

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前景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更加网络化

未来,继电保护不再是单一设备的启用,而是整套系统的开发。当前微机继电保护受数据传输系统不健全的影响,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方面只能做出电气量的测量,然后进行切除故障和缩小事故,为了使保护设备能够全部发挥最佳效能,继电保护网络化将是必然,它有利于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继电保护单元模块的整体协调,确保各个环节的信息能够共享。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将更加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继电保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电力系统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网络的神经网络是运用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在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上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开这些线性问题十分简单。其中如遗法算法、模糊逻辑和进程规划等在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也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自动化技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继电保护技术中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办法。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一体化更深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深入应用,各种故障信息处理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保护装置各个终端,并进行适时的处理。为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应用效能,未来的发展在单一装置上的继电保护一体化将更加深入,通过收集信息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实现从测量、控制到数据通讯的一体化操作,这大大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事业的进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国联网战略的实施,电网将处于一个更加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而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卫士,必须同时保证继电保护的正常,从而确保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机共生;智能语音;信度;语域;效度;动态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88-005

一、“人机共生”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1.“人机共生”概念与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智能研究。1960年,美国科学家立克里德指出:“人机共生是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被期盼的发展。它将涉及伙伴关系中人与电子成员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1]与立克里德对人机交互关系的乐观态度相反,1960年,Bar-Hillel对理论基础项目强烈不满,特别是那些研究中间语的方法,他还证明了全自动高质量翻译(FAHQT)在原则上的不可行性。他拒绝所谓的FAHQT这样的理想目标,提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翻译系统,为人类译员提供帮助,即所谓的“人机共生”环境,将机器发展为人工的最佳助手。[2]

“人机共生”概念从出现至今,相关研究充分证明了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为主导、计算机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立克里德盼望的人机之间密切耦合远未实现。以机器翻译为例,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机器翻译研究者碰到的语言问题比他们预想的要多得多,研究结果令人失望。1966年美国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建议有关FAHQT的机器翻译研究应该停止,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应该转向为翻译人员提供水平比原来所定的高目标要低一些的辅助系统。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机器翻译得到改善,但除天气预报、旅游等窄领域外, 通用意义上的机器翻译产品仍不实用,译文质量远不能达标。目前,国内外自然语言翻译公司多数仍以人工翻译为主,机器为辅。[3]

2O世纪末,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语言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电脑化测试手段开始逐步普及,并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计算机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题库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以及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等方面。然而,鉴于现阶段技术瓶颈,计算机给出的测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语言能力测评的唯一标准。

“人机共生”研究与应用,体现研究者致力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最大辅助功能、不断缩小人机之间差距的努力。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使用者对其应用价值的审视越来越客观,不再过度理想化设定目标,而是致力于人机交互应用性与科学性研究,研究的应用价值由误差率大小和使用者对误差的容忍度来决定。

2.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与应用现状

2004年11月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研究目标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指导下,建立实用化的计算机辅助智能测评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语言学习系统结合起来,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智能普通话口语学习系统,2006年1月18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2007年普通话计算机智能化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开始使用并逐步推行。以2010年为例,全年参加机测的人数逾160万人次,占当年测试总人数的50%以上。[4]

机测系统承续了人工测试时期的目标,旨在以测促推,从测试过程、测试结果、成绩等各个方面试图以其高效、公正、客观促进普通话推广。“机测的推行使得普通话测试逐渐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报名、评测到归档均大大提高了效率。机测也使得测试的公平性得到了极大保证,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科大讯飞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国主要方言区进行的现场人机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机测试的结果在分数和等级上已经达到了和高水平测试员高度一致的水平。”[5]

机测从2007年推行至今,其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值得业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有鉴于PSC机测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从“人机共生”的角度分析该系统的信度、效度与深层影响。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测时期,高校在校生都是受测主体,高校生的测试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因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测试数据。

二、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与影响

2005 年Bachman提出的“评价使用论证”[6]是测试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 Bachman认为,有用性是测试的重要性质,包括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作用、影响、可实践性六大属性。

1.信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前提。

目前,学界对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中高分段的机测结果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1)等级越高,测试差异越大;(2)机测前三项对自然度、贴合度、表现力没有评价;(3)前三项与第四项评分割裂,导致第四项评分容易过细过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一级以上的通过率很低。

笔者(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核定成绩为一级甲等)曾经上机测试前三项,机器给予的分数只有55分左右,如果结合第四项评分,最终成绩至多达到一级乙等中低分段。“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期间, 对该系统做过多次试验:请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已经获得过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定的一级甲等成绩人员来进行试验测试。”“同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验人员事先全部都对测试试卷前3题的正确读音进行过正音。结果前3题测试完之后,机器打出的分数最高的为57.2分,最低的为53.8分。按照这样的结果,即使应试人最后一题只扣一分,最终成绩都达不到一级甲等。”[7]

由于测试结果与实际听感差异大,考生对考试结果质疑也越来越大。以表一、表二为例,无论是否接受过培训,一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都极低。一级通过率严重影响应测者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对普通话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很不利。

2.效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效度是“对测验分数所做的特定推论在恰当、有意义以及有实际实用价值几个方面的程度”[6]。在语言测试领域,效度比较多地被理解为测量理论、构成和分数有效。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重点测评受测人的语言标准度,涉及字音准、词音准、句音准、语篇音准。机测系统不仅测评音准,对词汇、语法、语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对受测人口语测验的分数推论较为妥当,在语言使用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斟酌探讨的是,当话语表达发展到语篇阶段时,语篇的语域风格与说话人的表达策略使得语流出现多种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连贯等均对音节音准产生较大影响。以第三项朗读的语篇为例,机器只能标注出显性音变,而对于因语域风格与表达策略造成的隐性音变不可能也无法处处设定评测标准。第四项说话题的语料则由于过于开放,机器无法完成评测,只能交给人工,而由于人工与机器测评的连贯性被切断,对有限语料的独立评测(说话项时长3分钟)容易造成评分过苛,影响总分的客观性。

3.真实性、交互作用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是指受试者在测试中使用目标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相似程度, 也就是语言测试与语言交际的统一程度。交互作用是指受试者与测试内容和过程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专门知识和情绪。

以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第四项评测为例,第四项主要测试完全独立的话题性单向口语表达,其特点为:单向表达、无人工引导与提示、围绕选定话题展开表述、表达流畅自然。以上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差异甚大。日常口语基本是双向或是多向交流,话题可以散漫无拘束,表达无需流畅性,达意即可。因而,评测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不了解、不适应这种表达方式,受测人在第四项中会出现诸如缺语、重复、语言表现僵硬呆板等诸多问题,有些受测人因此错误使用背稿、朗诵、读秒等应试方式。二是受测内容与受测人日常交际口语内容相去甚远,受测人对语言标准与语言应用能力概念的认知与掌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近些年很多受测者表现出口语篇章能力薄弱,话题涣散、框架紊乱、词汇贫乏、言之无物。三是由于机测评分体系已经智能化,全程只由程序提醒受测人测试内容,受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缺乏心理调适与语言引导,情绪容易紧张,不少测试点出现过很多受测人迟迟不能进入系统进行测试的情况。四是受测人因不了解评测方式,在各项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4.影响、可实践性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影响”指对社会、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的影响。“可实践性”指测试付诸实施的方法。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实施影响上文提及高效、公平、客观等积极效用,“系统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准确地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高效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应用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和组织难度,同时也可以开展目前无法开展的考前模拟测试,为考生提供针对性的考前指导。”[5]

除却积极效用外,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评测研究趋弱,评测专家流失。一是机测前三项不需要测试员评分,使得第四项人工评分缺乏前后比对依据。二是测试员独立听测,又不能占有考生语料,因而无法就一个语料展开评测交流。三是因语料匮乏、研讨稀少,测试员尤其是专家测试员流失相当严重,对普通话测试研究是极大的损失。

(2)母语标准模糊,应试趋于功利。机测时期高校受测者语言标准度较人工测试时期明显提高。为便于考生参考,各省市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网页上都对考试流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因而,主测单位、考生、考生所属单位都普遍认为考前培训并不重要。以安徽省某高校09年受测情况分析为例:

表一:受测总人数324人,教育系,未经考前培训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即使未经普通话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也并非难事。因此,普通话培训工作难以得到考生重视,很多考生对标准母语的认知很模糊,仅凭语感应考。

Bachman提出“反溅作用”[6],指测试对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及个人等的反作用力,比如以考试为准绳制定教育策略与评价标准等。由于机测系统测评语言标准化,对连续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无法逐一标注,语音的语用效果不能在成绩上有效体现,因而,部分受测人会放弃语用效果,刻意强调音准,追求分数最大化,部分受测人也会因追求表达的流畅、话题的完整性而背稿应试,这种现象屡禁而不能止。

近年来,市场在不断提高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校大学生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考生也认识到普通话测试等级与语言能力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拿到了较好的普通话成绩,不一定就具备良好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既然普通话考试并不能代表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受测者参考目的仅为获得证书,迎合体制,这种功利性应考趋势严重限制甚至削弱了普通话测试的社会影响力。

三、“人机共生”环境构成分析

鉴于上文对PSC信度、效度以及影响的分析,本文认为,理性评价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建构“人机共生”测试环境,机测与人工相互辅助,是PSC测评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建构良好的“人机共生”环境,可由以下策略实现:

1.机测与人工分级并行。囿于现有技术水平,机测中高分段的测评结果存在较大争议,而在中低分段的争议较少。实行分级评测,高分段恢复人工测评,既弥补机测评分之不足,也可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中低分段评分相对准确、高效,使用机测。因此,如考生已经取得二级甲等以上的证书,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加高分段的人工测评。分级测试可以进一步鼓励并促进普通话的高水平发展,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分级测试也利于专家队伍建设,能够评测高分段的测试专家,不仅语言标准度高,还具有较高的语言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专家队伍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测试的发展,中高分段出现的存疑语料研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测试研究。因此,分级测试高分段人工测试可以弥补机测评分弱点,使考试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专家团队普及标准认识。现阶段母语标准度普遍提高,即使标准度很好,表达能力也未见得好。受测者认为普通话测试只是完成测试工作,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热情并不高。由于上文提及的诸多原因,目前高校对普通话培训重视程度很不够。但通过下表可见,经过相关课程培训后的考生,二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合格率获得极大提高。

表二:培训后(2010年教育系整体受测情况,总培训34课时)

上表体现,一是总达标率为97%,较未培训前的92.8%有明显上升;二是二甲合格率达到了57.2%,大大高于未培训前的21.4%;三是培训后,二甲57.2%的比例大大高于38.5%的二乙比例。经过培训,语言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各省测试中心应存有高水平测试员组成的培训队伍, 普及对标准母语规范的认识,端正考试目的,强调语言应用。指出并分析高分段考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在专业层面上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可使高分段的受测者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还能纠正这类人群对普通话测试体系的错误认识,能够培养更多高分段高质量的语言爱好者。但普通话考试仅提供母语标准度的测试,不可能解决受测者语言交际问题。在语言标准度已经达到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受测者应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如无特殊目的(如志在向传媒业发展或将语言作为职业能力等),则不必将普通话高分段作为考试目标。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现阶段机测前三项的封闭式评分与第四项的开放式评分既需要动态熟语料库,也需要测评者对动态的测评理论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动态发展的观察和正确评价。

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的熟语料,还需要标注的进一步细化。动态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标注,尤其是第三项朗读语篇的处理,其标准需要与语言专家合作、研讨,不断细化、修正。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前三项对语音的语用能力的体现。

对第四项说话题的开放式语料的评分,则需要评测团队自身建立对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

首先是现时期语言规范中还存在大量需要细化并落实的工作。如书面语语篇的语域规范、语句衔接的规范、字词规范的动态考察等,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如语音标注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严格界定、甄别,分属不同语域文本的语音标注(如普通话教材、儿童读物、汉语对外推广读物等)使用严式标音还是宽式标音,轻声、儿化、一和不等音变情况标注是否在同一文本注音中做到统一,编者是否要做出语域说明以更正确地指导言语发声等等。以上都需要评测者有一定的认识和评析能力。

其次是评判说话题中的言语规范需要建立以下两个认识:

一是分清“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本文把在考量公众接受度的前提下对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典雅性作出一定的调整的语域称为“公众言语语域”,说话题的语域趋于“公众言语语域”。相对的是“个体言语语域”,较多的语言表达者只存在非公众公开平台下的个体交际言语观念。个体言语只追求语用效果的最大化,私属领域里的言语交际往往不过度追求准确、生动、典雅,允许出现语用失当,其语域风格常常亲切、随和甚至使用俚俗。说话题项目的绝大多数语料处于“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中间状态,如何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分值,需要细心谨慎。[8]

二是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语言建立维持社会规则,包括由语言本身造成的交际角色……通过此功能……社会团体被划分,个人也得到识别与强调,因为通过人们之间的语言互动,自身人格得到了表达和发展。”[2]语言创新突破交际常规,因其新颖而获得倾听、关注,因其语用效果良好而获得社会认同、赞赏,是凸显社会自我能力的标志之一。动态的语言创新既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的常态,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语言创新的目的旨在凸显,为达到凸显的目的,言语主体往往突破常态表达,追求即时语境下的准确、生动的传达,使用创造新词新语、曲变惯用句式、悖逆惯常逻辑、违反语用常规等手段。

鉴别创新与谬误,需要树立说话题的良好样本。好样本不仅语音自然标准,有效传递语码信息,还能体现良好的语用效果,同时也遵循伦理规约。

标准与规范的认识、评价与执行为的是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构建良好的社会语境,这也是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推行的最终目的。

四、结 语

机测虽已实现极大的社会价值,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公平与透明,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机测作为新兴测试系统,必然有自身的不足。部分不足可以通过自身完善补足,部分不足是目前技术能力无法实现而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自然语音往往基于语境和语域灵活而又随机地处理,使得现阶段智能语音测试的目标过于理想。

机测单一推行以来所体现出来的利弊,凸显了人工参与测评、完善测试体系的重要意义。“人机共生”的研究历史证明了,那些以小样本为基础,在最初实验中取得成功的新理论,最终都被证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检验一切有希望的方法并鼓励修正。因此,本文结论如下:

1.理性思考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主导、计算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承认现阶段计算机对自然开放语言评测的不确定性,建立“人机共生”的PSC测试智能与人工并轨机制,实现对高分段、低分段语音测试的人工参与,从而弥补缺憾,提高标准母语的质量与社会影响。

2.通过专家团队普及对母语标准的认识,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不断细化、修正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熟语料。前三项的评测是进一步体现对语用能力的鼓励。

4.评测团队需要建立对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推动良好的社会语境,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Licklider, J.C.R.Man 2 Computer Symbiosis[J].IRETransca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incs.Volume HFE 21 March.1960:4-1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9.

[3]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

[4]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

[5]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技术手册[M].安徽: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8:2,3.

[6]张凯.语言测试理论与汉语测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203,4.

篇8

[关键词]煤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94-01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在工业领域追求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持,长期以来受到了极大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创新,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采矿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仍旧存在着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现今,我国众多煤矿企业着重于技术的开发创新,力求提升煤矿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一直以来对煤矿采矿技术的偏重,部分企业对施工安全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实施的措施与技术方面相差甚远。因此,在最近几年,我国仍然有关于煤矿安全事故的问题被频繁地报道。技术上的开发创新与煤矿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的更新改进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同时,安全事故的减少也将使得煤矿产业的发展更加长远稳定,所得利益趋于最大化。

一、我国现采用的采矿技术

1.利用机械设备露天采矿

在矿山上,施工工人必须借助机械设备开凿岩层,以利于煤层得以,达到施工的要求。施工时,矿工依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开采煤矿[1]。以这种技术建造矿地更加直接方便,采煤过程中煤炭损失的几率小,开采出来的煤炭数量较大,煤矿事故的发生几率也较低。然而,以此技术开采煤炭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土地林木,影响了生态平衡,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是以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

2.开采薄、厚煤层

施工工人首先利用小体积,高效率的刨煤机对薄煤层进行开采,与此同时,煤矿企业也必须为此施工配备齐全的开采设备,以利于工程更加安全的进行。对于开采厚煤层,煤矿企业一般采取一次性开采的施工手段。但是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四连杆的变形和倾倒,如果用以支撑的结构达不到这种施工方式的需求,将会导致严重的施工事故,带来人员、资金的双重损失。

3.硬顶板和硬顶煤

硬顶板技术结合了众多的辅助技术,例如,岩层定向水力压裂技术,倾斜板技术,这些技术的高效结合能够很好地对煤炭开采进程进行控制,硬顶板技术的实质即分析深度和压力来进行控制的技术。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煤炭开采的安全性,以及过程的可控制性。硬顶煤技术则是高压注水压裂技术以及顶煤深孔爆破技术的统一,然而,这项技术开采出来的煤的体积较大,技术的安全性也欠缺,工作效率低下,整体来说,这一技术需要多方面的改善。

4.填充开采技术

当煤炭开采施工地域的地表因施工而变形,甚至塌陷,填充开采技术便展示了其优势。填充开采技术是指利用大量填充材料,将煤炭被采空区域的空间全部或部分填充,使这一开采空间的压力得以缓和,有效地减轻了地表问题带来的影响和阻力。用以填充的材料可以是岩石,可以是水砂,也可以是膏体。虽然这一技术可以缓解地表问题,但这一技术也受到地形以及地质结构的局限。一般来说,这一技术多用于山区的煤矿区域。然而,我国各地地形各异,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大大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实施。因而,这就要求我国煤矿企业结合地形地域的差异性,调整并改善填充开采技术。

5.智能化开采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产业领域在技术方面得到了更加显著地提升和创新,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先进。在煤矿产业中,这一变革尤其明显,并且已经成为煤矿技术破旧立新的指路标,也成为了煤矿开采技术开发创新的趋势。智能开采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的多效结合,其中包括数字模拟技术,远程遥控技术,虽然这些技术的统一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的将来对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将会对我国煤矿产业做出极大贡献。

二、现存在的采矿技术中的安全隐患

虽然我国在煤炭开采方面有露天开采,硬顶煤和硬顶板,薄煤层和厚煤层的开采,填充开采,智能开采等等众多_采技术,但各种开采技术各有利弊。技术的优势促进煤矿产业的发展,但技术的缺陷不仅仅是煤矿产业发展的阻力,更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人员以及资金损失,它们是煤矿事业的罪魁祸首。现今,我国采矿技术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

其一,在巷道的开拓中,存在技术上的不安全因素。在开拓巷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重视下部车场的轨道之间的安全间隙,通常这一间隙是1.3米,但实际煤矿开采过程中,轨道之间的安全间隙仅仅是1.3米,甚至有不足1.3米情况。在这一前提下,如果采矿运输车所装的货物过多,或者由于货物过重,运输车形状发生改变,都将造成运输车无法安全通过巷道的情况发生,运输车甚至会出现卡入巷道的问题,威胁了运输车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其次,也将延缓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全间隙的宽度。同样,开拓巷道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巷道的中线以及腰线,中线对挖掘巷道起着指导方向的作用,腰线用以规范巷道的标准高度以及巷道的坡度。显而易见,巷道的中线和腰线在煤矿工程中至关重要。

其二,改造眼的坡度和位置在煤炭回采过程中尤其重要。改造眼的坡度影响着煤块溜出的速度,若坡度过大,煤块将以极快的速度滑落,如若同时,用以阻挡煤块的挡板材质不足,或者其高度不够,煤块都将从滑落到挡板外,可能会砸伤周围的工作人员。并且,由于煤块滑出的速度过快,其与溜煤道摩擦将会产出大量煤粉弥散在空气中,严重破坏周围的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

三、关于施工安全方面的解决对策

鉴于近几年频繁有煤矿事故发生,所有煤矿企业应该将保障施工安全作为基本任务,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安全管理,定期开展矿区的检查工作,同时,也需对矿区全体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企业必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抱有警惕心,最大程度的预测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正式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对施工场所,施工条件进行安全排查工作,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开采技术与被开采区域的相合性,不能仅仅考虑经济上的问题而在安全问题上进行妥协处理。煤矿企业应该考虑实际问题,结合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从而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另外,安全教育也是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整体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工人的安全防范意识,是煤矿产业实现积极的,持续的发展的一大基础。

结论

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对煤矿开采技术的改进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如何以质抵量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加强矿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也是煤矿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予以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网 调度员 培训 建议 DTS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电网调度岗位是电网核心岗位,负责电网的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等重要工作。调度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及业务能力等对电网运行具有重大影响,做好调度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调度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是保证电网本质安全和适应电网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逐步实施,与电力调度有关的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调度员,原有的培训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

1.调度员的培训需求

1.1新入职员工成长为副职调度员的需求

目前新入职的员工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电网实际中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相符。需要学习一两次设备的相关知识,又要熟悉电力调度规程、安全规程及了解相关变电站运行规程,并掌握日常业务流程及倒闸操作。其中难点除了事故处理外,还有调度员现场经验的欠缺。

1.2副职调度员成长为正值及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

实习调度员成长为副职以后,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积累相关经验,进一步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对症下药,并要准备各类资格考试,如高级工及技师等。需要加深对继电保护、方式负荷、自动化等其他专业及电网调度运行规定等知识的了解,更加熟悉电网结构,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对密集工作的合理安排能力等。

1.3创新能力的需求

随着全社会及电网公司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班组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调度岗位及工作流程比较成熟,调度员不可能对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彻底的改变,因此调度岗位的创新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创新。调度员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理的创新,通过改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活力和工作效率。第二,技术工艺的创新,通过创新方法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4适应新生事物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电网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各类新生事物接踵而来,如新能源并网、高铁变电站的投运、智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售电业务的逐步放开等,均对现有调度运行系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针对此类事物的培训需要及时跟进,以使调度员对其有必要的了解。

2.目前调度员培训的主要措施

2.1师带徒培训

师带徒培训是比较传统的培训方法,主要是针对新入职的年轻实习调度员,根据因人施教原则,由经验丰富的调度员与其签订师徒合同,根据自己丰富的调度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指导其进行工作学习,到达合同期限后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要求即为合格。由于调度班轮班制的特点,平时的中班(9:00-16:00)及晚班(16:00-23:00)要求实习调度员跟班实习,而师傅在上夜班的时候由于正常情况下业务流程较少,事故处理又是完全凭概率出现,如果在夜晚进行教学,又会影响实习调度员白天的精力,因此在师傅是夜班的情况下各地区要求不一,各有利弊。如果当天师傅没有上班,则需要实习调度员进行自学,并请教其他有经验的值长。师带徒培训的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师傅的水平及态度对徒弟的影响较大,因此师带徒培训时一定要本着为电网安全负责的态度,为实习调度员选择有能力有经验的师傅。

其二,由于一些地区调度员的培训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别完善的体系,很多地方还处于“经验培训”的阶段,培训内容没有系统化,容易导致一些知识点重复讲述,而遗漏一些不经常接触到的知识点。

2.2现场培训

现场培训有两种形式,一是实习调度员到现场熟悉电力设备,二是有一定经验的调度员选择恰当时间,在现场师傅的指导下到现场学习。由于新入职员工大部分是W校新入职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对现场设备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调度岗位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直接跟现场联系,因此现场培训是实习调度员完善自身现场经验的一个重要手段。

山东、河北等公司采取轮岗制的方法,即调度员在正式上岗之前到其他岗位进行学习培训。但是由于缺乏调度经验,难以抓住主要重点。如果有调度经验后再去学习,则则由于时间较短,且不能实际操作,学习到的知识仍只是存在于纸面上。

2.3模块化培训[1]

针对所有人员,江苏省连云港公司采用模块化的培训方法,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分为若干个模块,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学习,学完相应的模块就可以有相应的积分,理论方面采取网络辅导的方式由学员自学,对于必备的实际生产技能,进行脱产培训,脱产培训每次不超过一周。总分达到一定分数即可进行最终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认为已掌握相应技能。

该方法优点是时间也比较灵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且不用特意专门做培训计划。根据调度员自身的的条件,对于自己认为已掌握较好的模块可以申请免学,对于较为薄弱的知识则可以提前学习甚至多次学习。缺点是前期工作较大,需要做专门的培训模块,并需要将培训模块内容系统化。

3.调度员培训工作的建议

3.1副职及正值培训与创新能力培训相结合

在调度员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是填鸭式的教授,不利于培养调度员的创新能力,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培训方法,譬如以工作流程及事故处理为契机,向调度员提出问题,要求调度员在一定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改善方法,旨在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加深其对电网调度工作的兴趣。电网公司中经常会举办QC质量成果评比、合理化建议比赛等多种创新活动,可以鼓励年轻调度员加入QC小组甚至主持某项课题活动,对班组的管理及相关的技术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在创新活动中使得调度员更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学习,加深对调度岗位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加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业务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两者起到循环向上、互相促进的作用。

3.2定期开展新生事物的培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调度逐渐呈现出数字化、市场化、智能化的趋势。[2] 其中电力调度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是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所必须要采取的手段,为了电网能够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未来,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可视化技术均会逐渐的应用到电力调度中来。目前,电力市场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今后调度系统将会和营销系统相互关联,在电力交易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各类新能源的并网规模也迅速扩大,与之相关的综合停电、电力安全校核、电力电量平衡、送售电计划等均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急需具有此方面知识的人才。相应的培训工作应适时进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形势,针对调度员的培训工作也必须提前布局,着眼长远,培训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强重视,积极与已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适应电力交易市场新局面的兄弟公司多加交流,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二是要提高危机意识,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多加了解前沿知识,班组应对调度员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课,使调度员们对调度岗位新形势的变化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3.3职业资格考试与培训工作相协调

调度员入职后,一般在一年后需要参加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考试,这个时候也基本上需要进行副职的升值测试,之后则分别进行技师资格考试及正值的升值测试。两类考试有其共通之处,如果将资格考试与调度员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将会事半功倍,也节省了调度员的大量时间,有利于调度员的成长和发展。一是将职业资格考试考察内容与调度员培训工作中相重合的地方进行整理,单独列为一个或几个模块,如继电保护模块、事故处理模块等,优先学习此类模块,其余的知识点根据升值考试及职业资格考试的时间点来确定学习计划。二是及时将培训内容及时整理,将培训后的课件及资料进行备份,并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对学习的方法给出建议和意见,以便于以后的调度员培训时能够少走弯路。三是注意Y合生产实际,当电网中出现事故或较大异常后,由所培训的调度员对其展开分析讨论,再由经验丰富的调度员总结原因及处理的关键手段,并提出可能避免的措施,使每一次事故处理都是提高调度员业务水平的机会。

3.4培训中结合DTS系统

电力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ispatcher Training Simulator,DTS)是专门用于培训电网调控专业人员的模拟仿真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3]该系统需要完全以真实电网情况为模型,使得调度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逼近真实情况,并达到帮助调度员快速熟悉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的目的。利用DTS系统可以进行一下培训:针对一次设备的操作原则的掌握的培训,执行各类倒闸操作;针对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的培训,由培训师在教员机设置故障,学员在学员机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考察调度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心理素质;进行反事故演习,在迎峰度冬、迎峰度夏、重大节假日及N-1时有重大风险的检修方式时,可通过DTS系统进行演练,在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各级调度系统及变电站之间的DTS系统之间的互联,能够满足大电网互联的系统性反事故演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调度员的业务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

4.结束语

电力调度员的培训工作应该随着电网的发展与时俱进,针对调度员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因人而异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调度员的创新能力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考试,注意利用DTS系统等软件,并定期进行新生事物的培训,全面提高调度员的业务水平,加快调度员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占东,姚东,崔慧军.大运行体系下的省调监控员培训[J].电力论坛,2016(05):74- 75.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校园当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都相应的发生了一些改变,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手段不随着科技的发展进行升级更新,那将会与先进的教学理念脱轨甚至背道而驰,这极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用多媒体学习更能集百家之长,融合知识的自我理解度与把握度,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便捷,对学生有更多表达互动的机会,形成有个性的探究学习,而且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会陷入程式化、统一化,让我们的孩子在美术信息中通过多媒体这个大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其所需,取长补短,自由发展美术风格,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

因此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教师要学会在美g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既能高高兴兴的获取美术知识,又能集中精力提起学习兴趣,这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所有的新兴事物都会有利弊,我们切记不可舍本逐末、捡起芝麻丢西瓜,放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与多媒体资源的统一,需要多媒体资源与美术课程内容统一、这就需要教师人为的进行“整合”

“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将二者建立有机联系,它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

在进行整合之前,我先把我需要的多媒体资源分成几个部分,这样目的性会更加明确。

1.视频。多媒体数字视频资源的合理运用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数字动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适当的加入视频资源对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2.音频。学生学习绘画知识主要靠听觉与视觉的和谐统一,数字视频资源的作用在上面已经提过,那数字音频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在听教师讲课进行10分钟左右时,会出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中断讲授对学生进行要求会打乱教师的授课节奏,因此在恰当的时间点加入有特点的数字声音音频,会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迅速回到教师预设好的节奏环节里,这对高质量的完成一节美术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3.软件。计算机软件的数量很多,那哪些软件适合运用到课堂当中,而且能够与电子白板无缝进行融合呢?经过大量的实践验证,我归纳出了两款软件。第一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PS软件,PS的扫描技术是将需要展示或保存的画面进行扫描处理,然后制作成幻灯用于美术教学,或者对学生以往的获奖作品、代表作进行整理、归档、存储,之所以我选用PS,是因为它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在黑板上我所不能绘画出来的,在这个软件上都能够轻易实现。第二个是FLASH软件,该软件的效果呈现动态、画面丰富,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众所周知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做范画是很有局限性的,所有的画面都是静止状态。而这个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静止的画面运动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很有帮助。

4.网络中的图片。提及如今发达的网络,我内心不禁暗暗惊叹,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网络里有看不完用不尽的资源,在这里有我非常需要的美术图片资源,在没有网络的时候,美术教师寻找图片资料只能通过美术杂志或者去图书馆查找,十分不方便而且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如今只要我们需要的图,在绘画的专业网站都可以找到,这么好的资源如果不运用到教学中那真是一种浪费呢。

多媒体学习资源与多媒体硬件、软件、网络图片已经初步整合,那具体是如何运用到美术课堂当中的呢?下面我以小学三年级美术课《恐龙世界》内容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在以往的教学中,导入环节结束以后,教师便开始讲授新知识、做范画、学生课堂练习与展示、教师总结评价这一系列传统环节。但在这一课时,我正在研究“多媒体学习资源在美术学科中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课题,因此顺理成章在本节课我大胆的进行了实践运用。导入与讲授环节我大概用了9分钟,下一步的教师示范环节,我没有在黑板上进行,而是打开PS软件后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恐龙绘画,随后打开FLASH软件把这些提前搜集好的网络图片与制作好的静态素材放入软件中做成动态可以移动的恐龙,我注意到全班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致勃勃的在学习与观察恐龙的细节与动态。

2.接下来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开始绘画,而是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候趁热打铁地加入了一小段恐龙世界的数字视频,并且加入了提前准备好的恐龙叫声音频,视觉的享受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使同学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主题,观察到了恐龙的细节与动态。

这个环节完成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自由讨论这节课大家所学所见的感受。学生随后举手回答自己对本节绘画课的见解与自己在接下来创作中的一些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简洁精彩,处处充满着惊喜。

在接下来的学生创作中,由于上面布置的特殊环节,学生创作的恐龙都栩栩如生、充满动感。这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也证明了我的课题研究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更加的坚定了我继续深入研究此课题的信心。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课题研究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