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能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能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往年的讲理论、谈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的实施案例。
据了解,为了应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NEC开发了综合防灾应急系统,目前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部署了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养老领域,NEC推出了智慧养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养老系统启动。据介绍,老年公寓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
而在绿色节能方面,NEC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得到了应用,该方案基于国际标准IEEE1888,将不同规格的设备通信转换成相同规格的通信方式,达到统一监控的效果,其监控对象包括办公楼宇的空调、照明等能耗设备,通过云上的综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可对3000个能源节点进行同时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农业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课堂”、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台。
可以看出,NEC此次应用案例的展出,与其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相符合。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其次,NEC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必须注重绿色环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开放与协同性。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篇2
中国普天的展台位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8号馆中心入口显著位置(展位号:8A001),展台按照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互联网+创新行业应用、低碳绿色能源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等参展重点业务分为四个展区,分别向观众展示普天在互联网+、智慧行业应用等领域给人们工作、生活所带来更科学、高效的创新体验。
互联网+更精彩
本次展会上,中国普天展示了智慧民生,以及信息技术在大扁平化调度指挥平台、智慧政务、智能电网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医用箱式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体验带给观众。
针对“互联网+”普天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普天创新提出了“平台+中心+智慧应用” 的整体解决方案架构,平台包括: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结构化数据)、城市视频共享平台(非结构化数据),在平台上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和分享;中心包括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主导“一库一图一锁”的概念;智慧应用包括面向智慧政务、智慧平安、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管、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与城市管理、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等相关的应用领域。目前,中国普天已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湖南、江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市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同时,中国普天作为国内LTE宽带集群产业领域进入最早、推出产品最早、首创标准的厂商,在国内率先采用TD-LTE技术体制,开发了满足政府和公共安全需要的4G LTE宽带多媒体集群专网,以及从系统、终端、网络、平台及业务应用端到端解决方案和高集成度的一体化基站产品。不仅能够提供可靠、及时、专业、高效的语音集群、宽带数据、高清视频及可视化指挥调度等丰富的综合业务,还可针对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充分满足不同行业和客户的需要。
在智能电网和智慧交通领域,中国普天将新一代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和终端产品与电力信息化应用紧密结合,基于电网授权使用的230MHz频段,深度定制出具有知识产权的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已在国网、南网、石油等行业建成多个无线专网,性能稳定可靠,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信息化提供了良好支撑。
普天本次展示的城市轨道交通LTE-M系统解决方案,是基于先进的TD-LTE技术的车地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按照LTE-M规范设计,具备CBTC(基于通信的信号系统)、PIS(乘客信息系统)、集群调度功能,满足互联互通要求,能够应用于城市轨道的信号系统无线传输、PIS车地传输以及列调系统等重要方向,并以保证全线场强覆盖,提供性能稳定、高速率、高带宽的通信网络为最终目标,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试验网建设。
信息通信,传承创新
本次展会上,中国普天在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领域重点展示:5G自动驾驶技术、基于NFV的增值业务云平台体系、政企虚拟专网安全接入解决方案、光纤网络管理系统、多业务超融合云平台、商品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网络安全关键应用监测系统等。
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领域,中国普天借助在4G通信技术研发的经验,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支持3D地图重构及自动驾驶的5G传输技术研发与验证》,积极投入面向自动驾驶的5G技术研发,引入先进的新型编译码及调制技术、新的帧结构设计技术,与国内知名车企和地图厂商合作集成高精度3D地图和自动驾驶应用平台,构建试验演示平台,打造更高的可靠性、更短的时延以及更快的传输效率的网络体验,增强5G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在5G自动驾驶领域的影响力。
政企虚拟专网安全接入解决方案是普天企业结合目前通信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推出的一体化安全接入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对于车联网、移动OA、视频监控以及物联网等业务的安全接入与管理,可同时支持国内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以及虚拟运营商等多链路的接入,是企业的良好选择。
移动网络融合统计分析系统则是为满足电信运营商对各类移动网业务的使用及用户的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需求而开发的,提供各类移动网络业务的融合接入平台,涵盖C网、CCG内容计费、LTE网络话单及认证日志等各类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针对业务使用量、用户、网络服务质量等各类统计、分析与查询功能,以及跨网络类型的功能融合,有效降低操作复杂度,提高运维及业务分析的工作效率。
新产业,也“智慧”
在低碳绿色能源以及创新创业平台区域,中国普天展出了拓展新产业、新领域的成果。
在新能源电动车运营领域,普天展出了自主研发的首个全国性的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管理云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并可为政府提供安全与行业信息监管分析、评价和考核的服务,有效推进我国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缓解目前电动汽车推广的充电难问题。该平台还是普天新能源应用“互联网+”理念的成功案例,用户可通过普天充电助手APP,获得延伸至互联网、车联网的综合服务,实现个性化的充电设施运行信息查询、预约等服务。
普天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则是将传统的家居“智慧化”,该系统在传统面板的基础上,融合了安防监控、环境监测、家电管理、智慧照明等智能家居功能。如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环境监测面板查看PM2.5、可燃气体等是否超标,温湿度是否合适;可以通过智慧调光面板将灯具的照度、升温调节到合适状态;可以通过面板给手机无线充电等。离家时,则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家中情况,并进行各种操作。
在能源智慧管理领域,普天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自主研发了普天大数据能源管理平台即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采用创新的服务中心理念,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模式解决了目前监控平台的核心问题,通过远程服务和在线诊断结合,打造真正能使用、有效果的能效监控平台。
篇3
据了解,2014年,大连市的城市智慧化进入全面建设应用期,在智慧交通、城管、卫生、社区、口岸等领域推进全市百个重点工程,市民可以真正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生活。
推进“无线大连”建设
2011年11月,大连市正式开启无线城市建设。无线网络主要以WLAN和TD-LTE网络为基础,努力为市民逐步打造一个“在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便捷进入宽带网络”的信息化环境。
在不断完善、优化3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相关通信运营商投入数亿元,累计完成建设WLAN AP热点(宽带无线接入点)近7.5万个,实现大连市的主要商业区、公共场所、旅游景点、金融区、宜居区、高级酒店写字楼等区域高覆盖;初步建成包含“办事易”、“生活通”、“乐购惠”、“天下游”四大板块的“无线城市”统一门户网站。
无线城市综合门户网站整合了政府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内容资源,市民通过手机、PAD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水电气账单、公交、医保社保、公积金、交通违章等便民信息。
此外,市民也可以查询各种政务公开信息,了解政府办事指南,还可以查询各大委办局的办公地点等。也可以查询大连市的特色餐饮、影讯、团购等信息。
医疗行业开通“医患通”短信平台,为患者提供手机挂号等服务。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内首台无线急救手术车可以实现无线视频传输、远程专家会诊、现场手术。
大连市的部分旅游景点在实现无线上网的基础上,正在开发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等便民应用。由运营商投资数亿元建设的TD-LTE 4G网络,将在2014年上半年开始启用,随着这一网络的不断完善,市民可享受到更高速的无线宽带服务。
目前,中山区和金州新区等重点区域已经基本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从2012年起,中山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无线中山”,目前,全区已经开通300个无线网络热点区域,累计安装AP8500个,主要分布在中山广场及其周边各大金融机构、星级酒店、高端商业场所。
中山区还在全市首推公共区域免费无线上网,市民可以享受到24小时全天候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沙河口区也在加速光网城区和无线城区建设,逐步实现免费无线上网,在星海广场、西安路商务区、沙河口区政府大楼布设无线接入点设备,为公众提供免费无线网络。
大连市通过不断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化应用建设。2014年,大连市的光网建设将全面覆盖主城区,光纤入户达到120万户;建设4G基站4000个以上。
打造智慧旅游建设模板
作为智慧旅游全国首批18个试点城市之一,大连市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大连模式,使其成为“智慧城市”的有效载体。
大连市的智慧旅游建设主要包括无线景区、景区视频监控、城市欢迎短信等基础信息化建设。未来将要搭建无线支付平台,实现电子票务、二维码电子景区、掌上旅游等应用。
大连市智慧旅游重点建设“三个平台”――游客服务平台、资讯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政务监管安全服务平台。在三个平台中,游客服务平台上有游客客户端APP软件,游客只要下载了软件,就能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想要进入的模块,进行自助游。在资讯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囊括了各景区、餐饮、住宿等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旅游资源的文图介绍。在政务监管安全服务平台上,旅游局相关人员对旅行社、导游员、景区等进行监管。
“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化平台将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和服务。目前,已在老虎滩、天津街老街、中山广场、经典生活、金州农家游等旅游景点建设无线网络,为游客和市民提供高速的无线网络。
高清电视云平台设置有8个涵盖大连市现有旅游景点信息的栏目,分别是“魅力大连”、“精品线路”、“直接购票”、“游在大连”、“玩在大连”、“住在大连”、“吃在大连”、“购在大连”。只要坐在电视机前,游客和市民就可以浏览大连市的旅游信息。
未来,大连市的高清电视云平台还将和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行业、娱乐、购物等相关行业进行合作,提供更多的关于游玩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
发展生态科技创新城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是大连市城市智慧化战略的先行示范区,探索了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城市试验区,新城内国际高端的智慧化产业及智慧应用项目遍布。
目前,已经有松下大连研究所、固特异、日立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新城。其中,松下大连研究所正在给新城核心起步区住宅项目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提供“智慧支持”。
在新城核心起步区内,1100多户正在建设的新住宅都装有一个智慧化“标配”:国内首个大面积应用的日本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知道家庭用电量;室内环境质量自动分析系统,空气不好可以立即智能换风通气;安防系统能够自动捕捉家庭动态画面。新建的产业楼也安装了“智慧脑”,可以通过画面监控实时了解能源的消耗状况。
新城居民小区被确定为“智能用电小区试点”,推广应用雨水回收技术、风光互补路灯、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在健身场馆率先推广光导管技术,利用阳光照明减少照明能源使用。科技创新城周边公交站点已安装好LED显示屏,市民可通过显示屏获知公交车到站时间等信息。
篇4
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实验,中国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以及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类新趋势驱动了智能城市市场。这一市场也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城市仍处在试验的阶段,成功的案例不多,欧洲和亚洲是智能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全球在建的智能城市超过100个。欧盟已经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另外还将试验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由于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亚洲,智能城市活动主要在发达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东开展。由于智能城市实施比较困难,大多都是在一些小城市或城市的局部建设。
据IDC的分析与预测,2008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多亿元。据计世资讯的调查,2009年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30%,ITS在许多发达国家占交通投资总额达到10%,而在中国只有1%,中国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1-8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8.56亿元,预计全年投资约为2100亿元。
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为智能城市的应用创造了潜在市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每年要建50-60个人口在20-30万的新城。目前仅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建的新城、新区项目规划面积就接近10000平方公里,其中既包括新产业园区、也包括卫星城等。2007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了《北京十一个新城规划(2005-2020)》,将在北京的郊区建设11个新城区,带动区域经济、缓解城市压力。2010年4月,辽宁省政府宣布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33个新城和新市镇,其中新城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新市镇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2009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8107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建设将大大扩展城市的边界。新城区的建设将大量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智能城市的潜在市场。
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驱动了智能城市在中国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城市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放慢, 信息化进入深化应用的阶段, 许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上海城市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从2002年的12%下降到2009年4%左右。当前上海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信息化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跨部门政府信息系统的集成,通过应用开发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继2002年、2003年、2004年三次下降,2005年略有回升后,2006年再次下降到10.33%。
当前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业务系统整合、网络融合、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应用开发、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都驱动了智能城市的发展。
许多跨国企业都积极关注中国的智能城市市场。台湾电信企业在大陆多个城市展开了智能城市建设合作。为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010年8月,工信部确定宁波、成都为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参与企业主要有中华电信、台湾远传电信等。
此次无线城市试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城市管理、医疗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领域。IBM、思科等IT企业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建设推广自己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产品。日立将为天津生态城的住宅中引进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并在在天津生态城内开设针对智能城市事业的研究开发基地。2010年10月1日,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智能城市事业的新组织机构,旨在向计划中的中国智能城市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智能城市为何而建?
日本和韩国的智能城市基于u-city(Ubiquitous)的概念,即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电子装置等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和服务的环境整体为发展目标。近年来,日本的智能城市也更关注环境的保护,2010年8月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四个地区公布了智能城市的总体规划,其核心是建设生态智能城市。横滨主要通过大量引入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对家庭、建筑物和社区实施智能能源管理;京都市将对各类能源管理的高端技术进行实验。三星SDS的u-City是以ubiquitous computing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整个城市各个领域,是综合型、智能型、自我创新型城市。
欧洲的智能城市(多称为smart city)则更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经济的形成。2009年10月,欧盟公布了新的能源研究投资方案,其中将为“智能城市”项目投资110亿欧元,在25-30个城市中发展低碳住宅和交通。一个名为European Smart Cities的学术项目认为,智能城市的六个要件是:智能经济(创意产业)、人才、智能政府、智能交通和基础设施、智能环境和智能生活。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重点。新加坡提出到2015年打造智慧国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同时发展通信产业。马来西亚计划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设多媒体超级走廊(MSC),覆盖750平方公里的狭长区域,其中将建设12个智能城市。MSC计划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基础设施,给区域和世界市场提供多媒体产品和服务。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的智能城市概念模糊,现阶段更多的是强调IT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合城市功能的统一平台的建设。智能城市概念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数字城市、甚至智能电网等重叠。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多是单一或少数几个城市功能、或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信息相互连通,统一智能平台的建设较少。在国内的智能城市计划中,最常见的就是智能交通、e-政府、智能医疗等纵向行业信息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的“无线城市”计划更多的是加强了信息沟通,其运营方式是通过手机接入各类政务、交通、视频娱乐的手机门户,获得即时信息。IBM、Oracle等企业在中国进行的智能城市活动多是纵向的行业应用,通过它们完善的产业链,帮助城市实现行业的信息化。
由于缺乏智能城市所需的产品和技术,许多城市将建立智能城市相关产业作为重点,同时也借此吸引新投资。宁波市的智慧城市的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10月,宁波三星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工,项目投资7.6亿元,将成为智能电表和绿色环保配电变压器制造基地。杭州湾新区计划建设智慧产业园,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医疗等。
为解决中国高速、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针对城市生态改善和公共服务的应用是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的核心。交通、安防、医疗是最主要的三大应用。约1/3的智能城市采用“低碳(生态)+智能”混合概念。天津生态城、廊坊智能城市、石家庄滹沱新区等都计划采用新能源、智能建筑、智能交通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
智能城市的四种兴建模式
国际上的智能城市建设注重公私部门的合作,有众多企业参与,以企业形式管理项目。松岛新城的开发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盖尔(房地产)、摩根斯坦利(房地产融资)、大宇建设、LG CNS(IT服务)、微软、GE、ISS(教育服务)等。
公私合资建设和管理
Arabianranta项目由赫尔辛基经济和计划中心(the City of Helsinki Economcis and Planning Centre)协调和管理,其还与许多私人企业成立合资企业。该项目的合作方包括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以及当地的电信企业Sonera等。
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建设由当地政府、能源企业和其它私人企业共同投资,Cisco和IBM共同开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而Accenture负责项目管理和评估,The 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将负责协调各参与者间的关系,该机构是政府、大学与私人共同投资的企业。
政府带头,私人企业参与
新加坡的One North项目由JTC Corporation负责带头建设,JTC是新加坡贸工部下属的官方机构,成立于1968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发展商,在One North项目中,JTC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20%的土地,而80%的项目开发则交由私人企业进行。
政府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
Masdar城由政府机构阿布达比未来能源公司(Abu Dhabi Future Energy Company)统筹规划,主要合作对象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Forter+partners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公司等。
西班牙的Digital Mile由国有企业Zaragoza Alta Velocidad负责建设开发,其由国有的负责铁路建设运营的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Zaragoza 大学,以及一些地方学术协会参与了规划。
电信企业投资开发,作为新技术试验
德国的T-city是德国电信进行的大规模生活实验室计划(2007-2012),旨在研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示范如何提高城市未来的社区和生活质量,该计划还集合了阿尔卡特集团、三星集团、德国城镇发展协会、波恩大学等组织。
目前中国的智能城市项目,近1/3是当地政府与IBM、思科合作,近1/3由当地电信运营商发起,少数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参与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动“无线城市”的建设。2009-2014年,中国移动将在江西省投资200亿元建设“无线城市”。2009年-2012年,中国移动在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投入资金约180亿元。2010-2012年,江西电信将在鄱阳湖地区建设“智慧鄱阳湖”项目,投资36亿元。房地产开发商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的概念提升自己产品的影响力。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建设都被地方国企控制,其它企业很难参与;另外,智能城市目前多是试验,发展前景不明,一般企业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
中国政府主导的智能城市建设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较少采用企业形式的项目管理方式。新卫星城中的智能城市项目,由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负责新城开发的职能部门负责。佛山东平新城的智能城市项目,由政府下属东平新城建设委员会及其国有独资企业全权负责新城的开发、招商、智能系统建设等。现有城市的智能化改造中,不同项目的招投标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阻碍了最终统一管理平台的建设。在这类招投标中,项目费用由招标的政府机构支付,资金规模都不大。市政府负责信息化的相应机构负责协调、规划,但并不具备实际的执行能力,实际的执行由分管交通、医疗、警务的机构分别进行。政府机构负责(或者聘用专门设计公司)智能城市的初期规划,然后招标,实际参与建设的企业在规划期参与较少。近来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尝试采用组建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式管理智慧城市项目。
智能城市的投资主要依靠电信运营商和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由运营商全部建设和管理,政府仅给予少部分资金补贴。厦门“无线城市”:运营商建设运营,靠手机流量或广告手机获益,政府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同时给予250万的资金补贴。广州的“无线城市”:市政府3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此后每年几百万元的财政投入,占总投资10亿元中不到5%的资金。在沈阳与IBM合作的智慧城市开发中,沈阳市政府将在5年内投资3亿元。未来宁波市每年投入智慧城市的资金将不少于10亿元,但其中包括相关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智能城市建设,是否能进行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令人担忧。在长沙梅溪湖地区建设智能化的商住区域,规划投资近200亿元,但合作方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盖尔最终由于资金合作方式等问题,退出了合作。房地产开发时由开发商负责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而实际运营时由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维护和管理存在隐患。
智能城市的盈利前景不明,导致参与的普通企业少,它们多采取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推广自己的产品。温州市表示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城市的建设,但盈利模式需要企业自己探索。目前海尔正在“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积极布局,寻求与广电以及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广智能家居。
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中外智能城市的建设有明显差异。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导致智能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中国在智能城市的技术开发上才刚刚开始,缺乏这方面专业的IT企业和产品,加上地方政府以发展产业为主要目标,因此各地政府着力培养与之相关的产业。IT基础相对落后,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将首先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城市IT基础建设由各部门(企业)分开管理,统一平台难以建立,目前以行业智能化为主。
中国智能城市远未达到能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政府应及时出台长期的城市信息化战略作为指导,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目前国内的智能城市“口号”过大,实施起来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等原因比较困难,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能城市。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是一些城市和企业提出“智能城市”概念的原因。各国政府对智能城市都是采取部分城市试点的态度,中国中央政府也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说明智能城市尚未到大规模发展阶段。缺乏长期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项目,企业看不清前景,参与较少。在日本智能城市战略出台后,日本各大财团企业联合成立了合作共同体“智能城市企划株式会社”,包括夏普、伊藤忠商事、清水设计、日立制作所、三井不动产等。
核心技术是中国智能城市发展的潜在障碍,应加强研发。目前国内针对智能城市的研发机构很少,只有针对行业和产品应用的研发中心,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传感器等。IBM、思科、日立都将在国内建立智能城市的研发机构。
大规模IT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工业园的智能化改造带来大量IT产品和咨询的商机。2009年,富士康宣布计划在今后3-5年内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拥有最新技术的“数字城”,使其工厂生活区健康、清洁,适宜居住。该工程的第一阶段是与IBM合作,在富士康分布于中国各地的工厂生活区安装IBM的Smart City(智能城市)软件。
智能城市的模式要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的模式转变。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智能城市带动当地企业产品的销售,许多企业也将智能城市视为产品销售的新概念。智能城市建设的真正挑战在于实际运营的管理和维护。
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一、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改善生活带来了更大希望和更多期待。在建设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结合,把这门精炼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帮助城市人们在最大化环保、高效的条件下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全新的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发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是城市交通、城市商业、城市通信,也可以是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这种智慧型技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环保、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相应,也是对人性化理念设计的运用,能够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类生存生产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由智慧城市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1.网络的建设。在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首先要从较先执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韩国仁川进行分析,当地政府针对城市中保健医疗和人才教育、商业贸易、政府服务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但在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之前已经先在韩国全国境内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实现社会网络服务提升。
2.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服务项目研究也可以拿韩国当例子。韩国政府要进行政策推行时只需要以VOD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可以在IPTV上播放各类社会服务信息如招聘信息、交通情况、家政服务信息等。这些服务技术在韩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供学习的重要项目。
3.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智慧型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由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个平台要提供给全国所有地区的学校进行资源上传和下载,让智慧真正走进每个地区。
4.保健和卫生医疗项目建设。在日本东京,医院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去哪个医院就医时都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登陆后找到病人从出生以来的身体状况,出现过何种疾病、进行多少次就医等,大到手术、小到一次感冒看病,实现全程电子记录。并且在进行病房查房和临床治疗时,医生和忽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PDA进行记录,这就是对无线网络的很好运用。
5.能源的环保有效利用项目建设。在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社区的“零化石能源建设”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效,笔者认为这是实施项目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贝丁顿生态社区将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进行高效利用,在小区的用电、供热等方面进行节能节源,又运用了低碳环保的合理设计如天然采光、智能供热等,在一年的实践中发现所消耗的电能仅为普通小区的55%,热能仅为普通小区的19%。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6.城市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改善项目建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道路的智能照明工程建设就为城市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当地政府对道路照明灯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减少因为不同灯具的外形和功能而受到照明影响,并且还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住宅中,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成本,成功运行了节能模式。荷兰通过一个节能智慧化技术的成功运行将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安装到用户家中,成功节省了15%的能源消耗,成功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建设渗透。作为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人们应当研究技术、善用技术,在经济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将这项技术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詹洪祥.经营城市要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为起点[J].大庆社会科学. 2004(01)
篇6
中关村壹号的定位为总部企业聚集区,以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及科技金融为重点引入对象。项目建成后,将引入企业300余家,就业人数3万人,企业总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40亿元,对于地区创造产值和税收、解决就业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入驻企业有赛尔网络、北银消费、天地融科技等国内知名科技创新企业。
中关村壹号项目地处海淀北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南临北清路,西至永旭北路,北临丰秀东路,东至永嘉北路,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不仅建筑本身达到绿建三星级标准(绿色建筑最高级别),同时在内部装修和外部装饰过程中,也将采用节能环保、智慧低碳型技术和产品。据悉,项目后期建设将优先选择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待中关村壹号正式建成时,她不仅是海淀北部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关村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低碳、最智能的建筑。”项目总工袁世剑透露,该项目将能用到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冷热电三联供、光导筒、雨洪利用、微喷滴灌系统、地下车库一体化、BIM设计与应用、智能监控、智慧楼宇管理、能源管理系统、餐厨垃圾处理、LED光源产品等。
“我们要打造这个时代集科技、低碳、智慧于一体的建筑,引领科技园区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是实创股份董事长陈晓智对中关村壹号项目提出的要求。
中关村壹号项目连接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两大组团。项目建成后,园区企业的入驻将极大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力促进整个区域向国际一流园区迈进。
篇7
云岭之南,彩云之南。
这里是烟草与茶叶之乡,这里也是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就是云南。
云南有着发达的烟草工业,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烟草制造商红塔集团坐落于此;云南有着发达的医药工业,这里成长起了云南白药这样的国内一流医药集团;云南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闻名天下的普洱茶,有着良好的外贸地里优势。但唯独科技似乎一直与云南绝缘。
截止目前,在云南省50多个工业园区中只有一个定位为科技园的园区区——昆明市五华科技产业园。
规划面积为35.99平方公里的五华科技产业园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北部。尽管身为云南探路发展科技园区的独苗,但从过去到现在,五华科技产业园依然有着浓厚的烟草背景。目前,以红云红河集团为首的园区内烟草企业为五华科技产业园贡献着超过90%的工业总产值,2011年园区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实现总产值247.94亿元,利税总额192.15亿元。如果没有烟草工业如此耀眼的贡献,五华科技产业园可能难以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
不过五华人依然执着地在证明自己也是可以发展科技的。从1992年建成园西电子一条街,再到2011年实现入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类企业超过150家。五华人已经成功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科技标签逐渐贴在自己身上,2011年,五华科技产业园中电子信息企业所实现收入已经达到了园区内非烟主营业务收入的20%。
不可否认,在发展科技的道路上,五华科技产业园依然面临着人才短缺、地域限制、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难题。云南省唯一的科技园区能否让自己换上一张崭新的“非烟”标签?五华科技产业园能否成为西南科技第一园?
换科技轮胎
6月8日,上午10:00,昆明市海屯路。
与以往只会在上下班高峰期堵车不同,今天在这个非上班高峰时段海屯路上确实有些堵。
顺着女子乐坊表演队的音乐望去,大约5000人聚集在海屯路的昆明联想科技城云立方展示中心(下称联想科技城)大门外。这座昆明市内占地最大的展示中心今天要进行开放仪式。联想科技城是由联想控股成员企业融科智地投资建设,包含云计算中心及闪联和移动互联研发中心的综合性项目。
在一年多前正式决定进军昆明时,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曾公开表示:“要把昆明联想科技城打造为整合联想控股旗下IT、投资、地产等资源的核心子公司,成为串成联想各颗璀璨明星的主线。”
而吸引联想这样的科技龙头企业入园,正是五华科技产业园眼下发展的“隆中对”。
“五华科技产业园乃至昆明市、云南省,都没有大型的科技龙头企业。”五华区政府副区长、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迅认为,联想这样的科技龙头企业入驻不仅能够使得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科技产业生态,更能吸引更多优质的科技企业的关注目光。
其实,着迷于科技对五华科技产业园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1997年开始建立的园西电子一条街被王迅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中关村”。事实上,让五华科技产业园谋求发力科技的,绝不仅仅是因为美好的理想,而是因为整个园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我们之前其实就有烟草,最高的时候工业总产值能够占到95%以上。”根据王迅介绍,2008年之前,五华科技产业园已经形成了烟草+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板块格局,而第二大产业生物医药的工业总产值不足全园区5%,甚至连烟草的零头都算不上。“连第二大产业都这样,其他产业就可想而知了。”
而从2008年开始,原本作为五华科技产业园第二大产业的生物医药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业绩逐年缩少。作为五华科技产业园龙头的烟草行业尽管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发达的产业体系,但是已经达到了发展的极限,每年的增量徘徊在5%左右。
“烟草一家独大,而且也已经没有什么发展潜力和空间了。”更让王迅等人担忧的是,根据国家对于烟草行业的管制政策,尽管五华科技产业园的烟草行业带来了GDP,但是在税利方便并不会有多少能够真正留在五华区。“这样下去,五华科技产业园乃至五华区的经济发展不会有任何起色。”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在2009年前后,五华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研讨,决定要把五华科技产业园打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的科技园区。
通过换上一个崭新的“科技轮胎”,五华科技产业园希望能够实现自身发展模式根本性地转变。
智慧逻辑
决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五华科技产业园,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弯道超车的正确模式。毕竟,相比于五华科技产业园的后起之秀,东部沿海地区乃至西部一些重点城市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并培养出了自己地区的龙头企业。
“我们看到了智慧城市这个点。”王迅看到了国内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他认为这样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带来巨大而崭新的市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智慧城市的示范区,更要给别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配套产品、配套服务。”
在智慧城市领域,五华科技产业园最有机会的是地理信息产业(LBS)和能源管理。“地理信息产业是眼下国家发展的重点,比如围绕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出现的巨大地理信息应用市场以及眼下物联网的火热发展态势。”而对于能源管理,在王迅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智慧城市项目,更是一个附和国家强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大潮流。“我们会同时进行绿色建筑项目,并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基地。”
其实对于五华人而言,环境是一个输不起的筹码。
昆明时一个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地方,发展绿色建筑无疑具备天然优势。“我们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增长,如果一旦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消失了,那么我们就真的会一无所有了。”在王迅看来,能源管理以及绿色建筑正附和五华产业园发展的长远规划。
昆明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从昆明飞往亚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都会将飞行时间保持在5小时以内。”仅仅一年前,昆明正式启用了崭新的长水国际机场,这个仿效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成的现代化机场大楼让王迅对五华科技产业园的总部基地战略多了几分信心。“我们五华科技产业园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现在化的新机场真正成为可以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中心。”
“五华科技产业园的目标是成为一些500强企业的地区性总部基地。”王迅认为,让大型的成熟企业全盘迁入园区可能并不现实,但如果让企业看到了园区辐射西南、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是可以吸引优秀大型企业将五华选为自己的区域性总部基地的。
破茧腾飞
在东部沿海园区纷纷依靠自身优势提速发展之时,五华科技产业园想弯道超越领跑者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我们和东部沿海的那些发达园区并不是一种竞争关系。”在王迅看来,五华科技产业园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园区实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
五华科技产业园清晰的发展思路已经让外界对他们报以很大的期待。仅2012年一年,就有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五华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总共超过1400家企业在五华科技产业园实现落地,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
篇8
2014年,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将有两个关键点:
1. 绿色、高效的IT将是首席信息官和企业的重中之重。由于能源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将寻求首席信息官的帮助来管理和降低成本。
2. 寻求可靠的人才做合适的工作。专业人才很难寻找,即使找到也很难留住,尤其是在数据中心领域。
绿色IT
目前,业务需求造成IT需求的增长使IT基础设施不堪重负。IT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数据中心电力消耗的增加。国际知名分析机构Frost & Sullivan指出,亚太地区超过80%的主要数据中心正在以将近90%的容量运转。面对这样的形势,亚太地区的企业正努力应对由低效设备和电力搁浅带来的数据中心容量受限问题。
能效管理和碳排放对IT界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要在当前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改变他们对数据中心投资价值的评估方法。绿色、高效的数据能够延缓企业的能源成本上涨、控制开支、提高利润率并帮助减少碳排放。
能源成本通常是企业支出最多的一项运营成本——约占总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但同时也是运营成本中可控制的一项。选择合适的节能设备、部署综合能源管理计划可以实现高达30%的成本节约。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并通过制造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此,很多企业正在将更多的预算转移到促进技术和设施管理的能源管理上。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软件如StruxureWare、可扩展模块、预制模块化等解决方案的采用佐证了这一点。事实上,根据预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的相关支出在2013年的增长会达到20%以上;到 2016年年销售额将达到6.9亿美元,进一步印证了能源成本将成为未来的关注焦点。
人才战争
在蓬勃发展的IT行业,数据中心正在面临技术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的困境。这种人才资源的匮乏意味着工资的上涨和企业成本的上升。从行业角度看,工程、IT和技术能力的挑战性仅次于销售能力;而后者被喻为最具挑战性的技能。
大数据蓬勃发展的趋势使这一人才战争变得更加明显。人才资源的供求情况存在巨大的差距。随着数据继续呈指数增长,那些面对问题能够通过组织、存储和检索数据,迅速提供解答和深刻见解的人,将会成为拥有极高技术能力和价值的IT专业人才。
在此提供一个有关上述人才问题的一个大概数据。仅在美国,拥有分析专业知识的人才短缺大致在140000~190,000人。预计到2018年,美国对拥有统计学高级学位人才的需求将超过实际供给约60%。
这样的情况也蔓延到了亚洲。整个地区都面临这一问题。鉴于此,各地的教育机构都需要紧跟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趋势,确保求职者可以找到能够真正施展自己专业技能的职位。想要找到并留住人才,企业必须进行人力规划,并且制定能够适应地区差异的切实战略。
能效管理问题
如今,人们缺少对能源管理的了解。在亚洲,企业的能源管理成熟度水平参差不齐。
在绿色数据中心、节能数据中心方面,亚洲部分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综合因素远远落后。而相关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等也同样需要应对挑战。
数据增长和能源成本的上涨是当今成熟的亚太数据中心市场普遍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挑战一:数据增长
世界上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中被创造出来的。根据IDC的数据,我们的数字世界从现在起直到2020年,将达到每两年翻一番。除了消费者和企业生成的数据之外,监控设备和智能城市传感器生成的数据也将极大推动数字信息的大量涌现。
因此,为了跟上指数增长,许多数据中心正在购买并安装额外的物理及虚拟高密度服务器。企业每年在服务器上的花费高达450 ~ 500亿美元。
服务器增加的同时意味着数据中心复杂性、服务器管理新挑战的增加。当IT部门仍旧像管理物理机器那样管理虚拟服务器时,挑战就出现了。这种落后的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花费巨大。施耐德电气发现,企业在服务器管理上的花费超过了服务器设备本身的3倍。即使服务器数量的增加由于过去几年的整合和虚拟化而趋于平缓,但服务器管理的花费仍然保持增长。但从长远看,这一趋势并不会维持太久。
挑战二:能效
当今,传统数据中心的能效改善是数据中心在提高能效时面临的主要挑战。这是因为传统数据中心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和新技术,会消耗更多的电力:比如虚拟化会使传统数据中心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值升高。尽管在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中,电力能源成本可能会超过电力系统本身的成本,也可能会超过IT设备的成本,但能源消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设计标准,也不作为一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尤其是对传统数据中心而言。基本上,资本成本将在几年内被运营成本(OPEX)赶超。
数据中心能效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过度规划。过度规划是数据中心电力浪费的最大推手之一,也是用户理解和评估的最大难点。每当电力和冷却系统的设计值超过了IT负载,就会产生电力和冷却设备规模过大的情况。
虽然从投资角度看,安装过多的电力和冷却设备明显是一种浪费,但过度规划会导致系统整体电力效率的大幅下降,同时导致持续的过度电力消耗问题却并不明显。大多数用户并不明白无论IT负载存在与否,电力和冷却系统都存在固定损耗,并且和总体额定功率成正比。
这些固定损耗是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DCPI)在典型安装下电力消耗的主要形式。在较小IT负载率时,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固定损耗通常会超过IT负载。当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过度规划,固定损耗在总电力成本中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加。这意味着客户在使用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成本(OPEX)来支持尚未真正出现的负载容量。
IT高管最需要的特质
对能源有效和全面的管理将超越对IT的管理,因此IT高管需要与设施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制定全面的能源管理策略。
针对数据中心策略和能源管理,IT高管还需要建立一套更全面的、端到端的方法,而不是寻求零碎的解决方案,例如服务器虚拟化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同时还需要专注于在企业内部署人才战略和继任计划。
管理战略、IT基础设施策略、支出和企业信心方面的变化
2013年,很多企业采用单一解决方案(例如:服务器虚拟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和合理规划)来发展节能、可靠的数据中心。2014年,企业的数据中心策略将更倾向于采用全面的、端到端的方法。企业的目标是为数据中心寻求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支持,来协助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和设施优化—这将确保数据中心在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和安全。
篇9
用一个App来操控室内灯光的明暗变化,早已是“智能照明”最初级的状态。现实情况是,市面上各种能够使用手机App直连的灯泡产品层出不穷,智能灯泡的解决方案也如雨后春笋。
如何将照明控制作为智能家居的切入点,让更多的家庭智能设备甚至是传统设备可以接入这张智能控制的网络,未来甚至是投入物联网的怀抱,这是包括飞利浦照明在内的照明业大公司都已经开始尝试的事。
比如飞利浦照明,从两年前提出“智能互联照明”的概念到现在,一方面是有了很多的面向企业、政府机构等专业市场(B2B)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另一方面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家用照明市场(B2C),正尝试让智能照明产品不囿于科技达人“尝鲜”的玩具,而是与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监控等其他的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互联”控制,更加有用。
飞利浦照明首席执行官洪岸礼(EricRondolat)曾说:“我们现在要更靠近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因为当照明互联起来,就可以产生很多的应用,创造极大的想象空间。”
产品和使用场景如何更接地气,产品的研发如何更贴近用户,这些都是在点亮“智能互联照明”这一宏图前要越过的障碍。
难点在“联众”
用充满活力的光线在清晨唤醒你,用昏暗的灯光让自己在夜里安然入睡。飞利浦照明面向家用市场推出的智能照明产品Hue WhiteAmbiance(Hue氛围灯)就是希望能模拟日出日落的过程来变化灯光色温和明暗,用户还可通过智能应用程序(App),或是飞利浦Hue入门套装中的调光开关,来调用不同场景的灯光。
与市面上众多的智能灯泡相比,飞利浦Hue智慧照明系统的最大亮点在于“连接”,承担这个角色的是套装里的桥接器,并且飞利浦自一开始就提供了相应的智能灯具开发者套件。
有资料显示,Hue系统的桥接器能够通过ZigBee技术连结最多50个灯泡,并且在连上网路后能够通过手机App以及其他方式对这些灯光进行控制。推出没多久,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利用飞利浦Hue开发者套件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应用程序(App)。
这种“连接”的意义在于,协调矛盾:在家居场景里,智能化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智能硬件之间的连接标准的统一却还遥遥无期。现在来看,相对成熟稳定的是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技术,它是物联网概念在美国兴起时提出的,是比较底层的通信协议,像三星、LG、海尔、海信等各家厂商虽都属于ZigBee联盟,但是各个品牌之间不互通,各自为战。
据飞利浦照明的官方资料,飞利浦Hue系统不断引入其他应用、产品和平台的支持。目前,飞利浦Hue不仅可以无缝兼容Nest的智能恒温器、摄像头和警报系统,还能兼容包括亚马逊Alexa在内的其他智能家居设备。通过开发者们的积极贡献,飞利浦Hue已拥有了600多个第三方应用程序(App)。
“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灯泡,而是一整套系统,一个生态圈。”这是飞利浦消费照明解决方案负责人Chris Worp对Hue系统的定位,这个系统生态包括了灯泡、应用程序以及他们相互配合所带来的照明体验,它可以与你的音乐和电视互动,实现当你进门时自动开灯等功能,这些体验远远超过了简单照明的开、关、调亮度之类的基本功能。
飞利浦照明家用照明系统负责人,也是Hue发明团队成员的George Yianni介绍,飞利浦在Hue上市之初便启动了一个针对开发者的项目,召集独立设计师和设计公司为Hue开发应用。这个项目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在欧洲和美国都提供了大量适应当地消费者习惯的应用和体验,近期会将这个项目推广到中国和印度的开发社群中,开发出更针对这两个市场的Hue应用,也会将一些在欧美饱受好评的应用进行本地化后推广到这两个市场。
如何创造更多更接地气的智能互联照明的使用场景,如何与更多的家庭智能设备“互联”甚至“互通”,这是飞利浦照明在家用市场推广Hue这类智能照明产品要加速解决的难题。与之相匹配的,是销售通路和渠道策略的调整变化。传统的照明设备都是以渠道商和经销商体系为主要的销售通路,而智能照明设备如何组建适合这类软硬结合产品的渠道,是完全依赖电商平台,还是线上与线下传统渠道协同作战?这些问题对飞利浦照明来说,也是待解的课题。
“智能互联”解决方案的蓝海
智能照明,已经是被多方势力、众多玩家紧盯的蓝海,可以预见,智能照明方案带来了全新的运营模式,会涉及到庞大的产业链,芯片、传感器、LED照明、通信模块、云平台等都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连接照明公司Gooee副总裁John Couch此前曾对外透露,到2019年,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照明系统将可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为业界带来约5500亿美元的收益,而硬件销售所得的收益仅为500亿美元。
眼前逐渐展开的竞争格局:传统照明设备制造商如飞利浦照明、欧司朗等正在积极转型为智能照明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霍尼韦尔、施耐德、GE照明等一些以工业自动化、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为业务重心的工业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浪潮下,也从自身优势领域向智能照明领域渗透;IT公司如思科携手Cree-起抢攻物联网市场照明,又携手飞利浦布局物联网写字楼照明市场: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如中国的华为、中兴,也开始大力开拓智能照明领域,如华为最近在CeBIT 2016上了宣称“业界首个”多级智能控制照明物联网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的智能照明,几乎是集中了上述各路势力的竞技场。比如飞利浦曾提出“智能互联照明概念”,路灯不再只是灯杆加灯头,可能成为城市的雕塑;路灯也不再只解决照明需求,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载体,用来传输信息和数据,减少各行各业在城区道路旁竖立的各类监控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安全。
今年3月,飞利浦照明对外了基于云计算的飞利浦ActiveSite智能互联照明系统在更多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比如在西班牙的两座地标建筑――西班牙石油公司总部大楼(CEPSA)和托莱多的世界遗产Bano de la Cava上――帮助用户从云端监控照明,可以从世界上的任意位置安排地标建筑的灯光秀。
飞利浦ActiveSite智能互联照明系统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管理者只要通过互联网接入系统,便可在全球的任何角落监控、维护并管理整个建筑的照明,并通过及时的软件更新,减少在软硬件及维护上的时间和成本。
“智慧城市”的智能照明也是一块最难啃的肉骨头。一方面,当下主导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还是政府,企业只能是解决方案和具体建设实施者;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涉及到多方合作,可行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
在谈到飞利浦照明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时,飞利浦专业照明产品负责人Dominiek Plancke也有类似感慨:“这个问题很大,飞利浦已经有了很多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但对于未来的智慧城市会发展到什么样,没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不过,他也明确表示,如果城市的市政管理部门需要对城市的照明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做投资的话,这意味着企业提供的设计和产品解决方案需要考虑未来25年~30年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利浦智能互联照明系统是基于云计算的,也有这方面的考虑:针对智慧城市的智能照明解决方案,不仅要安全稳定可靠,同时还需要“有弹性”,提供可扩展的产品和服务。
对飞利浦照明这样的传统照明设备制造商来说,从产品提供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是个持久战,包括软件/云服务平台能力的构建,产品形态改变相应带来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合作方式的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重新梳理和构建。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口占到了全部人口的50%以上,我们的世界已逐步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联盟与城市网。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期后进入一个大的转折期,人们大量进入城市,尤其涌入大中城市,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超过50%,城市化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稠密、交通拥堵、城市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劣等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入手,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契机。
1、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空间信息网格、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感知、分析、整合城市各功能模块产生的各种信息,经过对城市每个方面每个层次的需求做出明确、灵活、高效的智能响应,营造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融合相处的环境,使城市管理者更加高效地管理城市,使企业服务更加便捷、发展更具创新性,使人们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智慧城市是一种高级的城市形态,综合了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的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体系。智慧城市融合了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人本幸福等理念,是一个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打造环境生态宜居、产业健康发展、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智慧城市跳出城市本身,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综合考虑城市长远发展、城市经济增长、人类进步等重要问题。
1.2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特征
1.泛在物联
把城市里的公共设施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传感设备等联系起来,使能够随时随地地采集、传递、处理信息,时时感知、监测城市的运行。
2.充分整合
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可以把城市中的海量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城市协调运行。
3.智能处理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收集、传递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自动化对城市运行进行控制。
4.激励创新
大力发展全社��的力量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活动,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5.协同运作
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基础上,每个关键系统和相关者协作,使城市高效运行。
6.高度关注城市功能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功能分为宜居型和产业促进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应与城市的定位相匹配。
7.信息成为城市运营的重要资源
信息资源是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的关键,信息服务平台把整个城市的信息、数据、应用、服务等整合起来再分配,达到节约成本、拓展应用的效果。
2、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架构组织原则
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包含四个原则:涵盖多数网络、流程、应用程序以及与不同的发展趋势有关的活动。这些应用程序是否与使用实物测量设备监控技术(如卫星图像、航空测绘、GPS/GNSS参考站和激光/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很好的兼容是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或者很多复杂的应用如:城市安全流程;建筑的楼宇管理系统自动化;闭路电视(CCTV)的监测和控制;社区接入电视(CATV);地理信息系统(GIS)整体可视化;银行数据分析等。
大部分应用可以在城市行动框架内实现,除非与其他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几种互动资产管理流程是采取正确的措施,否则他们将被视为不同的应用程序。因此,企业联合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实现使用上述应用程序的功能。大多数城市的企业单位用来沟通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应用如下:
(1)用户资料,以便监察公众行为。
(2)文档信息的统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3)行业信息监测市场需求,通货膨胀和其他。
(4)金融业务信息和财务分析。
(5)对收入信息、市场现金流动和日常业务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管理层的参与则将充实城市信息服务的总体组件,体现如下:
信息管理:收集和管理从一个或多个源分发该信息到一个或多个听众。这有时会涉及到哪些人拥有权利管理该信息。管理是指在组织、结构、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控制信息。
交易管理:从商业交易的角度,是一种用来管理IT的方法。BTM(BusinessTransactionsManagement)的目的是保证服务质量,为用户开展业务交易的同时优化IT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执行相关交易。
工作流与人员管理: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在计算机中将工作流程中的组织、逻辑关系和规则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
土地/空间管理:确立城市和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流程管理的应用和方法。土地资源往往被用于各种用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竞争机制。因此,较为理想的是综合所有用途中的计划和管理方式。
想要实现智能信息服务体系的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统筹安排、系统分析。相对于物理网络连接,通信协议的连接往往可以利用现有的布线网络或者使用光缆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蓝牙、Wi-Fi和不同的GSM技术愈发成熟,在不久的将来,这使得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变得更为切实可行。
能源管理无论是对电力系统,通信和其余网络(如饮用水等)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管理这些不同的自动化系统组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减少资金成本并给公民提供一个较为满意的服务。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架构组件是基于基础设施,连接到一个超微结构的网络系统管理工作框架。该系统管理包括服务器应用集群,数据库服务器和通信服务器等。另外系统管理是跟踪器在任何设备的可行性活动的实施。该可行性设备可以是网络节点和其他有用的资产。基础研究范围的提高是为了控制和监测这些设备的的性能从而降低运营成本。GIS自动化平台在设备管理和资产维护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谨慎制定具有战略远见、符合城市个性的总体规划,还需要在充分考虑各领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制定重要领域规划方案,以指导实际建设。尽管每个城市的资源、发展状况不同,但是从网络化、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内容,按照建设目的主要可以分为城市环境、社会管理与服务、经济发展三大类。
3.1城市环境类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发达的人文科技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通畅的信息环境。智慧城市主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其他环境的质量。智慧城市中,信息环境类建设内容主要围绕网络环境、数据环境两大主题展开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便捷高速的网络数据传输环境、高效智能的数据环境。
3.2社会管理与服务类
增强城市市政、道路、车辆等基础设施和终端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推动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市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运用。对于我国城市的普遍情况来说,最关乎城市高效运行、人们幸福生活的方面,理所应当成为大部分城市当下建设智慧城市的主题。
3.3经济发展类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当下经济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科技创新越来越多地渗入传统产业,逐步改变原有的运行模式。例如: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五个主要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