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实验活动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更好做到帮带作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忠

副组长:孟庆芳

成  员:乔海霞(教导主任)朱秀梅(副教导主任)王艳花(高语组教研组长)陈文平(低语组教研组长)李春香(数学组教研组长)李丽荣(英语组教研组长)吴剑霞(体育组教研组长)

三、活动对象

五年级组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18年9月11日——9月14日

五、活动具体实施:

1.五年级组各任课教师讲示范课一节。

2.讲课教师需精心准备、使用导学案上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

3.五年级组全体教师要全员参加听课,并认真学习,以尽快驾驭生本课堂模式教学。

六、具体时间安排(9月11日——9月14日)

教师

学科

时间

节次

班级

课题

刘春

数学

9月11日

1

五四班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王艳花

语文

9月11日

2

五三班

《梅花魂》

贾静

英语

9月12日

2

五一班

《Unit2 my  week》

杜娇东

体育

9月12日

3

五四班

《脚背正面运球》

王霞

语文

9月13日

1

五二班

《古诗词三首》

陈平

品德与社会

9月13日

3

五二班

《我的家人》

王彩霞

语文

9月14日

2

五一班

《鲸》

单立新

体育

9月14日

3

篇2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一 为大力宣传儿童听力健康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理念,促进融合教育,推动我市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xx市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二、市级活动内容

(一)听力健康进农村活动。3月1日上午,xx市残联联合卫生计生部门组成“听力健康服务小组”,赴奉化市裘村镇会同当地残联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主题宣教活动。在乡镇中心街区设置耳科义诊、听力检测、耳防宣传、听力康复、政策咨询及便民服务台,悬挂宣传横幅,分发《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宣传手册等。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奉化市残疾人联合会 奉化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二)听障医教融合分享活动。2月28日上午,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多功能厅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康复中心在训的120余名听障儿童和家长及部分普通小学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活动中听障儿童康复明星和家长将介绍听障康复经验和融合教育成果,听障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才艺表演。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听力免费检查周活动。“爱耳日”期间,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免费听力检查和助听器知识咨询义诊活动。组织有关听力学专家为有听力康复需求的市民进行免费听力测听、助听器调试和耳科保健指导服务。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各地活动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立足实际,围绕活动主题,协调卫计、教育、环保、民政等部门,组织相关机构专业人员,着力面向农村、山区、海岛等重点区域,着力面向儿童及儿童家长、年轻夫妇等重点人群,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及听力康复家长培训,提供耳科保健咨询,开展听力健康宣传及听力筛查服务等形式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力求与便民惠民服务相结合,整合推动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

(二)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协调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平台等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渠道“爱耳日”活动信息,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推动全社会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共同建设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环境。

(三)做好需求调查。要以“爱耳日”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2016年度“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救助及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处理器升级、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等项目的需求调查摸底工作,为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项目的实施摸清底数,打好基础;扎实做好2015年度新发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落实和政策保障工作,建立疑似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跟踪长效机制,加强康复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听力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理念,力争使有康复适应指征的听力障碍者尤其是0-6周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为“十三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各县(市)区残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协调残康办成员单位,围绕第17次“爱耳日”活动主题,以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听力”为目标,制订活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爱耳日”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四、宣传口号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切实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积极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听力语言康复三原则

——关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

——提高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意识,确保儿童听力健康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二 2016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根据省残工委下发《关于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开展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通知》(黔残工委办〔2016〕1号)精神,望各区(县、自治县)残联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开展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安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二、 时间安排

2016年3月3日,可延长一至两天。

三、宣传重点

大力宣传儿童听力健康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儿童听力障碍预防、发现及治疗科学知识;大力宣传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理念,推进融合教育相关工作;全面营造关爱、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康复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残联会同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制定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并认真做好组织落实,确保此项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二)积极创新宣传形式。

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微信等传播渠道的作用,广泛“爱耳日”活动消息及爱耳护耳知识;要广泛组织发动专业机构、学术团体,面向重点人群,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向听障儿童家长、年轻父母普及听力残疾预防及康复知识;要深入学校、社区,组织好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听力健康宣传工作。

(三)整合推进实际工作。

各地要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将宣传教育活动与儿童听力健康咨询、听力检测等便民服务有效结合,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和听障人群提供康复服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加大儿童听力保健工作力度,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听障儿童接受普幼(小)教育、儿童环境噪声治理等相关工作,为儿童听力健康和康复训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各区(县、自治县)残联要认真做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情况,请务必于2016年3月6日前将活动总结及相关图片、视频、简报等资料书面上报市残联。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三 201x年3月3日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 耳朵是人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鸟语花香,山呼海啸,都必须经过耳朵才能感受到,没有听力,语言交流就无从谈起。儿童正处于语言的形成期,因此,保护听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宣传口号:

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活动总目标:

1、知道耳朵的作用和保护耳朵的方法,会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

2、懂得耳朵对人的重要性,养成保护耳朵的良好习惯。

3、热爱自己的耳朵,培养助残爱心。

高幼组:

活动一:我的耳朵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耳朵的作用和主要构成部分的名称。

2、重点认识鼓膜,知道如何保护它。

3、懂得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幼儿正确、文明的听、说习惯。

活动准备:

耳朵模型一组(外耳廓、外耳道、鼓膜、半规管),气球,白色透明塑料瓶和各色彩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录音听优美的音乐和幼儿吵闹时的录音:“感觉怎么样?是谁把这种感觉告诉你的?”→引出耳朵。

2、“耳朵是干什么用的呢?”(听声音的)出示耳朵的外轮廓。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好,我就是耳朵,严格的说应该是耳朵的外轮廓,是耳朵中唯一露在外面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自己的耳朵,感觉它是什么样的?请告诉我。”

2、帮助幼儿认识外耳廓是由软骨支撑着的,不软也不硬。

3、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体验外轮廓聚拢着声音的作用。请幼儿分别用手挡在耳朵的前后,感觉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挡在前面的听不清,挡在后面的听得清)。

4、“声音是怎样传到里面去的呢?”出示外耳道与耳郭对接,“声音就是从这里传进去的,它向一条直直的道路,叫外耳道。”(耳道里有细微的茸毛,阻挡灰尘侵入,形成耳屎)

5、“声音走进去后会碰到谁呢?”出示鼓膜放入耳道,帮助幼儿认识鼓膜。

6、实验游戏:利用气球,让幼儿用嘴巴凑近气球说话,感知气球的震动(说话时气流通过空气的传播撞在气球上,产生了气球的震动)。鼓膜是耳朵里一块像气球皮一样有弹性的膜,当声音传到鼓膜上的时候,就会带动鼓膜的震动(就像小朋友对着气球说话时气球会震动一样),在大脑的帮助下就听到传来的声音了。声音小,鼓膜的震动就大小,反之就大。

7、“鼓膜是像气球皮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尖尖的东西刺它会怎么样?”实验:刺破气球。教育幼儿要爱护鼓膜,不要随便用东西掏耳朵眼儿,不能把小东西塞进耳朵里。

8、“如果我们突然用很大的声音把耳道塞的满满的又会怎么样?”实验:气球吹得太满会爆炸。“那么,我 们应该怎样保护鼓膜呢?”教育幼儿平时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遇到猛烈的声音时要捂住耳朵,张开嘴巴,减少鼓膜的压力。

9、“现在小朋友知道了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但是你们知道耳朵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吧? (平衡的作用)”尝试半规管(三根弯曲的小管) 与模型相接。“它是怎样帮助我们保 持平衡的呢?”

实验:通过透明瓶子里水的流动帮助幼儿理解。“三根小管里装着水一样的液体,当我们的身置发生改变时,这些小管里的液体就会流动,我们的大脑根据这些液体的流动来判断我们位置的改变并保持平衡的。”

10、实验游戏:幼儿原地旋转3―5圈停下。“为什么我们已经停下了还会有晕的感觉?”

11、实验游戏:指导幼儿往瓶子中放入各色纸片,然后旋转瓶子,看里面的纸片会怎样?停下后,纸片还会怎样? (瓶子停下后,纸片还在旋转。)每个人的平衡能力都不一样,但平衡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的,例如:飞行员、舞蹈演员等。小朋友平常玩儿的走独木桥、过小河的游戏就是在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平衡能力。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总结:

(1)耳朵的作用。

(2)爱护耳朵,保护鼓膜。平时不大喊大叫,耳朵喜欢听轻声美妙的声音。

(3)多参加户外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平衡的能力。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全国爱耳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2016年学校爱耳日宣传活动方案

3.幼儿园全国爱耳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4.2016年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

5.社区爱耳日活动方案范文 3篇

篇3

一、方案简介:

此方案重在开发幼儿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例如: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为幼儿入小学作好知识及能力的准备。

二、课程安排:

除开设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设适宜的活动课程,包括:游泳课程、汉语拼音学习、水墨画创作、科学探索活动。

游泳课程:由班级教师带领,到游泳馆,由专业教练进行培训。

科学探索活动:按照20xx年版“小灵狮”幼儿科技教材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水墨画创作:由有经验的教师,教授水墨画技能。

汉语拼音学习:聘请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小学汉语拼音课程。

三、时间安排:

游泳课程: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科学探索: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篇4

一、关注细节,给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学习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有调查、实验、考察、访问、分析、交流、反思等等。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与实践经验,常不知如何开展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查阅资料、怎样实地观察记录、怎样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研究等,以促使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汲取成功的经验,共同提高。在开展《大蒜的研究》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红领巾”种植园,邀请花木管理员示范如何种大蒜,学生模仿实践后,引导学生交流种大蒜的感受,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兴趣浓厚,但是问题很多却凌乱,流于表面。于是,我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甄别、筛选,再引导他们把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补充,归纳出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1)大蒜的起源与发展;(2)大蒜的种植;(3)大蒜的用途;(4)大蒜的种类;(5)大蒜的种植时间及原因;(6)如何解决吃蒜后的口臭问题;(7)大蒜的深加工。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有序地分组,并出示一张活动方案样表,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目标、课题分解、活动方式、主要成果、组内分工、时间安排等。其中重点围绕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本组的小课题。指导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给予肯定,并介绍了一些书籍和网址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看书、上网去了解有关知识。最后,教师指导各组分工,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学生兴致颇高。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从关注活动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样表,出谋划策,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帮助,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活动热情得以持续。

二、关注细节,给予帮助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敏锐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给予及时的激励和帮助。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了,教师要积极帮助出点子,想办法。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敏锐发现他们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诚挚的激励,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要与他们一起改进细节,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开展的《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实践活动,学生们按计划分组、分范围调查了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名称及其生长环境。可是,活动不久,孩子们就说“很无聊”了。原来,孩子们问了学校的许多老师及花匠,就只认识了十几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学校的植物至少也有上百种,如果我们能给学校的所有植物都贴上标签,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可是怎样才能认识校园的全部植物呢?同学们纷纷献策,有的说把学校附近的花农请到学校来跟同学们介绍;有的同学说他的舅舅是个“花迷”,可以向他请教,有的说可以上网搜索或向网友求助……。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活动方案,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请教花农、亲戚,有的上网搜集资料。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弄清了学校近百种植物的名称及其生长过程、作用,并进行浇水、拔草、施肥等劳动实践。最后,我还让孩子们进行“学校的生物园”设计方案征集的活动:假如让你设计学校的生物园,你会怎样设计?种什么植物?每一个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活动中,乐此不疲。

三、关注细节,捕捉契机

关注细节,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细节,把这些细节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学生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在《当家学理财》的主题活动中,当同学们讨论“如何生财”时,有的同学说积攒废品去卖,有的同学说劳动换取报酬,方法很多。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冒出来:“在网上倒卖Q币!”话音刚落,另外两个同学马上反对:“不可以,倒卖Q币违法!”于是,我问:“到底倒卖Q币是否违法呢?”几个同学站起来,说违法。我又问他们:“如果是违法的,我们还要不要做?”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要!”“不知道是否违法,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说先问一问,看一看,了解一下。“对!”我说,“我们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合法,对吗?”对!活动时的这个细节提醒了我,指导活动时要善于抓住学生那些有教育价值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存在了问题的行为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解决问题,校正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活动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打造成功,成就完美。

四、关注细节,转化意识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对细节的指导不能变成琐碎的唠叨。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教师既要有细致的指导,又要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但更愿意、更喜欢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空。

教师对细节的关注不能脱离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转化为学生的细节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情境”的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敏感度。学生充分对照保存下的情境反思一些细节的成败得失,从而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细节,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过程中的细节不能小看,某些细节忽视了就会影响大局。如在开展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时,教师没有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看谁能做成功。后来,有很多学生失望地说:“老师,我们没有看到小孔成的像。”这时,教师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小孔的“小”字,到底多小才算小呢。没有做成功的同学改更小的孔再实验,成功了的同学更有成功者的感受。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看来做实验还真得注意细节呀!”教师的这种“缓兵之计”,让学生对活动印象更深,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

一、成立中心教研组,建立教育教研管理系统

为了让城乡幼儿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成立全县幼教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组长由幼教教研员担任,成员由各幼儿园的园长或骨干教师组成。中心教研组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制度、明确目标任务。中心教研组的成立使全县教科研活动网络健全,信息沟通顺畅,教研活动行动迅速,达到资源共享。

二、筛选来自基层园的热点、难点问题

来自基层教师的声音不容忽视,只有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开展的教研活动才有实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带动全县幼儿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每学期开学初,教育局教研室发放幼教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表,征集全县各园工作的困惑及问题,中心教研组长在众多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选择集中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中心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直击教学关键问题,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容易研究并形成经验推广。

三、依托中心组,开展问题研究

每学期筛选好4个重点、难点问题,将这4个问题分配到4个活动小组,每一个活动小组承担一个问题研究。由一个能力强的幼儿园担任主要研究任务,组内其他幼儿园辅助研究。中心组成员每月集中交流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承担主要任务的幼儿园作中心发言,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经验,交流活动方案,小组内其他成员单位一定要发言,中心组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会后主要发言单位将共同研究形成的书面经验材料整理下发给其他中心组成员,达到资源共享。比如:《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这一问题,由南片中心教研活动小组承担,灵璧县幼儿园主要研究,其他组内各园也进行研究。灵璧县幼儿园疏理了科学小实验经验的类型,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如何做、如何准备材料、如何记录等,其他中心组成员补充,然后由灵璧县幼儿园把《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经验材料发给大家或上传到网上,经验共享。这样每学期都有4个幼儿园来牵头研究、讨论,锻炼了幼儿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全县各中心幼儿园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发挥中心组成员作用,有效开展二级培训活动

一个骨干教师水平提高了,并不能说明全县教师业务水平相应提高。为此要求中心组成员带着经验和收获,到本乡镇对全乡幼儿教师开展二级培训活动。中心组成员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本乡幼儿教师,以少带多,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五、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

篇6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推广

一、活动情景的创设

科学知识必然隐藏于某种具体的情景当中,对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要围绕待教授的科学知识点,然后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以此调动科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关于活动情景的创设,笔者认为有两种值得推荐: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化:将科学知识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当中。譬如“二氧化碳性质”的课程学习,笔者引用了“死狗洞”: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由此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难道是二氧化碳有毒?为什么狗进入会死而人没事?笔者以故事作为噱头,设置了课程科学知识点学习的悬念。

第二种是情景生活化:借助日常生活动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出科学问题。譬如在了解流体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基础知识,笔者引用“乒乓球中上旋球和下旋球的路径原理”作为案例解释,引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的结论。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观察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内容,灵活地让课程情景故事化和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点,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在创设活动情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原则为合理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1)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因此科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务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学生周围最为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方案当中。

(2)保持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即没有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比方说:实验、游戏、故事、调查、讨论、体验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之一,具体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定。但总体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新奇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还要求让学生的观察能、和动手能力、价值观等都得到锻炼。在活动教学当中,学生可进行活动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譬如“太阳系”课程的学习,笔者以自由分组的方式,以“太阳”、“地球”、“水星”、“土星”、“木星”、“土星”等进行小组的命名,然后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位组长,全组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制成课件,譬如“太阳组”的成员,负责收集与太阳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互动性讨论,以此全方位了解“太阳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程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的灵活指导

尽管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置,依然需要加以强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灵活指导:

(1)提问。在传统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提问,不同于以往的自问自答方式。以往的提问,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并有“标准”的答案。活动教学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提前设计,而是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根据所提问的问题,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自主总结答案,适时教师针对答案进行规范性指导,使该答案趋向于完整。

(2)间接“点拨”。活动教学属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标准教学预案的情况下,由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活动期间,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适时,教师不需要即刻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获得攻克困难的具体方法。

(3)师生交流的加强。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气氛的调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物质的分离”为例,笔者拿出一瓶水提问:“去除水中的杂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析水中有哪些杂质。”我继续提问:“那大家分析下,水中有哪些杂质呢?”大家传递水瓶观察后总结:“水中有泥土、头发、纸屑、叶子。”我按照这种层层推进的交流方法,逐渐引出了沉淀分离法、过滤分离法等。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按照以上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即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以上活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是活动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直接贯穿于整个课程,正面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案,让活动教学更加彰显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务必紧扣本身的课程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冬珍.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98-100.

[2]车镒峰.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活动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25-126.

篇7

/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1 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在教材中有些探究活动已经给出了问题,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而大多数探究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等。

对于后一类探究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

教学中采取独立思考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比较困难,一个班只有少数学生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探究活动的内容要求甚远。这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智力不同等造成的。而教师采取分组(异质分组)讨论的方式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一探究活动,教材中的出现问题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这只是问题的范围,而不是具体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探究的具体问题。在组织这一探究活动时,学生很少能独立提出具体问题,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能提出要探究的具体问题:如用肥皂洗过的手和未用肥皂洗过的手哪只手上细菌多?树林中的空气和马路上的空气中哪里细菌多?开水中有没有细菌?……

1.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会更容易地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炎热的夏季人们在树林中的感受(感觉比树林外面凉快),从而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夏天,人在树林中感觉凉快与空气湿度有关吗?”

2 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作出假设的依据,并且这个依据是客观存在的,还要强调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假设。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要求学生根据下列事实进行假设:在不同季节播种小麦、玉米、棉花等种子,播种时土壤墒情不好要等下雨或浇水后再播种,播种前要松土。

3 设计探究方案的方法

设计探究方案是有效实施探究活动的基础环节。

3.1 改进教材提供的方案

有些探究活动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参考方案,但实际操作时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如探究“光等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玻璃板也可用透明薄膜代替;盒子中加湿土后应将湿土压平(这样做可防止鼠妇钻入疏松的湿土而影响鼠妇的运动,这一点教材未提到)。

3.2 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

一些探究活动,教材中给出了较详细的提示,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种类型的探究活动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探究方案,包括需要的材料用具和实施探究的方法步骤。

3.3 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引导,并和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探究方案

一些探究活动在教材中的提示很简单,学生根据提示设计出探究方案很困难,即使通过小组讨论也不能制定。这样的探究活动方案通过教师巧妙的讲解、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就能设计出可操作的探究方案。

如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活动,教材中仅提示了两方面:

①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本实验的其他材料用具可参照前面做过或课文中介绍的实验来确定;

② 保证实验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这个探究活动的方案在往年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都不能完整地设计出来。按照下面的方法讲解,学生就可以设计出正确的探究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

因为涉及光合作用,因而要有植物参与,参照前面做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可选择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因设置对照实验,所以应准备两盆天竺葵。检验植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检验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要用到酒精、碘液、酒精灯、大小烧杯、石棉网、镊子、培养皿、清水、火柴。要除去一盆天竺葵生长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应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质,可用氢氧化钠容液;还要将这盆天竺葵与周围环境隔开并且见光,可用玻璃钟罩(或白色塑料袋、支撑塑料袋的网、封闭塑料袋与地面间隙的细土或细沙)。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步骤:

参照“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是否应将天竺葵放置黑暗处一昼夜?两盆天竺葵的对照因素是什么?怎样只给一盆天竺葵提供二氧化碳?怎样设置另一盆天竺葵使其周围环境没有二氧化碳?怎样知道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利用了二氧化碳?怎样知道植物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分别检验两盆天竺葵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

4 实施探究方案的方法

在实施探究方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少数学生完全不会探究;部分学生不按照探究方案实施探究;部分学生对探究方案不熟悉,探究过程中出现步骤错误;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正确使用仪器或进行某些细节操作。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吸管吸取2 mL唾液或2 mL清水,由于没有提供小量筒,学生不能准确把握2 mL这个量;对使用馒头块的大小没有清晰的概念,不少学生使用的馒头块过大(塞了半只试管),因而通过探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不能收集到足够实验用的唾液。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采取了下面的措施:实施探究前将探究方案设计完善;对设计好的方案要熟记在心,探究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实施探究;对探究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要求学生多思考,教师可给予必要的示范和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以严肃、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探究活动,收集唾液、模拟探究动物保护色形成中扮演“捕食者”取小纸片时,如果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能完成探究活动。

5 记录探究结果,处理结果,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记录探究结果时,有些学生没有得出预期结果,却急忙把其他学生的探究结果记录下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强调学生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探究活动,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数据,就如实地进行记录。然后对探究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6 进行表达、交流、与反思的方法

篇8

关键词:好奇心;乐趣;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64-02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如何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七个因素:

一、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有实效的获得,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幼儿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幼儿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幼儿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幼儿探究问题,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幼儿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在《种子发芽》的活动中,活动前让幼儿采集种植材料,幼儿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地收集。到活动这一天,有的幼儿带来了泥土,有的幼儿带来了沙子,还有的幼儿带来木屑、石子、稻草等。每个人面前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堆种植材料。于是我就问:“你们知道我们采集这些东西要干什么?”幼儿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我们要研究这些可以种植种子的材料。”我又不失时机地接着问:“你们想研究关于这些种植材料的哪些问题?”这一问立即激起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有的想知道土壤里有什么,有的想知道沙子里有没有种子需要的营养,有的想知道木屑里有没有水分……当他们带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去探究时,效果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当我把准备好的种子分发给幼儿们,让他们种进自己采集的材料里,并和同伴的材料进行比较时,幼儿的问题意识再次被激起。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问题又是活动的灵魂,没有问题的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不但要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来提出问题;活动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生成问题的地方。

二、启发幼儿大胆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引发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的前提。幼儿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假设。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非但不能讽刺打击,给予抹杀。反而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总是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那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比如,在《空气在哪里?》这一活动中,我让幼儿动手做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突然,有个孩子神秘地向我提出:“老师,我这里有一张纸、一个杯子和水,我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但纸是不会湿的?”他刚说完,有的孩子嘴里就嘀咕着:“怎么可能,你又不是魔术师,吹牛吧。”询问之下,绝大部分幼儿都认为“会湿”。但那个孩子信心十足地说:“我来当一回魔术师,我能把它变得不会湿。”这时幼儿们都大笑道:“吹牛。”“魔术”开始,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演戏,这位幼儿揉皱了纸团,把它压到杯底,然后,杯口向下垂直地放到水里,实验后,他轻轻地取出纸团展开。“哇!真的没湿哎!”“他真会变魔术哎!”随即,幼儿就在“窃窃私语”,开始了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幼儿们进行了假设。有的认为跟纸的大小有关系;有的认为跟杯子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在杯子底装了什么东西;有的认为跟杯子的摆放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因为杯子里充满了空气……经过了大胆地猜想后,不同的幼儿有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迫切求证的欲望,幼儿对“纸为什么不湿”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根据各自的推测,幼儿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经过实验,大家发现纸的不湿与纸的大小、杯子的高低、水的多少均没有关系,只与杯中是否有“空气”有关系。通过大胆猜想,从而引发浓厚兴趣,幼儿彻彻底底地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些例子,在教学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问题让幼儿去猜想,鼓励幼儿在猜想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幼儿制订操作计划,明确活动方案和分工

当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时,不论何种方式,老师都不应将自己的活动设想强加在活动方案上,老师只是提出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主题,要幼儿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制订明确的计划方案对于探究过程相当重要,如果没有交代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幼儿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个活动下来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幼儿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幼儿的搭配,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比如在活动《往水里加点东西》,做溶解的实验时,孩子们都很激动,水洒到桌子上的地上的都有,盐、糖撒到地上就更不用说,真够“热闹”呀!就连那个实验用的杯子,实验前一再强调要注意,不要打破,可还是有小组操作时不小心将杯子打破……

篇9

【关键词】少科院;组织成立;活动研究;成果汇报

一、研究所的成立

人员的来源。作为少年科学院研究所的成员从哪里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利用海报形式招兵买马,海报内容可以事先告诉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二是利用科学课堂向学生宣传将要开展的研究所,招来的学生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的爱好,便于发展他们的特长,但由于学科的限制,招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向班主任求助,可以由班主任来推荐有这方面兴趣的孩子,可以是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但无论是用哪种形式招来的学生,一定是学生对这方面研究有兴趣,这样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四是全班参与,得到班主任及家长的支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研究所,把班级研究所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组,每个组研究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内容的来源

一个好的课题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长期研究,并出色地去完成。研究课题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设计:

1.兴趣引导。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研究活动的选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经学生讨论交流,引发学生思考确定想研究的内容。可以通过谈话交流,了解学生有想研究哪方面的内容,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一个思考的问题。比如男孩子对恐龙特别有兴趣,可以成立一个关于恐龙灭绝之谜研究小组,有的学生对蚂蚁感兴趣,可以成立一个关于蚂蚁家族方面的研究等。

2.生活经历。学生对生活的环境也是有感受的,只是没有一个机会促使他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随着生活水评的提高,家用电器也是越来越多,冰箱、微波炉、电视、手机、电饭煲、空调、电吹风、电源插座等等,以往人们可能只对微波炉认为有辐射,只是人们误解,其实电器都有辐射,只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辐射程度不同,怎样使用可能尽量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可以让学生就这方面作一个讨论,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3.学科拓展。科学课作为学校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有利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内只能完成书中的一些实验,由书中实验引发的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能作为课后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正可以成为研究所研究的内容。

4.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现在我们已以感受到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而引发的灾难,大气污染,森林砍代,洪水等一系列的灾难频发。由灾难引发学生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作哪方面的研究,确定研究的主题。

5.学校生活。学校生活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面。比如发现校园总以见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的垃圾。学生就想到了要调查垃圾哪来的,当学生对看到地上的垃圾会作如何反应等,这些都可以作研究的内容。

6.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家长来自不同的领域,有些家长可能是某一方面领域的专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讲座,用讲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偱着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活动的开展

1.定期活动。研究所的活动应定时点定人员,保证有集中活动的时间。比如利用中午和下午活动时间,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各小组交流活动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不同组之间讨论交流,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提供有效帮助,修改完善研究方案,老师给予点评帮助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内容,但不能是老师包办代替。如果需要双休日活动,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保证学生的安全。

2.指导活动方案,研究成果的撰写。活动方案应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安全措施、分工、有的需要拟定调查问卷、需要的工具等,活动过程要留有照片,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活动成果可以用论文的形式展示,论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

3.成果的展示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完全依赖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因此研究成果的展示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研究获得成果时正是学生研究热情高涨时,老师要充分把握好机会。成果展示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好一年一度科技节少科院论文答辩会。学校每年的科技节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论文答辩,邀请所有研究所的小研究员参加,研究所辅导老师当评委,对获得通过的学生有晋升小院士的机会。在论文答辩会上,学生会根据小研究员陈述的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考验论文的真实性。

篇10

一、恰当选择探究素材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科学探究教学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初学物理的时候,我们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对于声现象并不陌生,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也比较简单、操作也很方便。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研究声现象,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研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并交流所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性方法。

再比如《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以往旧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再由教师来讲解大气压强的数值以及测定方法。而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激发起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课本的安排,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样来设计大气压强的教学,可以先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观察现象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把课下观察到的现象、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实验的相关数据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这样,从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也感受到了四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强的事实;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看,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就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来看,通过参与观察、实验、调查,以及交流合作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新课的引入,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上来看,都是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

另外,关于大气压强测定的实验教学这样设计:通过压强的定义式来提出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数据。首先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经历一个设计方案的过程,然后通过实验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如果在验证当中发现问题时,再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方案,这样经历一个设计新方案――进行验证――完善方案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再给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处理就会充分地利用教学当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1.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注重在每章、每节的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从学生较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水从衣服上跑掉了!”来认识汽化现象。

2.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了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和内容,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象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教师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