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礼仪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宵节的礼仪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元宵节的礼仪文化

篇1

[关键词]元宵节重建;田园感;宇宙感;生态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79-07

[作者简介]马明奎(1963―),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多民族文学研究。(浙江湖州 313000)。

Title: A Study of Eco-cultural Value of Lantern Festival

Authors: Ma Mingkui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nd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describes Lantern Festival, involving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propositions: firstly, Lantern Festival is a “transitional rite”, as preference of intentionality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a year, delivers a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from leisure to labor, and provides senses of the universe and God’s will for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n-nature unity. Secondly, folk customs of Lantern Festival cover almost all culture types, and construct existential boundary of “Man inhabits land poetically” with multiple views of time and space. Thirdly, Lantern Festival embodies a core image, grand banquet, a dragon-snake structure and a series of narrative modes, thus having vast space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Fourthly, Lantern Festival is rich in resourc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 reestablishment of Lantern Festival; sense of the countryside; sense of the universe; eco-value

一、元宵节研究中生态内涵的缺失及增补

我们可以说元宵节是一个文本,但它是一个阐释嫌浅、视角和方法又存在严重缺失的生态文本。已有阐释大体上如下:(1)从民俗文化的社会政治意义着眼,理解民族国家人民信仰体系的功能,强调公共民生空间和传统娱乐方式的融通。高丙中的“文化生产”和“过渡礼仪”理论①,萧放的“文化空间”②理论都指涉以上命题。再如张卉、诸葛铠的《中国古代元宵灯节的公共艺术设计》③也是就人员参与、组织管理、大型娱乐活动的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古代城市行政规划与商贸发展及活动区域等公共空间的视觉设计,将时空观照涉入市民生活。(2)深入到文化历史层面,探寻元宵节的人类学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诸如俞秀红《元宵节的原始文化意义》①中驱邪禳灾的巫术义含及生育崇拜等原始人类文化意绪的考证,张凤霞《元宵节中的女性文化》②女性狂欢的透析,苗峰《环境适应与群体的民俗选择》③对元宵节九曲灯会与古代军事、道教仪式及文化地理关系的考察,都具有较深的人类学旨趣。韩梅的《元宵节起源新论》④更是一个对中国文化的巡礼,其中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突显把住了元宵节根本人民性这个命脉。(3)权力关系、社会心理、文化体制以及研究模式等研究。彭恒礼的《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展演及其隐喻》⑤关注元宵节的权力表演:官方在制造权力想象,民间则维护信仰体系。张荣东、逯雪梅的《试论宋代元宵词的情感意蕴及时代特征》⑥透视两宋士人不同历史境遇下的心路历程。张长植的《韩国国家节庆假日与传统岁时风俗之变化》⑦是异域报告,其节俗衰亡其制度原因的考察颇资鉴镜。刘晓春的《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⑧则是模式研究。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精英立场不易形成民族和民间认同,节日本应具有的地域民族文化心理没有得到重视,不能生成普遍的人民观点。民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态,对于民俗的漠视乃至误读不仅导致现代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平面枯索,尤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性被阻滞,极大地矢噬着和谐社会的生态意涵。(2)单一的人类学方法未能解读元宵节各民俗事象之间,以及元宵节与除夕、端午等其他节日之间的文化关联,不能进入饮宴、庭院、广场、宇宙四维场域之间指涉天、地、神、人、鬼五维的文化心理关系,其文化文学价值就得不到充分阐释;(3)缺乏文本释读视角和根本生态观念,其生态审美价值得不到认读,不利于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价值”的概念包含四个层次:(1)本体意义的生态终极理念;(2)价值层面的生态文化观点;(3)文化心理层面的生态思维方式;(4)文本阐释意义的生态价值元素。其中,(1)(2)两项非本文言说范围;故此本文拟从(3)(4)入手对元宵节尝试一种生态阐释,描述其生态思维,寻绎其生态元素,为重建及开发元宵节寻求某种增补性学理支撑。

二、人民性:元宵节的社会生态功能

元宵节是一个“过渡礼仪”。它涵摄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及中秋节众多节俗文化因素,既让渡着休闲向劳作的心理转换,又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和生活的意向性预设,尤其是一年辛勤劳作之后的丰收庆典和心理释放,与宇宙时间、主要是开年后第一个月圆日关合,为天人合一的心理认同提供了宇宙感和神意感。

“过渡礼仪”是法国民俗学家范哲内普(ArnoldvanGennep)《过渡礼仪》一书中的概念,就是指个体与群体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必须经历的某种让渡,它是一个共同的仪式进程,统称“过渡礼仪”(ritesdepassage),它包含:分隔礼仪(ritesdeséparation):从既在环境和群体的分离;边缘礼仪(ritesdemarge):一个过渡性质的软性连接;聚合礼仪(ritesd′agrégation):进入新环境、聚合新群体的仪式。这些礼仪段落不仅是时空以及民俗事象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尤其是一种文化原型的弥接和衍续。从民俗看,它是延伸性的;从心理看,它是过渡性的;从原型看它是一种个体乃至族群心理成长模式,就是自我意识从集体无意识状态分离出来,群体角色脱落,人格自我更新,生命个体和社会身份藉此获得重生,从而回归正常生活。

将春节与元宵节,而不是元旦与春节①阐释为过渡礼仪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从民俗节令体系的整体来认证,春节显然是一个分隔礼仪,俗称年关、年底、年根底,都是结止、完成、告别的意思,喻指旧的形体或躯壳脱落、分离、不带入新年,从原型看就是一种死亡。旧历小年(腊月二十三)诸神回宫,就是一次“小死”,之后到年底,整个世界处于无神状态,从原型看,守岁与守灵是同样的旨趣。但这里死去的是宇宙自然本体,又是一种死而复生,其神意穿越时空的躯壳,通过边缘礼仪的缓冲和过渡,渐渐衍入聚合礼仪,这就是大地春回、万象更新。元宵节正是这样一个紧锣密鼓迎接春天、面貌一新进入新年的宇宙自然的序曲。所以从原型看真正的新年是元宵节,春节只是一个界点,一个神不可逾越、人却可以穿越――以禁忌方式悄悄通过――的时间点。从春节到元宵节,旧的躯壳渐渐蜕去,宇宙本体像圣婴或天使,穿越暗昧的苍穹,从边缘礼仪漫长曲折的心理延线返还,在元宵节天地人神鬼狂欢的日子里诞生。正是在这里,我们理解了元宵节所含蕴的人民性,一种原型心理意义的人的释放和解脱,这与巴赫金对于“狂欢”和“广场”的理解②是完全吻合的。

元宵节在映射四季节令的幅度上具有涵摄性和预设性。换言之,元宵节作为年节而不是月令是个节日的老祖宗,涵摄了一年四季大多重要节日的事象和意向,比如春节的牲礼齐备、迎神纳福、合家团圆、伦理彰显等事象和义含;比如清明节踏青和郊游――元宵节本来就是一个广场节日,村灯社火踩街巡游,七十二贤、三十六圣、山林野旷、井渎河渠、圈厩茅厕,连仙灵鬼妖诸如江南的紫姑、马王、太君、五通都眷顾的。还有端午节赛龙舟,北方元宵节是划旱船;七夕的鹊桥仙渡,北方元宵节有舞鱼灯;七月半鬼节,北方元宵节则有放路灯、娱众灵、迎接十方三界无数无量之灵异以成宇宙大乐,乃至瓜饼果蔬星月箕斗,南北同科,在元宵节的灯阵彩市里尽数显露。这种重现本质上是一种预演:不仅从心理学看一个意象被提交到符号层面它就是一种意向和能指,而且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凡是物类各自的灯彩没有烧坏或自灭的,就是来年丰产或圣成的。所以元宵节灯展最重一个“全”字,就是万类皆备、圆满成就的意思。可以说,元宵节所涵摄的众多节俗元素既有效地延滞缓冲了休闲向劳作的心理急切,又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和生活的意向性预设,它不是单一空间的平面开拓,而是自然、经济、文化、宗教、身体多层级的世界结构和天地神人鬼共生的生命序列,又孕育着自然泛灵观念、十方三界图景以及天地水崇拜整生化一③的宇宙生态景观,从而具有本体性。换言之,元宵节就是一个传统农耕文化和家国社稷想象的拓扑图式。从生产和劳作看,春节是一个大的休止,经过一大段心理缓冲,到元宵节才是新的开启,其普遍人民性的社会生态功能显现为:不仅将其后续节令和事象,而且将春节礼仪中的丰收庆典及其心理释放义含也收摄进来,作为一种演替或让度与开年后第一个月圆日关合,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典范提供了宇宙感和神意性。

元宵节具有巨大的族群涵化和文化交际功能。元宵节是春节之外唯一的中华各族、神州诸域共同奉持的天地人神狂欢节,它涵泳农业文化的丰收庆典及诸神系谱、游牧文化的狩猎仪式及原型,乃至萨满巫术情节,这是另一话题。在南方,则蕴含了一个“龙蛇结构”。湖州龙灯名冠当世,外形特征更多地嵌入鱼鳞、荷莲、舟船等意象,自然是水域文化族属性显现。但是江南乃至全中华龙灯的长蛇阵势又都是蛇的原型而且是大泽龙蛇,不仅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深刻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全族认同功能和地域交际功能,而且演绎上古氏族图腾及部落战争的历史涵化情形,演示了中华文明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历史方式。

三、家园感:元宵节的文化生态功能

元宵节的基本民俗行为建立于神灵踊跃、神祗巡游的基础上。春灯、社火、饮食、歌舞、交游、都融铸于迎神、娱神、祭拜、送神的仪式和庆典中,正所谓天人共舞万物咸和,其三界六道十方世界多重时空观念的杂合,真正实现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生命体验,从而将人提升为一种宇宙存在。海德格尔在论及此在与在世的关系时强调:此在本身就含有:“某个‘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或说这个存在者在世;就是说:它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它的‘天命’中已经同那些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向它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缚在一起了。”①翻译为通俗语言,就是存在者与那个在天命中向它照面的存在缚在一起了。海德格尔没有说出神这个字,但“天命”这个词就是元宵节中踊跃、巡游从而活化出来的本体神性,“向它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就是十方三界众生和光同尘、圆融共生的神意境界。可见,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神作为人的对象被彻底驱逐是人的存在的破损,缺失并不在于将统治者从神圣位置拉下来,而在于它将一位宇宙长者从照面式的对人的关怀中解构出去。元宵节神的巡游和踊跃是一种与人娱悦、与宇宙万物照面,而不是莅临指导,其迎神、娱神、祭拜、送神诸仪式中,娱神是核心事象并且是人的娱乐方式,所以并无宗教场所的庄严肃穆,相反,插科、打诨、丑陋、滑稽是主旋律。江南地区元宵节俗有文人学士猜灯谜、青壮年少舞龙灯、男女老少大游行的传统,而且将舞乐锣鼓请入户内,金华东阳等地“谢娘家”“拜斗”仪式更是设宴于庭院,天地诸神与星月箕斗一起祭拜。老少自由出入夜宴,孩童分享面点糖果,可谓家家欢腾户户热闹,天地神人同欢共乐。这是一种将生生之德的神性与百业操持的世间融汇起来的存在大典。

作为天地狂欢的大舞台,元宵节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共和万物齐权。神灵是人的亲和因素,动物植物是人的敬事对象,在春灯、社火、对联、诗谜、书画、戏曲、杂耍、饮食、贩卖、交游、祈禳几乎全部文化种类的涵泳中,祭拜、狂欢、交游、饮宴是四个基本的民俗行为,指涉神祗、天地、族群、身体四个价值层面,递归出闹、敬、禁、祈等特征;②而人是信息载体和价值中心,“延异”③出一个诸神合唱、大爱和谐、多样同一、自由一体的神意境界,张显着世俗权势向民间性让步、道德紧张向宇宙性让渡、天地众生向神性升腾的存在意向。元宵节的灯,正是这一神性意向的形象表述。灯的种类和品格映射神人之间以及万类之间的价值关联和生命关照,成为世间万有的符号。通例元宵节十三上灯十八落灯,老人孩童制灯玩灯,大街小巷灯舞彩飞,宇宙之间天连地接灯火一体。仅浙江一地,演变至今的灯种就有:温州的布龙、纱龙、纸龙、凳板龙、平龙、饰龙就是六种龙灯,还有竹马灯和采茶灯;台州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宁波有跑马灯、驶船灯、龙灯、彩灯,绍兴羊角灯、走马灯、荷花灯、琉璃灯,杭州龙灯、船灯、马儿灯、兔儿灯、鱼儿灯、走马灯乃至海盐滚灯、湖州的“天蚕灯”等等。①灯即光明,即神性,元宵节的灯彩就是生命的华采,如此繁华壮丽的灯彩,就是人的存在被神性照亮之后的庄严和煊烂,核心价值是平等共和,基本目的是人性的炫耀和神性的展放。

元宵节的生态文化功能凝结于灯――灯是实用之物,又是因缘之事,一种将天地众生及情识器界联结起来的平等缘、众生缘。旧时的妇女祈子求福有偷灯之仪,今世商家供灯施养祈福求财,是将价值与心联结。海德格尔讲这些使用并且环绕存在的“上手之物”就是因缘,它意味着:“一事因其本性而某事了结。”②所谓“一事”即存在者的此在;所谓“某事”即所有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之内”的存在者的存在,包括家族、群体、社稷和天下。有了灯就有了光,有了光就有了亲情和家园。元宵节的灯与现代都市的电灯不同,后者照彻的是人的孤独和渺小,照穿的是欲望和功利;元宵节的灯则是灯彩,是家园的繁华似锦。可以说,只有升平盛世才有灯彩,只有升平盛世的灯彩才象征着个体的平等及群体的和谐,象征广漠宇宙间生态和审美的化境之乐。在生态本体意义上,人与宇宙万物都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之内,都是宇宙生命进程中的一些象征符号,隐约颠波于洪流大浪,唯有灯映照着人的前生往事,在得与失、生与死、此世之终局与宇宙空茫之间弥散着温柔和幸福之光。

四、宇宙感:元宵节的文学生态价值

元宵节既是一个品类齐集、情景关合、互文转注的文学大观,又是一个意象纷呈、真性跃如、杂合变异的综艺舞台。元宵节囊括了诗词、对联、说唱、书画、戏曲、杂耍、饮宴、交游、祈禳、歌舞、谜语、春灯、社火几乎全部文化种类,在传统文化心理中,它们是一些谶纬性质的仪式,包含着完全可以言说的文化原型,其中一个可以称之为核心意象:盛筵。与春节的宴席同科,元宵节也有团圆饭、喜庆酒、庆祝语等仪式义项,但是它都去仪式化了。春节饮宴的时间特讲究:场所、位次、伦理秩序、话语情境都必须关照神祗、祖先、氛围和禁忌。元宵节则彻底开放了!规模和义域指涉饮宴、庭院、广场、宇宙四维空间,原型却是灯火、花月、车船、。一个家庭是一个饮宴场所,一个庭院是一个饮宴场所,扩而广之,广场乃至整体宇宙都是一个饮宴场所。元宵节的饮宴排揎着歌舞表演,不仅有行礼、敬拜、道贺、祝福,还要唱堂会、听戏文、施善款、放义赈,一家一族,一村一社,乃至广场通衢市陌广宇,一直散播到宇宙。元宵节就是一个大宴席、大歌舞,就是一次诗雅盛会戏剧胜场。旧时统治者不仅在元宵节观风俗、体民情、与民同乐、虔敬天地,就是一般百姓也仰观星斗、俯恤众生、坐享天伦、体悟神意,在大化流行、浮生如寄的宇宙感中俯仰天地,在往古之思、慎终之念的历史感中悲慨运数、机缘、、亲亲。《红楼梦》就表述过这一诗学意境:在春节向元宵节过渡的漫长冬夜里,大观园女儿们在贾母的领导下编谜语、做诗文、饮宴行令听戏赏灯,擅尽人间华采风流,悟彻幕后加减乘除,十二金钗们做了多少诗、流了多少泪,繁华照尽各认家门,流光溢彩的元宵节成为她们生命悲剧的幻演。这里,饮宴、庭院、广场、宇宙不是线性叠合的四个套环,而是神秘互渗、视界融合的四个场域,其神祗、天地、族群、身体四个层级实现为神人一体、天地共和、众生平等、心物合一的圆融之境。

元宵节还包含一个“龙蛇结构”:隐约着南北方地域及中华各民族文化涵化的历史进程,是原型与丰收庆典的同一。龙灯是南北方同一的意象,但是风格显然不同,而且有一个重要事象:都有舞龙灯、赛龙舟的关目。南方的赛龙舟是实地演练,北方缺水,只能划旱船,但是龙作为祖先图腾南北都认同的。按照闻一多先生考证,赛龙舟起源于吴越水域团族祭祀龙图腾的巫术宗教活动。①《记纂渊海》引《岁时记》:“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对吴作战前操练水军。我们更重视龙意象中的蛇原型。南方元宵节赛龙舟与鱼、蛇的关系较接近,北方春节与元宵节之间民间也做一种称作“皂山”的面饼摆放在神位前,上面就盘停着一条口衔硬币的蛇,民间解释是:此乃灵蛇,护佑人畜不遭蛇咬,护佑来年风调雨顺。这表明蛇作为一种巫性图腾在北方元宵节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具有行云降雨之神能;南方水域则早已涵化于龙意象中了。作为图腾,蛇意象蕴含三个意向:第一,生殖。蛇与洞穴是两性生殖器的合一,典型的生殖原型;第二,阴柔易变。蛇性阴柔体则易变,象征水、月、夜色、幽冥,延伸出潜伏、柔韧、含蓄、机变等义项;第三,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南方潮湿多雨、泥泞多雾的山地丛林适宜于蛇的生长,在长期与蛇交道的历史中,蛇图腾部落形成阴柔易变的文化心理特征,蛇成为心理和性格的投射物,显示了与中原部落不同的文化价值趣向。②我们的问题是:蛇原型是如何融入龙图腾然后成为中华全族共同意象的呢?我们有足够证据来论证:龙蛇结构不仅隐喻着数百年前那场吴越之战,而且是美女与蛇神的图腾文化之战。勾践即蛇王!其隐忍卑曲泽居蛇行的行藏无不折射着蛇氏族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西施是蛇精:美、曲、、绕,是蛇氏族行为方式中阿尼玛特色的呈示,可以说一直保留到今天的江浙地域。③问题的关键是此后千百年来曾经战胜了吴国的蛇图腾部落又融入中原龙图腾,在频仍而柔韧的图腾大战中实现了龙蛇合一,《白蛇传》是这一典型情境的幻现。④元宵节的龙舟赛、龙灯舞、划旱船以及鱼灯和船灯,无不是这一结构的撒播和变现。

元宵节还包含一系列叙事模式:舜帝与二妃、舟人与、才子与佳人等。而且折射了多民族原始文化元素的变异情景:蒙古族长生天祭拜的篝火,藏族玛尼堆祭拜的旗幡,苗族端午节的龙,彝族火把节的蛇,侗族省、堆观念中的牛,朝鲜族祈子仪式中的熊和月亮乃至汉族京剧的脸谱……作为显性意象,不仅构成文学书写的文本元素,同时喻示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宇宙意向的本体性,不能展开。

五、生态值:元宵节的民生资源价值

元宵节三个层次的价值意向分别导向社会心理调节、文化生态恢复和文学文本阐释三个方向,可以确立下述观点:(1)元宵节是中国式的狂欢节,重建元宵节意味着人性释放和民生再造;(2)元宵节凝结中华全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表现了巨大的族群关怀和人类同情,重建元宵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3)元宵节的原型和意象持存着中国文学的深层景象和内在方式,蕴含着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可能。本着顺应自然、把握天时、弘扬传统、重建家园的生态建设意愿,我们就元宵节的重建发表如下观点。

(一)元宵节的重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目前国家法定节日的政治承担太多,传统因素太小,其急切功利效应就是各种文化节的充斥:其消费理念的豪华奢侈、主体身份的权势喻指以及纳税人税款的巨额浪费,不仅加剧社会心理分裂,影响和谐社会进程,尤其缺乏生态意识,无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元宵节是一个富于结构张力和文化内涵的普遍人民节日,根本精神旨趣是与民同乐,重建元宵节首先意味着将民俗节日的权力交还全体人民,这是生态理念在政治社会层面的要义所在。明星、大款和官员应该成为节日的参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垄断者;向普遍人民情感尊严的倾斜才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首要。各级官员的真正民生要义应该是体察民情与民同乐,重建家园再造民生,真正恢复与普遍人民的亲情认同和文化联结,重建元宵节正是这样一个容易操作的作业。

(二)元宵节的重建有利于文化生态恢复

中国有数千年历史,有广袤的幅员和繁富的民俗,其地域和族群差异隐约了历史涵化和文化融渗的总趋势,但是当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普遍复萌的当前语境下,由个体意志的独立导引出来的族群隔离意识正在无限膨胀,多民族文化生态的恢复缺乏多样性的统一和差异性的整合,因而构成威胁多民族国家存在的隐忧。而元宵节天地感念、万物齐权的哲学文化思维是一种多元共生世代流传中稳固下来的心理调节因素,有着维护社会结构,平衡人际关系,确立全体人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的文化生态意义。(1)元宵节作为“过渡礼仪”是一种软性链接,其连接意向不仅是时间性的,而且是空间性和族群性的,而且还是文化融合和心理认同性的。元宵节充分兼顾民生劳作与天伦之乐,统摄假节,关涉区域,囊括文化,安抚人民,不仅形成文化生态链全面接纳普通人民参与乐感生活,而且体现了由民间狂欢向社会生产的合理过渡,以及地方经济向国族文化的诉求。

(2)元宵节辐射饮宴、庭院、广场、宇宙四维空间,摹拟宇宙境相,集纳文化品类,涵泳天人精神,对于确立基本人民性质和群体情感逻辑、实现中华全族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文化意义。在城市建设和资本积累的社会逻辑上,我们不妨引进大地伦理和荒野哲学的概念。大地伦理是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的概念,旨在强调:地球上的生物种群不仅是一个生物链条,而且是一个伦理体系。他认定:“地球――它的土壤、高山、河流、森林、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的不可分割性”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理由。①荒野哲学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提出的概念,在他看来“荒野”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与人有着相同内在价值的意象,它就是指“受人类干扰最小或未经开发的地域和生态系统”。②我国民俗中有许多强调荒野和郊外的节日:商周端午,汉代郊祭,至今流传着的清明踏青、重阳登高、元宵节的广场集结踩街歌舞,都不同程度含蓄着荒野的意向。大地伦理和荒野哲学的启示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能不能为广大市民留出一点点荒野和空地,让传统文化心理得到一点点释放和满足?经济速度可否再放慢一些、缩减一些诸如度假村、贵族区、高档饭店之类的金钱产业,留出一点可骋倦目、可怡望眼的荒裸,让人们走出城市、走向郊外,在一种往古之思和抚今之叹中喘口气、歇歇脚?政府投资可以举办文化节、演唱会,组织市民和乡村做做恢复民俗、重建月令的工作有何不可?这不是方式,而是理念;元宵节自是重中之重。

(3)元宵节多维时空的内在结构和品类集结的宇宙境相,表述着俗世价值的多样现实,为城乡文化建设和产业规模发展提供着可资借鉴的制度范型和行为模式。解读元宵节的时间观念、空间意向和天人精神,概括宇宙意识、家园认同、人间诗情等巨大中国元素从而持存中华文化中天伦亲和、天人合一、多样共生等生态价值,才是民生建设的高层境界。

篇2

正月十五元宵节如何求运除夕已过,马上就要到了正月里另外一个重要的节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一天我们要吃汤圆,赏花灯有着很多的习俗。那么如果你想在这一天里为一年的运势祈愿,那么接下来的这一些知识可能对你会非常有帮助。

一;虔诚祈福;初一,十五是烧香求神的好时间,初一赶不上的朋友可以在十五这天勿忘祈求上苍给自己好运。 如果家中有供神位的话,那勿忘求好运。俗语说;有所求则有所得,发心很重要。特别是年初没来得及去拜神的可以选在此天。

二;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本来这天就是利于走动游玩的,滴天居士建议宅男宅女们此天要参加些活动,多行走可以驱灾求好运。【元宵节有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在中国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元宵节的浪漫传说,单身男女多出去游览也易出现桃花好事。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

三;元宵节有些旧时的风俗,可以多加采纳,旧时妇女们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容易受孕;男士则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会越长寿,而孩子晚睡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福添寿。

四;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古时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五;元宵节在风水上多可用来提升爱情运,事业运;

1;为了增加自己的桃花运,可以在屋宅的正南或正东位置摆放粉色水晶或玫瑰花等。

2、为了增加自己的财运,可以在屋宅的正南或正北摆放一对貔貅为好,注意头朝外,也可摆放旺财水晶阵或相关吉祥物。

3、家中有小孩想中考,高考的,可以在书桌左侧摆放文昌笔,文昌塔,有助好运的提升。

4;元宵节此日;喜神:西北 福神:西南 财神:正东,请记住这三个方位,出行的路线可以选择从西北方位出行。

过一个美好的元宵节,对一年的运势都有所帮助。风水就在生活中,重视它就会有良好的回馈。

关于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篇3

一、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二、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

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篇4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3、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4、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5、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6、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7、重阳

篇5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那么元宵优秀作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元宵优秀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元宵优秀作文一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而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只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21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而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而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元宵优秀作文二元宵节是我家乡非常重要的节日,元宵节里除了扭秧歌、跑旱船外,其中燃放节日礼花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吃过美味可口的元宵,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看礼花了。

我们刚刚走出家门,满天的礼花就开始在天空中“乒乒乓乓”地响个没完,我抬头一看,呀,好漂亮的夜空啊!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有的礼花像天女撒花漫天都是,有的礼花像五彩珍珠一样多姿多彩,有的礼花像铁树开花,有的礼花像火球腾空,有的礼花像盛放,还有的礼花像流星雨一样悄悄划落在远方的天空。真像宋朝诗人辛弃疾《青玉案》里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感觉,远处天空中还不时飘过几盏“孔明灯”呢!

天空中一时间光彩闪闪,仿佛变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巨大花园。数不胜数的礼花就像约定好了的小娃娃一样争先恐后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好热闹的场面!一刹那,我们的眼睛都目不暇接了,这边的刚刚升起来还没落下,那边的又升起来了,我多想多长几双眼睛啊,这样我就可以看遍满天空的礼花了!

啊!这个难忘的元宵之夜,我看到了家乡最热闹的场面,真开心!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说,正是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才会有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生活安康了,才会有这么漂亮的礼花,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啊!我听了后连连点头,我盼望明年元宵节的礼花更多更美丽。

怎么样,小朋友,我家乡的元宵节很热闹吧!

元宵优秀作文三一大早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让人很不爽。我平时都得睡到午饭才醒,今天早饭时节就醒了,我在想待会儿要不睡个回笼觉。

我每年都要吐槽一回为什么大家非要放爆竹,一大早吵得人不能睡,尤其是春节那天,从凌晨就开始,没个消停。我不在乎这是不是污染空气,我只觉得它是噪音污染,严重糟蹋了我的睡眠。我觉得继承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是写春联什么的都很好,唯有过年就要放炮让我接受不了。我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也许是他们的日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生活太无趣,因此非得用爆竹这种刺激人神经的东西,表达自己对新一年的欢迎。

我十分不解"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意义,新年刚过,又要一群人见面吃什么团圆饭。显然学校都不太重视这种日子,高中一般就选在正月十五开学。每每这种日子,学校就会被学生和家长唾骂,多放一天又怎么了!我不知道学校此行意欲何为,反正我挺不喜欢大家过节时我却去上学。我倒不是想过什么元宵节,只是当晚上所有人在教室里埋头自习时,外面的天幕黑漆漆一片,突然绽放出烟花,然后就是一会儿这里一朵,一会儿那里一朵,声音大的你不想听都不行,那种巨大落差的情绪难以言喻。

节日里依旧天气阴沉,让人心情不好,不过也有的人家很开心,上了年纪的尤其开心。因为弟弟上学,我妈在那陪读,家里只有我和我爹,我和他都不是爱过节的人,所以并没有去奶奶家吃饭。我这人对节日什么的并不感兴趣,日子很枯燥,年年都一样的日子,没必要很重视,坦白说我连过年也很不愿。

无聊的日子里只有躺在床上才是正理儿。

元宵优秀作文四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

元宵优秀作文五元宵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我虽是女孩,却如男孩般爱玩鞭炮,爱放礼花,为此父亲总是说我投错了胎、生错了性别,并时时教导我,说是女孩不可如男孩般如此疯闹,可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不去加以理会。因此每次离元宵节还有好几天时我就已早早买好了礼花,然后开始掰着手指头等待十五的到来了。那时的我真真可以说是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啊。

仍记得小时候的礼花多种多样,有钻天坠,有小蜜蜂,有满天星,有……每到十五,漆黑的夜晚总是亮如白昼,被各色的礼花装点着,照映着。最近几年国家提倡文明春节,提倡人们少放鞭炮,少放礼花,所以现在春节、元宵的热闹程度大不如以前,然而即使如此,元宵灯节时仍是一片热闹场面。

过了十好几年的元宵节,放了十好几年的礼花,然而只有今年最让我记忆深刻。

以前元宵节是在自己家中度过,唯有晚饭后方才被允许跑到大街上与小伙伴们一起。然而今年却是在舅舅家度过。而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元宵节才让我如此难忘。

嫂子前年九月份刚添了个小孩儿,今年已一岁半了,正是无忧无虑,活泼好动的时候,所以场面格外的热闹。我们先是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欣赏了美丽的礼花并放飞了孔明灯,接下来就是观看我一岁半的小侄子的表演。

哥哥用手机放了一首《最炫民族风》,本来还在乱跑的小侄子立马从哥哥那夺过手机拿在手中,并伴着音乐开始了他自创的舞蹈——群魔乱舞。他先是在房间的空地上转圈,然后挥动双手,不停的摇晃,有时晃的猛了就会跌坐在地上,可是他既不哭,也不闹,一骨碌就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了,然后再接着晃动。后来跌的多了,他干脆就又加了一个动作——爬地。可是他爬地还不是简单的爬地,偶尔也会加上几个高难度动作,那就是翘起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然后再晃悠胳膊,那滑稽的动作总是会引起我们的大笑。

他也很会和我们这些‘观众’互动,偶尔拉上我十三岁的弟弟和他一起跳舞,或是跑到我们身边给我们来个飞吻,当我们要去抱他时却又迅速跑开了。

篇6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关于20xx年冬日送温暖活动的要求,充分体现我校对特殊学生的关怀,切实为特殊困难学生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口腔医学院在严冬到来之际,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加入到冬日送温暖活动中来,并向我院困难学生群体送去温暖。

  此次口腔医学院开展了送保暖内衣的活动,活动期间我院党总支副书记郭艳副书记亲临现场向10名受助学生亲手送去一份保暖内衣,此外,学生辅导员杨锋和吴文文两位老师也在现场与每一位同学就学习与生活展开一系列交谈。晚上,两位辅导员老师还去了学生宿舍,就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进行了交谈。同学们纷纷感到来自口腔的温暖,并允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此次冬日阳光送温暖活动,口腔医学院的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社会中这部分群体的困难之处,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为他们提供他们的所需。在慰问的过程大家感受到,其实这些困难大学生不仅缺少物质上的需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有人可以陪他们玩,陪他们聊天,或者只是做一个倾听者。对于他们来讲,精神上的满足远比物质更重要。大家纷纷表示送温暖不能仅限于口头,应该落实到行动当中,也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定期定向的为困难以及特殊群体服务,使他们不仅仅能在节日中感受到来自学校以及社会的温暖,平日里也同样可以得到口腔学子的关心。

  此次口腔医学院“冬日送温暖”活动圆满完成,但是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口腔将号召更多有爱心的同学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为更多的困难特殊人群提供帮助。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活跃节日期间未成年人文化氛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书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并结合“寒假生活倡议书”,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告知家长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举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教育讲话,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扎扎实实搞好活动。

  2、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校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这些节日,要求学生参与有趣生动的年庆和民俗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生们在假期中

  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我校还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3、以“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学校进行了关于春节的作文、手抄报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对于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开展“学会感恩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全校同学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记录父母的生日和年龄,为辛劳的父母洗一次脚,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声“新年快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们的压岁钱,不乱花零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次活动意义显著,它丰富了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这项活动,不断掀起活动的。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县精神文明办安排以及县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山羊堡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寻找经典活动。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山丹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 “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社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填写《甘肃省山羊堡小学学生村社服务记录卡》,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组织村社调查活动。由于我县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精彩不断,村社楼房化进程步伐较快,让学生进行村社建设调查活动,亲身感受山丹大地上的巨变,增强对村社的思想感情。

  5、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村社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村社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村社公共环境等。

篇7

一 成语中的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成语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也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首先,成语中包含了民族精神。如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淡泊明志、一清二白等。其次,表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美好品质。我们可通过这些成语,看到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正直和善良、勤劳和勇敢。我们要学习成语,更要继承成语中所折射出的先辈们的精神和气节。

二 成语中的礼仪习俗

除了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还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成语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人的礼仪习俗。如八拜之交、明媒正娶、火树银花、披麻戴孝等。

八拜之交,指异姓结为兄弟或姊妹。俗称拜把子。这个成语可看到古人朋友相交的一种礼节。(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

明媒正娶,旧指经媒人和父母商定,以传统形式迎娶的婚姻。从这个成语中可看到古代的婚姻习俗,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私订终身是不合礼仪的,也是不被认可的。(明,光明正大;正,合乎当时礼仪。)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多指元宵节晚上的灯市。从唐代起,中国就有元宵节夜晚观灯的习俗,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正是这样一个古老习俗的见证。(火树,缀满灯彩而火红的树;银花,闪闪发光的银白色的花形灯盏。)

披麻戴孝,旧俗子孙为直系尊亲或臣子为君主服重孝,要穿粗麻布服、腰系麻绳等。这里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三 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礼仪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成语中也处处有所体现。如布衣黔首、纨绔子弟、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登堂入室、车水马龙、同舟共济等。

四 成语中的科学技术

也许有人会觉得衣食住行太平常、太普通了,那么,从成语中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锦上添花、炉火纯青等。

斗转星移,北斗转了向,星辰移了位。指季节或时间的变换。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很注意观察天象,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斗,北斗;星,星座。)

沧海桑田,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古人用沧海桑田比喻世化巨大,但这其实已折射出古人对地质结构变化、海陆变迁情况的了解,是地理方面的知识。(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其实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织锦技术。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花纹精致,色泽艳丽。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这实在是很高超的纺织技术。

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先秦有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火的颜色从黑浊――黄白――青白――青,到纯青之时才够火候才能铸铜。而这里记载的颜色变化完全符合合金光辐射的规律。炉火纯青,这个成语说明中国很早就有了通过光的颜色来测试高温的技术。

五 中英成语交流

成语里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以上只是就几个方面列举一些例子,探究得也很浅显,只能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其实不只中国有成语,外国也有成语。中外成语各有千秋,各自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交流各国成语,探究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异同,那一定也是妙趣横生的事情。

以下来看几则英语成语: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浇油);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All roads lead to Rome(殊途同归);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反映在成语里,自然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如上文看到汉语的“爱屋及乌”,在英语中表述为“Love me,love my dog”,即“爱我及狗”。因为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忠诚、可爱的小伙伴,而在中国成语中却常常是、势利的代名词,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又如“龙”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是尊贵、大气、威严、神圣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自豪于我们是龙的传人。关于龙的成语也不胜枚举,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藏龙卧虎、画龙点睛、乘龙快婿、鱼跃龙门等,实在太多了。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龙,英语的“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是妖怪,是恶魔。

篇8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篇9

>> 传统文化复兴之旅 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弘扬赣派特色风采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 从激进革命到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助推人类文明进步 传统文化,在市场的严冬中复兴 张志峰: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国高级定制的王道 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的互动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 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述要 坚守传统文化 瑶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傣族传统文化 珍视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覃柳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广西柳州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绘的是过年时浓浓烈烈的年味,不过,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岁的吴明鹏是柳州人,现在在上海工作。回顾前几年回家过年的经历,他说:“那时风尘仆仆地归乡,过年只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团圆和喜庆多少就演变成了疲惫和无聊。”

不过,随着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一些春节民俗正被重拾。春节前,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带动了传统文化年货的购买热,也为广西柳州市古镇融安增添了浓郁的年味。

山歌上网

作为广西的“山歌之乡”,柳州市柳江县每年春节都有山歌对唱活动,每年开年都有新鲜的山歌出炉。

柳江县山歌协会会长韦金乐说,几年来,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众“订”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时上班还忙。

1998年,柳江县山歌协会在民间诞生。如今,会员已有80多人。

该县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针对个别干部不愿听取群众意见,山歌手韦新和这样唱道:“领导莫怪我批评,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赶苍蝇。”

在柳江县2016年春节山歌对唱活动中,韦新和还唱出这样的山歌:“莫催女儿早连情,莫逼儿子早成亲。若拿牛仔去犁地,不伤骨头也伤筋。”

韦新和说,“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猫,山歌里头是真话,假鬼难过奈何桥。”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县城春节山歌演唱会现场,民间山歌手以山歌对唱形式一字摆开。山歌的歌词内容多为反映近年农村生活新变化,由于一些歌词是即兴创作,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精彩的对唱场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饭时,观众都舍不得离开现场,因为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观众饿着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会多在人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展开,吸引行人围观,山歌手喜欢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没有剧场的拘束感。在广西,唱山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方特色娱乐活动,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当地人用一曲曲具有当地浓郁色彩的山歌表达生活甘苦,以及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娱乐也在冲击山歌的地位。广西“老歌王”郭秀莲担心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 :“现在没人用山歌来谈恋爱了,年轻人谈恋爱都在用网络。”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山歌传播的新机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录成几十个视频,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现在,郭秀莲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在国内多个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几万点击量。

带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从腊月末开始,在古镇融安县长安河西文化年货市场里,大红灯笼、春联、年画、“福”、“龙”字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年货将街道装点得格外喜庆,摊位前也是围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人们认真端详每一幅春联、字画,精心选择自己所需年货。 广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

寒冬腊月里,朔风阵阵,大江南北又飘着缕缕腊肉的香味。融安古镇的市民们除了抢购传统年货,也要利用低温干燥的有利天气,按照传统习惯,家家灌香肠 、腌腊肉 、置腊货,备足春节美食,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融安县长安镇立新街居民、年过六旬的童大叔自去年冬至过后,便已经开始忙着熏制腊肉,因为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干燥,正是熏制腊肉的好时节。

童大叔说,做腊肉最好选五花肉、猪头肉,用盐和香料腌3至4天,每天翻动一次,这样可以使腌肉入味更均匀。4天后取出,每块穿小孔用麻绳挂到外面竹竿上晒。一般晒5至6天,然后把猪肉挂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直到干透。要迎春过年,腊肉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童大叔说,这是融安的传统习俗之一,让归乡的游子好好品尝童年时就相伴的美味,“最好还带上一点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大年初一开始,童大叔把腌制好的腊味装好,在串门拜年时,送给邻里亲朋,道一声“过年好”,让街坊们欢欢喜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从“红包压岁”到“新书压岁”

在广西当地,大年初一要拜年,要相互送祝福。起床的第一件事,年轻人要向长辈讨要红包,这个习俗跟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不过,在广西上林县的不孤村,也叫状元村,有一些书香门第,长辈在给孩子红包之前,还要考孩子背诗词,如果背得好,红包就会厚一些,为的就是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

广西柳江县文联的覃树发写了一首童谣《新书压岁顶呱呱》,提倡过年新风尚,将“红包压岁”,变作“新书压岁”,孩子们过年时收到一本新书,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新年里读到好书,还能更新他们过年礼仪的观念。

58岁的覃树发曾当了18年的中学数学老师,因为爱好文艺创作,1998年调到柳江县文联。从那时起,他便陆陆续续写了不少童谣作品。覃树发说:“童谣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田里。总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

他认为,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大家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而童谣把许多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容易接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柳州市龙擎苑社区,志愿者们把社区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举办“我们的春节”活动。书画老师玉志威一边写春联,一边给孩子们讲解春联的民俗内涵:“写对联是中国民俗,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写对联,就是祈求来年和顺平安。”

文庙的传承

自2011年,全面竣工的柳州文庙重新向市民开放,学子高中、开笔礼、启智礼、祭孔等文化活动,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加。

“学子高中”取“糕”“粽”的谐音,是此活动的一大特点。大年初一早10时,在古朴的音乐声中,由主礼人引导,第一批身穿汉服的学子经杏坛进入大成门。学子立于钟前,逐一励志,并击钟铭记。然后,主礼人引学子抵大成殿左侧的许愿树前,颂文庙史上之功,述文庙今日之用。学子们纷纷在许愿带上题心中所愿,祈心中所望,并以毕恭毕敬的姿态,将许愿带挂在许愿树上。最后,学子们登上“步步登高”阶梯,进入大成殿里,手拿年糕、粽子向孔子圣像行三叩九拜之礼,并敬香一炷。

柳铁一中学生蒋思雨表示,今年她将参加高考,来这里祭拜孔子就是想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用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和老师。

“开笔礼”是古代中国人的首次人生大礼。“人无礼而不立”。开笔,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是一种流传久远并且融合了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形式。柳州文庙的“开笔礼”现在已经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一拜尊师开智慧,二拜尊师敬师教,三拜尊师习礼仪……大年初一,家长们带着即将步入校门的小孩虔诚地祭拜孔子圣像,并给孩子点启朱砂,送上“你一定会更棒的!”等祝福的话语。写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专心致志地描出“人”“和”“礼”等字。主礼人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把‘人’字写得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这是因为孩子们进学校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首先就必须堂堂正正地立身。” 广西柳州市,一名商家在摆放年画

柳州市四十六中附小教师李俊华就带着即将走进校门的女儿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说:“过年了,想让孩子体验一下传统文化。‘人’字的笔画虽然简单,只有一撇一捺,但是这两笔是相互支撑的。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扶共同发展。”

猴年正月初一这天,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子高中”和“开笔礼”活动,走进文庙参观的人数达到1.8万。

节俭办灯会

到了夜晚,柳州有传统的放灯活动。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全市2016年不再集中举办元宵灯展。不过,众多街道、社区都将组织举行元宵节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赏灯、猜谜、看演出。

柳州市文新广局公共文化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之所以不像往年一样集中举办元宵灯会,除了出于安全考虑,还有节俭的目的。以往,把各单位制作的花灯统一放在某个地方集中展出,在运输花灯、铺设线缆、人工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因此,在综合基层反馈意见后,今年决定将元宵节文化活动分散到基层。

市区各文化场馆也有不少元宵文化活动,市民可前往看展览、看晚会和参加游园活动。元宵节当日上午10时,工业博物馆将举行“工业城市 记忆之旅”图片展和《百年工业柳州》《藏品史话第二辑》等出版物发行仪式。当晚7时30分起,柳州文庙将在沿江长廊举行猜灯谜活动,与此同时,还有写福字、蹴鞠、投壶等多种游园活动,以及汇集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的传统文化集市。

篇10

  春节主题活动方案通用模板

  20xx年1月3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大年”是孩子们最喜欢过的节日,因为中国过春节的风俗非常多,都是好吃的好玩的,亲人团聚和红火是春节的主题,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欢欢喜喜的大年,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特别策划这次春节活动方案来丰富1月份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目标:

  1、丰富20xx年1月份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2、通过系列手工和美术活动,发展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月份

  三、活动形式:

  微型课程、手工美术活动。

  四、活动内容安排:

  美术手工课程:绘画——糖果手工——做鞭炮、剪窗花、做灯笼。

  课程内容设置:让孩子了解新年的来历,学习拜年礼仪,学说新年吉祥话、学习歌曲《新年好》,在春节期间的安全教育“安全在我心中”,内容:春节期间要注意饮食;合理安排好饮食与休息;不要燃放烟花爆竹、远离烟花爆竹;走亲访友要有礼貌,跟好家人。

  环境布置:进行新春环境布置、花灯展示、欣赏活动。

  附:该方案涉及活动:

  1、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2、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新春环境布置。

  3、组织开展幼儿绘画作品参展活动。

  4、组织开展迎新年联欢庆祝活动。

  5、花灯展示欣赏活动。

  6、“安全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

  春节主题活动方案通用模板

  一、活动目的: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作为幼儿园一直以来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因此,20xx年我园紧紧围绕中国梦的主题举行首届以“中国梦——幼儿梦”为主题的幼儿园新年庙会活动。

  二、活动主题:

  “中国梦—幼儿梦”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31日上午

  四、活动内容:

  (一)许愿树

  1、地点:幼儿园大厅

  2、内容:幼儿在活动前两天会收到一张许愿卡,可在许愿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愿望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寄语,请家长和小朋友在家完成许愿卡的制作和装饰,准备好红色绳线将许愿卡栓好,活动当天可挂在幼儿园大厅的许愿树上。寓意开启梦想之门,成就未来之路。

  (二)中国年庙会:以民间艺术、民俗游乐街、传统小吃街等。

  具体内容如下:

  1、民间艺术(电影欣赏、扭秧歌表演)地点:多功能厅、大操场

  2、民俗游乐街(剪窗花、猜灯谜、做贺卡、做鞭炮、包饺子、写对联、做红包等)地点:各班级

  3、传统小吃街(饺子,汤圆,糙米糖,花生糖,交切片、年糕等)地点:大操场

  五、活动说明:

  1、参加人员:幼儿园全体幼儿和家长(限1名)、老师及部分家长志愿者。

  2、每位参加活动的幼儿可领取年票1张,票上有8张项目门票,最多完成5项活动,最少完成4项活动,每项活动完成后可在年票上盖章,集满4个印章可在一楼大厅处兑换价值4元的奖券,最多可领取5元奖券。年票上的套圈游戏自愿参加,只限一次,套到的物品可以拿走。

  3、活动全部结束以后,小朋友回班级,可在班级教师处领取新年礼物一份。

  春节主题活动方案通用模板

  前言:春节、元宵节即将来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节日期间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和谐文明的节日氛围,使节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中央文明办和xx省文明办的安排部署,根据《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xx市实际,xx市文明办安排部署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净化乡风、倡树文明为目标,在节日期间采取教育引导、示范带动、制度约束等多种形式,真正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健康有益文化活动,抵制不良习俗。各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区文明办、市属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小戏、小品和曲艺节目,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风俗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各地各单位开展的重点活动和取得的成效,积极报道广大群众以文明风俗过传统节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文明谐和的节日氛围。

  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和弘扬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要利用博物馆、体育场、广场、公园等场所,依托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等,组织开展民俗展示、体育健身、歌舞表演、花会歌会、联欢联谊、社火庙会、灯谜灯会、书法棋艺、美术摄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要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要充分调动基层业余文化骨干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乡村文艺演出队、文化能人到周边城市、城郊开展演出活动,推动城乡之间文化交流。要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发挥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帮助基层社区、农村文艺骨干编排节目,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联谊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抒感、愉悦身心。各地要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阵地作用,为农村未成年人节日活动提供场所。要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展节日旅游活动,活跃节日文化市场,增强节日魅力。

  三、精心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各开发区(管委会)、县(市)区文明办、各有关单位要利用春节、元宵节有利时机,以生活困难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为重点对象,开展各种关爱帮扶活动,展示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要开展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拜年走访、慰问交流、座谈联欢等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和文艺联欢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要组织有关部门、文明单位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活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推动有关部门惠民措施的尽快落实,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要建设更多面向基层困难群众的爱心超市(市场、摊点),通过提供爱心券、上门送货等形式,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四、着力深化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要紧紧围绕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的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传递亲情友情,传播文明社会风尚。要深化拓展关爱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志愿者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空巢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服务,让他们心情舒畅、快乐过节。要以城市农民工为重点,开展关爱农民工维权活动,组织志愿者特别是法律志愿者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索要欠薪、处理劳动纠纷等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开展关爱返乡农民工活动,组织志愿者帮助农民工办理网上订票业务,在农民工返乡道路沿线设立休息站,农民工重点输出地要组织志愿者到车站等地开展迎接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帮助。要开展关爱留守农民工活动,以送祝福、送亲情、送文化、送平安、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留守打工地过年的农民工在异地他乡度过喜庆温馨的春节、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