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篇1

近年来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总体排序:位列全国中游靠后,西部第三

自1983年陕西省诞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1个,合同外资9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7.79亿美元。十年来陕西每年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增幅不大,但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西部大开发起始年的1999年以及2003年、2004年作为比较时点,来看陕西实际利用外资的实绩:1999年,陕西在全国内陆地区的31个省市中名列第22位,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0.6%;2003年,陕西列第19位,占全国比重为0.62%,位列中部的吉林省和山西省之前,在西部居广西和四川之后列第三;2004年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达0.87%,在西部居四川和内蒙古之后继续列第三。

2.投资来源:投资强势国家为主,自由港及欧盟投资增加

截至目前,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形成了以港、台、美、日、欧(盟)、新加坡、维尔京群岛等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近五年来,投资来源国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依实际利用外资额看,2004年排前十位的分别是:维尔京群岛、香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开曼群岛、印尼、萨摩亚、英国,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依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投资来源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前十位的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有来自太平洋岛屿的自由港避税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实际投资金额都处于前列,尤其是2002年、2004年的实际到位金额超过了香港,列第一。二是欧盟的德国、英国和亚洲的韩国、泰国的对陕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三是近年的日本企业对陕投资项目较少,与其整体对华投资增加相比不相协调。

3.产业结构:制造业仍是重点,第三产业比重扩大

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的投资下降,从2000年以前所占比重约6%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第二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专用机械设备、普通机械等,包括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领域在陕西具有比较优势。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呈现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稍有下降,平均值在65%以下,而第三产业上升到30%以上。加入WTO以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逐步放宽,外商开始进入,投资规模加大。如金融业的香港东亚银行在西安开设分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商业领域的德国麦德龙、正大集团等也进入西安等。

4.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明显,特殊方式有所突破

陕西省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仍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近50%。但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在新批准设立的企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从项目数看约占40%,从实际进资额看,比重超过了20%,相反,合作企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不足20%。另外,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已有3例。陕西省在吸收外商投资方式上进行过许多新的探索,继1996年陕西省成功地以TOT方式实施了西临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以及渭河发电厂部分股权转让之后,2002年又有外资收购陕西移动等重大外资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在吸收外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国际主流的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投资开始显现,并呈增加趋势。截至目前,陕西已批准23个并购投资项目,并购方式以股权并购为主。此外,随着国家鼓励东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陕西的外商再投资也呈现增加趋势。

5.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00强投资渐行渐近

陕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来看,1995年时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152.7万美元,近年来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如2000年为232.2万美元,2001年上升为329万美元,2002年达414万美元,2003年为364.3万美元,2004年为387.1万美元,均超过1990-1999年累计平均规模154.2万美元的水平。

截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的富士通、NEC、日立,美国的联合技术、强生,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沃尔沃等29家已在陕投资,共设立了3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5.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为2.03亿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634万美元,比陕西全部项目平均外资规模高出200多万美元。其中麦德龙、汉高、丰业银行等9家为近五年对陕投资的企业,四年引进的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陕投资总数的31%,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1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为2333万美元,显著高于2000年以前引进的20家500强项目平均规模为613亿美元的水平,说明500强对陕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6.投资地域:关中“一线两带”占绝对优势

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85%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一线两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农业示范区。总体来看,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西安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数占全省的70%;二是关中的“一线两带”所占比重上升达85%;三是陕南和陕北的吸引外资所占全省的比重较低,小于15%。

近年来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绩效分析

1.外商投资经济对资本形成的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弥补了陕西的“资本―储蓄”缺口,增加了资本的存量,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的增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效应,通过前后关联,引发陕西当地企业扩大投资;二是带来了外资的追加投资;三是引发其他外国企业的关联辅助投资;四是为陕西省内企业调动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做出了贡献。另外,由于陕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陕西,对于国际资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将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 的比重定义为外资依存度,选择1995年、2000年、2004年三个时点进行对比,则陕西省外资依存度1995年达2.71%,2000年为1.5%,2001-2003年提高到了1.6%,2004年为1.51%。由此可以看出,陕西与全国的外资依存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却明显低于全国的情况,说明陕西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外商投资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近五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逐年上升,占全省的相应比重总体高于90年代中期水平,呈相对稳定。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来看,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一是说明陕西的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却较慢,从中也说明陕西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3.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1-200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达到4.86%。实际吸引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从九十年代中期显著提高,1997年达到了峰值11.93%,之后大幅下降,至2001年起稳定在3%以上。其变化趋势也与全国的情况相似,但全国的峰值时间是在1994年,达17.08%,2000年、2001年下降到了10%左右,2003年继续下降到7.9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陕西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数十亿元人民币,如:投资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3亿多元,合作兴办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外资28亿元人民币以及外资投资西安的水厂建设等。

4.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税收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涉外税收是陕西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效益趋于良好,企业纳税额不断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外资掺股陕西移动通信等重大项目的进入,使外商投资企业纳税额大幅增长,根据财政汇总决算报表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2003年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涉外税收总数达20亿元以上,2003年达23亿元,比2002年增长8.71%,比2000年增长54.3%。

5.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改善省内相关企业的营销状况,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带动出口,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省的出口比重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1991年占3.58%,1995年占4.03%, 2000年占8.86%, 2004年占9.46%(表3)。说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能力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约50%,2004年高达70%)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6.外商投资经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吸引外商投资不仅引进了陕西短缺的资本,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由此产生了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陕西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如表4所示,自2001年起,省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同一年度中又表现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又高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规律,反映出近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利税水平显著提高。

7.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对陕西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据近几年参加年检的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就业人数来看,2000年年检企业最多,反映出的就业人数为9万多人,2001年后由于年检企业减少,反映出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情况推测,实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远高于这个数字。如外商投资的五星、四星和三星级酒店也至少吸纳了近4万人就业。因此,据推测目前在外企就业人数应在15-16万人。

主要问题与启示

从陕西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陕西省内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整体的对外开放意识薄弱,市场经济发育较差,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薄弱等,导致其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和中部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少,未能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拉动效应的项目群或产业链,也未能产生外资的“聚集效应”,企业投产开业率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其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等。对此,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快陕西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针对陕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发,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完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最基本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生命线”,因此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出发加以改善和优化,提高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隐性成本,并注意改善陕南、陕北以及关中其他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全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2.加大招商力度,承接国际资本与产业的转移。

当前国际资本的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中国又是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陕西,更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扩大宣传,研究和学习新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式及成功案例,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和运营中心,利用科技实力雄厚等的比较优势,加大承接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利用外资改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力度,并注意吸引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对于重大项目可委托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强化项目包装或实行委托招商。随着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要设法定向吸引金融保险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旅行社等入驻陕西,从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服务体系上完备投资环境。

3.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分工布局。

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变化 现代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农业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是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在经济长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力度解决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合理化融合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对加快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

首先,我国是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仅达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距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少3.6亩,仅为其25%。其次,我国城市化不断扩张,生活成本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现多数为中老年耕种,土地大量荒废。再次,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供求问题尖锐,根据我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国际贸易逆差开始不断扩大。农业自主性,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如下表)

年度 出口数量(万吨) 进口数量(万吨) 出口值(亿美元) 进口值(亿美元)

2012 3,438.82 12,800.41 632.89 1,124.79

2011 3,387.08 10,417.62 607.51 948.72

2010 3,291.78 10,559.85 494.1 725.54

2009 3,397.42 8,593.75 395.89 526.99

2008 3,382.47 6,947.45 405.07 587.7

2007 4,032.45 6,437.39 370.13 411.97

2006 3,402.89 6,372.56 314.09 321.67

2005 3,616.57 5,876.66 275.82 287.87

2004 2,824.98 5,475.78 233.95 280.88

资料来源: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少和失衡。

自1978年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由最高的33.4%一路跌落至10%左右,第二产业平稳持续占比国内生产总值45%,而第三产业由最低的21.6%大幅度提升到44.6%。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限制。截至2012年止,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24925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117.16亿美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林、牧、渔业合同项目为882个,实际使用金额为206.22亿美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仅占全国使用合同项目数的3.54%,实际使用金额仅占18.46%。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过低,如何扭转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2012年底,我国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投资总额中占比高达50.73%。而西南、西北地区仅占4.57%和1.55%。比重相差巨大,地区分布严重失衡,“东多西少”明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本应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开发区域。

投资总额(地区) 2011年 2012年

全国 29931(100%) 32610(100%)

华北地区 3523(11.77%) 3751(11.5%)

东北地区 2102(7.02%) 2317(7.11%)

华东地区 14145(47.26%) 16543(50.73%)

华中地区 1293(4.32%) 1430(4.39%)

华南地区 5045(16.86%) 5368(16.46%)

西南地区 1296(4.33%) 1491(4.57%)

西北地区 394(1.32%) 507(1.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二)政府对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不够。

当前,我国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免征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工业、交通、农、林、牧等生产行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生产企业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70%以上,经税务机关审查核准,当年减按10%征收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的减半征税期可申请延长三年。既是先进技术企业又是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周期长,趋于完全竞争状态,此外仅大力支持外商投资培育良种等风险大的行业,对外商通过垄断或者优势获得较大规模收益带来很大弊端,因此很少有外商青睐投资。

(三)我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恶劣。

从基础设施来看,一些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供电和供水方面跟不上,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网络铺设也受到阻碍,大量农田荒废,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我国政府在切实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到我国农业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及。更有很多地区规章制度和内部文件立法透明度低,没有明确解释。造成很多外资企业受到不合理对待。降低了外商对该地区投资的兴趣。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农业天生的完全竞争状态为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国的重要地位又要求其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农业在自身资本不足、技术落后的巨大缺陷下,外商直接投资于农业部门难以获得巨额利润,不足以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移技术和资金,完善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自身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大跨度进入国际市场,扭转长期存在的我国农业贸易逆差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能够改变提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如何更好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未来仍旧需要探索。因此,只要政府加强重视,合理调控,引导外资流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必将有所缓解的。

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产业结构;影响

河北省作为一个濒临京津、战略地位重要的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对产业结构的大胆调整。这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河北省产业结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且投入不足等。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省凭借“两环”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通信和电子政务招商网络及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总量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较小,增长幅度不明显。1985年河北省的FDI合同金额只有4,093万美元,1990年达到8,593万美元。1995年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点,之后的5年持续下降。此后十多年,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个别年份FDI合同金额波动,但整体上是上升的趋势。2000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72,445万美元,2005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达到253,154万美元,2007年达到311,892万美元,形成了以工业合资为主、亚洲资金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格局。虽然2008年和2009年合同金额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又有了回转,2011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达到了422,376万美元。

(二)河北省外资的来源。2012年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60.3亿美元,增长14.7%。来自香港的到位外资36.5亿美元,增长35.4%,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超过六成,香港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12年河北省对美国、东盟、俄罗斯等主要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增速在12%~34.8%之间,均高于全省出口增速,特别是对东盟出口增速高出全省出口31.2个百分点。香港和台湾地区出口形势也比较好,实现了较快增长,增速都超过了15%。

(三)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北省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少部分投资在第三产业,极少部分投资在第一产业。从投资金额看,三大产业差距悬殊。2000年至今,第一产业FDI合同金额走势平稳,但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二三产业FDI合同金额存在一定波动,出现个别年份大幅增加或下降的情况,但整体走势与FDI在河北省的总投资走势保持一致,只是两大产业在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上存在差距。从FDI金额所占比重来看,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二产业所占的FDI金额比重基本维持在70%~90%之间,整体看有下降趋势,但也有个别年份,如2008年低至82.19%,但2009年随即反弹到90.05%,2010年又降至74.15%;第三产业所占FDI金额比重基本保持在14%以上,同样有个别年份,例如2006年低至7.63%,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第三产业的FDI投资下降明显,低至9.66%,但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和服务业的日趋繁荣,2010年回升至23.93%;2000年至今,FDI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例均很小,基本维持在4%以下。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北省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投入与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高度或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外商在河北省的直接投资额越高,河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由于r2的值在三个值中最大,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显著,这与外商从河北省第二产业中更易获取更高的利润有关。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为产业的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河北省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2000~2011年外资比重平均在80%左右,绝对量上更是逐年增长,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从2000年的64,242万美元到2011年的333,061万美元,增长了5倍多,充分显示了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单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无论是从地区生产总值的角度还是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都是三次产业中发展最好的一个。

(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投入一个产业之后,会带动这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河北省的钢铁工业和食品工业,一直是两类大而强的领头产业,最具竞争力,也对外资最有吸引力,这也是最易产生带动效应的两类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得到改善。

(三)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河北省的就业结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例,在近些年已经出现了转移现象,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650.22万人,占总人数的49.01%,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439.63万人,占总人数的36.33%,可见,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已经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得到改善。

(四)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河北省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进入之后,必定会与当地企业频繁接触,发生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在培养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方面往往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对河北省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河北省的原有企业为了保住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加大投入与研发,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效应的产生促进了河北省原有企业的进步。

作者:任伟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1.

[2]曹冬冬.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3]钱纳里,斯特劳特.外援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4]汪小娟.内资不能替代外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5]田小燕.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J].邢台学院学报,2013.4.1.

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出口

一、现状分析

(一)FDI规模逐年增长,独资经营企业迅速增长

从2000年起,江苏省利用FDI快速增长。2000-2008年,9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1294.77亿美元,2006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74.31亿美元,2007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18.92亿美元,2008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51.2亿美元。随着一系列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外商在投资中更加注重控股权,以独资方式进入的外商逐渐增多,且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各个领域。1985~2008年,独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6.94%,29.55%,3.19%;2008年,独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所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别为:81.54%,17.32%,0.81%。外资投资股份制企业为0.33%。

(二)FDI行业分布不均衡

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2008年的数据分析,2008年流向制造业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为70.18%。从制造业行业分布看,FDI主要投资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三)FDI主要投资于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由于三大区域的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FDI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在苏南,苏中,苏北投资额分别为:168.02亿美元,54.01亿美元,29.17亿美元。

(四)FDI来源向多国家或地区发展

FDI来源由以香港为主向多国家和地区发展。2007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第一位是香港,为67.40亿美元;第二位是韩国,为15.08亿美元;第三位是新加坡,为14.87亿美元;第四位是日本,为11.20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第一位是香港,99.51亿美元;第二位是新加坡,达16.41亿美元;第三位是日本,实际外资额13.55亿美元;第四位是中国台湾,实际投资8.99亿美元,此外,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也占有很大比重。

二、相关文献综述

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投资者应从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从而将东道国因缺少资本和技术而没有发挥的潜在比较优势发掘出来,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Mundel.R.A.(1957年)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得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的方式进入别国市场,认为投资对贸易会产生替代效应,并且当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比较接近时,替代效应特别明显;Vernon(1966年)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随产品生命周期运动而进行的,这是对企业出口方式的替代,从动态角度阐述了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

FDI究竟产生贸易替代效应还是贸易创造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实践数据验证。近年来,国内较多学者对FDI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学者杨迤(2000年)、张毓茜(2001年)、洗国明(2003年)、江锦凡(2004年)等认为,FDI对中国对外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戴金平和冯蕾(2003年)以1985-2002年的中国各省数据为样本,采用分布滞后模型,从FDI的来源、资金规模、外资企业的出口数量、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科技人员数量和投入研发比重六个指标分析了FDI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因地区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马凌远(2008年)采用2003-2006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我国外向与内向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的FDI与进出口贸易存在互补关系,因此FDI具有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中又以出口创造效应为主,这说明我国的外向FDI的出口效应大于进口效应,即具有“净出口”效应。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出口数据分析

根据江苏省2009年统计年鉴及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有关数据,见表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进口的效应分析

选取1995~2009年江苏省FDI和Import的数据为样本,考虑到滞后问题,对FDI、Import数据进行交叉相关分析,得出滞后期应选择两期。根据ALMON多项式法消除序列相关性,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最终模型为:

从模型(Ⅰ)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FDI变动1%会引起Import增长2.301%,即当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进口增长0.91%;上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进口增长0.491%;滞后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进口增长0.9%。分析表明,江苏省FDI对Import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出口的效应分析

选取1995~2009年江苏省FDI和Emport的数据为样本,考虑到滞后问题,对FDI、Emport数据进行交叉相关分析,得出滞后期应选择两期。根据ALMON多项式法消除序列相关性,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最终模型为:

从模型(Ⅱ)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FDI变动1%会引起Emport增长2.17%,即当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出口增长0.95%;上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出口增长0.3%;滞后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使当期出口增长0.92%。分析表明,江苏省FDI对Emport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FDI对江苏外贸的进口与出口效应十分明显,FDI对江苏进口的效应大于出口效应。江苏外贸发展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这反映了FDI的“来料加工”特征比较明显。

(二)政策建议

江苏应改变利用外资的方式,提升外资质量,提高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FDI向江苏现代服务业流动,向苏中和苏北地区流动。加大引进欧美及大洋洲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苏外贸持续均衡和谐发展。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江苏省不应将外贸发展建立在FDI的基础上,要引导外商更多地利用江苏本地区的市场资源、人才与技术,以促进江苏省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江苏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毓茜.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1(3).

[2]洗国明.我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1983~2000年数据的计量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汇率

一、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现状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辽宁省位于东三省的最南部,南靠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自1985年以来,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之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6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来看,由于地理优势和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其次是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不断多元化。从各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一直相对偏低,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发展迅速,2009年和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79和122亿美元,超过了同时期第二产业的74.1和83.7亿美元。

(二)出口贸易现状

2012年,辽宁省出口总额为5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与1985年的50.4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0倍还多,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年,机电产品出口2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0.9亿美元,下降10.2%。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3.1%。从2008年至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一直高于初级产品出口额,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得到优化。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出口贸易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为了获得平稳数据并且不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及相关性,本文将采用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选用1985-2012年辽宁省出口总额的对数LNEX,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对数LNEXM,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对数LNEX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1985-2012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对数LNFDI以及平均汇率的对数LNER作为解释变量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分析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由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1992年之前FDI的规模与1992年之后相差很大,为了更好的体现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提高模型精度,将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DT,1992年之前DT取0,1992年及之后DT取1.。由于汇率的变化会对出口贸易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选用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本文数据来源于各年份《辽宁统计年鉴》。

变量的平稳性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要求,研究表明,许多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存在,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注:LNEX,LNFDI,LNER,LNEXM,LNEXP分别表示LNEX,LNFDI,LNER,LNEXM和LNEXP的一阶差分,检验类型c, t, k代表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以上结果表明,原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变量都是平稳序列,即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用E-G两步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协整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相关的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回归结果如下:

LNEX=5.52+0.33LNFDI+0.24LNFDI*DT+1.26LNER

(14.05) (3.01) (2.27) (5.05)

R2=0.92 ADJ R2=0.91 F=98.61

LNEXM=5.79+0.33LNFDI+0.23LNFDI*DT+1.80LNER

(10.65) (2.18) (2.21) (5.18)

R2=0.84 ADJ R2=0.82 F=41.95

LNEXP=3.75+0.43LNFDI+0.16LNFDI*DT+0.73LNER

(14.20) (5.78) (2.24) (4.32)

R2=0.97 ADJ R2=0.96 F=304.78

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外商投资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效应增加了我国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的投入,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国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效应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三次产业的偏差。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要求技术不断进步。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必须正视消极效应,充分利用其积极效应,尤其是技术效应,这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的作用。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871家,比上年减少8.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增长13.6%。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外资在三次产业之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的分布结构不均衡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及三次产业内部分布结构的不均衡。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07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别为1.23%、56.63%、42.14%,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在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利用外资多数还停留在生产性加工项目上,70%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而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农业历史悠久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相对较少。外商投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较少,大规模投资粮、棉、油等开发和生产项目更是少见。

在第二产业内部外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根据2001~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2001年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内部4个门类利用FDI比重达90.7%,2004年达94.62%,2006年达94.28%,而2007年其集中度高达95%。另外,目前制造业中的外资加工企业严重依赖于外方的供货、采购、技术、市场等,这种“两头在外”的投资方式,很易形成对外方的产业依赖。从利益分配角度讲,中方只获得部分工缴费(全部工缴费中按股权比例,有一部分也由外方获得),因此实际效益不高。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绝对比重,也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工贸易所需要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等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小,对国内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带动并不大。

在第三产业内部,由于外资更多地集中在房地产业等投资周期短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于是,外资流向第三产业数量和比重虽然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其产业内流向同样表现为非均衡分布现象。2007年的统计分析显示,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到1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54%。相形之下,流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等10个门类就较少甚至很少:2006年这10个门类的FDI共计26.17亿美元,仅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92%;2007年这10个门类的FDI共计9.2亿美元,仅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92%。从国际外资流动的情况看,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3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发展缓慢,这与全球FDI流动趋势并不一致,导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造成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内部流向过度不平衡的原因,既有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有关,也与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以及我国服务业相对较为落后而且开放较晚有直接关系。

(二)关键技术被保留,部分外资对我国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外商对我国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即使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但其投入技术也只是中等水平,或者只有生产技术,没有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和动态技术,而且所投入技术更多是以成套生产设备、流水线等形式体现的,在短期内使得其所投资行业的有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表现出良好的短期效益。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开发能力的欠缺,从长远看对行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力小,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三)从投资的方向上看,外商投资更注重投向最终消费产品,而不是工业装备

我国的装备工业体系虽然非常完整,但这是模仿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在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几十年后,其潜力已经消耗殆尽。由于体制的原因,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资金严重缺乏,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好转。我国工业水平的最终提高,取决于工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工业装备行业,但外资的趋利动机却使其大都投向了最终消费产品。在外商携带其拥有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入我国时,纷纷投入到其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消费品的生产中,工业装备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一直较少,即使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也更多的是投入到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而不是工业装备,这就给国内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也没有促进国内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四)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很可能会增大我国的金融风险

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自由港是全球离岸金融行业的中心,据分析,目前从这些自由港流入我国的FDI很大一部分属于国际游资范畴,其中一部分甚至属于国内资金的回流。由于国际游资很少采用建设生产性企业以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的投资方式,而更多地利用种种合法或非法手段进行短期投机,因此,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很可能会增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甚至影响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对策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曾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导向做了一些总体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产业导向意义,但并未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看,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适当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

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在2007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1.23%,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56.63%。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二)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目前外商对我国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近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只有40%多一些。外资工业占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占重工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左右。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这种产业变动态势,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和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以此来带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外商投资仍较少,所占比重很低,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第三产业部门势必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因此,应当通过调整《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再投资奖励等措施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引导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五)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防止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坚持有序推进、审慎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原则,以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可逐步完善对QFⅡ的评审机制,对QFⅡ投资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规模进行监控,适当控制长短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对流入房地产的外资采取适当限制性措施,以减少房地产业的泡沫。

参考文献:

1、彭继民.外资怎样影响我国产业结构[EB/OL].经济网,2008-07-22.

2、袁群华,李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6(23).

3、蒋伟,孙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6(12).

4、刘新荣.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篇7

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四)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政策特点

(一)主动性与非制度性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WTO有关规定存在冲突

主动性与政策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与投资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如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外销比例、产品地产率、技术转让。外汇平衡和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区域等都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

(三)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同在,缺少中性政策

30多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歧视同存,缺少内外资企业公平平等的中性政策。表现为一方面对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实施在税收、外汇资金、财政信贷资金、物资供应、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另一方面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销出口比例、当地产品率、外汇平衡、技术转让和外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

三、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定位,谋划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根据我国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结合我国相关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的思路,谋划一批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二)创新项目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般是整个产业链投资,进行群体竞争。针对产业链招商能够产生许多单个项目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产业聚集效应、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化效应。要瞄准那些产业关联度大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系。同时,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吸引其追加投资和“以外引外”,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

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三是关注企业生态环境。

篇8

关键词:FDI;国际收支;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中叶,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开始兴起。起初主要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FDI开始大规模流向发展中国家。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采取了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自1992年起,FDI取代了对外借款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引资方式。截止2012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2744亿美元。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目前我国依旧稳居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的前列。

二、中国FDI现状

从投资环境、规模和领域演变来考察,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和起步阶段(1979―1991年):外资主要源于港澳和东南亚,投资去向集中在经济特区,以中小型服务业和消费工业项目为主。二是加速增长阶段(1992―1997年):制造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增多,项目增多。三是稳定调整阶段(1998―2001年):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外资数额相对稳定,外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四是升级加速阶段(2002―2008年):外资投向服务业的比重提高,总量再上台阶。五是波动频繁阶段(2009―至今):外商投资热情渐减,受外部经济影响明显。

三、FDI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FDI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FDI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对经常项目产生影响:第一,不管流入的FDI是市场导向型还是出口导向型,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经常项下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项目;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入利润回报期后,对利润的处置方式也会影响到经常项下的投资收益一项。FDI对一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上,经常项目的顺逆差情况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二)FDI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直到90年代,外资才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才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差一般都大于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亦或者占比很高,如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顺差在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中所占比例约为81.9%,可见FDI的流入是近年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并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项目在开始大量逆差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还是保持了一定的顺差,这表明FDI起到了在危机时维护资本与金融项目稳定的作用。

(三)FDI对储备资产的影响

通过上的分析可知,FDI流入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FDI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的顺差上,而FDI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对直接投资项目顺差的贡献上。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是以出口收汇的形式流入,而直接投资顺差则是以现汇形式流入。由于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因此两者均通过银行结汇进入我国,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充足的外汇储备是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其次,充足的外汇储备反映了我国有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有利于保证本国在国际上信誉和地位,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对于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是有好处的。再者,充足的外汇储备还能有助于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可以用外汇储备收购市场上过多的本国货币,使其供应量下降;在本国货币升值时,则可在市场上抛售本币,增加供应量,如此一来便可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但是,外汇储备的规模一般有个适度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外汇储备规模的下限应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点,上限则应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

巨额的外汇储备会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会产生高额的储备成本。出于储备资产安全性考虑,所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或者国库券会成为投资首选。而一般国债或国库券的投资收益率较低,而且外汇储备还面临着较高的汇率风险。如果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贬值,会使储备资产大幅缩水,这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外汇储备与一国的汇率、货币政策是紧密联系的。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外币供给充足,相对地本币供给就会相对紧缺,这会迫使本币升值,而本币升值会带来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再者,高外汇储备会使得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限制。为了降低过高的外汇储备,央行不得不用大量票据或其他手段来进行对冲,购进外汇,释放人民币。根据以上种种,可见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FDI的大量流入所造成的,给我国的外汇政策构成了挑战。

(四)与FDI相关的国际收支主要项目间的关系

FDI对国际收支各项目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FDI流入直接导致资本和金融项下直接投资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一项贷方增加,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外资企业的增多,必然导致贸易进出口的增加,从我国历年数据来看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付给外方职工报酬的增加,投资的增多也会使得投资收益增多,从而收益汇回也会增加。从反方向考虑,如果得益于我国廉价劳动力、各种外资优惠政策等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出口增加,对我国销售额扩大,投资收益增长,加之中国人民消费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国外资本必会纷纷进入我国,如此一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必然就会增长。可见,FDI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影响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方文.国际收支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

河北省引进外资中,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较小,其金额与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均未超过4%。如2007年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138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其利用外资规模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的情况很不相称。

从河北省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看,在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建筑业所占比重过大,平均占到总额的80%以上。

但在第二产业中,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并不均衡,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如钢铁、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行业,而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部门所占份额很小,如:2007年投入到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88582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的78%,占第二产业的93.6%。在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大得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逐步上升,最近几年成为河北省整个制造业的外商投资热点。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相比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平均保持在13%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5个行业领域,教育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等其他8个行业所占比例较低。随着入世承诺的不断实现,我省服务业的门槛不断下降,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除房地产行业外,其他行业领域投资金额变化剧烈,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所占比例出现大幅上扬,2007年达到2435万美元,但主要分布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以及随之而带动的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规范可以分别从合理化、高效化、高度化三个方面来提升产业结构,使其达到优化的目的。

1.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常只能由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来完成。因为目前,基础产业存在投资额大、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低、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己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产业”,很多境外投资者不看好我省的基础产业。

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让适当的外资进入适当的地区,才能够有效地加强该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使其结构合理化,进而有力的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2.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市场竞争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

外资的进入会集中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地区,这些产业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成熟的外资企业进入后,会通过市场作用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将低效率的企业从本行业中淘汰出去,从而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定量的资金直接流入缓减了省内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这些资金可以优先购买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进口高等级的生产原料。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积极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来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技术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系统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演变,即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者说是高级化。超级秘书网

三、河北省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为了提高河北省利用外资的实效,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效应。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之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南方城市相比较,河北省无论是投资硬环境还是投资软环境都相对较差。且每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相对较低。因此,河北省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

2.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目前河北省对外资的利用仍然比较注重对外资数量的扩张,而对外资质量的关注较少。对外资的利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区域的资源、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引导,使外资可以投向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的产业或部门,更好的发挥外资在一个地区的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发展需求,有重点的、科学的制定经济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外资投向,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3.改善河北省各地区外商投资的不均衡性

投向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11所属市中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地区,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金额比重较小。因此为均衡发展河北省各个地区经济,应在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工业,扩大外资投资领域,加快各地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借助三大港口优势,加快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步伐,并整合各地区资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加大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促进河北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海.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机构调整.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3年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8

篇10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VAR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51-03

[作者简介]兰小明(1990-),女,畲族,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稳步发展,FDI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界对FDI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涉及FDI政策、区位选择因素、各地区利用效果、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领域,得到两种结论:一是FDI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影响大小依赖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以及经济自由度;二是FDI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互关系。本文选取1989―2013年数据,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福建省利用FDI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710亿元,是1978年的58倍。外商直接投资在福建省的区域分布不平衡,FDI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地区GDP越高,利用外资规模越大,主要集中在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福建省FDI来源地集中度较高,香港、新加坡一直是对福建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按地区划分,2013 年港澳地区对福建省的直接投资额占福建全部FDI的85%,来自西欧和北美的外资占比相对偏低。福建省外商投资方式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更多领域和行业放开对外商持股比例,福建省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增长迅速,至2013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基本持平。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自向量回归模型来分析福建省经济增长与FDI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为《福建统计年鉴》(2014年),选取1989―2013年的GDP和FDI数据,为了消除汇率因素的影响,使用每年年末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将FDI单位折算成人民币。在不改变原有数据协整的关系下,对数据取对数,分别用LNGDP和LNFDI表示。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验证FDI和GD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以判断每个序列是否为单整序列。在给定ADF 临界值的显著水平下,如果序列的ADF 检验值小于临界值,则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否则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使用Eviews7.2软件,采用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LNGDP为-7.126335小于所有的临界值,LNFDI为-5.749121也小于所有的临界值,所以LNGDP和LNFDI均是平稳的,为二阶单整序列。

2.VAR模型估计及检验

估计VAR模型之前,根据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P值为1,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LNGDP=1.108LNGDP(-1)+0.0767LNFDI(-1)

(0.029) (0.73187)

[37.57] [1.0485]

Adjusted = 0.997 F=3897.206

Likelihood=172.33

由回归结果发现,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很好,拟合优度达到99.7%,各项变量的标准差都小于0.05,VAR模型的根都小于1,则该模型是稳定的。

3.协整检验

由于LNGDP和LNFDI是平稳的,协整检验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NGDP=0.6293LNFDI

s.e.=0.0108

由协整方程可知,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当LNFDI每增加0.6393个百分点时,LNGDP则相应的增加1个百分点,即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时,福建省GDP增加0.6393%。

(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是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由误差项冲击带来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为了进一步考察一个变量的意外扰动如何影响自身及其他变量的变化,本文引入脉冲响分析,建立LNGDP和LNFDI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得到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如下:

由图1中可以看出,FDI自身的变化和GDP的变化对FDI的影响逐渐变小,最终趋向于零;而FDI的变化一开始对GDP的影响为零,之后影响不断变大,在第6期达到最大,之后缓慢下降;GDP的波动对自身的冲击效应不断变大。由此可见,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FDI的冲击效果弱于经济增长;福建省GDP和FDI存量的增长对FDI的冲击效应相似,都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减弱。

2.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解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经济变量变化产生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得出LNGDP与LNFDI两个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贡献率由最初期的0增长到第10期的30.1%,变化趋势比较平缓,贡献率长期稳定在23%左右。另外,福建省经济增长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其贡献度由初期的12%平稳上升到20%。

三、小结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外商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并逐步优化福建省产业结构,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本省自主创新能力等。福建省应继续优化引资政策和环境,合理调整引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外资来源地多元化,强化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步建立起创新体系,提升FDI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1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14.

[3]吴晓伟,福建省利用FDI的现状和绩效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

[4]方苑.FDI对福建省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3):43-46.

[5]严卓,盛礼杨.福建省 FDI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2009(6):108.

[6]黄剑雄.FDI对福建省投资的挤出挤入效应分析[D].江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