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

篇1

传统文化学生管理内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经验管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迫切需要夯实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以应对复杂的形势,而传统文化是它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管理不是冰冷地发号施令,也不是简单传达上级文件,而是在“以人为本、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道德感召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认同。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充实了学生管理的社会资本,丰富了管理手段,优化了管理流程,而且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在于它的价值体系对解决社会纷争做出的贡献。曾子在《大学》中提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体奋斗的目标,它的核心便是“修己安人”。“修己”是人生事业的出发点,“安人”是奋斗目标,它把个体作为社会中承担某一责任的要素,然后向前衍进,由个人推向社会,注重社会关系的调和,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再推向国家,把道德与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传统文化的衍进过程即是整个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民族的优秀品德得以培养的过程,以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夯实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有多种途径。

一、“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才能达到有效沟通

“以人为本”被看作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维系社会群体秩序的精神寄托,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基本理念。儒家提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人本思想;老子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认为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个体的需要。学生工作者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各种需要,同时通过协调教育资源,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才能实现高校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才能实现高校师生员工的个体价值。

相互理解是相互尊重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尊重才会发自内心,二者的融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走访、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尊重老师,激发学生共鸣,建立相互信任和有效沟通,构筑起学生管理内涵式发展的信息通道。

平等开放是创造轻松氛围的基础。学生工作中应该注意创造平等开放的轻松氛围,例如通过年级、专业大会,宣传国家、学校教育政策和表彰先进个人以营造积极向上、开放的气氛;同时,亲密顺畅的沟通更能对校园文化起到作用。和谐校园不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任、关心与共同努力的人文环境中。

二、遵守规律,循序渐进,“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中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提出了自然无为的管理思想。“自然”是说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它,干预它的发展和变化,不强作妄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为”是对社会政治制度、人的生产活动而言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刍狗。”这表明管理者行无为之政,不肆意放纵自己的意念和欲望,扰乱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是消除人为灾难和社会动荡的基本办法。

“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是一门高超的管理艺术。我们在学生管理中不是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管,而是抓大放小、循序渐进,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让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界。

三、坚持中得人和,百事不废的“和谐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有矛盾和较大差异的双方共处于一个整体中,达到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周易》中有“孤阴不立,独阳不长”的论述;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则进一步认为“中得人和,百事不废”。他们都注重思考人、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认为所有事物的发展和衍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学生工作的组织原则看,重点在于使学工部门形成一个层次有序、功能协调的系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学习的平衡。和谐精神表现为“刚柔相济”,其思想精髓对丰富学生管理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相济为和”。和谐精神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济”状态。竞争优势理论认为,高校竞争的优势并不是来源于高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而是在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创造的价值,即所谓的“相济”状态,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学生工作追求和谐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以和为贵”也体现了和谐精神的要义。春秋末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以“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谐精神的内涵。他特别强调管理者在处理工作时“以和为贵”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动态平衡,使统治者内部以及与人民大众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关系。孔子也以“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以礼为标准,“贵和息争”的处事方法。

第三,将“和而不同”作为“以和为贵”的动态补充。如果“以和为贵”讲的是学生工作中的统一性,“和而不同”则是指师生之间差异性。孔子的论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了“和”是异质而同构,多元之间的统一。具体到学生工作中,即每个学生都是有区别的,又是互补的,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构筑为一个积极的学习型组织。同时,学生工作者要有很强的事业心与敬业精神,关心学生,为各要素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集体精神的强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修身养性,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校园文化的繁荣。以现代管理的思维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见其提倡的“以人为本”、“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其实是一种连接传统的价值规范、根植于现实的制度和规则的办学理念。它强调夯实学生管理的内涵以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建立,从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倡导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礼记·大学.

[2]尚书·五子之歌.

[3]孟子·尽心下.

[4]《老子》第三十六章.

篇2

调查对象来自我校2012级和2011级5个系部(护理系、针灸推拿与保健系、药学与检验系、中医系和临川医学系)的专科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为了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采取的是分层抽样。由于各系部的总人数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首先计算了各系部人数之间的比例,然后按照比例分配问卷给每个系部,每个系部两个年级人数总数差异不大,因此问卷份数在两个年级之间平均分配,然后在每个系部当中,按照系部的班级来抽取几个整体,在从整体中按照学号来随机抽取组成我们调查的样本。

课题组通过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加以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医科院校大专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队对我校大专生礼仪教育的相关问题的思考。470分问卷中有290份的调查者是女性,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一、礼仪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我们设计“礼仪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礼仪的真正认识。因此,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开放式的形式,学生在填这个问题的答案时,让我们意识到了礼仪内涵在他们心中的缺失。首先,有极少的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并且答案五花八门、不中要害,描述得都是比较浅显的东西,就是一般的礼貌、礼节等。

我们在调查前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将第二个问题变成了选择题,让被调查者选择礼仪的内涵。有83.7%的被调查者选择礼仪的内涵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敬人的表现”,6.3%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7.1%的学生认为礼仪的内涵就是“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得体”。

当被问及礼仪对自身而言的重要程度时,有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礼仪“对自身而言非常重要”。17.1%的被调查认为礼仪“可有可无”。我们在访谈这些被调查者为什么认为礼仪“可有可无”时了解到,这些学生认为礼仪至今为止没有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起到任何客观作用,没有关注礼仪问题时也没有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任何的困难与不便。7.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还没有关于礼仪重要性方面的意识。6.8%的被调查者还不清楚礼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二、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掌握情况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的分布中,我们看到,虽然没有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糟粕应该摒弃。但是,有10.3%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传统礼仪是什么;只有7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值得继承和发扬;13.1%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礼仪仅仅是古人待人接物的礼节。并且,这76.6%的被调查者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真正了解。

关于对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的了解,69.5%的被调查者表示略知一二,28.2%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只有2.3%的学生较为了解。可见学生对传统基本礼仪的了解程度确实不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调查组认为,国家和学校对传统礼仪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工作不够应该是主要原因。

被调查者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种节日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圣诞节及情人节。可以明显看出,在学生的内心,代表家人团聚重逢的春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认为圣诞节也较为重要,是因为圣诞节的气氛较为活跃,为年轻人的玩乐、浪漫提供了机会。

三、对日常文明礼仪的实际履行情况

68.5%的被调查者上课时会提前把手机关机或调至震动静音,12.7%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的课才会关机,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教师课前提醒,自己才会自觉关机等,而另有2.9%的学生“经常不会”。

56%的学生曾将早餐或者零食带到教室,23.6%的学生曾在课堂上吃零食;88%的学生会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让座;91.7%的被调查者离家或归家时会主动给父母打招呼;72.1%的被调查者会主动给来家的客人招呼问好,为客人敬茶;5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公共场合很注意小声说话;55.3%的学生会主动清理课桌抽屉里面的垃圾;51.4%的被调查者对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表示反感,认为公共场所应注意自己的举止。

从整个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来看,我校的大专生礼仪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研究组将进一步讨论如何提升我校学生礼仪素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跆拳道教学优势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重视衣冠、重视礼仪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圣君贤臣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先圣孔子以仁释礼,注重在人格塑造中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意志、情感和性格。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与孔子相比,在荀子看来,内在的仁义道德必须通过外在的礼法的约束才能存在:“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径;礼者,人道之极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社会主义礼仪不再是神祗祭祀的仪式,而是健康的、积极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了仁仪道德、思想品质、文明礼貌等方面。

1.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成因分析

1.1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表现

笔者通过对部分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体育礼仪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基本礼仪的缺失,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教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做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懂礼让,不听体育教师的组织安排,在操场上乱吐乱扔,上体育课随意接电话、发短信时有发生。个别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合群,不守规则,随心所欲,唯我独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于强调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1.2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主要成因

学生对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礼”的掌握与运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才得以掌握的。大学时代既是专业技术的学习期,又是面临就业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自然而然就有所谓的体育礼仪。因此,学生对体育礼仪的重视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对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和行为熏陶都做到充分完善和完美无缺了吗?其实不然,这三方面都存在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克己复礼、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又要让学生懂得礼法,通过外在的礼法约束,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对人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宽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跆拳道教学中的礼仪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现在已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且要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精髓。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跆拳道教学过程是“以礼开始,以礼结束”。另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人的自身修养。从字面上解释跆拳道:“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的、强劲有力的、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

3.跆拳道教学中的礼仪内涵

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宗师说过的:跆拳道在于“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是跆拳道的精神内涵。跆拳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的内在的一种修养。学生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强身健体,练就健康的体魄。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要有忠于祖国的思想,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在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磨练意志。

4.跆拳道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体育礼仪的优势

4.1跆拳道教学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把大学比作是小社会,而一个小社会包括个人、集体等,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关系。大学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这种礼仪的教育可使学生了解学习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强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要求练习者不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且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并突出对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培养。

4.2跆拳道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是对跆拳道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项目本身可以看出跆拳运动的精神实质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特别是我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这项运动的“体”、“用”两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跆拳道运动中蕴藏着中国古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术”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拥有强大的生命动力。跆拳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内涵底蕴,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蕴藏着力学、兵学、哲学、医学、伦理等文化内涵。

4.3跆拳道教学对大学意志品质的促进作用

当前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与“90后”,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低下,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从下手。他们大多养成骄傲、任性甚至自私等性格,缺乏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跆拳道教学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果断、自信、坚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5.结语

精美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功,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学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学生学习跆拳道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且能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运用跆拳道项目本身的内涵和特质,为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礼仪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3.

[2]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杨海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2(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篇5

摘 要 高尔夫运动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紧密结合的项目,高尔夫运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高尔夫思想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构建高尔夫教育体系,可以让高尔夫运动更好的在中国传播发展,让高尔夫运动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高尔夫的规则礼仪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呼应,通过对高尔夫运动的教育和传播,更好的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尔夫 教育价值

一、前言

高尔夫运动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性强,竞争意识高,在长期发展中,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且教育价值凸显,这对于球手的竞技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形成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因此,构建思想文化视角下的高尔夫教育体系,就是不仅要对球手进行竞技能力教育,更是要在提高球手竞技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其文化修养,增强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全面发展的人。这对发展球手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互联网以查阅大量关于高尔夫运动以及中国高尔夫培养方式的文献资料。

(二)分析综合法

对所研究的对象各个方面基本情况,分成各个部门的专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阐明对研究对象新的认识。

(三)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在高尔夫规则中,关于礼仪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在球员与球员之间,球员与球童之间,甚至球员与观众之间,都有详尽的礼仪要求。高尔夫球的礼仪包括的举止、行为、言谈和着装,可以说高尔夫的比赛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一场礼仪社交活动。而在中国,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接物,高尔夫礼仪规则与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道殊途同归。

思维模式上的“中庸之道”,本质就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高尔夫运动在自然中所追求“阳光、空气、绿色、友谊”,恰恰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中庸之道。在高尔夫运动中,“阳光”既是指高尔夫运动是一项户外运动,又是指高尔夫运动属于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运动。空气所指的是在高尔夫运动中与大自然充分接触,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绿色”指的是在高尔夫运动中,参与者充分享受自然资源,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绿色的生命。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人与万物,都能彼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友谊”在高尔夫运动中尤为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高尔夫运动更像是一个社交的活动。而户外的社交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诗经》《论语》中,还是诗词歌赋中都直观的体现出来。特别中国古代“捶丸”运动和高尔夫运动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友谊”。

(二)高尔夫教育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和”为主体,佛教和道教讲“和”,倡导“与已和、与人和、与自然和”,不偏不倚。今天强调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利用高尔夫项目特征对学生进行“和皆社会”的目标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人和”的主体是“人”,中心思想则为“和”。只有“人和”了,在球场上才能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发挥出球手的智能。“和揩”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高尔夫运动使人的身心和谐,是人的肉体与心灵都处于“和”的完美状态。所以,教师要教育球手遵守“谦让、利他”的规则,以此升华球手“人和”的意识,从而培养球手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谦虚礼让的好品德。

四、结论

(一)文化是高尔夫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主张传道授业解惑,文以载道,传道的概念无形之中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高尔夫教育,首先是对高尔夫文化的一种学习,对高尔夫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风俗,更多的是全面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只要在全面了解西方的文化之下,才能更好的掌握高尔夫运动的内涵和实质。高尔夫运动,可以使球员的文化修养素质得到提高,这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高尔夫教育就是以体育为载体,从而对高尔夫的文化进行传播。

(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和高尔夫教育的融合

通过高尔夫教育,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形象的阐释,在对高尔夫内涵文化的学习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每一项运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背景,而高尔夫运动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应。高尔夫教育,首先体现的就是文化背景的教育,文化背景的构建,才能组成稳定的文化群落,可以说高尔夫教育是建立在固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群落之上的教育。高尔夫教育只有融合和采纳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才能更好的构建文化背景群落体系。

(三)学校教育与高尔夫运动结合

高尔夫进校园,第一,在校园里可以通过高尔夫运动,传播高尔夫文化,高尔夫文化可以和校园里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在学校起到传承中国文化的效果。第二,通过高尔夫教育,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社交技能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实践重要任务。高尔夫运动社交领域几乎可以延伸各个领域。第三,在学校开展高尔夫教育有可操作性,因为受众群体是学生,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方便吸收和理解高尔夫文化的内涵,同时,礼仪和规则的培养需要高尔夫运动来很好的呈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礼仪;礼仪课程;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颁布执行了14个年头,对社会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礼”作为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公民礼仪修养的提高,不再仅是事关个人颜面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的个案常被作为诟病大学生的生动依据,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

一、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

一提到礼仪,人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典型形象,这正是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为例,面向高校教学的教材,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教材,如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专业必修课程所采用;另一类是以大学生修养为基础的教材,如大学生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所采用。笔者仔细研读了十余本常用教材,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以西方礼仪为主,对中国礼仪尤其中国传统礼仪很少涉及,例如《大学生礼仪》一书的“第三章应酬礼仪”中,对“派对”单独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派对”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但在该教材中却备受重视。另外,该教材在“宴会”一节中,特地为“自助餐”单列了最后一小节进行论述。“自助餐”同样也是西方餐饮文化有的形式。这样的“重点照顾”却没有落在团拜、祭祖等中国特有礼仪上。礼仪=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源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因为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西方礼仪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礼仪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是人们赴宴的着装标准,西装和婚纱也取代了马褂和裙褂成为婚礼着装标准。客观地说,对外开放后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礼仪教育有效地满足了急迫的国际交往需要,为国人与世界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外开放三十余年,人们在作出合乎西方礼仪的行为时仍然感觉别扭,比如,拜访他人赠送鲜花一束,以示祝福,这样的内容也在我国很多现行教材中出现,这是西方人的常见做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多地赠送水果、营养品等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礼品。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这一再常见不过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难以认同和接受纯正的西方礼仪。中国人骨子里认同和接受的是历史悠久、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且是个人道德的约束和修炼,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过“克己”手段达到“复礼”的目标。只有把中国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与现代西方礼仪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礼仪的内涵,自然作出“合礼”的行为。因此,就内涵而言,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才是现代中国人尤其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

二、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这一思维被习惯性地照搬到礼仪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往往首先想到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例如,清华大学在2003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课程名额屡遭“秒杀”。课程、讲座的优势是集中授课、内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势是功利性明显。所以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时,会把职场礼仪作为必备内容。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错把礼仪当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内在修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清华大学在开设礼仪课程大受欢迎后,认为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该校在2004年秋,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式”教育,把礼仪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和其他培养环节中。[2]该校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礼仪教育课程只是礼仪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视之。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如果说礼仪教育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显性载体的话,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当的。那么礼仪教育实践及其日渐形成的礼仪教育氛围则是礼仪教育的隐性载体,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层渗透的。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在活动、仪式中强化礼仪程序,把礼仪教育贯彻到实践中去,营造礼仪氛围。2007年中山大学首次引入了西方传统大学的毕业礼仪,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连开14场,一改以往毕业典礼走过场的习惯,2007届全体毕业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硕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着“教育崇高及知识圣洁”的中山大学权杖的见证下,上台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邀请他们的亲友代表在台下观礼,共同见证。同年,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气氛庄严、程序严格、安排细致的仪式,比礼仪课程更生动、更深刻,权杖、学士袍、四方帽、学位授予过程等都是礼仪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有效传递了对仪式参与者的礼仪要求。在庄严的气氛中,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认同礼仪观念,遵循礼仪要求,践行礼仪行为。因此,就形式而言,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这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

如上一部分所述,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主要依赖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囿于教学大纲、教学场所、教学班级等的限制,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居多。陈嘉明教授在《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一文中这样理解“知识”:“以外部事物为对象的‘知识’,属于科学认知的范畴,其性质是事实性的,其结果是通过理论理性来把握客观的真理;而以道德伦理为对象的‘知识’,则属于道德实践的范畴,其性质是观念性的,其结果是通过实践理性来形成某种主观上的道德‘信念’。在这一意义上,道德知识实际上乃是一种‘信念’。”[3]礼仪教育既有科学认识的部分,也有道德信念的部分,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从而难以促成行为的产生。礼仪教育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形而上学,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行统一,从知识走向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礼仪教育=知识+行为+动力机制,这是从内容结构方面看礼仪教育应当树立的观念。礼仪教育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授予,又是礼仪修养的习得,两者为表里关系。礼仪修养依靠相关的礼仪知识来习得,而一个人的礼仪知识水平只有体现在礼仪修养水平上才具备了真正意义。礼仪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礼仪行为。只有满脑子的礼仪知识,而不在实际行为中践行,不可视之为礼仪修养水平。只有知行统一,其礼仪修养水平才获得认可。知行统一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面临着诸多困难。第一,只获得了知识,未形成信念。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坚守。知识转化为信念,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第二,意志敌不过环境挑战。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会环境中充斥了恶的行径,人们对不合礼仪的行为见怪不怪,甚至反而对礼仪行为表示不解,那么坚持知行统一所需的意志力将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行为缺乏有效回报。法国经济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利益就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4]礼仪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行为的目的是得到交往对象的认可,实现有效的社会交往。如果礼仪行为并没有换来有效回报,甚至换来麻烦、诬告,那么行为就失去了动力。正如前几年的“彭宇案”“,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疑问令人唏嘘无比,扶起倒地老人的行为本身是合乎礼仪的行为,遗憾的是其后数年直至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仍然在上演。坚持知行统一,做有礼之人,是困难重重的。这反过来要求礼仪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当包含知识的传授,行为的促成,以及动力机制的保障。当然,这就是更广义的礼仪教育,非学校教育所能实现,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在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应当自觉提高礼仪修养,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中西礼仪文化知识,营造礼仪氛围,创造守礼环境,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作者:姚剑婷 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曹钰娟,邱显清,向波涛.开设“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2).

篇7

一、环境育人,让礼仪引领生命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践礼仪教育的强大支撑。我们力争让所有“说话的东西都能体现其内涵和个性”,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学校的各个育人场所,做到让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知礼楼,教育孩子知书懂礼、儒雅大方;知礼园,一步一景,飘带似的一笔礼字诉说着千年历史;“礼”文化长廊,内涵丰富的外国礼仪知识开拓孩子的国际视野;崇礼阁,学校礼仪工作室和礼仪社团的活动基地。

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是实施礼仪教育的落脚点,完美教室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地方,是师生朝夕相处的最佳育人场所。学校的每个完美教室既有共性的设计,更有个性的思考。

二、书香致远。让礼仪润泽心灵

利用晨诵午读时间、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周五的礼仪大讲坛,还有晨会课,我们用大力推广图书阅读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各个班级的图书角上必定放置关于文明好习惯养成的书籍。学校同时给低、中、高段学生推荐经典与“文明”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低段推荐书目有《让路给小鸭子》《比尔的圣诞礼物》《大卫上学去》等,中段推荐书目有《小鹿斑比》《美德书》《图说中国节》《儿童哲学智慧书》等,高段推荐书目有《我要做好孩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

我们用电子书的方式将学校自编的《我做好孩子》和“八礼四仪”两种校本教材放到各个班级的平台上,利用品德课、社团课组织阅读;我们还采用图书漂流的方式,大力推广阅读省文明办下发的“未成年人礼仪养成教育”系列丛书。

三、活动展示,让礼仪见证成长

每年的11月份是我校传统的校园礼仪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集中展示一学年来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长。

1.“礼之明”专题宣传系列

学校举行隆重的礼仪节启动仪式,解读礼仪的内涵,诵读“八礼四仪”;开展“文明我先行,礼仪共成长”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学礼仪”活动的感受,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2.“礼之韵”专题竞赛系列

低年级举行礼仪童谣诵读大赛,中年级举行礼仪知识现场竞赛,高年级举行个人礼仪风采大赛,以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现自己礼仪方面的良好风采。孩子们还用创编校园礼仪剧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礼仪故事。

3.“礼之行”专题实践系列

“班级公约我制订”――孩子们在班主任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方面的《班级公约》,集体承诺,共同践行。

“文明礼仪到我家”――孩子们将自己文明礼仪方面的实践体验带到千家万户,从影响一个家庭到影响整个社会,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设立班级礼仪日――孩子们根据“八礼四仪”的要求设计班级礼仪日,并制定礼仪日规章制度,如让座日、道歉日、倾听日等。

4.“礼之评”阶段表彰系列

“文明礼仪我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训后,班级层面挑x出文明礼仪形象代言人,利用示范、带领,潜移默化影响整个班级;校级层面评比出“礼仪形象大使”和“礼仪最佳班级”,进行授牌表彰。

如果说校园礼仪节如一朵盛开的花儿装扮了整个校园,那么孩子们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如夜空的繁星,点亮了整个校园。3月,春耕仪式:孩子们学农耕知识,了解农耕文化,参加春耕知识竞赛,文明出行,赏春踏歌,在童耕园里耕种,品果蔬,种瓜果,引爆潜能,享受快乐;6月,毕业仪式:孩子们回顾成长历程,感恩母校,放飞梦想,亲手制作千纸鹤,写下郑重的承诺;9月,入学仪式:新入学的小娃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参加升旗仪式,绘制心愿卡,稚嫩的声音立下上学誓言;12月,成长仪式:我们十岁啦,再也不是妈妈怀里撒娇的小娃,做明智的人、博学的人、超越的人……入队仪式上,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亲手为一年级小朋友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手把手地教敬队礼;年度颁奖典礼上,孩子在隆重的颁奖音乐声中接过大红的获奖证书……这些仪式的举行意义非凡,它们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完善人格魅力、提升道德品质。

四、多元评价,让礼仪完善人格

篇8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c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c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c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c色为衣缘,c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 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篇9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因素,从而制定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策略、计划和措施的方法[2]。在SWOT分析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整体上看,SWOT分析法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S、W,主要用于分析内部环境因素,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扬长补短;另一部分是O、T,主要用于分析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竞争对手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以便更好的生存发展。文章利用现代管理学SWOT分析法,系统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以及传统礼仪文化渗入现代武术教学中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找到“武术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武术教学的发展,也为以后武术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传统礼仪文化的概念

“仪”既指的是容貌和外表,又指的是礼节和仪式[3]。礼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礼仪是指特定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说,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习俗、仪节,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中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4]。礼仪文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仅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5]。礼仪文化在传统武术中同样不可或缺。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6]。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具有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7]。习武之人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武术文化和武术哲理,如儒、道、佛三家思想和五行阴阳说等,经过长期的教学熏陶下养成了良好的武德精神和民族精神,从内在修养提高个人的精神面貌。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对于塑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起到重要的作用。

3、现代武术教学融合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SWOT分析

3.1内部优势

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传统武术礼仪包括师徒关系、拜师择徒过程、武德教育等主要内容[8]。同时通过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来顺应世界和谐思想。3.1.1有利于塑造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养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良好的人才素养和道德品质,为适应社会需要,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也渗入传统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学生通过对基本动作的直觉体悟,进一步领悟武术文化的精髓,进而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青少年是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礼和德的认识。通过武术教学中礼仪文化的传播,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心性的修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武术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感受礼仪的重要性,无形中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人格素质,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以礼待人能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心性,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3.1.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从个人角度看,礼仪既是衡量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一杆标尺,也是展示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的手段。礼仪是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举止有节、礼貌周到这将为其未来工作、业务拓展和私人情谊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同样,在大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传播礼仪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是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生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能够使学生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3.2内部劣势

3.2.1人权思想过于强调等级制度,不利于个人的自由化在传统社会中,礼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并按人的等级来调整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了人的个性与自由,与现代思想冲突。在传统礼仪文化中缺乏平等性,现代追求民主、人权和法治。古代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现代人认为师徒之间应该平等友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且无论职业、年龄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3.2.2各流派形式过于繁杂,不利于礼仪的规范化首先,中国武术有很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流派———少林、武当、峨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互不影响,自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古代传统武术礼仪程式十分繁琐,以示隆重,如古代拜师礼,礼序很复杂,不符合现代人潮流。再次,传统武术礼仪是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遵循阴阳五行哲学原理,渗透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武术礼仪文化的认识建立在直觉体悟上,是一种整体的、模糊的、主观的,缺乏思辨性和客观性,不利于礼仪的规范化。3.2.3内容过于守旧,不利于现代文化的创新性传统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武术文化部分脱离了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如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如拜师学艺三拜九叩、少林传经念佛坐禅等过老的礼仪已经不适合现代需求。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对于古代的门规戒律,人们认为太古板。

3.3外部机遇

3.3.1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当今时代,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出境游客也越来越多,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在不断曝光,使得国人形象受损,祖国蒙羞。旅游作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旅游中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中国自古素称“礼仪之邦”,每一位国人都有责任展示出国人健康文明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文明素质的教育,树立文明观念,展示文明形象,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已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文化,反映了礼仪与文化的价值所在,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普世性,能够合理构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3.3.2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当中。2004年与教育部曾联合《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强劲号角,纲要中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建议。可以通过现代武术教学渗入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和道德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提升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通过德治和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传统礼仪文化中就强调仁、义、礼、智、信及忠、孝、悌、廉、俭、勤、谦等美德。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3有利于领悟优秀的中国武术文化,促进武术国际化传播以“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东方文化”,让国外学者通过学习武术动作和传统武术礼仪,来领悟中国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也应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传承,光靠技术训练是不行的,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9]。正因武术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外在的文化吸引外国人的眼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四维”(礼义廉耻)之首,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传播中国的武术,重在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世界都能和谐发展。

3.4外部威胁

3.4.1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缺失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主要存在于武术管理者、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具体体现在训练、比赛、生活等方方面面。只重技术,不重内在的狭隘价值观是导致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之一[10]。在中小学教育中不曾有礼仪文化课,应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观念。目前高校重视专业技能和理论教学,基本不涉及礼仪教育,以致学生对礼仪的觉悟不高。3.4.2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随着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们接触到外国文化,然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礼仪规范上存在差异,从而出现文化冲突。这对于我们发扬传统礼仪文化会成为一个阻碍。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西方“主客二分”哲学观和“灵肉两分”身体观冲击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身心合一”身体观,而人们在吸纳和融合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喜新厌旧,一味的“全盘西化”追求时尚。3.4.3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完善中小学真正开有武术课的不多,且多数中小学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一贯传承下来,学校“重术轻礼”,即使在武术课上有理论教导学生传统礼仪文化,但并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未能领悟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武术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下意识里认为武术难学,且要学好要吃苦。在教学过程中,武术需从乏味的基本功开始。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都抱着哪个课程轻松且娱乐性强,只求及格就行的心态。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不高,兴趣也不大。这是目前发展武术教学需挑战的问题。3.4.4武术在群众体育竞争发展中的优势有待提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和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众多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参与广场舞都已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舞蹈中享受快乐。而武术在群众体育中,年龄结构出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较多的年老者练习太极拳或柔力球,为了健身、养生;年少者倾向于学习武术攻防格斗,为了强身健体,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武术在群众体育中普及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且人们只认识到武术的技能,却对武术理论知识不够深化。

4、建议

4.1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发挥内部优势

研究者一直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叶朗先生说:“传统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13]庞朴先生说到,“任何一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14]可知,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所以作为武术爱好者有责任发扬武术传统礼仪文化。通过借鉴跆拳道融入礼仪文化的方式,将传统礼仪文化贯穿整个武术教学过程。学校武术礼仪教育应该成为教学最基本的元素,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不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高度的爱国情操[11]。在教学顺序上先教礼节后教武术技术,将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身结合起来。在课前、课中、课后向老师问好或请教时都可以使用“抱拳礼”、“点首礼”、“注目礼”等,以示尊敬。同时让学生知道武术“抱拳礼”的含义。在课前向国旗、国徽行注目礼,将武术谚语以口令的形式喊出来,如“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等。学生上课穿统一的武术服,在进行武术技能练习前学习孔子“礼”的基本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发展历史以及古代思想家有关道德教育的言论,通过“礼”的教育来加强学生对“仁、义、信、勇”的领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逊好学、恭敬礼让的态度。

4.2WO策略:利用外界机会弥补自身劣势

武术早在20世纪初就被列为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然而武术人口却在不断下降,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疏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有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把尚武崇德思想指导于实践。针对现代武术教学,应该进行如下改革。1)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同时让武术教师认识到开展武术礼仪是展现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9]。对于现代武术教学应该重视武术礼仪教育,高校应多开展武术礼仪有关的课外活动与课程,营造浓厚的武术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2)现代武术教学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视尚武崇德的培育。郭沫若说过:“德,照字面上的看来是从植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预修其身,先正其心’;从《周书》和周彝看来,德字不仅包括着主观方面的修养,同时客观方面的规范--后人所谓‘礼’--都是包含着的”[15]。武术传统礼仪是内得于德而外实于行的统一。通过武术融合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3)建立与现代武术教学相匹配的传统武术礼仪体系,将散漫、不成体系的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化、统一化和科学化。中国武术需要放下大国姿态,谦虚地向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迎合时代的需要、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需要,把武术真正打造成术道并重、内外兼修、有礼有德的高尚运动项目。加强武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技术和武德的榜样。对于传统武术礼仪,应秉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渗入现代武术教学中,挖掘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内涵,建立起与新的武术教学模式相应的武术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和武术的文化鉴赏体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具有武术特点的范式。

4.3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抵御外界威胁

温力教授认为现代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发生双向发展———竞技武术与非竞技武术。竞技武术一直在追求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而对于武术的传统礼仪文化已经简化为抱拳礼、持器械礼。这对于表现武术的文化底蕴是远远不够,但由于吸收了西方的整体逻辑分析思维,以致以理性的思维评判,改变了直觉体悟,从而形成现在的竞技武术,也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舞台。对于非竞技武术发展最棘手、最重要的是学校体育中现代武术教学的发展,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文件中对于“课程价值”提到:首先“增进身体健康”,然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说明现代体育教学重视知行合一。在武术教学方法与形式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德育教学目标要求,将传统礼仪文化层次化、结构化和序列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点,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单一的教学技能体系,从基本的技能升华到精神层面,融合传统礼仪文化,以外在的传统武术礼仪来表现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内涵。

4.4WT策略:弥补内部劣势规避外界威胁

篇10

【关键词】礼仪;礼仪修养;求职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个人、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礼仪修养水平的代表。礼仪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面对当前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求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增强礼仪修养来提升求职竞争力就更加地重要。

一、礼仪与礼仪修养的内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的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形成一种境界和涵养。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对传统礼仪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正慢慢消逝。

2.礼仪文明意识淡薄

现在很多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不尊敬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上课前老师在讲台上檫黑板,很多学生无动于衷;被点到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不愿起立;在课堂上公然说话、睡觉、看小说、听音乐,更有甚者,在受到老师指责时恶意顶撞,动辄“拂袖离场”,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3.言谈举止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 在公共场合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异性勾肩搭背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4.求职应聘尽出洋相

部分大学生在招聘会现场因为拥挤而“出口成脏”;有的女学生涂着鲜红的口红,身穿吊带衫,光脚踩着凉鞋,脚趾上的指甲油鲜艳夺目去应聘;更多的学生连递求职材料的基本礼仪都不懂,用人单位表明此类现象在招聘会上已屡见不鲜,当前一些大学生亟须加强求职应聘礼仪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为自己赢得良好“印象分”。

三、礼仪修养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在求职过程中,面试官常常根据对方的外貌、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及应对进退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初步的评价和形成第一印象,形成某种心理定位。因此,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修养毋宁是保证求职成功的一种角色重塑与形象自审的关键。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3.提高就职的竞争力

礼仪通常体现在我们举止投足间,面对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求职者,招聘方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他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他们的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个人能起到良好的自律和规范作用,防止在求职过程中因小节而误事。同样,在众多优秀的应聘者当中,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个小细节打动了考官,最终能在众多的优秀者中脱颖而出。

4.创造就业机遇

一个优秀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能够按照求职面试的礼仪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使用人单位愿意与你交谈,有兴趣和耐心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一个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做到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拓宽了就业渠道。

四、加强礼仪修养、提升求职竞争力

1.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礼貌处世、严谨修身的轶事,发动全校师生查找不文明现象,弘扬文明礼貌之风,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2.礼仪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礼仪教学方面,关键是要出效果。要精选内容,不能让学生觉得礼仪是繁文缛节;要科学整合规则,便于学生掌握;要“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的实质;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到企业学习礼仪知识,比如走进星级酒店,向酒店服务员学习服务礼仪,到一些大型公司学习会议礼仪与公关礼仪,通过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还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提高自身礼仪素质修养。

3.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礼仪修养

学校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训练,组织礼仪训练、模承办礼仪服务、公开展示礼仪学习的成效等,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可以组织开展拟求职面试活动,增强大学生应对求职的能力,提升求职信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使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4.注重礼仪、打开事业之门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应该学以致用,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礼仪,应聘前精心准备,深入了解招聘单位、应聘职位,做到知己知彼。大方得体、善于应对,言谈举止展现优雅的礼仪,为求职加分。

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只有两者都具备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提升自身修养为求职增加筹码,以成功地叩开求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

[2]付德良.浅谈求职礼仪的重要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