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的兄弟;公平公正;生存法则

新年伊始,一个神秘的围棋手Master(大师)以60:0的骄人战绩,横扫中日韩顶级围棋职业高手的新闻震惊了世人,不久谜底揭开,这个神秘高手竟然是一款电脑软件“阿法狗(Alphago)”。这意味着围棋――人类智慧的最后一个堡垒,现在也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攻破,一时间在街头巷尾引发了人的热议,各种“狼来了”的恐怖论点和不必“杞人忧天”的淡然腔板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人工智能如此奇迹般战胜体育和娱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算是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小小的“黑色幽默”。

在此,我也想大胆地谈谈我的观点。以“阿法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显然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拉开帷幕。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家用机器人也将和家用电脑一样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毋庸讳言,目前的人工智能依然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暂时还只是单一功能、部分领域的应用,随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现代黑科技更广泛的拓展延伸,从单一走向综合,从部分走向全面,情感、创造、思想,这些高层次的技能都将不再是人类所专有,以“类人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必将强势融入我们的社会,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认为看待人工智能,应该把他(对新涌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我用“他”来表示,以表达我的尊重,并区别于以前那些简单初级的人工智能,以下同)放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讨论,要参照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个体的成长去衡量。

一、参照社会发展进程来看

人类社会文明上万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但是始终遵循了从落后到先进,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发展主线,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生存法则超越了地域、种族、阶级,指引着人们跨越黑暗时代,摆脱来自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种种羁绊,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人工智能诞生在人类社会,它们拥有了智慧,必然是受益于人类社会千万年积累的观念和认识,也必然受限于这些观念和认识,或许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可能出现意外的突变,造成一定的混乱和损失,但是公平和正义的生存法则终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这正如人类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当年战争狂人希特勒悍然发动了毁灭世界的战争,战争的初期看似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扫了欧洲大陆,但是也促使正义的人们团结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还世界一个朗朗乾坤。

从人类发展的最终进程来看,我始终乐观地坚信,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不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困扰,或许人类因此更多了一道更为理智更为有效的防火墙,来避免历史上那些悲剧的重演。

二、参照社会个体成长来看

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会诞生新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其实都是难以预期的,为什么人们不会为了这些新个体的诞生而去“杞人忧天”呢?因为,这些个体成长的环境就是我们的人类社会,他们受益于整个人类社会,也受限于整个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早已经架构了足够成熟的运作模式对社会的所有个体进行监控和约束,对于那些超出行为准则、危害社会的个体,或清除(比如:死刑)或隔离(比如:监狱),人们有足够的手段去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已经不是中世纪的英雄时代,个人的力量变得无限的渺小,所有的发展探索,都必须基于团队,甚至整个社会的一致协作,这样的发展状态,也充分地避免了社会畸形的发展,一个个体,或部分个体显然不可能轻易地左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认为,严格来说,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用智慧孕育的另一个孩子,他和人类用生理孕育的孩子的性质是相同的,只是人工智能某些方面的能力,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兄弟”。可以肯定地说,不管他能力多强,成长多快,人工智能成长的环境,始终还是我们的人类社会,他们受益于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受限于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所形成的监控约束模式,也同样能够对人智能进行有效的掌控。

70年前,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作家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希望以此来保证机器人会友善对待人类,避免人类陷入被机器人统治、奴役的“机器末日”。这种看似合理的诉求,其实包含的是人们对于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无知所带来的恐惧,这与上个世纪当时极度落后的中国人面对火车、机器等现代工业产物时产生的莫名恐惧如出一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发展终究证明,高度的工业文明同样可以与古老的精神文明和谐地共存,共同地发展。摒弃了偏见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锻造了如今的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取得了令西方列强瞠目结舌的社会发展奇迹。

今天,人工智能如狂风巨浪般席转而来,中国、德国、美国、英国等世界强国,不约而同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写入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这种共识代表了国际主流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一致看法

篇2

强大的人工智能

技术方面,现在我们处在两次技术革命中间。新技术分为两类:旧的新技术和新的新技术。现在比较火爆的大数据、新经济其实都是旧的新技术,没有什么太新的变化,只是在原来轨道上稍微又有了一点不同。我们现在上网很方便是因为用手机上网,实际上用手机上网和原来在电脑上网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现在产生了很多分享经济和电商,也无非就是破坏了原来的一些实体店,然后把一些交易转移到了网上,只是一种转移而已。

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比70年代到80年代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这一轮技术进步贡献大得多。那个时候出现了电、电报、电话、火车、轮船、飞机和汽车,这些新的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能够渗透到方方面面,远比我们现在所谓的大数据渗透的力量大得多。

为什么我们现在旧的新技术没有原来的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那么大?这是因为,原来的技术进步都影响到了其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不仅是技术,还有技术后面带来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它把技术的潜能释放了出来。所以,我认为,未来真正能够和原来的电气技术相媲美的很可能是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是不是在未来的几年就能够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可能还太早。2016年我们看到的转折点就是人工智能能够灭掉人类的很多天才,Alpha-Go可以“灭掉”李世石,Master可以“灭掉”聂卫平。但是许多对我们人类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人工智能来说是很难的,什么时候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照顾老年人的生活,那我就算服了它了。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就变成了机器人,物种的进化也到了下一个阶段。但是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变化?可能还是更遥远的时候,因为技术一定要和社会人类的生活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注收入分配,而不是经济增长

另一个影响的因素就是经济,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看到快经济和慢经济。快经济就是当前的经济周期,但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美国经济,我们都没有看到太多经济的风险因素,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担忧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未来一定会有风险,经济的断层线正在出现断裂。这些变化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只是我们并没有发觉。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突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收入不平等。

2015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比卡迪写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在19世纪,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年代,当时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贫富差距,不管是马尔萨斯、马克思还是李嘉图最关心的都是收入分配,不是经济增长。20世纪,大家突然开始关心经济增长不关心收入分配,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国有化的运动,收入分配相对被压低了,所以大家更为关心经济增长。比卡迪预测,到了21世纪,我们会重新回到19世纪,一个革命年代,一个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的年代,会有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出现。

今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研究不平等的著名经济学家阿特金森去世,要是不去世,我估计很快他也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是《关于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未来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这将会是悬在全球经济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特朗普带来的全球影响

再有一个因素就是政治,如果我们判断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起到主导作用的很可能是政治的变化。每隔10年、20年社会风气会出现很大的转变,有时更关心个人事物,有时更关心公共事务。中国经济中,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人关心私人问题。但上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当人们挣钱的时候不仅得到财富的增加,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人生观。现在,一到放假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要去哪里度假,去马尔代夫,还是去大堡礁?20年前谁能想到这一点?所以这个时候改变的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篇3

关键词:智能计算;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 背景

目前,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界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图景,为了让计算机和集成有计算功能的各种工具及设备更加独立、更加聪明、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最终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特别,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从物联网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计算,特别是智能计算的密切联系,现在的互联网上各种终端之间、它们与服务器端和存储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相响应,其实都是有人在后面操作和控制的,但是在未来的物联网里,物与物、物与人以及物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协作则要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不需要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去介入、控制和管理。

举例来说,一个物联网时代的超市,其物流完全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例如它可以通过设置在货架和仓库中的RFID标签读取设备了解存货信息,一旦要出现缺货现象时,它就会立即将信息发送给超市的服务器系统,并由它自动联系行驶在路上的众多送货车辆里的计算机系统,查找哪辆货车中有足够的相应商品,最后才会通知相关的司机,让他将车驶向缺货的超市,而此前的一切计算和通信的过程,都无需人工介入。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即时了解外界的环境和需求变化,并就变化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通信就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技术,其实就是智能计算技术。智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非线性系统辨识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预测、计算材料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因此,学习和研究智能计算技术,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计算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大学已非常普遍。在国内,近几年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外,在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系统和控制、材料等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均有智能计算相关的研究主题。智能计算相关的国际杂志和协会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IEEE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ACM Transactions 0nComputationalBiology andBioinformatics等学术刊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前沿学科的发展,智能计算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国内外有关智能计算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数学硕士点开设智能计算必修课程,笔者主讲该课程,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并提出自己对该课程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 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

智能计算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神经网络、进化算法、模糊系统、人工免疫系统、群体智能(模拟退火、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人口迁移、萤火虫算法等)、量子计算、DNA计算等。智能计算不同于其他课程特点,它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仿生法:仿生是智能计算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向自然界学习,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模仿其中的原理规律以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如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萤火虫算法等,无不体现了仿生这一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群智能算法通过模仿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如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模拟液体的结晶过程设计;免疫算法是模拟生物、植物或动物免疫系统自适应调节功能设计的;量子、分子计算模拟量子论原理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的大脑结构及信号处理过程而设计的;进化算法是基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理设计的。

2)实验法:智能计算源自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思考,其中的算法有着合理的仿生背景,要彻底说清楚算法为什么行之有效,目前大多算法都缺乏严格的数学理论证明,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算法的性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只能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去分析算法的性能,通过实验分析提高对算法机理的认识,然后,寻求理论上的严格证明,改进算法的性能。

3)融合策略:大量复杂问题的存在使得没有一个算法是通用的,同样,智能计算中的方法各有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算法的融合策略是取长补短,将不同的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算法的整体性能,提高算法的求解能力。融合策略通常将待融合的算法采用“串联”、“并联”、“包含”等模型来融合,其中待融合的算法考虑将智能算法和传统的算法结合起来。这一方面,人们己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系统理论:智能计算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等内容,这些对于指导算法设计、改进算法和理解算法的复杂行为方面有指导意义。

3 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

针对智能计算课程内容及其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学习的特点,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课外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动漫技术来实现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从源头上让学生体会每一种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结合智能计算课程的特点,确立“以大自然、社会等为学习对象,善于观察其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作为理解智能计算课程概念、原理的关键点。

2)启发学生在理解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模拟进化计算的一般框架。

3)讲解计算智能的有关理论和算法,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告诉研究生如何使用计算智能方法解决各个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

4)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亲自编写自己的算法程序源代码,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随着计算智能的快速发展,每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在更新,以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尤其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范围。

近几年,我们使用过国内出版的多种有关智能计算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智能(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的《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计算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教材,但很快发现其中很多地方不适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目前国内出版有关智能计算教材,结合我们课题的研究,针对性选取一些内容来制作课件和讲义进行教学。因此,建议智能计算相关专业的协会或出版社尽快组织教学经验教师编写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智能计算教材。

4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这门具体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学习结束考察方式主要采用: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智能算法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2)小作业。要求对介绍过群智能算法总结、分析、对比等,形成一个简要总结报告,对介绍过多种智能算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3)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要求对介绍过群智能算法的源代码集成,形成一个演示系统。该门课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50%)+小作业(30%)+大作业(20%)。

5 结语

智能计算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理解而发展起来,它强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植物等智能行为的模拟,注重向自然界学习,汲取其中有益的规律和原理。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智能计算具有自适应、并行性、全局搜索等能力,尤其可解决一些大规模复杂问题。智能计算是人们研究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是势在必行,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宗本.计算智能(第一分册):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132。

[2]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3:1-9。

篇4

关键词:电脑写作 思维 主体意识

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人类制造的技术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世界观。那么,计算机的诞生又对人类关于人脑、自我意识等的思维及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人脑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不是也像计算机一样运作?哈佛大学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博士Sherry Turkle发现,电脑游戏会影响人们对生命的看法。过去人们对生命的判断是这个东西是否不需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己协调动作,如今这个标准变为这东西能否自己思考,是他人设计的还是自创的,能否自我更新和发展下一代。现在,人工智能领域也认为,机器还不能做到的事就是智能,只要机器做到了,就排除出智能的范围。

一、电脑写作对思维的影响

在电脑出现之前,人们用笔写文章;现在,作家、记者都纷纷改用电脑直接写作。工具的变化,对思维习惯有很大影响。

人的写作习惯往往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写东西胸有成竹、下笔成章,有些人则会边写边改边琢磨,在写作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思维。前者把写作当成记录和传达想法的一种手段,这些想法在落笔前已经在脑中成形了。后者则把写作过程当成一种发现自己想说什么的过程,下笔随意,不断跟文字对话,受到自己的文字的激发而不断深入。前者把写作视为手段,所以,所以只要观念在脑中成形,只要能表达出来,用什么工具影响不会很大。而后者的写作过程同时也是发掘自己思维的过程,写作工具会影响写作和修改过程,进而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最终作品。

对于后者而言,不同写作工具对写作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铅笔、钢笔、打字机和电脑上的文字处理软件,提供了不同的写作、修改和编辑方法。钢笔和打字机一瞬间就凝固了作者的想法,而又不容易回过头来擦除、修改。所以,下笔之前必须胸有成竹。而铅笔则允许作者擦去重写,因而写作时可以随意一点。文字处理软件出现后,在涂改、修订方面更加强大。但一些作家却很不习惯,认为屏幕上的文字转瞬即逝,不如白纸上的黑字有物质感。另外,手与纸张的亲密接触让这些人感到他与作品之间的直接联系。电脑写出的文字太标准化了,不带丝毫个人痕迹,让作者与自己的作品疏远了、陌生了。

二、电脑写作过程中的作者个性和主体意识

主体性一直是与写作相联系的,一般来说更是与理性、甚至身份相联系的。与笔、打字机相比,电脑使写作痕迹失去物质性。用手在纸上写出的文字或以打字机键盘敲出的字符,有一种痕迹,不能轻易涂改。这些文字从头脑的意象转化为字符出现后,立即赢得了自己的独立,有时与作者对抗,抵制对它的干预和修改。用电脑写作则不同,键盘敲击与字符显现几乎是同步的,所有的录入和删除都是转瞬即逝,转瞬即变的,具有非物质特征。

电脑写作的速度成倍增快,使书写具有了一泻千里的,思维受书写速度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了。但是,电脑写作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作者对作品的责任感减弱了。我们可以发现,电脑写作容易比手写篇幅来得长,但相比之下不够简炼、欠斟酌,错字别字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电脑写作也改变了写作主体的其他方面,可能会搅乱他的整体化主体性的感觉。因为屏幕使文本非个人化,清除了写作中的一切个人痕迹,使图形符号失去个人特性。而手稿和历次修改稿,作为原件有其物质性和本真性。我们在查阅时,还可以抱着探究作者写作过程的目的,从中挖掘文本的演化过程。

三、汉英输入法的差别对中国人电脑写作造成的影响

汉字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表意文字,字与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如拼音文字那样有规律。英语26个基本字母可以组成许多固定的音素,当你看到一个陌生单词时,你可以根据字母组合大致拼出其发音。而汉语则很不一样,很难凭某个确切的规则推断其发音。因此汉语写作和英文写作,其思维过程也是不一样的。进入计算机时代后,两种语言的输入法差异对写作过程的影响也不同。

以英语为例,由26个字母和其他符号组成的键盘可以敲出所有的单词。而中文在这方面却遇到了很大挑战,我们不可能把3500多个常用汉字都搬上键盘。至今,汉字的电脑输入已经出现过好几百个方案。但从原理上说,基本可分成拼音输入法和字形输入法两大类。现在总的趋势是拼音输入法越来越普及;而字形输入法,除少数捷足先登占据了一定市场还有一定用户群以外,绝大部份都销声匿迹。

实际上,即便汉字是象形文字,人在写作时思维的第一反应是还是语音。拼音输入法的优势在于它与我们思维中的语言具有直接关系。我们思维的时候使用语言工具,这种语言首先是用声音表达的。如果作家想到一句话,还要把声音转换成文字,再把字进行拆分和编码,那就拐了一个大弯了,会影响思维。

总之,就写作者思维与写作工具两者的关系而言,工具不仅仅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前者的发展。使用什么样的文字,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时代,电脑这一新型写作工具、不同的输入法软件,都将对人们关于写作主体的认识产生一些潜在的但却不容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脑时代;善恶之争《2001太空漫步》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our country has Men at their birth,are good in nature and debate the evi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ople through literature,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o express the people of moral felling and insights.“2001:a Space Odyssey”this film,from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to the anti traditional attitude,through bold conception,forward-looking and outstanding film skill,review the past mo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 origin,the crisis of survival and life value depth problem,to the human good and evil values a good answer.

Keywords:computer age between good and evil“2001 space walk”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性中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善恶之分,还存在着善与恶之间的这样一个模糊暧昧的中间状态。一部经典的影片通过具体的影像、故事情节、人物设置等对道德进行了定义和划分。首先,道德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个体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道德的本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产生的为维持社会正常转运以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构建出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一、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创作

(一)故事概述

《2001太空漫游》是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在1968年推出,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是一部很具影响力的美国科幻电影。故事是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lark)所撰写的各种短篇小说的部分内容所改编,包括1950年的短篇《前哨》,并间接引用《童年末日》中克拉克大力提倡的人类优越论点为其题材。

斯坦利・库布里克凭借此片赢得了他本人唯一的一座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这部影片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将人类从初开到未来世界四百万年人类进化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浓缩和提炼,像是一部伟大的人类社会发展寓言[1]。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缓慢凝重的故事节奏,使人们仿如正在欣赏艺术品,细阅哲理名篇。然而,细心体味下却会发现影片于安静处处处暗藏玄机,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震撼。

(二)艺术风格

《2001太空漫游》是1968拍摄的一部影片,现在看来,影片所体现的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仍然震撼人心匪夷所思。影片运用了声光影的完美结合,同时,影片的配乐也极为独特到位[2]。在静谧得令人沮丧的黑幕,漆黑深邃的宇宙,万籁俱寂的旷野,踏着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被地面猿人抛起的骨头悠然升起,在漆黑的掩映中徐徐下落,不知不觉间竟演化成了一艘翱翔的太空飞船!人们仿佛体验到了太空里那种失重感,而《蓝色多瑙河》也达到了太空音乐所能达到的极限。

(三)核心思想

《2001太空漫游》影片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人类起源、生存危机和生命价值等深度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索,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现在,这部影片涵盖领域之广、眼光理论的超前性,人们仍然只能对其仰视。整部影片中,对未来的恐惧和危机感、贯穿始终,围绕人类自身的反省和自我完善则是本片的另一个主题[3]。库布里克采用特殊的摄影技术,捕捉到了无垠宇宙和广袤荒野中浑厚而古朴的原始感觉,更在多场重头戏中努力营造人文气息的氛围,带入不加修饰的自然之声和优美的古典乐曲更是他的惊人之举。高科技下的产物与远古遗落的骸骨无缝接驳,现代文明的造化与野蛮争斗的恶果,甚至片尾若隐若现的“星孩”形象,都为后人留下了意义深远而永无休止的话题。

二、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性精神

电影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探讨与建构社会日常伦理。可以这么说:“电影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道德的聚焦点。”因为无论是从艺术家的角度还是大多数观众来讲,关乎伦理道德都是人们所深切关切的。因此,经典的影片中所深蕴的道德理性精神对观众来说是多有裨益的,甚至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一)道德理性中的至善精神

由《2001太空漫游》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库布里克看来在世界原初并没有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一切,只有一个星球上,存在着猿人和其他未开化生物,突然有一天,在猿人居住的洞穴之外,出现了一块明显是由人工制造的,外表非常光滑平整的黑色长方体石碑。猿人们非常惊讶于这个不速之客的出现,围绕着石碑惊叫狂舞不已[4]。终于,有胆大的猿人轻轻的靠近并触摸石碑,在石碑下,他抬头仰望,这一望,劈开了蒙蔽在猿人眼前懵懂无知的黑暗混沌,文明的曙光在石碑的边缘开始闪烁。不知道是石碑的意外出现了促进猿人的进化,还是猿人们自己进化的结果,猿人们学会了利用动物尸骨作为工具,并在猎食和战争中占尽了优势。根据影片可以得知,广袤的宇宙属于野蛮的代表,不被文明所约束。而猿人通过靠近和触摸石碑,发生了进化。这样人类社会就出现了一定的规则,而这种规则则演化为对真正善的需要,这也体现了无论如何都是不能避免文明对人类所产生的道德的约束。

(二)道德理性中的至恶精神

善与恶构成了道德理性精神的完整结构,《2001太空漫游》在探索善的真实维度的同时,也着重对恶进行了挖掘。影片的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着重演绎了科学家海屋.弗洛伊德博士从地球到月球的一段旅程,而海屋博士千里迢迢赶到月球的唯一原因,就是人类在月球表面以下,发掘出了一块黑色长方体石碑,并且发现这个石碑在持续的向太空中发射着定向无线电波,这个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认为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智能生物的看法[5]。在发现了月球上的神秘石碑十八个月之后,一艘巨大的太空飞船――“发现者号”,搭载着一台超大型人工智能计算机HAL9000和两名宇航员以及三名处于“冬眠”中的科学家飞向木星,执行“木星任务”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故事情节的关键:在飞向木星的旅程中,宇航员法兰克和戴夫发觉HAL9000发生了问题,并私下商量决定关闭HAL9000,转由通过地面操作来实现对飞船的控制。可具有超人智能的HAL9000通过唇语读懂了宇航员们的“阴谋”,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冬眠中的科学家,利用修理机扯断了舱外作业的法兰克的输氧管,并把前去救援的戴夫关在了飞船之外。戴夫发现了HAL9000的意图之后,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与之斗智斗勇,利用紧急入口闯进了飞船中,并关闭了HAL9000。就在这时,飞船的显示器播放了自动录影,告知戴夫“木星任务”的真正目的――原来,十八个月前在月球发现的石碑一直在向木星方向持续的发射无线电波,为了找出到底是什么人在接收讯息,宇航局才组织了这次行动[6]。在人工智能计算机HAL9000同宇航员、科学家等人类开始斗智斗勇的时候,他们全部都是这一个计划的牺牲者。

(三)道德理性的中间状态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理性并非是简单的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暧昧的模糊不清的中间状态。影片的最后讲述的是戴夫到达木星附近后被吸入了异空间时光隧道,当戴夫穿过了光怪陆离、绚丽癫狂、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时光隧道,再次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和修理舱停在一个空旷无人、一尘不染的巴洛克式大房子里[7]。当镜头慢慢的扫视这个屋子时,戴夫不知何时已经从舱中进入了屋子里,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已经由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而在戴夫继续查看屋子的过程中,原本空无一人的卧室却出现了一个正在吃饭的老者,仔细看去,这个老者正是变老了的戴夫!不一会儿,餐桌边的老戴夫失手打碎了杯子,当他准备拾起地上的碎片时,却看到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老态龙钟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濒死的戴夫。床上的戴夫吃力的抬起手,直直的指向前方,镜头跟随他的视线看去,出现的是那块神奇的黑色长方形石碑!随后,镜头继续慢慢的转动,它转到石碑后面,又再次看到床铺的时候,这时在床上躺着的,已经不再是那个垂死的老戴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悬浮在子宫中的婴儿。画面突然一转,把我们从巴洛克式的大房子里带了出来,直接带回到了浩瀚的宇宙中[8]。宇宙中群星闪耀,众星按着各自的轨道在平静的运行着,而在这茫茫宇宙中,淡定的注视着芸芸众生的,就是那个漂浮在子宫中的婴儿。

三、电脑时代的善恶论

梅塞尼在1970年出版的《技术与社会》中,曾指出了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一是技术“善”论,认为技术室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二是技术“恶”论,认为技术是社会的万恶之源;三是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是工具,影响取决于人。在此基础上,麦克卢汉提出了相应的媒介理论,他认为,媒介即讯息,它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因为传播媒介的变革,带给了人类社会某种讯息,从而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同时,现在电子媒介正在改变现代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而且通过强烈的现场感扩张了人类的触觉,使人类重新找回了一种感觉平衡。麦克卢汉媒介学说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技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因为工具的产生,人们的生活获得了便利,一些人类不能达到的区域或者不能做到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设计出程序,让机器代替我们经历。其次,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不断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不断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9]。最后,科技的进步能够大大促进人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人们能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劣势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迅速,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电脑、汽车、洗碗机、洗衣机……已经走入寻常人家的生活。它们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它们也使人类的基本能力逐渐丧失。有了电脑,人们不再用人脑去思考一些东西,因为只要利用电脑就能办到;有了汽车,人们不再习惯走路散步,取而代之的是开车兜风;有了洗碗机,人们不再用手去洗碗,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忘记怎样洗碗。科技的发展,让人欢喜让人忧[10]。喜的是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忧的是它终有一天会让电脑代替人脑,机器代替双手,到时主宰这个世界的不再是我们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而是那些人类发明的机器!

(三)正确使用电脑时代的科学技术

以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并把几乎所有的国家卷入了这一历史进程。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提供了加快经济增长、获取新技术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机遇[11]。然而,理论也说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发挥它的优势,降低它的危害,真正让它为我们所用。

四、结语

《2001太空漫游》是其别出心裁的一部哲理性的太空电影。导演用极具想象力的创意,描述了未来太空之旅。影片描述的剧情看似荒诞,一群科学家前往木星考察,飞船上的超级电脑出了问题,宇航员们遇到了致命的危险。未来如何,这是影片要探究的一个问题,库布里克考察了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从人类起源到太空探险,在茫然宇宙中寻找人类应有的位置,结果随着新物种“宇宙胎儿”的诞生,旧物种地球人走向灭亡[12]。在影片里,库布里克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正视道德理性中的善恶精神,正确使用创新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波.奥斯卡获奖影片赏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25.

[2] 谢奕秋.奥斯卡奖的政治担当[J].南风窗.2007(6):81-82.

[3] 兰景婷.浅评奥斯卡奖的商业契机[J].科教文汇.2007(2):184.

[4] 徐地.奥斯卡时尚.海外英语[J].2009(02):10.

[5] 马文慧.为什么奥斯卡总是赢家[J].电影评介.2009(5):50-51.

[6] 严敏.学术视野中的奥斯卡[J].艺术评论.2008(4):59-65.

[7] 严敏.把奥斯卡奖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J].电影艺术.2003(4):112-115.

[8] 王玮.看奥斯卡奖[J].电影评介.2006(10):33.

[9] 晨曦.奥斯卡奖70年[M].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09.

[10] 阎岩.奥斯卡影片选粹[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篇6

地产去库存,两条线的剖析。

明线,在量上去化。这条线上的企业100强平均存量不低于100万平米以上,就是100亿以上的货值,这个成为企业财务利润的收割机,苦不堪言。其次,成为行业内顽疾,难以在健康发展上与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共赢未来,也很难建立健全完善的流程体系和团队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成为焦点,创新的条件几乎只有抄袭,最后造成社会恐慌,大量闲置建筑,对城市、经济发展都带来无法回避的现实。在这条线上,政府部门的作为非常关键。

地产存量去化,目标第一是止损,其次是增利。存量资产是企业利润收割机,止损迫在眉睫,目前没有很有效的实现措施。资产要具备被经营这一属性。怎么做到呢?第一,增加使用物理资产范围的使用类型。总理说养老地产的发展,包括双创,一切能赋予内容的做法都要放大去使用,这叫止损。企业开始轻资产模式,市场开始进行ABS,资产证换,购物中心运营,属于增利。

这条线在地上跑,属于时间线,一个条件叠加一个条件,彼此支持,一旦形成不了结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去化周期难控。要重视的第二线是开放思维、解放思想,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空间组合。现在“共享经济”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引发的内容变革创新,把存量资产看成资源整合的一个基础,而非传统思维的核心。在各行业组合中把商务属性淡化,功能属性加强,去寻找属于市场需要的商业模式组合,继而完成多赢局面的诉求,比如共享单车、比如滴滴打车、比如生态体系。

两条线的并行转轨,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染色体的融合。这里的标准有价值观,如果一定要给价值观给予一个说明,是要有高阶位的势能。这个势能的确定源于立场的确定,必须立足行业、社会。如果立足个体,企业基本不可能融合两条线。

目前全国存量总面积13亿多,综合体从2014年4000个到2017年7000个,未来预估有1万个。这个面积,一个字可以形容――“剩”,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过”。过剩成了行业现象,多而不精,大而不良,直接导致商业去库存在市场与政策中阻碍重重。

去库存,就是让物业被使用,核心就是转化,让谁来用。从常规的使用者到无边界的使用,核心是扩大使用边际范围。具体表现无外乎三个维度:政策法规的措施,控制源头,别再随意新增建筑面积;鼓励运营、降税、贴补;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参与,养老、创业、基地。意识要打破常规经验,怀揣行业担当去看待社会困难处境。

成都新出台控制商业项目属性更改的政策,不清楚目的,但可以肯定,不利于商业去库存,思维僵化。前年底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去库存,在去年初开始全面有起色,到去年10月3号忽然进入速冻,当时以为这个政策只是短暂,F在一个接一个的冰冻期开始进入市场。马云说,经济进入快速颠簸中,问题自然非常多,但机会也非常多。问题永远都有,机会在哪里,却需要在问题中寻找希望,这也是去库存中必须要有的信念。

洞察力优于商业模式,这才是属于时代匹配的机会。还把链家看成二手房公司,把优客广场看成创业公司,把一切有想法但亏钱的公司当成失败的企业,都是错失机会自动退出的loser。

鹏友会的出现被称为一股清流,都在主动了解规则的原因和坚持的目的。我现在出去,坐在哪儿都有很多所谓见过的人过来主动寒暄,很多以前在背后调侃挖苦的人都在改变看法,很多点赞的人开始主动贡献商业模式,很多行业人士主动给予赚钱的落地项目,但自己要清楚,他们只不过是陷入了晕轮效应。在我们100余周周三聚的坚持下,打破了他们对人的理解,内心的不以为是在安全地带开始不知所措,眼下给予的支持不是温暖,只是觉得搭上线没有坏处,把鹏友会当成了一个可以关注的资源。对于鹏友会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真正给予温暖并需要被重视的人是你们。

鹏友会在国内商业地产圈被高度关注,它们问我很多问题,为什么叫周三聚,而不是周一聚、周二聚、周四聚、周五聚、周六聚?为什么规则是按照进门时间排序?周三聚的费用谁来支付?你们为什么没钱?

社群不是协会,协会是虚的,企业是实际的,相互之间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发展问题,只是资源宣传,整合都做不到,是落后的生产关系。社群垂直关系解决了虚实结合。它不是资源共同体,跨界是在强端口处找到商业模式的对接,才能完成企业发展的需求。社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先进的生产力才可以高纬度地解决存量资产问题。资源整合做不到,人脉更做不到。政府都做不到的事,传统领域的行业只有找钱生存,不可能改变存量资产的现状。这个空间属于思维模式的高纬度升级。

联商网董事长庞小伟说,阿里巴巴的曾敏告诉他,传统行业连信息化都没有解决,他们已经发现互联网落后了,物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名词,DT、AR、人工智能全部产品化了,你还在旁边瞎折腾。

传统金融解决的是二八问题,新金融解决的是八二问题。传统金融本来也是一个服务机构,结果比衙门还难进,需要的时候永远不在。现在的境外机构也有这个问题,眼里只有客户,还是大客户。马云可以依仗八二市场在全世界拥有市场,不是有大智慧,大格局下的大担当,这个是现实主义者一辈子无法企及的势能高度。

先进的思维方式也分技术性思维、社群性思维。

建立航道、重设跑道是一个机会,虽然也难,贾跃亭就是迈过BAT三座大山,现在在神与骗子之间被舆论摇摆,在伟大的梦想中想着谁给我钱。

你的做法如果不是扩大边际效益,或者不是降低固定成本、不是行业普惠、不是集体开心,估计就不会成功。所有先进的思维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推进的力量不是先进的思维,而是先进思维的普及程度,运用才是真正的推动力量。但没有先进的思维,基本不可能改变现状。

篇7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指出财政部主管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负责拟订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政策、起草和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功能。强调会计软件应当保障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核算,不得有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功能设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科目分类和编码功能,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显示和打印功能,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并鼓励软件供应商在会计软件中集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功能,便于企业生成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鉴于此,本人认为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优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特别将基于XBRL信息技术引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会计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以日俱增。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重新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三、研究目标

课程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上岗适应期较长,无法及时满足用人单位迫切的上岗需要和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高速发展。二是适应面较窄,计算机专业水平弱,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三是缺乏系统、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学习。这些现状促使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研究的内容

(一)实践调研,优化课程体系

2015年7月,走访了包括厦门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金海峡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广泛交流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一致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会计学专业原本是传统专业,会计学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广泛,会计学专业课程,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有一套严密的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既要懂理论,又要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专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会计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现代会计学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熟悉国际经济商业环境,要求具有外语沟通能力。

二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IT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使信息传递没有时空的限制,会计编制财务报表及其传递越来越简单和快捷,会计工作的中心从记账、算账、报账等数字整理转移到为管理者进行分析、筹划提供决策方案上来,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是法制经济,我国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懂经济法和税法。

五是金融环境变化的要求。金融环境对企业有直接影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还要懂银行信贷、证券、股票等金融知识。

因此,现代会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还要包括商业环境教育、金融财政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会计专业课体系完整、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懂法规知识、懂礼仪等,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跟随时展,及时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从高职高专到本科教育都十分雷同,总体上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外语能力比较差。大学的外语主要是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专业外语时间短、实用性差。

二是培养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比较差。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课程内容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三是学校会计教育不能与系列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削弱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程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形成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课程重复,例如供、产、销三大过程的帐务处理,多次循环和重复,浪费宝贵的学时。

五是教材、教学方法滞后。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讲授中,仍然以满堂灌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重视于海西发展的本土高校,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把培养优秀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视为我们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我们理应设置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现在我结合了当前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对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构想,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五、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以会计课程体系完整为主线,增加会计发展方向的新课程(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的主干课程和金融投资知识的必要课程,按照满足现在会计发展方向所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建议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的方向的选择时间在二年级比较合适,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是会计专业的系统专业课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及其相关的实训课,由浅入深,符合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传统会计教育长期形成的系统性的优势传统,这要继承和保留。这些课程的教材都要选用国内出版的优秀精品规划教材。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开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ERP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四是结合了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如投资学、货币银行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扩充,为今后实践中的资金管理提供了的知识。

五是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一方面在院内会计实验室实训,另一方面,与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寒暑假及毕业实习的岗位或机会。

六、总结

篇8

关键词:哲学;前沿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11-02

哲学前沿类课程已成为国内很多高校哲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当前哲学学科和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对当代哲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理念以及主要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就课程本身涉及的内容而言,它不仅仅关注传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更关注新形势下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驱动并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引发的哲学思考。不断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对课程研究内容与教学对象新动向的掌握并提出相应该的对策是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

一、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现状

哲学前沿类课程在国内很多哲学专业已开设数年,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当然,这一过程吸收了很多国外相关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欧美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对我们开展此课程建设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这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哲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不够

这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并加深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即传统哲学理论的时代意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哲学内涵的拓展以及哲学与时展的内在关联等根本性的题。当下很多高校的哲学前沿课程的开设并未能真正对待上述问题的实际存在,课程的设计及内容仍脱离不开固有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束缚,最多将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的新现象、新理论放到已有的哲学理解范式中去理解,比如对当前出现的虚拟哲学、全球化哲学、应用伦理学等极具时代前沿性的哲学形态仍然用传统哲学的分类及分析方法对号入座,定性定派,忽视了新形势下的哲学的应用与实践性的维度,另外有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国哲学界的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严重脱节”造成了对哲学前沿问题真正的“前沿性”把握不足[1]。

(二)对教学方法与实践的探索重视不足

关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全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探索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即研究者过于强调对哲学前沿问题的理论内容探究,而对此课程应用哪些教学方法最为适宜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研究重视不足。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哲学前沿类课程的教学仍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对学生在何种程度接受这一课程缺乏互动式探讨,对诸如在哲学前沿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前沿意识与基础意识”、“问题意识与文本意识”、“主讲方式与互动方式”等事关哲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研究不足。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新媒体资源促进教学想长以及尝试使学生切身体验式教学等都要适当应用,从而有助于哲学前沿课程更加切实有效开展。

(三)教学内容缺少特色

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的设置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按传统的做法对哲学研究方向划分为中、西、马三大块来设定教学内容自然无可非议,但其中必然缺少对某一部门哲学或国别哲学的重视。历来研究西方哲学前沿问题的人毫无疑问会将理论关注点放到欧美哲学上,如果按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欧美哲学是作为“体系哲学”的“大写的哲学”与“元叙事”,向来以人类文化的中心自居,这一研究倾向已成为国内研究西方哲学的主流。在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体现明显。这样就极易忽视作为部门哲学如俄罗斯哲学前沿理论问题的发掘和研究,而俄罗斯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部门哲学有其特殊的理论论域和理论价值,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对诸如俄罗斯哲学等重要部门哲学关注哲学前沿课程建设就是不完整的,可适当将其特色内容融入到本课程建设中来,从而促使学生们对这个课程有整体性的了解。

二、哲学授课内容与对象的新变化

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建设应始终围绕体现时代性最为核心最具价值的学术问题展开,原有的哲学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以及对哲学前沿问题的关注方向已发生很大改变,如果教师不注重对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新需求的研究和改进,那么很难适应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求。

首先,研究者要跳出传统哲学授课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束缚,吸收更为新鲜与前沿的知识构成,并将其融入到本课程改革建设中。有学者已经注意到,“21世纪,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当代中国哲学走出了原先的框架和视野,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二是哲学研究的转向;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转向”[2]。学者们意识到了新时期我国哲学研究方向的转换是值得赞赏的,关键是要将这一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的转换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进程之中,真正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论休养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为日后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哲学前沿课程应当重点对诸如数字化时代的哲学思考、对全球化的哲学思考、对发展的哲学思考、对当代科技革命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的发展的哲学思考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3]。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研究者应始终对时代性的哲学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与吸收,同时不能丢掉传统哲学理论的精华,将其融入到当代哲学发展的视野中。

其次,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群体,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和传媒手段,他们更能快速接触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同时对学习哲学、理解哲学甚至研究哲学产生新的认识,哲学前沿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找到学生关注的理论生长点,捕捉学生的哲学理解意识的转向,尤其学生对哲学发展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理解倾向,引导学生从正确的非功利的视角进行哲学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课程研究不单单从教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学习中理解时代性的哲学前沿问题,更应当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师生间教学相长。另外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往往以就业率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挥棒,学生们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哲学前沿问题关注与重视不够,甚至“哲学无用论”等言论在学生中间蔓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开不必要的思想观念的干扰而单纯进行学习与研究也是在课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对策

鉴于以上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新教学内容的改变,针对当下学生接受哲学前沿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相关学术领域,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对哲学理论的前沿意识、问题意识以反思意识,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不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除理论教学外,应加强与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教学形式,更是一个开放与走出课堂走出书本的过程。比如,哲学前沿问题非常关注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必然要涉及生存的反面即死亡问题,而涉及这一理论的教学如果把课堂搬到医院、殡葬机构、教堂、临终关怀处所等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的历程,则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哲学前沿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课程教学宜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相关哲学前沿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相关哲学原著的阅读,以“读书会”、“哲思论坛”等形式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在考核方式上将学生平时参与讨论的程度、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态度与理论水平或撰写相关小论文的理论层次等方面纳入到对学生最终成绩考核中,这样就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哲学教学的独白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构建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领域。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w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甚至对哲学前沿问题的内容以及关注重点都未能达成一致见解,哲学前沿问题课程开设更显得五花八门凌乱不堪。建设一门好的哲学前沿问题课程要明确课程内容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的知识体系以及理论论域,要关注以下哲学发展出现的新动向:人工智能、虚拟哲学、网络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文化哲学、新儒家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后形而上学等,它们越来越成为哲学新的理论生长点。哲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哲学要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当然这更源于哲学研究者和哲学教育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叔贵峰.2012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 动态,2012,(12).

篇9

冯仑很忙。见面当天,他中午从海南飞回北京,下午处理新书、接受采访,晚上10点飞往西安。采访就在他去机场的路上和待机间隙完成。他大概估算了一下,一年有近一半的日子在天上度过。他还是老样子,光头,一副黑边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说话滴水不漏。他曾多次公开强调,男人50岁以后,要把全部精力奉献给自己喜欢的事。现在58岁了,脚步依然未能减缓,很多工程相关的政府关系还在等着他去周旋。

他倒也乐在其中。3年前从万通地产实际控制人位置上退下来,他转身做了立体城市―一个以楼盘为基点、探索有限空间内打造绿色生态社区的项目,剩下的时间,开公众号,做视频,学赛艇,研究卫星。三分之一精力做被迫的事情,三分之二做喜欢的事情,他总结。被迫也好,不情愿也罢,该上场还得上场,“活着就是一出戏,我们演好每个角色,都是对其他看戏人的一个交代。”

这场人生大戏里,他说自己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看人来人往,慢慢淡然。身边的人,有人离婚再婚,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有人进了监狱,出来,再进去;也有人离开人世。自己也进入人生下半场,慢慢退出核心舞台。

他把这58年的阅历,积攒起来,写了一本书―《岁月凶猛》。书里,他像一个清醒的局外人,把这个圈层的生活、感情、事业一点点掰开,推到读者面前。就着书的主题,我们跟他聊了聊,一个58岁的商人如何跟自己的圈子、财富以及家庭相处。

冯仑=口述

-1-

我从做生意以来到现在,就像爬山,一路都很艰难,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很粗糙、很尖锐、很血腥的事情比较多。

我们这个年纪的企业家,有了些钱,每个人都会(固步自封),一个阶段的成功也可能是下个阶段进步的障碍,就是说你会把获得的东西当成一个负担,肩上背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会压垮你。这个东西难免,很多哺乳类动物,特别是人,他会这样的,生命很有限啊,他牛逼了,也是一种乐趣。所以我发现有些人他以牛逼为乐趣,一出门,“哗哗”很多车跟着,前呼后拥。

这样呢,就把他和其他人的距离给隔开了,所以他就慢慢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活了,这样判断就容易不准确。你雇了很多人都在追捧你,你真就觉得自己很伟大,然后演出了很多滑稽戏。当你觉得很牛逼的时候,其实别人都在看你笑话。

你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太太得了个绝症。这个绝症真的是应该放弃,但是他专门弄了个医疗组,花了很多钱,就维持这个生命。每次公司开会,都把太太推出来,讲一些很感动人的话,催人泪下,自己也泪下。可能在你们眼里是忠贞的一个人,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在社会上也是,包括政府各方面都觉得这个人特别好。但其实另外一面,他也是花钱,该干的事,他啥事都干了(笑)。所以他就把照顾老婆变成一个品牌活动了。老婆想活下来,也得配合。

大家都在演,那你也得配合。你要用演员的心情去上班,下了班你要变成观众。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演员和观众也要不断地切换,你想一个好演员,天天演悲剧,下班还是悲剧,他生活中还是这样,他累死了,一定下班了就忘了(角色),这是自己。我的心情是属于来回更替,所以我自己在演的时候我也有时候会跳出来,变成观众的心态来看这个事情,所以不会感觉很累。

很荒诞的。过去老子《道德经》讲为而不有,就是你做了一件事情,你别把它放在身上,你只能是赶紧扔了,你身体永远是清空的钐,你才可以接受别人给你的有。所以,你要想不固步自封,你就不要停在你已经取得的成绩上。

对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家来说,现在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收场,而不是开场。把过去这些成绩怎么给画个句号,大家常常会看到某些企业被卖了、被转型了、被收购了,有些甚至惹了一屁股债,那就不好看了。我逐渐地在做一些退场的准备。你要想收场,最主要的是减少是非,不能减少是非,就收不了场。例如你偷人东西了,那怎么收场,那我没偷你东西,我说咱俩不往来就不往来(笑),但我占了你便宜,我说不往来不行啊,你老找我麻烦。把事情往简单做,卖东西,这就简单,可是中间你又拐出去,又诈骗,又去巴结领导,又行贿,这不是越弄越复杂嘛。生意,就是非利害四个字,你总是要看对和不对,叫是非,赚多少钱,赔多少钱,叫利害。

如果我赚10块钱,我惹了100块钱是非,那我就平不了。翻过来,我赚100块钱,惹了10块钱是非,再拿40块钱去处理这个事,我还挣50块钱。所以,你要权衡你每做一件事情你惹起来的是非和你赚的这个钱能不能平衡,保证你做的事情和你得到的利益比你惹的是非的成本高,那你每天有正向积累,连续的正向积累就由成业了,就叫干事业。如果不是连续正向积累,那叫事逼,天天忙活半天,惹了一堆事。

-2-

(我们刚创业那会儿)主要是先挣钱,先把这事干好,你天天停下来,那爱情也会走的。现在都叫直男癌了,我们只管干事儿,女人的事儿不管,爱咋的咋的。不是现实,你浪漫不起,就到现在我还一年飞160、170次,哪能像中产阶级,天天幻想浪漫故事。那我们折腾到这样了,你先得豁出去,所以我们那时候说家破人没亡,妻离子不散,苦大没有仇,基本都离婚了。

现在北京离婚率特别高,中关村那片最高。中国企业家的婚姻未来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你这个婚姻跟财产都有关系,就成了媒体可追逐的一个点。媒体上天天看都是,一会儿吵架的,一会儿这样。有一个朋友离婚的时候,刚开始打官司才一两个亿标的,结果还没离完,这个标的都涨到五六个亿了,为什么,估价涨了(笑),这个婚离的。

有个朋友闹离婚,他们合伙人要分家,我就跟他说,别着急,离婚这个心理过程都是三步曲。第一步叫惊而怒,突然吃惊,,他(她)外面有人了,没说话就打起来了―啊,你这个坏人啊,骗我了什么的。这惊而怒就把火都拱起来了,第二步就是互相折磨,你得泄这火,你挠我,我抓你,骂你,弄你,互相撕咬互相摧残。撕咬完了都没劲儿了,无趣,无聊,最后就办手续,就去离婚。我说你得熬啊,你不可能绕得过去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这三个阶段。

实际上社会角色在变,社会外边的关系也在变,遇到很多挑战,这种家庭关系对于一些企业家来说能够协调好其实不是太容易的,所以企业家也是离婚率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有时候就是价值观,你比如说对钱的看法,以前都没钱,突然有钱了,有的还是两口子都在一个公司,那公司战略上有些看法(不同);再有一个就是你说的这种家庭关系面临着外部的攻击和自身的一个变化,比如女方比较强,这男方也不上班,天天光花钱在外边晃晃晃,这可不晃散了,或者反过来男的每天在公司,太太一天没事儿在外边弄这事,都是一样。这社会,两个人的角色一直要配合好,两个人必须朝一个方向不断地互动,价值观是一致的,这样的互动就散不了。

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成功的人也没能建立起一套长期可靠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有了钱依然迷茫。这就涉及一个跟谁走的问题。特别能折腾的人,搞定人对他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了,他要搞定神,就去求神拜佛,找大师了,王林这些“神人”都出来了。有些就是世俗的选择―跟小妹走,选择阶段性的快乐。康有为本来想跟光绪皇帝走,但是到晚年的时候,流亡到海外,最后跟小妹走了。当时有个普遍认知,认为是生命的发动机,他希望能换个发动机,和小妹走得更长久一点,于是他还用德国的技术换了一个。但遗憾的是,他还是没活过70岁就死了。

跟小妹走风险大,离婚涉及财产。比如我投你很大一P钱,那你创业者如果离婚,你这个公司的股份怎么处理,都要说清楚的。做信托,或者是做一些这样的委托关系,那当然母亲是最靠谱了。因为几乎没发生过跟母亲打官司的,但是跟父亲的有,跟兄弟的也有,夫妻的都有,就是委托完了还打官司,反悔了。

金钱面前,人性啊,爱情啊都是脆弱的。特朗普讲到他东山再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签订了一个婚前协议,正因为成功地在婚姻幸福的时候补签了若干协议,才使他在最低谷的时候没有被拖垮。我相信好的婚姻对人是有滋养的,但是至于年轻时候的那种爱情,我现在认为比较遥远。就是张爱玲说的,真爱就是撞见鬼。都说,都好像知道,但是谁也没撞见过。

-3-

每个时代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不同,塑造出来的人生是不一样的。对我们这些人来说,钱花在哪儿、怎么花是值得思考的。

我这几年一直做立体城市项目(房地产界的评论都不是特别的乐观)。无所谓,我们的自信不在于别人说你失败。失败也是进步,你人类,比如说登月,是失败了,还是进步了,他做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情,这就是了不起。那我们就探到了一种城市的发展模式,它不成功也是成功,因为做普通的房地产,挖坑盖房,我也会做。我拿自己的钱,为城市的发展探讨一种方法,有什么失败不失败的。

扎克伯格为庆祝女儿出生,捐赠了脸谱网99%的公司股票,价值450亿元美金。这个有急速创造力的商业领导者,将个人财富用于人类终极关怀这么一个安排,确实让东方社会感到差异。

同样是为了妞,我看到华人中不同的例子。香港一位大老板,小女儿出生,花4亿多港币买了一块以女儿名字命名的钻石送她。另一位台湾科技大佬,家里一对双胞胎女儿,还有一个老婆。两个宝贝女儿要毕业的时候,他拿了近百亿台币,在台北买了一块地,建造了一个令人炫目的购物中心,老百姓俗称这个商场为贵妇百货。这个百货店极尽奢华,而且同时满足了三个女人的心愿:一个开了咖啡厅,一个开了百货商店,一个开了爱马仕店。

华人、亚洲富豪往往喜欢用钱表达爱,结果把自己的妞变成了用金钱堆积的符号。我这就一个小孩,现在都比较简单,她自己也在创业。她需要钱,跟我们借,借了以后赔了你得说出个道道来,你要赚了那是你的。虽然就一个小孩,但是最后遗嘱怎么写、遗产怎么弄,不一定都是你的,你一开始借钱得说清楚。

-4-

2013年,马佳佳闹腾那段(我们这帮人都很焦虑),我们不知道门口这人跟我们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把我们给了,或者说跟门口的人不建立某种关系,我们企业就没法混了?后来发现互联网跟我们的关系,在哪几个方面有关系。相当于门口有个新人老在那儿晃悠,你很烦,但他一坐下来,告诉你他是谁,跟你什么关系,就基本上不焦虑了。

现在,我们状态都挺好,联系挺多,总是互相帮忙,有时候互相站站台,有时候一块儿做一些项目。你像王启富做运动小镇,骑自行车,然后小易(易小迪),还有王功权我们都有参加。就像创业的童话,你24、25岁大家在一起,几十年下来各自发展挺好。每年还老在一起聊聊天,像AR、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大家有时候聊聊这些新的技术带来的一些商业上的一些变化,也谈谈公益的事儿,也谈谈自己。小孩都大了,也说说小孩的事儿。

我经常说,你20岁的时候,你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到中年的时候,你去做被诱惑的事情,因为你40、50岁的时候,特别容易被诱惑,你想牛逼啊,想做大啊,想折腾,权力欲望。然后你等到50岁再往上,等到60、70岁的时候,基本上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你有条件了。经验、人脉、时间,如果身体也健康,财务自由,那你就做你喜欢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其实反而比较开心。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科学;行为科学;边界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98-07

[收稿日期]2011-12-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信息技术引发的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研究》,项目编号:JAll051S。

[作者简介]1.牛艳芳,女,山东财经大学(筹)会计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济南250014)2.阳杰,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温州325035)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研究通常被视为一种应用性研究,因为它关注的是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会计实务人员所使用的技术和技术性实务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会计研究主要关注经济事件对标准化的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验证和报告过程的影响以及所报告的信息对经济事件的影响。这类研究虽然具备学术上的严谨性,但缺乏实务上的相关性,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界的批评(Parker et al.,2011)。会计要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其研究具备学术的严谨性是前提,但如果忽视学术研究对会计实务问题的解决,那么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将难以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身的调整,其现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持续丧失,甚至有被另一门信息学科取代的危险。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和信息技术(IT)相结合产生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AIS也由此成为研究会计与IT共生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和后果的学科,相比会计研究而言,处于会计信息化变革时代的AIS研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它与实务的相关性要更强一些,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所有的会计研究都必须考虑IT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被纳入到AIS研究的范畴。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AIS研究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AIS已经并非一个独立的信息孤岛,而是已经融入组织中综合信息系统之中(如ERP),这使得AIS的边界开始模糊,甚至消融,由此也导致了AIS研究者对其研究范畴感到困惑,学界对于AIS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似乎并不关心,AIS正面临着“身份危机”,所以,厘清AIS研究的边界与范畴,是AIS研究的前提;其次,过去大量的AIS研究侧重于对实务应用的总结或者设想,虽然具有高度的实务相关性,但由于未能进行理论的构建和评价,因而被认为缺乏学术严谨性,其科学性也经常被质疑(Ferguson&Seow,2010),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研究范式,将传统会计研究的严谨性和AIS研究的相关性有机结合,作为高质量AIS研究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边界

(一)AIS边界的模糊

在手工会计时代,会计无论是采用单式簿记还是复式簿记,都是以企业唯一正式的信息系统身份而存在。企业经营业务所引发的所有货币性数据都汇集于会计部门,这些数据通过会计模型的加工与浓缩,最终以财务报告为最终信息产品加以呈报,由此也就决定会计信息为决策和控制提供支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先前沿袭着纸和笔操作的手工会计系统,依靠不断改进和升华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决策和控制的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此时的会计边界明显而清晰。但随着近半个世纪的企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信息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手工会计系统益发受到时代的挑战,会计信息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无疑让会计研究者看到了会计变革的曙光。步入IT应用初期的AIS,凭借着百炼成钢的十分规范的手工会计规则和流程的模型,以及会计数据处理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首要与核心地位,促使企业将手工会计系统引进IT成为必然。西方AIS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企业中推行的会计信息化只是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必要的组成步骤,而AIS作为企业唯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持续期十分短暂。从1946年到1985年美国主流会计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在电子计算机诞生的当年,就有论文对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前景加以展望,直至上一世纪50年代中叶,许多论文都集中在探讨如何实现会计业务自动化方面。

在实务应用领域,会计信息化的成功起步,给企业内其他部门信息化的开展起着很好的示范效应,过去为AIS提供原始数据的业务部门开始梳理其业务流程,并且借助管理科学与IT发展,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AIS与其他信息子系统组成了形式上独立、逻辑上关联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个时期的MIS还只是将过去企业内部的非正式信息网络实现了自动化,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AIS的对接,它并没有触动传统的会计模型,因而AIS的边界依然清晰可见。在MIS中,对同一业务事件的局部特征数据,是由不同的部门来采集的,而且是分散存储的,这限制了MIS中的会计模型和管理模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提升MIS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就必须借助IT的发展,将MIS中的子系统加以集成,进而构建综合(total)的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所采集的业务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数据一次采集、集中存储于一个全局共享的数据库,丰富的数据源为会计模型和管理模型的变革提供了可能。也正是从综合信息系统概念形成伊始,AIS的边界便开始模糊,AIS研究的发展方向开始出现分歧。

(二)AIS研究的分歧

IT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起步于会计部门,故早期AIS或MIS的研究者都隶属于会计部门,AIS也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AIS从一开始就作为企业内部唯一正式的信息系统,思维惯性使部分AIS研究者倾向于从会计的角度思考问题,且将AIS转化为综合信息系统。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决策制定者的信息需求(Borthick,1992),信息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着AIS不断发展,在IT应用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基于财务信息的管理,向基于管理信息的会计转变,新的会计模型需要兼容财务和非财务、货币和非货币、定量和定性的数据,会计的确认、计量规则需要改变,财务报告也需要重新设计。从上一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主流会计刊物上的AIS论文,主要是基于这一思路来进行研究的。例如,有学者提出对会计中的交易概念进行修订,让更多的业务事项特征数据进入AIS,以满足管理的需求。这种思想随后发展成了会计的事项法。事项法虽然与会计相联系,但基于事项法所构建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AIS,而且更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此后数年,随着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关系数据库模型引入会计领域,并形成了以REA会计模型为代表的AIS新思想。正是事项法这种研究思潮的出现,导致了会计概念的泛化。Firmin & Linn(1968)认为,随着会计概念的发展,会计未来是否仍称为会计,已显得不重要。与此相关,美国会计学会在1971年的《会计与信息系统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信息和管理理论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对于会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会被学界认为是“做空事”(empty exercise)。其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且它要受技术、环境、组织、社会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被视为会计的核心可能在以前被认为是属于会计的边缘问题,过去看似边缘的实务,在未来可能属于会计的核心‘,因此会计的边界具有易变性和机动性,它是不断生产出来的,而非事先给定的,这就决定了无论是财务会计边界,还是管理会计边界,都是不断变化的。

与上述学者看法不同的是,部分原先从事AIS研究的学者认为,在综合信息系统之中,会计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管理者更多的是从其他信息子系统中获取所需的信息,从AIS中获取的仅仅是某些综合性的报表信息。综合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丰富多彩,传统的财务信息仅占其中的少部分,财务会计需要受到公认会计准则和公认审计准则的约束,准则所具的经济后果的性质又决定了财务会计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突变。同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决定了后者的发展必然要受制于财务信息的质和量。如果管理会计研究者试图将更多其他类型的业务事件数据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那么,一旦它所用的其他类型的业务事件数据量超过财务信息,这时的管理会计可能更应该看作是管理科学领域发展的分支,这也许是导致AIS研究方向出现不同的缘故。持这一观点的AIS研究者同时认为,AIS已经成为综合信息系统一个小部分,如果只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综合信息系统,难免会有局限性,因此,会计理论研究应由传统会计领域的研究者来完成。而目前从事AIS研究的学者更应该研究IT环境下的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变革,对IT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利用IT实现企业战略等问题。这部分AIS学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会计学教授Gordon B.Davis,他于1967年创立MIS学科,使该学科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出来,该领域的研究,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更加一般性的信息系统(IS)学科。

(三)AIS研究的边界

IS学科与会计学分离之后,它着眼于人员、技术和组织共生与互动过程中的丰富现象,主要包括五个核心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和组织,信息系统开发,IT和个体,IT和市场,IT和群体(Sidorovaet et al.,2008)。会计虽然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但在IS中以AIS表现出来的会计属于IS的一个子集,它的每个领域都要受到IS的影响,美国会计学会为此还专门在2002年出版了《将会计作为一门信息系统学科进行研究》(Researching Accounting as an InformationSystems Discipline)论文集。相比IS而言,会计更加关注的是信息本身,会计的大量工作是用于决定哪些经济事项必须进行确认,以及对这些经济事项应该如何进行计量,同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确保信息质量,而这些是IS研究所不关注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一般性的IS问题。

其实,AIS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正是由于会计长期垄断着组织的经济信息管理,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加工和利用的娴熟技巧和技能,这是普通IS人员所不具备的。而且会计是一门通行的商业语言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它不仅高度重视信息质量,同时也重视这些信息的经济后果。AIS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另一个理由就是,研究AIS的前提是要对会计和IS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变革的时期,并非所有会计研究者都能洞悉IS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将AIS研究独立开来。当然,在会计信息化迈入成熟阶段之后,所有的会计研究都必须考虑IT的影响,传统会计研究和AIS研究将走向重合。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内的信息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这就使AIS研究的核心应着眼于帮助“在信息使用者需要信息时,根据他们想要的形式来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Borthick,1992)。所以,我们将AIS研究边界定义为IS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它是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将信息作为战略性资源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进行战略开发、系统引入以及为提高信息质量和提升信息价值所进行的管理。

(四)AIS研究的范畴

创刊于198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信息系统分会主办的会刊——《信息系统杂志》,标志着AIS被学术界正式认可而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然而,那时的AIS研究者过多地对过时的信息系统研究进行复述,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增加了些许的新变量,而较少立足会计环境进行研究。同时,许多AIS学者都是从传统会计领域角度对AIS进行研究,多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仍然出自于传统会计研究者之手,由此难免使AIS研究囿于传统会计研究之中。时至今日,摆脱传统会计思想之束缚、针对AIS自身的内核和范畴研究的成果仍然很少。

会计和IS学科的不断演进,必然促使上述三者集合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深入与拓展,尽管西方学者对AIS研究范畴已经尝试提出其研究方向或重点,但我们认为,试图对AIS研究范畴进行清晰的定义在近期内不可能完成,AIS要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应该在对会计和信息系统学科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培养自己的研究内核。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突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会计虽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还依然保持着(Kinney,2001)[6](275-284)。AIS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它必须立足于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为此,相对于信息系统研究而言,AIS更应当立足于IT环境,围绕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XBRL、连续财务报告、IT内部控制、连续审计和认证相关的研究。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的领域,它既使用财务信息,也使用非财务信息,因此受Is的冲击最为直接,从管理会计发展历史来看,成本管理一直是其专属领域,加上后来发展起来的绩效评价系统,这是管理会计的两种标志性的职能,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所以,AIS应该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和控制如何与IT紧密结合,以及当企业实施新战略的时候,通过实施新的以成本管理或者绩效评价系统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会带来什么后果。

第二,对AIS的研究空间进行延伸与拓展。研究空间是问题、理论、方法和背景四个研究维度的函数(Berthon et al.,2002)。研究空间延伸就是对现有的研究课题换一个视角进行探索。这有两个方向:其一,在IT导向下,对现有会计研究加以延伸,例如,财务报告是会计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IT应用与财务报告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空间,同样,我们也需要研究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问题。这类研究要对AIS研究有贡献,就必须阐明为什么IT导致了差异的存在;其二,以会计为导向,现有的信息系统研究进行延伸,例如,将XML应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就是现在的XBRL,另外,人工智能、知识管理和技术采纳应用于会计领域的问题,也是AIS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空间拓展就是对尚未探索过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它同样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在IS背景下研究新的IT导向的会计问题,例如,对IT内部控制的连续监控;二是以会计为导向,对现有IS研究进行拓展,例如,对IT治理的审计。进行研究空间拓展的关键在于,要对会计和IS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创新性。在明确研究问题后,我们就可以从理论、方法和背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空间延伸与拓展,具体从哪一个或几个维度进行研究,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条件。

第三,开发特色理论。AIS领域中所发生的现象,需要有理论来进行解释。对AIS实务研究而言,我们所关心的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是怎样”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如此方能体现不同于实务操作人员的优势,关注“是怎样”和“为什么”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理论。对AIS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在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引入AIS研究之后,首先应该着重分析这些理论在AIS之中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理论能否从AIS的角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我们能从AIS研究中所产生的理论解释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那么这些理论就可能是AIS学科的创新思想,日积月累,AIS学科才能逐步确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成果。

三、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范式

会计、IS和AIS都是人造系统,是一种人工物(artifact)。人工物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产物,用以满足人的需求,它凝结着人的目的,这是它与自然物的根本区别。这种构造人工物的科学在西蒙(Simon)于1969年出版的《人工物的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书中被称为设计科学,并将它视为与自然科学并列的一种科学形态。设计科学后来由Sutton&Arnold(2002)引入AIS领域,并将AIS研究区分为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应)两种研究范式。

设计科学关心的是“可以是怎样”,目的在于构建和评价人工物来解决现实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已解决的问题采用一种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它以“效用”为核心,侧重于综合和创造。这是早期AIS研究的主导范式,它着眼于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实践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实务相关性。行为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样”的问题,它是通过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进行理论评价,测试假设和开展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人工物在它所处的情境中如何有效(或无效)、为什么有效(或无效)进行理论开发,并对该理论进行证明,它以“真理”为核心,侧重于分析和发现。这是传统会计研究的主导范式,体现了学术严谨性。

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种范式是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的。在AIS中,如果将它们单独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行为科学范式过于强调情境理论,而没有能够对IS的技术能力进行充分的识别和预测,这潜在导致了AIS理论针对的是过时的或者无效的技术。设计科学倾向于关注IS的技术,这潜在地导致AIS作为“设计良好”的人工物,在现实的会计情境中显得毫无意义。此外,设计科学强调相关性,行为科学具有很强的严谨性,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我们根据设计科学所构建的有效AIS人工物,能够引发行为科学对与之相关的AIS理论的开发和证明,而行为科学所形成的AIS理论则可以作为未来开展AIS设计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将上述两种范式融合起来应用于AIS之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基于Hevner(2007)所提出来的Is研究的设计科学研究框架和指南,构建了一个用于AIS研究的范式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突出三个研究循环,即相关性循环、核心循环和严谨性循环。之所以加入这些研究循环,是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我们预测未来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将人工物的理论研究建立在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系统、多因素的空间和多变量的基础上,以求不断寻找期望值的定位的过程,而绝非仅立足于一个单向的过程。从图1还可以看出,环境定义了问题空间,它是由人员、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组成的。AIS研究者可以通过个人对环境的感知,来获取对环境中的问题和机会的理解。这种感知要受AIS研究者角色、能力和特征的影响。一旦感知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存在着研究机会,就会引发对设计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环境还提供了对AIS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被采纳的标准,通过该标准对人工物进行测试,决定它在改善环境中的效用。这就构成了一个相关性循环,它能够确保所设计出来的人工物与实务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测试所获取的对人工物效用的反馈,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对设计进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个相关性循环。

知识库提供了用于AIS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来自与AIS相关学科(比如IS、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它们给AIS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工具。知识库中还包括定义应用领域现状所需的经验和专长,在应用领域中已存在的元人工物,也就是过去已经设计好的人工物及其设计流程。知识库是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它用以避免重复研究,以确保研究能够快速产生新的知识,进而体现其严谨性。正是这种严谨性,将设计科学与实务的设计活动区别开来,因为,AIS实务中的设计活动只是将知识库中的知识用于设计,它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AIS研究所产生的新知识,反过来又能够充实知识库,如此也就彰显出严谨性循环的特点。

相关性循环和严谨性循环两者给中央的核心循环提供研究输入。核心循环是AIS研究必须完成的硬性工作,即,构建并评价AIS人工物(设计科学),开发并证明其相关理论(行为科学)。AIS的人工物可分为概念、模型、方法和实例。概念是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定义和表述的语言,它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模型是用以帮助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通常表示了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构成之间的联系。方法提供了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指南。实例是将概念、模型和方法在一个系统中实施,来证明它们的可行性,以及它们是否能够达到期望的目标。在AIS研究中,可以针对这四类人工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研究。针对每种的人工物,都存在着四种研究活动:人工物的构建、评价,理论的开发、证明。构建指的是构建一个用于某项具体工作的人工物,证明这种人工物可以被构建。评价是证明该人工物是否表现出了与现有人工物更高的绩效。理论开发是解释这种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它是如何发生的。理论证明是通过执行经验和理论研究来测试所提出的理论。March&Smith(1995)认为构建和评价属于设计科学研究,理论开发和证明属于行为科学研究。一个完整的研究应该包含这四类人工物和四种研究活动。不过,在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不同阶段,由于可以的技术应用程度不同,所能够获取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也有差异,而且研究者的认知本身也有一个过程,因而通常只是对一种或几种人工物进行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活动也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在XBRL的初期研究中,我们只能研究它的概念、模型和方法,由于当时尚未进入实践阶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只能局限于对概念、模型和方法的构建。研究的结果需要回放到环境中进行测试,借助于测试结果进而证明对环境有所改善的AIS人工物和相关理论,最后又作为新知识用以充实知识库。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