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2

孩子们都很彬彬有礼,可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薛主任一面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一面也在心里犯嘀咕:这些孩子可真不好应付!她哪知道,火爆的采访结束后,关于路障问题的“小公民行动”不过才刚刚开始:

电话采访常州市公路管理处工作人员,寻求法律解释;

通过详尽调查,给武进区城管局递交了一份提案;

给湖塘镇全体市民写倡议书,号召市民提高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举行模拟听证会,开展《关于合理设置路障问题的研究》……

这些都是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的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担当小公民责任与使命的“大动作”。近些年来,武进区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发展,努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怎么培养?以课程、文化、活动来落小落细落实,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一、在课程中建构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供给力。通过课程,能把核心素养内容深深嵌入学生脑海。

(一)依据培养目标发展地方课程

人以诚为本,培养诚实守信的学生,一直是武进区的教育目标,因而,诚信教育被纳入了地方课程。

武进区教育局组织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挖掘诚信教育资源,编写《中小学诚信教育读本》。编写诚信读本时,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展开内容:诚信与生活、诚信与做人、诚信与社会、诚信与创业,四大部分内容分别给四个阶段学生使用。

武进区各校每两周上一次诚信教育课。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信”,了解身边感动人心的诚信故事。教师还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专题研讨诚信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激发诚信意识,在激烈争辩中确立是非观念。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各个学校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学校课程中。

前黄实验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家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早在新生入学教育夏令营里,就设立心理成长档案,开学后,教师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帮助亟需帮助的学生。学校在200多平米的空间里,创建宣泄涂鸦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爱护每一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尽力培育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的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远不止一所前黄实验学校,湖塘实验中学立足于本校初中寄宿制学生的特点,开展《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的课题研究,编写《心理自助餐》《诚信小故事》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形成了湖塘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面对张扬又敏感的青春期学子,前黄高级中学特意设计了《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开发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课,拨开弥漫在孩子心头的迷雾,为他们的人生之舟导航。

湖塘桥中心小学以“善”为“上”,从科学的上善教育体系入手,从点滴小事抓起,创建了“上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善品素养。“上善”校本课程内容系统丰富,尤其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的“十德儿歌”常规课程,把各项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简洁明快的儿歌,于简单重复的常规训练中融入童真童趣,使学生在快乐自在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养成良好品质。

先生曾说“要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刘海粟小学就呼应了蔡先生的美育主张。作为一所艺术特色小学,学校将德育与艺术结合起来,开发“小海粟课程”,包含音乐表演、书法绘画、语言表达等,培育美好的学生,塑造高雅的气质,让每个生命如花一样绽放。

(三)打破学科壁垒创建综合课程

打破学科壁垒,深度整合内容,使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综合发展核心素养。

武进区在生命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十几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武进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需要认知,更需体验、领悟,是一个系统工程。武进区在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上,打破课内外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学段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化、规范化,结合教师教育特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全面整理,设计系列校本生命教育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在整个学段、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

二、在文化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校园文化,能让核心素养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

(一)以物质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校园环境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各个学校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百花齐放,大展风采。有的校训里大有文章,如坂上初级中学以“诚于做人、毅于求学”为校训,前黄实验学校以“诚”字为校训;有的校园景点颇有玄机,学校里的雕塑、长廊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有的校园布置颇具匠心,在橱窗、墙面上做精心设置,教育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点滴细节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湖塘桥中心小学的学生就全身心地沉浸于校园文化中,学校以“上善”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移步皆景,处处育人。知善楼、行善楼、成善楼,楼楼育人;博善园、弘善园、雅善园,园园向善;善美轩、善德居,彰显的是善品,弘扬的是德性。物化环境,举目成景,处处向善。

校园文化不仅在大的环境里,还在小的课桌上。在武进星辰实验学校邓艳萍老师的班级里,每一个课桌都有一个好名字:博闻堂、简朴寨、静雅轩、疏影阁、未名居、方砚台……邓艳萍老师引导学生给自己朝夕相伴的课桌起个名,鼓励他们给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别致的栖息地,学生们诗意地驻守在课桌文化里,做自己未来的追梦人。

(二)以精神文化凝聚师生情感

精神文化像一面旗帜,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人都团结起来,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大刘桥接小刘桥,风景正娇娆,同堂学子喜相招,翩翩坂上初飞鸟,会见扶摇入九霄。” 踏入坂上初级中学,传入耳中的是美妙清朗的旋律。这是坂上初级中学办学史上的名教师、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为学校创作的校歌。他将学子们比作正在练习飞翔的雏鸟,希望他们亲密互爱、苦练本领,未来能像鸿雁一样,翱翔蓝天、大展宏图。这首歌至今仍在学生中代代传唱,于传承中实现“文化育人”的高远目标。

坂上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80%以上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比较重。怎么办?校长常伟春深思熟虑后,确立了“文化育人”的途径。常校长说:“文化不是移植,不能拿别人东西随便用,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土壤。”坂上初级中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多位大师曾在此任教,把师生的往事编成故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寻找校友的光辉足迹,继承前辈的精神遗产,完成自己的人生奋斗,岂不妙哉?

(三)以制度文化形成持续动力

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而且体现在制度文化中,制度文化能够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武进区明确目标和措施,不断完善常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把落实情况和学校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纳入班主任考评、班级评比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之星”“礼仪之星”“文明学生”等评比,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诚信教育中,通过成立“诚信银行”,积累“诚信得分”;通过评选“诚信班级”“诚信宿舍”“诚信教师”“诚信学生”,引导师生重视诚信,增强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坂上初级中学还创造性地成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学生成长伙伴制”,建立互动、互助、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交流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化”了学生,学生也“化”了老师,凸显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唤醒,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三、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行动中形成必备品格,掌握关键能力。武进区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校内活动丰富学生认知

太湖边的雪堰中心小学,是吴稚晖先生创办的,如今已有百年历史积淀。学校启动“读书工程”,勉励学生们在班级中、长廊下里“会读书、读好书”。学校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有趣的“流动书屋”。“流动书屋”位于校门边上,每当放学的时候,那些等车的孩子不愿意白白浪费大好光阴,都钻进“流动书屋”,尽情徜徉在文字世界里。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必须要在严肃紧张的课堂,欧阳修说自己的阅读大多在“枕上、马上、厕上”,这与雪堰中心小学学生“流动书屋”的阅读,真是异曲同工!

在湖塘桥实验小学,我们惊艳于“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对学生的巨大推动。所谓“101”,即“100+1”,“100”指全面发展,“1”指个性发展,“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就是要培养“健康身、智慧脑、中国心、世界眼”的学生。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学生不仅素养全面,而且快乐阳光。

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生动的“上善”活动,其中的“三大善礼”是学生养成谦谦君子的关键仪式。一年级新生入学举行“知善礼”,让每个孩子跨入小学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善”,了解学校的“善”文化,立志做“善人”;四年级给全体学生过集体生日,让学生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岁举行“行善礼”,鼓励他们行善事;六年级举行“成善礼”,让学生带着学校的“善”走更远的路,帮助更多的人。

(二)以校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脚掌生疼、膝盖酸痛得几乎不能伸直、指节肿大……我常常会感觉自己要撑不住了,这时总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再撑一会儿!你能行!我默默地行走,不复平时的欢快雀跃,却于沉默中真切感受到了‘行者无疆’这四个字背后坚守的力量。”这是前黄高级中学学生潘晴博客里的文字。前黄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个“八十里野外拉练”的活动,学生们从学校出发步行至西太湖揽月湾,来回八十里,欣赏西太湖的美丽风光,感受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化,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丽,在历经磨难与体验艰辛中感受友爱、收获自信、磨砺心志,完成自我挑战。

篇3

关键词: 小学 心理健康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新课标理念对各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课堂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热门话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构建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即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精力及时间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要想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学中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学到更多知识,构建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上的各种现象及问题提出有效措施,构建高效课堂。

一、建设优秀师资队伍,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在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占据首要位置,面对这一阶段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间难免产生代沟,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及教学态度不端正,导致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低迷。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上,在课堂上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规划、设计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能否实现,因此,优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还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应当紧跟社会与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素养与教育观念,对学生富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专注力,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构建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是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业的提升,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学生的自身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及教学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生搬硬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此外,教学目标是评价一堂心理健康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难度过高,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心理健康课产生抵触、厌烦情绪,如果教学目标难度过低,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斗志,容易失去挑战性,对学生心理健康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目标,以此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心理教育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学习,更不需强迫学生学,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期待上心理健康课,将此当做一门“娱乐课”学习。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严厉呵斥与看管学生,剥夺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自由权利,否则会适得其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每一堂课的度,不仅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肆意妄为,还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现如今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不仅为生活带来便利,还为学习注入新活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魅力。具体来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出多姿多彩的教学课件,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印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应适时播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影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高效心理教育课堂构建。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确保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不断探索与灵活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新平.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2]蒋齐.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245.

篇4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篇5

下面是我在探索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一些体会。

一、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健康的心理教育观和一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第一,英语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英语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心理辅导。

2.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

3.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材料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如果英语教师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以高一英语为例,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将多方面的素材为我所用,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利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一种体验。现代社会竞争加剧,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进取,相信自己并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潜力,当时机到时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功。3.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加之高一刚入校,互相不熟悉,因此会有意无意地自发形成以区域或城乡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群体间排斥心理比较严重,对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贯穿在中学英语教学始终。英语教师应该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有关心理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还要重视新教材里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对此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教学艺术性,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

1.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知情统一。我们要尽力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实物、图片、录音及电脑等直观教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现象。教师的直观活动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如教astonished,cross,embarrassed等词时,教师可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情表示新词的意思;还可利用手势、动作等形体语言,以及画简笔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愉快、好奇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的提问方法,而且要教会学生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等技巧,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小组竞赛、编排游戏、角色表演、采访汇报等活动,可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语言的感受,轻轻松松地习得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学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4.用爱心贴近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只有用自己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引导他们,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5.多激励启发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启发和帮助。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多一些“Go for it!”“Not bad!”“Very good!”之类的评价,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切忌冷漠、讽刺或严厉批评。

四、注意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篇6

初中德育教学工作是当前素质核心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热荩就初中教学体系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与心理成长,德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将结合初中德育教学实际经验与实际案例来探讨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初中德育 心理健康 开展

初中教学阶段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义务教育时期,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影响下,教师必须完善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细节,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初中生道德培养体系缺乏正确指导,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务必在德育工作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们在初中时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渗透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德育课程教学因素众多,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者都可从不同教学角度来引入德育教学因素并深化德育教学主旨,就德育课程教学体系而言,以德育教学内容为主的学科主要有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以及社会实践等等。因此,初中教师要想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就一定要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广阔的心理健康成长空间中联系生活,深化自身道德素养,才能够在课堂和实际生活过程中健康成长。

比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创设不同的德育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主动融入到德育教学体系中。例如,就当前“扶不扶老人过马路”这一热点问题,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来听取他人意见并发表自身看法。我还采取了作业任务与互动辩论等德育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动态教学活动中逐渐学会肯定自己、了解自己并包容他人,从而培养人际交往基础素养,由此来引导学生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心理调节策略,使其能够在日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心理体系。

二、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正确挖掘心理健康教学因素

就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工作而言,其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都缺乏一定科学性,教师和学校政教工作者往往就学生道德发展问题和心理健康发展缺陷盖棺定论,总是从学生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指导,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初中教学阶段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呢?就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而言,我认为教师和政教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就道德体系教学发展趋势来进行问题定位,正确挖掘心理健康教学因素,以此来充分提高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从近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出发,“早恋”一直是学校政教工作者和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如何有效杜绝早恋现象并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当前德育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教学疏导过程中,我先对早恋现象进行正确定位,将问题根源锁定在学生情感心理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影响两方面,分别从学生心理成长角度和家庭疏导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近距离心理交流,同时为学生提供隐私空间,从而正确保护学生自尊心,引导其健康成长。为了正确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我从自身情感角度出发,以举例子的方法来给予学生心理参考,正确引导其心理情感健康成长。

三、加强活动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充分渗透在学校的具体活动实践过程中,因此教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充分加强活动实践,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使自身心理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比如,运动会是学校的大型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实践与交流,让学生们在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团结合作的精神,并进一步加强道德集体意识,从而充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并能够在具体活动实践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与活动视野,使其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保持正确的心理态度,养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同时,初中教学阶段课适时组织军训,让学生们从身体与精神角度出发熏陶道德教育思想,养成坚毅品质,并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学理念,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效率。

【结 语】

在初中教学阶段中德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完善初中德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教师切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务必从德育教学角度出发,有效贯穿心理健康教学,深化德育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到的修养与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教育

近年来,涪陵区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核心,以强化“四项教育”为重点,以加强“五项建设”为抓手,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实施“三大工程”,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特色

一是实施课程育德工程。以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为重点,全面落实课程育德的主要任务。推进课程育德全员培训计划,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课程育德水平。建立课程育德校本研究制度,加强课程育德校本教研,促进德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机整合。组织每2年一次的课程育德优质课竞赛活动,展示课程育德优秀成果。

二是实施行动育德工程。推进习惯养成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深入开展“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争做“四好少年”和“雷锋式学生”。

三是实施文化育德工程。以“促进成长”为目标,加强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以“滋养心灵”为核心,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培育个性”为重点,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着力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实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深入开展市区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开展建党九十周年廉政书法大赛,增强廉政文化意识。

二、强化“四项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完成全区中小学主题班会序列化方案,形成以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感动重庆10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德育视频库,建成课程育德优质课、主题班会优质课等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二是强化公民素养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抓好公民素养的学科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努力把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咨询活动。本区已有10个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活动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五项建设”,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培训力度。开设德育课程,使用德育教材,配备专兼职德育辅导员。加强主题班会活动课的建设,实现班会活动课主题的序列化、活动的多样化。抓好三级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课程主体主导、地方课程生动补充、校本课程有机延伸的德育课程教学体系,部分学校可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二是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涪陵德育网的建设,开展学校优秀德育网站评选活动,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城乡结合、校际共享、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德育网络体系。创新网络德育方式,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长效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班主任岗前培训。改革班主任管理机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性评价。搭建班主任展示和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表彰激励机制。加强课程育德骨干队伍的建设,培养课程育德骨干教师。深化德育科研,提升德育科学化水平。建立班主任基本功竞赛长效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能力。

四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挖掘本地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基地。与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烈士陵园、企业厂矿、街道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践体验基地。

五是加强“三结合”育人机制建设。推行“家长义工制”,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活动开放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与社区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依托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后进学生、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六个一关爱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5+2教育行动。加强“五位一体”校园安保体系建设,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形成无缝隙、全方位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2007年[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语文素质利剑用“心”

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更需要用“心”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矛盾,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培养其语文素质与能力更具魅力。那么,怎样用“心”教育,提高语文素质呢?下面是我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

一、用“心”感悟,培养语感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品质与能力。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章时,结合当今社会的某些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身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进而使学生感悟出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语文教师通过“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和“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以打治疯”等情景感悟,提升语感。

二、用“心”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感悟,心灵模仿,感知语文阅读中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写作素材,积蓄写作灵感,积累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寻找语文素材。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我很重要》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教育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从中反向获得在情景中阅读,在感悟中阅读,在自身品质与作品人物品质的比较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在作文写作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错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故事情景,人物感悟,心灵述说等环节活动,获得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讲故事,心中的偶像等活动,了解学生所想,与心灵对话,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尊重自我,防止早恋》、《上网的利与弊》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首先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进行口述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活动课时,让学生仔细观赏“5.12”地震动人情景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故事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而且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天地,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高质量的600字以上的作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灵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用“心”行动,增强语文素质

(1)重视心理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积极、乐观等心理素质,加强认知、加工、提炼与升发整合,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文章的品味,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用“心”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捷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了解国际国内事,丰富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语文知识抢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等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既健康心理,又达到了增强语文素质的特效。

篇9

构建课程育人体系

我期望:基于长期实践与积淀,整体架构课程育人体系。我们北京市顺义区南彩第二小学的和谐教育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传承逐渐确定下来的,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化、全面开放的体系。学校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和谐发展,快乐成长”为办学目标、“和实生物,乐读日新”为办学特色的教育行动计划。我们在思考完善学校的课程育人体系时,要将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化、理论与实践、现状与需求等综合起来深入思考,树立科学、前瞻并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体系,继而让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践行,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我期望:基于“整合+特色”全面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基于“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目标、“和实生物,乐读日新”的办学特色,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思考,通过智慧设计,把理念转化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使课程立体化、成系列,纵横联系,丰富多元,主题鲜明。这样的课程环境,将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寻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并注入自我培育的基因,切实增强教育与学习的实际获得感。

我期望:基于规律与现状,科学梳理课程育人体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校设置课程,应该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学生需求,直指学生成长与发展;应该基于本校现状,基于积累的已有实践性经验,将其进行科学的梳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巧对接,适当提升,既着眼于现在,又放眼到未来,从而在最近发展区实现学校课程建设的新跨越。

我期望:科学构建南彩二小“悦读-生长力”课程。当前的课改由三维目标、素质教育升级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课改的灵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不少哲学家对教育的阐述是相通的:教育即生长。作为教育人,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来对待,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关注社会情感与健全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学习是儿童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课程是促进儿童自然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为这片“土壤”注入活水,添加养料,使之不断改良,才能有效地引导儿童获得综合素养的生长。又基于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我们把课程名称定位为“悦读・生长力课程”。

“悦读・生长力课程”

“悦读・生长力课程”是指向学生生长力的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统领,以“悦读”为视角,以学科拓展为基本策略,以学生生长力培养为目标。课程特点:“悦读”的视角,让悦读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学科拓展课程的支撑、倡导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内容有二:一是阅读文本,即有字之书;二是悦读无字之书,以悦读的视角,悦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悦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命影响着生命,慢慢地,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与智慧,进而促进素养与智慧的进阶、提升,获得生命生长的内在力量,因为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

课程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终身学习。然而,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相互依存,彼此关联,涉及完整的生命与生活全程。因此,我们依据五大支柱设计出这样的课程框架。

一是基础性课程。学科课程主要以科研为引领,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阅读为切入点,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的研究”已被批准为市规划办课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扎实深入地进行实践探索。学科拓展课程,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现实的情况是――学完例子,学生的认知还是较弱、较片面的,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较全面的、促进学生生长的力量;因此,把例子拓宽、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智力背景、锻炼更加活跃的思维状态、感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当前学生所需要的。我们想在学科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出持续助力学生生长的专题学习实践课程。这个课程注重让学生体验、参与,不仅是文本化,更侧重实践,让知识灵动起来,与生命互动,与智慧相连,与素养相融。学科拓展课程主要包括:①思维训练课程,指向学会求知,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侧重数学学科;②多元表达课程,指向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侧重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课,如美文诵读、经典一刻、演讲辩论、成语接龙、故事擂台、诗文背诵、口语交际、交流碰撞、心灵感悟等),以及英语口语表达、美术作品表达、音乐舞蹈表达、信息化表达、课本(戏)剧表达、小制作表达等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③实践探究课程,指向学会做事,涵盖合作、进取、创新等,侧重科学主题、综合实践主题;④动手制作课程,培养手眼脑协调一致、形成对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向学生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侧重劳动学科拓展;⑤健体课程,指向健康素养,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等,侧重心理、小足球、跳绳;⑥教养课程,指向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尊重他人、同理心培养、实现共同目标等,侧重品德学科。

二是特色课程――悦读经典。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这样理解教育: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悦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当阅读成为习惯,也就是自主学习成了习惯,悦读有利于自立自主行动能力的生长。悦读经典尤为重要,增加人文积淀,为学生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精神,滋养灵魂,把生活当作课本。各年级段分别从“身体与动作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特点;认知与智力发展特点;情绪、人格与社会发展特点”四个维度,提出悦读建议、书籍推荐,具体书目见“分级阅读”文章。

三是道德课程――德育课程。包括班级德育课程(常规);主题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各种节日),始业课程、毕业课程(心理健康辅导、知识系统梳理、对接初中的各种准备),悦读时事、社会、生活、电影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活动课程)。

四是精品课程――社团课程。包括科技、艺术、健体等领域的社团类课程。

课程实施时间 学科拓展课程,利用校本课程、10%学科实践活动时间来实施;悦读经典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和班队会时间来实施;德育课程,利用学校自主课程时间、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和班队会时间实施;社团课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课程评价 制定评价标准时,应以活动分享、研讨交流为主,宜粗不宜细。学科拓展课程评价:每学期一次最强大脑擂台赛、每月多元表达分享会、自主探究实践成果分享会、礼仪教养情景剧等。特色课程:读书汇报课、大型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等。德育课程:各种主题活动展示。精品课程:社团展示。

结束语

我期望:基于科学具体明确的课程体系,引领教师将思想化作现实的行动。基于上述整体架构、顶层设计,企盼着能够在方方面面工作中贯彻落实,教师对学校课程育人体系由了解、认同,变成自觉行动,每一位教师在这样前瞻性的理性教育思考引领下自觉工作、自我突破,最终成为一种教育自觉。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对教育的思考,渗透到细枝末节,落实各种课程常态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中,在不断的积累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处处体现一切为了孩子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篇10

一、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还应拓展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积极发展。而最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把积极心理教育引入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既是教育的目标方向,也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关键是要转变心理教育理念,并据此改变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将积极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在现行的心理教育中加入积极的部分,突出积极心理教育的主旨。 

积极心理教育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人的个体心理发展,也涉及与其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而且涉及同学、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对象。所以,积极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所以除了要设置积极心理教育的课程外,还要注意积极心理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影响。除定期开设有针对性、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学校管理工作、班级活动中,都应当注重进行积极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學生在活动中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同时将积极心理教育融入多种活动课程中,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技能,大幅度提升心理素质。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门学科不仅具有知识、技能的价值,还具有能力、方法价值,以及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品格等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强心理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均有无可比拟的功效。 

从教学情境创设来看,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动起来、活起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生成情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暗示、感染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表现的机会,推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挖掘潜力,进而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学习评价来看,相比于传统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情感的片面性评价方式,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有所成长,潜能是否得到开发等,重在激励性评价。此外,模仿性是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模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性格的塑造过程。学生常会以自己崇拜和爱戴的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具备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等良好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得体的举止、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互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积极心理学也认为“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事物的关注,一种对人性的倾听,周全的反思是对生命、生活、生存意义的探寻”。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尽可能地挖掘自身潜能,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 

四、促进家庭与社会协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 

教育作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家庭、社会的有效配合。所以,在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时,要建设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协作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将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关于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适当地引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帮助家长拥有积极的心态,给予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和效果。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充分合理地运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尽可能使学生得到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正向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如建立心理网站、创建QQ群、微信群等,不仅可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便于师生、生生、家校之间传递讯息,互通有无,沟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