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际礼仪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际礼仪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途径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表现急需礼仪教育

许多高校都强调不允许学生穿拖鞋到课堂,但我们在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公共场合勾肩反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果屑纸条等。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东西,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大学生这种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所以高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礼仪课,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转贴于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1)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2)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87页)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 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3)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4)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与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化;重要性;语文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1.从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文件和标准看

自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伊始,教育部及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政策文件和通知;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建设计划,并同步开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国培计划”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5月,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要求,特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在不同学科和学段均从专题、学时、内容要点三个方面做了十分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教育部及下属各级教育部门对各级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关注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培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根据对《“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研究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其课程标准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国培计划”实施的初级阶段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看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因此也对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中小学教师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并加以合理地运用,有助于解决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最终实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之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获取教参的方式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占40.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占58.1%。为优化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充实课堂教学。教学中主动上网搜寻参考资料的占 66.1%,购买相关书籍、印刷资料的占25.2%,采取其他措施的占8.7%。

2.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学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被誉为教师的专业技术;教育技术学由于提供教育专业性技术而处于专业性的核心地位。

3.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能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均衡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优化语文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等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因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识背景有限,学生很难理解该部分内容,这时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2]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3]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4]柯速约.“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的情况调查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13.

[5]杨开城.教学设计技术:教师的核心专业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9.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综合素养 礼仪教育 途径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表示相互尊重、友好、敬意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既包括重大活动中的各种仪式,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节。加强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和求职能力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和意义

1.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立,就是立身。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最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要立足于社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立事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学礼、知礼、用礼,明白如何做人,懂得怎样与人交往。

加强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中职学生,为将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礼仪教育能塑造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而言语得体、服饰得当、礼仪到位的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中职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

3.加强礼仪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关于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交往原则,这些教育措施必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使校园充满和谐与温馨。

4.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实施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外在形象,也可促使其文明素养、精神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招生政策的放宽,当前中职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校学生多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生活习惯较差,礼仪教育被部分家长漠视甚至放弃,而社会的诸多消极因素也对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如拜金主义、懒惰消沉、垃圾文化等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中职生礼仪缺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对中职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1.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制定教师文明礼仪准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言行并重,为学生树立可以终身效仿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和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生动、直接、具体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规范教师言行,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学校把教师礼仪培训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主讲的《教师礼仪》视频,并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礼仪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礼仪教育。在《教师文明礼仪准则》制定以后,还要求每位教师签署承诺书,强化对这一制度的执行。

2.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开设校本礼仪课程

学校组织礼仪专业教师编写了《校园生活礼仪》《饭店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职业生涯礼仪》四本礼仪校本教材,内容涵盖服饰、仪态、升旗、课堂、用语、谈话、问候、行走、迎宾、就餐、做客、握手、递名片、自我介绍、应聘等多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专业技能、工作相关的礼仪,涵盖了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方面面。通过礼仪选修课、班团活动课、德育课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将礼仪知识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

3.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

学校不定期举办礼仪专题讲座、礼仪操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礼仪主题班会、校模特队礼仪风采展示等活动,明确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美丑。利用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学生“礼仪之星”、“微笑之星”、“文明使者”评比活动,倡导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路、做文明事”。

4.全面实施养成教育,营造校园礼仪文化环境

(1)宣传礼仪规范,渲染遵礼氛围:在校园内设立礼仪画廊和板块,在班级板报中宣传 “每日一则”、“每周一规”、“一日文明规范”等礼仪规制;在楼道墙面及教室墙上,设立“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的大型标语以规范学生的仪表礼仪;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栏、校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宣传、普及礼仪知识,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值周班礼仪培训:学校实行学生值周制度,每周有一个班级值岗,负责当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学校要求值周班学生每天定期检查、监督学生礼仪规范,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以促进广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

5.实现家校联合互动,让学生把礼仪带回家中

学校积极开展有利于家校互动的各种主题活动。例如号召每位学生做文明礼仪的使者,把“文明礼仪带回家”,将自己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与父母进行交流,并做父母的监督员,纠正父母不正确的言行,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学生把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充分利用家长会,加强家校共建活动,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也能在点点滴滴中,在举手投足间,做好孩子的榜样,从而形成学校主抓、家庭配合、双方联动、三方受益、互利共赢的局面。

6.延伸礼仪活动,为建设文明社会志愿服务

学校将校园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行为规范中,并让他们彼此相互促进,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学校多次组织共青团志愿者到绍兴福利院或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到街道社区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帮助社区清理卫生死角。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总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中职学生才能成为礼仪形象良好、让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 中职教材改革 培养目标 护理技能

中职卫校的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富有爱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理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适应临床第一线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专业基础教材的《药理学》,按照理论知识“适度、够用”注重“应用性”,突出护理特色的原则,谈一谈如何以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对中职药理学教材进行改革。

一、根据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药物应用护理》教材

传统药理学教材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太注重学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一本药理学教材常常许多专业共用,内容多而深奥,雷同于本科教材,而中职卫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临床医学类专业早已停办,全部被护理类专业覆盖,所以新编的药理学教材我们更名为培养目标对应的《药物应用护理》,除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和培育护理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从护理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突出体现护理特色,服务于发展学生护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以药物应用护理技术为核心编写教材内容

1.针对护理岗位,突出护理特色。我们通过深入医院、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具体分析,我们把护理专业分为两大岗位群,即医院临床护理岗位群和社区医疗护理岗位群。医院临床护理岗位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其任务是应用药物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或减轻痛苦;社区医疗护理岗位群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健康人,其任务是应用药物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为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书中每类药物都编有用药护理部分,尤其强调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药物中毒协助抢救这一医院临床护理岗位能力的训练,部分章节如抗高血压药物也编写了预防高血压的卫生宣教知识。

2.用“知识链接”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对接与强化。生理、生化与药理同属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四大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职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其中的知识点和技能,往往反复出现在“三理”教材中,新编《药理应用护理》教材编写原则是生理、生化教材已叙述过的内容,《药物应用护理》教材不再重复编写,但药理内容中与生理、生化相关的知识用“知识链接”有机衔接,供教师教学做参考,为学生预习提供导向,便于相关课程内容的对接与强化。

3.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知识目标。中职卫校的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基础差,新编教材力求内容正确、表述准确、生动直观、形式设计美观,巧用图表,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年龄特征。每章前有学习目标,便于引导学生预习;每章结束时有思考题,有利学生针对性复习,习题有适度弹性,顾及不同的学习对象,既启发学生思考,又为师生互动提供素材。

4.巧设护士职业态度目标,陶冶职业情操。新编教材巧设护士职业态度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材的灵魂,作到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陶冶情操三位一体,教书又育人,使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5.力求体现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突出实用。新编《药物应用护理》大胆删除药理章节中与临床联系不紧,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和纯属参考而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如药物的作用机制,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护士在用药护理中的职责“三查七对”,药物调配及体外配伍禁忌,突出药物知识的实际应用。

6.铺设通往护理就业岗位的桥梁。书中每章节都用“小贴士”及时引入该章节中的新药物,新剂型,新给药方法,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可读性,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穿插相关临床问题,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铺设了通往护理就业岗位的桥梁。

三、与《药物应用护理》教材并举,编写配套药物应用实验教材

药理实验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以护理岗位技术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标准来编写实验内容。

1.临床护理问题分析实验。与相关的理论课衔接,编写护理问题讨论实验,阿托品化的指标和阿托品中毒的指标有何不同,临床意义是什么;有四位病人,分别为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心衰、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严重贫血高排血量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有心衰体征,估计在用强心苷治疗后的预后。酚妥拉明引起的性低血压如何处理;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及具体抢救措施;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利用“标准化病人”设立情境,并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护士角色,培养学生运用药物应用护理知识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典型病例药效观摩实验。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实际问题,对一些易于观察到疗效的药物,如治疗心衰的药物强心甙,预先准备好心力衰竭的典型病例(用药前肺循环淤血咳嗽,体循环淤血包括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浮肿等明显),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现场直观教学,便于对比观察强心甙治疗的药效。

3.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药理实验。为了让学生在药理实验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动手机会。编写实用性强、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多的实验项目,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抢救;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消毒防腐药物的临床护理应用,尼可刹米致惊厥及抢救等实验课,既让学生反复练习给药方法,又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实际问题,学会独立复制药物中毒动物模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抢救,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实验。开放性药理实验项目为自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选实验项目以教师为主导,实验目的明确,改革以往单纯做验证性药理实验的方法,增加与护理有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案,与教师讨论后独立完成。

四、与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吻合的考试指南

《药物应用护理》考试应与护士资格考试中应知、应会知识点与技能等同起来,试题的内容、形式与全国护士执照考试相吻合,操作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制定药物护理应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将操作成绩单列。

总之,中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合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同学们对自身的礼仪素质关注度普遍较高,其中非常关注的占58.03%,较关注的占39.61%,95.39%的同学认为礼仪学习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实习学生对自身礼仪素质关注度,非常关注的比例高于平均数达到占62.53%,说明实习期间学生受企业和社会的影响逐步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同学们在校园基本能够遵守日常行为礼仪,主要表现为:75.66%的同学认为学生不应该像社会上的人,应该保持学生本色,不染发、蓄长发、带夸张的配饰、穿奇装异服;52.63%的同学反感个别学生在大庭广众下的亲密行为;90.26%的同学在食堂就餐打完饭或是刷完卡后会说声“谢谢”76.97%的同学在食堂会自觉的排队打饭;85.53%的同学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合会注意小声说话。通过对企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服务类企业更注重日常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希望学校能为其提供具有专业礼仪知识并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建议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个人形象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职场礼仪规范;了解基本的家庭礼仪;掌握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能将礼仪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与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内容选取上,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有效融合。借鉴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学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可设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职场交际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增加传统礼仪知识,同时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职业礼仪的讲授应有所侧重。四、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1)夯实课堂理论基础教学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必修课,通过课堂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了解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行为细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场录制,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展示,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礼仪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能主动的把礼仪规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较为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中职学生的要求,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所事事、课堂教学效果差的现象,特别是礼仪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否则学生很难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应将课堂上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变为课堂的主角,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开展“微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篇6

6月12日至14日,公司特别邀请了辽东学院讲师,利用下午临近下班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在国润宾馆的二楼会议室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商务礼仪学习,会上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学习了有关商务礼仪中的各项准则,由于我当时正在外地学习,所以只参加了最后一天的培训。通过讲师详尽生动的讲解,使我对商务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此次学习,不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以后自身的素质也是很大的提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崇尚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规范就是中华特有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在商务交往中涉及的礼仪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我们习惯把商务礼仪界定为商务人员交往的艺术。

篇7

关键词:女大学生;形体训练;礼仪培训

每一所高校都是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的,不能让大学生成为形体差,外在形象差的未来职场的淘汰边缘人员。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这就需要各高校的女大学生除了具备学识渊博,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想远大等优点之外,也要有充分自信的形体外在形象。即使现在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各高校的形体和礼仪训练也是不能放松的。一个女大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形体外在形象和交际礼仪,那么在未来的社会职场竞争之中无疑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如今,各大高校对女大学生的形体训练和礼仪培训看的并不是很重要,没有开设相关的形体和礼仪培训课程,或者是相关的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系统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高校的工作人员和部门应该更加全面的在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的形体训练和礼仪培训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形体礼仪培训的概念和重要性

1.形体礼仪的概念

形体和礼仪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这两者之间的基础就是“形”。对人形体气质的强化就是通过对人身材和精神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正确培训体姿训练,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修饰和调整,使整个人的形体气质得到提升。然后在形体气质已经塑造完成的前提下,在进行礼仪的培训。礼仪培训其实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对形体的动作进行约束,从而符合我国的礼仪标准。通过礼仪的培训,能够使人们具备较高的交际能力,在竞争中具备优势。

2.形体礼仪培训的重要性

2.1提高女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礼仪,具备良好的形体礼仪素质,那么她就会更加适应社会,适应社会的一些交往和交际活动。一名女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形体礼仪,才会给人较好的第一印象,然后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一名女大学生如果对于自身的形体礼仪要求很严格,这也能够提高她的自律性和独立性,保证女大学生在与人交际时也会非常顺利,不卑不亢,有礼貌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2.2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名女大学生如果对形体礼仪的约束性都很强的话,那么她的自我约束性也是非常高的。自律性强的女大学生往往能够具备健康的心理,避免大学或者是未来竞争中恶劣事件的发生,从而从外在气质形象和内在的理想心理都处于较高的水准,既具备竞争优势,也符合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

二、女大学生在形体训练和礼仪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的女大学生形体礼仪课堂不完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开设针对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培训课,或者是开设较少并且相关形体培训设施不完善。形体礼仪培训要注重女大学生的坐姿、仪容形态以及相关的形体表情形象的培训,不是简单地进行微笑,站姿等的培训。当然,这也与高校的形体礼仪培训教师综合专业素质不高有关,教师无法针对女大学生制定详细的形体礼仪培训方案,只是没有规律的进行比较杂乱的形体训练教学,使女大学生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进行哪一种形体语言的表现,都是进行的无用功,还浪费了女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女大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现在很多高校的形体礼仪培训设备还不是很完善,因为一些形体矫正设备比较昂贵,高校没有进行购买,这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也是非常不利的。2.高校不重视女大学生形体礼仪的培训

很多高校现在并不重视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培训,过重的注重女大学生的知识培养,没有认识到女大学生的良好外在形象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重要性。高校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传统守旧,但是现在的社会高素质人才已经不单单是只注重女大学生知识是否渊博,人生观是否正确,对于形体礼仪,交际能力和气质形象这些外在条件也是非常看重的。高校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仍然是偏少,阻碍了女大学生进行形体礼仪培训的进程,甚至会阻碍女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提高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的措施

1.增多女大学生形体礼仪训练的课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大高校一定要增多形体礼仪训练的课程,通过开设不同的形体训练课程,比如:仪表仪态礼仪课程、基本姿态和身体素质的礼仪课程以及形体表情形象的培训课程等等,每一周都要有一至三节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培训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对女大学生一些基本形体礼仪习惯的养成,还有形体礼仪必须具备的观念有好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形体礼仪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定期的聘请专业的礼仪指导专家在高校和形体礼仪教师进行座谈会,教授相关教师相关的形体礼仪培训的重点和方法,提升相关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于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教师的考核制度,让相关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提高形体礼仪培训课程的效率,促进女大学生良好形体礼仪的形成。

2.增强形体礼仪培训资金投入,增强培训强度

针对各大高校并不注重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培训的观念,教育部门应该相应的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进行改正高校这样传统的观念。让相应的高校增加对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的资金投入,引入多种形体矫正仪器,多方面提高进行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的效率。同时,有的高校存在一个月才有一节针对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课的教学,培训强度太小,这个问题应该及时改正。相关学校领导应该增多形体礼仪培训课的数目,及时调整学生课表,争取每周都有两到三节的女大学生的形体礼仪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够认识到形体礼仪的重要性,将好的形体礼仪习惯日积月累,逐步成为形体礼仪气质优秀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竞争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和礼仪培训对于当代高校的女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个人的良好发展,为了以后在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进行相关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高校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积极解决女大学生形体礼仪培训中的问题,找到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正权.女大学生应用形体训练培养气质[J].山海经.2015(13)

[2]彭艳.关于高职学生形体训练教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3(11)

[3]梁晶晶.试析舞蹈形体训练对女性培养的重要作用[J].青春岁月.2014(01)

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 谈判 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言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商务英语谈判人才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声喉咙,商务英语谈判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对外贸易的成败。这就要求商务英语谈判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深谙西方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更具备娴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谈判实质上就是通过跨文化的沟通、协调,实现利益共享的过程,是否能够通过这种跨文化交际达成有利共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对外贸易的成败。但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我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往往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谈判破裂,达成谈判后也容易因误解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贸易失败,更严重者则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提高商务英语谈判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双方思维方式极大的差异,这严重地影响了商务英语谈判的效率。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由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哲学体系构建的,强调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环节的的动作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形成了中国人注重综合、注重总体的思维。西方文化却一直宣扬个性主体,强调事物的独立性,这就形成了西方人注重分析、注重个体的思维。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谈判策略:中国人往往先将谈判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列出最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和其他附加细则,一旦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其他附加细则便可有所调和。西方人则将谈判内容分条列框地逐一列举,然后对每一项条款进行细致分析,只有每一项内容都达成了共识,整个谈判过程才算结束。

(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障碍

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都是商务英语谈判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在这两方面上,中西方也存在较大障碍。在语言交流上,中国人温文尔雅,出于面子的原因,习惯根据语境用间接、委婉的方式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谈判中并不同意的建议,也往往用沉默来代替说“不”。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的交流注重实效,语言往往间接、明了,力图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在非语言交流上,中国人讲求和谐礼让,认为过长时间的直视对方是咄咄逼人的不礼貌行为,而西方人更加认同直视对方,进行真诚地目光交流,否则则被认为是不自信的表现。

(三)礼仪习俗的不同

世界上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礼仪习俗,中国和西方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认为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西方许多国家则认为按照预定准时达到即可;在餐饮礼仪上,中国人习惯为对方夹菜,劝客人多吃,来表达自己的招待热情,西方人则认为宾客自主,自需自取为宜;面对赞美时,中国人往往表示自己承受不起这样的夸赞,来表示谦虚的美德,西方人则会大方回应“谢谢”,接受对方的赞美与肯定。了解对方待人接物的礼仪习俗,成为商务工作进展的必要基础。

(四)人际感情与效率意识的矛盾

无论是商务英语谈判的谈判过程还是最终决策,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另一巨大差异就是人际感情与效率意识的矛盾。中国人把人际感情和商务活动的进行密切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谈判前、谈判中还是在谈判后都注重与伙伴的情感沟通,认为只有在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长期友好的贸易关系。即使不能够达成合作意向,也注重“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友好关系。然而西方的实用主义却显得并不那么注重人情,他们把人际感情和商务活动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在谈判时利益优先、注重效率,在谈判过程中往往表现得不讲情面、分毫必争,决策结果也不会考虑人情因素而主要依靠效率意识来做出独立决策。这两方面的差异也成为中外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商务英语谈判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依靠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意识。学校培养商务英语教师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将教师的商务英语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有生动的商务英语谈判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二是转变商务英语教学方式。商务英语是一门注重实用的课程,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简单相加的教学方式,切实地把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放到“有用”上来。这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多媒体放映、学术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对谈判中问题的各种能力。三是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跨国企业相关联,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同时广泛接触外资企业,真正与国外企业面对面接触,真实感知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情况和面临问题,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的放矢,不断完善自身的商务英语谈判技能。

此外,商务英语谈判人才要自觉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并对文化差异采取宽容态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对手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禁忌甚至是个人爱好加以了解,对对手的谈判策略、谈判技巧、谈判方式加以分析,未雨绸缪,提前避免文化冲突给谈判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理解并接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取得谈判的成功,实现互利双赢。

四、结语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谈判无法进行,是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常见现象。商务英语谈判人才只有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清楚看到自身存在障碍,积极提出策略逐步克服文化壁垒,努力学习对方文化知识,宽容对待双方文化差异,才能在谈判中进行顺利有效的沟通,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篇9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M.W.Lustig和J.Koester把HC和LC文化及交际的差别特征概括(cf.贾玉新,1997:34)为8项(见表)。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前3项特征予以解读并运用于中美正式请柬的范例分析。通过表可以看出,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递并不完全依赖语言本身,而是更多地借助语境,并以含蓄和暗码的方式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的作用突出,交际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以直白和明码的方式来传递,语言在交际中处于中心地位。高语境中的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而低语境中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则主要在语言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与前者相比要小。

三、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分析及其解释力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文化思维模式会影响语篇的写作模式。请柬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具有为实现特定礼仪功能的文体特征和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请柬除了体现相同的礼仪功能外,由于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其写作模式各异。本文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利用文献中的中美正式请柬为语料进行比较、归纳和范例分析,从请柬写作结构和写作策略两个方面来证明该理论对写作模式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语篇结构——中式请柬的螺旋型叙事结构与美式请柬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1.中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由于长期在儒、道、佛教的浸润下,中国文化积淀倾向于含蓄和中庸。基于这种倾向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而中国文化积淀的倾向性和思维模式的螺旋型特点又决定了中式请柬语篇的叙事结构。笔者利用文献语料,选取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中的35篇中文正式请柬,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由于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式请柬语篇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两类叙事结构,可分别表示为:(1)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2)明示性背景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具体到范例1,该请柬正文可分为4部分:“从盛世文明到以裹文事”是间接迂回的暗示性信息;“从谨定到宴会厅”是明示性的背景信息;“举行南方日报文艺部作者座谈会”是基于上文语境的宣布主题行为和“翘盼光临,千祈勿却”是发出邀请行为。由此看出,范例1的叙事结构是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发出邀请。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式请柬的叙事结构蕴含了过多的语境信息,作者借助上文语境,以含蓄委婉的暗示信息来实现礼仪功能。而对语境的依赖度较高这一现象,却反映了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式请柬的组织方式是受文化倾向性、语境因素和思维模式制约的。

2.美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崇尚独立,奉行“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的文化价值观”(胡文仲,1994:257),以个体性为基点进行直线思维,强调直述己见、明确具体的直线型叙事结构。笔者运用与中式请柬相同的语料检索方式和相同的语料分析方法(上同)对所收集的28篇英文正式请柬(不含以英语为中介语的所有英文请柬)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低语境的文化下,由于受美国文化思维的影响,美式请柬语篇中采用叙事结构有别于中式请柬叙事结构,并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可表示为: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可选)。以范例2为例,该请柬分为3部分:“从LadyAmeliaJones到Dr.JohnMarkham”是发出明示邀请行为,“atasoireeathome”是主题信息,而“OnFridayevening,thethirdofMarchatseveno’clock”为明示性背景信息,“Pleasesendreplyto”为确认邀请的信息。由此看出,范例2的叙事结构是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呈直线型,作者以语言为载体,直截了当地发出邀请行为和宣布主题,而非借助语境信息来传递邀请这一礼仪功能,这表明在低语境文化圈内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同样受美国文化观念和直线思维的制约,但也表明叙事结构对语境的依赖度低。

(二)语篇策略:华而不实与朴实无华

语篇策略是Enkvist(1978)提出的术语,指语篇作者根据交际目的对语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项(decisionparameter)所作的权衡。在具体请柬的写作中,当语篇的构架及主题确定后,语篇的策略表现为作者采用何种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本文通过中美请柬语篇范例的描写与对比分析来证明该理论对语篇策略的选择有普遍的解释力,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恰当的语篇策略是服务于语篇结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

1.中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3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宣布主题(举行庆祝元旦“茶话会”)和发出邀请(敬请光临指导)。为实施言语行为所选择的策略:在中式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借助于暗示性的背景信息(上文语境)来完成即通过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来宣布主题和发出邀请的。可以看出,中文请柬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细节信息开始,最重要的信息置后,基于语境信息以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来完成特定的礼仪功能。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和谦恭。为了彰显基调,作者选择的策略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高语境下,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作者使用的敬词和谦词如兹、敬、光临和敬礼等语言形式来显示礼貌,而频繁地使用这些词,既是中国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在特定的书面体裁场合中为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线性的格式,但有别于美式的格式。

2.美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4也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发出邀请(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Mr.HuWenzhong)和宣布主题(reception)。为实施言语行为作者所选择的策略:在该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通过直抒己见,以明示的方式来发出邀请和宣布主题。作者在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最主要的信息开始,明示性的背景信息置于主要信息之后,而且以直接的美国文化思维方式来传递特定的礼仪功能。更重要的是,美式请柬与中式请柬相比,对语境的依赖度要低,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语言来完成。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作者选择的策略也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低语境文化下,作者为了表达礼仪功能,注重语言准确性和明示交际,在请柬中未使用类似于中式请柬中含有隐含意义和文化色彩的谦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词汇request,pleasure,R.S.V.P.来显示礼貌,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美国文化有的缩进式的线性格式。需要强调的是:中式请柬中存在着诸多敬词和谦词如令尊、敝人、寒舍以及常用套语、四字成语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礼仪功能的需要。事实上,正是这类词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容易引起交际障碍或误解。相比之下,美国人通常是以自身愉快的感受来显示礼貌,常用的词有pleased,pleasure等。

四、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本文在分析中美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如何影响请柬语篇组织和策略选择的基础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出的建议为:首先,应用文写作不仅是单纯地考虑语法正确性,也要考虑适切性问题。D.H.Hymes(1971)指出要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cf.胡壮麟,2001:357)。具体到应用文体裁来说,其写作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其次,应用文写作还要考虑框架结构和段落安排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与目的语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和语篇组织方式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以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模式来谋篇布局。最后,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语言对比的能力。RobertLado(1957)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语言》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并指出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cf.ibid:377)。基于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应用文范例的对比分析,来引导和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及其策略。

篇10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笔者于2015年4月对广东某高校250名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和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

(二)调查结果概况。调查结果如下:在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有超过一半(55%)的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礼仪知道甚少。在对外国朋友表达可接受的关心这一话题中,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较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有关交流策略的选项中,将近一半(49%)的学生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在对于是否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礼仪的态度上,95%的学生表示赞同。在评估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只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错。在认为是否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外,调查还显示,57%的学生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方面,问及教师是否应该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时,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调整。在教师授课环节,提及教师课堂上是否经常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时,67%的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只是偶尔提及跨文化交际知识。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传递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意识不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愈加重要的今天,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多模态手段来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多模态视域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多模态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多模态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丰富教学手段,并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多模态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模仿、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基于多模态教学理念,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模态、音频模态、视频模态和体态语模态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字模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字模态占据主导地位。它既包括教材中的文字,也包括PPT课件中的文字。在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词汇以及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帮助。可见,文字模态仍是帮助学生拓展其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英语授课时,既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资料,讲解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在课外,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报刊或英美文学原著,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二)音频模态。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如音频文件的播放来拓展教学资源。在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5%)赞同采用音频途径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采用多模态教学。无论是听力课堂还是其他的如阅读、写作等课堂,在涉及到跨文化知识时,教师要多选择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文本听力材料,并有意识地插播与之有关的音频资料,如地理、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通过网络或收音机收听英语广播节目,更多地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借助音频模态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视频模态。随着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借助PPT课件展示跨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利用视频模态来丰富教学资源。视频模态形象、生动。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及课堂上教师是否经常使用图片、多媒体、电影片段等途径来介绍西方文化时,52%的学生反映教师只是偶尔使用这些手段。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传授方面,教师利用视频模态的频率较低。在是否赞同教师采用视频途径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方面,89%的学生表示赞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视频模态来传递更多跨文化交际知识。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创设跨文化交际情景,进行类似真实场景的模拟训练,以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课后多看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英文原版电影、跨文化交际礼仪等视频,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

(四)体态语模态。与有声语言相比,体态语模态更简洁、直观、形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体态语模态更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69%)的学生赞同教师采用体态语模态如动作示范或角色扮演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肢体类的词语,如hug、kiss等词时,可以结合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来讲解,提及西方国家大多数见面或告别的方式都是通过拥抱、亲吻等礼节表达;东方人如中国人见面或告别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握手等,日本人见面或告别通过鞠躬方式来表达,泰国人见面或告别则通过双手合十的方式来表达。讲解完文化差异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示范该动作。在讲授有关空间距离的礼仪时,也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示范。教师借助体态语模态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跨文化交际知识,更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