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艺术活动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艺术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节;成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3-01
一、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特点
(一)节目规模大范围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繁荣,乡村文化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涉及的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承办单位群策群力,抽调精干力量准备活动,活动涉及各种演出、比赛等不同项目,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群众多,这为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乡土气息浓郁
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多数节目都是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语言生动形象,表演通俗易懂,能把现实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这些节目来源于农村生活实际,深刻反映了农村群众的心声和体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表达了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挖掘民间特色才艺
乡村文化艺术节采取以乡村为舞台,农民群众昌主角的农村文化艺术展现形式,能深刻的挖掘民间特色才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展示艺术才华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农民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参与各项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找出各种尘封已久的如二胡、竹笛等传统乐器,载歌载舞,展示传奇的绝活,实现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成为艺术节的主角。
(四)传承乡村生态文化
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能促使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和广泛关注,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特色文化项目。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村文化艺术节建设意见及其成效分析
(一)唱响主旋律,促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文艺的舞台,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去,激励农民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农民群众通过编自己、演自己,不断丰富和改善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娱自乐不断获得情感释放,塑造农村文化艺术。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有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有了一个主阵地,让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新农村得到广泛传播,让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同时得到了满足和丰富,这对新农村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特色文化,丰富乡村生活
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大舞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助推地方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展示乡村文化艺术特色的魅力。近年来,丽水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和群众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丽水各地乡乡一台戏、村村有节目,先后组织开展了乡村舞蹈大赛;新农村题材小品赛;乡村歌王擂台赛;木兰扇选拔赛、乡村时装大赛、乡村绝活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市乡村文艺会演等多项活动。广大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朋友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成了大舞台,农民群众成了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示了其艺术才华和才艺,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在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各地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表演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加快农村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愿望。
三、总结
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难看出群众文艺活动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一种可喜的局面,这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艺术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努力把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更完美,真正办成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
篇2
关键词:农村大舞台;农村文化
一、创新演出形式,立足农村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不断地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在得到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松花江歌舞剧团在送戏下乡的活动中,按“二为”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要求,创作性的开展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民间这片沃土,才能为当地百姓所喜爱。不同的剧种适应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区域,因此,作为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广大农村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这些剧团扎根于乡土,接轨与时代,占领着农村的舞台。
二、排精品剧目,服务于农民群众
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所排的节目既有乡情,又有乡音,更有乡土魅力。这是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特殊作用。大家都知道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专业艺术水平比县级要高很多,但这种艺术与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无缘的,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只能从电视上目睹他们的演出。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又屈指可数,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和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的主要载体。这些县级剧团每年都要送戏下乡上百场左右,有的可能还要多,每次送戏下乡演出观看的观众都很多,就是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开着四轮车前来观看,在演出时突然下起雨,可老百姓打着雨伞观看也不愿离去,我们演员就冒雨进行演出。每逢遇到这种状况比在剧场里的场面还要壮观。 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在农村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国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认真来关注和加强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和建设,只有得到各级政府对县级剧团的支持和关爱,才能使县级专业剧团更好地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为农民服好务。
三、服务中心工作
多年来,我团始终如一的坚持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从不间断,每年我们团都要生产几台不同风格的精品剧目,对外宣传木兰的知名度,并对县里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经贸洽谈活动、各种会议、招商引资等进行专场演出,对不同的观众调配不同风格的浓郁的文化美酒,使观众陶醉在木兰这片沃土之中。
总之,现在的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特殊时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特殊团体,它的特殊作用就是把农村文化阵地作为自己的舞台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力量,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普及提高乡村文化艺术,培养人才和队伍建设。在大力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活动中,应重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一方面,发挥文化馆和各艺术门类协会的尖兵作用,到基层坚持不懈地培训、指导文化艺术队伍的建设,提高骨干队伍的精品意识、创作精品能力;另一方面,让高水平的骨干深入各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大量培训和提高各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水平能力。在培训中要善于从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趣味性去不断发现、推出新人、新作品,使全区成为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热土,使文化活动进入“以美育美”的境界。
要实现文化惠民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发展观告诉我们,人在不断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中,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完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是片面走向全面、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的根本之所在,这就是说: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是公益文化服务当仁不让的责任。
四、坚持送戏下乡,传承民族文化
篇3
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连年递增。投资1.2亿元的博物馆、图书馆(含档案馆)建设项目均已竣工,为了加快“两馆”建设,我局先后到国家、省、市及__、__、__等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邀请了省博物馆原馆长__、省图书馆主任__、__市文广新局局长__、__博物馆原馆长__等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指导,并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确定了“两馆”的布展设计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局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文化建设专项奖补资金172.5万元,新建成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一年一度的“大鼓花会艺术节”、“群众文化艺术节”和“农民文艺调演”等大型系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大鼓、戏曲、摄影、书法、广场舞等优势项目,每年举办规模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次以上。为做好油地共融工作,我局与油区积极对接,每年共同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场次以上。
二是围绕重大节庆确定主题。在“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举办大型歌会、书画、摄影展等20余场次;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大鼓花会等活动40余场次。
三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十二五期间,送文艺演出、书法、摄影作品进乡村100余场;选调文化专业技术人员进农村重点对戏曲、大鼓、秧歌队开展专业辅导,共入乡进村辅导2500多人次;落实国家“2131”工程,每月每村送一场免费电影,每年组织送电影下乡4956场。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 “送春联下乡”、“送戏曲下乡”等活动10余次。
四是开展“文化助力美丽乡村”活动。2015年,针对全市__乡村开办“唱响核心价值观,百姓共跳健康舞”培训班,开展下基层文艺联谊活动2次;在__乡村安排助力“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1场;对__美丽乡村每村配发图书200册,各类公共文化物资共计20万元。
一是编辑《__文化志》。组织召开《__文化志》编纂筹备会,邀请我市文化名人__、__等人参加,成立编委会,分题撰写。建立__、__、家文化专题组,召开了__文化座谈会、__诗经文化传承座谈会,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弘扬__文化的报告》、《__籍贯简析》等理论文章。
二是创新举办2015首届《寻找悦之声》歌手大赛。大赛从导演到主创,从评委到设备,从舞台到乐队,都在国内顶尖。决赛产生的10位选手将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
二是组织人员、设备拍摄了《__文化系列节目》,第一辑《__》1-7集已录制完成,并在优酷网、土豆网、腾讯视频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了展播。
1、文物工作。一是对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置一碑两牌,进行规范标识,创新运用互联网+,在各介绍牌上设置二维码,通过扫码可立即获得该文物保护单位的详细信息。二是实施“文化__”标注工程,对已整理的13处遗存进行筛选、确定,并标注在图上。三是制作文物资源分布图,对原有的文物分布图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
2、非遗工作。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对__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搜集整理工作,已挖掘整理出42个项目。开展__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的编辑整理工作。通过深入挖掘、积极申报,2011年5月《__》等四项非遗项目成功列入__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6月,经过专家评审,市政府同意将《__落子》等五项非遗项目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并予以公布。二是开办非遗项目公益文化大讲堂,借助“保护文化遗产,助力文化之城”等文艺晚会,对__庄音乐会、__音乐会、__落子等具有__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展演。三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十二五”以来,为__、__音乐会等项目申请省级补助资金共计82万元,为__大鼓、__庄音乐会等各传承人申请活动资金共计3.6万元,为古建青砖厂申请专项资金30万元。
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农村红白事低俗演出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制止低俗演出20余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降噪专项治理工作,累计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每年举办2期以上文化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学习《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与300余家经营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
大力实施“文化市场平安工程”。加强网吧、出版物市场、演出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十二五以来,出动执法人员2000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3000余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场所60家,收缴非法出版、盗版、封建迷信等音像制品、书刊共21000余册,多次联合公安、工商、消防、
电力等多部门,对20余家违规经营场所进行了查封、断电,并责令立即停业整改。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市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还比较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文化人才队伍还需要充实,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努力向上级争取物资,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我局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编辑一本《__文化志》。组织编辑《__文化志》,成立编委会,邀请文化名人__、__加入,搭建框架,分题撰写。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__省《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制定方案,积极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早日达标。
(三)重点打造一个名人文化品牌。以__文化艺术节、书画展览、影视作品等形式,对名人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做大做强名人文化品牌。
(四)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晚会、歌曲、书画、摄影展等精品活动,深入挖掘__文化地方特色,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不少于40场次,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建设一座美术馆。时代需要我市建设一座建筑面积为10000平米的美术馆,美术馆建成后将填补我市公益文化基础设施的一项空白,成为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文化阵地。
(六)培养一支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鼓励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创办民间、民俗歌舞等艺术教育和学习培训基地,培养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满足全市文化发展的需要。
(七)编制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要求,对我市__庄__文化遗址和____文化遗址编制保护规划。
篇4
面对乡村凋敝的现实,当下正有一批批艺术家、建筑设计师、文化创客走进乡村,希望在保留乡村原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以文化艺术的熏陶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深入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与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家、村民等共同探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顺应历史传统,擦亮遗产价值,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和头脑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
开一个工作室、做几个艺术展、搞几次文艺活动、种植大规模人工花田、把乡村的老房子统统隔离起来建立博物馆……如今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人士、艺术从业者回归乡村的案例不可谓不多,然而,文艺工作者的活动究竟有多少能够与当地村民真正产生关系?
事实上,以在全国乡村迅速兴起的民居改造行动为例,一些艺术家在村里租下房屋开办工作室,并希望用艺术创作影响村民,甚至出现了一些艺术家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村民的现象――但普通农民怎么会理解拆掉白炽灯而看萤火虫的浪漫?
“比如,像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初始模式,以及国内一些文艺介入乡村的实践,都主要是艺术从业者针对农村的环境和资源做一些艺术活动,刷墙、搞展览、拍照片,不仅跟当地的文化历史传承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与改变农民的生活实际和精神状态也实在有一定距离。”为了不与这些实践落入一样的尴尬境地,蒲江县明月村项目组负责人、被新村民昵称为“奇村长”的陈奇陷入了思考,“村里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点?现在村民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愿望?如何以文艺的介入延续历史传统、解决实际困难、满足村民期待,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文艺重塑乡村,必须顺应当地的历史、人和自然的需求,既不让艺术家自娱自乐,也不能肆意损害乡村的本来面貌。蒲江县文体旅局局长李辉表示,要顺应明月村的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自然而然地将文艺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此,“每个入驻项目的策划、规划、推广和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
邛窑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古代窑址群,始烧于南朝、衰于宋代,断烧于元代,时间跨度800多年。明月村与邛崃交界,盛产高岭土,百年老窑“明月窑”的窑火始终不息,直到2008年才因地震损毁严重而停产,被当地人称作“活着的邛窑”。
明月窑不就是明月村的历史、资源和文脉吗?不就凝聚着村民的广泛认同吗?随着2012年明月窑的故事被新村民发现,各路陶瓷界专家和文化学者把目光纷纷投向这里,有文创公司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一同把这口老窑保护下来,并建立了明月窑陶艺手工体验区、文创产品开发和展览区等多个功能区。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被明月村吸引,于2015年正式建设起“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李清在这里研究老窑历史、做当地的陶土分析和试验、研发“明月杯”等文创产品,还开展起免费的陶艺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村民”。
和李清一样,一批批陶瓷界、书画界的老师、文创人士等100余人,以及多个专业的乡村建设社会组织也纷纷来到明月村,“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坊、明月书馆、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等茁壮生长,各类培训和讲座也次第开展起来。悉心建设之后,明月村以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名气有了、人气足了,财气自然就来了,不用强求。”明月村党支部书记高光坤说,村民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住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不错的收入。“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44元,而在2009年之前,明月村还是个贫困村。”
“村民谁不希望变自己熟悉的历史文化为资源?谁不渴望在自己的泥土上就业创业、致富奔小康?”高光坤讲出了他的道理,“文艺进乡村,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我们忽视的遗产的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为农村发展蓄积了深厚的力量。”
播撒文艺火种,激发文化自信。给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让村民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行走在明月村,与高光坤一样,村民说话都“文绉绉的”,最让人惊讶的就是一个个“村二代”。
“我画画的风格是模仿丰子恺先生,我的老师是新村民寒山,他告诉我画画时心要安静、神要宁,如果想别的事情,每笔都会是错的。”“我给家里的露台取名为‘金色的天空’,因为我常常在这里看夕阳,阳光就把树的轮廓染成了金色、把我的天空镀上了金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谁会想到这是一个11岁的乡村小女孩的一席话?
小女孩名叫杨卓蕾。在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中,明月村里“村二代”的言谈举止、思想性格让村外来客惊叹不已――“蕾蕾他们的未来肯定将是另一番模样。”游客无不感慨。
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一己之力既是有限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增强乡村的造血能力。这样,即便艺术家走了,当地人的文化艺术氛围也会延续,这才能说文艺给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
但是,我国许多地方并没有做出深刻理解,常常是艺术在一边,而村民在另一边,艺术并未在多大意义上影响当地人。一旦艺术家出走,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农民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方面,北京的宋庄做出了突破:艺术家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经常接触、互动,从而发挥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明月村的新老村民保持着积极互动。”陈奇说,“明月村最可贵的就是新老村民共建共享,资本在这里不能任性,村子也不是生意场。在新村民入驻之初,我们就和他们‘约法三章’:新村民常驻;工作室常态化开放;公益培训定期开展,给原住民带来福利。”
对于李清而言,在陶艺之乡教当地人做陶瓷是再恰当不过的事,如今,李清已经对招收的第一批村民学员进行了14期系统培训,学员们都已经烧出了许多作品。
依托农家书屋“明月书馆”,新村民系统开展起免费的书法、绘画、文创、生态农业等培训。
2012年返乡的大学生江维,在培训中深化了对“农德、农道、农技”的理解,“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是眼前的效率和收益,却断了子孙粮。自然而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成为我们的遵守。”江维以此坚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我希望带动更多老乡,以绿色、生态带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文艺介入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除了手艺,还有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李辉说。
篇5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安排部署,针对创建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狠抓任务落实,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创建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会议精神,在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临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创建指标,明确了工作完成时限。上半年,县委、县政府召开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3次,对创建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安排县财政拨付创建经费20万元,并将创建工作任务指标纳入各镇和相关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中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县文广新局配合省、市“乡村舞台”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等课题的调研,组织开展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3篇,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强化硬件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一是“三馆”改造提升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城区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进度,至目前,县博物馆扩建工程已完工,工程决算已报县财政评审中心评审;陈列布展大纲已上报省文物局评审通过,陈展形象设计已通过市文物局初审,8月份即可进入布展。工程完工后,博物馆可新增场馆面积1043平方米。县文化馆、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原县交警大队业务楼的整体划拨和相关服务设施的搬迁,场地布置工作已全部完成,已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县图书馆新增场馆面积1230平方米,总面积达2320平方米;县文化馆新增场馆面积2319.93 平方米,新开设了艺术研究室、群文创作室、书法美术、摄影展厅、非遗展览厅和舞蹈排练厅等场所,场馆总面积达到3823.23 平方米。
二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惠民项目资金,组织实施蓼泉、板桥镇两个综合文化站新建、改建工程和板桥镇板桥村、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至目前,蓼泉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文化广场已完成工程招标,现正在加紧建设;板桥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原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的划转工作,近期正在购置相关设施、设备;鸭暖镇白寨村文化室已完成改建任务。新建的蓼泉镇唐湾村文化活动室主体工程已完工。板桥镇板桥村、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新华镇明泉村、蓼泉镇双泉村等四个村级文化广场正在加紧建设当中。
三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起步良好。结合“数字张掖”、“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文化馆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文化活动资源,促进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辅导等资源的共享。积极争取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的7个镇和4个城区人员密集场所的11个“电子借阅机”已完成安装调试工作。扎实组织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新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一个,上半年放映电影**场次。进一步创新数字电影院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提升服务水平,至目前,累计播放影片**部,接纳观众**人次。
四是“乡村舞台”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市、县为民办实事方案,今年我县计划重点建设29个行政村“乡村舞台”。为确保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县上筹集建设资金210万元,并有效整合组织、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为建设“乡村舞台”的村配套相应设施和建设资金。至目前,已有14个村已完成村级舞台建设任务,5个村的村级舞台正在修建中,下剩的10个村正在办理招投标手续等前期工作。加上去年已建成的28个,全县已累计建成“乡村舞台”42个。结合“乡村舞台”建设,完成了新华镇新柳村、明泉村、宣威村、倪家营黄家湾村、板桥镇东柳村、鸭暖镇小鸭村等6个村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的配套建设任务。我们还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自娱自乐班子和民间文艺社团的扶持力度,去年下半年至今,先后筹资50多万元,为全县15个自娱自乐班子配发了移动音箱、话筒等设备,为7个镇文化站配置演出服装658套。
(三)打造文化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启动了第六届“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精心策划16项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县农民社火汇演、“韵祥杯”中国男子篮球(CBA)临泽四强对抗赛、甘肃省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民间民俗作品展、书画摄影展和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结合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全县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社河镇各社区分别牵头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演出节目。今年前7个月,全县开展节庆文化活动50多场次。
二是广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我们充分利用文化体育广场这一场地优势,组织开展了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县青少年歌手大奖赛、戏曲大赛、临泽小调、百姓舞台大家唱和“乡村舞台”周末大家乐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县直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编排文艺节目开展义务展演,演出活动达20多场次,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依托广大文艺爱好者,组建社区和农村广场舞健身队80多支,利用周末和农闲时间开展排练演出。目前,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是“快乐老乡”引领示范活动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结合开展的“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我们组织县文化馆文艺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经常深入各镇、各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各镇的赶集日时间,分乡镇举办集中示范活动7场次,为农民群众义务演出节目7场次,书写赠送对联1万多条幅,送书画作品800多幅,发放文化宣传材料4000多份。县文化馆业务工作人员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开展各类辅导培训20多场次。
(四)加大人才培养,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交流的方式,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和文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县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4期,培训200多人次。同时,大力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人才的成长,相继成立了传习所4个,基层文艺辅导基地15个,组建了社区文艺团队5支。积极引导镇、村组建文艺队、社火队、健身队90支,发展民间自娱自乐班子30个,新招募文化志愿者150多人,累计达到858人。全县基本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具有一定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
(五)狠抓项目建设,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3341”项目工程、文化产业“6551”体系谋划项目,编制文化招商引资项目11项,借助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省文博会等重要节会,抓好宣传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至目前,文化项目已完成招商和签约4项,协议引资20亿元。其中,河西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签约资金0.2亿元,华夏牡丹观光园文化旅游建设项目签约资金10亿元,丹霞大景区君庭文化商贸街建设项目签约资金4亿元,临泽县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签约金额3.5亿元。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丹霞花海项目规划初稿编制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环评、能评、风险灾害评估报告已委托相关单位编制,定植防风林网3.4公里,栽植核桃、水晶杏等苗木3.5万株,定植薰衣草860亩;河西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完成土地审批、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7月上旬开工建设,主体一层工程已封顶。与北京江山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临泽县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到位资金0.2亿元。县上还加大对文化社团和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皓首剧社、大鸭剧社等文艺社团开展演出,组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赏石协会9个,开发了临泽奇石、剪纸、雕刻葫芦、印章、瓷盘等文化旅游产品。上半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700万元、增速48%。
(六)注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效明显
结合全县已普查的66项335个子项情况,积极申报具有地方特色的“八仙马子”、“仙姑信仰”、“打席筐”和“放河灯”等20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设计制作了《河西宝卷》、《手工挂面》等非遗项目光盘40多张,完成了甘肃省第一届文化资源普查基础信息资源的录入和登记工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名录和重点保护项目传承体系。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民俗项目进行了挖掘抢救,开展了传统社火调演、民间小调演唱、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和民俗文化征文等活动,积极挖掘民间文化遗产,编辑整理了《临泽饮食文化》《临泽民间小调》、《临泽宝卷》、《临泽传统农耕文化》、《临泽文史》等相关书籍资料。相继建成了甘肃秦腔、临泽民歌、刘青年剪纸和河西宝卷四个传习所。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和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全县15名非遗传承人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逐步得到恢复,并且在传承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注重舆论宣传,不断提升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认真贯彻落实《临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和工作要求,细化了工作任务。自去年以来,累计投入宣传经费11万元,在各镇主干道制作固定宣传展版75块,宣传专栏143个,电子大屏15块,悬挂张贴宣传标语、标识794条,印发宣传单4万多份,媒体“文化创建”专栏2个,城乡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1300条(次)。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总结交流,积极做好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今年至目前,全县在县级以上媒体刊发有关创建工作的信息300多篇,有效普及了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提高了城乡群众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知晓率。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建资金短缺。主要是县博物馆扩建工程面临陈列展览经费短缺的问题,新扩建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需陈列展览经费500多万元,除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陈展补助经费200万元外,还有300多万元的缺口。蓼泉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虽已完工,但文化广场建设资金仍有缺口。桥镇文化站也因资金等制约因素,建设进度滞后。
二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完善。这些年,虽然县上逐年加大了对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村级文化场地建设相对滞后。至目前,全县仍有39个村未建成村级舞台,有29个村未建成标准化的文化广场。
三是创建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镇、单位对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镇、村两级对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工作推进不够有力,工作进展缓慢,创建工作的最大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是镇、村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个别镇的综合文化站阵地设施被人为地挤占、挪用。一些村级农家书屋管理使用不够规范,对外开发不够正常,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
四是乡村舞台建设难度较大。今年,全县“乡村舞台”建设任务数为29个,至年底要实现70%的行政村建起“乡村舞台”的目标。但部分行政村的经济条件有限,特别是一些偏远村建设难度大。
五是基层文化力量仍然薄弱。按照验收标准,各镇文化站须配备3名以上文化专干。但由于各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调换频繁,近年来招考到镇文化站的干部大多不在文化工作岗位工作。一些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由村、社干部兼任,开展文化服务的时间不能保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县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争取9月底完成布展并投入使用。加快实施县文化馆、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各厅、室的硬件设施,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充实免费开放服务内容,营造免费开放环境,使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更接近群众,便利群众,提高免费开放的知晓率和服务群众的满意度。加快实施好蓼泉镇综合文化站和板桥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和改建工程,重点是加快蓼泉镇文化站的文化广场建设进度,及早做好两个文化站的设施、设备的购置和配套建设工作,使其尽快投入运行。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为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的45家农家书屋各补充更新图书100册以上。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加大市、县为民办实事的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列出任务清单,制定推进计划,抢时间、赶进度,有计划、分步骤抓好组织实施。重点是组织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4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加快“乡村舞台”设施、设备招标和采购手续的协调办理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组织实施好舞台建设和电子屏架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和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乡村舞台”建设村的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村级阅览室的配套建设,分批次配套一批文化活动器材、设施,力争10月底完成29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抢抓“一路一带”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张掖丹霞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大景区之一的机遇,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扎实推进丹霞民俗文化村、西游文化园、流沙河丝路文化园、河西民俗博物馆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培育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发展雕刻葫芦、丹霞水晶石、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拓宽市场,提升效益。
四是精心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好先进文化引领工程,精心办好第六届“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好“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千台大戏送农村”、“百姓舞台”、民间自乐班子展演、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扎实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演出,下半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场次以上。同时,切实发挥“乡村舞台”繁荣农村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作用,依托“乡村舞台”,广泛开展“优秀读书家庭”、“12345家庭文化示范户”、“五星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群艺表演活动,真正使“乡村舞台”成为教育群众、凝聚和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加大协调力度,配齐配强镇文化专干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加大指导和检查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人才的素质。通过举办文化培训班、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及对环境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108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30%。另一方面,受特殊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乡村旅游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3.2×1011元,带动了0.33×108农民致富。
目前距城市20~100km之内的空间范围是乡村旅游的频繁发生地带。通渭县地处34°55′~35°29′N,104°47′~105°38′E,总面积2 908.5km2,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区内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俗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正在实施的西部旅游整体规划,每年将向西部投资0.6×109元扶持西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逐渐向西部转移,这为通渭县乡村旅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S)
1.独具优势的自然资源。通渭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通渭温泉素有“陇上神泉”之称,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省级森林公园鹿鹿山景色宜人,华家岭生态林带植被覆盖率高,马营、牛营大山峻险奇特,及近年来人工开发的南屏山、笔架山、宋堡北山、中林仙山等面山绿化工程,均成为通渭县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通渭自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 10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全县共有古文化遗迹5处,大小古堡1 000余处,古建筑30余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革命历史遗址25处。其中,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有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境内重要的历史、革命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遗址、“榜罗会议”革命遗址、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
3.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资源。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当前主要有以剪纸、春叶、遮面、年画、烙画等为主的民间美术;以通渭小曲、皮影戏、器乐曲、庙会戏等为主的民间音乐戏剧;以工艺草编、木雕、砖雕、石刻、仿古建筑等为主的民间工艺;以项圈、头帕、肚兜、麻鞋、鞋垫等为主的民间服饰;以“九魁”“十全”“十三花”筵席和荞圈、熟面、木炭锅子及小杂粮系列为主的饮食文化;以县城南屏山、清凉山、中林山、襄南法海寺和寺子兴泉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寺庙文化。这些共同构成通渭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人文风情。
(二)通渭县发展乡村业旅游的劣势(W)
1.旅游开发缺乏管理和规划。乡村旅游对服务设施、环境及精神体验更加重视。但当前景点大部分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旅游项目设计中缺乏科学规划,各旅游项目关联性不强。此外,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目前,通渭县乡村旅游处于开发初期,现有项目呈散点状分布。基础设施未配套,可进入性差。如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的榜罗镇,目前仅有两条县级公路(X082、X100),镇区一批私人开设的小旅馆,住宿、饮食、卫生标准均达不到要求。此外,旅游业投入不足,缺乏宣传,景点的品位和知名度不高,如对的《七律・》耳熟能详,但很少有游客知道其创作于通渭。
3.旅游产业不完善。通渭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目前主要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为自然观光旅游,如鹿山森林公园、华家岭黄土风情和牛谷河风情线旅游,而其他如民俗风情旅游、参与性农事劳作旅游、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模式缺乏,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此外,旅游产品单一,仅局限于田园风光型旅游产品。
(三)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机遇(O)
1.相关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号)》就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的出台,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这均为通渭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外部政策环境的机遇。
2.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通渭县大力打造“文旅名县”,2014年,文化产业投资2×108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0.5×108元。2015年,紧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建设,已建成温泉城、南特温泉旅游文化理疗中心,在建通渭书画产业园,中国西部书画艺术学校等项目。同时积极筹办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力争榜罗镇、义岗镇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通渭脊兽制作”和“通渭刘氏皮影戏”积极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积极开发剪纸、草编、麦秆画、雕刻等民间工艺品,以此大力推进通渭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1 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图
3.游客休闲度假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进入“小康+健康”旅游时代,但因单个节假日较短,短途的乡村旅游将成为日常出游的首选。而通渭自然风光、温泉、书画、民俗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不失为城市郊区旅游的好选择。
(四)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挑战(T)
1.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通渭县自然景观存在山多而不奇,峰有而不险,沟深而不秀,谷多而无水的缺陷。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周边县区同质化开发的威胁,分散了部分游客资源,因此要从开发特色资源入手,进行差异化开发。如重点打造通渭红色科普教育游、书画采风游、特色民俗游等旅游项目。
2.景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通渭县景区人为环境破坏严重,乱樵、乱采、乱开荒屡禁不止。景区周围出现大量违规建筑,破坏景区与周边环境和谐,严重威胁通渭县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发建设。著名的通渭八景现在唯“温泉冬涨”“中林春晓”“玉狼屏迹”及“锦鸡循界”等景观遗迹犹存,而“华川芳草”“桃岭红霞”“悠江夜月”和“白塔晨烟”四处景观因人为环境破坏严重已无景观踪迹。
3.旅游质量及服务水平较低。目前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要求逐年提升,体现在旅游交通、设施、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生态环境质量等各个部分。这种变化不仅要求通渭县提升旅游交通、设施等硬件服务的质量,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等软件服务的品质。
二、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通渭县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旅游业对推动地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极大的作用。通过对通渭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结合差异化开发思想,提出通渭县适宜优先开发书画采风游、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游、爱国教育基地游和特色民俗风情游等发展模式。
(一)以“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为契机发展书画采风游模式
通渭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1993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年总交易额0.11×108元,县内收藏书画作品1.5×106件,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书画作品集散地。依托“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可开发书画采风游路线:以文化广场为中心通渭县文化馆南滨河风情线秦嘉徐淑公园通渭县书廊画廊街通渭县书画城通渭县书画村大约10km。
(二)依托“陇上神泉”发展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模式
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 000t以上,地表水温51℃~54℃。目前温泉旅游日接待能力达500人次,2008启动建设总投资1.5×108元的温泉城建设项目,包括中心景观区、温泉洗浴娱乐区、商务会展区、温泉养身区、酒店度假区、健身拓展区和游泳场馆区七大功能区。依托这一优势可开发现代商务休闲度假路线:(1)以南滨河风情线为主南屏山清凉寺秦嘉徐淑公园陇中文化研究所(马营小曲及特色通渭戏曲观赏)温泉度假村大约10km;(2)以通渭县文化馆为中心笔架山书廊画廊文化街中林仙山锦屏水库鹿鹿山温泉度假村大约25km。
(三)以红色榜罗镇为平台发展教育科研基地模式
文化是特色之基,缺失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榜罗镇拥有战国秦长城遗址、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榜罗会议”革命遗址,此外镇区保留有34座古院落,各类古建筑149座。全镇共有宋元以来木质牌匾218幅,古字画1 080幅,古玩3 248件,古家具10 280件。据此可开发如下旅游线路:(1)以纪念馆为中心,向南经涧滩坝战国秦长城农家乐,行程约10km;(2)以纪念馆为中心,向东经常榜路至桃岭红霞景点毛店灵寺峡水坝白塔成烟景点农家乐休闲餐饮,行程约15km;(3)以纪念馆为中心向北经圆嘴山公园北河坝瞻仰古墓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诗碑南园体育场联欢旧址南屏山烈士纪念园温泉度假村,行程约35km。
(四)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基础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通渭县拥有丰富的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戏剧、民间工艺、民间服饰、农耕文化、宗教寺庙文化和饮食文化。可重点开展具有高参与度的标志性旅游活动,如建设通渭民俗体验村,品味当地农家美食,参与农事活动;合理安置传统风俗手工艺人,开发通渭独有乡村民俗型旅游产品,如通渭木雕、砖雕、年画、民间服饰等,充分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统一。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参见图1。
篇7
(一)着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化事业发展平台
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坚持文化工作项目化,筛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加以推进。
1、启动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提升新区品位。启动宿城新区标志性文化项目—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年开工建设,年建成一座包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集休闲、娱乐、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城市地标性建筑,提升新区的品位和品牌。
2、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规划建设朱瑞纪念馆、知青纪念馆、宿迁大剧院等。结合新区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办法,完善新区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大型歌舞厅、电玩城、KTV、音乐茶座等,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3、推进项王故里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内涵。积极配合市政府推进项王故里景区建设,充实提升景区内涵。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对项王故里园区进行扩建,建成后景区整体建筑以汉风为主,兼有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特色,充分展现“楚风汉韵”的地方文化特色。年,重点打造梧桐巷,以项羽出生和幼年时期的传说故事为主线,率先建成梧桐巷景点。全面建成后的景区将成为宿迁的标志性旅游景点。
4、加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促进提品升级。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及农家书屋建设,在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政府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农家书屋扩建和图书更新。全力推动乡镇文化站规范运行及规范管理,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宣传教育功能,有效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5、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使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城市社区都要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街道、居委会要分别建有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200平方米,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新建住宅小区文化活动用房由开发商按照小区总建筑面积3‰的标准无偿提供,并配套建设户外活动场所。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要严格把关,做到文化设施与小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二)繁荣发展文化创作,着力打造文艺精品
1、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集中力量,统筹规划,重点组织好艺术精品的创作与生产,以精品生产引导普遍繁荣,以普遍繁荣促进精品生产。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艺术创新为核心,繁荣创作生产,多出精品力作。加强革命历史传统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力求以崭新的姿态将我区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2、着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优秀民间特色文艺项目”、“优秀演出队”、“优秀特色文化户”、“优秀演艺明星”、“优秀工艺明星”评选创建活动。逐步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曲艺、戏曲、剪纸、绘画、刺绣、雕刻、泥塑、编织等民间手工艺项目和舞龙、舞狮、旱船、高跷、花灯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年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节,组织一次全区性本土艺术采风、创作活动,举办首届“钟吾奖”文学艺术作品评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
(三)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1、进一步实施“送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在送书方面,按照省文化厅的扶持安排,根据区财政对“三送”工程的投入情况,将图书配送到乡镇文化站,充实乡镇图书室;在送戏方面,按照计划,每年编排4场不同内容的文艺节目,分4批到每个乡镇巡回演出;在送电影方面,组织若干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安排在全区每个行政村轮流放映,保证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2、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扎实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城镇广场、社区广场、机关事业单位及庭院为主阵地,以街道和社区室内场所为补充,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一次社区文化节以及“霸王杯”中国象棋争霸赛。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庙会、灯会、花会等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一次农民文化艺术节。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一次中小学文化艺术节。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篇8
【关键词】村晚;现实价值;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9-01
一、举办村晚的现实价值
(一)能有效改善农村风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欲望不断增强。然而每逢春节时,赌博酗酒成为不少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由此导致的打架闹事等不良风气也在村中弥漫,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村晚平台的搭建,可以使不少村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最简单最接地气的方式去表达艺术,自编自导的村晚别具特色。艺术氛围增强,农村的不良风气将会得到一定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传承。春节时分,各家欢声笑语,再通过乡村春节联欢晚会将快乐传递给每个人。村晚平台的搭建,为多才多艺的农民提供了展现风采的机会。与长辈相比,年轻一辈接触的文化因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有的文化甚至被遗忘,通过村晚能让年轻一辈更多地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也让长辈们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气息,消除老一辈与年轻人之间的语言隔阂和艺术隔阂,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传承。
(三)是新农村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村晚属于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它反映着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面貌。村晚活动的开展汇聚了无数农民的智慧,再以其特殊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从创建至今都深受追捧。村晚是一个桥梁,将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村晚作为我国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等,是传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在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非凡。
二、村晚的优化路径
(一)选对村晚活动的策划者。村晚是传播我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要使其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活动策划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在选址方面要具备每年都可操办的条件,若断断续续举办村晚会严重影响其活动效果。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让回乡大学生和当地文化站来组织策划活动,大学生既对家乡文化了解,又吸收了不少外界文化,他们能有效将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结合,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到位。村晚是为村民展现风采搭建的自娱自乐平台,若得不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很难开展相关活动。为此,可通过评选最美村晚和“民星”等方式来调动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村晚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商家为村晚投资赞助,进而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到村晚举办的真正含义。
(三)坚持自主创作,不盲目模仿。村晚作为地方的特色文艺项目,自然离不开本土文化,既要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要融合创新元素,坚持地方自主和自立的原则。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能盲目模仿跟从,也不能哗众取宠,而应将精力都放在地方特色创作方面,才能让民众真正感受到村晚的艺术气息。
(四)形成可持续发展链条。村晚要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就需要深度挖掘具备表演本土风俗和民俗才能的人,将最能代表本土特色的文化形式打造成品牌,农业、文化与旅游等多部分相互配合,打造多功能文化产业,以宣传本土文化为主,同时形成产业链条拉动经济发展。通过组织村晚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村民都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一条可供乡村持续发的产业链条。
(五)给予专业技术支持。村晚的参与者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不具备专业的表演水平,属于群众自娱自乐。要使村晚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提升村晚的质量。当地文化教育相P部门可以在节前安排具有专业表演技能的人员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及基本表演技能的培训;地方文化馆和学校要也应该给予村晚专业支持,推出专业人才对各个环节提供专业指导,从而实现村晚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结语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村晚的举办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既传承了本土文化,也发扬了民间艺术,让更多民众领略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村晚的文化氛围将会越来越浓厚,极大地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名涛.乡村文化广场的三维空间及其治理[J].文化艺术研究,2016(04).
[2] 葛爱兵.全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旅游品牌[J].江苏政协,2017(01).
[3] 陈锦晓.论乡村文化离散与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篇9
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到至今,一切高端的文化艺术灿烂夺目,无不是在群众文化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群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相连的。在远古时期,群众文化的初始形态,即是人们在篝火旁边吃着猎物,高兴时舞之蹈之,笨拙地表现他们白天狩猎的过程与细节。其实他们就是在回味再现他们白天的一个过程,有惊险、有振奋、有紧张的情绪融注其中,也抒发他们最终与野锋获得胜利的自豪感。(后来人们为他们的表现起名为“狩猎舞”、“赶山舞”、“捕鱼舞”等)这也映证无数次我听到的一句真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千种形态归属在精神层面情感方面即为“喜怒哀乐”,群众文化则直接把这种情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中有“伴嫁歌”、“纤夫号子”、“伐木号子”、“山歌、渔歌”、“情歌对唱”“、祝寿歌”、“酒歌”等;舞蹈有“傩舞”、“傩戏”、“毛古斯舞”、“狩猎舞”、“秧歌舞”、“摆手舞”、“跳竹竿”等,至于说唱,则在相对时空中给人们诉说一段或久远、或身边起伏跌宕,曲折迂回的故事。至于绘画、书法则在有动感的静态中夸张描绘,使受众为之神往。这一切,都是源自生活有感而发、随遇而歌、随情而动。在表现中还原生活,在提炼中美化生活,自然中实现了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也是群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因为创造者是群众,表现者是群众,接受者是群众,受益者则是以群众为主体的整个社会。
与时俱进,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今天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无论艺术门类形式的增扩,无论是参与面的增幅,还是表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无不彰显出人民群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精神家园高质量的需要正是在人们自身参与的热情中得以实现。群众的歌咏、舞蹈、戏曲、器乐演奏等活动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如一日三餐成为一天中的重要内容,自编自选作品、自弹自唱乐曲、自演自亮“戏腔”、自炫自赏舞姿,自己买乐器、自己购设备、自己定做服装道具、自己凑资请老师排练,自觉遵守团队规章,自己寻找演出平台……无论在乡村城镇,还是在城市社区,夜晚中的花坛边、广场上、道路旁都是他们陶醉、酣畅、驰骋的展现自我的环境空间,没有了胆怯、没有了羞涩,只有自我沉浸、自我舒展、自我表现,这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的画卷啊,这一切都显示出群众文化的气势如虹,独具魅力,显现自然主义文化的宽度与厚度。这一切让我想到,因为国家的强盛,因为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需要外化,幸福指数提升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完整的具体表现,群众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现在的群众队伍,人才辈出,无论从创意策划,创作编排,艺术体现都可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比高低,近几年,国家与省级群文系列的艺术盛会中,精品力作纷呈。曾经群众歌曲大齐唱,如今混声四部合唱已普遍演绎,并已冲击中外名曲,曾经的小区小调单声部齐奏,如今国内外经典乐曲已有中学生编制完整的管弦乐团专业水准较高的演奏,以及社区乐团、爱乐者乐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他们一切发自内心的喜爱,自掏腰包,不计报酬,一丝不苟,精心排练,为的就是“好这一口”、“找乐子”。林林总总,这个可爱的群体,为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这文化的春天,春天的文化,我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幸福置身在这片沃土上,是我人生中的大好机遇。同时更感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更加重大而圣神,只有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提升自我,才可能在光荣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成为这支浩荡大军中一名合格者。
篇10
2003-12-11
农村少先队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开展有新意、有实效,为少先队员喜爱的活动,这是每一位辅导员应积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农村少先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应紧紧依托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独特的乡土风情和农村优势。
一、利用优势,挖掘特色
(一)农业科技实践小活动。农村有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壮丽的山河,这些都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立足于当地农情,挖掘乡土资源,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进行农业实践活动是农村队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情,以“启明星”科技活动为载体,组织队员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说一说”等环节,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参与农业科技实践活动。1、聘请农业科技校外辅导员:在学校大队部的帮助下,创设一系列适应农村、适应儿童特点的农业科技特色活动,以其教育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应用农业科学成果的自觉性。2、建立农业科技实践小基地:充分利用乡村的农场、林场、专业大户的种养基地建立红领巾实践阵地。3、开展农业科技实践小活动:广大队员利用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进行“掌握一套务农小本领,组织一次农技小讲座,提出一个兴农小建议,宣传一条致富小信息”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把在实践阵地学到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带进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科技探究成果,推动身边农业科技的进程,积极为农村农业生产服务。
(二)开辟民间艺术小舞台。农村有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我们西坑畲族镇有着独具艺术魅力、乡地气息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针对我镇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少先队组织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建立了红领巾山歌队、刺绣队、编织队,利用“乡村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活跃了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少年儿童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三)开展“特色章”争章活动。“雏鹰争章”活动作为少先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已在广大基层少先队组织中全面实施。基础章、兴趣章、特色章等已成为孩子追求进步的目标。在农村,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按需要选设一些“特色章”,开展争章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队员们可以通过争章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增长生活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如:农村上学路远,大同学照顾小同学,设立“护幼章”,通过争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习种菜,设立“种菜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和科学观念。学唱畲乡山歌,设立“山歌章”,开展“编山歌,唱山歌”活动,弘扬了畲家传统文化。“特色章”争章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农村少先队的素质教育。
二、从“小”入手,以小见大
农村少先队特色活动要从“小”入手,以小见大。辅导员应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出精华来作为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反复锤炼主题,使之切合现实。对队员进行深入地教育,必须把握活动的地方性,立意要高,角度要小,要细推敲,深挖掘。如:根据当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开展“走进农家学包粽子”、“有滋有味品尝粽子”、“热粽飘香话端阳”、“端阳节里思屈原”系列小活动,不仅使队员学会了包粽子的技能,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而且把亲情、乡情、爱国情融为一体,在小活动里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农村的大教育。
三、举一反三,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