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 教学内容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05-02
中国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也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注意到有些院校的体育课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如,从过去学生毫无自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现在学生想学什么就选学什么。前者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也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后者则可能造成学生盲目地选择内容,并不考虑自己身体的需要。而且这两种做法都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这么一位老人,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拖地不慎扭伤腰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运动损伤知识,即刻就做了按摩,并做了悬垂运动,结果致使脊髓严重受伤,造成下肢瘫痪。由此我们不免深思,高校的体育目标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应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做如下改革较为合理。
一、合理设置体育课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体能的学习和训练,体育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学期只有一次课,这从过去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各部分内容比例便不难发现。
近几年,部分院校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学生入校后可以在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中任意选择一项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所开项目也基本上以技术技能的教学为主。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理论内容比例是很小的,而且理论课的内容也主要是基本的技术、战术和比赛规则。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即使是有些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效果,对学生终身锻炼的作用不大。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包涵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心理、体育管理学等多门学科。高校的体育课程应围绕体育学科体系来设置,使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并能借此指导自己现在及将来选择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笔者认为体育课内容既要有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只有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高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终身利益。
二、灵活的开课形式
为了适应上述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变化,可以将体育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并分别采取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开课。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以理论知识及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为主,诸如一些主要运动项目对身体的作用;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简单的运动损伤后的处理及治疗;主要健身手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第二部分为限选内容,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出的若干个体育项目中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又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开设内容既要有传统的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又要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健美、形体、舞蹈等项目。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到两项能够终身练习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而且必须取得体育必修及限选两部分学习的学分。
目前,高校体育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滞后造成的。要真正落实开放式体育教学,关键是转变观念。因此,学校体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为考试而考试,为达标而达标”的局面,首先,要从学校体育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重智轻体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要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使高校体育为培养学生“三基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服务;其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式体育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最后,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体育成绩的考核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往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可见,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学生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每天坚持不懈锻炼的结果。如果只是通过每周一次体育课来获得体育锻炼,其锻炼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应通过体育课学到的知识、技能来指导日常课外以及今后的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难美类与技能类项目中的评分特点也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大学生的考核模式,“三级评定考核方法”,即个人、小组和教师三者共同参与评定工作。体育课的考核工作应该建立以体质健康为中心,体现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知识面,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性成绩考核制度,每次课不拘泥于有多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看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效果评价,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质是否增强了。将每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长期体育教学效果,即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教材与师资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出版社发行的高校体育教材数不胜数,但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是以体育各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为主,而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到10%,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应尽快编写出涵盖体育有关学科、能够指导学生终身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的综合性强的体育教材。我们的体育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体育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的限制,忽略了体育理论基础的学习和教学。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努力钻研,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既然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专业性职业(专业),而其专业化程度尚不高,那么其专业的发展就应具备专业性职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工作,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应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05-19
作者简介: 潘玉梅(1980-),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竞技体育创新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l―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1.
[3]张宏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9-11.
[4]周义义,何满龙,刘建华.建立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7,(5).
Brief Analysis Our country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Reform
PAN Yu-me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niess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Sports,Dalian 116052,China)
篇2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有机化学 课程内容
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我国台湾地区2008年颁发的《高级中学化学选修课程纲要》的分析研究和对大陆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台湾泰宇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有机化学作为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陆与台湾地区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例如,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有机化学课程设置都贯穿于普通高中的3个年级,在不同的年级也有不同的侧重,既有必修的安排,也有选修的设置,而且都作为高校入学考试的最基本内容。然而,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有机化学课程的具体设置与有关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呈现出更多的不同。
1.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学设置的区别
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都被设置为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大陆在必修2中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内容主题,分别提出了6个方面的内容标准,而更多的有机化学内容则被设置成选修课程,主要体现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之中。台湾地区没有设置单独的有机化学模块,而是把有机化学内容分别设置在必修部分“基础化学”、选择性必修部分“化学”和选修部分“选修化学”之中。大陆课程标准及台湾课程纲要中关于有机化学具体内容的设置见表1和表2。
综上可见,大陆课程标准与台湾课程纲要在有机化学内容的具体设置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也体现出差别:
(1)在大陆与台湾地区有机化学课程的必修部分,都是从化石燃料及其相关产品、衍生物出发,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组成及应用提出了修习要求,也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物质结构或构造。所不同的是大陆地区对8种常见的有机物提出了初步的性质学习要求,而台湾地区对生活中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类型要求更广泛一些,尤其是还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物质,如,、香烟等。
(2)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有机化学课程选修部分设置区别比较大。大陆针对学科倾向引起的修习群体的不同,出于不同的功能考虑将有机化学课程分别有所侧重地设置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有机化学基础”3个选修模块之中,尤其是“有机化学基础”从最典型的有机基础物质出发,比较系统全面地安排了有机化合物结构、组成、性质、变化、合成等内容。台湾课程纲要只是在“选修化学”中对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修习要求,同时所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的类型也比大陆的要求要多,台湾课程纲要中对胺、酰胺都提出了修习要求。
2.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具体内容安排的不同
大陆与台湾的教科书都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关于有机化学内容的修习要求,都以更加直观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变化和用途,尤其是都非常注重球棒模型的应用,都非常重视有机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安排,大陆的高中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被分别安排在《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有机化学基础》4本教科书中,台湾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也比较分散,分别被安排在《基础化学(二)》、《化学(上)》和《选修化学(下)》3个年级的教科书中,以此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学内容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现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台湾泰宇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例,通过对有机化学内容章节目录、主要内容安排的比较,简要分析大陆与台湾地区教科书对有机化学内容安排的不同,见表3和表4。
篇3
【关键词】海洋意识 科普教育 资源库 PHP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所有民众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普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例如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提出了“促进海洋的终生教育”,各类涉海机构都非常重视对国民海洋科普意识的教育和投资。德国的海洋通识教育从国家立法、海洋意识教育到技术开发,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普教育宣传体系,为海洋科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中国海洋学会开展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较淡薄,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比较缺乏。如何较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水平,成为摆在众多海洋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洋科普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个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一方面,海洋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可以将涉海通识教育资源规划进入资源库,充实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资源库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对提高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思路
1.1 科普课程体系设计
本文在学习、整理国内外高校在海洋科普教育方面开设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科普教育的实际情况,初步整理出目前需要列入科普资源库的涉海课程体系。资源库课程体系设计按照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出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法、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遥感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主要课程目录;强化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几个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基于这一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整合相应的科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分类、入库,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基础素材支撑。在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各类经验,不断完善科普资源库后续建设。
1.2 科普资源库建设方案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总体按照“理论研究->体系规划->资源库建设->应用推广”的思路进行。在技术方案上,资源库参照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标准和软件系统开发工具,搭建起资源库管理平台,并逐步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科普课程资源库、做好应用、推广工作。本文建设的科普教育资源库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本文建设的海洋科普资源库由科普资源及课程体系、资源库管理系统以及科普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科普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海洋科普教育网络课程,还可以随时把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集成到科普资源库里,社会公众也可以及时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课程在线学习。系统也能够根据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相关科普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对科普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评,为后续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 相关技术
系统开发基于B/S模式,采用LAMP结构,即基于Linux操作系统,Apache服务器,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系统开发采用MVC设计模式,基于ThinkPHP框架,ThinkPHP是一个快速、高效、简单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包含了底层架构、模板引擎、缓存机制、表单处理等常用的组件,能够较好满足Web应用开发的需求。
在服务器端架构设计方面,为了提高服务器性能,满足大量终端访问需求,系统从两个方面对服务器架构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是不让业务逻辑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访问高效的内存缓存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与服务器和页面缓存系统通过建立连接进行通信,有效的增加了服务并发数量。
3 部分功能实现
3.1 课程体系管理模块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需要收录较多涉海科普课程,系统要能够实现对这些科普课程的动态管理功能。例如科普课程的新增、编辑和删除操作。此外,每一个科普课程又包含了诸多子栏目和所属章节内容,如何动态管理这些栏目和章节内容是资源库后台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在开发实现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目录树的方式来动态管理科普课程。通过后台菜单操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新增科普课程,并为新增的科普课程添加其所属章节目录信息,如图2所示。
3.2 科普资源管理模块
系统的各类科普资源包含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每一条资源记录都对应着科普课程的一个章节知识点。为方便管理员编辑各类科普资源,系统通过集成第三方文档编辑组件开发了较为完善的科普资源编辑子系统。在资源编辑子系统中,可以实现图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综合编辑和排版,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资源编辑效果。
4 结束语
海洋科普事业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内专门面向海洋科普教育的资源库系统还不多见。本文介绍了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海洋科普课程和资源库建设方案,初步开发完成了资源库管理系统。目前,科普资源库收录的科普课程数量有限,科普素材还不够丰富,其后续的应用推广还需要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未来只有开发更多、更丰富的科普资源才能发挥科普资源库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广东省高校海洋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文凯.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5(1):7-10.
[3]姜华荣.德国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J].海洋技术,2004(1):106-108.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屠强,仝开健,杨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事业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6):43-46.
[6]汪辰.基于Web的果树食心虫预测模型库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
刘利群(1972-),女,山东省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算法设计。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2006年,本市积极开发和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先后有黄浦等11个区组织中小学生利用隧道科技馆等10个科普教育基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研究决定,2007学年起,本市全面推广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拓展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工作,现就做好此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合力推进
各级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此项工作的积极意义,统一思想,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做好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积极发掘和发挥其实践教育功能,让中小学生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二、加强合作,各司其职
各级教育和科技行政部门要紧密合作,认真加强对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各有关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领导和指导。
市教委和市科委已委托市教委教研室编制《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实施纲要》和各相关科普教育基地活动的具体指导文本,以加强对中小学校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上述文本可从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专题网()下载。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会同区县科技行政部门做好与对口科普教育基地的联系工作,制订本区县中小学利用对口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包括参加活动的学生对象、人数、时间安排等)并报市教委和市科委,同时做好组织安排、经费支持等工作,保障区域内中小学生在科普教育基地的活动能顺利进行。
中小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内容,学校应组织相关年级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活动时间在学校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课时中予以安排。
各有关科普教育基地(场馆)要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求,认真做好安排接待、加强设施设备的教育功能等配套服务工作。
三、加强考核,重视培训
各级教育和科技行政部门应分别加强对所辖中小学和有关科普教育基地的培训与评价工作。
市教委教研室要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相关教师的培训。市科委科普促进中心和各有关科普教育基地要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队伍的培训工作。
篇5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在我们国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教材编写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缺少地理科学史和地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第二,中学地理教育中以知识点的传授和学习为中心,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简单再现,重视一般能力培养而忽略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培养。第三,对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和主动参与关注不够,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主体发展。第四,以中考和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中考不考地理的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便不受重视;高考分文理的地区,理科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第五,地理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地理学经常由那些并非受过地理专业培养的教师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总之,我国地理科普教育依赖于中小学的地理学科教育,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原因,学校的地理学科教育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科普教育是分离的,特别是两者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现状
地理科普教育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地理科普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未能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社会公众普遍对地理科普教育比较轻视,对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作用与价值缺乏认识。目前,我国地理科普教育在学校依靠中小学教育,在社会则主要依靠专业地理从业人员与地理科普设施,同时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两种科普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补充,直接影响到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发展。把地理科普教育简单的作为地理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并习惯地认为中小学地理知识就已经达到了地理科普教育的目标,造成政府对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减少投入,社会各团体组织与个人缺乏参与地理科普教育的积极性,进而不能实现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
3.地理科普教育的实施举措
(1)中学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目前开设地理课程的学校包括各级中学及有地理相关专业的大学,其中前者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后者则属于专业教育。由于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因此其所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这样,至少在当前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是提高我国公民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为此,建议提高地理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并在高考中增加其比重,尤其是要做到文理皆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更好地维护人地关系的和谐,而不是仅专注于经济利益。
具体措施包括:(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地理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互动型、自主型、实践型、理论型等多元的教学方法;(3)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教师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发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仅有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大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比重,使社会地理科普教育成为提高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辅助,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地理素养。在社会地理科普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组织实施,采用科学合理的科普教育发展模式。与其它科学技术的普及一样,地理科普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才能长期开展下去,同时地理科普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与支持才能正常开展。同时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实施举措,做到“因材施教”。
①青少年的地理科普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应采取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口观,培养青少年的地理素养,青少年的地理科普方式重点应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②农村及农民的地理科普
农村地理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地理知识,农村地理科普要办农民科技学校,兴农技服务站,建农业生产基地,促城市科教人员“三下乡”,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③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地理科普
城市居民含离退休人员的地理科普一般都纳入各社区、街道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城市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管理等资源,把地理科普工作广泛推广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服务网络中。
参考文献:
[1]刘一美,王娟娟.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43-44.
篇6
关键词:科普 人才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80-02
1 导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而科技水平发展和提高最终是由人才来决定的,所以国家对人才尤其是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普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国家未来人才发展都是从基础教育开始,民族振兴更离不开科普教育。国家还专门出台了《科普法》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极大的推动了全国科普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科普教育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
(1)随着国家对科普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科普场馆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科普人才队伍也相应地在不断壮大。政府出台了科普教育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设了一批新型科普场馆,如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天文馆、青少年科技宫等,大力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引导公众参与科普教育和科普活动,公民的科学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今,我国科普场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科普教育人才队伍也相应壮大了。科普工作者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公民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在不断壮大的科普人才队伍中,各种专业人才包罗万象。从专业上来分,有材料、建筑、电子、机械等工程类的,有数理化等基础理科类的,有汉语、外语、法律、新闻等文科类的,有教育、心理学等综合类的,有行政、金融、经济等管理类的;从学历上来分,绝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部分是本科毕业,也有硕士、博士等研究生,还有参加各种在职学历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知识的:从年龄和经验上来分,在正当旺年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历,也有了一定的职务和职称;更多的是年轻一代刚从学校里毕业不久的,他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思维,期待在事业上寻求发展;从工作内容来分,有场馆运营管理人员,有科普展品辅导员、展品讲解员、展品维修技术员、展品研发人员,随着科普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近几年新兴岗位越来越多,有科普电影放映员、科技课教师、科普剧和科学秀表演人员,等等。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人才在服务科普教育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识上相互补充,经验上以老带新,相得益彰,在推动科普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努力建设一支技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普人才队伍。
(3)由于各种原因,科普人才队伍流动性很大。科普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然而,由于工资待遇、科普工作者对工作的使命感、科普工作者对事业挑战性的认识、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科普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却比科研单位、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要大得多。
3 科普教育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在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1)管理体制的问题。科普场馆大多都是公益性机构或事业单位,需要政府长期投入。在这些科普设施建设初期,政府安排和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场馆硬件建设,小型场馆投入了几千万元,大型场馆投入了三四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并配备了相应的科普人才队伍参与管理和运营,软硬件的投入和配备都到位了。随着科普场馆的持续运营,政府对于科普场馆软硬件的持续投入显得有点吃力,落后于科普场馆发展的需要。对科普场馆的持续投入和科普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事这些工作的科普人才的工资待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随之受到影响,一定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科普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待遇留人遇到较大挑战。科普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从单位性质来比,公益性科普场馆属于事业单位,而科普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却明显低于公务员;从工作任务与目标来比,属于科普教育工作,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却明显低于教师;从专业技术方面来比,展品的研发与企业的科研接近,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却低于企业的同类技术人员。社会上各种待遇更高的就业机会吸引着科普人才,加上自我创业的情况,导致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流失严重。要留住高素质的科普教育人才,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从事科普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3)科普人才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职称评定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肯定与激励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成长。然而,目前广泛从事在科普教育战线的科普工作者在职称评定面前却遭遇诸多困惑与尴尬,在专业发展上找不到目标与归宿感。主要表现在:
在场馆建设初期,相当一部分科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资历,也具备相应的职称或职务。场馆投入运营几年以后,有资历的面临职称晋升的问题,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临职称评定的问题。这在全国科普行业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他们普遍感到在职称评定时无合适的评审系列可以选择,在每年的职称申报工作中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找不准申报方向。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在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等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时只能向工程系列、文物博物系列方向勉强靠拢,这种做法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不利于广大科普人才的合理发展。因为科普教育工作既不像工程系列那样注重复杂的工程技术研究,也不像教师系列那样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更不像文物博物系列那样注重历史文物的研究,比如说科技馆,它是科普教育阵地,它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是各类基础科学原理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激发公众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公众的探索精神,锻炼公众的动手能力,提高公众的参与和实践能力,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它有其自身突出的行业特点,有别于其它行业,所以,对于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应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评审办法,才有利于科普教育事业和科普人才的健康发展。
4 措施与建议
为了实现《2005―2020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预期目标,广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必须着眼于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得力措施。要为科普场馆软硬件设施的持续
高效运营提供可靠保证,建成和建设高质量的科普场馆,创造条件培养和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人才队伍的自身建设,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增加同行内及行业与外界的交流,设立科普人才激励机制。
(1)科学增加科普场馆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运营期间软硬件设施的持续性投入,这样才能保证场馆的持续运营和良性互动。一方面,定期更换和更新科普展品,用内容来保持和提高公众参加科普教育和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科普人才搭建长期从事科普工作并深入开展科普创新、创作、探索和研究的平台;加大科普展品研发、更新的资金投入,不断推出新的科普产品。按照科技场馆建设标准要求,执行展品更新率每年不低于10%、研发费用每年不低于5%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普人才的工资待遇,并想方设法为科普人才解决专业发展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科普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促进科普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科普人才队伍的自身建设。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中,专业和素质各不一样,有研究型人才,有管理型人才,有表演性人才,各具所长,应该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普工作的神圣使命感和光荣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和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情操、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普教育事业。同时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创造展品研发和创新的条件、机会和环境,与行业佼佼者交流与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支持他们出成果,用事业留住高素质的科普人才。
(3)加快推进科普教育职称制度建设。为科普人才提供充分的专业发展空间,引进他们树立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他们的职称评审问题。职称评定是对科普人才阶段性专业技术工作和业绩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引导他们追求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当务之急的是应在职称评审的《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设置》增设科普教育系列。其适应范围主要是科技馆、科学馆、科学中心、青少年科技宫等从事科普教育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应成立科普教育系列评审委员会。可以在从事科普教育的相关单位中精选资深专家组建该系列专家库,每年随机按一定比例抽取专家组成各级评审委员会,按照资历要求、业绩成果等实际情况合理科学评定职称。
(4)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科普创作奖励和表彰机制。
开展各种全国性创新型的科普交流活动,也是增加行业凝聚力、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科普人才的有效办法之一。目前,在科普领域的交流活动中,有展品讲解员、科普剧、科学秀等区域性或全国性大赛,也有科普电影周、科普电影博览会等新形式的科普活动,还有新展品展示交流会,科普动漫电影作品比赛,等等。科普工作者通过这些专业平台,展示优秀作品和成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信息,提高专业水准,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将奖励和表彰机制引入交流活动中,使参赛者体会到专业方面的成就感,使观摩者学有榜样。
国外的一些机构在这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公共服务奖、印度国家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美国科促会的科普奖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设有一项世界范围的科普奖――卡林伽科普奖。这些奖项对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应该探索设立国家权威科普奖,或者以科学家的名字来设立奖项,如钱学森奖等,给科普工作者以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引导和激发他们把科普工作当做终生追求的事业,并从中孕育出杰出的科普人才和专家。
(5)积极推动科普工作进社区,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学传播活动。社区是集聚着广大居民群众的社会基层单位,科普进社区,是科普工作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通过科普进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对科普教育和活动的参与度,增强科普工作开展的实效,同时也相应提高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使更多的人认可和肯定科普工作所做出的成绩和带来的好处。
上海市有关部门在帮助和激励科研机构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发挥所属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组织和发动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参加科普活动。这些经验值得向全国宣传推广,各地科协和科普机构应组织科普工作者学习取经。
篇7
“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汽车可以在公路上跑?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做为家长,你一定被自己的孩子问过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孩子从幼童时代起,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常常会不断地对身边那些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大人不会因势利导回答他们的提问,就会扼杀孩子宝贵的天性,影响他们知识的形成,甚至葬送天才。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让孩子的异想天开持续发酵,打开孩子们的新奇世界,让孩子们脑洞大开。
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对儿童科普教育的重视普遍不够,许多学校和家长更多地看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幼儿科普教育没有形成好的氛围,与幼儿科普教育相关的书籍和教材也非常匮乏。一些家长和老师受限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在关键成长期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方面的引导。面对这个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经过多年的实地调研,创造性地推出了“科普幼儿园”的概念,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科普教育,从小就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从娃娃抓起
2013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走访,朝阳区科协首开北京市之先河,创建了“朝阳区科普幼儿园”。其优先选中了朝阳区机关幼儿园和雨禾幼儿园两家幼儿园作为第一批科普幼儿园试点单位。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朝阳区科协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是摸索着前进。
“科普幼儿园的建是朝阳区科协经过大量实际调研确定的,在这其中需要尊重科学规律。”朝阳区科协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幼儿科普教育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儿童的安全,在这其中科普教具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社会上针对幼儿教育的科普教具几乎为零。
为此,朝阳区科协一边同科普教具公司进行沟通,对适合幼儿科普教育的教具逐一审核,同时积极调研幼儿园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各方的意见,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后,为两家试点幼儿园选定了20多套科普教具,包括适合幼儿特点的无皮鼓、焚天塔等科普教具,并根据各园不同情况统一进行了调配,搬进了幼儿园的活动室。通过科普教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神奇的科学常识,学会“玩科学”,幼儿的科学思维就这样从娃娃抓起来了。随着几年来科普幼儿园的持续建立,朝阳区科协根据幼儿园的多元需求,不断考察新教具。截至目前,已经与三家资质合格的科普教具生产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制作了教具菜单,供各家幼儿园按照实际需求挑选购置。
引导孩子“玩科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与孩子们玩的天性有效结合,是幼儿科普教育的重中之重。朝阳区科协在工作开展中发现,要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首先应该从兴趣上培养。如何有兴趣,就是在玩中让他们发现问题,而老师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兴趣。从老师做起,才能形成幼儿园良好的科普教育的氛围。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朝阳科协指导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朝阳区科协要求已建成的社区科普幼儿园要定期对科普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老师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开会研讨,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就这样,在朝阳区科协的引导下,科普幼儿园的试点单位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科技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雨禾幼儿园通过科技教育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开展了科技绘画环保比赛,让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幼儿园、家庭周边环境,结合自己的灵感和希望,用画笔畅想心中的美好家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保护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引导他们对科普知识的关注与传播,激发他们对科普探索的热情,进而帮助孩子们养成一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批判与怀疑、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朝阳区科协科普部的工作人员指导幼儿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细心点拨引导,并给予正确评价,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被无限放大。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学不再是难懂的名词、枯燥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定理。
“五个一工程”为科普幼儿园保驾护航
篇8
1.1科普教育的具体概念
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而科普教育就是指采用一种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参与方式来对相应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普及和传播,以达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而实际上科普教育就是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是社会学科知识,总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普及性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要让受众群体达到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学习目的就算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改进的了。运用科技馆良好的进行科普教育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完善改进的选择。
1.2科普教育的实际意义
之前所说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普及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事物和科技出现了。在以前旧时代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其实都是一些封建迷信,是需要及时摒弃的,不然都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对周围都带来伤害。而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良好的实现对这些不科学思想进行破除,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到一个科学真实,充满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所有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全世界,去了解全宇宙的奥秘,因此良好的科普教育其实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让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大众化的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普及。因此科普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极大推动。
2情景故事的扮演和实现良好的帮助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情景故事的扮演以良好的提升兴趣
预定时间在科技馆中进行一些情景故事的扮演能良好的提升对于科普知识的相应兴趣。其实科普知识从知识性的角度上来讲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理论是实际现象阐述更多,没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但合理的引用一些相应的科幻故事或者自行编排,在科普馆中进行情景故事扮演自然就能更好的吸引他人的兴趣。每一个人都从本能上拥有一个表现欲。所以面对一个表演的机会,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感觉兴奋并且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提升的兴趣自然就能更好的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由此才能更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而在表演中合理的穿入一些相应的科普知识不仅不会是整个表演活动显得枯燥,而是为其设定了相应更为专业而深邃的背景,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加投入进来。
2.2在扮演中更深入的理解相应知识
干涩的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方式就很难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走马观花的浏览然后象征性带过相应的知识内容只能让人觉得很随意,而不会去注重记住那些相应的知识了。在故事扮演中很好的提起人的兴趣,自然就能很好的实现其相应的关注度,在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内容。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最深刻且记忆持久度最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更好的帮助进行一个科普教育的实行。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易于人们的学习理解,良好的情景故事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3展品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
3.1注重对展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大部分科技馆的主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相应的展品内容也就相应的都比较相似。因此合理的对展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推进科普教育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度。而更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将不仅仅是更新展品的外观设计,应突破原有的外观设计形式,要能反映展品的形象,要有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还有就是注重更新展览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让人们愿意去动手和参与学习这些相应的科普知识学习。
3.2注重对展品的宣传方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还有对于展品的宣传方式有也同样要进行创新。目前,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品一般采取在科普展厅内展出的形式。但其实完全介意在现代科技馆中采取定期举办优秀展品展览,并进行相应评奖活动来对展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科技馆展品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科技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品聚集在一起,让公众有机会领略创新展品的风采,从而又可大大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良好的展品和丰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人们知道才能有机会来进行相应的学习。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即便是好东西也需要人们去了解知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良好推进。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科普教育 教学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关系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当前职业学校生源素质不是太高,对学习兴趣不浓,而科普活动能够吸引原本对学科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职校学生。很多在课堂上讨厌学习的学生,在到科学馆参与动手型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改变了对学习的看法。中职学生课业负担轻,教师及其家长希望他们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强化见识、经历和能力。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学校的科普教育。
一、突出“科普”教育的特性
1.真实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科学是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真实反映。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科学知识,都具有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特点。因此,“科普”教育的首要特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其内容、其形式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由于“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层次,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及可接受度,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2.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所谓趣味性,就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加工,用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性手法或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都聚集于所讲的内容上的一种手法。同样的内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趣味性是班级“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
班级“科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向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并不是要培养专业人员,还必须通俗易懂。形式必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有趣的,否则就会影响普及的效果。
3.经常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温故而知新。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得到巩固而不被遗忘,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正确地运用。同时,“科普”教育必须有创新性,包括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在教育的立意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总是老一套,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也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健全组织,完善载体
1.建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将“科普”教育纳入班级管理的常规内容。
班级“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应包括班主任、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学校科技教育教师和校外科技教育指导员等。领导小组负责建立“科普”教育各项制度、工作职责、组织原则等。通过这些,力求做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依制度办事,形成规范,常抓不懈。
2.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科普”教育载体。
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室建立多媒体设备,将网络引入教室;由学生设计在教室开设“科普”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公布活动计划、宣传科普知识、展示学生科普作品、表扬科普活动中先进事迹等;收集和购买科普读物,订阅科普刊物,在教室设流动书架,等等,努力营造“科普”教育的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1.布置科普新闻作业,老师加以引导。
例如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有关“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报道,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交会对接的意义、方法,我发现某班有一个学生不太认真听,就提问他:哪些国家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他没有回答出来。但第二天我去上课时又提问这个问题,他脱口而出: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我听了心里很高兴,立即喜形于色,表扬了该学生。然后我布置他们回去查查关于神舟系列和火箭系列的新闻报道。该同学又说:“老师,你怎么不查?”我回答道:“我也在关注的,不然我上课怎么给你们介绍啊?”他在课堂上由本来的“不在意”变为“在意”,进步很大。我觉得在物理课堂上将书本知识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提高职校学生的素质,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2.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
我校本学期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中有很多与科普活动有关,例如电子、电工装配,空调制冷维修,化工分析等,学校的科普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独特的课外及周末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以期使他们未来能成为有技术素养的劳动力。此类项目不能是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的引申,而是要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和策略,使学生对进行中的科学发现和将来从事科技职业产生兴趣。
3.在学生中做一些科普活动的调查研究,广泛推广科普教育。
一份有关中国科普现状的调查资料带来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这项由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0.3%相比,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 上一篇:防震减灾防踩踏安全教育
- 下一篇:乡村文化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