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礼仪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礼仪差异

篇1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notastudent,areyou?”

“Yes,Iam.”

(“No,Iam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Ihelpyou?

WhatcanIdofor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areyou?

It’salovelyday,isn’t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

“Thankyou.”

“It’sawonderfuldish!”

“Iamgladyoulike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don’tthink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isJohnspeaking.”

“CouldIspeaktoTomplease?”

“IsthatMary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is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areyou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beautiful!Wow!”

“Whatawonderfulgiftitis!”

“Thankyouforyour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student:Mr.White,youaresopale,areyousick?

Englishteacher:Well...yes.Ihavegotabadcoldforseveraldays.

Chinesestudent:Well,youshouldgotoaclinicandseethedoctorassoonaspossible.

Englishteacher:Er...whatdoyou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sorrytohear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个性化差异;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差异的方式,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尊重素质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各种条件,不能单纯地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文章重点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动构建、坚持个性评价等三个方面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个性化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实行个性化差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教学设计者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制订切实配套的个性化辅导措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允许学生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实现课堂中的多样化反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坚持全体、尊重差异的原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处理,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固定的思维定式。

以苏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当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后,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当马拉着小车的时候,马拉车、车拉马,拉力是相反的,二者之间拉力是相等的,那为什么马还能拉着小车向前走呢?相信在教师讲解完该定理和实际应用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仍然会有个别的学生不能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详细的个性化辅导,

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知识点。

二、个性化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个体评价原则

高中物理课程设计中实施个性化差异,坚持个体评价原则是其最为关键的一环。坚持个体评价原则要善于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学习中去、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践行个体化的评价原则,要对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认知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通过相关的案例和情景在实施个体化评价原则的过程中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

以苏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弹力的时候,要对弹力产生的条件、具体应用的条件作出具体的分析。因为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弹力,但是对弹力的条件了解并不是很多,这时要对弹力的大小以及方向、特殊的弹力等做出具体的分析。所以,当教师在坚持个性化评价原则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才能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尊重。

三、个性化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主动构建原则

个性化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设计坚持主动构建原则至关重要。主动构建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强化物理学习动机的重要体现。对教师来讲,实行主动构建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根据掌握的情况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主动构建原则的时候要坚持公正和有效的激励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标准要建立起标准化、多样化的构建方式,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构建过程中实行自评、互助,从而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个性化差异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主动构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毕竟学生认知行为是存在差异的,主动构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及时地进行主动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苏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利用一些实物,通过学生亲手实验,自己记录相关的结果,先让学生对力的相互作用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分析出作用力的方向,通过讨论、自己动手、开动脑筋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以及作用对象等作出具体的讲解。这样做,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构建原则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和积极主动学习的

兴趣。

总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规律,从实际教学规律出发,对不同学生的信息处理、接受以及反馈时要坚持不同的原则,运用各种资源实现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差异反馈补偿和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春秀,吴俊鹏,吉日嘎拉.基于个体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151-153.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和吸引力,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教学设计人员。故对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应该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

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可以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中,大到整套的教学资源或培训资源,小至某个教学单元或教学媒体的设计,这里所说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即针对一堂课或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本文主要通过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运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分析、备课时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关注、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对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获得我院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基本情况并希望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二、伊犁师范学院实习支教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本研究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去实习支教的部分师范生(200人)进行调查,发现实习支教前师范生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的认识非常不清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

1.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调查表明,对于教学设计的认识,有3.5%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的过程,有54%的学生认为是设计教师教学活动步骤的过程,还有42.5%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是制定解决教学问题方案的过程。

2.师范生运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分析的情况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学情的分析等,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分析能力。其中教学内容主要指的是所教课程内容的挖掘,把握好重难点,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这与“教什么”有关,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有关;教学任务主要指的是一学期、一周、一单元或是某一节课内容的安排与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教学活动指的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上向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来指导教学;学情的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掌握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40.38%的学生会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分析,但是会熟练运用的却很少,仅有3.84%。虽然师范生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等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但是他们在教学设计中还是不能熟练地进行教学分析,其原因一是师范生不知道教学分析所包括的内容;二是师范生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平时的训练不够充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51.92%的师范生对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的情况是一般,这说明师范生虽然对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分析有所了解,但不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在调查中还发现不会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的师范生比例占到3.84%,这可能是由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理论或者对教学分析的内容不理解或没有把握。

3.师范生在备课时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关注

学生的起点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生知识起点能力和学生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分析密切相关。如果忽视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果将学生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弄清所学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同时也应该了解学生的技能,即能够理解学生的初始能力、思维水平、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53.84%的师范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起点,说明师范生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是很不错的。而有23.07%的师范生很少考虑到或不去考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只是技能起点,费时费力但用处不大和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参差不齐,差异性大;在调查中发现,还有22.64%的师范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在调整,也就意味着这些师范生也没有在备课前关注到学生的起点能力。

4.师范生对新型的学习方式的认识和使用

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设计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在这一环节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和决定。对各种学习方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教学的设计能力。因此,师范生应该掌握更多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些学习方式也将逐渐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学习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等新型学习方式的使用很是缺乏,仅有9.61%。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师范生没有真正掌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内涵,在运用过程中经常碰壁,因此弃而不用;二是师范生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好地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三是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时不能控制课堂,感觉课堂很乱,因此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故放弃。有48.07%的师范生有过尝试,但效果不好,说明这部分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和教学过程中刻意运用新型学习方式,但由于对新型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点把握不好而导致其运用不当;还有38.46%的师范生对新型学习方式有所了解,但没有在教学中实施过,可能是师范生对其运用缺乏信心而导致虽有了解但却不实施;同时还发现,有3.84%的师范生认为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对达到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帮助,存在这种想法的师范生可能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内涵没有把握住,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其对班级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教学环境不熟悉所导致。

5.师范生对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学能够灵活地显示各种动态的图像,展示图形的形成、变换、分解、运动以及建立空间模型的内涵,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学习材料。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极大地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调查表明,我院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需要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提高我院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便他们在今后实习支教以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现在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41-03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修养则是指对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认知程度和水平[1],简言之,即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茶育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等方面[2]。大学生是国家及社会建设性发展的人才保障,同时也是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承载者,结合茶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于国家于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修养对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交友、师生关系、家庭问题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心理影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3]。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保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举止得体,谈吐适度。进一步具备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其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正面态度多于负面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待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从而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人格与自我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及资格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指人的品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文明程度;从法律角度讲,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4]。从伦理学角度阐述:礼仪修养能从言谈举止等外在的行为上提升人的姿态和气质,塑造优良的形象,同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这说明礼仪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青春活泼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氣质和彬彬有礼的礼仪风度,同时展现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体现人格魅力。礼仪修养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剖析自身性格和处事的不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今后尽快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职场生活。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5]。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学习礼仪,遵守规范,提高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礼仪修养是一门必修课[6]。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有所成

校园中,良好的礼仪风尚有助于发扬朴实求真、勇于创新的学风。例如在学术研讨会中,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在讨论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参加考试,诚信守信,不违规不越矩;学术竞赛上,求真务实、真诚参赛、营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等。从以上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礼仪对于学风建设的益处。

同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大学学习期间,难免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如实验课题进展缓慢、专业知识理解一知半解、对研究方向前景迷茫等,都可以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定将答疑解惑、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或者实验上获得进展,为今后步入社会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出国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意识淡薄

公共意识淡薄是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常见表现。具体现象可以涉及到社会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旁若无人地吃有气味的食物,大声外放音乐引发喧哗;图书馆中违反规定随意占座,嬉戏吵闹,手机不静音,接电话音量大;在校园街道、草坪上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无视告示故意采摘花草,冒险攀爬雕塑拍照;骑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二)个人素质欠缺

个人素质高低可以从日常待人处事中体现出来。如能否尊敬师长,能否正确引导新入学师弟师妹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能否尊重体谅和关心同学,能否维系寝室生活融洽;能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否按时参与集体活动、服从组织安排和是否有责任心与使命感,能否對待社团与学生会工作尽心负责;以及能否在课业方面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等。当代大学生活中时常涌现与同学老师关系冷漠,缺少沟通;班级集体意识淡薄,经常缺席公共活动;偶遇老师,刻意躲避甚至无视老师;集体撒谎逃课,普遍旷课,学习功利心严重,考试作弊的现象。

三、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的定义首次出现于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一文中。陈文华则提出了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茶文化的概念: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8]。而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注重精神享受部分[9]。目前茶文化的研究重点在其精神功能与传播价值,且茶文化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是茶与文化综合全面的结合。故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二)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

茶是尊重的象征。前人有宋代诗人宋耒“寒夜客来茶当酒”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今时有寻常百姓“引座上茶”的待客之道。“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10]。一杯热茶疏解了客人沿途的疲乏,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进门一杯淡茶,不似烈酒浓烈醉人,淡然清香中传达的正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尊重。茶道吸收中国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现与遵循客观规律,戒骄戒躁、耐心冲泡,方显对茶叶,这片神奇的来自大自然恩赐的“东方树叶”的尊重和对客人满满的敬意,将精神的东西融进茶中,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代言,从而让茶文化成为精神文明的体现[8]。

茶是和睦的象征。常言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君子之饮”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11]。饮茶之人其精神内涵与品性修养也有一定的高度:待人和睦,为人真诚。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和”的精神。唐代诗人裴汉在《茶述》中写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论述到“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些都表明古时茶人将和谐、中庸的思想引入茶文化中。

茶是清廉的象征。古时有陆纳以茶作为“素业”倡导廉俭,反对奢靡的美谈,流芳百世;茶神陆羽作有茶诗《六羡歌》云“不羡黄金晕,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将陆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贪功名、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传达地淋漓尽致。如今“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仍是正道,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贵的文化风尚标,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与当代礼仪又一默契的切合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茶文化与礼仪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三)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经久不衰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灵魂,只有文化兴才能国运兴,文化强才能民族强。茶文化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其海纳百川,传达着高尚而普世的价值观,并且深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以茶明叙伦理,以茶热情待客,以茶和睦氛围。这些都是礼仪涵养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与行为规范,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茶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10]。一方面,茶文化的广泛传播直接向人们传达仁义、朴素、热情、真诚、团结、勤奋的精神导向。另一方面,茶文化的价值输出从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切合。二者都倡导和谐友善、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约束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培养社会公德心与责任感,进而提升礼仪素养。从全民饮茶到全民爱茶再到全民兴茶最终全民进步的伟大跨越。

四、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推进——以湖南农业大学校礼仪队为例

(一)学习茶诗,提升综合素质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12]。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湖南农业大学礼仪队通过学习茶诗中饱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

古往今来,修身养性、明伦怡情的茶诗妙句不在少数。苏轼在《汲江煎茶》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取水、烹茶、斟茶等茶事活动,用以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托茶喻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下“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薄却可以明志”,源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表赞饮茶之人重德行、尚和睦的特点。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14],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礼仪队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对茶风古韵的传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同时丰富学生内涵修养,综合提升素质。

(二)茶艺培训,增进操作技能

礼仪队队员定期参加茶艺课程培训。通过品茶、泡茶等过程,不仅让礼仪队队员对茶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提高队员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同时在茶事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于培养队员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茶艺中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着装要求、神态规范、解说演示等[10],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队员的气质和日常言行,可提升队员们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气质。礼仪队队员结合平时生活实际的需要,通过练习茶艺,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掌握了一门特长,是将茶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方式。

此外,茶艺学习也培养了队员们勤俭养德的品行。如白族三道茶茶艺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精神意蕴,“清苦之茶”寓意年轻一辈“要立业,先吃苦”,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常说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相互照应。好似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15]。

(三)开展茶会,丰富精神涵养

将礼仪队中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期举办茶话会,每期精心制定不同的主题,筹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大茶类的品茗会;茶与茶点搭配的品鉴会;茶历史小知识有奖问答等。参加茶话会的成员面向所有年级,无年纪大小区分,都应一视同仁,让队员们在自然平和,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品赏不同的茶,了解有关茶的小故事与小常识,并以愉快的心情去接纳茶,以从容的姿态去欣赏茶,以喜悦的态度去分享茶。通过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活动,促进了队员们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用心感受他人的优点,是增进队内友谊的绝妙方式;同时让队员学会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操,也是丰富队员们精神涵养的良好方式。

(四)走进茶园,培养劳动品德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去茶园感受茶叶最原始的姿态,以回归本真的方式让礼仪队队员全面知晓茶叶,拓展茶叶知识面。中国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16],包含了从采茶、萎凋、发酵、揉捻、干燥等各个程序,六大茶类,工序各异,如绿茶制作过程关键环节在于杀青,红茶的品质好坏与发酵有密切联系,青茶有特殊的摇青与作青工艺,而白茶萎凋看似简洁实则萎凋程度相当考究,黄茶在绿茶制作上有闷黄环节,黑茶的色香味在渥堆或发花环节提升显著。在茶叶采摘生产季节,组织礼仪队队员在生产季节参观湖南农业大学的长安基地茶园,参与制茶的相关工艺的流程中,培养队员们实践劳动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设计教学 插图 创作能力 培养

插图一词是根据拉丁文的字义而起源的。在早期的纯文字刊物里没有任何插图,读者常常会产生乏味感,为了增加刊物的趣味性才将插图引用到刊物中。如今,插图已经逾越了突出文字的衬托地位,在突出主体思想的同时,也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一些西方国家很早就把插图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进行探讨与研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给予了插图设计足够的重视。而插图在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很长一段时期都受到了冷落与忽视,插图设计的内容只能在少数书籍或装帧设计的教学中有所体现,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少数专业艺术院校陆续开设了插图设计课程后才得到改观。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促使部分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独立的插图设计专业,并渐渐得到普及。在普及的过程中,插图设计专业受到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模式中的绘画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设计能力的培养,而更关注手绘功夫的艺术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插图创作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强化艺术设计教学中插图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插图设计概念的正确理解

插图设计广义上讲是以社会大众或目标受众为诉求对象,以视觉传达的形式而进行的图形设计,这些都可以称为插图设计。从对插图设计的界定可以看出,它已不是单纯的为画而画,而是承载了更多设计的相关内容,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的视觉语言,逐步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插图设计的课程设置

插图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展示设计、广告设计、标准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多个课程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插图设计涵盖的相关知识非常广泛,设计基础知识、包装设计知识、广告设计知识及标准设计知识等多角度、多内涵的相关信息,都与插图设计有着紧密的交叉。插图设计的课程设置,对培养及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插图创作能力的培养

1.插图创作思维能力培养

插图设计需要具有创作性思维方式,这是一项具有发散性、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插图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意性思维的品质,由创意而生发出富有灵魂的创作能力,在进行创作的充满想象、发散、推理、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完成思维活动。现代插图创作能力的实质就是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充满创意的插图创作才具有生命力。卓尔不群、优秀的创意能够赋予插图以灵魂,充满无限的震撼与动感。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注重插图创作能力的培养,要把创作性思维贯穿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用创新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比如,一棵树、一片云彩都可以引起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创作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可见,创作能力需要日积月累也需要灵感的迸发。

2.插图创作表现能力的培养

插图设计需要扎实的绘画基础作为设计的保障,绘画功底是设计思维的助推手段,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维的媒介。可见,手绘表达是插图创作的重要基础。

在插图设计教学中,手绘是进行信息表达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在设计思维创作能力的提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手绘的另一大优势是在感官上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使设计作品更具有亲和力与浓厚的生活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绘图技术已成为了现代插图设计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创作手法凸显了高科技与手绘两种手法进行插图设计的冲突与融合关系,这对于插图创作表现手法的选择尤为关键。

3.插图创作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说:“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进行插图设计所应该具有的艺术方面的修养与素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作为设计的保障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获取,如多方面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方面的优秀作品等。纵观成功的插图设计作品,优秀的插图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主题与情感,作品中往往蕴含着设计者丰富的思想与刻意的内涵,以人们能够理解与感知的绘图方式传达出作品的概念与故事,彰显主题及其情感的深刻性。

四、插图创作的多样化实践

插图创作的多样化实践,其目的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设计、宣传样本、展示设计等领域进行不同方向的设计。

1.插图创作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以往的插图设计大多局限于手绘这种形式,仅凭传统的手绘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插图设计。而伴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插图设计已逐渐抛弃了手绘这种传统的形式,科技的进步让插图设计融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电脑、摄影等技术都融合其中,多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丰富了现代插图设计,从视觉上可以直观表达出设计的诸多相关信息,现代插图设计可以说步入了一个全新的辉煌顶点。所以,这种丰富的设计手法、多艺术的融合、新鲜的元素与更加直观的信息运用在教学之中,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无论是美术、摄影或是拼贴都可以在电脑中合成想要的插图设计,这不仅丰富了想象的空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现代插图设计在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完美效果。

2.插图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

历经对其他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与借鉴,以及自身对于设计方面的实践与反思,现代插图制作的表现手法已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并使插图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感染力。如矛盾的对比、有效的夸张手法、引用象征必要手法、直接展示手法、引发联想的手法、以情感进行渲染的手法、幽默诙谐等手法。可见,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插图制作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插图创作的传播媒体多样化

插图设计的种类多种多样,从传播媒体来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印刷与影视媒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插图设计教学中,必须明确插图的应用媒体并且关注应用媒体的属性。

结语

插图在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插图不再仅仅拘泥于固定的图像,它还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设计流程中的绘画阶段。艺术的魅力在于创作,学生是艺术领域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因此,对学生的插图创作能力的培养及对创作能力意义的研究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雪.插图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夏平.插图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美术大观,2009.3.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观念方面:一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刑侦工作有差距,围绕公正执法深化刑侦改革步伐不快,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个别干警执法思想陈旧,现代法治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口供、轻证据”、“重实体、轻程序”思想,受传统的有罪推定的影响,未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漠视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三是个别干警为民执法的思想尚未牢固树立,缺乏服务大局意识,满足于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就案办案,没有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四是一些干警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轻视办案的政治和社会效果,个别案件不能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执法水平方面:一是公诉到法院的个别案件定性有偏差,偶有出现部分定罪证据未被审判机关认定的现象;二是个别案件的审查报告制作不规范,承办人对案件的事实及证据没有进行综合分析,给领导审批决断带来困惑;三是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突破案件的办法不多,个别案件初查不够深入细致,证据收集和固定证据不力,导致个别案件质量不高;四是个别办案人员粗心大意,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内卷材料不全,卷宗归档不及时。

(三)执法作风方面:一是个别办案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办案纪律,保密意识不强,偶有出现有意无意泄露案件秘密的现象;二是个别干警在办案过程中,特别是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时,依法表明身份不明确,有时没有完全告知当事人的有关诉讼权利;三是在办案中过分强调案件的“神秘性”,一些应该公开的事项没有及时公开,一些当事人有权知情的事项没有及时予以解答说明;四是个别干警接待来访群众态度生硬,对无理纠缠的来访人,有时不能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五是个别干警不注意维护刑侦警官的职业形象,在某些场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损坏了刑侦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没有彻底端正执法观念。近年来,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我队执法观念和执法思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些旧的执法观念和错误作法被摒弃,与法治文明相适应的执法理念正逐步得到普及。但是,少数干警的执法思想和执法行为仍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和执法工作的新要求,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在一些干警头脑中根深蒂固,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办案轻监督,“只要办成了案子,追究了犯罪,其它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干警头脑中仍没有剔除,自觉不自觉地沿用不合时宜的习惯做法办案,导致执法中出现各种错误和偏差。

(二)宗旨观念没有牢固树立。某些干警执法为民意识淡薄,“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没有时刻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没有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没有摆正公仆位置,认为到群众中去是找麻烦,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认为调查取证可以走群众路线,处理案件就不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认为群众不懂法,走群众路线是走形式,不起作用等等。

(三)刑侦干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与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刑侦干警的文化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刑侦工作的高要求,知识理论水平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交往频繁,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违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进和隐秘,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而现在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还有相当差距。

(四)执法监督制约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难以落实。

(五)执法环境不够理想。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中应具有的崇高权威和地位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真正形成牢固的观念,现实生活中“以权欺法”的事屡有发生。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专人负责。支队成立了由支队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参加的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支队法制工作专班及法制员制度,明确一名支队领导主抓法制工作。同时层层签订执法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工作目标、任务、权责细化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探组和每位民警身上,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主动抓的局面。

(二)坚持“月考季评”,做到奖惩分明。按照市局的要求,各大队加强执法管理和建设工作,认真填写执法台帐,建立执法档案,并对日常执法状况进行翔实的记载,为半年和年终考核评议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各执法办案大队结合实际,每月组织进行一次执法质量月考自查,发现的执法问题,载入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并按月在单位内进行排名、 通报。支队每季度开展季评,会同局法制科部门开展年度最佳办案单位和办案民警的评比活动。同时把执法质量与岗位目标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的政绩、晋升挂钩,与民警的提拔、立功受奖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篇7

切实做到“六个到位”

省林区检察分院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省院召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求全省林区检察机关要切实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要求两级院通过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和座谈讨论,深入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检察干警法治理念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开展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决克服畏难情绪、自满情绪,厌烦、厌战情绪和松劲、泄劲情绪,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政法委、高检院、省院和分院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形成人人主动参与,人人受到教育的良好态势,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保证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成立工作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分工负责、协调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督查制度,加强督促指导,推动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要分段组织,一段一小结,哪个阶段不合格,都要按要求重新补课;制定出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检查验收标准,结合年终总结,对教育活动进行检查验收,防止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三是学习培训到位。要求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以及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写读书笔记、举行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和培训。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林区检察干警进一步深化对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真正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版权所有

四是查摆整改到位。要求两级院、每个部门和每个检察人员,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照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否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是否牢固,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否明确,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是否真正确立,党性意识、党的领导的观念是否坚定,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找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查摆问题,从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上找差距,从职业道德、执法作风上找差距,从执法水平、办案质量上找差距,做到既提高思想觉悟,又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检察人员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认识上更加深刻,在行动上更加自觉,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检察工作、检察队伍建设和检察改革的各个方面。对查摆出来的工作上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努力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时间、责任、措施落实。

篇8

【关键词】心绞痛 参麦注射液 消心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我院2008年1月一2011年1月间住院病人5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符合WHO诊断标准。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 (B组)。 A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 45-70岁,平均59.6岁,病程5-20年,平均8.26 年。B组29例患者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2-71岁,平均58.8岁,病程2-21年,平均9.12年。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参麦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公司生产) 60ml加 入5%葡萄糖250ml中,静点,1次/d,同时合用消心痛注射液(江西东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 100ml含消心痛l0mg) 100ml,静点,1次/d,连用2周为1疗程。B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被30ml、硝酸甘油1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点,1次/d,疗程同上。两组病人同时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中每日记录血压、心率、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和发作时间,并做心电图检查。

1.3 心绞痛疗效判定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标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 -80%;无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静息 心电图恢复正常,次极量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 有效:静息心电图或次极量运动试验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1.5mm以上,但未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2 结果

2.1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情况见表 1。

表1 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情况见表

注:与B组前比较P

2.2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见表

从表2看出,治疗后心电图的改善A组优于B组,经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血脉运行不畅,瘀于脉道,不通则痛。西医的发病机制:即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脉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和或冠状动脉痉挛情况,血小板粘附增加,血小板粘附到损伤内皮和暴露介质,释放血栓活性物质如TXA2,并导致进一步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及血管进一步收缩,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与耗氧的失衡,致使心绞痛发作,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十分重要的。本组资料表明:A组采用参麦注射液合用消心痛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6.66%,而B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合用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72.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参 考 文 献

[1]陈可冀,瘳家桢,肖镇祥主编.心脑血管疾病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篇9

关键词: 英汉文化 差异 涉外礼仪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对此,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

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这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称呼语差异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

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

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等。在国外,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都是侵犯隐私[4]。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

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

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对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

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

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

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浪漫之都法国,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恼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礼仪中,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

结语

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在商务行为中,一般而言,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对此,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2):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篇10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倦怠;中专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90-01

随着职业技术需求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专教育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专教育就是以职业教育技术作为基石逐步发展形成的。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中专教育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中专学校班主任需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其重要意义,绝对不在掌握外语、电脑、汽车驾驶等热门的专业技术之下。唯有班主任以身作则,才能更自觉、更准确的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提升专业素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中专学生的良好发展。

1.中专学校班主任社交礼仪现状

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首先,生源现状给中专教育提出要求,呼唤班主任社交礼仪发展。在中专院校,大部分学生是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后无奈之举才选择职业学校,访谈发现,中专学生普遍在考入职校之前对所选专业了解甚少,对求学的意义不甚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差,学习差异大,学习上缺少压力和动力,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而有的教师采用"搬运工式"、"捆绑式"的教学方式,拘泥于书本,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导致学生听不懂授课内容,有的上课不听讲,有的直接旷课,有的考试舞弊。其次,这些孩子中家庭经济困难和单亲的情况较多,完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产生很多困惑,有自卑感。班主任此时就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正确指导中专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还要和执教老师积极配合,所以班主任的社交礼仪对中专学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专学校班主任社交礼仪问题及原因

2.1 对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看法不一致。这里所说到的班主任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主要是指学校在思想上、认识上对待班主任社交礼仪的态度、看法、目标等。比如,如何看待班主任社交礼仪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或者对班主任社交礼仪所给予的期望,对教学目标的确立、表述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访谈几所中专院校班主任,可以看出,中专学校相关人员对班主任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看法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大部分中专学校自身认为班主任社交礼仪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认为所在学校也比较重视班主任社交礼仪实践教学。绝大部分的中专学校对班主任社交礼仪实施优化研究,而有的中专院校对班主任社交礼仪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2 进行班主任社交礼仪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班主任社交礼仪的管理目标应该体现出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的特点,最主要目的和目标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准备。中专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所以应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进行班主任社交礼仪的教学管理目标。

2.3 班主任社交礼仪形式比较落后、单一。目前大部分的中专学校班主任在开展社交礼仪实践教学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具体表现有1班主任社交礼仪教学方法不够先进;2使用的教学方法种类不够丰富。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那些适应于普通学校当中的方法,采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情况不是很多,无法很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

2.4 班主任社交礼仪的某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够恰当。据调查,目前中专学校班主任社交礼仪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方式和手段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恰当。不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源于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而生成的偏激心理反应,是教师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而教师若不能有效舒缓,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极易产生不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发展中专学校班主任社交礼仪的对策

3.1 重视中专学校班主任价值取向。众所周知,价值取向对民族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某些领导对班主任社交礼仪的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他们认为班主任社交礼仪不用自身不断的反复动手操作,久而久之,人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追求就会多于实践方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就能学会。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专学校师生,自然就不会对班主任社交礼仪给予高度重视。

3.2 重视中专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们知道,在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班主任时刻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如果要让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能够顺利、成功地实现,就离不开班主任的努力与不断实践。一定程度上来说,班主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入,班主任在教学当中的引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关注班主任的素质、能力对学生、对教学所起到的作用。

3.3 进行班主任社交礼仪的培训,预防为主,积极应对。中专院校可以请礼仪专家进行定期的培训,并且进行考核。着重培养中专班主任社交礼仪是中专教育发展的精髓,是整个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体现着管理的特色及效率。积极良好的礼仪培训有利于班主任与组织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行为和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使参加培训的班主任融入其中。

3.4 注重班主任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班主任选择中专院校的关键原因是中专院校的发展前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班主任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努力发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成为你中专院校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 李玲.试论中等职业学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4:77-78.

[2] 奉永文. 正确认识学生是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础[J].中职教育(理论),2011,(01):40-41.

[3] 麻大正. 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J]. 湖南农机,2011,(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