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声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声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声乐教学

篇1

一、研究学生的特点是有效声乐教学的第一步

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第一选择就是研究与声乐训练有关的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如肺活量的大小等,当然更主要的是学生声带的发育程度与发展特点。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不是说会唱歌的就完全适合进行声乐训练,尤其是专业的高强度的声乐训练。虽然说大多专业音乐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这里仍然有必要强调一下,因为这种强调有助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把握好一个观点,即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

由于小学生发育尚未完全,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声带潜能,看声带的张力、长度和厚度是否具有声乐学习的潜能,看声带的松紧、张力调节能力能否适应声乐学习的需要等等。此外,还需要研究小学生学声乐时有哪些共性问题,遇到这种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经验的老师提出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来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如通过仰卧起坐等方法来练习气息,通过唱歌时不抬起下巴以控制喉头等。这些都被证明是声乐练习中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有一点倒是不能不提,就是在日常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进行一些普及性质的声乐训练,但也要注意发现一些苗子,即对声乐学习有着天赋和良好悟性的孩子,想办法促成他们喜欢上声乐学习。这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任务,不可只想着完成一般性的教学任务而忽视苗子的培养。

二、教师良好的专业技能是有效声乐教学的第二步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声乐教学,使其达到有效教学的水平。至少要对音乐教师素质提出这样一些要求:

首先,音乐教师要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这一特殊工作而言,教师要能够根据时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知道学生喜欢哪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将因为专业性较强而产生的枯燥感降低到最低程度。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音乐教师还要适当研究学习心理学与乐理学,知道对于小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激起小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等,音乐教学心理学是音乐教学的智慧之源。

其次,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是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其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声乐教学中的术语的表达与解释、示范过程中的音量与速度、辅以表达的身体语言等等都是要精心考虑的,当这些教学策略能够激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时,有效的声乐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对矛盾,就是由于要求相对较高产生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与教师较高的期待之间的矛盾。有一个做法或许值得参考,就是常常有心地将学生在声乐学习之初的声音录下来,当学生有了进步之后,再将原来的声音放给他听,当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进行有了切身体会之后,会有效地激发起其学习声乐的兴趣,如此,一个看似枯燥的学习便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音乐学习自觉。

再次,进行校本课程性质的声乐教学资源开发是提升有效教学水平的核心思路。上文已经强调过,与时俱进,选择适合于小学生特点的声乐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今天的小学生喜欢什么?当然是喜欢能够同时刺激视觉、听觉与知觉的,带有新奇性质的内容。因此,今天的声乐教学不能用老旧的资源来实施教学,而应该开发新的资源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大量搜集教材所附光盘及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一套能够起到系列教学的资源(音频、视频等),遵循循序渐进的思路,以对学生产生不断深入的持续刺激。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的做法:以《我们多幸福》、《我是山里的小歌手》等曲目为核心,搜集了不同形式的音频与视频先播放给学生听或看,以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然后亲身示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乐表演的要点;最后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分声部训练、合排训练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在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声乐的教学领域。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仍然沿用较为落后、单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也不够科学,学生大学四年学的声乐知识与技法十分有限,难以应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1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举措。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向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表现为借助有效的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声乐教学属于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所以,提升声乐的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二,当前声乐教学的改革也利于达到高校新课改的标准。有效地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客观、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或者说,声乐教学可作为高校推行新课改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创新声乐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尽管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国家总体的教育方式依然偏于理论培育,而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与艺术品位,这样作为音乐专业基础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必极大地促进学生感性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加全面。

2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2.1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

教学内容是我国高校音乐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音乐教学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音乐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审美观联系密切,因此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十分关键。现阶段,我国某些高校依然以西方的价值观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西方音乐,运用的也是美声的唱法,这导致我国的声乐教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很多学生热衷于对美声进行研究与训练,而对我国民间戏曲和传统曲目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的脱离,这也侧面表现了我国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2.2声乐的专业水平偏低

声乐的演唱和表演专业有较大的区别,二者从学科的结构方面就不一样。我国高校音乐系的学生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学或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能力,但还有不少教师存在重视“唱”、轻视“教”的思维。当然,声乐的基础知识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打算未来致力于教学的话,就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还存在严重的侧重技能培训的弊端,高校应转变观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依然沿用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育的误区。高校学生整体存在声乐素质偏低的情况,尤其是品德素质方面,存在大量不上进、学习不积极的情况,这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的声乐教育和传统文化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有利于提升他们个人的内在涵养,进而使学生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学习文化课程。此外,高校有些音乐系学生缺少经验,表现为上台表演时临时发挥的能力较弱,还有跑调或者忘词的现象,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3声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3.1正确选择声乐教材

声乐教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第一,在筛选教材时,相关的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第二,把曲目有效地衔接起来,同时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升。如选择声乐曲目方面,要看曲目是否适合学生。第三,选择的曲目还要切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尽可能对于声乐作品的难度加以控制,并对某些细节之处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如句式的构造等。第四,还要把高校的声乐教学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对中西方曲目都能有所掌握。

3.2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高校音乐课堂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声乐知识的学习,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进步,需要全体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形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关的声乐知识,进而开展良好的互动教学,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的创造力。同时,把音乐和生活元素有效地串联在一起,在声乐中赋予生活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意义重大。

3.3构建全面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很多音乐教育系的学生都立志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所以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就要求音乐系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声乐的教学方法展开系统、全面的学习,以培养自己的声乐教学能力。

3.4强化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

第一,应当不断提高大学声乐的生理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掌握器官的发声原理,如呼吸、共鸣器官等。第二,完善声乐的心理学,逐渐增强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从而在演唱中克服恐惧心理。第三,适当地增加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拥有深厚的声乐底蕴。

3.5强化在实践方面的实战

大学声乐教学活动不应当是纯理论性的教学,而是要把理论知识和声乐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声乐的教学质量。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尽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相关的舞台表演会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丰富有效克服不良情绪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经常参与社团或者大型的艺术团体活动等,借助实践课更好地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能力。

4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系的声乐教学亟待改革,而且任务艰巨,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展开深入的研究,总结以往声乐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针对本校学生的主体特征与时展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合理地选择声乐教材,同时创新教学模式,秉承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抓好理论知识,并做好实践性的声乐练习,进而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篇3

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2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

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与“唱”两个部分,“合”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

3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

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

4学生实践与声乐课的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66―01

发声练习作为歌曲学唱前的“热身运动”,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发声练习能够调节歌唱者身体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能力,达到逐步提高发声生理机能的目的,使之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儿童进行发声练习的意义不在于单纯地练习歌唱技能,而在于形成对音乐“美”的具体感受,养成表现声音美、创造声音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合理地设计发声练习,使之既能够高效地为歌唱教学服务,又能遵循音乐教学审美原则,让学生的歌声美妙动听呢?以湘版教材为例,在新版的小学音乐一、二年级教材中就设计了“让歌声更美好”的板块,选编了符合该年级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四条发声练习。这些发声练习生动有趣,易于操作。但是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仅依靠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明显是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的,教师还需要联系教学主体、教学内容的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发声练习。

一、发声练习与歌唱教学内容的结合

发声练习是服务于歌唱教学的,为了防止发声练习变成枯燥乏味的单调发声训练,发声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如,创设歌曲情境,让学生在歌曲情境中进行发声练习,这样少了机械的重复和生硬的说教,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发声练习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在上演唱课的时候,常常会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重、难点,解决它们往往绞尽脑汁,殊不知其实在发声练习中就可以解决许多音准、节奏、速度、力度上的问题。教师要挖掘教材与发声练习曲的最佳结合点,尽量做到巧妙安排,平稳铺垫。将歌曲演唱中的重、难点在进行发声练习时预先进行处理,学生就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歌曲学唱。

2.用发声练习训练合唱技能。在发声练习中有步骤地渗透合唱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多声部意识,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声音。如,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单音的二声部发声练习,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可结合教材进行三度、五度和谐音程的两到三个声部的发声训练。

二、突出发声练习的系统性

有效的发声练习还应该是连贯而系统的。我们可以分年度甚至分学期,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内容。如,在一年级上学期,以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为目的。在整个学期的发声练习中以学生良好歌唱习惯的养成为主线,配合教学内容设计发声练习。而在一年级下学期,除了巩固学生的歌唱习惯以外,还应该在发声练习中训练学生的音高概念,为良好的音准打下基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如此,系统而完整地对学生的呼吸、音准、音域、共鸣进行训练,学生则能够拥有自然、流畅、通透、圆润、优美的声音。

三、体现发声练习的针对性

发声练习的针对性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对教学主体的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的所在适当地进行发声练习。而根据教学主体的不同,教师应依据教学对象年龄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练声曲。如,对于中低年级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运用头声,在低音区也要用唱高音区的感觉,可以从高声区开始用下行音阶引向低声区;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需要选择大部分音域在胸声的练声曲。这样,便能在表现悦耳动听的声音前提下统一音域,使儿童美好嗓音的作用得到发挥。

四、把握发声练习的适度弹性

篇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就是教学者依据新课程提出了相关标准,努力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充分依据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发展的规律,最低限度的投入人力、物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为最终实现社会和个人双重教育价值需求的目的创造条件。立足当前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就需要教学者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从而根本性提升教学水平。

一、用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定的方式方法给人制造出内在感觉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环境,最终达到情感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以依据生活实际创造出视、听、感、触的环境,使得学生亲身体会到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用感染和激发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和教师两者可以通过共同创造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学生既是情境创造的主体也是情境创造的受益者,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深层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可以预先在网上寻找好相应的背景图片,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个人认为: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倘若一节课45分钟所教授的内容超过其接受的极限,学生不仅不能够很快将知识进行消化,反而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就不利于后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再者,合唱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体协作能力,因为在合唱过程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体效果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合唱所带来乐趣,在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无形之中升华其音乐情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雪绒花》这首歌曲有充分了解,在合唱过程中掌握歌曲的节拍和节奏,也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了解雪绒花是对祖国深深热爱和美好祝愿的基础上也是学生自身情感的升华,学生积极性得到高涨,自然而然教学效率也得到相应提升。

二、歌唱和跳舞两者相辅相成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音乐与其也有相同点。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歌舞两者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相互映衬。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通过舞蹈我们可以了解音乐的内涵及文化。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有其是少数民族教学过程中,用舞蹈来辅助音乐教学,既能够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用影视欣赏的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科学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惠及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但是以往缺乏正确的使用方式,对音乐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突显出来。多媒体教学受到教学者、学生的推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不仅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提升了其娱乐性,视听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者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依循学生建议、意见寻找出学生所需资料,来帮助教学者教学。

四、节奏创新

篇6

一、好的范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音乐教师的范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唱歌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音响器材如何先进,这些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确范唱。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又有互相感情交流的因素,在小学生心中老师的演唱他们最爱听。通过范唱,师生间的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取得共鸣。要完成好的“范唱”,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能够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歌曲的结构、感情与速度的关系。要表现好这首歌曲,应用什么情绪、速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2、要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能运用正确感人的声乐技巧,要具有弹跳、强弱、渐强、渐弱、音色变换演唱方法。3、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乐感。感情表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它发挥得好,可以弥补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乐感,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这就要求音乐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绘声绘色地范唱这一环节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是一种枯燥、难记、易忘的知识,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文化知识比较单一,好奇心强,乐于模仿,求知欲强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的年龄特点,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一步:将枯燥、抽象、难记、易忘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根据各种音乐知识的不同特点,编制一系列的小故事、顺口溜,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四分音符(5)》时,在奇妙的音乐王国里,一个名字叫四分音符的小姑娘最好听,大家都夸她,于是她骄傲了,也瞧不起小伙伴,后来大家因为她的骄傲都不理她了,于是她一个人一拍一拍的唱着单调的音。小伙伴给四分音符编了一段顺口溜:“四分音符太骄傲,伙伴朋友全不要,光杆司令一个音,唱完一拍哈哈笑。”这样学生通过故事和顺口溜能容易地记住四分音符的形状是光杆司令,时值是一拍。

三、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

技能技巧的训练包括:唱歌技巧、视听技巧、视唱练耳、节奏训练。这要求教师把这相互联系的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发展听觉能力和增强节奏感及记忆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1、唱歌技巧。包括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唱歌技巧应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过程之中,发声练习也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有目的地进行。

2、视唱听音。在音乐教材中一般都比较系统地编写了一部分,在每节课上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多练常做,这是训练学生音准、识谱能力的基础。

3、节奏训练。节奏是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支干,如果节奏掌握不好,那将无法组成旋律,表达不出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低年级简单的节奏训练入手,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

如:“走与跑”的对比。当学生学会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即可通过游戏来巩固这两种节奏。当教师弹出四分音符的节奏时(x),学生摆动双臂原地踏步,当教师弹出八分音符的节奏(xx)时,学生原地跑步,教师时常交换节奏,学生在走和跑的游戏中愉快的学到了知识。

四、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优美动听的音乐,会令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然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听辨音律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安静地坐着欣赏没有歌词的器乐曲,是很难办到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方面的诱导启发,使他们逐渐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高,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低年级欣赏《糖果仙人舞》这首管弦乐曲时,教师先讲个故事:有个叫玛丽的小姑娘,在圣诞节前夕,收到许多礼物,晚上梦见了老鼠吃了她的糖果,还咬坏了她的胡桃夹子娃娃,最后小玛丽在许多玩具的帮助下,打死了鼠王,胡桃夹子娃娃请她到童话王国去漫游仙境。在故事的启发下,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听音乐。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乐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创设音乐教学情景,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的能力。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兴趣

音乐鉴赏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对于综合型人才来说,音乐鉴赏能力也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门课程,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其艺术感知和鉴赏能力,养成高雅的艺术情操。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从而更好地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的是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素质教育的权利,这是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如果素质教育无法做到全体性,那么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2]。二是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职业性和定向性相比,它的基础功能和特征更为突出。对于人来说,如果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素质,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向高层次的素质的转移。三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发展的,要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避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四是全面性。素质教育的进行是要通过实现全面的发展教育,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未来性。任何一项教育都是要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求的,而不是单纯关注眼前的升学或者就业需求,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是时代赋予其的一个特点。六是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期待,因此,出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新观念,这些观念的背后呈现出了素质教育重要性。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概述

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的能力。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种是外在的听力,也就是我们对听到的声音的感觉能力。一种是内在的听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的呈现,这是音乐经验积累的一个结果。只要一个人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那么就会具备一般的听觉能力,但是,这个一般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不同的,前者是人先天性具备的一个能力,而后者则是需要经过相关训练才能够形成和具备的能力[3]。音乐听觉能力也被人们称为音乐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般需要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提高,随着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倾听音乐时,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受,首先会通过情绪来进行反应。对于人来说,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反应,因此,音乐鉴赏最重要的就是借助音乐听觉,达到一定的情感体验。从音乐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是聆听者的一个主观经验的过程,他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行相关情感的体验,最终形成鉴赏的过程。音乐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人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辨别和感受上,同时还会体现在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上。其次,音乐鉴赏能力还体现在通过内心的“听觉”来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否有准确、深刻、细致的体验,是否能够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欲求来进行音乐感知。

三、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在小学音乐课程当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普遍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单纯地按照相关的教材进行教授,忽略了在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容易使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一个立体式的复读机,单纯地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个活跃化、立体化的呈现。这样的教学课堂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音乐鉴赏能力本来就是人对于音乐的一种感知、理解和判别能力,这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需要较好的外部环境,学生自我的内部感悟等各种条件。如果缺乏了足够的条件刺激,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中,都会通过安排相关的曲目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或者现场演奏、教唱等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方式过度单一化,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难以因为外部的刺激和引导从而对曲子进行感悟,因此,不利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4]。

(三)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

音乐鉴赏能力作为一项感性能力,区别于一些理性的能力,在相关能力的评价上面,难以开展定量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就容易忽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学习的评价往往都通过考试来进行,考试的内容多以基础音乐知识问答和曲目演唱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考核,因此,难以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进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提问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有效倾听学生对于相关音乐的理解,从而也就无法判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那么教师就无法客观认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状况,从而不利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更谈不上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这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受到音乐大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更倾向于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一些民族音乐、钢琴曲、戏曲等,学生了解得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是空白的。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也需要把握好相关的尺度,着力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播放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鉴赏好的音乐。在开展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通俗音乐和课本中的经典音乐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发现音乐中的美,并去感受这种美。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喜好的音乐鉴赏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5]。

(二)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

“鉴赏”从词义构成上来说指的是鉴定和欣赏,鉴定是第一个环节,欣赏是基于鉴定所得到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人们在进行音乐鉴定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表达的意思等,只有有效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当中,从而进一步学会并懂得欣赏音乐。以《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曲子为例,这首曲子的歌词创作时间是在1925年,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七首组诗中的一首。后来,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制作的时候,《七子之歌•澳门》被选为了主题曲。而且,在的时候,这首歌曲被选为主题曲,表达了澳门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曲子广为传唱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曲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得不够多,因此,难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于曲子的鉴赏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创作背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烘托的,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人们难以从其中进行感悟和评判的,进而难以上升到对曲子进行鉴赏的高度。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辅助下,他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就会举步维艰。因此,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条件。

(三)注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因此,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器乐曲的鉴赏比起来,声乐曲因为有歌词,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小学生的鉴赏难度。在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音乐旋律的特点,让学生可以通过旋律来对音乐进行了解,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上升之后,再让学生去鉴赏器乐曲,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才会得心应手。民族音乐因为是本民族的语言,并且在文化背景上更容易理解,因此,和外国的音乐比起来,本民族的音乐在鉴赏方面难度会更小。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由中到外的顺序,促进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6]。

(四)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主旋律方面,一般都比较朗朗上口,例如,我国的经典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和波兰的经典儿歌《粉刷匠》,这些曲子的主旋律往往让人在倾听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好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跟唱。在读书中,有一句谚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学生哼唱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自己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无形中促进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展览会,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秀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7]。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引导他们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他们在哼唱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方式,从而使得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有一个明确的培育方向,最终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五、结语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的主观性比较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艺术气质的养成,从而将艺术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使其变得更加优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让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5(1):65.

[2]邹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辨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贺昀.音乐听觉能力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3):202.

[4]袁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音乐时空,2013(12):152.

[5]石彩琴.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250-251.

[6]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8).

篇9

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意义,指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声乐教学;意义;措施

一、引言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注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

二、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艺术教育,在此情况下,音乐教学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声乐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1]。中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是非观念不明确、辨别能力较低,而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可以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措施

第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中小学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2]。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其收听一些与声乐有关的音频资料,像:唱片、VCD、DVD录像和音乐会录音等,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著名声乐家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家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高尚精神,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声乐教学的目的性。处于生长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嗓音、声带、音色和气息等并不稳定,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训练方法,以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身体素质较好、音色漂亮、音准稳定的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发音技巧,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以促进其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身体素质较差、音色稍差、音准不稳定的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加强基础训练,并且精心挑选经典的歌曲,以训练其音准,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声乐学习环境。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的差异,会给声乐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有利的声乐学习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3]。与成年人不同,中小学学生的声音处于高声区,所以,在练习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自然音阶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固定的应高,使发生部位从高声区降低到中声区,最终拓展到低声区。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声音音量,促使学生把握好演唱的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当予以点评,积极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中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所以,在声乐教学好动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在播放歌曲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歌曲的产生背景、旋律节奏以及歌曲大意等,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充分理解和掌握歌曲,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演唱歌曲,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是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培养消火栓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于宁 单位: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鹤.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声乐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16(06):100.

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课程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无外乎声乐教育与声乐表演两个专业,虽 然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但是受目前已知就业面的限制,使得两个 专业的实际界限模糊化。大部分声乐专业的学生从事于教育行业。 但无论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表演行业,上台演出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迫在眉睫。 新课改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一批批音乐专业人才,为各文艺团体,特别是 素质教育贡献了力量,增添了活力。 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 求日趋严格,并革新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手段等。使得高校声乐 的教学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从整体上 较之有了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强烈,涌于参加社会活动。但是,在 这欣欣向荣的态势下,也涌现出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问题

现今普通高校首先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一 般说来,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 同,但就实际执行方面,三类大学的培养目标界限模糊。且由于现 今社会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处于传统社会阶段,主要是教师 行业和演出行业,没有与互联网社会接轨,导致学生就业面窄,所 以各大高校的培养目标根本就无甚区别。

2.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以声乐课为主, 开设钢琴、形体、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分析、合唱指挥等 课程,缺乏声乐实践课程的设置,各课程之间松散,没有形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调动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3.教学模式问题

声乐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不管是“一对一”教学还是“一对 多”教学,教师一味地只注重于解决学生的声音技巧问题,这样做 确实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声音,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而这一味地只 追求声音技术的训练,却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表演的 训练,导致多数学生唱歌苍白、无趣、毫无舞台实践经验。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 受,课下的学生活泼、生动、言语自信有趣,而一旦站上舞台就手 足无措,面容局促不安,上课老师的要求已然了无踪迹,针对学生 实践能力的欠缺,笔者认为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实属 迫在眉睫。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声乐表演不只包括声音的艺术,还包括表演的艺术,让学生 关注并培养的不仅仅是声音,还包括:文化修养的提升、想象力与 创造力的培养、各种声乐形式(如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等) 的深入了解与学习、舞台设计与布置的涉及等,这样使得学生能从 整体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而灵活、全面的知识体系,也能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学习,我始终坚信大学教育 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基础教育的“教师授与学生受”的关系中,现 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都不可能覆 盖该学科所有信息,所以对于知识的传承与提升,应该由“教师的 授”为主,兼有之与学生合作运用互联网高科技共同探索,了解学 科的前沿知识,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知 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演绎行 业,或者说从事别的行业,总摆脱不了“舞台”这个即使人向往, 又使人胆怯的“魔咒”,而舞台实践经验的缺乏,又使学生陷入进 退两难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加上各种声乐比 赛、音乐会、三下乡活动及各种社会演出等舞台的实践。能够提高 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个性,促进学生理论知 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与社会接 轨,演唱技巧与风格能符合时代潮流,并引领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怎样设置高校声乐表演课程

(一)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舞台表演能力

在这一阶段,要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解放天性,勇 于表现自己。学生在舞台上手足无措,面容呆板,至关重要的原因 之一是:根本就不知道在演唱时,眼睛应该看哪儿,具体用什么形 体动作来表现。教师应该对症下药,首先对此症结进行解决。 面部表情的训练:每个曲目都有情感基调,在歌剧中每个角色 都有感情情绪的转换,首先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进行传达。艺术源 于生活,人是情绪的动物,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事情,能相应的 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这是我们需要收集的表演元素之一,使之 升华至艺术的境界,在舞台表演中加入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的作用在表演中也不容忽视,通常眼神的动作有“近看、远看、定神、放神”等,要做到“心中所想,眼中有所示”,把观众 引入表演的情境中来。 形体动作的训练:普通高校基本都会开设形体课程,在教学 中,声乐教研室与舞蹈教研室同时探讨,把形体课程内容与表演课 程相衔接,更好地为舞台表演活动。首先形体姿态,站姿要积极、 优雅、大方,显示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手臂动作训练有引、定、 开、合等,每一种手势都有其相对表情的意思,走步指在舞台上的 移动,有加强歌曲曲意的作用,显得更加生动、更贴近观众,注意 舞台上的走步也要大方、自然符合歌曲需要。

(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歌曲处理的能力

古今中外的经典声乐作品数不胜数,而每个作品的风格、形 式、体裁等都不尽相同。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音 色、演唱程度等多方面来选择作品,而学生在演绎中,不能仅仅把 谱面要求唱出来,而应该深入地了解曲目的创作背、作者创作意 图、曲目的风格、表达的人物、营造的意境、歌词的含义等。

(三)实践训练,为声乐表演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要实现课堂与表演的“无缝连接”, 学校必须重视表演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从教学实践、校园艺术实践、 社会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实践平台。 教学实践:也可称为专业实践,包括:声乐考试、个人音乐 会、师生音乐会、实践音乐会、声乐大师班、声乐比赛等形式。专 业教师可就其实践提出指导建议,并对学生的实践列入学分制,专 业实践可以清晰的让学生发现演出中的不足,积累丰富的专业演唱 经验,有利于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校园艺术实践:包括: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文艺晚会等 形式,在这类艺术实践中,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作为参与者,参加实 践,也可作为非专业选手的教练,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指导,拓宽 学生的实践范围,促使专业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艺术实践:包括:三下乡、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商演 等形式,观众由学生变成社会各阶层人士,需要在表演实践中,根 据观众的层次与需求,灵活运用各类作品的能力,可以让专业演唱 与社会接轨,了解各阶层观众的欣赏需要,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现今社会处速腾飞的阶段,知识的更替速度日新月异,而 舞台表演是检验演唱者声乐技能的实践平台,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 表现。笔者希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能够尽快改变现今局面,真正 把声乐表演课程落到实处,抓好学校学习的时光,为声乐学习者奠 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危瑛.论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

[2] 李秀华,蔡玲.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构想——声乐表演课程设置[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