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的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的音乐教育

篇1

一、国外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已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国际上在音乐领域发展较好的国家有匈牙利和日本。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以柯达伊的思想最具代表性,较为强调对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和写的方式来认知音乐,适合所有人,学习者只要能熟练掌握读与写的技能技巧,都能够走进音乐世界。在音乐教育思想方面,匈牙利强调的最高理想是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最能代表日本教育思想的是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他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而不是将培养音乐家放在首位。同时他认为,孩子音乐能力的强弱与先天能力没有多大关系,后天的培养才是影响孩子音乐能力优劣的关键,只要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进行正确的教育,那么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音乐教育思想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理解。

二、我国音乐教育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观念不正确。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始终存在着两种偏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也是一样,但这种发展趋势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么把欧洲音乐文化认为是最先进、最文明的;要么认为只要是中国的就是世界领先的,这一观念对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音乐课程内容的设置问题。在过去“一元论”观点的影响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与高校音乐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而在一个时期以来,欧洲音乐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几乎都围绕着欧洲音乐来开展活动,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却难觅身影。国外目前已经开设世界音乐课程,而在我国开设这一课程的学校却是少之又少。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国际音乐文化。

三、音乐教育的教法和师资问题

从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情况来看,教学方法仍有待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将教师放在了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时候都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教学方法上对音乐教学的特点重视度不够,经常以注入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师资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高校盲目扩招音乐专业学生,然而高校的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在一对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专业水平很难得到提升,教师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专业的提升培训,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四、对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音乐教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从音乐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国外音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先进性和方向性的,应多借鉴外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再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取长补短。我国应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教学观念和体系都应与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在引进先进音乐文化的同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元素,让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创新中求发展。

篇2

文化软实力也正是海内外华人能保持相互认同的传统源流和民族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教中文学中文,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及其价值理念,华文教育成为文化媒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华文教育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华侨华人社会也较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关心、关注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华文教育的内在需求也较以往更加迫切,不仅只限于汉语言的学习,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提出多层次的需求。中国音乐海外教育应运而生,在海外,华人自豪地称之为“华乐”或“国乐”。

一、为什么要培养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

华文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出生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虽然这些土生华裔对中文有着本能且朴素的心理认同,但是由于中文学习在旅居国属于非主流教育,而且缺少相应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使得他们的中文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而传统音乐和民族歌谣的传唱,不仅能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加速完成语言的识记,还能多途径地提示文字的再现,在提升华裔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方面,中国音乐海外教育无疑显得更有亲和力。而目前海外华乐教师后继乏人,致使许多华校无法正常开展音乐教学,培养专业的海外音乐教育人才是对华教师资必要且有效的补充,更是对海外华文教育最实质的支持。

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审美及娱乐的功能。穿越时空,古今中外,无论是中世纪哲学家,还是现代教育者,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音乐教化人心,引导价值归属的强大力量。一些海外华裔青少年仍存有“民族认同疲惫”和“不愿作华人”的思想,他们也常因为不能彻底融入旅居国社会而困扰,在完整他们的精神寄托与身份认同方面,华文教育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留根工程”和民族意识的“希望工程”①。音乐语言往往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各异的音调诉说着不同民族的性格,中国音乐海外教育能更加清晰地引导受众找到文化的归属和民族的认同。海外华社侨团肯定来自民族母体的培养和输出的渠道,信赖这样的华乐教师能坚持民族品牌和质量保证,中国大陆也必须培养出熟稔本民族文化的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这不仅仅是对海外华人寻根的承诺,更是不可推卸的民族音乐传播义务。

二、培养什么样的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

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是开展海外国乐传播和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从培养目标来说,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应该有两个层次,基础层次是海外华乐教师,他们可能在海外各类专业或普通院校从事教育工作;更高层次是华乐海外传播的组织者,他们可能进入社会文艺团体、文化机构负责研究、评论或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与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有一定的共性,其核心是支撑音乐教育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因素:要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和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文艺活动和竞赛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等。

但是,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的培养又有其鲜明的特色: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华文教育能力,熟悉中华传统习俗和文化常识,掌握汉语言基础教学技能,具有相应的基本理论素养,熟悉祖国侨务政策,对海外华社侨团有一定的了解,能针对他们的需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育工作;其次是对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能结合当地华教程度和政治氛围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包容性和灵活性,能紧密联系本土因素,及时调控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能突出传统型和民族性,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第三,更加重视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和体验,除了艺术实践和采风观摩外,一般还要求在大学一、二年级就能介入中学音乐教育,毕业实习环节能根据华校侨团实际独立开展音乐教学或海外社团活动组织。

如果说,处于基础层面的海外华乐教师可以看做是针对性强的音乐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的合集,那么,作为高层次华乐海外传播的组织者,就需要更进一步掌握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对国内国际形势有一定的解说和宣传能力,熟悉海外侨务政策和法规,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海外创业能力。

三、怎样培养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

华侨大学隶属国务院侨办,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该校音乐舞蹈学院各专业皆以海外教育为培养方向。以该校为例,可窥一斑,探索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在核心课程开设上,更加倾向华文教育。该校音乐学海外教育专业除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和声基础、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音乐教育导论、音乐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还凸显海外教育方向的特色,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开设了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大一)、中国音乐史(大二)、中国传统器乐(大三)、中国戏曲(大三);大一、大二学生必须选修中国乐器,作曲理论课程设置中插入民族和声、民族曲式结构理论的学习;开设了华文教育概论和现代汉语、汉语言教学、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等课程,支持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鼓励他们参加普通话一级乙等水平测试,以便能同时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提升了学生在海外华校的就业竞争力。

在主要实践环节上,更加倾向切合侨情。除了毕业实习、音乐调研与采风观摩、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还针对华校和侨团对合唱、民乐的需求,组织主题艺术实践:合唱是一种广受海外华侨喜爱且便于组织的艺术形式,指挥合唱是海外华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低年级强调合唱与指挥的重要性;高年级则以组建民族乐团、排练民族器乐曲为重要组成。艺术实践成绩作为选拔参加海外实习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师资建设上,更加倾向民族特色。目前学院拥有多名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箫、笙、唢哪等民族器乐教师和民族演唱风格的声乐教师,还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为学生讲授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引进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民族器乐教师作为补充,邀请台湾音乐艺术指导林水永参与民族打击乐教学。

在办学调控上,更加倾向海外需求。学院不定期地派团队到东南亚各地调研学习,了解当地华文教育现状和华校侨团的需求。笔者曾经在2010年随团赴马来西亚联系海外实习学校。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经艰难险阻延续了190多年,创造了华文教育史上的奇迹②。但是,马来西亚全国61所华文独立中学几乎没有一所单独拥有自己的华乐教师,大部分没有正常开设音乐课程,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各校华乐团的组建规格和训练水平差别较大,多数是为每隔两年的全国华乐团赛事艰难维度。独中和中华小学期待来自中国大陆的音乐学海外教育实习生,有的学校甚至愿意以正式华教师资的薪酬聘请,市场需求极大。学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以便满足海外需求。

在素质培养规划上,落实海外教育五项技能训练。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院还构筑了由文化、涉外、教育、领导和专业等五个系列技能组成的“海外教育”技能培养平台。文化技能是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由中华经典吟诵、书法国画、现代汉语应用和民风民俗赏析等组成。为提高教学质量,还邀请音乐大家共同打造文化基础课,中央民族乐团吴少雄曾评讲由其作曲的芭蕾舞剧《鹊桥》,古琴家丁承运来校与师生品味古琴操缦文化……落实文化基础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熟知中国音乐的文化背景,让他们在海外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涉外技能以华文教育素质要求为参照体系,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进行英文应用能力、外交礼仪培训、侨情介绍和华文教育实习等四个层次的培养,英文经典片段诵读赛和周末英语角已经成为品牌活动,由“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备忘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我们”等组成的侨情系列讲座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从学生海外实习的反馈来看,涉外技能的系列训练的确提高了他们在海外工作的沟通交流和环境适应能力。教育技能系列围绕师范生基本素质,从说课设计、课件制作到教师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和教育实习,紧密配合音乐学专业需求和海外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为海外华乐教学质量提供相应保证。领导技能系列主要由施政演讲、团队执行、主持引领等板块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技能;而音乐专业技能则由声乐、器乐、即兴伴奏和作曲等四个实用板块组成。专业技能和领导能力的结合训练将促进学生更加关注细节,提高执行力。在海外华社侨团,凝聚人心和认同意识和组织各类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且,赢得侨团支持,争取展示机会才能获得载体不断强化主流价值理念和民族归属感。学院希望每一名中国音乐海外教育者不仅能胜任海外华乐教师的岗位,还能成为彰显文化软实力的践行者,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大使。

2011年该校送出的第一届毕业生中超过50%的学生曾应邀赴马来西亚的10所独立中学或澳门的5所中学参与教学实习,期间还参加了当地乡亲社团的系列活动,举办了实习汇报演出,得到了各中学及当地社团的肯定。有10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国家汉办的志愿者选拔,在国家汉办的选派或海外侨团的支持下,他们前往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地从事华乐推广:马骋在泰国曼谷的吉拉达学校孔子课堂从事音乐教学,参加工作第三个月就得到泰皇室的召见,被当地华社视为教学骨干送到中国北京集训,还受邀到普吉等地参加教学采风活动;曹子靖到菲律宾描东岸及时小学任教,除了本校的音乐教学之外,也常参加本州附近大学的系列活动,包括在马来西亚独中任教的其他校友,都得到了当地华校和侨团的欢迎和好评。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通过对海外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拓展五项技能,主动融入华文教育范畴,打造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对海外教育的感性认识,提升他们的海外就业竞争力,正是为培育合格的中国音乐海外教育人才保驾护航。

①《北京晨报》,2008年9月2日第1版。

篇3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大量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被介绍到中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振兴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目前与国外先进音乐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差距,始终坚持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科学的态度,学习、掌握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虽然有许多高校已开始研究音乐教学的改革,但真正意义上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和要求的教学模式还需继续健全和完善。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倾向;(2)教学内容较单一,致使学生不能掌握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应有的基本技能;(3)重专业学习,轻教育实践。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脱节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在专业学科方面过硬,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教学方面,这样才能知识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现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艺术修养从娃娃抓起已是音乐教育的主流方向。因此,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按国家教委的相关要求,不仅具备能唱、能跳、能弹、能演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能讲、能编、能写的能力。在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音乐活动的编排、指导能力和一定得理论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内容相对于社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就显得明显滞后。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覆盖面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大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相关教学课程的设置太少,多是讲讲基本理论了事。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各类课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专业课比例偏大,文化基础课比较薄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如果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只重视对学生本学科的教育,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教育,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对 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内容

高师音乐教学目标设置应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确切地说,主要是培养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这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声乐虽然相对是专业课当中的主要学科,但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因为,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是以培养歌唱演员为目标的,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他们今后怎样去从事音乐教育出发,而且是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所以,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内容应从做好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技能的培训入手。

(二)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已基本脱离了以培养大中专音乐师资为主的层面,也没有了计划经济下国家包揽分配的优势,学生完全要靠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以及自身能力去寻找、应聘接收单位。面对音乐师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观念必须作相应的转变。首先要对当前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审视,改革原有音乐教育注重“一专”的培养模式,构建“多能发展、视野开阔、特长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强化”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重实践,上讲台

音乐教育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教师都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把亲身参与作为提高综合音乐素质的主要手段,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的目标。因此,强化各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多能培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走上讲台提供很好的前期实践平台,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生顺利进入教育岗位提供了保障;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本着专业对口的原则,开展本地中小学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进行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科学的教育实习过程,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方法与机制,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质量;再者,顶岗支教是教育实习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思想的巩固、良好品德的形成、社会责任的增强以及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锻炼。扩大了学生就业渠道,缩短了从教适应期,开创了顶岗支教学生受益、脱岗培训教师与农村中小学生受益“三位一体”的“双赢”工程。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应依据高师的培养目标,从中小学的需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探讨多样化的教改模式,努力培养出素质全面、视野广阔、一专多能的音乐师资,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吕琪玮.《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3-106.

[2]张宁.天津大学《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问题与原因》.硕士论文.2010.02.

[3]杨金国.《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5月.

[4]杨兆丰、李燕.《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教育与职业.2010.11.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育视野

自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完善以来,越来越多的音乐高校开始加强对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这一理念的重视。但如今的高等学府不同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在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手法并不成熟,往往投入不菲,而得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相对的,普通高校在培养一些专业性较弱、但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基础音乐技巧的可开发性人才方面更占优势。所以相比于在普通高校中实施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显然更易于培养大量的基础性人才。由此可见,多元化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乐观的推广性与实用性。

一、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概述

多元文化的理念,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同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符合当下的任何一种文化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是近些年新生的教育模式,旨在应对文化交融的崭新局面。作为多元文化的一个典例,多元音乐文化满足多元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每一个必要阶段,是多元文化的一个标准产物。为应对其教育教学方面新出现的问题,现对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加以概述。

(一)音乐教育内容。音乐形式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区分,但其内容往往大同小异。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内容,无非包括动作、语言、乐器三方面。但由于多元化教育的前提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当下的需求。以笔者观点,国内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及吸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样满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且其历史悠久,发育成熟,利于开展教育。且在各国文化相互冲撞的当下,只有一心致力于发扬发展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在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弘扬的同时,也能在多元文化的流行趋势下保守住自己的地位不变。众所周知,我国地理区域跨度较大,文化水准差异较高,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具备先天性的多元文化。这些民族中,大多数都具有各自的音乐文化传承、语言习惯,个别的还有自己的乐器传承。这是一个进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教育内容的一个丰富源泉。我们应当对多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在肯定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与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国外的优秀理念和优秀文化因素,丰富现有的内容,来达到进行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形式。固有的教育形式已然成型,但并不能满足文化多元趋势下的时代要求。随着各国文化的引入,我们也应当适当改善现有的教育形式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变化。生源的冗杂,在吸收了各地人才、集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兴趣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此付出更多的辛苦。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共同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新的音乐教育概念。想要对音乐教育进行多元化改革,就需要对新的教育形式存在着新的认知和理解。教育工作者需要比学生群体先一步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向,且要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现状

中国一直以文化古国著称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如今遗留给我们的都是历史的精粹所在。经历自身的多元化交汇与融合,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时展的必然方向。由于我国各民族的起源与经历不同,历史的遗留问题便逐渐演化为现今的文化差异。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也是生活习俗的一个较为直观的表达途径。因此,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自古以来即存在着多元性这一必然结果。再将视野转向国外。美国一向以多元文化著称,这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移民国家,大量外来因素的交集与碰撞直接导致了其多元文化的产生。由于来源不同,其教育方式必然会采用多元化这一手段。在其他地区无法发展的音乐流派在此得以进步并传承,说唱音乐、黑人音乐、乡村音乐与爵士乐等便是由此得以流出并风靡全球。不同于美洲,欧洲国家的音乐则是以本土音乐为主。传统的欧洲音乐同样历史深厚,但伴随着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地文化的流入同样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对其进行吸收后,欧洲音乐文化同样产生了差异与分支。这些差异作为教育素材,同样被欧洲各国的音乐院校加以利用和吸收。反观国内,伴随着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发展进入稳定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一大重点建设项目。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在日渐加深,有政府的导向所在,教育事业也在以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进行着有序的开发与进步。而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之一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节目出现,且广受欢迎这一方面得以体现。目前,世界各国频繁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交流的频率也在逐渐增高。各国秉持着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与传承手法的同时,也在频繁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髓所在,以至于目前的文化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并存的形式发展,其中音乐文化也基本符合上述概况。

三、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音乐文化不是个人所有,也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因此对音乐全球化这一理念的树立十分重要。音乐文化相比于中国,更属于世界。音乐无国界这一点认知需要被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所熟记于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灌输对中外音乐文化差异性的包容与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使学生正视国外文化的存在,了解中外音乐文化所存在的各种联系。在使用固有思维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当丰富课余文化,主动为学生创造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机会。可以通过开通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相关选修课、教育学生使用国外音乐表达形式进行演奏演唱等方式,来赋予多元化音乐教育以新的生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对固有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后,笔者认为相比于国外的教学方法,国内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目前所处的多元音乐文化这一大环境。笔者认为,适当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对多元文化这一特性更为契合,也是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对我国音乐教育进行改良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学过程中应摒弃现有手段中的些许诟病。目前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音乐应是作为艺术被看待,而不应作为一门技术被灌输。在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对音乐技术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更加看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音乐与民俗音乐时,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方面的拓展。先对学生进行该地区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地区环境展开介绍,配合以相关民俗音乐的发展特色,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与加深了解的过程中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达到多元化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有关的音乐文化汇演,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有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与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目前国内音乐教育的发展动向与前沿趋势。

(三)增强师资力量。目前国内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前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专业知识,但无法直接参与教育工作;基层教育工作者虽具备基本的要求,但在多元化教学方面的乏力。多元文化的改变和延伸较为频繁,而对于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显然不足以应对,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以及有关多元化教学的发挥。因此,在提升有关教师自身素养的同时,增强有关师资力量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一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相关教学工作组的高校应加强经验共享,将自身有关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与使用战略分享给兄弟高校;有关学术组织也应更多的开展有关方面的合作探讨,将有效经验共享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的高校和部门还应组织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教师工作的核查以及教育能力的再提高。高校的管理职能部门也应对相关活动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譬如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培训或引进外籍教师。这不仅能鼓励教师在工作方面的积极程度,还能更加高效率地吸取先进文化经验,更直观地提升本学校的竞争力与教学水准。

(四)设计多元化音乐文化课程并改进教材。相比于在现有的教授课程中穿插课余文化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开设相关的音乐文化课程显然更为直观有效。高校可以参考各地文化差异,开设相关的本地音乐文化课程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可以一举两得地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现有教材由于是教育部在数年前编写,至今虽有改版却与之前大同小异,这一点显然并不满足当下多元化教育形势下的需求。新版的教材需要搭配新的教学手段,添加符合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新素材与教学模式。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增强有关民俗音乐文化内容和外来文化历史介绍的部分,以填补多元化元素方面的不足。

四、结语

当下,音乐教育行业正面临着多元化教育手段更新,这是一大挑战甚至可说是难题。如何解决现有教育手段上的一系列弊端,如何面对多元文化融入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如何改善中国传统民俗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融合上的矛盾,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多元化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但处理不当也会为该事业的发展留下一系列的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继续摸索探讨,并最终达到平衡。

作者:王思童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19-21.

篇5

一、完善基础设施

面对我国社区由于经费欠缺导致专门的活动场所、社区音乐教育音响设备等音乐基础设施物力资源缺乏这一现实,社区的演出团体、群艺馆、琴行、音像店及多媒体教室都可成为社区音乐教育的硬件资源。因此,要与地方结合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在不断完善自身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对社区内存在的一切物质资源等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参与到社区音乐教育当中来,多途径、多渠道的加强音乐基础设施建设,注意将社区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与前瞻性统一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音乐基础设施资源缺乏这一现状将逐步得到改变。可根据本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具体的人、物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组织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和亮点。如有些社区的文化广场,可以有计划地播放中外音乐,使人们在广场游玩和休闲时受到音乐的熏陶。创造和建设社区音乐文化,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素质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是社区音乐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保障由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决定。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扩大社区音乐教育志愿者队伍。建立鼓励措施,选拔社区内现有的音乐专长人才,如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党团员和音乐学院的教师等,可鼓励其加入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社区要通过选拔已有的音乐人才,并对他们加强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其才干,使他们成为社区开展音乐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其次,聘请专家加入社区音乐教育队伍。利用社区内驻地音乐院校、高等院校、文艺团体、社区学院的专业人才,选拔社区现有的音乐专长人才。这些音乐类院校和团体地处社区,作为社区辖内的单位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专业方面的服务,是建设和发展社区音乐文化的主要专业支持力量。

第三,培养社区音乐专职教师。改变外请人员进社区讲课的授课模式,培养专业的社区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进行专业院校定向培养,广泛吸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解决其就业问题,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储备一定量的社区音乐专职教师。对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多加入与社区音乐实践相关的内容,使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区。并且还要开设社区音乐教育专业,专门培养面向社区音乐教育的人才。采取院校定向培养,适应社区音乐发展的需要,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开发特色课程

对社区音乐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健康高雅,模式的开发要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顺利实施和发展社区音乐教育。

学校、教师可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与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在社区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以最佳的形式编配好课程。采取“导生传习”方式,对社区内居民中音乐水平较高者加以辅导提高,能者为师,带动其他学员的学习。

篇6

中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音乐教育的理念及思想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展现出保守、僵化、甚至违背学科教学规律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不断的涌入,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相当多的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思想、僵化的方式等严重制约并阻碍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前进与发展,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对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音乐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但伴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两种错误的思想理念始终在音乐教育领域里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种理念认为,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是中国传统的,只要是中华民族的都要强于西方,都要优于西方。这样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排外的错误倾向,僵化、保守的思维贯穿教育始终,不利于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另一种理念认为,西方的音乐,西方的文化是优秀的,欧洲的古典音乐,西方的流行音乐都是世界最先进和最文明的,是世界音乐发展的顶级之作,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极为落后的,无法和西方的音乐文化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受教育者无形中会产生某些自卑的情绪,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甚至是当前中国的音乐文化都会盲目的悲观失望,对受教育者自身成长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受这两方面错误思想理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阻碍了我们对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理解,致使我们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和失衡。

2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在某些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少之又少,在理论学习或实践参考方面,都是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即使有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也是相对凌乱和不完整不系统的,这样的具有很大倾向性的音乐教育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目标任务更是无从谈起。在外国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有的院校开设了世界音乐等相关课程,但更多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例如,在音乐史、音乐欣赏、基本乐理等方面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内容,并没有完整的融入世界音乐体系的框架之内,缺乏历史文化和音乐研究等相关内容,这样,使得学生们对西方的音乐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关内容更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3 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外,音乐教育十分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各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他们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各类教材的选用、各等级师资的选配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各院校自己独有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具特色,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市场当中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我国,教学内容较为僵化,课程、教材的设置及选用相对单一甚至趋同,教学大纲的设计和相关教材的编写不是十分严谨和科学,所以导致了教材内容较为粗糙,教学质量不高,各院校特色不鲜明,出现了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都呈现出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向、统一的特点等景象,这对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科研的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是无差别、无特色,就业问题较为严重”。此外,我们在音乐教育的教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例如,更多的时候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国外或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教师自身所处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篇7

音乐教育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持续不断地充实丰富研究内容的目的。另外,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这对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着规范指导作用。伴随着各类科目教学重点的转移,具有近似研究方向的教育族群也参与到现代化教育学的发展进程中去,音乐教育学包含其中。音乐学科教育学差不多已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同类说法,也是作为研究校园音乐学科本质、目标内容与方式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法重点是对音乐学科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侧重于教学法则和理论指导。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论,同属于音乐教育族群研究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方向,属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研究范围

1.广域型:它需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学过程采取的方法进行适时调整,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各类教学因素进行深刻的研究,达到以“实际论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广域型的音乐教育学是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基础,由跟音乐教育学有关的音乐与教育、哲学、美学与社会心理、民族等各类学科的新近成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及各种因素的体系研究,以利于形成统筹、完整、条理清晰的理论系统。音乐教育学的广域不只体现在学科视角和理论层面,也包含教育哲学,重点体现在对音乐教育学中涉及的方法论、价值论、目的论的研究。

2.学科型: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故音乐教育学注重的是学科领域中的实践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学以达成高品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成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专题,具体细分到学科组织、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三大领域。

3.专业型:当前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专业音乐教育学问题的论述专著很少。

三、研究策略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可以由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等各类视角进行研究,通常还以文献、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统计等研究法。具体实践中常会将各领域进行综合运用。而调查、个案及实验研究方式极其受重视。伴随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渐渐深入,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理论同实践结合、跨文化比较、系统及其他各类有效的研究策略的综合应用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是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的发展方向。四、音乐教育学的形成音乐教育学源自音乐学与教育学,它们成为独立学科时均为19世纪。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时期通常认为是在20世纪。20世纪早期,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具备多样性的特性。国外的一些较为著名的音乐教育系统与教学方法,譬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它们为音乐教育学的成型和延伸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为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及音乐教育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石。德国的艺术教育与授课中心研究院自1921年到1927年,于柏林等地持续举行七次以德国学校为主题的音乐周,这使得音乐教育家、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之间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在增强了学术方面工作的同时又具备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美学与作品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默赛尔与格林合著了《音乐教学心理学》,这是一部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指导和教学实践为内容的专著,著作设计领域广泛,观点新颖,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音乐教育学的发展

音乐教育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势态,这种现象持续至今。提到教育学的发展就应当针对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作用进行研究,为了促进全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1953年由UNESCO国际音乐理事会建立起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际及专家会议,加强不同国度教育学专家之间的联系,商讨与音乐教育学相关的各领域学科的研究事项,解决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议,从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议,其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具有针对性的专家讨论会。从我国的发展史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的一些年,乃是中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时期。近10多年与音乐教育学息息相关的学科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提高为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改革伊始,我国引入国外各类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系统,这极大地拓宽了国内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视野,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大幅度转变了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我国对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培养十分重视,各高校也为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这里面不乏有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被视为我国音乐教育学建构的支撑者。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二)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三)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分析

(一)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道,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三)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音乐音乐教学策略初探

(一)德育与美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篇9

关键词: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外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高校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教学做了区分,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措施。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学设计中已经意识到此类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但是还无法足够有效的对高校特殊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提升,使其不能得以有效发展。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之间的差异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特殊音乐教育就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体,其整体结构融合了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内容,使其与普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较多相同之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教育教学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特殊音乐教育受到了忽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目标,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还对高校的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培养出技能较高的人才。对于音乐教育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从事教育工作。然而,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得到音乐知识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弥补不足之处,并且突出特殊学生的特长,例如:视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突出其听觉特长[1]。

(二)能力培养的差异性

高校特殊音乐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培养对象为特殊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教授其一种或几种音乐知识,使其得以有效的肢体或是形态的训练,进而提升训练效率,例如:存在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对其实施舞蹈方面的训练,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动作领悟能力。在知识点技能教学的同时挖掘其音乐领域的特长,如:节奏、音乐感知能力,通过适宜的手段表现。

高等学校普通音乐教育能力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运用方式,使其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三)教育内容的差异

高校普通音乐教育在入学之前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内容进行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纵横发展的都是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主要教学内容。而高效特殊音乐教育,其内容分为两方面,第一就是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根据音乐特殊教育的特点,教授其主要音乐知识。第二,对于一般的特殊学生,教师会根据其不足之处而设定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课程内容,以便于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

二、高校特殊音乐的改革方式

(一)健全音乐机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较多责任,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教育机构,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面对我国高校特殊教育而言,音乐教学还存在较大的空白,很多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特殊音乐教育机构。因此,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机构的建立[3]。

(二)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高校特殊音乐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目前,国家只有几所高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具有专业的师资,其他学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只具有普通音乐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实施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这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特殊音乐教育人才队伍,使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技能培养特殊学生音乐素质,进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作用于常规课堂教学或者活动设计中,摆脱教育定式观念,发展教育教学新常态。

(三)对特殊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特殊音乐的专业课程模式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教师要想更好的实施工作,就要有效的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参照普通音乐教学的教育方式,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计划,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

三、结语

目前, 在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国外优质的音乐理念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转开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特殊学生的不足之处,根据普通音乐的教学引荐,不断的优化特殊音乐教育方式,引进先进教学技术,对特殊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业的教学机构,以便于特殊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使其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音乐知识,然后在某个音乐因素上,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到的相关音乐理念和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钱雪莲.基于高校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 2013(04):150-152.

[2]静文佳.基于高校普通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下的教育改革[J].音乐时空, 2013(13):115-115,114.

篇10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其他院校或者中小学培养师资力量,由于高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形成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必将导致投入社会的契合程度,这一程度也正是检验高师音乐学教育质量的砝码,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质量提升与否,最关键的是要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需注重高等教育有促进人自身发展及提升人生命价值的作用,尊重个人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升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1.生源情况

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对象为学生,学生素质的优劣是导致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接受知识多少的基础,由此学生来源成为了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根本。然而由于招生对于专业的模糊设定,使得考生和家长只注重“考上学”却忽视了自己所选专业的针对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有所迷茫,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师资情况

高师音乐教育的传授者是教师,教师在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的学习经历、工作经验以及教法、观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高师的师资力量的来源大致途径有三:一是从专业的音乐学院引进毕业生;二是在本校选择最为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者是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三是从其他院校引进教授或国外专家。从这三种师资来源的途径基本充斥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特别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来源是高师师资来源的主力军,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其中也存在了一些因素影响着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3.教学设施情况

如果说前两点是影响高师音乐教育的软实力的话,教学设施情况就应该属于音乐教育的硬实力了。教师教学要应用相关的教学设备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教学设备作为保障,课堂的教学也很难进行下去。

二、影响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质量的因素

1.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需要人才的矛盾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倾向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目标和目的,但在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上显得不够明确。

首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要求和工作实际要求。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人才,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一般分为歌唱、欣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内容,任课老师需具备为学生弹伴奏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置了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以及《和声学》等,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对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却忽视了与其他课程的互相结合,以至于学生在毕业之际都无法填好即兴伴奏中的和声,无法编写好合唱的伴奏,甚至在知识的运用上还出现了矛盾。

其次,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做好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了让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全面发展,除了学习有关音乐的课程以外,还设置有文化课,如英语、政治、思想修养、军事理论、计算机课程等,在这种繁重的文化课学习的背后,透露出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时间练琴或做专业作业。同时,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也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让必修的理论课程与选修实践性课程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综合性发展的特点。

2.高师学生学习态度与教学目的之间的矛盾

高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脱离不开在考前以技能为主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仍然以考前专业优劣,来评价自己在校的优秀程度,并不理解音乐学专业培养方式和课程安排,导致音乐学专业学生进校之后无所适从,除学习学校按排的公共文化必修课外,专业的技能课基本上都是集体课,使进校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被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弄得连连受挫。另外,高师音乐教育中所设置的课程都有其教学目的和预想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就会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按排以及课程的要求,以便解决在本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一些同学进校以后对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仍然认为学习技能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3.高师教师所具有的素质与高师学校发展之间的不衔接

如前所述,高校师范院校所引进的教师途径基本有三,在三种来源中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劣势。其一,音乐学院设置的各专业主要是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的专门性人才,课程设置注重“专”、“精”,从专业音乐学院引进的毕业生,专业水平在入学初期已经很强,入学后学校仍是以专业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所以往往会忽视音乐综合理论的学习。另外,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缺乏高师教育所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在投入教学工作后会有较长的适应过程,特别是以表演为专业的毕业生,仅对技术层面的内容熟悉,对于技能以外的理论课程却很难胜任。其二,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以范围广、知识面浅为特点,再加上高师音乐教育难于摆脱效仿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重视技巧而轻视理论,最后不但技巧没有达到要求,理论的底子也很薄弱,留校任教或者其他师范院校来校任教的毕业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三,从其他院校引进教授或国外专家由于不了解本学校本院的实际情况,造成曲高和寡的景象。不可否认,国外专家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鲜的养料,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有一个新的尝试,但由于对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短时期内对基础教育并不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有时反而会阻碍或者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4.学校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最为重要的后勤保障,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室、电脑、图书、音像资料、没有多媒体、没有钢琴以及其他乐器,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由于这几年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进校教师人数的增多,教学场地变得较为狭小。学校的设施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能影响到对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却是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保障,所以说,完备、实用的教学设施,丰富详实的图书资料和影像资料,是高师音乐教育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5.评价人或团体评价标准的不同

不同的评价机制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有不同的看法,学校教学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价一般以各科分数和在校表现情况予以评价的;而用人单位则是以能否快速适应或者承担具体分配的工作作为评价体系的;社会上个人则是以自己的经验为恒定标准来评定的,由于评价的标准不一所以也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社会个人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不了解,给出片面的评价。

三、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质量的几点策略

首先,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设置实践课,并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必修课的合理布局,以便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其次,学生进校后开设讲座,让学生明确自己所选报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与相关教师和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确立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明确每门课程设置的原因,并能勾画出毕业以后就业的方向和目的,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自己面临的现状有所疑虑,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再次,引进以音乐教育为专业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技轻理的局面。另外,让师生一起学习中小学新的教改政策,了解中小学课程课标,并时常到中小学听课、学习,以便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为培养出的学生能尽快投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最后,社会个人或团体应去除偏见给予客观评价,只有社会、个人、团体能够客观、全面的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评价,才能反过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进锁.高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研究》2010(01).

2.金伟.加强高师音乐教育质量提高高师教师素质[J],《艺术研究》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