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节约发展模式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节约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节约发展模式

篇1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必要性 立法完善

节约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如今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基本国策。但是,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然与一些社会浪费顽疾产生尖锐的冲突,与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必须用法律进行规制,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序开展。

一、依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法律是保障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手段。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对外依赖的趋势日益显现。例如,我国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能源。在中国崛起与现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生冲突、招致发达国家的“围堵”的背景下,这种高度对外依赖,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应对危机和困境,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社会综合性转变的工程。它的实现要靠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文化的等手段协同调整。在这诸多手段中法律是节约型社会实现的根本保障。

第二,法律的强制功能和稳定性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基本国策稳定实施。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它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要达到这一经济发展目的,势必要求长期稳定地有效实施这一基本国策,而法律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的基本要求。同时,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在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改革工程,必然会涉及对现行的一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予以变革,推行一些新的政策和制度,而要进行这些变革只有依靠法律的强制功能才能奏效。

第三,法律的利益调整功能平衡协调各主体的利益需求。马克思认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节约型社会建设既要求低投入,又要求高产出;既要求避免浪费又要求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既要求国家机关廉洁又要求国家机关高效;既要求生态环境能供给尽可能多的资源又要求这种供给能良性循环。可见,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有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通过法律规定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改变单纯发展经济的利益取向,引导人们放弃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代之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法律的利益调整功能优势调整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公益与私益、代际与代内利益的格局,使利益符合现阶段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趋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法律的指引评价功能促进公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积极行为。法律具有指引、教育、评价功能。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导,规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和违法者的责任,警示人们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故只有迎合法律规定,积极投身节约型社会建设才可能与法的评价相协调而免受法律制裁。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固守崇尚节约的价值观,促使公众积极主动地投身节约型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尽早实现。

鉴于此,我们应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完善

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体系应该是由以宪法为依据,以资源节约基本法为统帅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法、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价格法、计划法、产业法、科技进步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但这一体系的现状是:资源节约基本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尚未出台,环境保护法、资源法、能源法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价格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资源节约基本法

首先,应制定一部资源节约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节约法》,规定在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领域共同遵守的资源节约的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用以统帅和协调各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因为,只有在资源节约基本法的统辖下,其他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才能将资源节约作为它们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而使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协调起来。

2.尽快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立法体系核心部分。我国应当积极考察和借鉴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政策,对循环经济的行为加以规范和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应当达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环境;二是节约资源;三是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对环保法、资源法、能源法的补充和修订

立法机关应针对环境法、资源法、能源法的缺陷及时做出补充和修改。在环境法方面,应尽快将《环境保护法》提升为保障环境、协调环境单行法关系的环境基本法。在自然资源法方面,首先,应加快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确立明确、统一的生态保护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其次,构筑更加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法律结构,加强外部结构的协调性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最后,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由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必须要求众多的国家行政部门参与其事,如果不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职责,致使责权不清则永远无法做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在能源法方面,首先应加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改变能源基本法缺位的致命伤;其次,应尽快制定《石油法》、《核能法》等重要的能源单行法,如果连这两种重要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没有法律规制,在能源节约方面将成为空谈。

4.转换法律调控模式,完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转换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控模式即是要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法律调控模式,改变现有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直接调控模式。间接调控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制度:资源市场主体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技术标准,鼓励创新和节约的激励制度。资源市场主体制度是要确立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取得资源所有者的法律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就是国家通过对资源使用人和排污人收取税或费的形式来实现的资源的有偿使用,如发达国家的新鲜材料税、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填埋和焚烧税等,这是资源节约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法律手段。制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规制,促使企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激励措施对资源、能源的节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导向性和扶持性调控体系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例如,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完善倾斜性财政资金投资政策,制定相应的扶持节约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核算制度和激励制度,利用税费调节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限制过度消耗资源行业,利用反映资源和环境真实成本的价格杠杆,来引导资源消费行为。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和价格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

节约型社会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今天,应更加注重法制建设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和完善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来确保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德敏董正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优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3

[2]王伟奇:法律调控模式在“节约型社会中”的转型――以能源领域为例[J].理论月刊.2006,(7):128

篇2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

现在的校园经济管理模式,不注重经济效益,不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以至于阻碍着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的领导和财务部门也难以对其提出严格的规范,因而长期以来,校园经济管理模式是极不完整的。其占用的大量财产和资源都是无偿的,既不付占用费,也不需计提折旧,还有相当数量的职工每月要学校发工资,造成经济核算不实,利润虚增。这些问题还往往给人以假象,似乎哪个学校部门占用学校资源多,哪个学校部门效益就好,经营的人功劳也就大。可见校园经济管理模式需要确立正确的观念,准确的实施方针,并且校园经济管理模式应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理念

古之圣贤都十分重视节俭的养成,这是一种修养和品性。今之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钱去帮助别人,却舍不得把一个好好的东西或事物丢弃。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当节约理念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转化为人们日常自觉的行为。培育节约理念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经济模式的核心:

1.培育节约理念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想保证

高校的建设都有其指导思想,将节约理念纳入办学方针,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的因素,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改善高校能源供给。

2.培育节约理念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节约理念扎根于每一名师生心中,就可以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培养师生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逐步达到“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的效果。

3.培育节约理念为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节约型高校的建设是一项持久不息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代代传承,不应只是一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做一些形象工程。所以只有节约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于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才能使节约型高校的建设获取持久的生命力。

二、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

1.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教育运行成本

高等教育运行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培养对象自身消耗的价值总额。降低教育运行成本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注重强化节约观念和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倡无纸化办公,精简各种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接待标椎,严格教职员工公务出差或参加学习培训审批程序,严格控制通讯费支出,提倡教育系统内部通话使用移动虚拟网。要加强对学生公寓、学生教室、学生食堂、办公场所、交通车辆、公务接待、设备仪器使用、物品采购等重点环节的管理,注重节约用水、用气、用电、用煤、用粮、用油、用纸等一切资源性支出,坚决消除“长明灯”、“长流水”和浪费粮食等不文明的浪费现象。要加快建立能源使用按计划和能源费用与绩效挂钩的科学考核机制,改变能源使用大锅饭的状况;要加快建立能源使用计划成本、能源供给减量化的供应机制,改变能源供应靠学校、能源消费“福利性”的状况-要加快建立能源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的全员责任管理机制。

2.通过预算体现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与支持

预算是对工作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高校在安排预算时,一是对节能减排和校园环境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保障,可以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二是注重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软环境建设的支持,例如,安排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的专项经费,在全校形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奖惩机制,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和促进节能减排及校园环境保护。

3.强化水电控制,减少“跑冒滴漏”与浪费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实验、办公甚至学生宿舍用水,都未按计量收费,公有资源的无偿占有必然导致浪费。一是用多用少与己无关,主动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二是不据实收费导致进水与出水的“水平衡”无人过问,地下水管爆破跑冒滴漏难以察觉。

4.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减少财务支出

在高等学校内部应不断灌输财经承载能力的忧患意识,树立事事节约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的风尚,营造全民节约的良好环境。实行勤俭办学、开源节流的校策,强化经营大学的理念,实施节约型管理、精细化管理。我们除了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可能精打细算,制止浪费,减少生产成本外,在行改管理方面也要尽可能控制预算,禁止奢侈,减少办学成本。因此,高等学校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学校的预算管理,学校的一切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范围,由学校统一核算,集中管理。预算编制要坚持保证基本支出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统筹安排资金原则、收支平衡原则、精打细算和节约开支原则,对项目支出预算坚持科学论证、政策公开、管理规范,并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强化项目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核。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和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5.加强基建活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利用国家拨款、事业节余、银行贷款等建设资金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如何加强基建活动控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控制:

(1)校园规划阶段的资金控制

校园规划在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中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完善的校园规划可以保证学校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容易造成校园布局不合理、运行成本过高,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基建资金总量失控。

(2)项目设计阶段的资金控制

许多高校重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却往往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项目投资。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管理是控制工程项目资金的关键。一般可以通过推行设计招标、设计方案竞选以及限额设计或平行计来实现。

(3)项目运行阶段的资金控制

项目运行阶段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也是资金大量投入的阶段,只有合理调配资金,减少施工过程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停工或返工损失,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临时签证,才能实现对资金投入的有效控制。

(4)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资金控制

强化对工程决算的审核是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实现资金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承包合同各项条款的规定,对设备价格、材料价格及工程量进行全面的审核,挤出施工单位在决算中重复计费、高估冒算、提高单价、多列项目等方面的“水分”,既可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造价,同时也节约了部分审计费用。

(5)“全方位”、“全过程”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基本建设“过程审计”、“跟踪审计”制度,实行基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真正防止项目建设中的违法及违规行为的发生。

6.拓宽节约途径,推进节约技术创新研究

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校园经济管理模式,倡导的是科学用能,而并不是限制用能,而技术、工艺、装备落后,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建设节约型高校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对新建项目和新购置的设备,要强化节能论证,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各高校应加大节能经费的投入,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用水、用电等设施及时进行节能技改,切实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高校要发挥在人才、学科及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对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节约型高校乃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篇3

关键字: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借鉴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56-02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引导。

1 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 能源法律方面

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

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 环境保护法律方面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 政策规章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 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 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 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

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法案以立法的形

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

度(cap-and-trade)” 。

2.3 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

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 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 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 “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3.2 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契合

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设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虑现有法律体系特点,特立独行,一味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立法,改进与现代经济发展体制要求不符的条款,增加“森林碳汇制度”、“绿色碳基金制度”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及制度。

3.3 低碳经济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导及全民参与作用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不仅仅依靠少数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导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识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的主导地位及全国民众节约环保意识的普及。

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通过法治手段,继承传统的精华,借鉴国外经验,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会日益完善,也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崔霞.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要先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52-52.

篇4

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设的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加剧。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施工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浪费现象尤为严重,为此我国提出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也成为节约资源的重点观察对象。节约型施工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施工过程中节约资源能源的目标。

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建筑行业是一个资源能源浪费极为严重的行业,因此实行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有效遏制浪费资源能源现象,是我国实现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节约企业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带来经济效益

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可以为建筑行业带来各种节约资源能源的方法,在为国家节约大量资源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施工单位的建筑成本。建筑施工单位在建筑时遵循节约的理念就会使得建筑物的布局结构绿色环保,实现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有利于施工单位管理体系的变更,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效益。这能够给施工单位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提高施工单位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于我国施工单位来说既是新的历史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可以促使施工单位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与施工技术,从而为我国施工单位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基础。另外,我国还可以增加与大企业的合作。这一国际背景就促使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实行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数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极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这资源的急速消耗,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大概消耗总资源的三分之一,并且严重污染环境,建筑行业对自然资源的威胁给我国敲响了警钟。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的应用

1. 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建筑施工单位要加强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水源、节约建材的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大力宣传,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奖励、惩罚的目标,将节约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形成施工人员讲节约的良好施工环境,确保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树立节约观念,加强管理,保证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应用节能新技术

建筑施工单位要能够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淘汰陈旧的、耗能大的旧设备,提高施工设备的科技含量,有效带动施工单位科技的进步、促进资源的节约。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技术、模式的实用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的浪费现,做到节能环保。例如应该积极推广智能化控制开关、节水型闸阀开关、高效节能照明灯具等等,这些节能工艺都能够为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 回收利用建筑垃圾

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安排施工人员在建筑现场对施工垃圾进行专门收集,在收集垃圾之后要能够进行分类。例如将木块、砖瓦、建筑钢筋等分类堆放,对这些垃圾进行回收加工。例如可以将一些废钢丝、旧铁块、钢筋等可以卖到废品站;废木块、木屑可以卖给木屑厂,这些都可以为建筑单位节约成本。建筑施工单位对于那些对环境有害的建筑垃圾要用包装袋密封包装,送到指定的场所进行无害处理。建筑施工单位要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时刻谨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4. 循环利用建筑用水

篇5

6月11日至17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是全国低碳日。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活动形式包括自行宣传活动和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我们向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广大人民人民群众发出以下倡议:

一、公共机构积极参与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3日为xx县公共机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日。13日上午8:00至12:00,全县除医院、学校以外的公共机构停开空调和电梯、停水,关闭公共区域照明。6月13日全天,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践行“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请各公共机构及早宣传动员,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请各公共机构服务对象予以支持。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积极参与体验活动。

二、强化节约意识,发扬勤俭节约美德。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抵制过度包装,杜绝铺张浪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使节约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三、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新生活方式。家庭购物拎布袋子、菜篮子,自觉选购节能低碳家电、节水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学校要实行教科书重复使用;机关工作人员要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自觉使用节能环保文具、再生纸等办公用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树立低碳办公和节约文明的消费理念。特别是在工业企业、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低碳消费新模式。

四、强化管理节约,建设节约型单位。每一个单位,要结合自身业务,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不同形式的节约活动,以管理促节约,以节约求效益,努力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单位。冬天办公室空调设置不高于20℃,夏季设置不低于26℃,使用空调关好门窗,下班关闭办公室用电设备;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减少待机能耗,长时间不使用时关闭电源;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长流水;减少使用一次性文具,纸张正反面打印,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坚持会议、接待、招待等尽量从简和节约。

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节能减排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主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设备及生产工艺,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六、普及节约教育,营造节能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以节能低碳、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报告、征文、演讲、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行为习惯。

篇6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绿色财税政策指的是在科学理性的思维引领下,将效率观和人文观统一到一起,力争创设出经济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前进模式,用来指导政府完成财政税收工作职能。

一、绿色财税政策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个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经济合理,个人在利用能源的时候未必可以保证个人福利达到最大化,而政府相关的能源投资也未必总会得到最优净现值。政府与个人并非最优化的选择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效益功能。而经过使用合适的财税政策,尽量让社会效益同投资主体自身效益得到高度协调统一,有可能让经济主体更为关注节约能源及高效使用能源。

通常人们强调,优秀的经济增长办法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可持续发展型能力,二是自主创新型能力。这两种能力也是制定财税政策重要的两个着力点。环保节能技术既是一项基础型研究,更是政府科技推广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初步投入。在短期内,经济效益不能确定,再加上社会效益具有长期性,让投资于开发节能技术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会极大地影响到政府与个人的投资热情及投资能力。所以政府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财税政策,发挥其对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引领政府应用增长集约型模式,给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提供适当的、必要的政策扶持,把公共财政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改进与普及节能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推进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在清洁生产这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手段仍然显得比较单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水平能力有限,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资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的绿色财税政策尚存在很多问题,显得应对乏力。

(一)节约资源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以生产的角度来看,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到位,轻发展、重增长、轻节约、重开发。放眼于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节约型生产消费形态。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想法、行动,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理念还有一定差距,没有形成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对于过程控制非常不注意,未能在源头上减少排放污染物和消耗资源的不良做法。一经经营与管理意识落后的地方政府机构,为了达到所谓的经济增长指标,脱离了国家的产业规划调整方向,通过审批一部分高耗能的项目,项目大、项目多,致使资源耗费严重。而从法制层面上来看,我们国家有关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法制仍然不足或者是落实不到位。不能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尤其是一些废旧物清理环节的法规更是十分缺乏,像包装物回收、废旧轮胎回收、废旧家电回收等,无法可依,有法难依,阻碍了节约型社会发展。

(二)节约资源的标准还需要完善

一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节约资源的标准,但是还不很完善,比如水泵、风机等工业耗能产品、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及使用规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节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统计制度也不够科学。

(三)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尚不具备激励性效果

我们国家节约能源的管理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浪费资源处罚、节约资源奖励的激励办法显得过于苍白,未能得到各政府的重视,原因在于奖励与处罚力度还不够,政府重视节约能源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效益回报。而现在的财税政策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是行政手段的辅助办法,未能形成独立的政策管理体系,当行政手段消失以后,绿色财税政策找不到着力点,节能减排的要求随即取消。

三、推进绿色财税体制发展的办法

(一)政府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政府要提升对于绿色财税政策的统一认识,明确并理顺支持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意义,协调清楚在绿色节能工作上,财税政策同其他政策之间的关系,强化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积极促使能源使用率得到提高。绿色财税政策需要有独立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行政手段来配合,这些法律、法规、行政手段要能够综合体现与运用合适的绿色财税政策调控办法。只有先做好这一点,才能把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政府管理科学、生产负责

政府的生产者不单要对产品的使用性能负责,同时要负责产品从出厂直到废弃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来讲,要求政府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一定要考虑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选择生产工艺,这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延伸生产者责任,要求政府的生产者应当在设计的初始过程起,就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如果必须有废弃物产生的,也要想办法便于利用回收,加大提升资源使用率。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制度并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地方政府应当做出有目标合理、过程科学的规划安排,按项完成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让政府责任制度得到延伸发展。

(三)消费者合理消费、杜绝一次性消费

要在法律的层面上进一步遏制一次性消费,对于一次性的商品可以征收消费税,对于一次性商品已经征税的可以考虑提高税率。要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使其资源化。强调生产者的生产责任,在源头上控制一次性商品的种类与数量。最后要强调的是应当鼓励一次性商品代用品的利用,给以生产一次性商品代用品的政府以政策扶持与鼓励。

四、总结

市场经济条件内,环境容量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保障性力量。绿色财税政策对于保护环境容量、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它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调节生产政府与消费者的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蒋少华,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01).

[2]曲顺兰,路春城.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土地税制的完善[J].税务研究,2006(02).

篇7

关键词:老港区;能源节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水陆联结点,港口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能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已成为港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交通部更是在2008年就明确了全国港口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在这个大环境下,节能工作必然成为目前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作为用能大户,港口企业能源节约要从港口建设初的设计规划、工艺设计、场区布局、综合运营等各阶段全程管理,也就是说,从港口设计的那一刻起,节能工作就已开始部署了。因此,新建港口实现能源节约有着较强的优势,而已建港口,特别是已建港口中那些建设时间较早的港区,笔者称之为老港区,在这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一、老港区节能工作面临的困境

1.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耗能严重

老港区建设时间早,甚至早于对节能工作普遍开始重视的时间,在建设当时就存在着对节能工作考虑不够的情况。随着港区的不断发展,港区自身基础成为开展节能工作的掣肘,表现在港区陆域布置的局限,导致了人流、车流水平运输间的干扰;技术设备落后,机械设施普遍老化,本身就造成能耗过高;工艺相对落后,与目前生产情况不相匹配,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这些都是高能耗形成的重要原因。

2.港区内生产运营管理有待加强

港区内作业流程管理不严密,生产组织缺乏科学性,有些港区内作业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沟通不畅,导致了各工序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间歇时间,导致作业时间延长,增加了能源消耗。

3.节能工作相关制度不完善

节能工作相关标准、考核办法、监管组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监管考核的覆盖面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范围,有些考核没有落实到警醒警示的程度,造成了节能工作仅仅在表面上、口头上的开展,没有在职工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

4.能源节约技术投入不够

老港区受经营效益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能源节约的技术投入。目前老港区对节能技术投入普遍持有的态度是,选择低成本的技术手段,或维持现状,尽量采取一些管理手段来实现预期节能目标,其效果无疑是有限的。

二、老港区节能工作对策分析

老港区节能工作的开展,受老港区基础条件的限制,不能像新港区那样,有着先天优势,但仔细分析其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要采取科学的、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老港区在节能工作中还是有很大的效益空间的。

1.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将能源节约纳入港口企业文化层面

实现能源节约首先要依靠职工节能意识的提高。老港区可以从港口发展的形势出发,结合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各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教育,强化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广泛开展以“要节约、会节约、比节约、奖节约”为主旨的节能活动,形成浓厚的节约意识氛围,并逐步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使能源节约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最终以企业文化的形式,推动节能工作的积极开展,有效弥补老港区硬件基础的不足。

2.坚持节能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节能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扎实有效的工作。节能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就要在“有效性”和“长期性”两方面下功夫。实现节能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节能管理的覆盖面和各个环节,包括港区生产经营管理、装卸作业管理、辅助生产项目管理、作业信息管理等各方面内容。经营管理、装卸作业管理直接关系到生产作业效率,进而影响港口能源消耗;辅助生产包括照明、给排水、供热、餐饮、洗浴等,这些与生产相关的工作,如不加强管理,也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其次,在产生能源消耗的各个管理环节,明确能源使用规范和要求,如:在作业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细致到每个岗位,在确定本岗位作业内容的同时,就明确岗位作业所涉及到的能源消耗内容,并要求掌握实现能源节约的方法,这样就能将能源节约办法作为岗位技术技能的一个方面,贯彻到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中,从而保证节能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收到切实效果。节能工作的长期性就是要坚持持续的、渐进的管理方法,配合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工作方法也是不断变化、不断改进的,因此,港口节能工作一定要坚持稳定、长期进行。

3.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体系

节能工作实施的有效性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节能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制度的约束,明确节能目标,实施的相关措施,考核的依据及办法,以及奖惩规定。这些制度应涵盖港口生产作业的各个工作环节,既全且细,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节能指标体系,有企业总的指标,也有内部分解指标;二是计量标准和计量范围,计量是能源使用统计和监测的重要环节,是节能工作的基础;三是考核办法,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应用科学的技术投入模式

篇8

在保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该尽量地保持原有地貌,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节省建设投资,尽可能利用当地园林建设位置已有的地形地貌,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避免影响对园林建设地意外地物地貌的破坏,间接地实现节约地皮的目的。只有遵守这种原则,才可能真正建设符合时展需求的节约型园林。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一定的能源资源作支撑,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把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城市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主要集中在节水技术的研究层面。节药型园林的建设本身是个复杂的体系,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影响到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实施,浪费的问题广泛存在与各种绿地,实事求是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节约型园林建设节地要素运用的具体措施

2.1加强保护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成果

为了保证节约型园林建设中节地要素运用的最大效果,不仅要遵守上述三项基本原则,还需要同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相互配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保护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效果,这是因为保护绿化效果,可以延长园林的使用期限,进而就减少了对园林建设的需求,进而达到节约地皮的效果,这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使绿地资源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对于一切可绿化用地充分进行绿化。在合理的原则下,尽量缩小纯草坪性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也有利于营造城市自然和谐的风貌特点。积极引进适合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节水耐旱型的新优植物品种,丰富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

2.2严格控制节约型园林土建设计

除了加强园林绿化效果的措施,还需要严格控制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土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节地要素运用效果的主要措施,有针对性地研究和采用改善植物生长立地条件的措施,保证树木正常良好的生长态势。园林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有效途径。从绿地规划设计到绿化植物的选择到植物种类的种植搭配等各个环节,选择当地乡土树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和建设乡村景观相结合,既能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提高园林绿化的经济收益,营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2.3加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规划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规划的审批控制,在规划上要保绿、保留原来的大树,坚决切实避免移种大树、古树、珍稀树种和洋树种的现象。继续加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大力推广节约型模式,走节约型、可持续性发展的园林绿化道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园林绿化,在节约型园林绿化中发挥技术保障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浪费资源的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要加强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宣传工作,进行节约型园林绿化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氛围和环境。

3总结

篇9

关键词:绿色节能技术、建筑施工、应用、节约能源

Abstract: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nstruction, green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ly, can produce great economical and social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energy-saving building, describes the broad prospects.

Keywords: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绿色节能技术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技术,这种技术对于建筑专家来说是好事情,能够增进建筑设计的质量,减少建筑行业的质疑,能够重视节约能源,能够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并能够倡导绿色节能观念。

建筑关系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使用、建筑的规划和施工、建筑的运营和维护,建筑的拆除等环节,因此,将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中,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节约能源,也会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建筑物的改进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污染、噪音、灰尘和空气污染等,破坏了环境,也形成对身体的伤害,因此,建筑行业中应该积极倡导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节能激素后,并综合运用绿色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下,重视环境的保护而产生,绿色节能技术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并形成对于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各种材料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绿色技术下的建筑施工是节能施工,按照节能设计进行,在施工中采用节能施工技术,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和有害物质的产生。绿色节能技术考虑到全寿命周期的特点,重视对建筑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等方面都把建筑物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放在时间段内进行估算。绿色节能技术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而重视在建筑物的时间里,重视前沿和推后延伸,并倡导最大限度节约和保护绿色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考虑到建筑物的施工要求,重视在建筑上采用健康的基本的要求,重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重视按照人的健康的观念,增加绿色技能技术,反对浪费,倡导建筑物的自然和谐性,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实现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综合运用。

绿色节能技术的核心力量是资源的再次高效的利用,重视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追求实现建筑的高效率、低消耗、环保化,重视实现各个方面的统筹和兼顾,重视提高工程的质量,重视实现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的最大化。要重视实施传统施工技术,形成独立的全新的技术,并重视发展可持续性理念,重视形成对传统的新技术的重新审视,重视倡导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的更新和使用。

绿色节能下技术施工中要重视传统施工条件的实施,重视节约资源,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重视考虑到工程质量本身,重视完成工期的高效率化,达到高的要求化,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尽量避免浪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一些不可以再生的环境保护的可贵的资源。甚至在工程竣工以后,还会留下一些病症,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绿色节能技术下的施工设计在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上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并在施工技术中重视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保护,要注重降低能源的消耗,重视对环境实现有效的保护,重视形成科学发展观念下的建筑的模式,并积极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重视深化改革,提高改革的进程,重视实现对环境的高效的保护,实现符合科学发展观念下的建筑模式,积极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快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发展化的意义,全面提高我国的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建筑设计优化的方式的改进。

我国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上要加强指引,善于将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当作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运用,在建筑和使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措施,积极有效地节约能源损耗,重视在更高的层次上,积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绿色施工的节能技术重视包含着这样的六项技术,就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环境保护的技术、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节水和水资源的利用技术、节地和施工用地的保护技术、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那么,在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中,要做到: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内容涵盖组织的各个方面、整体规划方面、具体实施方面和评级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工程如果想要全面实行绿色施工技术,必须要重视创造严密的组织设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并重视形成科学的施工的计划,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制度的保证。

二、节能的材料和能源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各种政策的因素的制约,或者因为管理不到位的原因而难以形成。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减少材料的浪费,重视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形成节约的材料技术,并发展优秀的绿色节能技术,重视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在绿色施工中要重视节能技术和节约材料的技术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垃圾的回收和使用,要形成绿色节能在建筑施工运用中的富有特色的使用,重视处处节约材料,解决问题。

三、节约资源和节约技术的发展都需要绿色施工的积极实践,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用水量很大,要重视混凝土水的使用效率,解决资源的浪费,重视提高大水量的使用效率,解决绿色施工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水的施工的问题。

四、要重视能源节约的技术,提高利用的效率,重视进行绿色节能的技术使用效率,在绿色节能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加以技术的贯彻和实施,重视施工中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重视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重视拓展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因此,我们要在理论和技术上积极探索和创新,积极改进,重视提高绿色节能技术的使用效率,更新观念,重视大力开展绿色节能的工作,形成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重视形成绿色建筑的技术和产品,实现节能的要求,更新观念,发展技术,深化认识,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能的长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铜陵市;思路;对策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铜陵市委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铜陵。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施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装备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处理负荷。

(三)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次上展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中进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个企业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副产品以及在企业内部处理废物的企业内部制造系统循环;其二是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工业园,使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能源或生产原料,从而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在社会层次上,循环经济贯通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资源的社会大循环体系,其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业、再加工、资源化产业、最终废弃物处置的环保产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铜陵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铜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铜陵虽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冶炼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铜陵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资源储备的现状不能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与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的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多年来铜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铜陵循环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料、节地节矿等各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三个环节。

1、资源开采。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煤、油、气、地热等能源资源和铁、铝、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2、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物料消耗强度;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综合利用建筑、筑路垃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技术和早作农业技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

3、社会消费。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纸与旧课本、废旧轮胎、废塑料、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电池、电子垃圾、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四、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二)加快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

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连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交通工具强调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类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

(三)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整个铜陵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实施峰谷电价。

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否则,不予批复立项,不予办理城市规划手续,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

(五)搞好市情民情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要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教育。充分发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报社、铜陵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让市民充分认识铜陵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冬梅.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2、潘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董春辉.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陈彬.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蓝大煌.依托中心城市做大县域经济[J].当代广西,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