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小学科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让学生来设计实验以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烧瓶口,把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冷水中观察现象;还有的设计出用一个充了气的气球放到热水和凉水中,通过观察排出水的多少来验证结论;有的甚至要在关好门窗的实验室中生一堆火,观察门窗是否有“风”吹出。此外,我还常用“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等语言问题,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创新情境 诱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保温瓶的构造》一课时,我在学生认识了保温瓶的构造和保温原理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保温瓶中的水讲起了故事: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朋友――开水,我很干净并且没有病菌,人们都用我来泡茶、泡面,小朋友们还用我来做实验、热牛奶等等。不过这多亏了我朋友――保温瓶,是他有效的阻止了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使我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较高的温度。但要是时间一长,一天、二天…… 那我可就凉了。为了让我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同学们,你们能改良一下保温瓶,使它的保温效果更好吗?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进行了讨论和创新。设计出了多层的保温瓶胆、镀银防辐射的瓶塞、真空或空心瓶塞等。
三、提供创新素材 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正如没有凸透镜就不能自制望远镜。没有创新素材,谈何创新?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创新素材。如:《绿色工厂》一课中让学生去评价凡・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的不合理之处。引导学生学会随时留意日常用品存在的不足或不方便之处,并善于抓住一件物品深究细挖。伞,是大家常用的遮阳避雨的工具,似乎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可一些大小发明家却抓住它不放,花样日异翻新,如太阳伞、双人伞、折叠伞……层出不穷。可见,一件事物有很多的发明题材,而同一题材又可用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构成不同的发明创造。当你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某一物品的诸多缺点后,再根据你的能力,选择某一缺点或部分缺点作为研究对象时,发明创新才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雷电的秘密》时,学生做完了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实验后,师生进行了小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负电荷。这时一学生举手发言:“老师!用毛皮摩擦玻璃棒、用丝绸摩擦的橡胶棒带的是什么电呢?会是自然界中的第三种电荷?”我顿了一下说:老师也不知道,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于是我没有按教学计划讲下去,而是又拿出了验电器等材料,和学生们做起了新的实验……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
四、实现创新目标 体验创新乐趣
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制凸透镜。老师提问:自制凸透镜可以选什么样的材料?生活中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做放大镜?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可以用玻璃珠、玻璃棒、玻璃杯,也可以用烧瓶、透明塑料瓶装水来做,还能用水滴、冰块等多种材料来做放大镜。第二天,学生纷纷拿着他们的杰作来找我了,真的很精彩!有高倍的水滴放大镜;有在玻璃杯中装了有颜色的水制成的有色放大镜;有藏在保温盒的冰块里的冰放大镜……望着他们兴高采烈有样子,我也体验到了创新的成功感!
五、评价创新成果 提高创新水平
在教学完《保温瓶的构造》一课后,五年级的几位同学共同发明了一个太阳能热水瓶,其构造如下:瓶壳用合页把两个半圆形外壳连在一起,内壁镀反射层;瓶胆的夹层间抽成真空,并在内壁镀上吸热层。当烧开水时打开瓶壳成蝶展翅状,瓶胆接受太阳辐射,瓶壳的内壁的反射层能反射更多的太阳光;烧完后关闭瓶壳,瓶壳内壁反射层又起到防止瓶中热水的热辐射。真是一个绝妙的发明。我大力表扬了他们,还准备为他们申请专例,但在专利网经过查询,得知在九六年已有人申请了这样的专例。
当然这是一个较成功的小发明,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对学生来说是新探索、新发现,我们都应给他们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学生才能自觉去创新,不断的提高创新水平。
篇2
小学生涉世未深,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也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观察能力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尤其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以W生为主体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热爱、探索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就有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求欲望,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的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述训练更加有效。科学老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是很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一些概念,学生很难接受,这时就需要老师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题,例如对太阳高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就有难度,对于人看太阳的视线、人的水平视线,人看太阳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的夹角,比较难与理解,需要我们借助图形图画进行表述解释。还有一些科学规律,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认识完整,而这些又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周围。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任何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将来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需求
应当要求小学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此准备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主要是因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学生以自身自主学习、观察的角度来了解和探究引发兴趣,继而在老师的引导活动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感悟科学、探求真谛,培养科学探究的情感和客观的科学态度,在活动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探究中去内化,而不作为一种结论去记忆和背诵,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出充分空间,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我们知道,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讲关于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但是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有很多动植物是我们难以见到,只能通过观察标本认识了解它们,可是有些观察相对缺乏,这就使得小学科学课程讲起来枯燥无味,甚至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很难讲清楚。因此,科学老师要尽全力收集更多的标本和图片,广泛运用网络上的各种新兴媒介平台,力求让自己的课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
三、改变传统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小学科学教程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科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新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课程学习,形成一个循环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注意教材要以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为起点,从他们熟悉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3
关键词:优化 教学手段 创新 小学英语 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走进了小学英语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召唤,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思路,全方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适合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模式,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长久发展。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必要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对语言的要求程度较高。可以说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等能力,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辅助英语教学,还可以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求得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英语教师应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把英语知识直观化,传递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训练学生英语方面的各项技能,使课堂容量最大化,让学生在广阔的视觉空间遨游,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刺激,保持英语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热爱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思考,提高自身英语素养,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基于以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是课程开发的需要。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必须进行优化组合,找准使用的结合点,发挥媒体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教学,为创新教学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
通过分析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与信息技术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理论依据,结合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经验,我对此方面教学提出了新的想法。如何在听说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听说课的学习效果?我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整合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与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信息为一体的功能,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教What are you doing?这一课时,我先结合课文将出现过的短语用PPT课件展示出来,并在这些短语下边配上相应的图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在短语热身结束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让学生听出故事中的主人翁在家里都做些什么;播放完毕后,让学生用英语说出主人翁的家务情况。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逐一核对刚才音频文件里的信息。之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原文,用蓝色的字体标出原文中的关键句子,看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以提醒学生注意。最后,教师再次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进行对话练习,说出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会抹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几乎不会开口说英语。因此,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只会做题,不会用英语交流。面对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科学优化教学资源,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控制,变革教学形式,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语音材料,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资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视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思考,进而在分组讨论中能够准确说出“I’m going to...”等句型。基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两个人一组,第一个学生说:“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第二个学生说:“I’m going to Beijing./I’m going to finish my homework.”之后,二者再交换角色,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英语课堂妙趣横生,充满生命力。作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选择创新、愉悦的英语教学方法,活跃英语课堂氛围,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整合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是时展的必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过程的有机结合。它能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六种:
(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如教学《登月之旅》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月球美的一面和荒凉的另一面,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情况,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月球。
(二)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如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时,开设论坛,让学生把栽培过程中看到的与想到的发到网站上,一起交流、讨论,老师也可根据情况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空间更加广阔。
(三)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能够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五)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通过在线作业、练习等形式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六)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地球的形状》时,利用月全食是因为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内,设计一个猜测地球形状的实验。利用投影在幕布上投射出一个白色的圆,代表月亮,投影灯代表太阳,在中间放不同形状的物体感受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身边的现象推断地球的形状。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以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
(一)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交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机器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器。计算机不能代替教师。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
(二)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教学中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利用虚拟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如教学《肌肉》时,不应用动画或观看录像代替学生手臂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使用中感受骨骼、关节、肌肉的关系。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媒体的关系。不能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放弃其他媒体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不要把科学课上成录像课、信息技术课。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给小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无疑会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空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艺术,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将是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适宜创新教育的环境。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并重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过度。
二、创设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创新力,教师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数学教师应善于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中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扩。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正确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教师应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同时,教师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我们学习教育新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思维去面对教学。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数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一些弊端,引领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媒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有效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数学学科教学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学科教学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课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使数学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其次,它突破了学科、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得到了最大的延伸与发展。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重心和目标
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巧妙的计算方式和快速的笔纸运算是最重要的计算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运算方式,从而有时间更多地去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也使数学学习的重心从计算技能转移到培养数学思维、探究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模式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探索中去,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多媒体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集成在一起,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有效。
2.化静为动,形象揭示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抽象转变得更形象、具体,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能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快、更准地把握知识的实质。
3.直观演示,突破重、难点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很多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讨。因此,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
4.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创设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拓宽思路,适应个体差异
学习方法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锻炼思维和实践操作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6.借助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特定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外的作用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材能够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大家都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资料和信息,然后在课堂中一起交流和谈论,在彼此交流的时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形成了技能。
2.网络交流,促进师生沟通
网络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联络方式,使一些问题得以更加充分、平等地交流和讨论,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营造学生探讨、研究的氛围。
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从数学学科需求的角度出发使用计算机,而不能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2.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明确的是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性原则。(2)可控制性原则。(3)简约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也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也将日趋完善,并将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群英,程全洲.信息技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5-30.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8.
[3]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6(4):36-37.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时,首先要从数学的创新意识着手,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平时做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能。
在新世纪的今天,创新性人才是最受欢迎,最具有竞争力的。因此,创新教育从小学开始,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备受关注的课题。小学生数学教育的创新意识所表现出的是好奇心、探究心,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的,探究新问题的一种现象。在数学教育当中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公式、定理以及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教育的特性,即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些特性就要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改变观念,不仅仅要教学创新,而且要思维创新,只有数学教师具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的专业知识以及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设立恰当的创新教育问题情境,以便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等等,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当前的小学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人翁精神,不要低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给足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总之,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一、创新改进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的意义
(一)践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贯穿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但是,遗憾的是,老师对此并不重视;相反,把小学科学教育转变为单纯追求应试成绩和教学进度的程式化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念,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了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小学科学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的提升方面,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通过对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创新与改进,学生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种方式恰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会相应地提升。
二、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改进与创新路径
(一)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整体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鼓励小学科学教师不断地进行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进行应用时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从中总结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特点的科学教学策略,从而使实验设计真正起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作用。举例来说,在开展“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候,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然后让学生感知热传递的过程,在实验教学创新与改进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金属条外面涂上油墨或者指甲油,当热在传导过程中,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这样一来,整个实验效果就会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实现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有效改进与创新。
(二)完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创新实验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小学科学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需要设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监督体系,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上,针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之中,改变以往的单纯以应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另外,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开放式教学存在的缺陷,进而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9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涵义
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为现代教育带来很多便利,为网络教学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实现远程教学。此外,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通过观看图片、播放视频和音频,让知识从课本上走下来,让学生调动起各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将单调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样,自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所谓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主要指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授学生各学科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如在数学课堂上,向学生集中讲授计算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学科主要可分为五类,分别是小学语、数、外和艺术、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则作为探索者、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积极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知识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传递和传承。在这二者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扮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人本思想,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效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依据所教授的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对象,选择合理的技术方式,在合理的时机将把知识形象化,教授给学生。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经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整合也必将受到重视。可是,我们也必须充分了解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多是针对应试教育。教师缺少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认识和觉悟,学生则缺乏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的认识。
2.教学内容呆板、单一
现在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来说教学内容仍滞留在应试教育上,对学生能力提高不够,更谈不上师生感情的沟通了。
3.教学手段单一,设备当摆设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很多学校都配置了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但是,令我们失望的是,这些设备很多被搁置一边,利用率低。课堂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记,缺乏新意。
4.教学方法推行困难,教学模式落后
教育改革过程中,有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被应用。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依旧是灌输式的,这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参与度不高。
三、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供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教学资源交流提供了可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很多大型的教学资源网站都会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练习题目、课堂ppt等资源,小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在网络上共享的资源,结合信息设备,作为课堂教学的“利器”。现在,网上还有很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如教育资源网、小学教学网,等等。小学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如讲解数学倍数和约数的内容时,可以上网搜索一些关于约数、倍数教学内容的ppt、课外练习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
2.在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营造不同学科教学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由于小学课程的不同,所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时的模式也应该有所差别。我们要坚决杜绝以偏概全的教育偷懒行为。比如,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教学软件,为学生做演示。在这种融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所提高。
3.在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特征。针对小学生探索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资源和方式进行整合。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将知识以及学习的真谛深深植入学生的意识里。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互帮互助小组,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资料,自主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性强,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一些教学软件,制作一些教学知识导入的内容。比如,在讲授科学课程时,可以上网搜集一些科学实验的视频进行播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教与学积极结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结合最新的教学标准与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促进学生的知识提升和人格健全。计算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帮助。比如,在教授英语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动画片,既提高学生的语感,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
[2]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
[3]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江西教育,2012,(11).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解读为:在新时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转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模式,才能适应教育和时代的发展。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病
(1)从教学方式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机械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简单甚至粗暴,无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理解;注重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应试的内容,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3)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进取性,容易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理解能力不够,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变得困难。
二、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
1.模式一:主动转变角色
教师要主动完成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由传统教学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利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新知、思考问题、获取答案。教师在自身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己去学习探究,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另外,教学的目标也要转变,由传统的“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为主”转变为“既要掌握语文的基本常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和语文素养”。
2.模式二: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美感的学科。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抹杀了这种美感,让本身充满艺术味道的科目变成了学生的负担。我们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必须通过语文本身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美感。教师要通过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逐渐意会到其中的韵味。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进行创新和尝试,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我们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掩耳盗铃》的寓意;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将相和》里廉颇的人物性格。总之,一切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尝试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
3.模式三:尝试使用各种教学辅助技术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直观、具象化的东西,如果我们将语文课堂搬到电教室,通过声光影的多媒体教学,以视频的形式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投影的形式梳理知识要点、以动画的形式揭示人物性格……我们就一定能将原本平面的语文课变得立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轻松地吸收和消化所学内容。
4.模式四:注重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中,绝不能忽略了课外的实践。课外实践的本质就是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能将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如:当学生学了《火烧云》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去观察美丽的云彩,通过实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内容展开。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新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 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