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软件业务快速发展 与华为合作有望深入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主要从事通信网络配线系统开发、计算机技术开发、系统工程、防雷产品等四大业务,是国内通信配套产品行业中惟一一家同时具备硬件和软件生产、开发能力的企业。
公司主要竞争优势:
1、公司有较为完整的生产链,产品种类较多,现在已可以自行提供主营产品的绝大多数部分配件和套件,从而在整体设备生产上有较高的毛利率,在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
2、公司在通信网络配线系统市场排名前列,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质量控制,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渐提高,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3、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目前所开展的软件外包、视频监控和内容流量控制产品及合同能源管理都将成为公司今后业绩的有效支撑,即使主营业务的通信配线市场出现波动,也可以保证公司整体业绩的稳定。
市场需求旺盛 公司产能急剧扩大
行业形势好于去年。2010年以来,三大运营商都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基于光网络的宽带网络建设。2011年,尤以中国电信力度最大,开始全面大规模启动光纤到户。以中国电信“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为例,“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的光纤入户家庭为1000万户(据了解,2010年新增光纤入户几十万户),2011年计划新增光纤入户3000万个家庭,到2013年达到覆盖总数为8000万户。如此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将是光通信系统设备、配套设备厂家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今年,将是FTTx扩容最大的一年,也是光通信配套设备厂商发展最为黄金的一年(据了解,以江苏电信为例,今年资本支出的一半将投入到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上)。而新海宜的光通信配套产品主要是用于光纤到户的。
公司目前产能受限,产品交付压力大,6-7月份,产能将急剧扩大。2011年1-2月份,由于运营商投资还没有大规模开始,市场相对冷淡。但从3月份开始,市场明显转暖。公司主营业务通信网络配线系统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交付压力大(公司同时争取到一些中间业务)。公司已经通过积极扩大生产以满足订单需求。公司主要产品今年产能有望达到去年的1倍以上。
公司的光纤配线系列(ODM)产品开工生产饱满,去年产量为1.1万台,今年到扩产后全年产量有望提高1倍以上;光缆交接箱,近期需求极为旺盛,全年产能也有望有几倍的增长;光跳线去年产能为1000万头左右,今年预期产能扩大1倍以上,并且成本同比去年有望下降1/3左右;光纤适配器的产能也随着需求的增长,将达到去年的3倍左右;另外,公司注塑机也大量扩充,助推产能成倍的提高。
目前公司的光通信配套设备由于3月以来公司订单增长迅速,又实施了积极扩大产能的措施,预计全国市场占有率有望由7-8%提高到超过10%,将对公司全年业绩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公司近年来积极延伸产业链,其产品的配套配件等目前基本上自己可以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因此我们判断,公司配线系统产品今年的毛利率仍可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我们谨慎预测,由于需求旺盛,公司产能扩大,公司配线系统产品收入有望由上年的3.53亿元提高到今年的5亿元以上。
软件业务快速发展 与华为合作有望深入
公司通过子公司易思博开展软件外包业务,目前与主要客户华为合作密切,是华为主要的6个外包软件商之一。华为对给公司的外包项目以约5%的价格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力成本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去年由于外包业务人员扩充幅度很大(由1000人左右增长到2000人以上,增长接近100%),及人员成本上升致使软件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由49%下降到33%),影响了母公司的业绩表现。今年公司人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增长到3000-4000人),还有一些新的投入,因此我们预测今年公司软件业务的毛利率虽仍然在低水平,不过由于去年下降过快,如果今年成本控制得好,有可能毛利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华为现居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第二位,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包的需求也逐步扩大,公司作为华为的主要软件外包厂商,可以预期在软件外包业务方面将有稳定持续的快速增长。
除了华为以外,公司还积极与其他公司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开展业务往来,开发各种系统服务软件,随着3G网络用户增长,对增值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这将在未来为公司的业务拓展和业绩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体上,公司软件业务的收入还将在人员高速扩充的基础上实现高速增长,我们预测2011年将实现70%的增长。
另外,公司的视频监控、内容流量控制产品逐渐成熟。今年以来,公司在此项业务进行了方向调整,由原先面向运营商,转变为面向大集团客户,目前已经同国内几所高校开展合作。随着公司视频监控、内容流量控制产品的市场认同增加,销售领域扩展,预计今年此业务有望实现销售额达到几千万元。
开拓合同能源管理业务 创造公司新的增长点
公司最新投资设立了苏州海量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以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业务拓展。合同能源管理是国家“十二五”计划节能减排规划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已经出台政策,在产业、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扶持。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拥有的移动基站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个(2G+3G),一个基站的设备价格不足1万元,但一年消耗的电费就可达4―10万元,而目前还基本没有企业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进行大的投入,公司作为此领域的先行者,其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运作模式为:由公司投入设备,对于每个电信基站每年节省的电费,在扣除成本后与合作者进行收入分成。目前公司已有1万个基站的订单意向,今年有望在联通先做起来。预期今后5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5%以上。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经营得好,此业务将成为公司今年及以后业绩的新增长点。
篇2
一、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
(一)合同能源管理及其基本运作机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投资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ESC)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欧洲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是新型的市场化节能的商业运行模式,是指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按照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全新的服务机制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其基本运作机制是: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能源系统诊断、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节能项目设计,帮助项目融资,选择并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进行项目管理、培训操作人员、合同期内系统设备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条龙”服务,然后与客户共同验证项目的节能效果、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后,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回收项目的投资和获得应有的利润。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改造的全部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由此,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来实现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服务业的运作模式,其特殊性在于它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节能服务,具体包括“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施工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及调试、维护与运营、节能效益保证和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九个方面。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综合国内外实践,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包括五种运作模式,即“节能量保证支付型、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改造工程施工型和能源管理服务型”。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仍是主流,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近几年开始纷纷涌现。在行业分布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业卖场等公共场所。在时间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的分享期限有延长的趋势,平均超过4.5年,最长超过10年;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的托管期普遍较长,平均超过10年,最长为15年。随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不断成熟,逐渐出现了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以及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务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产业中典型的创新模式,也是目前节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设备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之间的一种节能效果契约,它的精华之处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动力不足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促进了节能设备产业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引入始于1998年。为履行对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承诺,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WB)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于1998年12月开始实施“WB/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引进、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项目的执行分为两个阶段:一期支持成立3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国家级的节能信息传播中心,为项目提供技术援助;二期在一期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各种类型的节能服务公司,并为他们的组建、运营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服务和贷款担保援助,促使中国节能产业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人员日益增加,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250.26亿元,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具体情况如下。
(一)节能服务产业队伍迅速壮大
“十一五”期末,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5万人,比“十五”期末的1.6万人增幅提高近10倍。节能服务产业队伍发展壮大主要归因于大批节能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设备销售走向全面节能服务,纷纷成立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如广州智光集团斥资2.5亿元成立广州智光节能有限公司,山东胜动集团成立山东胜动燃气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等。此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节能服务市场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公司的积极参入,如神华集团成立了北京神华中机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军节能服务领域,新奥集团成立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这些类型的公司从宏观上为合同能源管理上台阶、为节能服务产业上规模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合同能源管理生机蓬勃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与“十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量相比净增15倍。从市场分布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占总投资的71.7%,建筑和交通领域分别占总投资的26.3%和1.8%;从商务模式看,节能量保证型融资模式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占8%。随着国家出台相关财税激励政策的贯彻落实,节能效益分享型在工业领域将迎来较快的发展。
(三)“节能超市”成为节能服务业领域的重大模式创新
“节能超市”是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在借鉴国外节能服务业成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全新经营模式,即建立像超市一样的节能服务综合平台,整合供应商与客户资源,推广节能产品和服务。节能服务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而市场并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中介,因此相应的节能服务提供商往往不能捕捉到这些商业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的发展。“节能超市”模式正是针对当前“一对一”传统服务模式弊端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这一模式下,企业通过整合国内节能服务产业的优质资源,包括上游的厂家和中游的服务商,结成广泛合作联盟,打造出一个节能服务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节能产品、技术、项目、资金、人才、服务等,满足节能的不同需求,从而弥补了我国节能服务业功能缺口,也是未来全方位整合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链的重要模式。
(四)节能领域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国内一批节能服务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入,截止到2010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成立节能技术研究院、所、中心87个;取得国家专利1582项,其中发明专利317项;建立产业园区及规模化产业基地153座,形成年生产能力接近300亿元,其中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奖励资金5.2亿元,财政贴息资金11.8亿元。
总体看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但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节能服务公司目前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入,民营在节能服务市场“一枝独秀”的状况将发生显著变化,多头竞争的局面开始显现。一方面,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节能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开始涉足节能领域。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加入,改变了节能服务公司长期以来民营成分为主的特征,加剧了节能服务产业内部竞争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投资,有益于提高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体水平。
三、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一)技术障碍:缺乏能够进行科学、客观度量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当前,节能服务领域主要的技术障碍就是在节能效果的度量以及节能效益的分享上很难与用能单位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节能效果上的技术问题及扯皮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节能效果的衡量存在一定困难,缺乏评价项目实施后节能收益的评价体系成为制约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存在专业化不强的缺陷。一些节能公司节能技术不成熟或是对节能技术缺乏了解,使得用能企业对节能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及会不会影响企业正常运作产生怀疑,也是目前我国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政策障碍: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相关法律保障不够健全完善
1、缺乏有力的激励政策,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节能产业领域激励政策不到位的关键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
2、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不利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
现行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却存在着政策阻碍。一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的单位没有支付节能服务收益的对应科目,节能服务公司开具的节能服务发票也不能视同能源费用入账抵扣,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即使为政府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实施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难以取得服务收益。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机关、公用事业单位,每年的水电等能源费用都有固定预算,如果能耗开支今年降低很多,那么下一个财政年度该项拨款就可能被减少,因而大大降低了用能单位引入能源服务的积极性。
3、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财税支持政策,制约了节能产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推动节能产业的发展,在财税政策的制订上给予了节能服务公司很大的优惠,例如,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等,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节能服务领域。但是我国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还缺乏一整套完整的财税支持政策,导致节能服务公司自我积累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节能产业化发展进程。
4、相关法律保障的缺失,无法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管理
我国在1998年曾颁布《节能法》,虽强调了国家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监督管理职能,但对节能产业的推进形式和规范化却缺乏明确的表述,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也不强。例如,并未明确规定合同能源管理招投标必须的流程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需采用的测试和验证标准,对于如何解决合同能源管理还款风险等问题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三)资金障碍:融资手段单一,信用担保机制薄弱
1、项目开发周期长,融资渠道单一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发周期较长,一般要在3年以上,要求节能服务公司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周转,从而导致其近期获利能力较差。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来说,除了接受世界银行的专项资金支持外,很多还只是依靠自有资金或者申请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而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与发达国家节能融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形成反差。
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中小民营节能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获得贷款担保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向中投保申请使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担保基金为其担保,但要获得该担保却并不容易。据统计,2008年底,在全国300多家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中,只有41家获得了贷款担保,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依然处在融资乏力的困境中。由于我国中小节能服务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支撑非国有经济外源融资机制的是一种横向信用体系,主要根植于社会成员的自律与相互约束,而这与现行的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纵向信用体系并不相容,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节能企业的排斥。
四、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激励机制,有效促进节能市场竞争
1、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加大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补贴,其补贴方式主要包括援补贴和奖励性补贴。援补贴是指在EMC项目实施前,政府可以通过评估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建议通常情况下达到项目改造投资的15%—30%。这样一方面显示了政府对节能改造项目的鼓励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鼓励节能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实体参与EMC项目,另一方面能有效的缓解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资金缺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MC项目的融资问题。奖励性补贴主要针对实施后取得成功的EMC项目给予的奖励,补贴的数额可以按EMC项目节能量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
2、加大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节能服务公司、生产和制造节能节电设备及产品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间接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节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这些节能产品及服务。
3、将节能改造费用列入公共机构的预算和采购
针对我国公立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给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带来的壁垒,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将节能改造费用视同能源费用列入公共机构的预算和采购,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公立机构的能源费用实行固定额度预算制度,允许公共机构在不增加能源费用的前提下,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节约的能源费用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这样既解决了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政策壁垒,又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用户的节能积极性。
(二)拓展融资渠道,完善综合性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
1、鼓励金融机构向节能服务企业贷款
为缓解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央行应强化“窗口指导”力度,并通过制定区域性货币信贷工作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应尽快研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支持各类型金融机构不断开发创新出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专项金融产品。
2、设立节能服务产业专项发展基金
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和市场化投资机构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聚合、引导和平台的作用,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债券融资和节能服务公司股权融资两方面入手,打造兼具孵化、扶持甚至担保基金、风险分担基金等功能的产业专项基金。
3、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分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主要负责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强大后盾。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主要支持本地区的EMC项目,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
(三)建立节能行业标准,设立评估体系
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形成认证指标体系、资质等级和考核评级程序,形成认证制度;出台相关监管条例,明确合同能源管理运营规范;建立各领域节能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节能技术标准、能源审计标准等。在行业标准缺失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挥独立、公正、权威的评价作用。
(四)政府主导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机制
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服务于银行、公共建筑业主、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设备供应商、民众以及相关参与方的节能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数据库,包括公共建筑物数据库、节能服务公司信息数据库和节能技术数据库。公共信息数据库方便节能服务公司、公共建筑业主及EMC其他相关单位查询有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EMC项目的投资决策、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提供参考。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各个参与方的搜索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同时普及节能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参与者各方利益
有法可依是基于市场化要求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以立法的形式把合同能源管理确定为节能降耗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并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使能源用户、能源企业等各方都积极的参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法律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法律手段保证节能服务公司投入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回收;二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产业的激励。例如,通过出台更多强制性的环保标准,让公共建筑业主或用能单位有更大的节能压力和动力,以保障节能产业的发展。
(六)鼓励经营模式创新,培育节能服务龙头企业
篇3
《财经界》:作为一家综合型节能服务公司,格瑞福德国际节能(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瑞福德)如何看待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兴模式?格瑞福德在这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过郑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节能改造方式。企业通过与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服务合同,利用节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以未来的节能效益为现有的设备升级。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约了企业的当期投资,极大减轻了企业环保节能的资金压力,又顺应时代要求,有利于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国务院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提到了要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可以预见,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格瑞福德自成立起就致力于节能领域,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节能理念,更拥有一批能驾驭国内外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节能专家队伍和管理人员。利用政府和世界银行正在推广的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格瑞福德积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系统节能解决方案和综合性优化节能服务。实践表明,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客户可以专注自身业务发展,节约能源创造利润,赢得成本竞争优势,零投入净收益,降低财务成本。
《财经界》:只签订一张合同,企业不用花一分钱,不用买材料和设备,就能进行节能改造,节约大笔能源费用。从理论上来讲,合同能源管理显然能促进企业和产业双赢,但其实践效果如何?
过郑华:2006年12月,格瑞福德与首秦公司签订了系统节能服务合同,率先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开启为首钢集团内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探索”。其后,格瑞福德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首秦公司能源系统的生产、配送、使用、回用等全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并提交项目建议书,双方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并进行组织实施。
双方合作本着“效益优先、由易及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泵站节电改造、加热炉改造、高炉鼓风除湿、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等15项节能项目调研、测试、实施,形成节能能力12.47万吨标准煤每年,为首秦公司争取国家财政节能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
为了提供更好、更细致化的服务,格瑞福德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首秦公司,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节能服务团队,与首秦公司共同挖掘节能潜力,研讨解决办法。
《财经界》:能否介绍一些合作案例的具体进展和成效?
过郑华:这方面成功案例很多。比如,2009年启动的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该项目通过增加一氧化碳激光分析仪、氧气激光分析仪、炉口微差压控制系统等改造措施,使转炉煤气每炉平均回收时间比改造前的6.1分钟延长了2.39分钟,转炉煤气回收量比改造前提高31.95m3/t钢,实现节能能力2.142万吨标准煤每年。
2010年开展的2#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项目,通过增加高炉煤气换热器,利用高炉热风炉外排的烟气余热,对热风炉使用的高炉煤气进行换热,达到余热利用、提高高炉煤气温度、减少热风炉煤气使用量的目的。通过烟气与煤气的热交换将煤气温度提高120℃以上,从而提高理论燃烧温度,减少高炉煤气使用量、降低焦比。该项目节能能力达到1.22万吨标准煤/年。
2010年6月建成能源管控中心项目,使得生产调度与能源调度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能源生产和能源使用双方关系的协调,保证了能源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控、能源介质生产提前预测及配送。系统上线后实现整体节能1%。上述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后期在能源管控中心建成后,通过对煤气系统平衡的高效协调,增加电站锅炉的转炉煤气使用量,最终整体项目可实现节能能力2.49万吨标准煤/年。
《财经界》:您刚才提到,格瑞福德有系统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那么,除了上面提及的与首秦公司合作的一些项目外,格瑞福德还有哪些适用性技术?
过郑华:最为典型的是格瑞福德准备推广的一项新的发电厂电除尘技术,叫做“软稳”电除尘。“软稳”电除尘技术可以说是电除尘领域一个新的飞跃。无论是思路和理念,还是在技术路线上,该技术都保持了原来电除尘的除尘效率高、省电、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同时还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业内很多人都知道,常规的电除尘技术应用已经近100年,它所沿用的学术观点是科特雷尔和怀特等美国学者的观点:一是“脉动直流比稳定直流优越”;二是“电源工作电压最佳点是在火花始发点以上某一处”。而“软稳”电除尘技术改变了上述两点看法,它新在“软”上面,认为火花放电是能耗的浪费。
电除尘器包含供电电源及除尘本体两大部分,本体包括放电极系统及集尘极系统。电除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晕放电,使粉尘带上了电荷,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被集尘极所捕集,从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从应用成效来看,“软稳”电除尘可以在不改变电场的情况下,只更换电源就可以达到双40%以上,即节电40%、减排40%。
《财经界》:“软稳”电除尘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何?
过郑华:作为一项专利技术,“软稳”电除尘也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小型电除尘改造上来看,使用效果很好。
目前,“软稳”电除尘已被成功应用到一些大的除尘改造项目上。如内蒙古一家60万KW的大型电厂燃煤锅炉电除尘改造就运用了这项技术,并通过了电科院的测试,成效显著。
首先,在保持原有电除尘本体不变,将常规电源改换成软稳电源,在排放等同的前提下,可节电80%-70%;而在减排47%情况下,可节电44.6%。一般情况可保证“双40”以上,即减排40%,节电40%。
其次,除尘效率衰减缓慢。按照传统的常规电除尘技术,火花放电不仅造成能耗的浪费,而且对放电电极产生电腐蚀,常规电源的除尘效率下降速度快。而软稳电源供电处于无火花放电状态,放电电极不存在电腐蚀,能保证长时间处于高效。
第三,因为软稳电源的高压是迭加而成,容易实现超高压供电,为实施宽极距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极间距一般可以达到600—700mm,特殊情况已实施到800mm,使检修人员进入气流通道检修成为可能。而常规电除尘极间距一般为400mm,检修时人员根本不可能进入。
篇4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融合,节能环保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排在首位。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目前尚未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划分为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子领域,涉及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在2012年将达到2.8万亿元,GDP 占比达6.5%。
据测算,截至2009年底,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则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大增121%。由此看来,节能环保紧连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涉及范围之广、牵动的产业领域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是主要驱动力
“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称EMC。它既代表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操作的各类节能项目,也代表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作的各类节能服务公司。EMC机制在节能改造项目过程中,利用其技术或资金优势,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节能工程实施与能源效率托管的解决方案,实现全面节能与利益共享的商业化运作。
据统计,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417.3 亿元增至2009年的587.68亿元,同比增长40.83%。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的116.7亿元增至2009年的195.32亿元,同比增长67.37%。据估算,中国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高达4000亿元。
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尚不完善,但产业脉胳己逐步显现,由于融资能力和综合节能服务能力的相对薄弱,技术依托型(以节能设备制造商、系统工程服务商)EMC企业发展一枝独秀,目前己成为EMC市场中最为夺目的力量,此类企业利用其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的优势,以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风险可控且项目收益较高,由于目标市场定位明确,只要能够在融资和技术等层面保持优势,将在某些特定行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是节能重点领域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工业能耗和建筑能耗占比大,且能耗指标高,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是节能重点领域。截至2007年底,我国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6%、72.3%、13.6%和10.5%;其中工业用能占70.8%,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方面,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 倍。从能源流转环节分析,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效率为67.8%,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49.2%;无论是工业、交通还是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潜力都很大。
变频节能设备市场容量近千亿,2010-2012年CAGR近32%根据权威数据显示,电机系统(发电机、电动机、泵类设备、通风机等)消耗了工业用电的70%,而在电机的使用生命周期中,能源费用占97%以上,初次购置成本只占总费用支出的3%左右;因此,无论在工业还是建筑领域,电机系统的节能潜力可谓巨大。
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节能系统技术工业领域中,涉及各行业的生产工序与用热、用气、用电都存在大量的能量漏出,余热余压利用正是适应此类能源增效节耗的系统性改造技术;余热可分低温和中高温余热利用,隶属于二次能源的再回收与再利用;余热余压节能工程涉及的核心设备有余热锅炉、热交换器等;目前其应用前景较佳的在石油化工稠油输送管道余热利用、水泥余热发电等环节。
我国循环经济前景广阔
节能环保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三方面内容。市场目前挖掘较多的是节能和环境保护,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度不够,循环经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非常重要。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人们把那些富含锂、钛、黄金、铟、银、钴和钯等稀贵金属的废旧家电、电子垃圾称为“城市矿山”。据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社会各种家电的报废量达到5000万台、150万吨以上。此外,目前我国电脑保有量近2000万台、手机约1.9亿部,大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已经进入淘汰期。如果对这些电子废物处理不当,将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电子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城市矿山积聚态势相对应的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每年的矿产资源消耗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耗超级大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国外原矿石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城市矿山”的回收率明显偏低,如钴镍资源的回收率仅为20%左右,一些省市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率甚至不足10%。“城市矿山”正在成为一种比天然矿山更具开发价值的资源。
环保:进入全产业链竞争时期
未来5年的环保服务业有望更加市场化,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可能会引入到环保服务业。市场化的主要思路是以提高环境标准要求为动力,将环保产业真正变为市场化需求,让政府变为环保服务的采购方。
氮氧化物计入考核指标催生脱硝子行业
大气污染物治理新增氮氧化物指标,减排幅度定为10%;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30%)以及工业窑炉的燃料燃烧,我国东部地区氮氧化物问题突出,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成渝地区的氮氧化物问题也很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火电机组进行强制脱硝,预计新建100MW以上的燃煤机组(包括热电机组)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应严格到200mg/m3,即要求在低氮燃烧的基础上同步加装烟气脱硝装置,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预计“十二五”工业脱硝投资规模约达600亿元。
目前国内采用比较多的脱硝办法主要是SCR催化剂还原法。催化剂在整个脱硝设备的投入中占据50%左右的投资,一般在催化剂在初装6年后,需要将其中一层催化剂更换,再隔3年后需要将另一层更换。在此之后,催化剂需要每隔3年更换其中的一层。我们预测的之后每年的脱销催化剂市场容量将会持续上升。
“十二五”继续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减排幅度预计为8%,略低于“十一五”的指标。钢铁行业脱硫是最大的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钢铁烧结机脱硫市场也将启动,总投资规膜在百亿元,龙头企业具有很大竞争优势,且毛利率水平高于电厂脱硫。
固废子行业前景最为广阔
固体废弃物是浓缩态最高的污染物,但由于固废污染特征的迟缓性和曲折性,固废处理产业发展迟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治理3-5年。未来2-3年垃圾处理产业将进入建设高峰期,生活垃圾收费政策将逐步落实,征收方式类似生活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将是下一个“污水处理产业”,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30%。
“十二五”期间,固废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5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年平均投资在400亿元以上,总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城市垃圾处理投资将达860亿,污泥处理投资470亿元,危险废弃物处理投资150亿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投资200亿元。
垃圾焚烧将保持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约为97个,未来5年,将要达到300个,按每个项目3-4个亿的投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未来年平均200-240亿元,这将给垃圾焚烧炉提供商、烟气处理系统提供商、控制系统提供商提供较大市场空间。垃圾焚烧处理对缓解目前“垃圾围城”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较快的途径。
污水处理行业进入产能高速扩展后期
截止2010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将近1亿吨/日,污水排放年平均总量达到610 亿吨,生活污水的占比在60%左右,污水处理高峰期已过。“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污水处理总能力5000吨/日,年均增速在10%左右,污水处理产能更多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转移。
再生水市场启动。“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将达到10%,再生水将新增投资逾百亿元。由于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日渐显现,再生水市场将成为下一个热点领域。污水处理加入氨氮考核指标将催生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膜处理是其中的工艺之一。
投资建议
篇5
把握机遇树品牌
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就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国内率先创新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并于2008年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开创了国内金融业支持节能减排事业的新局面。
兴业银行大力倡导的“绿色金融”业务,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部署不谋而合。兴业银行长沙分行抓住这一独特优势,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在湖南境内迅速铺开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助力当地企业节能降耗、发展绿色经济。
2007年12月,兴业银行长沙分行落地了湖南省第一笔大额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用于支持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的开发与生产。该企业作为国内主流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2007年国内首创启动研发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项目,计划为客户提供300台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设备,推广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但企业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长沙分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为企业设计授信,在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指导下,计划为该企业提供3年期3500万元的能效贷款,根据企业特点,以设备销售回笼款作为还款来源,降低了抵押要求。兴业银行为能效贷款启动绿色通道,一个月内完成了项目立项、申报、审批等相关手续,顺利下柜,为该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扩大产能、提升市场地位提供了及时有力的资金保障。据统计,该项目实施后,企业所生产的印染设备年节约标准煤约17000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46600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几年来,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先后支持涵盖水资源保护利用、电力、能源、钢铁、化工、制造、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企业超过百家,逐步在三湘市场上树立和巩固了“绿色金融”先行者的市场形象。
创新发展开新篇
2011年以来,兴业银行结合湖南企业特点,依靠其创新推出的“8+1”种融资模式,加快推动业务落地。截至2013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湖南省内节能减排项目提供绿色金融融资逾120亿元,近三年净增融资超过50亿元。其中,非传统信贷的多元化融资增长迅速,效应良好。
2011年,兴业银行落地了湖南省首笔金融租赁形势的绿色金融业务,并形成规模效应,先后向常德和株洲分别投放5亿元和1.2亿元资金支持两座城市的污水处理工程、向湘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投放2.8亿元资金用于支持风电设备售后回租,均在当地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2年6月,兴业银行为华菱湘钢提供的1600万元排污权抵押贷款,开辟了湖南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的新路径。银行为政府提供排污权收入资金清算、支付结算、交易资金存管及其它交易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排污权抵押贷款,企业按需购买排污权,多余部分可以出售,通过市场手段盘活了湖南省排污权储备交易事业发展。
2012年底,兴业银行为湖南某能效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了湖南省首笔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业务,金额500万元,用于帮助其改造大型电厂的风机、水泵功率,揭开了湖南省合同能源管理领域的新篇章。作为“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巨大,但因大多数能效管理公司低资产、缺乏抵押物等,其通过传统的信贷融资难度巨大。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在其总行指导下,创新模式,将非典型意义上的权利和预期收益作为质押,辅以现金流管控措施,有效缓解了轻资产型的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担保难题,在培育小型能效管理公司的同时,也帮助湖南省大中型能耗企业的能源管理事业突破了瓶颈。
“两型建设”显身手
2013年,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工程被湖南省政府列为“一号重点工程”,省政府首次提出在未来9年内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湘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的总体目标。承载着湖南追逐“东方莱茵河”的梦想的湘江两岸,全面启动了“碧水千里”综合治理行动。
篇6
1热量表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1.1热量表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1政策环境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等。我国已经在北方采暖地区开始推进“节能暖房”工程,从新竣工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逐渐取消以面积收费方式,强制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1.1.2市场需求及市场容量根据2012年住建部的统计数字,我国已经安装热计量收费系统的面积约为12亿平方米,2012年全国供热面积为51.84亿平方米,安装热计量收费系统的面积占比仅为23%左右。2000~2013期间,我国的供热面积从11.1亿平方米增长到57.17亿平方米,增长幅度414%,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供热面积还将大幅度增加,据乐观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供热面积将达到100亿平方米。国家推行供热改革的决心,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热量表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几年将是热量表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
1.2行业存在的问题
1.2.1产品的技术应用还有待改进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集中供暖热量表这个细分行业总体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全面推行安装热量表的时间更短,热量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否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只有经过用户使用后才能确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从机械式流量计到无磁式流量计,再到超声波流量计,不断有新的计量方式出现;抗腐蚀、抗高温、耐用性较高的新材料也在逐渐用于热量表,这些技术进步都将不断提高热量表的质量与精度。远距离抄表手段及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应用使热量表行业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创新内容。我国热量表企业在过去20年里,更多的跟随、模仿国外企业的研发路线,未来我国热量表企业还需超越模仿阶段,走上独立自主、领先创新的更高层次。
1.2.2商业模式缺失“表安了,不会用”可能是目前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这背后隐含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新竣工建筑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热计量系统,原有建筑改造由政府、供热公司、用户共同承担改造成本。但是很多地区没有对未来热量表的收费系统进行后续维护检测的成本由谁承担、热量表出现计量差错由谁承担、未来热量表使用寿命到期后后续更换成本由谁承担等问题予以明确解答。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供热公司担心按计量收费会降低收入、增加成本,用户担心承担了热量表的维护费导致采暖缴费增加,所以有不少地区安装了热量表却没有按照热计量进行收费。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是热计量收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使用热计量表的商业模式思考
通过热计量收费可以节约供热成本,同时热计量收费系统的安装、维护也增加了目前供热体系的成本。总体来看,两者相抵后仍有节余。因此从长远来看,推行热计量收费是利国利民的举措。热计量收费的商业模式重建,实际上就是如何对成本和节余红利进行再分配。本文的思路是在供暖改革的初期,新增的成本不必叠加在原有主体上,而是由专业的第三方承担,同时这个专业第三方在改革初期享受节能改造创造的收益,进而将供暖改革的收益与风险统一起来。建议在目前供暖改革过渡期,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以下简称“EMC公司”)作为热计量系统的产品供给方。EMC公司可以是热量表生产公司,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可以是供暖公司,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EMC公司提供热网改造的一揽子方案,并提供热计量收费全套设备、负责安装施工。EMC公司与供热公司、用户签订合同,约定按照计量收费后,根据供暖公司节约的成本、供热用户减少支付的采暖费参与分成。合同能源管理方案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的要点:(1)科学确定测算合同管理指标和合同管理期初基数。明确能源合同管理指标,如单位收入煤耗成本或者单位热值创造的收入等指标作为管理目标。根据科学的计算或实际测量确定供热公司改造前的管理指标初始基数。(2)在合同管理期间,用户减少用热流量,减少支付的采暖费,按约定百分比分给EMC公司。供暖公司按照测算的同等供热量多创造的收入,按照约定比例分给EMC公司。(3)EMC公司负责合同期间设备的维护与检测。通过节能分成,收回投资支出、维护费用后,将热计量系统全部管理权移交给供热公司。(4)如果供热公司需要EMC公司持续为热计量系统进行后续维护,则可以再单独与EMC公司签订后续管理服务合同,并支付相应的费用。(5)为加速推进老旧小区的节能改造,政府应制定对EMC公司的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以直接对硬件投资进行补贴,也可以包括通过提供银行贷款,并提供财政贴息方式间接支持。此外,我国已经建立多家碳交易所,供热企业可以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体系,经过供热系统改造后,EMC公司可组织测算减排指标,折算成碳排放指标,在市场出售,取得的收益用于对投资的补贴。我国集中供暖煤耗较高,未来减排潜力巨大,通过创造碳指标为供热相关企业带来额外的收入,或许会成为促进供热企业主动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新动力。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节能产业 趋势
节能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构成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和合理使用能源为直接或间接目的而开展的技术产品研发、设备制造、节能咨询、诊断、改造和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活动的总称,是为节约能源提供物质基础、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跨产业、跨领域、综合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都属于节能产业范畴;狭义来看,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技术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产业三部分内容。从各国发展历史看,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度量的各国宏观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都呈不断提高态势。其中,节能产业发展是支撑能效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国能源和节能战略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视,节能和环保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带动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达243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比2004年增长630%。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把加大节能产业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复苏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间接针对节能产业的总投入达472亿美元。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加快变革,节能潜力空间将进一步增大,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节约能源潜力将达其他能源品种新增供应量的2倍以上,节能将成为满足未来世界能源需求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成为越来越多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也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为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稳定在450ppm的发展目标,2010—2030年全球节能领域新增投资需求将达10万亿美元,占2030年全球GDP的1.1%,主要包括购买先进的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建设高效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型建筑,以及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并与全球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观点认为,节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快速进步,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二)主要发达国家在战略上对节能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直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带动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进一步把节能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努力争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2007年,欧盟就提出到2020年节能20%的目标,在2010年通过的新的《2020年能源战略》中,进一步强化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体系,提出建设“节能欧洲”的发展目标,并把节能产业作为欧盟实现“知识型、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力争保持节能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英国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80%的目标,专门出台了《气候变化法案》,通过建立碳预算制度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保障约束性减排目标实现。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5%的目标,出台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及国民的减排责任,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美国2011年公布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白皮书,把节约能源作为首要战略,提出要成为“能源经济的领导者”。目前,在《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立法过程中,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17%的目标,并计划建立“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三)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
为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发达国家普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一方面, 从扩大需求角度, 以法律形式规定长期节能或减排目标,明确主要用能单位节能责任, 实施能源税或建立排放交易机制, 为企业增加节能投入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 扩大节能产业市场需求。例如, 欧盟对成员国提出每年节能1%的强制性指令要求, 要求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能源供应、 工业、建筑、交通、家用电器等具体行业, 并制定动态调整细则。英国将减排目标分解到主要耗能企业并签订气候变化协议, 对完成能效或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碳税减免优惠。同时,政府部门带头, 加大对节能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对公共部门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 例如, 英国要求政府办公建筑到2012年前率先实现“零碳排放”, 法国要求政府优先采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美国要求政府采购必须是“能源之星”标识产品。
另一方面,从增加供给角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官产学研合作,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增强节能行业技术竞争力。同时, 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手段, 支持企业和居民购买节能设备产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交易成本, 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许多欧洲国家还实施“生态税制改革”, 利用征收能源税、 碳税收入, 对节能领域项目给予支持。例如, 欧盟在第七个研究与开发框架(2007—2013年), 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7亿欧元,美国2009年在“先进能源计划”中对清洁煤等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4亿美元,日本2009年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用于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达460亿日元。在支持方式上, 发达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普遍给予全额补贴,对示范、推广阶段技术项目给予1/3—1/2的资金补贴。英国、德国等对企业节能诊断、审计、节能培训等费用给予补贴,并对节能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二、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我国政府首次把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 提出到2010年, 单位GDP能耗相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把节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进一步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五年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法律、 经济和行政措施, 不断完善节能政策体系, 节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为全国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9.1%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据测算,2009年我国节能产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 从业人员530多万, 节能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一)节能装备技术
在节能基础装备方面,行业成套设备能力得到提升, 国产化、自主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先进、成熟装备技术行业普及率明显提高。发电领域, 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百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经完成研发,即将投入运行。我国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工业领域,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装备大型化趋势明显,一批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发展。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低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高温空气蓄热燃烧技术等开始大范围推广;水泥行业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我国自主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压、闪蒸、双压、复合系统”四大低温余热发电热力系统广泛普及,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电解铝行业300KA及以上的大型预焙槽已成为主流装备, 500KA、600KA电解槽技术也逐步成熟并开始建设。
截止2010年,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 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 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节能产品
“十一五”时期, 为扩大内需,促进节能减排, 推进产业升级,我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 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以来,共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进一步扩大了节能产业市场规模, 带动产业研发、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空调行业,高效节能空调市场普及率明显提高,已达到80%以上,先进的定频、变频空调技术得到应用,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行业,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截止目前,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增加到427个,其中自主品牌车型达到59%,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推广比重达到36.5%,有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汽车能效水平的积极性。照明行业,2009年我国荧光灯产量达55.2亿只,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二,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一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大幅提高。电机行业,高效节能电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无铁芯设计技术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的朝阳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也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达8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达84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达29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为实现全国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节能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巨大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约束性节能目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节能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从市场空间看, 节能技术发展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技术节能潜力超过3亿吨标准煤,投资需求近万亿元, 节能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从行业基础上,我国节能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体系较为齐全, 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制约节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地区和企业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对节能事业的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集成和系统服务水平不够,自主发展能力薄弱。三是有利于节能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四、加快我国节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扩大节能产业长期市场需求。在《节约能源法》中明确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要求, 加强节能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加快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税费形成机制改革, 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机制, 为节能产业发展提供长期、 稳定、 透明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条件。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逐步取消能源补贴,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责,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节能降耗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培育能源审计、节能量检测、节能融资等第三方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节能监察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落实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和产品购买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鼓励节能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重点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倾斜。发挥媒体、公众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提升节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集中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力量进行突破。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选择应用面广、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20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3]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4/8/EC and 2006/32/EC, 2011
[6]European Commission.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Realizing the Potential, 2006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供电服务;市场
Abstract:Power Marketing of force enterprises to do to protect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services, because the supply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an be said is a service of the enterprise. Well the power supply be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arketing. The power supply of a brief inquiry.
Key words: power companies; power marketing; electricity services; market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促使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转轨变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营销手段。
1我国电力系统营销的现状
1.1居民用电市场有待开拓
由于国家推广环保型清洁能源,居民用电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因为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电力企业如何迎接挑战,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电力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不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家能源政策及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1.2电力系统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由于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适应,专业能力不强。同时我国供电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较大,造成了少数电力营销人员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电力营销队伍的稳定。
1.3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风险
我国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存在着风险和不足。首先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其次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错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再次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2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法
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揽下,根据当前电力经营体制改革和电力供需形势,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强化环保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市政、居民用电市场、商业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2.1建立新型营销体制
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2.2拓展市场分额
2.2.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性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重点在价格敏感性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措施: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谷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合理用电;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生活用电市场。
2.2.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
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联合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城区用户使用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电力消费,以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2.2.3细分市场,扩张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是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市场消费。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市场消费主要是电锅炉用电。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拓展农村用电市场。
2.3保证优质服务
(1)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近期主要做好扩充完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工作,利用负荷管理系统做好客户的远方抄表工作,电压质量监测工作,计量表计的远方监测工作.同时关注配变台区信息采集系统、能量计费系统和低压抄表系统技术的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公变台区的远方集中抄表等工作。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后,进行数据共享,使采集系统更加完善。
3做好优质服务的工作
3.1保证电能质量
根据现在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尚有相当大的潜在供电需求有待满足。加快电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供电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近几年夏季高温,空调负荷剧增,许多居民买了空调后由于受供电条件所限,空调无法正常运转等。因此,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加强电网区域规划,加快主网建设进度,加强配网供电可靠性,使主网建设与配网完善同步进行,合理衔接,扩大电网覆盖区域,消除供电脖颈现象,为电力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做好电网管理
在电网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反事故措施,切实落实需求侧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加大用电监察力度,加强对用户设备和电网接口设备的检查,防止由于一个用户设备事故导致整条线路停电事故,充分发挥电力系统抢修队伍的优良传统。加大对抢修力量的投入,开展带电接引作业,千方百计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用电损失,维护企业形象。
3.3建立为人民的收费机制
在电费回收工作上,采取安装预付费电能计量装置等技术手段,树立人们先交钱,后用电的用电观念。推出电费余额和缴费短信告知业务,新增代收费网点等措施,搞好优质服务,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加强行风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努力为客户排忧解难,,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用规范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口碑,实现电费回收的良性循环。
3.4提高服务效率
在受理客户用电报装工作环节,要求用电营业工作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的服务能力。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实施全程服务,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畅通报装渠道,简化报装手续,杜绝人为阻塞电力销售渠道的行为。从用电申请开始,到设计、施工、验收、送电等环节,实施“阳光业扩工程”,坚持“三不指定”原则,对外简化程序,对内加快流程运转,高效优质的服务将对开拓电力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3.5减少供电中间环节
在各分销渠道的销售环节上。在电力企业的销售渠道上,运用了直接分销渠道,有效的控制了中间商。取消过去的“村管电”、“乡管电”等现象,实现“同网同价”,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优质服务。
3.6做好售后服务
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以电力“95598”服务热线为载体,充分发挥“95598”电力热线的调度服务功能,及时为客户解决电力故障排除,电力服务质量投诉等问题,填补供电和用电服务的真空地带。
总结
供电企业做好优质服务最重要的还是要放低员工的“垄断老大”的思想,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意识,切实做到为顾客服务,为人民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升,邱向京,等.多措并举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矛盾[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5
篇9
一、工作目标
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确保完成3423亿元,同比增长24.5%,力争完成3500亿元,同比增长2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确保21.5%,力争24.3%,继续保持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工业增速领先地位。
二、工作措施
(一)抓工业运行监测调度(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办公室)
1.强化序时进度。坚持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要求,及时分解各县区、开发区工业生产任务,并逐季逐月倒排分解,逐月通报各县区序时进度情况,保证完成全市年度目标任务。
2.加强运行调度。以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联席会议为抓手,坚持每月分县区、市直部门、重点企业召开工业生产调度会,加强对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专报和分析材料,做好工业生产运行分析监测工作。
3.建立企业台帐。密切关注重点企业动态变化情况,按照产值亿元以上和以下企业,分市县两级建立企业台帐,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市经信委负责,产值亿元以下企业由县区经委负责。结合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导向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主动性。
4.抓好产业配套。及时跟踪主导产业发展动态,围绕主机企业发展需求,推动解决重点企业配套不足问题,提高重点产品本地配套率。有针对性研究政策措施,在保持大企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促进配套企业加快发展。
(二)抓工业生产要素保障(责任部门:能源管理办公室、中小企业局、企业改革管理办公室)
1.加强水电汽保障工作。(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一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会同供电部门制定《迎峰度夏有序用电应急预案》、《迎峰度冬有序用电应急预案》,增强夏季、冬季用电高峰期间供电应急处置能力。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增加我市用电负荷指标,做到“不限电、不拉电”,保证满足工业企业用电需要。二是加强调度。每月召开各县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生产要素调度会,全面梳理归纳各工业企业在水、电、汽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协调解决工业企业在水、电、汽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
2.抓好资金保障工作。(中小企业局负责)定期筛选优质企业向商业银行推介,完善市政府与人行中心支行推荐优质企业机制。开展“融资小分队”进园区服务工作,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重点帮助有订单、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促进企业提升产出水平。
3.做好企业用工保障。(企业改革管理办公室负责)一是在各工业园区建立企业“缺工登记制度”,了解全市各工业企业每年的实际用工状况。针对企业急需(紧缺)工种的实际情况,联合重点工业园区适时开展实用型的劳动技能教育,组织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展“订单式”合作培训,做好企业人才储备工作,缓解“招工和就业”两难的矛盾。二是服务并指导企业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工业园区企业社保扩面征缴;配合市人社局突出稽核督察,重点是未参保企业员工生存状况的核查,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从制度层面为企业稳定用工、留住人才,助推企业发展。
(三)抓工业项目投产量产(责任部门:投资与规划办公室)
1.抓重大项目早投产量产。重点围绕今年竣工项目,尤其是京东方及相关配套项目,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每月有重点深入到项目单位,力促企业尽早尽快投产量产。
2.加快推进“双千”项目。列入“双千工程”2012年投资项目共约1199项,总投资1824亿元,引导企业加快投资进度,确保当年计划竣工项目早投产、达产,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出水平。
(四)抓新增规上企业(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办公室、中小企业局、企业改革管理办公室)
1.促进小企业上台阶。(经济运行办负责)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小企业积极性,做好与县区、市统计部门衔接工作,力促更多的小企业进入规上企业行列。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改革管理办公室负责)一是加强管理人才培训。拟举办两次企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四期工业企业管理人才短期培训班,为扩大企业有效产出提供人才保障。二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配合市金融办和国资委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同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3.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中小企业局负责)积极推进成长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计划年内开展“送培训、送管理、送咨询、送服务”专项活动,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人才、融资等问题。开展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工作,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人次达到500人次。
(五)抓政策落实(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办公室)
1.确定今年行业基准增幅。新的支持工业政策已经出台,按照行业基准增幅一年一修订的要求,要结合我市重点行业发展趋势,会同市统计、财政等部门,确定今年的行业基准增幅,引导企业多产多销,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2.确保政策及时兑现。在加强政策宣贯的同时,积极联系市统计、财政等部门,加大对县区指导力度,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兑现节奏,确保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六)抓安全生产(责任部门:安全生产处)
配合市安监部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企业责任主体,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合市公安、安监等部门适时开展民爆行业专项整治和电力设施保护专项行动。倡导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制度、管理过程和监督考核精细化,为扩大工业企业有效产出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经信委将把扩大工业企业有效产出作为今年的中心工作,成立扩大工业企业有效产出专题工作小组,组长王文松,副组长余岗、赵言、张作清、金成俊、张建中,成员有经济运行办公室、能源管理办公室、投资与规划办公室、企业改革管理办公室、中小企业局、政策法规处、安全生产处、办公室等。日常工作由金成俊牵头负责,经济运行办公室具体负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通报信息,会商解决具体问题。
各县区经(贸)委(局)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参照市里做法,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工业企业扩大有效产出。
(二)切实履行职责
篇10
一、加快提升生产业实力
生产业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动力,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生产的上游、中游和卜游诸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生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做大服务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生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生产业综合实力,打造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业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广谱系、多业态、竞争力强的生产业体系。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要求,构筑发达的铁、公、空、水四位一体物流网络。推动建立豫鄂陕交汇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争创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多式联运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物流、药材和药品物流、轻纺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家电物流。推进枢纽型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型物流集聚区、商贸流通型物流集聚区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
2.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城市新区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区金融商务区。支持地方银行逐步成为全国重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和丰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人寿险、农业保险市场潜力。
3.商务服务业。以建立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县(市)商务中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营造宜商环境。重点发展本地企业和主导产业急需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对专利、商标、软件等的、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服务。
4.科技服务业。积极支持专利服务、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碳排放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各类基地和园区以及专业科技教育机构开展研发设计,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的工业设计,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5.信息服务业。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问,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生力量,与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相伴而生。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出台定向性、专项性扶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新项目、采取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一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有效吸纳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培训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1.节能环保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节能领域和环节的技能、服务和人才培训,重点开发针对高耗能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
2.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合理开发、适度保护,丰富文化主题,创新文化传承与经营业态,推进文化集聚区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观,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的国家合作建议
1.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应该创新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直接投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强化风险预警,规范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