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防震减灾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防震减灾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篇2
为了进一步贯区的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幼儿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拓宽其更广的知识面。我园第六个防震减灾宣传月为契机,开展了幼儿园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地震综合防御和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全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我园的安全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我园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实行了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度,明确了以园长任总指挥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岗人员、各班教师和保育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全面防御、减轻灾害的方针,紧紧围绕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准确把握了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增强了全园教职工和幼儿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使我园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高效、持续、有序地开展。
二、以宣传教育为平台,强化师生地震知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一)强化宣传,增强责任意识
1、幼儿园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并在去年着力创建区示范性幼儿园时,结合自身实际又再次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做到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责任分工明确,各班班主任和配班老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教学楼每一楼层都有一位教师负责,楼梯口由保育员负责。当听到防震预报铃声后,各班班主任、课任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组织幼儿有顺序地按照幼儿园紧急疏散线路快速到操场集中,然后清点人数后上报防震领导小组。如果疏散来不及应引导幼儿躲在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等物体下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震后立即发出呼救。
(二)强化落实,提高防范应急能力
1、活动期间,我园采取了专题报告、地震知识竞答、LED屏滚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阵地,宣传有关知识,增强师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和防范技能。
2、各个年段各个班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主题活动,普及幼儿防震知识和一些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如大班段开展《了解地震的形成、前兆和危害》主题活动和绘画活动《我们是这样自救的》;中班段开展《地震来了怎么办?》,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到如果发生地震时应怎样用正确的方法来自救;小班段则是通过观看幻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阅读小图书让他们形象地观察到“被埋在废墟里时应该怎么做?”,并在老师的讲解中让他们知道当遇到地震后不应害怕,而是要寻找有利的方法来救助。如寻找旁边的石头敲击水管,寻找能够吃的东西来保持体力,往有亮光的地方爬行,等待救援等等。
3、展示幼儿绘画作品,提高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从中了解和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幼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3
一、解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课程的内涵
中学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属于学习应用地理,共分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灾与减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研读《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活动建议: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分析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恰好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二、确立“中小学防灾减灾体系”课题研究活动的载体作用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学校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深入调研当前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编制适合各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读本;收集、整理防灾减灾教育的相关活动案例,并提炼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体系。
自然而然,“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载体,共同承担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任务,对于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作为地理选修载体的四项子课题,分别是:“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长乐文岭中学);“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福州外国语学校);“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永泰三中);“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福清上苍中学),以实际课题研究活动案例,探讨以“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融课题研究活动的地理选修课有效教学
选修教学体现个性与特色,应该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调查周边环境获得答案,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开拓思路,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深入探究。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重实践活动”的宗旨,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灵活运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选修课程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结合刚刚过境的“鲇鱼”台风为案例,全校各班级都开设了一次以“防台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猜谜、知识竞猜、观看实况录像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防台教育,而且在中学地理课的相关章节中也注意渗透讲解传授台风的知识,并告诉学生防台减灾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以地震生还案例(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等),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邀请有关专家把关,在全校进行以防震减灾为内容的校本教育。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通过2008年“凤凰”、2009年“莫拉克”到2010年“莫兰蒂”等强台风案例开展防台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明确指出:“有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
2.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选修教学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专题班会、避难训练、夏令营活动,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和调查、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组织“追风”活动。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及防台风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台风及防台风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防台风知识宣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天气进行跟踪记录,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说明,准备必要防台物资;在台风过境后,对减灾自救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重视开展防震减灾实践活动,使防震减灾教育不断延伸。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专题广播、班刊、校刊、播放录像、开展逃生演练与救援演练,组织学生上街下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号召学生制作宣传板报,配合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扩大防震减灾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组织防震自救兴趣小组,成立专门地震救援志愿者活动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收集防震减灾、互助自救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紧急避震、疏散演练,运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及紧急应变能力。
3.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开放式学习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跨度广、深度大,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课堂,要多采用开放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引入“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台减灾教育体系。学校注意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检查工作,加强防汛防台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问题质疑、专家详解、特别提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防台风教育宣传材料,进行《防台防汛暑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学校安全协议书》以及《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建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防台风知识,让家长参与到防台风教育中,共同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鼓励学生把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带回社区。将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延伸到附近社区,参与社会防震减灾工作,通过组织类似“小手拉大手”活动,根据家庭居住环境,制订演练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全家总动员开展一次防震演练,辐射整个社会,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国家、省、市防震防雷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防震防雷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防雷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雷击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就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二)规划目标
普及防震防雷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地震雷击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我校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防震能力。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校园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学生对于地震雷击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雷击事件处置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学校地震雷击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防震雷击减灾避险知识,对学生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防震避险的理念、常识和心理素质等,保证每两周举行一次及以上的演练,掌握应对地震雷击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雷击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以及师生自救互救技能和应对突发地震雷击的能力。
3、将防震防雷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防雷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充分发挥校园网在防震减灾教育中的作用。
(四)具体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震防雷减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主任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畅通无阻的防震防雷减灾安全信息渠道。建立“教师通讯联络网”和“学生安全通讯联络网”,确保校长、各责任人、班主任、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学校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时刻留心校舍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防患于未然。
篇5
2021年最新防震演练活动总结范文
“安全重于泰山”,学校的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艰巨工程,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人身安全。为了提高广大师生在遇到灾难时应急逃生能力,检验我校防震应急逃生疏散工作的实际效果,做到当灾难来临时不慌不乱、安全有序的撤离,20XX年10月24日,我校开展了防震减灾应急逃生演练。现将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一、成立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指挥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周密部署、妥善安排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演练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次应急演练活动开展前,我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10月21日,我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房寨中学防震减灾应急疏散预案,明确了演练的具体时间、程序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在周一的例会上,政教处主任轩俊坡与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房寨中学防震减灾应急疏散预案,具体安排了应急演练的活动。其次,10月22日,利用校会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防震相关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明确了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样做。
同时,教育学生在应急演练的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打闹、互相推扯。注意安全、优秀、快速的撤离。最后,我校明确了本次演练过程中每位老师的职责,每个教室、每层楼道都由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疏散工作。全体教职工各司其职,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过程顺利、效果显著
10月24日10:20分,我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开始。警报响起,同学们都按照正确的姿势,双手抱头,躲在课桌下。警报解除,全校学生通过指定的楼道安全、快速、有序的撤离到学校操场。各班体育委员分别向演练总指挥汇报各班学生的人数情况。
通过本次的演练活动,使广大师生学习了防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了他们应对灾难、自我保护的能力,为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四、汲取经验,及时总结
演练完成后,政教处主任轩俊坡主任针对本次的应急演练情况作了总结。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安全、快速、有序的撤离到指定的位置。但还是有个别同学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撤离到指定的区域。另外,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方面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在平时要掌握必备的应急逃生知识,但遇到灾难时要沉着、冷静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争取时间,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五、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校本次的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获得了圆满成功。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同样要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还存在个别同学安全意识淡薄、应急逃生知识欠缺、演练预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我校今后工作的方向。安全无小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更加的努力,保障全校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2021年最新防震演练活动总结范文
这次演练,全校在校上课的3021名学生,用了2分35秒安全撤离到校园,到清点人数完毕,一共用了6分钟。
今天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全体老师认真组织、广大学生积极配合下,先后进行“应急避险,紧急撤离”的演练,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逼真,又有条不紊,演练按方案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圆满成功。
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在刚才的演练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有序、安全的疏散,老师们组织到位,保障有力,保证了这次演练的成功。
为切实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倡议同学们努力做到:在正常教学出现突发事件时,全校师生要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按照学校紧急疏散预案的总体要求,比照这次演练,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同学们,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同学们一定要遵章守纪,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更是尊重他人。我希望今天地震逃生疏散演练活动,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安全的重视,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同学们作为未成年人,更要提高安全防患意识,及时加强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掌握在紧急情况下,机智逃生的本领,并向家人、邻居积极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最后,我希望全校师生能以这次演练为契机,进一步把我校的安全工作做好、做实,把各个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确保师生平安,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科学发展而不懈努力!
2021年最新防震演练活动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学校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自救的常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使全校师生人人有安全意识,人人学会自救自护。我校根据县局文件要求于20xx年5月11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xx任组长,副校长xx等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演练现场由政教主任李林担任总指挥。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我校在演练前制定好详细完备的活动方案,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在准备会上又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疏散集合的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并在教学楼的重要位置安排教干维持秩序。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呈现良好
第一声警报响起时,各班班主任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靠里的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一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
老师让学生睁眼抬头,并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每班靠前后门的两位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教师迅速将全班学生分成两路纵队,并指挥其有秩序出门。到达目的地(操场)后,各班在操场集中排队,各班班长协助班主任师清点本班同学人数,并及时上报给现场总指挥。
活动结束后,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特别是针对疏散时部分同学靠近墙根行走现象,老师指出了要害,教给了正确的疏散逃生方法。这次活动全校共有1500余名师生参加,学生从教室全部撤离到操场只用了3分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2021年最新防震演练活动总结范文
为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落实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要求,加强学校安全事故的防范,加强我校重大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增强我校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全体师生了解和掌握地震紧急避险的实用方法和要领,熟悉紧急疏散路线,地点,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做到防范于未然。我校于12月19日下午3:00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活动。
一、制定疏散方案
在地震局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建筑物及周边情况,制定演练方案。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二、强化宣传教育,进行动员学习
学校在此次活动期间,先请地震局的专家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同时向全校学生发放关于“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折页。组织各年级采取墙报、主题队会等多种形式,提前强化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确保每位学生掌握避震疏散常识,自救互救常识和紧急救护,让每位学生明确疏散路线,做好演练充分准备。使全体教职工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演练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动员,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和疏散线路,做好充分的演练准备,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应急疏散。
三、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学校安全应急疏散工作能快速、有序地进行,和教师的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密不可分。在日常活动中,学校都有详细的疏散方案。在本次的避震疏散演习中,当堂课的教师作为临时岗位人员组织学生安全撤离,及时开启教室门,保持安全出口的畅通;当学生全部撤离教室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同步撤离,并及时观察、处理突发事件。先进入楼道的教师在中间平台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后进入楼道的教师在楼口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学生万一出现跌倒现象时应及时扶起避免意外发生。其他教师均到院子组织本班学生往南撤离,维护疏散秩序,控制、分流人员,确保学生不因拥挤造成伤害。安全负责人汇总各班汇报情况,并及时向组长汇报。
按照《中小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编写纲要(草案)》中地震应急机构安排,在这次演练中学校成立了演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疏散组、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医疗救助组,每个组都有明确的职责。
四、多次预演,做到熟练有序
为确保演练工作安全顺利的进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疏散动员,讲清楚疏散意义和要求,使学生思想上重视疏散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各班利用时间,按疏散方案带领学生熟悉疏散路线,确保紧急疏散时安全顺利进行,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及时上报。
学校先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预演,并认真总结和分析预演的全过程,广泛听取意见,对演练方案的实际操作进行再一次细致修改调整,及时排除演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做到熟练有序,确保在避震和疏散中的安全。
篇6
1.1政府是主导,积极调动社会参与“地震住房安全社区”建设的根本是维系我国人民经济利益为本,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在政府的主要领导下,凭借科学的统计分析、法律制度的严谨维护、人民群众积极拥护,进行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震灾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同时,全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结合政府的主导方向,组成强有力的抵抗震灾的团体。
1.2以预防为主,利用资源整合正如治病不如防病的道理一样,地震造成的危害结果远远大于灾后重建的成本,同时其带来的人精神伤害更是无以弥补的,因此,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防与补救结合是防震减灾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整个地震预防过程中,即:灾前、灾中、灾后期间,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规划、决策以及管理,将资源充分整合,采取科学的减灾行动,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减灾实效。
1.3加大宣传力度随着人们对震灾带来的危害的日益关注,我们应将“地震安全社区建设”一起推广,加强社区群众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采取简单易懂、具备吸引力的宣传方式,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救助能力。
2根据福建省尤溪县的实际情况
制定“地震住房安全社区”建设方法福建省尤溪县本着提高社区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需求的目的,在政府的领导下,防震减灾部门通过广泛宣传,统一筹划、全面推广“地震住房安全社区”的建设思路。本县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如下:
2.1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关乎到整个尤溪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如果要将地震安全工作做好,就要在所建设的社区内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并安排相关人员落实工作。本县组织机构拟以建设社区的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划分出地震安全保障小组,社区内部广泛吸纳地震安全助理人员;社区组织机构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地震安全社区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地震安全助理人员主要负责地震安全的具体工作的实施。制订的工作制度要概括多个领域的地震安全措施制度,明确组织内部岗位的分工,落实到个人,同时设置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地震安全工作加以考核,使组织内部人人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建立组织机构上加以落实,保障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
2.2开展试建设地点、推广全县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综合客观因素,确定了尤溪县东城社区锦鸿佳园为地震安全社区的试点区。在该区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模式,如:社区内人群聚集地张贴墙报并每月初更换新鲜元素(更换前留影备案),社区设置阅览室和活动中心,开展培训活动等,将“积小安为大安”的意识真正的走进社区群众的心里,得到大家的认可。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的同时,本试点也建立了组织机构的领导班子,明确主体成员,共同商讨出地震安全社区建设规划。
2.3建设紧急避难场所社区试点区选择我县人口较为密集处,地震发生时,人员疏散和救助问题最为重要。防震减灾部门工作人员绘制社区地形图,同时设置若干块紧急避难标志牌和疏散避险路线指示牌,以及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应急棚宿区、紧急供电供水处和紧急物资放置区域。同时,编写紧急避险方案下发到社区群众手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5制定地震预案体系从整个社区到各个家庭个体以及学校三个方面,重点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避险通道网,张贴在各个单位内显而易见的地方。每年组织至少1~2次地震演练,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尽量在真正面临危险的时候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预案体系的建设在紧急避险中尤为重要。
2.6配备较完备的应急设施建设“地震安全社区”,除了设计紧急避险预案外,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即防震应急设施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物质装备,我县试点社区购置了必要的信息传输设备、简易医疗救护设备、供电设备、抢险救灾工具等应急设备,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资金,采购大量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物质装备,用于紧急避险演习和实际紧急状况出现时使用。应急设备的购置为试点社区的地震安全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2.7要有资源共享措施目前,我县已经计划开展建设下一“地震安全”试点社区。未来,各个社区开展后,要衡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相互比较,全面深入开展地震安全社区资源共享、建立联动防震机制,为有效、及时防震奠定基础。
3地震安全社区考核评估
各个社区的组织机构是我县的地震安全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要担当起该有的责任,将社区安全建设费用列入我县的财政预算内,机构内部要定期对社区地震住房安全工作进行详细记录并加以汇报;健全安全社区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学校安全制度、企业安全制度、安全工作负责人员制度等;我县定期开展各个社区实施工作的调查、采集、巡查工作,监督各社区安全管理的力度;每半年对各个社区的震灾住房安全教育以及结合社区具体情况进行实地演习考察;定期检查各个社区的紧急救援体系,认真核实建设的震灾安全体系是否完善。
4小结
篇7
3月13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山西省广播电视局,邀请山西现代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营养师郭亚芳为离退休老干部从饮食、运动、保健等方面详细讲述了《老年人的营养与保健》相关知识,受到在场听众的一致欢迎。
14日,中北大学举行 “中北大学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节”。应校方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为参加文化节的广大师生安排了由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闫计明主讲的《防震减灾,科普先行》专题讲座,针对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的预测预报、家庭防震准备、地震时紧急避险措施以及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结合实际向广大师生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15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万柏林街办新友谊社区、滨河社区,为科普大学的学员们分别安排了《2012年投资策略》、《运动、营养与健康》的专题讲座。
21日,应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的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第三次走进该公司,邀请太原市体育科学研究所门诊部主任马琦文为广大职工带来《运动、营养与健康》主题讲座。马主任通过多年对临床医学和保健营养学的总结,呼吁大家要用科学健身、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平和乐观的心态、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生活品质,享受幸福人生。
22日,为了让孩子们深刻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星期日知识讲座”邀请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史彦鹏老师为新建路二小的小学生送去《书法普及势在必行》主题讲座,鼓励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提高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审美情趣。
篇8
生命,是珍贵的,是无价的。我们能够领略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我们能够聆听风的细语,鸟的欢歌,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我们能够感受亲情的伟大,友情的温暖,爱情的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生命,是如此美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但同时,生命又是无比脆弱的。20**年5月12日大地震,一瞬时,山崩地裂,家园损毁,生命消逝。熟悉而温暖的家园被撕裂成山般的废墟,天真烂漫的笑脸被夺去花一样的童年,鲜活的生命被那一瞬间把生与死分开,还有许许多多的梦想,被残忍无情地摧毁掩埋。在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正因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才要倍加珍爱。而对于灾难,如果我们能进行有效的防范和保护,我想,生命或许会坚韧不少。
比如,对于地震,自20**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每年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防震减灾日的设立,既是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故去的人们,也是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而当地震来临之时,我们千万要镇静。由于强烈振动只有几秒到几十秒钟,时间短促,所以应采用就近避震的方法。如果不幸被压在建筑物下,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尽量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对于火灾,我们平时应注意电器的使用和烟花爆竹的燃放,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不应随意进行与火有关的游戏。处在陌生的环境时,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一旦发生火灾,需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逃生。如果身处浓烟之中,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头部尽量贴近地面。
当然,人的一生遇到大的灾难的几率是小的,我们更加要注意小的安全问题,提高防范意识,例如,不随意下河,下湖游泳;不要进入网吧,避免使学习受到影响,身心健康受到污染和受到人身伤害;要注意活动安全,特别是进行体育活动时要防止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强自己生命的韧性,要主动承担起生命的使命与苦难。有的同学因为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失去理性,心智大乱,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令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光中消逝,岂不令人扼腕叹息。因此,我们既要对外界防灾减灾,也要对内心的灾害进行防范。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家长沟通交流。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真实地活着,且活得尽可能地精彩。每一次风雨之后,都让心灵感受到生命的拔节。而生命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便负有严肃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学会防灾减灾,珍爱生命,抓住生命中每一瞬间,用上苍赋予的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演讲稿四年级【二】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二班的周润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预防溺水,珍爱生命》。
天气炎热,凉爽的河流充满了诱惑,江河、池塘在给人带来欢乐享受的同时,也暗藏着许多无法预知的危机。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溺水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就在今年的4月5日广东省汕头市某水库发生一起7人溺水死亡的意外事故。
事故起因是一小孩扫墓后到水库洗手失足落水,其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接连下水救援,由于不识水性,相继溺水身亡!这样的事故,每年都有很多。同学们,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一朵生命之花的陨落,由此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是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教训。
为创设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在任何时候都不得私自到池塘、河沟、水库中游泳、嬉水;不得擅自邀请其他同学下水游泳;不得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的池塘、水沟边玩耍、游泳。
二、上学、放学途中,不走河边、沟沿,不走偏僻的道路,回家时要结伴而行;不在水库、水沟、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不要到河沟、池塘、堤坝边洗手、洗脚;大雨天不靠近河流,不强行过沟过河;当自己特别心爱的物件掉入水中时,不要急着去打捞,而应找大人来帮忙。
三、从我做起,严守学校纪律,坚决不玩水。同学们要互相关心、爱护,发现有同学冒险私自去游泳或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要及时劝阻并告诉老师、家长。
四、如果一旦遇到有人落水,千万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大人的帮助,同时,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
篇9
人人参与,弘扬文化内涵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让每位师生幸福成长的目标,发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实施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模式,使师生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校的发展当作是自己的发展。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市区窗口、江苏一流、全国知名、走向世界”的学校发展目标,树立了“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和“德智双全、文理皆通、学创俱能”的学生发展目标,制定了“德馨业精、榜样示范”队伍建设目标,形成了“崇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风、“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教风、“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风和“求真务实、尽职尽责、自律垂范、开拓创新”的行政作风。
立足校情创特色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愉悦师生身心,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都能启迪人思维。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先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中健康、茁壮成长,力求达到“以校园文化乐醒人,以校园文化美育人”的润物细无声效果。
活动形式异彩纷呈
每周升国旗仪式和讲话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简单的事情,由于用功程度不同,其效益是完全不同的。笔者所在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学期初有计划定主题,中间有适度调整,学生稿件质量由教师把关,行政人员或教师讲话准备充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篮球队、乒乓球队、美术组、舞蹈组、合唱队、文学社、管弦乐队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每天下午活动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校园里,不仅有朗朗的书声,也有呐喊声和嘹亮的歌声。特别强调的是学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特色鲜明,学校今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活动 每年5月12日,学校组织开展师生消防与防震减灾应急疏散大演练,提高师生的紧急疏散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活动中,倡导自救自护,培养学生自救能力和意识。建于2008年的学校地震科普馆,曾获得“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孙子兵法》进校园活动 2010年初,学校有幸成为苏州市相城区第一批“孙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实验学校。学校抓住契机,开展系列活动,传承孙子文化瑰宝,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拓展国际交流活动 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已经6年,曾分别与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来往,其中以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来往比较频繁。比如,2012年暑假,学校按计划组织学生到姊妹学校——澳大利亚圣约翰文法学校交流学习,并采用浸润式的方法,让这些同学正式进入澳大利亚的课堂和家庭,和该校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近一个月,切身感受异域文化。
篇10
引言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境内发生MS6.4地震。地震发生4个月后,笔者对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家户访谈,并结合对相关文献和救灾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宁洱镇民政村为典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该次地震灾害中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恢复重建工作是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阶段,同时也是下一轮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始(Carter,1992)。恢复重建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地震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灾民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可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地震灾害起到防御作用,因此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历来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于1994年11月1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人民网,2011)和1997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05)均将震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一章写入章程,并对震后重建的相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4日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2008)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性方针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构建了可行的法律框架,为震后恢复重建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是,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相比,震后恢复重建领域的学术研究较落后。尽管如此,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国外,Come-rio(1998)在研究城市灾后重建时的政策制定时认为政府和保险企业都应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起更重要的作用;Tamura等(2003)对阪神地震后民众的情绪、经济和居住恢复的情况作了调研,认为地震灾害后灾民居所的毁坏程度直接决定了该户恢复重建的困难程度,因此也影响灾民的灾后情绪等。国内,罗时玮和谢宜庭(1999)以台湾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后一个农村小区自发组织的恢复重建为案例,探讨了小区参与重建的模式和机制;王静爱等(2006)提出了用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作为评价区域尺度灾后响应能力的指标,并构建了灾后恢复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邹其嘉等(1997)、于山等(2003)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贾燕(2006)通过研究多次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案例,讨论并分析了我国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若干经验。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指出震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徐玖平,卢毅,2008;陈国阶,2008),而且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徐玖平和卢毅(2008)通过总结国内外12个重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灾后重建全过程集成管理和灾后重建保障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的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并以汶川地震为例专门讨论了震后重建工程工期的影响因素(徐玖平,孙彩玉,2008)和社区文化重建模式的统筹优选(徐玖平,刘高福,2009);叶耀先(2008)结合汶川震后的实际情况和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验系统提出可持续重建理论;幸宇(2011)通过分析都江堰市城镇住房重建过程,总结了该市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总体而言,目前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中的恢复重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恢复重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更深层次的具体工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对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6.4级地震灾害(简称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下同)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初步分析,以期为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研究的不断发展提供部分案例分析资料,同时也为今后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分析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宁洱6.4级地震震中(23°00'N,101°07'E),震源深度5km,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有Ⅸ度破坏点,震区地处思茅—普洱地震带,该地震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少见的中强地震“地震窝”(谢英情等,2007),自1970年以来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未来时期该地区再次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深入研究该次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问题,对该地区更好地防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
宁洱镇民政村位于宁洱县城北偏西5km处,村中有323国道通过(图1)。全村总人口2177人(表1),总面积3.4km2,民政村总共有民户578户,其中钢混结构房屋10户,土木结构房屋473户,其他结构房屋95户①。
2民政村的地震灾情
宁洱6.4级地震是继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后的又一次“准城市直下型”中强地震。该次地震不仅给城市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还对广大农村地区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农村灾区的房屋建筑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抗震薄弱环节多,地震在农村灾区造成的房屋破坏情况更为严重(表1)。宁洱镇民政村属于Ⅷ度破坏区,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之一。全村578户居民中有576户受灾,共2010人,其中受伤3人。房屋严重损坏175户、一般损坏294户。严重损坏的房屋除了2户属于砖木结构外,其他均属于土木结构。除此之外,地震还造成2处山体滑坡,致使4个生产组的107户居民需要搬迁。全村由于房屋倒塌和家庭财产损失而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65万元①。
3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民政村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日常生活恢复、生产恢复、灾民心理恢复和房屋修缮重建等方面。其中房屋是该村在本次地震灾害中受灾最严重和最普遍的承灾体,因此房屋修缮重建是民政村恢复重建工作的最主要任务。房屋是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中心场所,其恢复重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灾区恢复重建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集中介绍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并分析这种模式的关键环节、优势和面临的困难。
3.1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民政村受损民房的恢复重建模式是“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监督和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全程组织与管理下、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作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工作环节有房屋灾损鉴定和评估、重建规划制定、重建房屋建筑标准设计、重建对象和任务类型的核定、质量和进度以及资金监控和管理、竣工验收(图2)。(1)民房灾损鉴定和评估宁洱6.4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央政府立即组织了由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和城建局等不同部门的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32个专家小组进驻不同村镇进行灾害损失鉴定和评估。损失评估对象包括受损生命线工程、城乡民房、厂房等建筑。专家对民房损失程度的鉴定是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民房遭受损失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破坏损失级别:基本完好、一般损坏、严重损坏和倒塌。经专家组评定,民政村基本完好或一般损坏房屋为294户1764间,严重损坏或倒塌房屋为175户875间。另外处于滑坡点或者高滑坡危险性地段的农户有107户①。(2)重建规划制定和重建房屋标准方案设计民政村的恢复重建规划依据宁洱县政府制定的灾后重建规划和该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总规划主要包括恢复重建任务、重建模式、补助政策、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根据全县灾区整体重建方案的规定和要求,民政村恢复重建的房屋需要达到Ⅷ度抗震设防标准。因此,民政村所有重建民房的结构至少是二层砖木结构。建设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设计了多种不同建筑面积、规格不等的民房建筑方案,供重建户选择(图3)。(3)重建对象、任务类型的核定为保证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政府下派工作人员进驻各村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恢复重建工作。驻村工作组以专家组对民房的灾损鉴定评估结果为依据,确定民房恢复重建类型。根据房屋受灾的程度,民政村房屋恢复重建的类型大体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①修缮。基本完好和一般损坏房屋的恢复重建类型为自行修缮,全村需要加固修复的房屋为294户1764间,涉及1111人。②原址重建。严重损坏、倒塌的房屋恢复重建类型为原址重建,全村房屋需原址重建175户875间,涉及672人,总重建面积为2.63×104m2。③异地搬迁。滑坡地段房屋的重建类型为集中搬迁自建,全村由于地震引起山体滑坡需要搬迁的重建户为107户427人,重建面积为4.21×104m2。4)民房重建的组织方式宁洱地震灾区除一般损坏房屋由灾民自行修缮外,严重损坏和滑坡搬迁重建户均按“统一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和“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3种组织方式进行重建。民政村重建方式涉及“统一规划、集中自建”和“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两种。统一规划、集中自建。由专家选定长远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并根据民情(如民族住房特点、灾民经济承受能力等)统一设计重建房屋标准结构方案(图3),由灾民选定某个合适方案后,自行与建筑公司签订修建合同,商讨修建事宜,由建筑公司承建房屋;地震造成的滑坡搬迁户在10户以上的集中重建点属于该重建方式。在民政村,这类重建点有1个,涉及重建农户107户。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由政府适当补助,在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前提下,由灾民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居住习惯等选择合适的建筑标准方案,自主聘请工匠进行重建。民政村175户原址重建户都按此种方式组织重建。
3.2恢复重建的管理(1)民房恢复重建的质量管理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灾民眼前的容身之所的问题,而且更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防范准备,所以控制所有重建民房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专家组和驻村工作组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政府组织专家对村民和村委会选择的民房重建地址进行综合勘察,以避开泥石流、滑坡、活动断层等不利于民房防震减灾重建的地质地段;又如,硬性规定给墙体增加约束条件(如浇灌地圈梁、构造柱等)(图4),以提高墙体的抗剪力和房屋的整体性,同时还将“是否满足这些约束条件”作为质量监督、阶段验收的标准等。在考察中,很多房屋在实际建设中的规范执行高于恢复重建方案规定的Ⅷ度抗震标准,在统规统划集中自建的滑坡搬迁点的建设中,民政村所有重建民房都增大了基础尺寸,水泥与砂的比例也比Ⅷ度抗震建筑标准提高很多。可见,经过地震灾害的教训,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对防震抗灾意识和重视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2)民房恢复重建的进度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重建民房的质量,驻村工作组对民房重建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并将工程进度分为4个主要阶段进行监控和验收。这4个阶段分别是地基处理、主体结构建设、打地平和内外装修。其中地基处理和主体结构建设最为关键,是驻村工作质量监管最严格的阶段。驻村工作组每周将全村房屋重建进度汇总,制表予以公示。(3)民房重建的资金、物资管理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的同时,保证资金和重建物资的管理和分配合理,才能确保重建方案的顺利实施。恢复重建资金的管理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资金分配公正合理;二是使分配到各重建户手中的重建资金充分运用于恢复重建上,防止被灾民为解决一时之困作为它用。通过对宁洱县各受灾村的走访,宁洱县灾区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资金兑付方法民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严格按照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分为3个阶段拨付:重建方案批准、宅基地平整完成或者损坏墙体拆除为第一阶段,支付补助资金额度的30%;主体结构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为第二阶段,支付50%;工程全部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支付剩余的20%。而一般损坏修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支付。②困难家户扶助根据民政村民房重建标准方案,滑坡搬迁重建房屋的造价是每户11万元,政府补贴4.2~4.4万元;原址房屋造价是6万元,政府补贴是1.3~1.4万元。由于地震灾区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绝大部分灾民无力筹集重建房屋所需的其他部分资金。为此,普洱市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扶助。驻村工作组则对申请贷款的灾民家庭进行考核,根据各家庭实际经济收入情况发放不同额度贷款,确保贷款额度不会对其灾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民政村灾民的经济状况,如不给予贴息贷款,重建不可能正常进行。基于这样的扶助政策,全村所有重建户都通过贴息贷款筹集到了重建资金,额度从3.5~6.0万元不等。
3.3恢复重建的成绩根据宁洱县恢复重建方案,所有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须在2008年2月6日前完成。经过6个月紧张有序的恢复重建,截至2008年1月,民政村的民房恢复重建成果如下:一般修缮:根据方案,一般损坏户的修缮工作要在2007年9月25日前完成,民政村一般损坏户在2007年8月30日前就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分户自建:分户自建的重建户在2008年2月1日前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于2月2日全部入住。滑坡搬迁:由于民政村的滑坡搬迁户集中在一个搬迁重建点,工程量大,但是重建进度很快,于2008年1月28日全部完工。在所有灾情严重的行政村中,民政村是恢复重建进度和完成情况最好的行政村之一。
3.4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相比以往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此次灾后恢复重建在以下3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保证了灾后民房重建得以顺利进行:(1)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与以往相比,政府更加强调了恢复重建的组织管理,这是重建顺利进行的关键。具体表现在:重建的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指导和服务职能体现充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调配更加有序;重建方案考虑周到,执行有效。(2)充分发挥了灾民的积极性。此次恢复重建创造性地按工程进度和质量来发放重建资金,不仅提高了灾民防震减灾意识,更充分发挥了灾民的重建积极性。(3)兼顾了短期建设与长期规划。恢复重建不仅尽快解决了灾民的居所问题,更注重了长远的减灾规划,保证了灾民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重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当地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55%以上(王若嘉等,2009a);灾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比较缺乏(王若嘉等,2009b),特别是部分灾民风险意识较淡薄,家庭备灾情况差,只有20.8%的家庭准备了药品、塑料布等简单的备灾物品;加之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吴琼,2008),少数灾民在重建过程中急于求成,工程质量不达标,导致返工和成本增加。(2)基础设施脆弱。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不利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效进行。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交通条件不好的村、组的重建进度较交通发达的村、组明显要慢很多。(3)劳动力、资金和建筑材料缺乏。民政村的民房修复与重建共需要资金1000万,但是通过政府拨款、捐赠和灾民自筹等途径投入的资金只有630万,资金缺口很大,虽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得到了解决,但在很大程度上给灾民的生计带来了困难;另外,由于震后建筑材料需求激增,用于房屋重建的石料价格是地震前的两倍,加重了灾民的负担。
- 上一篇:城市公共停车场管理办法
- 下一篇:酒店能源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