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管理规范

篇1

[关键词]:水能资源 加强管理 规范水电市场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新的时期和新的经济导向,对能源的渴望和需求越来越强烈,水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水电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发展的同时,水电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从九十年代末的简化审批程序到今年的“整顿规范水资源的开发秩序”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深思,也有很多政策亟待改进和完善,目前水电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违规建设电站屡禁不止。在水电资源的开发中,大多数的开发业主基本能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但也有部分业主怕麻烦或根本就不管理,缺漏手续照样建设,对各类通知视而不见。且大多数水电资源的开发是在交通条件差的边远地带,执法难度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建设工程质量差。近年来所兴建、扩建、改建的水电项目大多数是股份制和个人投资开发的,工程没有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要求运作,多数开发商为了节省投资,简化程序,将工程直接承包给没有相关资质的施工队伍或个人,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安全设施不到位。从每年的安全检查中,所到建设工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电源线路凌乱、作业人员不载安全帽、对地质差的隧洞不做临时支撑或只有简易支撑,石料场和工程爆破地段没有设立警示牌,脚手架不牢固等等。

四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许多业主是“家族式”开发,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多是不懂管理、不懂业务、不懂技术的“三不懂”人员到现场管理,造成施工垃圾乱堆乱倒,堵塞河道,有的为增加部分水头,硬将河道拉深。

五是工程竣工验收难。水电站的开发兴建,当业主通过各式途径和各种方式拿到项目批复后,对于工程竣工后不经有关部门的验收,只要求能上网,一但上电站上网后就什么也不管,有关部门也很难管。

六是水电站运行工无证上岗。

目前所有运行的水电站运行操作工中,绝大多数是未经培训或从未接触过电能知识的人在岗在位,业主只要求其能操作发电上网就行。

七是同网同价。根据中央和有关部委的文件,近年来已下发不少文件都强调同网同价问题,且不说是我们同是一个华东网,就是同省同地区市都不能同一的上网电价。且丰水季节上网难,即使上了省网,电价也比其它上网电价低,这就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发展。

其他如投资环境差,发、供电网络尚待完善,上网电价差异大,洪水时不能上网,即使上网也不能结算电费或弃水电量由各电站分摊等问题的存在。究竟该如何解决水电市场中的这些问题呢?

一、加强水能资源管理是规范水电市场的关键

加强水电市场管理是规范水电行业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规范性的制度,目前闽政[2005]15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规定了开发过程中的审批、建设程序,但对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违规问题没有在文件中体现。要求各级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至,环环相扣,缺项不能办理各种手续。如: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在业主申报项目时,缺少行业审查意见或缺环境影响评价等前置审批条件的任一项时,不得办理立项审批。供电部门在缺少水电站蓄水前验收时不得办理上网事宜。物价部门和工商部门是最后的把关者,在缺少前置审批条件和竣工验收中的任一项时,都不应审批电价或注册登记,政府出台的文件也应环环相扣,哪一个部门违规办理相关项手续,就得追究相关责任或行政告诫。同样,如果符合办理条件而不办理也要追究其行政不作为,促使水电项目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加快电力网络建设,消除区域内电能电价差距

电力网络的建设是水电企业效益的关键,目前,很多地方电力网络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水电开发的进程,造成有电送不出,弃水现象严重,省电网不能上,即是上了省电网,电价也低的惊人或者干脆就不给电费,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调度部门是关键,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调度制度,节能型、绿色型的水能资源应作为上网的安全优先条件,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调度部门应确保水电上网后再考虑高耗能的大电上网。这样既节省了能源又充利用了绿色的水能资源,对供电行业也能取得更大的利润。

三、成立水电企业协会

成立水电企业协会,及时为小水电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科技、业务咨询、设备安装与维修等服务,研究和解决水电企业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技术和其他一些问题,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水电运行工的业务素质

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培训班,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解答电站运行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水电行业运行工的业务素质。严把安全审核关,对于水电企业中在岗人员无运行证、上岗证、操作证、电工证的要求各水电企业限期整改,对在限期内既不组织培训,又不另聘有证人员的采取强制措施,不得该企业发电上网。

五、优化投资环境

篇2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起源于欧美的节能机制,目前在各国被广泛应用,我国自1998年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在国家和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立法和政策引导下,合同能源管理已经从单纯的引进逐渐被实践所检验、改进和创新,在实践中落实得也越来越理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从 2006 年到 2010 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约能力从 86.1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 1064.85 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减排能力由215.45 万吨增加到 2662.13 万吨。

我国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过程中的障碍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也制定了诸多政策来推进该机制在我国的发展,但现实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推行还是存在着明显障碍。只有正视并且扫除这些障碍,才能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开辟道路,使其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障碍:

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缺少融资平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涉及的金额比较大,节能改造工程的前期投入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用能单位基本零投入,而且节能服务公司的这种投入回报期比较长,资金回流较慢。随着节能服务公司开展项目的增多,垫付资金的数量将累积成一个庞大数字,仅仅依靠节能服务公司的自有资金是明显不够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节能服务公司业务的停滞。节能服务公司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就必须通过融资来完成,因此,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了企业发展与存亡的决定因素,但节能服务公司却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和平台,融资难成了节能服务公司的“老大难”。

节能服务市场不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说到底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机制和模式,它的推进离不开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有序的市场才能保证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交易。目前市场上各种节能信息严重不对称,往往产品找不到市场、市场找不到项目、项目找不到资金、资金找不到技术,对接链条脆弱,缺乏产业整合平台。①节能服务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如何扫清合同能源管理障碍

一是加强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对节能服务公司统一适用的特殊管理规范,各省市为了配合财政奖励资金的管理,设定了对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适用的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大同小异,总的来看包含节能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公司机构库,各级财政奖励资金支持承担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入库节能服务公司,鼓励项目单位从节能服务公司机构库中选择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入库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节能主管部门对节能服务公司库实行动态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准入门槛和业务中的监督管理,并不能规范节能服务公司的具体行为。加强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管理,一方面要设立准入门槛,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设定成立的条件而不是适用公司成立的一般条件,这些条件要从企业的注册资本、从业人员的资质、从业人员的数量、开展业务的区域等体现出来,一般要远高于普通公司成立的条件;另一方面,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管理还体现在对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的监管,可以要求能源管理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必须实行监理,以保证节能服务合同的如期完成。

二是增强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扶持力度。第一,扩大现有受惠企业的范围,改变现有的政府财政奖励模式,从事后奖励转变为事前鼓励。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奖励有厚此薄彼的嫌疑,大部分省份制定的奖励细则对已享受国家和省其他相关补助政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都不再纳入本地的支持范围。政府对节能服务企业奖励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落实下来之后反而是只有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能够得到资助,对更需要帮助的大部分企业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和政府奖励的初衷有所背离。既然均为节能服务产业,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得到政府资助,可以在受资助的数额上有区别,但不能只倾向于一小部分而排除另外的一大部分。当前各级奖励措施都是针对完成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的奖励,这样还是无法解决节能服务公司前期投入大、融资难的问题,如果换一种思路,政府的奖励改为事前的奖励也不可行,奖励的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事前还不能准确把握这些条件,奖励就无法进行。事中的奖励应该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参照已经展开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情况适时地予以奖励,一方面可以利用奖励措施激励节能服务公司积极保证节能效果,预防节能服务公司出现违约,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面对节能服务公司在操作中最难解决的融资难问题,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创新了能源管理的新模式,即融资租赁模式。该公司在中国首开“节能融租新模式”,由融资租赁公司出资投放节能设备,节能服务公司作为承租人将节能设备运用到节能客户的节能改造中。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全面突破了银行保理的时间限制,有效地打破了融资瓶颈,实现了由传统节能服务公司向金融租赁企业的转型。这种融资租赁模式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模式,可以尝试在节能服务行业进行推广和应用,以化解制约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的瓶颈,拓宽了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实现节能客户、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三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共赢。针对客户不同的融资需求,融资租赁公司在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可以采取直接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方式,能源管理合同的类型得到创新的同时,节能成效也在不断地提升。“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节能量保证型占主要地位,约占 57%,节能效益分享型约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占 8%,融资租赁模式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恰恰是这一部分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成为其他节能服务公司的典范。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以实现二者的沟通,对业内企业,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对政府,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在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前提下,节能服务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尤其突出。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起源地的美国,1983年就成立了国家ESCO (NAESCO)协会,加拿大、瑞士、巴西、日本、韩国等国也都陆续设立了ESCO协会。各国的ESCO协会会员一般都包括政府以及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政策咨询、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展览展示等工作。我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行业协会在行业节能规划、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消费统计、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2003年12月30日,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简称EMCA)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致力于引进、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全国行业协会,自成立以来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和其他的行业协会同样面临着资金紧缺、人员紧张、服务能力欠缺、政府的管理和约束多于扶持等问题,这都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要发挥节能服务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自律作用,就需要出台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转移政府的管理职能给行业协会,这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应有之义。目前,节能协会从事的多是为节能服务企业搭建交流和融资平台、配合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开展的调研工作、参与产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工作,宣传贯彻相关政策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等工作。同时可以探索允许其接受政府委托,进行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资格审查、签发证照(如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对本行业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监督、在行业内部开展优秀节能企业和项目评比等,以真正发挥其行业协会的功能。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本文系山东政法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合同能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F06B)

篇3

为进一步夯实企业节能管理基础,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规范化建设,为“十二五”全市节能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市年节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经研究,决定对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开展全面节能监察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察范围:

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

二、监察内容:

本次节能监察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的内容:

(一)节能目标责任制等节能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能源管理岗位设立和能源管理负责人聘任备案情况;

(三)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情况;

(四)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执行淘汰制度情况;

(五)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执行情况;

(七)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和主要用能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情况;

(八)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

(九)主要用能设备管理情况。

三、监察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省节约能源条例》

《省节能监察办法》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国家和省能耗限额标准

四、组织实施:

监察活动在省节能监察总队的指导下,由市节能监察支队组织各县区节能监察机构按照辖区管理的原则实施,市节能监察支队将适时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监察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企业自查。由被监察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照被监察内容,展开自查,将自查情况填入监察情况表,并形成本企业《自查报告》,报所在辖区节能监察机构。本阶段于6月30日前完成。

(二)书面监察。由辖区节能监察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采取调阅被监察企业有关文件、报表、台帐等纸质或电子文档,和企业《自查报告》、《监察情况表》对照检查的方式,对其实施书面监察。本阶段于7月31日前完成。

(三)现场监察。在书面监察的基础上,由辖区节能监察机构按照监察程序,赴企业现场,采取查看帐物是否相符、查阅原始材料、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对被监察企业展开现场监察,并形成《监察报告》。本阶段于8月31日前完成。

(四)跟踪整改。由辖区节能监察机构针对被监察企业存在的问题,下发有关法律文书,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本阶段于10月15日前完成。

(五)总结上报。由县区节能监察机构将本县区监察总结报告、对各被监察企业的《监察报告》、《县区五千吨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情况汇总表》,加盖公章后,连同下发的相关法律文书,一并报市节能监察支队(同时报电子版)。由市节能监察支队汇总后,形成全市节能监察总结报告,连同全市五千吨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情况汇总表,一并报省节能监察总队。本阶段于10月20日前完成。

五、工作要求:

(一)各县区节能监察机构要切实提高对全面监察工作在加强企业节能基础管理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节能监察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保证监察工作取得圆满效果。

篇4

关键词: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港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单位,作为水运大省的浙江,构建高能效、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港口,绿色港口,必然会大大促进“低碳交通”的实现。

一、低碳港口

低碳港口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和国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经济的港口发展模式。

二、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现状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港口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港口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1995年的885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39071.1万吨。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港口企业对低碳港口建设高度重视,各港口在低碳港口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强化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各港口企业分别建立了三级能源管理机构,一级为公司节能领导小组,二级为公司节能办公室,三级为厂队科室节能小组。

(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

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节能指标考核制度,加强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定期编写能源分析报告。

(三)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港口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各港口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节能降耗和防污问题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实施并完成了如龙门吊油改电项目,试用港内LNG集卡,船舶岸电供电项目等多项节能技改项目。

(四)注重能耗统计及分析工作

各港口企业分别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每月按时做好能耗数据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定期编写主要能源消耗情况的分析报告并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五)及时进行节能减排总结,并制订计划

各港口企业每年进行年中和年度的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和计划,主要根据节能减排相关数据统计和实际效果,结合公司现状以及各部门反馈意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规划出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要点。

三、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耗缺乏完整的数据统计

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既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预测能源使用,制订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企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技术设备状态,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的依据:没有能源消耗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那么任何规划、决策都无法展开。但是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均没有辖区内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

(二)能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大型港口企业管理规范,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但有些中小型港口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没有制订有关的能源管理制度。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低碳港口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而在港口营运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港口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其中以柴油、燃料油、汽油为主,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根据上述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设途径,以推进浙江省低碳港口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应当立足行业实际,实现统筹发展。基于浙江省港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港口营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统筹当前与长远,合理地确定浙江省低碳港口发展的目标,持续地推进浙江省港口建设的低碳化进程。

在发展重点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政府政策保障。积极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力量在低碳港口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积极利用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促进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

(二)建设重点

根据低碳港口的内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浙江省港口发展现状,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建设需要构建高度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使港口在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部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港口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港口系统运行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应按照运输需求合理地进行配置,水运作为综合单耗最低的低碳运输方式,应得到充分发展。

2.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在运输组织方面应采用集约化模式,使运输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服务的碳排放。

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通过海河联运、水铁联运等方式,构建多式联运的系统,实现高效组合:另一方面通过水运由单船运输转变为顶推船队模式等方式,改进现有组织模式,提高单位运输服务的产出效率。

3.节能型的港口运力装备系统

港口运输装备是港口营运的用能主体,包括装卸机械、港区内运输车辆等。低碳港口系统的运力装备系统应当由节能高效的装备构成,提高运输装卸环节的整体能效水平,降低碳排量。

4.多元化的港口低碳技术系统

全方位的港口低碳技术使用,是低碳港口建设中的创新力量所在,也是低碳港口发展中潜力最大的环节。

低碳港口系统的低碳技术主要包含低碳产品、低碳材料、低碳工艺、低碳操作及智能交通技术等。在技术开发方面,对于港口系统各领域的能源利用,研究其中各个用能环节的能源利用、转化模式,不断改进其原有用能技术,充分挖掘各环节的减排潜力,开发相应的低碳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根据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成本效益等特性,采取适宜的推广措施,形成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有效机制。

5.清洁化的港口能源替代系统

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低碳港口系统的重要特征和低碳港口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港口各领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变化。

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与港口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可用于替代汽油、柴油等交通运输传统能源的能源品种主要包括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地源能、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港口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根据其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宜的替代能源技术组合。

6.规范化的港口政策制度系统

充分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推进港口低碳发展的相应政策,建立各项基础性制度,实现对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有效监管,是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低碳发展总体战略、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升级,引导低碳选择、投融资、节能减排产业及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注重港口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用于分析评估低碳港口系统的建设水平。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港口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设立低碳港口发展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低碳港口管理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加强低碳港口系统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制定出台有关低碳港口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

2.加大政策激励

各级港口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如设立低碳专项基金,保障碳排放量统计、低碳标准研究、低碳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及低碳技术研究等项目及时开展并顺利实施:积极实施资金补助政策和规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化、专用化、社会化运力,提高车辆和船舶的安全、环保、低碳水平:加强行业调控和运输市场监管,建立有利于低碳的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对运输节能的积极作用,引导运输经营者和个人节能低碳:各级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要建立低碳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做好低碳工作总结,对在低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

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规划;评价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电网系统是将供电端到用电端的所有设备通过感测器连接,形成绵密完整的输电网络,并对其中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以达到电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借此降低成本、提高用电效率。从智能电网的构成来看,依据电网特性分为发电与调度、输电、配电、用户等四种类型的供需关系,配合产业推动及环境建构,形成六个构成内容以及智能电网总体规划的架构。

一、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的系统规划措施

1.智能发电与调度

(1)提高再生能源并网占比:整合全系统通讯协定完善系统互通性,通过需量反应调度机制,维持电网的稳定调度能力;研究大型储能系统、导入抽蓄电厂变速运转控制,增加再生能源调度空间。

(2)提升发电厂运转效率与可靠度:进行快速系统复电规划,并强化先进设备资产管理,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及增加系统运转可靠度。

2.智能输电

(1)提高输电效率:更新耐热导线,增加输电容量及降低输电损失,推动变电所智能化,提高整体输电容量及供电效率。

(2)增进输电安全:推动先进输电故障测距系统、马达及保护设备更新,密切监控线路的动态热容量,以减少系统故障及缩小停电区域,增进输电安全。

3.智能配电

(1)提升配电安全与效能: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以便于偏远的抢修不易地区、工业区及都会区等主要地区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提高馈线自动化普及率,当线路故障发生时,调度人员可依配电网络信息系统,快速定位故障区间,以加速完成复电。

(2)强化分散式能源整合:将未来配电网络信息与电表资料管理系统信息整合,以增加再生能源导入,并可通过储能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促进再生能源充分融入配电系统中。

4.智能用户

(1)用户/终端信息建设:推动高低压用户智能型电表基础建设、建立用户端需量反应机制、推广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及其他能源系统管理服务,协助用户端落实节能减碳政策,并有效/即时管理未来智能电网的供需平衡问题;同时研议其他创新可行做法进行构建,以降低构建成本。

(2)制定用户服务规划:分阶段完成智能用户系统构建后,推动相关衍生如智能充电站技术(包括G2V,V2G等技术)、需量反应推动、分散式能源及储能在家庭中的应用。

5.智能电网产业

(1)发展关键系统与设备产业:配合整体智能电网推动规划(含发、输、配电及用户等)将智能电表系统、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先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广域监测系统、智能家电系统、微电网系统及储能系统等7项列入推动范畴,并协助厂商参与国外示范计划。

(2)创造服务性智能电网产业:在智能电网基础构建完成后,比照国外先进国家,推动电价回归市场机制,带动电能管理系统服务产业发展。

6.智能电网环境建设

(1)发展高再生能源占比及快速平衡电网供需的关键技术,如研究再生能源间歇出力预测、快速升载、先进电力电子设备与微电网、先进配电自动化、AMI资通讯技术、储能系统。

(2)发展基于ICT技术的智能电网技术,如:智能储能系统及需量反应服务(含卸载控制及负载预测、卸载流程与控制策略等);能源信息分析及安全管理(含即时性能源信息分析与异常行为侦测、资料加解密、通讯安全等);能源信息通讯网络技术(IEC61850相关标准的通讯应用)。

(3)构建智能电网设备标准及检测平台,就目前智能电网相关国家标准,包含自动读表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太阳光电、电动车辆、智能家庭及信息安全等方面,评估筛选及构建检测验证平台。

(4)持续进行自动读表通信界面相关标准研究与草案研拟、先进电度表计量检测技术研究等,包括自动读表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太阳光电、电动车辆、信息安全等皆有标准草案在进行,以补强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及构建检测能量。

7.智能电网环境建设

(1)审视现行电业相关规范,改革现行需量反应制度,包括传统控制型(直接负载控制及可停电力等)需量反应制度、评估市场型(需求竞标、紧急型等)需量反应制度。

(2)审视现行电价制度,包括合理反映供电成本确保电业正常发展、评估多样化电价制度(时间电价、紧急高峰电价、即时电价及高峰时间电价回馈等),进而推动具节电诱因之电价制度,以提高用户节能意愿。

(3)推动用户节能管理制度,研究及建构吸引业界参与的商业模式。如发展与推广住宅能源管理系统、商业能源管理系统及工业能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节能减碳效益。

(4)人才培育,如结合大专院校设置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培育技术及相关人才,并配合智能电网的构建,结合地方政府推动一般民众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

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规划安全架构

1.防火墙的配置

为保护智能电网免遭外部攻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分别在智能电网系统中设置防火墙,通过设置有效的安全策略,做到对智能电网系统的访问控制。不改变原来网络拓扑结构,且保证通讯速度不受较大影响,可以配置使用基于状态检测包过滤技术上的流过滤技术的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系统。

2.资料加密系统

各端点可能有大量的资料,除了要在资料传输上保证通道的安全外,也应对信息内容本身加密。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威胁最大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内部,因为威胁来源位于系统内部,窃取或其他恶意行为要容易很多,进而系统受到入侵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直接对信息内容加密是最有效的办法,可采用高强度的加密技术对资料内容进行加密,进一步保证信息保密性等安全性要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电力行业的计算机系统中,有很多资料必须要有实时性,传输时间必须低于规范要求,若是采用公开密钥加密系统,虽然防御强度非常高,但复杂度也较高,运算处理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无法符合规范要求。因此要有所取舍,才能够达到网络安全的要求。

3.防止地址转换协议系统

基本预防或是阻挡地址转换协议攻击的构思有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去预防地址转换协议攻击,就是将地址转换协议的缓存区状态设成静态。该方法的缺点为:不能在动态环境

中工作;当网络管理者在部署整个网络时,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将变得很难处理。为此,可以采用思科高端交换器技术,将IEC61850网络拓扑加入具有文献技术的高端交换器中。这样虽然成本较高,但能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而对于外置入侵侦测系统也能有很好的保护。

4.入侵侦测系统

智能电网系统的可用性要求非常重要,但阻断攻击与分散式攻击难以预防,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入侵侦测系统,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异常流量行为,并即刻做出防护措施。另外,入侵侦测系统除了可以达到侦测分散式与阻断式攻击之外,也能侦测蠕虫病毒、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等,还可以支持位置转换协议等各项弱点与攻击的预防。

5.信息传输加密产品的配置

为了保护数据信息从发起端到接收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在每一级网络配备的防火墙系统与边界路由器之间配备网络层加密机。由于网络层加密设备可以实现网关到网关的加密与解密,因此,在每个有重要传输数据的网点只需配备一台网络层加密机。利用加密技术以及安全认证机制,保护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靠性。具体应包括如下内容:高加密强度的安全隧道,认证通信双方的身份,实现基于应用的访问控制;有详细的日志和审计记录,对所处理的每一次通信或服务都可以进行详细记录;提供穿越防火墙的VPN应用模式,可以直连的方式把通过认证的数据直接传送到主机的应用程序;可以与第三方认证产品集成,提供更强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功能。

三、智能电网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

1.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技术性评价指标以《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为基础,主要技术指标涵盖互动性、全面性、先进性等方面。互动性指标包括信息标准化、配置标准化、功能互动等指标;全面性指标包含辅助设备与优化措施等指标;先进性指标包含智能设备、过程层同步对时、易操作性、易维护性等评价指标。

2.配电自动化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评价技术性指标主要依据《配电网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等标准提出,包含安全性、互动性、优质性、先进性等指标。其中,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配电网网架结构的安全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等;互动性指标主要考虑信息互联的标准性,反映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互能力,包括与上一级调度自动化系统交互能力、与生产管理系统交互能力、与电网GIS平台交互能力、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交互能力、与95598系统交互能力;优质性指标主要反映用户供电质量;先进性指标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设备的覆盖率、配电网高级应用等。

3.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项目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工程技术性评价指标主要根据《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理规范》等标准提出,具体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和先进性等指标。其中,可靠性指标包含主站系统可靠性、终端可靠性以及通信信道可靠性等;安全性指标主要是指系统设计是否遵循《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规定》等要求,通过信息内外网、公网通信、主站侧、终端侧、智能电表五个层次体现;先进性指标主要包括信息传输响应时间、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和信息交互等指标。

参考文献:

篇6

发改委官员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着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宏观引导出台七个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编制工作,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要素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

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为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形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指引》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加快体制改革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启动

在三网融合方面,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在天津、河北等10省市启动了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军民融合、空域管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强化科技创新 重点部署新能源等领域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等重大产业专项和深圳国家基因库、卫星及应用等重大项目,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了北京音视频、重庆超声治疗医疗器械、深圳新能源等8个产业专利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积极培育市场电动汽车等标准已进入试点

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

组织建设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专项,在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促进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2011年共批准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加强相关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成通航支线机场4个,着力改善了支线机场助航灯光和仪表着陆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阿拉善盟通勤航空试点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定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大科学工程,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条件。

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了第二批、第三批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名单。进一步扩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范围。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注册管理体制,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全国各省份纷纷出台实施采购机制的基本办法。

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高端研发服务外包拓展

利用高访、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编制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农村;电力营销;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56-01

一、当前农村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现状

1、居民用电市场开拓难

当前,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加剧,特别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如何迎接挑战,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电力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不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家能源政策及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2、电费回收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

2.1由于收费人员收费不力和责任心不强,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2.2用户资金周转困难时,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2.3季节性排灌用电、临时性用电户,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2.4“五小”企业及一些私营企业,由于政策性的调控、政府强制关停或出现突发事件,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2.5法律的漏洞及用户交费意识淡薄,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3、供电合同管理的现状

3.1从事供用电合同管理工作的环节及人员多,没有专职的合同签订人员,并且人员变动频繁,合同签订工作标准难以统一,工作质量不高。

3.2由于供用电合同涉及到所有用电客户,签约数量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修签率、轻修签质量;重高压合同、轻低压合同;重城市、轻农村;重电子签约、轻书面签约的现象。

3.3修签流程不够规范,相关部门管理缺位。在合同修签时仅由营销部门负责把关,企业法律顾问、安监、纪委等部门没有参与进来。

4、农电工队伍管理急需加强

4.1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部分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适应。

4.2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较大,造成了少数农电工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5、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5.1关口抄表纪律问题,存在着不按时抄表的现象,特别是恶劣天气下情况更严重;部分单位为了完成线损指标,采取少抄关口电量,或通过调整关口电量的办法来完成任务指标。

5.2计量问题,部分计量设备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电能表不走字、跳码;低压动力表超期服役现象严重。

5.3素质问题,新型表轮显内容多、投放快、培训少,造成错抄现象较多。

6、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风险和不足

6.1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

6.2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

6.3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二、如何强化当前农村电力营销管理工作

1.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业务骨干

1.1完善用人机制,严格招聘纪律和制度,稳妥做好农电工招聘工作。将社会上年纪轻,学历较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员吸纳到农电工队伍里来。

1.2完善薪酬体系,合理提高农电工待遇,实行台区竞标、考核及补贴的方式来提高农电工的收入水平。

1.3健全完善培训机制,采取个人自学和举办各种培训班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提升农电工的整体素质。

1.4引进竞争机制,严格业绩考核,实行淘汰制,增强农电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2.业务管理

2.1抄表管理

电工在抄表时可以用抄表机,抄表机能够对电量异常的用户进行提示,从而提醒电工在录入示度时是否有误。此外,抄表机能够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减少了手工录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计算电费后用计算机进行复查。根据抄表户数,计算机能够统计出每一个电工的抄表率,以此来考核他们的工作质量。

2.2账务管理

账务管理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供电所对部分用电户加装了磁卡表,如果将磁卡购电记录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每天汇总并打印报表,由购电人员核对银行进账单,将整个系列的账务处理完全交给计算机控制,账务不仅明白、没有疏漏,还能避免人工核对可能造成的差错。

2.3高低压线损管理

高低压线损管理工作是农电营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工管理高低压线损的工作量大,耗时耗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形成高低压线损报表,所有的数据都通过计算机产生,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人为修改,同时将此当作考核农村电工线损管理工作情况的依据。

2.4统一报表格式

目前我国农村供电所的销售报表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不同地区的表格格式不同。前序报表的不规范有时会使得后序报表出现作假的情况。为真实反映出供电所销售情况,必须对报表有严格的统一规范和约制手段。

3.计量资产的管理

我国大多数农村供电所的还停留在手工进行资产管理的阶段,如资产卡片的登记,并且抄表卡、业务卡和资产卡三卡的一致准确性不高。将相关资产数据交由计算机管理,将每只表编号,并将它们同业务子系统相联系,以实现数据共享。

4.整治农村用电环境

对于用电装置安装不规范的地区,要抓紧整改工作。此外,对于仍在使用的动力机械表要及时更换,切实堵住营业漏洞。

5.用电市场开拓

5.1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刺激居民用电消费,如采取消费积分方式,对达到一定积分的客户赠送礼品,维护客户的忠诚度。

5.2加大用电知识宣传,倡导用电新观念。开展居民生活用电知识宣传,用传播科学知识的方法引导和促进电力消费。开展电能示范小区的建设,邀请客户代表参观示范家庭的用电情况,帮助客户了解和树立现代、时尚的生活观念,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5.3积极开展市场分析,应对可替代能源的竞争。加大对可替代能源的研究和分析,抓住天然气管道还未大范围铺设的时机,积极抢占家庭炊事能源市场。大力宣传电热水器、蓄热电锅炉的优势,应对太阳能热水器、燃油燃气燃煤锅炉的推广。

6.加强供电服务

6.1加强需求侧管理,深入开展用电市场的调查,了解供电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走势,准确预测电力供应的需求现状。

6.2规范用电报装工作流程,强化报装环节时限考核。推行快速方便的“一站式”用电报装服务方式;逐步开放电话报装、网上报装,上门报装,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优质服务方式。在营业窗口公布设计、施工、电力设备供应的候选单位名单,让用户自由选择,以杜绝“三指定”现象的发生;规范并统一工程报价,建立工程预算模板系列。

6.3大力提倡电费储蓄、银行代收、银行批扣电费,推广“充值卡”电费缴纳、网上电费支付等缴费方式,缓解“缴费难”问题。

6.4抓营销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管理人员和基层营销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打造一流团队。

篇8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发展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作者简介:沈中印(1975-),男,河南商丘人,九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区域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旅游资源不当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非生态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业早已不再是天然无污染的朝阳产业。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旅游发展方式的变化轨迹,经历了从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到生态旅游的实践,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原则和路径[1]。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将成为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后新的时尚环保型旅游,将主导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方式,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低碳旅游的概念被首次并且正式提出,提倡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2]。

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旅游业带有低碳的天性,比如本身占用资源少,很多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把生态保护好,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与良性补偿,这种发展不但可以节能减排,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3]。2010年3月18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重要的低碳经济内涵,即旅游发展要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重,提倡旅游业发展要节能节水减排。支持旅游企业如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其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把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起来,使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把旅游企业创建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企业。可以说在中国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中部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为了顺应全球旅游业生态化、低碳化的进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各旅游地争相向低碳旅游转型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在区域江西已拔得头筹。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大会发表了《南昌宣言》,号召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还提出今后每两年在南昌举办一届世界低碳大会[4]。江西省政府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宣示了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在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确立了明确的行业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更体现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是其建设的特色,发展是核心,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是最终目标。这一本质内涵,深刻揭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高度一致[5]。低碳旅游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三轮驱动模式: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分别作为旅游的主体、载体、介体,构成了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应有机联动,形成合力,做好链条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推进低碳化的旅游方式。按照由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共同主导的“低碳旅游”模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的现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具体可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模式设计如下:

(一)政府部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且能把低碳理论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低碳旅游的运行环境;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低碳旅游的高起点发展;第三,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第四,集中财力物力,抓好低碳基础建设;第五,开发与保护并举,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二)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通过提升低碳旅游服务理念、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改善低碳旅游接待设施、引导低碳旅行方式等手段将低碳旅游转化为旅游者的行动。把低碳旅游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旅游和生活方式中。旅游企业要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引导旅游者[6]:①转变现有的旅游交通模式,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以及鼓励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这样既丰富旅游过程,使旅游过程多样化,又丰富旅游项目,使项目新鲜和刺激。②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误区,认为奢华浪费就是面子就是品位,这是大错特错的低级价值观。要强化旅游中的清洁、方便、舒适、省时等,塑造高级高品位文化,以此提升文化品牌。③旅游企业应积极推行旅游向智能化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提升旅游运行效率,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工程,降低能源消耗特别是碳的损耗,最终把循环经济模式深入到旅游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旅游企业要全面转型,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理念,建成低碳旅行社、低碳旅游交通系统、低碳旅游饭店、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景区景点、低碳餐饮和低碳娱乐等低碳旅游企业。

(三)旅游者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按照“低碳旅游”模式,旅游者应积极践行低碳化的旅行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做到低碳饮食,不浪费,不多点乱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低碳住宿,牙刷、牙膏香皂、洗发液、拖鞋、毛巾、水杯等日常用品要自己带,尽量不更换床褥;低碳游览,少坐车多走路,多用人力车和电车;低碳购物,少购物,减少购物欲望,尽可能的购买环保物品,可以循环使用的物品;低碳娱乐,少消费娱乐产品,以此实现旅游者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

综合以上分析,三轮驱动模式各方面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企业的标准,并以此来制定奖励标准,以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企业给低碳旅游者以适当的补偿,如低碳旅游者如果不使用酒店宾馆的日常用品以及做些对环保有益的事情,可以用赠品和优惠打折的方式给予物质补偿,同时,旅游企业可以设立奖章奖牌,按照环保星级制作环保奖牌,刻上低碳旅游者的名字以及日期等信息作为纪念,定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低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制定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如河南省曾出台过《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借鉴已有的经验,应尽快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制定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的生态、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旅游行业内部能源管理办法, 如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节能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对旅游企业进行能耗等级评定;制定旅游行业内部污染防治法,如制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其进行改造,控制噪音污染。[7]

(二)加大低碳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低碳旅游企业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刺激、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向低碳化发展;对低碳旅游项目、旅游业科技创新项目、低碳产品和低碳旅游示范项目等,予以资助和奖励等支持;对于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大项目和低碳新技术推广给以现金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予以信贷支持。

(三)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

为推动低碳旅游的积极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如芬兰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范围涉及交通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以及其他轻燃料油、重燃料油、煤炭、泥煤、天然气和电力,对此政府征收基本税、附加税和管理费。激励政策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财政补贴。收费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不积极实行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以促使这些旅游企业改变粗放或者非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财政补贴主要针对积极采取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给予他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倾斜、奖励、项目支持等,以激发和鼓励这些低碳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和示范性,从而推动低碳旅游企业的主动和积极发展。

(四)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示范区管理规范

以低碳旅游示范区来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广到其他旅游区,对景区内建筑物、交通设施、宾馆、餐饮、购物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保障低碳概念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引进并利用最新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景区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提倡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并对使用新能源的旅游景区给以补贴和奖励;对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给以适当的财政补贴。

(五)努力建设并塑造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尽快建设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为中心的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并制定低碳旅游城市标准,把这些城市确定为省级低碳旅游试点城市,以此示范,延伸扩大到其他城市,实现环鄱阳湖所有的城市都能低碳化,最终建设成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六)协调多方利益,形成合力发展低碳旅游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考虑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企业、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游客的利益。处理好旅游企业与旅游行业的关系,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要与本地域的行业、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持一致。低碳旅游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项目开发者与规划者、旅游经营与管理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的全面参与,形成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七)制定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政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如景区规划要做到景观生态化,资源利用越少越好,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和本地的生产原料,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景区内使用环保观光车、天然气燃料、电动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有利于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星级酒店评定则必须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要求,否则不予考虑;对于旅行社,应大力推广低碳旅游产品,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务,积极宣传低碳旅游[7]。

参考文献:

[1] 汪明华.倡导低碳旅游 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5):11-12.

[2] Elliott.Tourism:Politiesand Publieseetor management[M]. Londonand NewYork,1997.

[3] 谢良兵.长株潭低碳路线图:从旅游起步[N].经济观察报,2010-8-14.

[4] 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旅游 江西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纲要[J].领导决策信息,2009,(12):14-15.

[5] 江西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02):1-6.

篇9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一)传统产业新型化。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大增量,引导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积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目标,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继续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加快实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煤炭企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于薄煤层、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的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煤矿生产建设管理规范体系,强化煤炭行业基础管理。按照煤炭生产与市场需求、运力供给相协调的原则,有效调控煤种生产结构,实现煤炭生产与行业效益提升相统一。电力工业加快推进以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超临界机组为主的大型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和微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钢铁工业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档精密不锈钢板带、不锈钢中厚板等优质高效的新产品,促进产品创新。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巩固和持续扩大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全面加强诚信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煤机械、煤物流、煤环保、煤安全、煤科研、煤信息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农牧业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一批光伏并网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加快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终端产品,推广污水和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动软件服务业、光伏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和消费类电子整机业快速发展。围绕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服务营销、包装储运等生产业,引导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拓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支柱产业多元化。尽快把成长性好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有色金属工业坚持大型、高端、循环发展方向,加快“探-采-选-冶-加”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化学工业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业化进程,对已示范成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烷气项目,积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氯碱化工、氟化工、有机硅化工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21%以上。依托已形成的煤化工、氯碱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础,开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提高加工深度,降低初级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延伸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

(四)两化融合深度化。发挥国家“呼-包-鄂-乌(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引领作用,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扩大两化融合领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程。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积极推进“双百亿工程”,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坚持向水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向交通沿线集中、向城镇周边集中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原则,遵循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依托城镇布局园区,借力城镇发展园区,充分利用好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和金融、物流、科技等生产设施,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开发区布局调整、整合升级、管理创新等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和运行调度,做好工业集中区和百亿元园区考核评价工作。继续推进一批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扩大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试点范围。再创建一批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年内新增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数目达到7个。

(二)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围绕产业链条重构进行联合重组,鼓励源头企业与深加工企业就地配套、就地协作,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按照“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基础较好的加工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矿山开采企业,组建自治区矿业集团。对列入今年重点培育的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考虑,在项目建设上优先保障土地、环保、水源、电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快企业成长步伐。

三、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科技创新的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信息情报、成果转化的平台体系,打造开放式的科技合作模式。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重点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自主创新促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二)推进工业节能节水。继续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工业用能合理增长。继续组织实施一批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全面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严格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加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平台,落实国家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信息进行核查。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节能监察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执法监察,逐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范围,并在现有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中择优培养部分园区和企业申报国家试点。继续做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已经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单位和已经获得国家、自治区两级财政节能环保项目支持的企业,以及年耗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国家“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十二五”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划,以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为核心,实施重点工程,推进示范试点工作。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以深入开展“创新驱动成长,转型促进发展”为主题的中小企业创新年活动为主线,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工作思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和集群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一)大力实施“三项示范工程”。一是加快实施千户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1000户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引领与带动全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 大幅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带动就业10万人。充分发挥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重要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继续实施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重点支持500户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业领域发展,培育一批服务型中小企业。

(二)重点建设“四大支撑体系”。一是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枢纽”平台建设步伐,推进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窗口”平台和10个产业集聚区共享平台建设,尽快建成全区统一的“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是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健全完善研发、检测、孵化等创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壮大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建立中小微型企业分类统计与监测分析体系。按照新的划型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信息管理制度,科学、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区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基本运行状况,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综合运用免费培训、减免税收、奖励补助和资金注入等多种扶持方式,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平等互利合作,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等服务。推进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继续开展送金融服务进旗县、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实现对所有旗县和园区的全覆盖。

(三)重点培育建设10个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在全区评定的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选择10个基础设施较完备、综合服务功能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层次较高、孵化功能较好的创业基地,加大财政扶持、融资服务、用地指标优先、标准厂房租金补贴等扶持力度,作为全区重点培育建设的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全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集群化发展。

(四)积极开展“六项联手行动”。一是联手广电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开展走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宣传行动。创新内蒙古中小企业“一频一刊两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促进形成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二是联手劳动就业、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开展“圆梦内蒙古”创业行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培训,深化创业服务。三是联手发改委、各电信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中小企业“翔计划”行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是联手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职业学院,把创业培训与岗位资格培训、企业招工与学院招生结合起来,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行动。五是联手工商部门,开展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行动。加强中小企业品牌创建指导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对中小企业获得自治区和国家知名品牌给予奖励。六是联手统计部门,抓住国家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契机,按照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开展全区中小企业普查行动,摸清全区中小企业底数。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大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宽带内蒙古”工程,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服务,提高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加快我区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产业发展,力争将我区列入国家数据中心规划布局,成为国家云计算产业和大数据中心的重要基地。扎实做好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电信、广电双向业务进入,推动数字电视宽带上网、手机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及云视听等新业务、新应用的发展,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

(二)提升电子政务应用和城乡社会信息化水平。按照“完善网络、突出应用、推动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深化应用。进一步做好自治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服务民生。积极扶持农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继续实施设施农业工程,推进农牧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我区特色产业结合的新模式。

篇10

[关键词] 信息化;医院;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32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66- 02

1 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

按照国际医疗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分类,大概分为3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MIS系统成为现阶段医院的主流系统,以财务为中心,涉及医疗机构问诊的相关流程,但缺失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而信息化医院的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病人信息的共享是其基础,涵盖医院内部、医院之间、各个社区、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实现全面的数据库病人信息网络。

2 现阶段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2.1 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医院因传统模式的保留,管理上多侧重于经验,缺乏标准;现阶段,各种HIS开发商参差不齐,软硬件结构各不相同,层次千差万别。系统平台和缺失的标准严重制约了行业间的交流,造成了医院内外部信息不能共享,独立工作现象明显。

2.2 缺乏投入

现阶段,医院成本不包括其信息化的投入,造成有投无产的情况。同时,医疗行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长期的工程,导致其后期在建设中的投入巨大。在现行的体制中,多数医院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那些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医院效益的项目进行大量投入,而并不会在医疗信息领域进行巨额资金的投入。

2.3 人才匮乏

由于其严格的专业化要求和复杂的行业流程,导致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中急需这一类型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拥有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多是非本专业出身的后进修者,导致我国在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进展缓慢。

2.4 高端产品的缺失

现阶段我们的HIS产品无法令行业满意。运行速度、运行安全、软硬件兼容及更新换代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型医疗机构对HIS在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远高于目前现存系统的应用。

3 相关的策略研究

3.1 革新观念

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医院目前的管理水平虽然能够解决硬件上的相关问题,但由于长期工作情况的限制,导致在各科室协调上捉襟见肘。观念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基础,包括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管理者、医务工作者,只有这些人的意识发生改变,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全部的流程中,任何一个链条的薄弱和缺失都将使得我国的信息化构建功亏一篑。

3.2 选择系统供应商

医疗管理与营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环节,因此,科学地选择系统供应商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求我们主要从系统的运行性、安全性、兼容性、升级等方面进行考虑,该软件用户的数量和已有用户的评价和使用情况,将以上信息综合分析,购入先进的、成熟的、配套良好的系统。

由于软件系统在设计时一定会有漏洞,在运行过程中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选择供应商的必备条件。在系统应用过程中结合当地和医院的实际情况会有更高的需求,要确保供应商在提供软件过程中有良好的信息扩展能力。

3.3 系统的推广与操作培训的开展

第一,要得到主管部门管理者的认可,先进的技术必须以一流的思维为导向。医疗工作者长时间的工作习惯和惯性思维已经养成,新鲜事物的进入必然对其产生冲击,这种思维观念的碰撞不是可以轻易化解的。起初必须用行政化的手段使得新生的事物得以发展,为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前期,信息化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监管流程能快速弥补医院在各方面的管理中出现的纰漏,这种无形的回报是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体现的。所以,正确地审视信息化构建问题,把医疗信息化的建设看做是医院日常管理、医院营销、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管理信息系统彻底革新了传统医务工作中的信息获取模式,原始的手工业务已经成为医疗工作的历史,信息化使业务、管理等流程上都得到了革新,同时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必须提高医疗工作者的培训。

3.4 提高效率,优化流程

信息化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和应用性的前提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完成数据的互通互享。对于不规范的业务流程,要及时地利用信息化系统设计进行补漏;同时对缺失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对于过分复杂的业务流程在不影响医疗运行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简化。

3.5 重视CIO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CIO作为医院的主要信息管理人员,要从战略和技术的双层角度考虑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要对医疗信息化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信息化摒弃以利益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作为一种医疗服务的辅助管理系统为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优秀的技术团队支持对于其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他们要熟悉业务流程和信息技能;第二,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推广能力;第三,在解决问题时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协同能力。

3.6 良好的信息化进程

医院信息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医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多个领域,但就其具体实现来说,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具体分为医院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阶段;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发展阶段;整体的医院信息系统整合阶段;医院间联网,实现医疗电子商务阶段。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获取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现代化的医疗机构也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化系统,现代化的医务工作者更多的运用信息化来提高患者的整体满意度。现代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不仅仅能简单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医务流程,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务水平。

两化融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又进一步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就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企业的新型战略。结合公司两化融合的建设经验,提出“金字塔”的两化融合战略建设思路。

“金字塔”的两化融合战略建设,就是将两化融合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围绕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将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落实到企业各个层次,从而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创新变革的战略。在企业的实际建设中就是实现助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全部建设。包括:基础平台建设、工业自动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和商业智能平台,在整体两化融合系统搭建同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控、支撑和服务,最终为实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管理思路如1图所示:

1 完善的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是企业管理所要建设的最基本的平台,也是支撑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企业首先要全力打造一套完善的基础平台,如企业的长短期规划、基础建设投入、企业组织机构、人员团队建设、基础业务管理水平等的建设。搭建好的基础平台,如硬件平台、主干光缆等,才可以为更高层平台提供保障,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流程化的工业自动化平台

工业自动化平台可以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实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综合性高技术的目的。企业在市场中运行,制造产品必须讲究效率和精确,尤其是流程型制造企业,采用一些自动化的设备和设施,如DCS系统、PCS系统等自动化的系统。流程化的工业自动化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高效、稳定的运行。

3 精益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是当代具有潜力的生产力,企业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公司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合理使用资源,使企业具有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内部流程、规范供销管理、降低库存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控水平,降低管理费用的综合优势。企业经过内部的管理,逐步建设和完成一套精益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ERP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智能型的商务智能平台

商务智能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各种分析报告,如客户价值评价、客户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评价、营销效果评价、未来市场需求等,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如商务智能系统,分析决策系统等。智能型商务智能平台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完善的基础平台、流程化的工业自动化平台、精益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智能型的商务智能平台是企业在做大做强中所具备的阶梯性、深度性的“金字塔”式的两化融合管理方法和方式,管理贯穿着各个层级,通过管理规范和约束各平台管理,通过各平台将管理有效落实到体系化管理。只有两化融合体系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永远的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邹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机电工程技术,2008,37(7)

[3]王睿,顾伟华,江勇.企业信息化基本要求与评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