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际礼仪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际礼仪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作用研究

一、礼仪教育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然联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中外礼仪、求职礼仪和网络礼仪等。

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在人际沟通时,妥善处理组织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仪。因为礼仪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和剂。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表达尊重和友好,增进了解与信任。在交际中,周到的礼仪能够使交际各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所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粗鲁无礼,容易使人产生否定情感,从而阻塞人际沟通的心理通道。

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教育,让学生在提高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懂得运用形象管理技巧,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适宜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赞许。“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必备的条件。

二、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渴望获得情感交流和个性肯定,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自卑、多疑、敏感、嫉妒等情绪体验,进而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礼仪教育中所涉及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普及礼仪基本常识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充满朝气、志向远大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渴望参与社交活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们如何做到知礼、守礼,如何运用合适的交际礼仪提高自身吸引力等问题,通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如: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名片礼仪等,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习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当下,高校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常常忽视基本礼仪素养教育,容易产生大学生礼仪知识匮乏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强化积极交际心理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习俗、心理和社会地位等障碍,其中,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能力较缺乏的大学生的“坎儿”,刚刚进入高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傲、嫉妒、猜忌、羞怯等心理体验。在这些心理体验中,自卑最为突出。而笔者对于所在地市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学生内心自卑的主要来源是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

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自卑心理的疏导,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首先让学生悦纳自我;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形象的优劣势和学习形象管理的技巧;第三,让学生常常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鼓励和赞扬。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完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信、谦虚、从容,不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大学生个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第一印象”给交往对象带来的效应,让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到礼仪“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等知识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用好塑造良好印象的重要工具——社交礼仪,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进行个人形象塑造,不断获得交际的成功。

(三)动态细微处夯实培训,引导打造自身魅力

微笑是特殊的情绪语言,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社交人员的形象展示离不开微笑的运用。例如,微笑让北京奥运会的礼仪小姐成为中国的“名片”。因此笔者在礼仪教学中将微笑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从口眼结合;笑与情、气质的结合;笑与语言结合;笑与仪表、仪态结合4个方面训练,以笑助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不断展现青年大学生友善、谦恭的人生价值观和青春魅力。

(四)重点锤炼敬语运用,交谈礼仪促学生人际交往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人说话交谈的水平,对塑造自身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交谈礼仪基本知识掌握欠缺、运用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说、如何听的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正确的说(普通话练习等)、如何清晰地说(包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等)、如何礼貌的说(如何善于倾听、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等)、如何幽默地说(幽默艺术学习等),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练习,收效很好。

四、总结

篇2

论文摘要: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学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在病理课教学中做适当的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验、临床与理论联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属于医学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形态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已广泛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经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加上病理学教学内容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病理学教学巫待解决的问题。

1.1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病理图片以增加直观效果。以往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病理变化的形态特征只能利用有限的挂图或教师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描述,很多病理改变学生难以理解,印象不深,所以也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现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将相应的病理图片及正常图片展示给学生加以对比,对同一病变还可从不同角度搜集图片加以讲解,肉眼镜下各种病变充分展示,这样使学生对某种病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使授课更加直观。多媒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能使学生脑、眼、耳并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具有新颖感,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2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很多理论课的课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病理学教学内容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简洁的文字突出重点,节省了用粉笔板书的时间,增加图片以取代冗长的文字描述,从而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为课堂信息量增加提供条件。

1.3应用多媒体教学可提供学生复习和下载应用 由于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加课堂有效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听老师的讲解,不必担心遗漏记笔记。此外,教师可以把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等放到网站,学生可自由选择下载学习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完成作业。

1.4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存某些弊端。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量的扩大,教学节奏加快,如果多媒体课件应用过多,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使病理变化表现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病变的发生发展的思考过程,这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本功,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必须花时间备课。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旦准备妥当,教师讲授重复课的负担减轻,容易忽视备课,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在病理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适当的时机准确切人多媒体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等优点,而对于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要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观察病变的大标本和切片得到对病变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前准备

2.1.1利用多媒体打出包括实验内容、试验目的、观察方法的注意事项,条理清楚、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

2.1.2利用多媒体复习与本节实验课相关的病理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复习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本次实验课的内容。

2. 2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病理变化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同样常采用挂图结合切片模型和手绘等教学手段讲述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但静止状态下的标本及组织切片缺乏动感,难以形象地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面前呈现集声、色、动画、动态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材料,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微观的或宏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标本、切片的演示,将呆板、静态枯燥的形态学实验变为灵活、声像并茂、动态、生动的实验。

篇3

关键词:心理惩罚;教育病理;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教育病理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过程。”[1]这些状态通过种种现象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然而,教育中的理想状态与教育的现实功能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病理的进一步思考,有学者认为整个教育都带有病理的性质。自有教育始,惩罚就伴随其中,甲骨文中的“教”字即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学生学习的行为。心理惩罚就代表着一种教育病理现象,在学生的权益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当下,对这一病理现象的治疗也随即展开。

一、 怎样理解心理惩罚的病理性特征?

依据族教授对心理惩罚的定义,“心理惩罚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的强度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2]心理惩罚包含着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人格、情感的伤害与打击,心罚、隐性心理伤害等等都是这一概念的不同提法。

普遍认为,心理惩罚首先具有隐蔽性。心理惩罚的实施形式较为隐蔽,它隐含在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当中,几乎和所有的教育活动同时进行。例如,为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采用排名的方法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公开对大多数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摧残。诸如此种的教育现象如此普遍,但其中往往蕴含着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另一方面,从教育者与学生对它的反应来说,心理惩罚也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我们往往能发现教师无意的话语、动作、眼神等等行为就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关的影响,而往往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种伤害。其次,心理惩罚具有无意性。这种无意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教师主观上想对学生进行心理伤害,而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伤害。有学者对“罚抄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教师让学生罚抄数遍作业的主观愿望是想通过此种手段让学生加深对作业内容的理解,并引以为戒,但在客观上却可能对学生带来了隐性心理伤害。因为学生在受罚的戒备心理状态下,积累的不是积极地成功体验,而是消极的失败体验。”[3]第三,心理惩罚具有破坏性。依据心理惩罚的定义我们可知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甚至能导致学生的身心障碍和疾病。在道德上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学习兴趣的丧失,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品德不良等。最后,心理惩罚具有长期性。正是由于其隐蔽性,心理惩罚的病因非常复杂,而且不能迅速消除。

心理惩罚的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处于形成自我认同感、情感激荡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自尊心是他们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极易受到伤害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甚至是仅仅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往往易作出伤害学生自尊的行为,比如采用过激的、反人性的教育语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产生语言暴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进一步则导致对外界环境认识的偏差。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对学生的自尊心的伤害是心理惩罚造成的首要危害。第二,心理惩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期受到教师心理惩罚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强权予以屈服,容易养成怯懦畏缩、优柔寡断的弱者性格、形成暴躁乖戾的不良品质,或者强烈的抗拒心理和逆反心理。第三,心理惩罚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恶语指责,不公正的对待,以及缺乏耐心等等行为将家具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师对于学生教育病理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过程。”[1]这些状态通过种种现象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然而,教育中的理想状态与教育的现实功能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病理的进一步思考,有学者认为整个教育都带有病理的性质。自有教育始,惩罚就伴随其中,甲骨文中的“教”字即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学生学习的行为。心理惩罚就代表着一种教育病理现象,在学生的权益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当下,对这一病理现象的治疗也随即展开。

一、 怎样理解心理惩罚的病理性特征?

依据族教授对心理惩罚的定义,“心理惩罚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的强度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2]心理惩罚包含着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人格、情感的伤害与打击,心罚、隐性心理伤害等等都是这一概念的不同提法。

普遍认为,心理惩罚首先具有隐蔽性。心理惩罚的实施形式较为隐蔽,它隐含在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当中,几乎和所有的教育活动同时进行。例如,为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采用排名的方法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公开对大多数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摧残。诸如此种的教育现象如此普遍,但其中往往蕴含着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另一方面,从教育者与学生对它的反应来说,心理惩罚也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我们往往能发现教师无意的话语、动作、眼神等等行为就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关的影响,而往往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种伤害。其次,心理惩罚具有无意性。这种无意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教师主观上想对学生进行心理伤害,而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伤害。有学者对“罚抄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教师让学生罚抄数遍作业的主观愿望是想通过此种手段让学生加深对作业内容的理解,并引以为戒,但在客观上却可能对学生带来了隐性心理伤害。因为学生在受罚的戒备心理状态下,积累的不是积极地成功体验,而是消极的失败体验。”[3]第三,心理惩罚具有破坏性。依据心理惩罚的定义我们可知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甚至能导致学生的身心障碍和疾病。在道德上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学习兴趣的丧失,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品德不良等。最后,心理惩罚具有长期性。正是由于其隐蔽性,心理惩罚的病因非常复杂,而且不能迅速消除。

心理惩罚的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处于形成自我认同感、情感激荡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自尊心是他们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极易受到伤害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甚至是仅仅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往往易作出伤害学生自尊的行为,比如采用过激的、反人性的教育语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产生语言暴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进一步则导致对外界环境认识的偏差。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对学生的自尊心的伤害是心理惩罚造成的首要危害。第二,心理惩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期受到教师心理惩罚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强权予以屈服,容易养成怯懦畏缩、优柔寡断的弱者性格、形成暴躁乖戾的不良品质,或者强烈的抗拒心理和逆反心理。第三,心理惩罚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恶语指责,不公正的对待,以及缺乏耐心等等行为将家具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师对于学生的疏远冷落也同样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因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喜恶亲疏是相互的。师生这种恶性关系一旦形成,不仅教学无法继续,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相当的影响。

二、 心理惩罚的病因及治疗

从教育病理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要了解造成心理惩罚愈演愈烈的原因――也就是病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总的来说,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病因主要从教育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内部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公平,教师素养不高的病因。众所周知,绝对的平衡与公平是不存在的,教育中总会有这些现象,例如我国基础教育的中部与东部的差距,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都普遍存在。像这类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绝大多数都是人为造成的,这样导致的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带给学生、教师的压力是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的,因而为心理惩罚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病因。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不仅是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是教师教育素养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的缺乏,教师缺乏对这一职业的深刻认识,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实际上也就是对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全面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知识教育的认识之上。教育艺术的匮乏,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相当的作用。心理素质欠佳,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的心理状态通过其行为方式也将深刻影响到学生的种种行为。

外部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导致的压力,以及长期以来认识上对教育社会功能的过于重视而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另外的一个重要病因。“教育的‘善’的大小取决于教育‘真’的程度,而教育‘真’的程度又取决于教育能够‘真’的条件。”[4]由此可见,社会期望赋予教育的太多,要求教育做到的也太多,然而与此不相称的确是教育永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来保证这些期望的达成,这样教育面临的压力转移到学校、教师的身上,必然通过一定途径发泄出来,心理惩罚就是教师压力的转移形式。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传播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功能。对于这种功能的过多重视,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过分重视,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个性培养,实际上,这是教育目的的倒置。最终,倒置的教育目的难以达成,学生的权益同时也难以保证。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针对心理惩罚症状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性的惩罚与禁止措施,二是加强教师素养提高的措施。长期以来,对于教师处罚学生向来就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明令禁止体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也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这些法律条文告诉我们,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心理惩罚是违法的行为。可见,对于这类行为的惩治必将是严厉的、强制的。

另外一方面,社会也在积极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由于心理惩罚的隐蔽性,对这种行为难以进行有效地抵制,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素养,是预防这类现象的最根本的途径。当前,教育部门对教师加强了师德培训,从理论上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并且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师德来进行教育活动,树立自己的权威,而且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 心理惩罚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教育病理学认为如同身体疾病的治疗一样,针对教育中疾病的治疗也如此。“对教学病症的治疗手段和措施,能收到较为明显的疗效的,往往也会带来副作用,这可以称之为‘教学疾病的治疗效应’或‘治疗的副作用现象’。” [5]上述的两种治疗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用法律法规等手段对教师的心理惩罚行为予以禁止并加以严厉制裁,将会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将极大地降低教师教学积极性,导致老师不敢对学生予以适当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明确班主任工作量,提高班主任经济待遇,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外,还重点提到“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教师难道不能批评学生吗,有必要需要教育部发文明确吗?事实却是,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的当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由此可见,教育中的惩罚是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不能将心理惩罚与之类同。但是,前文已有表述,心理惩罚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心理惩罚并不是仅仅孤立存在的,在教师实施惩罚的同时,可能心理惩罚也发生了。它可能因教师的正确批评而产生,因为心理惩罚的发生还与学生的心理承受度相关。因此,要判断惩罚的适当与否,对教育者来说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运用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来防止心理惩罚应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这首先要求教育经费,尤其是教师培养经费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一切人力、物力、资源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认为,当前教师的能力差是导致心理惩罚教育的重要根源。对此,就必须抓好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一系列的教育投入也是非常迫切的。但“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得教师工作质量又有所提高,这就进一步反衬了教师报酬的低下,于是,要么迅速提高教师报酬,要么教师将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动力,而动力的缺乏,又往往使提高教师素质的师资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6] 。

另外,解决这一现象不仅仅只是教育领域的职责,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必须承担起责任,也就是说,一系列的配套工作都必须随之展开。比如,对于心理惩罚的法律上的明确。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教师体罚学生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性条文,但“没有任何一项条款对心理惩罚的问题以及心理惩罚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7]而关于心理惩罚这一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也是教育界争论的难点,由于其隐蔽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心理惩罚的界定实际上也不十分明确,这就要求相关研究的进一步跟进。进而社会监督机制对于心理惩罚的监督力度也应当加强。以上这些工作都是一环扣一环的,达到其中的每一项都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又可见教育副作用的踪影。

参考文献:

[1]石鸥.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张守臣.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成因分析[J].北方论丛,2002,3.

篇4

关键词:化学史知识;化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88-01

一、化学史趣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绪言课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以徒劳而告终,使人们逐渐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然而本世纪初,元素放射性的相继发现,原子内部结构的揭秘,巨型粒子加速器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数千年的人造黄金梦变成了现实。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班布里奇博士利用“慢中子技术”成功地将汞变成了金。1980年,美国劳伦斯伯克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一次把铋变成了金。尽管用此法获得黄金是得不偿失,然而人类能人工制造黄金这件事本身说明,只要肯钻研,世界上没有攻克不了的科学堡垒。

二、化学史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获取

化学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它包括教科书中的化学理论和定律,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没有介绍理论和定律的发展历程和化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原始,若是在教学中结合史料介绍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过程,把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追溯到它的来源和演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阶段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例如对于电离概念的教学,若是直接用现成的结论去解释,说明它是“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教学也没有什么困难,学生也能接受,但是很难深入领会,教师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经历电离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验电离学说的建立过程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举例说明包括门捷列夫等在内的一些化学家在当时都没有弄清楚电离和电解的本质区别,通过这样的正误对比,使学生在认识的矛盾冲突中自我构建知识。

三、化学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是陶器和瓷器的故乡,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3000年前已开始出现原始的瓷器。到宋代,我国制瓷技术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了许多稀世珍品,为此,西方把瓷器称为“china”。冶炼青铜技术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商代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它造型瑰丽、浑厚,鼎外布满花纹,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冶炼及熔铸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科技水平。早在公元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在技术上又作了重大改进。造纸术在7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12世纪传入欧洲。这项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为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黑火药最先发明于我国唐代,它在唐末已在军事上得到应用,是人们实现从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先声。此外,我国古代在酿造、冶铁、医药化学、煤和石油的开发等方面都有许多贡献。

即使在近代,也有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世纪初,各国碱厂大都采用新兴的苏尔维法代替陈旧的路布兰法,但苏尔维法被外国公司垄断。当时在美留学的侯德榜对这一现实十分愤慨,他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返回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碱厂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汇集素材,联系相关的内容,适当地加以展开,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感情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四、结合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求实执着的精神

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化学家的故事,从他们身上能够学习到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由于它性格暴烈,有剧毒及令人毛骨悚然的伤害作用而被称为“死亡元素”。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有些科学家为制取它而健康受到损害,还有些科学家为此而献出了生命,可以称得上是化学史上一段最悲壮的历史。而当时年轻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看到制备单质氟难倒了那么多的化学家,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了更大的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在艰苦的实验过程中,他本人因砷中毒不得不把实验暂时停顿下来,但在他的健康状况稍有好转时又开始致力于单质氟的制备。经过不懈的努力,1886年莫瓦桑成功地制备出“死亡元素”氟。由于在研究氟的制备和氟的化合物上卓有成效,他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但为此他的身体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他不得不承认“氟夺走了我十年的生命。”1907年这位在化学实验科学上闪烁着光芒的科学家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年仅55岁。莫瓦桑的名言是:“一个人应该永远为自己树立一个努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只有这样做的时候,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前进。”

化学家活动的历史构成了化学的历史。诸如此类科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介绍有关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一定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任志鹏.中学化学中化学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5,10.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费 行政作用 经济利益引导作用 优质优价

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民族存亡,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各界都在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随之扩张,到现在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规模扩张和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紧缺的局面促使高等教育逐步由公共产品过度到准公共产品,对其成本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根据成本补偿理论,它应当由享受个人收益的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与社会共同分担,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收费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结合紧密的特征,使其从提出伊始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收费问题,试图讨论如何安排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利用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促进我国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学科、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的努力,所以,本文首先探讨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如何调动这三者的积极性的角度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安排。

一、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的机制分析

(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政推动机制与市场引导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存在近似同一特性。虽然国家有高校收费的指导价或区别定价政策,但所有高校都按规定的最高限额收费,这种行政推动机制主导下的收费制度遵循了同一性理念,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均等。但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收费仍停留在成本的补偿与分担,还没有建立高等教育的价格机制,单纯以行政力量主导的收费制度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收费原则,使得政府的指导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效果,不能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最优,也无法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而纯粹的市场引导机制是指将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建立在对高校的绩效考评上,以考核结果区别高校的不同级次,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实行对高等教育的优质优价策略。这种收费制度有效地利用了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使得收费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赋予各个高校更多的自,也能够更积极有效地配置资源。然而,缺乏了行政作用的规范、将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物品完全交与市场来主导是不现实的,这会使教育收费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从而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认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即将教育收费的行政推动机制与市场引导机制联合,互相渗透,共同作用。首先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划定不同类型高校的基本收费范围,规定收费的上下限,然后通过市场力量的作用,使价格手段参与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来,赋予各个高校在收费标准制定上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对不同级次的高校、学科及师生实行差别收费,以此实现高等教育优质优价的收费制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市场引导机制的作用分析 高等教育收费的市场引导机制将收费交由消费者、市场竞争来确定,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教育产品的质量,具体地可以从其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作用来体现。首先,从学校的层面看,不同级次、不同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成本不一,从公平角度来讲,其收费也应该有所差别,这正是高等教育收费市场引导机制的体现。级次高的学校,其教育质量普遍优于级次低的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受教育者今后的收益,通过这种优质优价的收费政策,使高校意识到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相应提高教育收费,从而对高校积极性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及激励作用。其次,从学科的层面看,通过引入市场引导机制,将高等教育收费上的差别体现在学科的差异上,可以缓解学科的供需矛盾,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对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实行差别收费,可以消除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偏离;对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实行差别收费,可以使学科成本得到科学准确的弥补,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层面看,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推动力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是建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泉。市场引导机制具体地表现在,对高校教师按其专业水准的差异实行差别化的奖励政策,而对学生则是按其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实行差别化的学费减免政策,这样的制度安排推动科研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二、改革收费制度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一)现有收费制度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收费制度来看,国家有高校收费的指导价或区别定价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高校所有学科都按规定的最高限额收费,基本上没有对优质优价的体现,这样的收费制度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高等教育收费的同一性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高校层次的不同体现出高校投入和教育质量的不同,一般来讲,高层次的大学的投入和教育质量都将明显优于低层次的高校,可以为学生带来的预期未来收益也相对较高,根据利益获得和优质优价的原则,高层次的高校收费应该高于低层次的高校收费。但在目前具体的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将高校一般专业的收费标准定为4600元,这意味着层次较高的南京大学的一般专业的收费标准与其他同层次和低层次的学校是一样的。如此收费并不能与南京大学的投入和培养质量相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层次高校的办学动力,阻碍高层次高校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2)现有的收费制度不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据统计,学生就读于不同层级的高校,其所承担的学费差别不大,这与各个高校的经费总投入并不成正比。层级较高的高校中教育收费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到10%,而层级较低的高校中这一比例却在50%左右,如此大的差距充分体现出目前的教育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优质优价原则,不利于教育资源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学校,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长期以往将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不同收费机制对高校办学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现有收费制度下,由政府统一规定收费指导价和区别定价政策,但同一地区不同级次高校之间的学费差距却不大,这样就导致级次较低的高校学生的净支付水平要高于级次较高的高校学生的净支付水平,损害教育公平的实现,无法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而且这种行政作用下的收费制度既不受教育成本的影响,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也弱,更没有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和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的收费机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降低高层次高校的办学动力,阻碍高层次高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行政推动机制的以上不足要求我们适当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即通过市场的力量,将高等教育的收费与高校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放开价格限制使学费成为反映高校质量的信号和调节供应的手段,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优质优价。在这种市场引导机制的作用下,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依据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来确定,如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供需状况、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衡量自发地形成高校之间的不同级次,以此实行优质优价,决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种绩效考核和收费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及时地反映高校质量的差异,从而对高校产生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国外不同类别高校收费机制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理念从本世纪初开始向差异性转变,根据学校级次的不同决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一转变过程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机制的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以英国为例,它于2004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案》,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法案确立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理念,表达了一种差异性理念。该理念根据“同质同价、异质异价”的原则进行差异性收费,它认为各个高校都具有由自身质量与声誉决定的潜在市场价值,高校可以依据不同的市场价值来收取不同的费用。根据英国新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从2006年起,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高校开始根据专业要求和学校声誉,将本科生学费从目前平均每年1000英镑上调至最高限度为3000英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确定学费及其涨幅,这就给了各个高校更多的自,高校可以根据其级次、投入成本的差别确定合理的教育收费,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成本补偿的需要,提高高层次大学的办学积极性,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四)建立以高校等级差别为基础的教育收费机制改革设想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规模不断扩张、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资金投入相对紧缺的局面,如何开拓高校的融资渠道、在教育收费制度中引入市场引导机制、实行教育收费的差别定价是改革的关键点,为此,提出以下改革设想。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这是基于制定收费制度的行政作用而言的,以确定高校收费的基本范围。为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明确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形成教育成本核算的统一制度,便于同类高校之间比较,也便于社会监督,也将会使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遏制乱收费、乱开支的现象,保证高校财务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使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更加准确。其次,在收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引入市场力量,建立对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教育收费与高校绩效考核的挂钩。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一系列绩效指标的评价,自发形成不同的高校级次,以此决定高校的收费,对社会声誉和培养质量高的学校收取较高的费用;对声誉和培养质量较低的学校收取较低的费用,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将高校各方面各环节的行为取向引导到绩效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把收费标准的决策权下放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从而在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优质优价为原则的差别化定价模式。最后,要建立收费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的收费标准已经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了不变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高校成本补偿的需要。高校之间的竞争导致各个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对收费标准的确定应该遵循动态性原则,使高等教育收费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具有前瞻性,使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不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滞后。

三、改革收费制度推进高校学科发展

(一)现有依据学科类别的收费制度剖析 学科有冷门学科与热门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分,热门学科能为学生带来的未来收益一般高于冷门学科,重点学科的培养成本一般高于一般学科,应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直接收益一般要高于基础学科带来的直接收益,从优质优价、成本补偿的角度考虑,对于热门学科、重点学科、应用学科的收费标准应高于冷门学科、一般学科、基础学科的收费标准。而在目前我国行政作用主导下的同一性收费标准下,学科之间的收费差距并不明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冷门学科的学生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却只能获得相对热门学科较少的收益,这不符合成本补偿的收益多分担多的原则,影响收费的合理性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重点学科的额外投入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而导致发展缓慢;基础学科在学生专业选择时备受冷落,招生数量不足,学生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缺少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学科发展及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瓶颈。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表现出来的问题对收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依据学科不同收费制度对学科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现有的收费制度中引入市场力量,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将收费标准的制定与学科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是改革的主要切入点。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不是私人产品,这就导致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不可能像商品价格一样,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形成,这样会造成学费标准的设定失去控制,学费甚至会出现高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能性。因此,主张通过行政力量和市场规律的联合作用,在控制收费标准基本范围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多的自,根据学科考核的排名决定收费的多少。新的收费制度以对高校学科的绩效考核为依据,自发形成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学科差距,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实行差别化的收费。这种制度以办学成本为依据,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消耗的成本是有差别的,那么学校应该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收取不等的学费,这一方面满足了成本补偿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高级次学科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科的良性发展。新的收费制度还体现出了市场收益的差别,不同学科的未来市场收益不同, 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不同。基于此不同收益的教育,其学费水平不应该一样,这可以在学科之间拉开距离,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受教育者公平的实现。

(三)国外高校不同学科收费制度借鉴 从欧美主要国家的收费政策上看,同一性的收费模式已经逐渐被差异化的收费模式取代。根据优质优价以及利益获得原则,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学科收取不同费用的方式已经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以美国为例,其在不同学科上的收费有所区别。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别,由于不同学科专业其培养成本和学生毕业后预期的收入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美国高校热门专业的收费一般高于其他专业的收费。如耶鲁大学200年至2005学年学费,森林和环境学院为23850美元,法学院为36490美元,商学院的学费加上杂费高达64100美元。而在2008年,其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学院学费为31500美元,护理专业为14512. 5美元,商学院则高达7万美元。由此可见,国外各高校充分利用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根据市场对不同学科的预期对其进行自发的排名,以此决定学科收费的多少,这样的收费制度体现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利于国家优势学科总体水平的发展。

(四)建立以不同等级学科水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水平的提升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应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以不同等级学科水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点,对此,我们提出如下改革建议。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学科投入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理清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高校学科投入的配置和效率进行测评,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完善投入结构与比例。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评价结果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比较,以对学科的层次、专业的优良进行评估和比较,合理确定内含自身质量和声誉水平的各个学科及专业潜在的市场价值,为高等教育收费的差别化定价提供依据。其次,要建立高校学科收费听证会制度和公开教育收费的信息制度。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的不同,对收费制度的评判和考虑会有所不同,双方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若只由高校单方面确定收费标准,可能会造成利益上的倾斜,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基于此,主张建立由政府、高校、受教育者及社会代表所组成的高校学科收费听证会制度,以使学费标准的制定更透明、更合理,规范和约束高校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作为补充,在收费制度确立后,还要建立相关的教育收费信息制度,保障收费制度的公开、透明,使市场力量在教育收费的改革中发挥最优作用。

四、发挥优秀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奖励制度

(一)不同奖励或减免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收费制度来看,高校收费趋于同一性,在收费确定后,这种收费制度在对各个高校、学科收取差别不大的学费时,并没有考虑对学校质量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的奖励,而且,它对每个家庭和受教育者都是一视同仁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的考虑相对不足。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对所有人都实行免费或者无差别收费的政策,就只会是以表面的均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均等,甚至会加剧这种不平等。这种收费制度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两者又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主要推动力,长此以往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在现有的收费制度下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资基础上,对不同水准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奖励政策,对个人采取有差别的收费政策,兼顾贫富不均与学生水准共存的客观事实。这方面,英国的收费制度就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对年收入低于15200英镑家庭的学生进行全额补助,家庭年收入在15200-22560英镑以下的学生,每年可免交学费1200英镑,此类学生约占英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0%;家庭收入在22560-33533英镑之间的学生需交部分学费,此类学生约占英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10%;家庭收入超过33533英镑的学生需交全部学费。同时,还采用先上学后付费的模式,并且是在毕业以后年收入达到15000英镑后才开始偿还贷款,还款的金额为超过15000英镑部分的9%,如果在还款期间学生的收入下降到15000英镑以下可以暂停还款。这样的收费制度将高等教育学费与个人、家庭收入水平挂钩,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和个人采取不同的收费等级,并辅以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我国在收费制度的改革中,以此为出发点,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与减免制度的改革设想 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一所高校能否产生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并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学生。如何将高等教育收费与这两个主体挂钩,将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作为教育收费的主要目标是改革的重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设想:(1)从教师层面上看。要完善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作为教育成本补偿的一个方面,在决定收费标准的时候,要同时考虑该学科教师的水准,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优秀教师数量越多的学科理应受到更多的投入,这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力。可以通过对专业能力、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社会工作、师德学风等方面的考评,解决目前考核制度目标单一、侧重与科研成果的现状,建立系统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并辅之以科学规范的考核流程,运用多种考核方法的交叉结合,以此决定对优秀教师的奖励。这种动态绩效考核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各方面的目标、利益一致起来,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从学生层面上看。一方面,在收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对收入不同的阶层实行差别化的收费标准和政策,并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体现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与扶持。虽然目前我国也有相应的对贫困生的资助,但这更多的体现在事后的补助上,而且资助的范围相对较窄,为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资助的时效性上,即在制定收费标准的最初状态,就以条文规定明确对支付能力不同的学生实行差别化的收费,对此可以参照英国高校的做法。另一方面,在收费制度制定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对优秀学生的减免制度,这是将绩效考核引入教育收费制度的又一体现。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及经济资助,扩大现有资助的范围,这可以通过学生获奖情况、学生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评价,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现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在保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公平的实现。

五、结论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引入市场力量、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高校绩效考核相挂钩、形成行政推动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的双向作用是改革的重点。行政作用在收费制度中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政府需要对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制定范围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以监督和规范高校行为。此外,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收费,将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规律相结合,通过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绩效评估考核,进行不同档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将收费标准的决策权下放给作为经营实体的高校,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自主地确定和调整收费标准,实行教育收费的优质优价,充分调动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积极性,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奠定基础,使学费真正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刚:《成本分担,优质优价――从“精英取向”转向“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

[2]杨扬、陈敬良:《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应体现优质优价原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 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 技巧

PowerPoint是演示文稿编辑软件。它通用性强,制作相对简单,易学易用,主要用来制作演示型教学课件。PowerPoint是教师用来制作教学课件的首选软件。Office自1997年被推出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版本不断升级,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一般的功能应用教师都会,如利用模板按时间顺序制作幻灯片,设置简单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声音效果,由Word文档转换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由PowerPoint演示文稿转换成Word文档,等等。但教师要制作出图形、文字、声音、影像并茂,交互性较好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掌握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一些技巧。笔者对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课件的功能,增强课件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一、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生成的SWF动画

PowerPoint不直接支持SWF动画,必须安装相应的控件才能应用。具体操作步骤为:启动PowerPoint,单击“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命令,打开Active X控件工具箱面板,在“工具箱”的底部有一个“其它控件”的按钮,单击该按钮,打开系统上已安装的Active X控件的清单,选中“Shokewave Flash Object”选项后光标将变成十字形。用十字形在幻灯片上拖出一块Flas播放的屏幕空间,Flas能占用屏幕上的任意大小或位置。拖好Flash窗口后,右击该窗口,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项,在Flash的页面属性对话框中的Movie框中键入SWF格式动画文件的URL或路径。如果SWF动画文件在PowerPoint文件的同一目录下,则键入SWF文件名即可,但要注意必须带上扩展名.swf。

二、在PowerPoint中插入视频,设置播放视频控制按钮

1.在PowerPoint中插入视频

在PowerPoint中插入视频,具体操作步骤为:

(1)启动PowerPoint,单击“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弹出“插入影片对话框”,找到要插入的视频文件即可。

(2)找到视频文件后,单击“确定”按钮,弹出“Microsoft PowerPoint”对话框,询问是否需要在幻灯片放映时自动播放影片,选择“在单击时”,接着则会在窗口中出现一个小的播放框,调整其大小至合适。

2.设置播放视频控制按钮

播放视频控制按钮一般有播放、暂停、停止、快进和快退等按钮,在这里只设置播放、暂停和停止三个按钮。具体操作步骤为:

(1)单击“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自定义按钮”,选择第一个空白的按钮,并复制两个,在出现的“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中“无动作”单选框,并为三个按钮分别加上文字:播放、暂停、停止。调整好框和文本的大小、颜色等。这样三个按钮就做好了。

(2)播放按钮的实现。选中视频播放框,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动画”命令。可以看到,在“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中已经有了这个视频的任务格。默认情况下,幻灯片放映时如果单击视频画面,视频就会停止。单击有小鼠标的那一格,会在该格右侧出现下拉按钮,单击,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计时”命令。在“播放影片”对话框中,选择“选项”,然后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单选项右侧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播放”,最后单击“确定”按钮。这样单击“播放”按钮即可开始视频播放的效果了。

(3)暂停按钮的实现。选中视频播放框,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动画”命令。依次选择“添加效果影片操作暂停”命令,可以看到在任务窗格中增加了“暂停”项(有两个小四方形的符号即是)。单击有小鼠标的那一格,会在该格右侧出现下拉按钮,单击,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计时”命令。在“暂停影片”对话框中,选择“选项”,然后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单选项右侧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暂停”。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4)停止按钮的实现。设置方法与步骤(3)相同。

三、设置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交互性

PowerPoint演示文稿一般是按幻灯片的顺序,以页或屏为单位进行播放的,交互性相对较弱。教师利用PowerPoint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就可以增强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交互性。一般在使用超级链接时,在链接处带有下划线,并且字体的颜色与母版不一样。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设置,以上问题都能解决。具体操作步骤为:

1.建立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目录。按“新幻灯片”按钮插入一张空白幻灯片。单击“文本框”按钮逐行加入目录中的文字。

2.选中目录中的一个文本框,单击右键,选取“动作设置”项,在“动作设置”窗口选中“超级链接到(H)”单选框,选中要跳转的页面,最后按“确定”即可。目录中所有的文本框都要按上述操作完成。

3.从某个知识点所在的页面返回目录所在的页面。在某个知识点所在的页面,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自选图形”,选择“动作按钮”,选中返回按钮在该页面右下角绘制出返回按钮。选中返回按钮,单击右键,选取“动作设置”项,在“动作设置”窗口选中“超级链接到(H)”单选框,链接到目录所在的页面,最后按“确定”即可。这样就可以从某个知识点所在的页面返回目录所在的页面,维持很好的交互性。所有需要回到目录的页面都要按上述操作完成。

四、使用PowerPoint播放器

有时在家做好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上课时播放不了。这是由于有的电脑安装的Office版本不兼容,有的是没有安装Office,使用PowerPoint播放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PowerPoint2000开始微软加入了播放器功能。有了它,我们可直接进行演示文稿的播放,而且播放器播放的效果与在PowerPoint中的演示效果完全一样。

1.为准备在没有安装PowerPoint的机器上播放演示文稿,首先要将播放器文件和已制作好的演示文稿拷贝到存储器上,然后在“Microsoft Office/Office/Xlators/Ppview32.exe”中查找播放器文件的位置,或者直接在Office 安装盘中查找。建议在执行时将播放器和演示文稿文件拷贝到硬盘,否则播放速度会比较慢。

2.双击Ppview32.exe文件,即出现播放器面板,从窗口中选择要播放的演示文件,然后在“换片方式”选项中选择换片方式,如果想进一步设置有关选项,可单击“选项”进行设置;如果使用演示文件自己设置,可选择“使用已保存设置”,设置后单击“确定”即可。

PowerPoint的应用技巧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只介绍在制作、使用课件遇到问题时使用的一些技巧,希望这些技巧能给各位同行提供帮助。

篇7

关键词:自制教具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地位和作用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或者根据课本的相关实验设计自制出的能用于教育教学的器件。他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解决传统教学当中没有实验器材时教师只是靠单纯讲解和学生想象实验情景的情况,为学生创造了感性认识的条件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传统物理教学只注重传播知识,却没有注重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完成。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知识,却缺乏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

演示实验是利用课堂时间,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或者通过演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然而,教师个人自制的教具不可能满足一个或几个学生用一台教具来进行实验探究。所以,自制教具在教学当中主要用于演示实验,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制教具能够促进物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师根据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在课堂上设定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环节。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情况下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而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适当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就可以把一堆抽象的概念、规律变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容易的弄明白。教师非常了解自己自制的教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定教学的先后情景。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其次,在引导学生从实验当中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相关规律。最后,将规律放回到实验当中来检验、应用。按照认识论的观点,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鲜刺激,其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制教具就是在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将思维能力很好的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演示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可以控制特点很突出。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和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需要观察的现象展示出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的条件进行思考、总结。因此,教师在自制教具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也在设计了演示实验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培养。

3、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使用自制教具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制教具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来设计的能够很好完成实验的器件,他带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一定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能很好的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或验证规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训练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个人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同时也能给学生产生影响,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不怕困难、敢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仪器、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习惯。

5、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陶冶个人情操,能从行为上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在演示实验中又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观察,还能使实验仪器的结构简单、费用低。制作教具的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废弃物品,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会使学生觉得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离自己更近了,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自制演示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充实教学仪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能力,是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实验器材缺乏和学生学习条件艰苦的地方,我们作为党的忠诚的教育人员,就应当努力的发挥自身的创新观念,艰苦奋斗,为那些可爱的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自制教具对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以及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物理教学论》 邹祖莉编著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6-7

篇8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技能;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作为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本文结合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源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了“教学做”三者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静态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内的开放式教学,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出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潜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在高职教育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工作实践的过程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不同的教学功能单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使教学进程由学习任务来驱动,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质就是: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讲授、操作、实践等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1.课程设置项目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符合的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对本课程所涉及的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调研、整理、归类、设计,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现场应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基于三个知识模块:基本指令、程序设计、功能指令编程。我们把这些模块提炼为教学项目,将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以任务单形式下达学习任务。驱动这三个模块学习的项目可分为以下9个:(1)电动机的启动、停止控制程序;(2)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程序;(3)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程序;(4)十字路通灯的控制;(5)自动送料装车系统的控制;(6)水塔水位自动控制;(7)液体混合装置控制;(8)四层电梯控制系统;(9)舞台灯光的控制。

通过这9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围绕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在课程实施上从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从知识掌握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以边学边做的方式实施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考评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以拓展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

(1)校内实践条件。为保证“教学做一体化”进程的有效开展,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环境,展开实践技能学习,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仿真模拟教学实验室”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真实互动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它也为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提供了有效实施场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任务运作的全过程。它利用采集卡采集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输出信号,通过计算机串口实现可编程控制器与计算机的通讯,使得虚拟仿真技术实时展现可编程控制器的运行状态,使学生容易理解每一种控制单元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如,在十字路通灯的控制实验中,组态界面上能直观看到十字路通灯的闪烁过程,生动形象的工程动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现场运行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任务的理解。

(2)校外实践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考察、见习等方式,了解实际生产流程,使我们的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到技能。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结构与配置,机型的选择,I/O点数的分配,接线和输入、编辑、调试、运行程序,让学生学会分析系统故障,对症查找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他们今后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3.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做”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了“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圮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教师的角色从“单一型”向“引导型”转变。在教学中,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都以实践操作为主线,围绕实践操作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采用讲解、演示、示范、指导、评价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以学生“主动性”学习为主,以做为主体,以学为目标,并在学习实践中创立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从被动地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教师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自动送料装车系统的控制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自动送料装车系统的一个工作周期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创造问题情境,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讨论硬件的配置、I/O的点数分配、参数的选取,根据工艺特点选择设计方法,设计出梯形图或助记符程序后,进行安装、接线,输入设计的程序进行调试,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讲解,学生再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

4.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求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师要做一名“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成功的实践者,就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不断填充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及时了解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积极参加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培训,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参与课题研究,接受职后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和各种培训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并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采集企业的一线数据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带给学生最新的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指导教师,协助一体化教师开展相关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5.完善考核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做”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要通过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主动参与程度及与他人的合作表现。考核采取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阶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针对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以把考核分成三部分,平时考核占10%,技能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60%。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出勤率、课堂提问、课程作业等。技能考核包括实验报告部分以及实验操作部分,技能考核采取个人技能考核和小组考核两种方式,个人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抽签选题,根据题目要求,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程、实际接线和仿真调试。小组考核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实现,分步骤按计划完成实验,最终依据小组成员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实践技能展开教学,其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大大提高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为社会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玉臣.职业教育三环节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刘腊梅.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J].职业技术,2003(1).

篇9

“桑蚕居”工作室的优势

“桑蚕居”可提供学校所不具备的养蚕条件,并能通过课外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小小养蚕家”活动,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建立昆虫生命周期的模型。这样,“桑蚕居”的活动能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的环境,弥补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

首先,“桑蚕居”可提供专业的育蚕环境,除专用的育蚕室外,还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其次,“桑蚕居”的活动计划不拘泥于一般的学校课程计划,而是根据蚕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安排活动。“桑蚕居”在活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能提供更多的拓展性知识与体验内容,并通过方案设计、讨论、记录、展示评价等活动形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并可在活动别设计加入能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环节。第三,“桑蚕居”有专职的科技辅导员,均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关注学生在活动实施中的发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桑蚕居”的活动是由学生自主、自愿选择,这为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桑蚕居”养蚕活动的准备工作

中心为建立“桑蚕居”工作室,提供资金保障和专门的场所。工作室分两部分:展示室,用于存放各种标本;人工饲料饲养室,用于养蚕。饲养室里的培养箱、烤箱、冰柜等分别用于培育幼蚕、保存蛹虫草、储存人工饲料等。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参与养蚕活动的需求,我们采取人工饲料养蚕的方式。这种养蚕方式摆脱了几千年来蚕对桑叶的依赖,进一步拓展了养蚕的时间。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们选择彩茧专用饲料,使原来白色的蚕变成彩蚕,并结出相应颜色的彩色蚕茧。我们还利用现有的蚕蛹,提供虫草菌,培育蛹虫草。

在开展项目前,我们邀请吴江市蚕桑指导站的专家对中心部分科技辅导员进行桑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试养活动,作好操作观察记录。通过试养活动,科技辅导员有了一次完整的饲养彩色蚕和培育蛹虫草的经验。

“桑蚕居”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养蚕材料准备好后,我们通过在《吴江日报》刊登活动信息,在电视台播放滚动字幕,以及到学校发放活动宣传单等形式,面向全市3年级小学生进行招生。由于场地限制,长期活动班每期只招收6~8对亲子来参加活动。为了让更多学生体验饲养彩色蚕的乐趣,我们还利用每周组织全市各乡镇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中心来活动的契机,开放“桑蚕居”,让学生进行短期的活动体验。

养蚕活动计划的制订

在制订活动计划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

围绕学校科学课养蚕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及过程等方面制订计划,尽量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拓展、完善、补充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

不与学校的正常上课时间冲突

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桑蚕居”的活动安排不能做到每天1次,养蚕活动只能在不和学校课程相冲突的基础上进行,我们采用了1周活动2次,活动时间是每周三、周六的课后和假期,每期共19次活动。

遵循蚕的一生的自然生长规律

养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观察蚕卵开始,出生、眠、蜕皮、彩色蚕、蚕的身体、制作结茧的家、结茧、蛹、蚕茧和蚕丝、蚕蛾、荧光判性、蛹虫草,最后总结蚕的一生。蚕每天都会有变化,需要学生每天观察,由于每周只有2次活动,学生无法在“桑蚕居”观察蚕的整个变化,我们让学生将蚕带回家饲养,在家作日常观察记录。我们根据蚕的生长过程和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制订活动计划,在“桑蚕居”重点观察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如眠、蜕皮、结茧等。

“桑蚕居”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开展有特色的“桑蚕居”活动,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养蚕活动”。中心聘请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吴江蚕桑站的专家作为“桑蚕居”的顾问,主要负责对“桑蚕居”的环境设计、设备采购等提出建议,对活动中涉及到的专利产品进行使用技术指导,并负责培训中心的科技辅导员。中心选拔了有一定专业技术、责任心强的科技辅导员专门从事“桑蚕居”的活动组织实施,并与科技特色学校的科技教师一起设计开发活动资源。

在活动资源开发阶段,针对小学3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3年级下册和科技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后,“桑蚕居”的科技辅导员和学校科技教师一起编写了观察记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校外科普活动手册《蚕的一生》。手册主要由各个时期蚕的知识、如何养蚕、怎样观察和记录等内容组成。其中,手册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观察和记录。养蚕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将持续近2个月的时间,因此,记录单起到了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蚕宝宝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形态的作用。记录单主要采用观察记录、问答、画图、表格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又不会显得太枯燥。

养蚕活动实施的关键点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趣味地导入

学生在家里会发现一些现象和一些趣事,在上课开始前给他们时间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蚕宝宝。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的时候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观察蚕卵课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时,准备一些不同动物的卵,让学生比较观察;在观察蚕蛾课时,准备一些不同昆虫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重视观察记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观察得不全面、不仔细,在描述时不善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在实施养蚕活动时,观察和记录是重点。我们鼓励和指导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教师也可通过记录单上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每次活动都有一张记录单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记录单上的问题一一记录并在每次活动后回收。在活动中间,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学会观察重点现象了,同时也会找到一些不同的观察点。

篇10

(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310018)

团队学习模式是2002年由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大学的拉里·米凯尔森等学者正式提出的。团队学习模式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团队目标一致,二是知识共享。首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是团队学习的基本要件。其次,知识共享实质上是内部交易的过程。只有通过知识共享,才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如果没有知识共享,团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以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谈谈在项目活动教学中如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

一、团队学习小组的确立

(一)明确项目内容及目的

在开展项目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活动的内容及目标。在该项目中,定的主题为:自己心目中的一座建筑设计。制作要求:(1)建筑物自行定义。(2)模型制作材料由学生自行准备,制作材料不限。(3)模型制作只需表达出建筑物外形,内部空间不用表达出来,制作时须把握好建筑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构件的样式、色彩等。(4)建筑物周边环境关系自定,应有一定的总平面布置。(5)制作技术合理、科学,模型美观、牢固。(6)以4~5人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完成一个作品。

(二)组建学习团队

组建学习团队时,首先要让每位学生明白活动任务,即设计一座建筑物,并将设计方案以草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呈现的草图,将其归类,把类似的建筑归为一类。组建团队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特征,以及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对团队学习的影响。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团队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比较接近,而通过异质分组建立起来的团队,其成员在上述各方面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如果学习或研究专题的内容复杂,团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归类,将目标相同的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团队。

(三)制订团队计划

团队计划与团队的愿景是密切关联的,一旦团队组建并初步达成了共同愿景,就需要考虑如何来实现这些愿景了。有了计划,才能使学习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团队计划,既是前行的目标,又是日常学习的规范,既是指向性的,又是可操作性的,还要带有预测和前瞻的性质。一个系统周密而有弹性的团队学习计划是保证实现愿景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团队中,选出一名队长,负责整个团队活动的统筹安排,并给每个团队制订一个活动计划表。活动计划表包括项目名称、成员分工、活动过程、经验总结及设计图纸等。在项目活动中,由队长负责组织队员进行讨论,决定建筑物,并确定项目名称,进行任务分工,制订活动计划。

二、团队学习的活动过程

从收集资料、论证方案到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如何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具体地定位团队的愿景并将其分解。作为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愿景可以不那么具体、清晰,但作为计划实施要达到的结果,愿景就必须明确、易懂。所以,应由整个团队的成员讨论决定建筑模型项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整个团队中,每个队员分别收集设计建筑模型的相关资料,在团队中进行分析讨论,将有用的资料进行再加工,形成自己团队活动中的知识共享。然后,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逐个落在实处,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在整个活动计划中,要确定项目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论证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连接方式,让每个队员自己分工。再次,认真分析每一位队员的特点和兴趣是计划得到落实的又一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激发每一位队员的参与热情并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更好地实施计划。最后,由队长制订一份详细的进度安排表,将每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安排都列出来,并明确时间要求。所有团队学习的任务得到落实后,让学生开始设计与制作。实践证明: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的学习效率最高。

三、团队学习成果汇报

团队学习成果汇报的方式采用团队答辩的形式进行,先展示每个团队的作品,然后由队员讲解模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制作过程。最后,由班级的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提问,让团队成员来回答,并由教师和推选出来的学生评委进行打分,按照作品的创意、功能、美观以及制作工艺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在期末考试成绩中适当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