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

篇1

【关键字】房产管理;楼盘表;楼盘管理系统;应用意义

本文分析了在房产管理中增加以楼盘表为要素的楼盘管理系统。能够使房产管理中的楼盘管理这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有一套完善的楼盘管理系统参与管理,不仅能有助于房产产权产籍的管理,减少了人工处理大量数据的错误几率,还提高了楼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采用电子结合方式对企业销售进行管理,满足了企业房产管理的新需求,促进的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运营效率,实现了了房产管理电子结合,与时俱进,促进房地产产业优化发展,使房产管理真正走上了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一.楼盘表的建立

楼盘表就是通过图形、颜色、符号、标注等手段,将同一栋楼中各房屋信息图形化简洁,生动展现出来形成的一个二维变化的直观表格。

楼盘表的制作需要建立编码体系与图形化的方式相结合。房屋属性包括了房屋产权人、房屋面积、房屋的结构、坐落、用途等方面。为便于计算机管理,为了防止在房产管理中出现房屋坐落因为更名或历史原因,出现的重号和东西排号导致缺乏唯一性等系列的问题。楼盘表的绘制需按照统一的规则,板楼可以按单元、楼层自动绘制完成,对于跨层、跨单元的、地下车库、阁楼等特殊户型,需要通过专门人员的分割、变形、插入等绘制完成。将房屋编写反应楼盘坐落、结构、历史变更等信息健全的编号,确保编号号能准确反映房产位置,即实现房屋位置代码化。在绘制好的二维图像中插入编程好的房屋代码,解决了因单靠房屋坐落的管理方式难以对同一房产权属部门相对应,而造成同一交易与登记对象出现重复的交易与登记的情况,避免了出现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有了楼盘表的标示和信息注解,使房产信息完善、清晰、终身制。楼盘表数据随房屋坐落、产权变迁等信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像跟随我们一生的档案,做到了可有源头追溯,终身有据可查。

楼盘表插入房屋代码具有直观性强和动态维护两种特点;(1)直观性强,通过以不同颜色直观地显示户室的发证状态并显示房屋的坐落、结构、产权信息等内容。房屋的各种信息易单独或叠加的进行收集,管理。所有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展示,更易操作人员的提取,操作,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的几率。(2)易动态维护,楼盘表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其有效性和及时性,随着房屋销售、权属登记、抵押、查封等业务的变化,房产部门可以用不同颜色和标记反映每套房屋的使用状态的不同,便于管理部门对每套房屋物理状况、销售情况、权属变动及价格变化直观的进行时时的跟踪管理,能够及时的将楼盘表各项数据及时更新、共享,进而实现对房屋总体情况的全面掌握。动态数据及时的维护为阅读者传递了准确信息。

二、楼盘表与楼盘管理系统的结合

房产管理中有了插入房屋代码的楼盘表,能非常方便地查询房产的历史记录和各种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减少因人工操作产生的数据错误等问题,需要一个完善的楼盘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与楼盘表联动,能非常方便地查询房产的各种属性和数据。国内一些房管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房产GIS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GIS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许多房管部门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GIS信息管理系统。

如今已使用的楼盘管理系统,多采用当前技术较为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编程软件,而编写楼盘管理系统的前端程序,楼盘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较多使用ORACLE数据库来完成,结合了房产管理特点,采用先进的软件编程技术,合并楼盘表的各种信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楼盘管理系统。软件的操作需注重:1、前台人员的可操作性,面向更多非专业计算机操作人士,使消费者能够上手操作;2、后期录入人员需实现文字输入,房屋结构编辑等操作,确保后期发生数据可更改;3、对用于房产销售公司的管理人员,更多管理所需功能需逐渐随工作所需完善,增强软件的管理作用。

三、房产管理中应用楼盘管理系统的意义

结合电子操作一套完善的楼盘管理系统,不仅为房产部门辅助管理提供了必要工具,又为消费者提供了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在房产管理中楼盘管理系统应用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房产销售中实现了公开化和透明化,在办理商品房预售备案登记时,改变了楼盘表的状态,并在楼盘上采用不同的标识区别房屋是否被售出、预售和待售,并可以商品房远程预售备案相结合,在网上进行,方便让客户清楚的楼盘的各项数据,使商品房买卖电子结合、销售透明、买卖公开。

2、 简化房产转移,查询步骤;在进行房产转移登记时,就能根据楼盘表上就转让方的房屋是否合法、是否被查封、抵押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确认,待确认没有之后就能进行房产转移登记,只要借用楼盘表的数据,填写一些简单内容,进而完成房产转移登记。与此同时,楼盘系统中有关房屋的联动数据也会随着房屋产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简化了房产更名、转移、查询历史记录等繁琐程序,又避免了大量人力参与所出现的错误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3、保证了房产历史数据的真实完整;在进行抵押登记时,同样能根据楼盘表上就房屋的合法性,包括了是否被查封、抵押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确认。在办理完房屋抵押登记后,采用统一的编码进行标示,使之一目了然,易操作,提升了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

4、 对于在办理司法挂失和查封的房产,同样能采用不同的标识标志房屋,并插入预查封和轮候查封等信息。按此方法,查封时间一到楼盘管理系统就会自动提醒,如果有续查封则应继续处理,对于没有续查封楼盘管理系统则会自动解除提醒,自动切换到下一个查封业务上,如符合查封的条件,需要进行预查封,可以直接查封指定的房屋,从而确保司法查封和挂失的有效性,为管理房屋产权产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方便了房产公司对于房屋的测算和绘制;房屋构造数据可实现历史回溯,在查询测绘数据时极其方便,根据楼盘表就能直接与分层分户系统相连接,从而直接将房屋的分层分户图调出。减少人工投入,缩短改造和重建时间。

6、电子档案可以直接调出,方便数据应用;应用楼盘管理系统,能直接调出电子档案,并能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楼盘管理系统中楼盘表的房屋编号应以房屋产籍号做主要依据,将产籍号融入权属登记系统、档案查询系统、测绘系统,从而体现应用档案查询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升房产管理的有效性。

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将管理庞大复杂的房产信息资源,做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房地产管理部门在当今房产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建立一套统一的楼盘数据,来协同房产管理部门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加速实现房产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在房产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舞蹈;西方舞蹈;发力方式

现今社会,舞蹈的学习处于半普及期,不成熟的舞蹈教育群体急速增长,教师不能准确地教授不同舞蹈种类的动作特征,是致使依葫芦画瓢现象滋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为施教者没有在教授不同舞蹈种类的时候准确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舞蹈发力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国际标准舞(以胶州秧歌中“三道弯”与恰恰摆胯为例说明)

看过胶州秧歌的人都知道,胶州秧歌有的“三道弯”体态,是胶州秧歌特有的风格,也是让人赞不绝口的关键所在。胶州秧歌要求体态凸显碾、拧、抻、韧、扭这几个动作,做动作时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它的发力特点是以脚下的拧、碾为动力,自下而上的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右肩往前拧,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肩前胯后,肩左胯右,肩和胯形成向心的扭。

胶州秧歌的“扭”也很有特点。借脚下的“拧”“碾”劲儿带动整个身体的扭,以脚外延的滚动促使整个身体重心的过渡,使脚下的拧劲儿传导膝盖的黏劲,进而带动腰的拧劲跟手臂的抻,最终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在扭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拧动与力动是互不可缺,又相互结合的。如果没有拧动,在形态上就不能形成胶州秧歌的曲线特点。

再来说一下拉丁舞的一个标志动作――胯部动作。表面上看胯部前后左右摆动,很像是在用力地扭胯,但如果学者这样去练习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在拉丁舞中,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脚对地面用力,产生与地面的对抗、继而挤压身体而完成动作。这样形成的动作体态,从下肢动作看很稳重深沉;从中段胯部动作上看是充满了力量与韧性。

可以看,胶州秧歌与拉丁舞虽然外部形态上都有类似“扭”的动作,却有本质的差别:胶州秧歌是自下而上传导到腰部进而控制全身;拉丁舞却是利用身体与地面的挤压力完成舞蹈动作的。

现在很多舞蹈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串法儿现象中,拉丁法儿与民族法儿在“扭”上出现的最多也最难更正,为了能够正确地区分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舞蹈种类,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拉丁舞与民族舞的动力根源,才能避免“串法儿”现象。

二、藏族舞蹈(以“堆谐”产生背景为例)与西方踢踏舞(《大河之舞》为例)

“堆谐”是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中“谐”的一个分支。“堆谐”产生的地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常以踢踏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取暖,通过漫长的摸索演变,最终形成了藏舞踢踏。舞者通常需要存住一口气,膝盖处重力下沉,踏地有力稳定,重拍在脚踏下去的同时凸显,用胯部的松弛和膝盖处的控制,来形成外部看来是在负重拖沓的形态,这也是藏族人民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所致。

现代舞中的踢踏舞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踢踏演员在整个身体上的姿态并不复杂,观众的看点都集中在演员脚尖、脚跟交互拍击节奏打出的技巧。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就要求舞者必须要有辅助道具――踢踏舞鞋。踢踏舞鞋的特殊鞋底能帮助演员最大程度地表现脚尖、脚掌、脚跟不同部位在地板上接触所发出的声音。这种舞蹈表现形式给人带来活泼自然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在《大河之舞》中,舞蹈演员在表演时,上身动作基本没有,或双手自然下垂,或相互握掌放在髋部,只有下半身的双脚在立的姿态上保持双脚的交替互换。只有将重心上提才能留给双脚双膝充足的空间进行舞蹈。整个舞蹈中以复杂多样又整体划一的脚尖踏地技巧成为一大看点,舞者的技巧性已经超越了更多的情感变化的表达。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每次提到踢踏舞,学生大多知道《大河之舞》,很少知道我们祖国原汁原味的《雪域踢踏》。比如:在《大河之舞》中间有一段双人交错踢踏,其中一名舞者在展示完一段较高难度的脚腕踢踏后,另外一名舞者开始表演另外一组较高难度脚腕踢踏;而《雪域踢踏》段落中群体的一组整齐颤膝踢踏,节奏在平稳中变化,队形在踢踏中变化。

由上可以看出,藏舞源于生活,更多的是在传达本民族的信仰文化与精神传统;而爱尔兰踢踏舞更多的是偏重竞技与表演娱乐方面,它们产生的背景不同,旨在表达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施教过程中要让学员从背景了解它们的发力目的,才能准确地把握各自舞种的审美韵味。

篇3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医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34-01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这里“探索问题的方法”指的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着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支配着医学研究的思路,制约着研究方向,内在性的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1]。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学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认识才逐步明确,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是系统论的,从发展水平来看是朴素的,尚未达到现代系统论思维方式的水平。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它的六个基本原理(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机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中,下面就从中医系统论的六个基本原理认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1非加和原理

该原理是从只存在于“人”的整体层次,不能分解为机体的各部分的内容或其相加和角度出发,来解释精气神、阴阳、藏象、经络、“证”等内容。

2元整体原理

该原理指出中西医学具有不同的整体观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西医学是“合整体观”,中医学是“元整体观”,即西医认为“部分”是产生决定“整体”的原因,而中医认为“部分”是由“整体”产生和决定的;西医重视“部分”,而中医重视“整体”。 如下图所示:

整体(果)产生、决定反作用部分(因)整体(因)产生、决定反作用部分(果)

[西医学“合整体观”][中医学“元整体观”]

3功能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中医学注重功能性病变,重视阴阳失调、气机失调和正邪相争;相对而言,西医较为重视器质性病变,重视局部的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

4有机性原理

该原理又称联系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医学是“关系中心论”,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正常,疾病的本质是“关系”(阴平阳秘)不正常。

5有序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有如下特征:①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上的稳定。②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③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在热力学上是非平衡的。该原理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到“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人体阴阳的运动变化反映着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①在热力学上,阴、阳的任何一方,其自身都不能是平衡的。“阴平”是“阴藏精”过程流的最佳,“阳秘”是“阳化气”过程流的最佳,都是远离平衡的。②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平衡的。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转化,形成“互根、互用、互生、互化”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以阴与阳之间的非平衡为前提的。另外,“阴平阳秘”作为人身的健康态,它不只是“稳定”,更重要的是“有序”,且“稳态”是其外在表现,“有序”是其内在本质。故“阴平阳秘”是阴阳统一体的“非平衡有序稳态”。“阴平阳秘”这一最佳状态的“失调”有两种基本情况:①“失稳”但不“失序”。此时阴阳运化能力仍强,有序度没有改变,故虽有偏离但“阴阳自和必自愈”,往往不药而愈。②“失序”必致“失稳”。这是“失调”的较重状态,此时阴阳的运化能力失常,机体有序度下降,进一步恶化会发展到“阴阳离绝”,这种“失调”必须通过调理和治疗才能恢复正常。

6自主性原理

该原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阴阳自和必自愈”。“阴阳自和必自愈”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文58条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自和”是机体所固有的调节阴阳的消长、平衡,以及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过程。“阴阳自和”是“必自愈”的前提条件[2]。“自”不表示“自身”而意为“理当”、“自然”。《说文》:“和,相应也。”五声和而后悦耳,五味和而后适口,故“和”是适合,和谐,是恰到好处之意。和,是治疗的目的。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自愈”趋向。从《伤寒论》中的自愈证来看,都是以“阴阳自和”为前提的[3]。“阴阳自和”论的要害不在“和”,而在“自”。它所解决的已不是什么健康态的问题,而是阴平阳秘这种有序稳态的健康态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它的回答是,阴平阳秘这种“和”的健康态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控制作用形成,而是由阴阳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自和”,不是“他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人体被动地被损伤的结果,而是自主性地反映过程。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中心环节是依靠、调动、发挥机体固有的抗病祛病的机制和能力,治病的本质并非“治愈”,而是“自愈”。

人的机体是通过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组织起来的“自组织”系统,人是靠机体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行自主性调节。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医学指出的“阴阳自和必自愈”与现代的诸多理论精巧吻合:《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一文从“物理统一场论”和“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来解释“阴阳自和”[4]。《“阴阳自和必自愈”新解》一文对“阴阳自和必自愈”的解释是“顺势疗法”,即不直接针对病因和病灶产生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而是作为外加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作用于机体的“中介”或“气化”过程,推动机体的自组织,即顺势调节,因势利导。并指出阴阳自和在时间方向上不可逆[5]。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出,一切自然系统都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和过程,即在自然条件下,自己走向有序化,并建立和保持有序稳定。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指出“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指出“超循环导致有序”,这些理论均揭示了自然系统普遍的存在着自组织机制,它像“一支看不见的手”,能把环境提供的条件有选择的进行利用,组织为系统自身,提高系统的有序度,保持特定的有序稳定状态。

经过20多年的挖掘总结研究,发现中医学系统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形成科研和临床诊治中的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根据已有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非加和观、元整体观、功能观、联系观、有序观、自主观。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医学里已经以朴素的形式体现出来,印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之说。

参考文献

[1]祝士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

[2]梁华龙.伤寒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4.

[3]纪立金.伤寒析变[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

[4]张敬文.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34-36.

篇4

关键词:利益平衡;价值取向;劳动关系;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D92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78-03

一、利益平衡是一般法的价值取向

罗科斯・庞德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法学创始人,他认为,价值问题是每一门科学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法律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不能回避的。在任何一种关系的调整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类准则对互相重叠或互相冲突的利益进行评判。法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指希望通过法律规制达到所追求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指几个价值目标同时出现且互为矛盾时,法律为其提供一个正确的选择方向。在价值准则方面,法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见解。庞德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中指出,“法律的任务就是维护、促进和传播文明,通过对社会控制的方式而不断扩大对人的需求、需要和欲望进行承认和满足:对社会利益进行日益广泛和有效的保护,更彻底和更有效地杜绝浪费并防止人们在享受生活时发生冲突。”“平衡”在法律价值的位阶上要低于自由、正义等价值追求,它比上述的自由、平等、正义等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追求。它是一种状态。是存在于法律的作用与价值之间的一个价值追求,所以,利益平衡不能作为一种最终的价值追求,而只是一种最优化的状态。另外,利益平衡之所以成为法的追求,是因为平衡是稳定的前提,稳定是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生活幸福的需要。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难免与其他人的利益形成冲突,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在逐渐觉醒,权利膨胀与权力的滥用也随之而来。这就需要一种有效的社会机制来制止这类冲突,对权力与权利、权利与权利、利益与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行调整与控制,使其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利益平衡的取向由此产生,法律的最终任务也正为此。

二、劳动合同的特殊性

劳动合同是一类特殊的契约,是区别于原始的标准契约的一种新形式。契约理论认为契约是建立在平等主体之间的,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后所达成的一致。契约的当事人双方都是有理性的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判断契约的内容是否满足自己的最大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对未来契约所带来的预期,以此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会导致个人所构成的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些前提假设下,意思自治、契约自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原则。这类契约的成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契约是平等主体之间签订的。如果双方的地位力量悬殊,可能会导致一方因为力量弱而无法自由表达意志。第二。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表现在存在多个可选择的主体。并且没有选择限制。总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契约自由表现为契约的相对性,与契约的神圣性。也就是说,契约是根据双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因此契约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应该保障其履行,公权力无权介入与干预,立法上的任何变动也不影响契约的法律效力。

随着劳动关系的出现,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项重要的契约形式,是资本与劳动力交换的结果,却与上述的契约理论产生了重大分歧:

首先。主体平等的前提已不存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从实践角度看,交易主体并非是单纯的平等的主体,每一对交易双方均有经济、政治、身份等各方面的差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就难以实现平等,劳动者与雇主的平等就更无法实现。这主要是基于劳动力这一特殊的交换标的而形成的。劳动力是与劳动者自身无法分离的,且必须以人身为载体,劳动力是随着时间、年龄、地点在消耗和转化的。一旦劳动者未被雇佣。其劳动力就在无形中消亡,因此,劳动者对交易的需求远远大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财产与生存是分离的,而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生存是相依存的,劳动者在交换劳动力后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本。另外,在经济实力上,用人单位的实力远远强于劳动者,这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

其次,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利有一定的限制。劳动力流通性的限制要大于资本的流动性。劳动者承载着劳动力的流通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而没有充分的经济支持下,劳动力的流通性几乎为零,而用人单位的资本流通性却相对来讲容易的多。另一方面,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并不是简单的交换。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劳动者受剥削越来越穷。资本家积累资本越来越富。因此,在这种经济不平等的前提下,很难实现交换的正义与公平。

再次,是否为主观意识表示难以确定。面对劳动合同,很多劳动者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意思表示,这就很难对是否为真实的意思表示进行确定。因此,劳动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契约理论基础――意思表示真实。所以国家开始对劳动合同进行干预,制定强行的法律规范进行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通过集体合同等规定来限制雇主,平衡自身与雇主的力量。并且,国家对劳动契约中的工资、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限制。通过考虑劳动者及其家庭所需的最低费用来确立最低工资标准,防止用人单位过度的克扣劳动者。

随着劳动契约对原始契约的冲击,劳动合同具有以下几个特殊性:第一,劳动合同是一种附合同性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有时并非是劳动者完全的真实表示。如劳动者希望给更好的待遇,而企业并未同意,但最终劳动者还是签了劳动合同。这依然被视为合意。麦克尼尔认为:“契约的概念并不要求是真实的,只要人们象是在选择一样行为就行了。”第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一旦签订了劳动合同,即形成了雇佣关系,主体地位也由平等变为隶属,劳动履行给付义务,在雇主的监督与管理下工作。在资本与劳动力交换之后,雇主对劳动者的依赖要小于劳动者对雇主的依赖,因此,雇主相对于劳动者,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力。第三,劳动合同是在不断变动的,并非静态一成不变的。在交换的过程中。劳动合同的内容有可能出现变动,劳动合同的条款也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劳动过程中,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出现,如工伤、生病、劳动力的丧失等。因此。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可以通过程序性的规定来限制合意的变动。第四。劳动合同的一个特殊性还在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某方面来讲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当实行效益工资时,每次劳动者提高工作效率,用人单位的利润也随之增多,反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无法获得这部分利益。换句话讲,当用人单位的效益好时,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工资报酬与福利,而当用人单位的效益降低时,劳动者的工

资也随之降低或减少。这往往区别于传统契约中,当事人双方划分利益与负担,各拿各的一部分。

三、《劳动合同法》追求的利益平衡及其方式

由于劳动者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无法用“意思自治”、平等自由的私法原则来调整。也不能采用行政法这一公法原则来调整。因此,《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方式应设定为倾斜保护。倾斜保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由倾斜立法和保护弱者两个方面构成的。

从保护弱者的角度来看,《劳动合同法》衡量当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标准。这源于社会弱者的认定,是以特殊身份来决定利益的分配,使这些分配结果有利于具有“弱势身份”的一方。从表面上看,《劳动合同法》似乎实行了一种不平等待遇,但这种不平等是劳动关系本身具有的不平等性所决定的。保护弱者也就是通过倾斜对失衡的社会关系做出的必要矫正,以此来缓和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即实质平等。单纯的来讲平等观,有一种观点认为,“凡为法律视为相同的人,都应当以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对待。”但是,比这种观点更进步的平等观是“机会平等”,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平等观。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就提出:“相同的人和相同的情形必须得到相同的或至少是相似的待遇,只要这些人和这些情形按照普遍情形的正义标准在事实上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这种机会平等使人们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面对同样的机会、同样的风险并拥有同样的选择权。然而。这种平等观也是有缺陷的。“马克思认为,依按劳分配原则所享有平等权利仍然属于不平等的权利范畴,权利要体现利益的平等,对它的分配就不应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来讲,由于他们在各自智力、体力或所承担的社会负担上的差异,并被以同一种尺度去计量时,实践的结果只能导致各自所获得的利益有事实上的不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不断地造就实质上的不平等,劳动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处于越来越差的境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正是面对这种不平等,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方式来追求实质平等。

篇5

关键词: 安全管理系统; 多方识别验证; 相互识别验证

中图分类号: TN915.08?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9?0091?03

0 安全管理系统概述

当前,在校园安全、数据管理、组织管理中,通常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系统对数据及用户进行管理。安全管理系统一般会对用户进行识别验证,通过识别验证的用户才可以进入相应数据库,并获得相关数据资源,以避免非法用户获得相关数据,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安全管理系统常用的识别验证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配置数据库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预置用户名和与用户名对应的密码。根据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识别验证。但是,这种方式不能识别用户(人)的合法性,因为任何个人只要获取了该用户名和密码,都可以通过识别验证,访问相应的资源。

第二种,配置数据库管理模块和RFID卡,RFID卡发放给用户,数据库管理模块配置与该RFID卡配套使用的RFID读卡器,并预存用户信息。识别和验证过程中,用户持RFID卡靠近RFID读卡器,RFID读卡器根据射频信息识别RFID卡,并根据预置的用户信息进行识别验证。同样,这种方式也不能验证用户(人)的合法性,因为任何持有该RFID卡的人均可能通过验证。

第三种,基于用户生物特征(如指纹)进行验证。该方式中,一个终端设置有指纹识别器和保留有相应用户的指纹数据。在识别验证时,通过识别用户的指纹,并将识别的指纹与终端保留的指纹进行对比,实现对用户的验证。该方式中,需要集中式存储(如将用户指纹信息存储在预定的识别终端或服务器中)用户的指纹数据,因而涉及到有关用户的生物特征的隐私问题,严重时可以产生用户隐私数据的集中外泄。而且,该方式中,终端和授权访问的资源之间没有相互验证,这样直接通过与预定资源交互就可以绕过识别验证。

当前,也有一些密钥交换协议技术,以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验证。例如:国际标准组织(ISO)(如ISO/IEC 9798) [1]、签署和消息认证码(SIGMA)、快速密钥交换(JFK)、迪菲—赫尔曼密钥交换(D—H)等密钥交换协议[2]。但是,这些验证的密钥交换协议并不对用户(人)进行识别验证,而是识别验证的对象是运行该密钥交换协议的设备。

1 多方互相验证的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基于上述安全管理系统的不足,提出一种多方互相验证的安全管理系统,以下对该安全管理系统构成进行了说明与探讨。

该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用户\识别终端(登录终端)和资源主机(预定资源)之间的多方相互验证。识别验证的对象包括:用户的生物特征;用户持有的设备(便携卡)。以下对该安全管理系统构建过程进行说明。

1.1 硬件设备构成

(1)便携卡。为每位用户分配一个便携卡,且每个便携卡具有相应的编号;每个便携卡中存储有相应用户的用户身份数据、用户生物数据和用户密钥。当然也存储有其本身的便携卡编号。另外,基于用户特性或权限,还存储有该用户可以使用的识别终端的识别身份数据。

每个便携卡存储的数据包括:用户身份数据、用户生物数据、用户密钥、便携卡编号和识别身份数据。用户身份数据根据预定用户的身份信息构建;用户生物数据根据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构建;用户密钥根据预定算法生成,并保证各用户密钥的惟一性。便携卡输出的数据应当根据用户密钥进行加密,以避免非法用户(人)窃取便携卡的相关数据。

(2)资源主机。每个资源主机存储有预定的数据资源,另外,每个资源主机还具有与其对应的身份数据和密钥,该身份数据和密钥称为资源身份数据和资源密钥。基于用户级别不同,其访问的权限也有不同。同样,对于识别终端也设置相应级别,并设定其访问权限。为此,资源主机中还存储有访问该资源的用户数据和识别终端数据。这样,资源主机存储的数据包括:资源身份数据、资源密钥、识别身份数据和用户身份数据。

(3)识别终端。识别终端用于具体执行对用户和便携卡的识别验证,具有与其对应的身份数据和密钥,该身份数据和密钥称为识别身份数据和识别密钥。识别终端还应当具有生物特征扫描装置,以对用户的生物特征进行扫描。每个识别终端具有预定的级别,能够和一个或多个资源主机关联,具有相关联的资源主机的资源身份数据。每个识别终端还存储多个用户的相关信息,包括每个用户的用户身份数据和与该用户对应的便携卡编号。每个识别终端的存储的数据包括:识别身份数据、识别密钥、资源身份数据、用户身份数据和便携卡编号。

上述各硬件设备中,用户密钥和识别密钥相关联,即通过用户密钥加密形成的信息通过识别密钥可以进行解密,且通过识别密钥加密形成的信息通过用户密钥可以进行解密,识别密钥与资源密钥相关联,通过识别密钥加密形成的信息可以通过资源密钥进行解密,通过资源密钥加密形成的信息可以通过识别密钥进行解密。为了提高安全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识别终端设置第一识别密钥和第二识别密钥,第一识别密钥和第二识别密钥分别与用户密钥和资源密钥关联。

1.2 多方互相验证的安全管理系统的识别验证过程

该安全管理系统的识别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别终端、用户(人)和便携卡的三方互相验证。该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向识别终端的生物特征扫描装置提供生物样本,生物特征扫描装置进行扫描,获得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

(2)便携卡与识别终端进行通信,并向识别终端发送相关信息,相关信息由便携卡根据用户密钥进行加密。相关信息包括用户的用户身份数据、用户生物数据和对应的便携卡编号。

(3)识别终端对便携卡发送的相关信息根据第一识别密钥进行解密获得的用户身份数据、用户生物数据和对应的便携卡编号,并将解密获得的用户身份数据和便携卡编号与自身存储的用户身份数据和便携卡编号进行对比验证,实现对便携卡合法性识别验证,还将通过生物特征扫描装置获得的生物特征信息与解密获得的用户生物数据进行对比,实现对用户(人)的验证。如果验证通过进入下一步,验证不能通过,可以确定便携卡或者用户(人)为非法。

(4)识别终端向便携卡发送相关信息,相关信息由识别终端根据第一识别密钥进行加密,相关信息包括识别身份数据。

(5)便携卡对接收的相关信息根据用户密钥进行解密并获得识别身份数据;然后,将获得的识别身份数据与自身存储的识别身份数据进行对比,识别验证终端的合法性,如果验证通过则进入下一步,如果不能通过验证,可以确定识别终端为非法。

通过上述步骤就实现了识别终端、用户(人)和便携卡的三方互相验证,通过验证之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用户、识别终端与访问资源之间的验证,包括以下步骤:

(1)识别终端向资源主机发送相关信息,相关信息由识别终端根据第二识别密钥进行加密。相关信息包括识别终端的识别身份数据、解密获得的用户身份数据。

(2)资源主机根据资源密钥对相关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识别身份数据和用户身份数据,然后将解密获得的识别身份数据和用户身份数据与自身存储的识别身份数据和用户身份数据对比,对识别终端和用户进行识别验证,如果验证通过,进入下一步,如果验证不能通过,说明识别终端及用户为非法用户,不能访问该资源主机。

(3)资源主机向识别终端发送相关信息。相关信息由资源主机根据资源密钥进行加密,相关信息包括资源身份数据。

(4)识别终端根据识别密钥对资源主机发送的相关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资源身份数据,并将解密获得的资源身份数据与自身存储的资源身份数据进行对比,识别验证资源主机的合法;如果验证通过,则开通与资源主机的通信,使用户可以通过识别终端访问该资源主机,如果不能通过验证,确定资源主机可以为“哄骗”终端,为非法,不与其进行通信。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识别终端与资源主机之间的相互验证,还可以实现资源主机对用户的验证,避免非常用户绕过识别终端访问资源主机。识别终端与资源主机之间的相互验证可以减少避免通过“哄骗”技术获得识别终端或者资源主机的通信信息。

2 结 语

根据上述多方互相验证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可以实现对用户(人)的识别验证。

(2)用户的生物特征存储在便携卡中,无需要对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集中式存储,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避免产生用户隐私数据的集中外泄。

(3)可以实现资源与用户、资源与识别终端的多方识别验证,提高安全性,避免非法用户绕过识别终端直接对资源进行访问。

(4)可以实现资源与用户、用户与识别终端、资源与识别终端的多方相互识别验证,避免“哄骗”技术产生的非法侵入,提高安全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

安全性和识别效率是一个安全管理系统的矛盾统一体,根据安全性要求及识别效率需要,可以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大中.一种通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李培钊.云端威胁防御系统中系统管理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中山大学,2012.

[3] 严新华.基于WiMAX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与防范[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24):38?40.

[4] 彭沙沙,张红梅,卞东亮.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4):109?112.

篇6

安徽省寿县县医院呼吸内科,安徽寿县 232200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内科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预防性护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预防性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效果显著,满意度高,安全性高,指的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6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住院时的安全护理问题。老年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同时也是高发人群,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1]。为了分析和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呼吸内科患者100例老年内科患者分别对其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情况,以期为老年(内科)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100例(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卫医发 [2001]2 号卫生部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4.2 ±8.1)岁。本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32例,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6例,糖尿病患者10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基础疾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针对分析所得的高危因素,提出一些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应保证患者居住的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该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体温、临床症状以及呼吸状况进行观察监测,以防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另外还应该给予患者发放教育手册,在走廊设置宣教画廊,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也应该加强健康宣教,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观察组组患者则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有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由护士长带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老年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老年患者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与患者展开教育沟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②加强病情的监测,临床对于老年内科患者在开展护理时,首先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以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者由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危及患者生命。③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实际病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恐惧,护理人员应该热情的接待病人,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保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时间,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经常与病人交流,使患者早日获得康复。④加强老年内科患者病房环境的监测,对患者治疗病房进行定期性的物表与空气细菌培养,对病房环境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予以及时性发现,并及时进行细菌处理。确保患者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保持病房空气畅通,定期对患者床头桌椅和地板进行消佳净的擦洗,地拖必须使普通病房和感染病房的地拖分开使用。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抗菌药物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护士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者,应自觉按照规定时间给药,合理掌握使用药物,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反应疗效,掌握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相关的配制要求,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专业的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技术则是无菌技术,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出现医源性感染的现象极大。尤其是气管切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同时应注意更换的气管切开套管一定要确保无菌。另外由于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性会随之吸痰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吸痰不应该太频繁,只有在呼吸道分泌物达到一定量确实应该实施吸痰时才给予操作,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有效排痰;对无力咳痰患者给予吸痰;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重视培训护士对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让护士主动参与到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来,发挥护士的自身作用。⑦指导生活护理,指导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热量、营养及微量元素。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满意度评价则以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为依据[3],制定统一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考察标准,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价主要主要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表进行调查分析,满分 100 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结语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老年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有关人员研究表明[4],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呼吸系统形态发生变化,如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少,鼻粘膜萎缩以及支气管腔狭窄气管壁、肺壁弹性下降等导致其抵抗能力差且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这就造成了他们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5],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而又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还有细菌耐受进展等现象的存在,导致老年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

通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呼吸系统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以及体制虚弱并且伴有多种疾病并存,所以老年患者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②由于老年患者情感脆弱,所以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害怕的心理,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等操作不配合,这样就会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6]。③由于医护人员院感观念不强,所以导致病房环境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家属较多,所以陪护较多,所以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另外有关人员研究表明[7],老年呼吸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因此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张金娥等学者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以及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等因素都是造成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均<0.05)。而临床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均明显高于实施前,预防性护理实施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与老年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院感观念不强,陪护人员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科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性护理,具体主要以下几点: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护理人员掌握预防感染的技能和知识,阻断传染途径,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护理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临床在开展预防性护理中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综合进行预防,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总的来说,在老年内科的护理中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田媛,刘玉霜.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8):79-80.

[2] Sharma Prateek,Falk Gary W,Weston Allan P.Dysplasia and cancer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Barrett&acute;s esophagus[J].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6,4 (5):566-572.

[3] 张春燕,刘玲.预防性护理管理在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11):120-122.

[4] 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2):156-157.

[5] 马冬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4(2):26-27.

[6] 刘文敏.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36):96.

[7] David A. Harrison , Anthony R. Brady , Gareth J.Recalibration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admissions to adult, general critical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Kingdom[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34(5):1378-1388.

[8] 张金娥.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70-71.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 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篇7

关键词:在线动态安全分析 事故扫描 性能指标

1. 引言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机组、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等各种新型电力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电力系统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且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稳定裕度,形成了输电瓶颈。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给电力系统运行增加了许多不可预期因素,系统运行动态特性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运营既要保证公平竞争、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促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于经济性的追求可能导致部分区域的稳定裕度下降。所有这些因素促使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面临严峻考验,大面积停电的威胁不断加剧。因此,迫切需要电力系统在线的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控制决策,要求根据电力系统实际的运行工况,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用快速筛选算法对所有的预想事故进行快速筛选后,对于可能引起系统不稳定的预想事故进行详细的仿真计算,判断系统是否失稳,并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表。如何很好的完成上述任务,给电力系统在线动态安全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动态安全分析与事故扫描

动态安全分析能够评价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后过渡到新的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并对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给出适当的参考方案。分析过程的具体步骤为:首先采集初始数据;然后进行事故扫描,筛选出对系统有潜在威胁的严重事故;再进行详细的暂态稳定分析,得出系统稳定性与稳定裕度;最后给出稳定控制对策。

事故扫描是在线动态安全分析的重要组成功能,对于成功的事故扫描过程而言,事故排序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暂态安全评价尺度。对于大规模的复杂电力系统而言,对每个预想事故都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不必要和不切实际的。准确、快速的事故筛选和排序可以将计算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分析效率。事故扫描就是对大量的预想事故进行选择和排序,挑选出可能导致动态安全危机的故障,目的是为了动态安全分析系统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选择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对预想事故集中的每一预想事故进行筛选和排队,以正确识别出预想事故集中所有可能导致系统失稳的预想事故,以便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暂态稳定分析,并给出暂态稳定控制对策。

适当地选择可能威胁系统稳定运行的预想事故,进行详细暂态稳定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合理地减少分析的计算量。在没有忽略潜在严重事故的同时,仅对最严重的和最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能够提高在线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系统的计算速度,根据故障严重程度给出必要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3. 暂态稳定性能指标

一般从事故切除时刻系统的状态和事故后系统结构的强弱两方面来考虑如何定义反映事故严重程度的性能指标,即考虑事故对各发电机的影响以及事故后网络吸收暂态能量的能力。

定义暂态稳定性能指标还需要考虑性能指标对系统性或地区性事故的敏感性。一般事故对系统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系统性事故,如联络线事故,其波及面广,受扰机组多;另一种地区性事故,其波及面较小,受扰机组数目相对较少。

在能够间接反映事故严重程度且能够快速计算获得的性能指标中,经过分析比较,可以采用以下6种性能指标表征事故的严重程度:

(1)事故清除时刻与事故前发电机转子角度差值的绝对值之和;

(2)事故清除时刻与事故前发电机转子角度差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

(3)事故清除时刻发电机的动能之和;

(4)事故清除时刻发电机动能的最大值;

(5) 事故清除后一瞬间发电机的加速功率与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比值之和;

(6) 事故清除后一瞬间发电机的加速功率与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比值的最大值。

分别用PI1、PI3、PI5和PI2、PI4、PI6表示以上6个指标,6个指标分别反映系统性事故或区域性事故对系统的影响。

采用以上6种性能指标,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系统性事故或区域性事故发生后,事故对各发电机的影响和事故后网络吸收暂态能量的能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事故对系统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

4. 综合性能指标法

由性能指标定义可知,性能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系统元件事故的严重程度,指标值一般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若直接利用原始数据计算,就可能突出某些数量级特别大的性能指标对排序结果的作用,而降低甚至排斥某些数量级较小的性能指标的作用,导致一个指标只要改变一下单位,也会改变最终排序结果;若利用每个事故在不同性能指标下的序号来确定该事故的严重性,必然会改变原有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所以不能准确的反映事故之间的相对严重程度。因此,需要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使各指标值统一于某种共同的数据特性范围,将数据压缩到区间[0,1]上,再求得综合性能指标值。这样,既消除因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和数值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又不会改变原有指标值之间的差异,。

将规格化的性能指标值求和,得到综合性能指标值,并按大小排序选出严重事故。具体步骤为:

(1)通过潮流计算得到系统事故前的稳定平衡点,记录系统平衡状态各发电机的转子角度;

(2)采用时域仿真法对系统从事故前积分至事故后半个周波,记录事故清除时刻的转子角度和速度,事故清除后的机械功率和电磁功率;

(3)计算性能指标PI1和PI2;

(4)计算性能指标PI3和PI4;

(5)计算性能指标PI5和PI6;

(6)对性能指标值作规格化化处理;

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实际情况,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值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对性能指标值作规格化处理:

(2-13)

式中: , ,p、q分别为事故跳闸支路数和性能指标数,m为系统支路总数。

(7)将规格化处理后的性能指标值求和,得到综合性能指标值;

(8)按照综合性能指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出严重故障,根据需要选取前N个事故,待采用精确算法进行详细分析。

5. 结论

仿真算例表明综合性能指标法具有较高的严重事故捕获率,不足之处是各性能指标值与综合性能指标值均不能绝对反映事故之间的相对严重性。

对于大规模电力系统而言,获得指标值需要进行的大量暂态稳定计算,可以采用并行计算方式来提高计算速度。由于这种事故扫描方法所耗费的时间主要是对每个事故积分至事故清除后一小段时间所需的仿真时间,因此比较快捷,可以满足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快速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成军,茹锋,许扬. 大电网在线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综述[J].江苏电机工程,2004,23(4):1-5

篇8

关键词:激光成像;后向散射;距离选通技术;CCD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645-02

近年来,夜视技术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根据夜视工作原理不同,夜视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微光夜视和红外热成像为代表的被动夜视系统和以采用激光或红外灯作照明源为代表的主动夜视系统。

被动成像系统,隐蔽性好,但工作距离和成像效果受到天空背景照度、气象条件、目标温度对比等诸多限制,在一些特殊的探测领域如远程暗弱目标探测,恶劣气象条件观测,水下目标成像等场合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1]。

主动成像系统由于自带照明光源,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成像效果一般比被动系统好。然而,传统的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由于体积大、重量重、隐蔽性差等缺点,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缩小。采用激光作为照射光源,利用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和高单色性等特点,对远、小、暗目标或其局部进行照射,以增加返回信号的能量,减小背景辐射的影响,提高系统对远、小、暗目标的精确跟踪和成像测量能力,获得远距离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实现对远距离目标的探测。如选用合适的成像波长,还可以应用于水下成像[7-8],并且可以在无温差、零照度环境中成像。此外还具有抗电磁干扰和抗隐身能力强的特点,被公认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复杂背景下的目标探测模式。由于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会受到空气中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雨、雾、烟、尘等)吸收和散射、后向散射、背景辐射等影响。同时,激光束经过远距离传输,又经目标漫反射,实际返回的光能很弱。在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激光的功率来获得远距离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而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大气后向散射作用也随之增加,强大的后向散射光会淹没大量的有用信号不能探测和识别目标。本文拟采用脉冲激光器照射目标,通过距离选通技术克服大气后向散射和背景杂光的影响,从而提高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

1 距离选通激光成像原理

激光器发射很强的短脉冲,对目标进行照射,由目标反射的激光返回到摄像机,在目标反射光未到达摄像机时,摄像机处于关闭状态,当反射光到达摄像机时,选通门开启,让来自目标的反射光进入摄像机。根据所要求的景深,摄像机快门开启一段时间,可以获得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所形成的图像,从而排除后向散射光,这样形成的目标图像主要与距离选通时间内的反射光有关。当摄像机接收到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信号后,再将选通门关闭,使背景辐射等其他的干扰光不能进入接收器,这样形成的目标图像主要与距离选通时间内的反射光有关。如果选通门宽度和激光脉冲宽度足够短,那么就能去除大部分后向散射大大提高返回信号的信噪比。

本文采用近红外脉冲激光器和开门时间可控的CCD设计出了一种距离选通激光主动成像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像增强CCD、脉冲激光器、同步控制电路三部分组成。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工作过程为:激光电源打开,发射激光,根据目标距离CCD距离和激光器自身延迟时间,由延时电路控制ICCD快门打开,根据图像质量,调节激光束的聚焦状态(发散角)和ICCD镜头,直到接收清晰图像为止。

2 距离选通激光成像主要关键技术

在距离选通激光成像系统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激光器的选择、精确延时控制电路和CCD的选择[2]。

2.1 激光器的选择

激光器是距离选通激光成像系统的发射器件,它主要用于提供照射目标能量。在此系统中根据成像2km的距离计算,要求激光的峰值功率达到1000W以上;要求单兵携带,小型一体化对激光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该系统对激光光源的主要要求是:① 峰值功率:具有一定的输出功率或能量,该系统使用脉冲激光器,要求要有较高的峰值功率,以保证有足够的作用距离。② 中心波长的选择:即与CCD光电转换效率要匹配,大气传输性能好。③ 光束质量:激光光束质量好。④ 脉冲宽度:要求较窄的脉冲宽度,以便更好地将脉冲信号同后向散射分开。⑤ 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

从功率和体积分析:目前,实用的激光器主要有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3]。气体激光器光束质量好,功率大,但是一般体积庞大,不能小型化[3]。固体激光器主要分为闪光灯泵浦和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半导体激光器泵浦与闪光灯泵浦方式相比,其谱线线宽窄(

从激光中心波长分析,激光波长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CCD的光电转换效率、大气传输衰减性能以及镜头的透过率等。从现有的激光成像系统,有采用1.06um近红外、532nm 绿光、808 或 880nm 近红外;如果选用工作波长为1.06um的近红外,普通CCD的光电转换效率很低,相对光电转换效率只有0.07%。如果采用相应波段的CCD,价格太高;532nm 绿光属于可见光,容易被敌方侦测到。且两者穿透战场烟尘的能力较差。

综上考虑我们选用808nm 近红外的激光二极管阵列。

2.2 精确延时控制电路

为消除大气后向散射作用,通常采用距离选通技术,距离选通技术是利用脉冲激光器和选通型CCD摄像机,以时间的先后分开不同距离上的散射光和目标的反射光,使被观察目标反射回来的辐射脉冲刚好在CCD摄像机选通工作的时间内到达摄像机并成像[4,6]。

其工作过程为激光器发射很强的短脉冲照射目标,这时接收器的选通门是关闭的,这样就挡住了大气中悬浮微粒引起的后向散射光;当反射光到达摄像机时,选通门开启,让来自目标的反射光进入摄像机。选通门开启持续时间与激光脉冲一致。接收到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信号后, 再将选通门关闭, 使背景辐射等其他的干扰光不能进入接收器。这样形成的目标图像主要与距离选通时间内的反射光有关。如果选通脉冲宽度和激光脉冲宽度都很窄,使得只能探测到目标附近的反射光,那么就能大大提高回波信号的信噪比。

在这里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三点:

① 激光脉冲信号的产生

根据CCD的工作频率,要求产生周期为25Hz,脉冲宽度从50ns~100μs可调的脉冲信号,通过计算可以算出占空比为1.25×10-4%~0.25%,占空比很少,现有的器件很难满足要求,可以采用FPGA或CPLD技术。

② 时间同步控制

激光器按照设定的脉冲宽度和周期发射激光脉冲,同步控制电路根据目标距离及系统延迟计算同步延时时间,再向CCD发送曝光触发信号,实现快门对回波的距离选通。在这里同步控制精度要求在ns级范围。

③ 焦距同步控制。

根据延迟时间,计算作用距离,控制镜头焦距与激光作用距离一致。

2.3 CCD选择

接收机要求具有外触发功能、高空间分辨率和高量子效率,噪声低,有足够的增益动态范围。大多数图像探测器使用CCD摄像机,但是在微光条件下不能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对激光器功率要求高。因此可以采用近红外摄像系统实现距离选通成像[5]。

近红外摄像系统由光学系统和成像电路系统两部分组成,完成对目标的实时监测。

光学系统需要具备两个功能:与红外激光光源相匹配,实现对激光波长的单透,截至其它波长的杂光;实现镜头的成像功能。

近红外摄像系统的CCD成像电路安装在光学系统之后,完成光电转换、曝光控制、数据输出等功能。主要包括CCD传感器、CCD驱动电路、时序发生器与电源变换等功能。

3 试验

该项目组对红外距离选通激光成像系统进行了原理验证:光源采用氙灯泵浦脉冲Nd:YAG激光器,波长1064nm,脉冲宽度10ns,频率4Hz,能量100mJ。CCD采用带外触发功能的摄像机。在夜晚对500m目标进行了照射,先采用非主动照明,照明图像如图1所示;再采用主动照明不采用距离选通技术,获取图像如图2所示;最后采用激光选通技术,获取图像如图3所示。

图1 非主动照明夜间图像图2 主动非距离选通图像 图3 距离选通图像

从实验图像,可以看出:在夜间看不到图像的情况下,采用激光照明,可以看到图像。图2不采用距离选通技术,图像有很明显的后向散射光,几乎看不清图像。图3加入距离选通技术,图像清晰,很好的抑制了后向散射光。可见该方案可行。

4 结论

本文讨论了激光成像探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选通方法的激光主动成像系统,并进行了原理验证试验。激光距离选通成像技术能够克服被动成像的缺点,能大大减少激光成像的后向散射,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可以在全天候、零照度条件下工作,在目标探测、侦察、瞄准、跟踪和导航等军事领域和搜索、营救、车辆识别等非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效文.应用激光主动成像探测小暗目标的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

[2] 徐效文.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关键技术[J].激光技术,2003,27(6),603-605.

[3] 孙志慧,邓甲昊,闫小伟.国外激光成像探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J].科技导报,2008,26(3):74-79.

[4] 赵岩,翟百臣.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同步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34(5):526-529.

[5] 徐效文,郭劲.一种改进的激光距离选通成像系统[J].激光与红外,2004,34(1):3-5.

[6] 王冬梅,张涛,闰丰.基于距离选通的激光主动照明技术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7-1):48-50.

篇9

(上海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Shanghai Xietong Technology Co.,Ltd.,Shanghai 200063,China)

摘要: 生产型科研单位逐渐从过去的科研为主生产为辅走向了规模化生产,但是由于这类单位的生产运营模式有别于传统企业,普通的商用生产管理软件不太适合。本文通过对这类单位的生产计划管理流程和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这类单位生产计划管理特点的解决方案。

Abstract: The production-oriented research unit has ente

作者简介:马歆辉(1974-),男,上海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

1 问题提出

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是生产计划部门的核心工具,也是一个单位生产管理的信息载体。它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销售计划,结合生产能力、质量要求,指导生产,最终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时也对整个销售、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支撑。

生产型科研单位随着产品种类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产量接近甚至超过了很多普通的生产型企业,但和生产型企业相比,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客户订单的形式多样性、灵活性;对特殊客户的需求可以边研发边生产、先研发生产后签合同;科研单位自身的研发和生产流程以及财务制度等方面也有别于一般企业;另外,很多科研单位还承担了一些具有保密性的科研生产。因此,这些特殊的情况,使得普通的商用生产管理软件不太适合,有必要根据生产型科研单位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做一套生产计划管理的解决方案。

2 生产计划管理流程和特点

2.1 管理流程

生产计划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从市场部获取订单,拟制、下达生产计划,然后经过采购、制造、检验、档案等各部门的相关流程,直至产品入库、发货的一个闭环过程。生产计划部门和相关的领导能够监控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图1。

2.2 主要业务需求

①订单管理。

与一般企业不同,生产型科研单位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合同外,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形式的准合同。比如,一些研发项目,应客户的要求,在整机尚未定型,但是主要功能部件已满足客户需求时,就开始先行生产,以缩短供货周期,此时产品的最终价格尚未确定,供需双方会先行草签协议作为订单;对于一些固定客户有稳定需求量的产品,会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在尚未获得客户合同的情况下,以内部预投的形式,在生产淡季先行组织生产。

这些准合同将会在生产开始后转化为合同,但是可能一个准合同会拆分为多个合同,也可能多个准合同合并为一个合同,且签署时间也会不同。但是不管是直接签署合同,还是后补合同,在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不仅要根据最初的订单安排生产,也要对这些订单的变更过程能够跟踪。

②工作令号关联。

财务令号是单位内财务结算的需要。它将同一客户的几个合同归为一个项目,并给予一个工作令号,主要是便于诸如在客户现场服务发生的包括差旅、招待及其它费用,财务上能有同一个令号打入,便于结算。因此,需要建立财务工作令号和合同间的关联关系,并通知财务部门。

③生产批分配。

在生产计划管理部门拟制生产计划的时候,考虑到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会将不同合同中的同类产品进行归并,在满付时间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量级后,再行组织生产。因此,需要在合同的基础上进行分解,将同种型号的产品合并,按照合理批量数,组成一个生产批。

④信息交互和过程监控。

目前很多生产型科研单位的生产计划管理,使用的还是办公自动化、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多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报表级别的交换,这样的信息交互实时性比较差,一些还在流程中的信息由于处于各自系统的中,生产计划部门无法全面准确的掌握生产的开展情况,往往需要通过电话联系或者当面沟通,耗时耗力,不利于管理。

在生产阶段流程涉及到计划、档案、物资采购、制造、检验、仓库等部门的审核确认,生产计划管理部门需要实时了解每个计划在流程各个环节中当前的执行状态,并且管理产品的入库、出库,跟踪订单的完成情况。

3 解决方案

3.1 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从逻辑框架上分为人机交互、业务处理、对外接口三个部分。其中人机交互提供了操作者的界面;业务处理是负责后台的业务逻辑处理,与前台和数据库进行信息交互;对外接口负责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起到外部系统与本系统的隔离。如图2。

3.2 系统主要功能

3.2.1台帐管理

台账管理模块,建立起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各项基础档案,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

①项目台账。建立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当财务部门有工作令号的增删改时,由财务管理系统发起信息同步指令,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在接收到指令后,对系统内的项目台账信息进行同步。

②产品种类台账。由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各种产品目录,建立产品种类台账,在生产计划管理中每个产品的种类都来自于产品种类台账,每个种类都有唯一的编码;同时,产品种类台账中的信息,诸如产品种类的唯一编码,合同管理系统,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办公系统,也可以通过接口获取,使得这些编码能够在整个单位的各个系统中统一使用,保持唯一性,便于信息流转。

3.2.2 需求接收

需求接收模块,是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输入,通过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接口,获取订单的信息,维护订单的合同转化,并建立与财务的联系。解决业务需求中对订单管理、工作令号关联的要求。

①订单接收。订单接收,是使订单内容电子化。对于合同订单,通过与合同管理系统的接口,定期导入合同信息,对于准合同订单,由分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导入相应的订单信息,从而确定订单的产品种类、数量、交货时间等信息,作为生产计划管理的输入。

这些接收来的订单,无论今后是否会转化为合同,如何转化,都给予统一的编号,作为订单跟踪的源头。

②合同转化。当发生准合同转化为合同时,配置准合同与合同的转化,建立起准合同与合同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订单变化的跟踪。

当最初的准合同被拆分、合并为一份新的合同后,可以通过关联关系,追溯到最初的订单源头。

③财务关联。建立订单和财务工作令号间的联系,财务系统可通过接口,获取订单与工作令号之间的关联关系,提供给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管理的信息来源。

④基本信息清单。

3.2.3 计划制定

计划制定模块,根据已经获得的制定计划的各项要素,编制出具体的生产计划。解决生产批分配的需求。

①计划拟制。生产计划的拟制,是把市场部门的订单转化为生产部门的生产批次。根据订单的内容、数量、交货日期进行分解,再结合产品台账将每个产品的生产特性(元器件组成、元器件库存、元器件采购周期等信息),将一定交货时间内的同种型号产品进行智能合并,并可通过人工进行调整,组成一个生产批,给出生产令号及该批的产品数量和完成日期等相关属性,建立生产计划台账。

②产品对象生成。对生产批次中的每个产品在系统中生成一个跟踪对象,每个对象对应一个真实的产品,给予一个唯一的编号,这个对象包含了其对应的生产批次信息、对应订单信息,用以明确这些产品在生产活动中的隶属关系;同时,每个对象还有各自的状态信息(包含了在整个生产周期内各个环节的状态),表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情况,这些状态在生产过程监控中,由各流程的授权用户进行状态的修改,一直跟踪产品到出库为止,并永久保留。

3.2.4 生产阶段信息跟踪

生产阶段生产批的流程涉及到计划、档案、物资采购、制造、检验、仓库等部门,当生产批次到达某个部门,该部门的管理人员将对该环节的要素进行审核,通过后,对这个生产批或者生产批中的某个产品进行状态标识,比如,档案部门需要审核生产批的所有图纸是否齐备,在齐备的情况下,该生产批的状态将标识为图纸齐备,这个生产批才能进入下一生产阶段;又如,在检验部门,质量人员对生产批中的产品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产品,将被标识为合格,这些产品可以进入下一生产环节,而未通过测试的产品,将被标识为测试未通过,同时整个生产批的状态也被标识为测试未通过,生产部门通过系统发现这个状况后,将对未通过测试的产品进行返工,直至全部合格后,该生产批的状态才会被标识为合格,这个生产批才会被允许进入下一生产流程。生产批和生产批中的具体产品,都可以被计划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实时跟踪当前的状态。

4 实施效果

作为本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在某研究所二级单位的生产管理部门进行了试运行。该部门原来采用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基本是依靠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文档的流转,实时性较差,同时由于工作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差错较多。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后,经过使用初期的磨合,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统计数据来展现。

①外部系统档案信息录入准确率,达到了100%。由于订单、财务等重要信息的导入,采用了与外部系统的接口传输方式,杜绝了原来人工输入的差错。②生产计划拟制的时间由原来的3-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1个工作日。之前的生产计划中生产批次的确定是依靠管理调度人员凭经验,通过人工方式确定的,由于涉及到的因素众多,非常的耗时耗力,在改为智能分配生产批后,这个工作由计算机辅助完成,管理人员只需要审核最终的结果,做一些微调即可。③生产各环节的跟踪实现了实时化,流程各个节点之间的流转由之前工作日的数量级缩短到毫秒级。在环节上的任何管理人员都可以在权限范围内查看到每个生产批、每个产品的状态。

5 结束语

本文所谈及的生产计划管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与外部系统的接口,无缝接入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并在系统内部通过合同转化、财务关联等功能,解决了生产型科研单位的订单的形式多样性、灵活性,财务制度特殊性带来的问题。并针对来自一线生产计划管理和运行人员的需求,通过生产批智能分配,生产批和产品的状态跟踪等方法,制定出一套符合生产型科研单位这个比较特殊群体的生产计划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涛,邵志芳,吴继兰.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钢琴陪练;儿童钢琴学习;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儿童学习钢琴,能够大大帮助开发与发展孩子的智力、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如今,随着钢琴热的吹拂,学习钢琴的孩子与日俱增。如何让儿童在钢琴练习时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是作为一名钢琴陪练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注意力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一名儿童的个案研究,来研究儿童钢琴学习中的注意力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随着钢琴教育的广泛传播,“学钢琴苦”的概念也越来越为人所知。优美的琴声能给学习钢琴的幼儿带来了快乐,产生学琴欲望,但是兴趣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碰到大量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持续练琴等问题时,会产生疲倦、厌倦心理,失去练琴兴趣,产生练琴不用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等情况。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陪孩子练琴,因此由钢琴陪练者负担这一工作。钢琴陪练者需要有一定的热心与责任心,在遇到儿童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时,想出解决办法。本文所研究的注意力,是指儿童在练习钢琴时的全心集中于钢琴练习的能力。而在钢琴陪练过程中,如果钢琴陪练者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便会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儿童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钢琴陪练课课堂中儿童表现的观察,以及方法实施后的对比观察,以达到对儿童钢琴练习时注意力方面的个案研究。

研究的个案人为A,小学三年级,家里条件富裕,从5岁起便开始学习钢琴,但由于不是特别聪明、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较差,所以学习钢琴的速度较慢。在2010年5月16日,周日,上午十点,在A家中,进行了1小时的钢琴陪练课。以下是本人对这节陪练课的观察记录笔记。

三、分析、研究

通过对钢琴陪练课的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观察记录的结果,可以看出,儿童练琴时的注意力与儿童练琴的时间长短以及练琴内容即儿童练琴的兴趣有关。比如,在第一个时间段0~10分钟内,由于儿童是刚开始练琴,还不能马上从之前的状态中调节过来,因此儿童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我让学生根据指法规律来弹奏音阶,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手指上,从而逐渐吸引儿童练琴的注意力。在10~20分钟时,由于儿童演奏的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乐曲,重复演奏,会使儿童觉得枯燥、没有意思,所以我让儿童在弹第二次的时候,让学生在熟练弹奏乐曲的基础上,突出轻巧性,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轻巧性上。20~30分钟时,由于儿童弹奏的是一首新的练习曲,会觉得没有意思从而分心,所以会出现找不到音位置的情况,因此我用手指着乐谱,让儿童知道自己弹到了哪里,同时与学生合作演奏,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完成乐曲的练习。35~45分钟,是休息了一小会之后开始练习,由于弹奏的是很熟悉的乐曲,重复演奏,儿童可能会觉得单调,所以让儿童注意乐曲的音乐、感情,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45~60分钟,由于是要下课的时间段,儿童可能会有些急躁,而弹奏的是好听的乐曲,我再学生弹奏开始自己先示范了一次,用优美的音乐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用了与学生配合练习、游戏的方式练习,来使学生转移对下课的注意力到对乐曲的学习、练习中,完成本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