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道路管理法规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道路管理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道路管理法规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客运;发展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特征

(1)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一体化简要来说就是要在一定的城乡区域内实现各种道路工程客运车辆能够良好自由的行驶,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保证在城乡区域内有路可走;二是要保证道路相关的技术条件达到标准要求;三是要保证整个城乡道路或者是公路的完全衔接;四是实现整个城乡道路的网络化。(2)运行模式一体化是城乡道路一体化实现的关键因素。运行模式的一体化简要来说就是公共的道路客运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不应为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我们国家在目前条件下这在城乡普遍使用的是方便便宜的公交化客运,而在农村运行的则是不怎么规范的班线客运,这样两种运行模式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几乎是完全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讨论运行模式一体化的时候主要也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证运营环境的一体化;二是保证运营场地设施的统一性;三是保证车辆技术和装备的兼容性。

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分析

(1)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中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场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道路是整个客运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保证其功能性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土地性质、人口使用性质以及人口流动预测等的完全一致。而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中的枢纽,其在城乡客运中的特点是规模适中、设施齐全,这样一种规模和设施是能够很好保证其基本工程的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对城乡客运的场地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就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交场所设施的建设上,以此来实现农村居民出行的公交化。(2)线路布局。在对城乡客运线路进行规划设计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是实现整个线路的网络化,以这样一种形式和状态来实现周边城市、县、乡、村公路的全面通达,也就是所谓的村村通工程,将公交的覆盖率提高到100%。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区因其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产业结构的要求,上述的基础交通设施是不能够满足其实际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根据这样一些特殊村落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来进行建设。再次还可以根据人口的密度和流动特点来对城乡客运道路的路线进行确定,这样做的优势是能够较好的对公交路线实现优化。最后补充的就是我们在进行线路的设置、调整和确定的过程中要注意最终的导向是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整个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居民出行的实际要求。(3)运行模式。我们在进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设计时,最为基本的思路就是将既有的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予以整合运行和操作的模式,也就是对其进行统筹管理。这样一种运行模式一体化实现的具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所有的公共交通客运系统采取公交式的运行模式;二是要保证整个城乡都按照统一的规则和原则来确定出行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已经有通车的城乡地区新增一部分的公交车,再对一些原有的班车进行公交化的改造。下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对这样一个改造过程中的细节要求进行说明。第一,硬件设施的功能设置。硬件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道路及其附件的设置。在这样一种统一和统筹的管理与运营模式下,车辆的行驶区域也就扩展到整个的城乡区域中来,包括情况较好的城市道路和情况相对较差的农村道路。这样一种状况和模式就对车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整个城乡区域内的所有道路都要满足公交模式下车辆运行和行驶的要求。在某些地区很多的道路都只适合于班线模式的运行,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必要设施的建设和添加,具体来说就包括行车速度的限制、人行道以及人行横道等的设置、照明设施的增加、交通标志或者是防护措施的设置等。二是场地设施的统一。一般情况下,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公交化模式的设备以及场地要齐全很多,尤其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内,将原有的班线换做多条的公交线路就需要建设较多的公交首末总站停车场和数量更多的公交中途停靠车站,因此,在进行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过程中,这样一些方面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一些地区因为居住的人口较少且经济并不发达,但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要按照标准设置来进行上述相关的建设过程。三是车辆技术的兼容。这主要是因为班线客车和传统公交汽车在车型上是有着较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这样一种调整和改变的时候,也要将这样一些因素考虑在内,也就是认为在进行新车的购进时要注意尽量的选择公交车车型,但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公交车的购进,整个的花费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可以对原用的班线客车进行改造,然后应用到公交线路的运营中来的。第二,组织运作模式。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形势状况下采用的还是班线模式与公交模式的并存状态,以此来实现满足居民不同的出行要求,而我们在进行这样一种调整和改进之后,就要尽量保证整个的运行模式都是公交式的,这样就能够保证整体的运行管理工作良好进行。我们在对公交运行模式进行定义和描述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上来进行的:线路、车型和站点。公交车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首末站、停靠点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且出车的频率基本固定,票价统一。(4)主体一体化发展方式。城乡道路客运模式在进行调整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管理主体、运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下文中我们就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第一,管理主体。在客运行业部门的管理体制下最终建立起来的是一城一交式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在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依据是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更是使得整个的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基本上在同一类的法律要求下予以运行,相关部门在进行规则的制定时也尽可能的避免法规不健全或者是矛盾法规内容的出现,并明确的指出和加强执法力度。其管理的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一是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二是加强管理规范,三是保障管理有效。第二,运营主体。城乡的公交和客运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的特点,而经营主体始终在规模化和集约化。在一个城乡的范围内,一般有一到两个的交通客运公司就可以了,一方面是能够保证企业自身做强做大来提升其规范经营的必要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能够更好的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来满足旅客出行的实际要求。大力推行和实施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以此来提升综合竞争力并积累资金实力,最终实现整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本文主要是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给出了简要的说明和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的条件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睿晶.关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区域交通.2010(7)

[2]陈引社.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J].综合运输.2004(3)

[3]隋中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探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3)

[4]马书红,周伟.城乡一体化与县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04(9)

[5]任乐,陈贻胜.城乡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1)

篇2

摘要:本文以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检察院办理的150余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为切入点,纵观交通肇事犯罪其成因包括:对道路交通肇事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受行政干预、说情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交通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薄弱;道路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对比应采取修改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有关条款;加强社会监督和权力监督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交通肇事?犯罪成因?对策探析?

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大量进入家庭,公共交通工具及公车也在不断的增加,城市化进和加速,而公路建设跟不上车量增加的步伐,车多、人多、路多的矛盾异常突出,道路交通状态令人担忧,交通肇事案件多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08年发生的几起典型的交通肇事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2008年5月,犯罪嫌疑人张某驾驶大型拖拉机,因违法装载及行驶,与对行的一辆轿车相撞,致使轿车上3人全部死亡。

——2008年11月,犯罪嫌疑人杨某驾驶中型厢式货车,因观察瞭望不周,将蹲在路上正对一名交通事故伤者进行检查的兰山区半程医院的一名急救医生撞倒,致该医生及伤者死亡。

——2008年12月,犯罪嫌疑人孔某驾驶大型货车,因超速驾驶,与对向逆行的一轿车相撞后起火,致使轿车上4人全部死亡。

——2008年12月,犯罪嫌疑人刘某驾驶大型客车,因越过黄线行驶,与对行的一辆农用运输车相撞,致农用车上1人死亡,14人受伤。

据对该区交通肇事案件的统计,2008年度共发生交通肇事案件150余件,占案发刑事案件总数的10.4%。其中,犯罪嫌疑人系初中以下文化的116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75.8%;在城乡结合部发生交通事故的70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5.8%;被害人系50岁以上或18岁以下人员的66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3.1%;傍晚、夜晚、凌晨等视线不好时段发生交通事故的62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0.5%。

通过分析交通肇事案件多发的成因,总结出该类案件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各类违章是造成交通肇事的必然成因。超速、超载、逆行、无证无牌驾驶、行驶、酒后驾驶等。二是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嫌疑人总数的四分之三强。文化水平低致使驾驶人员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等方面欠缺,其中,驾驶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及机械知识欠缺是造成事故的成因之一。三是城乡结合部路段发生交通事故较多。该地段道路宽阔、人员混杂以及驾驶人员驾驶车辆从农村道路至城市道路或者从城市道路到农村道路后,不能及时适应道路及人员变化也是造成事故的成因。四是被害人系老年人及未成年人的较多。这类人员反应慢、自制力差、安全防范意识差是造成事故的客观成因。五是夜晚、凌晨、傍晚等时段易发生交通事故。该时段视线不好、驾驶人员易疲劳等是造成事故的另一客观成因。

针对交通事故多发成因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解决交通事故多发问题:

一是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章驾驶要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我们在公路上,常常能听到一些车辆发出巨大轰鸣,狂风般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一溜烟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常常能看到前面的车辆没有后牌照或用光盘、扑克牌等物遮挡号牌,见缝插针般行驶,全然没有社会公德可言,这些违章行为也许就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兆,不是我们胆小,违章的背后可能随时会有生命的逝去和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呼吁,对于无牌、无证、故意遮挡号牌行驶、驾驶报废车辆行驶、超速、超载、不按标志信号违章行驶、酒后驾驶等等违章的驾驶人员,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不能因为未造成什么后果而放松处罚,一定要按照有关交通法规从严从重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处罚的处罚,该进学习班的就进学习班,该拘留的就立即拘留,决不能听之任之,恨之切其实是爱之深,等到发生交通事故时就一切晚矣。希望管理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交通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执法,严厉处罚,真正做到违章不上路,上路不违章,杜绝违章上路行驶的行为,将交通事故的隐患苗头消灭于萌芽阶段,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将大有帮助。

二是加强公路建设的规范化,切实强化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治力度,有效排除重点路段路口的安全隐患,确保人员、车辆通行安全。首先,应加强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工作,完善城乡道路路段路通安全防护设施。针对流动量大,人车混杂路段路口,要按规定设置交通标志线、信号灯、减速带,实施道路交通隔离和人车分流。其次,应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排查和整治力度,逐步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成因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将事故多发路段的相关情况总结,以便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再次,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增加城乡结合部路段路口、易发生交通事故路段的警力,粉刷提示性标语、警告语等,警示和提醒驾驶人员对于路段的变化要及早尽快适应,避免遭遇突况后的心理慌乱及操作不当,减少和杜绝不安全路段路口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是应加强对驾校的监督管理,规范驾校的培训行为,严把驾驶员的出门关,杜绝“马路杀手”的出现。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进程的加速,学车热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面对这一商机,驾校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驾驶员作为驾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驾校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实际操作水平。然而现实中,驾校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无资质设立;缺少训练场、缺少合格教练;虚假宣传;培训时间缩水;帮助学员作弊应付考试;收买考官提高过线率等等,驾校的乱象愈演愈烈,甚至“教练”出一批又一批的“马路杀手”。基于此,驾校的规范管理成为急待解决的中心问题,这也是驾校的监督管理部门需认真调研,切实需要重视的问题。另外,我们建议,对于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可以建立事故倒查机制,对培养该驾驶员的教练、驾校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在驾校收取的费用和教练的收入中强制其交纳一定比例的押金,作为对交通事故被害人的救助基金等。这样一旦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事故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进行了惩罚。总之,驾校的规范,对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建议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对驾校的监督管理,加大对驾校的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对驾校的考核标准,建立高质量的驾校,使其多培养高素质的驾驶员。

四是应加强道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这种教育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要加强道路交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行人的安全教育。加大对交通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驾驶员的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全体驾驶人员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的自觉性。同时,加强警示教育,让驾驶员们认识到,一旦事故发生,对事故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时刻提醒自己别干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蠢事。另外,对行人的安全教育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不段增多,行人安全意识也该不断加强,行人在思想上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努力适应车多路多的变化,车让人思想观念应逐渐改变,要明确双方礼让三先才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是双输的结果。

篇3

——2008年5月,犯罪嫌疑人张某驾驶大型拖拉机,因违法装载及行驶,与对行的一辆轿车相撞,致使轿车上3人全部死亡。

——2008年11月,犯罪嫌疑人杨某驾驶中型厢式货车,因观察瞭望不周,将蹲在路上正对一名交通事故伤者进行检查的兰山区半程医院的一名急救医生撞倒,致该医生及伤者死亡。

——2008年12月,犯罪嫌疑人孔某驾驶大型货车,因超速驾驶,与对向逆行的一轿车相撞后起火,致使轿车上4人全部死亡。

——2008年12月,犯罪嫌疑人刘某驾驶大型客车,因越过黄线行驶,与对行的一辆农用运输车相撞,致农用车上1人死亡,14人受伤。

据对该区交通肇事案件的统计,2008年度共发生交通肇事案件150余件,占案发刑事案件总数的10.4%。其中,犯罪嫌疑人系初中以下文化的116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75.8%;在城乡结合部发生交通事故的70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5.8%;被害人系50岁以上或18岁以下人员的66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3.1%;傍晚、夜晚、凌晨等视线不好时段发生交通事故的62件,占交通肇事案件总数的40.5%。

通过分析交通肇事案件多发的成因,总结出该类案件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各类违章是造成交通肇事的必然成因。超速、超载、逆行、无证无牌驾驶、行驶、酒后驾驶等。二是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嫌疑人总数的四分之三强。文化水平低致使驾驶人员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等方面欠缺,其中,驾驶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及机械知识欠缺是造成事故的成因之一。三是城乡结合部路段发生交通事故较多。该地段道路宽阔、人员混杂以及驾驶人员驾驶车辆从农村道路至城市道路或者从城市道路到农村道路后,不能及时适应道路及人员变化也是造成事故的成因。四是被害人系老年人及未成年人的较多。这类人员反应慢、自制力差、安全防范意识差是造成事故的客观成因。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五是夜晚、凌晨、傍晚等时段易发生交通事故。该时段视线不好、驾驶人员易疲劳等是造成事故的另一客观成因。

针对交通事故多发成因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解决交通事故多发问题:

一是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章驾驶要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我们在公路上,常常能听到一些车辆发出巨大轰鸣,狂风般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一溜烟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常常能看到前面的车辆没有后牌照或用光盘、扑克牌等物遮挡号牌,见缝插针般行驶,全然没有社会公德可言,这些违章行为也许就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兆,不是我们胆小,违章的背后可能随时会有生命的逝去和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呼吁,对于无牌、无证、故意遮挡号牌行驶、驾驶报废车辆行驶、超速、超载、不按标志信号违章行驶、酒后驾驶等等违章的驾驶人员,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不能因为未造成什么后果而放松处罚,一定要按照有关交通法规从严从重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处罚的处罚,该进学习班的就进学习班,该拘留的就立即拘留,决不能听之任之,恨之切其实是爱之深,等到发生交通事故时就一切晚矣。希望管理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交通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执法,严厉处罚,真正做到违章不上路,上路不违章,杜绝违章上路行驶的行为,将交通事故的隐患苗头消灭于萌芽阶段,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将大有帮助。

二是加强公路建设的规范化,切实强化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治力度,有效排除重点路段路口的安全隐患,确保人员、车辆通行安全。首先,应加强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工作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完善城乡道路路段路通安全防护设施。针对流动量大,人车混杂路段路口,要按规定设置交通标志线、信号灯、减速带,实施道路交通隔离和人车分流。其次,应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排查和整治力度,逐步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成因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将事故多发路段的相关情况总结,以便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再次,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增加城乡结合部路段路口、易发生交通事故路段的警力,粉刷提示性标语、警告语等,警示和提醒驾驶人员对于路段的变化要及早尽快适应,避免遭遇突况后的心理慌乱及操作不当,减少和杜绝不安全路段路口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是应加强对驾校的监督管理,规范驾校的培训行为,严把驾驶员的出门关,杜绝“马路杀手”的出现。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进程的加速,学车热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面对这一商机,驾校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驾驶员作为驾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驾校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实际操作水平。然而现实中,驾校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无资质设立;缺少训练场、缺少合格教练;虚假宣传;培训时间缩水;帮助学员作弊应付考试;收买考官提高过线率等等,驾校的乱象愈演愈烈,甚至“教练”出一批又一批的“马路杀手”。基于此,驾校的规范管理成为急待解决的中心问题,这也是驾校的监督管理部门需认真调研,切实需要重视的问题。另外,我们建议,对于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可以建立事故倒查机制,对培养该驾驶员的教练、驾校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在驾校收取的费用和教练的收入中强制其交纳一定比例的押金,作为对交通事故被害人的救助基金等。这样一旦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事故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进行了惩罚。总之,驾校的规范,对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建议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对驾校的监督管理,加大对驾校的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对驾校的考核标准,建立高质量的驾校,使其多培养高素质的驾驶员。

四是应加强道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这种教育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要加强道路交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行人的安全教育。加大对交通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驾驶员的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全体驾驶人员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的自觉性。同时,加强警示教育,让驾驶员们认识到,一旦事故发生,对事故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时刻提醒自己别干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蠢事。另外,对行人的安全教育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不段增多,行人安全意识也该不断加强,行人在思想上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努力适应车多路多的变化,车让人思想观念应逐渐改变,要明确双方礼让三先才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是双输的结果。

篇4

(一)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提升绿化品质

2015年底前,各类公园、游园、广场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维护良好,景观优美,绿地率达到60%以上,建筑小品、雕塑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杂技文化风貌,立体绿化效果明显。对道路交叉口、公园、广场、社区、临时空闲地的地块进行绿化,不能绿化的进行硬化,对县城开发区十字路口四角进行立体设计。对庭院绿化进行管护,补栽修剪苗木,整修配套绿化设施,创建整洁优美的庭院环境。实施“绿线”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划定绿线并向社会公布,严格绿线管制制度,并对已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进行核查。对不达标的小区进行整改,并设置有休息活动场所,确保新建小区、道路、单位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强化施工全过程管理。落实绿化配建标准,新建小区和单位绿地面积不低于35%,老旧小区改造绿地面积不低于25%。组织开展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开展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重视培育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大力推广城市立体绿化。制定完成__县树种规划,注重乡土树种应用,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品种不低于100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2016年,完成《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并纳入__县城乡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实施城市公共绿化建设,分类组织实施居住区绿化、苗圃绿化等。在所有道路边角增加常绿树种,整出微地形,摆放景石或杂技雕塑,以突出杂技特色,提升县城档次。完成东湖迎宾公园和杂技文化公园三星级扩园建设;完成人民银行对过水面改造及绿化;依托泰山道南段东侧王庄水面,建设敬老公园;完成清馨园续建工程,沿桑兴河(长江路以南500米,黄河路以北500米)两岸各建设30米宽的带状公园;实施嘉陵江路中段南侧100米绿化带工程,西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接成绿带;开发区补植完善,增加花灌木种植,实现14万平方米草坪新植,改造边角绿化,提升开发区绿化档次;实施太行道北延工程及绿化工程;长江路(桑兴河桥东至宣惠河段)、黄山道(黄河路至长江路段)、华山道南段(钱塘江路至金沙江路)、金沙江路北侧各建设10米绿化景观带;将淮河路中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成绿带。县城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各占60%以上,组织住建局、卫生局、交通局、公安局、计生局、教育局、武装部、水务局、高速交警大队、国土局、检察院、法院、万宏俪城、永和文苑、百祥园、广厦小区、百度小区、连城水岸、福源小区等单位、小区做好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的评选工作,主干道沿街90%以上单位实施“拆墙透绿”。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以上,出圃苗木品种、规格、质量符合绿化工程要求,无病虫害,苗木基本自给。建立专业管护队伍,落实县城绿化养护管理资金,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确保养护质量和景观效果。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绿道绿廊至少建成24公里,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2017年,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和郊区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杂技文化公园、东湖迎宾公园,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达标率80%以上,县城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结合五星级杂技大世界建设进一步整治周围环境,将原飞机场建设成儿童乐园。县城周边水系及周边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集中对行道树、花池苗木补栽,严格规范补栽苗木品种、规格、尺寸,保证补栽质量和成活率。做好城区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行道树、花池、草坪进行修剪管护,去除死树残苗,清除花池树坑杂草、垃圾,确保干净整洁有序。公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水面无漂浮垃圾,公园、广场内

体育健身器材及时维修更换,营造亲水、健康、生态的优美景观。(二)强力推进造林工程,提高县城森林覆盖率

2015年底前,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形成区域生态和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古__、漳卫新河等生态敏感区得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大气、水环境良好,热岛效应低。古树名木挂牌建档,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2016年,按照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化工企业周边建设50米防护林带,物流企业绿化率达到20%以上。推进县城区周边小片林建设,见缝插绿,不留死角。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90%,尽责率在85%以上。大世界东门、104国道东侧与铁路之间建设50米灌木、花草景观林带;104与铁路间、104与运__全部建设生态林,经济林;对宣惠河、通兴渠等城区水系沿河两岸进行绿化,建设沿河50米休闲林带公园;结合农林项目建设绕城风景区千亩森林公园;在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铁两侧建设100米的绿化带;冀鲁连接线每侧建设50米的绿化带;在桑宁路现有绿化基础上,每侧再植50米宽的绿化带;在梁何路(赵辛至何庄)、安于路(安陵至于集)、南吴路(粱集至小天罡)3条县级道路两侧各种植30米宽的绿化带,乡村道路两侧各种植4行以上树木,实现干线道路绿廊化、县乡道路林荫化。

2017年,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积极搞好沙荒碱地绿化开发,加快杨家寺乡、宋门乡2个乡镇16个村土地的沙化治理,鼓励规模化造林,规模治理沙化面积3000亩。对省、市确定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力争建1至2个绿色休闲广场,沿街种植乔灌树木,庭院栽花种果,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普遍达到40%以上。完成我县辖区沙河、龙王河、漳卫新河、漳卫新河岔河段,每侧大堤绿化50米,造林1.4万亩。完成各乡村新开沟渠、坑塘每侧绿化20米,造林面积0.93万亩。

2015年底前,县城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年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全面完成“省大气50条”和“__市大气50条”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施工工地出入口全部硬化,配备保洁员,设置车辆冲洗设施,防止带泥上路。施工工地周边按要求进行封闭围挡,围挡式样统一,牢固安全。施工现场干净整洁,物料分类堆放整齐并遮盖,配备临时公厕和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定期洒水降尘,防止扬尘和生产生活污水污染周边环境。按规定时间施工作业,杜绝噪音污染,保证文明施工。施工完毕后,要将建筑垃圾清理干净,拆除临时建筑物,打扫干净施工现场,恢复市政设施。强化渣土运输车辆管理,完成GPS定位安装,全部实现遮盖密闭运输,杜绝道路撒漏问题,对未办理通行证、超容量运输或无密闭措施的渣土运输车进行处罚,并停止运输。对建成区内煤场、砂石料厂、废品收购点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煤堆、料堆、废品堆进行覆盖,防止扬尘垃圾飘散。加强对建成区内商砼搅拌站的监管力度,站内砂石料堆全部进行遮盖处理,确保不飘散、不污染。烧烤炉具全部改为清洁能源。县城建成区内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内的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取缔或改用清洁能源。

2016年,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检测指标均不超过规定标准。切实抓好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企业治污工作,加大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粉尘治理,确保企业排放达标。

2017年,全县空气质量、水系环境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以上。

(一)加强河流水系的全面治理

2015年,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桑兴河、宣惠河、通兴渠等县城水系及两岸护坡管理,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面漂浮物、积存垃圾、乱搭乱盖、乱排污水等行为进行整治和纠正,保证水面洁净、水体清澈。

2016年,开展中小河流和农村河渠治理,提高河渠的灌排能力,形成河道互通、沟渠相连的灌溉排水体系,改善村镇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除涝防灾能力。

2017年,完成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沿宣惠河两侧建设两条污水管网,将长江路、嘉陵江路、黄河路、海河路的污水全部汇入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杜绝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水系。

(二)推动__景观带改造建设

到2017年,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传承城市传统文化,丰富杂技元素,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坑塘,形成独特人文自然景观。沿__东侧建设城区__公园;在__以东、汽车站西侧建50—100亩的植物园,并对大__城区段进行整治,以弘扬__文化,彰显母亲河底蕴。

(三)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

2015年至2016年,大力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外流域调水工程、河系沟渠连通工程。到2017年,我县农业节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取水计量、水位监控系统基本建立,压采评估与考核奖惩机制良性运行。

(四)开展县城风貌保护工作

注重县城风貌保护,突出杂技文化和__特色,做到措施有力,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筑小品、特色雕塑突出。

(一)在县城环境整治上下功夫,让城市更有序

2015年底前,县城迎宾大道、主次干道、繁华商业街的门店招牌逐步规范。对版面破旧、残缺不全、设置不当的牌匾广告,限期更换、维修或拆除。清理以各种名义私拉乱扯的软体条幅、布幅。结合“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对乱贴、乱画、乱涂的小广告综合施治。捣毁印刷制售窝点,从源头上严厉打击,全面清理乱贴乱画的各类“小广告”杜绝城市大花脸现象,提升县城品位。取缔违规、违章的零散摊群,重点治理华山道北立交桥集贸市场、育红路步行街、建行附近、外贸路口、县医院门前等区域的占道经营问题,疏堵结合,引导至正规市场内经营。

2016年,完善华山道集贸市场、铁路西__商贸市场、金沙江路菜市场、外贸北市场内设施,将周边区域占道经营摊位划归入市,彻底改善“脏、乱、差”现象,确保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观。

2017年,对现有市场进一步完善管理标准和卫生标准规范管理,保证市场场地和路面干净整洁有序,杜绝市场外溢、环境脏乱。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避免短期效应和反弹。

(二)在环境卫生治理上下功夫,让城市更洁净

2015年底前,坚持每月15日开展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覆盖城区道路的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重点做好县城内主次干道路两侧及重要节点沿线的综合整治,保持路面和出入口整洁,及时清扫杂物、抛撒物等,清除路肩及绿化带内杂草、垃圾,对道路两侧视线范围内的积存垃圾、杂物进行清理,消除卫生死角,实现整洁美观。沿街门店装修实施全围挡作业。医院等卫生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垃圾定期做好消毒防疫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及行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执行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做到主次干道保洁全覆盖,重点地段和重点部位实行16小时保洁,提高清扫保洁质量,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做到“六净五无”(路面净、便道净、道牙净、收水口净、树根净、墙根净,无瓜果皮核、无杂草树叶、无垃圾污物、无纸屑、无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泔水等定时、定点收集,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理,加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医疗垃圾乱倒、乱运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好公厕保洁,按时对外开放,保持干净整洁、设施完好。

2016年,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对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运输车辆管理,果皮箱、垃圾桶等环卫设施符合国家级园林县城要求,并及时保洁维修,确保环卫设施正常发挥作用。

2017年,完善社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卫配套设施,建立专人日常保洁和垃圾转运制度。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效率,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让城市承载能力更强

立足城乡总体规划,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县城承载能力。

2015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综合合格率100%,逐步实现24小时供水。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在现有成本基础上通过论证,居民用水提升到4元至4.6元/吨。对二次加压供水强化监督,每月抽查一次,每季进行一次消毒,封闭运行,保障水质达标。县城照明科学合理,道路亮灯率98%以上。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

2016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加快公厕、生活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解决由于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如厕难、乱倒生活垃圾等问题。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和出入口市政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清除道路坑槽和更换破裂、松动便道砖。按照“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对路灯、水篦、井盖全面检查,发现丢失、破损的及时补换,确保设施完好,消除安全隐患。对三座立交桥两侧桥体、城区路灯杆进行彻底清洗粉刷,对破损交通信号灯控制箱进行维修更换。

2017年,县城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万人拥有公厕4座以上。将地上强电弱电转入地下,新建道路统一规划建设管沟,部门购买式租用,执行新建道路5年内不得挖掘规定。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对破旧损坏、影响使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更换,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完好无损、安全畅通。严格执行国家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照明的养护维修技术规范和规程,建立和完善市政设施技术档案,定期对设施进行养护维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

(四)在城市管理上下功夫,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2015年底前,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建成区内未批先建、超规违建、超期临建、乱搭乱建等各类违法建筑,分区域、分项建立台帐,并分别列出查处意见。在摸底调查完成基础上,加强部门协作,按照职能分工,依法查处建成区内街道两侧、重要节点周边的各类违法建筑。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环境容貌、工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交通秩序达到部级平安畅通县标准。完成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网络,实现管理全覆盖和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出台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数字城管考评机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执法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满足及时发现、处置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按照“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将管理职责细化分解,采取“一劝说、二教育、三警告、四纠正、五处罚”的五步工作法,规范沿街门店经营行为,重点加强洗车装饰、修车补鞋、修配钥匙等商贩的管理工作,制定疏导方案。建立健全查处违法建设的联动责任机制,在巡查、审批、监管、打击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统一行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__市人民政府

篇5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做好“三个统筹”

一要统筹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规划入手,将交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通过交通发展,积极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支持新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实施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把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约束条件;二要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进程,提高县道、乡道和村道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科学布设农村客运线路和班车,实现“村村通公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交通支持。三要统筹市域与城际交通发展,推动城际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京、津、冀环渤海发展带提供交通服务。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交通供给上做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能并重

内涵挖潜,重点是调整交通结构,包括路网结构和运输结构。一要改变重建轻养观念,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资源,加大养护力度,提高道路完好率和好路率。实施交通节点改造和道路微循环改造项目,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实现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特别是在旧城保护、不可能实施大范围道路改扩建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利用好现有道路资源。二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在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缩短地铁发车间隔、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路、实现公共交通的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环保。外延扩能并重,重点是加大交通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建设。一)是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不再进行高强度开发,尽量降低因城市开发带来的人口聚集、商务交往频繁产生的交通量。二)是发挥交通的先导作用。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加快新城与中心城的快速交通走廊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交通支持。三)是加快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场站建设,形成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多方式、多层次交通服务体系,为方便市民出行提供基础条件。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交通需求上引导市民通勤出行放弃小汽车选择公共交通

通勤出行放弃小汽车,一要鼓励拥有、引导使用。学习借鉴国外大城市的成功经验,鼓励小汽车进入家庭,逐步引导小汽车作为郊区出行、旅游的代步工具。二要逐步适度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即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小汽车出行与公共交通出行的相对成本,减少道路小汽车交通量,缓解交通拥堵。通勤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一)是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快线、普线、支线相协调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二)是坚持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实行低票价政策和政府财税支持政策,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经济性。三)是更多地选用技术含量高、安全和环保性能好的空调车辆,增加客流量大线路的发车班次,提高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通过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发展与自然相和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坚持创新,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交通工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础工作。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将工作重心转向制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加强监管和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二、北京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将带动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以上;城市建设开发强度仍然较大。规划中心城1088平方公里中,规划建设用地782平方公里,现状建筑面积5.8亿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亿平方米。预计至2010 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扩展70平方公里左右,达到780平方公里,新增各类建筑1.2亿平方米,净增2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消费呈旺盛态势。据分析,建国以来至1997 年的47年间,北京市机动车发展到100 万辆,从1997年起至2003年8月,短短6年时间新增机动车100万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十・五”期间,机动车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至2005年,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58万辆以上。据预测,今后几年我市机动车仍将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350万辆。

中心城功能高度集聚和持续高强度开发,也将产生大量的交通流量。城市发展产生的交通需求,体现在出行产生的吸引量和出行距离增加。据预测,每年出行总量递增8%以上,到2010 年将达到3500-4000万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由2005年的8公里增加到10公里左右。

(二)交通设施建设和路网改造将提高交通供给水平

按照发展规划,到2010年,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首都机场轨道交通线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力争建成地铁9号线、10号线二期、亦庄轻轨线,使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达270公里以上,比2005年增加156公里。

基本建成14条放射型快速路,建成59条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和一批城市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等,使城市道路里程增加到4843公里,比2005年增长770公里,公路增加到16248公里,比2005年增长1552公里。建设东直门、一亩园等综合客运枢纽和完成马驹桥、阎村、十八里店等一、二级货运枢纽以及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安立路等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大容量线路运营里程增加40公里以上。通过交通设施建设和路网改造,预计中心城路网承载能力增加30%左右。

(三)交通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大

按照目前的态势,随着机动车的不断增加,交通需求越来越大,但道路设施等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交通供给能力远远满足不了交通需求增长的需要。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措施加以控制和引导,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将会导致路网负荷达到完全饱和甚至出现超饱和状态,甚至导致交通严重拥堵。

三、北京交通发展的目标

(一)北京交通发展的两大战略抉择

从北京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未来交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控制中心城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强度与城市规模。也就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加快新城建设,同步实施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布局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尽早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全面整合既有交通设施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即: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龙头,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客运系统建设,加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主体地位。改善不同客运方式衔接换乘条件,实现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形成多方式和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从体制、机制、政策和运行上整合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实现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匹配与无缝衔接,以优质高效的集约化运输网络满足通勤行和集中物流的需要,寻求资源利用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北京交通发展目标

为完成上述两大战略任务,北京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新北京交通体系”。近期目标是:2010年之前,初步建成交通设施功能结构较为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先进,基本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需求的“新北京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域和城际交通一体化新格局,中心城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支持。2010年,城市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五环路内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的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的陆路运输行程时耗在3小时内。中心城公共交通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达40%以上。

“新北京交通体系”以现代先进水平的交通设施为基础,构建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信息化与法制化为依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城市交通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新北京交通体系为首都发展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支持城市功能布局调整

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之一。要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坚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与相应层次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同步,高水准地编制各类交通规划。中心城建成区的改造和新城建设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先行实施”的原则,建设规模及功能布局要以交通设施资源可能提供的容量为约束条件。注重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引导城市功能的疏解和调整。加强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开展区域交通影响评价,充分发挥交通影响评价在合理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把关,逐步缓解中心城交通紧张状况。

配合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建设的全面启动,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基本建立新城与中心城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络体系和新城交通网络体系。同时做好其它新城与中心城复合型交通走廊的建设。

(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1、轨道交通系统建设。2008年前,市区轨道交通建设以改善中心区交通,满足奥运交通需求为重点,为旧城保护提供条件;市郊轨道交通建设要开始启动,支持近期重点开发建设的几座新城,改善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联系。2008年之后,轨道交通建设战略重点有所调整,将以改善中心城交通和引导郊区新城发展并举,全面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提高城市居民出行质量,使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根本缓解。到2010年,运营总里程力争达到270公里以上。

2、不断完善城市道路路网结构。重点抓好两头:加快建设快速道路系统,为进出中心城和中心城内中长距离交通提供通畅的出行条件;同时要大力扩充支路和“微循环”系统,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要加快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的建设,完善路网功能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畅达的路网体系。基本建成15条快速放射干线,与4条快速环路一起构成中心城快速路网系统。增加南北贯通干道,主干道达到1400公里。大幅度扩充和完善次干路、支路等道路“微循环”系统。建成59条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和5座桥梁,满足2008年奥运会交通需求。道路网高峰小时负载能力比2005年增长40%以上,路网整体应变能力有明显改善。

3、重视公路网提级,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要继续加快北京市域内国道主干线、国道、市道以及县乡公路建设,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路网,实现市域公路网与国家干线公路网及周边地区城际公路网衔接匹配,强化北京公路主枢纽功能,为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和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交通支持。建设大容量复合型交通走廊,实现“区区通高速”,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公路网覆盖全市所有村镇。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耐久”的理念,加快实施郊区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全面提高郊区公路完好率和整体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4、合理布局和建设交通枢纽。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组织和协调各种不同层次客运网络,为乘客提供集中换乘服务。2010年之前,初步建成城市客运与城际客运一体化综合枢纽体系,改善城市与城际客运衔接与换乘条件。新建四惠、一亩园、宋家庄、北太平庄、首都机场等11座为中心城与郊区线路衔接换乘服务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马驹桥、阎村、西南公路等货运枢纽,初步建成高效、畅达、有序运转的现代化物流运输系统。为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在中心城边缘主要交通走廊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换乘”枢纽设施。

(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出行结构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公共交通优先是国际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从节约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坚持公交优先,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目前北京市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仅为28.1%,而国际同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基本在60%-80%左右。因此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合理分配和使用交通设施资源,坚持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设施用地优先。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公交场站设施与土地开发项目同步建设。各阶段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均须为公共汽(电)车场站、地铁车站、换乘枢纽和车辆维修保养设施留足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挤占或挪用公共客运设施用地。

投资安排优先。2010 年以前,公共客运交通在交通建设投资中所占份额由18%提高到50%以上,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系统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及电车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路权分配优先。通过建设地面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开辟公交专用道、延长公交专用道使用时间、路口优先通行等在城市道路资源分配和路口放行上给予公共客运优先权。

财税扶持优先。公共交通实行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低价格政策,给予公交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性运营补贴以及其它有利于公交企业良性发展的扶持政策。

2、加快完善快线、普线和支线相协调的公交网络

遵循以人为本、方便出行、优化结构、均衡运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协调、平稳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以提高运送速度为重点构建快线网。快线网是公交线网的骨架,承担大客流长距离出行。分为市区快线网与市域快线网,原则上在三、四环周边衔接,快线与快线的衔接应有专用的换乘场站;市区快线依托干道和环路布设,实现市区公交快速出行;市域快线依托主要放射通道布设,实现边缘集团、新城与市区之间的快速联系。

以减少重复线路为重点优化普线网。普线网是公交线网的基础,承担相临地区的较大客流。以原月票有效线路为基础,结合快线布设,优化调整跨市区线路,对过长线路按服务区域进行适当分解与缩短,减少重复。

以扩大服务范围为重点完善支线网。支线延伸公交网络进居住区,提高公交通达性,并与快线、普线形成饲喂关系。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公交线路连接到主要出口,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公交线路进入小区。

增加运力,更新车辆,改善乘车条件。到2010 年公共电汽车车辆总数达到19000~21000 辆,特别是要提高空调车的比例,新增和更新的车辆还应符合环保尾气排放标准。同时在客流较为集中的、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的站点,加快枢纽、换乘中心等换乘系统的建设速度。建设智能化区域调度及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四)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调节交通供需矛盾

1、按照功能分区,提供区域差别化交通供给

从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交通资源实际状况出发,中心城与新城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实施因地制宜的交通设施供给与管理政策。中心城内的旧城区和旧城以外的区域交通模式与政策也要有所区别。

旧城区:按照整体风貌保护的要求,基本维持既有的道路网整体格局。对已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内环路以内地区,尤其是皇城范围,道路空间尺度基本维持现状。重点发展以地铁和地面公交为主的公共客运体系,通过停车位供给总量控制、停车收费政策以及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行通行收费等手段,对小汽车交通实行相对从紧的管理政策。

旧城以外的中心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大容量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根据道路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限度,对小汽车交通实行适度调控政策。

新城和郊区城镇: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的同时,要为小汽车交通提供相对较为宽松的使用空间。新城要有适度规模和完善的配套功能,减少与中心城之间的穿梭交通量。

2、以停车需求管理为重点,加强对小汽车交通的引导

在大力发展公共客运为主体的综合运输前提下,对小汽车交通在行驶区域、行驶时段以及停车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调控管理,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实施必要的限制,保持汽车交通量与道路负荷容量协调匹配增长,确保中心城道路系统维持适当的服务水平。

把停车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作为调节道路交通负荷的重要手段,重新修订居住区及各类公共建筑停车位配建指标,完善各类停车设施规划,制订停车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法规,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使用及停车秩序的执法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和停车服务价格,推行分时段弹性停车费率制度,调节道路交通负荷的时空分布,提高道路交通设施利用效率。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日益成为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尽管我国的汽车拥有总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很低,汽车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受路况、车况差等客观条件及人们交通守法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损害后果却并不低。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76万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6万人死亡,54.9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大量的交通事故及其严重的损害后果,客观上使交通事故的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在事后处理上,尽管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执照、拘留等)和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详尽规定,但是,对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还很不完善,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在解决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方面难以操作,更让受害人难以了解民事赔偿的具体内容、程序、是否公平等,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如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公安厅的《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中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等。四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的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法律文件。

但是,上述规范性文件对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规定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第一,没有考虑到汽车营运中的优势地位和汽车以外的非机动车、行人的弱势地位。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相比,在其结构和操作上都比较复杂,在营运中表现出更大的危险性。法律应当赋予汽车所有人、使用人较非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和行人等更多的注意义务,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但是,现行法律却将汽车交通事故与其他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作出共同性规定,没有充分反映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危险性和处理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时对非机动车、行人的特殊保护。

第二、立法矛盾突出:全国性立法之间存在矛盾。按照民法学界的一般观点,《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速运输工具”包括汽车等机动车辆,汽车交通事故应当属于严格责任的范畴。但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包括汽车交通事故)是“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特别法及事故处理机关将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视为过错责任。

第三,对受害人的赔偿标准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一是由各省级公安、民政部门每年规定损害赔偿标准,执行时间为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导致同年同地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不一致,不利于对同类受害人的公平保护。二是受害人为城镇人员的赔偿标准远远高于农村人员,不符合部分地区农村人员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镇人员年均收入的实际,缺乏对农业人员的公平保护。三是赔偿中只规定了对物质损失的赔偿,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研究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对完善汽车交通事故处理的立法、指导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对事故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裁决、维护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确理解汽车交通事故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指汽车交通事故的外延较道路交通事故的外延狭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称《办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态上,可分为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以及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事故。汽车交通事故实质上限于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

汽车交通事故有以下特征:一是在道路上发生。这里的“道路”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车站、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场所。公路则是指根据公路法的规定,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使汽车的公共道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在地面上借助铁轨运行的机动车辆如有轨电车、火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我国《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火车与车辆、行人在铁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二是发生在机动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三是在汽车营运过程中发生,即至少有一方车辆处于启动、行驶、刹车、减速、加速、转弯等运动过程中。机动车辆一方处于正确的停放状态而非机动车辆一方或行人处于运动状态所发生的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四是有损害后果,因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不论道路交通事故还是汽车交通事故,都属于“事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故”是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意外”指“意料之外”。因此,凡是在汽车营运中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损失或灾祸都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它并不以行为人违章或有过错为要件。《办法》将当事人主观上有过失及违章行为、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显然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了就是事故的一种,曲解了“事故”的内涵,从而认为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为过错责任,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及时解决事故。这样,就可以对汽车交通事故下定义,所谓汽车交通事故,就是机动车辆一方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这里着重阐明几个相关概念,一是汽车机械事故。所谓汽车机械事故是指驾车人无法预见、突然发生机械故障所导致的损害后果的事故。根据上文理解,只要是汽车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发生了损害后果,不论其原因如何,不论是否机械事故,均应视为汽车交通事故。只是在认定责任的主体、处理依据、处理程序和责任承担等与一般的由公安交通机关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不同而已。如果汽车所用人(管理人)、使用人能够发现机械故障但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进行认定和处理;如果是汽车所用人、使用人不能预见、无法克服的汽车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可根据损害赔偿及产品质量法等规定向侵权行为人、发生质量问题的责任人要求赔偿,可不必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解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

二是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是汽车在起步、制动、转弯过程中导致乘车人剧烈晃动,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或开、关车门时发生挤压造成旅客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事故,它也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造成受害人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并非完全基于汽车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而承担的赔偿责任(实践中,未必有违章行为),主要是基于交通运输合同对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要求。根据《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承运人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伤亡负的是无过错责任而非过错责任,除非承运人能够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运人对旅客伤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对造成人身伤亡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适用严格责任;对仅造成财产损失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应适用过错责任。受害人可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规定向承运人(汽车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民事赔偿或提讼。

三、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就是确定行为人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和损害赔偿理论中,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以此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实质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它是指若受害人(原告)能证明所受损害由施害人(被告)所致,而施害人(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被告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其与过错责任的区别在于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后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后果均无过错,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分担损失的原则。

汽车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在各国立法例上不尽相同,从我国现行全国性法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看,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在德国,对汽车时速超过20公里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按严格责任确定。反之,则按照一般侵权责任对待。德国法的做法已经被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所广泛接受。

笔者认为,我国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在归责原则上应当借鉴德国法的做法,同时体现我国的立法特点。具体包括: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发生汽车刹车(门伤)事故,致乘客(旅客)伤亡的,适用无过错原则,仅造成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理由分别是:

第一,汽车等机动车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是一种危险性比较高的机器,它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及其使用人(或所有人)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都比非机动车使用人(所有人)、行人低,因此,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应当对自己的拥有的危险物所产生的损害后果负责,承担教高程度的责任。此外,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是汽车运动的受益者,利益的享有者应当对所获得的利益付出更多代价,才能体现法律对强者—汽车与弱者—非机动车、行人的公平保护。因此,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规定由受害人证明损害后果系行为人所致,若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其责任。

第二,机动车之间优势差异较非机动车、行人小,根据交通法规容易认定驾车人的违章行为,便于确定行为人过错程度。因此。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便于事故处理机关迅速认定责任,提高解决事故的效率。

第三、汽车所有人、使用人与乘客(旅客)之间一旦建立客运合同关系包括旅客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经承运人许可无票搭乘,承运人(汽车所有人、使用人)就负有在运输过程中确保乘客人身安全的义务,除非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即使承运人客观上无过失或证明自己无过失,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应当说,这是新《合同法》第302条对发生的刹车(门伤)致人身伤亡事故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新《合同法》第303条的规定,对刹车(门伤)造成旅客(乘车人)自带物品损失的,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果旅客自己也有过错,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以减轻承运人的责任。因此,对发生的门伤、刹车交通事故区分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失,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

四、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的确定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损失后,“找谁索赔”、“索赔范围多大”、“损失如何分担”等问题是受害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处理事故,解决民事赔偿的难点问题。

(一)民事赔偿的主体

从理论上讲,汽车交通事故的当事各方都可以成为民事赔偿的主体。但是,在实践中,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一方多为受害主体,为赔偿请求权人,机动车方常常是施害主体,为赔偿义务人。因此,确定民事赔偿的主体实质就是明确机动车方具体的赔偿义务人。通常存在以下情况:

1、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为同一人,赔偿义务人为机动车所有人(这里所指使用人是驾驶车辆的人)。当车辆由其所有人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时,受害人有权直接要求机动车所有人赔偿损失。

2、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同,则应看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确定赔偿主体。

其一,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是受机动车所有人雇佣或是该单位职工,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有雇佣(劳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时,应由该机动车所有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可依据单位内部管理规定或雇佣(劳务)合同向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追偿。

其二,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租用或借用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实践中,常常仅以机动车所有人为赔偿义务人,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再向租用人或借用人进行追偿。笔者认为,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同机动车所有人一样,是汽车交通运输的受益者,是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的行为与机动车所有人的车辆的结合造成对受害人的损害,因此,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应与机动车所有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为了更有利于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立法上可规定双方负连带责任;受害人可向其中任一方或双方提出赔偿请求。

其三,盗开他人机动车辆(包括秘密使用他人车辆和取得他人车辆的所有权)造成交通事故时,机动车所有人不仅主观上无过错,且自己也是受害人,根据公平原则,不应对其他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该类汽车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仅限于盗开他人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许多地方,营运客车由个人出资购买但车籍挂靠到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收取管理费)造成交通事故,处理时,通常将运输公司视为车辆所有人,由运输公司先承担赔偿责任后再向出资购买车辆的人追偿。笔者认为,出资购买车辆的人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在交通运输中获得利益。运输公司只是车辆管理人而非所有人,与当前某些主管部门收取下属企业管理费一样,运输公司只是收取了车辆实际所有人的管理费,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数额不应超过其收取的管理费。因此,此类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主要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和运输公司。

(二)民事赔偿的范围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6条的规定,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受害人财产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失不包括在内。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些案例已经考虑并确认了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在处理个别交通事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充分保护交通事故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权益。

(三)民事赔偿的程序与责任分担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说明立法上认为:交通事故责任=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上述规定与该《办法》第44条机动车方无过错也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的规定矛盾。这一矛盾规定的认识根源在于,没有对交通事故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进行逻辑区分,导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结果直接成为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的依据。实际上,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环节与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的环节之间,还有一个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者负担危险”原则。

如前所述,汽车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车辆所有人、使用人应承担更多的危险,用以调整与受害人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这即是国外立法创设的“优者负担危险”原则。根据该原则,行为人与受害人具有同等过失的条件下,考虑到双方对道路交通法规注意的轻重,按机动车辆危险性的大小以及危险回避能力的优劣,分配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优者负担危险”主要体现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机动车)之间,以增减速、控制力等性能上较好或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对他人汽车危险性较多的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也是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

在确定损害赔偿时,酌情考虑“优者负担危险”的因素,可以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的因弱者(劣势)地位承担的风险或损害在赔偿时得到补偿,符合公平原则,更利于对受害人的权利保护。因此,交通事故处理的公式(或程序)应当是:

交通事故责任+“优者负担危险”=损害赔偿责任

具体落实到汽车交通事故的处理上是:

(1)汽车与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首先,根据违章行为确定过错,认定事故责任,初步确定赔偿的承担比例;然后,分析汽车之间的优势,对优者酌情增加承担比例;最后,根据增加承担比例后的结果,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比例。例如,一辆东风大货车与一辆长安面包车发生碰撞,发生修车费10000元(东风大货车3000元,长安面包车7000元),交通管理机关认定两车负同等责任,初步确定赔偿比例各为总损失的50%,即双方各承担5000元,但是考虑到东风大货车大小、重量、硬度等比长安面包车的危险性多,在事故发生时占有优势,故酌情增加10%的承担比例,最后,东风大货车与长安面包车对10000元损失的分担比例为60%和40%,即东风大货车方承担修车费6000元,长安面包车方承担修车费4000元。

(2)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确定赔偿责任的程序和思路同上。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汽车(机动车)无责任时,若非受害人故意自己伤害或进入高速公路,汽车(机动车)方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的规定,正是“优者负担危险”原则的立法体现。只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需要在立法和学理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书目

1、王利民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1991年版。

3、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李佩佑主编:《法律法规分类适用全书——民法卷Ⅲ(侵权行为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7、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