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区别

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关系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的内容是单位相关人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单位组织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以确保单位方针政策和相关审计程序实施的有效性。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以及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民间审计是审计事务所或者是会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相关的经济组织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向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审计内容相同,都是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内外部审计的审计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审查、监督以及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评价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内外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同,都是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内外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也相同,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实现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主要对国家权力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次是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服务对象自然是企业负责人,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的权利机关。最后一个方面是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只能够为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对外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向外界公开,但是外部审计分为多种形式,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商业机密,有一些内容不宜公开,而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实现内外部审计协同性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合作

考虑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着相同的职能,如果两者同时工作时,加强合作和协同性,相互配合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合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外部审计目标的一致与否,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一致时,应该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若两者审计目标不一致时,就选择协作性的合作关系,规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在内外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此外,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内外部审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审计目标的靠拢,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内外部审计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

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关键。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外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外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作为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建立的主体力量,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促进内外部审计工作在职能以及审计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也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配合,借鉴内部审计的结果做好综合审计工作。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还应该确定明确的责任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之间相互扯皮的事件出现。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之间实现交流和协作,在审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力。为此,内外部审计人员在实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应该建立设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审计信息,而这些审计信息是外部审计部门不了解的,所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能够让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从而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虽然这两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审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专业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度受到人员的质疑,这是人们的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监督活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熟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审计与管理当局在管理方面的分歧。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可以建立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规范审计方法的同时实现审计责任的规范和制约,从而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

[2]于炳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问题研究[J].新经济,2014.

篇2

一、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的概念

( 一) 会计责任含义

会计责任是指需要被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的单位要对本单位编制和出具的财务报表所负担的责任。

( 二) 内部审计责任含义

内部审计责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出具的内部审计相关的报告负担责任。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联与区别

在企业日常运行中,通常面临内部审计、国家审计( 政府审计) 和社会审计( 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 这三类审计,其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但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仍存在较大的区别:

( 一) 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 二) 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 三) 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

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 四) 业务范围不同

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 五) 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

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三、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联系与区别

( 一)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联系

1.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关系都是受托关系的存在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在本质上是依据产权关系存在的,但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根据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导致了两者之间委托与受委托关系的形成。虽然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相互分离,但是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服务却是他们二者共同的目标。会计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编制出企业发展的财务报表,内部审计人员会根据报表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做出判断,看其报表是否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

2.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广泛的责任对象

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广泛的责任对象。责任对象问题就是二者对谁负责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大潮下,会计资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深受重视。会计的责任对象与内部审计的责任对象都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 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

1. 责任承担主体不同

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上,会计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审计单位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与会计责任不同,责任主体不同也导致在工作中工作手法也会有不同表现。

2. 责任内容不同

会计责任的责任内容主要会计编制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审计规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通俗来讲,会计责任主要是对报表的编制,而审计责任主要是对报表的审核。编制报表,审核报表这是不同的责任内容,但是却都是对服务对象负责任的表现。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内容虽不同,但是二者相互有机的结合非常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3. 适用法律不同

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最低标准,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一条准绳。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行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也是一样,他们各自也都拥有着适用于自己的法律。《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所适用的基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核准则》是内部审计所适用的法律。这是由于二者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所决定的。明确区分适用法律,能够在发生问题时,很快找到相应法律条文解决问题,有利于二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得以顺利运行。

四、完善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界定的对应措施

( 一) 加强对两者责任的认知

1. 会计主体人员要认真负责

许多单位在年终的时候也都会进行内部审计。但是许多单位对会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认为只是例行程序,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会计主体工作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地方,内部审计工作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会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在企业中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在企业中各司其职。会计责任不能占据内部审计的工作,内部审计责任也不会减少会计责任。所以会计主体在发现制造虚假信息的领导或个人,一定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罚。

2. 内部审计人员要正视审计工作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认定自己的作用。内部审计责任并不只是简单的对会计主体进行审计。更重要是要针对和会计主体的相关的更多利益者。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要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认真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内容和条例。遵守法律条款,运用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热情的工作精神,让审计工作能够得以一步步顺利进行。

( 二) 积极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

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是界定两者责任的主要内容。会计风险又被称为折算风险或转换风险,它的出现是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资金项目金额产生变动的可能性。而内部审计风险发生是由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与弊端而引起的。内部审计风险中,内部审计人员认为错误的财务报表具有合法公允性。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的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两者潜在责任的后果。所以降低风险,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非常重要。内部控制制度,不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并且也是一个企业对会计人员以及内部财务人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得以明确界定,也能够确保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要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具有积极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否则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 三) 提高从业人员能力

工作的效率在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能力要做到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道德水平。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注重职业准入门槛标准,要招聘能够完成工作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因特殊关系而招聘;同时企业也要做好员工的专业培训,可以定期举行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从业人员自身也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多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在道德水平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全面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不能畏惧权威,坚守工作,对错不可因上司或者来自其它方面的压力而更改。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了工作能力,减少工作失误,认清各自职责,才能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

( 四)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是企业运行和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基石。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的责任界定不清时,如若有完善的法规对其责任进行界定,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很清楚的界定出来。所以要想对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进行科学的界定,就要加强行业的监管,国家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法律可以对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进行科学界定的同时,还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要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合理合法的进行。

篇3

(黑龙江省兰西县水务局,黑龙江 兰西 151500)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各行各业竞争加剧,这样的现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推行的时间并不长,因而尚有各种问题未得到解决,文章从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对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企业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16-02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李志达(1978-),男,汉族,黑龙江兰西人,高级审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过去那种粗狂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不得不积极寻求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竞争力的方法。内部审计是现在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我国自1983年才恢复审计制度,审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时间不长,因而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尚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着缺陷,还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内部审计根深蒂固的偏见,加之内部审计往往独立性不足,使得内部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区别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关注领域多在内部经营活动,除关注财务报表外,内部审计更要关注经营的合法合规、目标是否实现等问题,以加强公司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提高经营效率、效果,协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加强对自身经营情况的了解、控制经营活动的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将会对控制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虽然加强内部审计建设要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积极应对这些难题,才会企业参与未来的角逐奠定基础。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改革开放30多年催生了大批的企业崛起,诸多企业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依靠快速扩张获得了不小的财富,这种成功方式也导致了不少企业在骨子里重视业务而轻视管理,认为积极扩展业务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建设则是在企业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时才需进行考虑的问题,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纵观现在的中国企业,少有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大多是一些规模庞大的集团企业才有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其次,不少企业还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混淆,没有认识到二者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领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错误地认为二者都是进行审计而已,既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又何必再耗时耗力进行内部审计;最后,由于对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员工并不认为审计是协助公司进行管理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查账的”或者来查找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因而怀有一些抵触情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开展,任何一项制度,如果员工不理解,不支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执行。

(二)内部审计职责不清,缺乏独立性

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就需要设置相关的职位、机构,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内容,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足够的权利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推行,然而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这几点却存在不足。一是,很多企业并未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审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含糊不清的职责划分无疑会影响内部审计的进行,还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层面,因而不会专门设置审计机构,而是简单地指定或招聘几个员工担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隶属于财务部门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些情况无疑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为管理层利用行政权力影响内部审计留下了空间;三是,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权利来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鉴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企业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但在很多企业中却得不到保证。

(三)内部审计人员欠缺足够的专业素质

由于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的多项经济活动,因而需要审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然而在不少企业中,并不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少内部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担任,或者由企业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审计培训,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停留在财务审计层面,因而也不重视引进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也不会加以培训,导致很多时候,内部审计更像是一个形式化的流程,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多侧重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因而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这便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只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或者只是业务层面的专业知识,也不能顺利地开展审计工作,现在的企业中无疑缺乏这样复合型的人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而人员素质又是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的保证,缺乏这一点,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效果差强人意也就不奇怪了。

(四)审计程序设计、执行不够规范

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得足够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审计程序执行到位,才能更好地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受限于种种因素,加上审计人员不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很多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审计程序的执行并不规范。首先,由于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的规章制度,目前更多的审计要求都是针对外部审计来说,设计内部审计程序时更多的是借鉴外部审计程序,但是二者毕竟存在各种区别,且在一些企业,内部审计程序大多停留在监督层面,或者与外部审计一样关注财务报表,与内部审计协助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诸多审计程序的执行并不规范,有的部门不配合审计工作,为审计证据的获取带来了阻碍,有的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审计工作,从上至下对待审计工作都较为随意,不仅设计的审计程序简单,而且也不会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底稿的留存也不甚规范;此外,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对审计手段也有了新的要求,而当下很多内部审计却无法跟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效果。

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内部审计

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或许在过去的大背景下,业务扩展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未来的竞争中,良好的管理水平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管理层要正视内部审计对于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其次,企业要注意区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同时也要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遵循了相关制度,是否有效利用了企业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因而不能将内部审计等同与财务审计,同时,内审人员也要注意配合外部审计工作,对于外部独立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从内部审计层面进行思考;最后,企业要向员工强调内部审计的意义,明确内部审计是为协助员工发现工作漏洞,而后得以进一步改进,并非对其工作进行“挑错”,要求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二)赋予内部审计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利

首先,企业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机构中各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避免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对某一管理层负责,以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般说来,审计机构的层次越高,独立性越有保障,在不少成熟企业中,审计机构都是下属董事会的,不受其他行政权力的干扰,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审计机构也可以直接对最高权力者负责;然后,考虑了内部审计机构形式上的独立之后,还要考虑实质上的独立,审计工作要由审计人员专职负责,不得指定其他部门的人进行兼任,如果审计人员的身份复杂了,其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最后,为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考虑赋予内部审计一定的职权,要求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和部门配合审计工作,不得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如果员工不配合审计工作,不提供审计需要的资料,审计机构可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告、甚至一些惩罚,以保证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内部审计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而企业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由具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来担任,首先,企业要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招聘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也需要对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管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有时这样的人才不易找到,企业也可以考虑自内部选拔一些符合条件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这样的方法相较于直接招聘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更贴合企业自身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直接招聘还是内部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要服务于企业管理,所以每次审计目标可能会有不同,因而企业要注意根据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后续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各方面的专业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企业可以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经济、管理、财务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定期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与审计人员的绩效挂钩,此外,企业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审计人员进行课程培训。

(四)规范内部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

无论进行何种目标的内部审计,都需要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最为保证,因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需要注意规范内部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一方面,审计部门可以参考现有的审计指南,结合审计目标,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当然,审计程序的完善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因而每次内部审计结束后,企业可以考虑对审计程序积极进行总结、反思,以不断提高审计程序的质量;另一方面,对于设计好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执行,不能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不能对一些繁琐的审计程序采取随意执行的态度,审计机构的负责人也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复核;此外,信息化技术已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考虑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制定审计程序。

四、结语

随着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经营目标实现上的作用已得到公认,虽然当下很多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企业必须对内部审计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观念、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唯有此,企业才能从容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范艾.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内部审计外包 可行性研究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农村信用社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其实质是信用社众多外包业务的一种。近些年,部分信用社先后把库款押运、库房守卫等一些传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委托给保安公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内审部门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从理论上说,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除了审计目标、审计标准、经费或收入来源、取证权限不同,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之外,其余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专门就注册会计师如何利用内部审计师的工作作出了明确规范,这也是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从实践角度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化,监管部门及规范化管理都对信用社信息披露、内部审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造成信用社付出了巨大的审计成本。以河南洛阳为例,2009年,内部审计方面,省联社和洛阳市办安排的内部专项审计项目即达10余项;外部审计方面,13家联社全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年度审计,还有2家联社出具验资报告。其中,大部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项目内容相同或相近,其运用的审计程序也大同小异,仅在贷款劣变率等个别指标上有所区别。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成为信用社高级管理层及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设想。在此背景下,外包审计就应运而生了。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相比较信用社单独开展内部审计,委托外部审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号称审计的“灵魂”,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我省信用社还没有像其他商业银行那样设立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信用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公允地评价被审计信用社的经营业绩。但如果将内部审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将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有利于吸收外部先进的管理经验。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资源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全省适用的审计准则和专业实务标准;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胜任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审计理论滞后。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经验丰富,能够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及切合实际的《管理建议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吸收先进的外部管理经验。

(三) 有利于减少重复劳动,有效降低内部审计成本。如前所述,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和外部审计项目有许多重叠部分,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费用。将内部审计委托给外部审计,至少可以节约以下方面的成本:一是人力资源招募、培训成本,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机构从省联社到市办,再到县联社,估计全省内部审计人员超过1000人;二是开发软件成本。我省曾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开发了一套内部审计软件系统。但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该软件系统也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而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拥有成熟的审计软件,可以将高额成本分摊给大量客户。

(四)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由于目前信用社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审计手段、技术、方法所限,普遍存在审计效率不高、质量不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决策层决策的时效性。

(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由于受人员知识结构、时间进度等因素限制,信用社一些审计项目不得不大量采取替代性程序进行迂回操作。比如在对计算机业务进行审计时,大部分采用了“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这就使得一些风险长期得到掩盖,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局限性

当然,内部审计外包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主要局限性在于:第一,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目的、审计依据等方面并非完全一致。由于当前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出现“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所控制”等现象,内部审计外包后往往由党委班子几个人说了算。再加上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市场还处在发育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恶性竞争,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不顾职业操守出卖签字权,独立性大打折扣,委托审计往往失去其初衷。第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外包也舍弃了自身优势,受托事务所不熟悉具体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对信用社缺乏忠诚度,不能提供“保姆式服务”;审计发现的问题,最终还要由信用社进行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将使中下层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第三,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多项法律法规中都对信用社内部审计做了强制性规定,如果信用社将内部审计全部委托出去,也面临这方面制约。

四、控制和监督

综合上述,内部审计外包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上述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在实际操作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评估风险。应当全面了解委托审计的风险,并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能充分到位。

(二)审慎选择受托会计事务所。信用社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受托方资质审核和遴选制度,确保引入合格的受托方。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该受托方,有可能的话,最好到受托会计事务所实地查看一下,也可要求他们提供员工的简历。另一方面要向潜在受托方坦诚提出自己的所有要求。在选择受托会计事务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受托会计事务所服务能力、资格认证和信誉、市场地位及市场成熟度、受托会计事务所专业知识和技能、价格、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与信用社是否存在潜在竞争关系等。一般来说,价格是主要谈判因素,但也不应一味进行纠缠,现在规范的事务所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服务标准——SLA服务水平协议。农村信用社应与他们密切合作,帮助他们建立成本模型,制作定价意向书,通过反复磋商,如果受托方认为有利可图,就会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三)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委托审计一般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全面外包。农村信用社自身不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委托给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二是部分业务外包。农村信用社仍然保留内部审计部门,仅将一些重大的、审计范围宽泛、涉及高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较高职业判断技能的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三是审计管理咨询。四是内外合作内审。现阶段,可以参照其他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四)外包合同协议管理。合同订立、履行流程及其控制应该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准则应用指引——合同协议》。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审计范围、服务标准、保密条款、控制措施、报告制度、争议解决机制等;最好经过法律顾问的审核,不要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以免出现纠纷时扯皮。

(五)建立应急机制。要随时对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要求受托事务所进行改良和升级;同时,应当建立应急计划,并保持至少一个备选会计事务所。还应当选择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并保持一支少量精干的内部审计队伍,如果新会计事务所开展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内部审计至少可以应对一些紧急的审计任务和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魏一华。基于增值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研究[J].经济述评,2008.

[2]耿云江,金星。企业规模与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选择[J].财会研究,2008(7)。

[3]李东明。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12)。

[4]曹洁,田中禾,张宏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观察,2008,(11)。

[5]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

[6]王妍玲.内部审计外包的有关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0)。

篇5

(一)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应以防为主

对物流风险管理,不能做事后诸葛亮,要以预防为主,审计部门要对每项物流业务进行事先的风险评估、调查,对不符合风险管理的要及时提出建议和修改措施、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将存在的风险在萌芽状态进行消灭。有时,等到风险发生后再进行补救,已经于事无补,回天乏力了。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要以防为主,切不能当事后诸葛亮。要将风险彻彻底底消灭在萌芽状态,让风险失去滋生的土壤,只有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风险的前期管理,将风险的控制做到风险发生前。

(二)通过内部审计进行全程监管,降低物流公司风险

物流从报价、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包含了很多环节,每个过程都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有环境风险,也有过程风险,还有信息风险,完全控制整个过程的风险,必须有内部审计部门对每个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将风险管理到可控制范围。物流环节众多,全程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就会殃及整个过程,都会给物流公司、客户带来损失和不利后果。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对全程进行监督、评价和服务,才能及时发现风险,消除风险隐患,保证物流全程顺利、安全进行。

(三)内部审计应保持灵活性

其实,内部审计应该区别于外部审计,不必拘泥于外部审计的形式。内部审计可以不用提前通知,因为都是公司内部的人员,而且物流业务是时该在进行,随时都可以审计,突然袭击方式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往往比较真实;也不一定非要按程序按部就班地一样一样审计,可以随心所欲抽查一个步骤,让员工不知道什么时候审计、审计什么内容,这样就让所有的员工始终紧绷风险管理的弦,时刻不放松。

1.审计时间灵活。物流企业的工作流动性太大,审计的时间不容易固定,所以只有内部审计部门来适应,审计时间灵活机动。上班、下班、茶余饭后、聊天时都可以进行审计,要让审计随时都可能发生。只有在时间上进行不确定的内部审计,才能让一些问题无处遁形,对能时刻将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让员工始终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

2.审计地点灵活。物流企业环节较多、程序复杂,人员流动性强,集中度不高,所以,为了适应审计的快速、及时,只有将办公室审计的方式改为上、下班途中,办公室,餐桌,现场,会议室等地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审计到最真实东西,也才能对风险进行管理,降低风险。3.审计手段灵活。账证、账账、账表等原始的审计方式已经不适应物流公司的需要,为了及时、快速进行审计,降低物流风险,传真、QQ、邮箱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也可以作为审计手段。信息化时代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来完成以前耗时、耗力的事情。物流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公司员工,所以,帐证、帐帐、帐表都十分清楚,花费时间去审计这些内容不一定能发现风险的存在,而且,这些单证都是事后完成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不可能及时进行,所以,手段上灵活是物流行业的特殊要求。

4.审计组织灵活。为了更及时、更迅速进行审计,降低物流风险,全体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团队进行按部就班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物流风险控制的要求。虽然,内部审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众多,但并不是每次审计都要全体人员到齐,一个人可以审计,两个人也可以审计,人少可以审计,人多也可以审计。只有在审计的组织上保持灵活,才能及时审计出不符合风险管理的内容,如果每次审计都要全部人员到齐后才能进行,那么审计就可能成为摆设。

二、结语

篇6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认识和肯定其增值功能,并积极开发利用。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三大环节中能够为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提供持续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增值型内部审计

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增值即为增加价值。增加价值:“组织的存在,是为其所有者、其他利益关系方、客户和顾客创造价值或谋取利益”。增值型内部审计,即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新生的一种审计类型,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和以前的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分水岭。

增值型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革新性阶段,它是内部审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个发展阶段上,审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积极向管理当局推销自己的内部审计产品;在这个发展阶段,审计策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广泛采取“参与性”的审计策略,被审计人员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强调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在这个发展阶段,审计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就是内部审计的目标;在这个发展阶段,内部审计关注的焦点就是组织的风险,识别、防范、降低组织风险就是它自始自终的使命;在这个发展阶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为组织增加价值,为组织增加价值就是内部审计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有什么区别呢?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不同的是:

(1)过去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

(2)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个价值增值者,是一个利润中心。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

(3)过去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由于其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由于其是一个利润,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因该有衡量和记录。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性的分析

银行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使银行的资本市场价值增加达到最优化水平。但是银行报表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却是按照所谓账面价值计算的。因此,充分与准确地估计银行的市场价值是客观评价银行管理的依据。如果某家银行的股票在有效运行的股票市场上市,并且交易非常活跃,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市场价值。就账面价值而言,银行的账面资产等于银行的账面负债()与银行的账面价值()之和:.就银行市场价值而言,银行的市场资产加上银行的无形资产等于市场净值与银行的市场负债之和.银行的的无形资产包括存款保险的价值,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的注册价值以及其他的非账面资产。因此以市场价值计算的银行价值为:

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银行在账面上其净值为负数,但以市场市场价值计算,其净值为正数;或者说,银行的无形资产往往可以抵消银行净值的账面价值。

在很多情况下,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银行账面()与市场价值(差距时,该银行存在所谓的隐藏资本或未入账资本,银行隐藏资本由两个来源:银行账面资产和市场资产的差距,银行资产负债表外项目。这就时1990年凯恩和尤兰尔使用了一个简便的计量公式来测量银行的隐藏资本,这一公式被称为统计学的市场价值核算模式()。即:市场价值()银行账面(=隐藏资本。

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实际就是隐藏资本的最大化,而隐藏资本包括无形资产和未入账资本,提高隐藏资本的价值就要提高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的价值和对未入账资本的风险管理。未入账资本主要是表外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应加强表外业务的监管。

提高隐藏资本价值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防范风险。良好的公司治理、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公众心目中形象和减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增加收益。这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义关于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是一致的。

3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领域的增值途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即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为: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对高层基调进行独立评价。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组织的“软控制”,也就是组织的“高层基调”。在这里着重讨论内部审计如何评价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软控制”。

3.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

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的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其工作状况,董事会为了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授权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验证,审计委员会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职能对管理层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与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证实,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将检查、证实的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风险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充分的监控,对它们的监控直接有助于组织达成其目标。

3.2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

近年来,针对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立法和建议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地位,巴林银行倒闭后,对审计委员会的重视将会继续加重,同时对审计委员会的期望也会日益上升。正如美国国家公司董事联合会指出,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角色,审计委员会是确保财务报告和控制信息质量以及风险管理和识别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是审计委员会进行公司治理直接工具。

3.3内部审计与管理层

管理层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力量,管理层设定高层基调处理组织的日常经营事务,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部审计为管理层提供各种验证和咨询服务,同时又作为审计委员会的治理工具,对被治理的对象管理层的控制与风险管理业绩进行验证。这使得管理层也很需要内部审计对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业绩进行验证,使之以内部审计的验证报告为依据对信息真实性提供个人保证。内部审计的验证服务直接关系到高级管理层就上述责任承担的风险大小,所以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验证服务与管理层的利益是一致的。验证服务是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共同需要的,而且,内部审计师为管理层提供许多增值服务,它只不过是作为顾问和咨询者的身份,并没有参与决策,决策仍然由管理层来执行。

3.4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的合作对提高验证信息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有关商业过程和活动,以及对组织面临风险的深入了解,来帮助外部审计师有效地进行财务报告的鉴证,而且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共享风险分析的信息。

4商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具体措施

4.1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提供增值服务

(1)评价治理环境。好的治理环境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供了文化、结构和政策基础,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效率。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总体治理结构和政策、评价治理道德、评价审计委员会的活动、评价风险管理结构与政策、评价内部审计的组织与结构等措施,以达到优化公司治理环境的目的。

(2)评价治理过程。治理过程是支持治理环境的具体活动,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措施是:评价舞弊控制和沟通过程、评价薪酬政策及其相关过程。评价财务治理过程、评价与战略规划和决策相关的治理活动、评价治理业绩盼计量。

(3)评价治理程序。治理程序是关系到治理过程效率的至关重要的步骤和实践,它是利用评价内外部治理报告程序、评价提升和追踪治理问题的程序、评价治理的改变和学习程序、评价支持治理的软件和技术等手段来达到优化治理程序的目的。

4.2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提供增值服务

国外最新研究认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新内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可通过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通过评价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关键风险的报告、检查关键风险的管理等措施,就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效率向董事会提供客观的建议,促使关键的经营风险得到恰当的管理,确保企的内部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为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提供便利、指导制定应对的风险管理措施、协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强化对风险的报告、维持和开发适合银行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协调制定有待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等,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近年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以“参与风险管理,提供独立评价和建议”为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并写进了公司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其参与风险管理明确写入内部审计章程,以有利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独立的评价和建议,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划于风险的控制作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为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受损害,内部审计师要注意不能设置风险偏好和对风险管理过程施加影响,不能代为决定风险应对措施,也不能按管理者的意图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4.3在商业银行遵循管理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所谓遵循管理,指的是在各部门及雇员遵守法律法规、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内部规章制度方面的管理。合规性、遵循性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在这里无需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审计在保证商业银行按所设定的目标经营,确保遵守银行内部的政策和程序,忠实于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等方面具有效率评价和持续监测作用。

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中提供的增值服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风险管理的实施要以遵从和遵守为基础,良好的遵从、遵守可帮助风险管理的实施;公司治理围绕着风险管理和遵从、遵守而展开。把这三者进行有效地整合将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增值功能、实现增值目标提供更大的空间。而内部审计通过深入参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可以达到促进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持续支持和保障组织整体价值提高的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元真.新世纪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丛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规范内部行为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特点与重要意义,然后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

近年来,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号召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体系,已刻不容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规范内部行为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估业务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独立评价、监督本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和效益的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和督促单位改进现有经济管理水平,从而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从工作内容上看,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更加真实地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向,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首先和外部审计一样,具有独立性,工作过程和程序及出具的审计结果均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其次,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内部,是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者,为单位内部管理提供参考。最后,内部审计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监督,并且可以对单位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监督,从而实现审计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首先,内部审计有助于制约行政事业单位权力的滥用。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公共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还掌握着大量的资金管理支配权。这些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仅仅依靠外部审计的监督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权力的运行。其次,内部审计有助于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风险。内部审计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监督,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对单位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对违法违规行为能够起到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将内部审计工作当做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未能够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对单位内部账目进行例行检查,和外部审计没什么区别。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则认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按照相关规定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再加上已经比较频繁的财政检查和政府审计,自行开展内部审计没有必要,上述认识会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完全发挥其自身的经济监督功能。

(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制订了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但和实践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由于内部审计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及后续审计阶段。因为涉及环节较多,再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制订不完善、不具体,有的单位在准备阶段仅通过口头通知方式告知,审计的严肃性无法保证;有的单位在实施阶段不重视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底稿随意性强,不够规范;有的单位在报告阶段信息不公开透明,无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档案保管不善等。上述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中具备客观性和不受影响的状态。行政事业单位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还比较少见,有些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很多也只是在财务或监察部门中下设一个内部审计部门,还有一些单位直接由财务部门承担内部审计的职责,自己的账务自己审计,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而相当多的设置了独立审计部门的单位,在人员配置方面也比较有限,仅有的人员配置难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财务与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法律、经济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中同时具备会计、审计、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多数单位领导对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给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陈旧、审计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首先,需要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决定性作用。单位领导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其次,需要提高单位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只有单位内部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积极配合和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都应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内部审计工作准备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时间、通知流程、资料准备等方面都应制订出详细的内容;在内部审计实施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审计方法、底稿编制等方面制订出规范化的程序。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也要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实现按章实施内部审计,从而有效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各单位必须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内部应居于相对较高的层次,并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必须与纪检、监察部门及财务部门分设,在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对单位负责人直接汇报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地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实施定期轮岗制度,这样可以防止内部审计人员因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私人关系而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客观性的行为。

(四)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财务和审计知识,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综合管理知识等,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自我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增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单位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并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四、结语

总之,由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年第9期.

[2]关思奇,唐丽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14期.

篇8

【关键词】 政府采购 加强 内部审计 监督 财政资金

【中图分类号】F25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需要,政府采购是必然出现的产物。在三十年间,政府采购发展速度很快,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这意味着政府采购部门机构建设基本完成,政府采购总量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政府采购人员的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监督机制问题重重,现有的监督机制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所以针对政府采购作业中现有种种弊端,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主要注重审核政府采购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人员的工作计划是否完成和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成绩等,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这一环境下加强内审监督的措施。

一、政府采购的含义与特点

一般来说,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机关利用财政性质资金从产品供应商处进行采购活动以便开展日常政务的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政府采购不仅仅指购买产品这一活动,实际上还包括采购政策、流程、过程、管理四个部分。政府采购的主体包括采购机构和供应商,前者分为两种,即集中性采购机构和非集中性采购机构,它不仅能自主采购,还可外部给拥有政府采购业务承包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产品购买活动。

政府采购的含义和性质可以呈现其具有的特点,归纳四个特点如下:

1. 资金来源是公共的

财政资金是政府购置商品的主要资本出处,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其是通过向我国公民征收税金来集成的。与私人资金存在差异,税收无疑是包含一定公共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用来购买商品的资金也有一定的公共性。

2. 采购过程是公开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政府采购这一活动必须遵守公开透明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从事采购活动的人员必须公开产品购买过程,在公众监督下实现购买行为,不得私下从供应商处发生交易。所以政府采购过程具有公开性,尽管这一工作有六种形式,但是公开招标是其使用最多且质量最高的工作形式。

3. 采购目的是非盈利性的

政府采购主要采购办公用品和公务用车,或一些公共性质的服务和工程,而非采购私人用品。采购工作的目的是达到公共效益最大化,而非要最大限度的获取私人利益,这是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的最大区别。

4. 采过程要有政府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政府采购先后颁布了四十余部相关法律法规,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保障了采购人员进行采购活动时有法可依。根据法律规定,所有政府采购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整个采购过程中接受政府监督,避免腐败行为,在政府采购管理中具有政策性的特点。

二、政府采购管理的监督问题

1. 政府采购管理的实践

在政府采购管理方面,由各地区自主制定采购法规变成国家监管部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多部法规。随着有关法律规章的颁布,这一活动渐渐进入法制化时代。传统的一体化的政府采购机制也变为管理和采购相离、互相约束的机制,采购单位不可以与行政单位有上下级联系,工作职责明确,没有利益纠纷。采购机构接受财政等部门的监管,这种种改变完善了政府采购机制,极大的推动了政府采购这一事业的迅速发展。

2. 政府采购管理监督机制现状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即监管政府采购人员进行商品购买活动的途径。也是对政府产品购置行为的整个过程实行监管和审查的规章制度。在采购工作中,这一监管机制十分必要,有力的监督制度是开展政府产品购置工作的基础。因为政府不仅是采购这一活动的消费者,政府还是监督者。所以政府采购的监督制度和别的监管体系不同,其既有权力监察的特点,也有义务监管的特点。前者是公共性质权力对政府采购监管制度研究采购权力的监察与督促,主要是相关机关的监管、财政单位和司法单位等的监察。后者是具备法人性质或者公民性质的权利对政府采购权力的监察与督促,主要是供应商投诉机制及居民投诉机制。这两种特殊的监督形式都是政府产品购置具备公开性的特征决定的。

此外,政府采购的每一个流程都具备严格的监管形式,从其立项开始一直是存在监察与监管,整体购置过程的具体环节都没有脱离监督,所以政府采购具有全程性的特征。

3. 政府采购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监督问题

尽管政府采购制度取得巨大成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但伴随着政府的采购范围持续延伸,购置种类越来越多,其使用资金也越来越多,采购管理工作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政府采购管理过程中屡屡有问题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腐败现象屡禁不绝。政府采购问题的复杂性特点还需国家和社会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内外部监管力度,不断健全采购监管体系,以便提升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避免腐败现象,做到科学购置、健康购买和阳光采购。

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采购工程的立项未作出对应的流程规则,出现立法空白,导致正度产品购置的立项缺少合理的实证,往往容易受其他方面因素干扰,出现偏差。在采购人员方面,政府没有注重对其实行教育培训,导致这些人员缺乏特项训练和法律意识,不了解采购目的,经常出现改变采购计划、盲目采购和重复采购现象,而不是依照法规进行采购活动,极大的影响了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在采购监管者方面,职责划分不清晰,没有设置职守落实的规则,不规范的工作体制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在管理者方面,管理部门职责重叠,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常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措施

审计是经济监督活动的形式之一,从职能上看,审计的职能有多种,而经济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而内部审计,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立的监督行为,内部审计可以检查内部牵制制度是否有效,也可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内审同样有缺点,其机构的独立性很差,这一点不能和外部审计相比,实际上内审的结果在社会上没有公证作用。

内部审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预防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无疑可以减少资金损失,避免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评价鉴证作用。内部审计可以便于领导考察审计人员的工作成绩,对其工作成绩做出合理评价,监督采购预算在政府采购这一活动中的使用情况,监督审计人员工作计划实行状况。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特点:第一,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注重审核政府采购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人员的工作计划是否完成和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成绩等,内审是事前事后审计并举的,其行为是在进行采购活动时发现错误,并为领导和工作人员改正错误提供建议。第二,从工作深度上看,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内审机构更加细致深入。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更加熟悉部门内部的状况,往往能够为外部审计提供细致入微的资料,使审计工作更加利的开展。

关于在政府采购这一活动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领导重视是政府采购活动中实现高效的内审监督的关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在部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领导重视是十分关键的,往往直接导致事业能否高速发展和问题能否快速解决。政府中负责产品购置活动的直接领导应当密切关注这一事业的进展,注重完善其监管体系,避免腐败现象滋生,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在具体行为上,领导可以通过对采购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采购监督人员的思想教育,加强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认知程度。领导可以督促内审机构的相关员工,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实行激励制度,考察审计人员的作业成绩,对其工作成绩做出合理评价,监督采购预算使用情况,监督审计人员工作计划实行状况。除此以外,领导更要以身作则,遵守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拒绝利益方面的诱惑。因此要实现有效内审监督必须要提高高级管理层的认识,争取到他们的最大帮助。

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在政府采购管理中,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加强从事人员的工作热情,减少腐败现象。在内部监督机制上,我们可以设立内控机制,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可以促进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政府采购管理的监察与督促,促进这一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审计工具不断更新,工作方法越来越标准,审计部门可以独立进行综合审计业务。内控机制和内审的建立和实施,达到内强素养、外树形象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对政府采购人员和监督人员的管理力度,更加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监督效果。

3. 做好事前预防

相比较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特点是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并举,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上,内部审计可以注重预防机制的健全,加强事前的参与度和采购过程的监控。在具体工作内容上,由于内部审计主要注重审核政府采购的资金使用情况,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高参与采购人员对政府采购的认知水平,有利于采购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化,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避免违规违法现象频频出现,做到阳光采购。

参考文献:

[1] 延晓刚. 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2015,(7):174- 175.

篇9

1.风险、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并能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但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损失的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因素可分成三类:(1)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2)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3)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了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额外费用损失指必须修理或重置而支出的费用;收入损失指由于该设备损毁以至无法生产成品而减少的利润;责任损失指由于过失或故意致使他人遭受体伤或财产的侵权行为而依法应当担负的赔偿责任。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成就而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和理查德·汉斯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简而言之,风险管理就是某个组织或个人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并能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控制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4)这种管理方法应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内部审计为什么要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应是企业管理的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正因如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这也说明了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3.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有三: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有些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4.外部审计的

近年来,注册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第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第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风险衡量是指各种管理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

篇10

【关健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误区;对策

近些年来,高校发展速度很快,绝大部分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院系所作为高校下属的二级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自和经济责任,资金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相对于高校内部普遍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校办产业审计、基建审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而言,院系所的二级内部审计工作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已由过去的单纯事业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各部门经济活动日益增多,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等部门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伴随着《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相继出台,笔者就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误区及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一)有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在工作上关心支持不够,内审工作浮于形式,名义上增加内审人员,事实上这些内审人员根本不在编(即使在编也是兼职),或者干脆从外单位聘请,有的单位根本不设审计部门,仅在某综合部门(如财务处)指定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兼职。

(二)有些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内审机构隶属于本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单位内部审计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像外部审计得到的那样多,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可能因种种障碍而难于执行。而外部审计由于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而其意见、建议很容易得到被审单位的贯彻落实。有些内审人员由于对院系所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认识,工作方法教条,片面理解“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的含义,使审计难度加大、风险更大,吃力不讨好,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有时处于敌对状态,很难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而外部审计则不然。

(三)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内审机构在工作开展上仍以事后审计为主,随意性很强,多数是开展财务收支、包干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工作重点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即使开展效益审计,也是属于尝试性的。

李金华审计长日前在第二届计算机审计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今年6月份以来,审计署进驻全国19所重点高校,对2003年度财务收支、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基建工程款、校内院系所办学收费、校办企业资金运作等作为此次审计的重点项目,足以看出国家对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当然,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过分夸大内部审计职能,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认为凡是单位内部的事情,不管轻重大小,内审部门都要过问,其结果是什么都要参与,但什么都参与不好。

(二)内审部门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事务处理中。如高校的物资、办公用品采购等,内审部门往往直接与供货方进行相关物资价格的洽谈,充当买主身份。

(三)与纪检、监察部门的部分职能混为一起,混淆不清。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控制,是对本单位的相关职能活动进行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本单位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而现实生活中内审部门往往介入到大量的程序性事务中,如招投标中的程序监督,这些活动本该属纪检、监察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而该活动在不少高校恰恰由内审部门来承担,有的高校甚至直接将审计处并入到纪检、监察部门。

上述问题及误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尚未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所谓客观性,既是对审计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审计材料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对审计的客观结果的准确定位。提升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会直接促进内审人员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来约束其行为,改进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建立坚实的信用基础。当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是相对的,他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独立性是客观性的保证,客观性又促进了审计独立性的发展。审计的独立性一直是内审人员苦苦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神圣目标。“独立”是人们对审计部门的期盼,但不能片面强调审计部门的“独立”地位,否则会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其效果。这样做会将内审人员变成单位内部的“秘密警察”,导致内审人员与管理者关系僵化,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得不到认真有效的贯彻落实,甚至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另外,片面强调审计的客观性,认为要注重审计的质量,内审人员就要置身于组织的业务经营活动中去。这样做不但会严重打击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有可能把内审人员带到整个业务活动中的怪圈去。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活动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内审部门不可能有符合各自需求的专业人员来满足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对策

内部审计的首要目的是打假治乱。2004年,李金华审计长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球内部审计论坛上强调:遏止假账应从单位内部审计开始。重点对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的重要目的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使之能够承担起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任务;针对内部审计各环节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审计中一旦发现问题,如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涉嫌犯罪的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其他问题应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机制。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认定,也能够对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

内部审计的重点是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准确把握其薄弱环节及容易造成损失的失控点,通过针对性、经常性、连续性的跟踪审计监督,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功能。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明确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查错防弊,及时发现并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的,并迅速制定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经营效率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科学严谨,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将此信息传递给单位的最高领导决策层。具体作法如下:

(一)积极争取良好的审计环境。

高校内审人员要克服畏难情绪,以不懈的努力,来获得学校及院系所的理解和支持。要把院系所财务活动列入审计监督范围,同时加强对院系所审计的宣传,抓住典型事例,推动院系所对财务管理的逐步规范,提高对院系所审计的认知度。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规章,把院系所审计引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来。

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加强内部审计重点是审查货币资金的使用效果,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审查货币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出纳与记账是否分开,是否符合相互牵制的原则;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制度是否健全,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是否有效,责任是否明确;货币资金有无定期盘点制度,并随时突击检查有无贪污挪用现象,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其次是审查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复查和稽核是否符合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数据真实、内容完整、编报及时。还要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全面,债权、债务是否定期核对、清理,确保会计报表公布的信息准确、及时、完整,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固定资产、低质易耗品、办公用品、实验实习材料等的购建、使用、调拨、出借、出租、出让、投资、闲置、报废、定期检测及盘盈盘亏等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有主管机关的审批手续,手续是否齐备;资产等相关管理部门是否设有账目,是否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并及时调整账务,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以防止资产流失,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审查基建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设计合同、总概算及投资计划、中标通知书、标底造价、施工合同及相关预算资料是否齐全,审查其票据是否合法,是否手续齐全,审查其是否按合同进行竣工验收决算,保证基建资金的安全使用;

(三)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的本质所决定的,而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它是通过对流入一个单位的具有控制功能的信息质量和完整性进行评价来实现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有:

1.管理职能。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为管理者服务。但多数情况下,管理者只能实行间接控制。他们需要一种保障,即保障单位控制系统按计划运作,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来控制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内部审计恰恰提供了这种保障。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发展到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管理者服务的。

2.经济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包干经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3.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尽管内部审计在其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逊色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但其在本部门、本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一定范围内,它的客观、公正性是可信的。所以,一方面根据各级政府的法令,可以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情况、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鉴证;另一方面,它可以接受本单位的领导、本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委托或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评价、鉴证。

(四)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由注册会计师(CPA)来承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服务已上升到分析单位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在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经营管理(特别是会计管理)情况下,向单位管理当局提供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而且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由注册会计师(CPA)来承担,还可以节省本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内部审计是面向控制和面向未来的,它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内审人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单位管理层及时通报,才能确保管理层能及时解决问题,不造成重大失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定期进行。而CPA长期从事财务审计的职业特征正好符合这一要求。CPA作为熟练的审计专家,具有过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高校内审工作要上层次、上水准,必须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1.在工作部署上,要体现压数量、保重点、抓重点、抓质量、上水平的思想。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科学安排,突出重点,认认真真搞几个大项目,抓几个重头戏,凡事关大局的、牵涉“大面”的、属于“大头”的,就要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要么不审,要审就审个明白,一查到底。

2.加大审计调查力度。搞好审计调查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主要途径,审计调查具有宏观目的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运用好审计调查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可使审计的工作成果更全面、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3.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宣传力度,是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

4.加强内审“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审计项目确定后,要实行谁主审、谁负责制度,从准备审计实施方案到送发审计通知书,从搜集审计证据到撰写审计报告,直至最后审计档案归档,由主审一抓到底,职责明确。要加大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通过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审计风险。配备“政治强、品德好、作风正、业务精”的得力干将进行复核工作,力求将审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内部审计要立足于“内”字,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内部审计工作要把目标定位在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上。

开展内部审计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审计案例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宏图,严晖,黄京菁.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J].财会月刊(A会计),2003.10.

[3]新审计法释解与实务问答[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

[4]王卫平.会计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解决制度性缺失[J].财务与会计,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