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音乐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篇2
一、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简介:
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围的流行的,能够让广泛的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包括国外的、包括国内的,不再是简单的作词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数的流行音乐的都是以青年们的情感主体为主;多数的流行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大众流行的乐器,比如吉他;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贴近大家心灵,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术。流行音乐作品就像他所说的只是“流行”,并不能kt250.com长久的保存它的经典。从《纤夫的爱》、《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黄昏》、《他一定很爱你》,无数的流行音乐雨后春笋似地出现,隔一两天就有新专辑。从邓丽君、尹相杰、刘德华到张惠妹、周杰伦、阿杜,无数的歌星献给人们无数美丽的音乐。
古典音乐,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从巴赫、海顿一直到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够久胜不衰呢?那是因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能够震撼心灵、更能让人记住。多数的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是经典,没有很强的艺术天赋的人是创造不出经典的古典音乐的;多数的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乐器;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权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数的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古典音乐有很多作品家喻户晓,像《命运交响曲》、《梁祝》、《星星变奏曲》、《婚礼进行曲》、《蓝色多瑙河》、《爱之梦》等等。古典音乐里有着很多辉煌的创作家,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 等。他们多数都有着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对比:
在一次全国初中生音乐欣赏的调查中,统计出了以下数据:热衷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占65%,热衷于国外流行音乐的占17%;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占8%,热衷于国外古典音乐的占10%。也就是说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占82%,而热衷于古典音乐的只占18%。
每一个人从内心都会肯定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还认识得不很透彻,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个“认识”不但包括对音乐的领会力,还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闲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乐意听听迈克儿的热血作品,因为当时他为能休息而兴奋不已,需要比钢琴曲更激烈的东西来表达。 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探讨:
为什么从过去的只听钢琴曲、交响乐,转变到现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为流行音乐的感情蕴涵非常浅显,能够瞬间唤起听众的感情。因此,听众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主创人员创设的情景中,从而达到与演唱者一起激动、一起忧伤、一起回味悠长的境界。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众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条件,是完全的大公无私的音乐。如今的社会节奏日趋快速,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需要及时处理,商业谈判分秒必争,学习生活如同绷紧的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需要以音乐来加以调剂。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那种深深埋藏的韵味怎么会是享受呢?
一位音乐爱好者拜访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数目绝对是瞠目结舌,但找不到任何音乐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辈歌唱家的单集、合集。“您认识李古一吗?”“听说过李双江吗?”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胜美吗?!”摇头,自始至终。已经忘却了近似常识的音乐知识。这也是沉迷流行音乐,不听古典经典带来的后遗症。还好,像这些还未引退的老一辈歌手还有人认识,伟大巨人贝多芬一生的事迹未被遗忘。
中学是性格爱好形成的时期。目前迷恋流行音乐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高中生,试想他们一旦迷恋流行音乐而彻底排斥古典音乐。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追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更是流行音乐的悲剧了。不过我承认,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议的大多是实力超群的,像刘德华、周杰伦等,的确是优秀。但现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极化发展,音乐界也在!还有这么多古典经典被抛弃,不知当人们都忘却了古典音乐的时候,音乐界是个什么样子。
篇3
一、文艺复兴前期的室内乐
文艺复兴的早期,器乐一般用于歌手伴奏,或用弦乐合奏来配合歌手演唱的旋律,也有纯粹的器乐合奏。一些分析家认为,古典器乐合奏的起源是教堂奏鸣曲或是室内奏鸣曲,这两种形式是为一至五件的不同乐器合奏而创作的。到巴洛克时期,这两种形式发展成为由两件高音乐器和一件低音乐器合作演奏的三重奏鸣曲,也经常使用键盘乐器或是大键琴、竖琴等其他乐器进行和音。
二、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风格室内乐
约瑟夫・海顿:创造了现代形式的室内乐,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他为室内乐的创作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形式,并奠定了现代室内乐的基础。
莫扎特:他大大扩展了室内乐的音乐语汇。
在海顿的三重奏鸣曲中,小提琴与大提琴担任着旋律的配角,加倍形成烘托钢琴的低声部线。而在莫扎特的七首钢琴三重奏鸣曲中,他首次在室内乐中赋予弦乐独立的作用,参与到与钢琴旋律的对话中,并强调它们的作用。
三、以贝多芬、舒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室内乐
贝多芬:跨越这个变革期的是西方音乐巨人贝多芬,他把室内乐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内容和技术层面对其表演者和观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舒伯特:贝多芬晚期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创作四重奏作品,偏离浪漫时期的创作风格,舒伯特却将浪漫主义的风格延续下来,建立了新兴的浪漫风格的室内乐。
门德尔松:和舒伯特不同,门德尔松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6 岁时他创作了第一部具有他独特风格的室内乐作品K20,弦乐八重奏乐曲风格诙谐,音色轻盈但是又体现了运动的特质。
19 世纪中期开始,室内乐因社会的变革和音乐创作观念的转变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众多的作曲家投身于这类创作之中。
四、迈向20 世纪的室内乐
勃拉姆斯:接过了古典音乐创作的火炬,一方面他受到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影响,他的室内乐具有传统的对位化处理和对话式风格;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又丰富了音乐语汇,扩大了曲式结构,挑战者传统的音调观念。
进入20 世纪,由于传统作曲技法受到挑战,室内乐也随之产生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序列音乐、无调性作品的出现,混合音色的产生与人员编制的变化等方面。室内乐历经时代的变迁与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变化,但是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广大专业作曲家和观众们所认同和接收。它的传统型和多样化,势必在音乐的表演艺术的舞台上,继续流传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室内乐欣赏十八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古典历程:西方古典音乐史
篇4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西方音乐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资助和保护,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音乐理论。目前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
关键词:西方音乐;严肃音乐;流行音乐;轻音乐
一、严肃音乐
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严肃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所创作的作品内容严肃、形式严谨,作品所诠释的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与深刻的民族精神,并且在音乐技巧上追求创新和完美。
严格地说,严肃音乐并不是按音乐品种或门类来划分的,恰恰是以文化精神来定义的。“严肃的”(Serious)的涵义除了“严肃的”,还兼具“认真的、庄重的、正经的、郑重的、恳切的”、“重大的”、“重要的”。而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偏偏选取“严肃”来表示“serious”,其表层意思与“轻松”、“逗乐”、“轻浮””相反,而其深层意义却是:关注人生意义的、庄严悲壮的、高雅凝重的。艺术哲学家阿诺德・豪塞尔指出:“严肃的、真正的、担负责任的艺术必定会卷入生命和人类存在意义之类问题的探讨,这些艺术使我们面对着‘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要求,无论在民俗艺术还是流行艺术中,这种要求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给严肃音乐下一个文化学上的定义:严肃音乐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音乐。严肃音乐的文化精神决定了它至高的审美性,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高雅音乐”。
严肃音乐起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音乐,自西方中世纪开始到20世纪的音乐被称为严肃音乐。“严肃音乐”一词是近现代才产生的,是相对于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音乐、轻音乐等音乐而产生的。
严肃音乐是一种高雅艺术,它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彰显的是较高的艺术境界与文化精神,是音乐创作具有典范性的主流音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与永恒的生命力。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也成为大众音乐。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流行音乐不像严肃音乐那样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一种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娱乐性较强的器乐曲和歌曲。流行音乐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与商业性,缺乏较高的艺术性。
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了有别于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音乐体系,并非大众所理解的“流行的音乐”。流行音乐主要的特征是:调式不限于大小调体系、和声功能性为主,具有多元化、即兴、不稳定的节奏律动,多为小型趋势、相对自由的曲式结构,音色选用没有局限性等。
流行音乐在西方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已派生出众多支系,呈现出众多风格。流行音乐以它的娱乐性、通俗性、商业性、时代性与多样性成为最接近民众的音乐,深的大众喜爱。
三、轻音乐
轻音乐是指界于古典乐和流行乐之间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轻音乐以通俗方式诠释乐曲,其来源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者民谣音乐进行改编而成。轻音乐一般有小型乐队加以演奏,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给人以悠闲、放松的感受。
上文所提到过的严肃音乐具有厚重的织体,庞大的结构,凝重的乐思,严肃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轻音乐则织体轻盈,结构小巧简单,节奏明快舒展,一般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它不以严肃、深刻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是让人们在劳累、压力之余身心得到舒缓。但轻音乐也不像以流行音乐为核心的流行音乐那样具有时代性,一般流行歌曲过时很快,很快就会被新的流行歌曲所替代,而轻音乐因其较高的审美品位,优美动听的旋律则经久不衰。轻音乐不仅具备严肃音乐高雅的品质,还具备了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商业气息相对较少。总之,轻音乐介于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与严肃音乐、流行音乐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业。它古典气息和现代风味兼而有之,华丽而不艳俗,浪漫而不轻浮,抒情而不缠绵,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又格调高雅、风度不凡。因此,可以说轻音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
轻音乐乐队的指挥大都精通古典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他们既是乐队的指挥者,也是乐曲的编配者。轻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对原曲进行的这种带有创作性质的编配。其中最经常使用的手法是对原曲的节奏、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要素进行重新处理,比较常见的是赋予古典音乐以拉丁舞曲和爵士、摇滚、迪斯科音乐的节奏,通过打击乐器加强原曲的节奏特征和节拍重音等,使乐曲的形式与内容产生了强烈对比。如用迪斯科节奏来演奏莫扎特的小夜曲,用探戈节奏来演奏勃拉姆斯的匈亚利舞曲,用桑巴、恰恰、伦巴的节奏来演奏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奥芬巴赫的船歌等,听来热情奔放,极富有感染力。对一些原本节奏激烈的流行歌曲则采取慢节奏进行“柔化”处理,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听感。
篇5
爵士乐,一种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名叫爵士乐的音乐,具有显著美国特色的音乐从默默无闻、起源于民间的音乐发展成为美国本土产生的最有份量的艺术种类。如今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聆听和演奏它,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令人惊异的不是爵士乐以如此众多的形式出现,而在于其每一种形式都相当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独具的魅力而流传至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音乐摩登爵士,就是爵士音乐家把古典音乐融入爵士音乐的产物。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则是把爵士音乐融入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作品《蓝色狂想曲》那段令人激动不已的单簧管独奏开始,便开创了爵士乐滑音技巧融入交响乐的先河。爵士音乐演奏技巧的融入使古典音乐的演奏更加华丽,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而爵士萨克斯的独特爵士律动、复杂的即兴演奏必须要在具有高超的古典萨克斯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基础之上才能做到。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
法国作曲家比才、圣桑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萨克斯管。萨克斯管又是爵士乐队小号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现在经常用的有四种萨克斯管: 降B 高音萨克斯管(Soprano saxophone)。降E 中音萨克斯管(Alto saxophone)。降B 次音萨克斯管(Tenor saxophone)。降E 上低音萨克斯管(Baritonesaxophone)。几种萨克斯管的指法完全相同,全都是移调乐器,用高音谱表记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经写到:萨克斯的主要特点是音色美妙变化,深沉而平静,富有感情,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种奇妙的声响。
萨克斯还被誉为无与伦比的风流乐器。萨克斯管不但能出色地演奏古典音乐,而且更善于演奏爵士音乐、轻音乐,人们提到爵士乐时,第一个想到的乐器便是萨克斯管。爵士乐的最大特点是即兴演奏,在演奏中使强弱拍倒置,采取连续切分音的手法,使节奏变化无穷,音色上富有戏剧性,既激烈狂燥又安镑深沉,既滑稽又富于伤感。萨克斯管在音色上,在演奏滑音;颤音、吐音;超吹的特点方面,便适应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最大特点的需要。因此,即兴演奏也成为萨克斯管演奏者所追求的演奏特点。
二、萨克斯基本演奏法
管乐吹奏技术取决于唇、舌、呼吸、手指的协同动作。要完美地演奏萨克斯需要具备多种素质,在演奏技巧上要正确地掌握唇型,正确地运舌,恰当地控制气急,灵活地运用手指。这些技巧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达到熟练程度的。
1.唇型正确唇型的形成,简单地说来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让嘴巴在微笑的同时发Ai 的音,下额自然下垂。第二步,把笛头放入口中后发ou 的音,下唇自然收拢,下额自然放松。第三步,在准备演奏时发wu 的音,舌根下压、口腔打开。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嘴角自然,有力地控制笛头,而上下唇周围的口轮匝肌要适当的放松,要将哨片彻底解放出来,这样才能有好的音色。另外,笛头含在嘴里的分寸要把握好,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含得过多,声音就会太分散并且高音部会不好演奏;如果含得过少,哨片由于受到挤压而得不到充分振动,会使音量太小,甚至没有声音而且还会使低音部也不好演奏。笛头含在口中的大概长度要因人而异,一般掌握在整个笛头的1/3 左右为好,要避免出现歪嘴或鼓腮等现象。
2.吐音是萨克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它可以使我们演奏的音乐作品更加富于音乐的表现力。正确的唇型、合适的肌肉感觉、气息的运用都是学好吐音的基础条件。掌握萨克斯的吐音技巧,就需要了解吐音的基本原理,避免演奏的错误的方法。有的学生在练吐音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过重、僵硬,使声音失常,破坏了音乐的效果。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舌头触及哨片的面积过大、用力过重。还有的学生在连续吐音中,每起吹一音就断气一次,然后再吸气,结果使得唇部、两腮、颈部也在动,使起吹的音头粗野难听。吐音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软有硬等等,产生这些不同的音响效果取决于舌头弹击哨片的力度、速度以及气流的速度和气量等。
在吹吐音时,舌根后靠,喉咙自然打开,舌头与哨片顶端的距离要近(约5-6 毫米的位置),当舌头接触哨片最前端,发出如Di音的动作时,接触到哨片顶端后迅速恢复原状。舌头接触哨片顶端的面积要小,动作要迅速。当舌头离开后气流进入峰口(即进气口),使簧片震动从而产生声音。在演奏吐音时,气息则是根本,是重中之重,不能只注意到舌头的动作而忽略了气息的重要性,如果光靠舌头动作演奏吐音,听起来感觉就会很僵硬,声音也不干净,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气息的运用。
3.气息萨克斯的演奏中,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管乐器的演奏中,气息是重要技巧之一。在吹奏过程中,音质的优劣、音色的变化、高低音的控制及转换、吐音的清晰程度、力度的强弱、乐句的划分等等,无一不同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改善呼吸方法、提高气息控制能力,是萨克斯演奏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
三、萨克斯爵士乐即兴演奏技巧
即兴演奏的法则我大概归纳了一下,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一一说明
1.听背景音乐,酝酿你即将开始的即兴演奏我们要做一段即兴演奏的时候,最好是先听音乐,对音乐的和声走向,节奏,韵律先有一个听觉上的印象,为你的即兴演奏做个准备工作,比如C,A,F,G 这个进行,我们可以先听4 小节或者8 小节,在这 48 小节之间,给你的即兴演奏打一个草稿。
2.划分乐段,确定乐句乐句是音乐的基本形式,一般两小节一句,或者一小节,三小节一句的都有,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乐句,由乐句组成乐段,两句一段或者四句一段,有时候也会有三句一段或者五句一段的。这些工作基本上可以在你的准备工作中完成。我们一般听到的音乐有这样几种形式,AB,ABA,ABCA,ABAC,等等,大家平时多注意,应该可以发现更多,我在这不一一列举。
3.塑造音乐形象,确定你的音乐主题我们听音乐是需要有一个主题的,你主要在这8 小节里反映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当然也有主题不明确的,但是音乐的整体形象是要有的,在这8 小节或者16 小节中完成一个基本的音乐形象,然后在下一个乐段深化发展你的音乐形象或者主题,一般要经过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发展变奏,深化主题,主题再现等,这是个大的框架,但是具体运用要根据音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不能死套公式,因为即兴演奏给你的思考时间是很短的。
4.用你的音乐语言,抓住听者的耳朵一段精彩的即兴演奏是会让人激动不已,而且久久回味的。当然这些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首先,你要注意对比,音符的稠密,高低音的起伏,旋律线的清晰会直接影响你这段演奏的情绪,而你的情绪会感染到你的听众,我们经常说,要想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这是个长期的问题,你要对c, d, e, f, g, a, b 这七个音符了如指掌,明白他们各自在调式中的主属作用及功能。
5.学会思考这里说学会思考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做即兴演奏的时候,必须要清楚你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符,所使用的每一个技巧,使你的演奏是经过大脑思考得来的,而不仅仅是你手上演奏的一个习惯。
6.不要说废话,学会适当的沉默这就好比说话,在你不知道说什么话比较好的时候,你最好是不说或者少说,这样做比你漫无目的的胡说要好的多。有些时候,沉默也是一__种表达方式。
7.听觉表情每一件乐器都有她独特的演奏技巧,每一个技巧其实都是人性化在乐器上的一种延伸。我们经常说,听到作品就可以看到演奏者的表情,就是这个意思。
8.呼吸是人类最重要也是人类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生理现象。我们大家谁也不会注意自己的呼吸,因为这实在是太平常了,可是如果呼吸出了问题,你的生命也就出了问题了。音乐的呼吸也是如此。学会掌握音乐的呼吸,最终能够控制音乐的呼吸,从而感染听者,让听者跟着你的呼吸来呼吸。这是即兴演奏的最高境界。首先你要先学会去感受音乐的呼吸,注意休止,切分,顿音,延长音的使用,注意你的呼吸跟你所演奏音乐的关系,注意你所演奏音乐的呼吸跟你的呼吸是否融合。在当代中国,广大爱乐者有着极大的自由来欣赏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而爵士乐无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爱乐者关注、喜爱甚至痴迷的一个音乐大类。与古典音乐相比,爵士乐与生俱来的平民化血统使它更加贴近普罗大众,连引车卖浆之流都可以亲近它,酒吧饭馆处处可闻其声,而与摇滚乐等当代流行音乐相比,爵士乐又似乎有着更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为深沉与蕴蓄的表现形式,或轻摇款摆,或重拍如磐,自有醉人妙处。比古典音乐俗,比流行音乐雅爵士乐这种寓雅于俗、以俗见雅的中间化特点,使得它能够轻易罗致包括众多古典音乐迷和流行音乐迷在内的广大受众,而在当代中国,爵士乐欣赏热潮正是方兴未艾。
篇6
关键词:茶艺表演;音乐选择;创新音乐
在茶艺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特征能够有效的诠释、渲染和表达茶艺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随着茶艺表演的流行与快速发展,茶艺表演中音乐的选择问题也逐渐突出,茶艺表演中适当合理的音乐选择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强茶艺表演与听众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茶艺表演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随着茶艺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迁和发展,音乐的选择如何更好的满足茶艺表演的需要,如何与时俱进的以创新的精神推进茶艺表演音乐选择,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现行茶艺表演中音乐选择的一般做法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茶艺表演注重思想性的特征,介绍了一种非常注重思想性的新音乐形态,指出了其与茶艺表演的内在契合性,并探讨了如何将之应用于茶艺表演之中的策略与方法。
1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现行茶艺表演音乐的选择总体来看比较单一,多集中于中国传统古典名曲,在茶艺表演音乐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根据茶艺表演的形式、品茶环境以及不同的茶艺表演习俗等,几乎所有的茶艺表演节目所要表达和演绎的内容基本上都聚集在古典和雅致层面,因此整体来看,看似缤纷多彩的茶艺表演在音乐的选择上却相对单一,缺乏应有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因而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茶艺表演缺乏多元化、层次感以及特色。茶艺表演在音乐选择上相对单一的同时,还存在着搭配不合理的问题,诸如在节奏舒缓的茶艺表演节目中,搭配了节奏恢宏、气势磅礴的音乐,这种搭配很难让观众心静如水地欣赏茶艺的安静和谐之美;大多数的茶艺表演的节奏比较舒缓,节奏的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而实际上一些中国传统古典名曲的节奏变化却非常大,这使得茶艺表演者在表演中途很难跟上音乐的变化节奏,不仅茶艺表演者吃力,而且也给观众一种节奏散乱的感觉,这对茶艺表演本身而言是一种伤害;另外中国传统古典名曲的数量相对于多姿多彩的茶艺表演而言还是非常有限的,可供选择的余地也是十分有限,实际上影响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因素很多,诸如茶类品种、民族习俗、演出环境、观众类型、天气特征等都对茶艺表演的音乐选择产生影响,单纯地为选择而选择地使用传统古典名曲,势必会伤害到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考虑到大部分茶艺表演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还不能有效的领略和欣赏古典名曲的意境和旋律,因此单纯的为了追求古典和雅致而使用单一的古典名曲势必会对一些年轻的观众在审美上人为地制造和产生一些障碍。
2一种注重思想性的新音乐及其与茶艺表演的内在契合
2.1一种注重思想性的新音乐
一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成熟于80年代中期的音乐以其对思想性的强烈关注和鲜明表达而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认可,这种音乐对于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引导人们在精神追求上返璞归真,走向自然,这种音乐在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与一般的轻音乐对轻松、简单的强调不同,这种音乐非常重视思想性,在创作上轻音乐多是建立在对传统古典音乐的改编上,而这种新音乐一直强调原创性,将思想、原创视为自己的灵魂。
2.2与茶艺表演的内在契合
2.2.1两者所要表达的美感和思想性是一致的
无论茶艺表演还是这种注重思想性、原创性的新音乐,两者所要表达的美感和思想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在:两者都是让观众或听众获得内心平静,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领悟人生、品位生活真谛,获得更加适从、恬静和愉悦的内心境界;两者在本质上都崇尚自然之道,追求抛却浮华之后的返璞归真,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结晶和集大成者,汇聚了儒释道等众多杂家的哲学,而上述新音乐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以一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音乐中有不少带有一些宗教信仰方面的色彩,透漏着庄严和空灵,能够让聆听者心灵得到快速的净化,在虔诚的音乐氛围中给人以美感、享受,这与茶艺表演的性质是一致的。
2.2.2这种新音乐拓宽了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范畴
由于新音乐与茶艺表演两者在美感和思想性上是一致的,因此在茶艺表演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新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或伴奏音乐进行搭配,从而使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由于新音乐相对于传统古典音乐而言具有更多风格和演奏形式,因此具有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这种新音乐的演奏形式非常多,既可以人声演唱,又可以电子合成,既可以器乐演奏,也可以作为环境音乐,还可以多种形式联合演奏,因此其在营造音乐氛围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与传统古典音乐相比较,这种新音乐在保留了古典音乐典雅、民族等特征的基础上,还能够给人带来新的感觉和不一样的享受,民族元素在新音乐中通过民族旋律、民族式的调式、音阶、节奏等鲜明地保留了下来;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开始注重思想性,注重对人生的反思、领悟以及对自然的倾听、贴近,而新音乐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它在带给人们宁静、反思的同时,更能够有效的促进观众与茶艺表演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新音乐注重原创,而茶艺表演在艺术上也是追求独创性,因而可以采取为某个或某种茶艺表演单独设计一种音乐,这样能够更好地使两者交相辉映,创造出更美的艺术效果。
3茶艺表演中新音乐的选择与应用
3.1茶艺表演与新音乐搭配的实例
新音乐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演奏形式,目前在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新音乐作家其创作的音乐具有典型的中西方结合的特征,既富有西方古典音乐的气韵,又有着传统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气质,《琵琶语》就是一首比较典型的符合上述特征的新音乐,在茶艺表演中以之作为背景音乐或搭配音乐,更能衬托和映衬出清爽的茶水、透明的玻璃杯等这种具有很强意象性的茶器,从而在音乐的浸染中使心灵得到清茶的滋润和涤荡,获得内心的安静与愉悦,在这首新音乐中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进行演奏,具有舒缓优雅的节奏,这对于展现和诠释茶艺表演的韵律和节奏都非常有益。藏族茶艺是我国多民族茶艺中的一枝奇葩,藏族茶艺表演近年来颇受关注和欢迎,藏族茶艺中引入的新音乐以梵语歌《万物生》最为著名,该音乐在音乐风格上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色彩,在藏族酥油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身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再加上具有神秘色彩的音乐风格,使用藏族原生态的方式进行演绎,可以很容易地将观众带入到茶艺表演所营造出来的神秘意境,在现代时代气息下感受古老的传统文明,从而创造了一种让观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诠释和表达藏族茶艺文化。
3.2茶艺表演中新音乐选择与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新音乐应用于茶艺表演目前来说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新音乐相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来讲,其本身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并不能改变茶艺表演中表演与音乐的不同步、不契合等问题。在具体的茶艺表演音乐选择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基于不同品种茶的茶性和品质来具体的选择和搭配具有较高内在气质契合性的音乐,如绿茶具有淡雅清幽的内在品质,相应的绿茶茶艺表演在风格上一般表现为明快简洁,这时可以考虑那些具有古筝元素的音乐;乌龙茶具有浓郁的香气,相应的乌龙茶茶艺表演音乐选择中就应该偏重那些具有较多中音的曲目,这样方能体现出乌龙茶的醇厚的香气与内涵。茶艺表演音乐选择在遵循表演主题与音乐风格相协调的前提下,具体到单个茶艺表演中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定制音乐就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精细化问题,选择一首音乐,可能它能够满足表达茶艺内涵的需要,但实际上它毫无独特性,相反,选择另外一首音乐,它与茶艺内涵、茶艺场所、环境、观众欣赏水平、氛围等十分契合,这之间就是精细度的差别。茶艺表演的差异性源于茶艺编创者想要向观众传达或展示的情感及文化内涵,其次才是音乐选择问题,因此在茶艺表演编创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曲的契合程度,因此编创者要对音乐的内涵、创作背景、演奏风格、表现手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更高的层次上追求茶艺表演与音乐选择的匹配,追求茶艺表演与观众更好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总之茶艺表演中音乐的选择创新既要注意吸取传统选曲方法的精华与合理做法,又要根据具体的茶艺表演环境、表演形式、观众欣赏水平,综合考虑所涉及的茶知识、茶文化、民族、历史等多种因素进行精细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林东波.刍议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J].福建茶叶,2011(5):47-49.
[2]黄轲.新世纪音乐中的民族元素之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4):57-74.
[3]高虹.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J].茶叶,2011(2):113-115.
[4]谭玉玲.NewAge与后现代主义音乐美学[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4-86.
[5]余婷婷.茶艺的配乐之美[J].广东茶业,2009(5):35-37.
[6]叶志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J].福建茶叶,2015(2):50-51.
篇7
音乐,对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事业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孩子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音乐对于儿童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首先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儿童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曾经有位权威医师说过:"音乐有助于头脑和神经肌肉的发育,使脑神经精细,脑力发达"。通过正确而长期的音乐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向于和平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潜能需要科学的开发和培养,要让孩子们置身于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让孩子们从心底热爱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音乐学习理论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同一时期,西方现代流行音乐艺术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人们纷纷对音乐的学习方法及练习技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音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认为音乐艺术只有建立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美感,从而体现音乐价值,且只有充分把握音乐技巧才能提高音乐素养和学习水平。
音乐是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少须注重生理和心理有机结合的训练。儿童发声中,器官的协调和调节会影响情感的表达,且始终爱心理感受的支配。发声不仅是发声器官的工作,也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殊形式之一。深刻的心理感觉是表达丰富情感的。影响歌唱者的情感的因素众多,共中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产生的心理感受是最根本的因素,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声乐作品的音乐感受和词语感受之上的,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乐感”和“语感”,二者是心理感受的是了基本要素。心理体验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及感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它不仅是心理感受的内容,而且是心理感受的方式。
结合这些基本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音乐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习,通过中国古典“乐教”理念的更新应用,将中国传统“乐教”与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M善尽美是基本标准。善,体现的是内涵,是正能量,是政治标准。而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是艺术标准。而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则由内而外的系统阐述了儿童心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教育 孔子提出来的“乐教”有“正民心,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而现代的音乐教学,也恰恰包含了这些因子。“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 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东南部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感性,又有理性。
孟于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理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藏若虚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数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在“乐教”的内容上,尽量选择中国经典的古典音乐,并适当引入故事背景。尽管理解不了古典音乐的人数不胜数,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在故事的指引下,古典音乐笼罩着甜美的梦幻色彩;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孩子们的智力、心性和修养都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启迪,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传递的快乐和美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影视 音乐 钢琴
在当下的社会,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形式,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了影视背景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众多的音乐背景中,钢琴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在影片的故事结构、氛围烘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之所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它以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调演绎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的事物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表现出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当然也可以用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它用特有的方式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带给人们一次次美妙的情感体验。人们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画面当中,感受音乐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等等丰富的情感,使自身的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身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发展。
二、 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
钢琴起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钢琴音乐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吸取了欧洲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内涵。
钢琴音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以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想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它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元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电影艺术的内涵与现实情境融为一体,呈现出审美情趣上的美感。他能够唤起人们对朦胧现实美景的想象。
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这与演奏者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侧重在情感的宣泄,在表现情感、意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才被广泛用于电影电视作品中。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来叙述发展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视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
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它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的性格,主要用来深化剧情。
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四、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美学表现
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的主要题材,在美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从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艺术品位的方面充分表现出了它的美学作用。
抒感是音乐本来都具备的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可以起到深化情感的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根据电影自身的需要钢琴音乐类型也有不同的界定,如紧张情节配以急速的音乐,优雅的场面配以舒缓的音乐,无论什么场景,钢琴音乐在抒感方面都是尤为重要的。
总之,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为电影艺术增添了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必然是当代电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水欣.论舒曼钢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特色[J].作家,2011,(08).
[2]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4]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5]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篇9
钢琴从1709年正式诞生至今已将近300年的历史,无论是从结构还是运用来说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第一架钢琴诞生至今钢琴已经成为演奏或伴奏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但是由于流行音乐的特殊性使得钢琴在流行音乐中近些年来才得到稍大一些的运用。
一、历史
(一)流行音乐起源的特殊性
本文所研究流行音乐是指狭义的流行音乐,但是在讨论流行音乐的起源时不得不从广义的流行音乐来讨论。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布鲁斯。爵士音乐和布鲁斯与当时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是非常简单的,流行在民间随处都可以演奏或者演唱的音乐,一般的人们用一把吉他就能很好地演奏这样的音乐,所以不需要也不方便用如钢琴一样的大型乐器甚至大型乐队来演奏。在美国及整个西欧流传开来后,虽然已经在大型的场合表演,也需要更多、声音更大的乐器来演奏这些音乐。但是这个时候基本已经有电声乐器的出现了,这些用电放大出来的声音能比钢琴更好地收束声音的大小,而当时人们的审美还没有现在的苛刻,人们觉当时所能呈现出来的那些乐器已经让他们觉得美了,所以这一时期钢琴也没有在流行音乐中广泛地被运用。
(二)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之前的上海,这时期钢琴已经大量用来演奏爵士乐,上海成为中国最早把钢琴运用到流行音乐的地区;第二阶段是1949年,以后内地禁止流行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转向香港、台湾,这一时期钢琴乃只用于演奏爵士乐,但是出现了一部分流行钢琴教程;第三个阶段是1976到1985的十年间以邓丽君、刘文正为代表的台湾歌星在大陆流行起来的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第四个阶段是1986年以后世界各地的歌星及作品在中国没得的流行以及中国内地歌手的兴起,这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乃带着浓郁的爵士味道,钢琴依然主要用于演奏爵士乐或者给爵士乐演奏和声;第五个阶段是近几年来流行音乐中大型乐队的出现,近几年来大型管弦乐队大量运用在流行音乐中,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开始大量运用中国元素,钢琴在流行音乐的编曲中也越来越突出,有时候为了突出人声的演唱技巧干脆直接只用钢琴伴奏,如我是歌手中邓紫棋演唱的《我要我们在一起》,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弹自唱的钢琴伴奏,而且由于邓紫棋从小就学古典钢琴,所以在这次演唱中我们听到的钢琴似乎更多的是古典与流行之间既像古典又像流行的那种衔接关系,而已经听不到70、80年代熟悉的爵士和声与爵士节奏了。
二、近年来钢琴在流行音乐中地位提高的表现
(一)从钢琴的使用频率来看
在1986年以前钢琴演奏爵士乐时代除了在一些高端娱乐场所有正宗钢琴演奏爵士乐以外,在编曲及各种音乐会中大多都使用合成器代替真实钢琴,键盘手就混杂在乐队群里面,并且多少只演奏爵士和声部分,其他如布鲁斯之类的依然是主要以吉他为主。2000年以后在中国明星们的大型演唱会有大型管弦乐队的出现,而且也开始大量使用钢琴,但是依然还没有主要以钢琴声音为主,且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用合成器代替真实钢琴或者把钢琴摆在乐队当中。
从2010年开始,各种大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出现,中国人对音乐审美也跟着上了一个台阶,这些大型音乐类选秀节目开始大量使用钢琴,且钢琴也从乐队中脱颖出来,使用真钢琴,钢琴所摆放的位置也越来越显眼。这些节目中以“我是歌手”最为明显,基本都要有钢琴跟着伴奏。
(二)从演奏钢琴人群的档次来看
在近几年这些大型音乐类选秀节目及一些明星演唱会中来看,演奏钢琴的人也是越来越“大牌”。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大量出现的键盘手刘卓,他是中国近几年来重要的音乐制作人之一,担任过如孙楠、李建、羽泉等等中国一线歌手的专辑音乐制作、演唱会总监、演唱会键盘手。
特别要提的是2016年2月6日大型音乐真人秀中郎朗居然空降与崔健、杨乐、谭维维合作了一首正宗中国味的摇滚乐《光冻》。音乐一进来时郎朗的演奏的前奏并不是摇滚乐,而是正宗的古典音乐。乃至乐曲进行中也没有完全听出钢琴声部是摇滚或者爵士,反而带有郎朗一贯的浓郁古典味道。这样的编曲在20世界70、80年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即使现在,郎朗这样的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与崔健这样的摇滚音乐人也是很难合作的。
这些高水平钢琴演奏家演奏流行音乐,说明流行音乐对钢琴的演奏要求越来越高,钢琴在流行音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三)从钢琴在乐队中的编配来看
钢琴在乐队编配中的经典编配不仅近几年才有,如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唯一》《Kiss Goodbye》等: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听妈妈的话》《最长的电影》等:还有如孙燕姿演唱的《雨天》、范逸臣演唱的《piano》、张惠妹演唱的《我要快乐》、游鸿明演唱的《花蝴蝶》等等。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所有的钢琴编配的流行歌曲放到一起,再通过听音响、看演唱会等观察就不难发现除了王力宏、周杰伦外,其他的也就偶尔这样的一两首歌曲中使用钢琴,且这样的钢琴也没有王力宏、周杰伦的钢琴编配地位重要。这是因为王力宏、周杰伦本身就有较好的钢琴演奏技术,这样在排练、演出索要花费的精力和代价也相对少一些。
在来观察近几年来钢琴在流行乐队编配中的地位,笔者从钢琴声音的清晰度、重要程度,钢琴演奏者在乐队中表演成分的多少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笔者用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和那英演唱的《默》进行对比说明。两首歌曲的乐谱如下所示。
《你不知道的事》
《默》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是《你不知道到的事》和《默》的前奏,两首歌曲的前奏都是纯钢琴在演奏没有其他任何乐器铺垫或者辅助。通过谱例也能非常明显地看清楚《你不知道的事》是非常简单的分解和弦,而《默》则是已经把旋律溶在了和弦里面,不管是演奏技巧还是织体结构《默》都要比《你不知道的事》更复杂。从音响效果上来说《默》所流动出来的的音乐性要比《你不知道的事》强很多,让人更容易记住这样的音乐。演奏上《你不知道的事》是一板一眼的跟着节奏进行演奏,而《默》则是演奏者自由地根据音乐表达的情感自由把我节奏,从演奏技术上说《默》要更上一个档次;还有演奏者演奏时的力度《默》要比《你不知道的事》掌握得更加精确到位,更能表现音乐本身的意境。
另外也是王力宏非常流行的《唯一》与我市歌手中黄绮珊演唱的《灯塔》相比,两首都是歌曲都是注释和弦式伴奏织体。但是整体听下来,《灯塔》的演奏要比《唯一》细腻很多,织体的细节上《唯一》一直都在演奏注释和弦,而《灯塔》则还有一部分不占主要位置的分解和旋律在里面。当然演奏的细腻跟织体是联系的。再从音响上来说,《灯塔》钢琴的声音清晰、细腻,即使是跟着乐队一起演奏也能清晰地听出钢琴所演奏的每一个音,而《唯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声音太炸,即使钢琴独奏的时候人们也不是很愿意去听他的每一个音。
以上的对比并不是说以前的钢琴编配的就不好,只是相对而言。笔者的意图是在说明音乐也在不断地进步,人类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想在所编配的钢琴要比过去要求更高一些。
三、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间奏中的过去与现在
钢琴在流行歌曲的编配重做前奏间奏的情况非常的常见,如以上所提到的王力宏的《唯一》《你不知道的事》,那英演唱的《默》等;还有在中国也非常流行的孙燕姿演唱的《天黑黑》,陶?吹摹栋?很简单》,周杰伦的《黑色幽默》《最长的电影》《安静》,羽泉的《不离不弃》等。
(一)前奏的过去与现在
把钢琴用做歌曲前奏的作用有提示速度和基本情绪、暗示音乐的主题或者比部分材料、朔造描述或者情景三种作用,这三种作用有时候是分开的有时候是同时表现的,有时候起到其中两个作用。
笔者用王力宏演唱的《唯一》与孙楠演唱的《唯一》进行比较,首先声明,这个比较并不是说明孙楠版的编配得比王力宏好,只是说明孙楠版的钢琴更重要。王力宏版本的使用了很长的歌曲的主题,且用弦乐做铺垫,给人的感觉是钢琴就只是在弹奏旋律,它强调的事音乐的旋律而并不是钢琴的编配、音色、演奏技巧这些。这个主题完了以后钢琴给了一拍的提示进入注释和弦的伴奏中。孙楠演唱的版本没有主题,只有用于塑造情景提醒速度的和弦,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其他乐器的铺垫,所以钢琴的演奏就要更细腻。而且这种细腻的纯钢琴伴奏一直延续到歌曲重复,这样做的目的是与重复的对更强力,这也恰恰把钢琴在编配中的地位突出出来,这样一来与王力宏版的对比似乎孙楠演唱版的钢琴要更重要些。
(二)间奏的过去与现在
歌曲的间奏当然是承上启下,在本文中笔者把钢琴在音乐间奏的类型分为平稳过渡型、推进型、对比型三种。
笔者同样用《你不知道的事》与《默》进行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两首歌的间奏都是平稳过渡型,只是《你不知道的事》间奏后是接歌曲的,而《默》间奏后重复歌曲。《你不知道的事》由于前奏就只表现音乐的特性,即只是一种和声在钢琴伴奏上的织体,所以间奏的时候钢琴也只用于给旋律乐器伴奏,并没有要表现钢琴的音色、编配、演奏技巧等,而《默》由于前半部分全部是纯钢琴伴奏有是完整的重复歌曲所以间奏也重复前奏,但是在演奏上并不是与前奏一抹一样的重复,为了跟后面的乐队对接间奏的力度要比前奏强,使得歌曲的对比更加强烈,即使是完整的重复也不会使人感到乏味,这样的对比也体现了钢琴演奏者的技术个配器者的水平,当然间接的也体现出钢琴在征收歌曲伴奏乐队中的重要地位。
篇10
关键词:审美;中西比较;音乐艺术;文化特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Culture
SUN Shu-ping
(Department of Music,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外延,是人类为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结晶。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而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幽美”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柔和谐,西方古典音乐的静穆哀伤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间出现过儒、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于音乐发展中。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待。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否定音乐。
老子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第十六),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味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是在城邦制度下剧烈斗争中发展的文化。从古希腊起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勇于冒险与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崇尚个性与自由,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的勇气。文化特征影响到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形成在音乐上表现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主流。西方文化虽也追求和谐之美,但是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与中国的“对立而又不相抗”的音乐和谐观完全不同。
所以,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的《命运》,以及舒伯特歌曲《魔王》、格鲁克的音乐悲剧等无不充斥着悲剧的气氛。
其实,西方的悲剧观就反映出其意识之重,与悲相抵。从西方音乐可以看出其重理智、重思维的一面,强调人对命运,对自然的搏击、抗争。从贝多芬的《命运》、肖邦的《革命练习》可以看的出来。
二、中国音乐重写意,西方音乐重写实
中国美学重“精神”,重视写意起源很早,在中国画中尤为明显。如《列子•说符篇》讲九方皋相马,只注重马的内在精神本质,连马的“色物,牡牡尚弗能知”。这即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这个故事常被借为评画的例证。晋代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调传神的重要。宋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认为作画是“写胸中之逸气”,把传神的涵义转向了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
其实,除绘画之外的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中国音乐也贯穿这一思想。从“神”方面看,有明末琴家徐上瀛《溪上琴况》的二十四况的前九况,体现了作者要求琴乐具备的意味、情趣,即“神”。清代词曲学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指出:“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此论要求以顿挫之法使所唱人物“形神毕出”。可见中国对音乐之“神”的重视,要求形神兼备,突出“神韵”。
从“意”方面看,孙过庭《书谱•序》中有“情动形言,取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处“风”指《国风》,“骚”指《离骚》,之意即写意、抒情。“取会之意”就是要像作诗那样创作音乐,不能完全摹仿现实,也就是写意不要求客观的逼真性。“情动形言”,“感于物而动”之后,就是抒情写意,写其大意,追求不似之似,以情感人。关于中国古书中对音乐写意之描述还有很多,如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徐上瀛《溪山琴况》,很重视意,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无论是“神”,还是“意”,中国审美意识上最终就是要求创作出有韵味的音乐,“韵”是中国音乐的生命之所在。
而西方,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毕达哥拉斯学派从自然科学角度去解释艺术,认为数学原则支配宇宙一切现象,艺术也不例外。认为数的合理,将产生特殊的美感,而“身体美确定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就是当时发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并未完全分开,在文艺复兴的“巨人”中,很多是科学家、工程家,又是文学家、艺术家。西方艺术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准确临摹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然西方艺术也有对精神上的追求,但与中国艺术相比较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脱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描绘。西方艺术从一开始就塑造一个实实在在的,高于量感的模拟的自然,其后无论怎样变化,总是以实体眼光看世界,在艺术中描绘一个实体的世界。
“这种进入到音乐科学当中的音乐研究的重要变化受到实证主义哲学和科学方法不断增长的威望的帮助,可以确信这些方法现在已延伸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分支,包括道德和艺术,科学方法的成就也影响了发生在音乐美学中巨大的方向性改变。”[1]可见西方科学观念对于西方音乐审美在实证主义兴起时已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在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中,已见到西方音乐审美方向性的变化。新的方法被用来确定和分析古老的音乐材料及其最终的出版物,在声音接受方面的物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兴趣在增长,实际的科学研究进人到了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性质上面。“音乐”学作为“学科”的结果就是表现最重要的科学理想,是对于音乐考察的更加严格客观性的渴望,这是对于科学客观性普遍愿望的一个层面。
由于科学观念的不断冲击,西方音乐在“科学”环境中发展,侧重写实也就不奇怪了。
三、中国音乐重线性,西方音乐重立体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从调式看,古代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组成十二个调式,亦称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至文艺复兴,这些调式又演变为自然大、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的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等较为复杂的调式。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是五声调式,即古代的宫、商、角、徵、羽,十分简洁而单纯。
从音乐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以主调音乐体系为主干。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织体思维。而中国音乐体系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注重多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线性展开,是一种线性旋律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旋律音符曲折变化的音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音乐韵味浓郁悠长,给人身心的陶醉,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中乐的多声部织体,也不是像西乐中常用的主调音乐,而是复调音乐。各声部旋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靠对比和模仿等形式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和声的发展较弱。
从旋律与和声的发展特点看,中国传统音乐多采用单一旋律,节奏自由是一种单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几个韵律结合为乐曲,旋律伴有定量节奏。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的西方音乐呈现这种特点。与节奏和旋律相比,和声是音乐要素中较复杂的一种。节奏和旋律是自然产生的,但和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理性的概念逐渐发展的。此后,西方一些音乐家开始和声的创作和实验,这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声却未能发展起来。尽管那些单旋律常常与复杂的打击乐节奏结合在一起,但无法构成西乐规模的和声。
从节奏的形式看,西方音乐具有一定的规则和固定的模式,呈现出“功能性均分律动”。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规则,故无法用小节线划出,因而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音乐节奏是由创作者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自主决定的,很少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使得中国古乐不易记载而无法流传下来。有人曾分析中西节奏的区别在于西方节拍是数学定量,中国音乐是弹性定量。其原因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式的,弹性节拍是由逻辑语言的抗坠疾徐、抑扬顿挫造成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2]
器乐的发展是与中西音乐的特征相适应的。西方的主要乐器钢琴在和声的构成上有着其它乐器无可比拟的条件:键盘式,八十八个之多的音键从低音到高音排列,音域宽广。中国传统乐器在这一点上不如西乐。一般的弦乐器只能同时奏出两个音,即一个和音音程;弹拨乐器只能奏出四个琶音和弦;而管乐只能奏出一个单音。因此,中乐中和声作品不多,复调作品更少。中乐演奏重视发挥每一种乐器的特别音色,很少采用大型乐队,最常用的是独奏和几种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在演奏中,常常让特色乐器独奏或轮奏,以发挥该种乐器的独特音色。适应线性旋律音乐的音响需要,个体自然形成和手工小生产制作的中国民族乐器如竹笛、二胡、琵琶的构造,擦弦乐器中高胡、板胡等的无指板构造,拨弦乐器中古筝的板面无品,弦悬空构造,气鸣乐器中传统的笙、唢呐的无键指控构造,都是在演奏技巧上为旋律音符变幻无穷的音腔表现提供了良好的声学条件。琵琶、扬琴等弹拨乐器虽然在构造上有品位的限制,却创造了利用品位演奏的推、拢、捻、抹、挑、滑、吟等指法,仍可对旋律音符进行巧妙的展示。西方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建立了立体化的艺术审美思维方式,整个音乐思想是由和声、复调、旋律等多元因素共同组成的立体化音响来完成。根据不同声部的需要,创制了双簧管、圆号、定音鼓等新的乐器,与传统的小提琴等乐器配合,形成了在声学上较为完整的乐器体系,可以在和声、复调等乐曲的纵向织体上完成立体化音响的有机配合。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在乐曲的织体上,多用主调式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纵横铺叠的主体效果。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各种乐器在音色上有较好的渗透力和融合性。因此,多用大型乐队,形成绵密厚实,具有震撼力的音响。单个乐器独奏的机会很少,总是以合奏中的强弱变化来表情达意。
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西方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中西音乐审美意识上的差异“只不过是人类精神在不同的方位展现不同的侧面罢了”,但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中西音乐审美的不同侧面,毕竟依附于人类社会这一共同机体之上。在审美的深层次上中西之间还是有许多相通、相同之处的。对中西音乐的审美比较而言,其目的并非是分辨孰高孰低,也不是为了在当代音乐发展选择中,媚西轻中,或是崇中弃西,而是为了在中西音乐交流中,“在两方碰撞交会、比较中一起强化全人类的意识。”(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小学生防震减灾安全常识
- 下一篇:能源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