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学生诚信的缺失及起因谈起,分析了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存在的 缺陷,并提出了以社会信用体系经验为基础,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对策。

诚实守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千百年来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坚守诚信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法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瞩目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学者反思的文章中,到处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别是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将加速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诚信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正因为如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其终生的道德信条和行为准则,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及起因

1、常见诚信缺失问题

(1)思想诚信缺失。入党动机不纯、个人总结胡编乱造。在日常生活中,不诚实、说假话,背弃诚信,随意撒谎,欺瞒师长、同学。《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2)学习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剽窃同学学习成果等。(3)经济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不按时还款还息、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补助等。(4)就业诚信缺失。虚假简历、不履行就业合同、择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等。(5)网络诚信缺失。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校园蔓延;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这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腐蚀严重、负面效应影响大。

(2)制度漏洞。

如果一个制度环境默许甚至纵容了一个人的不诚信,或者不诚信后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很快抛弃他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相反,如果他看到或尝到不诚信带来的可能终生都消化不了的苦果,他就会对诚信问题倍加警觉。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执行中存在漏洞,使得部分学生利用制度漏洞实施不诚信行为,如因考试违纪处分不严导致学生经常性作弊。制度的不健全,使学校对不诚信学生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

(3)教育工作者的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个人诚信素养缺乏、学术腐败上,让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产生抵触。2006年下半年,复旦大学团委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可见,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诚信对高校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较明显,学生也比较容易切身体会。

当然还有来自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诚信观念迷茫、法制意识淡薄等。

二、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缺陷

造成高校当前诚信教育体系鲜见成效的关键问题在于现有诚信教育体系不适应高校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标准,以基础教育为主,不带任何评价或惩戒机制。因而总结现有诚信教育体系,可以发现还有许多缺陷。

1、诚信认知片面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诚信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而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诚信教育,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忽视了个人品质的“诚实可信”。、

2、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目前我们的诚信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显然,不诚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结出诚信的果实。

方式的陈旧,使得诚信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经常举行诚信签名活动,在现场签名的时候,只签名不签约,把在横幅上签名当成守信的承诺,缺乏实施性。

3、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给学生不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4、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脱节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严重脱节。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诚信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七个体系一个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的优势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信用记录,而高校学生诚信系统只包含诚信教育,缺乏必要的诚信数据记录,高校内各部门对学生不诚信表现记录互不共享,导致学生不诚信,而又办事畅通无阻。

三、积极借鉴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重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如何有效地把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引进到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中来,是研究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难点。参照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执行力度

这是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和执行的漏洞给学生违纪提供便利条件。为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首先应对高校自身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在修改的基础上,层层落实把关,严格按制度办事,并阶段性分析制度执行效果。

2、建立并健全诚信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非常有必要。诚信素质的培养,依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信用评价系统。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得它能够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带有纪律遵守、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诚信档案,如在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进行评估,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组织发展、进行助学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学生诚信档案应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信用表现及奖惩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记录学生欠费情况,发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将每个学生的真实诚信表现置于全校的监督之下,从客观上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学生弄虚作假现象。

学生诚信档案应放入毕业生档案中,把学生在校表现作为单位用人参考的指标。

3、加强监督,规范行为

加强监管是搞好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各种必要的手段,健全和完善信誉保护和失信惩处机制,及时发现和惩处失信者,才能使学生不敢不守信、不能不守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生干部评优等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将诚信作为学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

4、采取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说教上,高校诚信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并积极探索创新诚信教育的新方法,开展讨论、签订考试承诺书、现身说法等形式的诚信教育,以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力求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5、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共享高校学生诚信档案数据

高校都在尝试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进程,建立各自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学生管理系统支持,在各部门对学生诚信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诚信记录数据的共享,逐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诚信记录来约束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每年给学生一个综合信用评价分,规定各得分值在校园内具体可办理的事务。

6、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是指对失信学生进行惩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以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学生在校表现为手段,使学生为其失信行为承担相应代价,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比如有欠费不良记录的学生要求家长直接交费,有恶意透支校园一卡通费用的学生暂停发放教材,公共选修课选课后未去上课的同学下学期禁止选修公共选课等。

7、积极引进银行业个人征信系统参与

很多银行都推出了针对学生的信用卡,高校可以借助银行业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信用习惯,以积极推进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

改进后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能对改变高校学生欠费、考纪考风等状况起到基础作用,可以为社会信用评价进行初期教育,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其未来的作用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张琼.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该做什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万清样,李国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03(4).

篇2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实施

0.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展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但是现今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还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要,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依旧需要继续探索寻求新的实施途径。

1.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

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还对学校和社会的进步有重大意义。

1.1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

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固定形成。因此这时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启发性的意义,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现实意义。大学是一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地方,大学生结束了学生生涯就要进入社会,这期间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都需要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大学就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而诚信教育不但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实际意义,大学则是一个传播文明的载体。

1.2对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综合实力不只是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也体现在文化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对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依据,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双方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强烈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高校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目前,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质量相比原来而言却有所下降。在各类考试中,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还有好多其他的无诚信现象随处可见,这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所以高校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更是为了优化学校的学风建设。诚信教育可以有效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促进学校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2.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

根据上述对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分析,可以看出诚信教育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做出一些贡献。

2.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各界人士无一不对其相当重视的。然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人类一大美德的诚信的养成,必不可少地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社会为其做出榜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然而,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一直存在着诚信问题。许多商人欺诈消费者,也有消费者使用假币欺骗经营者的行为,这样的交易环境,会进一步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瘫痪,人们之间互相不信任。对此,国家可以适当地改善经济体制,或者采取一些奖惩措施,打击那些不法商人和扰乱市场秩序的消费者,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为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熏陶他们,让他们始终保留一颗真诚的心,一直保留优良的诚信品质。

2.2优化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个模仿者,他们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以免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一种传统的优良美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记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一边教一边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诚信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

想要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能够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满口答应,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不好行为,他们自身是有感受能力的,不要想着在他们面前蒙混过关,孩子会跟随家长的做法形成不好的习惯,以至于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里,家长不能认为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了,也要加强引导孩子诚信做人,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始终是具有影响意义的,采用正确的诚信教育方式,为孩子形成永久的诚信美德提供一个良好家庭的环境。

2.3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的诚信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将近十几年的实践在学校度过,而且是在成长的主要阶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重任,因此高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学校环境。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的品行道德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社会的道德水平,并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大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应该为其提供诚信教育,因为诚信与其他的个人品质的养成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进行诚信教育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可以尝试着多渠道的宣传诚信,例如,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偶尔请专家开讲座等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学会以诚信待人待物,规范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诚信优良品质的平台。

在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自觉培养诚信意识,时时刻刻检讨自己,切实做到诚实守信,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诚信榜样。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不仅要他们体会到诚信品质存在带来的美好,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没有诚信的丑陋的一面。社会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只有善的存在,学校一定要让学生真实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亲身体验诚信于人的美好,也尝试到失信于人的丑恶。

篇3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黄月圆(1979- ),女,广西昭平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马献力(1978- ),男,河南叶县人,桂林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阳荣华(1977-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物质与精神支持并举,探索医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新模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ZZ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3-02

党的十报告把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可见,诚信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但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必须对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受到广泛应用。①将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最大限度利用高校诚信教育资源,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诚信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诚信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高校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单一,以管代教,很多时候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和针对性,缺少有效措施”②,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故意欠费、伪造经历,等等。其次,诚信教育缺乏长效机制。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优秀的诚信素质,是大学生诚信知、情、意、行的高度协调与统一,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最后,诚信教育没有整合资源。除了课堂教学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另外,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指导起诚信教育来显得精力不够,办法不多。事实上,全体教师都应该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老师,诚信教育的师资资源才有保障。③因此,校园、社会、家庭的诚信资源都应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二、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就是把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方法、手段等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去,以具体的项目来带动资源的配置、人员的协作、资金的使用等,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运行模式。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包含以下5个流程:诚信教育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开展、项目验收、项目推广。把诚信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申报。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来选定项目主题,并自由组成项目团队,选出团队领导者,邀请教师担任项目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确定诚信教育项目主题,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在申报项目时,要求学生如实、规范、认真填写申报材料,不能弄虚作假,做到诚信申报。诚信教育项目申报内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调查研究类的或者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

2.项目立项。首先,由学工处牵头,邀请相关专家成立诚信教育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首先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初审,对项目的现实意义、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通过初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答辩,就诚信教育项目的由来、研究现状、项目计划、项目已获得的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就评审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评审团结合项目申报书和答辩表现,确定诚信教育立项项目。通过审批立项的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

3.项目开展。项目负责人根据制定的项目化考核标准,科学分工,合理调配资源,明确项目牵头人和完成时限,使整个项目组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高效群体。④项目指导老师随时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突况。项目负责人定期、主动向项目评审委员会汇报项目进展。项目管理委员会不定期检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指出错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按合约办事,明确权利与义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诚信地开展项目各项活动。对学生项目开展的监督,事实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履约守信――重合同、守信用的守法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更早更全面接触契约经济的规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守约行为。⑤

4.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及时递交项目结题报告,项目管理委员会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成果价值、认可度等进行全面验收,评比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并将项目验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在这个过程,要求项目组客观撰写结题报告,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项目管理委员会也要根据既定标准,把验收工作做细做实,验收工作不仅是对项目团队的努力和实践成果的一种检验,更要在整个验收过程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因此,需要他们对项目进行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5.项目推广。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项目验收的结果,对取得优秀成绩的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并及时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召开优秀诚信教育项目表彰暨推广大会。内容主要有:一是展示诚信教育优秀项目的研究成果,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感受。二是展现先进个人或团队的诚信事迹、诚信风采。让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或者团队和大学生分享诚信经历和经验,发挥同伴诚信教育的优势,从而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等渠道把优秀项目团队的诚信事迹和风采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进一步巩固诚信教育的良好效果。传统诚信教育模式,更多依赖于对失信的惩戒。项目管理理念下的诚信教育模式,更注重对诚信教育的正面宣传,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因此效果也更好。

三、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化管理实现了以精品项目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从项目活动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搭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平台。⑥项目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将诚信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的全过程,从项目申报到项目推广,每一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责任感得到了切实加强,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观“知、情、意、行”等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统一。这不仅改变了过去诚信教育时有时无的局面,同时也构建了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增强了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难得的是,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也得到了强化。

2.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项目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强调的是团队协作与整体效益,教育是以彼此间诚信为前提的。整个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大学生诚信教育项目,绝非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要讲诚信以及团队合作。要学会诚信地与组内成员、指导老师、评审委员会老师、项目研究对象等人群和谐相处,恪守诺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尽量让每个儿童都懂得和感到,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卫护善良的战士,集体斗争给人以极大的快乐,帮助人去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美。”⑦集体是完善个人品质,促进个人发展的手段。诚信教育的项目组里,评审委员老师、指导老师,项目负责人等都带头讲诚信,做好诚信的表率。由项目组成员向全体师生宣传诚信,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在项目化中,发挥集体的优势和推动力来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诚信教育“老师讲、学生听”单向灌输方式,也为人人讲诚信、人人践行诚信创设了广阔的平台。

3.整合了校内外诚信教育的资源。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培养。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强化了个体、同伴、集体的诚信教育,整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有力推进了诚信教育的开展。首先,诚信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在项目化管理中,家长通过对项目的关注和对项目顺利完成的期待,进而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通过家长的诚信示范和言传身教,使诚信教育能切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诚信教育更容易入脑入心。其次,项目化诚信教育突破了班级的界限,使得诚信教育活动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跨校都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项目化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的主体得到拓展,人人都可能成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由原来的诚信教育的客体,项目化后实现了诚信教育的主、客体的协调统一。最后,项目化诚信教育后,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实现了社会诚信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通过项目化的诚信教育,有力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诚信教育资源,使全社会都开始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项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是缓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诚信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不仅调动了大学生诚信的积极性,整合了诚信教育的资源,还增强了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诚信教育成为加强大学生传统的美德教育。

[注释]

①王栋华,郑晓健.项目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7.

②钟华山.论诚实守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33.

③王晓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41.

④夏阳,汤兴荷,朱琰.高校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0.

⑤徐兆东,杨柳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1(3):39.

篇4

一、学生道德诚信现状

绝大部分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诚实守信的环境里。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你是否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回答“是”的占94%,同时承认“校园的种种不文明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占51%,并且认为他人的诚信度一般的占67%,与人交往看重对方的诚信程度占77%。可见,大学生希望别人对自己能够诚信,而自己不想因为诚信而失去任何利益及荣誉。

学习方面道德失信的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运行实践不诚实;备课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内容不诚实;旷课,公开课作假、学术抄袭。某高校调查所知,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有10次以上旷课经历的占42.3%,有抄袭别人作业的占48.65%,有抄袭别人论文5次经历以上的占21.67%;并且在考试时挖空心思作弊,考场夹带,偷看他人试题答案,找人替考,找老师开后门要分数,为社会上的考试充当“”等等[2]。

生活方面主要表现同学之间的欺骗与利用。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诚信教育正面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种情况:认为是家庭的占47%、社会26%、学校24%、先进个人事迹0.8%,有时因为对先进个人事迹宣传夸张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诚信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现实73.4%、学校教育的反差占20%、家庭环境占13%。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对一个人诚信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上各种虚假广告、推销等各种不诚信现象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助学贷款是国家针对大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目前存在贷款不还的现象。对贷款不还的调查结果是91%的同学认为“我会如约还贷”,0.5%的同学可能不还,9.5%的同学到时再看看;调查显示41%的同学无故拖欠学费。事实上,学生拖欠学费或贷款也是道德失信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状况使国家资助贷款政策实施相当艰难。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诚信的致因

1.内在因素

首先,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失调,加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诱惑,导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迷失,从而只追求个人名利得失,很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捏造假证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比别人高得多的利益,造成了极不公平的竞争,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代价过高[3],这样纵容了不诚信行为。某高校对1000余名学生的一份关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状况问卷中显示,分别有四分之一和四成以上的学生,并不认为偿还贷款和无故拖欠学费现象关乎道德和个人信用[4]。就该校某个学院调查结果表明,41%同学没有缴费,21%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无法缴费,20%的大学生无故拖欠学费,花销过大而超支,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费能拖就拖,老实人吃亏。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讲诚信的主要原因:虚荣心占34%,希望能在父母、朋友面前有个好印象,过分追求荣誉、渴望成功而抱着侥幸心理[5];从众随大流占36%;逆反心理,老师不认可越要违反占10%;恐惧心理,害怕诚信会得不到所希望占20%。

2.外在因素

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道德诚信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现实”的赞同率是73%,社会与学校没有健全必要的诚信监督、惩罚机制,少数同学利用欺骗手段获取高待遇、高地位被认为是能力的体现。这样给诚实守信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使更多的“老实人”去效仿。而对于失信的惩罚,大多停留在道德层面,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对诚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忽视实际,63.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与道德诚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及人文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修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的偏差,家长应从早从小培养道德诚信,提高个人素养。

三、 提高大学生道德诚信的途径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为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十分重视学校的诚信教育并且建立一套完备的诚信体系: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一系列诚信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以及司法原则,利用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以教育为目的在高校中进行诚信教育。比如美国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不仅进行诚信教育与培训,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荣誉守则制度、判例法)予以保障,有关资料显示,98.3%的美国大学制定了校内诚信政策。

在我国,大学生道德诚信一直贯穿在学生的自我修养或道德舆论中,而没有在学校课程中得到凸现,这种不容乐观的道德诚信光靠大学生的修养是很难得到很大的改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一切有利的契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度。综合本次调查中开放问卷的建设性意见,参照英、美、法、德、日以及国内其他高校的道德诚信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首先,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校有公开透明的行政制度;教师能言传身教,以德服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良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其道德诚信的自觉性得到培养。

其次,高校诚信立法。调查结果表明77.8%的大学生主张诚信立法,11.2%的学生不主张立法,还有0.3%的学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同时有11.5%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诚信立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校规中引入了“诚信誓言”,每一个学生一进校就必须签订诚信誓言,作出不剽窃、不作弊、不把互联网下载的资料化为己有等等保证,并承诺若不能信守诺言,甘愿承受一系列相关惩罚[6],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7],并伴随终生。大学生考试舞弊取消其助学贷款的资格及评奖评优的资格,建立一系列道德诚信管理、监督机制;在高校建立和完善教育、记录、评价、反馈与再教育为一体的诚信教育机制[5],对道德诚信进行立法;建立评价机制并且记录档案,反馈到各个部门。目前道德诚信的反馈不是很畅通,监控力度不严,道德失信的学生应该得到相应的谴责与惩罚,形成严格的校纪校规,明确道德诚信准则,并加大宣传的力度。当然我国高校进行诚信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建立相关评价机制却是迫不及待的,高校辅导员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单位政审等等的标准。

最后,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利用班会以及团组织生活会进行民主、爱心和责任感的教育与交流,使学生之间进行真实的感情交流;采取榜样、践行、及时批评与表扬,尤其是课堂上的作业与论文的诚信进行表扬,注意学生道德诚信的培养;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使诚信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尤其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融合道德诚信的美德;加强诚信研究、讲座、活动及监督,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苟朝莉.“信用”≠“诚信”―――信用与诚信辨析刍议[J].经济师,2005(12).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万清祥.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4).

[4]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J].高教论坛,2004(2).

[5]李春生.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

篇5

关键词 高校 考风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06

Good Faith to Promote Examination Construction

OUYANG Ya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Abstract Honesty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moral integrity and effort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a quality test wind is important. Articl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Virtue, student management, psychology and examinations five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lack of credibility of the examin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in good faith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measur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xamin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xamination; practice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手段,考试纪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的学校纪律。学生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校学风、考风建设,而且严重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考风建设对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1 考试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作为大学生,虽然是在高校内学习、生活,但他们同样可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环境中,出现的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违背、违纪而做出的失信于党和人民的欺上瞒下、等行为;经济环境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运营中出现的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网络市场;文化环境中,传媒领域出现的为博眼球捏造虚假新闻,学术领域出现的为扩大自身学术影响而进行学术造假等等,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高校诚信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更多表现为一种渗透式教育,强调在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体现诚信,却未在培养目标中被专门要求。二是诚信教育往往表现为一种“临时性”或“应急性”教育。如部分高校在期末考试时,常组织开展诚信考试签名活动等,作用不明显,效果不佳。

(3)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众所周知,“身教”远比“言传”的效果好得多,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更有甚者连制作者名字都不加修改;有的教师为了在评教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在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时毫无原则地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客观评价。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如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教师伪造职称学历,在科研过程中篡改或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上述教师的不良行为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

(4)学生不良心理作祟。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是由于其焦虑心理、侥幸心理以及功利心理作祟导致的。尤其是大一新生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进入大学后,第一次面对诸多课程考试,不知如何复习,在焦虑心理影响下无法安心复习,最后只好采取作弊的方式应付考试。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大多是由于其他同学在考试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而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他也想通过作弊来轻而易举地通过考试。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大多是为了拿到奖学金,或者考个高分为将来就业、保研或出国做准备。

2 以诚信促考风建设的对策

(1)营造校园内外的诚信环境。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对学生开展的教育也需要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因此,建设一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均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诚信以及践行诚信的重要意义,积极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诚信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电视台、校报、校园官方微博等一系列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诚信道德理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还可通过开展“诚信校园行”知识竞赛及辩论赛、“诚信校园行”活动徽标征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营造的氛围中认知诚信、践行诚信,并最终内化为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2)重视诚信教育,确保诚信教育的地位并发挥其作用。诚信教育是系统、全面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其主体地位不容小觑。高校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一是高校在培养方案目标制定中要体现诚信要求。高校在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意见时,要鼓励、引导学院结合专业实际,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将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来。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开设诚信道德系列课程。通过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是要建立“诚信记录卡”记录学生的诚信情况。诚信教育不仅是一种信念与道德品质的常识性教育,更是集教育、约束、监督、奖惩和评价为一体的道德教育。高校建立“诚信记录卡”,一方面可记录学生在校四年的诚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每学年对学生个体进行量化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3)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切实发挥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指路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应积极探索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建全制度,构建教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教风建设规范,引导和要求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可组织制订并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等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引导教师既认真教书又积极育人,可通过制定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加以引导,并将育人作为独立的评价项目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借助检查督导,实现对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如河南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开展校、院两级教学督导,2014年上半年,河南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深入一线课堂听课200余人次,各学院督导组深入一线课堂听课700余人次。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河南理工大学校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仅2014年上半年,学校校处级领导干部听课达518次,并按要求及时填写和提交了听课记录表,且有详细点评。此外,为贯彻落实《河南理工大学课堂教学规范》,进一步加强本科课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从2014年下半年第七周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院两级课堂教学检查督导工作,并坚持每周汇总通报,效果良好。三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各高校可通过开展暑期教师培训、寒假教师培训、教学观摩和示范教学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学习培训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四是完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可通过开展 “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健全完善教学竞赛实施办法、教学名师发展计划和教学业绩量化奖励办法等政策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开展诚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校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规范考试管理,实现对考试全过程监管。规范考试管理,实现对考试全过程的监管,是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格考风考纪的重要载体。如河南理工大学在规范考试管理,实现对考试全过程监管方面出台了《河南理工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河南理工大学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工作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考试条例》、《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考试的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明确了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学院考试管理职责,并要求相关单位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为学校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有效考试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实行教考分离。学校课程考试命题工作中,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要求公共基础课每门课程根据其难易程度制定6~10套试卷,专业核心课每门课程根据其难易程度制定4~6套试卷,每套试卷的重复率均不超过40%,并建立试题库,且指定专人管理。公共基础课程考试,考前由教务处负责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选并组织印刷、保管;专业核心课程考题,考前由学院负责从题库中随机抽选并组织印刷、保管,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三是重视考试过程监督,从考场、巡考、监考、学生监督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监督。高校可考虑建立标准化考场,考场内试卷发放尽量做到相邻座位学生试卷不相同;巡考由校级巡视人员和院级巡视人员共同组成,共同巡视,且鼓励学院之间互派巡视人员,互相监督;学生有权对监考及考场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并可通过教务处网站上的处长信箱进行实名举报,如实检举不负责任的监考教师及违纪作弊考生。一经查实,学校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及时总结考试情况,并对考场中出现的各类考试作弊行为进行通报,警示学生。对期末考等大型考试,教务处在每场考试结束后都将对考场情况进行总结,并将考试作弊学生的情况以通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内以警示学生。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健康心理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对入学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活动,及时发现并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便于辅导员协助、配合学校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生命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心理阴霾,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诚信意识,增强诚信行为,做新世纪的优秀大学生。

考风建设,考验着学生的诚信底线,也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展示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准。抓好考风建设,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认真研究考风建设的规律,探索新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诚信环境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重视诚信教育、规范考试管理等多渠道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内外兼治,持之以恒,才能推动考风建设的根本转变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婕,易蕾.高校考风考纪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江汉大学文理学报,2010(2).

[2] 以“诚信考试“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

篇6

一、医学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

1. 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 每一个人都有懒惰心理, 即付出的少, 又想获得最大的成绩。医学院校的学习任务繁重,加之现在90后学生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 独生子女偏多, 从小缺乏意志力的锻炼, 加上对学习失去目标、学习动机不足, 怕吃苦者大有人在。懒得上课、懒得复习, 但又想考试过关,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作弊。

2. 虚荣心理。

由于医学院校设有奖励制度及国家资助项目很多, 不仅发证书, 而且还发现金鼓励, 这对很多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 尤其是对名利看得比较重的同学为了获取高分成绩, 不惜铤而走险而选择作弊这一捷径。

3. 只求过关心理。

这类医学生对考试要求不高, 只求及格万岁。他(她) 们平时不用功读书, 甚至有逃课的习惯, 由于害怕考试不及格无法向家长交代, 考试就只好临时抱佛脚或者作弊以求考试及格。

4.反感心理。

这是现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几十年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度的反感心理, 早已不知道考试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对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 一考试大脑就不好用, 只好作弊以求应付了事。[1]

5. 功利心理

有的医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或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一种方式,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现。

6. 冒险心理

有些医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平时又不积极努力,几个学期下来,没有什么进步,这时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会自动产生作弊的冒险心理。[2]

7. 侥幸心理

医学生之所以作弊甚至反复作弊动因之一在于他们存有侥幸心理或者有侥幸“成功”的经历。自己作弊抱着侥幸心理,有机会便做,没机会便撤,即使被老师发现了也会高抬贵手。但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同学是因为复习不好担心挂科所以作弊,可见绝大多数的作弊者是意图鲜明有意为之。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侥幸心理都在作弊者的内心深处作祟。[3]

二、如何对医学院校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与时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多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将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弱势群体,进行诚信教育尤为重要

1.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高校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章程、规章、守则、公约,形成道德承诺制度,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承诺,加强自我约束。教育单靠简单的灌输和说教是难以触动学生心灵的,所以,诚信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事业单位,体会诚信在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自觉成为诚信的接受者、宣传者和捍卫者。

2. 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走出考试作弊的心理误区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讲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作为学生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就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要学会悦纳自己、保护自己,既要重视身体健康,更应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只有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3. 塑造大学生的诚信人格

诚实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是衡量品行的道德标准之一。不管是何种心理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考生不诚实的一面。德国诗人海涅就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所以,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之中,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共铸诚信校园。

4. 培养教师的诚信作风。

我们一方面呼吁学生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明白考试的成绩仍旧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 也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另一个方面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守诚信, 不过分夸大考试成绩, 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关卡来划分学生的等级,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失去信心。

5. 优化社会诚信环境。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惩恶扬善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时,守信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的行为,失信才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失信者将为之付出高额的道德和经济成本。我们既要吸收中外文化在诚信道德方面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把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的正当权益结合起来,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兼顾。

6. 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氛围。

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一个有诚信内涵的校园大环境,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为大学生诚信理念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诚信教育不能只靠思想政治课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树立优秀典型,歌颂诚信的个人和事迹,在校园中营造出“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有益氛围。高校可以专门开设“诚信教育”课要求每位同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锻炼,并把诚信行为纳入素质考核的内容之中,严格把关、落到实处。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即以学生的各类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4]

参考文献

[1] 刘郁《从诚信角度透视考试作弊现象》教学与管理, 2007(4)

[2] 魏素珍 赵国增《从考试作弊谈诚信教育的重要性》2006(12)

篇7

关键词:高校人才;流动;诚信缺失;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41-02

诚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根本。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使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高校对教师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高校人才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人才流动中诚信缺失的状况,主要从高校角度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进新员工岗前培训模式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岗前培训作为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开端。为更好地让新员工适应新岗位、激发工作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尝试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新模式,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1.科学设置岗前培训科目强化诚信教育比重。诚实守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现在人们也了解到不能忽视品格,过度偏重能力,只学做事。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才是诚信教育的根本。在岗前培训中加入诚信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使新员工了解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运作程序,使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他们的岗位责任,最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这样他们就能感到他们加盟其中是受欢迎的,更能激发其进取热情,提高归属感和忠诚度,不会背弃契约,诚实守信。

2.合理组织岗前培训实施促进诚信教育落实。岗前培训具有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岗前培训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在教材中加入诚信教育成分,统筹规划,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将内容汇总整理,制定学习资料并统一发放。组织岗前培训过程中要严明岗前培训的学习活动纪律,不要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合理安排时间,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保障在不影响业务的同时,学习计划能够顺利执行。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工作时间,分别对每个部门制定了培训课程表,设立了专门的学习地点,保障学习需要的各项设备能正常工作,种种实施过程中要促进诚信教育的落实进行。

3.严格进行岗位培训考核确保诚信教育效果。为了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效,要加强岗前培训活动的指导与督查,落实好学习培训工作。及时了解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确保岗前培训顺利进行,诚信教育扎实推进。利用图文并茂,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交叉检查学习培训课程的情况,学习期间不定期检查,课程结束后将情况进行总结,收集反馈信息,并依据制度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来确保诚信教育的实际效果。严格测验,确保学习成效,并于全体员工学习完毕后统一安排考试,结合制度对每位员工打分,综合评价,对评测不合格的员工继续安排培训学习课程。

二、完善入职前诚信审核制度重视引进人才德行考核

我们要意识到入职前诚信审核制度并不可能在朝夕间建立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问题,逐步健全入职前诚信审核制度,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会促使更多的人才树立诚信理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完善入职前诚信审核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入职前对拟引进人才进行工作单位溯源考察。入职前对拟引进人才进行工作单位溯源考察,就是对高校人才在原单位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行等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是否可以胜任新岗位的重要依据。因此,考察需要建立在广泛、稳定、权威的数据来源渠道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此过程别要注意的是考察的保密性,避免对被调查人和原工作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在对拟引进人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第一是诚信,我们都知道诚信是立国之本,对自身会起到约束与激励的作用,是人与人产生信任的基石,而具有诚信品质的人才会更容易产生归属感,高效的完成工作;第二是能力,我们要尽可能看到拟引进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这些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也应注意性格、兴趣以及动机等因素的考察,这些对于我们了解人才以及在日后的工作安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改进推荐人制度并与被推荐人诚信状况挂钩。为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让人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当某一职位出现空缺时,除了常规的招聘渠道以外,可以鼓励教职员工推荐合适的人才,使其新的血液可以融入到高校之中。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内部推荐的积极性,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而且也可以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节省人力成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推荐人制度,并与被推荐人诚信状况挂钩,对推荐人所举荐的相关人员的数量和次数进行适当的限制,推荐人应说明以往举荐人员的情况以及被推荐人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是其诚信状况,这样可以使我们对推荐人以及被推荐人有一个动态的认识,如果被推荐人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推荐人的推荐便可能会被搁浅,由此是否诚信地履行了推荐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应严格按照条例进行奖励或惩处。

3.利用各种资源全面了解拟引进人才诚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了解拟引进人才的诚信状况,如调取其电子诚信档案,查看其以往的诚信记录,而诚信档案的建立对于工作单位了解拟引进人才不仅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有利于调节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守法纪法规,努力做诚信的事,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如社区街道和派出所的反映情况,每一个公民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是无法脱离群体而存在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以呈现出一个人的品质,通过工作人员的回馈,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拟引进人才的各方面情况,如政治背景、兴趣爱好、有无惩处情况等,这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全面了解拟引进人才的诚信状况。

三、健全高校诚信考核体系防范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为解决高校流动中诚信缺失问题,首先要在高校建立诚信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个人的诚信约束机制、诚信激励机制和诚信监管机制。

1.个人诚信纳入年度考核将诚信考核制度化。要提高个人的诚信水平,必须对个人采用严格的诚信约束机制。打个比方,对于在校大学生,每年期末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用评估,对于评估分数较低甚至是不及格的学生进行惩罚,其惩罚措施可以包括取消学生期末入党、评优、获奖资格等。对于单位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信用将纳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使诚信考核制度化。通过经济惩罚,文化惩罚和政治惩罚三个方面来惩治缺乏诚信的个人,加大其失信成本,让失信的个人得不到利益并为此付出代价。对于个人的诚信考核,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监督单位和个人形成良好的信用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考核制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个人的信用缺失现象得到改善。

2.个人诚信与晋升、评奖挂钩将诚信考核机制化。奖惩分明,对于个人诚信度较高的人才,应该实行奖励制度。以其为榜样,宣传以及强调个人诚信的重要作用,不断规范单位职工诚信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单位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作用。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职位聘用流程的透明化、公开化,真正做到人才在各个职位上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充分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诚信指数高的个人要给予奖励,将其与晋升、奖金挂钩,使诚信考核机制化。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对其进行破格晋升、安排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还要为优秀的个人提供各种深造机会,为人才创造不断开拓新领域展露才华的条件。

3.个人诚信状况纳入人力资料网络将诚信考核信息化。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要想建立完整的诚信体系,就必须把个人诚信状况奶如人力资源网络,让诚信也实现网络信息化。主要的作法就是在网络中建立人才信用档案。首先,建立人才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的建立,便会产生一个个信用记录,使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逐渐形成良好的信用习惯。这份信用档案将跟随其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的桥梁。其次,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将引进人才的诚信档案到人力资源的网络上,主要在就业信息平台上直观地反映给用人单位,从而使流动人才的诚实信用方面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高校中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无论个人或单位,都应该诚实守信,遵从一定的契约,与此同时,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留住人才、善用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流动的大潮中不断完善制度,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朝芳.谈高校人才流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2,(03).

[2]刘磊.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教育对策[J].华章,2012,(33).

[3]陈雷.我国高校流动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1,(07).

[4]李春艳.当前高校人才流动特点与利弊探析及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

[5]王晓娥.论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6).

[6]郜世杰,李军,杨毅.高校人才流动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7,(07):15-17.

[7]生云龙,刘婉华.高校人才流动过程中的非理性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35-38.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育人路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和政府坚持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强了高校资助制度建设,不断加大资助工作力度,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007年以来,构建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的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解决了贫困生补助的资金来源和补助方式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时,也出现了少数学生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助和任意挥霍资助款的现象。由于资助工作量很大,有高校仅将国家资助款评定发给学生,没有更好地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失去了一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提出不仅要加大资助力度,更要重视资助质量。如何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资助与教育并举,济困与扶志并重,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进行探索:

一、把诚信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环节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大学生资助工作要顺利推进,必须以诚信为前提。诚信原则要求受助者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正确使用资助金,对于助学贷款,要按照和银行签订的协议,按时还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虚假申请、干扰评定、不当使用、恶意欠费和违约还贷等现象。为此,对受助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

现在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但是数据库主要收集的还是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贫困生本人的学习、思想和表现情况记录不全。同时很多资助政策都是在前期管理上狠抓,而在后期跟踪上缺失,这样就造成了申请各项资助变成“一锤子买卖”。靠弄虚作假取得资助的学生和部分贫困生将资助款看作一笔“天降横财”,任意挥霍,或者拿着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钱却荒废学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贫困生诚信档案,主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缴纳学杂费、遵守校规校纪、勤工助学、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承诺等情况,将档案记录与推荐入党、评优评助、就业推荐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诚信轨迹,可以更好地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

2.细化大学生品德教育

大学生品德教育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诚信教育也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完善,资助力度也不断增大,国家奖学金为8000元,国家助学金依次是4000元、3000元、2000元,还有各类社会奖助学金,金额都比较大,这些数字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确实是极具吸引力。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容易造成他们不能理智地对待这些资助款。要在行为上规范,就要在思想上引指,诚信教育要成为高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细化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自觉情感。

3.加强典型宣传,从正反两个方面开展诚信教育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诚信教育,二是通过大学生背离诚信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在笔者所在高校,有贫困学生自强不息,靠自己打工挣钱,三次让出评给自己的国家助学金的先进事迹;有捡到巨款,拾金不昧的优秀学生典型;还有学生因为诚信品质好被用人单位高薪聘用的典型案例。

同时,现在大学生中不诚信的案例也有很多。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将北京某大学的23名大学生告上法庭,理由是这23名大学生未按合同约定按时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案例在很多高校也发生过。有的学生认为借国家的钱不像是借个人的钱,可以赖账或者晚一些时间再还,这是学生没有诚信意识的典型表现。随着国家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有的大学生因为不诚信,没有按时还款,导致在银行出现不良诚信记录,后来尝到了苦果。有这么一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向中国农业银行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由于他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在银行产生了不良诚信记录。后来因为结婚要买房,已经交了首付,当他去银行办理贷款时,却因为有不良记录无法办理,后来他想退房,房产商也不退他交的首付款,他尝到了不诚信的苦果。让学生讨论这些典型案例,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感恩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有机结合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和社会给予的恩惠或方便产生认可并愿意反馈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继而达到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因此,感恩教育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自助,一个是助他。国家现在拿出大笔资金对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捐款资助贫困学生。结合资助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佳良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自助就是将他人给予的帮助作为基础,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感恩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生活技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磨炼其坚强的意志,使之树立逆境成才的信念。可以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兼职工作和有偿社会服务工作等方式,鼓励贫困大学生迎难而上,靠光荣的劳动解决自身困难。

2.将感恩教育与志愿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将感恩教育与志愿者工作结合起来是培养助他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现行的资助项目,大多是无偿赠予的方式,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申请,申请资助的手续也较为简单。更有人开玩笑地说到:“花3分钟盖一个贫困章,再花3分钟写一个申请,就可以拿到3000元资助款。”资助取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是不劳而获。2012的助学金评选结束之后,笔者在某高校的一个年级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更多同学只关注于资助款申请条件和如何分配,鲜少有人去思考资助款从何而来,这笔款项的资助用途是什么,思考获得资助款后如何回馈社会的更是少之甚少。大学生经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将感恩教育与志愿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让贫困大学生加入到社会服务工作者中去,组织受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不仅可以使志愿者服务质量更高,并且引发他们进行“受助与助人”思考,使大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收获与付出的平衡关系。

三、将廉政文化引入校园,纳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资助工作涉及的资金数额庞大,一旦有利益就容易滋生腐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学生在班级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私下拉票、学生干部指定受助学生将获助金拿出部分作为班费等不良现象。所以在资助工作中,结合现在中央开展的反腐工作和作风建设工作,要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树立资助工作者的廉政形象,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将廉政文化教育引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廉政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在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渗透廉政文化教育

现阶段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全国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主观的因素较大。同时因为大学贫困生认定材料主要来自于学生家乡,乡邻之间容易因为私人感情而提供虚假信息,再加上高校在进行跟踪和核实工作时难度较大,所以贫困生认定工作容易产生漏洞。作为高校资助系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要组织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等学习领会国家的资助文件精神,建立公正的认定标准,通过学习和宣传,倡导廉洁从政和公平认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来他们中间很大一部分将走向各个层面的管理和领导岗位,在大学阶段就对他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在资助工作中,针对学生中间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要加大处罚力度,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廉政文化深入学生头脑。

2.建设透明公平的高校评定系统

在资助工作的操作中,作为民主评议小组重要负责人的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班委一定要诚信立人,廉洁奉公,做出表率。根据国家要求,针对不同资助类型制定公平的贫困生评定规则,通过评前信息公开、民主评选、班主任、辅导员过程监控、公示等环节,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规程,并且在整个评定过程中尽量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进行测评,将各项参考指标形成具体数据,用打分的方式得出结果。如果发现特殊情况无法量化,就需要相关评定人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且将情况对公众进行说明。

3.完善监督机制,及时总结反馈

腐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督。因此,在整个资助工作推行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初步结果产生后,按照规定将名单公示,让监督小组成员和其他同学在规定时间、按照既定程序反馈意见,有利于形成民主监督的氛围,及时化解矛盾。学校、学院建立学生投诉信箱、投诉电话,及时对评选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进行干预,建设完善的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59-61.

篇9

【摘 要】面对当今社会日益突显的诚信问题,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诚信教育在我国高校极少作为独立课堂教学活动,本文在深入调研大学生诚信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宋廷敏.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几个环节[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3).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well the funding work for poor students, help them overcom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ideological issues in their learning and live to make them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get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has become the special tasks of college counselor. Effectively applying faith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ree educations and a persuasion) into the assessment of grants, leading the aid work by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reaking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work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导

Key words: aid for poor students;credit education;inspiration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64-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诸多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延伸和反映。资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思想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涉及千家万户、利国利民的民生之举,也是做好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任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领地,提供了新内容。因此,资助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教育工作已经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始终,这是当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人性化的细化、渗透思想教育、深化教育效果的极好方式。

1 做好教育设计,明确“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方案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生资助工作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在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公正地调查、认定和评审学生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资助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到贫困生的心坎上,这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政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1]。把贫困生资助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拓宽教育面和扩大教育效果,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苦难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他们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关怀和体贴,感受党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从政治上尽快的成长进步,是这一工作的升华和发展[2]。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资助工作中摸索出“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和思想引导,全体教育与学生个别教育相结合,“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应用,总结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中应坚持的工作方案:即将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坚持诚信为本,心怀感恩之情,正确面对贫困问题和生活困难,解除心理顾虑,走出因贫困而形成的心理误区,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变“输血”为“强体”,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励志成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为党和国家献身、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 分解工作步骤,扩大“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教育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一次助学金的评定全程来解读在贫困生的资助教育流程,体现“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的教育原则,展示资助教育工作具体操作步骤。

2.1 做好摸底工作,打好资助教育基础 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工作,认真理清班级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全面详细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分布情况和贫困原因,按照“救急扶贫不助懒”的原则,准确科学地确定资助认定对象。

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教育摸底分为两种,新生入学时认定和每学期认定。时间分别在新生入学两个月之后和每个学期开始之时,针对这两个摸底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便于能够在班级中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笔者制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表》,表中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受助情况三项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可以自愿填写这一表格。每个学年度,通过谈话、调查等方式核实更新表中的内容,尤其重点记录学生的受助情况、学习情况和学费上交情况。这些内容为如何开展学生教育和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

在初步排查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科学准确的分析排队工作。对新生入学摸底信息的分析,主要是全盘把握全体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重点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困难程度、家庭类型和原因。而对于老生学期的摸底,重点应放在家庭出现变故、消费方式突然发生变化、学习生活情绪急剧低落的对象排查上,同时兼顾了解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对欠费学生区别孤儿单亲、天灾人祸、地域贫困、多子女家庭、不当消费等贫困成因,以因析果,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资助教育对象。

2.2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实施教育疏导 在摸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特殊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和普通学生四个区段确定班级内的学经济分布板块,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在四个区段中,因为家庭的贫困状况不同在学生群体中占有的比例份额差异较大。“特殊困难”是指家庭出现突然变故或突遇自然灾害等类危困状况;“比较困难”是指孤儿单亲,下岗职工,父母伤残,多子女家庭,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等类状况;除此而外,相对于“普通学生”凡提交了困难申请符合认定条件者均确定为“一般困难”[3]。辅导员资助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对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殊困难的三类学生,按照摸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实施“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资助教育活动。

根据新生入学摸底分析结果可看出,此时同一班级的同学之间刚刚开始熟悉,对家庭经济情况等也只是初步了解,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上,除特殊原因外,宜适当扩大一般困难贫困生的资助面,加大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的力度,辅之于必要的思亲别家排异心理疏导。如教育新生诚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提供个人真实有效的信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可以采用利用周点名播放励志电影,邀请自强自立的老生或校友典型作报告,讲解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式开展普遍性教育活动。

对于每学期的摸底分析,主要目的一是甄别出 “伪贫困”学生,二是发现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这两种情况的排查结果,对如何开展教育非常重要。针对“伪贫困”学生,如出现伪造贫困证明,在资助评定前后消费方式差异与平时的奢侈突变等情况,这些学生的行为严重影响评定的公平性,在学生中造成特别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助长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污染学生的心灵。对其绝不可以姑息迁就,必须严肃批评,在评优和综合评分中予以惩罚,行为记入诚信档案。此时的教育内容就以诚信教育为主,同时要关注他们造成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而针对第二种情况,在及时资助、雪里送炭的同时,以单独谈话为主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援助疏导,给予及时地关心扶助,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避免因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时还可以采用“集体援手募捐”的方式扩大教育效果。

2.3 公正透明评定,巩固教育疏导效果 在资助评定阶段,名额的分配、评定条件的制定和过程程序的控制是三个关键的步骤,特别是评定操作的公开透明与民主是教育活动的重点;“三个教育一个疏导”贯穿于评定活动的始终。

在评定结束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受助学生和未受助学生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鉴于助学金的评定结果已经确定,对于受助和未受助学生的教育重点就要因人因事具体对待了,对受助学生,教育内容主要应围绕诚实守信、立志励志、感恩回报的教育内容展开,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心怀感恩、焕发热情、投身为国学习、为民成才的奋斗行列。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采用直面谈话的方式,将预先设定好的谈话内容融入到“三个教育一个疏导”当中。与受助学生谈话应突出强调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正确理解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意图,及时缴纳学杂费,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必要时辅导员还可以和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所获得资助的数额等,让家长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体系和政策,实施有效督促监管,避免学生发生诚信危机,从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对学生的经济情况和消费进行监督,防止不当消费,将国家助学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论助学金评定有多么公开透明,受到资助者总是少数,总会有学生对评定结果不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这些未获得资助的学生,沟通的重点自然放在了励志教育、心理疏导和对奖助金评定工作的解释上。辅导员要及时对评选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说明,让学生懂得外部的资助是有限的,改变自身命运更多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因未获得资助而影响情绪、学习和生活;注意尊重学生行使民主监督和提出异议的权利,无论何种意见和建议,都要给他们充分释放和宣泄的机会,以励志教育、失衡心理的疏导和必要的解释安慰为着力点,把失落的情绪及时转变为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从以上贫困生资助教育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及时有效地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又要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最迫切愿望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卓越奉献回报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王传中.朱伟主编.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