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政治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政治学科素养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篇2

【关键词】课程整合;模块;养成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44-02

“素质教育”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贯的思想和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实用、最具有操作性的抓手,素质“养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的方法和途径[1]。

在实施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已是当今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心和重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因此,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2]出发,我校在近五年针对病理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构建了理论整合、教学方法改革、机能实验整合及师资队伍整合等四大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模块,创新了学生素质教育新范式,在推进学生“养成式”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基础医学理论整合模块,促进学生素质“养成”

针对病理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基础医学院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理论整合。将原本独立授课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容,整合为层次清晰、内容渐进、去除繁复,整体协调,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融会贯通的优化的课程体系[3],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记忆;形态和功能密切联系;从正常到异常进行对比观察和思考,利于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再到药物治疗的应用,便于对药理知识的理解和对药物灵活应用的掌握。理论整合模块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营造了学生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环境,促之“养成”辩证思考、逻辑思维、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等能力。

改革从2007级病理检验本科部分班级试点,目前已经完成五轮整合课程的授课,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成果。学生与教师普遍反应这种改革形式新颖,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学生认知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大有提高,自学能力得以养成,节时高效,学习效果提高显著。

二、构建教学方法整合模块,促进学生素质“养成”

课程理论整合势必急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改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整合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易位、情景模拟、讨论、导学、角色扮演等多种交互式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营造学生自我开发智力、探索知识的良性循环氛围。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模块有益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此模块的重点是做到教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真正“授人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使之胜任自学,构建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模式,达到了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意义之一,即通过教改促进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不教而教,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机能实验整合模块,促进学生素质“养成”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必然手段和“必经之路”,依据理论整合,按照能力形成过程和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目标,整合成以经典实验为基础,融合正常机能检测、异常机能建模、药物疗效等相结合,独立的《机能实验学》课程。新的实验体系减少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学生独立选题,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调研选择实验项目写出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同意后转入正式实验。提高了实验课开出比例,更加重视实验技能训练[4],开放实验室,充分营造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科学思维、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条件和氛围。

通过几年的机能学实验教学,与传统的“三理”实验比较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对于学生科研素质和协助精神等的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设计性实验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医学知识、文献检索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科研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了科研兴趣。很多学生自选设计的实验项目,其课题设计的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都得到了大学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近两年有五位同学分别在在高手如林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行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构建师资整合提升模块,促进学生素质“养成”

师资力量是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任课教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5]。师资队伍整合首先注重教师的选拔,要求承担整合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熟练的实践技能,还要兼具流利的英语会话、微机操作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教师对于学生而言犹如一面镜子,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的作用。

整合师资队伍后重要的是培训、学习,在授课技巧与艺术性,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以及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迅速提升。教师言行的导向性对学生各方面的选择和判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6],通过高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比有意识地说教更来得有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疗人才。师资是素质养成的一种无形但却有力的垂范作用。故而,整合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影响深远重大,无形体现和渗透着素质教育。

通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构建了课程理论整合模块、教学方法改革模块、机能实验整合模块和师资整合提升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养成”模块,在推进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这种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多模构建新范式,将为医学院校的各项教学改革和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宝贵实践经验和成熟模式。

参考文献

[1] 穆敬雯,王麟,张金波.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构建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模式及意义[J],求医问药,2011.NO.11

[2] 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8):4-7.

[3] 肖瑞峰.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6):79-80.

[4] 朱克刚, 陈德森, 罗超. 新模式下机能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6): 534-536.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问题;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8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51

初中政治学科教学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如果做好政治课堂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言堂使得自己教得很累,学生学习更累,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和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本文将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一谈相应对策,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改革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方面

政治学科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时政性很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然而我们的初中政治教材的变化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这样的现实情况导致政治学科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教材的严重滞后性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的低下。

(二)教学内容方面

政治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在平时经常听到,但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内容,比如,举世瞩目的世界杯、奥运会,中美之间的关系、印巴问题,还有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日常的买卖关系等等,这些看似经常接触的问题实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像数学学科这样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更没有像语文学科那些的生动和优雅,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效果

进入初中学习之后,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科目,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一味地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直接讲解答案极易使学生养成不思考、不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有时候教师就一个问题反复强调,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做题时学生还是会出错。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体会不到学习政治的快乐,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学科的学习中,是每一个政治学科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针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要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将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实践型转化。

(二)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的教来展开,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江水,甚至是源头活水。具体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教学新手段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从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入手,以饱满的教学热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大方得体的教学姿态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政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25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外界的各种诱惑在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各种价值观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政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由于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初中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改善。

一、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但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依然固守着“教师主宰教学”的落后教育思想,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致使初中政治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很好地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师过度依赖课本

课本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落脚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政治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完全照本宣科,由于政治教师对政治教材解读的不充分,使得教师将政治课本中的知识不加筛选地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完成政治教学任务,也加重了学生学习政治的负担。同时由于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政治学习需要与社会时事有一定的联系,但政治课本教材毕竟是固定的,无法随时收录最新的社会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随时为学生补充最新的政治时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依赖于政治教材。

(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普及,学生的政治学习知识面在不断地拓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生也会对一些政治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充当解惑者的角色,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但由于现在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初中政治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生解决政治问题,因而对一些政治问题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政治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僵硬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情决定了课堂教育主要以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方法为主,虽然教师讲授法具有知识容量大、快速性等优点,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求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政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单一的教师讲授只会让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更加无聊,从而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强烈欲望,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只会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固定住,让政治课堂失去师生互动应有的课堂活力,不利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力不足

初中政治在许多学生眼中就是一门单纯死记硬背的学科,趣味性不高,实用性不大,所以初中生对政治学习普遍表现出缺乏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对政治这一学科无法付出应有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背诵具有逆反心理,加上政治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学生无法培养自己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主动学习政治知识的动力。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能完全固守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一味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紧随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同时教师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课堂教学给予适当的调控,培养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解读政治教材,关注社会时事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解读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政治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对于政治教材的重难点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解读教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政治最精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把握政治知识的重难点,使政治学习更有针对性。

同时,政治是一门与社会时政紧密相连的课程,许多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筛选的同时,将最新的政治时事补充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政治知识面。例如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分类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违法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民事、刑事和行政违法的概念,并且在讲解的同时告诉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只需要理解既可,不需要一字一句的背诵下来,这样既增加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又节省了学生政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素养

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主要传授者,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素质。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师素养,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教师的威信,更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质疑和探索,对政治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调控,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四)政治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偏理论性的知识,单一的讲授法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合作性学习、讨论辩论和适当的课外实践学习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以“合作与竞争哪一个更重要”为辩题让学生进行一场学习辩论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主动思考政治知识,还可以活跃政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强调政治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篇5

关键词:政治课程;时政教学;初中阶段

政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恰当的将社会生活中的奇闻异事纳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新课改对政治课程教学的要求。同时,将时政教学融入政治课程教学中,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时政教学指的是,引入生活中的时政实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政治教学活动。时政教学可以是政治教学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存在。政治学科是门理论知识较多的学科,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教学当中,通过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表现:

1.1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许多初中院校,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时,兴趣不高,这极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1]。而将时政教学纳入政治课程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变革了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以实际案例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得相关政治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1.2市场运行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泛滥,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便捷,这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影响。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教师通过将时政教学引入政治课程教学当中,就可以通过一些反面案例,让学生对相关价值观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修养,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品德、才能的双重提高。

1.3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和德能是人工作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两项要素。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但不能没有德能。倘若没有德能,个人就无法成为正直、受人尊敬的人。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当前时代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德行。时政教育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初中生实施时政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

2.1积极创建时政小论坛:政治学科是门包含着较多理论知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较为繁杂。因而,许多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政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明白,政治源自生活的道理,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政治,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在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积极创建时政论坛,引导学生对时政知识、基础政治形式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相关时政信息进行播报和讨论[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师生之间对相关时政信息的讨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创建时政小论坛,让学生分析时政信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2.2将时政热点,作为课题导入: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将时政热点作为课题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时政热点问题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将其合理的设置为导入课题。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避免引出和教学内容无关的政治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诚信”这一课程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将网络上较为流行的诚信事件制作成PPT,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认真思考诚信的价值,进而顺利开展诚信教学活动[3]。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的价值和意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搜集和诚信相反的时政案例,制作成PPT,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列举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时政信息中,获得相关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2.3积极开展时政热点评论活动:事实政治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期间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知识。初中生分析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尚未成熟,且在思考政治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性和深度性。因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对时政的敏感度,认真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分析时政问题、评价时政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分析时政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来参与时政热点评论活动。在评论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思考时政问题、分析时政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评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真把握时政热点所渗透的各种政治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

3结束语

初中政治课程是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初中政治课程中,引入时政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要通过积极创建时政小论坛、将时政热点作为课题进行导入、积极开展时政热点评论活动等手段,科学合理的将时政教学引入政治教学中,促进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富军.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J].金色年华:下,2011,(10):45-45.

[2]翁剑钊.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广东科技,2014,(8):206-206,190.

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育改革的发展开始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进而对教学提出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尤其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心理以及品格等各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学生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叛逆心理,如果不予以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在价值观上的不健全甚至扭曲。而政治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培养和塑造完整的人格。

一、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办时政小报

为了加强政治课堂教学的有趣性,通过在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来让学生意识到政治与学生生活中时政新闻的联系。所以教师一方面可通过收看新闻联播以及融入时政论坛等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办时政小报,让学生参与到政治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办时政小报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和意见成为主导,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材料搜集做主;同时,教师在正确思维与方式的引导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对时政小报进行编排和设计,培养学生对时政知识熟知的过程,并潜移默化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将完成的时政小报在班级内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传阅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这门学科的有趣性,不断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并从时政小报的举办中得到自我锻炼与自我提升。

二、让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化

在初中政治教材的编排中,对于不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旧的甚至是过于有难度的政治知识点已进行了删减,并把教学的知识点进行量的合理控制,从而让教师更加合理地对教材教学的内容与课程时间进行有效把控和掌握,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所具有的接受能力差异性来对政治教学的进度予以合理安排,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准备。另外,要改变过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以应试教育为根本教学目标,而是应该通过让学生教学内容有一个灵活、全面而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解和学习。作为政治老师,要积极对课前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通过教学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意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有趣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政治教学的开展是与社会、经济等各种时事动态息息相关的,所以这种学科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把政治课堂学习与实际时事进行联系,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当前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网络时代成为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最直接手段,因此政治教师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将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做到网络政治资源与学生学习进行互动融合,从而使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实时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为了增加多媒体资源与学生的共享,可通过图片、视频片段来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协调性

在初中政治教材中学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说在政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应该运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让学生从这些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自我的政治意识,并学会对生活中的事物及其规律进行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思维学习逐渐转变为实践活动中的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让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政治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必须从培养德才兼备且全面发展的综合知识性人才为出发点,并逐步让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7

一、政治新教材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迈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长期以来,政治课被边缘化,其地位被主要学科挤压,原因就是政治在升学中所占比重不高,不会影响全局,因此被广泛称为“豆芽科”。学校在安排老师的任课时一般把政治课作为主要学科教师的“代头”搭进去,很少有专上政治的教师。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至此,初中政治课顺应时展的要求,突破了“应试教育”的“包围”逐步进入了“素质教育”。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必须具有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新观点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教学和政治教师的地位才得以价值体现,政治教育才可能去实现对人的政治素养和行为素养提高的目的。

二、终结闭卷考试的一统局面,逐步开创开卷考试的新模式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垄断”,步入开卷考试的尝试。政治教学不再是单一知识获得,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感悟、理解、判断。因此,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人生价值观、道德理想、是非观点的文字表现。

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探索开放、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制约,教学方式的简单枯燥。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三是学生对政治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他们不会思考政治本身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简单认为学习政治仅仅是为升学学,临考时多背一些进行了,平常不需要听课。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于2001年10月17日对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大胆的修订。

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全册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三课理论课和一课活动课组成,而每节活动课又安排了3-5个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有心理测试、自我画像、愉快游戏、小品表演、漫画评析、特长展示等50多种,其他年级还有主题讨论、辩论、模拟选举、案例分析、热点透视、环保提案、撰写小论文等。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德育渗透教学

一、前言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社会注重。初中政治教学开展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自我素质,为的是达到丰富他的德育方面积累的目的,为学生的将来更好的学习更深的初中政治知识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基础。所以,初中政治的教学是人生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国家对于德育的渗透教育也是很注重这一块,它不断在推进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德育是一种加强自我素质提高的方式,是当代学习政治的重要方式。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德育渗透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需要这种新型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深入我国教育的体制中。目前,运用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当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和必要趋势。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德育渗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理念是指在课堂上提供一种教学的氛围和环境,由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单独情况下对于德育方面的内容和含义把握不清,整体上的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质量不佳。目前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仍在摸索阶段。

二、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现代的初中政治教育模式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强化和深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部分改革,提倡了以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方式的转变。所谓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学习目标,都想要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自我修养与道德的人,并同时为这个目标采取共同的努力,采取分工协作或者资源、理念共享的方式,从而达到双赢。政治老师采用的“满堂灌”思想不再适用于现代初中政治教学的模式,所以,只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初中政治学习观念看待德育方面,将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融入初中政治的教学中,初中生便有了很强的对于德育渗透教学兴趣,同时自身的素质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这里并不是“1+1=2”的计算题,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三或者是更多,从这里就能看出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以语言为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更加自由地、更加广泛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扩充思想,更加乐意和主动的接受人类的知识成果,从而发展自己的德育方面。

三、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新课改下德育渗透教学的理念

虽然我国初中已经开始慢慢渗透进德育的教学,但是,由于教学方面的种种不利因素,初中政治教学开展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方式还处于一种瓶颈阶段。初中生的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量非常小,且基本属于独自完成,教师只注重表面的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诚然,这种反复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初中政治基础知识的巩固,这对打初中政治基础的初中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他们在机械式的初中政治学习中失去了对于初中政治的兴趣,或者是对今后的一些新鲜事物失去了好奇心和创造力,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在进行德育模式的渗透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初中生树立一定的素质培养任务,并且根据学习德育素养和任务制定科学的方法,使得每个小组中的成员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并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便更好的完成初中政治任务。同时,在德育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之间更应该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所安排的学习情景之后,在开始课堂前,学生被均匀的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小组式的进行德育方面鉴赏,这是为了什么呢?为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使其对初中政治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自我理解。在发现学生的普遍问题时,教师先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还没有讨论出任何头绪时,尽量不要去说出结果,应当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去自学,去欣赏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自身素养。

四、促进初中政治教学领域渗透教育的对策

1、完善初中政治领域的教学方法

要想解决政治教学在初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要寻求科学的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政治教学方法是让学校里的学生们早日掌握初中政治基础性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老师要制定科学的初中政治基础性学习教学方案,及时的发现学习初中政治学生们的学习动态,严密观察初中政治基础性学习的情况,并且根据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系统做及时的更改与完善,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这样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政治基础性学习在初中教学方法领域中的渗透探究。

2、加强初中政治领域的渗透教学意识

在利用渗透教学开展政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初中政治领域的教学意识,不断培养优秀的初中政治教学人员,从而促进政治基础性学习科学的发展。只有教学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初中政治基础性的学习,才能够更加努力的培养初中政治基础性学习人才,也才能根据政治的基础性知识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实际上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而且,只有教学人员更加重视初中政治基础性渗透学习的教学,才能够让他们不断渗透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初中政治教学领域的学习发展。

五、总结

总之,初中政治书本的知识传授完成不是代表着初中政治教学的完结,也不代表教师任务的完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德育,在未来能够走上社会。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入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展开自己独特的德育探讨环节,营造新课改下的德育渗透教学的氛围、紧扣重点,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生的素质素养。

参考文献

[1]齐银圣.未来英才[J].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学报.2016.

[2]张丽辉.科学中国人[J].中国教育出版社.2014.

篇9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自主探究政治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潜力,使中学生在课堂上活泼、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势在必行,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古板,以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为主,充分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可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情绪与思维,使他们对政治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知欲。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生活情境不仅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丰富性,还要体现思想道德与法律,能够让中学生分辨是非,对政治有深刻认识与理解,能够懂得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学生成为懂道德、讲礼貌,具有高尚品德与素养的人。初中政治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政治学习基础,在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政治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融入政治学习与探讨中,感悟到政治所包含的快乐与真谛。通过生活情境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中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启发学生自觉探究政治中的奥妙,使中学生有个性、有效率、有兴趣地学习政治。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尊重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质疑,认真听取学生质疑,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更深刻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反而是学生认真思考、获取知识的反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政治。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讲课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曾经被某种生命打动过吗?”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有多精彩,让学生对生命有所启发。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回答:“之前,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可是它不会捉老鼠,我很惊讶,可是不知道这算不算生命的精彩?”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应该认真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精彩、深刻的答案,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同时,学生的回答也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创设更适合学生思考、探究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案例情境,开阔中学生的政治眼界

初中政治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品德、法律为主,其目的是启发中学生做正直、勇敢、懂法律、讲文明、有素养的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案例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政治问题,深刻感受政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最近发生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当做教训案例,如,新闻报道的人物、事件。不过,教师选取的这些案例应足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发言,愿意探究。教师也可以将学校、学生身边的事情当做教学案例,如,公共设施问题、文明事件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示范作用,更有效地展开教学。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同时,教师适当将事件延伸,还能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效果,帮助学生用政治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提高政治教学效能。例如,在学习《追寻高雅生活》时,教师在讲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优雅的音乐,然后将教学主题巧妙地导入:生活处处有情趣,最近广场舞十分盛行,你们的妈妈有没有喜欢广场舞的?这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吗?应如何追寻高雅的生活?然后,组织中学生根据爱好组成幽默组、小制作组、书法画展示组、歌唱组和体育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亲自体验对美的追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并把这种情趣提升为高尚的情操。

总之,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死板,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提高中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使中学生有效、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朱h.论情境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1).

[2]徐微微.巧用情境教学活跃中职课堂[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篇10

1.开放的初中教学造成的尴尬后果

(1)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产生偏差。

(2)活动课的负面影响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亮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而缺陷又恰恰是在活动课上。部分初中老师所上的政治活动课已是活动与理论的脱节,极易形成学生的误区:政治课就是热闹,就是玩。让学生从热闹好玩的课堂中回到相对抽象的课堂中来并非易事。

2.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致使高中的教学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进行,政治课教学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分数的竞争,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题海战术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高考的压力,谁能协调完美,而没有偏差呢?

3.师生“逆反性”心理误区的制约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中。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等。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的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

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切实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政治,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新的政治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最初的教学时,应注重结合高一的教学内容列举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是关键,因此要注意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虽然确实有些难学,但还是有方法、规律可循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规律,还是可以学好的。这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更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教师可在高一刚开学时利用专门时间在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记忆、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解题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指导。

3.培养创新型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课堂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