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与文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与文学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与文学艺术

篇1

1.1手术前

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抑郁、消极和悲观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当接近手术日期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病人的忧虑更加明显。为配合病人访视,手术室可以根据各科室的特点,编写相应的访视纲要,制作心理护理手册。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过敏史、检查结果、有无合并症, 了解病人心理活动, 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他们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给恰当的解释和安慰,让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1.2手术中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于对周围环境较陌生而紧张,此时巡回护士要及时迎接护理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做一些查对和解释工作,让患者感到放心和有安全感。之后,手术室护士同时和病房护士认真进行交接班,核对姓名、床号、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以关切的话语询问病人术前休息情况、心理是否焦虑,扶着或推着病人进入手术间,边走边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布局和设备以打消病人对手术室的恐惧和神秘感。到达手术间后,护士应将病人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地协助医师摆好麻醉,注意不要过多暴露非手术部位,尊重病人的隐私,并不断地安慰病人,询问病人的感觉,将病人摆放成最舒适的姿势以协助完成手术。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术野消毒,术中冲洗腹腔,使用的是37℃温盐水,这大大提高了患者术中舒适度。人性化服务更需要手术室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精细、娴熟。比如,给患者摆放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使患者舒适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骨突出置海面垫,以免压伤患者。约束患者时,约束带下面要称棉垫以防患者不适。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以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确保手术安全。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保证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湿度50%左右,以防止因术中病人的低体温引起凝血障碍、术后渗血量多、切口愈合时间延长、感染增加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3手术后

为了便于消毒和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患者进入手术室有可能暴露隐私部位,为了维护患者的尊严,在麻醉及术中应注意遮盖患者,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手术结束后,为病人穿好衣裤,即使患者尚未完全清醒,不方便穿时,也应该用病员服完全遮盖住身体,使患者及家属感到被重视及尊重。术后3 天内需要再次到病房访视患者,观察他的精神状态,伤口敷料是否清洁,伤口疼痛及睡眠情况。以诚恳的态度询问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丰富手术室护理内容,使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得到完善。

二、“人性化”硬件设施

2.1手术室房间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此手术室房间,应该是洁净、照明、温度、湿度、噪音等,这些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配有背景音乐、各种监测报警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供气系统、电视教学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也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治场所。定期清洁通风管道,每月清洗风口过滤网,每3个月清洗1次初效过滤器,每年更换1次过滤器。有效保障空气层流循环系统,确保空气净化质量。同时,增设患者专用的风林通道,地面铺设清洁消毒地毯,使用医用转换车接送手术患者,减少或杜绝了在接送患者中心环节致手术室环境的污染。

2.2手术室内的仪器

通过增加仪器:如增加电刀、c型臂X光机、电动止血器等仪器满足各种仪器的及时供应和手术的安全,减少因仪器不足造成的患者不必要的等待。通过增加设备:如进口手术床等增加患者的的舒适感,避免或减少压疮的发生等。

2.3手术间的物品

对于手术间物品、地面、墙壁每日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

2.4一次性医疗用品

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严格把好购买关节、使用环节、回收环节。购进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查看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规格、单位、产品批发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以及有无破损和变质等,完全符合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标准的方可使用。使用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其他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存放的房间需要保持通风干燥,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把物品存放在密闭的无菌柜内。回收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按规定正确操作,感染性废物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分类入袋由专职人员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污染及社会公害。

三、总结

3.1人性化护理能使得病人获得最佳的状态

近年来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及手术,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期更好地做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尽快让患者康复的目的。人性化护理运用于手术室, 具体贯彻到护理估计、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估各个环节之中,营造一种以病人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既舒适又安全的人文环境,使得病人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从心理和生理上均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并尽可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则,注重语言沟通、形体沟通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使患者从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每个环节和每个场所都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篇2

[关键词]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立法保护

一、言语类传统艺术的界定及其外延

言语类传统艺术是指某一区域内的个体或者群体,借助语言和文字这两大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所表达的传统文化所创作的体现了该区域范围内所有成员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并由族群内成员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有创造性的艺术成果。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外延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民间传说、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个体(团体)商品或服务标记以及天然、传统地理标记和未公开的传统知识。

二、言语类传统艺术的特点

(一)本真性

本真性是指这类传统艺术的最初来源是利用大自然的天然元素和生产生活等文化事项作为创作或发明源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而来的。比如,侗族大歌《蝉之歌》《青蛙歌》中模仿蝉鸣蛙叫;苗族美食“酸汤鱼”,侗族美食“腌鱼”“腌肉”,都以“酸”和“辣”为主。这是由于地处贵州黔东南的世居苗族、侗族居住在潮湿的山区。苗族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音译;laòchuaň形容走路无力的样子)”的说法。

(二)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言语类传统艺术要坚持原汁原味。任何传统艺术,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承保护传统农业知识时,应该充分考量传统农业知识与民间文学的渊源关系。比如,土家族的蓐草锣鼓、汉族的祈雨戏以及与农时相关的宗教仪式(如开秧门、鞭春牛、招龙节、吃新节等)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区域性

传统艺术都有自己固定的流传区域,在该区域内所有成员对所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文学艺术都耳熟能祥。比如,苗族长篇爱情叙事歌《仰阿莎》就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州及周边的毗邻地区;侗族的侗戏、民间故事传说《珠郎娘美》流传于都柳江流域的南侗地区;瑶族的“瑶浴”只流行于瑶族一支“过山瑶”居住的山区,具体是指贵州黔东南从江县的西山和翠里两镇及与之毗邻的广西北部山区。

(四)活态性

活态性是指言语类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那一个一个鲜活的并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的行为方式的文化事项。比如,侗族大歌传承的习俗“吃相思”或“吃乡思”即一年一度的村与村、寨与寨、乡与乡的赛歌会,成为南侗地区在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间活动。

三、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保护

(一)理论基础

1.私权属性。人类第一部著作权是1709年英国安娜女王颁布的《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但随着封建王室的“特许权”逐渐失去效力和市民阶层主张的私权化运动的高涨,英国出版商主张“……作者与出版商对作品以及将该作品物化的书籍均享有所有权”。[2]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精神所有权被理解为一种排他的、可对抗一切人的权利,是所有权的一种”。[3]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交易是资本主义社会遵守的重要法则。马克思认为:“从法律上看,这种交换的唯一前提是任何人对自己产品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4]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知识产权范畴的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具有私权性质2.人权属性。人权属性是源于自然法的理论。其中,洛克的“劳动—财产”学说最具有代表性。洛克认为:财产作为人们生命和自由权的基础,既不是来源于君主的赋予,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协议,而是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政府未经人民的同意不得取去人民财产的任何部分。[5]号称“国际人权”三大板块的《世界人权宣言(1948)》《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1976)》《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76)》,其中《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人们有自由参加、享受和分享文化科学活动和由此带来的物质精神利益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同时都明确规定,人民的自决权是获取政治地位的前提,也是人民谋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决权的集体权利性质和自主决定传统文化遗产命运的内涵要求,正好迎合了传统部族或群体维护和控制民间文学艺术利益的需要。”[6]但发达国家借强势文化的地位,随意无偿使用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艺术资源,赚得钵满金满已屡见不鲜。比如,好莱坞利用“花木兰”赚20亿美金等案例数不胜数。于是在WIPO召开的“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遗传资源保护”的讨论会上,土著代表提出“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和遗传资源同他们的前提和土地有着精神上、文化上甚至是宗教上的密切联系。剥夺土著民族的这些知识和自已,将侵犯土著民族的民族自决权”。[7]3.体现了对文化主权的尊重。文化权利是一项国际人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属于国家文化主权范畴。举例来说,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的苗族医药、蜡染、侗族鼓楼建造技艺和瑶族“瑶浴”等,其知识产权分属于苗族、侗族、瑶族三个民族共同所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拼图。

(二)确权原则

1.促进知识传播。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认为:自由交流和表达意见是最重要的人权,所以除法律规定以外,人们有发表意见、写作和出版的自由。可见,对著作权的保护已提高到认识基本人权的高度。联合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报告指出:“文化自由是一种集体自由,指的是人类群体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真正的文化自由是集体自由的保障,不仅保障集体利益,也保障集体之中每个人的权利。”“通过保障不同的生活方式,鼓励创造性、尝试和多样性……正是多文化社会所产生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创造性,使这些社会更具有创新能力、更有活力,生存繁衍更加久远。”[8]2.“公共领域”制度的主张趋势。“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哈贝马斯的主张,认为“市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私人利益和国家权利领域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讨论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并形成一致意见的公众舆论,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国家与公共权力形成,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9]作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知识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语言类知识产权私权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国家或整体利益的渗透,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趋势不断扩大。比如,著作权自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充满了浓浓的私权味道,但在司法实践中从来就没有被当做绝对的私权,而是带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私权。专利权在传统意义上一直以来被视为财产。20世纪以后,随着“法律社会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立法趋势发展,逐渐模糊了国家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分歧。商标权的本意是强调私权,但商标权的保护,则是平衡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平竞争,这样的公权化渗透使其私权属性打上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烙印。3.保护创作者利益。任何对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体和群体都应该成为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作者,都应该得到保护。WIPO于2006年10月发表的《保护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草案:政策目标与核心原则》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明确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特征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创造物”。[10]另外,作为传统艺术组成的重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11]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如本民族语言、人类起源传说、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节庆礼仪、宗教禁忌等)。民俗学理论认为,每个生活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是传统艺术的创造者,而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每一个讲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变异做出贡献。[12]换种说法就是,个人创造加上集体再创造是言语类传统艺术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侗族大歌作为言语类传统艺术,在清朝清乾隆年间,相传侗族大歌最顶盛时期,在南侗地区有陆大用、吴万麻、吴金随三个著名的歌师,后世人称为“嘎大用”、“嘎万麻”和“嘎金随”(“噶”侗语,意为侗歌),翻译过来就是陆大用、吴万麻、吴金随创作的侗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南侗地区流行的侗族大歌曲目有80%是他们创作的,或后人用他们的曲调填新词创作而成。4.利益均衡。所谓均衡(平衡),是法律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形式”。[13]知识产权制度是在追求信息的生产、专有和应用之间达成平衡。它涉及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14]创造言语类传统艺术是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但传承传统艺术也是同样重要的。因此,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造者(包括传承人个人和来源族群),就传承人个人而言,是源自于个人的智力劳动创造,同时还借鉴了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如土著语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禁忌等;就来源族群而言,是出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而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并自觉地在族群内部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和群众基础。因此,承认保证传承人个人和来源族群体,对这一知识信息产品的专有权和处分权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者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忽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使用者(以营利为目的)也努力追求使用权的最大化。因此,创作者以国家授予所有权的方式享有合法权益,并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和精神审美愉悦,这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宗旨之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分强调所有权,私人利益膨胀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担忧。另外,由于知识信息产品所固有的特性:公共性和共享性,加之知识产权保护的宗旨,都要求知识信息产品为社会大众充分应用,以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路径

(一)现有知识产权框架下的保护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的作品指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摄影、建筑等13个类别的创作作品。而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符合《著作权法》和《实施条例》的创作作品理应受到保护。另外,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含有大量的“实用艺术作品”,如刺绣、制陶、银饰锻造等创作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其划为“实用艺术作品”的范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写的《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词汇》的解释,将“实用艺术作品”界定为“具有实际用途的艺术作品,而无论这种作品是手工艺品还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实用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意思作品,是造型艺术之一”。[15]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权法》的保护。现行的专利法明确规定保护的对象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创作作品。传统艺术中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和一切基于传统创新和创作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成果适用专利权的保护。3.关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可以采用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地理标志权”予以保护。即“本协议所称的地理标志是识别一种原产于一成员方境内或境内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区的商品的标志,而该商品特定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基本上可归因于它的地理来源”。[16]《中国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六条也涉及“地理标志”的保护条款,所谓地理标志即“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17]作为传统艺术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项目都有自己的流传路线和区域。比如瑶族药浴,只是“过山瑶”(贵州省从江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毗邻地区)这一支瑶族内部传承。又比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只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域即都柳江流域包括贵州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三江等地区。4.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专项立法保护。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是有关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技艺保护、发展和提高的行政法规。该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18]因此,言语类传统艺术中的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可以参照其给予保护。5.关于“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条款保护。该法明确规定:“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9]

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护理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在英语教学上培养和提高英语护理学生素质的四点建议。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更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且,中国加入WTO后,涉外护理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亮点之一,国际医疗保健进入我国市场,护理人员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一方面,世界性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的过程,缩小我国护理领域在护理理念、护理程序运用以及护理操作技能等方面与国外护理的差距,带动我国整个护理领域水平的提高。

在具体分析、比较和总结我国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医疗卫生事业发达国家护理专业人员素质所存在的差距及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尤其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同时对英语护理专业这一我国护理教育领域的新兴专业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加强英语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对护理、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提高我国护理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改善护理领域服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才能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在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那么要提高英语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作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第一课堂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课堂,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按专才教育模式设置的教学体系与内容,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加大文化素质课程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这种教学改革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席在1999年6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师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了第一课堂的问题,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到英语护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不能让学生只学“哑巴英语”,即只会读、写,不会听、说,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将来要与病人进行交流。

二、重视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开发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讲座、讲演。讲座、讲演内容包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修养,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方法,追踪前沿科学的新进展,介绍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介绍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机遇等等,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系列课外读书学艺活动,向学生推荐应读、应知、应看的中外各类名著、名曲、名画、名剧等目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通过各种媒体(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形势政策、道德修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踊跃参加,积极接受英语交际应用的实践锻炼,如参加学校的英语角、节日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在观看英语方面的电视、电影、录像等娱乐节目时也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组织与第一课堂有关的其他英语交际应用的互助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大大的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从而在有形或无形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校规校纪建设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英语教育的责任之一。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主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扎根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

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教师再学习、再深造,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往来、教学经验互补,学生教学、管理等工作研讨等),利用一切机会,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中,渗透综合素质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不仅把扎实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以及思想作风、治学态度、生活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作为高校教职工,要努力为“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做出贡献,努力为每一个在校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总之,加强我国护理教育尤其是英语护理专业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加强英语护理专业的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护理事业未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英语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和英语两大主体素质的提高是根本的解决途径护理专业素质是其首先要具备的,而英语素质也是新世纪护理事业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只有将其英语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使其随时了解国外护理事业的发展态势、紧跟世界护理事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而在英语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护理专业和英语课程的教学的相互结合又是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卷16期.

[2]李金奎,浅谈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英语辅导报,2003(7).

篇4

理解

编剧:何萧

时间:当代

地点:某县妇幼院护士长办公室

人物:李大柱,男,28岁,某单位职工,玉莲丈夫;

张玉莲,女,29岁,妇幼院护士长,大柱妻子;

王院长,女,50岁,妇幼院院长;

[景:舞台上有一办公桌,2把椅子]

[幕启。李大柱挽着袖子,手拿一张协议书,带着怒气上]

李大柱:这日子过不成了,自从跟我这媳妇结婚后她完全变了,俗话说难的是满山跑,女的是锅边转,现在呀我挨你们呀真不好说,我恐怕成了真正的锅边转了。(看看到了护士室)喂,张护士长,张护士长,有人要生娃娃了。

张玉莲:(身穿护士服装上)听到有人叫,(看见大柱)哟,是大柱呀,看来你真的是男产了。

李大柱:胡说,你才难产呢。张护士长,你一天到晚,甚至有时一夜到亮,家也不顾。我只

问你一句话,你是跟我过还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是跟你的大肚子和奶娃娃过?

张玉莲:(疑惑)什么?跟我的大肚子、奶娃娃过?

李大柱:我是巷子里吆猪——直来直去,你还要不要这个家,这样做到底为了谁?(把协议

递给张玉莲)

张玉莲: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李大柱:要过日子咱就得认真点,玉莲,你正规点,严肃点行不行,不要夜里电话一响,又

要让我独守空床,你知道吗?我做那些梦都是同床异梦。请你理解一下我行吗?以

后,再像这样呀,不如积点阴德,我们互相放条生路。

张玉莲:你(念协议)三大纪律,不准半夜离家,让丈夫可怜巴巴!不准忘家不顾,让老公

孤单一人住;不准忘记自我,孩子他爸仍有一团烈火,不准咳——大柱,我呀是家

也要,工作也要。

李大柱:什么,鱼肉与熊掌你都想要?

张玉莲:他爹,只是近段时间确实辛苦你了,把你放在阴冷的旮旯里。这怪我组织观念差,

不理解你,可你看,那多么的产妇点名要我接生,多少个小生命在期待我们的护理。

我身为护士长,怎么能走开呢?

李大柱:哦哟哟,护士长,我还说是什么大官。县官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你哟,我看连蚂蚁

官都算上;不是吹牛的,你那小顶蚂蚁官的帽子,我一个小指头就可以弹飞它。你

应该知道芝麻粟米小不点,鸭子充鸡没得官。院长他老人家都还在旁边呢!你算老

几?你看看你,过去是圆碌碌的腰干,现在呀快变成细竹杆了。

张玉莲:大柱,别说这样的话,结婚前你说不是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干好后勤,还说你是

身体素质好,人老心永不老,并要全心全意支持我的工作吗?

李大柱:你——喔,以前们是以前嘛,嘿嘿,以前我是奴隶,现在呀,护士长,我想要当将

军了。

张玉莲:大柱,不是说成功的女人后有一个成功的男人吗?你就——

李大柱:那是成功的男人后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我劝你少说吹捧话。你看你每月工资就象黄

萝卜打马——大半截不见眼口,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别人家的孩子你照顾得周到

,可我们家的孩子呢,你看看,是鼻子流到嘴里不面条吃了。

张玉莲:那有我一部分责任,但与你这当爹的也有牵连。

李大柱:什么你,我,我今天要让你知道什么是将军和奴隶的区别(举手打张玉莲)

(王院长手提生日蛋糕上)

张玉莲:打呀,这就是将军吧,对吧,将军。

王院长:(进)将军,哟,大柱,你在干什么呀?

李大柱:哎——院长,这个将军……(活动手)我……我是说我今天下棋将军扭着手了,

请玉莲看一下。

张玉莲:你——

作者小传:1973年生,1990年宣威师范毕业,美术、声乐、戏剧编导、电脑操作、驾驶、写作。自考汉语言文学大专,北师大本科毕业。专业调音师、节目主持人、艺术制作策划人(编剧、导演、演员)、少先队专业鼓号教练。自学电脑5年,photoshop创意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制作、premiere影片编辑、电脑装机维护、flash制作、wps\word办公软件。

篇5

关键词:著作权;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绚丽多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正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机,亟待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来保护其利益。我国的《著作权法》主要是对艺术、舞蹈、文学书籍、音乐作品等相关作品权利保护的法律,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也发挥着作用。然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特殊性,《著作权法》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短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本文旨在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我国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一、当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生存困境及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当前的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生存、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正濒临难以生存的困境,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时代传承者的经济压力过大

在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明显加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追求物质和经济生活的思潮下,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传承活动的影响力日渐减弱。传承者难以依靠传承活动获得经济收入,以至于物质生活过于贫苦。因此,出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从而放弃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依赖于口耳相传的项目缺乏传承人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多元文化兴起,传统文化遇到挑战。相对于长久生存在偏远山区的群众而言,由于许久没有接触过新事物,在突然接触到除本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时,难免会心生兴趣,转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选择学习新事物、新文化。由此给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存沃土带来不良影响。新时代的年轻人在接触过新鲜多元文化后,面对本地区的传统技艺,则逐渐丧失兴趣,使得依赖于口耳相传的传统文化走入暮年。

(三)商业化运作对民族传统艺术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被大规模地开发,进行各种目的的商业包装,谋取经济利益。尤其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进行商业包装、谋取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愈演愈烈,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少有人会考虑这种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会给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带来何等影响,所以在开发的时候,并没有从原则上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在经济利益和传统技艺面前,显然没有做到均衡,没有做好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到以开发促保护。更有甚者,为了压缩成本,在商业演出中,随意使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不考虑实际场景且不支付费用给技艺的传承者。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切都必须为商业服务,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不再是简单的民族精髓,更像是一个用来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一种商品。

二、著作权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法律制度框架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著作权法》中的一些条款难以满足其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难以根据《著作权法》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独创性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姿态的传统技艺,而当前的《著作权法》并不能完全适用部分动态传承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著作权法》的第三条中,对作品的含义进行了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发源于人民群众,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并不符合作品独创性的相关要求,而且也不能与可复制性这一规定相契合。而关于作品独创性的规定划分,我国尚未明确。这就使得传承人在传承活动中,自己对传统艺术项目进行改进或创新时,所获成果难以被法律承认和保护。从概念层面而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品归属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进一步说,就是作品是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源泉进行创作的,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的。新的作品完全保留和继承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在众多传承人当中,人的传承能力因本身素养而千差万别,所以其独创性也极具个人特色。例如:传承人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基础,通过改编和加入新内容,进而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品。但是,由于法律不完善等原因,这种形式的创作作品是难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不符合《著作权法》中界定的权利主体特征要想确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法律权利,那么必须优先明确主体

在现行的《著作权法》中,明确指出著作权属于作者。而著作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组织或者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技艺的作者并不明确,且查实难度很大。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权利被视为一种集体权利,所以在明确主体方面,我们可以从传承人的民族性、传承习惯等方面入手。但是在实际中,这种权利因太过抽象以至于难以真正实现。但是又难以保证权利不受侵犯,所以一旦发生侵权,在维权的过程中,谁是诉讼主体就成了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项目,由于其原型作者难以明确,创作者是谁的问题难以回答,所以法律对于这种衍生作品并未予以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缺乏文字,所以在历史中,诸多民族传统艺术在传承上主要是依赖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并没有条件去做书面记载。关于当前所见到的传统艺术的书面记载,绝大部分都是后人整理而来的。比如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一部作品的出炉,需要经过传承人口述、记录者记录,而后还需要整理者统一整理,由于涉及环节很多,涉及的人数也很多,所以在发表权、修改权等方面,由于法律没有进行明确,所以权利属于谁尚无定论。比如:由于古时缺少文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记录传承,使其拥有不可复制性,与法律规定相违背,致使其权利难以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另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创作时,具有群体性,这就决定了其权利主体不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集体,显然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加工改进的过程,具有传承和变异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并不符合《著作权法》中对权利主体的规定要求,因而难以确定和保护。

(三)《著作权法》中对保护期限的规定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需要长久保护的特点不符

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中,我国对于作品的保护采用的是自动保护原则。具体来说,当作品完成后,只要符合法律有关作品的属性定义,那么作者无需采取其他申请措施,法律自动对作品进行保护。著作权的获得十分简单,但是在保护时间上,则有着较为明确和严格的限制。在《著作权法》中的第二十、二十一两条中,就权利的有效时间进行了明确说明。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方面,由于传统艺术的特殊属性,其时间十分长远,这一点则与法律规定相悖。按照现行的著作权有关规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并不能受到充分保护,尤其是涉及民间的文学作品时,法律上的不完善就会更加凸显。对于传承人而言,著作权保护时间过短,显然对其有着十分不利的不良影响,不仅会对其创造性产生负面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比如,文学作品的创作,大多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来的,如果传承的创作成果被创作人占为己用,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产生极为消极的负面作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上升,即历史越久远,其价值便越高,对其进行保护期限的有关设置,显然不利于长远保护。再者,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存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果不能做到保护弘扬,终究会被其它文化所吞噬。所以,在著作权法中,设置保护期限的有关做法显然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长久保护理念相违背。综上所述,《著作权法》与实际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所需要的保护还相差较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传承人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由于传承人本身的特殊性,如何继续完善《著作权法》,给予传承人更好的保护,是当前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著作权法》框架下完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制定

《著作权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学、音乐、舞蹈等作品的权利。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在《著作权法》的现行框架下,由于难以确定独创性标准、著作权主体以及保护期限较短等问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未得到有效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著作权法》框架内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一)根据传承者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情况来确定独创性标准在独创性方面可以从传承者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创新情况来进行界定,以确定独创性标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经历千年的历史变幻中始终流传,依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又会根据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特色进行更新和创造,使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能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其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造。比如:“苗绣”,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地区的民俗,“苗绣”在不同的人手中所展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在创作中,作者对其赋予自身的理解和审美,通过结合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时尚元素,进行“苗绣”创作。不同于原来一层不变的传承,这种传承不断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在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那么就可以说这种传承就具有独创性,而这类传承人所创新的作品就理应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二)在《著作权法》中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是权利主体在著作权的获得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权利的明确

著作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利不被侵犯。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指的就是某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其创作者属于某个人或者民族全体,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权利主体可以为个人或者整个民族,按照法律规定,国家亦可作为权利主体。国家版权局在2014年起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第2条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进行了明确。此外还说明了基于民间艺术而进行二次创作(如改编、翻译等)的作品,那么创作者对所创新的部分是拥有著作权的。比如白秀娥剪纸案,在这场案件中,就白秀娥在剪纸中加入的创新部分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进行讨论,北京市高院做出了终审判决。该案件向外界传达传承人亦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同时也给从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应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参考。不得不说,传承人在传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民族文化才能传承至今。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人的权益,使得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活动,是当前理应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承认传承人的主体资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和激励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

(三)根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特点,延长《著作权法》中的保护期限在保护期限方面,著作权明确指出,保护期限指的是作者终生及其逝世后的五十年,只要过了这个期限,所创作的作品便可进入公共领域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由于是民族历史的产物,在传承过程中,有的早已流传和公布于世,如果也将年限的保护简单套用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方面,显然是不妥当的。在笔者看来,根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属性特点,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只要有传承人进行传承,那么在对其保护方面,应当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并且不设定保护期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亟待通过知识产权方面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著作权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来看,当前《著作权法》难以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独创性,而且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不符合《著作权法》中界定的权利主体特征。《著作权法》对保护期限的规定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需要长久保护的特点不符。这就需要我国法律制定者考虑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及其传承者的特点,对《著作权法》进行改进,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独创性标注,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明确纳入《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权利主体,并延长《著作权法》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期限.

参考文献:

[1]文永辉,卫力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1:14-20.

[2]杨晗.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苗族服饰为例[J].法制博览,2015,23:256.

[3]刘振宇.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J].衡水学院学报,2011,05:14-16.

[4]陆皓.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09:226-227.

篇6

就好比香港的文学。香港文学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桩物事。

世上曾有多少国家被殖民,至今也还有国家在殖民中,甚至至今还有国家乐意被殖民。去年秋季我去一趟新西兰,吃惊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新西兰受到广泛拥戴。也许真的是国家不幸诗人幸,从殖民被殖民这种国家形式中生长出来的作家,其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止一位两位。2001年获奖的作家奈保尔,就是印度人,后来还有南非的库切。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点,用英语写作。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表达。他们用英语对本民族进行着新的审视、诠释、刻写与热爱,给世界文坛带来毫不费力的阅读探奇。

而英语,在一百六十七年里,却始终没有被香港作家所选择。为什么?这也许是缺乏亲身经历的内地人永远无法明确当回答的。我们只能作个假想:想必还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太强大了,强大到它会不怒自威地罩着你,哪怕你在天涯海角,即便你在外租地香港。有史以来,中国思维习惯是首先把文学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当作文学艺术本身。清人曹雪芹,写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也得搞假语村言,玩文字游戏,真真假假让人抓不住把柄,不能对号入座。欧洲习惯是连《圣经》这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宗教读本,在开篇就要将耶稣的若干代家谱、人物姓名、婚配脉络、地理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咱们的宝玉却是石头变的,黛玉前生也是一株草。前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后有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是不是文人作家也都知道文学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对于文学的写作与阅读,中国的高度重视、异常紧张和特别敏感似乎已成一种生活习惯。如此,香港作家出生就陷入历史预设的心理困境:你写香港从一个荒芜小渔村繁荣昌盛至国际化大都市吗?就很难不涉嫌献媚殖民者,因当家妈妈是养母。你褒扬养母,势必在贬低或者抱怨亲妈。一旦被千千万万同胞这么认为,哪能饶你?洋奴、汉奸、卖国贼,口水都淹死你。你写亲妈吧?却一百多年亲妈面都见不着,这小说又没办法写。再说香港作家自己,英语再好,血管里流淌的还是中国文化,恐怕自己都收管与说服不了自己的中国思维方式,写作绕进了死胡同,没有办法,“忠孝节义”难四全,便只是去写一点散淡文字罢,一点乡愁几许思念,放之四海而皆准。

反过来这么说,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死也漂母生也漂母。到底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到底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氛围给香港带来了自由的开放性视角;到底殖民文化总是更加刺激与唤醒本族文化意识。就这样,一个文化的鸡尾酒器出现了,它们摇荡着,冲撞着,混合着,影响着,反应着,终于,中国小说的一个崭新读本诞生了,这就是金庸式小说――欧洲童话与中国传奇、志怪志异、街谈巷议的杂交文本。不可能是内地作家,而只可能是香港金庸,创作了一个中国童话。但凡在中国现实中一切的不可能,皆可在香港金庸式小说中变成可能。最不自由的中国人,一个个变得轻功绝顶、飞檐走壁,神州大地任我行。老顽童、小黄蓉,爱说什么说什么绝对言论自由任谁都管不着。金庸式小说,为中国人避免了现实的麻烦,却替中国人装上了心灵翅膀。人人都可以在阅读中,扇动自己的小翅膀,在想像中愉快地飞翔。

恕我年轻时候的愚昧无知,本来酷爱读金庸,但又囿于大学老师讲授的观点,把金庸小说简单列为武侠类,属于纯娱乐,而非纯文学。现在才明白,一种小说文本的诞生与其俘获了母语最广泛的读者,绝非一桩简单的事情,也绝非用文学标签可以划分评判。事实上,金庸式小说已经超越文学争议,也超越了金庸本人。与那个一生闲气就跑去一定要拿剑桥博士文凭的老人,实在关系不大。当一个作家承载历史意义的时候,他是几个人,而不是一个人。没有香港,就没有金庸。金庸式小说是百年香港的结果,类似于一朵叫紫荆的玫瑰。金庸式小说用中文写作,也是必然,由不得金庸自己。那些复杂的委屈的含沙射影,那些假里真真里假的九曲衷肠,那些爱里恨恨里爱的难言之隐,假设用英文写作,中国人看不懂,老外们不懂看。老外之于中国小说,注定很费劲,根本上是文字的基因密码就不同。因此有些文学,无需文学奖项来肯定,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我真去做教授,我会这么讲小说。

正是如此,内地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作家,来到香港,总是不适,很难想像他们可以变成金庸。女作家萧红,1940年来港,呆了不到两年,把三十一岁的年纪,留在了香港。圣提士反女子中学,二战时候作临时护理医院,离我居住地才几分钟路。萧红本因痔疮入院,却死于肺病,或死于爱的心碎?端木把萧红骨灰一半埋在女中后院,一半埋在浅水湾。我特意寻了晴好的一天,带上几支素净花草,去了圣提士反女子中学后院。后来,又特意去了浅水湾,却连花草都无处放置,丽都花园已经不见了,斯地界刚刚落成一家星巴克咖啡馆,我进去喝了一杯咖啡,为的是在那地界默默道一声“萧红安息”,都是女作家,不免惺惺惜惺惺。戴望舒也在半山居住过,是薄扶林的林泉居,我也去看望了。林泉居环境甚好,戴望舒却并无写出最好诗句。其1938年国内抗战爆发来港,往来流连十年时间,最终还是回了北京,1950年便去世。1927年,四十六岁的鲁迅来港作了两场演讲,《无声的中国》与《老调子已经唱完》,许广平担任粤语翻译,在基督教青年会,据说听者寥落。现在青年会是个少年劳教场。我在装了铁栅栏的窗口看少年们做手工,频频闪回当年鲁迅用难懂的绍兴话给港人演讲的模样,觉得好生滑稽。张爱玲当年念书就在港大,看看她居住过的女生宿舍很方便,只学生带我走过梅楼,港大是连一个标识都无注明。据说张爱玲只读了一年英语,也不好好学习,后来还与学校讨要肄业证,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篇7

【关键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52-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技能的娴熟,还应该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上的护理。因此,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生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让患者身心两方面的护理都得到最大的满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是培养高职护生的重要目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后天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不断积累使之内化为自身良好的气质、修养、人格品质、思想内涵。护理工作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扎实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身心状态、完整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护理人文素质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品质、个人人格魅力、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现代人对护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等都提出更具体要求。我国整体护士护理水平较低,医患矛盾紧张,现在的医疗纠纷统计数据分析显示,约80%的纠纷不是由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造成,而是仅仅因为医务人员的交流不当或冷漠引起。很多患者表示护士没办法设身处地为他们设想,无法了解他们身心需求,护士整体文化素质不够。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模式已为人们所接受,为了使医学教育界重新审视社会需求,培养出“通才”护理人才,本文立足于护生人文关怀和素质水平的提高,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而提升整体护士护理水平。先对护生人文和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分析,进而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护生水平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未来高校护生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1、引言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它旨在促进、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健康并减轻他们的痛苦。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力量,高校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任。护理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结合知识、直觉和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相对其他医疗活动而言,护理工作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

随着现代高科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也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单纯的强调技术的过硬和物质方面的满足,而缺乏对患者心理、精神、社会、自身价值体现的关怀,从此出现了护患关系不协调,患者的不满意度增加,医疗纠纷不断,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形象,也影响医院的声誉。因此,现代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校护生的人文素质是影响护士护理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加强在校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在倡导整体护理的今天,护士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能够以人为本,并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不仅要对患者身体健康给予照顾,还能为患者提供社会、精神、心理和文化等全方面的护理。近年来,各专业高校都试图将医学伦理教育思想和护士专业价值观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护生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素质,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社会化进程,从而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面对护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高等医学护生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护理教育理念创新和护士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提高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护理工作的内涵要求,也是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求。

2、护生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延续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护生培养上过分强调护生的专业课学习,从而忽视了护生的思想道德等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界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至今仍有很多老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并不能为护生毕业生找工作增加筹码,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总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传授专业课教学,导致大多数护生在校期间全部用来学习护理学专业理论和技能,根本没有太多课时来系统学习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们也未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学习对护生适应现代社会和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会贯通,才能使医疗素质与人文素质结合成一体,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新一代护理良才。一切为了使学生成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彰显人文关怀。

护生对护理专业素质要求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不感兴趣,觉得这些课程枯燥无味,无法体会人文课程的内涵,因而影响护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无法体会做为“白衣天使”的职业使命感和光荣感,这些对护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职称规划都有深远影响。

2.2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问题严重 研究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上,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仍是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中心”。在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紧张,所以课程一般以专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主,公共基础课程较少,除硬性规定的课程外,很少设计道德、心理、环境、素质、历史、美学、礼仪等内容。孟艳君等把人文素质课程定义为社会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交叉而成的边缘性学科所组成的课程,因此,提出“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伦理学和文学及音乐艺术鉴赏”等均可列为人文社科及相关类课程。李向青等在对不同层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护生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度及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都较高,而对现今医学院校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较低,研究生、本科生较大专生及中专生更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远远不够。

人文素质学科一般属从属地位,学校和教师大部分提倡实用主义,学生也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专业性”教育,无法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护生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专业课程中,造成知识面狭窄,见识狭隘。这些都导致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除了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外,缺乏护理本身需求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郭世松等人提出改革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综合课程,是适应21世纪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现代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现状非常普遍。经统计,医学院校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大致占总学时的8%,且人文课程多为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宋长平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教少,专科学校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平均占总课时的4.2%,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人文课程约为12.7%。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重占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且有许多西方国家其他学科本科毕业后方能就读医学专业。

2.3 授课方式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其它医学专业课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专业课和哲学、历史、政治等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要与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与心灵修养联系一起,因此,灌输式人文教育不能唤醒护生内心的需求,不能有效培养护生人文素质。通过调查发现,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停留在正常课堂教育、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一般会议等形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该根据护生教育的特点,不能死背人文理论知识。应该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护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起社会、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游川等在常规评价时,与护理学生一起制定人文行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这三个层面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实施人文素质目标评价法,发现目标评价法在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之中确实能起到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3.1 增强师生人文意识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目前,从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分析看,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不断的提升。姜淑琴提出,我国护生人文素质培养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人文护理师资缺乏,同时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数量较少、比例偏小,再有护理教师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护理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将人文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护理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操来感染护生。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自觉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陈荣凤指出在人才引进方向,各医学院校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引进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形科的教师队伍。而在引进专业课程的新教师中,必须对新引进的高校教师进行人文素质考核,选拔专业过硬,且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而对于已经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可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人文社科院校深造,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美学、礼仪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通过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等途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各院校教师也可通过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护生已经逐渐的认识到了具备全面的护理人文素质对她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校期间开设人文课程才能满足护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张新颜对143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表明,有近50%的学生意识到提高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知识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且有50.3%的同学认为应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同时有39.4%的学生认为应适当压缩医学专科课的学时,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通过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生认为应该加强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艺术类的人文课程,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护生人文课程体系,满足护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3.2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手段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各院校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通过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各类科学之间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护理学是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人文素质更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使护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和素质,课程设置就是其重要保证。在护生人文课程及相关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首先,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适当压缩与合并专业课,相应增加人文课课时。其次,可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原则,对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可列为护生的必修课;护理科研基础、人口学、艺术类,逻辑与思维等列为选修课。再次,合理安排课时,一般人文课程总课时应占大学总学时的20%左右,可在3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课每门课约为30学时,占人文课程的40%-50%,选修课约占25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0%-60%。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培养护生的人文素质除了学习人文课程外,其它的如在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同时,上课的场所也是影响护生人文素养的因素之一。

在人文课程建设的时候必须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提高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挖掘新的看法。在现代护理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手段,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各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培养护生专业思想,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护生人文素质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他们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 营造人文气息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给予学生人文熏陶,培养人文素质。

篇8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城乡老年居民老有所养。搞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形成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巩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适时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老年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确保城乡老年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城乡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医疗困难。提高各类医疗机构惠民医疗水平,为城乡老年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老年人社会化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退休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街道、社区要把企业退休老年人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落实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保健制度。10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每年免费为我市9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一次。发放生活补贴和体检工作由各区(市)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并承担所需费用。

二、充分认识我市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

*年,我市老年人口为10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8%,开始步入老年型城市。此后,我市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截止20*年6月底,全市老年人口达18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2%,老年人口较*年增长79.7%,人口老龄化日渐显现。老龄工作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我市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把老龄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老龄工作,更加有效地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推动我市老龄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为老服务基础设施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老年福利设施。加快对城镇国有老年福利设施的改造,完善设施功能,满足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福利设施,搞好建设规划,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资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改造。整合城乡基层老年福利设施资源,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在为老服务中的作用。

(二)进一步改善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切实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快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进程,确保新建敬老院的入住率达到83%以上,有入住敬老院意愿的“五保”老人动态入院率达到100%,做到“应进全进”。抓好农村困难老年人危旧房改造工程,结合“三个集中”和灾后恢复重建,优先安排落实困难老年人的住房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采取政府投资新建、国有资产调剂等方式,力争在2010年底前解决好市老年活动中心室内活动场所问题,为老年人开展活动提供方便。建好区(市)县老年活动中心,在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开辟老年人活动场地,满足老年人活动需要。把农村基层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作为配套设施抓好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提供信息服务。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完善社区老年人日托服务设施,为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提供场所。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为老年人就医、防疫保健、康复护理等提供方便。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服务队伍、完善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管理等措施,力争2010年底前,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90%以上的乡镇建有老年服务中心,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为老服务站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考评监督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扩大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各区(市)县政府要把老年文化体育和老年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老年大学基层分校建设,通过开办网络老年大学、电视老年大学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加强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服务。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充分发挥基层司法工作机构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诉讼等法律援助服务。加大基层涉老纠纷调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广泛开展“助老工程”,按规定减免涉老案件诉讼执行费用,落实各项为老服务优惠政策。

(四)大力发展老年社会服务业。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落实国家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为老服务组织,开发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项目和产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展老年福利服务,积极推进老年“爱心护理工程”,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五、进一步完善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老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各区(市)县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发挥好议事协调作用,督促做好涉老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好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宣传表彰等日常工作。涉及老龄工作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各项老龄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各级老龄工作队伍建设。各区(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老龄办工作人员,采取内部调配、聘用等方式,充实区(市)县、街道(乡镇)老龄工作力量,确保老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要明确老龄工作人员职责,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落实好工作人员待遇。

篇9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49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99-02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从1998、2003年教学计划到2007、2009、2010年的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由原来的限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程的开设,逐步从必修课程中剥离出来而形成选修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开课门数,扩大人文和科学素养课程,提高选修课程质量,按照学生大类专业开设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提高选修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等,使选修课程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意愿和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校多年来不断摸索选修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已取得满意效果。笔者现结合本校的一些作法,对中医药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作一探讨。

1 优化选修课结构,注重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

加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与建设。可从职业生涯设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文学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知识及历史观教育等方面合理设计人文素质选修课,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门类;提倡开设通识教育类选修课,适量开设需要一定专业基础才能听懂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心智。

以苗族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体系是本校的办学特色,在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认可。为了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本校把苗医苗药的教学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教学建设中,现已开设《苗医药发展史》、《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苗医基础》、《苗族药物临床运用》等选修课程。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定,有些实验内容不可能进行得很深入,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点也各有不同,为此,我们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法给予补充,既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针灸推拿学院课程组陆续开设《针灸各家学说》、《耳穴治疗学》、《针灸美容》、《针灸技能操作》和《常见病针灸治疗》等选修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开设技能实训选修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向医学生开设《护理技能操作》。

2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选课的引导教育

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门课平均不超过每周2学

基金项目:贵阳中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医教发[2008]38号)

通讯作者:崔瑾,E-mail:

时。由于公共选课不局限于既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时数,教学内容与方法灵活多样,利于教学改革和探索性研究,这将为必修课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角色互换法为主的学习方式,如选取教材中合适的章节,预先分组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学生自行备课、上课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最后教师点评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科学学习,最终达到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同步提高。学校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推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针对学生不能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与知识结构,选课仅凭兴趣和主观臆测,盲目性大的情况,通过教务管理网络平台提供每门课程的信息,对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学分、教材以及主讲教师等内容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避免选课的随意性;同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作用,通过辅导员及班主任进行信息反馈以及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选课前对拟开选修课公示1周以上,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内容。延长选课的时间,网上选课时间避免在上课时间和夜晚开放。选修课上课时间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校作了一些改革,如将每周的周二或周三专门安排公共选修课;还有一些学校将公共选修课固定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的第5~6节课[1]。这些措施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公共选修课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教学管理软件进行高效的管理。目前,除了纳入培养方案外,为了增加课程数量,本校部分公共选修课由教师自愿开设,每个学期向教务处递交申请表。教师递交申请之后,一般情况下同意试开课,学校下发开课通知书给教师;对连续开出两期的课程,审核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公共选修课的质量逐年提高。将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反之则予取消。设定公共选修的面向对象(如年级、专业等),对选课不足40人的课给予取消,要求校区之间均衡开课等。经过2年来的不断摸索,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公共选修课管理模式。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可从多方面展开。首先,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进行合理的评分。其次,督导专家组组织专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检查和督导, 监督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听课不仅是对教师平时教学效果的随机检查,同时也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发现很多网上评教难以发现的问题。再次,所有选修课全部为考查课。平时成绩可以采用论文、练习、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做好平时成绩记载;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各次考核记录结合出勤情况评出最终成绩,并在网上登录成绩。选修课考核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不足60分者不记入学生成绩,视为未选。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和考核。

4 小结

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中医院校开设前沿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科交叉,造就创新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就业市场变化,要求中医药人才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多种专业技能及较高的综合素质[2]。中医院校应充分认识选修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针对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加强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虹.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4):500.

篇10

少数民族公共权益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中体现出来的公共性权益。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带来了相应的权利保障问题,即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提高,已成为一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各民族群众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加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使各民族群众进一步开发、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意识到应对本民族文化资源涉及权益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热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提到少数民族文化,许多人会把它和原始、野蛮、落后等联系起来,想当然地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评价和衡量其他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被认识。独特的民族风情,奇异的民族风俗,淳朴的民族群众,这一切,都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手工艺品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民族文化最初会抱有猎奇的心理,而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真实记录着每一个民族发展的轨迹。是生物多样性在文化上体现出来的多样性,这种文化形态的复杂、多样、立体、多层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正逐渐接受着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被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着的相应权益也应该得到保障。

民族文化热与民族文化消亡的现象并存。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吸引着外界的眼光;另一方面,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从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识、服饰、饮食、建筑等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基诺族是1979年经国务院确认的民族,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却日渐衰落。1990年,长期对基诺族进行研究的杜玉亭教授对该民族的民族文化变迁作了预测:基诺族传统竹楼有可能在10年内被平房和楼房所取代;基诺族民族服饰可能在20年内消失;承历史文化以及基诺族歌舞可能在30年内消失;而无民族文字为载体的语言也可能在50年内消失。6年之后,基诺族的长老们又根据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丧失的时间再次作了预测:民族服饰有可能在10年左右消失;民族承文化及其风俗传承机制可能在20年内消失;民族歌舞可能在20年内消失;基诺族语言则可能在30年内消失。两种预测仅时隔6年,而后者的预测多数传统文化内容的消失时间都大大提前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基诺族独有的,许多民族都面临民族文化的消失情形,特别是那些旅游经济发展较快、文化交流较多的民族,该种现象更为普遍。在封闭的环境中延续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开放的交流中几十年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持传统之间关系平衡的思考。

民族文化被破坏和被侵权的现象很严重。民族文化被破坏的情形,在各民族中都有,其中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毁坏,包括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基本面貌被无科学计划的开发,如拆古迹建仿古迹,随意拆除一些极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有的被贱卖而走私出境,有的因缺乏相应管理而遭到急剧破坏,如云南沧源的崖画。沧源佤族自治县于1965年在该县发现崖画,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是三千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为研究原始社会史、民族史、艺术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由于资金不到位,无人专门保护管理,崖画经常受到敲凿锤打、水泼冲刷、烟熏火烤的破坏而变得坑坑洼洼、黯然失色。阿佤人民痛心疾首地发出呼喊:救救沧源崖画。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没有法律进行专利保护,以致仿造很多;而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侵权和消失的危险。民族风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被扭曲和丑化,或哗众取宠或庸俗化、低级化,使民族风俗包涵的文化底蕴大大减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得不到保护。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为粗制滥造的民族物品不仅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相应的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的消失。另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是由于缺乏后继者。民族传统文化一大部分是口耳相传,而现在出现了老一辈正在逐渐老去,年轻人却既无兴趣,也无心学习,许多技艺、口传文学、舞蹈等都面临失传的情形。

民族文化的飞速发展给民族经济带来新的动力,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所伴随的问题。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

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既不同于社会个体权益的保护,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权益保护,有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也关系到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权益保障问题。因此,对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护应有全面、独特的保护机制。

第一,培养全民的保护意识和确立科学的保护理念。民族文化的发展关乎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代化以飞快的速度异化着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大量代表着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水平的民间作品和承载着文化遗产基因的实物资料,在不当利用、过度开发和猖獗的民间走私中被损坏或流失国外,严重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护少数民族的公共权益,不仅少数民族要有权益主体意识,其他民族成员也要有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原创性的意识,提高对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认识,确立“保护就是受益”的思想,形成全民的保护网。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保障,要确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少数民族公共权益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随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是部分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公共权益。怎么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两者间的关系,值得慎重思考,避免出现“打着保护的口号而进行更大的破坏”的情形。

第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民族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涉及领域很多:文学、医药、建筑、美术、服饰、饮食等。管理工作会涉及文化部、宗教局、农业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不同单位。按现在的体制操作,势必会走多头管理的老路。国内外经验已经证明,多头管理模式势必造成文化管理上的混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管理上的混乱,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专门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相关部门的代表、专业人士、民间代表,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管理人员结构,以改变现有的单一人才从事文化保护事业的现状。管理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开发工作中来。

第三,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目前,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民族文物的收集受到很大限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流散在民间或被走私出口;已收集的文物得不到较好的保护,文物储存时连“防潮、防虫、防盗、防火”这四个文物管理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谈不上进一步的抢救和研究。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加强民族权益的保障也是不可能的。民族文化和权益的保护应走一条社会共同参与、民族文化作为资本应形成良好的市场来进一步保障自己权益的道路。很多民族地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诸多的相关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三结合的路子。经济发展了,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和权益的意识也会得到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四,完善法律制度。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权益的保护,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由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法规、地方规章为基本框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立法体系。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民族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关于保护民族文化和权益方面的规范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1)民族权益主体地位的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但也有特定的范围:它是特定少数民族成员共同创造并拥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少数民族中的任何群体、任何成员都有维护本民族文化不受侵犯的权利;同时,也有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中获得相应受益的权利。在考虑确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主体时,可参考国际社会的有些规范。如2001年8月23日公布施行的《巴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规定,凡在主体难以确认时,可以由相应的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担任主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公共权益的主体的相对确定性,有助于避免公共权益受到侵害时那种“人人都有份、谁也管不了”的局面。无救济就没有权利。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2)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既有个人创作的部分,也有代代相传的积累,原创作者很难认定,《著作权法》对这种情形很难适用。口头传诵、手工传抄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应怎么来保障其著作权,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中的权益怎么保障,这些都是值得立法者关注的问题。(3)少数民族习俗的法律保护缺失。虽然《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但具体的法律、法规没有对这一原则性的规定细化,使这一方面的保护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在旅游的民俗开发中,少数民族习俗被扭曲和丑化,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少数民族文化。该种情况却无法制止。这和少数民族习俗的法律保护缺失有直接的关系。(4)民族手工艺品的专利保护。各民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工艺制品等制作工艺没有进入专利保护范围,以致被仿造很多,而仿造制品大多粗制滥造,抢占了市场,真正传统的制品被排挤,严重地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全面地保护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急需完善这一方面的立法。(5)完善现行立法的可针对性、可操作性。现行保护民族文化和权益的立法中普遍存在过于原则、不具体的情况。这些规定在实际适用的过程中很难操作,难以起到积极、明显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规范进行具体化、明确化,以增强这些规定的生命力。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少数民族文化和权益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内问题。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都会涉及文化权益保障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许多成功的示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这些经验和示范,可以避免和少走弯路,有效构建我国的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宝贵财富,传统中医中药、民族文学作品、民族手工艺品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市场,通过合法的途径来保障合法的权益是开辟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