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流程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的流程

篇1

关键词:会计流程 审计流程 基本思路

在目前的IT环境下,会计信息产生了诸多的供求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会计流程也需要进行调整,主要应该结合周围的信息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创造。想要有效保证会计流程的顺利运行,对其进行持续监控显得至关重要。持续审计主要包括持续风险评估与持续控制评估,想要有效发挥持续审计的作用,则必须将业务系统与之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实现了无缝连接。所以探讨将审计流程合理嵌入到会计流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实现了二者的共同发展与充分互动。

一、持续监控的顺利实施

持续监控在会计流程中的顺利实施主要可以通过持续监控系统以及内嵌审计模块来实现,对于这两种监控方式而言,其运行模式大致形同,主要都是对会计系统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对二者的业务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到控制的不足之处以及非正常的交易情况,最后以手机短信以及邮件的形式向企业的相关人员报告,提示他们做好下一步的准备。

二、嵌入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审计这份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计算机在对审计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刚性;而在依靠人工处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柔性,其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将审计流程转变成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已有的审计流程实行重构。这种重构主要是指将会计流程中的一些部分进行有效分离,主要针对审计判断与手工审计程序中的可调整部分与不可调整部分,经过分离后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性,最终实现了审计程序的自动化。

(一)将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规范

想要保证审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做好眼前手工程序的规范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审计程序的规范主要是指创建一种固定的审计模式,这样就能够有效加强审计人员在进行程序审计时对其的理解,并能了解其运用上的不同,最终保证了执行审计程序的一致性与正确性。

考虑到审计程序自动化是否能实现,以及实现后的效果,可将手工审计程序分为三类:一是可直接实现;二是有实现潜力;三是不可能实现。总的来说,对于常规的审计程序以及重复性较强的审计程序实现自动化的可能非常大,而那些不可以找到自动化部分以及不能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只能由手工来完成的,想实现自动化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审计程序在运行时要通过审计人员的逻辑判断,并且这种逻辑判断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的,最后将其进行重构规范,最终获得自动化的潜力。

审计程序的规范主要指将有潜力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的部分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没有伤害,不会导致审计无法进行判断,主要是将审计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执行审计的情形融入到计算机中,最后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统一执行,不可依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而相对于要求审计人员进行思考与推理的工作,借鉴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时所用到的方法的几率非常大,尤其体现在知识工程学中。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目的在于将人工与计算机的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转换,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程序设计时,必须要听取具有丰富经验审计人员的经验。

(二)应用基线实现自动化

在将一些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过程中,有些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导致不能顺利进行,在这时合理引入基线监控对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基线而言,其主要是一个依据,为以后的审计过程提供依据。当系统运行时,会将后续时点与基线做比较,找到发生偏离的基线,并查找其原因,最终实现了审计的自动化。与以往的方式相比,此种方式较容易实施,并且只需要很低的成本,但是也存在着缺点,审计的覆盖面非常狭窄,只会对限制性控制设置起到作用。在对基线进行设置时,可以利用上次的全面审计结果,也可以又一次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来获得。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线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化,并且在设置基线时,一定要认真考虑风险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越固定的参数值,被用于基线的监控中显得越合适。在设置基线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刚开始设置完成之后,应该研究分析监控的结果,进而判断是否应该添加、修改或者删除当前的基线值,一直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结束。在将控制基准设置完成之后,则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评估。

(三)确定执行频率

对于持续审计而言,较高频率的审计得到的认证效果也较高,合理运行高频率的审计程序,有效提高了审计程序的独立性。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将持续审计的范围与频率进行综合比较。持续审议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后发现,前者的执行频率较高,并且流程的存在风险以及审计程序的可利用资源与自动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频率。

(四)强化警报管理

企业预警管理系统包括持续审计系统,如果审计系统出现相应的问题,会立即生成警报,然后通过一些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警报管理而言,其应该能够有效的解决警报大量涌现的情况,以防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当前仍然需要完善与强化警报管理,最终能够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有效运行。

三、结束语

将审计流程合理嵌入到会计流程中,有效的保证了会计流程能够顺利运行,为持续监控的实行也奠定了基础,并且充分发挥了持续审计的作用,解决了会计信息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阳杰,应里孟.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探讨[J].商业会计,2012,5(10)

篇2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流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于战略系统观,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克服了传统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缺点,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一大变革,也是审计理念的一次更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将更加准确、科学,能更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从而可以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

目前“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人员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它使审计人员容易将审计重点偏向于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忽视了单位本身的目标,在没有检查组织目标和所处风险而直接评估控制程序,其结果意义不大。因为审计人员无法判断哪些控制对风险而言是最重要的,这一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如:过度控制使许多人员从事无附加值的工作,无效率的控制不断增加,使对与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根本无关的控制的审计,变得更无意义。

没有风险就没有控制,控制只为风险而存在。不分析风险而想有效地评价控制是不可能的,将风险评估引入内部控制并将其列为控制的核心,是审计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审计以后的发展方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使内审人员开始关心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假设在于:被审计单位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出现经营业绩下滑会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各方压力,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就很可能会产生利用财务报告舞弊以掩盖经营不利的动机。基于此假设,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经营风险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审计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需要审计师站得高、看得远,从源头上寻找可能产生舞弊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评价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因此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与审计策略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的审计业务流程主要是围绕着识别重大的错报风险而展开的,形成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程序。

(一)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企业宏观层面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为导向,因此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逻辑: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和主营业务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以全面理解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识别显性的战略风险;

第二步,分析被审计单位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潜在的战略风险。对于识别出的风险,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所做的监控(即业绩衡量)和应对(即管理控制)措施;

第三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经营环节风险。内部经营尤其是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经营环节的结果,既能够降低战略风险,也能够导致经营风险。针对被审计单位对于这些关键经营环节的风险监控与过程控制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步,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总结并得出剩余风险。分析完成后,审计人员认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并且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就成为剩余风险,是后来的审计程序所关注的重点;

最后,根据剩余风险结论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将总体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第一: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审计人员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注意选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等总体应对措施。审计人员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审计人员设计和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应当与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具备明确的对应关系。在应对评估风险时,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最重要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其类型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

第三:评价列报的适当性

第四: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三)审计报告完成阶段 ,形成审计意见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 ,全面总结前几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一些追加的测试。审计人员需要在会计师事务所规定的审计风险水平限度内,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四、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审计职业抽象知识体系和保护审计职业职责范围的客观需要,更利于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丁瑜.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J].当代财经,2006 (11):118-121.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04):47-51.

篇3

一、企业的血脉――资金链

曾有巨人的大厦仿似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之后也有德隆、三九等风靡一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沉寂于市场再无法见到其身影。时至今日,温州中小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造成众多小企业关闭,部分企业抱团取暖,政府与银行亦在某一程度上联手以避免资金链危机扩大化;同时,随着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日益严重,一些做着信贷生意上市公司也无法再独善其身。

作为企业资金流动的循环,资金链就好似贯穿人体的血脉一般贯穿在企业延续过程当中。资金链的断裂亦有轻重,轻则就像人体遭受的可愈合的伤口,会使由于缺乏营运资金造成生产中断或经营中断的情况发生,进一步会对企业的自称造成损失;重则可能就会出现扼住人体命脉的动脉大出血的情况发生,导致企业最终由于失去自身补足血液的能力、无法到期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二、基于风险管理流程的资金链审计架构

1.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COSO于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文中简称为“ERM”),该框架以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为要素,构建了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流程。

随着企业风险管理近几年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也扩展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这三大领域。如Turnbull指南曾详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审计中所承担的责任:第一,为董事会、管理层提供有关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客观确证,帮助管理层完善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程序;第二,帮助董事会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第三,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特别是围绕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建议;最后,采用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促进公司内部对风险及控制理念的关注和解释。

本文将从企业风险管理出发,在内部审计融合到风险管理活动这一过程中提出专门针对资金链循环过程中的涉及到风险管理的资金链审计。

2.提出资金链审计的原因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内分布着作为母公司整个供应链流程中各环节的“支持型”子公司。这类子公司或者为从事实业的母公司提供实业所需的资源支持,或者为母公司的产品进行推广营销。如果此类子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了资金链断裂或者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那么或多或少的,母公司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此时更需防范子公司资金链危机蔓延至母公司。

对于上述情况,企业集团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加以制约,更需要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过程中进行资金链相关的内部审计活动。

3.资金链审计的概念

资金链审计首先是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分支活动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以企业自身针对融资、经营、投资活动中的各项重大资金运动的风险管理流程为依据,着重于从可能威胁到企业进行各项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为起点,贯穿企业各项重大资金活动,在重大资金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手中,以协助内部审计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过程更好地评价风险,继而推进内部审计发挥增值及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能力实现最大化。

此外,针对企业集团实施的资金链审计不仅能够对集团母公司的资金活动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评估,更能在呈现评估结果时提醒管理层注意防范资金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行为防范资金链问题在集团内部蔓延。

根据这一概念,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流程的资金链审计应当涵盖如下职能:①判断管理层在企业进行资金活动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资金活动投向项目的后续进行阶段是否设置了合理适当的风险识别程序,并确认管理层用来识别此类重大资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的程序是否有效;②针对目标相似的资金活动,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确认管理层是否对各资金活动项目进行了正确的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大小排列项目的优先次序;在资金活动的实施阶段,应确认管理层是否持续地对各重大资金活动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③评价企业用于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是否恰当,并确认这一针对资金链管理中的可能发生的任何风险的应对都应当是适当的,并且符合企业的政策、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④判断管理层是否向董事会报告了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会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链造成冲击的关键风险;⑤复核管理层对于企业集团所有重大资金活动的关键风险的管理是否到位,以合理保证管理层的控制得到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4.资金链审计的作用

资金链审计的概念框架使得执行此部分审计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将重点放在所有与重大资金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应对上,扩展了企业集团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可能面临的重大资金风险难以辨别的情况。通过执行此部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企业集团资金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复核分析,并能够及时反馈至管理层及董事会,促进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性以及效果性。

由于风险管理日前已经成为企业中的关键流程,因而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所有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才是资金链审计的焦点。此时,内部审计人员一旦将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得到合理制定以及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反馈至董事会及监事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管理层改进企业集团针对“企业血脉”的资金链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也能够持续的使企业治理层保持原有风险管理体系的效率效果,并针对资金链审计的评价结果进行行为上的修正。

三、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资金链审计对企业集团实施内部审计的影响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活动相比,资金链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集团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它是对风险管理流程、内部控制以及企业集团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审计的过程,着重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活动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并且对管理者及其进行资金活动的决策及实施行为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予了相应的关注。

传统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方法的审计重点是单位作业系统内部控制的规划、测试与报告,即决定应设计的控制―评估控制风险―确定企业目标―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此相比,资金链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活动中的一个分支活动,十分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与企业资金链有关的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上,更加着重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链风险是否得到了适当的管理与控制。

此时,资金链审计的流程应当如下进行:在编制针对资金链的审计计划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了解、识别、评估可能影响企业集团资金链的风险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继而,以风险评估得到的资金活动项目的优先次序为依据进行安排;之后,开展审计业务时,应采用能够反映企业集团在资金链环节的风险的重大性、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频率的用于检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最后,资金链审计需要出具一份报告反馈至内部审计只能不猛,此时,该报告应当能够准确传达企业集团当前针对资金链有关环节的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评价,并以“咨询顾问身份”对可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从而降低“企业血脉”可能发生的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资金链审计能够促使企业集团的重大资金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的配比度更高,资金活动的结果也将更具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审计人员应坚持跟踪审计的原则,从计划制订源头开始审计,如制订计划的依据,包括产能分析材料、市场分析材料、购建计划草稿、会议审批记录等详细资料。审计年度计划(或预算)明细文本时,应包括购置或建造的资产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划金额、到货期、建设期、责任人等。对于因突发性事件而发生的购置事项,应提供相关决定性文件或调整计划。

二、招标信息环节审计

招标信息环节审计,重点是向外的每项招标信息资料,防止单一定向招标、化整为零逃避招标监督和暗箱操作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招标采购率也是一项重要的审计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有多少资产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购置或建造的,以此控制非招标购置行为。

三、审标、定标环节审计

在此环节,应重点审计是否对投标人的投标资料保密,对参与投标的供应商资质审查是否细致,是否达到合格供应商的标准,或建造资质是否达标,供货商、建造商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是否有投标、签约资格,是否对投标商进行了实地考察或书面调查等。招标、定标过程中,标的价格应是重点审计的对象,应审查是否成立了评标、定标小组,组成人员是否合理,评标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定标过程中是否由定标小组集体决定,是否对所有合格投标人进行了报价排队,是否进行了当众开标等。在定标过程中,对企业未选择最优价中标的原因说明、定标价与年初计划(预算)价差异原因分析等材料也是审计的重点。

四、合同签订及执行环节审计

合同签订及执行环节的审计主要是对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及执行状况进行审计。真实性是指是否有真实的资产购建事项,是否已列入年度计划或预算,是否已进行了公开招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签约的前期程序;合同条款是否由双方共同商定,是否全面细致;企业内部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了审核会签;签订程序是否合规。合同中变更、解除或中止理由是否充分;合同纠纷处理方式是否约定;合同标的、数量、价格、运输、地点、质量、退货、金额、付款、履约期限、违约条款是否有明确规定;合同生效后的双方权力和义务是否明确对等。

五、购入资产到货验收环节审计

验收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材料及各类单据,是跟踪审计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应依据检验过程中存留的各类单据,结合验收环节管理制度,审计此环节可能出现的差失、遗漏或违规现象。

六、工程签证与隐蔽工程验收环节审计

一般而言,资产建造合同的项目内容应与下达的计划项目内容保持一致,对于项目建造过程中的变动造成与合同不一致的内容,应查证其原因和性质,由项目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相关项目变更的批复或情况说明等资料。对于工程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因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工作有疏漏、不严谨造成的工程建设变更,应出具双方都认可并签字的工程量预算,以及工程费用增减变化的相关计算资料和变更签证。对于隐蔽工程,要提供详细现场签证资料,作为审计的依据,这也为后期的工程结算审计做了准备。

七、工程结算环节审计

此环节审计的重点是各类工程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审计经工程管理部门审核后的结算资料时,应与自己前期掌握的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还可以通过勘察现场、核对图纸、计算工程量、按清单套价等一系列审计程序,最终确认工程造价,企业应根据工程决算审计确定资产总价。

八、付款及应付账款环节审计

对于此环节的审计,应跟踪审计购货进展、工程进度与付款额度是否相匹配,重点审计合同付款要求与实际付款是否相一致,防止未核准的款项被支付。审计人员应依据合同条款要求,结合购货验收单据、工程结算单据、付款申请、付款记录单据等材料,审计相关操作的真实性、完整性、符合性。

九、考核及责任追究环节审计

篇5

1、确定时间地点,商定服务项目及费用。

2、建立关系,签订协议。

3、接票,按照协议规定收取当月做账票据,并对票据进行整理。

4、做账,一整套的财务服务建账,审核,记账编制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

5、报税,每个月由专人负责纳税申报工作。

篇6

关键词 审判流程管理 立案 分案 法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1 审判流程管理的模式

对于审判流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学界及实务界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包括对立案、送达、排期、审判、执行、归档等环节的管理;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包括审前准备、开庭等事项;许多法院也曾满怀激情地试行“一步到庭”、“直接开庭”改革。①上述做法都是人民法院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或经验总结,但这种阶段划分亦不甚科学。笔者认为,审判流程管理应包括立案、分案、审前准备、开庭审理、送达、归档和监督等阶段。目前,审判流程管理视域中对案件的监督主要是审限监督,而监督不应限于审限,应实现整个诉讼过程的跟踪管理与监督。

那么,审判流程管理应由哪个部门负责呢?在推行审判流程管理改革前,我国各地法院实行由各审判业务庭自行负责案件诉讼程序管理的模式,此为传统模式。此模式下,每个审判业务庭就是一个“小法院”,都拥有自己的法官、书记员、法警和司机等“大审判”队伍。案件从立案到开庭审理,到最后的执行,基本由审判业务庭统包统揽。由于缺少对审判程序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法官对个案的审判进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审判管理工作事实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社会各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从1996年全国法院立案工作座谈会起,立案庭除了负责统一立案外,还负责排定案件、审前准备、审限跟踪等审判管理性职能,负责对审判活动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组织、协调、监督与控制。至此,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开始呈现一种全新模式—大立案模式。②

然而大立案模式中排期机械、庭审法官从审前准备完全隔离、案件重复开庭多、案件流转繁琐、工作互相扯皮等缺陷逐渐暴露。一些法院开始了对“大立案”模式的改革,即审前准备工作不由立案庭统一承担,而是纳入到相应审判业务庭,置于庭审法官的直接指挥之下。与大立案模式相比,立案庭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大为缩减,称为小立案模式。

笔者赞同“小立案”的模式,由立案庭进行立案、分案,由在法官指导下的法官助理完成审前准备等辅助工作。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以天津市为例,所有法院审理的案件统一录入计算机网络审判流程管理系统,案件处理的每一步都要录入系统,由系统自动计算审限,如果申请延迟、管辖权异议录入后审限就能中止,系统自动完成审限管理。也就意味着,现在立案庭的审限监督功能也被现代化电子系统“减负”,人民法院的审判流程管理正趋于数字化、科技化。但是数字化并不能取代审判流程管理的全部内容,它只是节省了审限管理的人力物力,是推动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规范、效率、公开进行的有力因素之一,其他的审判流程管理工作仍需要由立案庭负责。

2 立案——兼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由立案庭负责审判流程管理意味着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立案庭除了原来审查立案、接待等职责还要负责审判流程管理工作。③由此,导致了目前立案庭的“怪现象”:一是,立案庭对收入的案件按照案件性质进行分类后,对各类案件进行编号,然后随机将案件分配给法官。笔者在T市B区法院了解到,立案庭对行政案件进行编号后即进行分配,如B行初100-107号案件分给X法官;108-114号案件分给Y法官,以后的事项均由法官自己负责。此处,立案庭不分案件繁简、不论法官能力与专长,只管把收入的案件分发下去,有点像以前医院的门诊,挂号时医院还要问患者自己患了什么病。另一种现象是,由立案庭负责从立案、分案排期、庭前调解、证据交换等庭前准备活动一直到案件质量评查等,甚至还包括与审判流程管理毫不相干的车辆管理、文书校对等都要负责。什么都管的结果就是什么也管不了也管不好,目前我国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两种现象中可见一斑。立案作为审判活动的源头,其重要性自不言待,而审判流程管理改革赋予立案庭的新“地位”正在挑战着其传统职能,“立审分离”对传统模式下的立案审查的“矫正”似乎也影响着我国审判制度的发展。

篇7

告别铅与火

早期传统的报纸采编流程中,主要靠采编人员使用笔和纸进行稿件的编写和修改,之后通过编排铅字进行印刷。传统的铅字印刷能耗大、污染大、效率低,而且仅铸字用的材料就价值人民币60亿元。1974年8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立项,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为技术总负责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解决了困扰我国30年的汉字照排问题。到1993年,全国有99%以上的报社采用了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经过这一次变革,报纸出版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光与电的时代。这一次,技术在报纸采编流程的版面编排和版面印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技术变革,很难想象报纸能承载如此大量的、更新如此快速的信息。

远离纸与笔

随着版面编排和版面印刷流程的变革,报纸的编排和印刷效率大大提升,能耗也大大降低。由于版面编排使用了激光照排,所以排版用到的稿件和图片都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才能使用计算机编排。但传统的方式是记者、编辑在稿纸上手写稿件,并在稿纸上修改稿件,最后再由专人负责录入到计算机中。这使得报纸采编时效性的瓶颈不再出现在出版阶段,而迁移到了稿件编写阶段。与此同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逐步普及。因此借助计算机编写稿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对高效和较低成本的方法,一方面剔除了录入的环节,另一方面降低了稿件录入可能产生的错误。1994年,深圳晚报首先采用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2000年9月,大众日报也采用了网络版的新闻采编系统。国内各报社都陆续开始采用计算机采编系统,采编人员开始逐步使用该系统进行稿件编写和修改。这又成为国内报业行业以远离纸与笔为主题的又一次技术革新。通过这次变革,逐渐减少了稿纸的使用,提高了报纸稿件编写、修改的效率。

步入协同采编

之后,国内报纸开始向集团化、协作化发展,而采编流程也逐步进入协同采编的方式。1996年广州日报社组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有40多家报业集团。2007年,国内各类不同的报业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之间,开始了各类不同的合纵连横,成立了众多报业联盟、媒体联盟。原有的采编系统仅能满足采编用户基本的稿件编写和修改,而且没有考虑多个报纸媒体之间的相互协同。而集团化、协作化方式下,就需要一个可以进行稿件协调处理的平台系统。

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的报道中,大众报业集团获得了有限的官方授权采访记者证。这样,有限的记者证需要在集团内部统一使用,现场采访记者的采访稿件也由集团统一使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稿件共享平台,来实现稿件在集团内部统一使用的需求。

另外,报业集团化方式下,各报纸媒体的稿件信息需要在集团管理层进行集中,同时需要对稿件版面编排进行实时审查。因此出现了支持协同的新闻采编系统以及协同组版系统。并且这两种系统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支持协同的统一稿件采编和版面编排系统。通过这种平台系统,实现了多个部门之间、多个报纸之间采编人员稿件信息的共享和互转,同时实现了版面编排流程中的电子画版、多人协同组版、在线审版等方式。比如2000年到2003年,大众报业集团实施了《报业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NCIMS)》,将报纸采编的各个流程以及相关的出版管理等进行了有效的集成,改变了原有的单打独斗的采编方式,步入了协同采编的时代。而大众报业集团所实施的NCIMS系统也因此获得了山东省计算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融合新兴媒体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派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体形式,主要包括:

1.互联网派生的媒体形式:网站、博客、播客、社群网站、即时通讯、三维互联网等;

2.移动通信派生的媒体形式: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彩信、移动互联网、手机采编等;

3.视频展示派生的媒体形式: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

4.新兴显示设备派生的媒体形式:电子纸承载的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等。

在这种环境下,报纸媒体的采编流程不得不重新调整,逐步融合这些新兴的媒体形式,逐步挖掘新兴媒体形式的读者用户群,并逐步步入数字时代。

因此融合新兴媒体形式的跨媒体采编出版系统开始出现。2005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共同研制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把“传统报纸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和网络”等融为一体,实现跨媒体的多元出版;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集成,把“文章、版式、图片、广告、报花、字体、字号”等报纸涵盖的所有信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该项目获得了全国第三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报网互动的方式开始出现。2007年3月26日,全国15家报纸与搜狐结成奥运媒体联盟。各大报业集团的报纸也与自有网站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借助于手机这种移动信息载体,手机报逐渐发展,同时出现了移动采编系统的雏形。2006年8月,大众报业集团与山东移动共同推出了齐鲁手机报。2008年初,大众网与北京美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山东咪客的移动采编系统。以新兴展示介质电子纸为基础的电子报业也在国内开始出现。2006年10月25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实用性电子纸报纸――《宁波播报》。2006年10月27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的同时,了用电子纸阅读器方式阅读的电子报。当前阶段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使报业的新闻采编逐步步入了数字时代。而旨在推动国内报业数字化进程的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6年8月在北京启动。

篇8

首先,书记员应当具备坚强的政治素质。书记员的政治素质,具体包括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等方面。要求书记员必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书记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审判工作的严肃性、特殊性及重要性不只要求法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求书记员也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书记员应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书记员虽无权直接料理案件,但其诉讼记录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熟练掌握法律知识,记录中才干得心应手,才干保证记录的清、准、快,才干为法官的正确评判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一些案件的形式审查也离不开法律专业知识。

第四,书记员要有过硬的记录技能。书记员的工作主要是记录,准确无误地把诉讼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工作强度大、知识面广、责任心强,这就要求书记员在扎实的协作基础上掌握过硬的记录技能,才干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书记员的基本条件

担任审判庭记录工作并办理有人民法院书记员是指依法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中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料理机关审判的其他事项的审判业务辅助人员。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书记员。

对人民法院书记员的概念、工作职责及其法律地位作了高度概括。根据这一规定,关审判的其他事项。这些规定。人民法院的书记员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之一,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中专门以担任审判庭记录工作为主要职责并协助法官料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的工作人员。像法院院长、庭长、审判员、法警等人员一样是法院人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人民法院书记员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人民法院的书记员的任职条件是较为严格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方法》第三条的规定。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身体健康。

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

5具有大学专科的文化水平。

第四条又做了禁止性规定: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曾被开除公职的

尚未做出结论的3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

二、书记员的工作职责

书记员工作职责有以下五个方面:根据《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方法》第二条规定。

1料理庭前准备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

2检查开庭时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

3担任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4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

5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书记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及审判实践中的要求。

一记录工作

以文字的形式记载的如实反映诉讼活动的法律文书。制作好笔录是书记员基本的工作职责。根据笔录的适用范围可分为三大局部:一是各类案件通用的笔录,记录工作就是对审判庭审理案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笔录。笔录是人民法院在依照法定顺序料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法庭审理笔录、合议庭评议笔录、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笔录、宣判笔录;二是局部案件中使用的笔录,如适用于刑事自诉、民事、经济纠纷和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笔录,适用于刑事案件和各种执行案件的搜查笔录,适用于强制执行财富案件的执行笔录和查封、扣押财富笔录;三是仅适用于特定案件的笔录,如刑事案件的送达书副本笔录、死刑案件的验明正身笔录和执行死刑笔录。书记员应当系统地了解笔录的性质、作用、特点和要求,熟悉制作各种笔录的具体方法。

二诉讼中的工作

一个案件从收案、审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诉讼。完全依据顺序法的具体规定进行。书记员在整个诉讼中的工作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收案的审查与登记工作。接到案件后,书记员应对案件的资料是否齐备、否完整进行全面审查,经检查无误后进行收案登记,料理收案的各种手续。二是庭审的准备及庭审工作。一个案件经过收案审查之后,一旦确定审理,书记员就要依法做好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各类诉讼文书的填写和送达、张贴公告、布置法庭、宣布法庭注意事项、检查应到庭的人员是否到庭并向审判长演讲;同时,开庭审理中书记员要根据法官的布置及安排,细心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是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开庭后,书记员还要协助法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和需要办理的事项一一处置好。三是裁判文书的送达及案件的移送工作。对已经依法审理作出裁判的案件,书记员应当及时地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对于上诉、抗诉或者依法需要报请复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移送手续;同时,上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要依法办好审查、接受手续。四是执行工作。对于需要执行的案件,书记员要具体料理有关执行的各种法律手续并协助执行官做好执行工作。五是诉讼文书的立卷、装订与归档工作。立卷是从诉讼活动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的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各种诉讼资料都应随时整理。诉讼活动一结束,就应当将所有诉讼资料分别装订成册并及时归档。

三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

书记员应当操持的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书、资料的收发工作;2.司法统计工作;3.法律文书的打印、校对工作;4.接待工作;5.协助法官起草司法文书;6.法官指导下调处轻微的刑事纠纷和简易民事纠纷、调查案件事实工作;7.有关领导或法官交办的其他工作。实践当中。

三、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地位

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也都具体明确了书记员的地位和任务。根据这些法律规定,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地位。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具有“书记员”法定职务,依法参与办案

履行法定职责、完成法定任务,工作的全部过程。从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所以,作为法院内部的一种专业人员,书记员在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书记员既具有依附性又有独立性。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从工作过程来看。书记员必需服从法官的指挥,法官的指导下做好审判案件的记录、文字、卷宗整理、证据保管及司法统计等诸项工作,故书记员是法院的非核心人员。但是职责范围内,书记员并非具有绝对的依附性,而是独立地进行司法辅助工作,并可以对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执行法律等具体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可见,书记员工作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

很大水平上影响着审判工作的水平。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是由书记员的工作任务所决定的书记员的工作是人民法院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

一书记员工作是审判各类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立案到结案的整个诉讼活动中,每一起案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书记员去做,法官在料理案件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如询问证人、评议案件等等,也都需要依靠书记员的协助,通过记录工作使其变为有形资料,并以此体现整个诉讼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书记员工作,也就没有审判活动。

二书记员工作是制作司法文书的基础和依据

审判活动的结论和文字凭证。其制作的基础和依据,司法文书是审判活动的集中反映。就是审判法官与书记员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讯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等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笔录,就是必需由书记员完成的主要任务。如果笔录记录的内容不实或不准确,就会影响诉讼文书的质量。

三书记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件质量

从受理到审结,一起案件。书记员要独立或配合完成许多工作,其工作的好坏,对能否保证案件质量有直接影响。书记员制作完成的卷宗资料,往往是衡量一起案件质量如何的主要依据。通过审查各种记录和法律文书,就可以对这起案件的诉讼顺序和实体处置作出相应的评价。如果一起案件在处置结果上没有错误,但卷内材料不全、记录不清或者出现错漏,使事实被误解,就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质量。所以说,书记员工作直接关系、反映着办案质量。

四书记员工作是决定案件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条件

篇9

一、三级医院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概述

三级医院是同时具有科研、教育职能的医疗服务机构,其中涉及到的财务支出类型较多,整个财务信息系统极为庞大,明确财务支出信息,是加强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能使得财务支出信息更为明晰,同时确保医院财务支出的合理性,目前,三级医院中采用的审批流程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先审后批。报销人员提供合法票据作为原始凭证,交由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合适财务支出信息是否真实,再由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政策核对金额,最后交由负责人审批,财务支出方能到账;②先批后审。经办人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确认后,交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审批后由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即可到账。

先审后批的流程较为复杂,实现了对财务支出信息的严格控制,但是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对财务支出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判断,工作效率比较低,因此一般适用于?t院职能部门预算内的财务支出报销,这类支出通常为科研教育支出、固定资产、基建项目、药品支出以及用车交通费等。先批后审程序较为简单,对于职工的工作具有激励性质,但是需要部门领导者进行审批,这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管理者权利过大容易是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于形式化,无法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

二、规范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策略

1.加强内控理念在审批流程中的应用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是涉及到全体职工利益的一个环节,与内控建设的对象相符合,加强内控理念在财务报销审批中的应用,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医院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不同职能部门组合而成,各个部门应该明确部门职能预算,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安排,控制好财务支出,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性,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预设方案进行。在日常工作安排时,明晰各个职工的职责,确保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确保财务支出有迹可循,促进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

2.促进报销审批与预算管理的融合

在不同发展阶段,医院管理者都需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建设实情,制定工作安排,明确不同职能部门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时根据工作安排明确财务预算,明确超支的额度。在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中,应该加强这一流程与财务预算、限额管理的结合,在预算范围内,采用先审后批的形式,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在超出预算时,核算超支金额是否在限额范围内,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效率,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责。预算管理信息,为审批人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审核标准,而且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对比,进一步完善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

3.建立健全财务支出流程机制

建立健全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机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院内信息共享平台,明确规定不同类型财务支出时所学的凭证,让会计在审核金额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财务支出项目,明确相关项目的国家政策信息,对财务支出的合理性迅速作出判断,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审核效率,加快医院资金流通的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在财务支出报销审批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权责,明确各类职能部门预算内支出的审批部门,将审批职责细化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提高审批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财务支出信息管理的质量。

篇10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99

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比非孕期危害性大,在孕期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妊娠合并卵巢成熟畸胎瘤破裂虽然比较少,且诊断较非孕期困难,更不能忽视。通过对1例妊娠合并卵巢成熟畸胎瘤破裂的处理,分析妊娠合并卵巢成熟畸胎瘤破裂的原因及容易漏诊的原因,以指导临床医生重视查体,结合病史及临床特征,全面分析病情,以免漏诊及误诊。早发现、早诊断,根据病情适时治疗,能减少对母婴的危害。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1岁,因孕40+3周突发左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于2009年9月7日入院。末次月经2008年11月27日,预产期2009年9月4日。G1P0。停经早期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18周开始感胎动,孕期未行系统产前检查,孕期平顺。于2009年9月7日突发左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来本所就诊。入院查体:T 36.6 ℃,P 80次/min,R 20次/ min,BP 100/60 mm Hg,神清、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隆起,腹肌紧张,左侧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产科检查:宫高37 cm,腹围98 cm,胎方位ROA,胎心音136次/min,规则,无宫缩。肛查:宫口未开、先露S-2,骨盆各径线正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输血前四项均正常。B超示:宫内足月妊娠,头位,胎儿未见异常,脐带绕颈1周,胎盘成熟度Ⅱ级,羊水量正常,清晰。入院考虑:(1)妊娠合并左侧卵巢肿瘤蒂扭转或破裂?建议剖腹探查同时行剖宫产术。术中见腹膜充血、水肿、打开腹膜约有100 ml黄色脂肪样液体流出,子宫下段横切口娩出一成熟活女婴,羊水清,阿氏评分10分,脐带绕颈1周,脐带长50 cm,脐带绕颈紧,脐血管扭转,胎盘胎膜娩出完整,常规缝合子宫切口。探查见左侧卵巢一完整囊性肿瘤约8 cm×6 cm×5 cm及相连破裂缩小的肿瘤,内见一灰白色带有毛发约2 cm×1 cm×1 cm的实性物及脂肪样物流出,肿瘤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侧输卵管水肿,右侧附件正常,子宫后壁及左侧可见散在脂肪样物,吸净囊液,剔除左侧卵巢肿瘤,送病检,缝合卵巢恢复原状,反复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盆腔,术程顺利,术后予预防感染等治疗。术后病检回报:左侧卵巢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术后7 d,母婴健康出院。

2 讨论

卵巢肿瘤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国外报道为1/2500~1/81,平均为1/600,国内报道为1/530,其中黄体囊肿和良性囊性畸胎瘤各占1/3[1],妊娠合并良性肿瘤以成熟囊性畸胎瘤及浆液性囊腺瘤居多,占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90%[2]。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其危害性较非妊娠期大,治疗需要兼顾母亲及胎儿两方面。因此,临床处理比较棘手,妊娠期症状一般不明显,易漏诊,除非有并发症存在。在孕早期由于肿瘤嵌入盆腔易致流产,因此要做到早发现,必须在孕前及孕早期行三合诊及盆腔B超检查,但因多数患者由于担心在孕早期行妇科检查,会导致流产,而未接受妇科检查,这可能是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肿瘤的原因。中期妊娠以后不易触及肿物,需依靠B超检查,但随着妊娠子宫的不断增大而遮盖肿瘤及肿瘤移位,B超检查时往往更注意于胎儿及其附属物的观察,而忽视了对子宫附件的检查。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造成漏诊的原因。本病例亦是B超检查未能探及的1例,而剖宫产术后常规行双侧附件探查也很重要。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易出现并发症,最易出现的是蒂扭转,因为随着子宫增大,子宫上升,卵巢肿瘤位置随之上升进入腹腔后活动空间增大。常在突然改变或妊娠期、产褥期子宫大小,位置改变时发生蒂扭转[2]。有时不全扭转可自然复位。孕晚期肿瘤增大可致胎位异常及阻塞产道影响胎先露下降造成难产,在妊娠期由于盆腔充血,可能使肿瘤迅速增大,加上增大的子宫压迫肿瘤及分娩时易发生破裂。本病例即是由于肿瘤过大及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破裂,发生蒂扭转和破裂易引起感染。妊娠12周内应避免选择性手术,因为功能性囊肿一般可自然吸收,也可避免手术引起流产,除非诊断和考虑为恶性肿瘤,应尽早手术及终止妊娠,一经确诊蒂扭转或考虑肿瘤破裂,应立即手术。B超检查虽然提高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诊断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更要重视查体,结合病史及临床特征,全面分析病情,以免漏诊及误诊。早发现、早诊断,根据病情及时治疗,可减少对母婴的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章小维.妊娠期急腹症的治疗进展[M]//妇产科热点问题聚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