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蒙古族是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情感、认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而且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培养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价值,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关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资源,来传承、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下,不断扩充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选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采取幼儿喜爱的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做为幼儿教师,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复杂难懂的理论观点,让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幼儿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其中哪些活动内容、哪些活动方式更适合幼儿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教师必须主动进行研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创编工作,把这些深奥的理论改编或创编成浅显易懂,易于幼儿接受的内容,便于幼儿理解、学习和掌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设计、过程实录、活动反思都进行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各年龄班教师都能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定出详细、具体的教研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实施。这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展艺术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培养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对幼儿来说,开展趣味性地艺术区域活动更为重要。
3.丰富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加强艺术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孩子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教育内容相结合。首先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上课活动、游戏、休息、日常活动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将主题活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活动加以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
四、开发教育资源,挖掘适于园所发展的园本课例
篇2
在蒙古族舞蹈中,不仅男子舞蹈对凶猛动物有模仿的痕迹,在女子舞蹈中也有对天鹅、鸿雁等优雅动物形态的模仿。大雁、天鹅等性格温和的动物向来被视为吉祥、梦想高飞的象征,在表演中双臂最大限度地打开呈包容之态,展示女性的躯体美,通过双臂有韵律地延展以及平步、碎步等轻缓步伐的配合,充分展现女性的轻盈与活泼。在蒙古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对于马、雄鹰的模仿也较为常见,尤其是马——蒙古族人赖以为生的伙伴,软骑马步、滑步马步、跑马步、进退马步等基本动I作,都是对马的形态的一种模仿。近年来,火遍全球的“骑马舞”,就是由蒙古族舞蹈中基本要素演变而来,通过韩国艺人的演绎迅速被社会所接受,在一定裎度上加深了社会对蒙古族舞蹈的认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丰富的蒙古族舞蹈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对蒙古族文化的一种传播与推广,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种继承,这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二、蒙古族舞蹈与民族生活
蒙古族与大自然为伍,常年居住在蒙古包内,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白色的蒙古包是歌者、舞者的乐园。由于蒙古包空间有限,可供表演的场地较小,蒙古族以其伟大的智慧创造出了相对静态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以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来强化舞蹈的美感和艺术内涵,其中肩部动作就多达六种柔肩、缝肩、硬肩、碎肩、笑肩、收肩,此外腕部动作也较为丰富。在这种艺术氛围里,逐渐形成的顶碗舞将其内涵诠释得较为完整。
顶碗舞是喜庆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助兴节目,一人或多人头顶白瓷碗或碗状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在原地以立、坐、跪等姿态为基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该舞蹈上身动作较多、幅度较小,着重体现在头部、肩部、手腕等部位,肩部动作风格多变、优雅柔美。顶碗舞既要保证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又要保证下半身的平稳,同时展示出手臂前后飞扬,通过提压、挑、摆动等动作呈现优美之姿。顶碗舞的表演对条件要求简单,只要手臂有足够活动的空间即可,而且动作幅度相对小、+缓、轻,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包内空间狭小,不适于动作幅度较大的舞蹈形式。由此可见,生活形态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也是民族生活的一种折射。
三、蒙古族舞蹈与民族性格
蒙古族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格特点——豪迈、质朴,这种艺术风格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由民族性格、民族个性演绎而来的民族文化,通过舞蹈这种艺术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蒙古族民族性格与民族舞蹈的完美融合,是蒙古族歌颂生活的一种形式,这在舞蹈《挤奶m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挤奶员》是一支精致的舞蹈小品,虽然内容单一,但却通过女性细腻的舞蹈语言,再现了草原生活和蒙古族女性勤劳质朴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舞者着重表现了挤奶的过程,肩部前后有力摆动,干净利索,通过硬肩、硬碗等舞蹈动作展现蒙古族女性娴熟的挤奶技术;跑跳步、后踢步则展现蒙古族女性欢快勤劳的一面。该舞蹈以女子群舞表演为主,欢快的场面散发着浓浓的奶香。此外,骑马舞、马刀舞、剪羊毛等舞蹈形式,都是民族生活的一种升华,以艺术形式途释了蒙古族人的勤劳质朴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情感。
四、蒙古族舞蹈与宗教文化
蒙古族舞蹈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不仅记录了日常生活,也对民族信仰和宗教文化进行了艺术升华,把古老的宗教仪式、宗教表演与舞蹈艺术相糅合,逐渐发展成为舞蹈文化,其中安代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安代舞起源于萨满教,本身是向神灵祈求庇护、驱魔消灾仪式中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表达民族情绪的一种舞蹈艺术,但这其中也包含着传统的萨满文化和蒙古族的精神信仰。每逢重大节日、丰收时刻或者民间喜事,女人挥舞头巾、男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孩子们做着鬼脸,欢快的安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代舞便迎风而起。
安代舞又叫唱安代,是因为安代舞是集唱歌、跳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由歌者进行领唱,其余伴唱者合唱,时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来”等衬词呼喊助威,然后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出现舞蹈动作;舞者情绪饱满,或摆巾踏步或甩巾踏步,把高昂的情绪通过脚步的变化奠定一个基调,而双臂抡绸等优美动作集敏、!轻、柔等情绪为一体,无不展现了蒙古族热爱生活的民族风貌。此外,还可以从査玛舞来窥见蒙古族关于佛教的信仰。査玛舞集音乐、舞蹈、法事于一体,是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这种宗教舞蹈是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也被称为古典舞蹈。表演者头戴动物面具,绕着大树起舞,展现了蒙古族对神灵的崇敬,推动了民族信仰的继承与传播。
五、总结
篇3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91-02
蒙古族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中蕴含了大自然的气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类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蒙古族长调抒发出来,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蒙古族长调不仅展示了民族的特色与文化,还凝聚了文学、美学等方面艺术的精华,使得蒙古族长调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蒙古族长调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技巧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展现的不仅是辽阔的草原文化,结合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环境,不难看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复杂的技巧,展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独有的技巧之美。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重要的元素,译成汉语是节奏的意思,它不同于其他节奏。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独有的节奏,蒙古族演唱者在草原环境中生活,将积累的情感通过长调民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于短调乐曲那样的呆板和僵硬,更加富有生命的韵律。例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呼和格那木吉拉》中,呼和格那木吉拉由于自己的坐骑遇害,所表达的思念之情。其中的朝贺拉嘎充分展现出了坐骑奔跑的步态,通过独特的节奏真实地展现出了坐骑的形象以及演唱者的内心情感,随着曲调的变换,能够感受演奏者心情的起伏,营造出骑在马上的意境。由此可见,演唱者对于蒙古族长调的技巧以及结构理解与掌握得非常深刻。
(二)自然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祖先,他们早期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演唱蒙古族长调民歌成为了心灵释放的方式,同样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例如,《辽阔的草原》中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通过马头琴声伴奏,营造出具有蒙古族韵味草原的诗画意境,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草原的绿草、蓝天、白云、牛、羊、马。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人与动物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蒙古族的牧民来说是一种享受,同样对于动物也有感化的作用。例如,草原上的母羊会在生下小羊之后离开,蒙古族牧民通过演奏长调民歌进行情感交流,能够感染母羊落泪,最后将小羊接回,这就是音乐的神奇效果,实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将蒙古族长调赋予了一种神秘的感彩。蒙古族长调这种具有特色的艺术将草原音乐作为基础,由于草原音乐是诞生于马背上的音乐艺术,因此具有独特的节奏以及旋律。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与马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长调的唱词大部分都有对马步态的描述,通过马不同的步态深入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从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变换的节奏及丰富的内容。
(三)情感之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通常给人留下奔放彪悍的印象,这不完全是蒙古族音乐的特色,还有一部分蒙古族音乐中能够感受到细腻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是蒙古族音乐艺术审美的一种表达形式,蒙古族牧民粗犷及豪放的性格特点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结合内在情感的表达来看,蒙古族牧民同样拥有柔情以及细腻的一面。不同性格特点的结合,使得蒙古族音乐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有很多意味悠长的乐曲,是表达一种内心情感一种方式。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源于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产生并得到发展,充分表达了蒙古族牧民的思想情感,这种感情的表达极具审美价值。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产生,因此表达情感的时候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环境中,不得不提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就是马。大部分蒙古族长调民歌都是与马相关的歌曲,能够使我们体会到蒙古族牧民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
二、蒙古族长调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艺术风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心口相传的民间艺术,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演唱者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以及形式众多。蒙古族长调形成地域性的风格主要包含锡林郭勒地区、巴尔虎地区、科尔沁地区、卫拉特地区。其中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长调风格十分庄严并且音乐思路较为清晰,能够使听众感受到蒙古族草原的自然之美;巴尔虎地区的蒙古族长调融合了鲜卑族和契丹族的音乐文化,长调的旋律多样以及节奏的自由,结合悠长的歌词进行情感的表达,形成了独特音乐风格;科尔沁地区有较多的军事基地,这一地区的蒙古族长调受军营文化的深远影响,长调的风格大部分是上行跳跃式,音调相对简洁并且曲调表达的情感相对质朴;卫拉特地区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这一地区蒙古族长调的风格古朴平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音。
(二)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1.民族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独有的民族歌曲,其中长调的歌词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蒙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了蒙古族人的思想、感情、道德以及心灵的共鸣,他们民族的特色是崇尚自由,通过蒙古族长调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们的风土人情。2.艺术特点。蒙古族长调属于游牧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是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交融的媒介,通过景物寄托情感,使欣赏者通过蒙古族长调民歌感受演唱者所传达的情感。蒙古族长调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通过音乐引发人与动物之间的共鸣,牧民通过长调描绘蒙古族草原的壮美,是一种绿色生态艺术,使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统一。3.韵味特点。蒙古族长调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并且具有感染天地万物的能力,使听众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极具韵味的艺术境界。4.心口相传的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蒙古族音乐领域的“活化石”。蒙古族长调通过亲缘式、师徒式、社会民俗式等方式进行传承,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流派。结语综上所述,蒙古族长调流传至今已经超过了千年,倾听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仿佛身处于茫茫的草原之上,蒙古族长调所展现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天籁之音与人类心灵的完美融合,使音乐艺术之美融入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将蒙古族长调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展现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郭安妮.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包小兵.浅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色[J].芒种,2013(09):185-186.
[3]王晓燕.浅析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特点及传承状况[J].大众文艺,2011(11):162-163.
篇4
关键词:蒙古族 音乐 舞蹈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1]。蒙古族音乐的典型代表是马头琴、长调、好来宝等,无论是在演唱、演奏的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蒙古族音乐都具有自由、舒缓、悠扬的特点。
一、蒙古族音乐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从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有狩猎和巫术活动了。原始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人敲打着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乐神祗的舞蹈来进行的。原始音乐也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进行的。
(一) 声乐
蒙古族生活于草原,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多是表达对白云、蓝天、草原、骏马、牛羊、骆驼、苍狼等的热爱。蒙古族民歌具有曲调高亢悠扬、声音宏大雄厉,豪迈飘渺、嘹亮、自由奔放、沁人心脾的特征。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主要有礼仪歌、草原牧歌、狩猎歌等。按体裁分类主要有长调、短调。蒙古族长调名为“乌日图道”,即长歌。它的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曲调较为悠长、节奏舒展自由。长调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像骏马嘶鸣般,使音乐带有华彩性,激情洋溢、气势宽广;长调旋律向下三、四、五度轻声下滑,婉转清扬,充满的抒彩。
短调曲调较为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口语性较强、很少用装饰音、常伴有蒙古族欢快的舞蹈。蒙古族的呼麦艺术历史悠久。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它是利用“喉音”部位发音来演唱艺术的,可以一个人同时演唱多个声部。呼麦的声音悠扬而深邃,嘹亮而飘渺。
(二)器乐
蒙古族的最代表性乐器是马头琴。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又名绰尔或莫林胡尔。该乐器有两根琴弦,演奏声音圆润、低回宛转,它还能够模仿马的嘶叫声、马蹄声和奔跑声,惟妙惟肖。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3]。然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4]。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生活的象征,马头琴的琴声在草原的映衬下极具美感。很多古时候的蒙古族乐器被陈列于中华民族园里,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5]。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6]。而这种实用性,也包括它的娱乐功能。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娱乐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
(三) 蒙古族曲艺
好来宝是用蒙古语演唱的曲艺曲种。蒙古语将好来宝意为“联韵”,又称联头韵,就是“连起来唱”或 “串起来唱”。是一种由一个人或多人用四胡伴奏,用蒙古族语言坐着进行“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的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如《格斯尔王》、《江格尔传》、《西游记》、《三国》、《水浒》等。
(四)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7]。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8]。例如: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中的“部落组合”是由回族、门巴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四个民族组合成的一个音乐团队,他们在声乐的演唱技巧上采用长调、呼麦、通俗等多种唱法,伴奏乐器有马头琴、口弦、串铃等。伴随着串铃、呼麦、长调、口弦的慢慢融合,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原始的气息凝聚了整个舞台,这就是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舞蹈
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9]。蒙古族舞蹈与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相关联,重在表达对某些动植物、自然现象和神灵的崇拜和敬仰。蒙古族舞蹈发展至今,仍然会以许多图腾为题材,进行创编。例如:舞蹈《狼图腾》、《灵鹿》、《鸿雁》等。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10]。这种非审美功能就是它所具备的精神含义。
这种舞蹈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11]。由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它的精神所在。我们无不为艺术感叹,为音乐感叹,这也是蒙古族文明经久不衰的标志。
注释:
[1]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84-88页。
[2]苏和平:《艺术学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3]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36-139页。
[4]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124-127页。
[5]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6]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65-68页。
[7]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第101页。
[8]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44页。
[9]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70-73页。
篇5
无际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图形风格。要探寻蒙古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图腾崇拜 图形 蒙古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蒙古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列宁说:‘恐惧创造神。”《蒙古秘史》己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李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古思海,来至汗难名子河源头的不而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根据蒙古语的解释,‘‘李儿帖赤那”意为“苍色狼”,“豁埃马兰勒”一词是“白色的鹿”。蒙古族自诩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这显然有极深刻的图腾崇拜的意味。根据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族崇尚萨满教的神扯观念表现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将“狼”、鹿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在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草原游牧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结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战斗,团队意识极强,且凶猛而富有灵性。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也许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缘由。“狼”的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作为图腾符号的‘粮”图形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图腾崇拜是蒙古族人的与审美取向的中介符号。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的崇拜,也涵摄了对“狼性”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深刻体验。因此,“狼”图腾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符号,渗透进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审美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由于受万物皆有神观念的影响,蒙古人对其他的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根据考古及史料记载,蒙古族的图腾崇拜还包括有牛、马、羊、虎、鹿、蝶、鱼、佛手、杳花、莲花等图腾纹饰。虽然这些纹饰有些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形,成为远古图腾文化的象征和回忆,但始终表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情趣。
二、蒙古族图形文化的样式特征
图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无论是图腾禁忌的图形样式,还是审美需要的物件装饰图案,都充满着蒙古族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终认为本氏族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崇拜的图腾,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图腾的神话。因此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对动植物的崇拜,实际是源于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对应转换,这种对应转换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的神话和图形展示出来。
蒙古族人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生长的动物和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如牛、马、羊、驼、犬、狼、鹰、鹿等及各种植物,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祥,传达对幸福的理解与对理想的追求。聪慧的蒙古族人将这些动物、植物演义成图形纹样,将其应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日常的服装、家俱、生活用具及对环境的装饰。同时由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对这些图形的使用往往有着严格的限制。究其图形特点,一般表现为三大类。
自然纹样:云纹、山纹、水纹、火纹及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老虎、龙、凤及其他的动物图案等,植物纹样有花纹、草纹、莲纹、牡丹纹、桃纹、杏花纹等纹饰图样。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的朴素审美观。
吉祥纹样:受佛教、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宗教中的一些图案也应用于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佛教、萨满教中的盘长纹,法螺、佛手、宝相花等八吉祥纹样图案在他们的生活中广为使用,特别是盘长纹。在民间,盘长(蒙语乌力吉乌塔苏,)多用于服饰、毛毡、器物雕刻品上,其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性,寓意长久不断。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文字纹样:蒙古族的文字如同阿拉伯文,属篆字体,是一种把邻接的字形连起来的草篆文字,本身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它书写自由,美观大方,蒙古族人将其用于服装、鞋帽及毛毡织物的装饰中。它既是文字,用以记事,又可作为图形,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如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应用得也比较广。
三、结论:蒙古族传统图形样式的应用
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饰有美丽的图案,内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种图案交错生辉,毡房内外装饰图案多为二方连续的云纹、几何纹或卷草纹,并在毡墙的角落装点角隅纹样。在构图上以包顶为中心,以圆心为基点,向四面放射状地点缀图案。毡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具有实用性用于铺陈保暖,又可作为审美用于装饰。在两千多年以前蒙古族人就开始用牛毛或驼毛捻成线,延续传统的编席方法编织出具有美丽花纹图案的各种地毯。地毯纹样多以对称式几何图案为主,图形有方有圆,内部图案严谨对称。主图案多以龙、凤、八仙、团花、吉祥图案为主,边饰云纹、植物纹、回纹、万字纹、角隅纹等图案。在构图上,大多是中央有圆形团花,四边围绕装饰草龙间花,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形成富丽与古朴两种风格的画面。辽代在北京建都后,地毯就成为宫廷里专用的铺设品。它吸收了草原各民族地毯技艺的长处,同时吸纳了汉族织锦、瓷器纹样,形成了独特的地毯艺术风格。在色彩上,主要以蓝、黄、褐三色为基调,间以紫红、白、黑等色,既对比,又协调,所以又称之为“中国的黄蓝毯”。传统的编织方法是:毡毯在编织前设计好图案,根据编织的经纬线特点进行设计,工艺多为手工编织。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受外来文化、技术的影响较大,但蒙古族的地毯艺术至今仍不失为艺术瑰宝,它是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结晶。
服饰图案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形式之一。服装的装饰图案更多地体现出蒙古族人的文化、、图腾崇拜、审美习俗等。特别是图腾图案,对其的应用最为多见。无论服装,还是饰物,无一不显现图腾文化的痕迹。多变的自然现象使先民们感到茫然,由此产生的图腾图案应用于服装的装饰上,期盼崇拜的图腾形象能够随时护佑他。如常见于蒙古袍、腰带、帽子、靴子等上的图腾图案及各种象征符号图案;如日月形纹、高山流水纹、葫芦纹、漩涡纹、回纹、雷纹、云纹、山纹、水纹、火纹以及狼纹与鹿头冠纹图案。蒙古族先民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往往通过这些图形来认知自然、诊释自然。这些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认知形式。同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的服饰中还常饰有吉祥云纹、飞翔仙鹤、五爪金龙等吉祥图案。在这里龙图腾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仙鹤代表最高尊位,具有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效应,都是远古图腾的重现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篇6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它有着过去的悠久与古老,也有着现代的繁荣与辉煌。随着时代的前进,蒙古族舞蹈也在寻求着发展与变化,也在升华和突破。
关键词:蒙古族舞 舞蹈文化 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前进,蒙古族舞蹈也在寻求着发展与变化,也在升华和突破。因此,只有对蒙古族舞蹈的不断挖掘,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才能使蒙古族舞蹈大放光彩。
一、蒙古族舞蹈的内涵
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及特征
风格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民族个性的展示。它以不同的动律、手足的舞动,表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概括地说,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犷、豪放、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豪迈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的民族个性。
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清晰的演变过程。早期流传的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曰“达力根巴雅尔”,多用于战争凯旋或丰收喜庆之时对神的感恩活动,通过仪式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欢乐起舞,往往跳至夜深而不止。主要动作为跪地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舞蹈风格自然优美,由舒缓到流畅。该舞乡土气息浓郁,尽展了喜庆之时人们欢乐的情感,表达了人们祈盼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文化交流的产物。16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以一种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拔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竞赛性质;《好扣麦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戏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内蒙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进行表演,其舞蹈影响极为广泛,至今仍在蒙古舞蹈的创作表演及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向上的活跃艺术特色,为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其主要动作为上绕巾、甩绕巾、双掸巾、双摆巾、双甩巾,脚下动作为深哈腰、轻跺脚,时,双腿高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缓到流畅,表演风格活泼生动,富于即兴色彩。舞蹈在热烈、欢腾、火爆的气氛中结束,是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代表作。
另外《筷子舞》、《盅碗舞》、《马刀舞》、《摔跤舞》、《挤奶员》、《彩虹》、《喜悦》、《海浪》等一些舞蹈都不失为独具风格特色的优秀舞蹈。一些新作如《奔腾》等正是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为适应时展,不断创新升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尽展时代风采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地域广阔,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地区倾向性。各地舞蹈风格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看统一性是较强的。在教学中把握这种统一性之中的舞蹈风格,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三、新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变化
舞蹈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性舞蹈,是为了表现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排除了宗教舞蹈的实用性,表演形式由原来的全体参加的集体表演或者巫师参加的单人表演,演变成了单人、双人、多人形式更丰富的舞蹈形式;场地由室外的祭祀祈祷的宗教场所变成了专门的表演舞台;演出服装被重新设计,既有鲜明的蒙古族特点,又适合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更美了,能够更好的表现蒙古族舞蹈美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舞台灯光的参与大大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色彩丰富的舞台灯光效果可以渲染出多变的舞台气氛,草原的空旷、神秘还有蒙古人的热情奔放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四、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
1.我们文艺界蓄聚着一大批各种专长的专业人才,可以为优秀艺术作品的生产提出咨询和建议,帮助作品的加工、修改、完善和提高,必要时可以应邀直接参与创作,确保优秀作品达到艺术的高水平。
2.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引进竞争机制,适时举办展演、评比、大赛是促进出精品、出人才、繁荣舞蹈艺术创作的好路径。
3.适时组织艺术人才的示范性展演活动是活跃文化市场、增强社会效应及培养和扩大观众的好办法。
4.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所以,适时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的采风活动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繁荣艺术创作、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的有力措施。
5.适时组织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和新作品评议会等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并给实践以引导,促进艺术生产、繁荣艺术创作的可靠保障。因为,理论的高度是蒙古族舞蹈事业发展的高度。
6. 面对市场经济转型期必须加强广泛的社会联系,引进社会力量和热心文化艺术事业的国内社会人士的广泛支持和经济后援,是支持舞蹈艺术生产,繁荣艺术创作,活跃文化市场的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艺术视野,汲取健康营养,提高创作水平;进一步健全创作机制,抓精品,出力作;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抓协调,抓协作,使多出优秀作品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只有把握住蒙古族舞蹈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能使蒙古族舞蹈艺术健康的发展。
篇7
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以其幽远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工艺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热情好客,吸引了内地的大量文化的爱好者的移民,对于蒙古族的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产自内,历年来,众多的中国外学者进行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研究,相继编著了较多的有关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信息,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根据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分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两大类,第一类生活用品类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以及各种摆设和生活用具,第二类生产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如放牧以及运输工程中的各类用具,这两类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种类可以看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种类众多,而且其工艺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间生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工艺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者往往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使用者,这些工艺美术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带有悠远的历史气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内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开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殊发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从原材料到工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都具有较复杂的综合特性,这些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依据模糊化,文章现对于主要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探究。
四、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文章主要从传统蒙古族服饰以及服饰刺绣艺术、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以及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手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是其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其工艺独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针的手法上都大有讲究,服饰的手针工艺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实用性以及美术价值。蒙古民族服饰除了御寒和护身等实用之外,每一处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审美的追求,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体系对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着直接的体现,例如蓝色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长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辈,绿色则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红色象征着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1.镶边工艺蒙古族自其先辈开始就讲究服饰的镶边艺术,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之中,为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锦上添花,其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年龄以及服饰的不同位置镶边的款式风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样式的改变来体现不同阶段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美术研究蒙古族的服饰刺绣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追溯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蒙古族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剪裁和缝制工艺,大约到了元代,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技艺趋于成熟,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裤等数十种蒙古族人民的服饰以及配饰。刺绣手法风格各异,体现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和图案都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和社会内涵。
(1)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的美术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这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倾向于使用给人以轻松愉悦感觉得色彩,使用服饰的颜色为单调的草原环境增添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饰往往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增强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长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这种色彩对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鲜明的体现出来。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美术研究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对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饰进行填补,将传统蒙古族服饰中的大面积面料进行分割,使得服饰的内容更加调和,增添了流畅的节奏美感,将蒙古族的服饰结构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细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为目的,带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术变现力,多以动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传统纹样为主,由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刺绣图案的美术美感是其他图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泽、空间以及质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将刺绣艺术的美术效果完美的体现出来。
(二)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的美术研究
文章此处主要针对与蒙古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彩绘工艺为主进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为主,一般家具规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绘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挡,小型家具一般要进行5个面的彩绘,根据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绘的内容往往不同,蒙古贵族崇尚与龙、凤、狮、以及虎,部分贵族的家具彩绘中含有文房四宝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装饰图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蒙古族家具的传统彩绘工艺多使用红色、蓝色、白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其中红色占据绝大部分,在传统的彩绘工艺中多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颜色绚丽,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旧具有很高的协调性。蒙古族的传统家居彩绘工艺,配合其草原环境的蓝天与白云,青草和九曲连环的河流溪水,将蒙古族的生活空间点缀的艺术气息十足,蒙古族传统的家居彩绘中因要求不同,运用或精美或粗犷的线条以及层次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美术价值。
(三)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独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产活动进行频繁的迁徙,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着的传统的工艺的美术价值同样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美术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义。
1.鞍马用具工艺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在国际上的鞍马用具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传承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鞍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类别,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种类很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装饰品的工艺及其丰富,鞍马用具包括马鞍以及配套的辅助部件,其图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毡庐用具工艺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毡毯并且蒙古包的顶棚形状为穹庐形,所以一般将蒙古包又成为毡庐,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频繁迁徙以及四季的气候变化,毡庐便于拆卸以及安装,蒙古包颜色以及本身的形状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体现,色彩丰富,为草原民族的生活层次丰富的提供点缀。
3.饮食用具工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民族的传统用具工艺的美术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于蒙古族的饮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饮食用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特性,虽然工艺不比农耕民族的工艺技术繁荣,但是极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进行频繁的迁徙,其传统的饮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损的材质,一般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属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壶以及皮囊,使用动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质和装饰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4.游乐器具工艺每个民族的游乐器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的婚丧嫁娶,蒙古族会举行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这构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笔者此处以蒙古传统的男性竞技项目———男儿三艺为例,这些竞技项目特有的服饰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项目的服装多风格粗犷,套裤上选择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狮头、虎头等,赛马相聚佩戴的云冠将蒙古男儿的英姿烘托得酣畅淋漓,蒙古族传统的游乐用具在制作上工艺十分讲究,配合举办的项目的需求来选择色彩的搭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美术研究的价值
五、结语
篇8
蒙古长调和呼麦是迄今为止最为高超的演唱形式之一。它将人类的声音表现得那样震撼和恢弘,但是它却面临即将失传的危机。造成这一近况的原因绝非长调与呼麦这种艺术的不够精美,而是缺乏传播渠道,让世人更便捷的了解并欣赏到这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民间演唱技巧。通过动画背景音乐的形式传播这一民族特色音乐,也是保护和发展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最好的途径之一。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要体现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特别是有很多民间故事是经过口述或表演的形式继承下来的。这些久经流传的艺术形态记录并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蒙古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就像举世闻名的长篇史诗《江格尔》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向世人描述了古时候“卫拉特”部落的生活环境。我们从故事中能体会到宝木巴海如蓝宝石般深邃、阿尔泰山如仙境般巍峨壮丽、草原如天空般宽广无垠。如果把《江格尔》改编成动画影片就不只是传播文化,更是上升到传承文化的范畴。融合与创新提起蒙古族民间艺术大家都会不知不觉联想到古朴、粗犷的艺术形式,对于她的理解多是适合装饰服装等直观的层面。其实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更需要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她就像圣斗士星矢的头盔,可以将雅典文化与日本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大家在欣赏美妙之余,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风采,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也是一样。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绚丽的土地上,除歌舞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民间美术,它与生活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范围非常的广泛。
以蒙古族民间美术为例,如我们常见的民间刺绣、马鞍具、皮革制品及绣花毡等,那些憨厚动人,造型优美的“夏特日”(蒙古象棋),色彩鲜明的民间图案,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形象构成了一个非凡迷人的艺术世界。蒙古族民间美术以它鲜明的色彩,健美的造型,粗犷而豪放的风格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学者。民间美术以它纯真、质朴、健康的特色,不断地在人民生活中发展着,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这独特而精美的民间艺术融入到动画角色的创作,定将会为动画艺术绽放美丽而独特的常胜之花。民间美术固然美丽,如果没有现代元素的融合、异域文化的渗透、设计观念的创新、动画元素的改良,她的美丽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只能尘封在博物馆的展示窗内。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需要一个设计师为她量身定做出嫁的衣裳。我们创作蒙古族题材动画片,就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现代式的改良与动画式的创新,在吸纳营养之余,探索民间美术现代呈现的方式与方法。拓创与革新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外文化的冲击,使得蒙古族民间美术这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处境尴尬,如“岩画”、“毡画”、“桦树皮艺术”等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于此同时,中国动画缺乏新意、缺乏民族特点而被观众遗失在记忆中。中国动画创作仿佛进入了一个密封的围栏,这里缺乏创作的“养料”与实践的动力。以动画的形式探索民间美术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使民间艺术能以新的审美形式和民族情感展现给观众,呼唤大众对日渐衰微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将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将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应用并融合于动画角色创作中,不仅可以丰富动画的元素,提高动画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动画的艺术境界和商业效益,是一举多得的益事。
通观蒙古族题材动画角色的创作,没有一个动画角色将蒙古族民间美术恰如其分的深入到创作中。无论是海力布国画手法的表达,还是巴特尔现代卡通手法的演绎,均未触及到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精髓。所以我们试图将蒙古族题材动画创作与民间美术相结合,以期为动画艺术形式的探索添砖加瓦,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内容和文化,为未来动画创作方向抛砖引玉、提供借鉴。我们要突破藩篱,开创民间艺术的常胜之花,首先,观念要革新;其次,创意要革新;这里的观念革新就是在要强化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关照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在研究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对民族物质形态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在动画创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蒙古族题材的动画角色应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貌,也有别于中国经典学派的特征,她更应具有蒙古人的民族特征和个性,更应具有现代人的情感和故事,她是承载蒙古文化精髓的动画角色。通过现代观念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与贯通,将蒙古族民间美术与动画角色的创作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动画角色创作体系,为中国原创动画角色的创作提供借鉴。创意要革新,就是要一改过去对于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思路,我们不应感觉只要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就是优秀的,就适合动画的创作。我们要对这种艺术进行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改良,而是大尺度的跨越。就像美国动画片《狮子王》,它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但它摒弃了原作沉重的人文主义历史内涵,以拟人化的手法反映了现代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创作蒙古族题材动画片是否也可以像《狮子王》那样,多一点童真,少一点内涵;多一点趣味,少一点教化;使我们国产动画片更易于让观众接受和喜欢。我们只有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接受和喜爱。“不破不立”,对于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味的因循守旧、亦步亦趋的高喊守住民族的净土,是不能真正的将蒙古族民间艺术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我们不能强制性的让小学生去学习马头琴,穿蒙古袍、在家中挂上成吉思汗像。这样保护民间艺术只能将她推向“艺术的遗老”,让人望而生畏。
真真正正的传承是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让现代人接受和喜欢,这样才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好的方法。就像马头琴的乐曲创作,我们不应因为《万马奔腾》震撼而天天演练这只乐曲,我们应以当代人的审美去创作更加独特和美妙的乐章。动画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动画的形式探索民间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要根据动画的需求、当代人的审美去将民间艺术进行改良与创新。我们不应秉承拿来主义的做法,继续做《大闹天宫》、《哪吒脑海》,因为我们再作那些传统题材也是新瓶装旧酒,缺乏市场的潜质与经济开发的动力。小结蒙古族题材动画片要推出去,并在国内乃至国际受到肯定,除了在观念和创意方面下功夫外,也要在制作工艺方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努力向好莱坞动画大片靠拢。没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没有叱诧风云的夸张变幻,没有奇特的畅想,观众就没有惊喜。只有大胆超越,才能不同凡响。动画要走出国门,蒙古族民间艺术要发展保护,就需要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让她们以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途径、新的表现展示给观众,让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承民间艺术、发展民间文化、改良动画造型、创新动画表达、革新艺术呈现,这样中国的动画和民间艺术才能真正的突破藩篱、走出困境。
篇9
关键词:民族性 传统纹饰 符号 创新
热情、奔放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空旷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与牛马天地为伴,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独特底蕴,故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极具民族特性。“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①,因此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以及新兴的艺术设计等等方面都反映着蒙古族的艺术特征。其中蒙古族传统纹饰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作为一HTTP/1.1 200 OK Server: HTTP Load Balancer/2.0 Expires: 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 Set-Cookie: g_ut=1; domain=; path=/; expires=Sun, 13-Jul-2014 01:32:14 GMT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Date: Wed, 14 May 2014 01:32:14 GMT Cache-Control: no-cache Pragma: no-cache 00c5 pt.handleLoginResult(["1147767988",1147767988,40001,"璇疯ラ璇杩楠","3MDPSCTSCC4ERSQD8BDO7C38YO8XC3PK6295239781599209665","/1147767988/6295239781599209665"]); 0 种符号式的艺术语言与其他艺术种类融合,它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②通过二次创造,丰富着蒙古族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使其在多角度得到传承与发扬。
蒙古族传统纹饰是经过历史发展,时代淘洗下的蒙古族人民集合民俗信仰、审美需求、生活生存经验、思想情感表达等多方因素造就的,它的发展、继承乃至应用,无不刻着蒙古族艺术独特的艺术个性。蒙古族传统纹饰与其他民族的一样,主要分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动物图案、组合图案和吉祥图案几大类,样式繁多。其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其基础上,或取动、植物外形,或取生活场景故事,或取宗教图腾信仰来图案化、抽象化、艺术化,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变形、组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的手段反作用于生活本身,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怀。“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③蒙古族传统纹饰不仅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审美,也具象化地记录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发展足迹,具有审美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蒙古族传统纹饰喜用犄形纹样、云纹、寿字纹、盘肠纹、回纹、万字文等。其应用之处十分广泛,遍及服饰、日常用品、建筑、工艺品、平面设计等生活所及各个部分。它与蒙古人生产生活相生相长,记录了欢乐祥和与艰辛苦难专属于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篇章。
蒙古族民族服饰多样且发展历史悠久,与地广、散居、生生不息的奋斗等因素有很大关联。“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④所以起初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于灵活性及多功能性,主要为适应游牧生活。不同部族有各自不同的服饰样式和颜色选择,但总的来说蒙古族民族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逐渐成为一种美的象征。可以说民族服饰是最贴近生活的民族艺术的体现,它不光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环境、地理人文等物质条件的反映,同时也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相比严谨的艺术种类,更具实用与适用的审美特征。“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⑤蒙古族人民以服饰来展现情怀,是浓缩的民族艺术的传播工具。
蒙古族民族服饰男女均以大襟长袍为主,男袍一般相对肥大而女袍贴身一些,以充分显示女性身材,边缘以宽边为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服饰因地广要分为众多部族地区,有鄂尔多斯、土默特、乌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阿拉善、乌珠穆沁、科尔沁等部族,各有各的特色与讲究。如鄂尔多斯地区的服饰特点就是款型较长,两侧不开叉而只是留有浅口,于大襟右侧系扣;察哈尔蒙古男女穿开衩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按穿着对象与季节不同有大小区别;乌珠穆沁人的服饰在蒙古族服饰中显得很独特,是因其肥大的款式风格和华丽的组合镶边工艺而凸显的。但总述其特点,均以形制宽松且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一般女性所着比男子略窄。而色彩选择上女性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纹饰选择上,衣服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等吉祥纹样装饰,衣身以动、植物或吉祥图案为主要装饰,以及以其组成的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为暗纹,更显高贵与华丽,而四周绣角隅纹样。如逢节庆,女性还要佩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戴。
蒙古靴与蒙古帽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亮点。靴的式样有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分别为适应环境而制。蒙古靴的做工考究,靴上多绣制或剪贴精美的花纹、云纹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等。帽是蒙古人尊严的象征,女有著名的姑姑冠,男有将军帽,其他还有瓜皮帽、草原帽、三角帽等等。帽身的装饰,除了与地位等有关要镶嵌珠宝外,纹饰以植物纹样、吉祥纹样以及角隅纹样为多,与动物毛连在一起,不仅美观而且十分实用与醒目。
蒙古族传统纹饰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复古与尊崇自然在当下市场十分流行,“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⑥而对于蒙古族的传统纹饰,除了在外型或夸张、或抽象、或组合等进行改变与创新外还加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元素,无论在材料还是颜色上,都在传承传统与适合当下需求中寻求平衡,笔者认为这对于蒙古族传统纹饰在服装的应用中意义重大。
篇10
【关键词】蒙古舞;造型;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7-01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蒙古族民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舞蹈作为蒙古文化的代表,深受北方民众喜爱。蒙古舞具有艺术风格独特、意境深远等特点,在舞蹈文化相互交融的大驱使下,探讨蒙古舞的美学特征,促进蒙古舞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成为业界、艺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蒙古舞蹈都具有哪些美学特征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情感质朴,积极向上
提起蒙古艺术,尤其是蒙古舞蹈和歌曲,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蓝天、成群的牛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蒙古文化独有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内蒙古民众所拥有的那种生于自然、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天然的生活环境,势必会给蒙古舞蹈带来深刻的影响。蒙古民众长期以游牧、狩猎等为主,在内心深处,他们对大自然的供养和馈赠非常感恩,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将对自然的感恩和领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使得蒙古舞的主题、动作、情感和内涵都与自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蒙古舞蹈都离不开草原环境和草原生活,也正是在开阔自然的草原环境中,蒙古民众才养成了开朗质朴、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从蒙古舞蹈中,我们也可以对蒙古舞蹈自然天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特征管窥一二。以蒙古舞蹈《牧马舞》为例,该作品以牧民日常生活为主题,所有的动作都是从牧民骑马、驯马、挤奶、摔跤等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来的,动作形象、经典。舞蹈中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动作,更是充分体现了蒙古民众粗犷英武、激昂向上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动作,观众仿佛可以看到绿草遍地、骏马飞驰的大草原。
二、造型多样,极富体态美
舞蹈造型丰富,体态形式多样、极富美感,是蒙古舞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一样,蒙古舞蹈造型和动作技巧都是为表现舞蹈内容和舞蹈精神而生的。蒙古族素来有“马背民族”、“舞蹈民族”的美称,蒙古民众放牧中的拍手、顿足、挥帕动作,骑马时的马步、姿势,宴席时敲碗击盅、载歌载舞的动作等等,都以舞蹈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并构成了蒙古舞蹈最基本的动作造型与姿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带有鲜明的草原风情。蒙古舞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马步动作,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技巧性和感染力,譬如,马儿饮水、马儿腾空飞跃、马儿跪地休息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模拟和创造出来的,兼具造型美和体态美。在不同的作品中,舞者可通过马步动作来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形态。
三、节奏明快,韵律独特
在许多舞蹈作品中,为了表达舞者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人们通常会利用动作力度的轻重变化、动作幅度的高低强弱来体现其主题和气质。如在蒙古舞蹈《草原酒歌》中,很多时候,脚步动作幅度都较大,脚下重心移动的速度也非常快。为了使上肢动作与脚步动作保持一致,演员的呼吸、上肢移动幅度也会随之加快,上下肢动作在快慢、幅度大小上都有严格的节奏要求。为了增添舞蹈的艺术魅力,舞者会根据舞蹈节奏调整呼吸、手臂动作。如许多蒙古祝酒舞中都有趟步、拖步动作,在趟步过程中,舞者通常要以呼吸引领手部动作走向,并在拖步、呼吸频率变换的同时,控制好整个身体的协调性,目的就是强化舞蹈动作的整体节奏感,增强舞蹈的立体化视觉效果。
四、意蕴丰富,意境深远
一望无际的草原,塑造了蒙古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舞蹈是一种用身体语言去进行艺术构造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蒙古族民众对生活、对舞蹈的热爱,赋予了蒙古舞蹈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许多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步伐、造型,都带有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感和民族性。譬如,蒙古族有鹰崇拜思想,在他们的舞蹈中,也有许多模仿雄鹰的手部动作。如在模仿鹰击长空的气势时,舞者的硬手动作要干脆利落。在模仿雄鹰平缓下落的姿势时,软手动作要柔软连贯。但是,不管是软手还是硬手,都具有大开大合、舒缓大方等特点,这与蒙古族的鹰崇拜心理、图腾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蒙古舞蹈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们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蒙古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为基础,加强与异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走民族舞蹈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成菊.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探究[J].大舞台,2014,(12):201-202.
- 上一篇:城乡建设与管理建议
-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与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