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09).
篇2
再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中,对于“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些源于父母两支不同血脉的八种平辈关系,以及“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伯伯”这五种血缘关系的亲属都有着相当严格的区分,可是在英语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却只是将其简单而笼统地称之为brother,sister,cousin或uncle。这种源于传统文化的区别形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很大障碍。就以上面的亲属称谓为例,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其最主要的核心关系是以父子血脉为尊的一种血缘习俗,深受这种传统习俗影响的东方民族,将父系亲属放到至尊的位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这种血脉上的差别,在中国传统家庭亲属的称呼上就产生了这样细致的分类。
可是在西方的文化习俗传统上,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像中国家庭这样多的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只有最为简单的夫妻关系来作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核心关系,因此,西方人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那么细致地区分其他各种亲属关系。这样也就难怪国外那些翻译家们在翻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为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各种亲属称谓而绞尽脑汁。还有我国著名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在翻译时曾为有些人直接翻译为SisterAqing,在我们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嫂”是指嫁给了自己兄长的已婚女子的称呼。可是在英美等西方的民族文化中,sister这个单词的含义除了“姐妹”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作为修女的一种称呼来运用的,这样的翻译就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沟通有了很大的差距。
传统习俗文化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何为“习俗文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的定义,习俗文化,就是指那些贯穿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以及交际活动中的,源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习惯。这种源于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积淀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风尚、伦理习惯,往往会使翻译者在翻译时较难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来自民族习俗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法国的习俗文化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亲吻嘴唇,就意味着可以同床共枕相拥而眠了。因此,为了在翻译中尽量照顾到这种不同的民族习惯,以防伤及目标语言国家的民族风化,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将英国文化习俗中的接吻,翻译成法国文化习俗中能够接受的、与其意义相当的拥抱。像这种与作品原文有所差异的翻译策略,其实并不能够真正传达出源语言文化习俗的风貌。
而在英汉翻译中,最典型的习俗差异是这两个民族对待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在这不同态度背后蕴涵的深层的文化习俗内涵。例如在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中对于猫的喜欢是十分鲜明的,因此,我们就常常用“馋猫”来比喻那些有点小可爱的喜欢吃东西的人物对象,这其中含有了很大程度的亲昵成分。可是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cat则是用来喻指那些“包藏祸心的女人”的,这一源于习俗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在汉语的习俗文化传统中,“山羊”是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中性词,可是在英国人的文化习俗中,goat这个词却有“色鬼、不正经男人”的含义。也正因如此,我们国家出口到西方英美等国的五羊牌自行车,遭遇了空前的冷落,不管是男式的还是女式的,都乏人问津。
我们再通过一个笑话的翻译来说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习俗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化障碍:Alittlegirlatherfirstchurchweddingsuddenlywhisperedloudlytohermother:“Mummy,hastheladychangedhermind?”“Why,dear,whateverdoyoumean?”Hermotherasked.“WellMummy,she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在这个笑话中,最后一句直接翻译成“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和另一个男人走下来”。这句话是这个笑话理解的关键之处,需要对英美文化的婚礼习俗有所理解才能够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含义所在。在西方婚礼的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自己的父亲牵着手带到婚礼的神坛,然后在神父的祝福声中将新娘亲手交给新郎。因此,在翻译中假如译者并不深谙西方的婚礼传统习俗,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因习俗文化传统而导致的理解差异,而真将这句话理解成了新娘在婚礼过程中换了两个男人,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幽默的品味与欣赏了。
就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姿绰约而又为本民族所标榜的饮食文化。我们汉语中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这句民间俗语,翻译成英文就成了“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这种翻译时单词意义上的差异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这两个不同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性存在。还有例如西方人在形容某一个地方人很多、非常拥挤时,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Itwaspackedlikesardines”,根据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而同一是形容人多拥挤不堪,我们中国人则常用“人多得像下饺子一样”来形容。
曾经有人认为在翻译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时应该采用同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在西方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没有“饺子”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对于“沙丁鱼罐头”这种食物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平台日益增多,因此,沙丁鱼罐头这种原本属于西方民族饮食传统中的食物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接受,而“饺子”这种蕴涵着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食物,在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中也逐渐被别的民族国家所熟悉并接受。这样,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将这种具有东方民族传统习俗的饮食文化直接转达给英国读者。这种习俗文化上的交流,促使各自的民族文化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达到一种大同的效果,进一步增进了两国文化的相融。
结语
篇3
第一,饮食构成不同。
西餐是以肉蛋乳为主,以蔬菜水果和谷类为辅,而中餐则是以谷物、蔬菜为主,以肉蛋乳和水果为辅。因此,西餐无明显的主副食区别,而中餐则主副食界限分明。故中国人吃饭既重视“菜”,也重视“饭”。因这里的“饭”主要是指“主食”,如中餐中的米饭、馒头、花卷、面条、烙饼、包子、饺子、粥及各种面点等谷类、薯类食品。不过,在这类主食中有的是主副食兼顾,如饺子、包子、馅饼等,其味道鲜美,营养全面,食用方便,特别是其中的饺子最受中国人欢迎,可谓是中国的“国食”。
那么,中西方人的饮食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这要从各民族以何业立国而论。西方许多民族自古以畜牧业立国,饮食自然多肉食。而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故饮食以谷蔬为主。有的人说“西餐讲营养,中餐讲味道”,这是中西餐的最大差别之一。笔者不敢苟同。西餐中的脂肪、蛋白质严重过剩,其弊端显而易见。相反,许多西方学者倒认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最科学的。至于讲味道,追求美味是人类的共性,西方人也不例外,不然西餐为什么也用香叶、鼠尾草、熏衣草等香料调味呢?只是东西方人的习惯口味不同罢了。
第二,就餐工具不同。
由于饮食构成不同,就餐工具必然有别。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中餐多用碗,西餐多用盘,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试想:面对餐桌上带血筋的大块肉、大块面包,筷子如何有用武之地?而面对盘中的蔬菜段或炒肉丁之类,刀叉又能有何作为?但中国人也不是都不用餐刀,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没有餐刀如何对付烤全羊等美食呢?由此可见,就餐工具是由其饮食构成决定的,并无高下之分。
第三,烹调方法、炊灶具有别。
中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多达50多种,而西餐的常见烹调方法不过十几种,所以中西餐的炊灶具自然也各具特色。
第四,中国自古药食同源,而西餐与西药却从来毫不相干。
笔者认为,这是中西餐的最大文化差别。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入药;许多药物也是食物,除食用营养功能外,还可用来调理人体的某些不适。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民谚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文化精华。如中国民谚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以常见蔬菜萝卜为例,中医数千年实践证明:萝卜有消积滞、化痰热、宽中下气、解毒等功用;而这些症状是人们在冬季最容易染上的不适。上述病症初起者,适当吃些萝卜即可缓解病症。而无此类病症者适当吃些萝卜则可预防上述症状――这就是冬吃萝卜的妙处。说起这类“食补胜药补”、“食疗胜药疗”的话题,中国人大多都明白。但若同普通美国人谈这类话题,他们大概会觉得一头雾水吧。这类养生文化优势无疑也是中餐的最大优势,也是最符合人类新潮流的。
篇4
关键词: 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写),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 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篇5
关键词:饮食文化 武汉特色预包装食品 翻译问题 研究与策略
一.研究背景
武汉的饮食文化是由散漫的码头文化和贫穷的黄孝文化所决定的,武汉地处中心中部,也兼收并蓄了地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武汉的饮食文化。【鄂水湘山】武汉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此类武汉食品种类繁多,在中国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其中英文翻译更是我市乃至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语言工具,同时也可以便于在华外的外籍人选购武汉特色食品。为了制止译者错误翻译,从而影响武汉特色食品的声誉和传播;同时也为让更多的武汉特色食品走向国际市场,我们应当十分重视翻译的策略。
二.武汉特色包装食品的翻译问题
1.无译文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成武汉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来武汉,就要吃一吃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黄陂豆丝,麻城鱼面,新洲汪集鸡汤,这些食品也都做成了预包装食品,便于人们携带、随时食用,然而通过调查,网店欣然食坊的四季美汤包,农家美味店的黄陂豆丝,巴河手擀鱼面(湖北美味佳精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等,这些武汉特色食品都没有译文。
譬如,武汉人一提到汪玉霞糕点(武汉扬子江乳业食品有限公司),马上就会想到一句歇后语“汪玉霞的碱酥饼―绝酥(劫数)”,可想而知汪玉霞糕点在武汉人心中的地位,然而,汪玉霞牌预包装产品上面并没有任何译文,这对它的传承以及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呼吁武汉市政府及广大市民重视起来,积极主动地想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使该问题得以解决。
2.拼音翻译
Weidao Juele Food,这是精武鸭脖(鄂州市东塔食品工贸有限公司)包装袋上针对“美食经典”配的译文,商家就是想借此传达出精武鸭脖是美食中的经典这一层寓意,weidao juele仅仅是味道绝了的拼音;还有对于精武鸭脖的译文是用拼音jingwuyabo代替的,这种译法显然存在不足之处。MuLanHu(木兰湖鸡蛋,武汉木兰湖畔农贸有限公司),LiangPing KuQiao Cha(良平苦荞茶,武汉市茗茶茶业有限公司),WuFangZhai(五芳斋粽子,)ZhouHeiY
a SuoXian(周黑鸭鸭脖.锁鲜,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诸如此类的翻译,外国人不能从翻译的译文中了解产品的特性,我们可以在保留拼音的基础上,配上英文的解释。
3.语法不规范
A.名词单复数有误
Stir-fried Spareribs Noodle (爆椒排骨面,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此r中心词是面条(noodle),面条在这里应当用复数,而排骨(spareribs)在这里修饰面条,用单数更佳。
B.语序有误
Spicy tast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sweet good to the bone,这是针对创食人卤味蛋更Q弹,更美味所配的译文,在英语语法结构中,有”the+比较级……,the+比较级……”,而此句中的the more并没有放在句首。
C.语法成分缺失
Delicious lasagna, penetrating into the collar bone,这是对卤味扑鼻,入味彻底的英文翻译,这一句很明显地缺少系动词is,从而使得整句话不正确。这是网店卤藕包装上配有多种大料卤制(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rinating),应该在Chinese之前添加一个介词With,否者此处marinate加-ing就不恰当了。
4.内容遗漏
经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武汉特色与包装食品在翻译过程遗漏了重要信息,让读者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将产品很好地推出去。在此,我举几例作为参考。Fresh Egg(神丹牌好土鸡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在武汉,好土鸡蛋想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是好;一层是土,在这里的土是指的在农家自然环境中散养鸡所生的蛋,而英文中只表达了新鲜(Fresh)的意思,饲养鸡所产的蛋也可以是新鲜的,这里就没有强调农家饲养的意思,这样外国人看到这样的翻译,也不能区别土鸡蛋和普通的鸡蛋。在武汉,排骨藕汤代表的是家的味道,武汉人爱说“三天不喝汤,心里就发慌”,因此排骨藕汤也是武汉特色美食的一个代表,Caidian Lotus-root Soup(蔡甸排骨藕汤,武汉市蔡甸区武汉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众所周知排骨藕汤必定是由排骨和藕熬成,而这个翻译译文就漏翻了排骨,只翻译了藕汤,造成意思不完整。
5.表意不清
蔡林记预包装食品中的三鲜豆皮(seafood tofu),此处三鲜豆皮,并不是指海鲜味的,而是由豆腐丁,瘦肉丁和榨菜丁三种作为配料;虾米豆皮(Small shrip skins)中将豆皮翻译成skins,会误导外国人,并不是指表皮或皮肤,而是有由糯米为原料,鸡蛋面粉糊煎成一层皮打底。Wuchang Fish The best ingredients and the best technology.(武昌鱼,不含防腐剂及人工色素!),这一包装想表达的是武汉特产武昌鱼原料自然,不添加防腐剂和人工色素,而翻译的译文中确实说武昌鱼用最好的食材和最好的工艺,强调的内容不一致,译文中不能准确地表达中文的意思,会给外国购物者带来诸多不便。HuBei Special product(湖北特产),所谓特产就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一定要有历史,最好有文化内涵,一般译作special local product,相当于汉语中的“土特产”的概念,而special product指的特制独特的产品,强调品质上具有特别的或独特的状况或品质。Either sweetness or sourness of fresh fruit, comes from the taste of nature. The exquisite taste of whipping cream, brings the experience of mellowness. With an easier match, a sweeter warmness, we return the cake to its original condition.(新鲜的时令水果带来自然清甜,法国乳脂奶油融汇细腻香醇,最简单的,却是最丰富的甜蜜)这是武汉积慕蛋糕配的译文,译文和中文意思出入较大。第一句新鲜的时令水果带来自然清甜,只想说明积木蛋糕所采用的水果是当季的,十分新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甜,而译文中却表达的是水果的香甜来自大自然;第二句法国乳脂奶油融汇细腻香醇,强调积木蛋糕采用进口的法国乳脂奶油,奶油材质非常细腻,让人体会其中的香醇,而译文表达的是细腻搅打的奶油带来香醇的体验,这里没有提到法国乳脂奶油;第三句最简单的,却是最丰富的甜蜜,译文中强调的内容是还原蛋糕最原始的状态,而中文要强调的是人们可以感受到最丰富的甜蜜。武汉积慕蛋糕的翻译中明显地存在重点不一致,语意不全的问题。
三.武汉特色预包装食品翻译的研究与策略
针对以上所列举出的武汉特色预包装食品翻译中的几类问题,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看法,加以个人见解,探究出了以下策略。
1.分类总结(标注食品主要成分)
预包装食品包含产品名称、配料、食用方法、广告语等要素。笔者建议把预包装食品进行合理分类,比如面类就以Noodles结尾,Hot and dry noodles(热干面);汤类中心词就是soup,soup with chop and lotus root/sparerib and lotus-root soup(排骨藕汤)……,这样就可以减小翻译的工作难度,提高效率。
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翻译时既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又要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力求将原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高强】例如深受武汉人喜爱的热干面(Hot and dry noodles),武汉广盛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黑芝麻酱(black sesame paste),武h市的武昌鱼(Wuchang Fish),武汉汉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豆粉丝(Wung Bean Vermicelli),加入各调料包拌匀(put flavorings into noodles and mix round.)等都可采用直译法,简单明了。
3.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不受原文词语表面语义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式,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高强】通过意译的手法可以把武汉特色食品的主料、口味、口味、烹饪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with+辅料,例如排骨藕汤(soup with chop and lotus root)。武汉市茗茶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良平毛尖茶叶的产品介绍中“良平牌五峰芽毛尖采用那里的嫩叶,运用传统制茶工艺制作而成”翻译是Liangping Wufeng Yamaojian Green Tea is produced by traditional tea making processes with fresh and tender tea buds.这里就是用with 加配料来传达中文的意思。还可以结合音译和注释法两种手法,这可以使得翻译更加容易理解,例如馒头(mantou-steamedbred),包子(baozi-steamed bun)等。
另外还可以营造武汉名俗文化和国外文化语境。通过书籍、网络资料以及和老师、科研人员,外国人共同交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多种手法有效地翻译成英文,使译文更加准确。翻译既要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又要体现武汉的饮食文化,还要让外国人对武汉的饮食甚至武汉的文化感兴趣,故不能采用简单的直译【刘丽萍】。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武汉饮食在今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中也有机遇。武汉拥有汇聚东南西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有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武汉拥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周黑鸭鸭脖、排骨藕汤、汪集瓦罐鸡汤、糊汤粉等特色美食【张仕武】,武汉特色预包装食品应当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让大多数没有英文翻译的预包装食品配上合理的译文,有译文的但翻译得不规范的就要不断纠正,规范英语翻译,让武汉特色美食家喻户晓,登上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鄂水湘山.武汉的饮食文化 追寻汉味的起源.网易武汉.2015
【2】高强.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3】刘丽萍.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现代职业教育.2016(5)
篇6
1、名人效应的广为使用在我国的主要影视广告中,一个比较主要的特点,或者说与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形成一个鲜明的区别的是。我国影视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一般是比较著名的公众人物。例如,今年在我国比较火爆的一个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其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人气指数比较爆棚,因此大量的产品广告商都与其合作。从服装到汽车,从快餐到鞋帽,可以说在各个品牌的广告中都会发现他们的广告形象。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广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明星做广告是有着比较严格的审核制度的,在加之欧美国家对于明星所代言的产品并不是很“感冒”。这一点与我国的大众消费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然,这种利用公众人物的形象来进行产品宣传的方式,在广告界并不少见,中西之间的区别还在于代言人对于产品的信任指数。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我国的公众人物代言的广告,尤其是药品。保健品中存在着很大的虚假的成分。国家工商总局也开始加强与规范这种虚假广告的不良传播。这一点,欧美国家在广告投放之初就已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审查。所以,关于中外影视广告在使用公众人物的方面的区别,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消费心理与广告制度的区别。
2、广告方式的不同这里所说的广告方式的不同,不单单指中外在广告呈现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广告意图表达方式的不同。简单来说,中国的广告比较直接,扑面而来的告诉你产品的性能与品质是多么的优良,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与想法。我们比较熟悉的保健食品“脑白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我们在感受外国的广告会发现,无论是食品还是化妆品,包括汽车与服装等等,我们一般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语境中,慢慢地感受到产品的特色。除了在表达方式所表现的不同之外,在具体的情景设计,中西影视广告所暗含的元素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幽默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融入。在观赏欧美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一种比较轻松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幽默搞笑的元素在欧美影视广告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影视广告中,这种幽默的元素占得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在感受国内的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推销的气息。
3、广告主题设计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会感受到文化烙印在广告中的呈现。由于广告起步的阶段与发展的历程不同等原因,中国的推介广告感受的比较强烈的推销气息。这种强烈的推介是中国广告的主要特色。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本身。在西方国家的广告中,以美国汽车业广告为例,他们在介绍汽车优良性能的同时,更多的会通过广告的形式来给消费者传递出企业的文化与理念。有文化与理念的企业广告给人带来的冲击力与单纯讲解产品性能的广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同时,在欧美的影视广告中,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广告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公益广告的在影视广告中所占得比例并不是很大。这种广告设计主题的不同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4、广告的意图不同对于这么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广告的目的应该是为企业的产品行销服务,这应该是广告的主要意图与最终的落脚点。但是从中西广告所呈现出来的广告形式来看,两者在广告的意图层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我们会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带有很强烈的艺术审美的气息,而中国的广告则是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出最为丰富的产品内容,从而增进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不同的意图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同样是产品推介的一种方式,从“推销”到“营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
二、中西影视广告差异的成因
1、中西国家文化的不同是影视广告差异的原因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中西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归属的集合。由于中国具有了近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在广告的表现形式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有着比较悠久的饮食与养生文化,所以,在中国的广告中关于保健与养生的广告比较多。与其相对应的是。欧美国家在代表着人类探知未来领域的内容会比较多,所以,大量的广告会涉及到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电子产品等。另外,我们也会从中西国家在影视的题材中也会有所发现,例如,目前我国的电视与影视作品一般是拍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但是西方国家的影视题材则是更多的关注于人类的未来。另外一点,在中西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也会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影视广告关于饮食的产品推介过程中,我国的影视广告关注的最多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播,例如,去年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美食介绍的过程中,用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表达与渲染手法,里面暗含着我们底蕴深厚的华夏饮食文明。在西方的饮食广告中,更多的是偏向与饮食所带来的机体性能的提高,以及该款食品所带来的营养价值。总结来说,在中西影视广告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影视广告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中西国家的民族心理的不同中西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心理。在人类学者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民族心理中大陆的心理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主要的覆盖地区多为平原与山脉所致。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族心理中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海洋型的民族心理。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取得广泛的共识,但是从广告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广告中所突出的保守的民族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甚至在广告设计与策划等方面,中国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与领头羊。在民族心理的具体内容中,有一点是与西方民族心理不尽相同的是我国大众的消费心理。从近期火爆的“光棍节”促销广告,以及阿里巴巴可观的营业额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盲从心理,因此很多消费者反映,看过广告之后就去购买,这种购买大多是一种冲动式的消费方式。这一点与西方的理性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广告,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将重心偏移至消费者的内心的潜在的消费需求。
3、中西国家企业的发展理念的不同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理念与文化,从影视广告的更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产品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与考验,依然经久不衰。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欧美国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广告。这些广告所代表的产品的制造企业大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因此,广告如同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同的企业发展理念会得到不同的反映。目前,这一理念在全球提倡循环环保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彰显。任何企业的产品研发,都应该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考虑。过往的粗放式的企业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所以,这种由于企业发展理念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中西影视广告的差异将有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进一步地缩小差距,达成更为广泛的发展共识。
三、中西广告差异带来的启示
1、提升广告的文化气息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手段,在未来的民族影视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广告的文化气息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推介过程中,如果只是关心产品的外在包装与形式而忽视了产品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价值,那么这一产品的发展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当前市场反映效果比较好的影视广告作品来看,它们中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将企业的产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契合。这无疑说是一种文化气息的提升所带来的良好的效果。
2、提升企业的发展理念这里的企业,一方面包括产品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包括大大小小的广告企业。随着我国广告业的大力发展,目前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广告企业已经有近万家。但是从影视广告的市场投放来看,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广告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产品广告的始作俑者,因此,其广告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因此,广告制造企业除了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技术与水平之外,应该进一步地加强企业发展的理念与文化的建设。这种理念的建设将会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最终影响并决定企业未来是否会实现长远的发展。
3、加大影视广告的监管力度影视广告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所爆发出来的市场潜力却是惊人的。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发现与其相对应的广告监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设立的速度发展地相对缓慢。这种比较滞后的广告监管的法制建设,影响着现在包括未来的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目前对于整个广告业的发展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自律,从自身做起,减少不良广告,特别是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的广告流入市场,避免对消费者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家相关的司法机关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在借鉴欧美广告业监管法律与法规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广告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出发,制定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广告业的监管法律。同时,在现有的法律的监管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法律在广告业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争取从广告审核与媒体投放等诸多方面加大巡查力度,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篇7
(一)课外教育内容实践性很强
课外教育的内容可深可浅,因为其内容是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而且受教育者有直接动手的机会,在少儿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获得了实际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发展。
(二)课外教育形式灵活性很大
课外教育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要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去做。课外教育的开展,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来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规模的大小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三)课外教育活动自主性很高
课外教育有时是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统一组织的活动,但是很多时候课外教育是在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的指导下,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以及实际的需要,自愿地选择、参加和组织的活动。
二、少儿课外教育对促进少儿成长的作用
(一)开阔眼界,获得新知
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小孩子,他们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在课外校外活动中,他们可以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根据自己本人的爱好、兴趣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增进已学知识的深度,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新知识。
(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整个课外教育活动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脚,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过程。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它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种锻炼,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发展少儿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因材施教,发扬个性
课堂教学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外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四)开展德育,增强品质
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另外,少儿在课外教育活动中能接触实际的人和事,能得到较深刻的感性认识跟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单纯的说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少儿课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热捧外国洋节,冷落民族节日
节日是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在目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格局中,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处于绝对的强势,麦当劳、好莱坞、绿卡……无不对年轻的中国人构成强大的诱惑,那么,这些年轻人对小孩子灌输的思想便是崇洋。反观,西方人并不热衷于过我们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振奋民族精神,毫无益处。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节日。
(二)文化认同濒危,流失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文化遗产;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等等,这一切都值得国人反思。敦煌在甘肃,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美国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日本有派来扎在云南的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韩国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有人比自己更心疼自己的孩子。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发展逐渐引起世人的注目,世界上慢慢有人在探讨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人们慢慢地走出了文化认同危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而这些除了历史书都是需要我们华夏子孙来了解的民族文化。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少儿课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孩童自主原则,正确引导
民俗活动产生于民间,并形成一种风俗广泛流传,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而言,必然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和感知他们眼中的民俗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家长要敢于直视民俗教育的缺陷,培养孩子质疑问题的能力。质疑是幼儿好奇心的反映,是他们进行积极思考的表现。敢于质疑的意义在于能够激发少儿主动的去观察和思考。“敢于提问”就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幼儿学习态度和需求的重要指标,也是课外教育一个重要方向。
(二)遵循个性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在课外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对一般的学生,可在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在保证所有孩子在课外教育中接受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忽视了课外教育,在进行课外教育时应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课外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小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三)遵循文化差异原则,选择认知
篇8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深深地扎根于社会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的根基。因此,学英语,既要在语言之内来学,也要在语言之外──在社会背景中、在传达媒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中来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Goodenough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有时对一句话的理解,光从词汇意义和结构意义上理解是不够的,还得把它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例如,Hello, Kuwait, Goodbye, Vietnam. 这句话,由于美国在解放科威特的海湾战争中的胜利,Kuwait一词已被美国人视为“胜利”的代名词;又因美国在越战中以失败告终, Vietnam一词被美国人视为失败、耻辱的同义词。对此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两战的了解基础上的。全句应理解为:“欢迎你,海外战争的胜利捷报,见鬼去吧,越战失败的耻辱。“因此,教师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可行性
文化渗入──新教材的鲜明特点。新教材生动的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多数文章反映的是人类共同感兴趣或关心的问题,如中外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行为规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娱乐活动、饮食文化、生态平衡、禁忌幽默、能源与交通、恶习与犯罪等话题。无论是西方社会的弊病,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他们鉴别良莠,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素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隐私观上的表现是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阴私。在与英美人交谈时,一般不要涉及他们的年龄、收入、和婚姻等私事,也不要谈论政治和等敏感性较强的话题。然而中国人则把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更为重视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因而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古训。
比如,在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一家汽车公司想把最新产的汽车在德国销售,结果在最后一刻不得不改变广告词。因为它所产汽车的名字在德国文化中是“动物的粪便”的意思。
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可操作性
1.在词汇教学中介绍。
英语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文化负载的词汇的讲授。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再比如“breakfast”一词,因为在英文中fast有“斋戒”的意思,所以打破斋戒,便是吃东西,故此词意为早餐。如 “rush”一词,本来是指“快速奔跑”,但是由于赋予它文化内涵,在the Gold Rush(淘金热),the rush hours(交通高峰期)等用法中,它就有了新的含义。
2.在翻译教学中比较。
两种语言完全相对应的表达不多见。例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He is as busy as a bee. 他忙得象蜜蜂一样; When the day is broken, (天破晓时分),但是,很多找不到完全匹配的。例如,汉语中,人们常说“望子成龙”,“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帝王的象征,表示吉祥。如果将“龙”译成“dragon”,英美人将深感诧异,因为“dragon”在英语中是一种面目狰狞凶猛的野兽,而译应为“……Wish one’s child becomes a successful or useful person.”; 中国人常用“眼红”一词来表示嫉妒,而英美人却用“green-eyed”.再列举一些例子,“力大如牛”,而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英语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中文则是下倾盆大雨。“落汤鸡”(a drowned mouse); “胆小如鼠”(chickenhearted);“对牛谈琴”(to play the flute to a pig)。
3.在巧妙设疑中启迪。
篇9
关键词 纪录片;热点;现象;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91-01
0 引言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电视节目形式。纪录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China・瓷》到《故宫100》、《大黄山》,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大饱眼福,纪录片俨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节目形式之一,告别了孤芳自赏的年代。然而纪录片热点现象的背后也同样带给人冷静的反思,虽然目前不乏大量经典之作,但纪录片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推动纪录片的创新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1 当前纪录片的热点现象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纪录片的热点现象随之兴起。首先,从当前的宏观环境来看,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也在进一步探索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如对纪录片项目的补助,旨在加强对国产纪录片的扶持。在宏观政策的激励下,创作者满怀对纪录片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经过长期的酝酿雕琢,为广大观众带来一批又一批感人至深的作品,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纪录片本身就强调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其制作和传播过程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自然生态与弱势群体进行关注的过程,如《丝绸之路》、《麋鹿家园》等纪录片无不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感觉。
其次,纪录片本身类型多样,值得人回味和咀嚼,其宝贵的画面记录、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的启发作用使其获得充分的市场认可,《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创造收视率的高峰,使纪录片开始从小众化向大众化发展。媒体间的联动同样是纪录片热点潮流的动因所在。视频网站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播领域,通过引入电视纪录片栏目、购买放映权限,视频网站已渗透到纪录片生产和营销领域,加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国产纪录片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2 纪录片创新发展的需求
面对纪录片热点现象,反思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其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
1)高质量纪录片短缺。国产纪录片经过多年的积淀,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故宫100》、《茶叶之路》、《香格里拉》等纪录片无论从主题策划的新意,还是资料采集的难度,以及拍摄的规模与成本,都颇具代表性。但是纪录片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拍摄的难度以及规模,于细微之处见真情也不乏观赏价值,关键是经得起推敲的经典之作仍然有限。从当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多数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并不理想,可以说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直乏善可陈。
2)内容同质化。以国际化、多样化视角,在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语言审美等方面不断进行拓展,这些都是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繁花似锦的优秀纪录片外,电视台纪录片节目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新颖、个性鲜明,甚至营造出特有的品牌优势。而反观各大电视台的历史或人物题材的纪录片,无论在主题选取还是在编辑形式上,都具有同质化特征。尽管主持人具有名人效应,主持过程精彩,观众长期面对同质化的节目中也会感到视觉疲劳。
3)类型分化。纪录片虽然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且每种类型题材的纪录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从吸引观众、扩大社会影响力的角度考虑,当前纪录片类型的分化与聚集现象仍然不可忽视。国产纪录片在内容上有精英化和贵族化倾向,人文历史题材居多,主流文化纪录片以意识形态宣传为目的,贴近观众生活的作品数量有限。相比国外很多关注人与自然类型的纪录片,投资规模并不大,拍摄的画面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如备受观众喜爱的《萌宠成长记》、《袋鼠邓迪》,其拍摄类型、选材、风格定位与国产纪录片有着明显的区别。
3 记录篇创新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国产纪录片应当从理念、题材、风格、画面等方面实现创新,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1)纪录片理念的创新。目前国产纪录片以国家打造为主,近几年虽有大量的精彩纪录片呈现,但其中很多都是央视投入巨资打造,颇具贵族化特征。相比之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道就在于将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使饮食文化与人对生命的感悟有机融合,尤其值得回味。而《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观众对纪录片节目也是更加期待。这说明纪录片的创作理念需要适时转变,纪录片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珍惜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于贵族化和小众化的纪录片将有可能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萌宠成长记》之所以受到观众青睐也是源于其对生活的贴近。因此,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创作者,都应当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纪录片实现向社会生活的“软着陆”,带给观众多样的审美体验。
2)纪录片题材的创新。纪录片的主题可以是标新立异的,也可以是简单纯朴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主题方向,寻找创新的题材。例如同样是人与自然为主题,创作者对表现题材的选择却是仁者见仁。纪录片本身就有不同的题材侧重,如战争题材、历史题材、人物题材、自然题材、艺术题材、生活题材等,避免同质化并不代表要摒弃其中过热的类型,而是要善于另辟蹊径,在内容题材上实现创新突破。例如《燃烧的太平洋》虽侧重战争历史题材,但包含的思辨色彩和独特见解着实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国外纪录片《熊熊一家和我》、《帝企鹅日记》、《阿涅斯的海滩》充满真情与感动。越是贴近人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题材,越能够引发共鸣,给人启迪。
3)纪录片风格的创新。传统的纪录片严格遵循“纪实”与“真实”的要求,严格排斥表演式的画面。但随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人物与情节开始在纪录片中占据重要位置。有人物的真实表现、有动人的真情故事、有耐人寻味的情节,无疑为纪录片勾勒起脉络和线索,对观众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纪录片《大明宫》中已开始出现人物的参演,《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真实记录百姓人家的温暖生活,那些朴实的话语深深令人感动。国外纪录片《袋鼠邓迪》讲述邓迪在袋鼠保护区的生活,以其独特的经历、穿插的故事为线索,颇为牵动人心。所以国产纪录片也应注重风格的转型,在纪录片融入更多元素,使纪录片有血有肉。
4)记录片画面的创新。纪录片虽然采取记录的形式对主题进行诠释,但表现的形式却是不拘一格的。纪录片的拍摄不仅要尊重画面的真实、客观,更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表达。例如《故宫100》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表现建筑和历史,而建筑物本身又是静止状态,拍摄过程中通过大量使用运动镜头,反而带给建筑生机与活力之感,使人觉得那些凹凸有致的花纹、细致精美的图案仿佛触手可及。还有的历史与人物题材的纪录片,通过引入水墨动画,却有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并且弥补了历史资料缺失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李杜若.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七个热点转向[J].现代视听,2014(7).
[2]孙继勇.电视纪录片选题创新[J].当代电视,2014(9).
篇10
关键词:文化背景;渗透;提高;效率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 上一篇:城市园林养护管理
- 下一篇: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