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的起源

篇1

每个时代都很丰富,但是每个时代都会自作多情,对别的时代要么看不起,要么太看得起。原始时代与当代相隔遥遥历史长河,细究过往每个时代对其的述说,评说纷繁各异。对原始时代中所产生的“原始思维”更是如此。那么当代设计又应该如何斟酌对待“原始思维”呢?对此我的态度类似梅格斯在《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中提到的:“如果我们了解过去,我们将能更好的地继承美的造型和有效的传达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遗产,我们将会日益陷入无脑的商业主义泥坑。而商业主义似鼹鼠的目光,当它向前掘向黑暗时,忽视人类价值的需要。”的态度。

关键词:原始思维、民族艺术、当代设计

一、原始思维概说:

“原始”这个词的范围,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极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它指遥远的古人没有开化的蒙昧状态,更包括今仍然存在的某些不发达的民族和落后且被外界影响极少的部落。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指血缘关系在远古氏族部落中所保留的程度。而列维.布留尔则说:“在人类中间,不存在为铜墙铁壁所隔开的两种思维形式____一种是原逻辑思维,另一种是逻辑思维。”所以本文论述的原始思维一定程度主要是指与现代逻辑思维不同的原始思维,也就是“原逻辑思维”。当然这种原始思维与现代的逻辑思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互相否定的,他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原始思维相关理论有1871《原始文化》里,“人类学家之父”爱德华.泰勒爵士凭借丰富的考古学的材料和田野考察的经验创造的“万物有灵论”;有进化学派詹姆斯.乔治.弗雷泽1890年写下的《金枝》;有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世界第一提出的“原始思维”,(他也提出了“集体表象”,“互渗律”,且“互渗律”的概念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有恩斯特.卡西尔所著的《神话思维》提出的神话思维也是原始思维的不同称呼,两者之间的特点具有共同性;有列维.斯特劳斯于1962年在《野性思维》提出的进一步的从潜意识的范围来研究原始思维的理论,他倡导改用“野性的思维”来描述原始人的思维意识。(他在分析了此类思维方式的完整性与具体性特征后,得到原始思维与科学思维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一种科学,两者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的观点);在中国也有相关的研究,如李景源的《史前认识研究》和邓启耀的《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等。总之就是在十九世纪存在认为原始思维就是类似人类现代儿童的思维状态,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个从幼儿到成年的逐渐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曾一度盛行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考证人们逐渐意识到那显然是错误的。不过用这种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认识原始思维却是有必要的。回顾原始思维的相关理论我们会发现原始思维并不是简单的与现代逻辑思维的逆向的,低级的存在。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特殊国情下丰富的原始思维遗存

我国国情独特,经历了原始社会,而且广阔的地域上有相当数量的地区因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导致交通封闭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得文化的本原性得以保存。原始思维也因此得到较好保存。这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显著。同时又因我国包容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往来,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我国特有的思维系统模式。即我国的民族艺术成就的璀璨繁华其实是大家所熟知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和不可忽视的原始思维互相交融,相互影响的结果。我国民族艺术下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顽强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在典型的原始思维的影响下,在百姓的不断继承与丰富创造的过程中,在民间求全、求真、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的驱动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思维模式和造型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就是这样的情况。它们上依然延用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如民间剪纸中常出现用于驱邪除灾的“虎食王者”;用于久兩求晴的“扫天婆”;对虎抓臀娃娃生命树(甘肃镇原);六畜兴旺(墙花陕西安塞)等。当然说到原始思维的遗存不能不提到的是“正面律”。它指表现人物时,正面的眼睛放在正侧面的头部上,而正面的肩胸上半身,正侧面的腰部双腿双足可以更完整的看到或者表现肢体的连接与构造,形成一种不合常规的超现实形象。当今的剪纸作品也常发现其身影,如《马吃草》,作者就将在大树下的放牛娃剪成了三面娃,而将马儿剪成多头马,并使侧面形象与正面形象相重合。这种幻觉形象使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了多点透视的四维、五维心理时空,把抽象的时间和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性的显现。

三、民族艺术中原始思维度对设计的创造性开发

从原始思维密切联系民间艺术转到原始思维与设计的联系,我想先提下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中指出当今社会,设计已经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在以往的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中,当人与机器发生关系时,总是“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占主导为克服这种片面性,一向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得设计领域一反常态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这就意味着,在当代社会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正在与艺术创意接近。人们正在证明或已经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科学活动,设计……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总之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一个二者之间对话的“边缘地带”迅速形成。这就要求当今的设计师比任何时候的设计师们除了设计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强硬丰富的艺术修养。而包含于艺术之下的我国民族艺术因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其保留着深厚的原始思维的影响,所以于我国当代设计师而言学习了解原始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我认为民间艺术中原始思维度对对开拓设计思维的维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思斯特•卡西尔说:“原始人不用现代人逻辑而理智和实践的态度认识自然,而是用不高级的眼光了解自然。”虽然此有些偏激,但他却点明原始思维是属于交感的,不为纯理论也不为实践的,是一个整体,而且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在自然界中并没有高尚独特的地位,人和植物和动物是一个等级的。第二个方面,不同领域,界限是流动可转化的,界限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指出人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人和外界的事物是一个统一体,“万物有灵观”的影响下人们是用互渗观和“同情”,而以更低层次的眼光看待自然,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动物产生一种感情转移的“物我同一”.这种移情的结果,使其眼中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思想的对象,都是洋溢着生命之气的事物.而我认为这正是设计创意所需要的其中一种思维的维度。如中国艺术精神集中体现者《庄子》的根本思想就认为“突显和天地万物互相感觉的“大情”,才构成艺术精神中的“共感”,于是有(《子.应帝王》)中“物我不分,物我同一”的心态,至今影响到中国人感悟自然。它实质就是原始思维中“原始万物有灵观”的“以己度物”的心理认识规律和认识方式和在此方式上形成的审美“同情观”,也正是与自然通感和谐的结果。当然它也决定了在很多的讲述过程包含了相当成分的想象与虚构的成分,这样宗教性的虚构,本质上就是诗性思维,就是艺术创作活动和设计创造的过程。中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榜》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都开始进入反思环境危机中,为应对资源危机问题方面设计做出了相应反应。于是产生了生态设计,生态设计。设计强调的“人是自然的立法者”逐渐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里受一定程度上原始思维影响产生的如“天人合一”,“兼本万利”的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所以今天当尼采掷地有声的向世界宣布:“上帝已死”后仍然有如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林中之声”,设计师已不是单纯的将它当成一个园林来设计。而是将它当作与自然神灵,诗意沟通的重要媒介来设计。也才有今天中国水立方,无锡节能环保大厦,广州珠江新城等一批优秀的绿色设计建筑。

四、总结

总之我国由于其特殊的情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除了存在类似西方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外,我国部分还存在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却又有区别于其他东方国家的,根植于我国自身本土文化上的原始思维,成为我国文化的特点。这种原始思维为非物质社会带来的艺术和设计边界模糊的问题找到很好结合点,为关系民族艺术的设计找到更多的灵感和更多的创造性可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36-03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放不止,各种艺术门类激荡起一个又一个雄奇壮观的浪花,同时它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茁壮成长,滋出生郁郁葱葱的林苑,各类艺术形式浓妆重彩,争奇斗艳,装点出一场又一场绚丽的景象,而民间艺术就是其间一朵完美绽放的奇葩,其美艳的身姿令人惊叹,其优雅的气质令人陶醉,其丰富的内蕴令人称奇,完全给人以美的感观,美的享受,美的回味。

“民间艺术是区别于官方艺术的一种较为通俗,但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且较为自由的一种纯朴、率直的艺术形式。[1]”传统民间艺术,也即民间的传统艺术,是明显区别于现当代的民间艺术,其起源、发展和成长成熟均有较长的历史时期,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最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应该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且具备多元视角和层面的词义系统。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如果从狭义的层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间,存于百姓,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技艺、手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倾向于以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为主的技艺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实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

相对于狭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广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则宽泛和宏观的多,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和审美,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平台,其源于民间,但高于民间并更贴近生活,起于艺术,但高于艺术且更融合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艺术的门类和形式。

(二)外延

以传统民间艺术深远的内涵为基础和铺垫,传统民间艺术的外延和研究范围已经触及、延伸和涉猎到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形象艺术、说唱艺术、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拓展和升华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高深层次的领域,综合体现了其生活性、文艺性、思维性和价值性。

二、多元视角理解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

因为传统民间艺术牵涉广,程度深,故而立足于不同的层面、基于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视角观照和理解下的民间艺术则呈现、传递和释放出多元化的含义和信号。

(一)审美学角度

仅就审美学角度而言,传统民间艺术正如其狭义的内涵,以民间的具备美学色彩、审美造型和审美功能的工艺技能为基点,突显出“美”和“技”,可谓之“民间美术”或“民间美艺”。

(二)心理学角度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冠以“民间”二字,其反映和呈现的一定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潜在的心理感观和情趣爱好,能够折射出民众的艺术心声、心理意识和审美情操,同时也满足和宣泄了普通百姓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心和民情。

(三)社会学角度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传统民间艺术更突出其生活性,更贴近于民众生活需要本身,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凝练和传承的社会生活艺术,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娱乐性以及交际性。

(四)文化学角度

“传统的民间文化就像是民间艺术的根脉,每种民间艺术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又赋予了民间艺术以深刻的内涵,并且包含着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启示。[2]”按照文化学的范畴,传统民间艺术的宗旨应该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间文化,并且发展旅游文化,是以文化为总线,将民间的各类艺术形式贯穿起来的艺术文化。在现当代看来,它凝结了传统民间文艺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五)价值观角度

它反映和代表了民间百姓和艺人最平凡、最朴素,也是最本质、最热烈的艺术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寄托了人民的理想价值,展现了民智和民生,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诸多学科层面去阐释它的包容性和宽广性,并可以发现传统民间艺术埋藏的与众不同的耀眼光华,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解读,它都是一门广博精深,异彩纷呈,多元勃发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包容万千,其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层面,而是自下而上,自具体而抽象地加以呈现。

首先,从最一般的层面来说,传统民间艺术所研究的对象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物,例如生活器物、服饰、建筑材料、家具、装饰材料等等,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联的最最基本的事物,是民间艺术最基础的研究对象,也是必须具备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能满足人民大众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以此逐渐上升到艺术和理论的层面,没有它们,就形成不了民间的范畴,没有它们,民间艺术就失去了物质的载体。

其次,既然称之为民间艺术,则必然是高于日常生活事物的技能、技艺、工艺或本领,是一种十分熟练了的被赋予了技艺性、灵活性、独特性和超众性而令平常人叹为观止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生产生活基础上锻炼形成的技能和技艺自然是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研究的主体之一。

再次,仅仅是日常事物及由此形成的技能和技艺是不能真正称为艺术的,因为其缺少了人类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精神领域,因此,民间艺术如果要立足于文化艺术之林,其研究对象则必然涵盖文艺、气质、审美、心理、象征、感情、意念、想象、信念、情趣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并探究其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

最后,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为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涉及到艺术思维、文化、社会人生、价值观等等思想观念和思想理论的集合,形成了诸种观念和表象的完整体系和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民众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理想。

四、国内外传统民间艺术的区别

“民间艺术是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针对传统民间艺术,国内外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由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思想观念等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和个性化的特征,才使得全球的传统民间艺术气象万千、各领。

(一)民族文化

勿庸置言,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国外的民族文化迥异,在差别性远远大于其共同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历代传承,接受了悠长岁月的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饱蕴着其文化精髓和民族风格,散发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气质,其艺术本质和个性打上了浓重的华夏烙印,有着独特的中国式的理解和意义。而国外的民间艺术自然也有着其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解读,呈现出异样的感召度和亲和力。

(二)历史地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人眼中,传统民间艺术是显著区别于纯正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起点较低,它的地位明显低于官方的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也低于宗教艺术,在中国重要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我们见不到有关传统民间艺术详细的记载和叙述,“民间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受社会文化风尚、群众文化素质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加工提炼,以及流传中的扭曲变异,往往存在著芜相杂、瑕瑜互见的现象,思想上艺术上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4]”长期以来,传统民间艺术虽被广大百姓所喜欢,所推崇,但在上层社会看来,其不过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受不到重视。以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名士对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也即《诗三百》的归类和解读为例,他们总体上都是将宫廷贵族、文人雅客的作品、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与民歌民调加以归纳和区分,并按照等级划分依次称之为“雅”、“颂”和“风”,这就是因为“雅”为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颂”为宗教艺术,而“风”则是民间艺术。今天,我们从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实际上“颂”不如“雅”,“雅”不如“风”,但在封建礼仪、等级制度和宗教礼制盛行的中国古代,这样的定位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对于中国,国外的艺术门类虽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像中国古代这样的等级森严,其民间艺术较好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保护、发扬和传承,特别是一些精湛的手工技能和制作技艺,从古至今倍受人们推崇,在国外诸多国家,很多能代表其国家的技艺水平和制作水准,往往是传统的民间工艺,而在中国古代,精品和珍品则多出自官方。

(三)地方特色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由于受众多民族和广阔地域的影响,表现出系统精深、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征候,如中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独特且精彩,而即便是占中国人口92%的汉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辽阔,受多元的地域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典型的老北京民间艺术、巴渝民间艺术、徽州民间艺术等等,反映了地方独有的风格特色和风土人情。

国外的民间艺术同时具备悠久历史和地域多样化特征的较为少见,二者兼具者甚微,因此,国外的民间艺术只有综合多国多民族和广大地域方能显示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如欧洲的民间艺术和美洲的民间艺术等等。

(四)发展继承

在发展继承方面,中国的民间艺术虽然历史传统悠久,艺术风格独特,但正如上文所说,受到历史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今片面追逐利益、功利性思维的盛行,还有国际化全球化思潮的渗入,很多纯文化艺术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得不到重视和保护的情况下,失传和消亡了,而得到发展继承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变了味,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得到系统的发展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纯原生态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十分鲜见了。

国外的民间艺术显然同样也受到了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经济化等各种情况的干扰,但在传承保护方面,或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系统深入地大量地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专题研究,或是将传统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视作国宝,或是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等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对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其做法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和无尽的风采魅力在传统与现实中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大众,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寻常百姓的精神追求,因此,当前及今后,我们要“在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艺术过程中,立足传统,贴近大众,服务现实,适应时代特点,使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5]”

参考文献:

〔1〕陈彬.木版年画的图式――从木版年画的兴起发展及其图式的繁衍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时代文学,2008(06):113.

〔2〕陈超.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J].安徽文学,2010(6):87.

〔3〕廖志英.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对陶艺的影响[J].陶瓷研究,2005(1):24-26.

篇3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6-01

一、艺术源于生活

首先,艺术的本质在于服务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即可窥见一斑。艺术起源有诸多说法,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艺术的起源是由多元化的方面所影响的。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这时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阶层的分化,艺术逐渐产生了分离,出现了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宫廷艺术。士的崛起,文人艺术应运而生。艺术便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民间艺术却始终保持艺术的本质功能。

智力革命之后,人类逐渐意识到自我和时空。同时萌生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畏惧。远古人在同化于主体与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积极的解决方式——创作鬼神观念满足自己的愿望。人类在相信神秘力量的同时创造了诸多模仿宇宙空间秩序的鬼神的艺术形象以及一系列的祭祀礼仪活动。于是,艺术在劳动中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其次,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艺术同样源于生活。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弗洛伊德学会所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进行创作,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原型。即使是中国传统的鬼神形象也不例外。譬如龙的艺术形象是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身体的某部分组合而成。

谈及艺术家不得不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关于人的本性,中西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譬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子雄的善恶混杂说、告子性无善恶说以及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等。儒家有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载:“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然而,关于人性却不能仅仅限于人之初。对于“本性”的不同解释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者将本性定义为“人出生时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而具有的”。然有的将本性界定为大众所具有的共性。后者是笔者所赞同的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对此做的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和。休谟在《人性论》中系统的论述了人性,包含知觉、情感、道德等。而这些构成人性的成分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莫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情感融合在艺术作品中使艺术品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等特征。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抒情性与表性。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优势在于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的情感。不论是艺术家的情感抑或道德都属于艺术家本身,而艺术家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一切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会有鉴赏者对其进行再创造。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欣赏的结果是审美愉悦,而艺术鉴赏除了审美愉悦之外还能够达到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故而“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常常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阅历、生活经验等进行鉴赏。从这一方面来说,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同样源于现实生活。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反过来能够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艺术的功能当中首要的是实用功能。艺术在发展之后逐渐产生了分层,出现了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除民间艺术是以实用为主的艺术之外,其他三层艺术都是以精神需求为主。显示出艺术的两种功能:实用和审美。实用功能是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体现。审美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的结果。

生活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泉。艺术不仅服务生活更能美化生活。人类通过艺术把握世界改善生活,艺术作品反之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从而推动生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探寻生活的真谛。

篇4

1.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工作环境空间的运用

工作环境主要用来为人类的日常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一般的设计要求以简单淡雅为主,这样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一设计原则似乎不太适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但是我们不能对思维进行固定,对于办公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之外,进行独特设计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既能降低长期工作的压力,还可以体现地方特色,例如地方性的政府部门,通过对独特少数民族民间元素的应用,更能体现自己本身的特色。而其他工作环境对于民族元素的应用,更能体现一种归属感,增强一种民族荣誉感,对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休闲娱乐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休闲场所的主要作用就是供人们进行日常放松。第一:空间环境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环境,符合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环境设计应该具有亲和力,使其中的人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加容易进入这种环境中。第三:环境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新鲜感,这种由于未知所带来的新鲜感,更容易引起顾客的兴趣,从而增加其参与的热情。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休闲娱乐环境才能真正地体现闲与乐的要求,而少数民族的独特民间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上述要求。民间文化起源于民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更体现了一种热烈的感觉,与休闲娱乐环境所要求的相一致。

3.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

商业环境里进行的是商品的消费以及交流,主要发生的是关于商品的交易。随着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商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商业建筑拔地而起,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商品,因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样的环境就需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水平。通过将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元素应用到商业环境中,通过商业环境的不断展示,有效促使了民间文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商品的特性以及环境的文化特点作为民间艺术的符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展示环境中的应用

展示空间通过对物品的陈列,并且运用特定的手法将展示内容有目的性地展现给观众,这样的环境主要以展示为目的。相对而言,具有长期性质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很好地通过自身展示的内容与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很好地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通过对民间艺术的使用,通过专业的展览手段以及技术,通过将展览内容与展品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相结合,很好地升华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民族归属感,能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语

篇5

一、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是观念淡薄。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的渊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自发性,不管它起源于宗教祭祀还是劳动之余的享乐,这种自发性都会存在,正因为民间艺术具有这种自发性,所以难免出现艺术水准低下,艺术制作程序不规范等现象,社会发展到现在,往往还有许多人鄙视这种艺术的存在,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

二是怕担责任。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功能上看,作为自发的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术团队自娱自乐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要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政治、经济的功能,比如数十个表演演员,吸引的是上千的观众,治安问题谁来负责,不出问题则罢,一出事情直接领导责无旁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对民间艺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便束之高阁,到最后更是无人问津,无人重视。

三是经济困难。近年来,我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单从经费来源方面来看,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也是靠打报告一事一要,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就是举步艰难,结合我镇实际来看,我镇王圩村的推剧团、平圩村的锣鼓队、李圩村的花鼓灯艺术团等,演员的表演基础相当好,热情与积极性也很高,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经费紧张,演出服已是千疮百孔,靠爱好者出资已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必要探索其经济来源的途径。

四是队伍不健全。乡镇虽然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机构,有文化干部但是也存在身兼数职,投入文化的精力很少的现象,同时乡镇文化站整个机构就仅有一名干部是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员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文化站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对待发掘整理农村民间文化并加以传承保护这项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和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加强领导,形成网络

各级领导部门要把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机构和机制,形成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有效运行的工作网络,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做到组织力量、制订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信息沟通,从而为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任何一种物质产品需要宣传后才得以让大多数的人认识,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蕴藏在民间艺人的口里,手中乃至脑子中,民间艺术不宣传不行,而经常性的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宣传,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产品深藏在家中自得其乐,只有通过经常的展示,鉴于以上认识我镇有意举办“平圩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这个固定的节日里将我镇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同时在市区各类文体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慢慢的接受、喜爱。可以成立“平圩艺术团”,在有需求的场合组织他们有偿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宣传、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效果,更有效的解决了经费的紧张的问题。公众认识了该产品(作品)的优秀程度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篇6

关键词:衡阳渔鼓;大学;传播;推广

中图分类号:J6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84-02

渔鼓起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为传道或化募时所唱的歌曲。渔鼓袭用道情的形式,演变而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说唱艺术。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宋代已出现。渔鼓用竹筒制作,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

衡阳渔鼓是流行于湖南衡阳和湖北天门等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因其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是渔鼓而得名。它的历史悠久,属于别具一格的地方曲艺。 在衡阳县乃至全国都曾经流传甚广。它的有些曲目至今仍经久流传。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一独特的艺术种类如今却一步步地陷入沉寂,濒临失传,它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艰难的。这一曲艺形式濒临灭绝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传承队伍严重老化。很多掌握这一艺术形式的艺人都是老艺人,而现代的年轻人对这一曲艺又不喜欢学习。

底本丢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曲目,因缺乏整理、挖掘、提炼和舞台展示而濒于失传。

传承方式单一。衡阳渔鼓演唱的学习只能只能根据文本进行演唱,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口口相传, 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发展。

对传统艺术的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 休闲娱乐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广, 传统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此外, 艺人收入微薄, 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 都制约着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由于渔鼓流行范围局限, 又缺乏必要的扶植, 以致目前从业演唱者不多。

针对这一现状,对衡阳渔鼓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渔鼓艺术濒临消亡,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高校音乐教育对于传播与发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又是中坚力量,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衡阳渔鼓文化的熏陶与学习, 对将来的渔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领军作用。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 进行民间艺术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其次,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次, 通过学习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 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源自民间的艺术形态发生兴趣, 增强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唤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民间艺术引进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从根本上可以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能够通过大学生艺术教育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最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由于种种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很多优秀的艺术形态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在大学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播撒民间艺术传承的种子。 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培育适宜民间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土壤。 抢救、发掘、整理民间流传的各种原生态艺术形式。正是基于以上,开展大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本土的衡阳渔鼓民间艺术教育,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传统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之一,成为当代大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启发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好艺术教育素材。

(一)民族音乐课程设置。我国高师音乐教学内容早已西化,它最突出的表现在《基本乐理》等技术理论课上。师生多不识音乐母语,对民族乐理、乐感、语感、美感、声乐和器乐理论知之甚少。因此, 要在现有基础上大量增加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 包括《中国乐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等。渔鼓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可以将其作为民族课程中的一个分支开设,使学生能够更具象的接触、了解、并学习渔鼓文化,为将来教学与传播奠定基础。

(二)编撰民族音乐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 高师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的建设是构建“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 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应广泛收集和利用我

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来选择内容积极、健康、与学生生活距离接近的衡阳渔鼓乐作品作为音乐教学的补充教材, 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 从而减少学生原有的对传统民间音乐不认同的情绪。进行教学。

(三)创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在《民音》课上应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缺乏个体自主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便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与学生成为“交互主体”关系的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也使课程内容不拘于教材和大纲, 地方民族音乐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比如,在衡阳渔鼓的曲调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让学生自由填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下也可以组织渔鼓队让学生表演节目。

(四)民间艺人进课堂。掌握衡阳渔鼓艺术的先辈多是来自于民间,从民间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养分,因此,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特色,如何让这些本土化的东西让学生更好更精的吸收,最好的就是将渔鼓艺人请到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渔鼓的魅力。所以, 通过音乐教师亲身学习和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认知,在课堂上能起到相互配合补充的教学效果。渔鼓乐曲调单一, 节拍韵律简单,如何把握韵味,是很难得。民间艺人亲临课堂, 能让很多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纯朴和独特的魅力。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学生、艺人都可以相互促进。

(五)创新题材,加入时尚的元素。社会在发展,文化在更新, 保持不变的题材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适应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可将渔鼓乐的歌词进行重新填词。这种对民间音乐的改革,是传统民间音乐在大学校园进行传承的必要举措。大学生如何不断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理想追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恋爱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外风俗、服装、明星、时事政治等, 都可以作为渔鼓乐的新型题材。学生在接触、接受渔鼓乐的时候, 会先通过对文字的理解而产生对内容的极大兴趣, 拉近大学生和传统民间音乐的距离,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在校园里流传和推广。

篇7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更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下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符号让景观变得更加人文化、历史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欣赏、研究它们。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文化与旅游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借助旅游得以传承和传播,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当今世界软实力—文化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文化不仅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它赋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更加人文化、历史化色彩,感染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们,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来旅游者去认同它们的思想、理念、文化。

2潍坊特色民俗文化

2.1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潍坊市A级景区发展到65家,居山东省第一,而杨家埠是潍坊特色民俗文化聚集地,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代表。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容丰富,设有多个场馆,包括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文物馆、民俗馆、嫦娥奔月台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等等。进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旅游者可以感受到杨家埠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历史气息。

2.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蕴含吉祥、祝福之意,在民间广泛传播,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山东文化保护中心曾采用建设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然而年画本身所带有的实践性、动手性的特点,仅仅参观无法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2.3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是风筝的起源地,国际风筝节就设立在潍坊,建立了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博物馆中陈列了古今中外风筝的精品和关于风筝的资料,博物馆设有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潍坊国际风筝展等大厅。从风筝的结构、取材、风格等能够了解潍坊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潍坊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即对所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主要有,首先潍坊的民俗文化悠久醇厚,这是潍坊旅游开发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让潍坊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其次潍坊具有诸多民俗文化景区,可以利用这些景区形成旅游链,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可以更多的一次性欣赏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历史遗产。最后是潍坊的地理位置,潍坊地理位置优越,方便游客达到,同时依山傍海可以获得独特的天然优势。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劣势主要有民俗文化继承人缺乏,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无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进而被淘汰,而民间艺术者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转业,这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机遇是其国家、国际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潍坊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同时又充满着挑战,因为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格局,如何将其特色发扬出去,受到认可是旅游工作者和文化保护者们共同遇到的难题。

4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潍坊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诸多的名胜古迹代表性的有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及潍坊风筝博物馆等。本文对潍坊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更好地发展潍坊文化旅游产业。总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旅游产业,依托旅游产业可以让民俗文化得以壮大和发扬,同时旅游产业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只有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气息,才能获得长足、持久的发展。

作者:张月婷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潘贵渝,张荣,方新芬,杨泳江.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浅论黔西南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176~179.

[2]郑小艺.潍坊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满族民间艺术;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81-01

艺术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他表现了孩子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受。满族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生活情趣,代表着满族民众的审美思想,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特色,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良好素材。我们应该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幼儿感受满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启迪幼儿创造民间艺术美的情趣。下面,谈谈满族民间艺术资源在我园美术活动中的利用。

一、认识满族历史,了解满族文化

参观满族博物馆,让幼儿知道满族的形成与发展。满族是一个即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部落后形成的。满族的服饰充满着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衣服有精致的缝绣图案,妇女戴头饰,穿木质鞋跟的绣花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更显高贵和尊严。满族人民勇敢顽强,从小就练骑射。满族人擅长剪纸,缝绣,歌舞,雕塑,皮影,书画等。

二、创设环境 整合资源

积极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环境氛围,提供丰富的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由,愉快,平等,尊重的情绪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达到审美与创作同步发展的完美意境。

1、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幼儿园室内外进行了改装,重新画了墙体画,修建了长廊,假山。凉亭等。当你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满族风味。感受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满族民间艺术氛围。装饰在走廊墙壁上有剪纸,刺绣,玉雕,满族游戏,满族服饰,孩子的农民画等。美术室棚顶模仿古代皇宫图案描绘的彩图,墙壁上有剪纸,农民画,国画,布艺等供幼儿欣赏,还有家长和老师搜集来的枕头顶,荷包,肚兜兜,虎枕,虎鞋,根雕,玉雕,陶泥等。幼儿置身于艺术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充足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欣赏创作的前提和保障。在绘画区,老师投放了油画棒,水粉,素描纸,记号笔,水粉笔,国画颜料,水墨画工具等,让孩子通过模仿满族服饰,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满族服饰。我们开展了“漂亮的满族服饰”服装展,孩子们设计出了大量不同的满族服装,颜色艳丽,美观大方,一幅幅民族生活的生动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木,都是他们探索的目标,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绘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是当成一种游戏,把各种色彩作为一种媒介,尽情地挥洒。

在创意区,老师投放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和各种彩纸,以及剪刀,毛根,彩条,针线,胶水,双面胶,水粉,油画棒等材料,供幼儿剪裁和制作服装用,家长也参与活动中,在幼儿和家长的精心设计下,经过加工,制作出新的服装。我们开展了“时装秀”活动,请来了家长,老师参观点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到满族服饰的起源于演变过程。一方面让幼儿欣赏到高贵典雅的满族服饰美,另一方面,让幼儿尽情地体验美,表现美。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一件件满族服饰,穿在了孩子的身上,那种喜悦和自豪展现在孩子的脸上,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那些小设计师们的创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养成了自信,勇敢,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德。

3、寓满族民间艺术活动与美工活动中。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和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家乡的剪纸,陶艺,根雕,玉雕,农民画,小工艺品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乐趣,不但可以了解满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而给孩子以启迪,以美感。

剪纸,撕纸活动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当孩子们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玻璃上的时候,那种喜悦和兴奋更是让人体会到艺术的价值。

我们家乡的玉雕更是让孩子引以自豪的艺术,孩子们以石代玉设计了很多玉雕图案,在孩子们欣赏和设计过程中,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鉴赏力更强了。

孩子们用废玉片拼画,用大茧壳,松树塔,核桃,木板,纸板等制作小玩具,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

农民画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农村的素材,体现家乡美,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幼儿欣赏。孩子们欣赏到了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起伏的山峦,清清的小溪,高高的大树,山涧鸟鸣,广阔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波浪起伏的麦田,农民的辛勤耕作,还有可爱的小猫,会看家的小狗,牛羊等等。这些美丽的景色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些为素材,加之农民画的特色,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贴近生活的图画,描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孩子们画好后,讲给大家听,有的编成了小故事。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孩子们被一幅幅,一件件用民间特有的材料制作的作品和小玩具所吸引,他们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孩子的心中大放光彩,艺术的美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三、丰富创意,促进发展

篇9

关键词:门神;当代艺术;传承与运用

当代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鲁迅先生曾经把民间艺术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精华,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渗透于当代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21世纪以来,“复古”(回归民间艺术)的思潮日渐渗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门类,无论是动画艺术、当代设计、雕塑艺术,还是市场前景较好的收藏艺术,都纷纷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为当代艺术新形式的创造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门神画作为最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贯穿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体系。

1 门神画与动画

近几年,中国的动画事业有了卓越的发展。最近宣传比较火的一部电影――《小门神》,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改变和如何有勇气面对改变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人间江南小镇和神界,门神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因为近些年人间对神仙们的冷落,导致神界经济大萧条,小神们遭遇失业的危险。为了证明门神的存在价值,郁垒决定去人间,做一番震天撼地的大事业。两兄弟先后来到人g,遇到了小镇上的单亲母女,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惊险有趣的故事……如果从造型观念这个角度来挖掘其背后的设计思想,不难看出:门神人物形象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栩栩如生,门神画的造型特点与动画艺术结合得惟妙惟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超现代化,新形势下,人们对动画所追求的视听奇观性越来越严苛,而门神形象与当代艺术的碰撞、设计与嫁接,给予了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与享受。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造出新的人物动画形象,表现其基本的造型特征和规律,将这种历史文明下的产物放置于数字现代化的舞台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人们感受门神艺术与当代艺术碰撞下的火花,达到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视觉奇观。当然,对于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从民间最质朴的形象中提炼出人物形象的性格与品质去诠释一个新的人物角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其次,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追求商业化效益的同时还应关注到给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效应。门神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有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与内涵。而它的来源则来自民间最朴实的百姓,在那个年代,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构图,什么样的色彩才好看,只是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历史的经验创造出这么富有情趣的人物。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变迁,门神的人物形象也在发生着演变,其艺术风格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性格与特点。而动画,作为一种门神文化得以传承的艺术载体也在每个不同时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今天,数字时代的到来将门神文化所传承和发扬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充分体现,观赏中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找到了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一个比较好的嫁接点。

2 门神画与现代设计

过去,人们在门上贴秦琼、尉迟恭、神荼和郁垒等门神,认为可以驱鬼纳祥。而现如今,它不再只是驱鬼纳祥的吉祥物,也不是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看到,广告宣传栏,书籍,甚至于各类服饰,到处都可能看到门神的影子,它穿梭于大街小巷,给人们留下了视觉上不同的感官享受,同时取得了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14年,韩国釜山国际时装周,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色彩学硕士林进亮携时尚与独具神秘色彩和东方意蕴的中国门神系列服装惊艳亮相,秀场上“生态”“民俗”“自由”“时尚”等元素尽收眼底,传统的门神文化被打造成国际化的中国风。在不断趋于全球化、设计化的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必须立足于市场,创造出人们青睐的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这就需要当代设计师必须把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做出一个好的衔接点。传统民间艺术本来就和当代艺术设计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而门神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表现尤为突出,它渗透于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无论从线条,色彩,还是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与当代设计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连接和相互转化运用的密切关系。设计师将门神画这种传统艺术重新以当代设计的理念和观点搬上现代生活的舞台,完成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嫁接。

3 门神画与收藏艺术

近年来,在国内收藏市场上,年画的价值正在回归,这种被称为“老年画”的艺术品投资越来越兴旺,年画的行情逐年提升。中国年画拍卖专场――《王树村藏中国精品年画》2012年在广州嘉德夏季拍卖会上首次开设,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年画以及创作于建国前后的新年画汇聚一堂,让收藏者们可谓是大饱眼福。

年画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起源于“门神”,以通俗易懂的绘画语言表达出人们富有情趣的“高调”生活。在收藏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年画以其独有的装饰性风格和观赏性魅力吸引着广大收藏者。其中的热门有: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如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戏曲故事,如《天仙配》《白蛇传》《西厢记》《桃花扇》;吉祥图案,如岁岁平安、钟馗接福、喜报春光、吉祥如意;市井风格画,如《赛龙舟》《春游图》《摇钱树》;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昭君出塞、单刀赴会、三气周瑜、穆桂英挂帅。以上可看出门神画在收藏界的地位居高不下。由于古代的年画人物大都被人们贴于门庭之上,因此流传至今的纸质门神少之又少,而且价格不菲。门神的“年龄”越大,绘画的历史年代越久远,它的升值空间就越大,“老”门神始终是收藏者们追随不已的目标。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而门神画又是民间木版年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雕塑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手法,在当代艺术中拥有一席之地。著名的雕塑作品《日月之神》曾以168万的价值被收藏,作品采用古典人物画大师邓敦伟的“日月门神”为原形,经修改后精选上等珍珠贝壳,利用其纹理、形状及天然色泽,巧妙地塑造人物的精、神、气,门神的表情严肃,动作孔武有力,整幅画色彩鲜艳、层次丰富、雕刻细腻且表现手法多样。我想,门神画的价值一定不止这些,人们会渐渐发觉门神画带给现代生活的更大惊喜。

4 结语

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把门神画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不再是照搬中规中矩的人物形象,而是尝试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人物形象重新定位,重新组合,运用现代技术,适当添加现代思想与手法,把一个个更加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大众面前,让门神画艺术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众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这一瑰宝一定会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门神画[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2] 王树村.门神艺术[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1.

[3] 袁恩培,陈倩.门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Abstract: The folk arts of Xifu in Shaanxi, taking Baoji as center, have a wide range in type. Folk art color, as one of important elements of folk culture, once lost its way in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ven walked into the err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olor, combining with reality, this paper raises doubts about the folk art color of Xifu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innovative ideas should be rooted in tradition, and only can folk color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society.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间色彩;传承;创新

Key words: folk art;folk color;inheritanc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08-02

0引言

以宝鸡为中心的陕西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常见的有泥塑、皮影、木板年画、社火脸谱、布堆画、刺绣、麦秆画等,它们以造型概括夸张简练、形态逼真粗犷、色彩热烈饱满、色泽鲜明艳丽流传于世。千百年来,西府人民以他们勤劳的双手,凭借诸多艺术法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把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得到发扬,其中以凤翔六营村泥塑为最,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西府民间艺术,尤其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正在远离民间。

1马勺脸谱上的明度推移

凤翔六营村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的集散地,吸引着大批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以及诸多大中专艺术类院校师生去观摩学习。因为教学任务的安排,笔者曾三次带学生走进六营村,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初次看到些可爱的泥玩意儿很是激动,不说造型多样各异,憨态可掬,单就对民间艺人的认真以及对彩绘技法之娴熟,图案绘制程序之老到精细,足以让我等所谓专业人士自惭形秽。出于对色彩的敏感性,我对在马勺、木梭上采用色彩推移的形式绘制出的脸谱形象提出一点小小的疑问:这算是民间色彩吗?

色彩推移也叫色彩渐变,是艺术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配色技巧,讲究构成形式,画面色彩丰富,变化微妙,属于理性配色。民间色彩讲究感性表现,其特征是色泽鲜明、艳丽、简单,色彩明快、强烈,装饰性强,擅用原色,单纯而富于变化,强调强烈的对比。“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而色彩推移恰恰犯了民间用色的大忌,明度推移加白,纯度推移加灰,无论明度推移,还是纯度推移都改变了原始色彩的相貌,都破坏了民间色彩的概括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左传》中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之说,民间也有 “朱锁五色,用来悬以门户,抵制恶气”的习俗,这种传统的“五行色”观念为民间美术的用色奠定了基础。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之一的社火脸谱,其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兵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天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便产生了画脸谱驱鬼的习俗,并逐渐融入到社火表演中。学术界则认为,脸谱起源于周秦时期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祭祀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可见脸谱色彩具有特殊的表征――象征性。红色喜庆忠勇,黄色皇权猛烈,黑色刚直,白诈。用色彩推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脸谱艺术,虽然做到了创新,但却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2传承之艰与创新之误

作为产生在农村这块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土地上的艺术领域,其传承形式主要是家族式传授和非家族式传授。家族式传授一般是子承父业,在家庭内部进行,不传外姓,并且传男不传女,所谓“父传子”,“婆传媳”, “传媳不传女”,以保持其家族在掌握某项技艺的优越性。非家族式传授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徒相传,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师傅往往把其中技法上的精华作为压轴绝活偷偷地保留下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到万不得已,绝活绝不轻易示人,往往因意外事故的发生使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艺术种类失传,这给民间美术的流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从一个皮影艺人那里了解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专门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能了,因为这些所谓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用来养家糊口了。拿皮影艺术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宝鸡地区有各种皮影戏班120多个,现在不到四分之一,久负盛名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现在基本上没有活动。在这样的经营状态下,从事皮影制作的艺人又能赚到多少钱?民间艺人也要生存,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继承和发扬谈何容易!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和凤翔泥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泥塑的商品价值也不断地突显,一些农民看到泥玩意有利可图,纷纷在家里开起了作坊,出现大规模生产的势头,对传承与发展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使民间工艺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笔者于2009年3月第三次去六营村时,看到一些泥塑、马勺、木梭上绘制的图案远不如第一次见到的细致精巧。据一份 “西府民俗艺博园”的资料说:艺博园年设计制作生产泥塑、皮影、陶艺、版画、布艺、社火脸谱、草编等20万件手工艺品……

民间艺术的卖点就是民间性、原始性、手工性。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显然违背了民间艺术生产的特性和环境,这样所产生的作品,最终的结果是失去所谓的民间性,而趋向一种商业流行,必然有一些远远超越当地的艺术传统和民俗基础,难以上升到艺术的表现和追求的境界。这是民间艺术品创新的悲哀,是时代进步的悲哀。

3创新,根植于传统

著名工艺美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汉民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创新,还必须坚守民族的东西……”对于民间美术的创新,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民间美术应较多地保留着艺术发生时期的基本性质,保留着如同原始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混溶性文化精神。

决定着市场价值和价格的民间美术是其本身承载的人文分量和本土文化底蕴,任何脱离本土文化的所谓创新都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民众的拷问。大学美术老师和文化学者之所以不辞辛苦到民间采风,还不是学习民间的传统艺术?而一旦发现所谓的民间艺术原本就是“学院派”里的东西,恐怕不只是一种失落和失望,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不是亘古不变的,但“变”要根植于传统,尊重地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尽量保持其民间性。只有民间色彩才能突显民间的特征。对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看上的就是你的民间民俗味。登上2003中国羊年生肖邮票的《发财羊》就是较成功运用民间色彩的典范:大红象征喜庆吉祥,大绿意味着自然和平,大黄代表着财运富贵,对比着意味纯粹和神圣的白,处处体现喜气,让人着迷,使人疯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军说:“民间美术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继承和恢复那些传统的技艺和艺术形式。作为传承人应当保持和运用传统技艺,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造型、图案制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是民俗民情以及人文历史的一面镜子,没有本土特色,再漂亮的工艺品,也不过是手工做的产品而已。失去民间颜色的民间工艺品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

[2]丛小桦.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