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礼仪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各国礼仪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我国小微企业经营业主教学内容;个人文化差异;企业管理的影响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自从小微企业被提出并确定下来以后,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相当重视,无论是金融方面还是政策方面,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无限的契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一定就能快速、健康的发展,还需要企业一系列的经营管理,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而获得市场机会。当然一个企业能否具有市场竞争力,除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还需要自身内在环境的“修为”,企业经营的好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企业的管理。不同的企业经营有着不一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这些不同的差异形成了企业经营者之间不同的个人文化差异,也势必对自身企业管理形成影响。以下我们将对这种影响展开探讨。
一、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文化差异现状分析
1.权利欲
我们每一个人对权利的渴望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当然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人们不同的教育背景,会让人对于权利的认知和理解千差万别。在这些小微企业经营业主生活成长的那个时代而言,信息闭塞,资源缺乏,生活水平相对较差,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父母也缺乏相应的文化水平。所以在当时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下,为了生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非常突出,私心、疑心也变得很重,之后在长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中,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及引导。因此这些就形成了他们之后经营企业的固有的思维方式,而且一但形成很难再改变。
2.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每个男性同胞心目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种“英雄情结”,这跟我们从小看了很多“英雄式人物”电影和小学中学课本中英雄人物传记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我们这一代里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不知道楚霸王项羽。我们梦想自己能够变成英雄,变成侠客,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和信心。我们既是如此,对于那个缺乏太多媒介又讲究政治觉悟的年代而成长起来的那些小微企业经营者来说就更加如此了。由于那个年代经济底子比较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又普遍较低,想改变生活现状的思想就比较强烈了。因此成千上万的人走出家门,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拼。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企业。当然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
3.大男子主义
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普遍生活方式,造就了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形成,男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体,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上帝赋予男人的力量是社会前进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妻子无奈之下,必须遵从丈夫就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但也不能把大男子主义说的一无是处,它也包含了男人刚毅和责任的一面,但如果是用这种思想来影响企业的管理,未免有些欠妥。
二、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文化差异对自身企业管理的影响
1.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文化差异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突出在权力欲上。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主都经历过,等历史变迁,经受过生存及饥饿的威胁,因此受成长生活环境的影响,内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同时也由于他们在刚刚出来打拼之初处于社会底层阶段,社会负面信息势必将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定的影响,私心、疑心变得很重。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是他们企业的首要明显特征,高度集权的管理结构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瓶颈。特别是小微企业主,他们大多是由于家庭十分贫困艰苦,不得已出来打工创业,在通过长时间的积攒和奋斗才拥有的今天。同时,从小也没有经历系统的学习,之后的自我学习观念也相对淡薄。
2.对企业领导方式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文化差异对企业领导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英雄主义及权利欲上。其实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不管是大型的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及手工作坊,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和机遇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无数外资企业的进入从而推动了我国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那么这些企业的成功因素当中,国家发展政策带来的成功要远远大于企业自身经营方略的成功,在企业迅速发展及自身急速暴富的表现下,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把企业的成功于自己的企业管理画上了等号,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带来的是盲目自信,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等。如此,这些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时候,必将产生这样的现象:(1)开会不是思想的碰撞,共同探讨而是一言堂,事情会。(2)企业奴才多,人才少。(3)企业任何决策都是一片叫好,没有反对声音。(4)企业氛围死气沉沉,员工感到很压抑。
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 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 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 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篇3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篇4
关键词:礼仪;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与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 it?”
(2)称谓。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在中国伦理中,父亲系列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则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就饮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氛围,就是宾客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环境。当许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适宜,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而已。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结交友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为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成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与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指包括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则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中国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观察与评价的一个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进提高相关的教学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跨国营销; 东盟; 文化差异; 启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基中蕴藏着无限商机。我国毗邻东盟十国,在与东盟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走出国门。
但是,跨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会使营销人员面临更多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加营销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必须对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唯有深入了解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我国企业探索性的营销活动获得成功。
1 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比较
虽然东盟十国和我国同处亚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其文化差异仍十分明显。本文按照地缘标准把东盟地区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中南半岛五国,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另一个是马来群岛五国,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和菲律宾。本文从人口、语言、宗教、礼仪、习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1 中南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中南半岛五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这和我国的情况相似;第二,官方语言基本都是自己国家的母语;第三,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岛五国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人口数量方面,泰国、越南和缅甸相对来说是人口大国,老挝和柬埔寨人口较少;第二,物质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来衡量)差异较大,泰国相对富足,其他国家都比较贫穷;第三,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1.2 马来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马来群岛五国的共同点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新加坡、菲律宾除外);第二,英语是通用语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马来人、华人为主(印尼除外)。
马来群岛五国间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各国物质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莱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印尼还比较差;第二,人口数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国在风俗习惯、礼仪、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菲律宾,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国差距较大)。
1.3 东盟十国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影响着消费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费习惯、节日习惯、爱好与禁忌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深层次内容,绝对不容忽视。东盟十国的主要风俗习惯具体如表1所示。
2 东盟十国文化差异分析对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的启示
2.1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市场营销活动尤其是跨国营销活动而言,开展市场调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就盲目进入市场造成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营销将面对布满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场,营销调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跨文化营销的进程中,不但要进行传统的营销调研,还必须根据跨文化营销的特点对市场的文化环境进行重点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顾客认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点的产品策略
我国企业应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策略。如: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禁饮烈性酒,那么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就应注意这一点。另外,在产品设计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标市场上式样、颜色、图案方面的禁忌,设计出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标市场文化偏好的产品。如:泰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国企业可以瞄准泰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在包装、式样上体现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东盟十国的物质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样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区域或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装和价格。如:销往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考虑用精美一些的包装,价格定得高一些;而销往印尼、越南等国则可以考虑选用大众化的包装,采用低价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销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标市场的风俗和禁忌,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物质文化状况。以广告为例: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广告机构,也没有多少台电视,只能通过村庄之间的流动电影来播放广告。而且在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人识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网,所以利用报纸、互联网做广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传媒设备、交通条件等不同,对媒体有各自的偏好,我国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广告媒体。
3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东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避免自我参照标准,从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勤,许鋆. 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 东南亚纵横, 2009(2):46-49.
[2] 陆建人. 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 当代亚太,2006(5).
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33-0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习得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英语学习也一样,只有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和学习障碍,让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本文试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增强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全世界成为一个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道障碍,消除彼此之间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有些行为习惯上,中西方也会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国人会轻拍小孩子头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友善。但是在西方,这种行为被认为具有恶意,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使得整个交流不顺畅,进而无法进行。
(二)文化差异阻碍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实际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重语法,轻交流;重考高分,轻英语语言的环境,导致出现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特别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问了一些不该问的问题,说了一些不该说话,如你结婚没有啊,一个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闹了一些笑话,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宗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文化体系,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多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例如饭前等时间段进行祷告,遇到困难时向“主”祈祷说“God help me!”在中国不少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萨、财神、土地神等风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道德标准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1.个人荣誉与谦虚谨慎。在西方国家,人们尤其崇拜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底层奋斗,慢慢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人。个人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从来不主张个人荣誉的炫耀。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或不惑。“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这种谦虚在不太了解国人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不仅否定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过于谨慎的中国式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国家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自主,崇尚个人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受约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每个人都自我努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过问他人事情,认为如果接受了他人帮助,就说明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帮助他人而引以为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三)思维方面的差异
1.思维表达的逻辑顺序。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思维方式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写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用英语则写成Qingxiu District,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西方人喜欢将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西方思维准确性的特点。中国人则喜欢模糊表达,例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饭”根据具体说话的时间来推断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组成家庭结构。在中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复杂,几代同堂被认为是很幸福很温暖。整个社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家庭,亲情观念很强。在家庭中,父母会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子女则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在美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等到子女独立后,经济上就和父母脱离了,也不会赡养父母,更加不存在几代同堂了。
2.称谓。西方英美国家英语中的称谓和汉语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词,对应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国,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分出年龄大小,还要说出性别。在西方国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极其不礼貌且有违情理的。
对老师的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称“Mr.John”、“Prof.John”等。而中国人却称呼“刘老师( Teacher Liu)”、“张老师( Teacher Zhang)”等。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不是称呼。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刘老师=Teacher Liu。西方国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来称呼人。由此可看出,一个简单的称谓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会风俗、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上哪去?(where arc you going?)”在我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用语是有礼貌的。如果我们这样跟西方人这样说话,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隐私。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西方国家通常以天气如“A nice day,isn’t it?”“how are you”等打招呼。
2.隐私权。、家庭情况、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问及这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对此会比较反感,认为是刺探别人隐私,听了会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年龄、婚姻、工作、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 结婚没有啊?”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种关心,一种问候。中国人聊天时谈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经地义。由此可见,隐私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感谢。“谢谢”一词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如果说了“谢谢”,听起来会总觉得怪怪的,或者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一词适用于一切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西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什么的时候,国人一般表现都较谦虚、内敛,回答是“不用麻烦了,随意”等。按照西方国家风俗,想要就直接说“Yes”,不想要就说“No”。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礼。国人和西方国家对送来的礼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国人先推辞一番说不要,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表现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接受的样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现得喜形于色,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贪财。在西方国家,无论喜欢与否,对别人送出的礼物,都要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5.女士优先。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女士优先的礼仪要求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而中国则是以尊老爱幼、尊师为传统礼仪。当尊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女子让座,那是不可思议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生最大量阅读
如果要理解另一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作为学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原版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透过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生动地反映该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等。同时还多读报刊和时事评论文章等,如推荐学生阅读《时代周刊》,从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而且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不定期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以班级、专业或者系部为单位来举行相关的中西文化知识讲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题材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对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扩展。例如,在讲到颜色词的时候,红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是褒义词;而在西方确是危险的信号,是贬义的。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颜色词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对颜色词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开辟第二课堂
1.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英语教师可以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给学生唱,通过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
2.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面对面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目的地培养高职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四)明确英语教师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等,进而达到中西文化顺畅交流。在这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理解学习英语,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认真学习英语语言,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4页)
总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教学,还应该重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梦霞.论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2]邹应猛.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马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篇7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1.研究背景
在我国,英语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服务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于是出现了如洋泾浜英语等专门用于商业活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间的文化差异却成为跨国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可以说,文化差异会渗透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整个活动的结果,因此,跨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的商务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势头正劲。然而,大多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虽涉及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但偏重单纯、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识,缺乏国内与国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完全胜任跨国商务活动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传授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设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顺利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目标。同时,遵循应用语言学的原则,将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及英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融入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真正将语言技能应用于实践中。
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技能,如谈判、书写信函等,英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如阅读、修辞等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突出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涵盖商务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商务活动定的英语表达方式。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活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等相关教材也应在选用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用题材多样,涵盖商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全英文授课,营造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商务活动氛围,将商务知识传授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尽快适应国外商务活动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寻找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实践,消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谈判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很少接触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意识不强,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言学基础等。此后,将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转为在商务活动中实际操作的能力,增设商务环境下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训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报告、商务会议、国际营销和企业管理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上进一步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前进修所开设的课程,提高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在跨国贸易中的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初步具备跨国商务谈判的素质;其次,教师应集体研究如何构建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讨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备课,探索出更能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和数据库等资源,实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软件,发挥网络的作用,营造真实而生动的商务活动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园内外可建立相应的实训体系。在校内,可创立模拟跨国商务活动中心,借鉴真实的跨国商务谈判案例,安排学生扮演谈判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语,亲自参与客户接待、商务参会、商务礼仪活动策划等,教师陪同指导,以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积极与进行跨国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全面的跨国商务活动,切实体会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素质。其次,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复合评价机制。教师可以依托课堂,随时下达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主题任务,并记录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交际性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商务知识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结语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同时兼顾实训体系的建立及评价体系的形成。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及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也保证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运作,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为真正的跨国商务活动扫除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5).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价值观;对外贸易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创造中的关键因素。在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在对词汇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商务活动往往会涉及到时间的确定,而不同语言中,对于“明天”的理解则有所不同。“明天”在中文中意为“今天的下一天”,在英文中为“tomorrow”,意为“thedayaftertoday”,与中文意思基本一致;而在西班牙语中为“man軌ana”,尽管它也有同中文与英文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同西班牙语母语者交流时,它往往意味着“不是今天的近期的某个时间”。因为对“明天”这一时间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在确定会议安排、任务布置、计划制定等的时候,就会出现误解。例如,商务活动中往往涉及到对某些观点、计划、措施等进行表态,而不同语言中,对于如何表述“同意”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中国人在表达同意时,会面带微笑,礼貌地点头,并回答“好”,“可以”等,但如果把这种知识迁移到中日谈判中,则可能会出问题。因为,日本人十分注重礼仪,往往会在听清对方陈述的时候,面带微笑,礼貌地点头,并说“はい”。这样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表达“同意”的方式是非常相似的,但从表达的意思来看,日本人的表达仅仅是为了说明他们已经听清楚了相关表述,并未有“同意”的意思。另外,语言的高效沟通离不开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眼神接触和说话时机等的帮助。然而由于商务活动中往往还涉及到大量的电子邮件往来,这就需要发送者力求语言的准确使用,避免语言空洞、乏味和词不达意等。随着国际间经济往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中的参与人员国籍呈多样化发展,非母语交流日渐频繁。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增加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商务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二、价值观差异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
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英语中用a walking skeleton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而很多中国学生会觉得这个词组的意思可能会与“行尸走肉”有关。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翻译时不能保留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要用意译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要用转换的方法来表示原语的内涵。在《展望未来3》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人的长相,大多数学生就会用到这样的表达方式:He has yellow hair.而西方人却直接用blonde。诸如此类,由于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而致使越来越多的“Chinglish”的出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用更为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文化意识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词汇教学中贯穿文化意识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不仅是单选,完形中也有很多题考查的是词汇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所以,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要注重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此外,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上似乎相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比如,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有厕所与盥洗设备等,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与汉语中的“休息室”并不相同。汉语中的“休息室”译为英语应为lounge。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解释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对比,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通过见缝插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与习俗。
2.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语言及文化的主要途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与各国文化有关的文章。因此老师在处理这些课文时要重视文化背景的补充和文化意识的渗透。记得老教材有个单元讲的是Table Manners,课文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上菜的顺序、刀叉的摆放位置,以及如何使用刀叉和餐桌上的一些Dos and Don’ts,在结束了文章的阅读后,我给学生们放了《公主日记》里的一个片段,介绍了那个女孩第一次参加宫廷宴会时做的一些有悖礼仪的事情,让学生都找出来并加以改正。相信通过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餐桌礼仪会有一定的了解。
3.借助西方节日,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现在的青少年对于西方节日非常感兴趣,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教师应该借助这些节日,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些西方国家的节日的起源和特色。在谈到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赠送礼物时,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学会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篇10
一、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语用是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想象,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是一个人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各种各样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是随着本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各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都可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因此,本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去表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活动,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文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许多困难。所以,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就要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特点、说话习惯、生活方式,只有深入了解对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
2.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任何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交流中总会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正确的,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学者指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根源,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弱。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能够容忍语言或语音的缺陷,但对语用的失误,人们常常把他归结于不礼貌或不友好,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认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这往往带来一定的冲突,产生尴尬的局面,影响交际。下面,将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学生最先学会的句子往往是“某某时候好,老师”,而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直接做称呼,这就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西方,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直接叫对方名字,不论是年龄悬殊还是地位悬殊的人之间都这样称呼,并没有丝毫不尊重的意思。一个民族的语言行为与该民族的心理和习惯也有关系。在国人重逢熟悉的人或一位年纪较长身体尚健壮的老年人时,总爱说“你一点儿也没变,还是老样子。”这是句恭维的话,意思是对方青春永驻或指老年人身体健康。然而,当用英语说时,这句话丝毫没有恭维的意思,“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被理解为对方没有长进,是对自己的贬损。再如,在平常的交往中,中国人往往会表现的很谦虚,在受到表扬时总会说“不足挂口”,在请外国友人吃饭时面对满桌丰盛的菜肴也会对客人说“今天没来的及好好准备,菜不多请见谅”或者是“今天没什么吃的”,这对外国朋友来说就会很困惑,明明有满桌的好吃点为什么还会说没有什么吃的呢?由此,我们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在说话方式或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差异,意识不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本民族语言使用习惯影响和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犯“文化错误”使对方感到迷茫、困惑、云里雾里,甚至引起相互之间的误解,如果只是单纯地会说话,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该说什么样的话,仅仅是完成了文化交际的一半。所以,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从而避免在交际时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1.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差异。文化价值观念是弥漫于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种持久的观念或信念,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得语言的使用规则存在十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十分稳固地表现在社会语言规则或言语使用规则方面。一旦交际者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自然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在交际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的心理距离是很自然的,因而往往会导致文化碰撞、语用失误,这样产生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其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特定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民族之间的差别很大,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以为傲,不但自己恪守,也不容许别人侵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语言举止行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各自社会的生活习俗规范,例如有一位美女学者在国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老外称赞她的衣服,说:“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e。”这位学者听了之后马上用中国文化回答道:“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这太谦虚的答谢语在外国人听起来来往往是有些虚伪的,或者会认为中国人对别人的赞美不领情。又比如中国人吃完饭抢着付钱、在车上抢着买票等,而西方人则奉行AA制等,这些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2.交际者个人因素导致语用失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着无视差异,盲目类推,即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衡量它国的文化,做褒贬评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障碍。有些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和维护文化优越感或政治偏见,自高自大,以已律人,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总认为其他文化群体是低下的。或者有意对不同于本国的文化进行歪曲解读,总想分高下,而且总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3.语言知识缺乏,词汇缺失导致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对对方的文化掌握的不够全面,这就很容易地对应的词语或结构简单地从母语向外语迁移,或对外语词语的言外之意意知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就使用了这个词语,因此,必然造成失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中的词项缺失,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词项缺失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译或者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这类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或者在两种语言之间,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中文词“孩子”用英文翻译是“son”,而“儿子”用英文翻译也是“son”。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有及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仅仅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就拿汉英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来说,在关于隐私问题方面,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所购物品的价格等,而西方人则对此很敏感;在批评人或受到邀请馈赠时,中国人往往有意见不当面提,喜欢做否定表态,而西方人都往往直接了当。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了解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着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并且要做到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与信仰、注意与尊重各国习俗禁忌、尊重各国的交往礼仪、注意语言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交际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还可以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语言的误用和行为习惯的不得体,从而促进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2.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交际双方加强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事实表明,交际者在对方文化上的异同了解的越多,认识的越深,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跨文化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所以,重视、开展相关的交际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英语教育课堂上,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文化导人,结合外语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词汇教学时,对于有明显文化特征的词汇,也要介绍其文化背景。教条件允许的学习可以请本校的留校生来给讲一些他们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作为高校学生则更应该多和本校的各国留学生交流,相互之间传递知识文化,互相学习。
四、结语
- 上一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 下一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