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援助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离婚法律援助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离婚法律援助的条件

篇1

读者问:

我通过中介公司与伍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预付了20万元房款给伍某,付了1.2万元中介费给中介公司。可事后得知,伍某只是3个房主中的一个,另外两个共有人不同意卖房。我找伍某退钱,却发现伍某不见了踪影。我找到中介公司要求赔偿损失,中介公司称其只负责居间介绍,我买房被骗和公司没有关系。请问,买房被骗,中介公司应否担责?

律师解答:

根据《合同法》第420条规定,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是居间合同。因此,房屋中介合同属于居间合同。房屋买卖中介公司在接受委托买房后,除找寻合适的房子外,还应积极在买卖双方之间斡旋,介绍、撮合双方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只有在双方签订了合法的房屋买卖合同后,中介公司的居间义务方履行完毕。

从你反映的情况看,你所购房屋有3个房主。根据《物权法》第97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伍某作为其中一个房主,是无权擅自出卖房屋的,其自作主张同你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无效合同。

对于无效合同的签订和你的损失,中介公司存在过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应当退还中介费,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据《检察日报》)

子女放弃继承权也应尽赡养义务

读者问:

我小儿子先前声明放弃继承,此后一直是大儿子对我进行赡养。今年我因交通事故致残,现在生活困难,我能否向小儿子索要赡养费?

律师解答:

根据我国《宪法》、《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这种赡养义务,不仅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是赡养人的法定义务。所以即使你小儿子放弃继承权,您也有权要求他对您尽赡养义务。

(据《京华时报》)

离婚财产分割反悔怎么办

读者问:

婚后,我因与女方性格不合经常吵架。最近我们双方打算离婚,还约定如果离婚就将房子给孩子。请问:如果双方协商离婚不成,真打官司离婚的话,女方对房子反悔怎么办?

律师解答:

婚姻法解释《三》规定,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据《法制文萃报》)

律师提供法律援助能一助到底吗

读者问:

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纠纷,因为经济困难想申请法律援助,请问,律师提供法律援助能一助到底吗?

律师解答:

篇2

一、我国农村婚姻中的各项问题

(一)婚姻成本分析

对于日照市岚山区而言,家庭尤其重视孩子的婚姻大事,同样也是父母的一种重要使命。一旦孩子出生之后,父母总会有着较为复杂的心理,虽然后继有人,但是更要做好未来孩子的娶妻准备。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了艰难的劳作,并对孩子的婚事进行准备。对于当前的日照市岚山区而言,在农村的结婚中,女方基本上要求为楼房,并结合卧室、厨房和客厅,总价值大概为15万元,而对于家具而言,总体的费用基本上为20万元作用。同时也有的农村男女结婚,并在城里买房娶妻生子。装修家具的费用,逐渐增加,基本上控制为35万元。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结婚的支付相对而言较为沉重。但是对于女方而言,一般男方没有房子,女方家长并不同意女儿出嫁。同时在结婚之后,新郎步入婚姻中,基本上处于一种负债累累的状态,并外出打工赚取生计,以至于结婚的新房更是空置,家具也是闲置状态,在生儿育女中,有着艰辛的路程。基于婚姻的成本分析中,婚姻独家成本更是结合青春进行弥补,在婚姻的代价中,相对而言也是较为沉重的。

(二)择偶范围分析

在农村的择偶范围中,不仅仅存在等级通婚圈,同时也存在地理通婚圈。对于等级通婚圈而言,主要是对和自己处于一种层级的另一方进行择偶。对于地理通婚圈,主要是在一定的通婚地域环境中进行的一种通婚过程。对于日照市岚山区的择偶而言,主要是选择一种地理通婚的形式,同时也存在农村外出小伙子把外地的姑娘带回来,并结婚。但是这种婚姻现象不常见。在农村中,同样也存在男性入赘外地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更是不常见。在经济的发展中,当前通讯更是处于一种发达的状态,农村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并有着越来越大的择偶范围。

(三)男性女性择偶困难度分析

对于农村而言,男性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人们思想处于较为封建的阶段中,有着重男轻女的一种思想。而婚姻市场中,女性往往存在较高的价值,在对自己的配偶选择中,有着较好的出嫁优势。但是在农村家庭的生育观逐渐改变中,更是注重女儿的价值,并逐渐改善男女不良比例的情况。

(四)婚姻自由情况分析

所谓的婚姻自由主要是一种自由结婚的状态,男女双方在自主自愿结婚的过程中,是一种自由恋爱的状态。对于农村的婚姻而言,多为相亲结婚,男性婚姻在预中,明显高于女性。1000份的调查问卷中,其中75%的人表示是通过相亲结婚的。由于当地年轻人主要是外出打工的状态,并在男性和女性工作岗位中,异性之间将会产生一种自由恋爱的过程,但是一旦工作岗位均为同性,将会使得自由恋爱的机会逐渐减少。同时在当地风俗情况的结合中,春节时农村人相亲的一种高峰季节,自由恋爱结婚的过程,逐渐成为一种风俗,并被当地的民众逐渐的接受。

(五)早婚和婚姻登记现象分析

农村中的早婚现象更是有着较多的比例,在农村的早婚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相关的重视度,而当地学生在婚姻中,更是没有到法定年龄就结婚了。在农村的早婚现象中,男性大于22岁和女性大于22岁,基本上为大龄青年。婚姻登记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结婚法定程序,在婚姻的生效中,受到我国法律的基本承认和保护。但是对于农村的婚姻登记而言,难以得到有效性的落实。当地农民结婚中,由于法定年龄不到,难以做好婚姻的登记,仅仅结合结婚的过场,对婚宴举办,并在计划生育的躲避中,更是不进行登记,以至于婚姻登记现象不容乐观。

二、我国农村婚姻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和加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改革法律援助体制,加大立法力度。2.修订和完善《法律援助条例》的条文。3.完善农村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4.完善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法律援助事业中的作用;加强各级部门与社会团体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大力倡导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工作。

(二)加强农村中男女平等原则的基本贯彻

对于农村的婚姻而言,在法律援助中,就要保证有着相对完善性的工作,而男性婚姻的成本控制中,就要做好男女平等基本原则的融入。通过将传统封建观念思想进行纠正,并在择偶范围的不断拓宽中,做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男女平等权利的法律实施,在妇女权利利益的基础保障中,结合男女同工同酬的过程,将男女平等原则逐渐加大,而基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男女平等相关法律的基本援助。通过将女性的地位提高,并将女性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女童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做好特殊教育的根本保护,并将一些学杂费适当的减免,将录取分数线有效降低。在农村妇女的格外照顾中,做好双女家庭养老金支付额度的不断增加,实现农村女性经济地位的全面提高,注重农村妇女干部的综合培养和提拔,将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始终本着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保证有着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在宣传墙上的基本宣传中,加强宣传力度,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的丰富。

(三)对传统婚姻习俗尊重并规范

农村婚姻的结构中,难以做到婚姻的有效登记,同时也存在较多的早婚现象,而在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下,农业的生产往往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获取,在国家军队的发展中,同样也重视男性劳动力的培养,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发展。但是在现代胡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更要注重现代化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将女性的主体地位全面凸显。在农村早婚的法律制度完善中,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通过对传统婚姻习俗进行尊重,并在现行的法律基础上,将法律的执行力度不断增强,在法律的基础上,保证公民有着法律行为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婚姻关系产生之后,对婚姻家庭责任进行有效性的承担。基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就要做好结婚的基础登记,并将婚姻登记的效力提高。

(四)做好农村妇女儿童权益的合法保障

农村离婚纠纷的产生现象,就要将女性法律观念意识不断增强,而协议离婚的过程中,女性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财产的分割中,同样也难以得到根本有效性的保障,这种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中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利益也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基于婚姻登记相关职责的履行中,更要对法律的严肃性进行全面的维护,注重正常社会秩序的根本维护过程,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的保护,对协议离婚的条件进行严格的限定。在双方当事人的离婚自愿中,就要对子女抚养和实际财产分割进行书面协议的规定,并赋予双方对子女探视的权利。探望权的顺利实施中,就要结合法律相关规定的角度,结合法律的明文规定,并在法律的制裁中,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规范,在相应的责任承担中,做好子女探望权的一种司法救济过程。

(五)深化法律援助的基本思想认识

篇3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高空坠物 善良老人遭横祸

5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家住芙蓉小区2号楼3门101室的李大爷正在楼道口清扫落叶。突然,一阵秋风刮起,楼上一个花盆被吹落。李大爷躲闪不及,被重重地砸倒在地,动弹不得。当时,四周空无一人。不一会儿,邻居刘帆路过此处,看见倒地的李大爷,惊呼一声:“您这是怎么了?”随后赶紧拨打120,把李大爷送到了医院。李大爷被诊断为腰椎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一家人东拼西凑支付了30多万元的医疗费。而李大爷却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好好的一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变成了残疾人,而且还花了巨额医疗费,李大爷的儿子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揪出这起事故的“元凶”,为父亲讨个说法。“是谁家的花盆把我爸砸坏了?站出来!”然而,整栋楼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承认。无奈之下,他只好报了警。

警察从二楼起挨家挨户进行了调查,但大家都说不是自家的,而且,事发时天很黑,也没人注意到是谁家的。一番调查下来,警察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线索,只是说根据花盆的坠落轨迹和力度来判断,这栋楼3门201室一侧以上的住户都有嫌疑。但花盆是被大风刮落,非人为故意的刑事案件,警察也只能做到这儿了。

调查没结果,邻居们开始互相猜测“凶手”到底是谁。有人说:“刘帆,你家住5楼,阳台养的花也最多。老实交代,砸伤李大爷的花盆是不是你家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啊!”本是句玩笑话,却惹得刘帆勃然大怒,多亏有人拦着,要不然非打起来不可。刘帆很严肃地说道:“这种事人命关天,可不能乱说,再说了,李大爷受伤还是我发现后送去医院的!”

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听说李大爷这次住院没少花钱,一家人过得挺难的。”刘帆立刻接上了话茬儿:“李大爷的为人大家都知道,咱们楼谁家遇上点儿大事小情,李大爷从来都是能帮就帮。如今,他有难,咱们也不能袖手旁观。我提议给李大爷捐些钱,帮他渡过这个难关。”说罢,就从口袋里掏出了1000元。很快,邻居们也纷纷响应,总共捐了2万多元。

李大爷一家人对邻居们的帮助满心感激,可这2万多元对他们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李大爷老两口吃低保,儿子刚工作没多久,收入也不高。本想着找到事主,能给些补偿,偿还部分债务,如今折腾一番却毫无结果。为此,李大爷的儿媳没少和丈夫吵架,甚至赌气跑回了娘家要闹离婚。一家人愁眉不展。

法律援助 和睦邻居担责

李大爷受伤后,刘帆经常来看望,有一次,无意中说出走法律途径也许能解决问题。找不到事主,吃了这么大的哑巴亏,李大爷的儿子不甘心,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律师咨询。想不到,律师的解答竟给他们带来了曙光。

法律点:高空坠物伤人,谁来承担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明确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也规定: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以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李大爷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连连摇头:“邻居们和咱处得都不错,还给我捐了钱。而且,砸我的花盆也只能是一家人,咱要楼上的邻居们都担责,合适吗?”“咱这是依法维权,谁让他们没人承认啊!再说了,不这么做,那些外债怎么办?”“可咱们也请不起律师呀!”“律师说了,咱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免费打官司。”

法律点:什么是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特殊案件是指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此外,下列需要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人的,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求司法保护的;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产品质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法规及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项。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条件,按照国家和本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执行。

接到李大爷的后,邻居们都很震惊,也很想不通。应诉时,纷纷向法院抱怨自己的委屈,都称不是自家的花盆砸伤了李大爷,却又拿不出没有过错的证据。最终,只有301室拿出自己在外居住多年、阳台封闭的证据而未被追责,而301室一侧以上的每户人家都被法院判决承担4万元补偿。

邻居们心有不甘,但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李大爷的生活困境,也只好履行了判决。自此,到底是谁家的花盆把李大爷砸伤成了谜,大家对那个始终不肯露面、逃避责任的直接责任人恨得咬牙切齿。

篇4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法律服务;建设;法律援助;必要性

一、引言

春节来临,在外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回家,就在这个时候,李家媳妇耿氏得到了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消息――有人看见她失踪了20多年的丈夫。

20年前丈夫出门打工,一去便杳无音讯。丢下耿氏在村里,拉扯着三个孩子,可算是吃尽了苦头。如今苦日子终于熬出头,孩子们都长大成家立业。可这个时候有了老李的消息,耿氏心里五味杂陈。20多年丈夫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一直不回来看看她和孩子们,就连他的父母亲也不闻不问。一定是丈夫在外面组建了新家庭。想想这些,耿氏难以控制自己心中的愤怒,她决定要跟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可是同村的村民只是跟丈夫打了个招呼,并不知道他的落脚点,茫茫人海去哪里找呢?耿氏打听了一番,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申请法院以丈夫失踪的理由判决离婚。

耿氏到了县城法院,法院的办案人员告知她要写上诉文书,如自己写不了,可请法律工作者。耿氏好不容易出钱让人写好了诉状,办案人员又说还需要到户口管辖地开证明。耿氏回到乡政府,乡政府办事人员又告知“失踪证明”由公安局出具。到了公安局,又要让她先到派出所看看。耿氏来来回回跑了五六趟,事情总是办不成。她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

如同耿氏一样,想通过法律维权,却又难以维权的农民不计其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维权之难?维权难又带来哪些不和谐和不稳定?

二、农民维权难的主要根源

1、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律机构不健全,法律服务形同虚设,农民无处维权

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法律工作普及不平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法制建设硬软件条件较为优越,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法律援助工作举步艰难。法律服务机构稀少,在县城也就寥寥几个,更何况农村。即使有也只是挂着一个牌子,成为一些人的“职位”而不是“职业”。由于法律机构缺乏,农民在他们的生活圈内,无法找到维权途径,又面临不堪负重的经济承受力,无力出门到外讨公道,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维权只是遥远的梦。

2、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律宣传缺失,法律教育短腿,农民在法律面前苍白无力、无所适从

法律机构遥不可及,必然造成法律宣传、法律教育、法律服务跟不上。我们知道农村的生活水准较差,经济落后,农民整体的科学素养、文化程度、精神境界、思想觉悟、环境状态等较为低下,原本对生硬的法律条文难理解、难接受,而贫困农村恰恰更是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专门工作,农民得不到必要的宣传教育,也没有耳闻目染的环境场所,法律知识是一片空白。即使有些人想靠法律武器维权,但在现实中,农民表达力差,与法律工作人员沟通有障碍,有理说不清,这样就给一些司法腐败分子钻了空子,人为地将法律这标志公正的天平倾斜,对待当事人态度冷漠,不答不理,歧视农民见识短、不懂法,做出一些敷衍、草率、不合理、甚至违法的处理和判决,致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如耿氏这样的案例,当事者跑来跑去,经过几次碰壁后,信心丧失,不得不将维权活动放弃。

3、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律工作经费紧缺,法律援助活动开展步履维艰

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有履行法律援助的义务。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逐步认识了解,维权意识在加强,有许多法律工作者遵守法律道德和义务,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做出一些成绩,但法律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法律援助的一大难题。进行法律援助,特别是困难户,往往路途遥远,没有电话手机,法律工作者进行调查取证、文书还要复印资料等等都是不小的开销。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挫伤了援助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面对法律知识严重缺乏,又对法律工作开展难以配合的农民,办一件案子费尽周折不讨好,往往使他们的兴致大打折扣,知难而退。必然也会造成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不高,敷衍了事,对政府交代的任务走走形式而已,难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法律工作效果。

三、农民维权难带来的社会问题

农村法律体系不健全,必然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带来不公正、不公平的局面。农民维权难、难维权,只好采取想当然的感情用事,在客观上形成依靠家族势力主宰自己命运的行为,由此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一是由于一部分人的无奈,在忍气吞声中助长了不法者的猖狂气焰,他们采取非法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例如宅基地不经审批,乱占抢占;集体土地、矿产、山林被大胆的人随意侵吞;在农户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大打出手,使矛盾激化,造成邻里不和、家族对抗等。二是由于法律途径不畅,一部分人产生了“找法律部门不如找黑社会”的念头,因为黑恶势力解气解恨,速战速决,虽然化一点钱财,但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人难请”的政法衙门痛快来劲,无意中为恶霸势力提供了需求市场。黑恶势力发威后,又因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无异产生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力,使正义不敢抬头,使非法暴力活动冠冕堂皇,使恐怖阴影长期笼罩在广大群众心中,正不压邪。三是由于强者为王,弱肉强食的现实所在,农民把“多子多福”、“大家族大势力”的思维,灌输到方方面面,因此千方百计超生男娃,一旦家丁兴旺,就无所顾忌,滋长出种种不良行为,横行乡里。四是由于农民对法律漠视,及对政府缺乏信任, 延伸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上层建筑产生不满情绪,偶遇风吹草动就铤而走险,违法乱纪。这些问题长期积累、恶性循环,一加一大于二,必然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

四、突破农村法律困境,改善农村法律环境的对策

我国幅源辽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违法行为又占很大比例,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农村法律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加大对农村的法律宣传力度

真正意义地普及农民法律知识,提高法律公信力。以多渠道、多方位、快捷、方便、直观的方法,加大力度宣传法律,并且采取直接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让农民知道如何寻找维权途径。同时,政府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并且选择适当的工作手段,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只有让农民深切感受到法在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才会愿意去“知法、懂法”更会去主动接受法律和学习法律。

2、法律资源要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

法律资源要大力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特别是具有潜在力量的人才资源。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高校响应政策培养了许多法律专业人才。组织带动法学专业的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援助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经验,脱离“书本与现实两张皮”的困惑,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感染农民。另外大学生村官制度可以选拔一些法学高校人才担任职务,只有法学大学毕业生才能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的讲解法律知识。

3、加大投入,简化程序,实现快捷援助

篇5

前景分析:

所谓“离婚服务公司”,顾名思义就是接受顾客对离婚方面的服务。

对前来消费的每一位顾客,公司应该抱着一种理解、呵护的态度,与对方沟通,对他们的夫妻关系进行评估,为他们作参谋,原则上“劝和不劝离”。

但一旦评估结果是“无可挽回”,确实到了离婚的边缘或者已经是死亡婚姻,公司就可以帮当事人办离婚,并提供法律援助。

目前,这种公司已在上海诞生,其涉及的服务范围极广,设立了包括婚姻质量评估、夫妻情感疏导、婚姻涉法咨询、外遇问题咨询、离婚时子女的抚养、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帮助离婚者度过离婚前后的心理不稳定期等方面,公司生意很是火爆。因此,离婚服务公司的“钱”景非常可观。

从业条件

离婚服务公司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由于关乎到婚姻有关的难言之隐,顾客们总爱找贴心又有主见的人聊聊,以获得他们的指导。

因而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拥有相应的证书外,还应具备几个特点:

一是善解人意,信得过,嘴巴严;

二是有主见和判断力,能为当事人指点迷津,最好还有相关学识,比如法律和心理学等等。一般情况下,公司最好配备咨询师2名、律师1名、心理医生1名。

当咨询师的建议不能奏效时,律师就有了用武之地,而心理医生则可以修复离婚者的心灵创伤。

另外,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公司的选址也很重要,应该设在幽静的地方,使离婚者尽可以放心来去。

效益预测

篇6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维权工作摆在议事日程。

区妇联高度重视维权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把代表维护妇女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和不可替代的工作,为维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创新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⒈重视对基层妇联维权干部的培训工作。原创: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认为,要维护好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权干部要基本通晓法律法规,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上半年我们共举办了两期法律法规培训。月日,妇联主办了新一届社区妇联主席培训班,进行《新婚姻法》辅导。全区共个街道、个社区、个行政村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女律师邵燕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分析并指出了妇女群众在受到外来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社区妇联主席感到茅塞顿开且深受启发,当场她们就将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疑问提出,与律师作了交流探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月上旬,我们又与区司法局有针对性的在全区联合举办了一期旨在提高妇女维权干部的维权能力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使大家掌握了不少维权知识和维权手段,为今后维权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⒉开展多项维权工作,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月日,区妇联组织并指导基层进行了一万份《妇女法》常识问卷竞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区家庭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月日为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维权意识,扩大社会宣传面,区妇联积极参与了省、市、区三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在鼓楼广场联合举办的“宣传法律知识、服务妇女群众、促进男女平等”为主题的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增多且权益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况,区妇联结合本地特点,从基层抓起,要求居委会对每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向每位外来妇女发放维权卡并为外来妇女儿童提供维权法律服务;为了解外来流动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妇女融入城市文明程度状况”的调研。听取了外来打工妹来南京落脚谋生、创业发展的酸甜苦辣,为今后更有效地对她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找到了一扇开启之门;我们还建立了陪审员制度,所有的维权女干部都参与陪审员的工作,目的是让她们在陪审的过程中了解情况,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维权能力和自身素质。

二、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妇女权益保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妇联解放思想,组织指导基层开展了有特色有成效的维权工作。三月份以来新街口街道、梅园街道、玄武湖街道、红山街道为了提高维权工作中的调解能力全面构建“大调解”机制,对社区多位人民调解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针对如何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讲授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基本法律知识,调解过程中注意事项和调解技巧,以及诉讼的流程和诉状的格式等。丹凤街街道与南京电视台《东升工作室》在唱经楼小区联合举办“维权社区行”活动,使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深入社区,服务基层,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红山街道免费为社区家庭聘请法律顾问、免费为辖区内外来人员创业者配备法律顾问的工作,目前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做好新时期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首开了全国先例。为把家庭矛盾等消灭在萌芽状态,红山街道的维权干部们放弃所有周六晚上的休息时间,与区有关职能部门联手开办了“法律服务夜市”,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你下班我上班,你困难我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居民群众和外来人口的一致好评。他们为了维护外来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每年都要为流动人口妇女进行免费体检。今年上半年,又为流动人口妇女免费体检人,用去检查费用元。后宰门街道成立了后宰门希望工程社区援助站。援助站的志愿者对受援助青少年每周一次定期进行一对一义务家教,并逐步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维权、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特色兴趣培养等都一一列入到援助项目中。锁金村街道举办了法律进社区活动并成立了“助残法律维权工作站”。使残疾人法律援助走进了家门,同时她们还利用法律咨询热线开展专题法律咨询,解答残疾人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了残疾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妇女维权从传统转向理性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们共受理来信、来访、来电咨询等几百人次(其中包括男性公民),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尤其是电话咨询大大增加。主要原因:一是通过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始从传统的委曲求全转向理性维权,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利用电话咨询作为获得法律帮助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使需要帮助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也避免了面对面时产生的尴尬局面。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案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仍居首位,但案件的类型由被动地反映、哭诉为主,转向离婚咨询、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为主,说明妇女群众寻求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在逐年增强。特别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原创:在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开始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较理智客观地对待离婚,懂得了要摆脱不幸的婚姻,必须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道理。

四、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⒈进一步做好接待工作,严格建立接待登记制度,做到真情接待、真心帮助、真正解决。

⒉进一步完善区、街、居三级维权网络建设,使维权工作由原来

的上访为主,变为下访为主,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篇7

【关键词】家庭暴力,特点,现状,措施

一、家庭暴力的特点

第一,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例高于男性

从不同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男性通常有家庭暴力的比例高于女性。由于对男权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女人不如男人,男人更可能从身体到精神上对女性实施控制。

第二,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与反复性

目前,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尊重个人隐私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暴力事件发生在内部,其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极不容易被发现。在家庭暴力当中受害人经常持掩盖的态度,从而减少第三个证人。因为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婚姻当中家庭暴力具有任意性、重复性。

第三,经济状况与家庭暴力有一定关系

家庭经济条件很差或特别优越的家庭极易发生家庭暴力。家庭的年收入太高或太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就会越高。家庭的收入比较低极易引发家庭暴力,那些高收入的家庭因为许多人喜欢包二奶,赌博等不良行为也容易引发家庭暴力。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那些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后,实现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益。但仍有一些封建宗法思想存在一些家庭当中,它不仅侵犯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且还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约有40%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32%的人认为对方对自己使用暴力,其中12.5%的家庭成员称另一方有使用凶器殴打等暴力为。特别是在离婚的家庭,家庭暴力的比例高达47.1%,因此,家庭暴力在中国是常见的现象。此外,根据调查显示,以前家庭暴力在那些文化程度、阶级次层、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家庭中时常发生,但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个被实施家庭暴力的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不言而喻,在我国家庭暴力有从农村到城市、从低文化到高文化人群发展的趋向。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村、乡下家庭,在教师和干部以及有法学教育背景家庭当中也时常发生。他们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时间上更具有持续性的特点。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尽管我国《宪法》、《婚姻法》、《刑法》、《未成年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均有反对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僵化,并且法律、法规未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设立更有效的处罚措施,法律没有规定受害者的特殊保护,从而无法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建立预防和避免家庭暴力发生的相关法律迫在眉睫。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建立多机构合作体系

家庭暴力是不能通过适当的法律救济就可以可以消除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外的经验及我国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来看,可分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由家庭成员,朋友,亲戚,宗教,社团组成,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往往首先寻求的是家庭,亲友或邻居的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易取得受虐妇女的信任并且寻求支持的重要资源。因此,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对妇女受暴力侵犯社会介入不可忽视的策略。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包括医疗、公安、司法、法律援助、心理治疗、住房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机制。这些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当家庭暴力发生后,医院可以提供及时的治疗并提供第一手证据:法律援助机构为受暴妇女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可以使之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心理咨询使将暴力正常化的受暴妇女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增强其走出暴力关系的信心。在这样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救助下,受暴妇女不仅可以及时获得医疗的帮助,减少暴力造成的伤害,而且可以帮助受暴妇女解决长期受暴造成的心理问题及经济问题,使其愿意并可能诉诸法律解决的途径。

第二,建立社区救助站与妇女庇护所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自己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可以寻求朋友,亲戚,邻居,单位和妇联的帮助。通常当这些外部因素介入后,将会减少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当事人应有勇气冲破一些掩饰家庭暴力的迂腐观念。当上述措施仍无法制止施暴者的行为,受害者可以请求单位或妇联组织的支持。但现实是妇联组织只能向当事人提出建议或向有关司法部门反映有关情况。但这种帮助通常是间接的。建立社区救助站和妇女庇护所只能是对受害者应急救助,或许并不能从根本上组织家庭暴力,但有可能使施暴者止步。

从世界范围来看,为反对家庭暴力的发生,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和其他国家都建立了“一个妇女避难所”或“妇女之家”。中国香港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的“和谐家庭”是特意为那些被受虐待妇女提供保护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保护服务可以帮助更多的受害者,协助受害者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力量,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他们不再遭受暴力恐吓。这些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创建庇护所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在中国形成反暴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年。

[2]郭建梅 李莹:《妇女权益与公益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

篇8

一、概述

(一)概念

2001年 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本文仅谈夫妻之间即婚姻主体之间存在的家庭暴力行为。

(二)特征

家庭暴力由于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并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后果。与其他暴力行为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身份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因此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具有特定的身份和关系。如婚姻主体间存在的夫妻关系,据我院三年来审理此类案件调查统计,90%以上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为丈夫。

2、时间的连续性。家庭暴力因伴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施暴者会因不同的事由,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方式,不定期地施暴。

3、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大多数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所,即多数发生在施暴者与受害者共同居住的住所,其暴力行为很难让世人知晓,大多数受害者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的家庭隐私。“家丑不可外扬”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为了不使家庭矛盾激化而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故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不向外张扬,更谈不上要通过法律程序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由此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且不让外人知晓,隐蔽性很强。

4、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既包括肉体上的伤害,例如殴打、体罚、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甚至还包括性暴力。其后果是严重的,不仅造成受害者身体、精神的痛苦、心理的压抑,还威胁到家庭的和睦与稳定,甚至会涉家庭暴力导致恶性案件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统计与分析

随着“禁止家庭暴力”载入2001年4月28日公布的新婚姻法,并将实施了家庭暴力作为准予离婚的条件之一。笔者就所在法院2002年至2004年审结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进行如下统计与分析:

2002 年审结婚姻家庭纠纷案件990件,其中婚姻案件876件,判(调)离685件,占婚姻案件总数的78.19%;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为59件,占判(调)离婚案件数的8.67%.2003年审结婚姻家庭纠纷案件1028件,其中婚姻案件908件,判(调)离660件,占婚姻案件总数的72.68%;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为82件,占判(调)离婚案件数的12.44%,较上年相比上升3.77%.2004年审结婚姻家庭纠纷案件743件,其中婚姻案件为 634件,判(调)离400件,占婚姻案件总数的63.09%;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为79件,占判(调)离婚案件数的19.75%,较上年相比上升 7.31%.

从调查的数据表明,三年来审结的婚姻案件离婚率呈下降趋势,但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比例却逐年上升。

二、原因

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既有婚姻当事人自身原因,也有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等外界原因,还有职能部门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原因。

(一)婚姻当事人自身原因

1、婚姻基础较差。婚姻当事人婚前认识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草率结婚致使婚后夫妻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或大或小的矛盾,双方便会失去应有的理性认识和法律意识,出现伤害对方的言行,矛盾激化后,双方为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彼此,导致暴力行为发生和升级。如吴X丽诉张X 强离婚案,二人(均系再婚)认识不到二个月便进行了婚姻登记,由于相处时间短,彼此了解不够,婚后,各自缺点逐渐暴露,并缺乏沟通交流,为此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后来发展到张X强稍不如意便对吴X丽实施家庭暴力,致使吴X丽诉至法院要求结束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

2、男权思想较重。男权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些人或家庭中仍有存在,更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丈夫在家庭中保持高姿态,一旦妻子做出不合要求或不如所愿的行为就会换来暴打,作为弱势群体的妻子则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敢声张,默默忍受。如此以往,更加助长了丈夫的“势气”,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也更为频繁。如张X芳诉李X离婚案,李在家庭中以“大男子”自居,随意辱骂女方,多次殴伤女方住院治疗,甚至威胁、恐吓张及其家人。为使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张X芳诉请法院解除与李X的婚姻关系。

3、法制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普法教育的开展,要求同男性处于平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更加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禁止家庭暴力”载入新婚姻法后,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妇女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欲通过合法途径结束痛苦的婚姻生活。笔者所在法院三年审结的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有220件,其中以女性为原告的案件有217件,占98.63%.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导致涉暴引发离婚案件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经济和社会地位强势的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上依赖于他们,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通常会成为发泄对象,且大都逆来顺受。而这种软弱的反应使得施暴者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叶X惠诉康X福离婚案,康X福经商致富后,对与之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妻子叶X惠产生厌倦之意,在外拈花惹草,妻子试图想改变现状,恢复温馨的三口之家,但康X福不仅没有悔改,反而限制没有经济来源的叶X惠的生活开支,并常对其实施家庭暴力,叶X惠诉至法院要求离婚,该案经法院审理调解未果判离,并判决康X福给予叶X惠经济帮助费。原、被告双方均服判。

2、社会不良风气是导致涉暴引发离婚案件的外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腐朽思想与陋习不同程度地波及着婚姻和家庭。债台高筑、嗜酒如命、重婚、包养二奶等社会丑陋现象的存在引发了家庭暴力,施暴者为达到自己的畸形目的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如倪X诉林X离婚案,平时林X与倪X夫妻感情一般,但好酒的林X喝醉后,便失去理智,轻则对倪X呵斥,重则拳脚相加,常常打得倪X卧床不起。酒醒后,林X为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甚至跪地乞求倪X原谅并保证不再触酒。数次的毁约,屡次的被打经历让倪X心惊胆颤,不知下次何时又会遭到丈夫的毒打,为了结束这身心恐惧的生活,倪X诉至法院坚决要求离婚。再如张 X菊诉刘X洪离婚案,刘X洪入赘到张X菊家,婚后不但缺乏家庭责任感,而且与一女子以夫妻名义在外租房同居并生一子。为了达到与该女子结婚的目的,刘X洪一回到家中便对妻子张X菊实施家庭暴力,并扬言要么离婚,要么就置张X菊于死地。张X菊诉至法院,要求与刘X洪离婚,该案经法院审理调解离婚,刘X洪给予张X菊经济赔偿。

3、职能部门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原因。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其隐蔽性决定了很少会有相关部门主动管理。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就让其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再则有相当部分司法人员认为家庭暴力是夫妻之间的私事,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受害者在遭受家庭暴力时难以寻求有效的保护,即使通过相关部门解决,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毕竟家庭生活是长期的,而且暴力行为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有些部门想管也有心无力,制裁手段的缺乏更让相关部门对施暴者无计可施。另外,我国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不强。

三、对策

要减少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首先就应反对和消除家庭暴力的存在,如何消除家庭暴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家庭暴力中,施暴者丈夫打妻子大多缘于夫妻在家庭中地位不平等,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女性首先应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要认识到自己与男性具有同等的人格与尊严,保护自身不受伤害。其次,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关系,不要在无感情基础可言下草率结婚;婚姻生活中,双方多进行沟通与交流,遇到存有分歧的问题,要共同理性地面对并心平气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与意见,不能动辄就进行人身攻击,以免事态激化,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最后,受虐待妇女应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暴抗暴意识。如在面对极其残暴的施虐者,有可能出现被杀或严重伤害的情况下,要尽快离开家庭到住所地的派出所求救,或请求相关部门如妇联、工会以及各种公益性的法律救援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安机关等的介入,必要时还可寻求法律的保护,如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以达到保护自身安危,震慑与制裁施暴者的目的。

2、强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全民综合素质与法制道德意识应该得到增强与提高,这不仅需要公民自身的修养,更需要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社会上存在的陋习与丑恶现象,应当加大打击力度,纯净社会环境,让家庭暴力没有生长的土壤。司法机关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保护妇女的法律规定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反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斗争性。

3、构建体系,发挥职能作用。政府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中起主导作用。要通过明确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地位,增强对家庭暴力的重视程度,构建整个社会防控和制裁家庭暴力的体系,并将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报刊、电视、广播等社会媒介和舆论监督也要及时地曝光和谴责残害妇女的家庭暴力行为。从舆论、道德到法律、机制,从司法机关、社区、单位到家庭编织一个反家庭暴力之网,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目的。

4、加强司法援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援助和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家庭暴力发生后一方面要制裁施暴者,另一方面要抚慰受害者。居委会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及妇联等要重视给受害者精神上的抚慰,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相关部门还应开辟妇女热线电话,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设立妇女庇护所、家庭事务裁判所、家庭暴力救助中心等。

5、公正执法,强化司法机关。为了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加强对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要重视和加强对施暴者的制裁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使施暴者有所顾忌,让妇女权益切实得到保护。司法机关的执法人员应转变家庭暴力行为系夫妻间私事的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和维护法律尊严。必要时,审判机关可设立专门审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家庭暴力法庭”,及时惩治施暴者,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并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给受害者最大的便利,使其得到相应的赔偿。

6、构建制度,完善执法体系。为此,应完善制定家庭暴力、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规,其中应包括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制裁机构、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家庭成员树起一道有效的法律屏障。

7、严格界定“家庭暴力”。《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出离婚,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如坚决要求离婚的,经调解无效,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这要求在审理这类离婚案件过程中把好“家庭暴力”这个关,是否构成家庭暴力,应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结婚时间、婚后关系,实施家庭暴力的手段和危害程度等来认定,而不能因双方当事人偶尔的争吵、打架或单方以家庭暴力为由起诉离婚,就予以认定。这样既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也会助长当事人因情绪激动而草率离婚。

篇9

    上述情况和问题,山东省高院非常重视,号召全省法院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法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成功经验:首先,从法制宣传教育入手,通过开展“双聘”活动,举办“离婚学校”,通过电视直播等活动,向广大妇女宣传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强化庭前和庭审指导,提高女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辩论能力;再次,积极推行证人作证制度,防止伪证行为;同时,认真执行法律援助制度,为保证妇女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补救措施;并注意纠正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偏差,坚持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妇女合法权益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庭审功能得到了全面加强,改变了过去法官包揽取证、庭审走形式、证据不质证、审理案件采取暗箱操作的做法,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基本达到了及时平息纠纷和化解矛盾,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广大妇女由于受传统的社会分工影响,文化层次、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对审判方式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加之少数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的某些方面走入误区,在诉讼活动中,一些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情况还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山东省法院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审判方式改革中保障妇女权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女当事人举证能力较差,影响其合法权利的实现

    

    在当事人中,普遍存在女当事人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习惯于将纠纷提交给法院,由法官去查明案情、分清是非、作出裁决,不懂得就自己的诉讼主张进行举证。即使有举证愿望也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而无法做到。有些人即使提供了证据,其所提供的证据质量也不高,或者盲目举证,所举证据不能证明待证事实;或者举证内容不完全,缺少关于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必备要素或遗漏某些重要情节;或者所举证据形式不规范,缺少举证时间、取证人等要素,影响其证据的证明力,不利于其合法权利的实现。

    

    (二)由于女当事人自身以外的原因,使一些涉及妇女权益案件的女当事人举证困难

    

    1、离婚案件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及数额问题,女当事人往往无证可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的表现形式日趋庞杂,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在过去生活消费单一职能的基础上,都增加了生产投资职能,家庭财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银行尚未实行存款实名制等原因,致使产生了大量个人隐形收入和财产名义权利人与事实权利人发生错位的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男性较之女性更多更深地参与到了经济生活中,因而女性对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并不完全掌握,特别是男性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者。在离婚时,女方很难提供由男方一手掌握的财产情况的证据,在法院对此不作调查的情况下,对案件的处理,往往使女方的财产权益受到损害。

    

    2、在男方有过错的离婚案件中,女方对男方的过错行为举证困难,法院对男方的过错情况亦不作深入的调查,不能在财产方面有效地保护无过错的女方的合法权益

    

    党的富民政策使一些厂长、经理或个体户、工头及供销人员富了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饱暖思欲,在外面找情人或女秘书陪伴,渐渐喜新厌旧,最后要求与妻子离婚。而女方对此虽有觉察,但往往没有真凭实据。法院对此一般以无证据证实为由不予认定。致使女方在分割财产时得不到照顾。

    

    3、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女性的合法权益往往因无伤情凭据及证人不愿作证而得不到有力保护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行为被视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许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而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为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传统势力和世俗恶习仍然根深蒂固,加之社会某种程度上对夫权的认同,使丈夫殴打妻子成为祖祖辈辈司空见惯、无人质疑的恶习,暴力行为长期“合理”地存在于某些家庭。随着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备和普法宣传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反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断提高,因受虐待而要求赔偿及追究侵权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已不鲜见。然而,从审判实践来看,许多家庭暴力案件由于伤情的特殊性,侵害行为的连续性以及致伤部位的隐蔽性,常使受害妇女缺乏伤情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因侵权人与受害人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没有第三者目击侵权过程,有的案件即使有目击者,其亦认为是受害人的家事,不愿为受害女性作证,致使受害人举证困难。有的案件虽有证人证言,但因无其他证据证实该证言的真实性,法院亦无法认定侵权事实,因而,常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受害人的诉讼请求。

    

    (三)女当事人的质证、诉辩能力较差

    

    质证即当事人通过对各种证据进行直接地辨认、质疑,揭示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明效力,进而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或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的一种诉讼活动。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利对相对方的证据进行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证据。从总体上讲,由于女当事人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法律意识较薄弱,不懂得在诉讼前收集、保管证据,在诉讼中不知如何反驳对方,发言往往偏离中心问题而纠缠于细枝末节,有理表达不清。多数人因经济条件所限又无力委托律师诉讼。这样,在对方当事人质证,诉辩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往往发生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

   (四)证人出庭作证难,伪证现象较严重,致使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我们的审判机关实行的是纠问式的审判方式,忽视证人出庭作证。审判方式改革提出要变纠问式的审判方式为诉辩式的审判方式。这一新的审判方式强调的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庭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严格执行当庭举证、质证、宣判等一整套规范化的审判制度。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这些制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证人不愿为女当事人出庭作证,使这些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缺乏证据或证据不足而得不到保护。这些案件的证人不愿出庭作证除了立法不完善方面的因素外,其原因主要有:1、证人的法律观念淡薄,认为诉讼与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知道出庭作证是公民的义务。2、知情人多为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担心作证后遭亲朋好友的“白眼”和“嘲笑”,背靠背提供证言尚可,与当事人面对面作证感到心理压力太大。3、知情人惧怕男方家族势力,特别惧怕刑事被告人出狱后打击报复而不敢作证。4、有的证人由于贪图私利,接受男方当事人或其亲友的好处,以不作证作为交易。5、知情人所在单位因证人出庭作证影响出勤,不支持证人出庭作证。6、一些证人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差,担心在法庭上语无伦次,当众出丑而拒绝作证。7、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证人担心出庭作证有失身份、丢面子,只同意提供证言而不愿出庭作证。8、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与其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及减少的收入得不到补偿也有关系。

    

    证人不出庭作证,使一些证据特别是证人证言的来源、取得方式、形成原因及过程、证人与当事人的关系等均难以质证,加之有的证人受文化水平所限,证言辞不达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人所调取的书证往往根据需要有所取舍,而证人不出庭作证,这些问题很难发现,导致伪证现象较严重。

    

    伪证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当事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追求额外的诉讼效益或逃避法律责任自己伪造证据;证人法律意识不强,经不起金钱诱惑、亲情感化、恐吓威逼,为当事人提供假证伪证;有的法官综合素质不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较低,使伪证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对伪证行为制裁不力,没有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客观上纵容了伪证行为。

    

    (五)强调当事人举证,忽视了法院调查取证,致使有的女性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

    

    传统的审判方式体现了国家干预主义和法官职权主义,法官几乎包揽了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忽视了当事人的参与作用和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淡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庭审时,法官往往角色错位,在刑事审判中控审不分,代替公诉人询问被告人,行使控诉职能。在民事审判中,往往直接与当事人进行辩论,违反了“法官中立”的原则,损害了人民法院、人民法官不偏不倚、公正公平的形象。所以,认真贯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切实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适当限制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对于摆正诉(控)辩审的角色和位置,架构诉(控)辩审的合理格局,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强调当事人举证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法院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的思想倾向,认为既然要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为了保持中立,做到不偏不倚,法官就只管“坐堂听审”,哪方当事人证据充分就判哪方赢,没有必要搞庭外调查。致使一些文化素质较低,法律知识缺乏,举证能力较差和其他非主观原因如受伤、患病等,以致举证不能的当事人的请求,一律认定为证据不足,对其请求不予支持,使这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事人举证和法院依职权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的关系,在审判方式改革中,从法官职权主义极端走向了当事人主义的极端。而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民诉法的规定。 

     

   

 二、针对审判方式改革以来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省高院重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省高院号召全省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审判工作中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高对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结合审判方式改革中保护妇女权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出相应的措施,通过审理婚姻家庭、继承、劳动争议、财产权益、残害妇女犯罪等案件,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二)全省各级法院,均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和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特别加强其对举证责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举证能力和举证的自觉性

    

    自97年以来,各级法院都开展了“双聘”活动,即法院聘请驻区妇联干部为特邀人民陪审员,专门审理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目前,全省已聘请1200余名妇联干部为特邀陪审员。社区妇联聘请法官为其法律顾问,负责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定期给社区妇女讲授有关的法律常识特别是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打官司,并鼓励广大妇女反对家庭暴力,在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到法医门诊进行鉴定,以保存证据。使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在诉讼中的举证、质证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定期开办“离婚学校”,向离婚当事人讲述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知识,鼓励女当事人尽可能提供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的证据或证据线索。

  

    各级法院均结合日常审判工作,通过庭审,以案释法,并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法律,宣传法院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提高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公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对新的审判方式的适应能力。如青岛市各级法院与电视合举办“庭审直播”栏目,济南市各级法院与电视合举办“现在开庭”栏目,将典型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电视直播或实况转播,使广大观众了解怎样胜任当事人的角色,以提高其参与诉讼的能力。

    

    利用集中排期开庭等形式,鼓励当事人旁听其他案件的审理,并组织一些诉讼能力较低的当事人到庭旁听,使其通过亲自旁听,从中受到启发,而提高其自身的诉讼能力。

    

    2、强化庭前指导,提高女当事人的举证能力

    

    在立案阶段,由立案庭向当事人发送《当事人举证须知》和《提示举证通知》,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告知其举证责任及举证范围,使其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以及举不出证据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并明确列举出该类型案件的举证范围。如离婚案件的举证范围大致为:à当事人婚姻状况的证据;á婚姻基础方面的证据;?婚后感情情况的证据;?感情是否破裂的证据;?财产方面的证据;?债权债务方面的证据;?子女抚养能力方面的证据;?其他有关证据。并特别告知当事人可委托他人诉讼。

    

    3、强化庭审指导,提高当事人的质证和辩论能力

    

    主审法官根据当事人起诉、答辩的内容,理出双方争议的焦点,指导当事人出示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指挥双方当事人对所举证据互相质证。对于诉辩能力较差的女当事人在进行举证指导时,除不失时机地主动询问外,还引导其向对方发问或交叉询问,以便暴露对方证据的矛盾、错误或不实之处,从而降低对方证据的证明力,使对方承认某些有利于女当事人的事实。同时还就女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证据向对方说明,对方不否认的,就认定女当事人的主张是真实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法官均适时加以引导,使整个举证过程有条不紊。需指出的是,法官的作用,只是按照庭审程序适时地指导、引导,是居中引导,而不是直接参与,帮助一方对抗另一方。对于当事人自己不能提供的证据,只要其提供证据线索,即认为已举证,具体证据由法院依职权调取,然后再由双方进行质证。在质证过程中,允许当事人运用相关的证据、事实依据、逻辑推理来对抗对方的证据,允许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辩解,把道理、情理、法理讲清、辩明。在辩论阶段,引导双方当事人紧紧围绕案件的实质性问题,即争议焦点、是非责任、适用法律等方面进行辩论,及时制止一方当事人打断另一方的发言及向另一方进行人身攻击等不正当行为,为认证打好坚实的基础。

    

    4、积极推行证人作证制度,防范和杜绝伪证行为

    

    在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中,有一大部分是知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庭为女方作证,使其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法院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à订立制度,规定案件的证人除民诉法和刑诉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外,一律通知其出庭作证。在立案阶段,即向当事人了解有无证人及证人的基本情况,如当事人能带证人出庭,则由当事人自行通知,否则由法院在开庭前三日书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á对于证人因病、残等健康原因不能到庭的,证人路途遥远,出庭作证确有困难的或工作性质决定不能离岗的,以及法院认为证人到庭确有困难的其他情形,经许可,可提供书面证言; ?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意识。在送达出庭作证通知书的同时,附上证人权利义务的有关法律规定,说明保障证人及其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规定和措施,针对证人不愿作证的不同情况,分析证人的基本心态,作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落实证人作证的补偿措施。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问题,目前法律无明确规定。我省法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不同情况加以处理。证人因出庭而发生的交通、误工等费用一般由当事人承担。对于出于社会责任感而出庭作证,自愿承担经济损失的,予以提倡;对于证人要求法院出具证明,回单位报销有关费用的,给予支持;对于证人要求法院开具出庭作证证明,以免影响其所在单位考勤、考评和评奖的,给予提供;?切实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在庭审中,明确告知当事人及旁听人员证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告诫其对证人不得打击报复,否则,法院视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一经发现,立即处理;?对于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作证的证人,在诉讼法对此作出规定之前,为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我们采取了几种措施:第一、对于涉及案件主要事实的主要证人,法院通知或当事人邀请均不到庭的,由法院通知双方当事人到证人处质证;第二、为防止证人庭审作证质证的时间过长或个别证人不到庭而影响整个庭审活动,对于证人较多且较集中的,即在开庭之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到证人处对证人证言进行当面质证。

    

    证人出庭作证,既要面对法官,又要面对当事人,有效地防止了一些证人作虚假陈述和当事人伪造证据行为的发生。同时,对已经发生的伪证行为按照民诉法和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厉制裁。另外,注意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当庭认证的能力,引导审判人员特别注意伪证现象,对每一证据在认证时要查明其来源、取得方式、形成原因、证据形式、证人与当事人的关系等。及时戳穿伪证,切实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认真执行法律援助制度,为保障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补救措施

    

    要实现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平等的、公正的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客观条件。只有使每位公民把写在法律条文的权利都实实在在地在现实生活中享有了,才可以说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无能力聘请律师诉讼,而其自身的诉讼能力又不高的女当事人,其权利的司法保障离不开法律援助制度。所以各级法院对于这些诉讼能力差,又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女当事人,在减免其诉讼费的同时,主动向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为保障其合法权益提供补救措施。几年来,经法院联系而为女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全省已达数百人。这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这些案件中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6、及时纠正少数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偏差,坚持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妇女权益的实现

篇10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第六条  每年“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为本市“老年节”。

第七条  赡养人必须履行对老年人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应有的保障。

第八条  赡养人对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给予治疗、照料或支付费用请人代为照料。

第九条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和照管老年人的林木、牲畜,或支付费用请人代为耕种和照管,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第十条  赡养人不得强行将老年人与其配偶分居赡养,不得要求老年人从事力不能及的劳动。

第十一条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不得干涉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第十二条  赡养人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家庭生活。

第十三条  赡养人应当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习惯。

第十四条  赡养人或其他亲属需要改建或装修老年人自有或承租的住房,应事先征得老年人同意或签订协议,明确产权或使用权,并应妥善安排老年人的暂时住房。

第十五条  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完善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相适应的养老金调节机制。

第十六条  离退休老年人的离休费、退休费、养老金,以及按规定享有的各种补贴、津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老年人原所在工作单位必须按时足额发放。

第十七条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可定期为老年人发放养老生活补贴。

第十八条  按规定对本市户籍的老年人发放“敬老优待证”。持“敬老优待证”的老年人可享受下列优待服务:

㈠ 政府文化部门和市、区工会开办的娱乐场所对老年人实行半价优待,老年节免费优待;

㈡ 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单位对老年人实行优先售票、优先托运行李等优待服务;

㈢ 市体委所属的体育场、馆对有组织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实行优惠开放;

㈣ 市老年活动中心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对老年人提供优惠或免费服务;

㈤ 公园、风景点、博物馆对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

㈥ 收费公厕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㈦ 本市规定的其他优待服务。

第十九条  持“敬老优待证”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享受前条规定的优待服务外,还可享受以下优待服务:

㈠ 市、区属医疗机构免收平诊挂号费;

㈡ 市公交总公司和轮渡公司给予分别办理公交车和厦鼓渡轮免费乘坐证;

㈢ 市老年活动中心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给予免费服务。

第二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市户籍的高龄老年人,按月发给高龄补贴费,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  市、区和有条件的镇、街道可依法设立老年基金会,村(居)民委员会可依法建立老年福利基金,用于发展老年事业。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捐助老年基金会或老年福利基金。企业捐助的款项可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计入成本。

第二十二条  市、区、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兴办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

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予积极扶持。

第二十三条  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等福利机构,对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应精心照顾、护理,患病的应及时治疗。工作人员不得歧视、虐待、侮辱老年人,不得克扣、挪用、侵占老年人的伙食、福利费用和物资。

第二十四条  新建或改造城镇公共设施、居民区、住宅区应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不得挪作它用。

第二十五条  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组织社会青年、家庭妇女、健康老人等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中心,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疾病医疗与护理、文体活动等服务网络。

提倡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志愿者开展认亲养老、扶贫养老、帮困养老、助老服务等活动。

第二十六条  积极筹建开办市老年病防治机构和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建立和发展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开设老年病科,设立家庭病床或为孤寡、高龄老年人出诊到户。

提倡为老年人义诊。

第二十七条  镇、街道应开展城乡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和社区医疗服务,合理设置社区基层医疗保健网点,逐步建立老年人定期体检和老年人保健手册制度。

第二十八条  市、区、镇人民政府,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办好各类老年学校。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参加老年学校的学习。

第二十九条  市、区应设立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应设立老年活动场所。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应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革命、建设经验,尊重老年人的优良品德,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人依法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在敬老、养老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家庭或个人,以及资助老年事业发展,从事老年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公民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

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检举、控告、申诉,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查处理,不得推诿、拖延。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应依法允许缓交、减交或者免交。

法律援助机构对需要获得法律援助、但无力支付费用的老年人应当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分别由所在单位、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并可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其所在组织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