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船税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车船税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储蓄式国债
今年第一期储蓄式电子国债在6月11日正式发行,没有利息税、期限两年的本期国债收益率远超过两年期定期储蓄,平均每1万元要多回报近500元左右。但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国债收益还是太低,不如买基金和股票。国债除了良好的稳定性外,另外最大的优势就是易于打理,尤其是储蓄型电子国债,和普通储蓄没有什么两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国债可以作为一种稳健的理财产品配置在自己的理财计划中,不宜过多,但可以留住老婆本。
CPI
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在5月成为投资最爱念叨的英文缩写。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带动下,CPI在5月上涨3.4%,连续3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并达到两年来的最高升幅。
对于普通人而言,CPI指数的上涨首先就意味着家庭日常花费的增加。而如果有关部门继续采用加息的办法来抑制CPI指数的上涨,房贷、车贷的支出也会增加。如果想让手上的钱变多,很可能就要通过投资资本市场来放大个人资产,给股市带来泡沫。CPI指数带来了众多的勾挂连环效应,显然不是一个政策、一次加息就能解决的。
自行车税
今年年初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自7月1日起,机动车车船税将随交强险一同缴纳,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免交车船税。
中国自1951年起开征自行车车船使用牌照税,自1986年起开征自行车车船使用税,这两项税种当时的税额分别为0.5元至1元和2元至4元,至今已开征几十年。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早就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对全国超亿辆自行车收税。免征自行车税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境外消费退税
不少国家为鼓励前往该国作短暂逗留的非本国公民购物消费,会将消费者已支付的消费税款项通过一定方式返还给消费者,很多商品的退税额度都超过10%。以往,消费退税的手续比较复杂,必须到指定机构,而从本月底开始,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新加坡持银联银行卡消费的游客,可以享受直接将退税打到卡上。为了避免汇率损失,退税还将按照欧元结算。这回,在外消费回国后应该多看看自己的账户。
验房师
由中国验房师管理协会拟定的国内首个注册验房师《作业标准暨道德规范》将从7月1日正式施行,该标准对验房师的操作规范和收费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标准中对验房费用做出了房价1/1000的指导标准。但必须要关注的是,该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效力,目前验房市场仍然有待有关部分进一步整治。
重大疾病险
篇2
【关键词】二手车;鉴定;评估
2005年由商务部等四部委(局)联合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给出明确的定义。二手车,是指从办完注册登记手续到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之前进行交易并转移所有权的汽车、挂车、摩托车。二手车的鉴定是指由专业的鉴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经济行为和法定的评估标准及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二手车进行手续和证照的检查、技术状况的鉴定,以及价值的估算。 根据定义,分三步走:第一步,手续、证照的检查;第二步,技术鉴定;第三步,价值评估。
1 二手车的手续检查
汽车是严管商品,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办理手续,没有手续或手续不全,严格意义上讲,就不能上路行驶。那么二手车要查的凭证一般有哪些呢?
首先,查有效证件如下:1)车辆来历凭证,来历凭证可以是机动车销售发票、二手车交易专用发票、法院出具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从车辆来历凭证的有无及真实性可以判断车辆来路合不合法。原始购车发票丢失可以补办,补办的具体程序是:(1)丢失机动车销售发票的消费者到机动车销售单位取得加盖销售单位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的销售统一发票存根联复印件;(2)到机动车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盖章确认并登记备案;(3)由机动车销售单位重新开具与原销售发票存根联内容一致的机动车销售发票。2)机动车行驶证,它是上路行驶随身带的重要证件。从行驶证的正页可以仔细核对车辆所有人、17位车辆识别代号编码、发动机号、车架号等,特别是发现车架号、发动机号有人为改动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从副页可以看出安全检查和排放检测是不是合格,是不是在有效期内。3)机动车号牌,要与行驶证上的号牌完全一致。4)买卖双方的证明或身份证,是向车辆注册登记机关证明车辆所有权转移的车主身份和住址。
其次,税、费缴讫证。1)车辆购置附加税。按照国家规定,车辆购置附加税的征收范围:所有国内生产和组装并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的。车辆购置税凭证丢失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补办:(1)车主向车辆购置附加税征费处提出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缴费人姓名、遗失凭证类别、号码和简要经过;车辆类别、型号、牌照号码;本人签字并注明本人身份证号码);(2)出示购车原始发票并提交2份复印件;(3)出示缴纳车辆购置费的收据并提交2份复印件;(4)征费处代办登报挂失手续或车主自行办理登报挂失手续;补办车辆购置附加税凭证。2)机动车保险费。机动车保险费用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各大保险公司规定的各项保险费率交纳。其意义在于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减少风险。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刚性规定。按照法规,交管部门在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和机动车检验时,要检查车辆所有人或者登记人的交强险凭证和标志。3)车船税。征收主要可以分两种:到当地交管所缴纳,或在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时缴纳。根据调查,目前无锡地区要交纳车船税,需统一在投保交强险的时候缴纳。通常,可凭交强险保单中的完税信息,作为纳税人本年度已缴纳车船税的证明。如纳税人需要开具完税证明,可以持保单到地税机关征收场所开具。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查验手续时,要全面仔细,注意证件和凭证的真伪,必要时可以请有关部门帮助核实,做到确认无误。
2 二手车的技术鉴定
首先,二手车的技术鉴定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讲,分为两种:(1)人工经验鉴定法,专业人员借助简单工具,用肉眼观察、耳听、鼻嗅、手摸、脚踏等方法,检查分析车辆的技术状况。这种方法要求评估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现代仪器设备鉴定法, 用专用的仪器设备来检测鉴定汽车及其各总成、部件的工作情况。这种方法要求鉴定评估人员会高级仪器的使用,并且会分析数据流、故障码等等。目前二手车鉴定评估中,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比较多。一定程度上,人工经验鉴定法更为普遍,因为投资成本低。业内人士说,车子值多少钱,车况说了算有一定道理。车辆车况到底如何,这就需要专业的评估人员进行准确的鉴定,客观的评估出车辆当前的实体价值。
其次,二手车技术鉴定的内容。二手车的技术鉴定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安全检测方面,安全检测方面的主要依据是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主要要求对机动车整车以及发动机、转向系、制动系、照明和信号等方面进行检测;(2)综合性能检测方面,综合性能检测的内容主要有整车、发动机和底盘三大部分。
再次,鉴定检测的项目到底是好还是差呢?专业评估人员可以根据鉴定的结果与鉴定参数的标准值比较。比如,通过测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待鉴定的车辆的功率下降值。
3 价值评估
二手车价值评估的方法通常来讲有重置成本法、市场价格比较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四种。重置成本法、市场价格比较法比较常用, 笔者结合市场实践调查切实感受到:重置成本法很准确,二手车的评估价=重置成本X成新率,尤其是用综合分析法算成新率更准确;市场价格比较法中的成本比率估价法很实用,二手车的评估价=重置成本X保值率,保值率的确定很关键,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专业人士对市场行情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姜正根,主编.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2]王若平,葛如海,主编.汽车评估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物流企业;税制现状;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25-03
一、中国物流及物流企业的定义
中国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过程,一方面是商品价值增值的过程,一方面是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成为可能。
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二、税收筹划的含义及作用
税收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的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为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在中国积极开展税收筹划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抑制偷、逃税等违法行为。(2)有利于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3)有利于实现纳税人利益最大化。(4)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5)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6)有助于纳税人更好更快地适应复杂环境。(7)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有助于国家增加税收。
三、中国物流企业面临的税制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拉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国家政策给予推动,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物流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基础较为薄弱,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物流企业所适用的税收制度和政策法规也比较欠缺和分散。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综合行业,所经营的领域非常广泛,物流业的各种服务适用的税种不同,物流企业所涉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中国的物流企业应该在遵循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中国物流企业税收筹划探究
物流企业的税收筹划可以从纳税主体、适用税目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递延等方面来考虑。
(一)纳税主体的筹划
物流企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存在着涉税差异。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纳税主体类型。
1.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外部层次划分的物流企业涉税分析。按照财产组织形式和法律责任权限,中国把企业分为三类: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公司企业属法人企业,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属自然人企业,出资者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中国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自2000年1月1日起,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仅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公司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的,还要代扣个人所得税(投资个人分回的股利、红利,税法规定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一般来说,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的总体税负低于公司制企业,因为前者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后者一般涉及重复征税问题。企业的设立在选择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或是公司制企业纳税主体的身份时,要充分考虑税基、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最终税负的高低与否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
2.按照企组织形式内部层次划分的物流企业涉税分析。企业内部可分为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企业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时不同的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分公司对应总公司而言,它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因而不能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设立分公司手续简便,有关财务资料也不必公开,分公司不需要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对应母公司而言,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身份,可以享受子公司所在地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设立子公司手续繁杂,子公司必须独立开展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纳税。设立子公司与设立母公司的税收收益孰高孰低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一国税收制度、经营状况及企业内部利润分配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而言,在投资初期分支机构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宜采用分公司组织形式,其亏损额可以和总公司损益合并纳税。当公司经营成熟后,宜采用子公司的组织形式,以便充分享受所在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篇4
早在2010年10月13日,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下称“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向社会公布后,就曾有消息传出,该规划将在2010年底正式颁布。
然而,在随后的数月中,虽历经数次社会民意及部委意见征求,“汽车产业规划”仍迟迟未有定论。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此期间,“汽车产业规划”已多次上报国务院,但都被打回修改――这也让业内有了“三上三下”的戏言。
2011年7月,《求是》杂志刊发了总理5月底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节选。
针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政策务虚及现实乱象,温总理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有一些技术进步,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跟踪国外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总理要求“都必须尽快明确下来”。
其实,工信部已于6月向国务院提交了修改后的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因此有人指出,总理是在“点名批评”这一最新版本的规划。业界对于最新版的“汽车产业规划”能否获得国务院的认可,再现问号。
不过,有接近国务院和工信部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有望在今年8月底、9月初,正式获得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部分微调
“今年3月,工信部曾给国务院呈报过一次规划方案,不久被打了回来。据说到了4月份总理的秘书班子开始起草总理在全国科协上的那份讲话稿,5月总理在科协上发表了那篇讲话(即前述刊于《求是》的温总理讲话)。我们相信总理发表那篇讲话之前,一定没有看到6月份工信部重新提交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所以我们不认为,总理的讲话是批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务虚。”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组的一位资深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一位参与了“汽车产业规划”初稿草拟及工信部最新提交方案细节调整的资深新能源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工信部最新上报国务院的“汽车产业规划”和去年10月13日对外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诸多调整只是“搬砖头”,即内容和措辞前后挪动位置,使规划方案看起来更合理。“制定政策路线依据的是市场行为,大方向不会轻易全盘调整。”该专家说。
“我们认为发展纯电动汽车是最终方向、完整概念,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务实的过渡方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叶盛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因此,最终出台的‘汽车产业规划’,那些涉及新能源车的整体目标、路线、任务、格局的部分,不会有惊人调整。”
即便如此,新版“汽车产业规划”的部分目标与路径已发生微调。
“例如行业诟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以及中央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部分,还是有一些调整的。”一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资深消息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上报国务院的最新版本“汽车产业规划”和“征求意见稿”对比,“调整至少有四处。”
所谓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指的是原规划中曾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
“这些数字被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规划正式出台后,也许上述此类数字会再做调整。”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同时,原‘汽车产业规划’中,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的数量,也或会再有调整。”
除了上述数字上的调整外,在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部分,相关细节也有所变化――由于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国家电网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原征求意见稿中只倡导建立以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为主的充电系统。在新版本规划出台后,电网企业可能参与其中,充电系统建设将多元化。
在财政补贴方面,原本财政部曾计划出台1000亿人民币的财政补贴扶持新能源汽车,现在这一声音基本消失。
“针对财政补贴和扶持部分,最终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额度来扶持,最终只有国务院说了算。”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掌握的书面材料,在征求意见稿里,为保证新能源未来十年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划曾从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在原征求意见稿中,在中央财政支持上,2011年~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2011年~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在税收上,2011年~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年~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2011年~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如果8月底、9月初,‘汽车产业规划’最终出台,那么,此部分将可能是上报国务院最新版本中调整最多的地方。”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强调。
行业乱象或将改观
“汽车产业规划”如最终通过审批,将对修正新能源汽车发展乱象提供政策支持。
“十年前,业内有人忽悠在所谓新能源技术方面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事实证明,这十年来,囿于技术瓶颈和行业乱象,做实事的(企业)得不到资源倾斜,‘忽悠’的(企业)左右逢源,这使得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水平不但与国外巨头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甚至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领域几乎全面处于落后和追随状态。”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业内专家钟师指出,“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乱象丛生,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无良)企业的逐利本性,使得一个原本具有良好初衷的政策,被投机者所渔利。”
一种业内普遍存在的声音认为,如果‘汽车产业规划’能在8月底9月初出台,并针对性地明确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务虚的担忧,将十分有利于改变行业乱象。
上述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人士指出,作为主导汽车工业的最重要国家部委,工信部在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使“产业规划、政策起草和标准制定”等三大职权时,一度面临与其他部委关于技术路线难以协调一致的尴尬。“现在一旦其(工信部)主导的‘汽车产业规划’最终获批,则部委之间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态度分野,即可早日尘埃落定。这同样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健康发展。”
篇5
1.利润表
利润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小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利润表内涵,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六条将其定义为:“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定义相同。
从利润表的定义,可以看出利润表具有如下特征:
(1)利润表是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而不是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报表,它提供的是时期指标,而不是时点指标。因此,利润表的数据来源是从会计科目发生额进行搜集,通过会计科目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额的归集,用以填制利润表相关项目。
(2)利润表的理论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因此,利润表中,小企业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费用和利润及其相互的关系来反映。
(3)利润表是月报表,是季报表,也是年报表。也就是说,按年度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每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整个会计年度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月份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月月初第一天起至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有时也包括小企业从当年1月1日起至报告月份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季度编制利润表时,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季度第一天起至本季度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2.利润表的作用
(1)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的金额和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全面了解小企业实现收入情况、发生费用情况以及经营成果。
(2)通过利润表,可以计算生成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小企业获利能力的增长情况和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趋势。同时,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销售利润率,反映其获利能力;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其投入产出的情况。
(3)通过利润表,可以利用利润表数据与其他报表或有关资料,生成反映小企业投资回报等有关情况的指标。例如,通过小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计算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其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
二、利润表的格式
利润表的格式分为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是指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利润的报表。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利润表采用了多步式利润表,即通过对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加以归类,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分步计算当期净利润,目的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小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和盈利能力。
根据相关性原则,我国小企业的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4)销售费用;(5)管理费用;(6)财务费用;(7)所得税费用;(8)净利润。其中,(2)至(6)项信息内容属于小企业广义的费用。它们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利润表中,费用分类标准不同,因分类产生利润表的格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费用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发挥的经济功能进行分类列报,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按照经济功能所进行的分类;二是费用按照性质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反映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列报,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融资费等。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纳经济功能分类法分类,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便于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小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划分为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活动,不同活动的费用所发挥的功能各不一样。因此,按照费用功能法将其分开列报,有助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了解费用发生的活动领域,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二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利润表中的费用也是这样分类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六条规定:“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第二十七条规定:“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4)管理费用;(5)销售费用;(6)财务费用;(7)投资收益;(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资产减值损失;(10)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1)所得税费用;(12)净利润” 。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组成项目上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简化和调整,但是在利润表的定义和费用的分类标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一致;三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衔接,便于小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是经济功能分类法符合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按费用功能报告利润的会计惯例和会计人员的职业习惯。
三、利润表的编制
总括地讲,利润表中“金额”栏目一般设有“本年累计金额”和“本月金额”两栏,其填列方法如下:
1.利润表中的“本年累计金额”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额。
2.利润表中的“本月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额。不编制月度利润表的小企业,在编制季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本季度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季度实际发生额。小企业编制年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上年金额”栏,填列上年全年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的“上年金额”栏。
小企业可以分如下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其中,“营业收入”栏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成本”项目,反映小企业所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所提供劳务的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销售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管理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不再赘述。
最后,“营业利润”项目,根据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以“—”号填列。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其中,“营业外收入”项目具体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金额。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利润总额”项目,根据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利润表通常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其中,“所得税费用”项目,根据“所得税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篇6
关键词:物业税;博弈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3-0026-04
一、物业税开征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持续飙升。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总体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防止房地产业过度扩张和无序增长,有效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出现了“物业税”的概念。
物业税也叫不动产税,它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不动产税是拥有房屋所要缴纳的税,属于持有税。业内人士认为,开征物业税直接增加了需求持有方持有房地产的成本,对投资和投资性需求的抑制作用较大。开征物业税将有利于减少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闲置房,也有利于减少奢侈品的需求,还将使政府有了稳定的税源,避免“土地财政”。
二、税权的划分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承载体,分税制的基本内涵是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和兼顾利益关系的原则,以法律法规形式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支出范围和收入范围,并通过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来协调政府间的收支往来关系,从而规范各级政府的责、权、利,使各级财政都能在法律法规的体制框架内行使其职责。
199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对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程度较深的改革,即税制及分税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当时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其中,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同;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94%归中央政府,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三、我国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由于我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国情,将要开征的物业税,面临着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物业税集权与分权的博弈行为当中,由于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其在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于物业税政策的选择及这种政策的执行直接影响着财政集权分权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地方政府在这场博弈当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手中的政策工具,选择减少由于地方对中央行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采取偏离中央目标的行为从而导致的额外的效率损失。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对我国将要开征的物业税进行分析。本文在对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博弈的分析过程中,借鉴了尚铁力等学者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博弈分析的一些理论,并对尚铁力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假定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的基本内容如下:
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简单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一国的中央政府和一个地方政府二方构成。
假定1:假设中央是从整体出发且目光长远,而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且注重眼前利益。中央是政策制定者,对方是政策执行者且地方根据地方利益实际权衡执行中央制定的政策;
假定2:中央相对于地方,对物业税的信息并不充分,并且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但可以通过财政法规制度约束或激励地方政府的行为;
假定3:地方政府只对于本级政府人民负责,即中央政府并无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
一国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既要对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注意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消除地方差距。对于将要开征的物业税,中央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两条:将物业税划归中央税和将物业税划归地方税。物业税划归中央税的方式是将物业税收入和支出的权利上交中央,然后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支付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支付模型
图1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局中人地方政府的支付,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局中人中央政府的支付。
根据模型的描述,并假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时对于物业税的开征做出反应(在时间上并不要求一致,只要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决策就可以),那么,可以得出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中央税,隐藏),(地方税,显示)。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中,在凸性和约束的条件下,我们能得到唯一的解。而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我们碰到的问题不是解的存在性,而是解的唯一性。
四、物业税财政分权的混合纳什均衡
就本模型而言却还存在一个混合纳什均衡,相对于这种不完全确定性结果的出现,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的混合纳什均衡的确更加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常关注的类型的策略称为纯策略(pure strategy),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每一个给定的信息情况下只选择一种特定的行动,称该策略为纯策略。相反,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地选择不同的行动,则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在博弈的战略式表述中,混合战略可以定义为在纯战略空间上的概率分布。
现在,分析图1中描述的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支付模型,看能否作出该博弈模型的相对最优混合策略。
图2 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概率模型
如图2所示,假定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的概率为L,则地方税的概率为1-L;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的策略概率为H,则显示的概率为1-H。
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位局中人的随机选择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得到,当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策略的概率是LH;当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地方政府采用显示策略的概率是L(1-H):当中央政府采用地方税,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策略的概率是(1-L)H;当中央政府采用地方税,地方政府采用显示策略的概率是(1-L)(1-H)。
根据混合策略的定义可知,开征物业税,中央政府的最佳混合策略是使得地方政府无论采用何种纯策略,其期望支付是一样的,当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同样有相同的混合策略的选择。据此,可以得到:
中央政府的期望支付为E(a 1),它等于:
E( a 1)= L (1-H)+ 2LH+3 (1-L)( 1-H)+(1-L)H
=( 3- 2H )+ ( 3H -2 )L (1)
地方政府的期望支付,定义为E(a 2),它等于:
E( a 2 )= L (1- H)+ 4LH+4 (1-L)( 1-H)+(1-L)H
=( 4- 3L )+ (6 L- 3 )H (2)
对于物业税,中央政府为了确定最好的策略,首先必须使地方政府相信其将要采取的策略。假设中央政府相信地方政府相信它以概率Le选择中央税,如果Le
五、物业税财政分权的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
对于上述的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去掉假设3,据此,中央政府在对于全国资源的调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又由于假设1,假设2的存在,中央政府做出的决策必定是从长远利益出发,并兼顾效率和公平。由于假定3的取消,地方政府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大为削弱,但由于信息成本的高昂,地方政府仍有动机偏离中央决策。与之前的假设相比较而言,中央政府的作用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它在整个博弈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应的,其目标也不再是寻找一个最优的反应策略,而是利用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作出某一决策去尽量消除中央――地方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并不完全是一种静态博弈的过程,而是中央政府先做出决策,然后地方政府再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中央政府也知道其决策过程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中央政府可以不断对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据此,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如图3。
图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
无论中央政府对物业税采用何种形式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最好的办法都是采用隐藏的策略。从图3可以看到,当中央政府对物业税选择地方税的策略时,最后的中央――地方支付向量的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府并不能确定这种地方税一定能带来好处,即不能判断L的概率,不能判断中央政府是否是打着地方税的名义进行了集权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更为被动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全局的发展。于是得到了一个并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中央税,隐藏)。对于这个结果,我们仍有改进方式,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订立一个物业税收合同,中央政府必须允诺保持物业税财政分权制度的稳定性和彻底性,并将违约成本定价高于由于违约所带来的收益,从而确保地方政府的支付中有个额外的补偿。根据假定1,中央政府是乐于看到这种结果的出现以实现总支付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六、结论
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物业税将是市场经济国家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物业税改革意义重大。将要开征的物业税应为中央税、地方税、还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双方在房地产税的财政分权问题上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但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税政策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而若没有有效地处理好这种不对称性,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会使房地产税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我国开征物业税应该实行收入适当集权、支出分权的财政体制,而不应该盲目照搬国外的理论。由于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中央政府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与中央政策偏离所带来的效率的损失。现在看来,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无论将来物业税的财政体制取向何方,中央政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尽量减少由于地方对于中央政府信息不充分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寻求模型中的局中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即相对最优策略的分析,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双方在将要开征的物业税财政分权上的关系,并结合我国以前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对物业税应选择中央税、地方税,还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才是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的关键。而物业税基本功能的定位应是:对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调节。
参考文献:
[1] 甘泉等.市场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5).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 王文华.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J ]. 社会科学研究,1999,(2).
[5] 许善达等. 中国税权研究[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1).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XIAO Jing,KONG Liu-liu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篇7
关键词:税务会计相关性;确认范围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9日
一、税务会计相关性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质量特征描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业绩做出评价和预测。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会计核算的目的,强调其“有用性”。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指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这是出于政府征税的目的,强调的是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应该与同期收入有因果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税务会计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是指纳税人当期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
二、税务会计相关性的诠释
相关性原则简单而言,即为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原则。而这个相关性必须从性质和根源上与收入直接相关,否则万物皆关联,相关性就没有意义了。
“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可分为两类: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的支出,例如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买的原材料等;另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支出,虽然企业的这类支出并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但是如果这种支出所对应的收益是可预期的,那么这类支出也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如企业的广告费支出。此外,该支出必须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在非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不得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予以认定。也就是说,企业所发生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销售商品等过程中的支出和耗费。
而收入的非相关性支出主要指:其一,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如企业的非公益性赞助支出、企业为雇员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已出售给职工的住房的折旧费用等;其二,属于个人消费性质的支出,如企业高管人员的个人娱乐支出、健身费用、家庭消费等。这些支出是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
税法条例中没有说是“同应税收入相关的原则”,所以要严格区分免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这是相关性原则的体现。税法允许资产的折旧、摊销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是对企业相关资产价值进行补偿的一种方式,既然企业用不征税收入购置的资产实质上价值已经获得了补偿,因此即使该类资产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其对应的折旧、摊销也不得从税前扣除。
不征税收入,即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但不包括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属于非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原则上不应该纳税。因此,不征税收入不属于优惠政策。但免税收入属于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属于应税范围,但国家因特别需要予以免除。因此,免税收入属于优惠政策,因此免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一般可以在税前扣除。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体系中,将相关性原则提高到首要原则的高度,其着力点更在于强调除非例外条款,否则所有相关的支出必须在税前得到扣除。
三、税务会计相关性的确认范围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中指出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里主要讨论成本、费用、税金及损失的相关性确认范围。
(一)成本。《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中所指的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业务支出及其他耗费。它比会计上的成本范围要大,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还包括纳税申报期间已经申报确认的销售商品(包括产品、材料、下脚料、废料和废旧物资等)、提供劳务、转让、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企业对象化的成本费用,成为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的,只有销售出去,并在申报纳税期间确认了销售(营业)收入的相关部分商品的成本才能申报扣除。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成本都能税前扣除,如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税前不得扣除。因为对一般企业来说,投资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很难归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又不属于管理费用的范畴,很难实现价值补偿,同时投资资产价值的自行降低又容易丧失对所投资企业的权益。投资资产价值并不是由企业本身所决定的,而主要取决于所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也就表明投资资产价值本身是否会发生损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故不能计提折旧或摊销额。由于取得投资收益为非应税所得,所以其投资成本不允许税前扣除。对外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一般具有数额大、长期受益的特点,其支出的效益体现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按照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收入支出配比原则,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而不是当期费用一次性扣除。因此,企业的对外投资,在持有期间,不允许折旧或摊销,更不允许作为费用直接扣除。但在企业收回、转让、处置投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相关投资资产的计税成本。
(二)费用。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准予税前扣除的费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企业为销售商品,必然将发生一定的支出,这部分支出是企业为获取收入而产生的必要与正常的支出,包括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展览费、保险费、销售佣金、代销手续费、经营性租赁费及销售部门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费用。一般地,这些费用与销售直接相关,可税前扣除,但也有例外。如,企业促销行为,有的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有的则不行。对于企业在业务宣传、广告等活动中、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中以及对累积消费达到一定额度的顾客给予的额外抽奖奖励支出,在性质上如果界定为捐赠,则这些捐赠则不属于公益、救济性捐赠,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一般对于企业在业务宣传和广告中的对随机对象发放的相关赠品支出,应可以作为业务宣传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按限额扣除。对于企业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向非本单位人员发放的赠品支出如何处理,可能有很大争议,实务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视为交际应酬费属于业务招待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扣除;如果发放的是一些印有企业宣传标识的小额礼品,符合业务宣传费的,也可以作为业务宣传费扣除。
2、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等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提供服务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由纳税人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金、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劳动保护费、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费、开办费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含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坏账损失、印花税等税金、消防费、排污费、绿化费、外事费和法律、财务、资料处理及会计事务方面的成本(咨询费、诉讼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商标注册费等)。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具体的扣除标准,如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如企业将资产(自制或外购)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或福利、对外捐赠、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等移送他人的情形,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并及时调整为当期销售收入,以扩大当期销售(营业)收入额净额,从而提高业务招待费扣除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包括两部分:一是日常性业务招待费支出,如餐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二是重要客户的业务招待费,即除前述支出外,还有赠送给客户的礼品费、正常的娱乐活动费、安排客户旅游的费用等。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而且,企业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应与当期的业务成交量相吻合,否则就会存在潜在的税收风险。
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企业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实践中,企业往往要借助外来资金来满足扩张经营,资金拆借行为较为普遍,由此企业发生的费用被计入财务费用中,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等。如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扣除标准为2∶1(债权性投资∶权益性投资);而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必须签订借款合同,且不管开具发票或收据需要代扣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才能在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而企业发生的汇兑损失,要根据具体情形予以扣除。一般的,在货币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失,准予扣除。这主要发生在企业的外币兑换业务中。企业外币兑换业务,应当以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或卖出价折算。由于汇率中间价和银行买入或卖出价的差额产生的折算差额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另外,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也准予扣除。即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有关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计算出来的汇兑损益,在企业所得税前准予扣除。但是已经计入资产成本以及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部分的汇兑损失,则不予税前扣除。
(三)税金。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税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税金是企业为取得经营收入实际发生的必要的、正常的支出,与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性质相同,是企业取得经营收入实际发生的经济负担,符合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税收种类很多且性质也不一样,虽然都与企业取得收入有关,但有些税收可能是企业取得收入之后所缴纳的税收,或者并不是由企业直接所负担的税收,对于企业所缴纳的这类税收是不允许税前列支扣除的。根据税法的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税收种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中,允许税前扣除的税收种类主要有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及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印花税等。
(四)损失。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这里所称的损失是企业的实际损失,而企业获得相应保险赔款或者责任人赔偿部分不属于企业所实际承担的损失;同时,企业实际发生损失的具体扣除方式、范围、条件等,都要根据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来确定,因此企业所得税法特别强调:企业实际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关于收回已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的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收入。已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资产,可能出现债务人又重新具备了偿债能力并予以偿债;因其他人造成的企业损失,原以为不存在责任人而将其作为难以偿还的损失来处理,后来也有可能发现存在责任人,且责任人赔付了相应损失。这些已被扣除的损失在重新被确认为资产时,如果不视为企业的收入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将导致企业这部分资产被重复扣除。
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再次强调准予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其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而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法定条件的损失。具体判断必须从损失发生的根源和性质进行分析,不能仅仅依据是否取得应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损失,允许在税前扣除;反之,企业非实际发生的损失,一般不允许扣除。而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的提取,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基于资产的真实性和谨慎性原则考虑,不同企业提取的比例不同,如果允许企业准备金扣除可能成为企业会计人员据以操纵的工具,新法在扣除项目中没有提及准备金,估计要等总局明确了。但由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风险投资和其他具有特殊风险的金融工具风险大,各国所得税都允许提取一定比例准备金在税前扣除。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8.
篇8
收音机时代
收音机作为一件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创造,它也是车载娱乐信息设备的鼻祖。随着1923年美国首先出现了装配无线电收音机的轿车,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开启,人们由此进入了汽车娱乐的时代。应该说,在收音机未被安装到汽车上以前,无论驾驶者还是乘坐者,闲聊或是观看窗外风景是他们在驾乘时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而收音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娱乐成为汽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几经变化,但它依旧是汽车不可或缺的部分。
卡座时代
1963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在当时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卡式)磁带,作为一项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发明,盒式磁带连同盒式磁带录音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在盒式(卡式)录音机发明不久之后,车用盒式(卡式)收放两用机出现在轿车上,至此一个盒式(卡式)收放两用机及一对扬声器为基础组成的轿车音响成为了车载娱乐信息设备的标准配置,并且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
数字时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人类迎来了数字时代,以CD、VCD等为代表的数字娱乐设备相继面世。由此,车载娱乐信息设备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DVD、GPS导航、蓝牙等多功能综合产品的出现,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的发展正沿着多功能、网络化、智能化的轨迹推进,并且越来越高度整合。
作为梅赛德斯-奔驰人机交互体验的核心部分,COMAND APS多媒体系统配备于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E级轿车、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和梅赛德斯-奔驰GLK上。
COMAND APS多媒体系统集导航系统、音响系统及电话系统于一身,提供了AUX-IN音频接口、PCMCIA带SD接口、8个扬声器、蓝牙免提功能、电话本备份、无线蓝牙音乐输入以及USB音乐接口等配备。
同时,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和长轴距E级轿车所配备的语音控制系统也拥有引以为豪的科技传承,并实现了中文语系的识别。该系统可以独特消除背景噪音技术,快速准确识别语音指令;独有学习功能,识别个人独特的发音、声调和节奏,通过学习可以甚至可以识别方言。驾驶员可通过语音控制CD、电台、车载电话及卫星导航系统,操作智能便捷。
以全新奥迪A6L为代表的奥迪车载娱乐系统的研发,更是创造了超越同级别标准的舒适新定义。
全新奥迪A6L信息娱乐系统舒适便捷的操作、全面直观的信息回馈、高品质的娱乐音效及画面,都将进一步扩大其舒适性优势。带汉语显示的增强型导航系统及带MMI touch触摸板的MMI多媒体交互界面系统,够提供中文繁、简手写输入,并能够识别超过29000个汉字,同时提供中、英、数字混合输入识别。另外,在不同MMI菜单功能下,MMI touch触摸板内置的光亮照明标识会自动开启并显示其快捷功能,诸如导航地图的快速卷动、媒体预设频道的快速选取等功能尽收于方寸之间。
在高档C级车细分市场中,全新奥迪A6L开创了专门针对后排成员的“后排娱乐系统”。通过集成在后排中控台的MMI系统,后排左右两位乘客都可以通过独立的视听系统,来决定自己前方10.2英寸超薄高分辨率显示器里显示的信息及娱乐内容,包括调频广播、数字电视,并可直接访问后排单碟DVD驱动器,提供3000首MP3格式音乐存储量的车载硬盘、双SD卡槽,以及AMI奥迪音乐接口。
互联交互时代
2010年,荣威汽车了inkaNet 3G智能网络行车系统。
如果说,收音机代表着过去,CD、DVD、MP3代表的是现在,那么互联交互则代表了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汽车娱乐信息系统已经成功地将计算机软件、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融于一体,进而实现了多媒体娱乐、GPS定位导航、无线上网等功能的综合运用。应该说,互联网的资源融入不仅大大拓展了车载娱乐的范畴,更是在提高车主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引领整个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走向未来。
应该说,inkaNet 3G智能网络行车系统诞生的意义不亚于收音机对于汽车的贡献,它让汽车成为移动信息平台,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真正无缝衔接,将汽车由“个体的数字化”转向“群体的网络化”,真正开启了汽车信息化时代的大门。与传统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相比,inkaNet不再局限于收音机、音乐、GPS导航等内容,而是通过车载终端、客服中心和云计算网络平台三个部分,构建起一个“三位一体”的架构,并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集信息、娱乐以及服务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完整的娱乐信息体系。随着inkaNet系统的出现,用户能享受到众多与“听”相关的娱乐体验,例如:听资讯、听书、卡拉OK等,甚至还有语音聊天。在目前的汽车市场上,通用OnStar、丰田G-book、上汽荣威350的全时在线系统已经相继登场。
一直以来,基于驾驶车辆安全的考虑,与视觉相关的车载娱乐功能相对弱化,而与听觉相关的娱乐则被突出强化,而这点也正是收音机能屹立近80年而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不过,纵观车载娱乐系统,从最早的卡带到车载CD,再到车载DVD/MP3等高端产品,变化的都是播放载体,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出现,汽车用户不仅能享受到强化后的听音乐、听电台等功能,更能体验到充满科技感、趣味无穷的互联交互娱乐方式。
2001年,宝马集团推出第一代iDrive系统。从最初的一片质疑,到逐渐被用户肯定,直至被业界追随,iDrive的推出引领了车辆人机交互系统发展的潮流。
为了让用户的感受更生动鲜活,第三代BMW iDrive系统采用了新增三维立体显示和控制功能的全新宝马专业导航系统。新的控制界面和菜单显示采用三维立体设计,新一代视图提供“3D城市模型”,以三维效果真实地显示了周边的街道和建筑。同时,新的手写输入功能让驾驶者通过用手指在触摸板上“写字”来输入字符,进一步方便了汉字的输入。
随即在2010年,宝马集团又率先在MINI汽车上实现了苹果iPhone手机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络与车辆导航、娱乐信息系统的整合。如今,宝马全系车型可选配置的Apps应用,更实现了车辆与Apple iPhone智能手机的整合。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实现的丰富功能,可以通过配置Apps呈现在iDrive系统中。Apps不但为宝马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搭建了平台,还为“百度ting”等第三方的应用程序提供植入窗口,车主可以时刻通过无线互联网保持联通,及时得到最新的娱乐、服务等资讯,让汽车上的移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宝骏630 1.5L DVVT车型
综合评价:1.5L DVVT手动档车型实现了动力与油耗之间的黄金配,1.5L动力的百公里油耗仅为6.3升。在配置上,宝骏1.5L DVVT手动档除了电动后视镜、电动车窗、驾驶席6向可调座椅、后排USB充电接口以及中央控制门锁等配置外,还向1.5L DVVT自动档看齐:配备了非常实用的无骨雨刷及后排阅读灯等贴心设计,有效提升驾乘舒适性。此外,带有寻车功能的遥控折叠钥匙,更是同级别家轿中罕有的配置。
2012款宝骏乐驰1.2MT车型
综合评价:价格定位在4.28万至4.98万元的2012款宝骏乐驰,对原有乐驰产品进行了多达54项的技术升级,大幅提升了产品品质与性价比,重新定义了A00级家轿经典。宝骏乐驰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趋势与消费者需求,在原有丰富配置的基础上,不仅保留了ABS+EBD、中央门锁、倒车雷达、安全气囊、速度感应式四门自动落锁等人性化设备,还通过升级行车智能系统,持续强化产品的性价比。宝骏乐驰增加了车窗一键下降功能,使驾驶员在行车中的操作更为简便;配备的除霜定时智能控制系统,会在除霜功能开启后,若中途不关闭,则会在工作10分钟后自动关闭,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宝骏630 1.8L+6AT手自一体车型
综合评价:宝骏630 1.8L车型的推出,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宝骏630家族的产品阵营,对于那些对动力性能有更高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也给了他们一个更优的选择。出色的数据表明,宝骏630 1.8L车型的动力性能在同级别车型中无疑是处于领先水平的,而由Ecology(生态)和Technology(技术)两个词合成的Ecotec,也传递了该款发动机在技术先进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的优势信息。
宝骏家族全新阵容耀世登场
2010年由通用汽车与上汽在华合作的新乘用车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凭借主推车型宝骏630系列以出色的产品性能和国际品质,在短短1年时间里就赢得了国内家用车市场和消费者的双重青睐。宝骏家族系列车型以不超10万元的价格涵盖了1.0L~1.8L的主流动力区间,实现了宝骏汽车高性价比的承诺。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宝骏汽车近期动作频繁,不仅推出了宝骏630 1.5L DVVT MT车型、将雪佛兰乐驰收入旗下,更名为宝骏乐驰,更在成都车展上推出了宝骏630系列的旗舰产品——宝骏630 1.8L车型,形成了宝骏630、宝骏乐驰两大系列18款车型的宝骏家族产品布局。
作为宝骏630系列主销车型,到4S店咨询1.5L DVVT手动档车型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它搭载的1.5L DVVT发动机实现了高效动力与燃油经济完美平衡,最大功率达到了82千瓦,最大扭矩146.5牛顿米,而且还具有低转速高扭矩、高转速高功率等优异特性,综合工况油耗仅为6.3升/千米。其6.58万元~7.78万元的亲民价格更是极具竞争力,消费者可以用实惠价格享受到高端技术配备。
篇9
减轻税负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充分研究我国税收结构性调整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为当前我国税收结构性调整指明方向。本文对我国税收结构的整体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2005年至2015年10月商品税、所得税实际税率、财产税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名义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在固定效应下运用GMM估计方法构建动态面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品税、财产税的调整挤入居民消费行为,所得税挤出居民消费行为。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减税的建议。
关键词:
税收结构性调整;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政策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即经济增速趋缓期、结构调整关键期、政策刺激消化期。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减轻税负为主的结构性税收政策是促进居民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最好手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出调整增长的态势,2006-2014年间税收平均增速为18.47%,2015年前三季度税收收入83842亿元,同比增长7.6%。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新常态背景下全面研究税收结构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本轮税收结构性调整提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选择,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使我国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我国税收结构整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推行商品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系大致分为四大税种,即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其他税。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如图1所示。第一,我国商品税(间接税)比重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小幅下降的态势。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代征进品税。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税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0%左右,如2014年我国商品税税收收入72229亿元,占比60.08%。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税收入50138亿元,占比59.8%。同时,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如“营改增”、消费税调整等,我国商品税的比重已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如2005年商品税比重曾高达65%左右,近年部分年份已维持在60%以下。第二,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体系的第二大税种,近年来比重呈现上升态势。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占全球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5%左右。如2014年我国所得税税收收入31281亿元,占比26.02%。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所得税收入22059亿元,占比26.31%。尽管近年来我国个税费用扣除额连续三次调整,已从1500元/月提高至3500元/月,但随着居民收入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依旧显得调整滞后。总体而言,我国推行“双主体”税制结构,商品税、所得税比重合计高达八成以上。
(二)过分倚重间接税而抑制了居民消费行为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间接税的比重为59.8%,可以说,我国税收结构过分倚重间接税,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纵观全球,我国间接税的比重不仅高于发达国家43%的平均水平,还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如美国为38%,英国为41%,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52%,巴西为49%。过高的间接税将会抑制居民的消费行为,导致最终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如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率为58.4%,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为75%左右。进一步分析原因,主要为三个方面:其一,间接税通过商品消费转嫁给消费者,加重了消费者税负。通过税收转嫁机制,提高了商品的价格,从而抑制了消费。其二,间接税产生替代效应,促使居民更青睐于储蓄。征收商品税,商品价格抬高,使消费者减少当期消费。其三,间接税税负呈累退性,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对于居民而言,商品消费支出的增多意味着税负的加重,不利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
(三)收入分配功能微弱而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调节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差距是税收政策的功能之一。通常,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收入分配机制越合理,收入差距越小,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用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行调整,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税收政策,如企业研发费加计扣减、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抵扣、取消利息税等,但收入分配功能依旧显得微弱。具体表现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城乡收入比为2.75:1。第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2014年金融业收入最高,达到108273元,农林牧渔业收入最低,仅为28356元,差距为3.82倍。第三,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上海最高,达到47710元,甘肃省最低,仅为20804元,差距为2.29倍。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居民收入更是偏低,如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736元。总体来看,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功能微弱,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税收结构性调整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1.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跨期动态性,且遵循着效用最大化原则。由此,为防范数据实证研究的内生性及偏差,采用广义矩估计法(SYS-GMM)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2.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为研究我国税收结构性调整是否存在空间效应,即地区外溢性是否体现,选用空间杜宾(SDM)模型。
(二)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定义数据时间跨度选择2005年至2015年10月,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横截面选择我国31个省份,并略去消费税数据。根据中央与地方按3:1分成原则,Comtit(商品税对数)为各省份增值税的4倍与营业税之和的自然对数。Inctit(所得税实际税率)仅考虑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央与地方按6:4分成原则,为各省份个人所得税的2.5倍。Protit(财产税比重)为各省份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等之和与税收收入总额之比。
(三)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1.实证检验结果。通过预先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得到我国税收结构性调整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变化更符合现实。模型1的实证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AR(2)统计量的P值为0.736,表明在5%临界水平下动态模型差分方程误差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Sargantest统计量的P值为0.1432,表明在10%临界水平下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即表明运用的GMM估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2.实证结果分析:第一,居民上一期消费行为决定的本期消费“成长性”。Cosuit-1的系数估计值为0.82607,且在1%临界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具有动态的自我增强功能。即上一期消费行为的“发育”对本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所得税实际税率与居民消费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Inctit的系数估计值为-0.12671,即所得税实际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就减少0.12671%。近几年,我国为提高居民个人所得,减少实际税率,相续出台了组合政策。如2006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工资薪酬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个税起征点分别提高至1600元/月、2000元/月、3500元/月。2008年起暂停征收利息税,2014年出台职工年金在个人年满退休时才纳税。但从实证结果来看,这一系列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并未有效改变税负对消费需求的约束,且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居民消费支出。然而,在所得税的调整中,不能单纯地立足于其经济效应对居民消费的抑制,还要正视其在税收结构中的地位与重要性。通过施行税收结构性调整,促进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统筹协调,共同刺激居民消费行为、调节宏观经济。第三,商品税对数、财产税比重与居民消费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Comtit、Protit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2368、0.34783,且在1%临界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即商品税收入、财产税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分别提升0.12368%、0.34783%。结果表明,近几年我国在施行税收结构性调整后,商品税、财产税在一定程度上挤入了居民消费支出。尤其是实施财产税的征收,替代效应明显,增加了居民当期消费意愿。第四,名义人均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Unit的系数通过了1%临界水平下的t检验,系数估计值为0.06078。表明良好的社会发展程度与消费环境,给居民营造选择范围广、消费品丰富的环境,能够刺激居民消费行为,将更多的收入支出用于消费。
(四)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1.实证检验结果。首先对变量间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得到莫兰指数为0.28732,P值为0.0054,且在1%临界水平下通过了检验。由此,确定模型2中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支出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后,对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LR-test指似然比检验法,其P值为0.0000,小于0.05,说明接受模型存在空间固定效应,且优于随机效应。即表明运用的SDM估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且加入空间相关性后各变量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仍旧存在。2.实证结果分析。第一,WCosuit的系数估计值为0.12983,且在5%临界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表明各省份居民消费行为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即相邻省份居民消费行为能够刺激本省居民消费意愿。第二,WComtit、WProtit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4278、0.39287,且分别在1%、5%临界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表明商品税与财产税的空间依赖性较强。即当相邻省份的商品税、财产税发生结构性调整时,将正向促进本省居民消费意愿。居民会根据相邻省份的消费环境、消费习惯、消费倾向,结合自身习惯调整最优消费组合。同理,当相邻省份因价格波动、供需关系变化等而引发的税负增加,本省居民会通过心理暗示更倾向于消费此类商品,以实现当期享有低税负。第三,从空间外溢性来看,当相邻省份居民选择当期消费时,会促进本省居民的消费意愿。第四,模型2与模型1中控制变量WUnit的系数估计值同方向,均在1%临界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表明在模型中加入空间权重矩阵后,名义人均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依旧存在。且相邻省份经济发展程度、消费环境能够带动本省的消费市场,促进居民当期消费。
三、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选择
(一)降低商品税税率并减轻税负,增加居民消费意愿商品税最终转嫁于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通过降低商品税税率,减轻居民部分负担,能够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同时,降低间接税税负能够减轻企业,抑制商品价格上涨,降低居民消费成本。由此,具体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展开:第一,降低增值税税率。我国增值税施行17%的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但这仅是名义税率,其实际税率达到24%左右。同时,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下,增值税扩围后税负也并未随之降低。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适当将增值税率降至15%较为合理。另外,13%的低税率设置也较高。如欧盟国家的低税率均在10%以下,如德国为7%,荷兰为5%,卢森堡为3%。由此,可以与基本税率保持同步,降低至13%。目前,我国已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即通过固定资产扣除、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等鼓励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适当降低增值税,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实施减半征收,能够有效降低商品价格,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第二,继续适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营业税具有重复课税、累计税负的缺点,我国2012年启动了“营改增”试点,并逐步扩围,2014年1月、6月,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相继覆盖。后续,应加快建筑业、金融业的“营改增”试点,有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第三,起征点改为免征点。自2011年起,我国已大幅提高增值税起征点,但仅限于小规模纳税人。如2015年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万,3万以下则免征增值税,3万以上则按3%全额征收增值税。将起征点改为免征点,并将优惠政策延伸至一般纳税人,能够减轻增值税纳税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条例于2011年出台,虽然对起征点、级次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税收负担。但居民税负的减轻幅度较低,全社会贫富不均现象依旧严重。由此,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个税征收方案,增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个税起征点的弹性机制。如将个税起征点与物价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进行联动,每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调整,避免滞后性,有效减轻纳税人税负。第二,实施分类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方式。我国现行的个税征收实行“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缺点在于收入来源多样的纳税者缴纳税款较少,收入来源单一的纳税人缴纳税款多。尤其是低收入者收入来源单一,承担的税负相对较高,不利于收入分配调节。从美国、我国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征收更为合理,能够有效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充分发挥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综合征收模式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根据家庭总体收入确定纳税额,扣除相应费用,如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根据地区差异给予税收优惠。
(三)完善财产税的征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财产税的征收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提高消费意愿,尤其是提高高收入者财产的持有成本,增加当期消费。目前,我国财产税体系还不完善,财产税占比也相对较低,难以发挥对居民消费的调节作用,如2014年财产税收入为10483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8.72%。由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扩大财产税的范围与税基。增加财产的持有成本,对房产、无形资产、股票、银行存款等征收财产税,引导合理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引导资金转移到消费市场,减少储蓄与投资,增加即期消费。尤其是在我国房价高涨的态势下,对空置、闲置房征收房产税,能够减少投机行为,促进房价趋于平稳。第二,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释放富人的消费能力。目前,我国中产阶层增速较快,征收遗产税、赠与税能够有效改变力求节俭的传统消费观念,优化社会财富分配。同时,要对征收时机和征收方式进行科学评估,引导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第三,开征物业税,调节高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用物业税替代房产税,将土地增值税、出让金、契税等合并,归为物业税,增加房产保有成本。适当降低房产购买环节的费用,有效降低刚性需求者的购房压力。
(四)开征社会保障税,有效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如房价、医疗、教育费用过高,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更愿意通过储蓄来防范未来的花费。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政府提出的全面放开二胎、延长退休时间、提高医疗保障等政策是以应对老龄化问题。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着较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同时,通过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通过设定全国统一的标准,能够有效消除行业、地区收入差距,即便是低收入群体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尤其要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开征社会保障税能够释放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张茹清.论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2.王智,邓力平.税制结构优化与我国消费增长[J].税务研究,2015(9)
3.谭光荣,刘钊.结构性减税背景下税制调整与居民消费[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4)
4.廖信林,吴友群,王立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5(6)
5.李香菊,周丽珠.扩大我国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基于税收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3(2)
6.安体富.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J].财政研究,2015(2)
7.胡怡建,徐曙娜.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J].税务研究,2014(7)
篇10
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解析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日趋严重,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各个国家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由工业文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并由此倡导低碳环境审计;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逐步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并且开始拟定开征独立环境税。因此,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主要的工作重点。2009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审作的意见》,由此环境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二)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将政府环境审计定义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耿建新(2004)定义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会计等相关规范对政府环境管理系统运行和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向环境利益相关者提出报告,完成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使之达到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随着现代审计职能、审计内容的扩大,受托责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现代审计除了注重传统审计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监督职能,还注重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涉及社会领域乃至科技领域,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审计逐步成为现代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担。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西方国家的3E审计、5E审计的蓬勃发展正是环境审计的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的结果, 它融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各个环节。
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中对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的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提升,包括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在基本理论架构上可以沿袭审计的基本理论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1)环境审计动因和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是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的根本动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市场的环境导向推动环境审计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含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靠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欧盟于1993年的《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简称EMAS)对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包括对企业环境报告中资料和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正确性、合规性进行调查和鉴证等。从环境审计动因和目标来看,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因此,环境审计和低碳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保证了审计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环境审计主体和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组织。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并且向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深入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并且由于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是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引领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模式。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责任,在宏观层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活动的外部性,持续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审计对象即环境审计的客体,企事业单位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对环境带来影响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是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要范围。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微观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被现代社会重视。环境审计是从 经济活动出发,监督、 鉴证、评估经济活动说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查明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恰当,生产取得和污染造成是否经济;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环境管理的有效程度和环境风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视程度;经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成效等等。
(3)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证据。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主要包括:环保政策、方针、战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等等。环境审计的依据要比一般审计类型所采用的规范多、范围广,环境就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有丰富的环境科学相关知识。正因为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多元化,使得环境审计依据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实施环境审计所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审计证据主要来自微观经济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以及由“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也成为环境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内容。
(4)环境审计程序和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通过采取一定的环境审计程序,系统组织环境审计活动,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保证环境审计质量。环境审计阶段包括准备、实施、报告以及后续审计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应对。审计人员针对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三个方面,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
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环境审计中,需要对环境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环境审计风险融合了环境审计与审计风险概念。包括:由于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环境检查风险;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外部体制和内部利益驱动下,涉及环境事项的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现象,从而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固有风险;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环境控制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这些风险共同作用构成环境审计的终极风险,它是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只有当环境审计风险被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风险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环境审计意见。环境审计人员可以恰当评价环境会计固有风险和环境管理控制风险的程度,采取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控制环境检查风险来控制环境审计风险,从而使整个环境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是现在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环境审计不仅在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如何博弈,取得双赢,才是硬道理。我国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环境审计便担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任。环境审计不仅是理念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秩序问题。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要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如下图显示:
(一)环境合规性审计 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执行,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保护环境资产、资源,保证相关会计记录准确,遵守相关法律所必需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等等。环境合规性审计依据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初期目标是保证企业遵守环境法规,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相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环节实行的最佳管理实践的监督。
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紧密相关的是国家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IS0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但它并不排斥发展,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发展观基础之上,贯彻这一标准,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有利于消除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体现了政府环保精神和人文主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意义,环境管理渐渐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管理系统逐步成为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局面。在政府倡导和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环境管理从过去对事后污染的治理发展到对环境的全过程控制,从被动的环境管理向主动的环境管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遵守环境法规的合规性管理向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使其得到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转移。这种转移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日趋明显。企业环境管理重心的转移促使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从维护环境法规的合法性审计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的转移,这也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
(二)环境财务审计 环境财务审计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公允性。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尤其是化工、造纸、发电、钢铁、建材等强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以及拥有如煤炭、天然气、原油等 自然资源及生物资产并开发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严格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对于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未明确披露的部分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必要的说明。环境财务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流程实施审计,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后完成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和编制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形成环境财务审计意见。当前,与环境财务审计密切相关的热点是环境税的征管。
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碳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英国低碳环境审计中采用低碳税收激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已经开征和即将开征的资源类、碳税征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效应。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将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正式提上议程。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和其他财税优惠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有关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是从传统绩效审计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相比,环境绩效审计更强调其评价职能。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最关键的是审计依据即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能体现环境审计的技术性特点。IS014000系列标准中,IS014031为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标库,IS014031标准中依其评估对象与目的范畴大小,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CI)和环境绩效指标(EPI),而EPI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PI)及执行绩效指标(OPI)。这些类型指标可以分别针对组织外界的环境与组织本身的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评价。可以借鉴IS014031标准,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职能和最终目标,建立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目标为导向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环境效率性、环境效果性、环境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四个子目标,据此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开放式的评价指标。由此形成层次分明、开放式、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组成的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共同组成了环境审计,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环境合规性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转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是实施环境财务审计的基础;环境财务审计是在环境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可靠性、公允性进行鉴证;多层次、开放式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则通过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环境财务指标等对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影响环境审计实施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和环境会计信息实施的困境两方面探讨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耿建新(2004)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定义为:企业的针对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信息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非强制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下,环境会计信息仅仅以自愿披露的方式进行,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极力倡导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使自愿披露的环境保护信息不全面、可比性差、效用低,也不能形成广泛的效应。并且,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那些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和标准,所以,无法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关系,也就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不同准则之中均有体现。如或有事项准则中确立预计环境负债;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所拥有的国内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末数据的披露;生物资产准则中对公益性生物资产与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等,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难以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没有完整系统的环境会计披露准则来指导,环境会计虽然开始了理论探讨, 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环境审计实施困境 环境审计实施是建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审计实施创 造了条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对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方面,需要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该准则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角度,对我国的环境审计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基于环境审计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环境审计主体上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环境事项的关注只是环境审计的一个侧面,而且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实施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毛洪涛、张正勇,2008)。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由外部的、被动的环境管理变为自觉的、主动的环境管理,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却少有涉及。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审计中担当领衔重任,在环境审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环境审计业务。然而,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标准,使得环境审计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加大了实施的难度,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实施。要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制度,任重道远!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机制和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打造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随着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察体系、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技术体系、环保装备体系等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环境,形成健全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的环境审计发展领先于我国,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强调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以及对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倡导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主要由政府环境审计主导,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主要由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开展实施。强化政府环境审计为国家宏观低碳经济发展调控监督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引领环境审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环境审计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二)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兼具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特色。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包括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以及环境审计应用理论。通过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使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环境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作为环境审计实务指导的环境审计准则制定势在必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环境会计准则共同起到促进环境审计的作用,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环境会计准则在建立环境审计依据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环境审计融会计、审计技能以及环保科学技术为一体,《注册环境审计师的道德准则和实务准则》(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环境审计技能的新要求。因此,有效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确定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程序、环境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有效控制环境审计风险,完成环境审计受托责任,达到环境审计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并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知识经济和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电子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人员素质复合化等。我国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大力推行“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等金字电子政务工程,在这样信息化的综合平台上需要我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所以,我们要从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出发,将科学创新融入环境审计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已有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领域。如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循序渐进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环境审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是环境审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安徽环境审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号:2011sk6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精品范文
10车船税的减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