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慧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智慧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城市各个系统联合起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的深度融合,解决城市发展出现的资源短缺、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及时对城市各项需求做出响应,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1.2网格化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服务是城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城市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网格化城市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将城市管辖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格,然后对单元格的事件和部件进行巡查,将城市管理处置和监督分离,从而及时发现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对城市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1]。通过城市网络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各个区域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
2.智慧城市视野下网络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路径
2.1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社区是实现城市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让网络单元进入社区,利用社区居民的自治作用,改变传统政府职能部门“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让社会各个主体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实现政府、社区、居民共同治理的局面。宜昌市通过社区综合网络化管理,整合城市管理、劳动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安等31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了联动共享的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推进社区管理服务进小区、进家庭,将人、房、车、网全部纳入社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实现居民、网络单元、社情民意与信息平台一体化发展[2]。
2.2多网融合发展
整合城市管理网络、社区管理网络、公共服务管理网络、行政管理网络等网络,制定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差异性、均匀性原则,将网络进行划分,并落实网格负责人,实现对网络单元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多网融合、多部门聚合,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建立精细化、全覆盖、高效率的社区管理模式。按照这一要求,宜昌市将全市西陵区、夷陵区、猇亭区、伍家岗区、点军区五个区分成121个社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每一个网格可以覆盖到200-300户家庭,每一个网格设置1名专职的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负责传达上级政策,协助社区民警打击犯罪以及负责调解邻里纠纷。这1110名网格管理人员每天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信息上传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及时现实社区人、物、房等基础信息和城市建筑物,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3]。
2.3大数据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采集了各个网格单元的数据信息,大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小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充分发掘到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的数据信息,为政府、社区、企业、居民提供参考和决策,从而有助于城市管理服务有预见性的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大数据技术以城市人口、企业法人、空间信息、建筑等基础数据和城市管理服务数据库作为基础,建立城市管理数据模型,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宜昌市的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每天更新100多万数据信息,数据总量超过了30亿,准确率高达95%以上。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为政府工作需要提供人、物、房、事等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各级政府和社区利用政府信息更好地服务百姓奠定基础。
3.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借鉴作用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因地制宜设置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将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应用在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4.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智慧城市发展所需,综合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为政府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注释: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控制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园林绿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然而,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例如施工效率低下,绿化效果不显著等。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中,要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其加强管理与控制。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控制,首先要了解园林绿化工程的主要因素,才可更好地对其实施管理。一般情况下,园林绿化工程主要包括地形改造!道路修筑以及绿化栽植等。整个施工管理过程包括工程的前期设计!施工控制以及完工后的管理等,都要对景观效果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绿化空间。
二、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现状问题
1、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差的问题,管理人员多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这样就难免会造成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整体管理水平发展缓慢的客观事实。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施工队伍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材料都不清楚,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再则,从施工现场方面看,施工队伍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施工组织计划性不强.施工进度慢,操作时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返工率高,管理成本高。
2、施工过程无技术政策支持
当时,国内绿化的监理公司十分少。因为园林的绿化建造也存在于其他的承建项目中,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理担任了园林绿化的监理。在实践的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各种作业的缺乏。如:管土壤的状况进行强制的栽种;在树苗的栽种过程中随意的栽种;对栽种的地址不进行上肥养护等。呈现了仅将作业依照规划图纸的要求进行表面上的种植,却关于中心过程中的状况不去知道和把握的状况。这会致使树苗在后期成长中呈现许多的疑问,不利于后期的保养。
3、管理模式借鉴部分较多,自主创新部分较少
中国园林绿化工程在开展之初,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仍是工程安排形式上,都多是学习国外的开展经历和教训。由于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地点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势结构、经济开展情况的不同,管理模式也就自然会有所区别,这就需求中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既要留意对国际领先管理模式、理念的学习,又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机型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征。、。区域特征。的今世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模式。
4、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维护不完善
近几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在认知和技术水平上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造景上。园林绿化工程的基层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满足园林工程建设机械化的要求。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控制管理方面的欠缺,施工人员对苗木的生长规律不能很好掌握,使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在后期维护中,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植物病虫防治以及杂草铲除等养护管理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园林绿化工程不能达到前期设计的景观效果。
三、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的主要工序
施工场地整理:整理场所的渣土、废物等杂物,对地上进行平整、翻松、铺设表土等施工工作。定点放线与挖穴:定点放线是依据施工图纸在现场测出树苗栽植的株行距和方位。定好栽培点后,开端挖栽培穴和栽培槽,预备栽种。树苗的定植:在定植前,树苗有必要通过倒剪,确保树势平衡以确保树木成活。定植施工的办法是:将树苗的土球或树蔸放入栽培穴内,使其居中;再将树干立起,扶正,使其坚持笔直;然后分层填栽培土,填土后将树根稍向上提一提,使根舒打开,每填一层土就要用锄把土插紧实,直到填满穴,使土面可以盖住树木的根颈部位,比在苗圃的栽培深度加深:20~30mm,开始栽植好后还应确定一下树是不是仍坚持笔直,树冠有无偏斜,就要再加扶正。最后,把余下的穴土绕根颈1周进行培土,做成环形的拦水围堰。其堰的直径应略大于栽培穴的直径。堰土要拍压紧实,不能松敞。定植后的养护:树木定植后24小时内有必要浇上第1遍水,水要浇透,使泥土充沛吸收水分,根系与土紧密结合,以利根系发育。防风支柱:较大树苗在栽植好后,为避免被风吹倒和行人摇晃,应设立支撑,固定树苗,支撑应树设桩或拉绳,不伤树苗。
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控制管理
1、准备阶段
工程的准备期间即是有关人员到现场收集信息资料,知道把握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等。通常首要收集环境、水源、电源、土地、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建造、资料、人力资源、对工程施工有利和不利条件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并及时与市政建造等有关部门进行联络、沟通与沟通。只要具体知道和把握这些数据资料,仔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讨、剖析各种可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要素,使用有利条件,发挥当地的优势,经过剖析、核算、对比,进行活跃研讨处理,才干防止在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呈现的办理误区,防止呈现影响工程质量和耽搁工期的现象。
2、施工阶段
施工期间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操控管理的最为关键的期间。这一期间首要就是做好土建和绿化栽培管理。在上述准备工作的前提下,依据材料供给方案,做好各方面施工和投入。
在材料方面,充沛使用当地优势,寻觅价廉物美的材料,土建用的砂石料、回填土、建材,及绿化用的栽培土等,在邻近基建工地需外运的贱价即可买入,或联络就近料场买入,降低了收购本钱和运送本钱。
通过技能办法改善后进行合理使用,对材料紧的,如栽培土,在盐碱地、大城市都是紧缺的,土壤作为园林绿化施工的根底,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树苗的成活率和往后的长势。土壤处置得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往后植物的成长好与否。因而,要对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与检测,并积极采纳各种有用对策办法来改进:在土壤条件差的,外购栽培土本钱高的工程,可通过增加泥炭土、农家有机肥等办法改进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通过在土壤中在有关部位增加碎石、砂砾、砂子可增加其透气性等办法,既做到合理使用,也节省了本钱。
在技能方面,特别是绿化有些,树苗的收购和栽培,是园林工程绿化有些占的比重较大、技能危险较高的有些。树苗从收购到栽培,要通过选苗、起苗、运送、栽培、维护几个首要期间,并关于树苗的种类、形状、根系等有必要严厉进行把关。在选苗期间,挑选契合设计标准和需求的、成长强健的优秀树苗,并做到就近准则,因当地的树苗,更适应当地的成长环境,削减运送途中的损害、风干、运送本钱,十分有利于成活;在起苗和运送中,对大树、难移植的树苗,除加大加厚土球规格外,起苗上车前,除惯例的土球包扎外,对树干进行草绳包扎、并洒水后外加薄膜保水,作用更佳,能更好地进步树苗成活率;在栽培期间中,栽钟前应对树苗树冠、根系进行必定修剪收拾,对树干的草绳包扎进行重新收拾和加强,撤除带土球树苗根部的不易腐朽的包装物等,填土时要分层压实,不留空地,栽种后24h内有必要浇定根水,且必定要浇透,使土球与树穴周边的栽培土充沛粘实,这样可进步栽培成活率。
在人力方面,通过施工操作技术、施工规范、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的培训,季节性用工,普工、可选用当地工人,可节约工人的长途调运、返乡等费用。
五、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探讨
1、对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选择
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监理单位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监理单位的工作质量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投空以及进度等一些方面的工作。所以,对于监理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监理考核方法和细则,进行定期的检查,整改一些发现的问题,使监理有一定的工作章程;第二、着重注意监理的选择和考核,总监的到位率至少应该达到80%以上,在人员方面保证监理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三、建立一个关于监理考核的奖惩制度,通过监理之间的竞争,使得监理单位的整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2、重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园林绿化工程要注意经济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满足设计需要和建设目的的同时,还要做好施工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控制施工进度,避免出现工期延误或者赶工的现象,保持施工人力成本与施工预算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强化对园林绿化的工程造价控制,以园林绿化工程成本为依据,对部分工程成本的核算及工程成本的分析进行严格审核。
3、注重对园林绿化工程土壤结构层次的处理
为了促进绿化植物的生长,可适当的增加土壤,对周围低洼处的雨水排放系统进行合理处理。为了避免机械损伤树皮,相关园林绿化管理人员,要对各种苗木的生长习性及种植要求进行全面掌握。对于需要保存的植物树种,要采取科学措施加以保护。在对绿化植物的栽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移栽在落叶后到次年发芽的时间最为适宜,因为这个时期的植物大都经历了冬眠,植物趋于复苏,比较容易成活。
4、园林绿化工程养护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4.1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涉及到园林绿化保护的时候不是只预防了病虫害以及对树木进行修剪除草等情况就可以而是对于自然灾害也应该有相应的防御措施。最为突出的是当暴风来临的时候很可能造成植物的弯曲变形或者是发生折断,为此对于特定场合的植物要进行相应的加固措施。当树木处在的地势比较低的时候,遇到洪水发生时会可能造成树木可能全部被淹死,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及时做好排水工作。
4.2绿化植物的隔离与加固:
在树木实际生长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外界人为的破坏,为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对树木进行安装围栏,从而更好地让游客不能直接的接触树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树木的安全。对于遇到特殊的情况导致树木发生的倾斜,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看护机构,树木在发生倾斜以后应该及时的去扶正以及对其进行加固。从而更好地防止了树木发生损坏。
4.3在进行园林管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施工的因素
针对园林绿化上来说,养护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施工的因素。施工过程中有些不注意的环节很可能造成对树木的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树木有效的把施工和管理结合到一起才会让管理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束语
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从当前的园林施工过程看,如何对园林绿化施工过程进行管理成为了政府以及市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解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上,不仅要求施工单位的重视!监理的负责和业主单位的关注,还要有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园林绿化的质量和外观的美观。
参考文献
[1]沈东霞.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体会[J].低碳世界,2014,01:19-20.
[2]刘晓东,张丽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6:123.
篇3
【关键词】 电力工程建设 智慧化 管理方式
一、引言
当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恶性事故屡有发生,特别是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江苏公司目前处于基建高峰期,有7家开工在建单位,呈现工地数量多、施工地点分散、监管难度大、人员管理难的特点,困扰着江苏公司的基建安全管理。本文通过引入物联网[1]技术,利用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智慧化方式,在安全管理上创新突破,推行电力工程建设现场安全智慧化管理,实现基建安全的有效监管。
二、安全智慧化管理常用方式
工程管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发展,通过对有用信息资料的高效收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g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实现工程安全管理中人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使之智慧化。目前常用方式主要有:
2.1门禁系统
主要有智能指纹考勤机、人脸识别系统、数字化门禁系统等,设别本工地管理人员、组长、工人等出入工地,记录考勤及出工情况,非本工地人员进出工地需在大门保安处确认身份并登记方可进入,保证人员进出施工现场的合规流动,防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出入现场,给安全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2.2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是确保施工周界安全及内部出现不安全现象时的第一道防线,当入侵发生时,提供早期报警,为值守人员及警力的快速反应赢得时间。通常防范系统依托红外对射探测器构成“电子围墙”,在设防状态下,报警系统与闭路电视监视系统联动,若有非法进入,探测器立即发出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显示相应区域的报警显示,保安通过地图识别报警区域确切位置采取相应行动,必要时可联动110发出报警信号。
2.3视频监控系统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对建筑工地全天候不间断有效监控,工地上发生的各种事件被完整记录,监控人员可对视频进行回放、查看,可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及违规操作,并通过系统及时提醒相关人员立即进行纠偏。
2.4无人机巡检系统
运用GPS定位技术,设定好巡检路线,用无人机定点、定时对现场安全预控区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预警并及时将信息传输给安监管理人员。
2.5定位追踪及扫码系统
通过在工人帽子安装追踪芯片(或者其他方式),可了解施工人员现场的及时工作信息和状态,并通过电脑显示屏及时查看,全方位掌握工人作业区域动态。安全员在施工现场检查员工时,只要扫一扫他们安全帽上的二维码(“一帽一码”),即可知道该员工的姓名、工种、工点、技术等级、安全培训等信息。
三、实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智慧化管理思考
基于以上智慧化管理方式,结合江苏公司基建工程点多、分散及安全监管人员少、安全监管手段单一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施工安全推行“智慧化”监管,提出以下管理思路:
3.1建立工地可视化远程管理系统[2]
针对江苏公司工程建设点多分散的特点,在每个工程建设点安装全息监控系统并进行数据整合和传输,建立施工单位、项目公司、江苏公司三级联动架构,有效实现视频数据共享,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江苏公司可掌控现场的施工情况,远程监控现场施工过程,强化对前端的安全管控。
工地可视化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工地现场的远程预览、远程云控制球机转动、远程接收现场报警、远程与现场进行语音对话指挥等功能。工程现场可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程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施工重点监视区域,例如:地基基础阶段的监控(深基坑支护、基槽开挖等),大型模板、脚手架、大型起重机械安装、拆除,大型设备及构件起吊等。
3.2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
各基建单位参建人员采用统一的门禁方式进出施工现场,采用屏显实时显示不同工地当前施工现场总人数、各个工种人数以及当前刷卡人员的姓名、职位及进出的类型等详细信息。通过建立人员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了解各工程建设点的施工人员数量及资质情况,能够掌握工程现场所配备人员能否满足施工要求的第一手数据,做到对施工进度的运筹帷幄。同时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根据信息库资料建立专业监理互查人员库,实现江苏区域监理的互查机制,防止同一工地安全监督疲劳。
3.3构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控平台
基坑支护、土方开挖、模板工程、起吊及脚手架等分项分部工程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应建立管控平台,实现智慧管控。以建立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为例:系统建立后可实现塔吊及起重机实时监测,其中塔吊监测包括防碰撞计算、起重量限制、力矩限制、高度限制、变幅限制、角度限制、风速报警、主轨道防倾斜、实时显示与声光报警等;升降机监测包括运行状态监控、人脸识别功能、主轨道防倾斜、数据管理功能,可有效地对塔吊、起重机及其他设备在安装、运行、拆卸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实时监测,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对塔吊、起重机使用过程和行为的及时监管,切实防范、管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此外,它还能够对操作人员进行人脸识别,对无证上岗人员进行预警。
3.4建立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对建筑工地环境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应力应变,地基监测,基坑支护等数据的监测。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人工现场监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不能集中管理,尤其在恶劣的环境下人员工作效率低,监测效果差。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是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报警,用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可用于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合理。
系统将各类监测点的信息汇集到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各个监测点的信息共享,实现对整个用户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建筑工地统一管理。
通过这些智慧化手段的组合运用,可促使江苏公司更好地对现场进行安全质量监管,更好地落实企业安全责任主体,促进项目公司自我监管水平提升,实时掌握工地现场信息,实现工地“智慧化”、安全“精细化”的全息化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
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类传感装置,构建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将科技技术力量与安全监管制度紧密集合,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人员少和技术在监管中的缺陷,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同时,为基建安全监督管理引入新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监管责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使安全管理模式逐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参 考 文 献
篇4
作为金蜜蜂理念的创意人和创始伙伴,巴斯夫与《WTO经济导刊》以及其他的金蜜蜂理事会成员一起见证了金蜜蜂在过去三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的成果。金蜜蜂理念从2007年创意以来,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的认可以及推崇:过去三年“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榜”已经吸引了近一千家企业的参与,其中有大型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许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最终有90家企业脱颖而出,被誉为“金蜜蜂企业”。再加上今天即将揭榜的2010年的数字,金蜜蜂企业的总数达119家。可以说金蜜蜂作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锋品牌已深入人心,形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一个风向标。
2010年10月份,巴斯夫很荣幸地作为金蜜蜂理事会副理事长的单位,在《WTO经济导刊》的带领下,与其他的金蜜蜂企业单位一起,受邀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企业2020”为主题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出于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重视,主办方在开幕后的首个论坛就交给中国金蜜蜂代表团。在会上,我们向来自于全球的50多家跨国公司,30多个欧洲和国际组织,450多名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代表人物,诠释了金蜜蜂理念,并介绍了中国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这是金蜜蜂理念第一次飞出国界,在欧洲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上亮相,获得了高度赞誉。
欧洲“企业2020”倡议意在建立一个可持续、包容性增长的企业和社会,得到欧盟委员会以及多个欧洲国家政府在内的大力支持。展望未来,这一目标不仅对欧洲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于全球和全人类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在借鉴了欧洲“企业2020”模式的同时,融入金蜜蜂发展理念的“金蜜蜂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倡议”应运而生。“金蜜蜂2020”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倡议,是金蜜蜂理念的一次升华,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对中国的未来企业提出要求,要求我们具备更前瞻性的视角,以更迅速的行动,更广泛的辐射面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不断传播和深化金蜜蜂的理念,并构建起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发挥乘数效应,让金蜜蜂企业带动更多的具有责任感的中国企业,使整个社会包容地、可持续地发展,让金蜜蜂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力量。未来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力量已经毋庸置疑。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标杆,将它们融入到企业运营中,一个和谐共赢的社会将指日可待。
今年是国际化学年,作为“金蜜蜂2020”的发起人的标杆企业,巴斯夫愿意发挥我们创新的化学积极作用,在我们与客户之间,我们与供应链以及行业的伙伴之间,我们与金蜜蜂企业,与未来社会之间发生积极的化学作用,缔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此外,我也想在此呼吁,在座各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先的先行者、志同道合者们,让你们的公司与组织与我们一起努力,将金蜜蜂打造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张金名片,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企业以在国际的舞台上高举金蜜蜂的旗帜,骄傲地说:我们是金蜜峰,我们来自中国。
篇5
关键词 社会体育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 系统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JIAO Zhenyu
(Department of Sports,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how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ven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 question worth explor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training of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conducted specific studies guidance and social sport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methods, analyzes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course of study in social practice" Precautions systematic training, in order for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applicability of tal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多少,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学校专业课程的教法决定着学生获得什么和获得多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体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体育发展速度很快,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在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健身工作室、健身协会等均可见到不同项目的健身人群,他们热情高涨。那么,怎样才能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加速社会体育整体发展?社会体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出现是良好的催化剂。为此,“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将课内知识与社会发展动向密切结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更早地认同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鼓励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化培养的必要性
传统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体现方法均集中于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性教学,而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 的系统化培养一改以往实践环节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的单一角度形式,是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将课程中实践环节比较相近的进行整合,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同的进行强调与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能够不重复却以“递加法”和“倒金字塔式”提高,为学生构建整体化学习模块,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方法、系统化的分析能力和系统化的实践设计能力,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适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方法
3.1 构建“点―线―面”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培养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学期、每学年学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凡是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有交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交叉点是课程与课程的衔接,不同点是课程的特色。依据不同学期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学生的特点,低年级时对“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降低,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另一门有交叉点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中对该能力的要求提高,设置的实践环节难度增大,这样形成的是“点―线”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而对于课程与课程中的不同点――面,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能力培养范围的重要点,也是学生专业特点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特色点。将“点―线―面” 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能力的增强,这个过程是一个构建“树”的过程,有树的主干,有枝繁叶茂的分支,才能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才有强壮与创新的巨大动力。
3.2 应用 “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模块,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提出实践教学应与专业就业需求相吻合,提倡校企结合,培养适用性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与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健身的健康性和推动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为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模块是一种系统性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方法。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一个操作方式流程,按照操作方式的流程设置“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环节,形成“课程基础知识是基石,实践计划的制定与操作是动手,实践结果的呈现是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为“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一基指代灵活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二压指挥学生主体,提倡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的实践计划压力和操作压力;三用是将“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所得应用于课程考核、实习就业、课程实践环节评估调整三部分。
3.3 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考核制度,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获得的重要指标。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表现与获得性。“多元评价”方式一改以往考核相对单一的形式,采取教师事先提交考核标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学生之间考核、同行专业教师评价考核、领导检验考核、督导监督考核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给出最终的成绩。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考核的认识,加深学生的重视程度,全面培养学生,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注意事项
4.1 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不盲目
在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化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既要重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又要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作用,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4.2 与适用性人才培养相结合,不脱离实际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健康需求,日益推动着社会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专业,服务社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归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因此,服务于社会需求成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体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满足健身人群对健身方法的科学性、健身内容选择的正确性和健身市场对健身行业的管理与经营的指导性与创新性等需求,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目标。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692
参考文献
[1] 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5).
篇6
城市智慧建设的背后
智慧城市概念急剧升温,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伴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看病难等“城市病”日渐突出,这对城市在精细化管理和统筹规划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理念备受地方政府青睐。智慧城市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在全国数百个已启动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中,在部门各自为政,项目一哄而上,争抢智慧城市的市场蛋糕时,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对这股建设热潮的冷思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摸索中,各地普遍存在六大挑战:
1、 一次性投资效益。许多城市采用示范带动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示范项目投入的大额资金,但由于缺乏持续资金投入计划与管理支撑,难以实现长效应用;
2、 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各城市的市政府规划、各委办局投资建设的模式直接导致对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中子模块的认知完全取决于各委办局对智慧城市的认知水平,建设水平参差,难以承接整个规划的高度。这种建设模式缺乏整体及前瞻性的考虑,对于后期各委办局系统间的衔接、应用的整合极其不利;
3、 规划的完整性。许多智慧城市规划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可实施目标。需采用管理职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方案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4、 协同标准化。各委办局承接的项目涉及到各行各业,存在标准化与开放协同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可实施的端到端的标准参考架构,同时需要考虑面向未来应用聚合的演进;
5、 运营的可持续性。整个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应是可运营、可管理的;
6、 垂直式应用模式。当前孤岛式应用带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面向未来的模式中,应逐步将垂直式的应用以以互联赋能的理念进行应用整合,实现整体与应用联动的全局布局。
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其建设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作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平台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中国城市进入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要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必须关注经济发展对社会负荷带来的刚性约束,“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譬如解决城市安全、城市污染监控等难题,关注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均等化服务,应对这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真正提升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之道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用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智慧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其终极目的,是以信息化的方式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智慧的呈现,更应是对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整体运行方式的持续变革,为公众提供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服务。
作为国内知名ICT企业,大唐电信结合自身多年在智慧城市领域研究和实践推广经验,致力于解决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基于城市智慧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可预期的困难,大唐在摸索中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
1、要通过完善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驱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
2、信息的按需可达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3、信息的整合联动是城市能否实现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4、精准管理和行为优化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篇7
[关键词]智慧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泛在城市
[分类号]G25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进入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据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有不下50个城市(或国家)-进行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热点。中国目前也有20个左右的城市(或省区)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研究智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类型和内涵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更美好的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智慧城市的性质与特点
1.1 何为智慧
“智慧”(smart)一词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也作“智惠”。“智慧”在中外有不同的源流。在中国,“智慧”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意为聪明才智。“智慧”也是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在佛教中解释为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最高能力,能洞察一切,如同烛光照物。智慧的古英语smeortan,源于西日耳曼语支,与德文中的“激痛”有所关联,现在用得最多的义项是智能。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的,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此后smart成为与card(卡)搭配最多的词语。从中外“智慧”词源的起始和演变分析,“智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认知的识见,二是对事物应用的能力。智慧可以是就个人而言,或者就团队机构而言,也可以就城市或国家乃至地球而言。
1.2 智慧城市的性质
2001年,韩国首尔制定了泛在城市的规划,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在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第一次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进行了具体界定:智慧城市可以从六大坐标维度来认识,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和知识服务,又注重社会基础的应用效能和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既将参与式管理融入其中,又将其作为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的要素,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2009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其《智慧地球》的研究报告中认为:“智慧的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史上人类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中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悟性、认知和实践,智慧城市既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更体现出社会、环境、智力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功能,成为体现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综观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对智慧城市作如下的定义:“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惠民、绿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所谓韬略,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兵书《六韬》和《三略》,既有战略的谋划,也有战术的应对,后引申为对事物的谋略和应对方法。智慧城市就是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认知和明智应对的具体方法。
1.3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也是城市“持续规划”、“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的产物,成为人们在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时所提出的新方案和诊断城市各类疾病中所开出的新药方。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创意城市等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以往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智慧城市的诸要素中,社会与环境这两大要素将其与技术导向的城市之间划清了界线,后者往往也被称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相比较,智慧城市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综合管理、资源节约、市民参与和生活品质,将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互动的感知网络。与知识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秉承了知识城市中的知识管理理念,将智力的要素融入到遍布城市人体细胞的泛在管网之中,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与数字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跳出了技术藩篱,使城市发展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可持续,智慧城市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将着力点聚焦于社会与环境,注重智力、管理和市民生活的质量,较之数字城市更具有科学发展见识的新高度。与创意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技术、管理和资源的层面,体现出整合、互动和可持续的创新,而创意城市更多地集中在文化、艺术和设计的层面;同时两者之间在技术层面颇多相类之处,因为大量的创意就是依靠声、光、电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来实现的。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智慧城市更注重整合协同、泛在互动、管理服务、效率效益、绿色低碳,将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融为一体。从感知、记录和监控的数据演化为无所不在的联网信息,由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经过智能系统上升为知识管理和服务,进而发展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远见智慧,这种演进升华过程体现出了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让人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1.4 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前智慧城市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技术的发展,其着力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②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构建城市泛在网络和服务,其着力点是将城市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一体化的感知网络并藉以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泛在的城市的U―City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U是英文“ubiquitous”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即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③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社会、环境与管理,其着力点是整合、惠民、绿色。智慧城市的三个发展阶段是前后紧密相续或互相交叉或交融的。
2 智慧城市的类型与内涵
2.1 智慧城市的类型
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至今的实践案例分析,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行政区域范围广狭可以分为城市型、国家型、泛城市型、城市区域型等类型:其中城市型数量最多,如智慧普兰尼特谷(葡萄牙)、智慧布里斯班、零碳城市马斯达尔(阿联酋)、智慧上海;国家型如美国宽带计划、新加坡智慧国、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泛城市型如欧盟智慧城市规划、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实践、智能海南岛;城市区域型如爱尔兰智慧戈尔
韦湾、智慧长沙梅溪湖、智慧闵行等。智慧城市也可以按其建设的内容主题进行划分,如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丹麦奥胡斯智慧公众、鹿特丹水广场等。
2.2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内涵十分广泛,在欧盟六大坐标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审视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2.2.1 智慧城市 即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智慧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点;②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
2.2.2 智慧事业 即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包括7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经济,如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海洋、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企业等;②智慧政府,如电子政府、智慧治理、智慧增长、智慧交通、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水务、智慧气象等;③智慧环保,如智慧环境、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智慧能源数据、低碳经济等;④智慧教育,如数字校园、数字化教材、智能图书馆、网络教育等;⑤智慧健康,如数字健康工程、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智慧食品、智慧养老等;⑥智慧生活,如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社保、数字惠民等;⑦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创意阶层、智慧体验、网络文明等。
2.2.3 智慧技术 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运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包括5方面的内容:①泛在网,如泛在计算、无所不在的连接、无线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监控和获取系统等;②物联网,如感知计算、情景智能、射频技术、泛在定位、动态数据标准化平台等;③互联网,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光纤、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百兆到户、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④云计算,如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中心等;⑤信息安全,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等。
2.2.4 智慧实践 即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与实践案例,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组织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智慧城市论坛与峰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等;②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如欧洲、亚洲、北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世界其他地区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等。
3 智慧城市带给人们的启示
3.1 创新未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日见紧缺,城市化的各类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人们找到了智慧城市这一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按照欧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座城市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的禀赋,如物理的有形资本,而是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的信息系统服务和城市智能建设的应用和质量,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恰恰对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正热衷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各自为政时,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即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硬软并举,在信息通讯技术的硬建设上,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管理等软要素的关键作用。
人们讨论的所谓“智慧城市”的一些内容,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了。但这种技术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进行创新,智慧城市就是从总体规划高端开始的城市化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的总体构想。这种智能化的城市发展形态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密度和效能并藉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加速器和驱动力。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认知,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之策,使人们在新形势下感悟到城市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为行之有效地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破解方案和措施。
智慧城市也是智能系统升华为智能城市化的有效载体。以困绕全球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为例,美国学者詹姆斯・福钦(Jarnes w.Fonune)认为:“在未来的城市里,最重要的交通系统不是汽车、地铁,甚至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倡导的单轨列车,而是电梯。在人口稠密的超高层城市,垂直交通比横向交通重要得多”。这一城市垂直交通的理念正是在以往单幢建筑电梯的基础上从城市的立体化和以人为本的视野对城市交通全新的整体思考,体现了智慧城市全方位、整体性和社会化的特点。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是正在建造中的位于葡萄牙波尔图附近的普兰尼特谷(Pla―nIT Valley)。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突出智能城市化,而非智能系统;其建设理念是构建一个智能网络,以整合各类插入式和可移动的电子服务,这样,在智能城市化的进程中,负责建设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机构能够按需动态地重复利用各类部件并藉以重组系统,其效果是以城市的环境和市民的需求来主导技术,而不是让技术居于城市化的核心来控制城市环境。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智能网络能够实现设计、软件和硬件效益的最大化,使一体多用或单机多能,从而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并减少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浪费。欧盟委员会2009年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韩-国制定的无所不在的韩国(u-Korea)计划,都体现出从技术城市走向智能城市即迈向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3.2 因城而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尽管智慧城市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但由于全球每个城市各自的基础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不同以及文化不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倚赖一种模式或一种新技术是行不通的,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策略,因地制宜,因城而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尔达市(Masdar City)与韩国的“松岛国际商业区”(Song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就是两个不同的智慧城市实践。马斯尔达针对城市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建设了更多水管和下水道设施,并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建立了对包括水管理、水利用或废水处理的测量和监控,配备了相关信息传递的技术设施,使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正在发展成为一座绿色的零碳城市,但其几十亿美元的巨大耗资使其他城市难以效仿。松岛则在全市配备了先进感应和监控设备,城市多重任务处理系统能够开启或关闭任何设备,积极应用了各种最新绿色科技,成为若干年中填海而建的速成城市(instant city);松岛这样的智慧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及时容纳潮水般涌入的新居民而建造城市的一种选择――在2.5平方英里内塞进6.5万个常住居民,与纽约曼哈顿的密度几乎相同。松岛精选了普遍受人喜欢的城市的特征,像搭积木似地组合模仿再现了曼哈顿、威尼斯水道、萨凡纳花园,这种实用主义拼贴风格可能成为未来速成城市的样板。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采取了不同的规划模式,而有的模式尚处在实践探索阶段,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不能干城一面地一刀切,需要进行度身定制,以体现实事
求是的精神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如上海作为高层城市需要统筹智能化的垂直交通和城市安全,五水(钱塘汀、运河、西湖、杭州湾、西溪)共导的城市杭州则需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的管理,至于海南智能岛建设则应聚焦于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
3.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
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以往较重视修了多少信息高速公路,建了多少信息系统,铺了多少光缆,这些都是从传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视角来看的;而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观察,更要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智能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看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是否融入了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
大部分的城市规模发展都受到了管理方式上的限制。现有的方式无法将由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机遇最大化,也无法使城市发展周期的维护成本最小化。大型城市构成复杂,对环境要求颇高,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超群的管理技能。然而,许多城市的管理机构都缺乏应对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快速变革,中国目前的657个城市中(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存在着一些功能障碍型城市,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有效的管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思考,土地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面临城市安全和生活品质的严重挑战,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引发的经济失效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效益。城市和郊区碎片化的行政区划边界弱化了市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而智慧城市则从社会层面和惠民角度加强和创新了城市的社会管理,通过整合、泛在和互动规避了可能的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联网的城市促进了部门的精简和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也促进了协作性公共管理,可据以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智慧城市中的信息技术为机构间跨界协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城市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给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合带来机遇,为服务型政府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品质提升的机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将成为建立未来管理新秩序的主体,这也是智慧城市发展所应具备的内涵。
3.4 构筑面向市民的泛在服务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型的泛在的城市(UbiquitousCity),其目标是让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智慧城市将建筑物、电力线、燃气管、道路、蜂窝电话、民居系统等相互沟通,将智能化融入城市的住宅、交通出行、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城市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智慧城市是面向公众的开放式智能管理,提供了而向所有市民的开放型、泛在式的巨型整合性平台和互动管理服务,使信息、技术、创意可以在部门间和市民间进行跨时空和跨界的传递、交换和互动。美国学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种需求:设计一个系统,从而将所有技术应用于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而非他用。……智慧城市的挑战在于使技术城市化,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响应市民需求,并扩大在市民中的可及性,因为这些技术切实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硬软并举,以人为本,注重惠民。
智慧城市开创了集体提升和合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巨型实验室,以测试各种城市智能技术,破解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如清洁水源、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垃圾处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能源等。智慧城市倡导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进行公共讨论,形成开放的智能化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信息化简单地由信息技术工作者来推进的封闭形态,与广大市民形成了互动和合力。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认为:“要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公开框架和合作网络,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进行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智慧城市正是这样的框架和网络。
让信息技术从幕后走向前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九重天”(Cloud9)大楼被认为是科技和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儿童、专业人士和游客的注意,它能与普通市民和游客“交谈”,而不是简单地“指挥”他们,技术变得可见、明晰,每个路过的行人都能够感受并理解,从而推动了城市与市民的互动,使城市充满了启发性。萨斯基娅・萨森曾提出了关于提升智慧城市开放度的设想:“我一直设想能够在如公交站或公共广场等显著位置,将所有主要基础设施,从下水道到输电线和宽带线,安装在透明的墙体和地板中。如果人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技术的存在,他们便会参与其中。今天,墙体中布满各种软件,为什么不让这些映入人们眼帘呢?我们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应该是透明的。这样,城市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共享空间了”。萨森的这一设想极具启示意义,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十分重视人本理念,以开放式和透明度理念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营造,让市民积极参与其中,让遍布城市的技术元素成为激发市民兴趣和参与的动力。
3.5 提供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篇8
自党的十提出“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智慧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新四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试点也似乎见证着中国正在向智慧城市及“新四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IBM,在“IBM论坛2014”同期举办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论坛”(下文简称论坛)。论坛上,IBM首次联合IDC了名为《引领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城市3.0时代——创新、和谐、中国梦》的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并介绍了IBM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洞察与见解,展望了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和社交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趋势,并了智慧城市的七大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各地试点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厘清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显得更为必要。智慧城市已经不只停留在文案、规划中,而是开始落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白皮书》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以地理信息驱动和专业机构引领的1.0时代(数字城市),基于3G、无线网络和行业应用驱动的2.0时代(无线城市)。但是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它们形成了垂直化、条块化强,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点。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智慧城市正在走向以第三平台技术驱动、前端感知与数据采集、数据的智慧化整合为标志的3.0时代。同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着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新生活(即产业升级、建设模式多元化、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市民生活水平提升)五大方面的迫切需求。
“伴随新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稀少和需求的激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在迅速地变成交互关联的‘系统中的系统’组合,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要求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转变思维。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会借助新手段、新技术,如云计算、社交、移动和物联网等对城市进行管理。今天,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城市的管理者更需要驱动创新,加大投资,来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IBM全球智慧城市总经理Michael Dixon表示。
Michael Dixon将智慧城市称为“系统中的系统”,正是因为城市中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注重整体,然后再逐步细化推进。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经理郑军告诉记者,建设智慧城市要分为三步,首先,开展顶层设计;其次,紧密拥抱第三平台技术,并进行充分的感知和数据整合;再次,构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创新模式。
事实上,智慧城市除了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推进外,最终还要落脚于各个行业和领域。IBM在论坛上就了七大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涉及交通、医疗、能源、政府、水资、安全、楼宇和园区几大领域,以期助力城市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与新生活。这些解决方案绝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或者已经实实在在地得到应用。比如,舟山作为大规模的港口之一,就利用智慧港口的解决方案,进行海关及港口申报、路线管理、安全监控及行政检察与审批。它通过预测性建模,实现了航线的优化、船泊对接以及危险预警。
篇9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将推动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充分发挥极具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保证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介绍,目前全国有超过4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包括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一些发达地区的县、镇乃至社区都参与其中。而2013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截止到2014年5月份,全国已经有222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29个城市提出了规划,国内智慧城市呈遍地开花之势。
2万亿元的商机
未来10年,智慧城市建设将给中国带来2万亿元的商机。
对于智慧城市将带来的商机,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胡奎和IBM全球副总裁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与徐启威的观点基本一致。胡奎介绍,我国已经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300多个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王阳认为,智慧城市是个永久的话题。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并出现220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目前,欧洲仅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累计投资不仅将超过2万亿,还将拉动就业超过400万人。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情况,现在全国不同类型智慧城市试点加起来有409个。其中,住建部系统有202个,科技系统有20个,工信部有68个,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有39个等。这些数据加起来扣除重合的话,所有的国家试点有286个。”在第一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给出了这样的数据。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宣布启动第三批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明确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此外,实行低碳、生态、绿色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城市规划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清洁技术燃料,创建和谐美满新社会等,都需要智慧、智能的管理,即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和软管理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城市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智慧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将高科技运用到城市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也使各种软硬件设施全面改善,从而达到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新四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推动中国未来中长期成长的主要动力,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镇化”的主要落脚点,将成为我国投资的重要领域。当
智能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广泛,既包括信息环境、产业发展、信息网络、智能制造、交通与物流,也包括城市环境、智能城市医疗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中国未来智能城市发展的潜力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据媒体报导,如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智慧触角已进一步伸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就业、智慧旅游等应用将全面覆盖城市,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城市市民都能沐浴到“智慧”的阳光。
打的出门,不用带钱包,只要用手机支付宝;驾车出门,打开“智慧交通”软件,就能了解各个交通路口是否拥堵;用微信上传手机中的照片,就能打印出彩色照片;将底部植入芯片的智能餐盘放入结算区,就能自动结账;“智慧医疗”能便捷实现所有诊疗环节都可通过自助方式获取和办理;城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能实现对蔬菜、水果、畜禽等智能全程追溯管理,让食品安全放心……
防止“虚热”
对于这一数据,CSST中国安防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曹国辉表示,从智慧城市的建设逻辑来看,现在中国有400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全球总共才700多个,这就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肯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也认为,结合IDC《中国智慧城市100强》的相关预测,全球15%的智慧城市在明年有机会步入成熟期,但现在中国有47%的城市比例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热特征非常明显。单志广说,《指导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提到“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也就是说,总体上我国当前并不具备大规模整体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条件,只能在部分具备基础条件的城市先行试点。
“中国的试点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经验,是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找出不足,经过修正再加以推广。”杜平也提到,有些地方刻意追求“高大上”,喜欢“戴帽子”,打着建设智慧城市的旗号,其实并未弄明白智慧城市的内涵。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第一,说得多,干得少。很多城市申报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因为申报下来项目后可能会有钱,就能做出政绩。对于智慧城市的考评机制,应该改变当前写文档,专家评审,上级检查的机制,而是应该利用第三方的市场机构调查,看是否真的为百姓提供了方便。第二,说别人的事多,干自己的事少。政府要推行市场化,希望企业多干事,而企业又提出政府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干好。解决方式其实就是需要政府打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要把规则制定清楚。政府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把百姓的反馈、评价或者修改意见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强制性,否则在操作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艾诚谈到,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智慧城市将是支持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智慧地球”战略,即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科技革命。
由PPP模式引领
“如果像过去一样,只靠政府或国营企业来打造智慧城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质量和竞争性不可能得到保障。”IDG常务副总裁兼大众化区董事长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跟上一轮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基础建设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曹国辉说,新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上万亿的资金投入由国家支付显然不现实,所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依靠民间资本和创新形式来解决。
曹国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两只手同时发力,一只是政府的手,用来制定政策和进行管控;另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是资本的推动和技术的拉动,比如民间投资、信托、P2P的模式等。
对于曹国辉的观点,杜平也表示认同。他认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将会是一种公私合作的PPP模式,由政府和私营机构进行合作建设,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很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交通、旅游等行业垂直领域,玩家不多,各自推进的效果也较为缓慢,有点“纸上谈兵”的尴尬。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要加大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徐宪平表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徐宪平同时强调,应切实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表面看谁都在管,但实际效果不佳。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切实解决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的问题。必须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系统建立保障措施;必须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必须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系统,确保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说,虽然中兴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但未来不排除会做更多IT服务提供商的工作,利用手上的虚拟运营商牌照,还有支付牌照,探索更多面向消费者市场的商业模式。中兴在智慧城市上的规划是,希望能维持在20%以上的战略格局占有率。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domestic citie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and the intelligent water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ivelihood. Shaoxing is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smart water construction also referred to a new heigh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eqiao Distri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intelligent wa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go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water construction is smooth and the main indicators are completed, which is propitious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people' livelihood in Shaoxing.
关键词: 柯桥;智慧水务;建设;思考;构想
Key words: Keqiao;intelligent water;construction;ideas;thoughts
中D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70-02
0 引言
智慧城市被一些企业和专家称为“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近两年,智慧城市圈地运动越发火热。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已经有85%以上的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很多智慧城市的应用也已经比较普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主题中,智慧城市是重要内容之一,这给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热再添了一把火。
绍兴市为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制定并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就是智慧水务,柯桥区为改造提升集团信息化,高起点编制实施智慧水务“十三五”规划。2016年,重点建设了集团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等专业领域信息化、水库信息化二期、水司智慧管网、智慧排水和滨海营业系统等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改造和服务器设备更新等基础设施。
1 国内智慧水务现状
基于数采仪、无线网络和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这就是智慧水务。
武汉依托云计算技术将各种广域异构计算资源整合,形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再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按需提供配套服务。成都通过水务物联网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在饮水安全监测、水文监测及预警、污水处理排放、地下水监测、防汛抗旱、山洪灾害监测及预警和水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实现了平台整合。深圳信息化建设按照服务“低碳水务、安全水务、民生水务、效益水务”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了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跨跃式发展。
在“智慧水务”理念的引导下,绍兴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发生了变革,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通过管理平台将海量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进行集中存储和应用,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运营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使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规范化。
2 柯桥区总体架构
智慧水务的本质就是要建立一种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城市水务系统。实现智慧水务的功能最大化,确保居民用水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供水、用水和水污染等问题的诉求与矛盾,尚有一段路要走。柯桥结合区域特点,完成了信息化标准、运行管理维护和信息安全三大保障环境建设。整合多领域信息,构建了基于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提供智能化支持。运用成熟技术,构建水务物联网,实现了水安全智能保障,提高了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其水务构成及运行框架图如图1所示。
3 柯桥区建设任务
柯桥水务在已建成的智能设施硬件、软件和公众服务系统基础上,结合柯桥智慧水务“十三五”规划,将完善和提高智慧水务的内涵和外延,助力绍兴智慧城市建设。在未来五年,逐步实现自然水源、水资源调配、清洁水源供应、消费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整体管理。围绕防汛、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不断完善监控体系,确保信息互通和共享。其水资源管理方案框架图如图2所示。
4 结论
绍兴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水务是绍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实施阶段要侧重系统内如何推动业务的整合,这样有利于促进水务内部协同,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提高投资效益。突破关键技术,并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解决水务事业发展遭遇的瓶颈问题。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系统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推动智慧水务稳步推进。借助智慧水务建设,进一步推动绍兴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一体化建设、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娟,唐锚,刘梅,王昊.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构想[J].水利信息化,2014(01):64-68.
[2]杨明祥,蒋云钟,田雨,王浩.智慧水务建设需求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33-136,144.
[3]李秀明.大连市智慧水务平台建设总体构思[J].安徽农业科学,2014(04):1245-1246.
[4]田雨,蒋云钟,杨明祥.智慧水务建设的基础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14(20):14-17.
[5]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呼和浩特智慧水务[J].中国信息界,2014(08):40-41.
[6]刘璐璐.城市智慧水务建设路径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9-101.
[7]张艳.浅析惠州市智慧水务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0):229.
[8]李贵生,谢远勇,陈家琳,李立春,林开荣.智慧城市趋势下的水务数据采集新要求[J].中国计量,2016(10):37-38,46.
[9]赵坚.市级水管理单位建设“智慧水务”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6(09):64-67.
[10]李树石.智慧水务建设方案探讨[J].硅谷,2015(0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