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趣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趣的科普知识

篇1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万事开头难,说明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更多的心思、更大的精力设计“开场白”,这是说明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说明文教育导语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从作者生平、说明对象、科技背景、教学情境等角度切入,通过师生问答、悬念设置、联想对比、氛围渲染等手法一步一步引申到文章主旨上来,越巧妙、越新奇就越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从而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教室窗户上玻璃的用途,有的说是防风的,有的说是防雨的,有的还说是保温的。等大家说完后我又问道:“那大家见没见到过防盗玻璃、变色玻璃、耐火玻璃、防弹玻璃呢?”这句话一下子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分外用功,频频发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一段娓娓道来、优美动听、发人深省的导语无疑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眼球,从一开始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一场精彩的“大戏”拉开序幕。

二、引入丰富媒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感

笔者认为,说明文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章体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描述某种客观事物的“说明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描述的多为可看、可视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通过师生的努力,其中很多素材的图片、模型、标本、视频甚至实物都可以搜集到。有了如此好的基础,就使得说明文教学能够从枯燥沉闷的抽象教学向鲜活生动的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转变,化抽象为形象,一方面便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正确了解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掌握和熟悉说明文的文体风格和写作特点。比如,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提前制作了关于太阳知识的PPT幻灯片,并截取了某电视台制作的《太阳之谜》纪录片精彩片段,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向学生们形象地介绍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太阳与我们人类的依存关系,教学效果出乎意外地好,课后许多家里有电脑的学生还纷纷找我拷贝纪录片全集,可见学生们扩大视野的愿望有多么迫切。当然,并非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需要多媒体教学,也并非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介入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环境下的说明文教学确实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细致推敲文字,开掘作品的文学味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赏析。作为一种文章体裁,说明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与之相对应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理性与感性的杂糅。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说明文语言赏析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而又富有“文学味”的语体风格。为了增加课文的文学性,我在备课时精心推敲琢磨,仔细寻找文中的“文学味”,我发现,课文的题目就很有“文学味”。比如,《植物的“感情”》最奇妙的就是这“感情”二字和这个引号了,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上课伊始就向大家提出,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明白植物的感情不是真的感情而是一种本能后,才回到拟点,让学生思考“感情”二字为什么加引号,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原因。我趁热打铁,又出示了几个类似的题目:《云—天气的“预报员”》《小兔子“相亲记”》《“聪明人”的糊涂事》,让学生大开眼界,大家都惊呼:“原来题目还可以这样写!”“这样拟题目太吸引人了!”仅仅在题目上体现“文学味”还不够,我又带领学生逐字推敲,在学习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上下工夫,文中为了说明西红柿爱音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让学生比较如果不带数字表达效果如何,学生纷纷说:“如果不带数字,表达不准确。”我接下来补充:“这种方法叫列数字,与举例子、作比较都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方法。”大家才恍然大悟,逐渐了解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体风格。在讲到“向日葵爱太阳”一处时,我展示了向日葵美丽的图片,并且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向日葵又叫望日莲,它告诉我们,只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我说:“看着灿烂的向日葵,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被美丽的向日葵吸引,从向日葵身上看到了朝气,看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向日葵就是夸父的延伸,古代夸父逐日,现代向日葵也在追逐着太阳!”我真想给这位学生鼓掌,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是的,从向日葵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夸父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课文好吗?”学生读得异常投入。

四、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篇2

关键词:找准难点 突破口 把握价值 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100%的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没有进行仔细甄别,缺乏技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嫁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找准难点,多媒体是突破口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地灌输,只会让学生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应努力寻找突破口,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利用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1.1 知识内容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所以,在梳理科普知识时就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的时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增长学生见识的科学知识虽不用像科学课那样精准地描述出来,但是,拓展一些其他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学习课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位妈妈?为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只有这几位植物妈妈这么聪明吗?你还知道哪些妈妈也是有办法的?学生交流,然后,出示以上图片:

第三步:他们的妈妈用什么办法送走孩子?你能学着书上的说法来说一说吗?

以上的三步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形象直观的图片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他们能在欣赏、创作中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

1.2 时空差异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课文中的很多知识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尽管教师比学生年长些,知识储备多一些,但经历的不足还是会导致认识上有偏差,因而,科普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大糊涂教小糊涂,那怎样才能尽量缩小这一差异呢?多媒体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动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度陌生的,这时就可让多媒体来唱主角,如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恐龙灭绝的纪录片等。

让学生看完录像说恐龙灭绝的理由哪种最可信,目的并不是在于争论到底哪种更科学,而是将原本不是那么有趣的科普知识变得自然生动。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见地,多媒体的引进很显然就不只是一段录像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拉近了,并且,也没有再生硬地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了语文的问题。

1.3 物种差异上的难点

有人曾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与世隔绝的容器,如他们可以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倒背如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水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重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当遇上课文中的一些值得普及的科学知识时,我们还是应当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这种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小动物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陌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多媒体又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后,提问:为什么用蝙蝠和雷达做课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雷达是根据蝙蝠的飞行的原理发明而成的。)

第二步:追问: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句子说明理由。蝙蝠飞行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步:整理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

第四步:对着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复述雷达与蝙蝠的共同点,并将两者的部件进行一一对应:嘴――天线,耳朵――荧光屏,超声波――电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雷达,一个当蝙蝠演给同桌看,体会蝙蝠、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 把握价值,多媒体是大抓手

2.1 开拓眼界显价值

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引进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元素,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好机会,但是,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问题应该出在趣味性的挖掘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而解决这一点,多媒体无非就是最好的帮手了。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作用的?

第二步: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你能用书上的说明方法来说一说吗?

第三步:课件出示新型玻璃的图片(如下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产品推荐书,说清产品的作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客户最多。

2.2 畅想未来显价值

篇3

上午课间操时,同学们纷纷涌到了操场上,观看那这些让我们眼花了乱的、有趣的展品。

咦?哪儿聚集的人群在什么呢?我也赶紧跑了过去,原来是在进行“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呀!提问的老师手里拿着给优胜者准备的奖品——几本《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百人》。

啊!真眼馋呀!

可是,那里人太多了,我根本挤不进去!这时,马老师正好走了过来,看到我着急,便问我:“常鹏瑞,那些问题你会吗?”“会呀,会呀!”在马老师的推荐下,科技馆的老师同意让我试试。

老师问我的问题是“展品《翻转的影像》的原理是什么?”哈哈,这个我难不倒我!“这是因为在这个展品里面有三面镜子,光线通过三次反射,把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形成了这样的翻转。”我几乎一字不差地答对了!不用说,我得到了一本书!

回到班里,我便抱起它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心里还想着:这样的活动要是多点就好了!

篇4

我读书我快乐

一六班李淼

我家一共有200本书,我家有故事书、谜语书、童话书、《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知识书等等。故事书中告诉我一个个道理,使我明白了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使我开阔视野,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我们在生活当中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疑问,问爸爸妈妈他们也讲不出来,而《十万个为什么》却能帮我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难题,这本书分别介绍了可爱的动物,有趣的昆虫,奥妙的太空,蓝色的海洋,还有生活小常识和神秘的地球,给我讲述了深奥的科学原理,帮助我认识世界,让我养成爱动脑筋,爱提问,爱探究的好习惯。从小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总之,多阅读会学到很多知识。我希望大家都要多读书,你会从书中找到快乐的。

篇5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以自身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树立威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2.及时当众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检查他们的作业,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耐心倾听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并给予答复,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自豪感。

3.善于体会学生的情感 ,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情绪上的种种障碍,并真诚帮助他们加以调整和克服。

4.利用亲切的教态和优美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讲台如舞台,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幽默是一个良好的修养。教师幽默风趣地授课可使学生百听不厌。

做好以上几点,学生对教师就会爱戴和信赖,会对生物课产生兴趣。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态度和教学作风,就能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重视实验,培养兴趣和观察、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形成生物学概念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生动、有趣的实验跃跃欲试。因此,我们应尽量创造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点拨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应让学生亲自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时发现新问题,然后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生物学的能力和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和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更为广泛。根据教材灵活选择教法,从多方位、多角度运用电教媒体,设计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注重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软件进行课堂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

1.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科普知识。广大学生除具备必需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运用生物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能力。任何一位理论课或实验课的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全新的理论和实验技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利用生物科普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学生通过科普知识的阅读,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积累,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开展兴趣小组。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对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一致时,才能产生共鸣和兴趣。因此,开展兴趣小组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篇6

不可思议的互动环节

每一期《气象万千》都会运用各种大型的趣味实验来阐述气象科普知识,由四位主持人带领观众走进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万千世界。在密室里微波炉怎样制作奇妙的球状闪电呢?现场制作大云朵是怎样的情况?在6~13级大风中看报纸和撑伞会有怎样不一样的结果……在这里,只要跟着主持人的步伐,就会踏上一场奇妙惊险的天气探索之旅。他们还会亲自坐上滑翔机或者热气球穿越云层测试积雨云的重量,会飞赴大海跟随气象达人体验无动力帆船在海上驰骋……通过各种体验和实验,从地理、大气、风雨雷电中解释观众最想知道却又并不了解的天气现象或传统谚语,带领观众用他们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方式走近天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读与天气相关的一切,用最直观和新颖的电视表现手段向电视观众传达气象科普知识。如通过美少女拉拉队员的健美操来表现风的形成原理,通过足球队的混战来表现不同的气团影响中国天气的过程,健硕的沙滩帅哥在冰柜里验证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气象万千》将通过真人演绎各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知和体验。

极端天气事件和历史回顾

每一期《气象万千》都会带领观众回顾人类历史上极端天气事件,通过寻访当年的亲历者或救援人员,以及历史画面VCR和采访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解读。此外,节目还会回顾古今中外的一些与天气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如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诸葛亮草船借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等等,来挖掘天气神奇的奥妙。同时借古鉴今,反思现代的人类应该如何减少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在呼吁大家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同时,也给电视观众传播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气象达人曝“料”

每一期《气象万千》都邀请各种有“料”的天气预报员或者气象达人来到现场,和大家分享自己身边千奇百怪的气象故事。如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讲述自己多年职业生涯遇到的天气趣事,90后“闪电侠”卢驭龙展示绝对让人震撼的闪电表演,坚持拍摄云彩30余年的气象达人背后的执著,民间高手如何放飞30多米长的大风筝……不为人知的故事,不可想象的世界,不一样的精彩,在这里将会为大家一一呈现。

电视流行 “文艺范儿 ” 2012纪录片蹿红

《气象万千》既是中国首档试水晚间“9:20黄金档”的融实验性和体验感于一体的环保节目,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档用精良纪录片方式来制作的科普节目。在全球日益紧迫的环保大环境下,深圳卫视打造了这样一档气象科普节目,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向观众们传播有趣的气象知识,让观众体验和感受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为他们呈现一档全新的中国版的探索天气奥秘的D iscovery。

2012年,总局对娱乐类节目总量和比例进行控制,鼓励上星频道开发各种新型节目,创新成为中国电视的老话题、新课题,谁能交出第一份满意答卷,从中脱颖而出也成为关注焦点。截至5月份,2012年电视屏幕上综艺节目和电视剧表现平淡,但是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江苏卫视《花样年华》为代表的新型节目则意外走俏,赢得了收视口碑双丰收。据悉,央视晚间十点档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不仅打败了同时段播出的多档综艺节目,还击败了多部卫视黄金大剧;江苏卫视《花样年华》仅凭几个小丫头首播收视率达到0.86,平均收视率达到0.84,超过同时段所有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收视率,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总局对2012年节目类型的调控成果初步显现,关注内心、文艺范儿的节目霸气越位,靠明星制造话题、闹腾的娱乐选秀类节目则逐渐遇冷。

“限娱令”初步出成效 纪实节目或成新宠

当下,没有一种媒介对普通人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超过电视,但内地电视屏幕往往提供“一窝蜂”式的文化。2011下半年,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试图纠正电视屏幕的过度娱乐化倾向。自1月1日“限娱令”实施以来,总体效果初步呈现。据悉,2011年,晚间黄金时段原有126档娱乐性较强节目,目前减少到38档;2012年一开年,各卫视不断开发新栏目,其中在广电总局备案的新节目达50档、21个类别;新开办的节目中,大型综艺节目反响反而不如贴近内心、有文艺范儿的纪实类节目。

上半年,多家卫视推出新栏目,其中不乏大手笔的作品。但从收视表现来看,不论是巨星模仿秀如《王者归来》,还是打着公益旗号的音乐节目《天生一对》,还是新访谈类节目《梦想新生活》,收视表现都乏善可陈。相反,贴近内心的纪实类节目则异军突起,表现不俗。

5月下旬,《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竞相购买的对象,刷新纪录片的内地网站点击纪录,并引发“舌尖上的xx体”广泛流行;5月下旬江苏卫视《花样年华》,城乡差别、90后的困惑与成长、90后的都市病等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探讨。6月深圳卫视推出新节目《气象万千》也许会引起环保的新话题。

篇7

10月7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科普剧表演社编排的科普剧《智斗格格巫》在江苏省科技馆魔幻剧场公映,吸引了数百名观众观看演出。

《智斗格格巫》剧本取材于电影《蓝精灵》,主要利用魔术、歌舞的形式,介绍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其中枯萎的花盛开、可乐变雪碧等实验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好评。蓝精灵可以用神奇的“药水”让原本枯萎的花朵“复活”,原理就在于“花”上事先涂着硫氢化钾,“叶子”上涂着亚铁氰化钾,而神奇的“药水”其实是氯化铁。氯化铁可以让“花”变成红色,让“叶子”变成绿色。剧本、舞美、道具、音效,都出自雨花台中学科普剧表演社之手,所有演员均为雨花台中学师生。

原声重现:

格格巫(怒气冲冲):哼!你们看着!(拿出可乐瓶,向观众说。)大家请看,这是一瓶可乐,我马上就要让可乐消失!(向可乐中添加试剂,将可乐瓶左摇右晃,口中念念有词。)

(可乐变色为透明。)

格格巫(得意洋洋):看见了吗?小蓝精灵们,这就是我伟大巫师格格巫的魔法实力!你们害怕了吧!哈哈哈哈哈!

蓝爸爸:试试就试试,你看仔细了。聪聪,你来。

聪聪(拿出道具黑箱,向观众和格格巫展示):你看这是一个空箱,里面什么也没有。现在我要盖上一层魔法幕布,当布揭开的时候,可乐就不见了。(聪聪给纸箱蒙上一层布,同时将可乐放入纸箱的机关之内,随即揭开幕布,再次展示)你看看,这才是隐身魔法呢!

格格巫(看了又看,果然看不见可乐,自言自语):可乐真的不见了。

蓝妹妹(手拿道具花上,对观众和格格巫展示):这是一枝已经枯萎的花,我们的复活药水可以让它重新变得娇艳美丽。

(蓝妹妹一番念念有词之后,取出药水喷在花上,花朵变红艳,花蔓变得碧绿。)

健健:蓝爸爸,您的魔法什么时候这样厉害了?

蓝爸爸(微笑):孩子们,这些不是魔法,是科学。你们看,格格巫的可乐里面是加入了碘的酒精溶液,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钠,它可以和碘发生反应使碘的颜色消失,可乐的颜色也就隐身啦。

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负责科普剧表演社的吴志强老师说,学生们把《蓝精灵》改编成科普剧,是因为在暑假看了江苏省科技馆的《梦回三国》这个科普剧受到的启发。

《梦回三国》的剧情是一位科技馆的小小讲解员在睡梦中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三国时期蜀国军营中,成为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军师”。他利用在科技馆刚刚学到的科学知识帮助张飞大败敌军,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造福当地百姓,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雨花台中学的学生们看了《梦回三国》,又正值暑假热映3D电影《蓝精灵》,于是把《蓝精灵》排演成科普剧的想法就油然而生了。

吴志强老师表示,通过一次次的排练使得学生们对科普知识更了解了,学生们对剧本是全身心投入,让老师们也被感动着。这些学生遇到困难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自己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与老师商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长了许多。国庆节期间学生们也都是自己去排练,找音乐,一直到科普剧排演圆满成功的结果出来。回想这排演的一个多月,一路走来,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作为老师,我发现不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反而会做得更好。学生们一个个有趣的“点子”通过宣传的过程就可以显示出来。而我们的剧本直到最后都是一边排演一边修改完善着的。

吴志强老师得意地说,《智斗格格巫》中的音乐都是学生们自己寻找的,再配上编写的歌词。主要来源于《蓝精灵》电影原声、动画片原声、《多啦A梦》和《喜羊羊》等等。

格格巫(出场,边走边唱,手舞足蹈,《哆拉A梦》音乐起):如果赶走蓝精灵,我就霸占大森林,看谁还敢不听我命令,叫你向东就向东,叫你向西就向西,为所欲为真是好心情。

蓝精灵(出场,《喜羊羊》音乐响,齐唱):别看我只是蓝精灵,别看我人小力气轻,但是我们齐力同心,对胜利充满自信。Yeah!

通过这次科普剧的排演,学生们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获取了一些表演技巧,还学会如何做科学实验,掌握了与试验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说受益匪浅。吴志强老师告诉记者,编排科普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娱乐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进科技,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格格巫”――王润哲

雨花台中学高二学生王润哲是科普剧表演社的社长,当阳光帅气的他告诉记者他在科普剧《智斗格格巫》中扮演的是“格格巫”这个角色时,记者着实吓了一跳。

王润哲告诉记者,科普剧表演社的前身是话剧社,在2010年正式更名为科普剧表演社。在决定把《蓝精灵》改编成科普剧之后,十几个社员一起讨论剧情、音乐,去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私下组织活动排演,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王润哲说科普剧是将以物理、化学为主的学科知识穿插在剧情之中,其中格格巫与蓝精灵比试的魔法就是科学。

《智斗格格巫》能获得成功,与这个社团一群热爱表演的社员们努力的排演和江苏省科技厅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社员们与江苏省科技馆的老师们进行了智慧的沟通。

王润哲表示通过这一个多月的科普剧排演成长了很多。首先,形成了学习的兴趣。在学校学习物化生这些学科只是通过课本和做实验了解,现在通过表演形成了兴趣而更了解了这些学科,有了想主动去学习的想法。其次,学会了克服困难。实验过程是比较麻烦的,时常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另外,对于每一个道具的制作,社员们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材料、涂色等每一个方面都是细心选择,再亲手试验制作。比如“蘑菇”是这样制成的,里面是草帽,外面用胶和纸把它定型成蘑菇头,蘑菇的杆是用泡沫定型再包上纸完成的。对于道具的不完善,社员们都是千方百计地去改善这些不足。王润哲自己就曾穿梭在巷子里寻找格格巫的“鼻子”,买来一些不满意的道具就自己再动手去改造直到满意为止。服装采购方面,大多数衣服是专门定制的。王润哲笑说格格巫的服装刚拿到手时感觉比较笨重,自己还适应了一段时间呢。最后,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排演过程中,每个社员都希望自己的提议能被重用,所以就有了大家激烈的争论,直到最后的意见一致,这个过程对社员们的帮助很大,大家都在彼此身上学习到许多。

篇8

一、成立××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区科协上报区政府成立××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以便更好地贯彻“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健康”这一主题,把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办公室设在区科协。

二、搞好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3月份区科协与去科技局一道,聘请市农牧局讲师和农大教授在小黑河镇茂林太和西二道河为农户讲述了保护地蔬菜技术和奶牛养殖等知识,还为他们发放了相关的书籍200余册和96048服务热线挂图200余张,受到了农户的欢迎,科技下乡活动已在内蒙晨报、北方新报上做了报道。

三、做好青少年科技宣传和培训。3月底,区科协与教育局在五塔东小学召开了以节约水资源为主题的校会,并制作了展版,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自觉性。此次活动呼市电台做了报道。

四、搞好呼市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的宣传活动1、5月份呼市科技周期间,由呼市科协牵头,区科协与教育局组织杨家巷小学学生参观了内蒙古天气预报制作中心,培养了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技周期间,区科协还会同区科技局在大召广场和小黑河镇、各办事处开展了宣传和培训,效果良好。2、根据市科协文件,及时下发玉科协发(2007)6号文《关于开展200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9月15日,区科协和区教育局联合组织区小学生到新华广场参加由内蒙科协和市政府办公厅举办的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展出科技展版10块。9月16日,市科协和××区科协在杨家巷小学开展了大型的科普宣传活动,把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给孩子们带来了有趣的教学仪器。9月18日区科协和科技局联合在大南街办事处滨江花园开展了科普进社区宣传活动,展出展版20余块,发放《科学饮食》科普书籍200余册。9月21日,在家兴花园小区区科协与泰尔力图联合进行了科普宣传和健康义诊活动。全国科普日期间各乡镇、办事处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效果良好。

五、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及时下发了呼科协《关于全市开展第四批科普乡镇、科普文明街道、社区的创建活动的通知》,力争在以前的基础上做好这项工作。现大南街办事处等正在申报中,区科协与市科协一道已复查了大南街滨江花园小区科普宣传栏制作和宣传情况等。

六、做好自治区星赛的档案工作。

七、在成立六十年之际,根据区政府要求派人到石东路办事处三里营东居委会家兴小区协助居委会搞好主要街道卫生,清除路边电杆上的非法广告,参加六十年大庆庆典仪式。

八、参加市科协举办的呼和浩特市科普公众网(网址)开通仪式,××区科协网址为:(),区科协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网上对我区各类科普活动进行宣传、普及科普知识,进行科普志愿者网上报名等。

九、获奖情况:在200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被市科协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的荣誉称号等。十、与区财政局联合下发玉科协【2007】8号文关于成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办公室设在区科协。

十一、完成区政府交办的日常工作。参加区里组织的公务员培训、十七大精神讲座和作为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参加区妇联召开的工作会议等。

篇9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技巧;阅读速度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学生往往会因受自身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阅读效果,其主要因素体现在词汇量不足,对所读文章的内容不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良好的阅读技巧等方面原因造成。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做出以下指导: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信心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英语 ,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也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例如:第三册Unit 5 Computer ,这篇文章是大家都熟悉的计算机课文,课堂上老师可先提问学生:“我们利用计算机能做什么呢?”学生们肯定会争先恐后的说:“能上网,能打游戏,能听歌……”。趁此机会再提出一系列问题如:1、How many types of computer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 2、What do analog computers do ? 3、What do digital computers do ? 让学生先了解文章结构和主旨,然后提问Which computers are popular ? And what is made of the computer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及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使阅读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夯实词汇教学,扩大学生词汇量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有三个基本要素,阅读速度、理解和词汇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语感,而语感又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词汇的掌握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掌握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能越快,理解程度才能越深。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抓好词汇教学,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词根、词缀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从中领悟词义、正确判断词性,,并根据交际环境和搭配确定单词的具体含义。我们以词根-able一词为例,ably能干的, ability能力 ,disable丧生能力,enable使能够,enabler接受者等构成多个词。在学习过成中,如果能熟练掌握并利用词缀这一工具的话,就能更方便快捷地扩大词汇量。

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方法猜测词义。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促进学生词汇学习,为阅读理解扫除词汇障碍。

3.扩充文化背景知识,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学实践已证明,学生所了解或熟知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时就轻松的多,这是由于他们能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结合起来,产生联想、迁移、猜想和推断,所以阅读理解效果较好。而对那些描写异国风情的文章,学生阅读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不理解文章所表述的内容。可见,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必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既可根据教材内容要做一些背景知识介绍,如伟人的生平、西方人的风俗习惯、英美概况和一些科普知识。当然,也可在阅读前教师先介绍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或在讲解阅读练习时,通过分析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补充背景知识。而且还应同母语的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教育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的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的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此外,还可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了解名人轶事、西方文化、科普知识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课上或课外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解题准确率

有效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包括:快速寻找文章的主旨句,把握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的段落,理清作者的文章布局;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和代词的指代;通过分析文章的用词,推断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端或文章的结尾,集中精力把主旨句找出来。文章的第一段通常为主旨段落,最后一段通常为总结段落,其他的段落都是说明主旨句的。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对提高学生回答细节问题的速度大有帮助。细节问题一般是按文章的顺序逐步提出的,学生掌握了这一技巧,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篇10

热词:科普读物 科普出版 写作技巧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原因很多:传统的科普出版模式惯性地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播,而不注重甚至忽略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科普出版本身不受重视,社会缺乏科普创作人才及其人才培训的机构和环境;科普创作收效低微,少人问津等。

那么,怎样掌握好优秀科普作品出版的要点呢?下面总结归纳为三点。

一、科普出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

科普,顾名思义即“科学+普及”的结合。科普的首要属性自然是科学性,因而,怎样强调科学性也不为过。

1.坚持走专业出版之路。作为科普出版人,首先要有甄别科学性的能力,能将伪科学、甚至谬误的书稿拒之门外,将书稿的非科学处加以纠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遵守的铁律。对书稿科学性的把控能力来自于专业判断。目前,科技出版社的专业编辑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历,并要求做专业出版。如医学专业出版人,一般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于医学科普具有相当的把控力。他们的出版范围是医学科普,如果做其他板块的出版,就成外行人瞎子摸象了。反之亦然。总之,坚守专业出版,并严格把关,秉承这种精神是做专业科普出版的前提。

2.不断更新知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科普出版必须要关注的。在科普作品中,相当一些内容属于落伍的老化知识,这也是不可取的。如,在SARS流行初期,相当多的科普作品宣传用“食醋熏蒸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就是科普知识老化的典型。再如,当前医学科学认为,艾滋病、白血病、前列腺癌等以前宣判“死刑”的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当做慢性病来管理……总之,科普出版人要保持敏锐的视角,尽量做到与科学进展同步,才能起到及时普及知识的作用。

二、科普出版需要提高讲道理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本质是讲道理,把科学知识的道理普及开来,这个讲道理的过程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选题切入艺术: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切入点,效果会大相径庭。科普出版人可以考虑放宽眼界,从热点新闻话题、学科知识的人文背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等多角度挖掘切入点。毕竟科学并不枯燥,每一项科学成果背后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科学精神,并且最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其中,更容易利用的,就是有关人物或事件。当然,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那么多可探寻的热点,这就考验科普出版人策划技能了。总之,在出版之初,一定要选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切入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门艺术。

2.亲民艺术:科技与科普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表达形式。科技的表达形式要严谨专业,而科普则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形式转化成读者能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的好与坏,有高下之分,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广大读者偏爱便捷的通俗读物,也就是说,读者习惯轻松阅读、轻快阅读、轻灵阅读,即所谓“轻阅读”。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做透亲民的功夫,方可赢得公众的青睐。

3.更新观念的大出版艺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才能做好科普大出版这个事业。这个观念的更新,应该贯穿在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领域、多方面。例如:提倡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鼓励科普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多元化;提倡创作协作(行业专家+文学家联合创作);顺应阅读潮流,开发多媒体出版,等等。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提供良好的出版大环境,才能蕴育出好的产品。

三、科普出版呼唤高超的写作技巧

科普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并非难事。在创作阶段,编辑可以主导科普作者注重以下写作技巧:

1.使用讲故事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科普作品,可以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内容更感性、情感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科普目的。故事越生动,越贴近主题,越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例如,许多人都看过医学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书,诸如由于贮存大白菜的故事引发老俩口争论,一位博导与学生之间的争吵等有趣的“段子”,让读者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魅力,引人入胜。

2.纯熟地运用口语:口语化也是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创作方式,以口语化为载体,更能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还是以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作品为例,他的科普语言技巧纯熟,通俗到老少咸宜,无论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都基本能听懂的境界。例如:他在表达合理膳食理念时只用了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总结健康用了四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石,三大作用,八项注意”。这种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浓缩演绎,让人读之难忘。

3.恰当地运用知识链接和形象的比喻: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讲述,而是做一些知识上的横向链接或者恰如其分的比喻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种科普创作技巧。例如:讲心理学中心理放松方面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先生曾因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受到批判,压力巨大,而他却念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何等超脱和胸襟!马老一直活100岁才去世,等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社会接纳为主流观点的那一天。”如此写来,相信读者一定会印象深刻。再如:在描写骨质疏松时,如果用骨细胞、骨皮质、骨小梁等术语等去解释、分析,读者会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用春天时的糠萝卜比喻骨质疏松(外皮硬实、瓤却糟了),听众立即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