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1-03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然很不理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困难很大;必须全面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实施科学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科学教育改革形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把科学教育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转变观念,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不能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而要确立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向所有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积极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应确保为儿童提供一个开发智力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家庭必须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则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从学校管理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大脑中各种贮藏科技信息的通道。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智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对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是改革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那些依然沿用分科教学没有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适当降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要考虑今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注重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的内容。不容置疑,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普教育中同样重要。在小学增加“科学史话”,在中学增加“科学发展简史”和“科学方法概论”等内容,对帮助学生认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历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要太细,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福特迈尔小学开设了“未来教育”课,其内容涉及宇宙和航空、通讯联络、能源开发等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推测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2];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有“理科”课程,内容涉及了生物、气象、天文、环境等科学知识[3]。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分科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既要强调人文学科的渗透,重视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科学学科走向综合化,开展综合化科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性,设置《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选择。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课程却因为师资准备不足、教学条件所限等原因推行困难,目前仅在少数地方真正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种自然科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尽管还不很成熟,但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是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改善学校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除了要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还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中小学必须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科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把科学家的图像、名言等张贴在校园、班级的墙面或板报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电影、电视及录像,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学生自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激发他们科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阅读科普报刊,丰富科技知识。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动机;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了解世界上的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在科技兴趣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科技知识用于实践,使其亲身体验到科学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只有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在“做中学”,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中小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和用眼睛去“看”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4]。
在科学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入手,改善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改变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动手创造机会。课堂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或学生亲手实验、教师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课堂外可以配合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与创造的崇高意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五、注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支适应科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问题,既要注重调整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步培养出适应科学教育需要的教师;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针对分科教师科学综合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进行强化补缺培训,达到知识互补,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因为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既注重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组织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外,学校可配合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设计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定期召开教材分析会、自然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科学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一批科学教学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可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校与校合作共同研究新教材,通过备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自觉增强科学教育的观念,透彻理解学科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去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星星,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N].人民日报,2011-02-23.
[2]胡继渊,张克裘.日本美国科学教育的摭谈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3]彭前程,澳大利亚中学理科教育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4]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Basic Strategy for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s Schools
HAN Bi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篇2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班主任是课堂的设计者,是知识的学习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课外活动的外交家。然而,这种角色的转换出现了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对自身角色的转换有心理落差;二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三是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教师没有时间更没有经历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1.更新观念。班主任教师仍然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地认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和内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生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日常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计划,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把他们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日常的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不仅能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热情,更能有效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还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与社会有机地结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方式,可以采取听课的办法,组织学生家长来学校听课,并积极献言献策,同时可以公布学校公开电话,随时听取社会上的意见。
篇3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努力将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教学目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整合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2]。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3]。然而,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其给予指导,告诉学生应该自学哪些内容,例如文章的体裁与背景等等。要为学生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如何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彼此交换个人的理解与想法,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阅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语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58-01
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回归是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须做出行动,它需要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以达到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创新教学思想
1.1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师的主观意识中,学生成为了塑造的机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尝试新的体育项目,指导他们自编徒手操、小游戏等,唤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因此,在选项教学时:第一,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第三,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1.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
1.3 建立教与学之间良好互动。教学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向师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内心产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更乐于和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提升。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着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成效提升。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如何,都一视同仁,消除了部分特殊体质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与训练之中。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语气温和,不大声训斥学生,即使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是和颜悦色地指出来,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改正。
3.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先天身体素质有差,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别很大。如果搞/一锅端0,则必然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尝试分组教学,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状况,因材施教。将相近的同学分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目标,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有机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
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就要不断地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项目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要建立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学生除了参加课本上特定的体育活动外,还要积极扩展课程资源,广泛引进时尚的、受同学们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保龄球、滑轮、攀岩以及有地方特色的高跷、耍手绢、武术、飞盘等体育项目。另外,针对小学生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可以对一些常见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降低动作要求和难度,改变竞赛规则,以适应小学体育教学。通过引进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又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教材内容,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5.组织课外拓展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40分钟,还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笔者在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将体育教学工作向课外延伸,通过组织各课外拓展活动来巩固、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如在重点项目教学结束以后,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训练成效。再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展了体育保健与卫生急救知识讲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6.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得到大面积普及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辅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发挥好这一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面。小学体育教学中,许多项目、动作的教学都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程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并不十分复杂的项目来讲,是较为有效的,但是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动作复杂的项目,教师的演示并不一定让全部学生都能观察、领悟到位,此时,多媒体的作用就可以显示出来。例如在跑动作、途中跑腿部的快速蹬伸、冲刺时扑垫动作等内容时,有的教师进行了多次示范之后,学生仍然不得要领,是因为动作难度大,瞬间演示,过程难以完全领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进行了辅助,运用画面定格、慢动作播放以及点拨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增加对这一瞬间动作各个要领的形象观察。
总之,体育教育创新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这是体育教育创新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素质,坚持学习,努力进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风华、吴晓农:体育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0,(3);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变革,而在新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针对课改的需求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真正的以学生作为我们实际授课的主体,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文教学精髓,把握课堂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本身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应该首先掌握教材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高效性。这样我们实际的课堂也是真正的以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主,实现了将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传授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针对课程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小卡片之类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与魅力。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实现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时,在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首先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评判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做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些小组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放到班级里面来解决,然后我再就他们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整个课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的授课含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真正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平等和谐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更多地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知识,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应用,学会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学生的平等交流,真正明白学生的需求。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平等交流,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学生说出自身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哪吒闹海》的时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讨论,很多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小白龙太可怜了,有的认为哪吒太可怜了,这样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在交流的时候,我会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讨论,这样就能在尊重他们自主性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计划。这样就使语文成为我们交流的工具,将我们的语文赋予更多的实际作用,更好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他们发展的需求,适当应用技术与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迷失自己,就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该课程原有的考核方法中总成绩由期末闭卷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三部分组成。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往往是老师凭印象自行决断,考核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实践训练的重视程度。而期末考试由于形式的限制往往不能体现能力考核目的。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得出学生的成绩,并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2教学改革方法
2.1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紧扣专业应用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在充分调研消防部队对业务知识理论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知识技术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确保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必须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应用练习,降低在理论强化上的难度、深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删除部分教学内容,如直线实长和倾角、组合体尺寸标注等,注重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重点落实在实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要有三视图读图能力,还要熟悉建筑工程、消防专业图纸。建筑工程专业制图部分,除主要讲授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图绘图方法规范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建筑概述及消防设计相关实际应用问题,并引入实际工程图纸,观摩实体建筑,介绍建筑工程图纸及防火设计识读方法,以增强专业的识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消防专业图纸学习部分,应依据实际案例,增加绘图实践练习,真正达到“教为战”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消防制图课程学习之后,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图纸学习的选修课,以深化、扩展所学内容。
2.2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多所院校中都已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块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学员必须在掌握上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该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讲有学,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在《消防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投影基础知识模块、组合体投影模块、建筑工程图模块、消防专业图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五部分,在每一模块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增加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知识链的脱节,如在组合体投影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筑相关形体为对象进行练习,增加学员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增强学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
2.3实行制度管理,明确模块考核目标
制度管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在每一模块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设置相应的考核要点。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能力培养。专业制图模块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所偏重;在模块考核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块化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建设以应用和实践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理实一体;
(2)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系列课程整体规划中,避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与脱节;
(3)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图学理论学习,学会看懂实际的工程图纸及消防专业图纸,并能绘制消防专业图。
3总结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困惑与转向
G623.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课改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能够及时把我现代教学的先进观念,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下内容通过两个部分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继续改进和填补的内容,并提出在未来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总结,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认清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仅限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情况,没有了很好的反馈体系。
(二)我国教育理论的缺失
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现代的脚下理论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经验,作为先进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和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发现,这些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适应。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产生了冲突。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思维,这就造成在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堂理解片面,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也无法实现深层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教学水平高、感染力强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讲课毫无亮点,无法用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是无法实现创新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转向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具体实践,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保障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在小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尽量做出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正常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当前,我国在创立本国教育理论时,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论,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鉴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因此在创造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理论时还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融合现代的理念进行创新发展。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载体主要为语文教材。目前,教材也开始从传统黑白模式进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联想出动态的短片,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的插图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应对小学语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知识、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也处于转换阶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感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场景设置、主题变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改革,也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
篇8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在通才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经过五六年连续、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是世界第一。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主体是“通才”。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打破专业化的狭窄限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到文武兼备,既懂科学,又有文化,而且有教养。《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他肩负着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双重任务,因此,随着通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如何适应改革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何谓通才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通才教育,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专业以外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倡导培养适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用型基础教育人才。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按照“通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着眼于未来,强化创造与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时代,强化广泛与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发展,强化多样与针对性;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教学对象,强化适用与科学性。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才符合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大环境,培养的人才才是现实社会教育所需要的“通才”。
2《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体育学》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一门重点专业性理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等。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着支柱核心作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与知识及专项运动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整合式教学与学习,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
3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3. 1教学观念的改革
传统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提出“体育通才”教育,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以接受学习为中心,向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技能,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2007年起我们对《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加大力度削枝强干、力求精新,大幅度地舍弃、整合部分内容,做到主线问题归纳精讲,相关问题拓展粗讲。同时,调整好和其他相关理论课程、运动技术专业课程的关系,划清知识的归属和侧重,避免重复或脱节。
3. 2. 1处理好具体内容的系统性,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和符合时代的前瞻性
对原《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总的思路是进行整合、删减或增加,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各章节尽量反映出比较前沿的内容。具体由三个基本板块构成,即学校体育概论、体育教学基本原理、课外体育基本内容。删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有关原理等内容,增加“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与功能”,“学校体育环境”,“学校体育与养成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学生与家庭体育”等章节。随着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我们还要考虑这样一个趋势,《学校体育学》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分化为多门学科,如《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技能学》、《体育课运动负荷控制学》、(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教材与教法研究》等等,这尚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2.2处理好《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关系
3. 2. 2. 1(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和层次差异。《教育学》作为一般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一般现象与规律;《学校体育学》作为特殊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特殊现象与规律。《教育学》和《学校体育学》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可以超越《教育学》的相关内容,相反只能是在《教育学》的有关知识的指导下尽量挖掘学校体育的特点与规律。另外,从《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中还看到,《学校体育学》实际上位于嘴教育学》的下层,这是一个操作层面,其特点是所涉及的原理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和可操作的。
3. 2. 2. 2《学校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和上述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学校体育学的“四不像”的局面,将使(学校体育学》的内容特质黯然失色。这需要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但总的原则是必须突出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校体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图1)。
3. 3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主、以课本各章节目录为次序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格式,寻求系统学科知识的切人点,在介绍一般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开展“拓展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展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意识与能力(图2)。
3. 4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评估体系
根据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制定新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做到彻底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评价过程,将期末考试成绩定为40%,平时成绩定为60%,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结果引导到注重学习过程上来,平时的考查包括小论文、自评报告、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分析、学习小组专题讨论、课上对问题的理解力六大方面。
4改革效果与建议
4.1效果
《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赞同,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教育实习的反馈看,发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在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思维的拓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学习控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应试教学特点不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学生的“学”,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将“走好过程”放到了第一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2建议
(1)一定要控制上课班级的人数,为讲求教学效果,班额以35一40人为宜,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课内外的各项辅助活动。
(2)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进行不同目的的考试。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检索服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积极寻找,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4)教学开始,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在思想上尽快进人学习状态。
篇9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 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 编写要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国内外目前使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比较多,然而一部“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包含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比较合适,教材的配套教学材料如何编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学者和授课老师的注意。本文以国内外经典“语言学概论”教材为例,就这些问题谈谈“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要点。
本文涉及的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主要有:叶蜚声和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新版(第四版)和旧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语言学教程》、(英)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第四版和(美)弗罗姆金等著《语言导论》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内容涵盖
作为理论语言学的入门课程,“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写入什么内容,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
从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教材来看,概论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内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的介绍、语言学史、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语言的本体研究(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发展等。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学领域和学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没有将其纳入。比如语义学一般都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领域,不少学者将语义、语音和语法并称为语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经典教材如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都没有具体介绍语义学。再如语用学,要不要纳入概论教材,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版《纲要》第五章直接将旧版标题“词义”改为“语义和语用”。而罗版《导论》和弗版《导论》都未涉及语用学的内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内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罗版《导论》就全面综述了现代西方语言学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地阐述了各学派之间的历史源流和承继发展关系。可见罗版《导论》更偏重语言学史和语言学流派。
此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编入教材,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新版《纲要》在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中加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语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罗版《导论》也已经是第四版,比起旧版来内容也是大大丰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导论》已经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个部分:语音、词汇和句法,而每一个部分都分专节讨论发展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概论教材编写由于其导论的性质,一般是无法做到大而全的,也无需大而全,有所侧重也无妨。这跟编著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专长有关,也正体现概论教材内容的丰富和独特性。但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在课程设置上与后续课程形成互补,比如缺少语义学的内容,可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专业选修课语义学来弥补。另外,编写教材还要注意不断修订,把语言学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
二、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
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的处理,基本有两条路线:一是全书基本采用一个学派的理论贯穿全书;二是兼收并蓄。这两种编写方法各有所长。前者的好处是全书结构完整,便于学习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过后续课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掌握语言学各领域和分支学科的全面知识,对于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后续课程进一步深化学习。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旧版《纲要》基本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线索分明。比较而言,新版《纲要》虽然保留了这两条主线,但由于增加了语用和语义部分,完全无法用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统摄,主线已经不那么分明了,这与结构主义对语义和语用的忽视是有关联的。雷版《教程》全书把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线贯穿到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个部分的叙述中去,简直可以看作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入门书。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锵先生《基础语言学教程》,也是将其“字本位”理论贯穿全书,但是作者自己也说,“字本位”理论并不是比较成熟的、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适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罗版《导论》。该书系统阐述了语言学领域内各部门和流派的基础理论,兼收并蓄,综合融通。“作者在介绍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同时,注意指导读者进一步开拓深入研究语言科学的门径”。④
总的来讲,国内的语言学概论教材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主线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问题做不到比较恰到好处的贯通,主线显得不清晰。有些教材虽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学识和素养,很难做到客观公允。所以,我们认为教材的编写者无论采用哪种框架体系,做到恰到好处、融会贯通即可,要避免把学界争议较大的“一家之言”编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图、附录与参考文献
教材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图代文传递信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授发音原理,需要熟知发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观的发音器官示意图的话,学习起来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们发现语言学教材的插图一般都比较少。以新版《纲要》为例,全书共26幅插图;雷版《教程》的45幅插图,另有3幅地图和32个表格。插图最为丰富的是弗版《导论》⑤,全书几乎每翻一两页就会有一幅插图,尤其是该书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画。例如该书为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画。这幅漫画化用了电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简初次见面的故事。泰山发现简在树枝上,于是荡着藤蔓去见她,心中盘算着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简吧?”“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泰山,丛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简吧,我是泰山,很荣幸认识你。”然而,当他来到简的面前时只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泰山!你,简!”⑥教材以此为例,生动地说明语言知识和我们对这一知识的运用是有区别的,使得枯燥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教材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补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国内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视这些,如新旧版《纲要》既无附录,又无参考文献。国外的概论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资料,如罗版《导论》导论仅第一章就列有参考文献64篇。雷版《教程》还附录了本书中出现的重要术语的索引,弗版《导论》不仅有索引,还附加了一个小型的语言学词典。附加语言学词典的好处在于,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不用板着脸给每一个术语都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否则容易增加语言学的枯燥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个定义即可,科学的定义附录在后,供学生查检。
所以,我们建议编写概论教材的时候,不妨借鉴国外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丰富有趣的插图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参考文献,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语言学术语的科学解释。
四、教材的配套练习题
从广义上看,配套练习题也该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概论教材一般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但总体上讲比较死板,偏向于编写知识类的习题,简单重复教材的教学要点,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非理解和操作。旧版《纲要》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有比较细致的解说和学习指导,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相对而言做得已经不错了。即使如此,该书编写的习题基本上也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实践操作类的习题偏少。题型也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类为主。虽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题,但偏容易。以语音部分为例,旧版《纲要》的分析题编写了三个:(1)指出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2)根据描写指出音素;(3)指出汉语普通话中下列音位的区别特征。显然这三个分析题仍偏重于知识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强。而语言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这种习题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比较起来,新版《纲要》的学习指导书在这一点上比起旧版有了进步。同样语音部分的练习题,明显增加了操作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归纳音位,传统的命题方法就是用“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这一类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使有操作性的题目往往也是以汉语音位系统为例。其实,对陌生语言的音位系统归纳,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突出这门课的性质。如新版《纲要》学习指导书第三章练习题第二大题第九题,先是列举芬兰语一些单词的语音形式及相应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回答:(1)每个音素的分布情况;(2)[s]和[z]是否可能归纳为一个音位;(3)[t]和[d]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这种题目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无法入手。这个题目,编者特别注明编选自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可见,新版《纲要》在编写习题时,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优点。再以弗版《导论》为例,该书语音部分,每一节都设计了练习题,仅音位原理部分的练习题就有15道,题量明显比国内教材要大,题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没有填空、选择、判断、问答之类的题目。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概论习题编写在理念上存在差异。国外的练习题更强调实践性,国内偏重于知识记忆。我们建议国内概论教材的编写者都要在编写习题时,增加操作性强的题目,减少知识记忆类型的题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在内容涵盖上没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严谨的课程设置体系即可弥补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将学科前沿中公认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到教材中来。对于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无论是运用某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还是融合各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构建理论框架都无可厚非。只要做到体系严谨,融合恰到好处即可。教材编写中要重视插图、参考文献和附录的编写,做到插图丰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较完备的参考文献,尽可能地为教材编写简单的语言学词典作为附录。教材的配套练习题要突出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释:
①《语言学纲要》第四版改动很大,增改了很多内容,而前三版改动不大,为讨论方便本文将第四版称作新版《纲要》,前三版统称为旧版《纲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别简称为雷版《教程》、罗版《导论》和弗版《导论》。
②参见申小龙《译者前言》,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③参见徐通锵《作者序言》,《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页。
④参见申小龙《译者前言》,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⑤罗版《导论》由于是译本,暂不统计。
⑥参见[美]弗罗姆金等著《语言导论》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王洪君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4版.
[5]弗罗姆金(Fromkin.V)等.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7版.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相关界定
1.有效教学概念界定
有效性教学的存在是由来已久的,自教学这一行为开始之时,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从没停止过。但是在现代的教育理论界,由于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角度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对这一重要教育学领域的概念理解千差万别。但是在一个共性角度上,在教学活动中讲求相率优先和效益产出是具有共识的,故本文参考不同流派的观点,将这一概念总结为:
所谓有效性教学,即任课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状态,在客观上有效地引起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2.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特征
(1)教学目标富有弹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必然要配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要达成初中英语教育的多重目标,必然要适应其语言性学科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相对刚化的教学目标批量化的管理不能满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效教学的弹性教学目标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兼顾到全部人的学习进度,必然会收到有效的结果。
(2)教学内容科学完整。为适应现代新课标教学要求的需要,为达到初中这一特殊阶段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虽然可以通过较为弹性的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没有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内容纲领,必然散乱无比,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尽可能的完善课堂教学,必然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教育任务以终生学习为主。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学识。但是作为语言性学科的英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样硬性的填充式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的教学效果,而终生式学习的培养方式往往能够使其将学习作为自身存在的使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1.有效性教育理论缺失,教学标准落后
目前由于教育学界的研究缺失,我国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相对滞后,而国外的相关理论又由于国情的适用程度不同不能直接引用,这就使得有效教学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宏观运行环境,加上我国初中教学大纲上对于这一领域同样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客观上不利于英语有效教学的展开。
2.教师观念滞后,能力欠缺
有效教学由于其理论的不成形,在实施上往往会受到一线教师的抵触,由于这些教师的观念更新不够及时,这就使得其在有效教学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不能达到目标效果;加上一些教师的能力确有欠缺,对于新事物不能很好的领会,这都会造成有效教学展开的困境。
3.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情感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有效缺失的现况中,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初中教育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其存在中考遴选的压力,往往教师会在教学中偏重应试结果,由于教师迫于应试教育压力和教学目标繁重的矛盾时,往往放弃通过较为努力地主观状态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时期,采取较为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同时往往忽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难以接受,事实上降低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实现。
三、新课标背景下完善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
针对目前出现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困境,笔者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期对时局有所借鉴:
1.加强先进教育理论构建
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构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翻译和引进,对我国的教育现实提出借鉴性参考;二是加强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构建,我国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教学学家,但是其对于教育有效性实现的效果研究仍不够突出,加强这一领域的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
2.缩短教师观念更新教育周期,加强业务能力
鉴于目前初中教师接收有效性教育观念滞后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加强这一层面的业务培养,通过缩短其在新的教育观念上的学习周期,不断迫使其跟进新的教学学界理论动态,不断实现其在业务领域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3.丰富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教学应用
只用通过更加丰富的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在这一环节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其兴趣转到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情感教学由于较为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师生间的交流,这样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进行渲染式教学通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将教育的理念传达至学生,使之进行自身的教育提升,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理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上一篇:城乡规划资质管理办法
- 下一篇:城镇燃气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