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篇1

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与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给予人类进步的巨大福利,也要认识与把握科学与技术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解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科学本身具有人文性,科学教育蕴含人文价值。具体到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使教师意识到科学具有人文性,并且关注科学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彰显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科学的人文性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虽说科学所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所研究的是自然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原貌,所反映的是物质的本质。但科学研究过程的主体是人,科学的规律、结构及表达,不仅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科学的研究目的看,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科学的研究过程看,科学凝聚了人类的认识、意志、情感与信念,是洋溢着人性的活动,它需要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正如乔治・萨顿所说:“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对于科学教育(指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有些教师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而人文价值只能从人文学科中获取。但当我们真正带着研究的眼光解读科学教育时,就会意识到科学教育本身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应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性质与价值,理解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饱含着人类艰难的探索,理性与质疑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从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识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人的心灵,只是这种教育价值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

人文价值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是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的生长与发展的精神需要,形成人的科学精神气质与健全和谐的人格。科学教育不仅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种与人文学科教育完全不同的人文价值。科学以理性为基础,以求真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同时具有批判与质疑精神,由此而衍变的许多精神品质,如在权势面前捍卫真理的勇气,对他人失误的宽容态度等都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科学自身的人文因素理应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承载着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递,科学本有的人文性与科学教育蕴含的人文价值是统一的。因此,科学教育具有人文价值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适合时展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

1、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

科学上每一项发现与创造都打有历史的烙印,都充分体现了人类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折射出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品质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让学生领悟科学的人文性。小学科学教材中谈到的“地动仪”、“司南”、“造纸术”等内容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彰显其人文价值。

2、进入科学的生活世界

赫胥黎曾说:“假如科学教育被安排为仅仅是啃书本的话,那最好不要去尝试它,而去继续学习以啃书本为主的拉丁文法。”生活世界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理论起源于最初在生活世界中所获得的质朴的和直接的观察。因此,科学教育要指向生活世界,不要忽略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掌握科学的同时,不要忘记人的存在意义,使科学与人性统一于科学教育之中。[2]科学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是需要技术手段得以呈现的,而这种技术手段完全是通过人的意识得以控制的,人性的善良会促使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使科学散发出巨大的能量,造福人类,而人性的邪恶则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灾难。人性的善良代表技术的进步,人性的邪恶代表技术的邪恶,技术往往比科学更本质,因为它直接揭示人性的善恶。因此,人本身对科学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本身并不可怕,它反映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关键是人类要利用技术手段呈现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人的意识,因而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技术对人类是福是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在理解科学的基础上,利用技术的进步来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谋福利。

篇2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77-02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打造一批又一批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遭遇了冷落,在大学里,尤其是人文精神相对匮乏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更加令人期待。因此,加强理工科高校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人文教育的充实:建设具有理工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综合课程体系

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理工科大学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到强调低年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明显了进步。然而,如果认为单纯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像空有大把“人文素质内容”的种子,却始终无法落实到教育的土壤中去。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的理工科大学往往只作为教学体系引入而非教学理念,作为必修课程引入却缺乏课程体系。笔者以为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空有课程,罕有特色;富有内容,鲜有思想;注重结果,难言效果。作为理工科大学,仅仅引入人文教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人文教育充实到现有的理工科教育中去,形成有理工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体系。

1.加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除了理念上的问题,更加现实的是缺乏适合理工科大学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理工科大学具有优势的理工科专业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所以完全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物质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50年就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其本科的四年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比职业目标更突出。对于中国的理工科大学而言,在综合课程中并列设置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内容,在高校内开设“工程伦理学”、“科学技术史”等课程,允许理工科学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选修课的形式获得第二学位的形式值得借鉴。

2.建设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问题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而又开放的动态模式。综合考察国内外研究型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的模式,可以借鉴同心圆的课程体系和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结合各理工科学校现实状况进行调整,并进行创新。

在同心圆课程体系中,以文、史、哲类课程为内核,以经济、法律、管理等应用学科为中层,以社交礼仪课程为,形成紧密相连的同心圆结构。紧密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由理论逐步扩展到应用,循序渐进,这种课程体系需要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到人文素质教育上。

而哈佛大学实行多年的课程体系,核心就是所有新生入校第一年学习“共同基础课”,不分专业。“共同基础课”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伦理、外国语言文化、数学与自然科学等5个大类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相应的选修课,所有课程中人文学科的比重很大,几乎达学生课程总量的50%。这种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前提,对现有课程体系要做较大改动。

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考虑鼓励理工科学生在接受理工科基本知识和基础训练的同时学习一些人文学科,甚至辅修人文社科专业,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具有全面知识结构、较高人文素质和灵活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德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发挥高校辅导员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德育与智育的脱离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高校辅导员往往被认为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实作为一名教师,辅导员在从事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动与激励高校辅导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解决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是中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提高人文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1.高校辅导员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能够“到位”

高校辅导员能够很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多数高校辅导员刚刚毕业,较为年轻,同大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易于交流。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需求。其次,高校辅导员要求能够与学生“三贴近”,其工作范围涉及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而人文素质教育恰恰需要这种潜移默化从而润物无声的效果。

2.第二课堂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补位”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第一课堂开展,不是几节人文素质类课程就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给高校辅导员以空间与时间来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人文教育。在大学学习中,第一课堂的学习只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学习些什么,了解些什么才是影响学生人生态度与思想观念的关键。规范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可以在第一课堂外进行补位,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科技活动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文知识。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课堂,辅导员在第二课堂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

3.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容易“借位”

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具有德育与智育两方面的职责,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师,其职责有别于任课教师,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以空洞的形式呈现,需要载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载体。辅导员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弘扬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等独具人文传统美德的典范,用现实生活中的事迹来引导学生沉淀感恩的理念,造就感恩的德行。

三、回归业余时间和生活现场:提升基于朋辈效应的学生组织文化辐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在自我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与学生活动都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开展相应的以朋辈教育为切入点的工作,是理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用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用学生社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组织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朋辈效应的作用,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自组织中,加强社团组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

2.用榜样力量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

对典型人物的宣传是传统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方式,当前,贴近学生身边的榜样的树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往往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应当广泛宣传同学们身边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同学中掀起“学榜样、做榜样”的氛围,感染和鼓舞学生、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图强,让榜样典型在学生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用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艺术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的教育,更是一种与实践紧密连接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开展的目的不仅要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更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应当将创新实践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四、人文资源共享与氛围营造:建构环境育人视角下的大学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硬件环境、校园的文化行为和校园人文精神。要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既要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改善校园的文化行为,又要增添或者改变校园的物理环境和硬件设备,甚至要改革校园文化环境的培育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理工科大学更加要注重并创造自由、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因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也能得到提升。

1.丰富图书馆藏,保障教育资源

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一所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不为过。丰富的阅读资料和良好的阅读条件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硬件之一,高校图书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机构与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而目前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图书馆里的这类书籍,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远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对于经典人文书籍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能通过图书馆的知识灌输功能与文化渗透作用来实现的。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收集图书信息资料时特别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资料的收集,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使大学生们在思想选择,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上得到新的发展和超越。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可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建设,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运用现代技术开设网上图书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阅览室,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诉求。

2.改善校区环境,丰富教育载体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建筑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激发大学生自觉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理工科大学的校区建筑不应该只是追求方正,整齐划一,应多增添一些建筑美学的内容。校区的规划者和建设者要对校园的整体环境策划及个体建筑的设计增添创造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在校园中接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增加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媒技术,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媒体教材等途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与媒体。

3.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全员育人

人文素质教育可利用的资源是丰富的,但相对封闭的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局限在高校内,无法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不仅严重限制和影响了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也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实现教师互聘,可以满足理工科院校对于人文社科类教师的需要;通过相邻院校互相承认学分,同片区院校打通选修课程,让学生走出本校修读其他高校有关人文社科课程,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实现设备、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合并某些在办学条件、师资、学科结构、专业等方面互补且有利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校,创造最佳的环境,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因此,理工科大学要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全人员、全方位的培育过程,进一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韩延明.大学教育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霞.浅析高职院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力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何仁富.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

篇3

关键词: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学政治课教学;启示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当代中学生塑造好,既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在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灌输,没有把政治理论的灌输与人文修养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学得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注重灌输的风格,包含了许多体现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精髓的内容,这就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理念有很多契合点,其中,儒家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探索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当下改进中学政治课教学增添新的力量。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由德育、人生观教育、美育和生命教育这四大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宝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精髓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

1.儒家人文教育目标:培树理想人格

儒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促使人性的觉醒,启发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个体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孔子看来,个体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接受教育、积累知识,一直达到不迷惑,才开始悟透“天命”,而只有实现“知命”,才能务实地认识和面对人生,才可成为君子。孔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形象的具体描绘。需要指出的是,在培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儒家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所具有的现实生存意义,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用师法、礼义真正做到“化性起伪”,实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2.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因循自然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因循自然,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孟子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儒家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顺从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来展开。这一点,在当下教育异化现象严重、教育者主体性日益失落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反思。

3.儒家人文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因循自然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儒家人文教育发展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启发教育

儒家人文教育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对填鸭式教学。孔子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日:“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常常赞扬善于提问的学生,认为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有帮助。

(2)重视自我教育

儒家认为这是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最好方法。子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自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儒家认为,自省是最基本的作法。孔子日:“见贤思齐焉,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而慎独则是自省的最高境界。

(3)强调因材施教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从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特别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善于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丰富的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在于:

1.加强人文教育,给学生以人性关怀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教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性关怀,就要求我们从“分数就是一切”的当代教育异化中解脱出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

2.推进德性教育,促进人的完善社会化

中学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普及基本社会政治知识、为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归根结底,二者统一为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因此,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当善于吸收、借鉴传统儒家人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积极探讨推进人的完善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树立人本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因循自然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更应当做到循理而行。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积极学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学生思想认识形成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具体来说: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考虑展开教学。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等等。

(2)积极开放政治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当代中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客观上为中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增加难度,然而,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十分巨大,要充分肯定、相信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和综合思考水平。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善于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对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予指正和引导。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与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本质区分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理念指导下的传统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认知领域的传授,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评估主要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准,最终导致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答题能力。由此看来,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需要教师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真正陶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

篇4

关键词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人文价值

1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走向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发掘当代职业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型人才是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教育、科学精神和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1黄济.教育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一)人文科学为科学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科学教育是文明世界发展的基石,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影响世界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正常生活。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福音,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依靠科学知识是难以解决的。其实,科学的滥用恰恰是人类自身对自然、对社会缺乏全面的理解所致。科学乃人类社会所需,但更需要文明精神与之配合,科学的发展是以和谐发展观为必要条件,只有科学为人类所用,科学才真正地体现其价值。如果说科学偏离人的价值轨道,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指引,换句话说,只有人文精神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导引下,科学工具理性的弊端才能避免,其价值才能彰显。

(二)科学教育促进道德情感与理性力量的统一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二者和而不同。真和善都是一种价值属性,真善具有融合性,那么,科学人文也是可以融合的。换句话说,人文中有科学的理性,科学中也应该有人文的价值。科学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指向,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同时又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科学的、精神的、求真的人文价值统一于科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科学对专制迷信的反对突出体现了求善的人文价值取向。

科学的每次进步都使人类进一步远离愚昧,从宗教神权中解放,除了带来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精神面貌也大大更新,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情感与理性力量的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包括智力、情感、个性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新世纪科学出现了一种融合的趋势,人才不是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人才,是高度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单纯科学教育的发展只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是,人类除了物质需要外,急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按照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需要只是基本的需要,当这个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其他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凸显出来,也就是物质需要满足的时候,人文教育的作用就越明显。这样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在高职院校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

但是,当前的高职教育大多关注学生的技能知识的训练,很少注意在人文方面的培育。培养的人才是偏才甚至是废材。英国教育家埃里克爵士这样说过:“文化之路应贯穿于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合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

(二)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认为拥有了科学就可以拥有一切,沉溺于科学的巨大威力之中。近些年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只重视科学的发展,不注重人文精神运用,科学会走向人类的反面。科学是一柄“双刃剑”,社会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于是关注科学的人文价值成了我们发展科学的价值指向。

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那么和谐,重要的是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美好生活的时候,也看到人文关怀的式微。“克隆”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摸的作用,但却无法逃避由此而来的伦理关系的紊乱,这一切都在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反思的沉重代价使我们觉醒,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幸福,必须避免科学与人文发展的不平衡,二者的交融与渗透体现了时展的必然走向。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三)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篇6

1.1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作为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决策的基础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反馈调控作用。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又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取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可靠信息,并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1.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和作用

开展对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教育训练管理,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知识教育.规范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人文底蕴、文化品位及格调。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增强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活、做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的现念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关和教学观,有利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对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教育评价.可以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关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并对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为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业务部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

2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

2.1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评价的灵魂.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工科高职院校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人文索质教育规律,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先导,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为保障艘高职院校成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2.2坚持“三个面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益凸显,国力竞争甚为激烈。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也要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教育评价理论和体系.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引导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坚持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从全局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貌,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解决教育评价中的局部问题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收集信息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先进性、方向性、可行性、群众性.激发协作精神,要以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2.4坚持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原则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诊断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人文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它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才形成的,具有内在性和长期性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教育效果的潜隐性和表征的多样性与模糊性等特点,人文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长期性、艰巨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原则,应用多种评价方法_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去评价教育成果。

2.5坚持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的育评价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教育管理的一个环节。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评价,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关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为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评价,保护改革的积极性,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方向。促进教育模式、人才规格和教育过程的组织等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业务部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质与量的结合、评与建的结合,采取激励措施,建章立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难题。高职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那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就缺乏一个客观真实的尺度。这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佳不能单纯地归因于高职教育一样,我们现在也不能将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良好完全归因于高职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思路来评价工科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通过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检验。

3.1制度建设系统制度建设情况在现实的中国国情下是检验任何一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领导层面的重视,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因此.通过评价工科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如文理科专业布局,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知识的比重.人文学科的资金扶持力度.是否有人文学科优秀教师的专项引进政策等.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制度建设当中,规章制度的成文并形成长效机制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例如.如果文件规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资金支持比例,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资金的到位率和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检验。

3.2课程建设系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工科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建设情况,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文史哲各科是否齐全,在大的分类下,各分支学科课程开设情况如何等等。在这个系统下,评价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化指标.即每学期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数量以及选课学生的人数情况:二是质化指标.即人文素质类课程在学校、省市乃至全国范围类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修读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成绩情况;三是学科指标.即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科门类情况等等。

3.3学术活动系统该系统主要考察人文类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讲座或报告开设情况。人文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知识传授环节,更是如此。学术水平既包括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包括科研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工科高职如果人文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讲座或报告的次数较多,内容面广线长.教师和学生能有自由讨论的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比较好。

3.4师资建设系统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因此.考察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类教师乃至全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情况,如学历、学位、优秀教师比例以及教师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等,将能预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另外,此系统还可以包括人文类教师的师生比,教师在职进修情况等内容。

篇7

关键词:人文教育;职业教育;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9-02

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实施中,其培养出的人才虽然技术水平比较好,在考工考级通过率和证书的拥有率上也很高,但是企业对他们的认可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和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力度的不足有着关系。人文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职校毕业生没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规范意识,还导致学生在后期工作的实施中存在好逸恶劳和拈轻怕重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加强对人文教育的认识非常重要。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作为人类健康进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人文教育的本质出发,人文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审美、处理各种关系、确认价值和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一个教育过程[1]。从教育的划分出发,其分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科学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的,对学生的培养侧重在人与人、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2]。人文教育的实现仅仅依靠价值观念是无法良好形成的,其只有将人文知识转为成人个体内在的人文精神,并构成个体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才能形教育中真正的以人为中心,才是构筑和完善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从人文教育的这一内涵分析,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多样化心灵世界的一种教育。人文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这一主体而言的,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分支,其在人文精神中的主体表现就集中在责任、良心、道义和操守上,是人们向往自由和解放思想的一种精神,是一个人价值的根本所在。

二、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1.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安身立命之根本。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局势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国家的政治、法制、文化事业的建设与繁荣都需要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人文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体,学生通过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人文精神,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促使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安生立命。同时,人文教育的实施还促进着学生合理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确立与实现,对陈旧的价值体系的批判,促使着符合时代和民族精神新价值理念的体现和建立。职业教育中,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培养都比较好,进入职场后的工作能力比较高,但是人文素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职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提前介入企业文化,这一举措能够良好地促进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由此可以发现,人文教育是职校学生在社会中安生立命的根本所在。

2.人文教育有利于减少社会环境对职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专业的教育被社会和学生广泛地欢迎着。科技教育促进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实现,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对人文教育的轻视,降低了人价值意义的实现,将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建立在了金钱和权利上。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虽然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缺乏着对人价值和发展的关怀,导致着人文精神的偏差,但是,在当前以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减少社会环境对职业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3.人文教育促进着科技教育的进步。一个科学技术掌握比较深厚的人,其在人文素养上的具备也是非常深厚的,而一位优秀的理工科学生,它的人文素养也必定存在着很大的丰富性。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为例,其不仅是清华建筑学中的一级教授,在她对建筑的谈论作品上也处处充满着人文性的情怀,而她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一流作家相比较,更是毫不逊色,不分上下。受我国传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技术掌握度决定着他谋生的本领,但是在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想仅仅依靠现在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是无法满足知识更新的速度和未来发展需求的[3]。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在实施好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好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审美观念、社会良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保持与时俱进的关键,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施促进着学校科学教育的进步。

4.人文教育促进了学生对做人道理的领悟。科学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方法,以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存。那么,从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出发,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代社会中,科技是依靠人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物质利益的驱使,现代科技发展中对物质价值的过分追求已经非常严重。此时,人们虽然拥有了高超的科学技术,但却失去了其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在人们陶醉于以科技所产生的所向披靡的威力时,依靠科技无节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为了人类的主要谋生手段。经济社会下,人们依靠科学技术漠视甚至遗忘了自然生存的地位,这是经济发展观中人文价值衰落的表现。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新的走势方向,网络时代中商品化和功利化的现象更加严重,并成为了商品化的主导时代。虽然,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式分析,其是完全能够脱离人文精神而存在的,但是这也让人们抛弃了很多内在的精神价值。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实施,给予学生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让学生克服科技时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对学生信息时代中做人道理真正意义上的领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实施中,人文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在加强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零距离对接,促进学生职业人文观的实现,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具有生存之本的职业技术,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在社会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立红.论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及其实现[J].课外阅读(中旬),2011,(03):24-25.

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 人文整合 增效 策略

一、人文教育运用于数学教育的意义

数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教育的最佳通道。

1.从数学的本质来看

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经验性与演绎性的交替更叠。在数学哲学史上,凡是试图对数学性质进行概括、研究的都必须兼顾到这两点,否则要产生片面性。康德曾提出了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来自经验的,都具有可靠性,是人类知识的完美典型,只有必然严格的普遍性。而拉卡托斯则以为数学是拟经验的,数学理论是按照“问题――猜想――证明――反驳”的模式发展的。

2.从其人文意义上看

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会造就一种人文化独特的人格气质。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数学家那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都是极其乍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3.从现代课堂的要求看

数学课程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体现互动学习的过程;三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四是学习过程师生应成为研究者。

因此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1.在文化视野中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追求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相关人文知识的链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设计在文化视野中。

2.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情感发展

数学教育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我们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二)培养审美素养,追求人文价值

美育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桥梁,它蕴含着浓厚的教育内涵。数学教学通过追求审美教育培养,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审美化,达到课堂教学融合于审美教育。

(三)利用辅教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

1.利用数学史的学习来培养情感

学习数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数学能力、科学精神有着特殊意义。

2.开展数学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好方式。例如组织“数学人文科学”夏令营,开展数学史、新概念数学、数学思想、趣味数学、生活与数学、创新数学、数学竞赛等讲座。平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办数学小报,制作数学模型等。班会、文艺晚会上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说数学相声,演数学小品等。通过活动使人文知识有效地得到渗透。

(四)重视作业练习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表明,在练习、辅导材料中进行人文知识内容的连接,比传统的单纯性的题目设计更有人情味、更有趣味性、更有创新性、更有引导性,更能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空间。

人文性的练习(辅导材料)的训练,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数学思维得到启迪,数学意识得到加强,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也能有效地得到整合,数学文化氛围得到营造。

(五)数学人文价值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体现

1.在试题形式上,体现人文关怀

(1)命题语言的亲和力,可营造和谐氛围。

(2)根据难度系数相当的数学试题,二题选一或多题任选形式,降低考试的偶然性,扩大考生的选择空间,照顾考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

(3)出一些简单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创造,同时体现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

2.在考试内容上,重视人文性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知识通过在试卷中呈现,不断地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力学生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

(1)在试卷中出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有关常识内容,数学中的美学内容,数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内容,使人文价值在试题的内容中滋养。

(2)观察力是人诸多能力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观察力的培养也是数学人文精神培养任务之一。在试题的内容的设计一些规律题,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严谨、踏实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科学态度,通过试卷内容来体现,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

3.在试卷讲评上,体现自我

测试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最基本方式。而学生自评试卷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自评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及收集信息、自理信息的能力。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只要我们理解实现科学人文精神重建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辅资料编写、学生练习的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去探索,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因素,实现科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是能够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

[2]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5).

[3]瞿国相.中学数学教学的美育探微[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英语教学

从中世纪的大学到现代大学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在高等教育开始之初,是一群研究学问的学者和想研究学问的习者聚集的场所,他们常常探讨的都是形而上的命题,没有过多功利性目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学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大学成为工业生产提供人力资源的场所,于此同时,功利主义也带进了大学校园,人文精神渐渐也成机器快速生产的附庸。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渐渐不能适应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当人性的再次解放,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回归也越来越被重视。具体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1 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一切的文化。人文精神是在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中由人类优秀文化沉淀而成的精神。《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教育的定义:“人文学科的教育是非行业性、非职业性的,它关注的是促使个人成熟为人或公民(自由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某一特殊领域的工作者。”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

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它试图解决的是“心灵”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确与科学教育不一样,比如,一位没有科学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并不表明他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他个人和社会毫无用处,而一位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他有满腹经纶的人文知识也不行,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其价值才能得以复活。可见,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人文教育。大学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大学教育的灵魂在人,在于培养健康自由发展的人性,在于提高人文素养。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在发展演绎过程中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简言之,大学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追求和文化的积淀。

2 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2.1 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2.1.1 实用功利主义至上的盛行

实用功利主义是在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下加剧产生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体现在重视迎合就业市场方面的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知识类的学习;重视理工类专业的学习,轻视文史类专业的学习;在人际交往中,选择以有用作为择友标准,急功近利;在生活上,攀比物质和道德缺失,精神生活匮乏。

从大学本身来看,重理工轻人文、德育工作的弱化、大学产业化、与市场接轨等现象直接导致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阵地的丧失,在招生规模的扩大的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远跟不上扩招的脚步,导致专业教学模块化、快速化、德育工作形式化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在学生上即表现为“实用功利主义”,这与人文精神的养成渐行渐远。

英语学习在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简单的将英语视做一门谋生工具,缺乏对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的正确理解,语言背后的人际交往、跨文化传播、语言美学等深层次人文作用被忽略。

2.1.2 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侵蚀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最主要特点在于自由竞争,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市场经济起了正面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在教育方面不能简单的讲究价值规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商品经济讲究的价值规律被引入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加剧,对大学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的辐射下,商品意识充斥于大学校园,大学生“物质化”倾向愈演愈烈:看重现实物质享受,失却了对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凡事以获取自身利益为目的,急功近利,丧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价值取向实用化,重专业技能,轻价值理想……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功名利禄成了很多大学生孜孜追求的目标,对学术和真理的求索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物质意识的挤压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日渐式微。

2.1.3 大学教育结构调整的失误,导致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大学建立,先后学习美日苏联等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强调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由于片面地学习苏联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学院系调整,实行人文与科技教育分家,在着重发展的科学类院校中一律取消人文和社会科学院系,于是人文院系急剧减少。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文理分离、重工轻文的片面发展和结构失衡,成为世界上综合性大学、文科在校学生和文科教育比重最少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教育改革,在认识到了以上弊端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综合化、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变,但是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并没有做出根本改变。在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上越走越远。

2.2 培养人文素质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三点:1)教会学生如何做人;2)教会学生如何思维;3)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能力。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发展关系,因而国外研究型大学都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并将人文素质的培养直接纳入教学领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生活与学习,以培养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触类旁通的认知能力,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健全和理想的达成;谋求个性解放,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探索

3.1 丰富教师构成并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

高校人文学科课程虽不同程度地蕴涵了人文精神,但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的人文关怀亦不可或缺。教师作为大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和载体,承担着直接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责任。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知识的习得和养成。因而,大学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以努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大学的人文气质。一方面,大学可应丰富教师的构成层次,吸纳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的教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整合成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文气质。另一方面,大学应尽可能地提供教师开明、宽容的人文环境,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由于英语这门学科的自身国际性的特点,任课教师更应具备跨文化的视角,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传播(下转第209页)(上接第171页)英语文化,在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文精神。

3.2 建设活泼生动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开展第二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证明,课堂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和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因而,课外的英语文化的创建和第二课堂的开拓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可以将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角、英语文化节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进来,并通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建校园文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使学生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逐步感悟并提高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形成踏实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做人理念,达到教育目的。

大学应依托英语等人文课程,寻求人文精神在不同类学科课堂的具体呈现形式,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化于人文课程中。通过强化英语这门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在国际化视野下人文素质的形成,对于现代大学的人文气质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

一、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

1.先做事,后做人

现代教育体制奉行“成绩至上”的原则,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某省曾做过关于“学生对于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仅有14%的学生读过课外书籍,由此足以看出现在的学生缺少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到了大学才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育课程,此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形成,很难再接受新的理念。所以在我国,人文科学的教育一直缺失,导致我国大学生都是先学做事,再学做人。

2.信息化时代的人文素养缺失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网络交流。当代大学生追求网络信息的文化,但这些文化大多是娱乐八卦、游戏资讯,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关注国家时事、社会新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我国文化、科学的了解。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究“文明和谐”,然而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却在荼毒我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物质高于精神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现代人就是追求经济生活、追求娱乐生活,却不注重精神追求,忽略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进步的主力军,但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也不是全看能力,而且更看重人品。所以,大学生在追求提升文化技能的时候,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文素养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每一时期都为人们创造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从未放弃对“文明和谐”的追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热爱祖国,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2.提升人力资本优势

人文素养包括方方面面,对于历史、科学的学习,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提升等都属于人文素养。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在走入社会时,有自己的优势,能以睿智、文明赢得更多的掌声。

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的建设。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生也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并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折射出国家的文明与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新媒体的促进

虽然新媒体使大家过于关注网络世界而忽略了人文情怀,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优越性。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也应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让人文情怀深入其中。现在很多人喜欢将网络用语古风化,比如:“我去写张卷子冷静一下”转变为古风就是“红尘三千墨,不如卷上繁华皆凉薄,一字一成酌”,以优美的风格转变网络用语的庸俗。

2.课堂形式的多变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时,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讲课时,应该结合课外实践或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授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代大学校园有很多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有很大帮助。学校应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