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成果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德育;实施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柳丛茂.高中德育工作浅淡[J].吉林教育,2011(Z3).
篇2
关键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31-03
How to Carry out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Suzhe, YU Wei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till attached to the mod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equalization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to construct a P.E. curriculum syste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P.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which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out of school sports are combined together, stressing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values.
Key words: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P.E. course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他们素质的提高将会对社会生产水平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目前,一些中专院校升格成了高职院校占高等职业教育的50%以上。但是在体育课程的建设上却没能“升格”,仍然遗留着中专院校的课程印迹,而且又受到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存在着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现象,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迥异于普通教育。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当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自己的特色。
1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1.1《指导纲要》的指导性依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打破了建国50年来的一贯自上而下和统的过死的课程模式格局。倡导课程类型设置在高校开放,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三自主”,即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学校自主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作任何的规定,而且鼓励各高校切合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这给全国高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在不违背和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体育课程,发挥本校的优势,体现本校的风格和特色,进行适合于本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性依据。
1.2“发展”与“补偿”的理论依据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和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些要求的实现都需由在职人员的健康身体来承载。因此,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证人们承载起繁多复杂的、密集型的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产方式。
人的生长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运动则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积极而重要的因素。大量科学研究也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类的进化过程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有目的地医治直立姿势所带来的种种身体欠缺,弥补生产劳动给身体造成的片面发展,补充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运动不足,使那些处于“饥饿”状态的肌肉得到营养和活力,使人的机能能力得到扩展,而且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进化,控制和发展自己的进化。
现代社会的机械自动化以及信息化,过分依赖身体的某些部位,分工的细化更加深了这种状况,这就造成了劳动者身体某种畸形发展的潜在趋势。单一劳动方式对人体某些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些运动能力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状况
最终必然阻碍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因为畸形和片面的发展不利于劳动能力的有力发挥,甚至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社会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消除身体片面畸形发展的有力武器――体育。体育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属性,而且或以补偿由于单一劳动方式对职工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3]。
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只为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围绕着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它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是发展为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那些身体素质;二是补偿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消极因素对身体的损害。
2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2.1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发展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体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使年青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但是,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对职业十分重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的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很少生病,对生产活动的适应比一般人快,能够态度明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研究表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譬如,一个工作了10~15 a,年龄在45~50岁左右的车工,尽管身体训练水平不高,不会游泳,单杠引体向上作不了3次,短跑很费力,但他却能顺利地适应生产作业,而年青人,甚至等级运动员却可能比之退避三舍。
问题就在于,认为身体健康的、具有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的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专业技能,这种习惯认识并不正确。事实上,为了顺利地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同样,在劳动过程中正好发展和提高着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有经验的车工工作起来就比年轻的等级运动员有利得多。那么,生产劳动本身使职业活动所必要的身体素质、技能和生理机能得到发展,是否职业性身体活动就没有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劳动过程中这些素质要达到所需要的水平需要靠年复一年的努力。此外,年轻人在适应工作阶段较低的身体训练水平,常常会导致他们人所选择的职业中改行,或者延误工作进度,造成损伤和残疾。[4]因此,根据这一现实,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要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2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的到来,学生个体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自主崇尚个性,渴望自我价值的展现,这些需求对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育课程如何体现学生以上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固定的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他们希望自主选择时间,有针对性地从事体育运动;在空间上,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在田径场、篮球场上从事运动,跑步离开跑道,跳跃离开水坑,打球离开球场,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夸美纽斯倡导的那种正规课程:按照固定大纲教材、固定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开设的正规课程,这种组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育课程必须在时间上、空间上、组织形式上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的分化和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等[5]。
因此,高职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正规课程,还要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课程等,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体育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3以《纲要》为指导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3.1完善高职体育常规课程
1) 体育必修课(包括理论基础课):目前,面对高职学生,教学内容过于“统一”、教学过程过于“规范”、教师对学生过于“捆绑”,均是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使学生主体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必须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的自主选择性,这包括对课程类型的选择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因此,体育的必修课应该扰乱专业和年级班级界限,在限定部分的情况下,按项目分级别教学,以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认同感更强,兴趣性更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同时,在学生自主选课的前提下,把课程分为各种层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课。必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根据本校的人、财、物的实际,安排一些学生喜欢、又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健美健身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这一类课程一般安排在第1~2学期内完成。
2) 任选课:任选课从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提高专项技能,培养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因此体育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三自主”选课(即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教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设一些体育运动的文化与欣赏、民族体育、裁判、娱乐体育以及新兴的、拓展类(如击剑、定向越野、攀岩),各种课程又可分为普及和提高两种形式。任选课可以在第3~6学期内完成。
3) 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另外,还应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因为各种职业劳动在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用力的形式,大多是局部肌肉紧张而重复的用力连续固定操作,久而久之,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的分工使一些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因此,要有预见性地针对选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缩的肢体部位,加大其肌肉活动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职业病防治。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搞技术设计外,还可能长时间站立于机床前工作,经常接触各种重量的机械零件;纺织专业的学生经常要站立操作,进行批量的手工或电动裁剪,在体育运动训练课,就应结合这些专业要求,发展学生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力量,发展一般耐力和下肢静力耐力,增强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加强目测力和注意力的培训。又如建筑专业和美术装璜专业,都具有高空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下的创作与工作过程,这对人体的平衡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必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实践性的练习。职业运动训练课可以安排在1~4学期内完成。
3.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课程
3.2.1体育俱乐部
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开拓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制定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
3.2.2辅导课
辅导课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辅导课上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内容。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学制的压缩,体育课内学时相对缩短的现实,对一些项目来说,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可以采取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形式。
3.2.3大课间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种种课外体育活动,基于此,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0 min的大课间活动,这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组织一些运动或是体育欣赏、体育信息类的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的在课堂内学习的压力和疲劳,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有机整合。
3.3发展校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也可以以学校体育组织的名义进行,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双方的实际需要进行交流,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开展校级体育协会与地方体协之间的横向交流,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了社会交往,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这种灵活校外体育活动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创造力是不能被泯灭的,因此,开展灵活多样校外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更为重要。
4结束语
未来社会未来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就应体现出教学生活化、多样化、人文化、知识化和终身化的特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强调教育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建立起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 陈小蓉,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3] 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4] 谭华.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33-36,42.
[5] 金朝跃,等. 从主体需要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J].浙江体育科学,2003(6):39-41.
[6] 黄加欣,等.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6):53-58.
[7] 汪涛.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性体育的理论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9):5-11.
投稿日期:2005-07-22
篇3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篇4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ACCESS C语言 翻转课堂
一、引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1]。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分四个等级进行考核,为学生择业及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使用新的考试大纲,涉及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的考试主要是一级和二级考试,考试均为无纸化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级不含程序设计部分,二级含有程序设计部分,满分均为100分。
二、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考试现状
邵阳学院作为一个二本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课程设置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外,文科类还开设ACCESS,理工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数为50,ACCESS、C程序设计课时数均为70。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文科类学生要求通过一级,理工科通过二级。从历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看,一级通过率较高,含有程序设计的二级考试通过率不是很理想。
1.课程地位低,学校重视不够。
从学校管理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该课程在课时的分配少、教师的办公条件差、软硬件资源共享不够等,再则是基础课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远低于专业教师,同工不同酬,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影响基础课教师工作积极性,导致少数老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存在偏见,低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专业课才能给自己未来发展和就业带来帮助。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我校大部分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学不学好无所谓,只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听或不听,教师在上面上课,学生在下面真正认真听课的不多,而上实验课的时候,很多同学自己不动手做,直接复制他人的实验结果交给老师,应付检查。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什么知识都没学到。
3.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教学效果欠佳。
近年来,由于学校在招生政策上的改革,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入校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个教学班里面,极少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复习;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基本打字和网上聊天,所以基础知识仍然未实现等级考试教学的目标,对计算机基础课属于再学习;少数学生来自边远山区,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未学习;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程度、要求自然也不同,因此,教学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大纲针对性不强,没有与等级考试融合。
由于我校的计算机教学大纲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有差异,不具针对性,导致部分科任老师缺乏对等级考试新大纲要求的了解,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仍然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不一致,没有完全覆盖等级考试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当然就不能达到的等级考试教学深度。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1.组建独立教学管理单位,注重课程体系改革。
成立类似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之类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独立教学职能部门,着手研究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结构创新,采取模块化将计算机基础课进行重新编排,达到优化目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教材及教学大纲。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保证,因此,加强任课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其一,要从质量和数量上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建立健全机制,在待遇、奖励机制上做到与专业教师一致,强化教师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二,及时更新使用教材及大纲,学校和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与等级考试一致。
3.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手段,改革教育教学。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大量提问,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首先,任课教师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替换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说采用讨论式、团队合作式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点评、示范,让学生加深印象。
4.开设必要的考前辅导,提高通过率。
由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及时间设置,开设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辅导班质量,辅导教师需认真备课、悉心指导,认真归纳总结。学生经过辅导培训,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迅速掌握等级考试技能和应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四、结语
当前,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提能”,学校考试部门必须为学生提供好的考前服务,才能激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地震;科普知识;课程
一、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进学校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20世纪地震死亡人数居各国之首。而目前现实情况我国的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地震灾频繁发生的国情还很不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大力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为此,国家地震系统展开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宣传,其中进学校以地震科普讲座、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地震科普宣传材料形式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反映在讲座中能明白地震的成因,在演练中清楚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反应因讲座和演练的频次太低,即便在当时掌握部分过段时间便会忘记。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形成应对地震的理念是什么,是将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的课程。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
(一)多学磋商 启迪思路
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掌握防震避震基本需求观念已经形成,但在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加入学生课程难度较大。组织专家到多所学校考察,与教育部门及多所学校教务处共同探讨磋商,广泛采纳各校教师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内开展地震科普讲座的同时详细咨询学生对地震科普的认知程度及所需,汲取了多方面经验,逐步把震科普知识走进学生的课程推向了实际。
(二)编写教材 培训教师
组织专家严抠细抓,邀请各校名师参与,结合教育部门规定,多角度、多方位、高标准地,改编地震科普知识成为教材,以不同年级接受程度不同分为“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震灾自救与互救”三部分。根据教材编写成科普讲义以备教师授课使用。成立宣讲团,对各校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地震科普事业的教师进行选拔并培训地震科普授课。发放地震科普讲义,开座谈会相互交流地震科普知识授课技能与技巧,达到寓教于乐效果。
(三)定期演练 合理考核
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课程,不考核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定期地震避险、疏散演练,让学生将所学地震科普知识在演练中实践应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并择优表扬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定期演练也是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进行检验的方式,督促各校定期清理疏散通道,加固教室各类悬挂物,以备学生规范有序组织撤离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建基地实地观摩
地震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缺乏实地实践,实物观摩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不很理想。指导多所中小学制定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经费,积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条件,创建科普活动室,为其提供教学场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知震前兆、遇震冷静,自救能力强,救他人有着手,达到教学目的。
三、前景展望
(一)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渐脉络清晰,体系完整起来,将与教育部门联合写入教学大纲。科普教学内容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始终以最新的面貌传给学生。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对学生全方位的进行了地震科普教育,使防震避震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将成为家庭里的一位小老师,将所学的防震减灾事业所处的状态和达到的水平讲解给家里,带动一个家庭平时制定家里的震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包、清理的疏散通道、熟悉家庭周围的应急避难场所,教会父母及老人地震来了沉着冷清,处置得体。
(三)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防弊学校忽视震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加强了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地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设、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力度等各项检查。地震部门将指导学校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临震期间落实应急工作,破坏性地震后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地震灾情严重时请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为创建全国一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地震、教育、科协部门对地震宣传教育成绩显著、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建立学校地震科普宣传队、地震科普宣传栏,制定地震教学制度。
四、结束语
篇6
建立五维体系,护航科技教育高效运行
为了确保科技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实施,学校建立了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五维科技教育工作体系,包括科技教育课程管理、科技教育服务保障、科技教育活动组织、科技教育特长生培养、科技教育成果评价五个维度。五维体系中每个部门依照职责要求,定期研究科技教育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科技教育各项活动,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立足三个平台,助推小初高科技教育衔接
学校在十二年一贯制办学的基础上,制定科技教育规划,采取小初高有效衔接的科技教育培养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兴趣
学校每年面向全校教师征集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并将之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学校现有自主开发的科技类校本课程34门,其中多门课程都自编了校本教材。例如:学校基于机器人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特点,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开设几何折叠变形机构、乐高结构搭建和虚拟机器人设计与实践课程,面向高中学生开设几何机器人基础课程和单片机基础教程等。
2.组建科技社团,营造校园科技氛围
学校提倡学生组建各类科技社团。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吸纳更多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形成一种雁阵式社团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气氛。科技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股崇尚科技的正能量。例如:环保乐队社团组内成员都来自新疆内高班。这个社团的学生关注环保、喜爱音乐,他们将环保与新疆民族音乐融为一体,展示出浓郁的新疆家乡特色。
3.组织校内外活动,拓展学生科技视野
在校内,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的传统项目。每年的科技节主题不同,内容各异。无论主题如何变更,其内容形式都围绕“五个一”来开展,即一场科普讲座、一次科技社会实践活动、一组流动展板、一个主题班会、一份科技节学习单。通过校园科技节活动设计,营造科技育人的校园氛围,带动学生走入科学殿堂,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
在校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和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中科院资源,提升学生科学兴趣,开拓学生科技视野。每学期学校围绕同一个主题,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科普资源。学校每年还会推选十几名优秀学生参加校外科技创新学习活动以及参与高校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打造品牌项目,成就学校特色英才发展
机器人项目是集数学、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科技教育载体,因此,学校把机器人教育作为重点打造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1. 多渠道,多项目,全覆盖培养
在课程内,我们将机器人科技教育融入科学课,进入普通课堂教学中。小学阶段利用科学课进行机器人启蒙教育。中学阶段采取机器人通识教育和机器人校本课程双重模式教育。在课程之外,学校组建了多个机器人社团,涉及8个机器人项目,形成了全校多渠道、分层次、多项目齐头并进的培养格局。
2. 多民族,多课程,育内高英才
篇7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岁月如歌,2011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值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向一贯关心、支持四中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学生家长,向辛勤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向心系母校的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祝福,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祝全体同学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校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四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潜力大后劲足,已被各高中学校认可。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的省级以上荣誉有“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学们,学校是你们成长的舞台,是你们学习的乐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们要珍惜青春时光,以学习为己任,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天职,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现在,中华民族已昂首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请同学们牢记xx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拼搏进取。孔子能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孟子能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相信你们也能够“承贤仰圣,理故开元”,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1年学校将迎来建校三十周年,我们要以三十年校庆为契机,总结经验,继往开来,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最佳的工作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用优质的教育成果回报社会,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8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篇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由此而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_发与利用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果农村学校挖掘乡土文化,从中探索乡土化的课程体系,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品德教育,这对于培养适合地区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校所处杨屋村,大部分学生都是杨氏子孙,而杨氏文化历史悠久,名人典故多,具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我校结合所处独特的人文环境,挖掘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开发了以“秉承杨氏优良传统(杨家祖训――笃志博闻,清白传家)”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人格教育。本套校本教材分三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依托校本课程,营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育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杨氏祖训文化,融合本校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努力打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让校园体现“处处是德育之所,时时是德育之时”的育人功能。
1. 设计寓意深刻的校徽
“梅花香自苦寒来”,杨氏家族自古至今以梅为记。为此,我校以梅花为素材设计校徽:以白色为底色,由一朵红梅和两片绿叶组成。在色彩上,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象征着学校健康向上,开拓创新,蓬勃发展;红色寓示着杨屋一小如旭日初升,具有无限的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白色纯洁,象征杨氏家族清白传家,万世流芳。在构图上,梅花既象征杨氏家族高尚的品格,又如一轮红日普照子孙后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鞭策着后代人立志奋发;绿叶则象征着学生勤奋学习,像幼苗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2. 营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氛围
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利用围墙、走廊等设施,建成文化长廊、环保长廊、科普教育长廊、德育成果展览室和荣誉室等,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主校道建有一个催人奋进的“希望之星”雕塑,在教学上的正面墙上壤着醒目的校训“立志勤奋、开拓创新”;建有文化长廊及文化橱窗多个,分别有“文明班评比”“五旗教育栏”“少先队专栏”等专题宣传橱窗。学生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耳闻目染,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三、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主题鲜明的德育实践活动
篇10
以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中心,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创新教研模式,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小学学段开展养成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学段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落实“三级课程”建设,实现校本课程新突破;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好万全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加强学校集体备课的指导工作,开展说课、赛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片区教研网络,组建学科教研中心;开展县本教研,加大教科研力度,做好县级“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工作。
2、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和初中划片招生入学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入学难、入园难”的焦点问题,做好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县城小学、初中和幼儿园的招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用书,加强对教科书(含地方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和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3、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管理。充分利用“两网一库”资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省教育网、万全教育资源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促进我县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加强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强化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专项督导;加强学校专室利用情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做好“1+2”共进学校管理体制工作的督导考核工作。
5、抓好学校体艺工作。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各初、高中学校积极挖掘体育人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2012年市运动会;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引领作用,搞好特长培训活动;开展征文竞赛和文体活动,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深入推进“3431”工程,确保全年各项招生考试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以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根本,多措并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7、规范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局机关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万全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特教学校校长及中层岗位设置的通知》、《万全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学中层岗位设置的通知》、《万全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机关股级干部岗位设置及任免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规范干部队伍的选拔、聘用工作。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好2012年各类教师招聘工作。
9、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工作。做好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重点培训工程;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能力;继续运行“走出去、引进来,顶岗置换”的教师三年培训工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继续加强校际交流,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实施的“1+2”工程,使我县教育与全市优质教育快速接轨。
10、做好省教育厅对教师进修学校第二轮办学条件复查迎检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口,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11、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开展高中阶段学业生涯教育,以抓优质生源为主,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管理水平。万全中学在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基础上,争取在一本和二本上线人数上实现突破。
12、壮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做好职教中心的搬迁工作,暑假前完成搬迁,确保秋季按时开学。结合当地用工需求,职教中心统筹整合专业,重点打造机械加工和数控专业,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拓宽招生途径,在办学规模上实现突破。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指标。四所民办职业学校,打造各自亮点专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3、巩固提高学前教育成果。落实《万全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范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以县幼儿园和六所新建园为示范,促进全县学前教育长足发展。提高乡(镇)中心园和大型村办园的普及程度,突破3—4周岁入园率偏低的现状,实现县域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14、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省普通中小学校管理规定(试行)》,深化全县初中、小学管理工作,申报学校争取通过市群众最满意学校和五星级学校验收,在全县打造一批管理好、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的初中和小学。
15、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做好残疾学生的统计工作,不断扩大就读规模,进一步规范特教学校管理,完善特教学校设施,争取社会各界对特教学校的捐助。
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平台,优化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6、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完成孔家庄小学教学楼、第一初级中学餐厅、第二初级中学实验楼、第二幼儿园建设工程;完成北沙城幼儿园、高庙堡幼儿园和旧堡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完成蒋家梁小学、高庙堡小学、旧堡小学、新河口小学、梁家庄小学、邹家庄小学、苏家桥小学食堂改扩建工程。
17、完成光纤升级任务。2011年装备了服务器的21所学校全部实现10兆以上光纤升级,其他学校全部实现光纤入校,解决带宽的瓶颈问题。
18、做好我县城域网平台的建设工作,年内完成与市教育城域网的对接工作,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信息化程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抓手,标本兼治,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19、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食品、交通等安全管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实行日查月报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好应急演练活动。
20、协助公安交通部门做好校车的配备和运营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交通隐患。
21、继续做好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实施的“蛋奶工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22、做好全县教育系统“六五”普法的宣传推广工作。
23、依法行政,做好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和管理,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查处无证办学,促进我县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24、加强语委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顺利通过省语委对我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验收。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渠道,激发活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5、做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实施。在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筛选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产业前瞻性的项目,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头雁;提升企业水平和产业层次,在重点产业和领域通过引进科技强筋壮骨,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我县高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
26、组织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努力创建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扶持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