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境外直接投资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境外直接投资流程

篇1

[关键词] 投资控股架构 单层控股 多层控股 境内控股 境外控股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投资控股架构可以有多种分类。根据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各种控股架构,本文将从直接投资者所在地、控股层次二个角度分析各种控股架构的优势及其所需考虑的问题,协助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层了解当前房地产业各种投资控股架构的利弊。以便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文指有限责任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控股架构。

一、按直接投资者所在地划分

按直接投资者所在地划分可分为境内控股和境外控股两种。境内控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母公司(控股公司)均在境内。境外控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境内但其母公司(控股公司)在境外。

第一、境内控股

1.优势

(1)公司投资设立和撤出的流程和要求较为简单,无需经过商务部或外经贸部门审批;(2)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较统一;(3)控股公司收取的股息,无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4)无需涉及外汇、外债等管理问题。

2.需考虑的问题

(1)不便于境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2)境外融资方式受限,仅能通过境内机构寻求借款;(3)运营环节中涉及的当地税费可能较多;(4)境内控股公司对股权转让所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可按实际情况进行税务筹划。

3.主要商业考虑

(1)便于引入境内战略性投资者,但境外投资者参与投资需要经过商务部或外贸部门审批;(2)便于境内上市;(3)运营、管理成本可能较低。

4.相关法规规定

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的审批程序简单,无需经过外经贸部门审批,亦无需申请外汇登记。

5.财务管理要求

(1)投资控股公司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可按中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不需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2)财务核算系统需满足不同会计制度核算的要求。

6.收回投资

(1)股息分派不涉及企业所得税;(2)在企业清算或股权转让的审批上,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行清算或股权转让无须经当地商务部门或外经贸部门的审批,程序方面较外资企业简单,时间花费较短;(3)在企业清算的税务处理方面,企业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资产净值―清算费用―相关税费;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免予缴纳企业所得税);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投资方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投资方应分别就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缴纳企业所得税或按照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4)在控股公司对内资企业股权转让的税务处理方面,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产权转移书据”属于印花税纳税凭证,因此,股权转让双方应就股权转让合同金额的0.05%缴纳印花税;股权转让不用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5)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清算后不涉及外汇监管问题。

第二、境外控股

1.优势

(1)便于境外股权转让及向境外借款;(2)便于利用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资质;(3)可将税后利润分配给境外投资者;(4)运营环节中涉及的当地税费较少;(5)境外股权转让无需境内审批机构的审批且不涉及中国税务。

2.需考虑的问题

境外控股公司需考虑的是:对外投资的政策及对收取境外股息收入的税务规定。

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考虑的是:(1)公司投资设立和撤出的流程较为复杂且要求较高;(2)外汇管理部分明令禁止“返程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股权转让给境内公司时,是否符合《10号令》的规定,需考虑是否属“返程投资”(3)受到外经贸部门审核、外汇外债登记方面的较多限制;(4)适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与境外控股公司可能不同,需适当调整配合;(5)对境外支付款项时,扣缴相关税负,但可进行税务筹划;(6)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时,注入到境外控股公司的相关融资资金只能以权益性投资汇入(一般为增资)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且需要有较长的审批时间,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3.主要商业考虑

(1)便于引入境外战略性投资者,但境内投资者参与投资可能会形成“返程投资”,具体实施需要考虑是否符合《10号令》的要求;(2)便于境外上市;(3)运营、管理成本较高,需考虑境外控股公司当地的营商环境、可能产生额外的设立和营运成本。

4.相关法规规定

(1)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程序较内资企业复杂,需外经贸部门审批,在商务部备案。(2)申请设立房地产公司,应先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建筑物所有权、或已与土地管理部门、土地开发商/房地产建筑物所有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或产权的预约出让/购买协议;(3)境外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及其他方式并购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权的,须妥善安置职工,处理银行债务、并以自有资金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金;(4)外资房地产开发企注册资本金未全部缴付的,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或开发项目资本金未达到项目投资总额35%的,不得办理境内、境外货款,外汇管理部门不予批准该企业的外汇借款结汇;(5)外资房地产开发的中外投资各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订立保证凭证一方固定回报或变相固定回报的条款。

5.财务管理要求

(1)投资控股公司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因地域不同可能需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2)财务核算系统需满足不同会计制度核算的要求。

6.收回投资

(1)股息分派需为境外控股公司代扣缴10%的预提所得税(具体适用税率视境外控股公司当地与中国收协议而定);(2)在企业清算或股权转让的审批方面,外资企业在境内的自行清算或股权转让须经当地商务部门或外经贸部门的审批,程序方面较为复杂,时间花费较长;若将境外控股公司的股权转让予中国境内其他公司,商务部或外经贸部门可能将其视为《10号令》所指的规避对于通过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监管;外资企业境外最终控股公司可考虑在境外转让境外直接控股公司,因不涉及中国境内企业的股权转让,所以无需境内商务部门或外经贸部门的审批,但可能需考虑境外最终控股公民所在地的相关规定;(3)在企业清算的税务处理方面,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清算的具体计算方式与内资企业相同,但视同股息所得和投资资产让所得部分按税收协定的优惠税率或1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境外控股公司代扣缴预提所得税;(4)在控股公司对外资企业股权转让的税务处理方面,境内股权转让的具体税务处理与内资企业相同;可以考虑通过转让其境外越位控股公司的股权,避免涉及中国的各项税负,但需考虑境外控股公司所在地的税务影响;(5)在外汇监管方面,清算所得或投资方股权转让所得人民币须经主管外汇管理局批准后,向有关金融机构购汇汇出;企业清算需到主管外汇管理部门注销外汇登记及外债登记(如有)。

二、按控股架构层次划分

按控股架构层次划分可分为单层控股和多层控股。单层控股是指母公司直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多层控股是指母公司对直接控股公司投资,直接控股公司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

第一、单层控股

1.优势

(1)投资架构直接、简单;(2)节省运营成本;(3)运营利润可直接分配给最终控股公司;(4)以母公司作为房地产集团中心,有利于整合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力,提高集团贷款授信的融资能力,未来亦有机会成为集团的财务中心,从事集团内的融资,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

2.需考虑的问题

(1)须考虑投资及管理过于集中在一家公司时的商业风险;(2)当境外战略性投资者对单一项目有投资兴趣时,需通过商务部或外经贸部门审核,资金进入到房地产业开发企业所需的时间较长;(3)境内控股公司需取得银监会的批准,才能从事相关集团内企业间资金拆借的经营行为。

第二、多层控股

1.优势

(1)可以相对分散单一控股公司的风险;(2)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互相受商业、法律等的牵连较少;(3)当直接控股地产开发企业,得有利吸引境外战略性投资者。

2.需考虑的问题

(1)投资架构相对复杂,集团运营成本相对较大;(2)可能因直接控股公司本身的亏损而影响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向母公司分派。

三、境、内外控股架构结合控股架构层次分析

1.境内控股且单层控股

(1)以内资控股公司作为直接投资者,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单层控股模式,相关的商业考虑、相关法规要求、设立流程、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及收回投资等具体分析请参见上文关于境内控股的部分;(2) 由于其控股公司在境内,便于集团在境内上市以及吸引境内的战略性投资者对于集团整体或单一项目进行投资;(3)可以考虑控股公司担当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从事集团企业间的资金拆借,但需取得银监会的批准。

2.境内控股且多层控股

母公司及直接控股公司均在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内资企业:(1)相关的商业考虑、相关法规要求、设立流程、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及收回投资等具体分析请参见上文关于境内控股的部分;(2)房地产开展企业的利润将爱到两层提取法定公积金的影响,更多的利润被留存在中国境内。

母公司在境外,直接控股公司的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内资企业:①相关的商业考虑、相关法律要求、设立流程、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及收回投资等具体分析请参见上文于境内控股的部分,另外需考虑直接控股公司的再投资需要符合《6号令》的相关规定;②若境内控股公司不是房地产发企业可以借外债,但境内控股公司不得擅自更改外债用途;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将受到两层提取法定公积金的影响,更多的利润被留存在中国境内。

3.境外控股且单层控股

(1)以外资控股公司作为直接投资者,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单层控股模式,相关的商业考虑、相关法规要求、设立流程、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及收回投资等具体分析请参见上文关于境外控股的部分;(2)由于其控股公司在境外,便于集团在境外上市以及吸引境外投资者整个集团进行投资;(3)若境外的战略性投资者仅对集团单一项目有投资兴趣,则涉及较复杂的操作的流程;(4)控股公司由于在境外,将无法担当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从事集团内企业间的资金拆借;(5)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分配给母公司时需缴纳预提所得税。

4.境外控股且多层控股

母公司及直接控股公司均在境外,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外资企业:(1)以外资控股人司作为直接投资者,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单层控股模式,相关的商业考虑、法规要求、设立流程、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及收回投资等具体分析请参见上文于境外控股的部分;(2)便于集团在境外上市;(3)便于境外的战略性投资者对于集团整体或者单一项目进行投资;(4)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将受到一层提取法定积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2006]第10号令

[2]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 》:商资函[2007]50号

[3]商务部:《关于做好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备案工作的通知》.商资函[2008]23号

[4]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下发第一批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项目名单的通知》.汇综发[2007]130号

篇2

关键词: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6-02

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以天津为例,截至2010年5月全市已注册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438家,协议(认缴)资金762亿元,在各行各业中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随着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其向境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强。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引导外汇资金有序流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本文拟对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路径选择及相关外汇管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主要方式

股权投资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设立的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增值服务的非证券类投资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并由投资者按照其出资份额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多种形式。

股权投资基金通常采取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的方式,通过参与控制或管理使所投资公司价值得以增值,最终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出售持股以获利。股权投资基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境外投资:

(一)直接投资

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直接对境外非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并在未来通过被投资企业IPO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取投资收益。

(二)间接投资

采取基金中的基金方式,通过参与境外私募基金募集,投资于境外基金,间接实现对境外非上市公司的权益性投资。

二、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

我国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中,针对投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明确了境内机构通过设立(独资、合资、合作)、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既有企业或项目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等行为所涉及的外汇收支、外汇登记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境内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依法购买境外股权及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境外投资项目有关外汇管理规定。

(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外汇管理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QDII境外投资额度、外汇账户以及汇兑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对于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目前尚无相关管理规定。

三、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探讨

针对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方式的不同,对其投资资金跨境流动及汇兑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针对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方式

由于《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内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投资境外非金融企业行为的审批管理。作为境内依法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其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可依据《管理办法》办理境外投资审批手续。由于股权投资基金多以非法人合伙制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因此可由基金管理公司代基金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并依据《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办理投资资金及收益的收付和汇兑。

(二)针对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方式

直接投资需要对目标企业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需对投资后企业进行深度监控。与间接投资相比,跨境直接投资对于基金来说,投资风险更大,管理成本更高。因此在境内股权投资基金刚刚开始走出去的情况下,寻求境外较为有经验的基金进行投资是更多基金的选择,投资于拥有专业投资团队的境外基金,通过境外基金寻求投资项目,赚取投资回报。

目前,对于基金间接境外投资尚无政策参考,结合“基金中的基金”投资特点,本着渠道封闭、风险可控的原则,对基金境外间接投资可采取“境内外专户管理,银行全程托管”的管理方式,对其境外投资资金的汇兑和划转进行监管。

四、股权投资基金境外间接投资外汇管理

(一)基金跨境间接投资流程

1. 境内资金募集。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拟投资境外基金选定投资项目后,根据基金合同要求书面通知所有投资者按照约定分次缴付出资额。投资者将其出资汇入基金募集专用账户。基金管理公司书面指令托管银行将募集专用账户中用于境外投资的部分资金划入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后,购汇划转至境内外汇专用账户。

2. 境外投资。依据投资协议,基金管理公司指令境内托管银行将外汇资金划转至境外专用账户,境外协助托管银行确认资金到账后通知托管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通知托管银行通过境外托管账户将资金汇入投资协议中约定的投资标的账户,实现投资。

3. 收回投资。根据投资协议,在投资期结束后,由被投资境外私募股权基金将投资本金及收益汇入境外专用账户。投资本金及收益经境内外汇专用账户后结汇划入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或者原币划转至投资者外汇账户。

(二)外汇管理措施

1.核定投资额度。外汇局根据基金募集拟境外投资规模核定该基金境外投资额度,基金累计汇出投资资金不得超过核定额度。

2. 专用账户管理。外汇局核准以基金管理公司名义在托管银行及境外协助托管银行分别开立境外投资境内外汇托管账户和境外托管账户。境内外汇托管账户收入范围为: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内人民币资金购汇划入、境外托管账户划入的投资本金及收益、利息收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收入。支出范围为:划往境外托管账户、结汇划往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支付货币兑换费、托管费、划往投资者外汇账户,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支出。境外托管账户收入范围为:从境内外汇托管账户划入的资金,出售各类境外资产所得资金,分红派息、利息收入以及经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收入。支出范围为:划往境内外汇托管账户的资金、购买各类境外资产的资金、支付各类专业服务费用、支付相关费用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支出。

3. 投资本金及收益收付和汇兑。托管银行在外汇局核定的额度内直接为基金办理投资资金购付汇手续。对于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汇回及结汇,基金管理公司需持相关投资交易证明文件向外汇局申请核准后,结汇或原币划转至境内基金投资者账户。

4.托管银行及基金管理公司定期向外汇局备案账户使用情况。

银行应就境内外托管账户开立、账户收支变动及余额定期向外汇局报备,对账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向外汇局报告。

篇3

“在80、90年代,我们对海外投资相当谨慎,害怕出错,整个思路是直接调控,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过问。但在今天,再继续这样的制度与做法已经不行了。”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对记者如是说道。

而即将出台的《海外投资条例》,将改变这样的局面。 在苏丹喀土穆建筑工地工作的中国工人。

部门承担国家意志

目前,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司长孔令龙表示,发改委和商务部正在共同起草一部《海外投资条例》,该草案已经几易其稿。

“新制定的《海外投资条例》,其目的即是鼓励扩大对外投资,与全球经济进一步接轨。”王元京对记者如此表示。在他看来,此一条例的出台将对政企、政市、政资分开起到积极的影响。

王元京的期待有其道理。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行政审批层面来看,《海外投资条例》出台之后,将成为海外投资政策执行中统领全局的法律。清理既有的各种规章也将成为题中之义。

目前,内地对海外投资的监管大多是由部门订立规章。

1983年之前,内地并无相关海外投资规章,当时的海外企业投资需直接由国务院审批。1984年之后,有关部委开始制定涉及海外投资的规章,但因担心投资失败而审查极为苛刻。

200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地方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权限得到扩大。依托此规定,涉及投资的相关部门协商提出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框定了对外投资的行政审核范围。其中规定: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在此之后,商务部、发改委等部委陆续出台了海外投资审核的部门规定。

除此之外,从内地改革开放至加入WTO的二十年,财政部、国资委、外管局等部委从自身职能与行业出发,亦先后制定了各部门对海外投资监管的规定。

多头立法之间缺乏协调,有的甚至造成了一些抵牾。比如,2004年发改委制定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与商务部同年制定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即在海外投资审批职能方面有冲突之处。发改委对投资范围的认定为:“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项目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和权益或提供担保,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而商务部则规定:“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是指我国企业通过新设(独资、合资、合作等)、收购、兼并、参股、注资、股权置换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企业或取得既有企业所有权或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两者在审批申请方面,各自为被申请主体,其间除重复外,亦会产生认定上的冲突。而一旦产生冲突,却没有一个上位法能够予以调解。

海关、商检、商贸等各部门除了内争,在与对应国外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建设上,据悉也极为滞后,导致国际纠纷几率增加。新监管格局

目前,一个企业想要“走出去”,除了要分别到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与外管局等部门“拜码头”外,还要分别到海关、税收、银行、工商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对外投资“一个窗口、分工处理”的模式。各部门的协调管理均在后台,避免了重复报批审查的现象。

对大陆当前这种繁杂的审批流程,美国威嘉国际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文峰认为:“需要有一个更加统一的部门或更高的法律,来保证审批程序的时效性,或者应该下放到省一级、或者更低的层级去。”

从操作上,下放比权力统一容易。今年3月14日,也就是“两会”闭幕之日,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对外投资新的核准标准:从本月起(3月)起,发改委对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起点从3000万美元提升到3亿美元,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的金额起点从1000万美元提升到1亿美元。而央企限额以下均适用备案制,不需要经过审批,这使得地方发改委的权限陡然增大,各地区对本地企业“走出去'’有了更灵活快速的操作方式。

除了下放审批权,也传出了设立新部门的消息。

由于中国资本走出去的主体是国企,所有权归全民,经营权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其境外的保值增值难度显然高于私企。据内地媒体报道,国务院有意再增设一个与国资委平行的海外投资监管部门,专司海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以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利益。

此机构的设立或许会给目前多头管理的局面带来变数。然而,从目前的局面看,该机构与国资委在职能上有重叠之处,作为与国资委和其他部委平行的机构,如何调解与分配各方利益,此结尚待开解。

此外,在部门设计上,偏重于服务国有资产,忽略民间资本,也未跳出之前对海外投资监管方面的狭窄范围。

海外投资的使命

在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根据商务部最新的数据,大陆2010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这样的数据被商务部称为“对外贸易仍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元京认为,“目前,我们正逐渐从全球制造业工厂转变为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产业、输出金融。”

按照英国投资学家约翰・哈里・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目前内地正处于从第主阶段向第四阶段迈进。据此理论,处于第主阶段的国家,人均GDP处在2000-4750美元之间,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趋势。

2010年内地人均GDP约在4400美元,临近4750美元的关卡。实际使用外资1057美元,多于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但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比增长为36.3%,却多于实际使用外资的同比增长17.4%。内地的对外直投净额虽仍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趋势,即将面临进入海外投资第四阶段的挑战。

而决策层现实角度,目前国内过剩资金泛滥以及中国资本在战略上长期严重错配,中国如能加快打开对外投资的大门,既能减小国内通胀压力,还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资本主要投资于美元资产的错配格局。

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确认这样的道路还需小心谨慎,他对记者表示:“‘走出去’要非常小心,我们做了很多调研,‘走出去’要花很大的代价、风险。这包括很多,比如外交、金融,还比如有些地方要有军事的支持才行。”

李文峰亦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企业‘走出去’是跟政府整个外交、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的。”

篇4

一、存在制约境外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信息不畅,企业“走出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走出去”战略已实施多年,但我国地方政府仍偏重于将企业“引进来”,对于企业“走出去”的引导不足。企业对拟投资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外汇管制状况、投资体制、劳动用工制度、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等缺乏相应的指导信息。投资决策信息的缺乏,导致企业对投资决策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政策监管及服务风险、境外融资风险等评估不足,投资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走出去”后的存续状况不甚理想。

(二)企业管理模式落后,核心竞争力不足

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财务管理、法律意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较为薄弱,不少“走出去”企业仍沿用其境内管理模式,存在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自已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缺乏懂国际通行规则、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等不足,走出国门后很难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和竞争,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三)境外企业后续融资困难,企业发展受限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境外投资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新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未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不具备境外银行的融资条件,加上对当地金融环境不熟悉,企业难以实现在当地融资。中资银行了解境外投资企业境内母公司的信用情况,但其境外网点少,实力弱,无法满足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境外企业在完成项目建设等基础投资后的资金缺口,通常只能依靠境内母公司增资、放款或担保融资等途径来解决。近年,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紧,境内母公司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其以增资、放款方式支持境外企业发展受限。我国虽然已经放宽了境内母公司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的条件,但条件及门槛仍较高,业务操作仍较复杂。

(四)审批流程复杂,错失投资时机

按照现行境外投资审批流程,企业需先向当地发改部门申请立项核准,再向商务部门申请取得境外投资批准证书,最后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外汇登记备案手续。审批部门涉及多个部门,而且,地方的审批权限有限,超过一定金额的境外投资项目,地方还需上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最终核准。复杂的境外投资审批流程,不仅增加了民营企业操作成本,也降低项目审批效率,并可能导致企业错失最佳投资时机。

(五)汇率波动频繁,企业利润受影响

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可兑换,境外投资企业的结算币种仍是以外币为主,因此,“走出去”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汇率风险问题。当人民币呈单边升值趋势,企业的汇率风险将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避险工具相对缺乏,市场上可供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有限,难以满足“走出去”企业对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

企业“走出去”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欠缺造成,也有国内政策扶持层面的不到位因素,亟需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企业既能安全地“走出去”,又能更好地“走回来”。

(一)搭建境外投资支持平台,服务企业投资决策

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分析国际市场环境、投资机会和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为企业正确投资提供指导信息。同时,应积极发挥民间力量,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财务、评估、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积极稳妥地帮助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二)企业须强化自身发展,增强走出去的内在要件

企业应注重加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治理架构;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加强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的学习,提高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注重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增强资源运用和竞争发展能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境外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部门应设立境外投资政策性融资基金,支持和鼓励对外投资项目;二是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后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走出国门,与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相互扶植,共同发展;三是鼓励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后续资金提供融资性帮助,同时放宽境内母公司为境外子公司的融资性担保条件。

(四)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加强投资便利化

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管理改革,简化程序,放宽审批权限。商务部、发改委可将境外投资审批权限下放给地方,便利地方企业境外投资,提高地方的投资审批效率。

篇5

跨境人民币结算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又开展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后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至全国,结算业务也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全面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现状

(一)结算规模方面

随着试点地区、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银行结算业务量不断增长。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试点地区仅为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业务范围仅为跨境贸易结算。截至2009年末,银行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仅为35.8亿元。

2010 年6 月,国务院批准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 个省(市、区),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业务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到2012年底,我国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已达2.94 万亿元,共办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840.2 亿元;2013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共办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5337.4 亿元。

(二)结算结构方面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跨境贸易结算所占份额较大,跨境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1—2013年,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跨境贸易结算分别占95%、91%和90%,大大超过跨境投资结算的规模。这说明我国人民币跨境流动大部分是由贸易需求导致的。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结算所占份额较大,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3 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3.02 万亿元,占65%;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61 万亿元,占35%。货物贸易结算与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所呈现的不对称性,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在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大,对外直接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3 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5337.4 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4481.3 亿元,占84%;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856.1 亿元,占16%。这种比例失衡说明人民币通过资本项目“走出去”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支付安排方面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办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可以通过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进行人民币资金的跨境结算和清算,后来又逐步形成了NRA(非居民账户)模式。在实际结算中,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使用较多,而NRA模式使用较少。

清算行模式是境外参加银行在获得授权的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境外参加银行经由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与境内银行(结算银行或银行)完成跨境人民币资金的划拨。目前,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德意志联邦银行、英格兰银行等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签署了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跨境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也促进了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行模式是境外参加银行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境外参加银行通过境内银行与境内结算银行完成跨境人民币资金的划拨。我国境内银行与境外参加银行的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12 年末,境内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592 个,账户余额2852.0 亿元;境外企业在境内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6197 个,账户余额500.2 亿元。

(四)货币互换方面

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两国货币互相直接交换。为便利我国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韩国中央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达2.6万亿元。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人民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打下了基础,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从长远看,它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较小,收付比例不平衡

虽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额度增长较快,但由于我国进出口总额数量庞大,人民币结算额度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借贷总额为31.86万亿元,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26万亿元;同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为3.02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经常项目总额的比重仅为14.5%,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1.96%。这说明采用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对外贸易明显偏少。根据SWIFT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报告,2014年5月,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在第七位,市场占有率仅为1.47%。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以来,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直呈现收小于支的状况。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上看,2013年收付比已下降至1:1.46,2014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的1:2。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民币升值预期,跨境套利套汇,境外人民币存量不足等,但从长远看,如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不平衡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

在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与贸易双方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问题密切相关。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生产分工和收益分配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

在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从而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缺乏与外商谈判的资本,在选择结算货币时相对被动。在进口方面,我国企业主要进口外商垄断的资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谈判主动权主要在外商,外商习惯用本国货币或者传统的强势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因为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从而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推进。

(三)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和境外投资渠道不多

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资金还不能自由流入流出,通过贸易流到境外的人民币资金不能够顺畅回流到境内。除贸易支付外,人民币回流境内虽然还有多种渠道,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只限于境外央行、境外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三类境外机构,RQFII和FDI在政策和规模上都有所限制。

目前离岸人民币业务非常单一,主要是人民币存贷款及债券买卖。因此,境外人民币只能投资于境外人民币存款、债券。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衍生品非常少,不能为外商提供充足的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服务。由于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不畅以及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不多,削弱了外商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影响了外商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从而制约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向纵深发展。

(四)缺乏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便捷的国际支付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美元之所以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居于首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支付清算体系。美国的CHIPS(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是世界上一流的支付清算系统,全球95%以上的跨国美元清算都通过CHIPS进行。

我国现有的跨境支付系统同美国高效的国际清算体系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跨境人民币清算模式主要有三种:行模式、清算行模式和NRA模式。但这三种清算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论是行模式还是清算行模式,都要涉及三方银行:境外参加银行、境内结算银行以及银行或清算银行,都要依赖国际上SWIFT系统和国内的HVPS(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由于国际通用的SWIFT报文与国内银行间采用的HVPS的报文无法兼容,必须要进行转换,这就影响了清算信息在境内外银行间的快速传递,造成支付效率低下。

三、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一)提升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比例,改善收付结构的不平衡

虽然一国货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接受度在根本上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但政府的积极推动也会加快这一进程。在国际上,政府应通过与更多国家进行货币互换来增加境外人民币存量,同时在政府对外采购、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出口信贷等我方有货币选择权的业务中要尽量使用人民币。在国内,政府应对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给予退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和比例的扩大也需要银行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银行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受益者和服务者,应高度重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行不仅应向企业宣传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好处,为企业提供有关人民币结算的知识培训,还要简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办理流程,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根据货币选择理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使用本币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企业要想在对外贸易中掌握结算货币的选择权,其根本措施就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一,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改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完成产品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第二,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要为外商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服务,提供量身定做的特有差异产品;企业要实施品牌差异化,促使外商形成对本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的稳定偏好。

(三)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和境外投资渠道

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最有效的措施是逐步放开资本项目,乃至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当前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增加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一是结合实际情况,谨慎而有序地进行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二是积极推动“小QFII”建设,允许外资机构直接将境外留存的人民币投资于A股市场;三是逐步放宽RQFII和FDI在政策和规模上的限制;四是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推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

拓宽境外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的主要措施是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丰富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品种。要继续发展香港、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其它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基础上,丰富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种类,创新基于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存款、融资产品,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更为广阔的投资渠道。

(四)建设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建设国际支付清算系统的经验,对现有的人民币清算渠道和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满足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需要,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鉴于现有的清算系统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清算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开发独立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从而整合现有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支付清算效率。考虑到国际清算跨越不同的国家和时区,CIPS应支持中、英文的自动互译和转换,全天24小时运行,以覆盖全球主要国家。

另外,可以借鉴美国CHIPS和FEDWIRE(联邦资金转帐系统)两大清算系统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经验,让CIPS和现有的HVPS并行运行,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清算水平和清算效率。CIPS的目标侧重于人民币的跨境清算,而HVPS更多地支持人民币的国内清算,两个系统之间互相独立,但也互联互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相互支持,提供备份。

参考文献:

[1]邢庆伟.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7).

篇6

【关键词】对外投资;并购收购;主要措施;规避风险

国家近几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我国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开发粗放,只注重开发不注重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矿产资源结构性短缺、供需失衡,矿业结构不尽合理。铜、铅、锌、铝、稀土、原煤等矿产相对冶炼能力缺口大,非金属矿产相对于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开发明显滞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重开采、轻加工,重金属能源矿产、轻非金属矿产的状况,不能充分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矿山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二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后备资源储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已发现的中小型金属矿床及大多数非金属矿床地质工作程度低,可供矿山建设的基础储量少,不能满足矿山设计需要。三是国内外“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勘查开发机制不完善。对国外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有的国家投资环境差,对外投融资渠道不畅,使得中小企业“走出去”发展将遇到诸多困难。

一、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可充分利用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支持政策、信贷支持政策、保险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外汇支持政策。近几年企业对外投资投资和合作业务发展迅速,领域日益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截至2010年底,境外中资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1.6万亿美元,雇用员工130万人,其中外方人员60万人,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1.1%。通过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一)可利用财政支持政策。主要资助境外投资包括境外矿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等。资助重点包括境外投资合作类:以跨国并购方式开展的对外投资、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境外加工贸易、进入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实施项目;对外承包工程类等承包项目。资助范围为项目前期费用、资源回运、“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境外研发中心专利注册费用、贷款贴息、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包括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认证费;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宣传材料翻译制作费、企业网站设计开发费、境外广告费等。

(二)可利用信贷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商业信贷、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种信贷形式。目前,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都正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三)可利用税收支持政策。国家出台了出口退税、避免双重征税等优惠政策,并规定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因驻在国(地区)发生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较大的,可对其境外所得给予一年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照顾。

(四)可利用保险支持政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成立,承接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等业务。目前,支持“走出去”业务的承保额超过100亿美元。

(五)可利用外汇支持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登记,同时取消了资金汇出核准,允许境内机构在其境外项目的筹建阶段,汇出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前期费用。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要充分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必须还要严格遵循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企业规避风险和利用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促进优惠政策必须做到的。

(一)遵循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核准制度、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 、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境外并购事前报告制度、驻外经商机构一线监管制度、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制度、境外开办企业核准制度。

1.商务部下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用于规范企业行为,一是下放核准权限,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涉及多国利益的境外投资以及在未建交国、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等,地方企业其他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部主管部门负责;二是简化核准程序和企业申报材料,缩短核准时限。企业绝大多数境外投资只须填写并提交《境外投资申请表》,中小企业一般境外投资事项不再征求意见。

2.境外开办企业核准制度(续)。商务主管部门主要从双边政治和经贸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履行国际义务等方面进行审核,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但一般境外投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企业自行负责。

3.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主要要求企业对资产运营效益、资产质量、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进行评价。此项评价结果将用于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对引导企业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特别有益。

4.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由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分局负责地方企业境外投资的年检工作;其中有关外汇内容,由其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负责。

5.境外并购事前报告制度。根据商务部关于《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企业在确定境外并购意向后,须及时向商务部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地方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报告。

6.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根据商务部2005年关于印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制度》的通知要求,中资企业在投资所在国办理完毕注册登记手续之日起30日内,向我驻当地使(领)馆经商处(室)报到登记,各驻外经商机构将建立中资企业档案,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中资企业的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服务。该项制度帮助企业在驻在国或中资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时,各经商处 (室) 将及时预警信息,协助安排与处置,保护企业及人员的各项权益。

7.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制度。境内企业拟在境外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等经济活动的,在跟踪筹备阶段需向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办理备案。境外中资控股企业拟从事上述经济活动,由境内企业办理。商务部在“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统”上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备案系统”。此项工作企业一定要重视,类似于网上执照,是享受该项优惠条件的前提。

(二)企业可利用国家建立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服务体系,主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投资导向、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政府间合作框架、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构筑境外安全网络。国家建立了《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并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网站上定期《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指导企业“走出去”,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同时,国家建立“走出去”部际协调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部际工作机制,制订了《处置境外经济合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企业构筑了境外安全网络。

(三)国内大部分企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总量比较小;二是企业实力尚有差距,主要缺理念、缺经验、缺管理、缺人才、缺资金;一些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是亏损的,投资前可行性研究或尽职调查不够深入确实,企业管理经验水平和国际化人才明显不足,也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包括自主研发能力及关键的核心技术;投资并购后的跨国整合能力不足,也会遇到工会、环保、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三是政策支持仍需完善;四是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经济活动泛政治化,以公平贸易为借口,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部分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障碍,企业“走出去”的实际困难不少。五是经营秩序有待规范,企业之间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无序竞争问题,境外工程承包低价竞争问题;六是开发资源现行政策措施有不足,立法滞后,监管缺位,财政和金融支持不能满足需求,公共服务尚未完善到位。总之,今后5-15年是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机遇期,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内部条件日益具备。中小企业产业水平明显提升,“走出去”的经验日益丰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1.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早日成为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公司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及营销网络,实现规模和市场的有效扩张,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2.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灵活机制的竞争优势,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市场规则、平等互利、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体系加快自身发展。

3.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在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优先的前提下,扩大境外重要矿产等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长期贸易战略,拓展境外资源合作的渠道和领域。积极、稳妥、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4.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对外承包工程。在做好海外矿山资源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带资承包、总承包、BOT等国际通行方式,到境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中小企业设备、材料、技术和服务出口。

5.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巩固和拓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领域和市场。加强对外派人员培训,提高外派人员素质,提高中小企业跨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6.推动中小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期货、物流、企业管理的交流,增强国际竞争力。

7.优化中小企业企业结构。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原料、冶炼、加工企业分工合作的企业梯队。

8.优化企业管理结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资本经营型发展,注重主业发展,核心业务能力培育和整体优势发挥。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队伍建设,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广泛实施国内外人才战略,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新机制;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凝聚力;强化质量、成本、资金、营销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完善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

9.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着力推进营销创新,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市场占有率。注重细分市场,保有传统市场,开辟国外市场,鼓励企业在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加工产业等方面与国外开展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外资项目。

篇7

党的十提出了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从当前中国境外投资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我们面临着重要机遇。受经济危机影响,一方面,许多国家为拉动经济复苏,欢迎各国投资;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很多优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意愿明显加强。而且,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与中国开展多领域的合作。

与此同时,在全球布局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大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少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从小环境来看,境外投资项目很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的政策稳定性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安全等方面风险很高。从操作层面来看,中外在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上差异不小,企业处理与当地关系的难度较大。从我们自身来看,存在着境外投资法规不甚健全、国内企业实力不够强等问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工作。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立跨国产业链,进行全球化的纺织工业布局。

二、转移国内部分过剩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是近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通过境外投资转移部分过剩产能,既可以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内纺企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大幅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方针积极输出过剩产能,使我国纺织工业逐步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的水平,培育跨国公司。我国有着不少实力雄厚的纺织集团,需要通过对外投资、技术合作与引资引制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位居产业链高端、全球配制资源的跨国企业集团。

四、用好各种国际贸易协定。中国已经累计签订了130多个投资贸易协定和90多个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在操作中我们需要发挥这些协定的作用,促进海外投资的有效实施。

在推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从国家层面出发的政策措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政府机构也在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和导向引导。2012年国家职能部门了多项文件,鼓励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的整合,指导企业加强境外投资风险的防控,规范企业的境外经营行为。对纺织行业而言,有着国家政策保驾护航,“走出去”正当其时。

二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支持。近年来,发改委下属的行业协会整理了各种类型的国别信息和指南,举办了多种投资论坛和研讨会。今后,发改委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为境外投资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国内各类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是为走出去提供金融等支持政策。

四是简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流程。

篇8

【关键词】国际热钱 经济安全 防范对策

1热钱的涵义

热钱源于英文的Hot Money,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追求最高报酬及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机。2002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激烈争论,热钱成为讨论的焦点。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在经历人民币逐步升值,股市、房市跌宕起伏之后,热钱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国内无法回避的一个经济社会热点。

2热钱的流入途径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境外资本进入的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度相对较低,因此目前国际热钱流入方式和途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1通过贸易方式进入

这里所说的贸易方式并非是正常的对外贸易。国际热钱持有者通过和国内的外贸出口公司合作,通过伪造不实的商品贸易合同将境外资金输入国内。例如,事实上出口了2000双鞋,每双15美元,却谎报出口了20000双,每双50美元,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有超过实际出口额32倍的国际热钱以表面合法的途径进入内地。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缩短流入时间。如订单货款通常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支付,但为了增加资金流动的频率,只要订单一到,货款就直接打进国内帐户。

2.2伪装成直接投资潜入

由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对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国各地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注,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限制和监管力度都相对比较轻,甚至是持欢迎和积极争取的态度。因此有大量的热钱利用了这种“求资若渴”的心态,伪装成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国内,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资金运作方面一路绿灯,有些甚至避开监管,违规操作放任资金流入,而这些资金入境后若被挪用将会很难监管。

2.3通过“地下钱庄”汇入

“地下钱庄”外汇交易方式在国际上被叫做替代性汇款机制,它通常的操作手法是当换汇人需要将资金输往境外,事先和地下钱庄商定一定的汇率,把人民币汇到钱庄所控制的合法人民币账户上。钱庄通过境外合伙人把外汇打到境内公司指定的境外账户上。资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双向流通,即境内提现的是人民币资金,境外提现的是外汇资金。这样的钱庄业务能力非常高,几乎平均每3分钟就能成交一项业务,同时它们也非常隐蔽,监管机构很难对此察觉。境外热钱便可通过这些地下钱庄轻松快捷地把投机资本直接输入到国内。

2.4通过个人渠道进入

个人直接从事国际贸易或贸易中介所获得的佣金报酬、境外工作职工报酬和赡家款、境外亲朋好友捐赠或遗产,旅游携带等等都可以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假面具,通过这些渠道进入的资金在结汇后便可以直接投资于股市房市,同时也不易被监管部门察觉和控制。

3热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个国家如果有大量短期性投机资本进出,它必然对该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摧毁和颠覆整个地区的经济格局。

3.1助长经济虚假繁荣,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热钱”的根本目的就是短期套利。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会有大量的热钱为了可以毫无风险地赚取升值的收益而迅速流入。这些潜伏在国内的投机资本还会在房地产、股票等市场寻找套利机会,使这些行业资金供求关系在原来已经失衡的基础上,助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从而诱导国内其他资金迅速涌向这些行业。当市场集中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将会形成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经济,增加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热钱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在获取利润后会迅速撤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来应对热钱的抽离,甚至会导致该国的金融崩溃。如1997年那场横扫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使经济萧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迅速蔓延,泰国等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3.2弱化宏观调控效果,影响经济政策独立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各国宏观经济管理受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体也概莫能外。首先,对流入市场的热钱规模难以调查和计算,决策层在制定相应宏观调控政策时无法进行合理的定量,影响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热钱的流动方向和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呈现异向运动,当央行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热钱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投放,对冲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当央行调控措施产生效应时,具有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热钱可能随时调转方向,使货币政策失效或适得其反。再次热钱流入加剧了我国本币对外升值的压力。频繁大量的热钱进入,将形成短期内的非正常外汇供求,直接冲击外汇储备和汇率的稳定,严重影响经济政策的自主性。

4防范热钱的对策建议

4.1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热钱套利空间

热钱流动的最大动机是为了追逐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利益差额,因此,只有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保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破坏热钱对人民币的无风险预期;二是协调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减少本外币的利差,降低国际游资的获利空间;三是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降低进口贸易中的各种壁垒,缓解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

4.2完善相关政策,减少热钱投机漏洞

首先应该调整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取消外商企业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规范外资登记注册、项目审批、注销清算等程序,严格把好各个外资运作流程,杜绝违规操作。其次要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考核标准由量的多少转化到质的优劣上,预防热钱通过盲目引进外资的漏洞流入。三是要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对大额长期预收货款、延期付汇、外汇应收应付款的管理进行完善,将其全额纳入备案管理范畴。

4.3加强联合监管,建立热钱预警机制

热钱的监测管理是一项需要各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加强工商、海关、税务、外汇、公安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改进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等渠道资金流入监管,继续严格控制短期外债增长,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和违规进入股市楼市的行为,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和空间。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预警机制,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反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形势逆转,提前制定应急措施,不断增强对扩大开放过程中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4.4加强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强化应用外资的能力

在国际经济金融动荡,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形势逆转的环境下,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积极培育创新金融工具,健全完善金融市场,增强资本市场消化外资的能力,将热钱转化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把对国际热钱的被动防御变成主动防御将是更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姚慧丽.热钱流入我国的经济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08,(1).

[2]谢梓平.热钱流入渠道解析[J].浙江金融,2007,(7).

[3]张庭宾.我们该如何反击热钱 [N].证券日报,2008,(8).

篇9

一、跨国直接投资回升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一)跨国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重拾上升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13929.6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影响,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创近年来的新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跨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从2004年起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611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9%.该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均认为2004-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保持恢复性增长,重拾上升轨道。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是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分流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迅猛。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尽管仍达3670亿美元,但已比2002年减少了25%.其中,流入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仅300亿美元,减少53%,处于12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不断上升,达1720亿美元,增长9%.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是亚洲、中东欧等一些新兴国家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东欧和非洲发展潜力较大。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070亿美元,增长14%;流入非洲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增长28%.2003年流入中东欧的跨国直接投资降至210亿美元,减少48%,;而流入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则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降至500亿美元,减少3%,是自1995年以来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低水平。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表明,2004-2007年,亚洲、中东欧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国直接投资地区;2004-2005年,中国、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美国和英国是跨国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

(四)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38.2亿美元,年均增长23.4%.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降,致使跨国并购明显降温。汤姆逊金融公司估计,2005年1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由2004年4季度的6700亿美元降至5130亿美元,下降23%,但这仍是自2001年全球并购活动停滞以来最高的单季水平之一,表明跨国公司正再度考虑将并购作为增加企业利润、解决战略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跨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4万亿美元左右)。

目前,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领域。2002年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领域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1990-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领域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领域增长了9倍。

(六)跨国公司内部服务离岸外包方式愈来愈盛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以白领岗位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从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已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出去。目前国际间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项目90%源于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据主导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电信服务项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项目的60%和共享服务项目的55%.离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跨国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

二、我国吸收外资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未来几年我国吸收外资仍具增长空间

1990-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9%,中国年均增长22.6%,中国吸收外资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由于未来几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外商来华投资信心明显增强,预计我国吸收外资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二)一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手机、个人电脑、住房等领域成为消费热点,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04年汽车销售达507万辆,增长15.5%;手机销售近2.3亿部,增长27%.200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9.1%、54.9%、11.2%和9%;2005年1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又分别增长29.1%、40.1%和25%,零售业、房地产业合同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60.1%、36.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汽车、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继续成为外资争相进入的重点领域。

(三)服务外包逐步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一大亮点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呈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拓宽、参与群体日益增多的趋势。我国是新兴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通过推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吸收外资领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国际数据公司预测,未来5年中国IT产业将年均增长13.2%.作为继日本之后的亚太地区第二大IT市场,中国在该地区将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跨国并购法律法规体系,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已越来越多。据汤姆逊金融公司统计,2004年外资在华共完成2141个跨国并购项目,价值240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吸收外资的近40%.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预计今后跨国并购在我国吸收外资中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吸收外资地域格局将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稳步推进

目前,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外资最为集中的地区。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85.9%,比1999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全国的11.1%,比1999年上升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全国的3%,比1999年下降1.6个百分点。2004年,东北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9.8%,比1999年上升5.6个百分点。2005年1季度,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升至90.9%,中西部地区不足10%.

在看到面临的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吸收外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各国对跨国直接投资的争夺更加激烈。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各国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超过490项。韩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七免三减”;越南实行“四免四减”;马来西亚、印度实行“五免十减”;泰国为3到8年免税等。

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所降低。随着外资的大规模流入,目前我国局部地区已出现“民工荒”现象,造成工人工资全线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削弱。《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2005年2月外来打工人员的减少使广州市最低工资上涨34%.目前广州市工人月平均工资为70-80美元,比越南、柬埔寨高70%,比印度尼西亚高1.2倍。作者甚至惊呼“中国廉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方针

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要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外资产业和区域结构

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加快的趋势,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国内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跨国公司来华设立更多的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提高跨国公司的整体投资效能。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出口采购中心,鼓励扩大在华采购出口,更多进入其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专业人才聚集的地区建立服务外包的试点基地。继续支持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全力打造政策优势,促进外资踊跃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积极稳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对会计、电信等服务业,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要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审慎开放。

(四)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顺应全球跨国并购迅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试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突出外债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切实防范金融和外债风险。

(五)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

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外资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加快外商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招商引资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变相出台优惠政策、盲目攀比、层层压指标等无序竞争行为。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实施、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鼓励和规范民间投资促进机构发展。完善投资促进方式,更好地打造会展、电子商务、网站等招商引资平台,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篇10

关键词:直接投资;异常资金;外汇监管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资本项下呈现出收支双向大幅增长的整体态势,收支顺差和结售汇顺差进一步扩大,外资流入呈现渠道多样化、形式复杂化的特点,其中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在流入方式、结汇使用等方面表现异常。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国内房地产等行业投资依然过热的背景下,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流入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从投资行业上看,非生产型外资企业增长较快。国内利用外资一般以生产型企业为主,但2009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和我国利用外资速度加快,非生产型外资企业的设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除传统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外,主要是各类咨询服务公司,这类企业名目繁多,注册资本大小不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经营范围较模糊,资本金结汇是否用于自身经营活动往往难以核实。

(二)从资金来源看,缴款人与投资人不一致现象增多。正常情况下,外资企业的境外汇款人就是外方投资人,投资人与缴款人保持一致。外方投资者与缴款人名称不一致原因较多,有些是投资者为实现正常投资而采取的变通措施,反应了投资者在特定制度约束下的一种合理诉求;有些则是在投机等非正常动机驱动下产生的非法交易行为,特别是境外同一汇款人多次向境内不同企业汇款,带有明显的地下钱庄资金运作特征。

(三)从资金流入速度看,注册资本提前到账明显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注册成立以后,企业根据开工进度和商务部门的批复规定分批汇入注册资本,并逐步结汇使用。但有些企业资金到账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明显不相符,出现注册资本到账快、结汇快等异常现象,这些企业往往在短期内完成外汇登记、注册资本快速到位,有的企业甚至当日办理外汇登记并开立外汇账户,次日资本金全额到账。

(四)从资金使用看,存在较多结汇用途与经营范围不一致现象。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应在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超范围使用不仅改变了资本金结汇用途,违反了相关外汇管理法规,而且投资的真实性大多存在问题,甚至是虚假投资。例如淮安市某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为货物仓储及配送,资本金4790万港币到账后结汇全部用于购买无形资产,明显与公司经营范围不符。

(五)从外汇年检看,非正常不参检企业增多。外商投资企业每年要按规定参加外汇年检,向外汇局报送前一年度的外汇收支及经营情况报表和年度审核报告,以便外汇局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外汇违规行为。外资企业除注销以及转中资等原因外,应及时参加外汇年检,否则将被暂停办理新的外汇业务。近年来,企业非正常不参加外汇年检明显增加,不少企业成立第二年人去楼空,无法联系,其投资真实性不言而喻。

二、异常外资流入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经济环境反差是直接投资异常流入的直接动因。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经济增长乏力,资本市场不稳定,加之美国等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将基准利率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水平,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较大利差,从而导致大量国际资本加速流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高速的经济增长及伴随着的后发优势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同时,随着涉外经济发展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也成为吸引异常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

(二)招商引资偏好为异常外资流入提供了隐性“政策保障”。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满足国内生产建设的资金需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引导,但“重量不重质”招商引资偏好短期难以改变,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式”倾向,层层下达引进外资任务导致“全民”招商的不正常现象,甚至采取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这一方面造成了外资近年来的集中和大规模流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有些基层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通过非正常手段违规引入虚假外资,客观上助长了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三)外汇指定银行重服务轻监管导致代位监管不力。自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授权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办理,这项改革举措在便利企业的同时,增加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管职责。随着更多传统外汇指定银行上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各银行在外汇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外汇政策执行者与外汇利益经营者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有些外汇指定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服务企业和代位监管的关系,对企业资本金结汇审核把关不严,业务操作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向外汇局报告不及时、不完整,甚至帮助企业变相结汇规避管理。

(四)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制度对异常外资流入难以有效控制。当前资本金结汇制度在服务企业、实施科学监测和控制境外资金异常流入风险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理念的要求。表现为在结汇管理中过分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表面真实性审核,忽视了对企业资本金结汇资金实际用途的后续管理;同时,缺乏有效的资本金结汇监测分析机制,管理系统以业务操作为主,监测分析功能相对薄弱,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和企业外汇年检的财务数据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以事前审核为主的现行资本金支付结汇制度一方面造成企业结汇手续繁琐和银行业务成本不断增加,与当前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改革精神相悖;另一方面也未能有效防范异常外汇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流入,企业资本金违规结汇游离于外汇监管之外。

(五)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的管理信息交流不畅弱化了对异常外资流入的监管。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涉及商务、工商、外管、税务和开户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但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外汇局与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之间未建立信息交流长效工作机制,信息不能及时共享,难以充分掌握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状况;二是外汇局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反洗钱系统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联系机制,无法实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真实去向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外汇局与外汇指定银行信息交流体系不健全,银行报送的资本金到账及结汇备案信息过于简单,外汇局无法及时了解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详细情况。由于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汇资金大多披着合法的外衣流入,相关监管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外汇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对直接投资项下异常外资进行甄别和查处,增加了对外资资本金结汇真实性监管的难度。

三、加强异常外资流入监管的对策建议

异常外资大量流入将进一步推高国家外汇储备,弱化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增加通货膨胀的治理难度,必须积极调整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异常外资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管理。

(一)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引导外资合理、规范流入。地方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关系。一是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使外资流入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二是要注重引资质量,重点在优化环境和改善服务上下功夫,而不应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人为放宽相关的管理规定,造成虚假外资甚至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影响外向型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要主动协同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金的流入和结汇进行跟踪监管,堵住虚假外资流入渠道,从源头上确保外商直接投资的真实和有效。

(二)改革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和意愿结汇制度。从长期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应从重外商直接投资登记、开户和验资询证等行政性审批业务向重资本金结汇资金使用的监测分析转变,资本金结汇制度改革应顺应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和促进投资便利化的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放”与“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意愿结汇,分类管理。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守法或外方的资信情况进行分类,对正常企业允许其资本金按照意愿结汇,便利合规经营企业资金使用,对风险企业实行有条件结汇,依托非现场监测工具对结汇人民币资金流向进行重点监控。

(三)完善直接投资项下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非现场监测机制。首先,进一步完善资本金结汇资金支付的非现场监测内容,将资本金结汇人民币资金收支信息纳入监测系统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该类账户与其他人民币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的全程监控,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非现场监管指标,及时对发现的异常支付或银行上报的可疑交易进行现场核查。其次,建立外汇年检数据分析监测制度。企业外汇年检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外汇收支情况表事先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全面掌握企业的资金来源、占用以及经营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异常或违规交易的线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汇年检信息对异常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作用。

(四)强化外汇指定银行真实性审核责任。银行在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过程中,要运用KYC(Know Your Customer)原则,充分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中有关经营范围、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资金到位进度条款等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注意审查其注册资本是否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和行业特性相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一旦发现疑点就应列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并及时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对未有效履行资本金结汇监管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要严格按照外汇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义务。

(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大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针对当前直接投资异常增加以及资本金流动、结汇使用的特点,加强与公安、商务以及人民银行反洗钱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跨系统的异常投资外汇资金协作监管机制,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共同防范和打击热钱等非法外汇资金通过投资方式流入;同时,建立跨地区外汇局之间联合办案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通过联合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提高对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资金异常流动检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