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音乐教育

篇1

一、爱国主义教育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还没走进重庆市大渡口九宫庙街道庹家坳社区办公楼,嘹亮的歌声就从三楼会议室传来。在会议室,30多个孩子围在两位音乐教师身边,正聚精会神地学习《红星歌》。男教师是67岁的社区文艺积极分子赵纯全,他拉手风琴30多年,退休后成为社区编外的常驻“音乐指导”;女教师是社区主任龙成莉,居民们每次举行歌唱比赛,她都会上台亮亮嗓子。“教室”里,老的教得陶醉入神,小的学得津津有味。13岁的赵玮是社区农民工子女,她说自己平时最爱听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没想到《红星歌》也这么好听,很容易学。小男孩余德海在人群里唱得最大声,他说学会后要回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唱。这样的音乐课在暑假将定期在社区举行,《重庆日报》上推荐了27首革命历史经典歌曲和18首现代经典歌曲后,当天下午街道就通知,要求把学红歌活动融入到社区暑期青少年活动中。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②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通过组织教师开设音乐课,教孩子们学唱革命歌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让青少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道德文化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不提高国民的道德文化素质,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和谐民主的国家。

儒家认为,要发展人文教育,既要进行知识教育,又要进行道德教育,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是离不开艺术教育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紧密结合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儒家认为艺术要承担严肃的社会教育责任,承担“人文化成”的重大社会使命,“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③

儒家非常强调艺术的道德文化意义。在儒家看来,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后天的品质、行为,都是通过文化培养得来的,而艺术的欣赏、艺术的熏陶,则是道德文化培养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这正是儒家重视艺术教育、重视文化教养的原因所在。社区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音乐教育的一个载体,对于保障和满足社区青少年音乐学习的需求,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文化水平,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通过社区音乐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主要是指培养青少年为他人服务、互助合作以及适应社会等素质。

青少年时期无论生理、心理发育都很迅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对其以后形成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社区中有部分青少年在校外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暑期或周末等节假日,充当社区音乐教育的“小教师”,帮助社区的专业音乐教师来为社区其他成员的音乐学习服务。社区是青少年生活、居住的地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的音乐知识,服务于社区的其他居民,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服务、奉献意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⑤青少年时期是正心、修身的关键时期,让他们从小养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心理和习惯,让他们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和行为融合为一体,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培养的素质之一。

人类是群居的,而且人的天性上就有组织社会的需求,所以谁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活。中国的名儒荀子在《富国篇》中曾说:“人之生,不能无群”。⑥社区是一定范围内的居民聚居的地方,要让社区居民和谐生活,需要社区所有居民都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来做,社区在这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特别是随着政府行政、社会事业和市场经济三大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定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分流原先学校和家庭所承担不了的音乐教育功能,大量的德育和音乐等素质教育项目正在逐渐回归社会、流入社区。社区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机遇,与音乐教育机构联合或者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组织社区音乐文化艺术活动,让生活在社区中的青少年既能够学习音乐知识又能利用自己所学服务于社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⑦

(注:本文为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名称:《社区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J1012)

注释:

①重庆日报.2008-7-9.第2版.

②③曾亦,陈文嫣.国学大讲堂・礼记导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78,290

⑤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经部[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

⑥张法祥.荀子解说全本(上)[M].华夏出版社,2009:153.

篇2

一、流行音乐及其特点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文“Popular music”一词翻译过来的,与许多外来事物一样,作为舶来品,流行音乐在我国的音乐文化领域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期。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相对于传统音乐和艺术音乐而言,听众对流行音乐更易理解。因为它的内容通俗易懂、强劲有力且节奏自由多变,它的形式轻松活泼,情感真挚,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流行音乐不仅是悦耳动听,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的还能反映某种人生哲理,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大众艺术,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往往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音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既有别于行政命令等“硬性”方式,也不同于说教灌输的直接输入式的影响方式。“它对人们的生活、情感、人格、个性、自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影响。同时,流行音乐又具有时代性,它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流行音乐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教育作用也见效很快。不管教育形式有多完善,如果缺乏好的教育内容,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流行音乐作品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很多适合当作青少年德育的素材。

二、青少年时期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不仅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的思维能力相较于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他们已经具备了透过现象得出事物的本质的基本能力,能够从零散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彼此的联系。他们的个性正在生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而不墨守成规,他们更愿意进行独立思考而排斥填鸭式的灌输。为此,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被社会承认的道德准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他们追求个人独立的思想、情感和个人空间,非常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都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创造了条件。

“心理自我的发现是道德自我确立的前提,没有从依赖状态到独立自主状态的转变,就不会有道德上自我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增强是青少年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一环。这时的青少年虽然具有了明显区别于儿童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自律的程度和深度还相当有限,加之他们的社会成熟和心理成熟远远赶不上生理成熟,社会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他们自己也努力适应成人的角色,但他们仍有知行背离等自相矛盾的现象出现。

因此,青少年的德行有了更强的可塑性,青少年德育的目标应当是通过疏导和引导,让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得到充分整合,努力使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协调一致。

三、青少年德育与流行音乐的相关性分析

流行音乐是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良好载体。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鲜明的时代感吸引着一代代青少年,并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与流行音乐特点的契合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内容活泼丰富,又易于传播,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平台,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偏爱。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流行音乐有内在的契合性。

1.青少年的感性认知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记忆方面,青少年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且更能够对抽象的概念、公式、定律等进行概括识记。在思维上,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中占据优势地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都显著增强。但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是比较感性的,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还难以进行理性的判断,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第一印象”上,即凭借最初的感觉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

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很好地契合了青少年的感性认知能力。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不需要掌握太多的音乐知识就能接受;流行音乐的节奏明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流行音乐的歌词表达直白朴素,对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的青少年来说显得格外亲切。

2.青少年的从众心理与流行音乐的大众性

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从众心理,他们正处于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人群中构建起了一种活跃的文化氛围,成为青少年联系交流的平台,也是青少年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青少年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地融入集体生活中,所以他们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不得不做出一种喜欢流行音乐的假象。“他们用这种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能够找到他们应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总之,青少年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和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引起的从众效应是青少年普遍偏爱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有了青少年这一广大群体的支持与热爱,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也更加凸显。

3.青少年的猎奇追求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

“时尚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流行的生活样式,以‘新奇’为特点。”

随着认知能力的迅速提高,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猎奇欲望,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青少年学生们更加热衷于追捧音乐课堂外的流行歌曲,甚至出现了不喜欢上音乐课却喜欢听流行歌曲的现象,近几年火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选秀节目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现象。但是青少年并不是对所有的流行音乐都盲目的追捧,他们更喜欢青春活泼的、旋律优美的、题材接近校园生活的流行音乐。

总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特殊时期呈现出来的种种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因此,将流行音乐这一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很好契合性的形式引入德育实践中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流行音乐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

流行音乐以其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激发了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也开阔了青少年的艺术视野,使他们的学习不再单调,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又愉悦了他们的身心。

1.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对青少年来说,仅仅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消费品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在尽情享用流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的同时,也在积极地给流行音乐赋予意义,使流行音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青少年出生在一个呼吁个性解放的时代,他们追求民主的意识是前几代人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对青少年来说,流行音乐不仅是一种流行文化,它对很多青少年来说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的帮助。流行音乐本身所特有的非主流特征,体现了他的创作者与追捧者的叛逆性,这对青少年培养自我独立之精神,促使青少年崇尚个性解放与个人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2.流行音乐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寄托

现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温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的民主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开放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发展,更加注重情感需求。流行音乐以最直接的形式与人的精神进行对话,这种为人所喜闻乐见的感觉形式是人之生命的真实表征。很多青少年都将流行音乐视为一个知心朋友,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对她说;又像是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有什么不懂的事,都可以在她那儿找答案;又像是一位最疼你的亲人,可以对她哭,对她笑,对她倾诉。

3.流行音乐为青少年的情感宣泄提供了载体

心理学家习惯把人的青少年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学生,使他们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使他们背上了来自家庭的压力。逐渐成人的他们还要独立处理一些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使得还不太成熟的他们感到很烦恼,迫切需要找到适当的方式将内心的压抑宣泄出来,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欣赏或哼唱流行歌曲就是一个不错的宣泄情感的途径。

(三)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德育影响的双重性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流行音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应当分清它的利与弊,减少其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1.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丰富了生活情趣,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又能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后,听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或是唱上几句,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身心,使他们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而且通过欣赏流行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很多青少年学生认为听流行音乐可以排解自己的烦恼,从而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音乐是人生的最佳演绎形式,它可以“造就人的心灵”。好的流行音乐能够从内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我要向太阳怒吼,征服每一片天空,如果我可以选择,我要创造新的地球”。这些激昂高亢的曲调,使青少年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2.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德育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我们在看到它对青少年德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当客观分析它的消极影响。

(1)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德育的任务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中华民族的年轻一代能够在德智体美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适应并能推进社会发展的素质结构,可见,培养青少年音乐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如今,许多流行音乐在创作、包装、发行过程中,人们更看重它的商业价值,过度的媒体宣传冲淡了其本身的艺术内涵,致使人们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流行音乐本身的质量,过度华丽的包装削弱了流行音乐本身的艺术性,社会传媒的浮夸宣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对生理、心理处于发育期,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事物缺乏理性判断的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人生价值导向。

(2)流行音乐的炒作使青少年深陷其中甚至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流行音乐明显的带有娱乐性太强、教育价值不高的先天缺点,强大的媒体攻势将一批批美女帅哥捧红,成为“明星”,而这些所谓“明星”的出现又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导致青少年近乎疯狂的追捧。他们把关注的目光过多的投向娱乐圈,过于关注流行音乐,必将影响自己的学业,忘却自己肩负的责任,不利于民族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铺天盖地的娱乐宣传、目不暇接的选秀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等,这些娱乐节目使青少年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使他们相信没有文化一样可以功成名就,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而忘记了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经过艰辛努力。

3.强化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影响,弱化其消极影响

流行音乐作品确实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减少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使流行音乐独具魅力,真正使之成为青少年德育的良好手段。

(1)尊重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青少年不再像儿童那样听话,他们迫切想摆脱成年人的控制,讨厌别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看,思想上具有很强的反叛性,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另外,他们还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即使自己知道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但出于好强,仍执拗地做下去。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青少年喜欢某位歌星的流行歌曲或某种类型的流行音乐,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做到谆谆善诱,而不要苛责他们,让他们本着批判的态度选择自己需要的流行音乐,在正确地引导之下,使他们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2)营造良好的流行音乐氛围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不断呼吁,如何净化社会环境,以有利于实现青少年德育中追求真理、掌握知识、完善自我的高尚目标,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学校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音乐教育,通过开设音乐课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老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流行音乐进行讲授,让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特点以及与自身的关系有一个深入了解。各级广电部门及大众传媒要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加大对流行音乐市场的监督力度,坚决杜绝一些有着不良思想倾向的流行音乐作品进入文化市场,从侧面保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3)提升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用流行音乐进行德育是可行的,但是受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还缺乏鉴赏流行音乐的能力,还不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俗话说,“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会做事情的方法是更重要的。要想让青少年远离低俗流行音乐的影响,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辨别作品的优劣,即提升他们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大众传媒及老师应培养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使青少年对优秀音乐的审美需求真正出自内心。

篇3

【关键词】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27—0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国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其中对于未来的国家主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中相关研究工作者及相关教育学者讨论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性教育水平,尤其是音乐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及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影响。音乐文化的发展及音乐教育的进步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也是时代进行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并且充分理解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或者是对素质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已经被相关教育工作者作为素质教育及其他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活力,体现了现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

一 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及其他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影响

结合人类相关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音乐的产生、舞蹈的产生及绘画的产生对于人类艺术来说是较早的,这就使得这些艺术的发展及进步对于人类的发展及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音乐文化可以作为人类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构成部分,这完全符合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是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即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个说法。

然而,对于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本身与素质教育的联系或关系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知识或音乐歌曲教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许由于教师接受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作用,使得教师经常注重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教授或训练,却不太注意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音乐文化的教授或训练。但是很多教育学家或学者都认为,对于音乐这门艺术的相关教育更需要重视的是音乐文化,这就使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学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教学思想中有关文化意识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艺术教育的思想品格或品质。与音乐相关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指引学生重视或关注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或比赛,这样才能表现出音乐教育在本身的文化行为中比较明确的目标性。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将美好的文化进行传递或体验的一种过程,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艺术教育作用的多重性。人类在进行素质教育及素质培养的时候,结合认识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认识应该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够进度入理性认识的领域。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重视这些学生感性文化的素质水平及培养情况,并且关注他们对于情感的教育和认识情况。其中,音乐教育正好能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拥有美学学科的审美作用,还能发挥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意义。在青少年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情感方面的提升,也需要进行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对青少年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及工作过程中的创新点

音乐教师在进行青少年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肤浅的欣赏习惯培养成为发自内心的领会和体验,最终提升为理性的认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音乐教师及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改革或完善。

提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过程中对音乐文化的重视及关注程度。现在大部分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中选用的曲目都带着比较浓郁的感彩及较鲜明的思想特点。进行音乐教材编写的过程就是进行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美的创作过程。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对音乐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调整,运用不一样的音乐体裁,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根据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歌词、节奏,以及歌曲旋律等方面体会到音乐作品中的美感,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或学习兴趣,最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健康的性格、品行,推动正确或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需要相关音乐教师结合大文化的观念启发学生,不仅需要利用音乐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能融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最终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理解相关的音乐作品。

例如,高中阶段的《亚洲音乐舞蹈欣赏》这本教材讲述了从东方雅乐——日本歌舞、天竺风情——印度歌舞等这个系列的作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域文化,并且将音乐、舞蹈及各种器乐良好地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不至于觉得枯燥单调。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流行音乐 中学音乐教育 影响

流行音乐,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当今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一起共同形成了音乐艺术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正强烈地冲击着中学音乐教育、冲击着一个个年轻躁动的心。所以假如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想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则根本不可能。当然我们应该承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并不适合青少年,而且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歌曲,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唯心的、不客观的。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所以一支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把它介绍给学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针对广大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我们正面引导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个值得探索的教育领地。那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吸取好的流行音乐并有的放矢的引入音乐课堂,激起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流行音乐,按通常的说法,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广为流传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土壤之中。多以电声乐队为演出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多为青少年所喜欢。因此在中学音乐课堂上学生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

所以中学音乐教育必须引导中学生以客观和冷静的心理去对待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就必须得先知道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首先是由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引起的,他们正处于比较有激情的年龄阶段,流行音乐的强劲有力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和贴近他们心声的歌词等都比较符合中学生正在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还有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其次流行音乐的自身特征也是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词意直接明了,语言通俗易懂,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还有流行音乐大多音域不宽,一般用真声都可以演唱,这也是它受青少年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学生非常迷恋流行音乐,所以也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谈谈流行音乐给中学生所带来正面影响,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或古典音乐相比,它有着传统音乐或古典音乐所没有的优势,因为流行音乐语言简练,旋律优美,易学易记,节奏富于动感,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和娱乐性。适应了中学生的审美需求,中学生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听流行音乐能够有效的放松心情,调节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缓解学习压力。所以流行音乐正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释放这些情绪和压力的催化剂,有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流行音乐还有助于培养中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那么对于一些不适合中学生的流行歌曲对中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缺乏正确的艺术作品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流行音乐良莠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内容庸俗,爱情歌曲占有很大一部分,对于青春萌动的中学生来说,无疑诱导他们把精力转移到谈情说爱上而耽误了学业。

篇5

【关键词】高中音乐 人格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5-02

高中生人格教育的重点是处理好身心发展的高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儿童时期幼稚,经历了叛逆期的蜕变,在高中时期对社会和自然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身心不断成熟,人格发展也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是人格学习的主要部分。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加入音乐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它既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内容,让高中音乐课程成了文化课程的催化剂。正确的组织音乐课程学习,在音乐课程中,重点加入健康人格教育的培养,对于音乐课程在高中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音乐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1.高中音乐的教育的主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外界开放思潮的冲击下,教育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高中音乐教育人才需求前所未有的提升。高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重要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价值的培养,那就是高中时期人格教育的培养。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知识范围是以音乐鉴赏为主。音乐鉴赏要求教师处于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能起到一个完美的引导作用。鉴赏模块的教学要求是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感受音乐之美,增强对音乐的热爱,学习音乐美学。能够认识和正确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音乐体裁和表演形式。要始终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原则。

2.人格教育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开设高中音乐课程是新课程设定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新课程六个模块设置,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学生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正确的追寻生命中的快乐和尊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不能拥有有尊严和快乐的生活,远比他认知的知识数量要重要。一个孩子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让别人感受到幸福,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高中音乐教育中注重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音乐感染力去抚平青少年成长时期内心的缺憾和伤痛,同时,鼓励他们勇于与困难作斗争。音乐是一种最通俗的表达方式,很多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音乐来诠释。音乐也是能最直接的深入到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打开心扉,迎接挑战。人格教育内容与音乐教育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融入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最良好的体现。

二、高中音乐教育融入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1.将音乐历史与社会发展历史结合教学。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夫人蒋英的音乐艺术。由此可见,音乐学与社会学是共同进步的。音乐加深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音乐开阔了人的眼界,让心灵更加宽广。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把音乐历史与社会发展历史的交集内容集中学习,认真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在什么历史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是古典还是现代,是传统还是浪漫。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尤其是能够比从前更加接纳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必然要产生耀眼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推动学生全方位迅速前进的最有效动力。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非常崇尚爱过主义教育,爱过主义教育是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爱过主义音乐教育中,让学生知古通今,认知历史发展的规律,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观察世界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形态。

2.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育观念过多受应试教育影响,具有认识上的片面性。小学阶段音乐课是重要课程设置,但是到了初中,音乐课程逐渐退到次要的位置,到了高中,音乐课程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在教学数量上,音乐课程设置与艺术教学教育产生矛盾,二者发展极不平衡。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而素质教育的主要操作方式没有达到普及的范围。比如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没有充分的运用一些积极先进的教学手法,学生自己的想象力自然达不到最好的水平。把人格教育最好的融入音乐教育的的途径之一就是把讲授、分析、传承融为一体。注重自身体验,用直接学习代替间接教育,以直接经验代替间接经验。重新认识音乐教学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3.坚持个性化发展原则。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受家庭影响,比如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基本生活习惯,社会角色的认定等等。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会造就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人格教育一定要服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应该根据受教育群体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对待音乐知识匮乏的学生,既要补习好基础知识,又要鼓励广泛阅读和理解。对于环境优越一些的学生,要培养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为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和空间。重视个体差异,适当给予重点辅导,提出个性化培养的方案。寓教于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尊重人格的个性化特征,对待需要改进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为他找寻一些能够开启他心扉的音乐体裁,培养他豁达的性格方向。有计划、有准备,按照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高中音乐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音乐对人类具有重大的精神贡献,人格培养是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思想形成的黄金时期,用音乐代替说教,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体验,必然会带来很好的后期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小红,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青海教育》,2006年第12期。

篇6

关键词:流行音乐 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从事音乐教育工作6年了,一直在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宁可带着耳机摇头晃脑、神情陶醉地沉浸在另一个音乐世界里,也不愿关注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堂。我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才逐渐发现,我们的音乐教育内容过于沉重、严肃,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也不符合时展的脉搏。古典音乐、近现代歌舞剧和戏曲等充斥着教科书, 90年代后的曲目几乎没有,仅有几首独唱歌曲(如:《天堂》、《青藏高原》等)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点时代气息。当然,传统经典之作我们是不能忽视的,但脱离现实的音乐教学,也是于音乐素质教育无补的。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不会感到越来越陌生,不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以至于厌烦音乐课、害怕甚至拒绝音乐课,是远比精心设计的华丽课本更值得关注的一件事。

一、流行音乐及其特点

21世纪,流行音乐以其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为之狂热。

我们所特指的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其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的轻音乐、爵士乐、迪斯科舞曲、圆舞曲等。这些音乐多使用电声乐器,节奏鲜明,情绪上或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简明,乐队规模不大;声乐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抒情、曲调顺口、歌词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演唱时对感情的注重多于声音的技巧,自然亲切。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进课堂是可行的,但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应把握好度,也就是该选哪些流行歌曲进入课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一些适合青少年演唱的歌曲。被选出的流行音乐,内容必须是健康的。因为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还不成熟。如果是一些不健康的歌曲,就会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只有积极向上的音乐才能给人希望,让祖国的花朵充满信心的成长。

二、流行音乐的选择几点标准

(一)爱国主义的方向。音乐能起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的效果。这一主题放在流行音乐身上,效果更佳,学生乐于接受。如:《龙的传人》、红旗飘飘》等。

(二)旋律优美。优美的旋律能给人美的享受,流行音乐首先要旋律优美,这样中小学生才会喜爱,他们心中有美的感受。如:许巍的《曾经的你》、《完美生活》等。

(三)弘扬民族文化。从长远来看,只有民族的东西才会经久不衰,流行音乐中有很多以民族的元素作为素材的流行音乐都极受欢迎。如《青藏高原》、《日客则》等歌曲都是如此。

(四)抓住爱的主题。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所以要把它当作选择流行音乐的标准之一,是因为:有爱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有爱心,这不仅是爱情、亲情或友情,甚至还包括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如:满文军的《懂你》、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等。

三、流行音乐的选择的内容

(一)轻松活泼的音乐。青少年时期是段花季的时光,他们需要欢声笑语伴他们快乐成长,选择轻松活泼的音乐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重要音乐类型,如《猪之歌》、《嘻刷刷》等,此类歌曲主要以趣味性吸引人的听觉,歌词写得风趣幽默,旋律活泼跳跃,加上配器力求怪趣,一下就你能抓住青少年的天真个性,并更能激发这种个性朝着健康、愉悦的状态中发展。

(二)豪情满怀的音乐。青少年时期也是个充满志向的时期,他们渴望改造自己和世界的冲动,是他们青春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的正确引导也对他们实现理想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中国人》、《精忠报国》等类歌曲,就是以扬志气、涨威风为其主要的情绪内容,音乐多雄壮有力,鼓舞人心,选取类似的音乐风格也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更坚定的个性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抒情委婉的音乐。这类音乐无非是歌颂或描述人类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等,选择恰当的抒情歌曲会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作为人的特性更加明显,情感的形成也会对其他方面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爱情题材的歌曲简直是数不胜数了,特别是近年来,港澳台以及内地伴随大量歌星的产生,也产生了大量的情歌,所以,这类歌曲的选择应更慎重一些,尽量选择一些比较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歌曲来欣赏。

(四)情感宣泄的音乐。这集中表现在摇滚音乐上,西方艺术形式潮水般涌入中国后,逐渐被思想激进的青年一代欣然接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中国的摇滚音乐人逐步放弃对西方摇滚依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形势在崔健唱出了《一无所有》之后,就初见规模。摇滚音乐形式多样,软摇滚、硬摇滚、朋克、雷鬼、重金属、艺术摇滚等等,当然,也要根据摇滚本身的内容和青少年的接受情况选择欣赏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改善

流行歌曲走进课堂也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在互动中无形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这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教学上的关键问题:用哪种形式去教学生。

参考文献

[1]郁斌,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7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流行1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音乐作品。

本文首先介绍流行音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和超级女声对青少年的影响来分析讨论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其中谈论了流行音乐能否进入中学课堂的问题,以劳尔和吉斯勒为主的教育者认为教育不能把爵士乐、摇滚乐以及其他娱乐音乐排斥在外。当今,德国音乐教育界尽管对流行音乐仍有分歧,但1贯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人也最终顺理成章地把流行音乐纳入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所以,中国教育界认为阻止流行音乐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接着阐述了流行音乐进课堂后的不足如何解决。最后针对流行音乐进课堂,从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着手对音乐教育者的审美工作作了概括。

关键词:流行音乐;超级女声;青少年;音乐审美教育。

ABSTRACT

The so-called pop music is always mentioned with small structures, popular contents, variable forms and honest feelings and thus is a certain kind of popular instrumental musical song or art that attracts the public to fall in love with and enjoy extensively.

篇8

【关键词】初中生 ; 音乐教学 ; 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7-01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003

篇9

论文摘要:舞蹈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是必不可少的。舞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舞蹈基本功训练则是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000年,资深政协委员资华筠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舞蹈美育建设,规范美育教材的提案。

资华筠指出,舞蹈的美育功能:舞蹈被誉为艺术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自身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其本体特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资华筠介绍说,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统一评估标准。其实,美国搞的这个艺术教育标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制定出比它更好的。

另外,舞蹈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打好扎实的基础。舞蹈训练可以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不仅增强对形体美的认同,也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青少年的集体意识,不仅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模仿能力,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美感不仅增强个人欣赏能力,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想象,热爱和追求。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它不仅要求教师本身会跳舞,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编导、排练音乐舞蹈节目。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教学是课程设置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舞蹈基本功训练则是舞蹈课程中十分重要一部分。如不经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必跳不好舞,将来也教不好舞。这恰如一个不会写字、不懂语法修辞的人,必然不会写文章一样。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实践起来往往背道而驰。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最有典型性的动作。一方面,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或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自然动作及其法则;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大程度上加工、改变和美化自然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

力量训练: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

柔韧性训练: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言。柔韧性好的人身段不僵不板,优雅美观。

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协调性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一般分为把上和把下两部分。把上动作可分:擦地、蹲、画圈、小踢腿、跨掖蹲(单腿蹲)、腰、控制、压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等;把下动作可分为: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等。

为解决和克服学生的自然形态,就要保证把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为使学生增加表现力就要多做把下练习和各种组合练习。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克服自然形态,掌握舞蹈技巧。中小学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教师如不能以美的、正确的舞蹈语言和形态技巧为学生做示范,就谈不上舞蹈教学。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之二是开发智力,表现美。学生掌握把上、把下各种舞蹈动作技巧,这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她们掌握的不应是僵死的形体动作,而应该是渗透充满了情感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汇,也就是不能死学,学死。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要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表演动作,直至能较成功地创编舞蹈、舞蹈律动和游戏作品。

但是初学舞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也就是缺乏一个舞蹈教师应具备的专门素质。因此,就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训练和不训练大不一样。如腿部肌肉力量差的人,舞姿就不美,感情也不能通过造型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有人说舞蹈中“抬不起的腿是看不见的腿。”又如:一套刚健有力、节奏明快、豪放开朗、气势轩昂的舞蹈动作,不但需要力量,而且还需要“速度力量”、肌肉耐力、控制力和弹跳力。一个柔韧性差的舞蹈者,动作很难做到文静、柔和;如果腿抬不高,腰下不去,动作一定会显得笨拙僵硬。

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莫不受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和动的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运动。如此重要的呼吸也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压腿还是压腿,除了下腰还是下腰……而在这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如“逃避抗拒”、“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他们坚定信心,激发兴趣。此时教师无须再在动作要领上多做解释,只要告诉她们“只要坚持一下,就会进步一点”。一看到某人进步一点,就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与表扬;即使进步缓慢,我们也应该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喝彩,从而使他们体验成功,坚定学习信心。

作为习舞者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驾驭舞蹈表现的三大要素——情感(舞情)、节奏(舞律)、构图,运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表情和动作,去表现美,享受美,传播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既是美的塑造者,又是美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宝藏中一个瑰丽的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拓展着以传统音乐为主的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当今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已形成了音乐领域中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还属于一个新的学科,也是一个全新的音乐教育领地,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在一些音乐艺术院校开设了少部分专业,因此在高师开设流行音乐范畴的课程是具有挑战性的。

1.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音乐方面有“音乐欣赏”、“音乐简史”、“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等课程,使普通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活跃了校园艺术气氛。但多数课程内容仍脱离不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以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为主,还有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歌欣赏、中国民族器乐曲欣赏等。诚然,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音乐精华,是老一代教育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但是我们发现,音乐类的课程开设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愿上传统的音乐课。我认为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家及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等,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特点,把学生视为呆板书本知识的载体,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二是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人们的欣赏趣味有深刻的影响,并具有导向性,如电台、电视台的流行金曲榜、热线点歌、娱乐节目等,加之对流行歌星铺天盖地的宣传和长篇累版的报道,以及“歌迷会”、“发烧友”等活动,如此大的社会音乐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今天,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流行音乐以其“简中一”的特征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在新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这些因素使原有的以古典音乐启发学生创造力的初衷打了折扣。

2.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影响广泛

流行音乐作为世界三大音乐种类之一,它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能被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认同和喜爱,它能深入到高雅、严肃的音乐所无法探入的角落,它能以最简洁的音乐形式表达复杂的人类情感”。人们在忙碌之后的闲暇时光大都选择倾听流行音乐来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心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悦。它的娱乐性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当我们走在街上,走进酒吧、歌舞厅及各种娱乐场所,流行音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由于其强烈的商业性商品性,流行音乐已成为众多行业垂青的焦点,它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影视音乐的领域,而且在更深层次上以它的特性影响着影视音乐的创作。我国第一部自己创作的具有迪斯尼动画特质的动画片《宝莲灯》,投入大量的资金聘请港台流行巨星来演唱为其度身定制的主题曲,以期扩大该片的影响力。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卧虎藏龙》,在其庞大的交响性音乐之上总不能缺少流行音乐歌手的加盟,它的点缀犹如深夜暗香突袭的昙花那么清爽,又像深渊中绽开的小野花那样令人感动,电影获得成功它们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广泛影响和号召力,许多的学院派的、专业的作曲家如谷建芬、三宝、张宏光等也投入到它的创作中。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对它的影响力却熟视无睹,在专业设置上是屈指可数或者是一片空白,这势必和高师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势必引起人们对高师全面素质教育的误解。

3.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高师培养对象相吻合

作为流行音乐,它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情感的要求,更多地强调感官的刺激功能和娱乐功能,一般以平民或亚文化群体为其接受消费主体,更容易成为青少年群体上行为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因此流行音乐的创作大多表现出青少年的文化心态,迎合青少年的欣赏品位。作为高师培养的对象,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流行音乐范畴的教育正是符合了兴趣教育的轨迹,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他们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倾向,那将是失败的。当年,任贤齐的一曲《心太软》红遍大江南北,风华正茂的“学院派们”还不是在步履匆匆中口口声声地吟唱“我只是心太软,心太软……”?作为钢琴系的主修生们不也是忙里偷闲地过一把理查德的情调钢琴之瘾?所以,“让流行音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流行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促进高师未来教育的发展

流行音乐教育应该是具有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它应该与传统的古典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比肩而立,而不是作为某学科的附属或附庸。目前,热门专业的设置越来越成为高师进行学科建设、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考虑。在音乐方面,社会办学已经走在高师的前面。很多当红的艺人以个人的名义投资办学,专门培养流行音乐人才,大量的青少年被深深地吸引,纷纷报考。这无疑给了高师教育改革一个很好的提示。高师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更多地面向社会。在就业渠道多样化的今天,高师培养的学生并不一定都会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主动或被动)。挖掘他们的潜力,扩大知识面的广度,将会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更好地把握好机遇,释放自己的能量,立于不败之地。曾经有一位高师学生在钢琴家赵晓声的钢琴讲座之后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学习已经非常的刻苦,但钢琴的进展很不尽如人意,常常很苦恼。赵晓声这样回答:不要期望你能成为一个钢琴家,那样是不现实的,经过刻苦的练习进入钢琴的世界,成为一个钢琴的爱好者、演奏者或欣赏者不也很好吗?或者能成为钢琴普及的使者和音乐的传播者,那也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情啊!如将来我们可以在酒吧等娱乐场所来演奏,与大家共同分享音乐,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吗?这也是赵晓声给高师学生的准确的定位。如果高师的学生能在步入社会之前,熟练掌握这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这无疑将为他们成功择业增加一道保险。

作为一门学科,流行音乐的学科理念应该是:遵循时代需要,培养音乐人才。“时代”是流行音乐的关键词,流行音乐对时代性的强调会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流行音乐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学校音乐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不能一味地排斥严肃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元素,应尽量弥补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严重脱节的现象,形成合理有效的,能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模式。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中增设流行音乐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力,从而必将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