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学成为自觉行动。
1、下发阅读提纲。在课前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
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列出内容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相互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意见。确定了重点、难点、学生可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二、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要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进行教材中的演示方案,使学生实验随堂进行。如在讲“压强”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师生共同动手制作“压强小桌”,并分组操作,边探究,边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教学效果甚好。
(2)采用随手可得的器材做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你身边,它并非高深莫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取一只笔帽,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把笔帽粘在嘴上?”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存在。
(3)把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实验,教师边讲,学生边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如讲“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时,教师演示与学生同步进行;讲大气压测定时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2、把学生的实验观察引伸到课后校外。
(1)课后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观察。如讲沸腾吸热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家用手摸一下沸腾的水壶底。教师刚一布置,有的学生就“妈呀”一声,似乎他的手已经被烫着了。而实践纠正了他的错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热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了“想象”并不等于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如自制量筒、指南针、滑动变阻器等,使学生都得到观察、操作的机会。
三、讨论
讨论是教改的中心环节。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要有充分的认识,设计讨论题时要进行充分的估计。如在讲“热平衡”方程Q=cmt时提出讨论题:t是初温还是末温?t、t、t0三者之间有何关系?于是,学生明确了吸热、放热与温度变化有关,而与初温、末温无关。
2、把握方向。讨论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如在讲“电磁感应”一节时,启发学生:当改变导体切割方向时电流方向怎样变化?若改变磁感线方向呢?若两者同时改变呢?步步深入,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使设计的讨论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惯性现象”一节时设计讨论题:杯上放硬纸板,板上放鸡蛋,快速抽出硬纸板,鸡蛋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后,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结
篇2
1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技巧
1.1推陈出新,用新颖的方法设计问题在设计试题时,摆脱传统的试题的提问方法,运用新颖的提问,或者不同形式的描述题目的方法,通过图文设计,将试题变得有新意.这种试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题目、问题的印象,提高其记忆力.
1.2用小制作设计问题在设计物理力学题目时,可以使用动手制作的方法,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将题目具体化,通过制作以及实验的方法,加深对题目的印象和对试题的理解,有助于快速掌握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小制作,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是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有效方法.
1.3用生活中的事例设计开放性问题物理力学知识本身就充斥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通过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将力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同学能够多观察周围事物所存在的力学现象,思考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观察,增加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充分学习和应用了初中的力学知识.
1.4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开放性试题物理力学的学习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物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时,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与物理力学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新颖独到的试题.
2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设计案例
例1“5.7”大连空难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潜水员在出事地点从10m深的海底将它匀速托出水面.它是体积约为50×20×10cm3,质量为20kg、表面桔红色的长方体.黑匣子防护要求很高,能经受1000℃的高温而不被烧坏,平放时能经受2.5×104N的挤压而不变形,在海水(设ρ海水=1.0×103kg/m3)中浸泡36h而不渗水,请根据上述条件,自己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你所提出的问题.(g=10N/kg)分析此问题为结果开放性试题,给出了许多物理条件,并且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相关问题.这个题目的答案具备多样性.首先分析题目,涉及到了重力、水中压力两方面的问题.可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黑匣子”在水中受到了多大的作用力?解答:黑匣子本身的重力G=Mg=20×10N=200N,黑匣子受到海水的浮力F=ρgh=1×103×10×10N=1×105N,黑匣子受到力的总和为F总=F-G=9.98×104N.因此,黑匣子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力的总和为9.98×104N.例2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两只,木质刻度尺一把,烧杯两只(每只50g),溢水杯一只,铁架台一架,水和细线若干,待测小矿石一块(ρ矿>ρ水).要求测出该矿石的重力.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案如表1和图1所示.(1)计算阻力大小.(2)并且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出另外一个测量矿石重力的方法.
分析:
此题涉及到了杠杆的平衡、力的合成、浮力等物理知识.主要考察了重力的测量和计算.第一题通过动力臂和阻力臂与其所受力的大小成反比的定律计算出矿石的重力后,根据矿石的重力设计出其他方案,计算矿石的重力.第一个问题考察范围窄,第二个问题具有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的特征.解答(1)6N(解题过程略)(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N,经第一题的计算,矿石的重力为6N,超出了其测量范围,不能使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方案一:用平行并列的两只弹簧测力计将矿石吊起测量,则矿石的重力为两个弹簧测力计上读数相加之和.方案二:先将一个空烧杯放入盛水的溢水杯中,再将矿石放入空烧杯中,拿另外一只烧杯接住溢出的水.拿出矿石,将烧杯中的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用测力计通过细线分别测出两只烧杯和水的重力,示数为F1、F2,烧杯重力表示为G0,则矿石重力为G=F1+F2-3G0.
总结:
篇3
一、把握基础,注重概念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很多前概念。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往往这些前概念都是通过粗略观察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这些前概念缺乏科学性,较为表象。然而,物理基础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必须纠正前概念。前概念是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其顽固性较强,并不是一两次就能纠正过来的。如在教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时,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认为“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从科学角度讲,这一前概念明显是错误的、片面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错误,笔者在课上首先让一个胖且高的同学与一个瘦小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胖且高的同学赢了,此时很多学生认为“胖、高同学的拉力要大于瘦小同学的拉力”。为了验证其正确与否,教师用两个弹簧秤来模拟刚才的拔河过程,分两种情况:(1)两弹簧勾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模拟拔河比赛是双方处于僵持状态;(2)两弹簧勾在一起,向一方运动,模拟一方拉向另一方的状态。通过演示,学生们发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由此,学生意识到“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是错误的。通过实验演示,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解释和反驳,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前概念的错误。
二、课堂设计,激发提问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提问空间为前提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与教学。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而笔者在课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在水平路面上,当我们用脚蹬自行车时,自行车就会运动起来,那么当我们不再用力蹬自行车时,自行车是继续运动的还是马上静止的?踢出去的足球,会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还是会停下来,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结出:“当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撤去后,物体仍然能够运动一会儿。”而且有些学生提出:“物体为什么会停止?如何才能使其再运动一会儿?”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与实际生活相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材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一门经典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物理也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连,使其具体化。那么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在教材中深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形象的事实依据。其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图景的意识。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用力推它才会动,不用力它就不会动;力气小的人推不动大物体,只能推动小物体,而大力气的人能够推动大物体;坐公交车时,司机猛刹车,人就会向前倾;脚踩到香蕉皮,人会向后倒……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象,提取与力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图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力学学习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果。
篇4
初中物理课堂是一门以提高初中生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基础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要求初中生了解各种运动形式,认识力学,光学,电学等相关内容,了解力学、光学和电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以强调培养学生“自然科学观”这个宗旨,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时代的呼唤,是物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通过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树立正确的物理世界观,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兴趣。
二、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措施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一节和谐氛围的课堂必定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必定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必定是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初中生尚处青春发育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情感上比较脆弱,且容易受到伤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过分的批评必定会给学生产生阴影,自然而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沟壑,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初中物理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教育原理,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共同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2.建立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学生把物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醒学生,使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恰到好处地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物理知识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中学生体检抽血时,酒精擦在胳膊上会让人感觉凉凉的,这种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就是酒精蒸发会吸收热量,因而胳膊会产生凉爽感。由此及彼,从酒精蒸发引发学生对蒸发现象的思考,让学生展开思索,搜集生活中关于蒸发的生活事例。如刚洗完澡,身上的水珠蒸发,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还可以根据“酒精这种液体在不盖瓶盖的情况下静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屋子里就会充满酒精味道”的现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挥发的概念。
3.重视激励性教学策略。相对于音乐、美术,物理是一门要求专注度高、精确度高的学科,在物理实验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实验事故。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而且每位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有的学生善于写作,有的学生专注于体育锻炼等,因此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对物理学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况且由于物理知识积累的层次不同,造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例如:由于学生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操作,导致实验没有按照既定计划呈现应该有的效果。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上,在同样的操作环境下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别人都取得了成功,自己却独遭失败。因此自我效能感严重受挫,自尊心遭受打击。在此情况下,教师适当采取激励性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主动开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安全最重要,实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是物理学习中最寻常不过的事,物理史上重大的研究发现都是物理学家在千百次失败的经验上积累出来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鼓励、理解、支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物理学科学习的信心。
4.重视课后反思。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更要重视课后反思。 在教学后,教师要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等,并找出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做好记录,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同时,高效的物理课堂应当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总结时,教师可点评哪个小组的学生分析得最全面,哪个组的结论最有新意,哪个组在合作学习中表现最好等。 教师还应指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在评价时,要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此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经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活动课教学中的探究策略。重视知识的应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具体体现。开展活动课中的探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环节。而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相联系的课题中考虑,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人体与物理”“交通与物理”“厨房与物理”“杂技中的物理”等等。根据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获得成功。实践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有成就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6.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评价也是高效课堂的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全面的评价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初中物理教师应构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物理训练中的成果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首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其次是让学生看清自身的不足,使学生向自己的缺点部分努力,引导学生学习自主观察、分析物理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
物理是一门充满探索乐趣的学科,在生动的理论讲解中建构学生的物理思维,在丰富的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本领,初中物理教学也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逼真。伴随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更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应看到,物理课程也存在着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不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对物理实验表现不积极,认为实验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模仿操作,缺乏新意。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甚至对学生今后的长期学习都会产生启蒙影响。教师应当通过探究式教学,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索、实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逐渐学会自己阅读、观察、实验和思考,并主动发问,真正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物理学的原理。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主动投入精力。所以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首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焦点,并善于挖掘物理知识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进而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探究物理原理。例如,光学知识比较抽象,但学生对光学变化的不同效果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如果从实践现象出发,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再回归理论分析,也会取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式教学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二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是基础,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并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主动投入到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因此,教师关键是要教授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讲求活学活用,无论是电路的设计与连接,还是力学的相互作用,都不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有学会自主探究,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
第三,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种动力的支撑,对学生来说,获得教师的肯定和激励是他们热切盼望的,每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兴趣,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重新认识自我,进而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遵循兴趣、主动性、激励的方向指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着力推进以下策略: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情境。理论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工作,但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应当营造物理知识的应用环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然后再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每一章节知识讲解前,教师应广泛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资料,设计饶有趣味的实验。例如,学生刚刚进入声学的学习时,教师可引用宠物店吸引宠物的销售策略,通过播放人无法听到、但动物却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吸引动物前来宠物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无形力量,认识振动“频率”的内涵;或是选取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如何辨别“声色”。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是探究式教学的贯穿线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第二,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实验。初中物理在每一章节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但教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模拟操作,以主题实验的方式给予学生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主题实验教学可采取分组的方式,由教师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主题实验任务,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及实验要求,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小组成员总结实验结论等。例如,在质量和密度实验中,教师可提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糖块的密度等具有启发式的实验主题,然后小组成员展开系统的探究活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成员可上台演示实验过程,讲述实验心得,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三,加强物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物理文化实质已经融入在教材之中,只不过文化的“浓度”不够鲜明。但物理文化对学生启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经过物理文化的熏陶,会进一步增强探究意识,深刻体会探究学习带给自己的收获。物理文化既包括客观的物理研究实验器具,也包括物理学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教师可在每章节的讲述中增加对物理学家的背景介绍,将物理学原理的发现寓于其中,或是介绍物理仪器的发明历程,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的浩瀚历史。例如,牛顿对力学的研究历程,阿基米德所处的历史环境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借此机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素养。
第四,以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天生特质不同,对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爱好和倾向。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收获探究成功的喜悦。例如,有的学生对焦距成像颇感兴趣,有的学生热衷研究浮力,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科学的激励和引导,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
四、总结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并综合运用多种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进入初中,当我们似懂非懂站在物理世界的大门口时,我们可能会踌躇满志地想:我一定要把物理学好。不过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发现,学得很好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学得不好的可能超过了四分之一。初中物理难学吗?从我的角度来看,不难。那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学得很糟糕呢?在教学中,我们曾对同一批学生在初二和初三阶段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
①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层面上。
②初二阶段喜欢物理的学生多于初三阶段的,主要原因是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致。
③初中阶段男生和女生在物理成绩上差不多,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好于男生。
④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愿意甚至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⑤大多数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对物理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
⑥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
⑦绝大部分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探讨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⑧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记忆和做题上。差生上课既不认真听课,也不记忆,做题主要靠抄袭答案。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的拓展和发散思维能力。
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与老师交流多的,学习成绩基本都可以,不喜欢老师的,物理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现在我们再重点分析到初中毕业时,物理学得很糟糕的那部分学生,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①基础太差,有些学生没有哪门学科是考试能考及格的,就连家人和自己都放弃了,所以无论你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②半途而废的,就是开始学得很好,但是中途到某个环节遇到问题了,自己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问题,而是退缩了,从此成绩越来越差。③有些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涉及到计算的就不会,数学底子薄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④与老师交流不足,甚至有隔阂,因为讨厌老师所以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⑤个性比较懒惰,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得过且过的。⑥可能因为家庭不和,交友不善,沉迷网络,早恋等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导致后期自暴自弃的。
搞清了学生的原因,再来研究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就不难总结出学初中物理好的学习方法了。翻开初中物理课本,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以人教版课本为例,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学的的是声现象,介绍了声的产生、声速、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控制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简单,这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入门很快,也给了他们信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光现象,第四章的物态变化难度都不大。即使第五章里介绍的电现象有点抽象,但也不是很难。可以说,八年级上册课本没有十分难学的内容。八年级下册课本介绍的是电和磁,由于涉及到电和磁的运用,另外还有计算,所以难度有所增加。九年级物理是全一册课本,涉及到的主要是力学部分知识,总体难度不大,不过像密度、浮力、机械效率部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八年级的声、光、电与物态变化这几章之间基本就没有联系,而九年级的密度和力之间也没有多少联系,至于后面所占篇幅较大的重力、摩擦力、浮力、杠杆和简单机械部分都属于力学内容,也算是独立的系统。虽然八年级的电与热、电与磁,九年级的能与力之间有联系,内容也较为简单。另外,初中物理更注重的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少之又少。例如九年级物理中,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只需说明用什么方法就可以,而不需要具体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而且大部分以演示实验为主,需要学生去自己探究的不是很多,所以说初中物理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即使要动手探究的也不是很深奥,需要发散和拓展的地方就更少了。
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我们总结一下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第一,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了,我们才能知道课本中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有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需要自己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的,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习有了目标。
第二,课堂认真听讲。课堂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且老师有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快,这就需要我们打起精神,全神贯注的去聆听老师的讲解,如果遇到重点内容,或老师补充的内容,或自己没有听懂的内容,要快速的记录下来,好留到课下解决。
第三,课后复习巩固。新课之后,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巩固,该记忆的记忆,不懂的内容抓紧时间问老师,另外还要进行适量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多观察多动手。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而且很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是很简单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去做些探究实验,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认真观察现象,这些都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 教学
一、什么是力的教学
对于初中生刚接触力的概念时,可以组内讨论(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尽量暴露自己的前认知。):说出自己对力的认识,用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或用桌子上的各种物品(磁铁、铁块、砝码、弹簧、木条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说法众说风云,组内归纳然后代表发言。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定义力。认为力就是“力气”,就是“劲”。如有的同学在说明自己的观点中说道“××同学力气大,劲大、很有力”。另一类是用推、拉、提等作用来说明力的,从中筛选出典型的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而学生所举的基本都是“人施加力的情况”。教师及时提示:力一定要人来施加吗?学生思考,然后举出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如书对桌子的压力、砝码对弹簧的拉力等。发现学生所举例子都是相互接触的,教师针对学生所举的例子反问:物体间只有接触才会有力的作用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用实验说明自己的观点。如磁铁对铁的吸引力等。然后对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书对桌子的压力,书施力,桌子受力;砝码对弹簧的拉力,砝码施力,弹簧受力;磁铁对铁的吸引力,磁铁施力,铁受力等等。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然后给出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体。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并且通过剖析学生的回答(如“力”就是“力气”“劲”等观点)及所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力与物理中的力的不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错误的认知,积极主动地加以纠正,并给出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可以通过不同情境的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1.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2.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例3.同学之间相互拍手掌,说出各自的感受。(同学之间积极进行,用力大的同学甚至痛的直甩手)教师请两位同学说出感受,然后在分析这一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可以通过演示不同情境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
1.钢条受到力。
2.静止的小车受到力。
3.运动的小车受到力。
并让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总之,在初中生刚接触力的教学时,我们物理老师应采用创新的教法,以此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初中生掌握力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各学科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与复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另外,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利用实验探究提升初中物理有效复习实践的相关思考,旨在提高初中物理复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物理复习【中图分类号】G633.7从理论层面分析,物理是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教师应注重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近年来,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难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学生还需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因此物理教师更应有效的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养成利用实验解释物理知识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学生复习物理做好一定的准备。在初中物理的复习过程,物理复习如何再现相关的物理知识,不但复习时间是一个问题,而且物理知识的梳理相对复杂、枯燥。因此,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效率以及复习效率。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为学生备战中考增加信心,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利用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复习有效性的重要性因为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十分抽象的,物理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其理论的含义,提高学生学习与复习的效率。所以一直以来利用实验学习物理,都是物理学科学习的固定模式。另外,初中物理复习过程只有清晰的再现物理知识的相关原理,才能让学生加深对重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复习的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通常都是沿用:重复讲知识点、做练习、讲练习题以及对照其以往的物理实验心得为学生制定物理学科的复习计划的观念在进行物理复习。在这种模式下制定的复习计划,往往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物理实验结论,以应对考试过程中的物理实验结论的考察题。这种复习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会降低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只是一味的依靠背诵物理实验结论去应付考试,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二、 关于利用实验探究增加学生复习兴趣的相关分析
著名学者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采用传统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的学习环节,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进而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复习态度,影响物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应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实验的过程中在物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复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活动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复习状态进行复习计划,改善学生的复习环境。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复习不同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联想与总结,让学生复习物理的疲劳、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的舒缓,让学生摆脱以往物理复习的疲乏,必定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物理复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物理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同学,成立实验小组,独立的完成实验的各个细节,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目的,进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等相关测试,最终每个实验小组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在经过物理教师的适当引导后,结束复习的一段过程。这样相对轻松、愉快的实验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物理知识的复习。三、关于利用实验探究促进物理系统复习的相关分析物理学科的复习,不但是物理知识再现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物理知识进行综合整合,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对物理知识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才能在物理考试中,顺利的解答考试的题目。相对而言,物理复习的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提升学生物理复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从物理教材的分析来看,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容涉及电学、光学、声学、力学、热学等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物理知识点的数量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个,学生很难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识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效果。利用物理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复习,对于学生系统的归纳知识要点以及加深物理实验器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的物理复习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联系不同的知识要点,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物理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海绵、纸张、一定量的水,设计不同的物理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的做法、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一定的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会很容易联想到摩擦力、液体压强等物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将物理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物理知识系统复习的效果。四、总结
我们都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学习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必须经历的学习环节,而且初中物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即将迎来的中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组织相关的物理实验,监督并指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有效的利用物理实验探究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物理复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物理复习的有效性以及学习物理的效率。在初中物理学科的复习中,积极的增加实验探究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相关的物理实验器材具有一定的了解,使之可以在中考考试中,轻松的辨别物理实验器材,从而作出最为合理的解答。物理教师一定要在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同时,将物理实验与物理复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复习物理的积极性,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物理复习的效率。参考文献[1]顾利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2]钟淑平.初中物理教学小议[J].新课程学习(中),2011(07)[3]李友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篇9
对如何构建初中物理和谐课堂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构建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用心沟通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充分认识“爱是教育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2.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中发现,班级里往往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想象、思维和动手等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闪光点,以优势带动劣势,融入集体学习。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以为这部分学生创造一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如义务维修小电器、实验设计、手工制作等等,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物理的自信。
二、构建教师施教和学生需求的和谐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对物理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求,也希望物理的有趣能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
1.学生渴望感受物理的适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比如浴室利用水蒸汽液化放热来烧水、由于光的折射筷子斜放入水中会变弯等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另外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应尽量从实验中探究得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的客观存在和科学性。
2.学生渴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好物理,就是要指导学生会读书、细观察、多动手、勤动脑,在上课、实验、练习等多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除了简单的方法介绍和经验交流,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比如在讲一个力学题时,老师要带领学生读清题意,画出示意图、受力分析,思考适用的力学原理,列式解题,写出答案。教师分析推理的过程,实际上也应该是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示范得是否到位,也会影响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和谐
如果把教学内容比喻成马的话,那么教学手段就是鞍,好马要配好鞍。教学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不妨从以下几点做做尝试:
1.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主动参与教学的空间,在交流与合作中实现教学共赢。比如要测量大气压强的值,教师可以把实验器材如注射器、弹簧秤、刻度尺、吸盘、钩码、沙子等发给学生,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总结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学生一次性将数值测量在误差范围之内是很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存在哪些问题,研究改进方案重新实验。这样,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就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2.自制小实验活化教学内容。
自制小实验要简单、可操作、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小实验的运用,可以起到设置问题情境的作用。比如在讲蒸发一节内容之前,用纸巾蘸水在黑板上将复习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开始感觉莫名其妙,抖起精神想揭开谜底。当蒸发的概念讲完后,黑板上用水写的字已经消失了,老师回过头来问这是什么现象,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蒸发的概念。
3.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纷纷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很多,除了情境上的展现,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把教师设计的细节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比如文字描述中有很多关键词和语句,可以通过动画和色彩等效果来着重提示。
四、构建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和谐
篇10
物理学科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定律的掌握,现象到结论的总结。物理课程在章节安排上都有独立性和紧密性,每个小结都能从现实生活的现象和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和物理量。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连贯准确地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概念变为物理量,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每一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多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将显而易见的现象贯穿于课堂。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学生读概念背概念,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例如,在讲到重力这一节课时,我就觉得重力虽然是生活中早就遇到的力,但它有着特殊的表现特点。教师就应该在上课前从教材中做准备,着力从展示重力作用的表现开始,从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方面产生的原因按顺序安排,对重力这个概念更应该细致分析,通过一些实例、现象具体指导,既有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又有升华思维新建的知识。课前特别做好注意区分“质量”、“重力”和“重量”这三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张冠李戴。课前准备既能使教师读懂、读透教材,又能从多方面、多层次探索出上好一节课的途径,它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程,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对物理知识有一种求知欲望。他们热情充沛,勤于思考。物理课程在设计上往往从图片例子中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处于思考问题,回忆生活现象的状态之中。在上课过程中设置启发式提问是上好一节课的条件。以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引出物理概念,使得学生被迫接受学习,这样他们就缺乏思考、缺少总结结论和最后得出结果等一系列重要过程,觉得物理课程乏味,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设置一种启发式提问,就能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从多方面考虑,紧紧围绕课堂内容。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气化”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从大家晒衣服很平常的事例提问,刚刚晾晒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过了半天或者一天衣服又变成怎么样了?因为学生天天洗衣服,所以他们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得朗朗上口。我接着又问: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就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通过思考、归纳和总结得出“气化”这个物理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再例如,上到“功”这节课,我从班集体获得的荣誉也就是学校篮球赛中女同学获得第一名这个事例提问,问全班同学,付出努力,流出汗水的女生有没有“功劳”,是不是“劳苦功高”,而排不上名次的男生是不是也付出了努力,只不过是“劳而无功”。就是这样很自然的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出功的概念,懂得功是一种“功效”,得出力学中功的二要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提问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没有了提问或者提问不紧扣教材,贴近生活,不显而易懂,那么课堂教学将失去活力,犹如一潭死水。
演示实验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演示实验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能够得出规律或定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性,是初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上在实验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或看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正是由于演示实验的很多现象是学生有时见到过的,有时没见到过的,所以他们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观察到的现象,让自己能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在上到大气压强这节课时,为了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演示实验。1.“覆杯实验”。让罐头瓶充满水,用扑克牌盖住瓶口,用手扶住扑克牌,将罐头瓶倒置过来,松开手,纸不掉下,水也不流出来。2.“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瓶子倒过来后,放手,乒乓球被“吸住”了。这两个实验我都让学生先猜想,再观察、讨论和思考,最后小结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这些演示实验,我看到学生那种掌握了知识的满足感,更充分说明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由于贪图方便,用口头解释代替演示实验,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少了观察、思考,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力度,实行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演示实验外,还应注重学生分组实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创新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摸索。
- 上一篇:如何让投资人投资
- 下一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