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声乐艺术 表演 舞台行动 艺术实践
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而表演艺术是一门动力定型的技巧,是舞台表演行动的艺术,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声乐作品只能作为乐谱的符号形式存在,而不会真正成为艺术。
声乐表演教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的发展学科,我国高等院校和艺术学院开设这门专业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相对还不够均衡。随着时代的进步,声乐表演教学也应有所发展与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表演课,本科设置为二年(一年为舞台表演基础课,一年为歌剧表演课),专科设置为一年。声乐表演教学在于教理论、传方法、重实践。其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与解放他们的创作天性,教会学生如何唤发起自己的创作天性与创作灵感。表演之难不是有正确的观念、明确表演道理就能有精彩的表演出现,而需要有反复磨砺的技巧与感觉领悟的过程。
一、根据声乐专业目标确定表演训练的重点
表演专业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实践积累与演进,凝结成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传统的表演模式是专门为表演专业设计的,是以培养戏剧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声乐表演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而声乐表演专业是培养歌唱演员、歌剧演员及音乐剧演员,而非培养专业的戏剧表演专业演员。因此,在确定训练重点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掌握何为表演,何为舞台表演,表演在歌唱中的作用。同时,还要他们了解现今被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其美学原则。其次,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声乐表演是集音乐、诗、词、肢体、语言、行动与情感的综合体,是区别于话剧(影视)的表演。话剧(影视)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综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人物塑造是靠大段的独白来完成。而声乐表演的主要行为是“演”与“唱”,是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肢体语言来完成人物塑造的。所以,声乐表演教学应确立配合台词训练和形体训练为服务思想, 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形体与台词。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表演是靠演员自身的肢体、语言、情感作为创作材料与手段在舞台上创造艺术形象的。声乐表演的学生,其训练重点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和形体动作感觉的训练为主, 由表演的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达到无意识,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唱”会“动”又能“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全面的声乐表演人才。
二、针对教学对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开始普遍存在“两高两低”的问题,即:“演唱欲望高,音乐素质高”;“文学素质低,表演开发起点低”。歌唱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对声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积累,也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对声乐理论技术技巧更有一定的理解力。然而,接受表演训练的人则凤毛麟角,表演基础低,有些学生甚至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几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他们的表现技巧和表演能力。
1.以舞台的形式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不断提高的经历及心理过程,加之教学实践的探研,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声乐表演教学的效率,需采取与声乐专业相适应的、符合戏剧舞台表演的综合性、集体性、表演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打好歌唱基础,同时结合戏曲走远场、台步、云手等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小品、话剧、歌剧和音乐剧片段的排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要更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舞台意识、角色意识。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演唱,都要以舞台为假想地,能够真实地入戏并进入角色,能够用从戏中的“假我”情感代替“真我”的表演。具体实践中,对入戏学生的要求就是由学生的“真我”转换成戏中的“假我”过程。表演是假的,情感是真实的,告诉他们学会与“假想”的观众进行开放式交流。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歌唱中加入自己对角色(歌曲)的情感理解,更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质得以提高。
转贴于
2.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的结合上求突破
如果演唱歌曲时,从头到尾都是站着一动不动,要么双手“捂”着肚子,要么抱着双手在“画圈”,那样会显得非常难看又死板。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教学中,必须做到“唱必动”“动必唱”。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会唱不会演,“声”有余而“动”不足的毛病。大部分学生在舞台上歌唱是轻松自如的,很自信,而表演起来有的学生的肢体就是紧张僵硬的,有的学生则松懈懒散,眼睛不知看哪里,手不知道怎么放,脚也不知该往哪走了。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从学生的表演心理着手,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演唱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走着唱”“唱着走”,让学生感知理解作品的形象特征,告诉他们表演艺术是舞台行动的艺术,舞台上的形体动作是经过加工提炼,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是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表演的核心元素。要学会在行动中分析歌曲内容与角色,形体动作与演唱是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的,形体动作是情感的延续,歌唱的情感始终要贯穿于形体动作,反过来说就是歌唱时的形体动作应和歌声一样要有情感。《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故形体动作乃声乐表演表达情感的“极致”。其次,舞台是虚构的,启发学生在虚构舞台上的表演应当像孩子在生活中一样轻松自然。有位大师说过:“最好的表演要向孩子们学习。”使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判断决定后再行动,达到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要他们学会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样做到“唱必动”“动必唱”,使学生完成“演”与“唱”的完美统一。
3.抓好“舞台”与“讲台”的贯通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如何缩短学生与真正的演员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让他们尽快适应舞台、适应社会。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临时性承担一些演出任务,而他们往往处于“学生”与“演员”之间,在台上表演时,他们既不像学生又不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一般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关系,将二者内质贯通,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走“讲台”——“舞台”——“讲台”的道路。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必须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磨多练,才不会成为“琴房歌唱家”。要求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赛事,给他们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搭建艺术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为学生打开的另一扇门,是学习表演的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再好不过的舞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人说,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是切身体验,是在实践中“开悟”。 因此,必须把表演艺术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作为检验声乐教学的成果,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其艺术创新成为重要途径。真正做到,使表演教学重点以实践经验为艺术基础,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保证学生的良性成长,让学生在表演艺术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大道上前行。
三、着眼于戏剧戏曲、歌唱艺术的发展,努力培养多能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21世纪人才的需求是多能复合型的,歌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随着社会文化及音乐与社会的特殊关系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戏剧、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所了解的传统京剧演变为“现代革命样板戏”,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演变为倍受人们喜爱的“小品”。由于流行音乐元素的渗透,传统京剧又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表演体裁“戏歌”形式出现。现今我国演艺界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影视演员出歌唱专辑,有些相声演员做综艺节目主持人,有的歌唱演员去演戏,有的节目主持人既唱歌又演戏,这就是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旧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变声乐表演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势在必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篇2
一、强化故事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对阅读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只有喜不喜欢读的,而没有需不需要读的,对阅读的重要性尚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其阅读的,而不应过多强调阅读的作用和其重要性。
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故事会,专门讲解古人阅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讲解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屈原洞中苦读、司马光警枕励志等古人读书的故事,讲解了、马克思、鲁迅等近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尽量避免过多地讲解,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故事本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慢慢体会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科学激励评价,调动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巧用激励评价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要发挥阅读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敢读、愿读、想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教学中要紧紧抓住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激励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身心愉悦,增强阅读信心。要把握好激励评价的三个环节:
一是读前鼓励。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让其敢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兴趣培养阶段,只要有勇气敢于尝试,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不论读的好坏与否,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只有敢于阅读,才能慢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读中指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学生纠正读得不准、读得不好的地方,指导中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的语言或者定性评价的语言,少用或不用“应该、不应该”这一类语言,而要多用“如果这样读、如果这样停顿、如果这样表达”等类似的语言,委婉地告诉学生该如何读,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既有教师的指导也有教师的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
三是读后评价。对于学生的阅读要及时给予评价,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阅读评价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俗话说“孩子都是被夸大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阅读激励评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推荐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需求,让学生去想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甄别能力,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需求,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推荐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重点选择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推荐以下几种类型的阅读材料:
一是中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丹麦童话故事》《稻草人》《伊索寓言》等,让学生进行阅读。
二是成语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比如班门弄斧、草船借箭、初出茅庐,等等。这些成语故事家喻户晓、蕴含哲理,阅读这些成语故事,既可以观历史,又能够增长见识,受到教益,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语言特点;应用原则
教学语言应用能力是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足够简洁有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上课效率。教师应学会把握和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声乐教学语言特点
1.声乐教学语言具有标准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声乐教学的语言应该力求简洁,不仅做到完整清晰,还要做到精炼标准,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要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同时做到吐字清晰,使学生对音乐魅力的感受更加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2.声乐教学语言具有渲染性。歌曲经常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行声乐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渲染氛围的作用。歌曲的灵魂不是华丽的曲调、丰富的歌词,而是歌曲自身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演唱时,要是自己的表演做到声情并茂,以情为基础,带动字、腔、气、声,先感动自己才能做到感动别人。即演唱者要对歌曲做到心领神会,对歌词深层次的含义用心去琢磨,用自己真正的感情去表演。3.声乐教学语言具有肢体性。声乐老师在授课时,除保证语言的标准简练之外,必要时还要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辅助,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声乐。肢体语言相比于其他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能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更容易理解。4.声乐教学语言具有亲和性。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到有方法有感情的唱歌,以一定的理论和技巧作为手段,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以放松的心情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所以声乐教学亲和性的重要性得以显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自己教学方式的亲和性,做到真正关切学生心理。
二、声乐教学语言的合理化运用
1.要做到形象生动的同时保证语言的准确规范。做到形象美只是声乐教学的一部分,声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声乐教学还要做到科学美,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声乐术语,用词要准确规范,简洁精炼。教师要全方面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发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并通过自己的经验向学生生动的传授发生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更全面的认识。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性和启发性进行积极引导。有需求才能产生动力,如果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有强烈的分析和解决需求,那这个学生的思维肯定是积极的。所以声乐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来刺激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热情,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以启发性语言为主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音乐教育。唱歌之前,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唱歌的欲望进行激发,使学生的整个状态达到最佳,使学生发出的声音优美而又自然。3.声乐教育要采用积极互动的模式。教育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声乐教育更是如此。单单通过有关于声乐的理论或者书面的文字资料对唱歌的发生进行练习是不现实的,训练也是极困难的。因此学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在老师教授的练习方法下进行练习,并把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时的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计划和教学办法。
声乐教学是一种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习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终身的。由于声乐教学的复杂性,使声乐教学语言的合理化应用更加重要,教师要学会利用声乐教学的语言特点来进行逻辑清晰感染力强的声乐教学,通过对声乐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来刺激学生对声乐课程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参考文献:
[1]万力.声乐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运用[J].黄河之声,2015,13
篇4
【关键词】音乐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其艺术的专业性及群体和特殊性,较之其他学科大学生有所不同。
一、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1、性格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望强
音乐类大学生多数都是从事表演专业,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活泼开朗。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此展示自我。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对人性格的熏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五,六岁就开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音乐的动感,音乐的活泼,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也就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洒脱开朗的性格。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对专业的自信和满足自身成就感的需要。
2、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音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过程。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因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人际关系不融洽,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3、自信与自卑心里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于音乐类大学生来说,能否站到舞台上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的学习和生活。
4、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从情绪和行为表现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征兆。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点。如果不尽早发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二、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由于上面提到的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显得活泼开朗,以至于容易时一部分人认为音乐类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容易受到限制
由于音乐专业多是采取“一对一”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可授课模式,因此,能够在年级或是某个系范围内把学生安排到一起上大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现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实行的选课制度,使得学生仅有的公共时间也被各种公共选修课占用,学生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和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实践在高校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根本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不但能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而且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扭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认识的误区,起到较好的督导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培养雪很深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途径。要发挥音乐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2)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类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容易收到限制,因此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各年级中分别逐渐若干团体,组织在固定时间内没有课程的学生参加,由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负责领导,就大学生们共有的某个成长课题或心理困惑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改善人及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儿科学版)》,2006(4).
[2]总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下发.
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 师范性 综合能力 教学形式
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师为目标,然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上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基础
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声音技巧和发声方法,忽视了声音的美感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审美标准,歌唱者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体味声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唤起内心的共鸣,使歌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在课堂发声练习时,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建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中外大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内涵,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对歌声的审美、音乐感觉的审美、演唱情感的审美。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2.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演唱会和声乐比赛,演唱形式多样化,可以独唱、对唱、重唱、小合唱等,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要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合理设置声乐教学曲目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教材曲目类型单一,专业性很强,独唱歌曲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教学。而在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集体性的演唱方式比独唱更具有实用性。因此,在曲目的设置上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不能盲目追求作品的难度和专业性,要大量扩充一些更通俗易懂,更能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曲目要尽可能丰富一些,打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束缚,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以及其他演唱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将来唱歌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准备。
四、结合声乐理论进行教学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仍然照搬声乐表演专业的模式,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声乐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声乐基础理论都很薄弱,如对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特别是歌唱的发声器官都不了解,由于缺乏理性认识,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必须将声乐理论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如歌唱的嗓音保护、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艺术、歌唱心理等,使学生不仅靠感觉去学习发声方法,还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
声乐个别课是音乐学院传统的授课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专业技巧的提高。声乐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技能训练小组课和观摩实践小组课,两者兼顾既可以解决共性问题又可以提供互相学习机会。声乐集体课是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贯穿声乐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正是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体现。
篇6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探析
一、前言
长期以来,声乐课的教学形式一般多传承了“师――徒”式的个别课教学,其明显的教学优势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仔细地专门地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这已经是无数声乐教师数百年来总结出来并普遍采用的基本形式,在现代的专业声乐教学中也依然是占据主要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在高师声乐教育中,声乐集体课、小组课等教学形式开始被讨论、研究和实施。随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音乐艺术教育日益得到高度的重视[1]。但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毕竟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声乐艺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更是有着诸多的特殊情况和困难。首先就必须研究普通高校性质与目标,改革传统的个别教学的形式,开拓新的教学思路[2]。
二、声乐教学形式
1.集体课教学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师与学生比例状况尚不可能允许采用传统的声乐个别课的形式组织教学,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目标也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大大区别于专业的声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体艺术教育指导思想已使得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脱离了纯技能学习的目标的束缚。声乐集体课虽然没有个别课教学那样更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协作和有针对的解决问题,但是它也有授众面广,整体的学习效率高等的多种优势。集体课的教学形式最方便于组织大学生进行集体的歌唱活动,还能很好的体现歌唱艺术的审美、教育和社会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另外,有关声乐教学的基础常识和理论知识内容更是适应和需要在这种集体课中进行。
因此,声乐集体课是当今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实的必然要求,而且要成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的教学形式。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声乐集体课的规模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适当缩小,人数不宜太多,分班是要根据选修人数的多少和学校现有的教学硬件与软件条件来进行较为合理分班。人数太多,在发声练习和歌唱时就会很难辨别出学生声音,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要活泼生动而又松弛有序的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小组课教学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辅助和提高的形式
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特别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被定位于集体课教学的提高教学,一般为2到4人为一单位,一般是在一学期或较长时的集体课教学之后进行。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突破这样的认识与定位。小组课要考虑到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其规模一般在10人之下为宜,主要可以根据声部和学生的水平差异来分组,小组课教学主要是在歌唱发声技术练习教学中运用,是在顾及共性内容的教学和极力挖掘大多数学生共同点的基础上,同时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特征和学习要求的,辅助于集体课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歌唱发声技巧练习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声部不同、声音条件不一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声乐小组课教学有必要和集体课教学同时开设,适当的设置小组课的教学,既可以弥补集体课对学生个性化教学的不足,又可以使集体课教学得到巩固与提高。
3.个别课教学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特殊形式和手段
普通高校出现出类拔萃的音乐艺术人才,也是不为鲜见的,对于他们,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任何学校都有发掘与培养的责任与义务,要在普通的音乐教育的同时,增加特殊的学习内容,也要更多的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总而言之,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有以集体课教学为主要形式,使三者科学地结合,合理地安排,才会使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形成一个较为立体的、相对完整教学方式的体系[3]。当然实际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三、教学方法探析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当前,各教育领域都重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研究,声乐学习的学科特性也要求在传统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法也必然少不了一些传统的有效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模仿法、交流法、情境法等等方法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授课形式等多种因素的特殊性。因此,继续探索传统的优秀的声乐教学方法,借鉴不同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这些被认为是较新的教学学法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试用,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领域内,由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系统的学科建设的起步较晚,因此,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与研究更显得必要,更能体现出其研究的价值。这里仅就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研究性学习
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境中大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普通高校声乐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由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较为综合性的声乐教学内容的等等因素所决定的,在声乐大课的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其特有的研究和实践价值。因此,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研究性声乐教学应该是包含既有广泛的又有深刻的,既有单一的又有复杂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普通高校学生的研究水平和人文修养较高,开展与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水平相适应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研究性音乐学习将培养学生对音乐自主能动的实践,多元的理解和批判借鉴的审美以及研究创新的态度,同时,对于深入音乐文化研究,交叉学科的形成等都是有益处的。
2.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具有显著实效,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曾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然而声乐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就是实践和参与,学生的实践和参与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力,鼓舞学生克服紧张、羞怯。大胆表现和勇于创造,是教师首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造和表现音乐的主人,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音乐见解,教师始终保持亲和、欣赏的态度,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个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美的熏陶和教育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全身心自由歌唱的乐趣。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适合于小组课或集体课,符合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来至各院系的大学生在小组里较易克服羞怯感、产生集体荣誉感,这样既增强了友谊,又巩固了各类音乐知识。教师善于发现并鼓励大学生特长,使他们各自的特长与音乐巧妙地联系起来,既能提高了歌唱修养,又增强了演唱自信心。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演唱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倾听观摩,彼此交流演唱体会,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展示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感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表演创意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大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他们在一起演唱配合融洽。表演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比他们单纯地学习几首作品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深入地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对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4]。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与提高,随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必将很快改变其目前地弱势地位,迎来教学发展的繁荣局面,更好地满足广大大学生的声乐学习的热切渴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淼.试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新观念[J].科技文汇.2008.6
2. 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
3. 冯兰芳.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J].音乐教育.2004.1
4.张重辉.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2004.2
篇7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碰撞;交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01-02
近30年美声与通俗唱法之间出现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对话,包括美声歌手与通俗歌手同台演出、同唱一首歌曲、共同录制一首歌曲;美声歌手通过“翻唱”通俗歌曲获得通俗歌手的文化身份;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技巧和风格上的相互融合等等。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思考该如何通过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融合这两种唱法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一、美声与通俗唱法之比较
美声唱法这一演唱风格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意大利文为BEL CANTO,即完美的歌唱,所谓完美的歌唱,即歌唱者不仅仅是在声音上要求有完美的表现,还应该表现在歌唱的内容,歌唱者的气质和仪表上。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因而音色明亮、丰满、圆润、松弛,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声区统一,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音色,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论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它起源于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布鲁斯(Blues),形成于电声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以自然嗓音、以情代声、突出个性、亲切随意为其主要特征。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 共鸣运用不多, 喉咙不要求打开, 呼吸运用普遍较浅, 声音自然流畅, 无多大修饰, 音域不宽, 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一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主,但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
二、美声与通俗唱法之融合
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凡属正常的发声器官,其生理构造就没什么两样:都是靠肺呼吸,靠喉器中的两片声带发音,靠咽腔、鼻咽腔等共鸣器官产生泛音共鸣,而后形成歌声。就歌唱状态而言,美声与通俗种唱法同样要求通畅的共鸣、强有力而灵活的气息支持、有特点的音色;从演唱技巧而言,歌者歌唱时都应以情带声,呼吸的方法都是靠腹部横膈膜以下和咬字上都要求清晰,都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这些都体现出两种唱法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
美声与流行歌曲之间的融合对话是近30年世界歌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两种唱法融合的风格所表达的情感鲜活、丰富,声音也很亲切、随和,容易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演唱方法上,古典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在演唱上重视呼吸技巧的运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从而可以比流行唱法采用的“胸式呼吸”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高音区用这种呼吸方法有很强的爆发力,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弥补了流行唱法的演唱过于随意没有科学发声方法的缺点,通过运用古典美声唱法的科学歌唱方法,使歌曲听上去气息稳定,声音连贯,音色优美,不至于使听众觉得歌曲过于肤浅而没有内涵。
美通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也是国内外乐坛中经常提起的“跨界演唱”,如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或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乐调的曲子。世界上跨界歌手有很多很多,如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凯瑟琳・詹金斯、英国利兹的女歌手Corinne Bailey Rae等等数不胜数。而当今世界级天后歌手,多次获格莱美奖的莎拉・布莱曼,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子。莎拉・布莱曼曾拜专业的美声唱法老师进行正规的声乐训练,所以从她演唱的通俗歌曲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出她将古典与流行演绎到了极致,这便是通俗与美声相融合后的产物了。
总之,基于美声发声的科学性,借鉴美声的技巧训练方法在流行歌坛被广泛认同,也是通俗唱法得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两种唱法融合是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很多教授美声的老师,一味的给学生唱美声作品,制造出所谓的“宽”、“厚”;教授通俗的老师,就一味的给学生唱通俗歌曲,对于美声类的东西一概不接受。这样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学习美声的学生,将来只会唱几首美声歌曲;学习通俗的学生,只会唱几首通俗歌曲。
只有真正地理解了美声与通俗唱法的含义,并充分地了解美声和通俗唱法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在声乐教学当中才能够游刃有余。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点的训练也是美声唱法最注重的地方。
首先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唱的共鸣技术,强调共鸣的贯通和统一。把整个身体作为歌唱的共鸣腔体,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将口、喉,咽、内口腔等调节成“管状”共鸣体,强调高位置的共鸣技术,使声音集中,加强嗓音声波的共鸣震动,增强声音的掷远效果和穿透力。
面罩共鸣被称为美声唱法的精髓和关键。一般声乐训练中都是采取“哼鸣”的方法来获得“面罩共鸣”。“我们在哼鸣的基础上唱出的声音,就是面罩唱法,好的哼鸣就能得到所谓面罩唱法了,当然紧了就不行了;哼唱可以产生最丰富的声音共鸣,它是所有发声的基础,其他母音不过是把这个子音(m)加以修饰而成;如果歌唱者在哼唱一个长音时,肌肉是放松的,他将慢慢地把下巴放下来,直到口大大地张开,而对哼唱时所形成的声音共鸣不会有任何干扰,这也可以作为对正确哼唱和正确共鸣的一种测验。”所以不妨理解为,在我们歌唱的同时,要把声音的位置集中于面罩共鸣处。
其次在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呼吸的训练,强调用气去歌唱。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再有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吐字咬字的清晰。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元音平整而圆润、流畅。在意大利语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响亮清楚,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加上意大利人说话夸张等特点,扩张适当的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的空间,发音位置靠前,有利于歌唱发声自然,对美声的发声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对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在声音的要求上显得更为宽松,更注重演唱者的个性。
首先通俗唱法区别于传统美声唱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可以运用声伴气技巧。在教学中训练学生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闭合的声带,与声音一同发出。简单的说,就是强调声音的漏气状态,形成气与声的另一种组合方式。
其次是假声和哭腔的训练。假声,就是在高音处,声带边缘振动,胸腔瞬间不产生共鸣,而只强调头腔共鸣产生的效果。假声的运用技巧性较强,同时,它的运用也不是随意性的。如果细心实践就会发现,低音区是无法自然地唱出假声的,而只有在高音区才能运用假声演唱,这是假声运用的第一条件。哭腔,是指歌唱发声胸腔瞬间不起共鸣,声音划向高位置假声,然后再迅速恢复共鸣,还原真声所形成的近似“哭着唱”的声音技巧。
再有就是通俗唱法多是借助音响来扩大效果的,所以教授学生话筒的正确使用也是教学特点之一。有人称话筒是通俗歌曲演唱中的“第二张嘴”,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科学地使用话筒可使轻声唱法的歌曲演绎得更口语化,更亲切,可使劲歌式的作品表现得更刚劲,更激越。但同时,话筒能美化人的声音,也可使一些演唱中的问题“曝光”,话筒控制不当,往往会造成破坏性后果。
那么,我们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合两种唱法的教学特点,不限制学生的演唱风格,吸纳两种唱法的优势所长,给学生带来更多元化的发展,让他们不会为声音所迷惑,做到真正的以情带声去演唱。而且能把部分声音先天条件不完美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后,即使是脱离麦克风,也能唱出很优美的音质。
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下面几点训练:
强调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边吸边向外膨胀,一切都要保持放松、自然。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可以用“闻花香”――生活中最容易体会到的动作,来边吸边小腹向外突出,吸气后稍加停顿,然后保持吸气的状态进行呼气;呼气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小腹很快就收回去了,而是继续保持着吸气的状态向外呼气,然后再一点点地慢慢收。
重点“ i ”母音的训练。“窄母音宽唱”,在唱“i”母音的时候,要注意喉咙的打开,声带的闭合,并要保持半打哈欠的前半部分以吸的动作来唱,还要求声音明亮、集中、靠前,并具有共鸣。
打开喉咙,放下喉头。“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其实是一个动作,喉咙打开了,喉头自然就放下来了。Seth Riggs大师在教林俊杰唱歌时,就亲自让林俊杰摸了他的喉头部分,感受喉头的动作。
加强面罩共鸣。虽然两种唱法共鸣的效果、比例不同,但都要有共鸣。
“三点一线”的歌唱。所谓“三点一线”,其中三点,指的是上腭中间点、上齿背中间点和眉心点,而由三个点所连起来的一条直线为“三点一线”。它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歌唱中能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条线,它会使声音灵活多变,运用自如。
歌唱中的咬字训练。两种唱法咬字的位置是一样的,即“上齿背”这个点是必不可少的。“字正腔圆”也是两种唱法的共同要求,并且它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另外,在咬字方面,要遵循“宽母音窄咬,窄母音宽咬,横字竖咬,竖字横咬”等原则,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避免“字多声少”或“字少声多”,并遵循“咬清字头,唱好字腹,收准字尾”的一般规律。
美声与通俗两种演唱方法的融合是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任何学科都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更新、提高自身的内容,所以美声和通俗教学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而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与借鉴,找到美声和通俗融合的更好的方法,在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上寻求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1.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收获到快乐和成功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指导以及分层训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不同,教师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学、乐学,乐于进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声乐小组进行声乐训练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声乐方面比其他学生在专业上有着一定潜质的学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学生的基本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学习基础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不但要为学生创设舞台,还要让学生在表演中得到锻炼。如,在《七子之歌》的演唱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嗓音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理论,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也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指导。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声乐教学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和教师的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可以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谈话以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参与。如,在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意境,并能够思考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感知了歌曲的内涵。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声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教师要提高学生辨别声音的能力,避免重复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以及纲要信号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以及表演技能的教学,实现声乐教学课堂的提升以及学前声乐小组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集体教学,对歌曲中涉及的各种乐理、视唱等问题教师要充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声乐训练,有效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声乐水平。
二、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
1.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条件在声乐小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不同学生的音乐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音乐特色。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特点,开展特色课堂的教学。教师要加强第三层级学生的特点,首先需要授课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在倾听中辨别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比较,在倾听中探索,指导学生在练习和模仿中解决各类问题。另外,对于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现自身才能的条件,对学生表现不错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入到声乐训练的过程中。
2.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单独制订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声乐基础不一样,嗓音条件也不一样,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声乐小组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方向的教学因材施教,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声乐训练的特点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改变自己的声乐问题。让学生熟悉歌曲技巧,熟悉使用各种演唱技巧,并熟练地应用到演唱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融德育教育和声乐知识一体,让学生用心去聆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养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演唱的技能。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声乐演唱能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唱内容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声乐知识以及歌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感知舞台感觉,对所传授的声乐知识能够较好地理解。如,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腹腔以及胸腔的发音,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带、口腔的发生以及腹腔和胸腔的运气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录像,让学生感觉一下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2.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能力在声乐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声乐能力。教师要借助一些初级的、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软件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发扬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能力。教师要巧妙使用教学手段发掘人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思考如何才能将自身的声乐合唱能力以及声乐演唱能力发展下去。如,在声乐小组进行《黄河大合唱》的合唱练习的时候,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中歌曲的内容,再配以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声音波形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声音,并使自己的演唱更加直观化,更好地改变自己的演唱方面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演唱状态录制下来,帮助学生能够多看、多听、寻找自己的不足。
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严格训练学生声乐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学前教育学校声乐小组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另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学生能够采用单纯性呼吸练习以及在发声中练习等两种形式进行呼吸的训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头腔和胸腔共鸣的混合音进行哼唱训练以及发声训练。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混合共鸣和头腔共鸣的真实感觉,并在这个过程中保证歌唱声音更加协调优美。
2.严格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和训练实践中提高能力声乐小组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发音实践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音方式,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运用和掌握,在为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教师要能善于纠正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激发自己的个性表现力以及个性创造力。教师要强调学生日后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整合声乐小组的优势,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和训练实践中提高能力。教师要将声乐小组的学生按性别以及嗓音特点再细分成低声部、高声部、男生、女生等小组,同时针对男女生在演唱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组集体练声,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想象力,让学生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技能。
3.针对幼儿教育的学生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要面向幼儿进行教学,因此学前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对学前教育的声乐小组进行训练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特点,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考虑到毕业以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感受声乐学习特点的时候不断熟悉幼儿学生声乐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适应毕业以后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考虑到声乐小组学生的特殊性,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文化修养、年龄等特征出发,培养能够适合幼儿教育的学生。
篇9
[关键词]声乐 教学 途径
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声乐教师的教学是自身技艺和经验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是对经验的学习和声音的理解,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成为声乐“教”和“学”的难点,所以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声乐学科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声乐教学特点及其表现
声乐学科在歌唱艺术特征、声乐理论、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与学的辨证关系等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声乐经过长期发展和音乐教育家大量实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对声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共性特征的一种理论指导。相对于理论来讲,声乐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则主要是一对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当前所处的声乐学习阶段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甚至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因生理条件的不同、歌唱习惯的不同、歌唱心理的差异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共鸣理论强调“歌唱发声的共鸣有三个条件:一、共鸣空间;二、存在与共鸣空间的音响;三、通过共鸣空间里的空气,共鸣三要素缺一不可”。①这一理论对共鸣的获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具体的三个条件涉及到腔体的打开、歌唱的发声、气息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歌唱状态又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解决不同的问题,来满足三个条件从而获得良好的共鸣。所以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异性是声乐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声乐训练方法与技巧获得充满辨证的思维。声乐教学总体培养目标是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掌握发声技巧,能够演唱适合自身特点的声乐作品。这些不仅需要“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哲学的思考和辨证的思维,才能真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基于声乐自身的学科特点,训练方法不像其它学科具有规范严格的训练过程或者具体技巧的操作流程。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常常采用很多训练方法,不同的老师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相同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也会选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意念教学法,它要求歌唱者未发声前在大脑中有声音的概念,在思想上赋予声音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这种意念学习法要求学习者刻意记住和留意某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对于学习者来讲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这次获得了一种感觉演唱起来很好,但是下一次用同样的感觉却又不是同样的效果。在情感教学和处理方面,声乐教师往往又要求学习者“以情带声”,甚至要求在歌唱中忘记歌唱技巧,而实际上歌唱是必须使用技巧的,这些引导使声乐技巧的获得和使用显得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用辩证的思维来完成教学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呼吸和气息的运用方面,教师会要求学生体验“闻花、抬重物、叹气、打哈欠”等状态,以此引导歌唱者寻找歌唱呼吸与气息,并且要求“把气吸到腰上”,但事实上气不可能吸到腰上,这就要靠演唱者自身的一种感觉来感受和掌握这种技巧。对气息的控制和放松在某种程度,气息与其它方面的配合是否到位,这些都需要去思考。此外,如身体和声音平衡方面的“支点”提法,为获得良好高音提出的“关闭唱法”等等,都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
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声乐教师需要积累大量教学经验才能将声乐教学方法吃透,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将声乐学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要求师生充满辩证的思维、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悟性,才能将声乐教学理论、经验、听觉、思辨达到完美统一,所以声乐的学习是天赋、勤奋、智慧、情感的有效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的辨证统一。教师欲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对正确声音的听辨能力,第二是对正确声音的示范能力。第一种能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对众多声音的判断和辨别;第二种能力则主要来自自身的歌唱实践和经验,教师通过正确的声音示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听觉体验和声音对比。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向才能正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明确,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指对通过科学的发声技术(呼吸、共鸣、位置、语言等)训练后,演唱出来的声音效果的正确认识,所以声乐教学是教师在具备两种能力前提下对学生声音及发声技术进行听辨、纠正、示范指导的过程。
教师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才是科学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科学发声方法的过程。科学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不断进步最为重要的一点,但是很多学生有着不同发声问题,比如高喉位、气息僵、下巴紧张等等。如果老师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或者发现了而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那么教学方向将出现偏差。对每一位学生来说,自身问题不及时解决,声乐水平的提高将无法继续,所以声乐教学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学习声乐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观念,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动脑。声乐实践性较强,器乐专业学习的工具是乐器,而声乐的乐器是自己的身体,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声乐练习中会因为自己的发声给耳朵产生一定的错觉,正是这一点,大大增加了声乐学习的难度,所以声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
(二)辨证施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和“学”是分不开的,二者充满了辨证关系。声乐教师要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对声乐教学的科学认识,同时还要着手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的学习和课下的练习,课堂学习是老师对声乐学习方向的指导,课下学习则是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可能还要面对不同的老师,所以教和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辨证施教在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声乐教学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涉及到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嗓音条件、歌唱心理、学习方法、领悟能力等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先了解“材”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声音条件、歌唱心理、歌唱阶段,以及在这一阶段整体的学习方向,在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过程中学习个体存在的问题等。教师应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做出客观整体的判断,实施针对性的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地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绝不该发生的”②,这些足以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音乐 专业方向 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特点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史等多门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纯理性特征,让这门课程教学起来较为深奥,学生大多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有何让这门课程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谈及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乐理、和声学的知识;学会对作品的和声分析、调性分析、结构分析。
2.通过文本分析,初步了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3.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的创作技法,初步学会歌曲和小型器乐曲的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容易忽略后面两点。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慢慢发现,恰恰是这后面的两点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非作曲专业的学生。
针对于此,笔者在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中,尝试着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所谓独立学院的实际,主要体现在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区分不明显。而音乐表演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复杂,但各专业方向人数参差不齐,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合班授课,例如钢琴表演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或者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合班进行乐理、和声课等的教学。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块:第一块是对整体课程进度计划的更改。传统的课程进度计划是依据教材的内容,从小型曲式逐渐讲解到大型曲式。改革后,笔者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第一学期完成曲式基本原理的教学。注重讲解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的基本曲式结构特点,每种曲式结构分析3—4首作品,初步掌握曲式学的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第二学期突出作品分析的内容,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二块内容。即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突出不同的分析侧重点,强调与专业特点向结合的应用方式。这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音乐学专业(即音乐师范专业)
由于录取时分数线的要求,往往师范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强,但在钢琴演奏能力方面,却又相对较弱。考虑到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为学校或者艺术培训班,以音乐教师居多,因此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时,所选用的乐谱应当是声乐作品和钢琴作品相宜,而且作品的难度不宜太大,增强学生对于乐段的深层次分析。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适当地引入一些小乐队编配的方法以及歌曲写作技法,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到学校排练鼓号队或者小乐队的需要。
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
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钢琴基础好,识谱能力强,往往乐理、和声的基础也较强,因此针对钢琴表演专业,应当更多选择钢琴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强和声和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曲式结构原则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常用结构原则的熟知与敏感度。例如三部性结构原则中,注意中段材料的发展与对比,观察再现段与首段的比较;变奏结构中,注意主题材料在不同段落中的变奏方式与手法;回旋结构原则中,注意主题回旋运用以及主题与对比段之间的联系;奏鸣结构原则中,注意主副部的对比,各自材料的展开方式等。通过对曲式结构原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性认知,巩固对作品的记忆深度。
三、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演唱方向)
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钢琴基础较弱,而对声乐作品较为熟悉。考虑到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中外艺术歌曲作为分析的对象,再辅助以少量的中国传统民歌和歌剧选段。外国艺术歌曲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有着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中国古代姜白石创作的《梅花天引》 都是声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这些作品为分析对象,不仅与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接,学生易于接受,而且通过对这些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 、钢琴声部的和声特点、整体结构特点内容的综合分析,提升学生对这些声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提高演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歌曲创作的内容,学习简单的旋律写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歌曲创作的角度去了解作品,同时也培养了简单的旋律写作技能,以便将来工作时应用。
四、音乐表演专业(中国乐器演奏方向)
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包括竹笛演奏、古筝演奏、二胡演奏、琵琶演奏等中国传统乐器,由于这些乐器接触到的乐谱多为简谱,并且是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曲目,因此在面对这些学生教学时,如果采用西方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学生会面临识谱、接受难等问题,而应当采用学生熟知的民乐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一些传统的音乐结构的认知。尤其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创作特点和线性结构特征、以及一些大型曲式结构板腔变速体、曲牌联缀体等的认识和学习。
- 上一篇:安全监理工作小结
- 下一篇:安全监理方案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