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学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医学科普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育观;二期课改;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03-02
[作者简介]陶春梅(1980―),甘肃白银人,硕士,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问题与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笔者经常会有两方面的困惑。第一类困惑来自自身。数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去教数学?如何制订教学目标才能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吸引学生兴趣?另一类困惑来自外界与学生。“华人学生悖论”:中国教学环境落后,如大班教学,教师中心,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繁多、节奏快,习题艰深,高压力的考试,但这样的环境却培养了成绩优于西方同龄人的学生;TIMSS和PISA提出的“东亚现象”:东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但同时,东亚学生在数学信念、态度、情绪方面的表现有时候是倒数的。[1]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授数学,却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枯燥,还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出了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及其转变
以上种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究底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出了问题。数学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作用等的看法。[2]教师的数学教育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决定着他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表现。
(一)常见的数学观
数学教师常见的教学理念: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就是解题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数学就是用一大套法则公式去解题;数学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这些观点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中所占据的比例不小,它们既不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认识,也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这些观点带来的是枯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只能在题海中埋头苦学,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这严重背离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能应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1]
(二)数学教育观转变
数学教育观转变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行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同时这种观念也限制了我们的课堂。因为尊重,所以学生都听教师的,课堂慢慢地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21世纪以来,上海的二期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它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适应课堂的局面,建立起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
现在的教师也的确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并没有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反省一下笔者这些年的教学生活,公开课“作秀”味道严重。这是因为教师还没有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观。其实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但也要注意,教师虽不是主体,但其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任何淡化教师作用的数学教育观都是不对的。
2.教育目标的转变。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我们的课堂就教什么;高考什么考得多,我们的课堂就什么练得多。二期课改指出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高考,而是学生本身。
数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才能,这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惜时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创造性的问题并不是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其次,数学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实际应用的能力。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多时候是在构建空中楼阁,学生只是学会了做数学题,但是不能用数学思想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让数学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适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突出数学建模,强化数学实际应用。笔者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引入了世界杯的主题:设计守门员扑点球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扑住点球的概率;世界杯小组抽签问题等。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转变。现代的教学课堂不再是一根粉笔唱主角了,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PPT、几何画板、Flash等多种软件的使用让课堂生动具体,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很多教师包括笔者自己有的时候只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只是把板书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展示,电脑与黑板无异,这样做其实毫无意义。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某些章节如立体几何、空间向量、解析几何、函数等抽象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多媒体既然是辅助教学手段,就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4.评价角度的转变。学生本身没有好与坏、高与低之分。但是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都会对学生乃至一个学校有好坏的划分标准,而现阶段主流的标准依然是成绩。成绩的好坏只是评价的一个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的。
(1)全方位评价学生。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只从智育的角度进行评价就有失偏颇。普通中学学生内部成绩差距较大,与外校相比存在集体差距,如果只从单方面评价学生是有失公平的,这样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就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优秀。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公平评价。
(2)以形成性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其弊端常常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样就割裂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内在联系。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取得进步,也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科普动画;技法分析;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56-04
科普动画片能改变传统僵硬的科学知识传授方式,代之以轻松愉快的展现方法,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生动地了解科学知识,在娱乐的同时认识奇妙的科学世界。科普动画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我国当代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一、科普动画创作概述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动画创作具有表现内容广泛、传播载体多元化、科普风格多样化等特点。科普动画以表现的学科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农业学科、医学学科、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以媒体承载方式可分为电影、电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科普动画的风格可分为水墨风格、写实风格、水彩风格、油画风格、卡通风格等。
完整的科普动画创作过程主要包括文学剧本与文字分镜头设计、 角色与场景设定、风格与造型设计、背景与原画设计、动画创作与剪辑合成等过程。在创作过程中,多种元素各个环节应相互制约又彼此呼应,根据科普动画表达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科普动画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对科普动画内容、表现形式、表达设计进行精细严谨的设计,才能保证创作出高质量的科普动画作品。
二、科普动画的内容取舍:知识与情节应相得益彰
根据字面意思可知科普动画就是传播科普知识的动画片,所以科普动画的内容肯定跟科学知识有关,但是在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一个深入人心的科普动画必定要有精彩的故事,人类自古以来就离不开故事,中国的《诗经》、《山海经》、《史记》,以及外国的《一千零一夜》、《圣经》,每一部都是以故事做依托来叙述历史、宗教、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要宣传的科普知识的限制,科普动画片在故事的选材和编排上难度更高,如果制作者不注重故事的设计,制作出的动画就会枯燥或者说教,很难吸引观众。
因此,精彩的科普动画离不开故事做保障,科普知识要融于精彩的情节之中。一部优秀的科普动画,光有精彩的故事还不够,还需要把故事情节化。情节和故事是不同的,故事是未经处理的生活原型,而情节的处理需要有其自己的叙事和周密的安排;故事只有一个,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情节则可以根据一个故事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版本,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主题,用了不同的叙事和情节安排,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但动画片情节也不能毫无边际的胡乱编写,需要尊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更要合情合理。科普动画片情节的设置,还需要基于怎样能更好地传达相应的科学知识,在遵循现实生活中已有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让科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三、科普动画的表现形式:因内容而宜
科普动画片究竟应该做成何种形式,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国的科普动画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以冒险为轴心,以《海尔兄弟》为例,这部巨型动画片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完全按故事的发展带出知识点,沿着剧中环球历险的路线,展示地理知识,展现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揭示神秘的自然现象,传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并不是典型的科普动画片的做法。②受欢迎的动画系列动画片,以《蓝猫淘气3000问》为例,它的外观、结构非常简单和雷同,表面上最具有科普动画的样子,一般是一集一个知识点地介绍,最为典型的是每一集中都有一段全科普内容的动画解释。③以某个卡通角色为引子,贯穿整个动画过程,如《怎么来的》这部由BTV制作的科普动画由一个叫毛头的卡通角色来串演,它有着通晓古今、上天入地的本领,这种设定的好处就是它随时可以进入科普讲解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有意思的动作和语言,让科普讲解变得生动。
总而言之,科普动画片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创作者应注意根据不同的科普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四、科普动画的表达设计:多种元素有机融合
科普动画中的元素主要包括人物角色、场景组成、字幕、配音、音乐等,这些元素有着独特的个性,但又相互映衬,有机融合,使整个动画片浑然一体,特色鲜明。
1.角色的设定要符合其性格特征
以《蓝猫淘气3000问》为例,在人物造型方面,创作者以动物原型做主人公,形象活泼可爱,符合儿童的审美和喜好,主人公蓝猫是一只蓝色的猫,蓝色是梦的颜色,代表着幻想和探索,大大的眼睛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圆滚的脑袋和憨厚的声音给了它充满爱心的“猫大哥”形象。
2.场景设计要与角色造型整体一致
场景的设计要与角色造型和预设整体风格相一致,色调根据需要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以《海尔兄弟》为例,这是部展现地理知识的动画片,动画中的蓝天、白云、海鸥、轮船、沙滩等以现实世界为依托,既卡通又逼真,加上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俩,很容易使观众流连忘返。
3.配音和音乐不可或缺
配音和音乐与人物角色和场景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根据剧情需要,动画片中少不了有解说或者对白的出现,这就对配音者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剧中人物角色的配音,要选择适合人物年龄和性格特征的声线,必要时可以用变声软件变换声道;对于解说词和旁白的配音,则要求配音者必须发音口齿清晰,语调缓和适中,声音优美好听。作为背景衬托,音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可以是为某个科普作品特意创作的,其旋律和歌词都要与作品的主题一致,也可以使用别人已经创作好的音乐,若引用了非原创音乐,必须在片尾字幕中标明。
五、《氧气去哪了》科普动画的设计
近年来雾霾频发,对人体危害极大。2013年1月以来,多次雾霾过程笼罩我国多个城市,更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的只有不到1%,为了让人们认识到持续的雾霾将会带来的严重结果,本动画片以期通过清新的画面风格、夸张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内容展现等来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1.情节设计与剧本编写
为避免枯燥感,本动画片通过故事情节引入环保的主题,结合当下各种防霾攻略的出现,动画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中间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夸张手法展现未来的人类需要靠戴氧气罩来呼吸,并和现在汽车需要去加油站加油一样,未来的人类需要去加氧站排队加氧。情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公元2060年,中间一部分是回忆片段,回忆环境从还没有被完全污染到被各种污染物污染的过程。开头讲的是在公元2060年,人们每天都是戴着氧气罩生活,并且需要经常去加氧站排队加氧,本动画的主人公是一对爷孙,由孙子和爷爷的对话勾起爷爷对他小时候也就是公元2010年左右的回忆,由此转为第二部分,蓝天、白云、清水、绿草,无忧无虑的人们在公园里休息、玩耍,但同时,工厂每天都在排放着废气,拥挤的车辆在马路上行驶,每辆后面都排放着黑色气体,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麻木的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直到环境完全恶化,人类不得不戴着口罩乃至氧气罩生活。最后轮到爷孙俩加氧,孙子打断了爷爷的回忆,由此回到“现实”,也就是公元2060年,看着排队加氧的子孙后代和恶劣的环境,爷爷流露出愧疚而无奈的表情。
分镜头脚本是创作动画影片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剧本和解说词内容来设计相应的画面,配置音乐音效,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遵循画面形象简洁易懂和各镜头之间的链接明确的原则,将文字脚本描述的画面通过细化具体的语言加工成可供制作的镜头内容,并按顺序标出镜头的镜号,在需要的地方标出了相应的解说字幕和对白。《氧气去哪了》科普动画的部分分镜头脚本见表1。
2.角色、场景设计与动画实现
动画角色设计方面,本动画的主人公是爷孙俩,由于主人公的出场大部分展现的是特写,所以只是详细绘出了主人公的上半身,而对于陌生人和路人这类角色采用简单的圆形和方形组接的方式来展现,造型如图1所示。
动画的场景采用简洁的风格,由于故事内容讲的是未来世界的环境已被严重污染,故将场景舞台颜色一律改为了偏暗点的黄调,街道建筑也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绘制,如图2所示。
有了剧本和分镜头脚本,接下来的任务是动画制作。本动画使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为Flash CS6。对于动画中的人物角色,先用线条和铅笔工具,借助于外置的汉王手绘板创作外形,然后根据角色进行上色,完成角色的设计与创建,如图3所示。
跟角色的创建类似,场景的制作,也主要借助于手绘板,利用线条工具和矩形、圆形等工具进行场景的设计与制作。如图4所示。
根据剧本及分镜头的内容,笔者前期创建好的元件模型有主人公爷爷、孙子、路人、氧气罩、口罩以及一些楼层建筑,然后利用补间动画、逐帧动画、遮罩动画等动画创作技术完成帧动画的制作。
本作品主要利用Premiere CS6对Flash软件中制作好的场景镜头进行后期编辑,并添加背景音乐及字幕等内容。由于前期效果已在Flash软件里制作完毕,而且基于本动画简洁的主题风格,笔者并没有在Premiere中添加太多华丽的特效,主要是在突兀的地方使用了较为缓和黑场的过渡,并在爷爷进行回忆的片段部分使用了羽化的效果。
动画中的字幕有着不可或缺的标识作用,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种具有独特美学的艺术载体。字幕可以很好的弥补观众对动画的理解障碍。鉴于画面的表达效果有限,在个别镜头处采用了添加字幕的方式,以期达到解释说明的效果。结尾时黑底字幕的呈现呼应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家园的心愿。音乐与影视画面的组合, 可以使影片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氧气去哪了》科普动画的目的旨在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画面展现的是因人为破坏而产生的不愉快的场景镜头,所以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一首略带悲伤而又很有节奏的英文歌曲《Don’t Cry》,其由平静转高昂的节奏正好符合本动画的剧情发展,伴随着画面一起深入观众的内心。
借助动画载体,科普知识传播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探索科普动画创作的新方向,开发内容与形式新颖的科普动画片,是科普工作者与动画创作者开拓创新,紧跟时展的必然需求。本科普动画片以多样的表现方式,使科普教育寓教于乐,可以使科普知识得以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48-49.
[2]王奕.从儿童电视看我国儿童使用媒介权利的实现与满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10.
[3]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D].北京:清华大学,2006:3-7.
[4]沈丹丹.科教电视节目的传播观念和教育观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7.
[5]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2-8.
[6]王文轩.少儿频道的媒介定位策略之思考[J].声屏世界,2006(2):23-24.
篇3
关键词:自杀现象;心理健康;教育
最近各种媒体关于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甚至年轻的大学教授发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人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成功案例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从 2005年2月份到9月份,至少有14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自杀成功。一个城市内一个群体在大约半年内发生这么多自杀成功案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自杀死亡 已经成为青年人非自然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考虑到自杀未遂和有自杀意念者,那么涉及自杀的人群数字将要翻好多倍,自杀身亡是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冰山一 角,我们的内心不能不为之震动。这些正值风华正茂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为什么要诉诸于如此极端的方式呢?其原因不能不让我们去反思。作者作为医科大学教师 队伍的一分子,认为有责任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来做一点思考和设想。
1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人们都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每个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以精神能量的方式作用 于自身。压力感是一种精神能量,是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对人的行为驱动的最重要能量。自尊(虚荣)、安全感、社交恐惧等压力来自于存在需求,它们的特点就是 阻碍变化。一般我们所说的压力往往来自发展需求,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这种压力的根源,没有自我意识,发展需求不会作用于人的大脑,也就不会有压力。适当的压 力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心理承受力、认识、思想境界等原因造成压力过度的现象。这些压力过度现象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超出了个体承受范 围,往往会给自杀现象提供可能性。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影响带来的过多过强的 压力对个体承受能力是一种严峻考验。总的来说,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因素综合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都是综合影响的结 果。
1.1大学生自杀的个体原因
现在学术界认为白杀行为是一种“病态行为”,大多数自杀者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种心理疾患“抑郁症”。发生抑郁症的个体,可能会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某种失衡 和缺陷。这种失衡或者缺陷的存在可能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遗传性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性疾患明显的家族倾向;其次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触发了机体的 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存在生理病理基础的情况下诱发了抑郁反应。如剧烈的负性生活事件的长期影响或反复刺激,以及长时间的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环境造成 慢性应激状态,这些都可以引起机体发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失衡和紊乱,是发生抑郁症的重要诱因。
遗传因素影响的确切机制的阐明,还有待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遗传因素进行干预的办法,也有赖于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人。但是,对于 具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应对措施,至少应对其个体的人格因素进行必要的追踪评测和标记,在平时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也许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然,实施的 方法和手段有待商榷。而且,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消除歧视和敌意。对其进行医疗千预的具体办法还有赖于医学科研和医学心理学不断进步。而个体发生 的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1.2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环境原因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以矛盾、冲突和压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学生活真正为大学生打开了接触多彩社会之门。也铺就了接触繁华社会之路,大学本身就位于或靠近社会发展的中心,这使大学生能够感受社 会的发展与繁荣,领略社会的变化,经受各种社会的诱惑和吸引。一方面是美好的理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竟争压力,面对着挫折、失落,甚至打击,美好的 理想容易破灭,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力的帮助,将会陷人抑郁和失望,容易导致极端行为。
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的年龄段,也是富于幻想和容易冲动的,难免出现矛盾,甚至是情感的纠葛,面对情感的冲突,有的大学生缺少解决的办法,容易陷人到绝望之中,从而出现极端行为。
优秀与平常的矛盾。曾经听说某某大学生以前很优秀,突然自杀身亡,感到困惑,这确实也是一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人大学之前,一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优 秀,往往是班级学习的尖子,年级学习的前茅,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是家长引以为豪的资本,是个人自信的源泉,也是个人“心理大厦”的基石。他们没有建立 其他的心理保障体系和支持系统,来到大学后原先的优势消失或不明显,许多尖子聚集,竞争空前激
烈,白己从优秀变得一般,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仍然是“前面一大片,后面有追兵”,心理平衡逐渐倾斜,内心矛盾冲突,进而出现失望、沮丧。
非成熟与成熟的发展调整。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的生活基本都可以用单调、枯燥来形容,学生们日以继夜的紧张学习和复习着。进人大学之后,简单的生活 忽然变得丰富和多变,内心世界也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心智从单纯向成熟急剧转变。对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真正的全面审视,对个人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调 整。外界环境的因素和自身的不确定性让个性的发展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在追求个人的目标过程中,在调整自己与周围人群的交际过程中,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 过程中,个体慢慢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组织、集体中的一员的个体,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大系统运行的人的压力感也会小得多。如果个 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不懂得换位思考,压力就会变得很大,很多木来是小小的生活或学习中的小事件也容易被夸大甚至无限夸大,钻人牛角尖。如果在心智成熟过 程中,没有恰当的合理引导,对于相对人格不够完善,性格偏狭的人也容易在转变的过程中迷失,甚至造成个体的身心伤害。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引导的偏向,学校没有建立起方便、有效的心理帮助体系。人们对心理咨询还存在误解 或不正确的看法,大学生自身个性的偏差,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大,现代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尽合理等。2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对策
对应发生自杀的各种原因,我们应该对可能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早期干预,干预的对策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2.1个人关怀的细微化
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会释放出很多信号,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数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 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细心的人拾取,如果他们有倾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暖、理解和关爱,一般都不会 将冲动上升为自杀。这就是危机干预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除了危机干预之外,对心理健康问题追根究底,未雨绸缪,也许才是防患于未然之必须。
2.2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深人和具体化
以往大家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之首的“传道”,很容易联想到政治教育以及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但 对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影响不断深人,同时,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应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因应于人类文明对人本主义的兴起和重视,在对教 育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上我们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呢?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表现在人类对于自身和环境的认识的不断深人以及各种进步对于人类自身的服务水平的 不断提升。对于个体进行包括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的日趋完善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事业文明程度更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的人性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给与必要的积极的人文关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累和作用,这也是完善个体心理素质并对之进行引领和塑造的有效途径。当然,教育终究是系统工程。
2.3调整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
相当多的青年人自杀行为发生在大学校园,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方式也就面临着大家的审视。当前阶段我国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和关键时 期,对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审视、改进和提高,无疑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人才。笔者曾经与相当多的大学生进行过交流,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在 大学阶段,他们接受的绝大部分都是专业方面的训练,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内容,既无人过问,也甚少得到重视。大学阶段的心里辅导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接近成熟的群 体,很多方式和方法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当然,除此之外,对于长期的人才教育过程,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关注和关怀不能也很不应该只放眼于大学教育阶段。在大学阶段之前的教育可能意义更为重要。 因此,在大学以及大学之前的各个教育阶段进行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之外,在教育体系课程设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心理卫生方面的课程,针对不同年 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2.4转变家庭教育的不当观念
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关怀和实施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有一位学者在做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感受很深,发 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孩子的通病。一些人善于化解和释放压力,尽管有压力感的 出现,也很少受到压力感的不利影响。那些不善于化解压力的人,就会积累这种影响,在长期的焦虑中引起身心机制失调.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青春期的孩子 也更多地受到发展需求的困扰,一方面渴求成长,另一方面又由于中高考压力,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了解处世的方式及方法,心理的幼稚在大学阶段往往会体现 出
来,表现为挫折、失落、没有方向、自闭,甚至放纵。压力造成的发展需求的异化很可能造成对存在需求的否定,最极端的就是自杀。因此,家庭教育阶段的教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塑造的良好心理素质并适时给与恰当引导,是悲剧免发生的重要“免疫力”。
2.5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 上一篇:安全管理体系监理审批意见
- 下一篇:放射科科普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