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

篇1

2007年5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并在同年6月举行的八国峰会上承诺通过生产清洁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量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承诺与德国、日本等国相比虽然较为宽泛,却对本国绿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提振作用,此时美国境内的绿色行业从业者尚有较大缺口,具备诸如太阳能板安装、风场电机维修等技能的从业者数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绿色职业法案2007》(Green Jobs Act 2007 H.R.2847)的颁布也正是为应对这一问题而得以出台,并随即引发强烈的反响。这项法案不仅能够提高绿色行业领域劳动者的从业技能,也能够为无业失业人群和贫困人群提供转业培训和就业安置的机会。

Part1: 就业危机+能源危机+环保信号促成了绿色法案的出台

虽然《绿色法案2007》是一部针对节约能源,规范从事环保的绿色职业的法律,但促成这部法案出台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2007年6月25日,时任国会议员的希尔达·索利斯女士向联邦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提交了《绿色法案2007》, 而让这份法案得以颁布的原因正是当时美国迫切的就业情况。

《绿色法案》出台最主要的引线是由于美国失业率大幅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应对贫困问题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总统的八年任期内出现了历史性的大繁荣,美国国内失业人数也从1993年的894万持续降至2000年的569.2万。而自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再度攀升,历年失业人数均高于700万人。与此同时,美国统计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逾3800万,占到了美国人口总量的13%,这一数字甚至高于2001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贫困人口水平。而能源、医疗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飞涨更使美国居民生活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不得不依靠“食物券计划”来维持生计。因此,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就业途径,帮助国民摆脱失业和贫困。

其次是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美国对能源的依赖性问题亟待解决,而绿色能源产业的优势越发凸显出来,它不仅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应对能源危机,而且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使用,实现能源独立。美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的消费,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在1970年就已达到峰值,其进口原油占到了当时总消费量的21%,这一数字到2007年增长到了59%。如果美国不采取措施降低对国外原油的依赖,那么到2030年其进口原油的比重会升至65%,并且会使美国在能源安全、金融稳定和贸易赤字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美国必须通过发展本国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能源独立、保证能源安全。

同时,绿色产业是被公认的环保产业,它的推广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的工业、交通和电力部门可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灾区。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统计数据,仅美国交通部门在2007年就消耗1790亿加仑化石燃料,占到了全国总量的69%。与此同时,美国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燃煤发电,这也就导致了美国虽然只有世界上5%的人口,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到了世界的20%。因此,美国需要通过节能和研发清洁能源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为什么《绿色职业法案2007》是一次里程碑?

“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是美国国会数十年来老生常谈却又争论不下的问题。而索利斯却独辟蹊径,试图带领国会寻求一条“通过保护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即通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壮大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在满足就业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这样,兼顾着解决就业和保护环境双重使命的绿色法案应运而生,绿色职业的地位在这次法案中被寄予了厚望。

Part2:《绿色职业法案2007》五大看点

看点1:绿色法案到底法出何处,律在哪条?

答案:《绿色职业法案2007》根本目的在修正《劳动力投资案》,制定了绿色能源部分的职工培训计划。

《法案》在正文首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其出台的最根本目的是在修订1998颁布的《劳动力投资法案》(简称WIA)的基础上制订“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职工培训计划”。WIA是1998年由国会审议通过并由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颁布的,其任务是为美国民众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满足劳动者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用人需求。WIA不仅改革了已有的联邦职业培训计划,也建立了一套崭新而全面的劳动力投资体系。《绿色职业法案》承担了为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行业鉴别职业技能、开发培训计划以及培训劳动者的任务,并致力于通过绿色就业路径帮助民众摆脱贫困。该法案也因此作为一个试点项目被整体补充到WIA第171节(e)部分。

看点2:绿色法案归谁管?

答案:虽然存在能源部与劳工部的职责交叉,但是法案以规范绿色行业从业者为主要内容,所以《法案》由美国劳工部予以管理和执行,而培训内容是能源部与劳工部共同制定。

该法案规定,在其颁布后六个月内,美国劳工部要与美国能源部就制订“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职工培训计划”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并在此基础上由劳工部部长主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针对节能、可再生能源行业部门,以及所涉及到的目标人群制订并实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职工培训计划”;二是在《法案》框架要求下,承担用于收集和分析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国家科研项目,从而来跟踪相关领域的劳动力发展趋势。

看点3:绿色法案为谁服务?

篇2

答:“获得电力”指数包括办电环节、接电时间、接电成本与人均收入比、供电可靠性和电费透明度四项指标。

问题二:有没有客户办电用时很长的现象?

答: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时限为客户服务,没有客户办电超时的现象。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国网公司要求,并进一步压缩时限, 10千伏、400伏非居民全流程平均时限不超过70天和20天。

问题三:客户申请用电,有没有接电成本过高的问题?

答:没有接电成本过高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要求,一是取消临时接电费。二是取消变电站间隔占用费、计量装置校验费、电力负荷管理终端设备费。三是取消电卡补办工本费、复电费。供电企业的服务仅仅按照国家政策保留了“高可靠性供电费用”一个收费项目。

客户受电工程中的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成本,由客户自行选择供应商确定。

问题四:你们简化办电流程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对高压客户,我们将办电流程压减为“申请受理、供电方案答复、外部工程实施、装表接电”4个环节;对低压客户,我们将办电流程压减为“申请受理、外部工程实施、装表接电”3个环节,具备直接装表条件的,取消“外部工程实施”环节,在勘查确定供电方案后当场装表接电。

问题五:你们加快办电速度(方便客户办电)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一是实行“一证受理”,只要客户提供主体证明,即使其他资料不全,我们也会立即受理;二是向客户提供《业务办理一次性告知书》,告知全部信息避免反复;三是开通了“互联网+”线上办电渠道,客户可以通过“掌上电力”、“电e宝”、95598网站足不出户办理新装、增容等业务;四是压减办电流程,高、低压客户办电流程分别压减为4个和3个环节;五是大力推广带电作业,缩短接电时间。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实现22项业务“一次都不跑”,17项业务“只跑一次”“一次办好”,10千伏、400伏非居民全流程平均时限不超过70天和20天。

问题六:你们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按照国网公司要求,一是在营业厅上墙公示全部收费项目、业务流程;二是同步通过手机APP、95598网站公开相关内容;三是客户可随时拨打95598供电服务热线查询了解有关用电信息;四是通过报纸、网站等渠道提前公告计划停电信息。

问题七:用扶贫资金建设的光伏电站是否属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什么是“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答:根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国开办发〔2017〕61号)及《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国能发新能〔2018〕29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是指在具备光照、资金、土地、接网、消纳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且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计划的电站,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资产应确权给村集体。各级地方政府利用各类财政资金(包含扶贫资金)建设的光伏电站,即使以扶贫为目的,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也不属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问题八: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接入是否受限?

答:光伏电站的接入容量,从技术角度受上级变压器容量限制。按照《吉林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分布式光伏并网管理的通知》(吉能电力〔2017〕324号)要求,光伏电站应“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接入的光伏电站容量不得超过上级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具备接入条件的原则上不存在接入受限问题。

篇3

什么是生态?生态源于人类对自身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健康就成了目前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W H O)对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而“健康住宅”不仅仅是房地产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并且是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因此人在这个墓础上发展上,建立了生态建筑,为人类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的场所。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从生态角度考虑问题,下面其体谈谈设计中的问题

1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住宅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智能化住宅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白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1.1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

从这个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下面将从风环境设计、白然景观、光环境等方面,分别阐述可应用到生态住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

1.1.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仪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1.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1.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1.4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如美国的DOE一2,国内的DSe T,等等)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1.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

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

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

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

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

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运输而造成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篇5

在不平衡电压下PWM整流器的无电流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

非平衡电桥数字温度计的设计

英国皇家学会举办非洲科学发展研讨会

回线源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度的影响因素探讨

厌氧粘接剂在螺栓连接中的应用研究

定量荧光技术在录井油气中的应用

液体容积式流量计容量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GPS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浅谈

电力配网线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加拿大企业研制出新型太阳能飞艇

基于PLC的液压实验台监控系统的研制及开发

Premiere利用Cool3D搭桥实现烟花制作

欧洲议会联盟力促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发展

浅析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高压泵变频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IBM开发高性能计算系统云技术与工程服务

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校园网组建设计与实现

中低压配电网络自适应电流保护的研究

视频流应用层组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OracleRowID实现批量数据的分页下载

使用PHP动态生成SVG图形

VLAN在嵌入式Linux以太网交换机中的划分与实现

Linux下管道通信的实现

下一代网络(NGN)综述

Cygnal_C8051F020与80C51单片机的区别

物联网技术在动产质押动态监管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制造业企业能源监控系统设计——以某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为例

一种基于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个性化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探讨

蓄电池化成电源的设计与实现

混沌与混沌电路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一种用于PPT翻页控制的无线遥控收发电路

微机五防系统在220kV普光变电站的应用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探讨

电力数据的采集与无线传输

关于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措施探析

浅析直流电动机的励磁保护

国内核电反应堆微型精密控制网测量方法介绍

基于数字证书的单点登录技术研究及应用

德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实现并网发电

CMOS电荷泵锁相环中电荷泵的研究与设计

NS2中随机早期检测算法的优化设计和实现

PWM控制技术及其在调平控制器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在WSN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基于MarcXchange查询处理的优化

太阳能制冷空调进入试用阶段

从“番茄花园事件”谈中国软件业知识产权战略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及模式

基于GPRS/CDMA通信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

IBM拟用DNA开发下一代芯片

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质监业务信息平台建设

浅谈Excel软件在产品原材料消耗计算中的应用

美研发出新型医用黏合剂

钻井平台电网中高次谐波的危害及抑制措施

酒精装置的自控设计

LPG发动机技术发展展望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网调度 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237-01

1 前言

由于智能电网逐渐成为配电网络的发展主力,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也随之受到人们的关注,电网调度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并广泛运用于电力行业当中。智能电网能够对电能进行智能分配,从而实现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即电网的智能化,它是一种利用新能源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将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设施集成起来而形成的新型电网,使电网也能变得经济、安全、可靠,并且保障了电网的稳定有效运行。智能电网调度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它在保证智能输出电网的同时,还要维系电力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为高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 智能电网中电网调度的技术探究

与传统电网调度不同,智能电网调度表现出了智能电网安全可靠、清洁环保、高效经济等特征,而智能电网不仅要保证配电与发电之间的平衡,而且还要保障电网运行的高效稳定。因此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必须对配电站、电气设备运行以及发电系统等进行监控,并且避免电压受任何外界作用力的影响,于是还需要对智能电网调度的许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3.1 智能电网调度的特大电网在线预警和安全防御技术

随着各地特大电网的普及,各地间的电网联系也越来越频繁,电网的运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化,电网管理处于由局部管理向全局控制转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整个电网的运行管理必然会更加难以控制。由于智能电网是基于智能决策和应对动态在线预警系统的控制执行,形成了具有自动感知、自动诊断、自动预防和自动愈合的智能安全监控技术以及在线预警能力,在线预警技术和安全防御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1]。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进行智能监控及实时预警,还能指导智能电网运行操作和处理紧急事故,有效地提高特大电网的风险监控和安全运行能力。通过对恶劣环境下电网运行的风险评估研究,提升了电网的抵御和运行能力。

特大电网调度运行监控技术为了建立智能电网的安全防御系统,将通过迅捷、精确量测感知,自动适应智能决策技术,从而实现特大电网的自动优化调度。在提高电网输电容量的同时,还降低了运行的成本,实现了特大电网运行监控、维护和建设的生态节能功效。智能调度的监控技术还能在电网警戒状态下及时发现事故安全隐患,最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降低了特大电网运行的风险。当电网处于故障的状态,应立即启动智能决策技术,从而防止系统故障扩大化,最大程度减小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再对故障进行清除和隔离,采取行动,避免因故障而造成大范围停电。

3.2 智能电网调度的一体化智能应用支撑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调度的一体化智能应用支撑关键技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一体化模型管理技术、可视化展示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是智能化电网调度应用功能的建设基础。

其中,一体化模型管理技术能够为智能分析和决策应用提供一体化模型与数据基础,解决因模型或数据不完整而导致的问题,满足智能调度的需要。不仅如此,一体化模型管理技术还能够整合其他类型的模型,达到模型的有效配置。

不同于传统的2D图形监视模式的事故信息由事故画面展现出来,智能可视化展示技术呈现的是智能化调度的人机展示方式,其电网分析结果以及电网辅助决策结构都已达到了可视化的水平。智能可视化技术建立了智能可视化的支撑平台,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调度员监视模式,实现了智能可视化的监视、预警和分析,还可以在电网正常运行中进行全方位的可视化预警。若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智能可视化展示技术会立即进行可视化事故定位,将事故的发生状况直观地展示出来。当然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之后,还可以进行可视化事故恢复方案,将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2]。

建设智能电网调度,要求基础信息自动化,因为完整、及时、准确可靠的基础信息能够为智能调度的监视、控制和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而海量信息储存系统可以为智能电网提供开放、齐全的信息管理和高效的技术支撑。海量信息处理技术不仅解决了特大电网在空间地域不同或时间差异时的海量信息处理、读取问题,而且为电网智能化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基础数据。

3.3 智能电网调度的电力资源优化技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生态环保型生活环境,因此电力资源的生态运用就变得十分重要。电力资源优化技术不仅能在节能节电管理方面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节能发电的目标,同时保证了电网稳定运行。智能电网调度技术通过研究和运行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和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平台上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电力模型系统的统一管理,形成了电力系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从而更好的节约了电源。电力资源优化技术不仅可以对电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运算预警,还能限制电网中的电流和电压,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源的损失[3]。

4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也随之得到优化和完善,不仅满足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还促进了经济和能源的优化配置。由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能使电网系统更加自动化、信息化和统一化,这就要求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智能电网调度系统,从而提高智能电网调度特大电网的能力,而智能电网的一体化智能应用及管理也促使电网能够更加安全可靠、清洁环保、高效经济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温旭霞.浅谈智能电网中电网调度技术的研究[J].科技风,2013,15(15):60.

篇7

关键字:住宅设计

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新世纪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改革,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评古论今,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住宅的发展有着欣欣向荣的明天。

一.住宅的发展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里坊制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得意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创新。

从1840年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近代中国的住宅发展缓慢、滞后,但殖民者的入侵仍然带来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随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住宅的发展几乎停滞。

建国以后,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城市不断扩大,大量的成片住宅出现,已基本形成了现代住宅小区的雏形,但那时的住宅仅仅能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并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且建筑以平房为主,容积率低,环境较差,缺少人为布置的景观。改革开放后,由于建筑产业的发展,施工工艺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层数不高的楼房开始大量涌现,其中以企业、单位集中建房为主,这时的住宅区也称为单位家属区。但住宅区规划、房型设计等都不完善,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进入90年代,住宅商业化的提出和房产改革的深化,使“商品房”成了时下流行的名词。开发商们闻风而动,异军突起,房产热越演越烈。进入新的世纪,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使得很多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产大军更是如鱼得水,不断炒作,使房屋价格一路飚升,房地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住宅小区。

二.现代住宅小区

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过程大致如下:1.开发商的资本运作、土地及前期工作;开发商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并通过种种手段购买到土地。2.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在获得土地后首先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宣传工作,在施工开始的同时进行发售工作,边建边买,充分利用业主的资金。3.后期工作;在施工结束后聘请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后期的物业管理工作,维持小区的正常的运行。由于资金等原因,一般较大的小区要进行分期开发,也就是重复上面的三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本身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性化”已经成为一种理念,现代住宅小区的设计正是秉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设计建造的住宅小区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科学的规划布局;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建高层,在人少地多的地方建多层及别墅,小区内用地功能分区明确。2.时尚的房型;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要求,尽量把卧室、客厅布置在南面,餐厅、厨房、卫生间布置在北面,阳台与客厅相连,进入阳台不需穿越卧室,住宅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分离。3.大面积的绿化;建立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营造优美的环境,改善小区的生态气候。4.别致的景观;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特色鲜明的环境小品,恰倒好处的水体造景,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5.完善的配套设施;超市、饭馆、银行等商业设施,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医疗,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一应俱全,同时还拥有分类供水,雨污分流,宽带接入等。6.先进的管理;进出口及主要路段设监控器,对讲防盗门,提高了安全性,水电气划卡交费提供了便捷性,物业管理透明及业主大会体现了民主性。

三.未来住宅小区

展望未来,住宅小区仍是主要居住方式,住宅小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对自然资源要尽可能去爱惜。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小区的发展也应该符合这一目标。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小区开发时大量采用人工造景,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使不可再生能源濒临枯竭的危机。未来住宅小区的建设应提倡节约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应用。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要注意有效利用和减少浪费,如:在进行供热和制冷过程中应配置合理的制冷、热源系统和结构构造,以降低能源消耗;在进行供水时,采取节水的设备与配件,或将污水经处理后做为浇灌、绿化、洗车和冲刷便器等用途,使小区能源的利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此外,还应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材,以减少小区的空气污染、放射污染,最终对地球、对人、对环境生态达到无害化的效果。

2.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要求对自然状态的原形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小区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价值。未来小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物,以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智能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住宅建筑的建设水平,而且提高了住区的功能质量,也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智能技术的住宅区应装备安全防范、信息管理与信息网络等系统。安全防范措施的智能技术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及闭路电视监控、可视防盗门控制、住户报警等,通过综合科技手段,达到安全文明的效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抄收计量、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监控管理、车辆出入和停车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计算机管理等,使小区实现智能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主要为实现上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布线,如采用电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或高速宽带数据接入网,并能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求医、教育、购物以至办公和指导工作等,总之,智能技术的住区将与信息时代同步前进,让人们感受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但同时也应注意与城市的信息设施水平、小区开发的经济性相接轨,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的综合效益。

4.环境均好

环境均好性是提高商品化住宅区的特征,未来的住宅小区要求尽可能使各家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秀丽的山景等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均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创造人工景观,使住户在自然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要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也就是每家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属于他家所私有,但却能很方便地去享受和使用,而且也被他们所认可,因此,规划设计时就要弱化过去常设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废弃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化的作法,因为那里虽然气势宏伟,景观诱人,但实用性较差,领域性与归属性也较弱,应该强化围合性强,形态各异,环境资源丰富,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它能供老人和孩子休息游乐,供居民亲切交往,又是景观宜人的场所,从而达到归属领域均好的效果。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使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隔声和朝向,在规划时就应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磐、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5.生活便捷

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相关的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方便与舒适生活的需要。住区配套的公建主要包括商业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动静交通设施等内容。住区商业服务业应呈多样化,即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与便民店、专业店相结合,其布局应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即在住区临近城市街道处或出入口处集中布置,形成较大型的商业服务中心,发挥集聚规模效应,在住区内部分散布置小型便民网点,发挥机动灵活、方便居民的优势。住宅区文教设施,一方面由于小区内上学人口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上学由就近而转向择校,由此住区学校规模宜趋于缩小,而教育设施标准却要求提高,此外,还应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向居民开放,以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同时通过各项文教设施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基于私家车数量增长较快,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但人行车行任意交叉也不可取,而采取车行,内部人行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停车方面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高停车率,因为停车要占用场地和提高投资,但亦应注意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辆的增多而备有停车发展的余地。停车方式要从安全、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综合进行分析,并根据住区的等级分别选择地面、室内和地下等不同的合理停车方式。

6.老龄设施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特征;节能设计;节地设计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而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在建造,使用过程中便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建筑业也理应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居住,工作,生活前提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 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 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 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 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但是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

国内绿色建筑的类别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体系由六类指标组成,分别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评价的等级分为:一星,二星,三星。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所有的绿色建筑都必须满足控制项的要求,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所需达到的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数目则各不相同(见表1—表2)

3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3.1 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 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 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 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 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 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 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坚实的基础,其注重绿色建筑地域性、整体性以及建筑多功能复合性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建筑自身展示功能的日益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必将让更多人了解与体验,也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力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通信技术不断创新。为了促进电力系统的良性发展,需要将通信技术与电力专业自动化紧密结合,保证供电的稳定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动力保障。理清通信技术与智能电网的关系,分析现阶段电力发展的条件,有利于两者的紧密结合。

1、电力通信与智能电网的关系

智能电网的概念率先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通过电子终端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建立交互网络。智能电网是顺应时代条件对于传统电网进行的调整,相较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的优势体现在自愈、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兼容、交互性较好。电力通信技术是将数据和媒体信号利用电力线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互联技术的发展,用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进行电力系统进行调度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电力通信技术有利于实现智能电网的优势,因为智能电网需要对电网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督,然后利用通信线路将数据及时反馈到电力系统终端,终端经过科学的运算做出命令,在利用通信线路将命令传输到指定的设备上,实现电网的智能化。

2、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智能电网电力供应不稳定

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需要保证电力的稳定供应。我国的通信技术仍处不完善的发展阶段,无法完成全方位的监控,在某个线路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发现,直接影响整体的电力供应;我国对于电力需求缺口过大,设备与线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负荷母线上节点功率不平衡,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线路电力过载时,需要对选择地区进行批次供电,因为制定的供电计划不合理,所以某些地区的电力供应会产生波动。

2.2安全管理系统缺乏标准规范

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智能电网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重点主要聚焦于工程技术上,电网安全管理系统缺乏标准规范,在智能电网运转时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技术的精、尖、化与设备的陈旧落后、腐蚀严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在智能电网运作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3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智能程度的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加深,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导致在电力操作中存在误操作;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供应存在供需不足,我国对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无法适应电力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电力检修的服务质量,影响智能电网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智能电网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智能电网的运转。

3、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的领域

3.1在新能源领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电力供需缺口将不断增加,传统电力发电主要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了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变革现有的能源方式,逐渐增加新能源供电在智能电网中的比重,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电力通信技术通过实现对设备和线路的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线路和设备的突发故障,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通过通信技术对新能源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3.2在配电领域

利用电力通信技术,实现对供电地区的监测,有利于使电力配置更加平衡、合理。智能电网在配电领域相较于传统电网更加灵活、可行性高,供电单位将电力通信技术融入智能电网的运作,有利于及时发现线路和设备的故障,增加供电系统的兼容性和集成性。

3.3在变电领域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单位通过电子通信技术对线路和设备基本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并能及时反馈给终端,保证了智能变电站变电的高效、稳定、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监督管理主体,应对智能变电站内部设置实现数据的监控,保证智能变电站的稳定性。

3.4在输电领域

F阶段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转主要依靠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跨地区电力供应时需要掌握智能电网的全部信息,通过电力通信技术有利于确定合适的输电方案,提高输电的效率,也有利于集中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问题。

3.5在发电过程中的应用

发电领域的库容调度、市场电力交易等是电力通信所体现的主要方面。同时,电力通信技术对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通过制定相关的数据接口,电力信息能够实现自动调节供电的电压,智能化形成对新能源发电的启动、控制和停止,保证发电系统有效地实现智能化运转。

3.6在用电过程中的应用

用电系统是整个供电系统中的终端组成部分,在用电终端,多数电力用户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处理,这就对用电终端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在用电过程中探讨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数量众多的用电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采集,实现用户终端与供电系统的双向交流,促进供电管理层次上升,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结语

电力通信技术有利于智能电网更好地运转,发挥其本身的优势。虽然现阶段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理论联系现实,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实现双重创新,就能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蕾,李思逸,王凤敏等.浅谈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2):75-75,76.

篇10

关键词 智能调度;智能电网;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82-02

电力调度的智能化就是在线路开闭站进行自动化改造,增加远控功能,以后如果某段电缆出现故障,电力集控中心或者调度人员就能够远方控制隔离故障,并将非故障段通过带路的手段送电,以达到减少停电事件,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的,广义上来讲,实现电网智能化以后,故障处理时间可以缩短2/3以上。其实,智能调度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是智能电网的神经中枢,是维系电力生产过程的基础和保障电网运行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着力推进我国智能电网调度“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和“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在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中,对于我国智能电网以调度的智能化为体现载体,笔者对于相关的几点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 我国智能电网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的现状

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电力客户、电力资产、电力运营的持续监视,利用“随需应变”的信息提高电网公司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电网可靠性和服务水平。智能电网的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等几个方面。智能电网大大扩展了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Supervisory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的数据采集范围和数量,采集涉及电网运行、设备状态和客户计量在内的多种实时数据。电网公司将这些实时数据和其它管理数据等通过更先进的通信方式进行传输、集成,并进行分析优化,再将经过分析优化处理后的信息以用户定制的门户和仪表盘方式呈现给用户。

从目前相关试点情况来看,在实现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技术上相对来说并不是问题,更大程度上应该关注相关机制,以及整体环境对于发展智能电网的支持。目前我国智能电网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监管方激励机制裹足不前,这种政策环境因素阻碍了智能电网创造有说服力的商业应用案例;未来立法方向不够明朗,在整个公用事业价值链中,风险和收益很难进行调整和分配;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可交互性和标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目标冲突的情况依然存在;试点项目在客户互动方面也遇到挑战,包括如何与客户有效交流等;一些智能电表项目试图努力说服监管机构和客户,但显然并不容易。

目前,有关智能电表的项目是配电网智能化最重要的试点环节。除了实现自动抄表、计费、收费等功能外,智能电表更高级的功能在于采集更多的电网实时运行数据,从而掌握更加详细的用户负荷情况,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电网运行。智能电表还不单单是一个电表的概念,还牵扯到在用户这里有非常多新的使用者,比如电动汽车,对于电网来讲,电动汽车是不是有办法作为电网消除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还需要探讨。但是,实现这种高级功能需要电价的定价机制作出改变,即实行更有弹性的定价。仅仅依靠在电网负荷高时发送信息请求用户减少用电负荷是不够的,只有实行分时定价,在电网负荷高时对电力进行更高的定价,用经济成本的驱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需求响应。相关研究显示,通过价格杠杆实现的需求响应可以使用电端的负荷下降20%。分时电价又如何制定?必须完成智能电表安装后,在一段试验时间内,对用户电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只有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统计后,才有可能基于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定价。

在机制改变后,人的行为才可能逐渐改变。但是,依然可能有很多对新的机制(如电价机制)不敏感的人。那么,除了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电表对用电端直接进行控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初步引导教育、培训等手段对不敏感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改变。而且,人们的用电行为不断发展,基于新模式的定价机制也需要不断改进。

我国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主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的,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智能电网。我国智能电网在发电侧将侧重发展清洁能源接入和谐波控制技术,在输配电侧将涵盖智能调度与分析系统、柔性输电系统、大容量储能装置、智能化变电站和配电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特高压的到网电价明显低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煤电上网电价,特高压到网电将与中东部火电形成竞争态势,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降低电力供应成本。在特高压骨干网中,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等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电网公司的向家坝-上海的800kV高压直流项目,在输电容量和传输距离方面都挑战了世界纪录,其6 400万kW输电容量和近2 000km的输电距离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对该线路做出重要支持的ABB公司的资料显示,该线路损耗仅仅只有不到7%。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以将从电厂发出的电力从交流转换成直流进行传输,然后再转回交流供用户使用。

而作为智能输电网物理媒介的数字化变电站的推广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目标。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在IEC61850通信协议基础上分层构建,能够实现智能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各层内部及各层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在该方案中,通过智能控制装置实现对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大大减少了控制电缆,优化了二次回路,简化了设计,真正实现了智能开关功能。

2 智能调度只有在智能电网的软件和硬件保障下实现

我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电力供需的不平衡,因此智能电网将主要以调度的智能化为体现载体。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节能发电调度、实时监视和控制、分析预警和辅助决策、优化的调度计划、提升特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水平和电网经济运行水平,以及提升电网管理和决策水平。而实现智能调度也需要打造四个平台,即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调度计划平台、安全校核平台、调度管理平台。

事实上,智能电网有“软”和“硬”两个方面,即电网自身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他认为,只有“软”、“硬”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建成智能电网。智能电网首先应该是坚强的电网,能够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保障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这是智能电网“硬”的一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并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在供电安全、可靠和优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清洁、高效、互动的目标,这是智能电网建设“软”的一面。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运行的调度和分析控制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非自动、信息的杂乱、控制过程不安全、集中式控制方法缺乏、事故决策困难等。为适应大电网、特高压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运行管理要求,实现调度业务的科学决策、电网运行的高效管理、电网异常及事故的快速响应,必须对智能调度加以分析研究。 其中电网智能调度软件也非常重要。这些软件需要整合调度自动化、保护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在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能实现电网薄弱环节的智能监控,实现电网的预警以及自愈,实现电网控制过程的安全性;在事故情况下,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抽取最关键的事故信息,有效地控制电网事故的发生、发展,缩短电网恢复正常运行的时间,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等重要功能。

据了解,目前我国为适应特高压互联大电网运行的安全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内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在消息总线、服务总线、实时数据库、可视化人机界面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已取得突破,对提高我国电网调度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个系统,我国电网调度首次实现了基于“三华”(华北、华中、华东)电网统一模型的实时数据采集和展示,信息范围覆盖“三华”电网220kV以上近2700个厂站和东北、西北的主网架,目前实时监测的电网运行信息总量已超过15万个,实现了模型参数的一体化维护和共享、电网稳态监控、多区域多目标自动发电控制、状态估计等功能,能有效支持国调与“三华”网调互备和业务协同。这标志着我国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上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中,由于缺少总体设计和统一规范,上下级调度机构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缺少统一的设备、数据命名和接口标准,难以方便地实现电网模型参数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国、网、省三级调度的在线分析和可视化、智能化水平并不高。而新一代系统的设计开发则强化了一体化、在线化、精细化、实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思想。在华中试点工程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功能的研发与建设中,共制订了18个功能规范和10项技术标准。其中电网模型数据交换、动态消息总线等4项标准申请了国家和国际专利。通过制订电网通用模型命名规范、电网模型描述规范、电网图形描述规范等技术规范,实现电网模型和参数“源端维护、全局共享”。这意味着同一个厂站的模型、参数和画面只需在一处维护,即能实现全系统的共享,避免了以前的大量人工重复录入工作。这也是调度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期盼已久的“福音”。随着一些基本应用功能开发,比如,通过电网备用容量监视功能,调度人员可以准确判断系统的各种备用状态及分布情况,如果华东电网在世博保电有临时需求,华中网调可以及时调出备用电力,支援华东电网。

3智能调度的推进使智能电网优质高效得到落实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结构的不断变化,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电网调度运行控制的一体化、精细化水平和适应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快速提升电网调度驾驭大电网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灵活协调、优质高效、经济环保运行,研发新一代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迫在眉睫。

2008年2月28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框架》编制工作。随之就技术路线开始了广泛的征询和研讨。

2008年12月5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成立由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以下简称两院)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开发组,启动了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和电网运行稳态监控、自动发电控制、状态估计等基本应用功能的研发。

200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国调中心组织开展了调度和发电两个环节的研究。

2009年5月,新一代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正式更名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结合华中新系统的建设搭建了华中测试小系统。

对此,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智能电网计划的“全面建设阶段”。在新一轮全国电网改造升级中,一体化的智能调度体系,将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各种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发电的灵活接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一阶段的智能电网投资金额接近2万亿元,必将有效加快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将遵循智能电网调度“四化”发展的需求和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发展路线,以“调控一体化,智能促低碳”为宗旨,通过对一体化调度运作平台、海量信息存储管理与应用、智能可视化展示技术、新能源接入控制、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统一建模、智能电网调度预警与决策支持、智能电网调度安全防御等关键技术的研讨和展示,促进智能调度的创新应用,切实提高驾驭特大电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钊,刘建坤.坚强智能电网应关注的问题和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10(10).